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4537B - 同步無線傳輸之設備、系統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同步無線傳輸之設備、系統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4537B
TWI574537B TW104101980A TW104101980A TWI574537B TW I574537 B TWI574537 B TW I574537B TW 104101980 A TW104101980 A TW 104101980A TW 104101980 A TW104101980 A TW 104101980A TW I574537 B TWI574537 B TW I57453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interference margin
interfere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19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1920A (zh
Inventor
黃保基
羅伯特J 史戴西
Original Assignee
英特爾Ip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英特爾Ip公司 filed Critical 英特爾Ip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1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19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45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453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04W74/0816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同步無線傳輸之設備、系統及方法 發明領域
若干具體實施例係有關於同步無線傳輸之設備、系統及方法。
發明背景
無線通訊裝置之普及可能增加一地區的無線通訊裝置數目。舉例言之,一間辦公室內可能包括多個無線通訊裝置,例如無線滑鼠、無線鍵盤、無線顯示器、路由器、接取點、智慧型電話、膝上型電腦、桌上型電腦等。
該地區的無線通訊裝置可於該地區內多個無線通訊網路通訊。舉例言之,無線滑鼠可與膝上型電腦通訊,無線鍵盤可與桌上型電腦通訊,智慧型電話可與無線顯示器通訊等。
增加一地區的無線通訊裝置數目可能增加該地區的網路訊息流通量,例如下行鏈路及/或上行鏈路訊息流通量,其可能導致相對高密度環境。
該高密度環境可能減低該地區的各個無線通訊裝置之傳輸機會數目。舉例言之,在發射之一傳輸之前, 一無線通訊裝置可感測該環境,例如避免碰撞及/或干擾其它傳輸。依據此一實施例,若該環境被占用相對延長之時間週期,則該裝置可能具有減少的傳輸機會數目。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係特地提出一種設備包含:一無線通訊單元用以在一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接收一第一傳輸之一干擾邊際,該第一傳輸係自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至一第三無線通訊裝置,及基於該干擾邊際,用以發送至少部分重疊該第一傳輸之一第二傳輸。
100、200、400、700‧‧‧系統
103‧‧‧無線通訊媒體、無線媒體(WM)
108、148、168‧‧‧天線
117‧‧‧無線電
120、140、160、170、180、190‧‧‧無線通訊裝置
122、142、162‧‧‧無線通訊單元
123、127、143、163、183‧‧‧無線通訊通道
125、145、185、210、220、410、420、625、645、725、745‧‧‧傳輸
131‧‧‧發射器(Tx)
133‧‧‧接收器(Rx)
135、147、165、904‧‧‧邏輯
191‧‧‧處理器
192‧‧‧輸入單元
193‧‧‧輸出單元
194‧‧‧記憶體單元
195‧‧‧儲存單元
300‧‧‧線圖
301-304‧‧‧資料率
720‧‧‧時程圖
723、727‧‧‧週期
802-810‧‧‧方塊
900‧‧‧製造產品
902‧‧‧非過渡機器可讀取儲存媒體
AP1-5‧‧‧接取點
A、B、C‧‧‧無線通訊裝置
dAB、dAC‧‧‧距離
d’CB‧‧‧可能最短距離
G、GAB、GAC‧‧‧通道增益
PB、PC‧‧‧發射功率
STA1-9‧‧‧無線站台
t2-3‧‧‧時間週期
為求例示之簡單及清晰,圖式中顯示之元件並不必要照比例繪製。舉例言之,部分元件之維度可相對於其它元件之維度誇大以求呈現的清晰。再者,圖式間之元件符號可重複以指示相對應的或類似的元件。附圖列舉如下。
圖1為一示意方塊圖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之一系統。
圖2為一示意圖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之一系統部署。
圖3為一示意圖例示一線圖描繪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之一傳輸之一資料率相對於該傳輸之一信號對雜訊比(SNR)。
圖4為一示意圖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之一系統部署。
圖5為一示意圖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之一第一傳 輸及一第二傳輸之一時程圖。
圖6為一示意圖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之無線通訊裝置之一部署。
圖7A為一示意圖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之一系統部署。
圖7B為一示意圖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圖7A之該系統部署之無線通訊裝置之操作之一時程圖。
圖8為一示意流程圖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之一種同步無線傳輸方法。
圖9為一示意圖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之一製造產品。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於後文詳細說明部分中,陳述無數特定細節以供徹底瞭解若干實施例。但熟諳技藝人士將瞭解若干實施例可無此等特定細節而予實施。於其它情況下,眾所周知之方法、程序、組件、單元及/或電路不以細節描述以免遮掩混淆了本文討論。
此處討論運用術語諸如「處理」、「運算」、「計算」、「決定」、「建立」、「分析」、「檢查」等可指一電腦之操作及/或過程、一運算平台、一運算系統、或其它電子運算裝置之操作及/或處理,其將在該電腦之暫存器內部呈現為實體(例如電子)量之資料操縱及/或轉換成在該電腦的暫存器及/或記憶體或可儲存指令以執行操作及/或處理之其 它資訊儲存媒體內部類似地呈實體量表示的其它資料。
如此處使用,「複數」及「多數」等詞包括例如「多個」或「二或多個」。舉例言之,「多個項目」包括二或多個項目。
述及「一個實施例」、「一實施例」、「具體實施例」、「各種實施例」等指示如此描述之實施例可包括一特定特性件、結構、或特性,但非必然每個實施例皆包括該特定特性件、結構、或特性。又重複使用片語「於一個實施例中」並非必要指同一個實施例,但可為相同實施例。
除非另行載明否則如此處使用,序數形容詞「第一」、「第二」、「第三」等用以描述一共通對象僅只指示相似對象所指稱的不同情況,而非意圖暗示如此描述之對象就時間上、空間上、排序上、或以任何其它方式須呈現給定之順序。
若干實施例可結合各種裝置及系統使用,例如個人電腦(PC)、桌上型電腦、行動電腦、膝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超筆電TM電腦、伺服器電腦、手持式電腦、手持式裝置、個人數位助理器(PDA)裝置、手持式PDA裝置、板上裝置、非在板上裝置、混合裝置、車輛裝置、非車輛裝置、行動或可攜式裝置、消費性裝置、非行動或非可攜式裝置、無線通訊站台、無線通訊裝置、無線接取點(AP)、有線或無線路由器、有線或無線數據機、視訊裝置、音訊裝置、影音(A/V)裝置、有線或無線網路、無線區域網路、無線視訊區域網路(WVAN)、區域網路(LAN)、無 線LAN(WLAN)、個人區域網路(PAN)、無線PAN(WPAN)等。
若干實施例可結合例如下列使用:根據既有無線千兆位元聯盟(WGA)規格(無線千兆位元聯盟,Inc WiGig MAC及PHY規格版本1.1,2011年4月,終規格)及/或其未來版本及/或其衍生規格操作之裝置及/或網路;根據既有IEEE 802.11標準(IEEE 802.11-2012,IEEE資訊技術標準-區域網路及都會區域網路系統間之電信及資訊交換-特定要求部分11:無線LAN媒體存取控制(MAC)及實體層(PHY)規格,2012年3月29日;IEEE802.11專案小組ac(TGac)(「IEEE802.11-09/0308r12-TGac通道模型補遺文件」);IEEE 802.11專案小組ad(TGad)(IEEE P802.11ad-2012,EEE資訊技術標準-區域網路及都會區域網路系統間之電信及資訊交換-特定要求部分11:無線LAN媒體存取控制(MAC)及實體層(PHY)規格-修訂3:加強60GHz頻帶之極高流通量,2012年12月28日))及/或其未來版本及/或其衍生規格操作之裝置及/或網路;根據既有及/或無線保真(WiFi)聯盟(WFA)點對點(P2P)規格(WiFi P2P技術規格,版本1.2,2012年)及/或其未來版本及/或其衍生規格操作之裝置及/或網路;根據既有無線HDTM規格及/或其未來版本及/或其衍生規格操作之裝置及/或網路;屬於前述網路之部分的單元及/或裝置等。
若干實施例可結合例如下列使用:單向及/或雙向無線電通訊系統、小區式無線電話通訊系統、行動電話、 小區式電話、無線電話、個人通訊系統(PCS)裝置、結合無線通訊裝置之PDA裝置、行動或可攜式全球定位系統(GPS)裝置、結合GPS接收器或收發器或晶片之裝置、結合RFID元件或晶片之裝置、多重輸入輸出(MIMO)收發器或裝置、單輸入多輸出(SIMO)收發器或裝置、多輸入單輸出(MISO)收發器或裝置、具有一或多個內部天線及/或外接天線之裝置、數位視訊廣播(DVB)裝置或系統、多標準無線電裝置或系統、有線或無線手持式裝置,例如智慧型電話、無線應用協定(WAP)裝置等。
若干實施例可結合例如一或多型無線通訊信號及/或系統使用,例如射頻(RF)、紅外線(IR)、分頻多工(FDM)、正交FDM(OFDM)、分時多工(TDM)、分時多向接取(TDMA)、擴延TDMA(E-TDMA)、通用訊框無線電服務(GPRS)、擴延GPRS、劃碼多向接取(CDMA)、寬頻CDMA(WCDMA)、CDMA 2000、單載波CDMA、多載波CDMA、多載波調變(MDM)、離散多音頻調變(DMT)、藍牙、全球定位系統(GPS)、Wi-Fi、Wi-Max、ZigBeeTM、超寬頻(UWB)、全球行動通訊系統(GSM)、2G、2.5G、3G、3.5G、4G、第五代(5G)行動網路、3GPP、長期演進(LTE)、LTE進階、加強式GSM演進資料率(EDGE)等。其它實施例可用於各種其它裝置、系統及/或網路。
如此處使用,「無線裝置」一詞包括例如能夠無線通訊之一裝置、能夠無線通訊之一通訊裝置、能夠無線通訊之一通訊站台、能夠無線通訊之一可攜式或非可攜式 裝置等。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一無線裝置可為或可包括整合一電腦之一周邊,或附接至一電腦之一周邊。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裝置」一詞可選擇性地包括一無線服務。
如此處攸關一無線通訊信號使用,「通訊」一詞可包括發射無線通訊信號及/或接收無線通訊信號。舉例言之,能夠通訊一無線通訊信號之一無線通訊單元可包括一無線發射器以發射無線通訊信號給至少另一個無線通訊單元,及/或一無線通訊接收器以接收自至少另一個無線通訊單元之該無線通訊信號。動詞「通訊」可用以指發射動作或接收動作。於一個實施例中,「通訊一信號」一語可指由一第一裝置發射該信號之動作,但非必然包括由一第二裝置接收該信號之動作。於另一個實施例中,「通訊一信號」一語可指由一第一裝置接收該信號之動作,但非必然包括由一第二裝置發射該信號之動作。
若干具體實施例可結合合宜的有限範圍或短範圍無線通訊網路使用,例如,無線區域網路、「藍牙微網」、WPAN、WVAN等。其它實施例可結合任何其它合宜無線通訊網路使用。
若干具體實施例可結合透過60GHz頻帶通訊的無線通訊網路使用。但其它實施例可利用任何其它合宜無線通訊頻帶具現,例如,極高頻(EHF)頻帶(毫米波(mmwave)頻帶),例如30GHz與300GHz頻帶內部之一頻帶、WLAN頻帶、WPAN頻帶、根據WGA規格之頻帶等。
如此處使用,「天線」一詞可包括一或多個天線元件、組件、單元、總成及/或陣列之任何其它組態、結構及/或配置。於若干實施例中,該天線可使用分開的發射及接收天線元件具現發射及接收功能。於若干實施例中,該天線可使用共通的及/或整合的發射/接收元件具現發射及接收功能。該天線可包括例如相移陣列天線、單一元件天線、一集合之交換波束天線及/或其類。
如此處使用,「站台(STA)」一詞係指任何邏輯實體,其為媒體存取控制(MAC)及介接一無線媒體(WM)之一實體層(PHY)之可單一定址情況。
如此處使用,「接取點(AP)」一詞可包括一實體含有一個站台(STA)及透過針對相聯結的STA之該WM而提供接取分配服務。
如此處使用,「非接取點(non-AP)」一詞可有關於不含在一AP內部之一STA。
如此處使用,「點對點(PTP或P2P)通訊」一詞可有關於在一對裝置間透過一無線鏈路(「點對點鏈路」)的裝置對裝置通訊。該P2P通訊例如可包括在一QoS基本服務集(BSS)內部透過一直接鏈路之無線通訊、一穿隧直接鏈路設定(TDLS)鏈路、在一獨立基本服務集(IBSS)中之一STA對STA通訊等。
如此處使用,「點對點(P2P)網路」一詞可有關於一網路其中在該網路中之一STA可操作為在該網路中之另一STA的伺服器。該P2P網路可許可分享接取資源,例如無 需一中央伺服器。
如此處使用,「P2P裝置」一詞可有關於能夠作用為一P2P群組擁有者及一P2P客端兩者的一WFA P2P裝置。
如此處使用,「P2P客端」一詞可有關於可連結至一P2P群組擁有者之一P2P裝置。
如此處使用,「P2P群組擁有者」一詞當指稱非DMG網路時可有關於一「AP狀」實體,當指稱可提供及使用客端間之連結的DMG網路時可有關於一PCP。
如此處使用,「P2P群組」一詞可有關於包括一個P2P群組擁有者及零個或更多個P2P客端之一組裝置。
現在參考圖1,圖1示意地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一系統100之方塊圖。
