TWI585337B - 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5337B
TWI585337B TW104130754A TW104130754A TWI585337B TW I585337 B TWI585337 B TW I585337B TW 104130754 A TW104130754 A TW 104130754A TW 104130754 A TW104130754 A TW 104130754A TW I585337 B TWI585337 B TW I58533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y device
emitting diode
substrate
central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0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2270A (zh
Inventor
陳泓瑞
邱國銘
顏世強
Original Assignee
光寶光電(常州)有限公司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光寶光電(常州)有限公司,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光寶光電(常州)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307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8533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12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22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53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5337B/zh

Links

Landscapes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Description

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顯示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包含有用以發出不同波長光線之數個發光二極體晶片的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室外顯示屏的應用上,除了高亮度需求外,還要求三原色之發光二極體的視角差異要在特定範圍內,而在三原色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加上凸透鏡增加亮度的手法反會使其視角差異加大,故在現有的架構下並不適於配置凸透鏡。
於是,本發明人有感上述缺失之可改善,乃特潛心研究並配合學理之運用,終於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之本發明。
本發明實施例在於提供一種多色的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其能有效地改善習用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所可能產生的問題。
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其透過一光導結構設置,將多個發光二極體晶片所發出之光線聚焦至所預定的光中軸線上。
其中該光導結構可以為反射杯凹槽結構設計或光學元件之設置,舉例來說,反射杯凹槽結構設計可用以將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所發出之光線朝向光中軸線反射,或光學元件之設置將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所發出之光線於導引至預設位於光中軸線上的出光端;因而聚焦於光中軸線之多色光線經由凸透鏡後可同時於不同 位置及不同角度射出,達成混光之目的。據此,本實施例的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在設有凸透鏡及數個發出不同波長光線之發光二極體晶片的構造下,依然能使視角差異限制在特定範圍內,進而能被應用在室外顯示屏。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之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之詳細說明與附圖,但是此等說明與所附圖式僅係用來說明本發明,而非對本發明的權利範圍作任何的限制。
100‧‧‧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1‧‧‧基板
11‧‧‧第一板面
12‧‧‧第二板面
13‧‧‧容置槽
131‧‧‧底壁
132‧‧‧側壁
132a‧‧‧內側壁
132b‧‧‧外側壁
1321‧‧‧第一光反射區塊
1322‧‧‧第二光反射區塊
2‧‧‧發光二極體晶片
3‧‧‧框體
31‧‧‧內壁面
