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2984B - 顯示器件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器件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2984B
TWI582984B TW104103466A TW104103466A TWI582984B TW I582984 B TWI582984 B TW I582984B TW 104103466 A TW104103466 A TW 104103466A TW 104103466 A TW104103466 A TW 104103466A TW I582984 B TWI582984 B TW I58298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pixel
layer
display device
light shiel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34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7744A (zh
Inventor
鈴木守
Original Assignee
杰奧萊德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杰奧萊德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杰奧萊德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377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77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2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298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1Filters in the form of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Description

顯示器件及電子裝置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2014年3月31日申請之日本優先專利申請案JP 2014-073783之權利,該案之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一彩色濾光器之顯示器件及一種包含該顯示器件之電子裝置。
一發光元件(諸如一有機EL元件)包含一第一電極與一第二電極之間之一發光層,且當將一直流電壓施加至該發光層時,該發光元件藉由重組該發光層中之一正電洞及一電子而發射光。一般已使用藉由引起所有有機EL元件產生白光且引起白光透射穿過一彩色濾光器(針對各像素使光之一預定波長選擇性地透射穿過該彩色濾光器)而顯示各彩色光之一顯示器件作為包含複數個有機EL元件之顯示器件(例如,參考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3-37808號)。
然而,在其中藉由使用一彩色濾光器而執行色彩分離之一結構中,由於白光自一有機EL元件傾斜地入射於該彩色濾光器上,所以存在於相鄰像素之間之一邊界附近產生色彩模糊之一可能性。因此,可考量將一光屏蔽部分(其稱為一黑色基質)設置於該彩色濾光器之發射側上;然而,在此情況中,存在整體螢幕之亮度減弱或一視角特性劣化之一擔心。
可期望提供:一顯示器件,其具有極佳顯示效能,其中減少混合色及色彩模糊且不損害視角特性;及一電子裝置,其包含該顯示器件。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器件,其包含:一顯示單元,其包含在一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鄰之一第一像素及一第二像素;及一濾光器層,其包含一第一濾光器及一第二濾光器,該第一濾光器及該第二濾光器安置成對應於該第一像素及該第二像素之各者且在該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鄰,其中該第一濾光器之一折射率低於該第二濾光器之一折射率,該第一濾光器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大於該第二濾光器在該第一方向上之一尺寸,且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二濾光器之間之一邊界之至少一部分定位於對應於該第二像素之一區域中。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該顯示器件。
在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顯示器件中,對應於該第一像素之該第一濾光器之折射率可低於對應於該第二像素之該第二濾光器之折射率。另外,該第一濾光器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尺寸可大於該第二濾光器在該第一方向上之尺寸,且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二濾光器之間之邊界之至少一部分可定位於對應於該第二像素之一區域中。為此,可防止自該第二像素入射於該第二濾光器上之光進入該第一濾光器。
在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顯示器件及電子裝置中,由於減少發生於該第一像素與該第二像素之間之邊界附近之混合色或色彩模糊且不引起視角特性劣化,所以可達成極佳顯示效能。同時,本發明之效應不限於此,而是可為下列描述之效應之任何者。
1‧‧‧顯示器件
1A‧‧‧顯示器件
1B‧‧‧顯示器件
1C‧‧‧顯示器件
1D‧‧‧顯示器件
1E‧‧‧顯示器件
1F‧‧‧顯示器件
1G‧‧‧顯示器件
2‧‧‧顯示器件
3‧‧‧顯示器件
10‧‧‧元件面板
11‧‧‧元件基板
12‧‧‧第一電極層
13‧‧‧絕緣膜
14‧‧‧有機層
15‧‧‧第二電極層
16‧‧‧保護膜
17‧‧‧黏著層
18‧‧‧外塗層
19‧‧‧彩色濾光器(CF)層
20‧‧‧密封面板
21‧‧‧密封基板
22‧‧‧屏蔽層
22A‧‧‧第一屏蔽部分
22AX‧‧‧第一屏蔽部分在X軸方向上之尺寸
22AY‧‧‧第一屏蔽部分在Y軸方向上之尺寸
22B‧‧‧第二屏蔽部分
22BX‧‧‧第二屏蔽部分在X軸方向上之尺寸
22BY‧‧‧第二屏蔽部分在Y軸方向上之尺寸
22C‧‧‧第三屏蔽部分
22CX‧‧‧第三屏蔽部分在X軸方向上之尺寸
22CY‧‧‧第三屏蔽部分在Y軸方向上之尺寸
22D‧‧‧第四屏蔽部分
22DX‧‧‧第四屏蔽部分在X軸方向上之尺寸
22DY‧‧‧第四屏蔽部分在Y軸方向上之尺寸
30‧‧‧有機發光元件
30B‧‧‧有機發光元件
30G‧‧‧有機發光元件
30R‧‧‧有機發光元件
30W‧‧‧有機發光元件
31‧‧‧下部結構
32‧‧‧上部結構
61‧‧‧區域
62‧‧‧可撓性印刷電路(FPC)
110‧‧‧顯示區域
120‧‧‧信號線驅動電路
120A‧‧‧信號線
130‧‧‧掃描線驅動電路
130A‧‧‧掃描線
140‧‧‧電力供應線驅動電路
140A‧‧‧電力供應線
150‧‧‧像素驅動電路
230‧‧‧顯示單元
240‧‧‧非顯示單元
θ1‧‧‧最大入射角
θH‧‧‧折射角
CF1‧‧‧第一濾光器
CF2‧‧‧第二濾光器
CF3‧‧‧第三濾光器
CF4‧‧‧第四濾光器
Cs‧‧‧電容器/電容元件
GND‧‧‧共同電力供應線
K‧‧‧邊界
K12‧‧‧第一濾光器與第二濾光器之間之邊界
K13‧‧‧第一濾光器與第三濾光器之間之邊界
K24‧‧‧第二濾光器與第四濾光器之間之邊界
K34‧‧‧第三濾光器與第四濾光器之間之邊界
L1‧‧‧光
L2‧‧‧光
LL1‧‧‧光
N1‧‧‧第一濾光器之折射率
N2‧‧‧第二濾光器之折射率
nH‧‧‧第二濾光器之折射率
nL‧‧‧第一濾光器之折射率
PX1‧‧‧第一像素
PX2‧‧‧第二像素
PX3‧‧‧第三像素
PX4‧‧‧第四像素
Tr1‧‧‧電晶體
Tr2‧‧‧電晶體
W1‧‧‧屏蔽層之寬度
WH‧‧‧第二濾光器之寬度
WL‧‧‧第一濾光器之寬度
X1‧‧‧第一濾光器在X軸方向上之尺寸
X2‧‧‧第二濾光器在X軸方向上之尺寸
X3‧‧‧第三濾光器在X軸方向上之尺寸
X4‧‧‧第四濾光器在X軸方向上之尺寸
Y1‧‧‧第一濾光器在Y軸方向上之尺寸
Y2‧‧‧第二濾光器在Y軸方向上之尺寸
Y3‧‧‧第三濾光器在Y軸方向上之尺寸
Y4‧‧‧第四濾光器在Y軸方向上之尺寸