如圖1顯示,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系統100可包括一或多個無線通訊裝置,例如,能夠透過一無線通訊媒體103,例如無線電通道、IR通道、RF通道、無線保真(Wi-Fi)通道等,通訊內容、資料、資訊及/或信號之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系統100中之一或多個元件可選擇性地能夠透過任何合宜有線通訊鏈路通訊。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可包括例如個人電腦(PC)、桌上型電腦、行動電腦、膝上型電腦、超筆電TM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伺服器電腦、手持式電腦、手持式裝置、PDA裝置、手持式PDA裝置、板上裝置、非在板上裝置、混合裝置(例如組合小區式電話功能與PDA裝置功能)、消費 性裝置、車輛裝置、非車輛裝置、行動或可攜式裝置、非行動或非可攜式裝置、行動電話、小區式電話、PCS裝置、結合無線通訊裝置之PDA裝置、行動或可攜式GPS裝置、DVB裝置、相對小型計算裝置、非桌上型電腦、「輕裝上陣」(CSLL)裝置、超行動裝置(UMD)、超行動PC(UMPC)、行動網際網路裝置(MID)、「摺紙」裝置或計算裝置、支援動態組成運算(DCC)之裝置、情境感知裝置、視訊裝置、音訊裝置、A/V裝置、機上盒(STB)、藍光碟(BD)播放器、BD紀錄器、數位影音碟(DVD)播放器、高畫質(HD)DVD播放器、DVD紀錄器、HD DVD紀錄器、個人視訊紀錄器(PVR)、廣播HD接收器、視訊源、音訊源、視訊匯集、音訊匯集、立體調諧器、廣播無線電接收器、平板顯示器、個人媒體播放器(PMP)、數位視訊攝影機(DVC)、數位音訊播放器、揚聲器、音訊接收器、音訊放大器、遊戲裝置、資料源、資料匯集、數位靜像相機(DSC)、媒體播放器、智慧型電話、電視、無線顯示器、無線儲存裝置、音樂播放器等。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可包括無線通訊單元以執行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間之及/或與一或多個其它無線通訊裝置間之無線通訊。舉例言之,無線通訊裝置120可包括一無線通訊單元122,無線通訊裝置140可包括一無線通訊單元142,及/或無線通訊裝置160可包括一無線通訊單元162。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該等無線通訊單元可包括 一或多個無線電。舉例言之,無線通訊單元122、142及/或162可包括一無線電117,例如,包括能夠發送及/或接收無線通訊信號、RF信號、圖框、區塊、傳輸串流、訊框、訊息、資料項目、及/或資料之一或多個無線發射器、接收器及/或收發器。於一個實施例中,該等無線電可包括調諧元件、解調元件、放大器、類比至數位轉換器及數位至類比轉換器、濾波器、及/或如上述之各者。舉例言之,無線電117可包括一發射器(Tx)131及一接收器(Rx)133。舉例言之,無線通訊單元122、142及/或162可包括或可具現作為無線網路介面卡(NIC)等之部件。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該等無線通訊單元可包括一或多個天線,或可與其相聯結。舉例言之,無線通訊單元122可與一或多個天線108相聯結,無線通訊單元142可與一或多個天線148相聯結,及/或無線通訊單元162可與一或多個天線168相聯結。
天線108、148及/或168可包括適合發射及/或接收無線通訊信號、區塊、圖框、傳輸串流、訊框、訊息及/或資料之任何型別的天線。舉例言之,天線108、148及/或168可包括一或多個天線元件、組件、單元、總成及/或陣列之任何合宜組態、結構及/或配置。天線108、148及/或168可包括例如適合例如使用波束形成技術進行定向通訊之天線。舉例言之,天線108、148及/或168可包括相移陣列天線、多元件天線、一集合之交換波束天線、及/或其類。於若干實施例中,天線108、148及/或168可使用分開的發射 及接收天線元件具現發射及接收功能。於若干實施例中,天線108、148及/或168可使用共通的及/或整合的發射及接收天線元件具現發射及/或接收功能。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也可包括例如處理器191、輸入單元192、輸出單元193、記憶體單元194、及儲存單元195。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可選擇性地包括其它合宜硬體組件及/或軟體組件。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之該等組件中之部分或全部可包封於一共通殼體或包裝內,及可使用一或多個有線鏈路或無線鏈路互連或操作式聯結。於其它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之組件可分散在多個或分開裝置間。
處理器191例如可包括中央處理單元(CPU)、數位信號處理器(DSP)、一或多個處理器核心、單核心處理器、雙核心處理器、多核心處理器、微處理器、主機處理器、控制器、多個處理器或控制器、晶片、微晶片、一或多個電路、電路、邏輯單元、積體電路(IC)、特定應用IC(ASIC)、或任何其它合宜多用途或特用處理器或控制器。舉例言之,處理器191執行例如裝置120之作業系統(OS)之指令及/或一或多個合宜應用程式之指令。
記憶體單元194例如可包括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唯讀記憶體(ROM)、動態RAM(DRAM)、同步DRAM(SD-RAM)、快閃記憶體、依電性記憶體、非依電性 記憶體、快取記憶體、緩衝器、短期記憶體單元、長期記憶體單元、或其它合宜記憶體單元。儲存單元195例如可包括硬碟機、軟碟機、光碟(CD)機、CD-ROM驅動裝置、DVD驅動裝置、或其它合宜可卸式或非可卸式儲存單元。例如,記憶體單元194及/或儲存單元195可儲存由裝置120處理之資料。
輸入單元192例如可包括鍵盤、數字小鍵盤、滑鼠、觸控螢幕、觸控板、軌跡球、觸控筆、麥克風、或其它合宜指標裝置或輸入裝置。輸出單元193可包括例如,監視器、螢幕、觸控螢幕、平板顯示器、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器單元、液晶顯示器(LCD)顯示器單元、電漿顯示器單元、一或多個音訊揚聲器或耳機、或其它合宜輸出裝置。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系統100可包括一或多個接取點(AP)及一或多個無線站台(STA)。舉例言之,裝置120、裝置140及/或裝置180可執行一或多個接取點(AP)之功能,及/或裝置170及/或裝置180可執行一或多個無線站台(STA)之功能。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系統100可包括一或多個點對點(P2P)裝置。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系統100可包括一或多個P2P群組擁有者及/或一或多個P2P客端。舉例言之,裝置120、裝置140及/或裝置180可執行一P2P群組擁有者之功能,及/或裝置170及/或裝置160可執行一P2P客端之功能。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系統100可包括透過無線 通訊媒體(WM)103之一或多個無線通訊網路。舉例言之,系統100可包括透過無線媒體(WM)103之一或多個WiFi通訊網路、一或多個P2P通訊網路及/或任何其它無線通訊網路。
於一個實施例中,裝置120及裝置160可形成一WiFi通訊網路,且可透過該WiFi通訊網路經由一無線通訊通道123通訊;裝置140及裝置170可形成一第一P2P無線通訊網路,且可透過該第一P2P無線通訊網路經由一無線通訊通道143通訊;及/或裝置180及裝置190可形成一第二P2P無線通訊網路,且可透過該第二P2P無線通訊網路經由一無線通訊通道183通訊。
於另一個實施例中,裝置120及裝置160可形成一第一P2P無線通訊網路,且可透過該第一P2P無線通訊網路經由一無線通訊通道123通訊;裝置140及裝置170可形成一第二P2P無線通訊網路,且可透過該第二P2P無線通訊網路經由一無線通訊通道143通訊;及/或裝置180及裝置190可形成一WiFi通訊網路,且可透過該WiFi通訊網路經由一無線通訊通道183通訊。
於另一個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中之一第一裝置可與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中之一第二例如不同的裝置形成一WiFi通訊網路、P2P通訊網路或任何其它無線通訊網路以經由一無線通訊通道通訊。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20、140、 160、170、180及/或190可位在彼此緊鄰附近。舉例言之,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可位在一相當小的環境及/或區域內部,例如,辦公室、房間、開放空間、公寓等。
於一個實施例中,一辦公室可包括一無線顯示器、一無線鍵盤、一無線滑鼠、一智慧型電話、一膝上型電腦、一接取點(AP)、一桌上型電腦及/或其類。依據此一實施例,該無線滑鼠及/或無線鍵盤例如可與該膝上型電腦通訊以提升該膝上型電腦之一使用者的使用者經驗;該智慧型電話、桌上型電腦及/或膝上型電腦可與該接取點通訊例如以接取網際網路;及/或其類。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在該狹小環境內部之所在可增加WM 103內部之網路資料流量,如此可獲得相對高密度媒體。舉例言之,若有相當大量之無線通訊裝置經由WM 103通訊,則WM 103內部之網路訊息流量可增加。
由於經由無線媒體(WM)103之高密度通訊結果,例如,若當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中之一第二裝置發射時不許可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中之一第一裝置發射,則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可能具有減少的發射機會。
於一個實施例中,裝置140在執行無線發射例如給裝置160之前可感測WM 103,以避免與無線通訊裝置 120、160、170、180及/或190之其它發射衝突及/或干擾。依據此一實施例,例如若無線通訊裝置120、160、170、180及/或190經由WM 103發射,則裝置140可能具有減少的發射機會。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針對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中之各個裝置的發射機會數目減少,可能減少在該環境內部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之網路流通量。
若干具體實施例許可在該環境內部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之同步無線傳輸,例如容後詳述。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例如若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中之一第一裝置與一第二裝置間之傳輸之一傳輸範圍係小於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中之一第三裝置之一感測範圍,則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可執行同步無線傳輸。
於一個實施例中,一辦公室可包括與膝上型電腦通訊的一無線鍵盤;及與AP通訊之一桌上型電腦。依據此一實施例,該無線鍵盤與該膝上型電腦間之可具有少於1米之傳輸範圍,比起該桌上型電腦之一感測範圍可能大於5米,例如房間、辦公室等的尺寸。
於另一個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可部署於稠密環境,例如體育場、 都會環境、機場等。依據此一實施例,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中之一或多者可執行短程P2P通訊,而一或多個裝置可與一或多個接取點通訊。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例如若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中之一第一裝置係相當遠離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中之一第二裝置及一第三裝置,及自該第一裝置之一第一傳輸及在該第二與該第三裝置間之一第二傳輸具有相對短的傳輸範圍,則該第一傳輸潛在可能造成該第二傳輸的干擾潛在相對減少。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例如若該第二傳輸之一信號強度比起該潛在干擾之信號強度相當高,例如因該等第一及第二傳輸具有相對短的傳輸範圍,則該第一傳輸可能造成該第二傳輸的潛在干擾相對減少。
參考圖2,圖2示意地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一系統部署200。
如圖2顯示,系統200可包括多個無線通訊裝置。舉例言之,系統200之該等多個無線通訊裝置中之一或多個裝置可執行系統100(圖1)之一或多個無線通訊裝置之功能。
如於系統200中顯示,標示為AP1之一第一無線通訊裝置可發射一第一傳輸210給標示為STA9之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舉例言之,裝置120(圖1)可發射一傳輸125(圖1)給裝置160(圖1)。
如於系統200中顯示,標示為STA5之一第三無線 通訊裝置可發射一第二傳輸220給標示為STA6之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舉例言之,裝置140(圖1)可發射一傳輸145(圖1)給裝置170(圖1)。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傳輸220可至少部分重疊傳輸210。
如圖2顯示,例如傳輸220可不干擾傳輸210,原因在於傳輸220相當遠離傳輸210通訊,及傳輸210及220具有相當短的傳輸範圍。