4‧‧‧封裝體
5‧‧‧凸透鏡
51‧‧‧入光面
52‧‧‧出光面
6‧‧‧光學元件
61‧‧‧導光柱
611‧‧‧入光端
612‧‧‧出光端
62‧‧‧混光塊
621‧‧‧粗糙面
63‧‧‧反射層
C‧‧‧光中軸線
θ1、θ2‧‧‧角度
L1~L5‧‧‧光線
圖1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A為圖1沿X-X剖線的剖視示意圖。
圖2B為圖2A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2C為圖1沿X-X剖線的另一態樣剖視示意圖。
圖3為圖2A所示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省略框體後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5A為圖4沿Y-Y剖線的剖視示意圖。
圖5B為圖5A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5C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第二實施例的容置槽立體示意圖。
圖6A為圖4沿Y-Y剖線的另一態樣剖視示意圖。
圖6B為圖6A中的容置槽立體示意圖。
圖7為圖5A所示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省略框體後的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9為圖8沿Z-Z剖線的剖視示意圖。
圖10為圖9所示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鍍有反射層後的示意圖。
圖11為圖9所示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未設有混光塊的示意圖。
圖12為圖9所示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未設有框體的示意圖。
[第一實施例]
請參閱圖1至圖3,其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需先說明的是,本實施例對應圖式所提及之相關數量與外型,僅用以具體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以便於了解其內容,而非用以侷限本發明的權利範圍。
如圖1、圖2A、和圖2B所示,本實施例為一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包括一基板1、數個發光二極體晶片2、一框體3、一封裝體4、及一凸透鏡5。其中,所述發光二極體晶片2與框體3設置於基板1上,封裝體4包覆上述發光二極體晶片2,並且凸透鏡5位於框體3上。有關本實施例所提出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的具體構造,大致說明如下: 所述基板1的類型於本實施例中並不加以侷限,舉例而言:本實施例之基板1可以採用陶瓷板、印刷電路板、或是導線架等類型。其中,所述基板1具有位於相反側的一第一板面11與一第二板面12(如圖2A中的基板1頂面與底面),基板1預設有垂直於第一板面11的一光中軸線C,其對應後續配置的凸透鏡5所定義的光中軸線C。並且基板1自第一板面11凹設形成有一容置槽13。此外,光中軸線C的具體位置視產品態樣而能有所變化,就本實施例來說,預設垂直於第一板面11的光中軸線C位於第一板面11的大致中央處。
其中,所述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包括有一光導結構,並且光導結構包含上述容置槽13,可將發光二極體晶片2所發出之光線導引向所預定的光中軸線C上。更進一步的說,本實施態樣之光導結構包含大致呈對稱於光中軸線C的圓環狀容置槽13,其中,所述容置槽13之圓心坐落於光中軸線C上。容置槽13包含有一底壁131與傾斜地相連於底壁131的兩側壁132(如圖2A中所 示的容置槽13外側壁132b與內側壁132a),並且上述兩側壁132具備有光反射之功能。舉例來說,所述兩側壁132可以是成形為光滑狀而具備有光反射之功能、或是兩側壁132鍍設有光反射材質而具備有光反射之功能,在此不加以限制。
進一步地說,所述容置槽13之兩側壁132具有鄰近於光中軸線C的一第一光反射區塊1321以及遠離光中軸線C的一第二光反射區塊1322,也就是說,鄰近於光中軸線C的容置槽13側壁132(如圖2A中的容置槽13內側壁132a)定義為第一光反射區塊1321,而遠離光中軸線C的容置槽13側壁132(如圖2A中的容置槽13外側壁132b)定義為第二光反射區塊1322。
其中,所述第一光反射區塊1321與容置槽13底壁131所相夾的角度θ1大於第二光反射區塊1322與容置槽13底壁131所相夾的角度θ2,而該第二光反射區塊1322與容置槽13底壁131所相夾的角度θ2不小於90度。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反射區塊1321與容置槽13底壁131所相夾的角度θ1大致為120度至165度,所述第二光反射區塊1322與容置槽13底壁131所相夾的角度θ2大致為90度至120度,但於實際應用時,上述兩角度θ1、θ2並不以此為限。