圖1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實施例之一顯示器件之主要組件的一橫截面圖;圖2係繪示圖1中所繪示之顯示器件的一總體結構;圖3係繪示圖2中所繪示之一像素驅動電路之一實例的一圖式;圖4係繪示圖1中所繪示之顯示器件之主要組件的一俯視圖;圖5係繪示圖1中所繪示之顯示器件中之一操作的說明圖;圖6A係繪示滿足圖1中所繪示之顯示器件中之全反射之條件之折射率之一關係的一特性圖;圖6B係繪示滿足圖1中所繪示之顯示器件中之全反射之條件之折射率之一關係的另一特性圖;圖7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實施例之一顯示器件之主要組件的一橫截面圖;圖8A係繪示圖7中所繪示之顯示器件之主要組件的一俯視圖;圖8B係繪示圖8A中所繪示之顯示器件之主要組件之一部分的一放大俯視圖;圖9係繪示圖7中所繪示之顯示器件中之一操作的一說明圖;圖10A係圖7中所繪示之顯示器件中之與其中光無法自具有一相對較低折射率之一彩色濾光器洩漏至具有一相對較高折射率之一彩色濾光器之條件相關之一第一特性圖;圖10B係圖7中所繪示之顯示器件中之與其中光無法自具有一相對較低折射率之一彩色濾光器洩漏至具有一相對較高折射率之一彩色濾光器之條件相關之一第二特性圖;圖11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實施例之一顯示器件之主要組件的一橫截面圖;圖12係繪示包含根據第一實施例至第三實施例之顯示器件之一模組之一示意性組態的一俯視圖; 圖13係繪示作為根據第一實施例至第三實施例之顯示器件之一應用實例之一智慧型電話之外觀的一透視圖;圖14係繪示作為本發明之一第一修改實例之一顯示器件之主要組件的一橫截面圖;圖15A係繪示作為本發明之一第二修改實例之一顯示器件之一部分組態的一橫截面圖;圖15B係繪示作為本發明之一第三修改實例之一顯示器件之一部分組態的一橫截面圖;圖15C係繪示作為本發明之一第四修改實例之一顯示器件之一部分組態的一橫截面圖;圖16A係繪示作為本發明之一第五修改實例之一顯示器件之一部分組態的一橫截面圖;圖16B係繪示作為本發明之一第六修改實例之一顯示器件之一部分組態的一橫截面圖;圖16C係繪示作為本發明之一第七修改實例之一顯示器件之一部分組態的一橫截面圖;及圖17係繪示作為一比較實例之顯示器件中之一操作的一說明圖。
在下文中,參考圖式來詳細給出本發明之實施例之描述。另外,將依下列順序進行描述。
1. 第一實施例(一基本組態之一顯示器件:一頂部發射類型)
2. 第二實施例(進一步包含一屏蔽層之一顯示器件:一頂部發射類型)
3. 第三實施例(一顯示器件:一底部發射類型)
4. 顯示器件之應用實例(一模組及一智慧型電話)
5. 修改實例
(1)安置於彩色濾光器內之屏蔽層之實例
(2)具有平面形狀之彩色濾光器之修改實例
1. 第一實施例
顯示器件1之組態
參考圖1至圖4,將描述一有機EL顯示器件(顯示器件1)作為本發明之一第一實施例。圖1係繪示顯示器件1之主要組件的一橫截面圖。圖2係繪示顯示器件1的一總體結構。圖3係繪示包含於顯示器件1中之一像素驅動電路150(如後文所描述)之一組態實例的一圖式。圖4係繪示顯示器件1之主要組件的一俯視圖。同時,圖1對應於沿圖4中所繪示之一箭頭方向上之線I-I取得之一橫截面圖。顯示器件1(其包含一元件面板10及一密封面板20,且係提取透射穿過密封面板20之光之一所謂頂部發射型顯示器件)包含複數個有機發光元件30。有機發光元件30之實例包含分別發射紅光、綠光、藍光及白光之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
如圖1中所繪示,元件面板10具有一元件基板11上之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之一下部結構31。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之各者之下部結構31經組態以具有一第一像素PX1至一第四像素PX4(圖4),且具有由(例如)一第一電極層12、一有機層14、一第二電極層15及一保護膜16形成之一堆疊結構。下部結構31之所有各自組件由設置於一密封面板20與下部結構31之間之一黏著層17覆蓋。密封面板20由面向元件基板11之密封基板21形成,且一彩色濾光器(CF)層19及一外塗層18依序設置於面向元件基板11之密封基板21之一表面上作為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之一上部結構32。此處,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之各者之下部結構31包含(例如)有機層14、第二電極層15及保護膜16,其等係共同組件且 發射白光。另外,CF層19使自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之各者之下部結構31發射之白光與紅光、綠光、藍光及白光色彩分離。另外,圖1僅繪示有機發光元件30B及30W。
如圖2中所繪示,一顯示區域110(其中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安置成二維矩陣形狀)定位於顯示器件1之中心部分中。用於顯示一影像之驅動器(例如一信號線驅動電路120、一掃描線驅動電路130及一電力供應線驅動電路140)設置於顯示區域110之周邊中。
顯示區域110由複數個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及用於驅動該複數個有機發光元件之像素驅動電路150形成。在像素驅動電路150中,複數個信號線120A(120A1、120A2、…、120Am、…)安置於行方向上(Y方向上),且複數個掃描線130A(130A1、…、130An、…)及複數個電力供應線140A(140A1、…、140An、…)安置於列方向上(X方向上)。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分別設置於信號線120A與掃描線130A之間之一相交點處。信號線120A之兩端連接至信號線驅動電路120,掃描線130A之兩端連接至掃描線驅動電路130,且電力供應線140A之兩端連接至電力供應線驅動電路140。
信號線驅動電路120經由信號線120A而將一成像信號(其回應於亮度資訊而自一信號供應源(圖中未展示)供應)之一信號電壓供應至所選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掃描線驅動電路130包含一移位暫存器,其用於循序地移位(傳輸)與待輸入之一時脈脈衝同步之一起動脈衝。當將該成像信號寫入至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之各者中時,掃描線驅動電路130藉由逐列地掃描該等寫入成像信號而將掃描信號循序地供應至各掃描線130A。將信號電壓自信號線驅動電路120供應至信號線120A,且將掃描線驅動電路130之掃描信號供應至掃描線130A。
電力供應線驅動電路140包含移位暫存器,其用於循序地移位(傳輸)與待輸入之一時脈脈衝同步之一起動脈衝。與透過掃描線驅動電路130而執行之逐列掃描同步地,電力供應線驅動電路140將彼此不同之一第一電位及一第二電位之任何者自各電力供應線140A之兩端適當地供應至各電力供應線140A。藉此,執行後文所描述之一電晶體Tr1之一導電狀態或一非導電狀態之一選擇。
如圖3中所繪示,像素驅動電路150係一主動型驅動電路,其包含電晶體Tr1及一電晶體Tr2、一電容器(儲存電容器)Cs及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連接至電晶體Tr1以串聯於電力供應線140A與一共同電力供應線(GND)之間。電晶體Tr1及電晶體Tr2可為一反向交錯結構(一所謂底部類型)且可為一交錯結構(頂部閘極類型)。
例如,將電晶體Tr2之一汲極電極連接至信號線120A且將一成像信號自信號線驅動電路120供應至該汲極電極。另外,將電晶體Tr2之一閘極電極連接至掃描線130A,且將掃描信號自掃描線驅動電路130供應至該閘極電極。此外,將電晶體Tr2之一源極電極連接至一驅動電晶體Tr1之一閘極電極。
例如,將電晶體Tr1之一汲極電極連接至電力供應線140A,且由電力供應線驅動電路140將該汲極電極設定至第一電位或第二電位。將電晶體Tr1之源極電極連接至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
儲存電容器Cs形成於電晶體Tr1之閘極電極(電晶體Tr2之源極電極)與電晶體Tr1之源極電極之間。
顯示器件1之主要組件
接著,再次參考圖1,將詳細描述元件面板10及密封面板20之組態。