回頭參考圖1,若干具體實施例許可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中之一第一裝置針對欲由該第一裝置發射之一第一傳輸宣告一干擾邊際。例如若由該第二傳輸對該第一傳輸造成的一潛在干擾係落入於由該第一裝置所宣告的該干擾邊際以內,則該干擾邊際許可無線通訊裝置120、140、160、170、180及/或190中之一第二裝置發射至少部分重疊該第一傳輸的一第二傳輸,例如容後詳述。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傳輸125可自裝置120傳輸至裝置140。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傳輸125相對應之一干擾邊際許可裝置140於至少部分重疊125之一時間週期的一時間週期期間發射傳輸145給裝置170。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傳輸125之該干擾邊際許可發射傳輸125,而不會例如由傳輸145所造成的潛在干擾而減低傳輸125之資料率。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60可包括邏輯165以決定在裝置120與裝置160間欲通訊之傳輸125的該干擾邊際。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20可包括邏輯135以根據接收自裝置160之資訊而決定傳輸125的該干擾邊際,例如容後詳述。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邏輯135之功能中之至少部分可具現為無線通訊單元122之部分,及/或邏輯165之功能中之至少部分可具現為無線通訊單元162之部分。於若干實施例中,邏輯135之功能可分配在無線通訊單元122與無線通訊裝置120之一或多個其它元件間;及/或邏輯165之功能可分配在無線通訊單元162與無線通訊裝置160之一或多個其它元件間。於其它實施例中,邏輯135可具現為無線通訊裝置120之任何其它元件之部分,及/或邏輯165可具現為無線通訊裝置160之任何其它元件之部分。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邏輯135及/或邏輯165可具現為控制器、MAC、及/或裝置120及/或裝置160之任何其它元件之部分。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邏輯165例如可決定干擾邊際,使得由傳輸145對傳輸125所造成的潛在干擾不會導致傳輸125資料率的減低。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傳輸125之資料率可根據傳輸125之調變及編碼方案(MCS)。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傳輸125之干擾邊際可根據傳輸125之調變及編碼方案(MCS)。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傳輸125之MCS可根據傳輸125之前,於無線通訊裝置160接收自無線通訊裝置140之一信號之信號對雜訊比(SNR)決定。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邏輯165可根據所接收該信號之一信號強度及一白雜訊決定該信號之SNR。例如,該SNR可由所接收信號強度除以該白雜訊而予求出。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邏輯165可運用速率定標演算法,基於該SNR決定傳輸125之MCS。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傳輸125之資料率可基於傳輸125之MCS決定。
於一個實施例中,具有第一資料率之第一MCS可根據第一SNR決定。依據此一實施例,具有例如小於第一資料率之第二資料率之第二MCS可根據第二SNR決定,該第二SNR例如小於第一SNR,例如容後詳述。
參考圖3,圖3示意地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描繪一傳轉之資料率相對於該傳輸之SNR之線圖300。
如線圖300顯示,針對大於標示為SNR1之一第一SNR值的SNR值,標示為MCS1之一第一MCS可維持一第一資料率301,例如相對減低之資料率。
如線圖300顯示,針對大於標示為SNR2之一第二SNR值的SNR值,標示為MCS2之一第二MCS可維持一第二資料率302,例如大於該第一資料率。
如線圖300顯示,針對大於標示為SNR3之一第三SNR值的SNR值,標示為MCS3之一第三MCS可維持一第三 資料率303,例如大於該第二資料率。
如線圖300顯示,針對大於標示為SNR4之一第四SNR值的SNR值,標示為MCS4之一第四MCS可維持一第四資料率304,例如相對提高之資料率。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若傳輸125(圖1)之MCS為MCS4,則傳輸125(圖1)之資料率例如可不大於資料率304;若傳輸125(圖1)之MCS為MCS3,則傳輸125(圖1)之資料率例如可不大於資料率303;若傳輸125(圖1)之MCS為MCS2,則傳輸125(圖1)之資料率例如可不大於資料率302;及/或若傳輸125(圖1)之MCS為MCS1,則傳輸125(圖1)之資料率例如可不大於資料率301。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邏輯165(圖1)可根據由裝置160(圖1)所接收之一信號之SNR值標示為SNR0而決定傳輸125(圖1)之該MCS。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邏輯165(圖1)可根據該信號之接收信號強度及白雜訊而決定SNR0,例如如前文描述。
於其它實施例中,該SNR0可由無線通訊單元122(圖1)例如基於由裝置102(圖1)傳輸之該信號之信號強度決定。
如圖3顯示,於一個實施例中,SNR0值可介於SNR3至SNR4間。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若SNR0值係介於SNR3至SNR4間,則邏輯135(圖1)可基於SNR0決定傳輸125(圖1)之 MCS3。
於一個實施例中,邏輯135(圖1)可決定傳輸125(圖1)之MCS3,以許可根據SNR0針對傳輸125(圖1)使用資料率303。
如圖3顯示,針對大於SNR3之值,MCS3可維持資料率303用於傳輸125(圖1)。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例如可藉潛在干擾將SNR0降至SNR3,而不減低資料率303。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干擾邊際許可潛在干擾而干擾傳輸125(圖1),使得潛在干擾可不潛在地減低傳輸125(圖1)之SNR至小於SNR3,及因而針對傳輸125(圖1)維持資料率303。
回頭參考圖1,於一個實施例中,該干擾邊際可根據在無線通訊裝置160接收自無線通訊裝置120的一信號之一SNR及該MCS之相對應一預定SNR。
於一個實施例中,該干擾邊際可基於SNR0、SNR3、及MCS3。舉例言之,SNR0可包括在無線通訊裝置160接收自無線通訊裝置120的一信號之一SNR,MCS3可包括由邏輯135決定之一MCS,及/或SNR3可包括預定SNR,例如原因在於SNR3相對應於MCS3,例如容後詳述。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SNR0可基於標示為S之一信號強度,及標示為N之一白色雜訊決定,如下:SNR0=S/N (1)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20可利用 MCS3以通訊傳輸125,例如如前文描述。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MCS3相對應之該預定SNR例如可為SNR3,原因在於大於SNR3之值維持資料率303(圖3)。
據此,標示為M之一干擾邊際可藉要求得自該干擾邊際M之一SNR將不小於SNR3決定,例如如下:S/(N+M)=SNR3 (2)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該干擾邊際M可藉將式1代入式2決定,例如如下:M=SNR0*N/SNR3-N (3)
於另一個實施例中,若SNR0係小於SNR3而大於SNR1,則該干擾邊際M例如可基於該SNR2。據此,該干擾邊際M例如可基於SNR2、SNR0及MCS2決定,原因在於SNR2相對應於MCS2。
舉例言之,該干擾邊際M決定,例如如下:M=SNR0*N/SNR2-N (4)
回頭參考圖1,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邏輯135可基於裝置120與裝置140間之協議而決定該干擾邊際。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邏輯135例如可決定干擾邊際,使得由傳輸145對傳輸125所造成的潛在干擾可將傳輸125之資料率例如減低至由該協議所決定之一值。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該協議可包括欲由裝置140使用的傳輸125之該干擾邊際;及/或欲由裝置120使用的傳輸145之該干擾邊際。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該協議許可例如傳輸125與傳輸145之同步傳輸,即便傳輸145之資料率及/或傳輸125之資料率可減低亦復如此,例如後文參考圖4之描述。
參考圖4示意地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一系統部署400。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系統400之一或多個無線通訊裝置可執行系統100(圖1)之一或多個裝置之功能。
如於系統400中顯示,標示為AP2之一第一無線通訊裝置可發射一傳輸410給標示為STA2之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舉例言之,裝置120(圖1)可發射傳輸125(圖1)給裝置160(圖1)。
如於系統400中顯示,標示為AP3之一第三無線通訊裝置可發射一傳輸420給標示為STA1之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舉例言之,裝置140(圖1)可發射傳輸145(圖1)給裝置160(圖1)。
如於系統400中顯示,傳輸410可干擾傳輸420,及反之亦然。但可增高系統400之網路流通量,原因在於系統400之各個無線通訊裝置可具有增多之傳輸機會。
回頭參考圖1,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120與140間之協議可基於傳輸125之一第一傳輸週期及傳輸145之一第二傳輸週期。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例如若該等第一與第二傳輸週期為相等,則傳輸125之該干擾邊際可等於傳輸145之該干擾邊際。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例如若該第一傳輸週期係小於第二傳輸週期,則傳輸125之該干擾邊際可大於傳輸145之該干擾邊際。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傳輸125之該干擾邊際可大於傳輸145之該干擾邊際例如以增加裝置140之傳輸機會,例如容後詳述。
現在參考圖5,其示意地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一第一無線通訊裝置(AP2)之一第一傳輸,及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AP3)之一第二傳輸之時程圖。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AP2可執行無線通訊裝置120(圖1)之功能,及/或AP3可執行無線通訊裝置140(圖1)之功能。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AP2可宣告針對傳輸125(圖1)例如標示為Y之一干擾邊際將只由AP3使用;及AP3可宣告針對傳輸145(圖1)例如標示為Z之一干擾邊際將只由AP2使用。依據此一實施例,干擾邊際Y及Z之值可取決於AP3與AP2間之協議。
如圖5中顯示,AP2可於標示為t2之一第一時間週期發射傳輸125(圖1)。
如圖5中顯示,AP3可於標示為t3之一第二時間週期發射傳輸145(圖1)。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若AP3於時間週期t2期間傳輸,則傳輸125(圖1)之資料率可減少達第一損耗率,標示為L2(Y)。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若AP2於時間週期t3期間傳輸,則傳輸145(圖1)之資料率可減少達第二損耗率,標示為L3(Z)。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若AP3於時間週期t2期間例如傳輸125(圖1)期間傳輸,則AP3可提高由AP3傳輸之一資料率達第一增益率,標示為f3(Y)。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若AP2於時間週期t3期間例如傳輸145(圖1)期間傳輸,則AP2可提高由AP2傳輸之一資料率達第二增益率,標示為f2(Z)。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AP2可決定干擾邊際Y,例如使得比較於時間週期t2期間資料率L2(Y)之損耗,AP2於時間週期t3期間贏得更多資料率f2(Z),例如如下:f2(Z)*t3>L2(Y)*t2 (5)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AP3可決定干擾邊際Z,例如使得比較於時間週期t3期間資料率L3(Z)之損耗,AP3於時間週期t2期間贏得更多資料率f3(Y),例如如下:f3(Z)*t2>L3(Y)*t3 (6)
於一個實施例中,若AP3宣告干擾邊際Z及t2大於t3,則AP2可例如根據表示式(5)及表示式(6)決定干擾邊際Y,使得干擾邊際Y係大於干擾邊際Z。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AP2可決定干擾邊際Y係大於干擾邊際Z,以使得AP3贏得足夠資料率f3(Y)以補償AP3之損耗率L3(Z)。
於另一個實施例中,若AP2宣告干擾邊際Y及t3 大於t2,則AP3可例如根據表示式(5)及表示式(6)決定干擾邊際Z,使得干擾邊際Z係大於干擾邊際Y。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AP3可決定干擾邊際Z係大於干擾邊際Y,以使得AP2贏得足夠資料率f2(Z)以補償AP2之損耗率L2(Y)。
回頭參考圖1,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例如在決定該干擾邊際之後,無線通訊裝置120及/或無線通訊裝置160可發射該干擾邊際之一指示。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20可傳輸一請求發送(RTS)框給裝置160以請求發送傳輸125。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該RTS框可包括該干擾邊際。
