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3414B - 中繼器系統及其控制訊號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中繼器系統及其控制訊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3414B
TWI573414B TW104142508A TW104142508A TWI573414B TW I573414 B TWI573414 B TW I573414B TW 104142508 A TW104142508 A TW 104142508A TW 104142508 A TW104142508 A TW 104142508A TW I573414 B TWI573414 B TW I57341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cable
intermediate frequency
slave
frequency sig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425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4779A (zh
Inventor
邱創群
劉孟申
謝忠翰
Original Assignee
翌勤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翌勤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翌勤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425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73414B/zh
Priority to CN201610093839.3A priority patent/CN106899340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34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341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247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477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64Relay station antennae loop interference reduction
    • H04B7/15578Relay station antennae loop interference reduction by gain adjust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中繼器系統及其控制訊號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訊號控制技術,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中繼器系統及其控制訊號方法。
隨通訊技術快速發展,各類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例如,行動電話、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等)皆會採用諸如第二代(2G)、第三代(3G)及第四代(4G)等無線通訊系統,以連接至網際網路(Internet)或進行通話。無線射頻(Radio Frequency;RF)訊號自基地台(Base Station;BS)發射後在空中介面傳播,且對應的接收端可接收此RF訊號並進一步處理。RF訊號自BS發射後會隨著傳播距離增長而成比例遞減,此等現象稱為訊號路徑損耗(Path Loss)。即使接收端距離BS不甚遙遠,但若位於遮蔽物極多的位置(例如,地下室或訊號死角處),同樣會造成接收不到RF訊號的問題。因此,佈建網路中間單體設備(即,中繼器(Repeater)),可將所接收到的訊號增強再發送出去。如此一來,RF訊號的傳播距離可以被延伸,以使得UE能在 更多的地方被服務。換句而言,無線網路的訊號覆蓋率將被增加。