所述發光二極體晶片2包含發出至少兩種不同波長之光線的晶片,並且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2於本實施例中分別為一紅光發光二極體晶片、一綠光發光二極體晶片、及一藍光發光二極體晶片,但不受限於此。所述發光二極體晶片2安裝於基板1的容置槽13底壁131上,任兩發光二極體晶片2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並且任一發光二極體晶片2的高度小於容置槽13之槽深。其中,所述發光二極體晶片2發出的光以向上出光為主,並且所述光導結構所包含的第一光反射區塊1321與第二光反射區塊1322能使自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2所發出之光線L1、L2經過其界面反射後 可朝向預設之光中軸線C射出,藉以聚集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之發光二極體晶片2所發出之多色光線,以期提高混光效果。
所述光導結構除了前述的容置槽13外,亦包含框體3,其呈環狀且具有一圓環型的內壁面31,也就是說,內壁面31是包圍定義有一穿孔(未標示)。所述框體3設置於容置槽13以外的基板1第一板面11部位上,並且框體3的內壁面31底緣大致與容置槽13之外側壁132b頂緣相接。其中,所述框體3的內壁面31之內徑自鄰近第一板面11朝遠離第一板面11的方向(如圖2A中的由下往上)逐漸地縮小,並且內壁面31之最小內徑不小於容置槽13底壁131的最大外徑。在符合上述條件的前提下,所述內壁面31可以是平面狀或曲面狀(如圖2C),在此不加以限制。據此,所述光導結構之框體3的內壁面31能使自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2所發出之光線L3朝向光中軸線C反射,亦即光線L3經過框體3界面反射後可朝向預設光中軸線C射出。
所述凸透鏡5具有一入光面51及一出光面52,上述凸透鏡5的入光面51周緣設置於框體3的頂面,並且凸透鏡5的入光面51是面向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2,而凸透鏡5的出光面52則呈突出之曲面狀。其中,所述凸透鏡5的光軸於本實施例中即相當於上述光中軸線C,但不以此為限。
所述封裝體4位於容置槽13、框體3的內壁面31、及凸透鏡5的入光面51所共同包圍的空間內,換言之,容置槽13及框體3的內壁面31所包圍之空間填設有上述封裝體4,以使封裝體4完整地包覆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2。其中,所述封裝體4與凸透鏡5更包含擴散粒子(Diffuser)存在,封裝體4中的擴散粒子濃度不小於凸透鏡5的擴散粒子濃度,封裝體4中的擴散粒子重量百分比濃度於本實施例中為0.1~0.5%,而凸透鏡5的擴散粒子重量百分 比濃度於本實施例中為0.05~0.1%。因此,發光二極體晶片2所發出的光線L1~L3,其經由封裝體4到凸透鏡5是相當於由光密材質到光疏材質。再者,所述封裝體4與凸透鏡5的擴散粒子於本實施例中是二氧化矽或二氧化鈦,但不受限於此。
依上所述,本實施例所提供的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能透過所述光導結構(如第一光反射區塊1321、第二光反射區塊1322、及框體3的內壁面31)之設置,以使自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2所發出之光線L1~L3分別經過光導結構表面反射後,可朝向預設之光中軸線C方向射出。更詳細地說,當光線L1~L3由封裝體4經過凸透鏡5的入光面51時,因該二者折射係數不同,光線L1~L3會產生偏折,其中光線L1~L3是由封裝體4(光密材質)到凸透鏡5(光疏材質),所以進入到凸透鏡5的光線L1~L3會往遠離法線方向偏折,也就是說,折射角會大於入射角。同理,當光線L1~L3經過凸透鏡5的出光面52要射出至外部(空氣)時,除因應凸透鏡5的曲面光學設計外,亦因由光密材質(凸透鏡5)到光疏材質(空氣),會往遠離法線方向再次偏折後射出。也就是說,藉由凸透鏡5可針對光線L1~L3進行適當地角度調整而提供所預期的光型分布。此中經過不同介質及反射、折射後,會使得不同色之光線L1~L3最後由凸透鏡5之不同位置及不同角度射出,因此可達成混光之目的。
據此,本實施例的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在設有凸透鏡5及數個發出不同波長光線之發光二極體晶片2的構造下,依然能使視角差異限制在特定範圍內,進而能被應用在室外顯示屏。
此外,本實施例所提供的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亦可依設計者要求而加以調整,並不以圖2A所呈現的態樣為限。舉例來說,如圖3所示,在第一光反射區塊1321與第二光反射區塊1322 之光反射效果足以達到要求的情況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亦可將框體3省略。
[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4至圖7,其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相同處則不再贅述,而兩實施例的主要差異在於:本實施例基板1所形成的容置槽13數量為複數個,並且本實施例框體3對應於上述基板1所設的容置槽13數量而形成有數個圓環型的內壁面31。亦即,本實施例的光導結構為包含有數個容置槽13,或更進一步包含框體3的數個圓環型內壁面31。