元件基板11由(例如)能夠屏蔽水分(水汽)及氧氣之傳輸之一塑膠或玻璃材料形成。元件基板11係具有一主表面(其上安置有機發光元件30R、30G及30B)之一支撐件。用於形成元件基板11之材料之實例包含一玻璃基板(諸如高應變點玻璃、鈉玻璃(Na2O.CaO.SiO2)、硼矽酸鹽玻璃(Na2O.B2O3.SiO2)、鎂橄欖石(2MgO.SiO2)、鉛玻璃(Na2O.PbO.SiO2)或類似者)、一石英基板及矽基板。可藉由將一絕緣膜設置於玻璃基板、石英基板及矽基板之表面上而形成元件基板11。可藉由使用金屬箔或一樹脂膜或薄片而形成元件基板11。樹脂材料之實例包含有機聚合物,諸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烯醇(PVA)、聚乙烯苯酚(PVP)、聚醚碸(PES)、聚醯亞胺、聚碳酸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及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同時,在頂部發射類型中,由於自密封基板21提取光,所以元件基板11可由一透射材料或一非透射材料形成。密封基板21可由相同於元件基板11之材料形成或可由不同於基板元件11之材料形成。另外,元件基板11可由一可撓性材料形成。
藉由將第一電極層12、有機層14(其包含一發光層)、第二電極層15、保護膜16、黏著層17(其係一密封層)、外塗層18及CF層19依序堆疊於元件基板11上而形成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一絕緣膜13安置於彼此相鄰之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之間。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之配置不受特別限制。例如,除圖2及圖4中所繪示之矩形配置之外,亦可採用一條狀配置或一對角配置(如後文所描述)。
由於第一電極層12設置成對應於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之各者,所以複數個第一電極層12經設置以在元件基板11上彼此分離。第一電極層12(其(例如)用作一陽極電極且用作一反射層)較佳地由具有高反射率及高正電洞注入性質之一材料形成。此一第一電極 層12之實例包含一金屬元素(諸如鉻(Cr)、金(Au)、鉑(Pt)、鎳(Ni)、銅(Cu)、鉬(Mo)、鎢(W)、鈦(Ti)、鉭(Ta)、鋁(Al)、鐵(Fe)及銀(Ag))之一單質或其之一合金。可藉由堆疊上文所列之複數個金屬膜而形成第一電極層12。另外,可藉由使用一Ag-Pd-Cu合金(其藉由使銀含有0.3重量%至1重量%之鈀(Pd)及0.3重量%至1重量%之銅而形成)而形成第一電極層12,或可藉由使用一Al-釹(Nd)合金而形成第一電極層12。藉由使用具有極佳功函數之一材料而較佳地形成第一電極層12,但可在選擇適當有機層14(特定言之,後文所描述之一正電洞注入層)之後使用具有一低功函數之金屬(諸如鋁及鋁合金)來形成第一電極層12。
第一電極層12之兩個側表面(第二電極層15之面向表面)由絕緣膜13覆蓋,且開口(其調節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之一發射區域)設置於絕緣膜13上。絕緣膜13用於控制待形成為一精確所要形狀之發射區域,且用於確保第一電極層12與第二電極層15之間之絕緣性質。可藉由使用一有機材料(例如聚醯亞胺)或一無機材料(諸如二氧化矽(SiO2)、矽氮化物(SiNx)及氮氧化矽(SiON))而形成絕緣膜13。
有機層14共同地設置於(例如)所有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中,且一正電洞注入層、一正電洞傳輸層、一發光層、一電子傳輸層及一電子注入層(圖中未展示)自第一電極層12側依序設置。有機層14可由正電洞傳輸層、發光層及電子傳輸層形成,且此時,發光層可用作電子傳輸層。可藉由經由一連接層堆疊一系列堆疊結構(一所謂串聯單元)而形成有機層14。例如,紅色、綠色及藍色之各色彩具有該串聯單元,且因此可經堆疊以形成有機層14。
用於改良正電洞之注入效率的正電洞注入層係用於防止洩漏之一緩衝層。正電洞注入層由(例如)化學式1或化學式2中所展示之六氮雜聯三伸苯衍生物形成。
(在化學式1中,R1至R6之各者係取代基,其獨立地選自氫、鹵素、羥基、胺基、芳胺基、具有20個或20個以下碳原子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羰基、具有20個或20個以下碳原子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羰基酯基、具有20個或20個以下碳原子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烷基、具有20個或20個以下碳原子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烯基、具有20個或20個以下碳原子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烷氧基、具有30個或30個以下碳原子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芳基、具有30個或30個以下碳原子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雜環基、腈基、氰基、硝基或甲矽烷基,且彼此相鄰之Rm(m=1至6)可彼此結合成一環狀結構。另外,X1至X6之各者標示碳原子或氮原子。)
正電洞傳輸層用於改良傳輸至發光層之正電洞之效率。正電洞傳輸層具有約40奈米之厚度,且由(例如)4,4',4"-三[3-甲基-苯基-苯基胺基]三苯胺(m-MTDATA)或α-萘基苯基二胺(αNPD)形成。
發光層係用於發射(例如)白光之發光層,且具有由(例如)一紅色發光層、一綠色發光層及一藍色發光層(圖中未展示)形成之一堆疊體,該堆疊體設置於第一電極層12與第二電極層15之間。若將電壓施加至紅色發光層、綠色發光層及藍色發光層,則使經由正電洞注入層及正電洞傳輸層而自第一電極層12注入之正電洞之部分與經由電子注入層及電子傳輸層而自第二電極層15注入之電子之部分彼此重組,且藉此產生紅光、綠光及藍光。
一紅色發光層含有(例如)一紅色發光材料、一正電洞傳輸材料、一電子傳輸材料及兩個電荷傳輸材料之至少一類型。該紅色發光材料可為一螢光材料或一磷光材料。該紅色發光層具有約5奈米之厚度,且藉由將(例如)30重量%之2,6-雙[(4'-甲氧基二苯基胺基)苯乙烯基]-1,5-萘二甲腈(BSN)混合至4,4-雙(2,2-二苯基乙烯基)聯苯基(DPVBi)而形成。
一綠色發光層含有(例如)一綠色發光材料、一正電洞傳輸材料、一電子傳輸材料及兩個電荷傳輸材料之至少一類型。該綠色發光材料可為螢光材料或磷光材料。該綠色發光層具有約10奈米之厚度,且藉由將(例如)5重量%之香豆素6混合至DPVBi中而形成。
一藍色發光層含有(例如)一藍色發光材料、一正電洞傳輸材料、一電子傳輸材料及兩個電荷傳輸材料之至少一類型。該藍色發光材料可為螢光材料或磷光材料。該藍色發光層具有約30奈米之厚度,且藉由將(例如)2.5重量%之4,4'-雙[2-{4-(N,N-二苯基胺基)苯基}乙烯基]聯苯基(DPAVBi)混合至DPVBi而形成。
用於改良傳輸至發光層之電子之效率的電子傳輸層由(例如)具有約20奈米之厚度之8-羥基喹啉鋁(Alq3)形成。用於改良注入至發光層之電子之效率的電子注入層由(例如)具有約0.3奈米之厚度之LiF或Li2O形成。
第二電極層15藉由將有機層14插入於第二電極層15與第一電極層12之間而與第一電極層12配對,且(例如)設置於與有機EL元件30R、30G、30B、30W共同之電子注入層上。第二電極層15(其(例如)用作一陰極電極且用作一透光層)較佳地由具有高導電率及高透光率之一材料形成。據此,第二電極層15由(例如)鋁(Al)、鎂(Mg)、銀(Ag)、鈣(Ca)或鈉(Na)之一合金形成。其中,鎂及銀之一合金(Mg-Ag合金)係較佳的,此係因為其具有小吸收以及一薄膜之小導電率。另 外,用於第二電極層15之一材料之實例可包含鋁(Al)及鋰(Li)之一合金(一Al-Li合金),或可包含氧化銦錫(ITO)、氧化鋅(ZnO)、摻雜鋁之氧化鋅(AZO)、摻雜鎵之氧化鋅(GZO)、氧化銦鋅(IZO)、氧化銦鈦(ITiO)、氧化銦鎢(IWO)或類似者。第二電極層15具有防止水滲透至有機層14中之一功能。
黏著層17藉由覆蓋元件面板10之整體表面使得第二電極層15被覆蓋而密封元件面板10與密封面板20之間之一間隙。黏著層17用於防止水自外部滲透至顯示區域110且調節元件面板10與密封面板20之間之距離。黏著層17由一透明樹脂(諸如一熱固性黏著劑或一紫外線可固化黏著劑)形成。黏著劑之實例包含基於丙烯酸之黏著劑、基於環氧樹脂之黏著劑、基於胺基甲酸酯之黏著劑、基於聚矽氧之黏著劑或基於腈基丙烯酸酯之黏著劑。
外塗層18係用於改良CF層19之表面平整度且保護CF層19之表面的一塗佈劑,且由一有機材料(諸如樹脂)或一無機材料(諸如SiO、SiN或ITO)形成。
CF層19包含(例如)一第一濾光器CF1至一第四濾光器CF4,且此等濾光器針對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之各圖案而色彩配置且依一矩形方式安置。明確言之,如圖4中所繪示,第一濾光器CF1係一藍色(B)濾光器,第二濾光器CF2係一白色(W)濾光器,第三濾光器CF3係一綠色(G)濾光器,且第四濾光器CF4係一紅色(R)濾光器。使白光自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之各者之下部結構31透射穿過第一濾光器CF1至第四濾光器,且因此發射紅光、綠光、藍光及白光之各者。第一濾光器CF1至第四濾光器CF4分別經安置以對應於一第一像素PX1至一第四像素PX4。此處,第一像素PX1由一有機發光元件30B形成,第二像素PX2由一有機發光元件30W形成,第三像素PX3由一有機發光元件30G形成,且第四像素PX4由一有機 發光元件30R形成。
