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4031B - 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4031B
TWI584031B TW105125573A TW105125573A TWI584031B TW I584031 B TWI584031 B TW I584031B TW 105125573 A TW105125573 A TW 105125573A TW 105125573 A TW105125573 A TW 105125573A TW I584031 B TWI584031 B TW I58403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edge
central portion
sidewall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55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9834A (zh
Inventor
寺島利彦
Original Assignee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255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8403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40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403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09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9834A/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
本發明主要關於一種背光模組,尤指一種用於顯示裝置之背光模組。
背光模組用以提供顯示裝置之光源。然而,顯示裝置近年來具有逐漸朝薄型化發展的趨勢。為達到超薄型的效果多半會將顯示裝置外殼的邊緣形成斜面。然而,對於下置型LED背光模組,當外殼的邊緣形成斜面後,會造成顯示面板的亮度較暗,導致顯示面板的亮度不平均,進而造成顯示面板的邊緣無法利用,因此縮小了顯示畫面的尺寸。
然而,雖然目前之背光模組符合了其使用之目的,但尚未滿足許多其他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提供背光模組的改進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習知技術之缺失,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背光模組,能增加擴散板邊緣之亮度,使得整體擴散板的亮度更為均勻。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一殼體、一通光板、一光源、以及一擴散板。殼體包括一基板以及相對於該基板傾斜之一側壁。通光板設置於該殼體內,且包括與該基板相互間 隔之一中央部以及相對於該中央部傾斜之一邊緣部,該中央部以及該邊緣部之間具有一夾角大於90度,其中該邊緣部連接於該側壁。光源設置於該基板上,且位於該中央部之下方。擴散板位於該通光板上方,且與該中央部相互間隔,其中該擴散板之邊緣連接於該側壁。
於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更包一中央間隔元件,連接於該基板以及該中央部;以及一邊緣間隔元件,連接於該基板以及該中央部與該邊緣部之交界。
於一實施例中,該光源與該側壁之最短距離大於該邊緣間隔元件與該側壁之最短距離。
於一實施例中,該側壁與該邊緣部之間具有一第一最大距離,該側壁與該邊緣部之間具有一第一最小距離,該第一最小距離小於該第一最大距離,且該夾角介於100度至170度之間。
於一實施例中,該擴散板與該邊緣部之間具有一第二最大距離,該擴散板與該邊緣部之間具有一第二最小距離,該第二最小距離小於該第二最大距離。
於一實施例中,該基板與該中央部大致平行,且該擴散板與該中央部大致平行。
於一實施例中,該殼體與該通光板之間形成一下部空氣層,且該通光板與該擴散板之間形成一上部空氣層,且該通光板具有複數個通孔,連通於該上部空氣層以及該下部空氣層。
於一實施例中,該殼體更包括一反射層,設置於該基板及該側壁,其中該光源產生之一光束經由該側壁上之反射層反射後,穿過該邊緣部以及該擴散板。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一殼體、一通光板、複數個中央間隔元件、複數個邊緣間隔元件、複數個光源、以及一擴散板。殼體包括一基板以及相對於該基板傾斜之一側壁。通光板位於該殼體內,且包括與該基板相互間隔之一中央部以及相對於該中央部傾斜之一邊緣部,該中央部以及該邊緣部之間具有一夾角大於90度,其中該邊緣部連接於該側壁。
複數個中央間隔元件分別連接於該基板以及該中央部。複數個邊緣間隔元件分別連接於該基板以及該中央部與該邊緣部之交界。複數個光源設置於該基板上,且位於該中央部之下方。擴散板位於該通光板上方,且與該中央部相互間隔,其中該擴散板之邊緣連接於該側壁。
綜上所述,本發明背光模組利用傾斜之邊緣部,能讓照射至殼體之傾斜的側壁上的光線反射至通光板,並經由擴散板之邊緣射出,進而能增加擴散板邊緣之亮度,使得整體擴散板的亮度更為均勻。
1‧‧‧背光模組
10‧‧‧殼體
11‧‧‧基板
12‧‧‧側壁
121‧‧‧斜面
13‧‧‧反射層
20‧‧‧光源
30‧‧‧通光板
31‧‧‧中央部
32‧‧‧邊緣部
33‧‧‧通孔
40‧‧‧擴散板
41‧‧‧發光面
50‧‧‧中央間隔元件
60‧‧‧邊緣間隔元件
A1‧‧‧顯示裝置
A10‧‧‧顯示模組
A11‧‧‧顯示面板
A20‧‧‧外殼
A21‧‧‧側板
A22‧‧‧背板
E1、E2‧‧‧夾角
E3、E4‧‧‧銳角
L1、L2‧‧‧光線
P1‧‧‧參考平面
S1‧‧‧容置空間
S11‧‧‧下部空氣層
S12‧‧‧上部空氣層
第1A圖為本發明之顯示裝置的前視圖。
第1B圖為本發明之顯示裝置的側視圖。