具體而言,如圖4至圖5C,所述基板1自第一板面11凹設形成有數個容置槽13,並且該些容置槽13的位置大致呈對稱於所預定的光中軸線C排列,而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2分別安裝於該些容置槽13之底壁131上。其中,每個容置槽13具有一大致呈圓形的底壁131及傾斜地相連於該底壁131周緣的一側壁132,更進一步地說,所述容置槽13的側壁132頂緣所形成之對應開口亦大致呈圓形。並且上述側壁132具備有光反射之功能,舉例來說,所述側壁132可以是成形為光滑狀而具備有光反射之功能、或是側壁132鍍設有光反射材質而具備有光反射之功能,在此不加以限制。
進一步地說,每個容置槽13之側壁132與其底壁131所相夾的角度,其自鄰近光中軸線C朝遠離中光軸線C的方向逐漸地縮小。而鄰近於光中軸線C的每個容置槽13側壁132部位(如圖5A中的容置槽13側壁132之內緣部位)定義為第一光反射區塊1321,而遠離光中軸線C的容置槽13側壁132部位(如圖5A中的容置槽13側壁132外緣部位)定義為第二光反射區塊1322。
再者,如圖5B所示,於每個容置槽13中,所述第一光反射 區塊1321與容置槽13底壁131所相夾的角度θ1大於第二光反射區塊1322與容置槽13底壁131所相夾的角度θ2,而該第二光反射區塊1322與容置槽13底壁131所相夾的角度θ2不小於90度。其中,所述第一光反射區塊1321與容置槽13底壁131所相夾的角度θ1大致為120度至165度,所述第二光反射區塊1322與容置槽13底壁131所相夾的角度θ2大致為90度至120度。據此,所述光導結構之每個容置槽13所包含的第一光反射區塊1321與第二光反射區塊1322能使其所對應的發光二極體晶片2所發出之光線L1、L2經過其界面反射後可朝向預設中軸線C射出,藉以聚集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之發光二極體晶片2所發出之多色光線以期提高混光效果。
此外,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容置槽13亦可依設計者要求而加以調整,並不以圖5B所呈現的態樣為限。舉例來說,如圖6A和圖6B所示,每個容置槽13側壁132可為一圓弧凹陷面,亦即,容置槽13類似碗狀之構造。
所述光導結構的另一部分框體3,具有數個近圓形穿孔(未標示),也就是說,所述框體3之數個圓環型的內壁面31分別包圍定義彼此分離的所述圓形穿孔,且該些圓形穿孔的位置大致呈對稱於所預定的光中軸線C排列。所述框體3設置於容置槽13以外的第一板面11部位上,並且框體3的該些內壁面31底緣大致分別與該些容置槽13之側壁132頂緣相接。其中,所述框體3的每個內壁面31之內徑自鄰近第一板面11朝遠離第一板面11的方向(如圖5A中的由下往上)逐漸地縮小,並且每個內壁面31之最小內徑不小於其所對應之容置槽13底壁131的最大外徑。在符合上述條件的前提下,所述內壁面31可以是平面狀或曲面狀(圖略),在此不加以限制。據此,所述光導結構之框體3的該些內壁面31能分別使自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2所發出之光線L3朝向光中軸線 C反射,藉以聚集上述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之發光二極體晶片2所發出之光線,亦即光線L3經過框體3界面反射後可朝向預設中軸線C射出。
所述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包括有數個封裝體4,並且該些容置槽13及其所對應的框體3的該些內壁面31所包圍之空間分別填設有該些封裝體4,也就是說,每個容置槽13及其所對應之框體3的內壁面31,其與凸透鏡5的入光面51所共同包圍的空間內填設有封裝體4,以使封裝體4完整地包覆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2。
依上所述,本實施例所提供的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能透過所述光導結構(如第一光反射區塊1321、第二光反射區塊1322、及框體3的內壁面31)之設置,以使自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2所發出之光線L1~L3分別經過光導結構表面反射後,可朝向預設之光中軸線C方向射出。更詳細地說,當光線L1~L3由封裝體4經過凸透鏡5的入光面51時,因該二者折射係數不同,光線L1~L3會產生偏折,其中光線L1~L3是由封裝體4(光密材質)到凸透鏡5(光疏材質),所以進入到凸透鏡5的光線L1~L3會往遠離法線方向偏折,也就是說,折射角會大於入射角。同理,當光線L1~L3經過凸透鏡5的出光面52要射出至外部(空氣)時,除因應凸透鏡5的曲面光學設計外,亦因由光密材質(凸透鏡5)到光疏材質(空氣),會往遠離法線方向再次偏折後射出。也就是說,藉由凸透鏡5可針對光線L1~L3進行適當地角度調整而提供所預期的光型分布。此中經過不同介質及反射、折射後,會使得不同色之光線L1~L3最後由凸透鏡5之不同位置及不同角度射出,因此可達成混光之目的。
此外,本實施例所提供的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亦可依設計者要求而加以調整,並不以圖5A所呈現的態樣為限。舉例來說,如圖7所示,在每個容置槽13的第一光反射區塊1321與第二光反射區塊1322之光反射效果足以達到要求的情況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亦可將框體3省略。