現有的Repeater可以解決上述問題,且達成將無線網路訊號延伸到原先單靠BS傳送不到的區域。然而,Repeater本身的硬體設計上,仍存在許多尚未克服的問題。舉例而言,圖1為現有一體式無線Repeater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Repeater 100的施主天線(donor antenna)110接收來自BS 10的訊號,此訊號經Repeater 100放大後由服務天線(service antenna)120送出,以讓UE 20接收而獲得網路服務。
為了讓Repeater有效延伸訊號傳播距離,勢必需要有較大增益來放大訊號。然而,若一般一體式Repeater的電路增益過大,則會因為接頭漏波以及發射與接收天線間隔離度不夠,從而造成振盪回聲(Echo)響應,進而讓原始訊號增益不穩定,且影響下行訊號品質。而在上行鏈路亦會發生同樣效應。
目前常用來解決此振盪回聲響應的方法,其主要是將RF訊號降頻(frequency downward conversion)轉換成中頻(Intermediate Frequency;IF)訊號,再利用數位化方式解決。然而,將訊號數位化再處理的方法,除了增加電路設計的複雜度及成本之外,亦會降低所欲傳播訊號的品質。
另一方面,圖2為一體式Repeater的示意圖。請參照圖2,若一體式Repeater 200要將放大後的訊號延伸到室內有阻隔的區域(例如,室內隔間或地下室),則勢必需要自Repeater 200連接一條纜線210以延伸至所欲覆蓋的區域,由service antenna 230 將訊號發送出去。而自service antenna 230到Repeater 200間增加的纜線損耗,將會降低整體中繼器系統的上行鏈路接收靈敏度以及下行訊號的輸出功率,進而限縮覆蓋範圍。同樣道理,若將一體式Repeater 200安裝在BS所傳送訊號較弱的地方,則為了取得較強BS訊號,勢必需要自Repeater連接一條纜線250至戶外中容易取得較強BS訊號的位置來裝設donor antenna 270。如此,便會額外增加纜線損耗,從而降低中繼系統下行鏈路的訊號品質。
外接延伸纜線來裝設donor antenna以取得較強BS訊號,或者為了避開環境遮蔽而延伸纜線來裝設service antenna,從而造成下行鏈路訊號品質降低或上行鏈路接收靈敏度降低,此等狀況為目前一體式Repeater所無法解決的缺點。此外,目前的Repeater大多僅提供單一行動網路系統或單一頻段的服務,若對於同時需要建置多個行動網絡系統、多個頻段服務的區域,則需額外的硬體以及人工的多次安裝,從而相對增加建置成本。
本發明提供一種中繼器系統及其訊號控制方法,其主端裝置及從端裝置將其接收的射頻訊號轉換成中頻(IF)訊號,並透過耦接的纜線傳遞中頻訊號至相對的從端裝置或主端裝置,從而有效解決現有一體式repeater的缺陷。
本發明提出一種中繼器系統,其包括從端裝置、纜線及主端裝置。從端裝置包括從端天線。纜線耦接此從端裝置。而主 端裝置耦接此纜線,且包括主端天線。從端裝置透過從端天線或主端裝置透過主端天線接收射頻訊號。主端裝置或從端裝置將射頻訊號降頻成中頻訊號,並透過纜線傳送中頻訊號至相對的從端裝置或主端裝置。主端裝置或從端裝置對中頻訊號經過纜線所產生的失真(distortion)進行補償,將補償的中頻訊號升頻以還原成射頻訊號,且透過對應的主端天線或從端天線傳送射頻訊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從端裝置透過從端天線接收射頻訊號中的第一射頻訊號,且將第一射頻訊號降頻成中頻訊號中的第一中頻訊號,並透過纜線傳送第一中頻訊號至主端裝置。而主端裝置對第一中頻訊號經過纜線所產生的失真進行補償,並將補償的第一中頻訊號升頻以還原成第一射頻訊號,且透過主端天線傳送第一射頻訊號。而上述的主端裝置透過主端天線接收射頻訊號中的第二射頻訊號,且將第二射頻訊號降頻成中頻訊號中的第二中頻訊號,並透過纜線傳送第二中頻訊號至從端裝置。而從端裝置對第二中頻訊號經過纜線所產生的失真進行補償,並將補償的第二中頻訊號升頻,以還原成第二射頻訊號,且透過從端天線傳送第二射頻訊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經過纜線所產生的失真包括損耗。而從端裝置及主端裝置中至少一者包括損耗補償電路。此損耗補償電路分別對中頻訊號經過纜線所產生的損耗進行補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經過纜線所產生的失真包 括頻率響應變化。而從端裝置及主端裝置中至少一者包括頻率等化電路。此頻率等化電路分別對中頻訊號經過纜線所產生的頻率響應變化進行補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主端裝置及從端裝置分別包括先導(pilot)電路及損耗偵測電路的其中一者。