根據該實施例,在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彼此相鄰之第一濾光器CF1及第二濾光器CF2分別經安置以對應於第一像素PX1及第二像素PX2。類似地,在X軸方向上彼此相鄰之第三濾光器CF3及第四濾光器CF4分別經安置以對應於第三像素PX3及第四像素PX4。另外,在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第一濾光器CF1與第三濾光器CF3彼此相鄰,且第二濾光器CF2與第四濾光器CF4彼此相鄰。
第一濾光器CF1之一折射率N1低於第二濾光器CF2之一折射率N2及第三濾光器CF3之一折射率N3兩者(N1<N2且N1<N3)。另外,第四濾光器CF4之一折射率N4高於第二濾光器CF2之一折射率N2及第三濾光器CF3之一折射率N3兩者(N2<N4,N3<N4)。同時,折射率表示相對於可見光(400奈米至700奈米)之一平均值。例如,折射率N1係1.50,折射率N2係1.55,折射率N3係1.65,且折射率N4係1.75。
另外,第一濾光器CF1在X軸方向上之一尺寸X1大於第二濾光器CF2在X軸方向上之一尺寸X2(X1>X2),且第一濾光器CF1與第二濾光器CF2之間之一邊界K12定位於由第二像素PX2佔據之一區域中。類似地,第四濾光器CF4在X軸方向上之一尺寸X4小於第三濾光器CF3在X軸方向上之一尺寸X3(X3>X4),且第三濾光器CF3與第四濾光器CF4之間之一邊界K34定位於由第四像素PX4佔據之一區域中。
此外,第一濾光器CF1在Y軸方向上之一尺寸Y1大於第三濾光器CF3在Y軸方向上之一尺寸Y3(Y1>Y3),且第一濾光器CF1與第三濾光器CF3之間之一邊界K13定位於由第三像素PX3佔據之一區域中。類似地,第四濾光器CF4在Y軸方向上之一尺寸Y4小於第二濾光器CF2在Y軸方向上之一尺寸Y2(Y2>Y4),第二濾光器CF2與第四濾光器CF4之間之一邊界K24定位於由第四像素PX4佔據之一區域中。
第一濾光器CF1至第四濾光器CF4由(例如)與一顏料或一染料混 合之樹脂形成。藉由適當地選擇該顏料或該染料之類型而在一紅色濾光器、一綠色濾光器及一藍色濾光器之各者中將紅色、綠色或藍色之一波長區域之透射率調整為較高。
顯示器件1之操作
在顯示器件1中,當回應於成像信號之各色彩而將一驅動電流施加至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之各者時,透過第一電極層12及第二電極層15而將電子及正電洞注入至有機層14中。在包含於有機層14中之發光層中使電子與正電洞彼此重組,且藉此發射光。藉由使所發射之光依序透射穿過第二電極層15、保護膜16、黏著層17、外塗層18、CF層19及密封基板21而將所發射之光提取至外部。依此方式,將基於彩色光(諸如R、G、B及W)之一全彩色影像顯示於顯示器件1上。另外,在此影像顯示操作時,若將對應於一成像信號之一電位施加至一電容元件Cs之一端,則使對應於該成像信號之一電荷累積至電容元件Cs。
同時,例如,期望第一濾光器CF1(具有一相對較低折射率之一濾光器)與第二濾光器CF2(具有一相對較高折射率之一濾光器)之間之關係滿足下列公式1中所展示之條件表達式(1)(參考圖5)。此係因為:自第二像素PX2入射於第二濾光器CF2上之光被全反射,且因此安全地防止光自邊界K12進入第一濾光器CF1。此處,n1表示光在自第二像素PX2入射於第二濾光器CF2上之前即時穿過之一介質之一折射率(即,外塗層18之一折射率),nH表示第二濾光器CF2之一折射率,θ1表示自第二像素PX2入射於第二濾光器CF2上之光之一最大入射角,且nL(nL<nH)表示第一濾光器CF1之一折射率。
同時,獲得如下條件表達式(1)。首先,藉由使用下列公式2中所展示之表達式(1.1)而繪示入射於第二濾光器CF2上之光之一折射角θH(參考圖5)。
另外,藉由使用下列公式3中所展示之表達式(1.2)而繪示第二濾光器CF2與第一濾光器CF1之間之一臨界角θC。
另外,藉由使用下列公式4中所展示之表達式(1.3)而繪示用於引起第二濾光器CF2中傳播之光在第一濾光器CF1與第二濾光器CF2之間之邊界中被全反射之一條件。
使用上文所提及之表達式(1.1)至(1.3)來獲得上述公式1中所繪示之條件表達式(1)。
另外,如圖6A及圖6B中所繪示,為將第二濾光器CF2之折射率N2(nH)設定成較低,可期望將第一濾光器CF1之折射率N1(nL)設定成儘可能高,且將最大入射角θ1設定成儘可能小。另外,圖6A係繪示滿足各自層級中之條件表達式(1)之折射率N2(nH)之一最小值的一特性圖,其中水平軸表示折射率N1(nL),垂直軸表示折射率N2(nH),且各曲線表示最大入射角θ1=20°、25°、30°及35°。另外,圖6B係一特性圖,其中將圖6A之垂直軸改變為折射率N2(nH)與折射率N1(nL)之間之一差值dn(nH-nL)。
顯示器件1之效應
顯示器件1經組態使得CF層19包含第一濾光器CF1至第四濾光器CF4,第一濾光器CF1至第四濾光器CF4安置成對應於第一像素PX1至第四像素PX4且具有彼此不同之折射率N1至N4(應注意,折射率N2及折射率N3可彼此匹配)。為此,在透射穿過具有一相對較高折射率之一濾光器(例如CF2)之光L2中,可減少進入具有一相對較低折射率之一相鄰濾光器(例如CF1)之光。特定言之,若滿足上述條件表達式(1),則可可靠地防止洩漏光。
另外,彼此相鄰之具有相對較低折射率之濾光器(例如CF1)與具有相對較高折射率之濾光器(例如CF2)之間之邊界(K12)定位於與對應於具有相對較高折射率之濾光器(CF2)之像素(PX2)等效之一區域中。藉此,在透射穿過具有相對較低折射率之濾光器(例如CF1)之光L1中,可減少進入具有相對較高折射率之相鄰濾光器(例如CF2)之光。例如,當假定第一濾光器CF1與第二濾光器CF2之間之邊界K12經設置以與相鄰像素之間之邊界K匹配(圖17)時,傾斜地入射於第一濾光器CF1中之邊界K12之周邊上之光LL1可入射於相鄰第二濾光器CF2上作為洩漏光。相比而言,根據該實施例,可減少洩漏光。
如上文所描述,根據該實施例之顯示器件1,可達成極佳顯示效能,其中減少混合色及色彩模糊且不損害視角特性。
2. 第二實施例
顯示器件2之組態
圖7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實施例之一有機EL顯示器件(顯示器件2)之主要組件的一橫截面圖。另外,圖8A係繪示顯示器件2之主要組件的一俯視圖,且圖8B係繪示圖8A之一部分的一放大俯視圖。除進一步包含一屏蔽層22之外,顯示器件2具有相同於第一實施例之顯示器件1之組態的組態。據此,將在下列描述中描述屏蔽層22及相關聯之事項,且將相同參考元件符號給予相同於顯示器件1中之 組成元件的組成元件,且將適當地省略描述。
如圖7中所繪示,屏蔽層22選擇性地設置於(例如)元件面板10與密封面板20之間,明確言之,設置於與CF層19相對之側上之外塗層18之表面上。更明確言之,屏蔽層22經安置以跨越第一濾光器CF1與第二濾光器CF2之間之邊界K12,且包含覆蓋第一濾光器CF1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第一屏蔽部分22A及覆蓋第二濾光器CF2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第二屏蔽部分22B。此處,第一屏蔽部分22A在X軸方向上之一尺寸22AX大於第二屏蔽部分22B在X軸方向上之一尺寸22BX。另外,第一濾光器CF1及第二濾光器CF2之折射率N1及N2較佳地高於CF層19與屏蔽層22之間之外塗層18之一折射率。此係因為:當光自外塗層18入射於CF層19上時,若在垂直於一堆疊表面之方向上折射光,則減少藉由透射穿過邊界K12而洩漏至相鄰第一濾光器CF1或第二濾光器CF2之光。
類似地,屏蔽層22經安置以跨越第一濾光器CF1與第三濾光器CF3之間之一邊界K13,且進一步包含覆蓋一第三濾光器CF3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第三屏蔽部分22C(圖8B),第三屏蔽部分22C相鄰於覆蓋第一濾光器CF1之周邊邊緣部分的第一屏蔽部分22A。此處,第一屏蔽部分22A在Y軸方向上之一尺寸22AY大於第三屏蔽部分22C在Y軸方向上之一尺寸22CY。
此外,屏蔽層22分別經安置以跨越第二濾光器CF2與一第四濾光器CF4之間之一邊界K24及第三濾光器CF3與第四濾光器CF4之間之一邊界K34。即,屏蔽層22相鄰於第二屏蔽部分22B及第三屏蔽部分22C之各者,且進一步包含覆蓋第四濾光器CF4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第四屏蔽部分22D(圖8B)。此處,第二屏蔽部分22B在Y軸方向上之一尺寸22BY大於第四屏蔽部分22D在Y軸方向上之一尺寸22DY。另外,第三屏蔽部分22C在X軸方向上之一尺寸22CX大於第四屏蔽部分22D 在X軸方向上之一尺寸22DX。