[第三實施例]
請參閱圖8至圖12,其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需先說明的是,本實施例對應圖式所提及之相關數量與外型,僅用以具體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以便於了解其內容,而非用以侷限本發明的權利範圍。
如圖8和圖9,本實施例為一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包括一基板1、數個發光二極體晶片2、一框體3、一光學元件6、及一凸透鏡5。其中,所述發光二極體晶片2與框體3設置於基板1上,光學元件6設置於上述發光二極體晶片2的出光路徑上,並且凸透鏡5位於框體3上。有關本實施例所提出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的具體構造,大致說明如下:所述基板1的類型於本實施例中並不加以侷限,舉例而言:本實施例之基板1可以採用陶瓷板、印刷電路板、或是導線架等類型。其中,所述基板1具有位於相反側的一第一板面11與一第二板面12(如圖9中的基板1頂面與底面),基板1預設有垂直於第一板面11的一光中軸線C,其對應後續配置的凸透鏡5所定義的光中軸線C。並且基板1自第一板面11凹設形成有數個容置槽13,並且該些容置槽13大致呈對稱於光中軸線C排列。此外,光中軸線C的具體位置視產品態樣而能有所變化,就本實施例來說,預設垂直於第一板面11的光中軸線C位於第一板面11的大致中央處。
所述發光二極體晶片2包含發出至少兩種不同波長之光線的晶片,並且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2於本實施例中分別為一紅光發光二極體晶片、一綠光發光二極體晶片、及一藍光發光二極體晶片,但不受限於此。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2分別安裝於上述基板1的該些容置槽13底壁131上,任兩發光二極體晶片2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並且任一發光二極體晶片2的高度小於其所對應的容置槽13之槽深。其中,所述發光二極體晶片2發出的光以向上出光為主。
再者,每個容置槽13內可進一步填充一封裝體4,藉以包覆容置槽13內的發光二極體晶片2,但於實際應用時,容置槽13內亦可無須填充有封裝體。
所述框體3呈環狀且具有一環型的內壁面31,也就是說,內壁面31是包圍定義有一穿孔(未標示)。所述框體3設置於容置槽13以外的基板1第一板面11部位上。其中,所述框體3對應於光中軸線C的高度不小於光學元件6對應於光中軸線C的高度。
所述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包括有一光導結構,並且光導結構包含上述光學元件6,其設置於框體3內壁面31所包圍的空間之中,並且光學元件6包含有數個具有傾斜角度的導光柱61及一混光塊62,上述導光柱61的數量等同於發光二極體晶片2的數量。本實施態樣之數個導光柱61的彼此位置大致呈對稱於光中軸線C,其中,每個導光柱61具有一入光端611及一出光端612,該些導光柱61的入光端611分別面向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2,並分別完全覆蓋該些容置槽13之槽口。該些導光柱61的出光端612則呈相鄰設置並相連於混光塊62,而本實施例中的導光柱61的出光端612是一體相連於混光塊62,但不排除導光柱61與混光塊 62為可分離組裝之構件。此外,該些導光柱61係由入光端611往出光端612傾斜,即為倒向混光塊62或預設光中軸線C的方向。
據此,所述光學元件6能使自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2所發出的光線L4分別經由該些相對應設置且具有傾斜角度的導光柱61之導引,由彼此分離入光端611傳遞至彼此相鄰出光端612,進而於混光塊62中進行混光。而遠離該些導光柱61的混光塊62表面為一粗糙面621,藉以令自粗糙面621射出的光線L5能夠有較佳的混光效果。
再者,為強化導光柱61之導光效果,每個導光柱61在其入光端611與出光端612以外的表面亦可鍍有一反射層63(如圖10),藉以使自入光端611而入射於導光柱61內的光線L4能夠完全由出光端612射出,進而達到降低光損之效果。
所述凸透鏡5具有一入光面51及一出光面52,上述凸透鏡5的入光面51周緣部位設置於框體3的頂面,並且凸透鏡5的入光面51係面向光學元件6,也可說是與光學元件6相鄰或貼合,更進一步地說,其面向光學元件6混光塊62的粗糙面621,而凸透鏡5的出光面52則呈突出之曲面狀。
依上所述,本實施例所提供的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能透過所述光導結構(如光學元件6之導光柱61與混光塊62)之設置,以使自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2所發出之光線L4分別經過該些向預設光中軸線C傾斜的導光柱61表面反射後,進入混光塊62內聚集且混光,再進入到凸透鏡5中。更詳細地說,當光線L4由封裝體4經過導光柱61的入光端611時,因該二者折射係數不同,光線L4會產生偏折,其中光線L4是由封裝體4(光密材質)到導光柱61(光疏材質),所以進入到導光柱61的光線L4會往遠離法線方向偏折,也就是說,折射角會大於入射角。其後,光線L4經過導 光柱61的出光端612要進入至混光塊62時,於混光塊62內聚集且完成混光。此外,當自混光塊62射出的光線L5進入凸透鏡5之後,因應凸透鏡5的曲面光學設計,使得光線L5由凸透鏡5(光密材質)到空氣(光疏材質),會往遠離法線方向再次偏折後射出。也就是說,藉由凸透鏡5可針對光線L5進行適當地角度調整而提供所預期的光型分布。此中經過不同介質及反射、折射後,會使得不同色之光線L5最後由凸透鏡5之不同位置及不同角度射出。