於一個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20可運用不使用於該RTS框中之該RTS框中之一或多個位元以宣告該干擾邊際。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60可傳輸一清除發送(CTS)框給裝置120例如,以確認發送傳輸125之該請求。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該CTS框可包括該干擾邊際。
於一個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60可運用不使用於該CTS框中之該CTS框中之一或多個位元以宣告該干擾邊際。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20可於傳 輸125之一標頭內傳輸該干擾邊際。
於一個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20可添加一或多個額外位元至該傳輸125之標頭以宣告該干擾邊際。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20可傳輸包括該干擾邊際之一專用宣告框。
於其它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20可傳輸包括該干擾邊際之任何其它框。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40可接收該傳輸125之干擾邊際。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40可接收自裝置120發送給裝置160的該RTS框內之該傳輸125之干擾邊際,例如如前文描述。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40可接收於該傳輸125之標頭內之該傳輸125之干擾邊際,例如如前文描述。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40可接收於該專用宣告框內之該傳輸125之干擾邊際,例如如前文描述。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40可接收自裝置160發送給裝置120的該CTS框內之該傳輸125之干擾邊際,例如如前文描述。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40可根據該干擾邊際,發送至少部分重疊傳輸125之傳輸145。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例如若由傳輸145對傳輸 125所造成的一潛在干擾不超過該干擾邊際,則無線通訊裝置140可發送傳輸145。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無線通訊裝置140可包括邏輯147以根據傳輸145之一發射功率及無線通訊裝置140與無線通訊裝置160間之一無線通訊通道163之一通道增益決定該潛在干擾。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邏輯147根據無線通訊裝置120與160間之無線通訊通道123之一第一通道增益,及無線通訊裝置120與140間之無線通訊通道127之一第二通道增益,決定無線通訊通道163之通道增益,例如容後詳述。
參考圖6,示意地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三個無線通訊裝置標示為A、B及C之部署。舉例言之,裝置A可執行無線通訊裝置120(圖1)之功能,裝置B可執行無線通訊裝置160(圖1)之功能,及/或裝置C可執行無線通訊裝置140(圖1)之功能。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A可發送一傳輸625給裝置B。例如,傳輸625可執行傳輸125(圖1)之功能。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DA可宣告傳輸625之一干擾邊際。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C可自裝置A接收傳輸625之干擾邊際。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C可決定將自裝置C發送之一傳輸645給裝置B所造成的一估計干擾,標示為Int。舉例言之,傳輸645可發揮傳輸145(圖1)之功能。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C可根據自裝置B之一傳輸,估計該干擾Int。
於一個實施例中,裝置C可根據自裝置B發送之一CTS框而估計該干擾Int。於另一個實施例中,裝置C可根據自裝置B之任何其它傳輸,例如一資料封包、一確認(ACK)傳輸、及/或自裝置B之任何其它傳輸而估計該干擾Int。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該干擾Int可表示為例如如下:Int=Pc*G (7)
其中Pc表示裝置C之一發射功率,及G表示裝置B與C間之一通道增益。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B可含括裝置B之一發射功率,標示為PB,於自裝置B之一CTS框之一標頭內。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C可接收該CTS及可決定該CTS之一接收信號強度,標示為RSS。該RSS例如可表示如下:RSS=PB*G (8)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C可例如根據方程式8,例如經由該RSS除以裝置B之發射功率PB而決定通道增益G。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C可例如根據方程式7估計該干擾Int,例如藉將該通道增益G乘以裝置C之發射功率PC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C可根據自裝置A之 一發射估計該干擾Int。
於一個實施例中,裝置C可根據自裝置A發射之一RTS框估計該干擾Int。於另一個實施例中,裝置C例如可根據自裝置A之任何其它傳輸,例如資料封包、及/或自裝置A之任何其它傳輸而估計該干擾Int。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A可包括裝置A與裝置B間之一無線通訊通道之一通道增益GAB於自裝置A之該RTS框之標頭。
於其它實施例中,裝置A可包括通道增益GAB於自裝置A之任何其它框,例如一資料封包。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C可接收包括該通道增益GAB之該RTS框,及可決定裝置C與裝置A間之一通道增益GAC,例如容後詳述。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C可例如根據通道增益GAB及路徑損耗函式決定裝置A與裝置B間之一距離,標示為dAB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C可例如根據通道增益GAC及路徑損耗函式決定裝置A與裝置C間之一距離,標示為dAC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C可決定裝置C與裝置B間之一可能最短距離,標示為d’CB,例如如下:d’CB=|dAB-dAC| (9)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C可根據路徑損耗函式及可能最短距離d’CB而決定該通道增益G。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C可根據例如方程式7而基於通道增益G估計該干擾Int,例如如前文描述。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例如若該估計干擾Int係小於由裝置A宣告之該干擾邊際,則裝置C可發送至少部分重疊傳輸625之傳輸645。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裝置C可調整發射功率Pc,使得傳輸645之該估計干擾Int係小於該干擾邊際。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可根據傳輸625之一網路配置值(NAV)而發射傳輸645。舉例言之,例如若傳輸625之該NAV為相當短,例如小於一預定臨界值,則裝置C可不發射傳輸645。
於一個實施例中,當傳輸625之該NAV為相當短時傳輸645之發射可能不利,原因在於傳輸645之一發射週期也可能相當短。據此,例如唯有當傳輸625之該NAV係大於該預定臨界值時,裝置C才能發射傳輸645。
回頭參考圖1,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例如當檢測得自無線通訊裝置180之一第三傳輸185時,邏輯147可後移傳輸145。
於一個實施例中,若無線通訊裝置180及140係彼此在緊鄰附近,則裝置180及140可感測透過WM 103之相同傳輸機會。依據此一實施例,裝置140可能並非發射部分重疊傳輸125之一傳輸的唯一裝置。因此,當檢測得自裝置180之傳輸185時,邏輯147可知曉裝置180。據此裝置140可在各次傳輸機會倒退以免與自裝置180之一傳輸的可能碰撞 機會。
參考圖7A,示意地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一系統部署700。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系統700可包括多個無線通訊裝置,例如系統700可包括標示為AP2之一第一AP、標示為AP3之一第二AP、標示為AP5之一第三AP、標示為STA1之一第一STA、及標示為STA2之一第二STA。舉例言之,系統700之一或多個裝置可發揮系統100(圖1)之一或多個裝置之功能。
參考圖7B,示意地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在系統700之裝置間之一後移機制之一時程圖720。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AP2可發射一RTS框給STA2。STA2可以一CTS框答覆AP2。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AP2及/或STA2可宣告欲自AP2發送給STA2之一傳輸725之一干擾邊際。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例如若AP2發射傳輸725,則AP3及AP5可接收該干擾邊際,且可感測一傳輸機會。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AP3及AP5可後移以避免AP3與AP5間之可能碰撞。例如,AP3可後移歷時一第一週期723及/或AP5可後移歷時一第二週期727。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例如若第一週期723係小於第二週期727,則AP3可發射一傳輸745。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AP3及AP5可提高一空閒 通道評估(CCA)位準至略大於傳輸725之一接收信號強度,例如許可AP5區別傳輸725與傳輸745。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AP3及/或AP5可不後移傳輸。舉例言之,若基於AP3與AP5間之協議,AP3確定AP5將不使用該傳輸機會,則AP3可不後移傳輸。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例如使用一干擾邊際用於一傳輸,許可在一環境內部多個無線通訊裝置之同步傳輸,可增加在該環境內部之該等多個無線通訊裝置之網路流通量,例如而不降低該等多個無線通訊裝置之效能。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許可同步傳輸可對位在一環境內部之數目成長中之無線通訊裝置提供解決方案,而不降低該等無線通訊裝置之效能。
現在參考圖8,示意地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之一種同步無線傳輸方法。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圖8之該方法之操作中之一或多者可藉下列執行:一系統例如系統100(圖1)之元件,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20(圖1)、無線通訊裝置140(圖1)及/或無線通訊裝置160(圖1);一無線通訊單元例如無線通訊單元122(圖1)、無線通訊單元142(圖1)、及/或無線通訊單元162(圖1);及/或邏輯,例如邏輯135(圖1)、邏輯165(圖1)及/或邏輯147(圖1)。
如於方塊802指示,該方法可包括在一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決定在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欲通訊之一第一傳輸之一干擾邊際。例如,邏輯135(圖1)可決定傳輸125(圖1)之該干擾邊際,例如如前文描述。
如於方塊804指示,該方法可包括發射該干擾邊際之一指示。例如,無線通訊裝置120(圖1)可發射傳輸125(圖1)之該干擾邊際之該指示,例如如前文描述。
如於方塊806指示,該方法可包括在一第三無線通訊裝置接收該第一傳輸之該干擾邊際。舉例言之,無線通訊裝置140(圖1)可接收傳輸125(圖1)之該干擾邊際,例如如前文描述。
如於方塊808指示,該方法可包括基於該干擾邊際,發射至少部分重疊該第一傳輸之一第二傳輸。舉例言之,無線通訊裝置140(圖1)可基於傳輸125(圖1)之該干擾邊際而發射傳輸145(圖1),例如如前文描述。
如於方塊810指示,發射該第二傳輸可包括若由該第二傳輸對該第一傳輸所造成之一干擾不超過該干擾邊際,則發射該第二傳輸可包括發射該第二傳輸。舉例言之,若由傳輸145(圖1)所造成的該干擾不超過傳輸125(圖1)之該干擾邊際,則無線通訊裝置140(圖1)可發射傳輸145(圖1),例如如前文描述。