屏蔽層22較佳地經組態以滿足公式5中所展示之下列條件表達式(2)及公式6中所展示之條件表達式(3)(參考圖9)。此係因為:在屏蔽層22中屏蔽自第一像素PX1入射於第一濾光器CF1上之光之一部分,且因此可靠地防止光之該部分自邊界K12進入第二濾光器CF2。應注意,W1表示屏蔽層22之寬度,WL表示第一濾光器CF1之寬度(即,X軸方向上之尺寸X1),WH表示第二濾光器CF2之寬度(即,X軸方向上之尺寸X2),t表示CF層19之厚度,且θL表示自第一像素PX1入射於第一濾光器CF1上之光之一折射角。
[公式6]p=(WL+WH)/2‧‧‧‧‧‧(3)
同時,獲得如下條件表達式(2)。首先,藉由使用下列公式7(司乃耳(Snell)定律)中所展示之表達式(2.1)而繪示一折射角θL
另外,藉由使用下列公式8中所展示之表達式(2.2)而繪示其中入射於第一濾光器CF1上之光無法入射於第二濾光器CF2上且無需在屏蔽層22中被屏蔽之一條件。
由上述表達式(2.2)導致用於防止入射於第一濾光器CF1(具有相對較低折射率之濾光器)上之光之一部分進入第二濾光器CF2(具有相對較高折射率之濾光器)之條件表達式(2)。
另外,如圖10A及圖10B中所繪示,為將W1+WL之一值設定成較小,可期望將CF層19之厚度設定成較薄,將第一濾光器CF1之一折射率nL設定成較高,且將折射角θL(最大入射角θ1)設定成較小。同時,圖10A係繪示滿足各自層級中之條件表達式(2)之W1+WL之一最小值的一特性圖,其中各曲線表示CF層19之厚度t=2.0微米、2.4微米、2.8微米、3.2微米、3.6微米及4.0微米。在圖10A中,水平軸表示折射率N1(nL),且垂直軸表示屏蔽層22之寬度W1及第一濾光器CF1之寬度WL之一總和W1+WL。另外,圖10B係繪示滿足各自層級中之條件表達式(2)之W1+WL之一最小值的一特性圖,其中各曲線表示最大入射角θ1=20°、25°、30°及35°。在圖10B中,水平軸表示折射率N1(nL),且垂直軸表示屏蔽層22之寬度W1及第一濾光器CF1之寬度WL之一總和W1+WL
顯示器件2之效應
在顯示器件2中,屏蔽層22經設置以跨越CF層19中之第一濾光器CF1至第四濾光器CF4之邊界K12、K13、K24及K34。為此,可防止透射穿過一濾光器(例如第一濾光器CF1)之光L1進入另一相鄰濾光器(例如第二濾光器CF2)。特定言之,若滿足上述條件表達式(2)及條件表達式(3),則可可靠地防止洩漏光。同時,在顯示器件2中,較佳地滿足第一實施例中所繪示之公式1中所展示之條件表達式(1)。此係因為:自第二像素PX2入射於第二濾光器CF2上之光被全反射,因此可可靠地防止光自邊界K12進入第一濾光器CF1。
另外,在屏蔽層22中,例如,將覆蓋具有相對較高折射率之第二濾光器CF2之周邊邊緣部分的第二屏蔽部分22B之寬度22BX設定成小於覆蓋具有相對較低折射率之相鄰第一濾光器CF1之周邊邊緣部分的第一屏蔽部分22A之寬度22AX。因此,可充分減少洩漏光且減少經屏蔽之光化光,藉此改良自整體顯示器件2獲得之顯示光之亮度。
3. 第三實施例
圖11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實施例之一顯示器件(顯示器件3)之主要組件的一橫截面圖。
顯示器件3係一所謂底部發射型有機EL顯示器件,其中藉由使自有機層14之發光層發射之光透射穿過第一電極層12及元件基板11而將該光提取至外部。據此,第一電極層12由一透明導電材料(諸如In-Sn-O、In-Zn-O、In-O、Zn-O及Al-Zn-O)形成。元件基板11除由具有光學透明性之石英或玻璃形成之外,亦由一透明樹脂形成。另一方面,第二電極層15由一金屬元素(諸如鉻、金、鉑、鎳、銅、鎢及銀,以及鋁)之一單質或其之一合金形成,且用作一反射層。除上文所提及之要點之外,顯示器件3之組態相同於顯示器件2之組態。在顯示器件3中,可獲得相同於上述顯示器件2之效應。
4. 應用實例
在下文中,將描述上述顯示器件(顯示器件1至3)於一電子裝置之應用實例。電子器件之實例包含一電視器件、可攜式終端器件(諸如一數位攝影機、一筆記型個入電腦及一智慧型電話)或一視訊攝影機。即,可將上述顯示器件應用於各種領域中之電子裝置,該等電子裝置顯示自外部輸入之一影像信號或內部產生之一影像信號作為一影像或一視訊。
模組
將作為(例如)圖12中所繪示之一模組之顯示器件併入包含下文之一應用實例之各種電子裝置中。該模組具有(例如):一區域61,其自元件基板11之一側上之密封基板21暴露;及一外部連接端子(一第一周邊電極、一第二周邊電極或類似者),其藉由延伸一信號線驅動電路120、一掃描線驅動電路130及一電力線供應電路140之佈線而位於暴露區域61中。該外部連接端子可具有用於一信號之一輸入及輸出的 一可撓性印刷電路(FPC)62。
應用實例
圖13係繪示將實施例之顯示器件應用於其之一智慧型電話之一外觀的一透視圖。該智慧型電話包含(例如)一顯示單元230及一非顯示單元240,且顯示單元230由上述實施例之顯示器件形成。
5. 修改實例
如上文所描述,藉由一些實施例而描述本發明;然而,本發明不受限於上述實施例,而是可依各種方式修改。例如,在第二實施例中,屏蔽層22設置於元件面板10與密封面板20之間,但本發明不受限於此組態。例如,屏蔽層22可設置於CF層19中,如圖14中所繪示之顯示器件1A中所展示(第一修改實例)。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描述其中第一濾光器CF1至第四濾光器CF4之所有邊界K12、K13、K24及K34平行於或垂直於像素之間之邊界K之情況;然而,本發明不受限於此組態。例如,如圖15A及圖15B中之顯示器件1B及1C(第二修改實例及第三修改實例)中所展示,一些邊界(例如邊界K12)可傾斜於像素之間之邊界K。即,例如,第一濾光器CF1在X軸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尺寸可大於第二濾光器CF2在X軸方向上之尺寸,且邊界K12之至少一部分可定位於由第二像素PX2佔據之一區域中。即使在此情況中,可獲得比(例如)其中邊界K12與邊界K完全匹配之情況顯著之減少洩漏光之效應。替代地,如圖15C中所繪示之顯示器件1D中所展示,在其中所有邊界K12、K13、K24及K34平行於或垂直於像素之間之邊界K之情況中,不滿足濾光器中之寬度之間或折射率之間之量值關係之一區域R可存在於一預定部分中。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描述其中回應於有機發光元件30R、30G、30B及30W之配置而依一矩形方式安置第一濾光器CF1至第四濾 光器CF4之情況;然而,本發明不受限於此組態。例如,如圖16A中所繪示之顯示器件1E中所展示,第一濾光器CF1至第四濾光器CF4可整體形成為一平行四邊形(一第五修改實例)。另外,如圖16B中所繪示之顯示器件1F中所展示,該等濾光器可藉由組合由第一濾光器CF1及第二濾光器CF2形成之一平行四邊形與由第三濾光器CF3及第四濾光器CF4形成之一平行四邊形而整體形成為一曲線形狀(一第六修改實例)。此外,如圖16C中所繪示之顯示器件1G中所展示,可依一條帶方式配置第一濾光器CF1至第四濾光器CF4(一第七修改實例)。就圖16C而言,第一濾光器CF1及第三濾光器CF3之各自折射率可不同於第二濾光器CF2及第四濾光器CF4之折射率。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描述發射白光之有機發光元件之各者之下部結構之一實例;然而,本發明不受限於此實例。例如,紅色有機發光元件、綠色有機發光元件、藍色有機發光元件及白色有機發光元件之各者可具有發射紅光、綠光、藍光及白光之一結構。即,可將包含發射紅光、綠光、藍光及白光之各發光層之複數個有機層分成各像素。即使在該情況中,由於各彩色濾光器用於改良色純度,所以本發明係有效的。
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描述主動矩陣型顯示器件之情況,但可將本發明應用於一被動矩陣型顯示器件。另外,用於驅動主動矩陣之像素驅動電路之組態不受限於上述實施例之描述,而是可將電容元件或移位暫存器適當地新增至該組團。在該情況中,除上文所提及之信號線驅動電路120或掃描線驅動電路130之外,亦可回應於像素驅動電路之改變而新增另一驅動電路。
另外,本說明書中所描述之效應僅供繪示且不受限於以上描述,而是可存在其他效應。本發明亦可採用下列組態。
(1)一種顯示器件,其包含: 一顯示單元,其包含在一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鄰之一第一像素及一第二像素;及一濾光器層,其包含一第一濾光器及一第二濾光器,該第一濾光器及該第二濾光器安置成對應於該第一像素及該第二像素之各者且在該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鄰,其中該第一濾光器之一折射率低於該第二濾光器之一折射率,其中該第一濾光器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大於該第二濾光器在該第一方向上之一尺寸,且其中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二濾光器之間之一邊界之至少一部分定位於由該第二像素佔據之一區域中。