據此,本實施例的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在設有凸透鏡5及數個發出不同波長光線之發光二極體晶片2的構造下,依然能使視角差異限制在特定範圍內,進而能被應用在室外顯示屏。
此外,本實施例所提供的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亦可依設計者要求而加以調整,並不以圖8至圖10所呈現的態樣為限。舉例來說,如圖11所示,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的光學元件6可省略其混光塊62,則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2所發出的光線L4分別經由該些具有傾斜角度的導光柱61之導引,自入光端611沿接近預設光中軸線C的方向而傳遞至呈彼此相鄰設置的出光端612後,直接進入凸透鏡5;或者,如圖12所示,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100可省略其框體3,並以模製方式在基板1第一板面11上成形凸透鏡5,以令光學元件6埋置於凸透鏡5內;又或者,所述框體3可與基板1為一體成形之構造(圖略)。
[本發明實施例的可能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其能透過與容置槽底壁相夾有不同角度之第一光反射區塊與第二光反射區塊,以使自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所發出之光線朝向光中軸線反射,進而令光線聚集後再進入到凸透鏡中。據此,本實施例的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在設有凸透鏡及數個 發出不同波長光線之發光二極體晶片的構造下,依然能使視角差異限制在特定範圍內,進而能被應用在室外顯示屏。
再者,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所提供的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其能透過光學元件之導光柱與混光塊之設置,以使自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所發出之光線於混光塊內聚集且混光之後,再進入到凸透鏡中。據此,本實施例的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在設有凸透鏡及數個發出不同波長光線之發光二極體晶片的構造下,依然能使視角差異限制在特定範圍內,進而能被應用在室外顯示屏。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可行實施例,其並非用以侷限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0‧‧‧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1‧‧‧基板
11‧‧‧第一板面
12‧‧‧第二板面
13‧‧‧容置槽
131‧‧‧底壁
132‧‧‧側壁
132a‧‧‧內側壁
132b‧‧‧外側壁
1321‧‧‧第一光反射區塊
1322‧‧‧第二光反射區塊
2‧‧‧發光二極體晶片
3‧‧‧框體
31‧‧‧內壁面
4‧‧‧封裝體
5‧‧‧凸透鏡
51‧‧‧入光面
52‧‧‧出光面
C‧‧‧光中軸線
L1~L3‧‧‧光線

Claims (13)

  1. 一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包括:一基板,其具有位於相反側的一第一板面與一第二板面,該基板預設有垂直於該第一板面大致中央處的一光中軸線,並且該基板自該第一板面凹設形成有至少一容置槽;其中,該容置槽之側壁具有鄰近於該光中軸線的一第一光反射區塊以及遠離該光中軸線的一第二光反射區塊,並且該第一光反射區塊與該容置槽底壁所相夾的角度大於該第二光反射區塊與該容置槽底壁所相夾的角度,而該第二光反射區塊與該容置槽底壁所相夾的角度不小於90度;數個發光二極體晶片,其包含發出至少兩種不同波長之光線的晶片,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安裝於該基板的該容置槽底壁,並且任一發光二極體晶片的高度小於該容置槽之槽深;其中,該第一光反射區塊與該第二光反射區塊能使自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所發出之光線朝向該光中軸線反射;以及一凸透鏡,其具有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該凸透鏡的該入光面是面向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而該出光面呈突出之曲面狀。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其中,該基板所形成的該容置槽數量為單個,並且該容置槽大致呈對稱於該光中軸線的圓環狀;鄰近於該光中軸線的該容置槽之內側壁定義為該第一光反射區塊;而遠離該光中軸線的該容置槽之外側壁定義為該第二光反射區塊。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其中,該基板所形成的該容置槽數量為數個,並且該些容置槽大致呈對稱於該光中軸線排列,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分別安裝於該些容置槽之底壁;每個容置槽之側壁與其底壁所相夾的角度,其自鄰近該光中軸線朝遠離該光中軸線的方向逐漸地縮小。