參考圖9,示意地例示依據若干具體實施例之一製造產品900。產品900可包括一或多個具體有形非過渡機器可讀取儲存媒體902以儲存邏輯904,其可用以執行裝置120(圖1)、裝置140(圖1)、裝置160(圖1)、無線通訊單元122(圖1)、無線通訊單元142(圖1)、無線通訊單元162(圖1)、邏輯135(圖1)、邏輯165(圖1)、邏輯147(圖1)之功能之至少部分,及/或用以執行圖8之該方法之一或多項操作。「非過 渡機器可讀取媒體」一詞係有關於包括全部電腦可讀取媒體,唯一例外為過渡傳播信號。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產品900及/或機器可讀取儲存媒體902可包括能夠儲存資料之一或多型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包括依電性記憶體、非依電性記憶體、可卸式或非可卸式記憶體、可抹除或非可抹除記憶體、可寫式或非可寫式記憶體等。舉例言之,機器可讀取儲存媒體902可包括RAM、DRAM、雙倍資料速率DRAM(DDR-DRAM)、SDRAM、靜態RAM(SRAM)、ROM、可規劃ROM(PROM)、可抹除可規劃ROM(EPROM)、可電氣抹除可規劃ROM(EEPROM)、光碟ROM(CD-ROM)、可錄式光碟(CD-R)、可覆寫式光碟(CD-RW)、快閃記憶體(例如NOR或NAND快閃記憶體)、內容可定址記憶體(CAM)、聚合物記憶體、相變記憶體、鐵電記憶體、矽-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矽(SONOS)記憶體、碟片、軟碟、硬碟機、光碟、磁碟、卡、磁卡、光卡、磁帶、卡匣等。該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可包括任何合宜媒體涉及通過一通訊鏈路,例如數據機、無線電或網路連結,自一遠端電腦下載或轉移由在一載波或其它傳播媒體具體實施的資料信號所攜載之一電腦程式給一請求電腦。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邏輯904可包括指令、資料、及/或碼,其若藉一機器執行時可使得該機器執行如此處描述之一方法、處理及/或操作。該機器可包括例如任何合宜處理平台、計算平台、計算裝置、處理裝置、計算系 統、處理系統、電腦、處理器等,且可使用硬體、軟體、韌體等之任何合宜組合具現。
於若干具體實施例中,邏輯904可包括或可具現為軟體、軟體模組、應用程式、程式、次常式、指令、指令集、計算碼、字碼、值、符號等。該等指令可包括任何合宜型別之碼,諸如來源碼、編譯碼、解譯碼、可執行碼、靜態碼、動態碼等。該等指令可依據一預定電腦語言、方式或語法具現用以指令一處理器進行某個功能。該等指令可使用任何合宜高階、低階、物件導向、視覺、編譯及/或解譯程式語言具現,諸如C、C++、爪哇、BASIC、Matlab、Pascal、視覺BASIC、組合語言、機器碼等。
實施例
下列實施例係有關於進一步實施例。
實施例1包括一種無線通訊裝置包含一接收器以接收一第一傳輸之一干擾邊際,該無線通訊裝置為一第一無線通訊裝置,及該第一傳輸為自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至一第三無線通訊裝置;及一發射器以基於該干擾邊際,發送至少部分重疊該第一傳輸之一第二傳輸。
實施例2包括實施例1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唯有當由該第二傳輸對該第一傳輸所引起的一干擾不超過該干擾邊際時該發射器係用以發射該第二傳輸。
實施例3包括實施例2之主旨,及選擇性地,進一步包括邏輯以基於該第二傳輸之一傳輸功率及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無線通訊通道之一 通道增益而決定該干擾。
實施例4包括實施例3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邏輯係用以基於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第一無線通訊通道之一第一通道增益,及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第二無線通訊通道之一第二通道增益而決定該通道增益。
實施例5包括實施例1-4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發射器係用以基於該第一傳輸之一網路配置向量(NAV)而發送該第二傳輸。
實施例6包括實施例1-4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該無線通訊裝置係進一步經組配以當檢測自一第四無線通訊裝置之一第三傳輸時後移該第二傳輸。
實施例7包括實施例1-6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接收器係用以接收於自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於一請求發送(RTS)框中或於一允許發送(CTS)框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8包括實施例1-7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接收器係用以接收於該第一傳輸之一標頭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9包括實施例1-8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接收於一宣告框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10包括實施例1-9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 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協議。
實施例11包括實施例1-10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傳輸之一調變及編碼方案(MCS)。
實施例12包括實施例11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在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接收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一信號之一信號對雜訊比(SNR),及該MCS相對應之一預定SNR。
實施例13包括實施例1-12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第二傳輸包括一點對點(P2P)無線傳輸。
實施例14包括實施例1-12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包括一接取點(AP)。
實施例15包括一種設備包含:一第一無線通訊單元以在一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接收一第一傳輸之一干擾邊際,該第一傳輸係自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至一第三無線通訊裝置,及基於該干擾邊際,發送至少部分重疊該第一傳輸之一第二傳輸。
實施例16包括實施例15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若由該第二傳輸對該第一傳輸所引起的一干擾不超過該干擾邊際,則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發送該第二傳輸。
實施例17包括實施例16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基於該第二傳輸之一傳輸功率及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無線通訊通道之一通道增益而決定該干擾。
實施例18包括實施例17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基於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第一無線通訊通道之一第一通道增益,及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第二無線通訊通道之一第二通道增益而決定該通道增益。
實施例19包括實施例15-18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基於該第一傳輸之一網路配置向量(NAV)而發送該第二傳輸。
實施例20包括實施例15-19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當檢測自一第四無線通訊裝置之一第三傳輸時,該無線通訊單元係後移該第二傳輸。
實施例21包括實施例15-20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接收於自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於一允許發送(CTS)框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22包括實施例15-21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接收於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之於一請求發送(RTS)框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23包括實施例15-22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接收於該第一傳輸之一標頭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24包括實施例15-23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接收於一宣告框中 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25包括實施例15-24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協議。
實施例26包括實施例15-25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傳輸之一調變及編碼方案(MCS)。
實施例27包括實施例15-26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第二傳輸包括一點對點(P2P)無線傳輸。
實施例28包括實施例15-27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包括一接取點(AP)。
實施例29包括一種設備包含一無線通訊單元用以在一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決定在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用以通訊之一傳輸之一干擾邊際,及發送該干擾邊際之一指示。
實施例30包括實施例29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發送一請求發送(RTS)框自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包括該干擾邊際,及用以發送該傳輸給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
實施例31包括實施例29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發送一允許發送(CTS)框自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包括該干擾邊際,及用以接收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該傳輸。
實施例32包括實施例29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 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發送該干擾邊際於該傳輸之一標頭。
實施例33包括實施例29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發送包括該干擾邊際之一宣告框。
實施例34包括實施例29-33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傳輸之一調變及編碼方案(MCS)。
實施例35包括實施例34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在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接收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一信號之一信號對雜訊比(SNR),及該MCS相對應之一預定SNR。
實施例36包括實施例29-35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一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協議。
實施例37包括實施例36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協議係基於該傳輸之一第一傳輸週期及自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之一傳輸之一第二傳輸週期。
實施例38包括實施例29-37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包括一接取點(AP)。
實施例39包括一種第一無線通訊裝置包含一無線電包括一發射器及一接收器;一記憶體;一處理器;一或多個天線;及一無線通訊單元以在一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接收一第一傳輸之一干擾邊際,該第一傳輸係自一第二無 線通訊裝置至一第三無線通訊裝置,及基於該干擾邊際,發送至少部分重疊該第一傳輸之一第二傳輸。
實施例40包括實施例39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若由該第二傳輸對該第一傳輸所引起的一干擾不超過該干擾邊際,則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發送該第二傳輸。
實施例41包括實施例40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基於該第二傳輸之一傳輸功率及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無線通訊通道之一通道增益而決定該干擾。
實施例42包括實施例41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基於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第一無線通訊通道之一第一通道增益,及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第二無線通訊通道之一第二通道增益而決定該通道增益。