(2)如(1)之顯示器件,其進一步包含:一屏蔽層,其包含:一第一光屏蔽部分,其佔據對應於該第一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區域;及一第二光屏蔽部分,其佔據對應於該第二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區域,該第一光屏蔽部分及該第二光屏蔽部分安置於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二濾光器之間之該邊界處,其中該第一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大於該第二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一尺寸。
(3)如(1)之顯示器件,其中該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在一第二方向上相鄰於該第一像素之一第三像素,其中該濾光器層進一步包含一第三濾光器,該第三濾光器安置成對應於該第三像素以便在該第二方向上相鄰於該第一濾光器,其中該第一濾光器之該折射率低於該第三濾光器之一折射率,其中該第一濾光器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該尺寸大於該第三濾光器在該第二方向上之一尺寸,且 其中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三濾光器之間之一邊界之至少一部分定位於由該第三像素佔據之一區域中。
(4)如(3)之顯示器件,其中該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一第四像素,該第四像素在該第一方向上相鄰於該第三像素且在該第二方向上相鄰於該第二像素,其中該濾光器層進一步包含一第四濾光器,該第四濾光器安置成對應於該第四像素以便在該第一方向上相鄰於該第三濾光器且在該第二方向上相鄰於該第二濾光器,其中該第四濾光器之一折射率高於第二濾光器及第三濾光器兩者之該等折射率,其中該第四濾光器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小於該第三濾光器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該尺寸,其中該第三濾光器與該第四濾光器之間之一邊界之至少一部分定位於由該第四像素佔據之一區域中,其中該第四濾光器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小於該第二濾光器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該尺寸,且其中該第二濾光器與該第四濾光器之間之一邊界之至少一部分定位於由該第四像素佔據之一區域中。
(5)如(3)之顯示器件,其進一步包含:一屏蔽層,其包含:一第一光屏蔽部分,其佔據對應於該第一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區域;及一第三光屏蔽部分,其佔據對應於該第三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區域,該第一光屏蔽部分及該第三光屏蔽部分安置於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三濾光器之間之一邊界處,且其中該第一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大於該第三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二方向上之一尺寸。
(6)如(4)之顯示器件,其進一步包含:一屏蔽層,其包含:一第一光屏蔽部分,其佔據對應於該第一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區域;一第二光屏蔽部分,其佔據對應於該第二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區域;一第三光屏蔽部分,其佔據對應於該第三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區域;及一第四光屏蔽部分,其佔據對應於該第四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區域,該第一光屏蔽部分、該第二光屏蔽部分、該第三光屏蔽部分及該第四光屏蔽部分之各者安置於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二濾光器之間之該邊界處、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三濾光器之間之該邊界處、該第二濾光器與該第四濾光器之間之該邊界處、及該第三濾光器與該第四濾光器之間之該邊界處,其中該第一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大於該第二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一尺寸,其中該第三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大於該第四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一尺寸,其中該第一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大於該第三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二方向上之一尺寸,且其中該第二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該尺寸大於該第四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該尺寸。
(7)如(2)、(5)及(6)中任一項之顯示器件,其中該屏蔽層設置於該濾光器層與該顯示單元之間,或設置於該濾光器層內。
(8)如(2)、(5)及(6)中任一項之顯示器件,其進一步包含:一樹脂層,其位於該濾光器層與該屏蔽層之間,其中該濾光器層之一折射率高於該樹脂層之一折射率。
(9)如(1)至(8)中任一項之顯示器件,其滿足下列公式9中所展示 之條件表達式(1),
其中n1表示光在自該第二像素入射於該第二濾光器上之前即時穿過之一介質之一折射率,nH表示該第二濾光器之一折射率,θ1表示自該第二像素入射於該第二濾光器上之該光之一最大入射角,且nL表示該第一濾光器之一折射率。
(10)如(2)、(5)及(8)中任一項之顯示器件,其滿足下列公式10及11中所展示之條件表達式(2)及(3),
[公式11]p=(W1+WH)/2‧‧‧‧‧‧(3)
其中W1表示該屏蔽層之一寬度,WL表示該第一濾光器之一寬度,WH表示該第二濾光器之該寬度,且t表示該濾光器層之一厚度,θL表示自該第一像素入射於該第一濾光器上之該光之一折射角。
(11)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一顯示器件,其中該顯示器件包含一顯示單元,其包含在一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鄰之一第一像素及一第二像素,及一濾光器層,其包含一第一濾光器及一第二濾光器,該第一濾光器及該第二濾光器安置成對應於該第一像素及該第二像素之各者且在該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鄰,其中在該顯示器件中,該第一濾光器之一折射率低於該第二濾光器之一折射率, 其中該第一濾光器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大於該第二濾光器在該第一方向上之一尺寸,且其中在該顯示器件中,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二濾光器之間之一邊界之至少一部分定位於由該第二像素佔據之一區域中。
(12)如(11)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顯示器件進一步包含一屏蔽層,其包含:一第一屏蔽部分,其覆蓋該第一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及一第二屏蔽部分,其覆蓋該第二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該第一屏蔽部分及該第二屏蔽部分安置於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二濾光器之間之該邊界處,且其中該第一屏蔽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大於該第二屏蔽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一尺寸。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可根據設計要求及其他因數而進行各種修改、組合、子組合及變更,只要其等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或其等效物之範疇內。