第2圖為本發明之背光模組的立體圖。
第3圖為本發明之背光模組的分解圖。
第4圖為本發明之背光模組的俯視圖。
第5圖為第4圖之AA剖面的剖視圖。
第6圖為第5圖的放大圖。
以下之說明提供了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是例子,用來實施本發明之不同特徵。以下特定例子所描述的元件和排列方式,僅用來精簡的表達本發明,其僅作為例子,而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例如,第一特徵在一第二特徵上或上方的結構之描述包括了第一和第二特徵之間直接接觸,或是以另一特徵設置於第一和第二特徵之間,以致於第一和第二特徵並不是直接接觸。
於此使用之空間上相關的詞彙,例如上方或下方等,僅用以簡易描述圖式上之一元件或一特徵相對於另一元件或特徵之關係。除了圖式上描述的方位外,包括於不同之方位使用或是操作之裝置。圖式中之形狀、尺寸、厚度、以及傾斜之角度可能為了清楚說明之目的而未依照比例繪製或是被簡化,僅提供說明之用。
第1A圖為本發明之顯示裝置A1的前視圖。第1B圖為本發明之顯示裝置A1的側視圖。顯示裝置A1包括一顯示模組A10以及一外殼A20。顯示模組A10設置於外殼A20內。顯示模組A10包括露出於外殼A20之一顯示面板A11。外殼A20包括一側板A21以及一背板A22。側板A21相對於背板A22以及顯示面板A11傾斜。於本實施例中,側板A21與顯示面板A11之間具有一銳角,且側板A21與背板A22之間具有一夾角。
第2圖為本發明之背光模組1的立體圖,且於第2圖中並未繪製擴散板40。第3圖為本發明之背光模組1的分解圖。第4圖為本發明之背光模組1的俯視圖。第5圖為第4圖之AA剖面的剖 視圖。第6圖為第5圖的放大圖。顯示模組A10更包括一背光模組1,設置於顯示面板A11,且位於顯示面板A11與背板A22之間。背光模組1用以提供光線至顯示面板A11。
背光模組1包括一殼體10、多個光源20、一通光板(lighting curtain)30、以及一擴散板40。殼體10可為一薄殼狀結構,且可由金屬或是剛性塑膠等材質所製成。
殼體10包括一基板11、一側壁12、以及一反射層13。基板11可為一薄板狀結構,且沿一參考平面P1(如第6圖所示)延伸。側壁12連接於基板11之邊緣,且相對於基板11傾斜。側壁12可為一環狀結構,環繞基板11。因此基板11與側壁12形成一容置空間S1。
於本實施例中,側壁12為一薄片狀結構,側壁12與基板11之間夾有一夾角E1。上述夾角E1約為100度至170度之間。側壁12可具有一斜面121(如第6圖所示)。上述之斜面121可為一平面或是一曲面。
反射層13設置於基板11以及側壁12且位於容置空間S1內。反射層13可為一薄膜,貼附於基板11以及側壁12。換句話說,反射層13沿基板11以及側壁12延伸。
光源20以陣列的方式排列於基板11,且位於容置空間S1內。於本實施例中,光源20為發光二極體,用以產生光線。
通光板30設置於殼體10內,且位於容置空間S1內。通光板30用以反射光源20所產生之光線。殼體10與通光板30之間形成一下部空氣層S11。通光板30具有一中央部31以及一邊緣部32。由於光源20所產生之光線可於下部空氣層S11內被通光板30 以及殼體10之反射層13反射或全反射,因此光線可於下部空氣層S11內被傳導。換句話說,光線可由中央部31上之光源20傳導至側壁12與邊緣部32之間的下部空氣層S11。
通光板30可為一薄片狀結構。中央部31與邊緣部32可為相同之材質所製成,且中央部31與邊緣部32一體成形或分別成形。
於本實施例中,中央部31可為一薄板狀結構。中央部31平行或大致平行於基板11,並與基板11相互間隔。此外,光源20設置於中央部31之下方。
邊緣部32相對於中央部31傾斜,且邊緣部32連接於側壁12。於本實施例中,邊緣部32接觸於側壁12與擴散板40的連接處。由於邊緣部32之邊緣被夾持於側壁12與擴散板40之間,因此當顯示裝置A1因為顯示裝置A1內部之喇叭等因素而產生震動時,邊緣部32不會因為共振而與側壁12或是擴散板40之間造成撞擊而產生噪音。
邊緣部32可為一環狀結構,環繞中央部31。邊緣部32可沿一平面延伸或是沿一曲面延伸。
於本實施例中,邊緣部32與中央部31之間具有一夾角E2。夾角E2大於90度或介於100度至170度之間。此外,邊緣部32與側壁12之間具有一銳角E3。上述銳角E3約為20度至60度之間。換句話說,側壁12與邊緣部32之間的距離朝向側壁12與邊緣部32之連接處逐漸變窄。
側壁12與邊緣部32之間具有一第一最大距離,側壁12與邊緣部32之間具有一第一最小距離,第一最小距離小於第一 最大距離至少三倍。擴散板40與邊緣部32之間具有一第二最大距離,擴散板40與邊緣部32之間具有一第二最小距離,第二最小距離小於第二最大距離至少三倍。
邊緣部32與擴散板40之間具有一銳角E4。上述銳角E4約為20度至60度之間。換句話說,擴散板40與邊緣部32之間的距離朝向擴散板40與側壁12之連接處逐漸變窄。
於本實施例中,通光板30由不透光材質所製成,通光板30具有多個通孔33,分布於中央部31以及邊緣部32。因此,光源20所產生之光線亦可經由通孔33穿過通光板30。
擴散板40位於通光板30上方,且與中央部31相互間隔。擴散板40用以擴散光線。擴散板40可為一薄板狀結構,且擴散板40可沿平行於參考平面P1之平面延伸。換句話說,擴散板40與中央部31平行或大致平行,且擴散板40與基板11平行或大致平行。
擴散板40之邊緣連接於側壁12。於本實施例中,擴散板40之邊緣固定於側壁12之頂部。通光板30與擴散板40之間形成一上部空氣層S12。通光板30之通孔33連通於上部空氣層S12以及下部空氣層S11。如第5圖所示,光源20所產生之光線L1可於下部空氣層S11進行傳導。穿過通孔33之光線L1進入上部空氣層S12後,穿過擴散板40並經由發光面41射出。上述發光面41朝向顯示模組A10之顯示面板A11。
於本實施例中,通光板30具有撓性。為了能維持通光板30與殼體10之間的距離,於基板11上設置了中央間隔元件50以及邊緣間隔元件60。中央間隔元件50連接於基板11以及中央部 31。於本實施中,中央間隔元件50之底端固定於基板11,且中央間隔元件50之頂端固定於中央部31。
如第5圖所示,中央間隔元件50之底端穿過基板11以及反射層13,扣合住基板11以及反射層13之兩相對面。此外,中央間隔元件50之頂端穿過通光板30,並扣合住通光板30之兩相對面。