而此先導電路將先導訊號透過纜線傳送至損耗偵測電路,且損耗偵測電路依據先導訊號經過纜線所產生的失真調整損耗補償電路及頻率等化電路。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主端裝置及從端裝置分別包括參考時脈還原電路及參考訊號產生器的其中一者。而參考時脈還原電路取得來自參考訊號產生器的第一參考訊號,且參考時脈還原電路依據第一參考訊號產生第二參考訊號。而此第一參考訊號同步於第二參考訊號,且第一參考訊號及第二參考訊號為降頻處理及升頻處理中參考時脈的依據。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參考時脈還原電路包括濾波器以及鎖相迴路電路。濾波器對第一參考訊號進行濾波。鎖相迴路電路將濾波的第一參考訊號轉換成第二參考訊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從端裝置、主端裝置及纜線中至少一者接收電源。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從端裝置包括M個子從端模組,且各M個子從端模組分別包括數個從端天線其中一者。主端裝置包括M個子主端模組,且各M個子主端模組分別包括數 個主端天線其中一者。這些M個子從端模組及對應的那些M個子主端模組分別支援不同標準的無線系統,且M為正整數。各M個子從端模組分別將第一射頻訊號降頻成第一中頻訊號,且對應的各M個子主端模組分別對透過纜線接收的第一中頻訊號補償並還原成第一射頻訊號。各M個子主端模組分別將第二射頻訊號降頻成第二中頻訊號,且對應的各M個子從端模組分別對透過纜線接收的第二中頻訊號補償並還原成第二射頻訊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M個子主端模組及各M個子從端模組分別包括第一訊號偵測電路、耦接的第一位準判斷電路、第二訊號偵測電路及耦接的第二位準判斷電路。若第一訊號偵測電路偵測到第一射頻訊號或第二射頻訊號之進入,則第一位準判斷電路致能第一射頻放大器及第一中頻放大器其中之一或其組合。而若第二訊號偵測電路偵測到第一中頻訊號或第二中頻訊號者之進入,則第二位準判斷電路致能第二中頻放大器及第二射頻放大器其中之一或其組合。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從端裝置包括第一多工器,且主端裝置包括第二多工器。第一多工器及第二多工器透過纜線連接。第一多工器將第一中頻訊號透過纜線傳送至第二多工器,且將透過纜線接收的第二中頻訊號傳送至那些M個子從端模組其中一者。而第二多工器將第二中頻訊號透過纜線傳送至第一多工器,且將透過纜線接收的第一中頻訊號傳送至那些M個子主端模組其中一者。
本發明提出一種控制訊號方法,其適用於中繼器系統。此中繼器系統包括從端裝置、纜線及主端裝置。而控制訊號方法包括下列步驟:(a)判斷從端裝置中的從端天線或主端裝置中的主端天線是否接收到射頻訊號;(b)反應於接收到射頻訊號,將射頻訊號降頻成中頻訊號;(c)透過纜線傳送中頻訊號至相對的從端裝置或主端裝置;(d)反應於接收到中頻訊號,對中頻訊號經過纜線所產生的失真進行補償;(e)補償的中頻訊號升頻以還原成射頻訊號;(f)透過相對的從端天線或主端天線傳送射頻訊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經過纜線所產生的失真包括損耗及頻率響應變化,而(d)對中頻訊號經過纜線所產生的失真進行補償包括下列步驟:(d1)對中頻訊號經過纜線所產生的損耗及頻率響應變化進行補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d)對中頻訊號經過纜線所產生的失真進行補償之前,更包括下列步驟:(d2)透過主端裝置或從端裝置經由纜線傳送先導訊號至相對的從端裝置或主端裝置;(d3)反應於接收到先導訊號,依據先導訊號經過纜線所產生的失真調整對於損耗及頻率響應變化之補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b)將射頻訊號降頻成中頻訊號之前,更包括下列步驟:(b1)透過主端裝置或從端裝置經由纜線傳送第一參考訊號至相對的從端裝置或主端裝置;(b2)反應於接收到第一參考訊號,依據第一參考訊號產生第二參考訊號。而此第一參考訊號同步於第二參考訊號,且第一參考訊號及第二參考 訊號為降頻處理及升頻處理中參考時脈的依據。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方法更包括下列步驟:(g)透過從端裝置、主端裝置及纜線中至少一者接收電源。