  4.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其進一步包括有一框體,並且該框體具有至少一環型的內壁面,並且該框體的內壁面數量等同於該基板的容置槽數量,該框體設置於該基板容置槽以外的該第一板面部位上,且該框體的內壁面大致與該基板的容置槽之側壁相接,該框體的內壁面之內徑自鄰近該第一板面朝遠離該第一板面的方向逐漸地縮小,並且該框體的內壁面能分別使自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所發出之光線朝向該光中軸線反射。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其進一步包括有至少一封裝體,該封裝體的數量等同於該基板的容置槽數量,並且該基板容置槽及其所對應的該框體內壁面所包圍之空間填設有該至少一封裝體,該至少一封裝體的擴散粒子濃度不小於該凸透鏡的擴散粒子濃度。
  6.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其中,於該基板容置槽中,該第一光反射區塊與其所對應之容置槽底壁所相夾的角度大致為120度至165度,該第二光反射區塊與其所對應之容置槽底壁所相夾的角度大致為90度至120度。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其中,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分別為一紅光發光二極體晶片、一綠光發光二極體晶片、及一藍光發光二極體晶片。
  8. 一種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包括:一基板,其具有位於相反側的一第一板面與一第二板面,該基板預設有垂直於該第一板面大致中央處的一光中軸線,並且該基板自該第一板面凹設形成有數個容置槽;數個發光二極體晶片,其包含發出至少兩種不同波長之光線的晶片,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分別安裝於該些容置槽底壁,並且任一發光二極體晶片的高度小於其所對應的該容置槽之槽深; 一光學元件,其包含有數個導光柱,每個導光柱具有一入光端及一出光端,並且該些導光柱的入光端分別面向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而該些導光柱的出光端則呈相鄰設置;其中,該光學元件能使自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所發出的光線分別經由該些導光柱之導引而自該些入光端傳遞至該些出光端;以及一凸透鏡,其具有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該凸透鏡的入光面是面向該光學元件,而該出光面呈突出之曲面狀。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其中,該些導光柱的該些入光端分別完全覆蓋該些容置槽之槽口。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其中,該光學元件包含有一混光塊,該些導光柱的出光端相連於該混光塊,並且該光學元件能使自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所發出的光線分別經由該些導光柱之導引而於該混光塊中進行混光。
  11. 如請求項8所述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其中,每個導光柱在其入光端與出光端以外的表面鍍有一反射層。
  12. 如請求項8所述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其進一步包括有一環型的框體,並且該框體設置於該些容置槽以外的該第一板面部位上,該凸透鏡的該入光面周緣部位抵接於該框體上,而該光學元件設置於該框體所包圍的空間內。
  13. 如請求項8至12中任一請求項所述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其中,該些發光二極體晶片分別為一紅光發光二極體晶片、一綠光發光二極體晶片、及一藍光發光二極體晶片。
TW104130754A 2015-09-17 2015-09-17 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TWI5853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30754A TWI585337B (zh) 2015-09-17 2015-09-17 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30754A TWI585337B (zh) 2015-09-17 2015-09-17 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2270A TW201712270A (zh) 2017-04-01