1‧‧‧顯示器件
10‧‧‧元件面板
11‧‧‧元件基板
12‧‧‧第一電極層
13‧‧‧絕緣膜
14‧‧‧有機層
15‧‧‧第二電極層
16‧‧‧保護膜
17‧‧‧黏著層
18‧‧‧外塗層
19‧‧‧彩色濾光器(CF)層
20‧‧‧密封面板
21‧‧‧密封基板
30B‧‧‧有機發光元件
30W‧‧‧有機發光元件
31‧‧‧下部結構
32‧‧‧上部結構
CF1‧‧‧第一濾光器
CF2‧‧‧第二濾光器
K‧‧‧邊界
K12‧‧‧第一濾光器與第二濾光器之間之邊界
L1‧‧‧光
L2‧‧‧光
N1‧‧‧第一濾光器之折射率
N2‧‧‧第二濾光器之折射率
PX1‧‧‧第一像素
PX2‧‧‧第二像素
WH‧‧‧第二濾光器之寬度
WL‧‧‧第一濾光器之寬度

Claims (12)

  1. 一種顯示器件,其包括:一顯示單元,其包含在一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鄰之一第一像素及一第二像素;及一濾光器層,其包含一第一濾光器及一第二濾光器,該第一濾光器及該第二濾光器配置成分別對應於該第一像素及該第二像素且在該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鄰,其中該第一濾光器之一折射率低於該第二濾光器之一折射率,其中該第一濾光器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大於該第二濾光器在該第一方向上之一尺寸,且其中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二濾光器之間之一邊界之至少一部分定位於由該第二像素佔據之一區域中。
  2. 如請求項1之顯示器件,其進一步包括:一屏蔽層,其包含:一第一光屏蔽部分,其佔據對應於該第一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區域;及一第二光屏蔽部分,其佔據對應於該第二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區域,該第一光屏蔽部分及該第二光屏蔽部分配置於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二濾光器之間之該邊界處,其中該第一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大於該第二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一尺寸。
  3. 如請求項1之顯示器件,其中該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在一第二方向上相鄰於該第一像素之一第三像素,其中該濾光器層進一步包含一第三濾光器,該第三濾光器配 置成對應於該第三像素以便在該第二方向上相鄰於該第一濾光器,其中該第一濾光器之該折射率低於該第三濾光器之一折射率,其中該第一濾光器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該尺寸大於該第三濾光器在該第二方向上之一尺寸,且其中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三濾光器之間之一邊界之至少一部分定位於由該第三像素佔據之一區域中。
  4. 如請求項3之顯示器件,其中該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一第四像素,該第四像素在該第一方向上相鄰於該第三像素且在該第二方向上相鄰於該第二像素,其中該濾光器層進一步包含一第四濾光器,該第四濾光器配置成對應於該第四像素以便在該第一方向上相鄰於該第三濾光器且在該第二方向上相鄰於該第二濾光器,其中該第四濾光器之一折射率高於第二濾光器及第三濾光器兩者之該等折射率,其中該第四濾光器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小於該第三濾光器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該尺寸,其中該第三濾光器與該第四濾光器之間之一邊界之至少一部分定位於由該第四像素佔據之一區域中,其中該第四濾光器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小於該第二濾光器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該尺寸,且其中該第二濾光器與該第四濾光器之間之一邊界之至少一部分定位於由該第四像素佔據之一區域中。
  5. 如請求項3之顯示器件,其進一步包括: 一屏蔽層,其包含:一第一光屏蔽部分,其佔據對應於該第一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區域;及一第三光屏蔽部分,其佔據對應於該第三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區域,該第一光屏蔽部分及該第三光屏蔽部分配置於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三濾光器之間之一邊界處,且其中該第一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大於該第三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二方向上之一尺寸。
  6. 如請求項4之顯示器件,其進一步包括:一屏蔽層,其包含:一第一光屏蔽部分,其佔據對應於該第一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區域;一第二光屏蔽部分,其佔據對應於該第二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區域;一第三光屏蔽部分,其佔據對應於該第三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區域;及一第四光屏蔽部分,其佔據對應於該第四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的一區域,該第一光屏蔽部分、該第二光屏蔽部分、該第三光屏蔽部分及該第四光屏蔽部分之各者配置於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二濾光器之間之該邊界處、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三濾光器之間之該邊界處、該第二濾光器與該第四濾光器之間之該邊界處、及該第三濾光器與該第四濾光器之間之該邊界處,其中該第一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大於該第二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一尺寸,其中該第三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大於該第四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一尺寸,其中該第一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大於該第三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二方向上之一尺寸,且其中該第二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該尺 寸大於該第四光屏蔽部分在該第二方向上之該尺寸。
  7. 如請求項2之顯示器件,其中該屏蔽層設置於該濾光器層與該顯示單元之間,或設置於該濾光器層內。
  8. 如請求項2之顯示器件,其進一步包括:一樹脂層,其位於該濾光器層與該屏蔽層之間,其中該濾光器層之一折射率高於該樹脂層之一折射率。
  9. 如請求項1之顯示器件,其滿足下列公式1中所展示之條件表達式(1), 其中n1表示光在自該第二像素入射於該第二濾光器上之前即時穿過之一介質之一折射率,nH表示該第二濾光器之一折射率,θ1表示自該第二像素入射於該第二濾光器上之該光之一最大入射角,且nL表示該第一濾光器之一折射率。
  10. 如請求項2之顯示器件,其滿足下列公式2及3中所展示之條件表達式(2)及(3), [公式3]p=(WL+WH)/2‧‧‧‧‧‧(3)其中W1表示該屏蔽層之一寬度,WL表示該第一濾光器之一寬度,WH表示該第二濾光器之該寬度,且t表示該濾光器層之一厚度,θL表示自該第一像素入射於該第一濾光器上之該光之一折射角。