基於上述,本發明實施例所提出的中繼器系統及其控制訊號方法,其透過纜線傳遞射頻訊號經主端裝置或從端裝置降頻處理的中頻訊號,並透過相對的從端裝置或主端裝置將中頻訊號還原成射頻訊號。藉此,本發明實施例便能有效解決現有一體式repeater的缺陷。此外,本發明實施例更對中頻訊號經過纜線所產生的失真進行補償,進而提昇訊號品質。另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亦適用於多輸入多輸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架構,且架構中的各子主端模組及對應的各子從端模組可支援不同行動網路系統,從而提供支援多系統且多頻段的網路服務。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基地台
20‧‧‧使用者設備
100、200‧‧‧一體式中繼器
110、270‧‧‧施主天線
120、230‧‧‧服務天線
210、250、330、430、630、730、830‧‧‧纜線
300、400、600、700、800‧‧‧中繼器系統
310、410、610、710、810‧‧‧從端裝置
311、411、711、7112、811、8112、8113、8114‧‧‧從端天線
412、452、712、752、812、852‧‧‧控制元件
413、713、813、453、753、853‧‧‧多工器
415、715、7152、815、8152、8153、8154‧‧‧子從端模組
415_1、415_4、715_1、715_4、7152_1、7152_4、455_1、455_4、755_1、755_4、7552_1、7552_4‧‧‧雙工器
415_2、715_2、7152_2、455_2、755_2、7552_2‧‧‧降頻模組
415_21、715_21、7152_21、415_37、715_37、7152_37、455_21、755_21、7552_21、455_37、755_37、7552_37‧‧‧射頻放大器
415_23、715_23、7152_23、415_33、715_33、7152_33、455_23、755_23、7552_23、455_33、755_33、7552_33‧‧‧本地振盪器
415_25、715_25、7152_25、415_35、715_35、7152_35、455_25、755_25、7552_25、455_35、755_35、7552_35‧‧‧變頻器
415_27、715_27、7152_27、415_31、715_31、7152_31、455_27、755_27、7552_27、455_31、755_31、7552_31‧‧‧中頻放大器
415_3、715_3、7152_3、455_3、755_3、7552_3‧‧‧升頻模組
415_6、715_6、7152_6、455_6、755_6、7552_6‧‧‧損耗補償電路
415_7、715_7、7152_7、455_7、755_7、7552_7‧‧‧頻率等化電路
415_8、715_8、7152_8、455_8、755_8、7552_8‧‧‧下行訊號偵測電路
415_9、715_9、7152_9、455_9、755_9、7552_9‧‧‧下行位準判斷電路
415_10、715_10、7152_10、455_10、755_10、7552_10‧‧‧上行訊號偵測電路
415_11、715_11、7152_11、455_11、755_11、7552_11‧‧‧上行位準判斷電路
417、717、817‧‧‧損耗偵測電路
418、718、818‧‧‧參考時脈還原電路
418_1‧‧‧帶通濾波器
418_5‧‧‧鎖相迴路電路
418_51‧‧‧相位比較器
418_53‧‧‧低通濾波器
418_55‧‧‧振盪器
418_57‧‧‧耦合器
419、640、719、7192、740、819、8192、8193、8194、459、759、7592、859、8592、8593、8594‧‧‧電源模組
350、450、650、750、850‧‧‧主端裝置
351、451、751、7512、851、8512、8513、8514‧‧‧主端天線
455‧‧‧子主端模組
RF1~RF8‧‧‧射頻訊號
IF1~IF8‧‧‧中頻訊號
AC‧‧‧交流電源
ACIN‧‧‧交流電源輸入
DC‧‧‧直流電源
MR‧‧‧主端參考訊號
SR‧‧‧從端參考訊號
圖1為現有一體式無線Repeater的示意圖。
圖2為一體式Repeater的示意圖。
圖3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中繼器系統的示意圖。
圖4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單輸入單輸出架構的中繼器系統的元件方塊圖。