邊緣間隔元件60之結構可與中央間隔元件50之結構相同。邊緣間隔元件60連接於基板11以及中央部31與邊緣部32之交界。於本實施中,邊緣間隔元件60之底端固定於基板11,且邊緣間隔元件60之頂端固定於中央部31與邊緣部32之交界。由於邊緣間隔元件60連接於基板11以及中央部31與邊緣部32之交界,因此當顯示裝置A1因為顯示裝置A1內部之喇叭等因素而產生震動時,邊緣部32不會因為共振而與側壁12或是擴散板40之間造成撞擊而產生噪音。
如第4圖所示,中央間隔元件50以陣列的方式排列,且邊緣間隔元件60,環繞中央間隔元件50排列。換句話說,邊緣間隔元件60相較於中央間隔元件50接近側壁12。如第5圖所示,光源20與側壁12之最短距離大於邊緣間隔元件60與側壁12之最短距離。中央間隔元件50與側壁12之最短距離大於光源20與側壁12之最短距離。
如第3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當通光板30未設置於背光模組1內時,通光板30之中央部31與邊緣部32均沿一平面延伸。當通光板30設置於殼體10內,且將通光板30固定於中央間隔元件50與邊緣間隔元件60後,由於邊緣部32抵接於側壁12之頂 端,因此邊緣部32藉由邊緣間隔元件60相對於中央部31進行彎折。如此可輕易地將邊緣部32相對於中央部31進行傾斜。此外,由於通光板30是藉由邊緣間隔元件60以及側壁12進行彎折,因此邊緣部32約略呈現一彎曲狀。
藉由上述背光模組1之結構,如第5圖所示,光源20所產生之光線L2可於下部空氣層S11中進行傳導,進入側壁12與邊緣部32之間的光線L2可經由側壁12上之反射層13反射後穿過邊緣部32之通孔33,並可經由邊緣部32上方之擴散板40射出,進而能增加擴散板40邊緣之亮度,使得整體擴散板40的亮度更為均勻。因此增加了顯示面板A11所顯示之畫面的尺寸。
本發明雖以各種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僅為範例參考而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範圍,任何熟習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做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上述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範圍,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背光模組
10‧‧‧殼體
11‧‧‧基板
12‧‧‧側壁
13‧‧‧反射層
20‧‧‧光源
30‧‧‧通光板
31‧‧‧中央部
32‧‧‧邊緣部
40‧‧‧擴散板
41‧‧‧發光面
50‧‧‧中央間隔元件
60‧‧‧邊緣間隔元件
S1‧‧‧容置空間
S11‧‧‧下部空氣層
S12‧‧‧上部空氣層

Claims (10)

  1.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一殼體,包括一基板以及相對於該基板傾斜之一側壁;一通光板,設置於該殼體內,且包括複數個通孔、與該基板相互間隔之一中央部以及相對於該中央部傾斜之一邊緣部,該中央部以及該邊緣部之間具有一夾角大於90度,其中該邊緣部連接於該側壁;一光源,設置於該基板上,且位於該中央部之下方;以及一擴散板,位於該通光板上方,且與該中央部相互間隔,其中該擴散板之邊緣連接於該側壁。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一中央間隔元件,連接於該基板以及該中央部;以及一邊緣間隔元件,連接於該基板以及該中央部與該邊緣部之交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源與該側壁之最短距離大於該邊緣間隔元件與該側壁之最短距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側壁與該邊緣部之間具有一第一最大距離,該側壁與該邊緣部之間具有一第一最小距離,該第一最小距離小於該第一最大距離,且該夾角介於100度至170度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第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 該擴散板與該邊緣部之間具有一第二最大距離,該擴散板與該邊緣部之間具有一第二最小距離,該第二最小距離小於該第二最大距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基板與該中央部大致平行,且該擴散板與該中央部大致平行。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殼體與該通光板之間形成一下部空氣層,且該通光板與該擴散板之間形成一上部空氣層,且該等通孔連通於該上部空氣層以及該下部空氣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殼體更包括一反射層,設置於該基板及該側壁,其中該光源產生之一光束經由該側壁上之反射層反射後,穿過該邊緣部以及該擴散板。
  9.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一殼體,包括一基板以及相對於該基板傾斜之一側壁;一通光板,位於該殼體內,且包括複數個通孔、與該基板相互間隔之一中央部以及相對於該中央部傾斜之一邊緣部,該中央部以及該邊緣部之間具有一夾角大於90度,其中該邊緣部連接於該側壁;複數個中央間隔元件,分別連接於該基板以及該中央部;以及複數個邊緣間隔元件,分別連接於該基板以及該中央部與該邊緣部之交界; 複數個光源,設置於該基板上,且位於該中央部之下方;以及一擴散板,位於該通光板上方,且與該中央部相互間隔,其中該擴散板之邊緣連接於該側壁。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等光源與該側壁之最短距離大於該等邊緣間隔元件與該側壁之最短距離。