  11. 一種包括顯示器件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顯示器件包含一顯示單元,其包含在一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鄰之一第一像素及一第二像素,及一濾光器層,其包含一第一濾光器及一第二濾光器,該第一濾光器及該第二濾光器配置成分別對應於該第一像素及該第二像素且在該第一方向上彼此相鄰,其中在該顯示器件中,該第一濾光器之一折射率低於該第二濾光器之一折射率,其中該第一濾光器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大於該第二濾光器在該第一方向上之一尺寸,且其中在該顯示器件中,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二濾光器之間之一邊界之至少一部分定位於由該第二像素佔據之一區域中。
  12. 如請求項11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顯示器件進一步包含一屏蔽層,其包含:一第一屏蔽部分,其覆蓋該第一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及一第二屏蔽部分,其覆蓋該第二濾光器之一周邊邊緣部分,該第一屏蔽部分及該第二屏蔽部分配置於該第一濾光器與該第二濾光器之間之該邊界處,且其中該第一屏蔽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之一尺寸大於該第二屏蔽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之一尺寸。
TW104103466A 2014-03-31 2015-02-02 顯示器件及電子裝置 TWI5829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3783A JP2015197475A (ja) 2014-03-31 2014-03-31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7744A TW201537744A (zh) 2015-10-01
TWI582984B true TWI582984B (zh) 2017-05-11

Family

ID=54190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3466A TWI582984B (zh) 2014-03-31 2015-02-02 顯示器件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77004A1 (zh)
JP (1) JP2015197475A (zh)
KR (1) KR20150113847A (zh)
TW (1) TWI5829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59801B2 (ja) * 2016-07-22 2020-09-2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カラーフィルタ、反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
KR102602739B1 (ko) 2018-09-07 2023-11-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KR20200083745A (ko) * 2018-12-28 2020-07-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0649077B (zh) * 2019-09-29 2021-09-2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10108535A (ko) 2020-02-25 2021-09-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8293A (en) * 1986-08-30 1996-10-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rapezoidal color filters formed from a low-temperature curing polyamino resin having a photosensitive group
US20040207321A1 (en) * 2003-01-21 2004-10-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US20130187840A1 (en) * 2012-01-24 2013-07-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apparatus
US20140036208A1 (en) * 2012-08-06 2014-02-0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8293A (en) * 1986-08-30 1996-10-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rapezoidal color filters formed from a low-temperature curing polyamino resin having a photosensitive group
US20040207321A1 (en) * 2003-01-21 2004-10-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US20130187840A1 (en) * 2012-01-24 2013-07-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apparatus
US20140036208A1 (en) * 2012-08-06 2014-02-0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97475A (ja) 2015-11-09
US20150277004A1 (en) 2015-10-01
KR20150113847A (ko) 2015-10-08
TW201537744A (zh) 2015-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52169B1 (ko) 표시장치 및 전자기기
US11222937B2 (en) Display unit with light emitting layer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electrodes
US9123674B2 (en) Display uni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un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21108301A (ja) 発光装置
US9147860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unit
KR102056314B1 (ko) 보호용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가요성 표시 장치
TWI582984B (zh) 顯示器件及電子裝置
US8405292B2 (en) Color filt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US20100090595A1 (en) Reflection plate,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eflection plate
CN106066729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150090983A1 (en) Display un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0061033B (zh) 显示单元
US20220367585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30007792A1 (en) Display device
KR20230078904A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