TWI585337B true TWI585337B (zh) 2017-06-01

Family

ID=59256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0754A TWI585337B (zh) 2015-09-17 2015-09-17 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85337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8568A (zh) * 2010-04-16 2013-04-10 弗莱克斯照明第二有限责任公司 包括膜基光导的前照明装置
CN103038567A (zh) * 2010-04-16 2013-04-10 弗莱克斯照明第二有限责任公司 包括膜基光导的照明装置
CN102177398B (zh) * 2008-10-10 2015-01-28 高通Mems科技公司 分布式照明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77398B (zh) * 2008-10-10 2015-01-28 高通Mems科技公司 分布式照明系统
CN103038568A (zh) * 2010-04-16 2013-04-10 弗莱克斯照明第二有限责任公司 包括膜基光导的前照明装置
CN103038567A (zh) * 2010-04-16 2013-04-10 弗莱克斯照明第二有限责任公司 包括膜基光导的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2270A (zh) 2017-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97824B2 (en) Light mixing module, and a luminaire comprising such a light mixing module
US8220975B2 (en) Lens member and optical unit using said lens member
US8979347B2 (en) Illumin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JP5917723B2 (ja) 面光源
CN100405175C (zh) Led封装和包括该led封装的用于lcd的背光组件
US8292472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guiding member thereof
US9853196B2 (en)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20160195243A1 (en) Optical system for producing uniform illumination
KR101264323B1 (ko) 점광원을 이용한 면발광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면발광 램프
WO2014073158A1 (ja) 光束制御部材、発光装置、照明装置および成形型
US11469356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JP2007134316A (ja) 照明装置
US10203074B2 (en) Light-emitting diode and lighting module
TWI576534B (zh) 模組化led顯示板及led發光板
US8662716B2 (en) Side-emitting optical elements and methods thereof
JP2018098162A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9302202A (ja) 発光装置
US11366261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CN115274983A (zh) 显示面板
CN109690173B (zh) 发光装置
TWI585337B (zh) 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JP2005056711A (ja) 導光板ユニットならびに平面照明装置
CA3061625C (en)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lens to lessen glare and maintain color mixing and beam control
KR101583647B1 (ko) 발광다이오드용 광 편향 렌즈
KR102119605B1 (ko) 엘이디 백라이트 유닛용 비대칭 확산 렌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