TW105125573A 2016-08-11 2016-08-11 背光模組 TWI5840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5573A TWI584031B (zh) 2016-08-11 2016-08-11 背光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5573A TWI584031B (zh) 2016-08-11 2016-08-11 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84031B true TWI584031B (zh) 2017-05-21
TW201809834A TW201809834A (zh) 2018-03-16

Family

ID=59367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5573A TWI584031B (zh) 2016-08-11 2016-08-11 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8403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37744A (zh) * 2009-12-23 2010-06-1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包括该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CN102691936A (zh) * 2012-05-22 2012-09-2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15146309A (ja) * 2014-02-03 2015-08-13 三星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Samsung Display Co.,Ltd.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含む液晶表示装置
JP2016136250A (ja) * 2015-01-23 2016-07-28 三星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Samsung Display Co.,Ltd. 曲面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37744A (zh) * 2009-12-23 2010-06-1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包括该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CN102691936A (zh) * 2012-05-22 2012-09-2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15146309A (ja) * 2014-02-03 2015-08-13 三星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Samsung Display Co.,Ltd.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含む液晶表示装置
JP2016136250A (ja) * 2015-01-23 2016-07-28 三星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Samsung Display Co.,Ltd. 曲面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9834A (zh) 2018-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34890B1 (ko) 곡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448780B (zh) 顯示裝置
JP5413272B2 (ja) 車両用ルームランプ
CN107726125B (zh) 背光模块
TWI595295B (zh) 顯示裝置
JP5032677B2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5203724A (ja) 表示装置
JP2011151218A (ja) 発光装置
WO2016127588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6580161B2 (ja) 表示装置
JP6167629B2 (ja) 表示装置
MX2013012560A (es) Modelo de representacion y aparato de representacion que lo contiene.
KR102493918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584031B (zh) 背光模組
WO2017138080A1 (ja) 表示装置
US9335584B2 (en) Display device
JP2008198404A (ja) 照明装置
TWI405102B (zh) 背光模組與光學式觸控面板
JP5087148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7145240A1 (ja) 表示装置
WO2017104081A1 (ja) 表示装置
WO2014147676A1 (ja) 電子機器
TW201525586A (zh) 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
JPWO2017175489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TW201525581A (zh) 背光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