實施例43包括實施例39-42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基於該第一傳輸之一網路配置向量(NAV)而發送該第二傳輸。
實施例44包括實施例39-43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當檢測自一第四無線通訊裝置之一第三傳輸時,該無線通訊單元係後移該第二傳輸。
實施例45包括實施例39-44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接收於自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於一允許發送(CTS)框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46包括實施例39-45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接收於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之於一請求發送(RTS)框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47包括實施例39-46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接收於該第一傳輸之一標頭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48包括實施例39-47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接收於一宣告框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49包括實施例39-48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協議。
實施例50包括實施例39-49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傳輸之一調變及編碼方案(MCS)。
實施例51包括實施例39-50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第二傳輸包括一點對點(P2P)無線傳輸。
實施例52包括實施例39-51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包括一接取點(AP)。
實施例53包括一種第一無線通訊裝置包含一無線電包括一發射器及一接收器;一記憶體;一處理器;一或多個天線;及邏輯用以決定在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用以通訊之一傳輸之一干擾邊際,發 射器用以發送該干擾邊際之一指示。
實施例54包括實施例53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發射器係用以發送一請求發送(RTS)框自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包括該干擾邊際,及其後用以發送該傳輸給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
實施例55包括實施例53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發射器係用以發送一允許發送(CTS)框,包括對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該干擾邊際,及該接收器係用以接收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該傳輸。
實施例56包括實施例53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發射器係用以發送該干擾邊際於該傳輸之一標頭。
實施例57包括實施例53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發射器係用以發送包括該干擾邊際之一宣告框。
實施例58包括實施例53-57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傳輸之一調變及編碼方案(MCS)。
實施例59包括實施例58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在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接收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一信號之一信號對雜訊比(SNR),及該MCS相對應之一預定SNR。
實施例60包括實施例53-59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一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協議。
實施例61包括實施例60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 中該協議係基於該傳輸之一傳輸週期及自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之一傳輸之一傳輸週期。
實施例62包括實施例53-62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包括一接取點(AP)。
實施例63包括一種方法包含在一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接收一第一傳輸之一干擾邊際,該第一傳輸係自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至一第三無線通訊裝置;及基於該干擾邊際,發送至少部分重疊該第一傳輸之一第二傳輸。
實施例64包括實施例63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唯有當由該第二傳輸對該第一傳輸所引起的一干擾不超過該干擾邊際時發射該第二傳輸。
實施例65包括實施例64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基於該第二傳輸之一傳輸功率及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無線通訊通道之一通道增益而決定該干擾。
實施例66包括實施例65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基於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第一無線通訊通道之一第一通道增益,及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第二無線通訊通道之一第二通道增益而決定該通道增益。
實施例67包括實施例63-66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基於該第一傳輸之一網路配置向量(NAV)而發送該第二傳輸。
實施例68包括實施例63-67中任一者之主旨,及 選擇性地,包含當檢測自一第四無線通訊裝置之一第三傳輸時後移該第二傳輸。
實施例69包括實施例63-68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接收於自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於一允許發送(CTS)框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70包括實施例63-69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接收於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之於一請求發送(RTS)框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71包括實施例63-70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接收於該第一傳輸之一標頭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72包括實施例63-71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接收於一宣告框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73包括實施例63-72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協議。
實施例74包括實施例63-73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傳輸之一調變及編碼方案(MCS)。
實施例75包括實施例63-74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第二傳輸包括一點對點(P2P)無線傳輸。
實施例76包括實施例63-75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包括一接取點(AP)。
實施例77包括一種方法包含在一第一無線通訊 裝置決定在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用以通訊之一傳輸之一干擾邊際;及發送該干擾邊際之一指示。
實施例78包括實施例77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發送一請求發送(RTS)框自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包括該干擾邊際;及發送該傳輸給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
實施例79包括實施例77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發送一允許發送(CTS)框自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包括該干擾邊際,及接收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該傳輸。
實施例80包括實施例77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發送該干擾邊際於該傳輸之一標頭。
實施例81包括實施例77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發送包括該干擾邊際之一宣告框。
實施例82包括實施例77-81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傳輸之一調變及編碼方案(MCS)。
實施例83包括實施例82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在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接收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一信號之一信號對雜訊比(SNR),及該MCS相對應之一預定SNR。
實施例84包括實施例77-83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 一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協議。
實施例85包括實施例84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協議係基於該傳輸之一傳輸週期及自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之一傳輸之一傳輸週期。
實施例86包括實施例77-85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包括一接取點(AP)。
實施例87包括其上儲存指令之一非過渡儲存媒體之產品,其當由一機器執行時導致在一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接收一第一傳輸之一干擾邊際,該第一傳輸係自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至一第三無線通訊裝置;及基於該干擾邊際,發送至少部分重疊該第一傳輸之一第二傳輸。
實施例88包括實施例87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等指令導致唯有當由該第二傳輸對該第一傳輸所引起的一干擾不超過該干擾邊際時發射該第二傳輸。
實施例89包括實施例88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等指令導致基於該第二傳輸之一傳輸功率及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無線通訊通道之一通道增益而決定該干擾。
實施例90包括實施例89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等指令導致基於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第一無線通訊通道之一第一通道增益,及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第二無線通訊通道之一第二通道增益而決定該通道增益。
實施例91包括實施例87-90中任一者之主旨,及 選擇性地,其中該等指令導致基於該第一傳輸之一網路配置向量(NAV)而發送該第二傳輸。
實施例92包括實施例87-91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等指令導致當檢測自一第四無線通訊裝置之一第三傳輸時後移該第二傳輸。
實施例93包括實施例87-92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等指令導致接收於自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於一允許發送(CTS)框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94包括實施例87-93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等指令導致接收於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之於一請求發送(RTS)框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95包括實施例87-94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等指令導致接收於該第一傳輸之一標頭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96包括實施例87-95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等指令導致接收於一宣告框中之該干擾邊際。