圖5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參考時脈還原電路的元件方塊圖。
圖6是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說明單輸入單輸出架構的中繼器系統的元件方塊圖。
圖7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中繼器系統的元件方塊圖。
圖8是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說明中繼器系統的元件方塊圖。
圖9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中繼器系統的控制訊號方法的流程圖。
圖3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中繼器系統的示意圖。請參照圖3,中繼器系統300包括從端裝置310、纜線330及主端裝置350。主端裝置350具有主端天線351(或稱服務天線(service antenna)),且透過主端天線351為使用者設備20提供網路服務。主端裝置350及從端裝置310之間透過纜線330連接,藉以隔離主端裝置350及從端裝置310,從而避免電路震盪回聲響應的現象。而從端裝置310具有從端天線311(或稱施主天線(donor antenna)),且透過從端天線311收發來自BS10的訊號。有此可知,本實施例的中繼器系統300有別於習知一體式中繼器,其可透過一條纜線330來延伸無線訊號。
在本實施例中,從端裝置310透過從端天線311或主端 裝置350透過主端天線351接收(來自使用者設備20或BS10的)射頻訊號。主端裝置350或從端裝置310將射頻訊號降頻成中頻訊號,並透過纜線330傳送中頻訊號至相對的從端裝置310或主端裝置350(即,主端裝置350傳送至從端裝置310,或從端裝置310傳送至主端裝置350)。主端裝置350或從端裝置310對中頻訊號經過纜線330所產生的失真進行補償,將相對的從端裝置310或主端裝置350所提供(即,主端裝置350是由從端裝置310所提供,或從端裝置310是由主端裝置350所提供)用於升頻處理或降頻處理的參考時脈還原,並基於還原後的參考時脈將補償的中頻訊號升頻以還原成射頻訊號,且透過對應的主端天線351或從端天線311(即,主端裝置350透過主端天線351,或從端裝置310透過從端天線311)傳送射頻訊號(至BS10或使用者設備20)。
在一實施例中,經過纜線330所產生的失真包括損耗。而從端裝置310及主端裝置350中至少一者包括損耗補償電路。例如,針對上、下行鏈路的損耗補償電路可分別設置於從端裝置310及主端裝置350,亦可一同設置於從端裝置310或主端裝置350。此損耗補償電路分別對中頻訊號經過纜線330所產生的損耗進行補償。此外,各損耗補償電路例如是包括可變增益放大器及可變衰減器其中之一或其組合。藉此,中頻訊號不會因為不同纜線330佈建長度而造成不同的增益,從而避免訊號品質下降或輸出功率不夠的問題,進而提昇或維持覆蓋範圍。需說明的是,上行鏈路代表自主端裝置350至從端裝置310,且下行鏈路代表自從 端裝置310至主端裝置350。
在另一實施例中,經過纜線330所產生的失真包括頻率響應變化。而從端裝置310及主端裝置350中至少一者包括頻率等化電路。例如,針對上、下行鏈路的頻率等化電路可分別設置於從端裝置310及主端裝置350,亦可一同設置於從端裝置310或主端裝置350。此頻率等化電路分別對中頻訊號經過纜線330所產生的頻率響應變化進行補償。此外,各頻率等化電路至少包括一路或多路開關及一組或多組不同頻率響應的等化器(equalizer)。藉此,可針對不同中頻訊號的頻率響應變化進行補償,以讓射頻訊號強度能夠維持一致。
再一實施例中,主端裝置350及從端裝置310分別包括先導(pilot)電路及損耗偵測電路的其中一者。即,主端裝置350設置先導電路且從端裝置310設置損耗偵測電路,或者是從端裝置310設置先導電路且主端裝置350設置損耗偵測電路。而此先導電路將先導訊號透過纜線330傳送至損耗偵測電路,且損耗偵測電路依據先導訊號經過纜線所產生的失真調整損耗補償電路及頻率等化電路。此外,先導電路例如可用軟體控制先導訊號的參數(例如,頻率、功率、觸發條件等)。先導訊號可能分別符合不同通訊系統標準(例如,全球行動通訊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寬頻分碼多工系統(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x access;WCDMA)或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等)。先導電路可週期性地透過纜線330發送先 導訊號,而損耗偵測電路可針對先導訊號來判別纜線330的損耗,從而對損耗補償電路及頻率等化電路進行調整。例如,損耗偵測電路調整損耗補償電路的設定。或者,損耗偵測電路可依據所接收的先導訊號(例如,訊號衰減程度(或斜率))決定透過頻率等化電路中數組(例如,3至5組)等化器其中一者,以透過選定的等化器對中頻訊號進行補償。且例如,先導電路對每個頻段加入針對上行及下行鏈路的2個先導訊號。