實施例97包括實施例87-96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協議。
實施例98包括實施例87-97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傳輸之一調變及 編碼方案(MCS)。
實施例99包括實施例87-98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第二傳輸包括一點對點(P2P)無線傳輸。
實施例100包括實施例87-99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包括一接取點(AP)。
實施例101包括其上儲存指令之一非過渡儲存媒體之產品,其當由一機器執行時導致在一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決定在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用以通訊之一傳輸之一干擾邊際;及發送該干擾邊際之一指示。
實施例102包括實施例101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等指令導致發送一請求發送(RTS)框自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包括該干擾邊際;及發送該傳輸給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
實施例103包括實施例101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等指令導致發送一允許發送(CTS)框自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包括該干擾邊際,及接收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該傳輸。
實施例104包括實施例101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等指令導致發送該干擾邊際於該傳輸之一標頭。
實施例105包括實施例101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等指令導致發送包括該干擾邊際之一宣告框。
實施例106包括實施例101-105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傳輸之一調變 及編碼方案(MCS)。
實施例107包括實施例106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在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接收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一信號之一信號對雜訊比(SNR),及該MCS相對應之一預定SNR。
實施例108包括實施例101-107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一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協議。
實施例109包括實施例108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協議係基於該傳輸之一傳輸週期及自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之一傳輸之一傳輸週期。
實施例110包括實施例101-109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包括一接取點(AP)。
實施例111包括一種設備包含用以在一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接收一第一傳輸之一干擾邊際之構件,該第一傳輸係自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至一第三無線通訊裝置;及用以基於該干擾邊際,發送至少部分重疊該第一傳輸之一第二傳輸之構件。
實施例112包括實施例111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唯有當由該第二傳輸對該第一傳輸所引起的一干擾不超過該干擾邊際時,用以發射該第二傳輸之構件。
實施例113包括實施例112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基於該第二傳輸之一傳輸功率及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 與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無線通訊通道之一通道增益用以決定該干擾之構件。
實施例114包括實施例113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基於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第一無線通訊通道之一第一通道增益,及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第二無線通訊通道之一第二通道增益用以決定該通道增益之構件。
實施例115包括實施例111-114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基於該第一傳輸之一網路配置向量(NAV)用以發送該第二傳輸之構件。
實施例116包括實施例111-115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當檢測自一第四無線通訊裝置之一第三傳輸時,用以後移該第二傳輸之構件。
實施例117包括實施例111-116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用以接收於自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於一允許發送(CTS)框中之該干擾邊際之構件。
實施例118包括實施例111-117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用以接收於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之於一請求發送(RTS)框中之該干擾邊際之構件。
實施例119包括實施例111-118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用以接收於該第一傳輸之一標頭中之該干擾邊際之構件。
實施例120包括實施例111-119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用以接收於一宣告框中之該干擾邊際之構件。
實施例121包括實施例111-120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協議。
實施例122包括實施例111-121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傳輸之一調變及編碼方案(MCS)。
實施例123包括實施例111-122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第二傳輸包括一點對點(P2P)無線傳輸。
實施例124包括實施例111-123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包括一接取點(AP)。
實施例125包括一種設備包含用以在一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決定在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用以通訊之一傳輸之一干擾邊際之構件;及用以發送該干擾邊際之一指示之構件。
實施例126包括實施例125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用以發送一請求發送(RTS)框之構件自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包括該干擾邊際;及用以發送該傳輸給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構件。
實施例127包括實施例125之主旨,及選擇性地, 包含用以發送一允許發送(CTS)框之構件自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包括該干擾邊際;及用以接收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該傳輸之構件。
實施例128包括實施例125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用以發送該干擾邊際於該傳輸之一標頭之構件。
實施例129包括實施例125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包含用以發送包括該干擾邊際之一宣告框之構件。
實施例130包括實施例125-129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傳輸之一調變及編碼方案(MCS)。
實施例131包括實施例130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在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接收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一信號之一信號對雜訊比(SNR),及該MCS相對應之一預定SNR。
實施例132包括實施例125-131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一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協議。
實施例133包括實施例132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協議係基於該傳輸之一傳輸週期及自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之一傳輸之一傳輸週期。
實施例134包括實施例125-133中任一者之主旨,及選擇性地,其中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包括一接取點(AP)。
此處參考一或多個實施例描述之功能、操作、組 件及/或特性件可組合或可用以組合此處參考一或多個其它實施例描述之功能、操作、組件及/或特性件,或反之亦然。
雖然已經於此處例示及描述若干實施例之某些特徵,但熟諳技藝人士顯然易知許多修改、取代、改變、及相當物。因此須瞭解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意欲涵蓋落入於本發明之精髓以內之全部此等修改及變化。
100‧‧‧系統
103‧‧‧無線通訊媒體(WM)
108、148、168‧‧‧天線
117‧‧‧無線電
120、140、160、170、180、190‧‧‧無線通訊裝置
122、142、162‧‧‧無線通訊單元
123、127、143、163、183‧‧‧無線通訊通道
125、145、185‧‧‧傳輸
131‧‧‧發射器(Tx)
133‧‧‧接收器(Rx)
135、147、165‧‧‧邏輯
191‧‧‧處理器
192‧‧‧輸入單元
193‧‧‧輸出單元
194‧‧‧記憶體單元
195‧‧‧儲存單元

Claims (23)

  1. 一種用於同步無線傳輸之設備,其包含:一無線通訊單元用以在一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接收一第一傳輸之一干擾邊際,該第一傳輸係自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至一第三無線通訊裝置,及基於該干擾邊際,用以發送至少部分重疊該第一傳輸之一第二傳輸。
  2.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中若由該第二傳輸對該第一傳輸所引起的一干擾不超過該干擾邊際,則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發送該第二傳輸。
  3. 如請求項2之設備,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基於該第二傳輸之一傳輸功率及在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無線通訊通道之一通道增益而決定該干擾。
  4. 如請求項3之設備,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基於在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第一無線通訊通道之一第一通道增益,及在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第二無線通訊通道之一第二通道增益而決定該通道增益。
  5.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基於該第一傳輸之一網路配置向量(NAV)而發送該第二傳輸。
  6.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中當檢測自一第四無線通訊裝置之一第三傳輸時,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後移(backoff)該第二傳輸。
  7.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接收自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於一允許發送(CTS)框中之該干擾邊際。