需說明的是,損耗偵測電路可能會量測每次接收的先導訊號,亦可能僅對部份的先導訊號進行量測。此外,損耗偵測電路可依據每次量測的先導訊號選擇等化器,亦可能僅基於部份量測的先導訊號來選擇等化器。
另一實施例中,主端裝置350及從端裝置310分別包括參考時脈還原電路及參考訊號產生器的其中一者。即,主端裝置350設置參考時脈還原電路且從端裝置310設置參考訊號產生器,或者是從端裝置310設置參考時脈還原電路且主端裝置350設置參考訊號產生器。而參考時脈還原電路取得來自參考訊號產生器的一個或多個第一參考訊號,且參考時脈還原電路依據第一參考訊號產生第二參考訊號。而此第一參考訊號同步於第二參考訊號,且第一參考訊號及第二參考訊號為降頻處理及升頻處理中參考時脈的依據。這些第一參考訊號及對應的第二參考訊號可能是分別符合不同通訊系統標準。藉此,主端裝置350及從端裝置310的射頻訊號便能同步,從而有助於射頻訊號的還原。
又一實施例中,從端裝置310、主端裝置350及纜線330中至少一者接收電源。例如,透過纜線330接收市電,以對從端裝置310及主端裝置350供電。或者,從端裝置310或主端裝置350接收直流電源,以分別對從端裝置310或主端裝置350供電。
為了方便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能理解本發明實施例,以下將藉由諸多實施例來具體說明。
圖4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單輸入單輸出(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SISO)架構的中繼器系統的元件方塊圖。請參照圖4,中繼器系統400包括從端裝置410、纜線430及主端裝置450。從端裝置410、纜線430及主端裝置450可分別對應於圖3中從端裝置310、纜線330及主端裝置350。
從端裝置410包括從端天線411、控制元件412、多工器413、子從端模組415、損耗偵測電路417、參考時脈還原電路418及電源模組419。子從端模組415包括雙工器415_1、降頻模組415_2、升頻模組415_3、雙工器415_4、損耗補償電路415_6、頻率等化電路415_7、下行訊號偵測電路415_8、下行位準判斷電路415_9、上行訊號偵測電路415_10及上行位準判斷電路415_11。降頻模組415_2耦接雙工器415_1,且包括射頻放大器415_21、本地振盪器415_23、變頻器415_25以及中頻放大器415_27。而升頻模組415_3耦接雙工器415_1,且包括中頻放大器415_31、本地振盪器415_33、變頻器415_35以及射頻放大器415_37。
此外,主端裝置450包括主端天線451、控制元件452、 多工器453、子主端模組455、先導電路457、參考訊號產生器458及電源模組459。子主端模組455包括雙工器455_1、降頻模組455_2、升頻模組455_3、雙工器455_4、損耗補償電路455_6、頻率等化電路455_7、下行訊號偵測電路455_8、下行位準判斷電路455_9、上行訊號偵測電路455_10及上行位準判斷電路455_11。降頻模組455_2耦接雙工器455_1,且包括射頻放大器455_21、本地振盪器455_23、變頻器455_25以及中頻放大器455_27。而升頻模組455_3耦接雙工器455_1,且包括中頻放大器455_31、本地振盪器455_33、變頻器455_35以及射頻放大器455_37。