  8.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接收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至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之於一請求發送(RTS)框中之該干擾邊際。
  9.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接收於該第一傳輸之一標頭中之該干擾邊際。
  10.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中該無線通訊單元係用以接收於一宣告框中之該干擾邊際。
  11.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在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協議。
  12. 如請求項1之設備,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傳輸之一調變及編碼方案(MCS)。
  13. 一種用於同步無線傳輸之方法,其包含:在一第一無線通訊裝置基於在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一第三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協議來決定將被傳送於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與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間的一傳輸之一干擾邊際;及發送該干擾邊際之一指示,其中該協議係基於該傳輸之一第一傳輸週期以及來自該第三無線通訊裝置之一傳輸之一第二傳輸週期。
  14. 如請求項13之方法,更包含將包括該干擾邊際之一請求發送(RTS)框自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發送至該第二無線 通訊裝置;及發送該傳輸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
  15. 如請求項13之方法,更包含將包括該干擾邊際之一允許發送(CTS)框自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發送至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及接收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該傳輸。
  16. 如請求項13之方法,更包含發送於該傳輸之一標頭中之該干擾邊際。
  17. 如請求項13之方法,更包含發送包括該干擾邊際之一宣告框。
  18. 如請求項13之方法,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傳輸之一調變及編碼方案(MCS)。
  19. 如請求項18之方法,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在該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所接收自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之一信號之一信號對雜訊比(SNR),且一預定義SNR對應至該MCS。
  20. 一種包括一非過渡性儲存媒體之產品,該媒體具有指令儲存於其上,當該等指令由一機器執行時會導致:在一第一無線通訊裝置接收一第一傳輸之一干擾邊際,該第一傳輸係自一第二無線通訊裝置至一第三無線通訊裝置;及基於該干擾邊際,發送至少部分重疊該第一傳輸之一第二傳輸。
  21. 如請求項20之產品,其中若由該第二傳輸對該第一傳輸所引起的一干擾不超過該干擾邊際,則該等指令導致發送該第二傳輸。
  22. 如請求項20之產品,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在該第一無 線通訊裝置與該第二無線通訊裝置間之一協議。
  23. 如請求項20之產品,其中該干擾邊際係基於該第一傳輸之一調變及編碼方案(MCS)。
TW104101980A 2014-03-11 2015-01-21 同步無線傳輸之設備、系統及方法 TWI5745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US2014/023018 WO2015137920A1 (en) 2014-03-11 2014-03-11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simultaneous wireless transmission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1920A TW201541920A (zh) 2015-11-01
TWI574537B true TWI574537B (zh) 2017-03-11

Family

ID=54072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1980A TWI574537B (zh) 2014-03-11 2015-01-21 同步無線傳輸之設備、系統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117646B1 (zh)
TW (1) TWI574537B (zh)
WO (1) WO20151379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93028A2 (en) * 2016-05-06 2017-11-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igger frame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US10764877B2 (en) * 2016-05-06 2020-09-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igger frame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CN110708755B (zh) * 2019-09-27 2021-11-09 浙江三维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同步时序的屏蔽方法及屏蔽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22349A (en) * 2007-07-10 2009-05-16 Qualcomm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interference to broadcast signaling in a peer to peer network
US20100226344A1 (en) * 2008-03-12 2010-09-09 Saishankar Nandagopala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cheduling Multiple Concurrent Transmissions During a Contention Access Period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20120099449A1 (en) * 2010-09-27 2012-04-26 Qual Comm Incorporated Spatial resuse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01485158B (zh) * 2006-06-30 2012-11-1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预留的mac协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07229B2 (en) * 2002-05-06 2005-06-14 Extricom Ltd. Enhancing wireless LAN capacity usin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JP4938657B2 (ja) * 2005-06-10 2012-05-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120099450A1 (en) 2010-09-27 2012-04-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patial reuse in a wireless network
KR101175612B1 (ko) * 2010-12-03 2012-08-21 재단법인대구경북과학기술원 적응성 빔 기반 통신시스템 및 그 스케줄링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85158B (zh) * 2006-06-30 2012-11-1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预留的mac协议
TW200922349A (en) * 2007-07-10 2009-05-16 Qualcomm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interference to broadcast signaling in a peer to peer network
US20100226344A1 (en) * 2008-03-12 2010-09-09 Saishankar Nandagopala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cheduling Multiple Concurrent Transmissions During a Contention Access Period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20120099449A1 (en) * 2010-09-27 2012-04-26 Qual Comm Incorporated Spatial resuse in a wireless netwo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17646A1 (en) 2017-01-18
EP3117646B1 (en) 2020-05-13
EP3117646A4 (en) 2017-10-25
WO2015137920A1 (en) 2015-09-17
TW201541920A (zh) 2015-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59666B1 (e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during an association beamforming training (a-bft) period
US9351313B2 (e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during a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period
US10009774B2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wireless transmission over a bonded channel
US11595994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ordinated spatial reus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0763956B2 (en) Mechanism to increase the transmission range of a cell edge st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KR20140043824A (ko) 무선 통신용 무선 협업 장치, 시스템 및 방법
US11516748B2 (en) Transmit power control
US20180288799A1 (en) Enhanced channel access mechanism to improve wireless uplink throughput performance
KR20160129714A (ko) 대역 계획 및 채널화에 따른 무선 통신의 장치, 시스템 및 방법
TWI574537B (zh) 同步無線傳輸之設備、系統及方法
CN106922220B (zh) 使用授权帧进行动态分配的装置、系统和方法
US11903006B2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figuring an uplink transmission in a trigger-based multi-user uplink transmission
US20220070932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ordinated spatial reus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20230156796A1 (en) Methods,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ing multi-link
US20240137981A1 (en) Apparatus for channel access in wlan system and operating method of the apparatus
WO2018132593A1 (en) Self-classification capability of enhanced directional multigigabit devices
US20230141814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ulti-link-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20210120497A1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multi-user (mu) transmission
KR20230071028A (ko) 멀티-링크를 이용한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