以下接續分別針對下行鏈路及上行鏈路進行說明。在下行鏈路中,從端裝置410透過從端天線411接收來自基地台(例如,圖3的BS 10)的下行RF訊號RF2。而下行RF訊號RF2經雙工器415_1將上行RF訊號RF1分離後,進入降頻模組415_2。降頻模組415_2中的本地振盪器415_23可針對不同通訊系統或頻段(例如,頻段1(1920-1980MHz)、2(1850-1910MHz)、3(1710-1785MHz)、5(824-849MHz)、8(880-915MHz)等)來進行設定。若下行訊號偵測電路415_8偵測到下行RF訊號RF2進入降頻模組415_2,則下行位準判斷電路415_9致能射頻放大器415_21及中頻放大器415_27其中之一或其組合。降頻模組415_2透過變頻器415_25依據本地振盪器415_23所提供的混波頻率將放大處理的下行RF訊號RF2降頻成對應的中頻訊號IF2。而中頻訊號IF2經中頻放大器415_27放大處理後進入雙工器415_4,且雙工器 415_4將中頻訊號IF1分離。在降頻模組415_2接收下行RF訊號RF2之前,鏈路上的射頻放大器415_21及中頻放大器415_27其中之一或其組合為關閉的,藉以增加上下行鏈路的隔離及減少電源消耗。
中頻訊號IF2進入多工器413後經由同軸(coaxial)纜線430傳送至子主端模組455。中頻訊號IF2進入子主端模組455後,經由多工器453及雙工器455_4將中頻訊號IF2分離。接著,中頻訊號IF2經過損耗補償電路455_6及頻率等化電路455_7,以透過損耗補償電路455_6及頻率等化電路455_7分別對中頻訊號IF2經過纜線430所產生的損耗及頻率響應變化進行補償。經補償後的中頻訊號IF2接著進入升頻模組455_3。若下行訊號偵測電路455_8偵測到中頻訊號IF2進入升頻模組455_3,則下行位準判斷電路455_9致能射頻放大器455_37及中頻放大器455_31其中之一或其組合。升頻模組455_3透過變頻器455_35依據本地振盪器455_33所提供的混波頻率將放大處理的中頻訊號IF2升頻成對應的下行射頻訊號RF2。而下行射頻訊號RF2經射頻放大器455_37放大處理後進入雙工器455_1,且接著透過主端天線451發送至使用者設備(例如,圖3中的使用者設備20)。在升頻模組455_3接收中頻訊號IF2之前,鏈路上的射頻放大器455_37及中頻放大器455_31其中之一或其組合為關閉的,藉以增加上下行鏈路的隔離及減少電源消耗。
而在上行鏈路中,主端裝置450透過主端天線451接收 來自使用者設備(例如,圖3中的使用者設備20)的上行RF訊號RF1。而上行RF訊號RF1經雙工器455_1將下行RF訊號RF2分離後,進入降頻模組455_2。降頻模組455_2中的本地振盪器455_23可針對不同通訊系統或頻段(例如,頻段1、2、3、5、8等)來進行設定。若上行訊號偵測電路455_10偵測到上行RF訊號RF1進入降頻模組455_2,則上行位準判斷電路455_11致能射頻放大器455_21及中頻放大器455_27其中之一或其組合。降頻模組455_2透過變頻器455_25依據本地振盪器455_23所提供的混波頻率將放大處理的RF訊號RF1降頻成對應的中頻訊號IF1。而中頻訊號IF1經中頻放大器455_27放大處理後進入雙工器455_4,且雙工器455_4將中頻訊號IF2分離。在降頻模組455_2接收上行RF訊號RF1之前,鏈路上的射頻放大器455_21及中頻放大器455_27其中之一或其組合為關閉的,藉以增加上下行鏈路的隔離及減少電源消耗。
中頻訊號IF1進入多工器453後經由同軸纜線430傳送至子從端模組415。中頻訊號IF1進入子從端模組415後,經由多工器413及雙工器415_4將中頻訊號IF1分離。接著,中頻訊號IF1經過損耗補償電路415_6及頻率等化電路415_7,以透過損耗補償電路415_6及頻率等化電路415_7分別對中頻訊號IF1經過纜線430所產生的損耗及頻率響應變化進行補償。經補償後的中頻訊號IF1接著進入升頻模組415_3。若上行訊號偵測電路415_10偵測到中頻訊號IF1進入升頻模組415_3,則上行位準判斷電路 415_11致能射頻放大器415_37及中頻放大器415_31其中之一或其組合。升頻模組415_3透過變頻器415_35依據本地振盪器415_33所提供的混波頻率將放大處理的中頻訊號IF1升頻成對應的射頻訊號RF1。而射頻訊號RF1經射頻放大器415_37放大處理後進入雙工器415_1,且接著透過從端天線411發送至基地台(例如,圖3的BS 10)。在升頻模組415_3接收中頻訊號IF1之前,鏈路上的射頻放大器415_37及中頻放大器415_31其中之一或其組合為關閉的,藉以增加上下行鏈路的隔離及減少電源消耗。
此外,在此中繼器系統400中,電源DC藉由從端裝置410中電源模組419及/或主端裝置450中電源模組459提供。而在此實施例中,先導電路457將系統預設的中頻訊號IF1或IF2經由纜線430傳送至損耗偵測電路417。損耗偵測電路417可針對不同中頻訊號IF1或IF2判斷損耗及頻率響應變化,且分別對上行鏈路的損耗補償電路415_6及下行鏈路的損耗補償電路455_6進行設定,且決定上行鏈路的頻率等化電路415_7及下行鏈路的頻率等化電路455_7中何組等化器來進行頻率響應相關補償。
需說明的是,控制單元412、452可以是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數位信號處理器(DSP)、可程式化控制器、系統單晶片(System on Chip;SoC)或其他類似元件或上述元件的組合。在本實施例中,控制單元412、452可分別耦接於從端裝置410及主端裝置450中至少一個元件或電路(例如,損耗偵測電路417、參考時脈還原電 路418及電源模組419、先導電路457等),並據以進行控制。例如,控制單元452可調整先導電路457中先導訊號的參數。或者,控制單元412可依據先導訊號而自頻率等化電路415_7中挑選合適的等化器。
而在其他實施例中,針對下行鏈路的損耗補償電路455_6及上行鏈路的損耗補償電路415_6可一同設置於子從端模組415或子主端模組455,且針對下行鏈路的頻率等化電路455_7及上行鏈路的頻率等化電路415_7可一同設置於子從端模組415或子主端模組455。
另一方面,圖5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參考時脈還原電路418的元件方塊圖。請參照圖5,參考時脈還原電路418包括帶通濾波器418_1及耦接的鎖相迴路電路418_5。而鎖相迴路電路418_5包括相位比較器418_51、低通濾波器418_53、振盪器418_55(例如,壓控溫度補償石英晶體振盪器(Voltage-controlled temperature compensated crystal oscillator;VCTCXO))及耦合器418_57,且用以將主端參考訊號MR轉換成從端參考訊號SR。帶通濾波器418_1可以是單獨石英晶體濾波器(crystal filter)或表面聲波濾波器等其他形式濾波器,且用以取得來自主端裝置450中參考訊號產生器458的主端參考訊號MR,並抑制來自纜線430上的其他訊號其雜訊。而鎖相迴路電路418_5可提供低雜訊且與主端參考訊號MR同步的從端參考訊號SR,以提供參考時脈給從端本地振盪器415_23、415_33及變頻器415_25、415_35來使用。 例如,主端參考訊號MR及從端參考訊號SR可依據參考時脈調整混波頻率。
圖6是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說明SISO架構的中繼器系統的元件方塊圖。請參照圖6,中繼器系統600包括從端裝置610、纜線630及主端裝置650。從端裝置610、纜線630及主端裝置650可分別對應於圖3中從端裝置310、纜線330及主端裝置350以及圖4中從端裝置410、纜線430及主端裝置450。
從端裝置610包括從端天線411、控制元件412、多工器413、子從端模組415、損耗偵測電路417、參考時脈還原電路418及電源模組419,而主端裝置650包括主端天線451、控制元件452、多工器453、子主端模組455、先導電路457、參考訊號產生器458及電源模組459,且分別具有如圖4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以相同名稱及代碼代表相同或相似元件),且因此不再贅述其詳細說明。圖6與圖4不同的地方在於,中繼器系統600更包括電源模組640,並藉以讓電源模組640經由纜線630中間任一處供應交流電源AC給主端裝置650及從端裝置610。在其他實施例中,中繼器系統600可設置電源模組419、459、640中至少一者。
而為了提供多系統及多頻段的支援,本發明實施例可支援多組SISO系統或MIMO系統。以圖3為例,圖3的從端裝置310可包括M個子從端模組,且各M個子從端模組分別包括數個從端天線其中一者。而圖3的主端裝置350可包括M個子主端模組,且各M個子主端模組分別包括數個主端天線其中一者。這些 M個子從端模組及對應的那些M個子主端模組分別支援不同標準的行動網路系統或是不同頻段,且M為正整數(例如,1、2、4等)。各M個子從端模組分別將第三射頻訊號降頻成第三中頻訊號,且對應的各M個子主端模組分別對透過纜線330接收的第三中頻訊號補償並還原成第三射頻訊號。各M個子主端模組分別將第四射頻訊號降頻成第四中頻訊號,且對應的各M個子從端模組分別對透過纜線接收的第四中頻訊號補償並還原成第四射頻訊號。
此外,從端裝置310包括第一多工器,且主端裝置350包括第二多工器。第一多工器及第二多工器透過纜線330連接。第一多工器將第三中頻訊號透過纜線330傳送至第二多工器,且將透過纜線330接收的第四中頻訊號傳送至那些M個子從端模組其中一者。而第二多工器將第四中頻訊號透過纜線330傳送至第一多工器,且將透過纜線330接收的第三中頻訊號傳送至那些M個子主端模組其中一者。
舉例而言,圖7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兩個SISO系統或一個MIMO系統架構的中繼器系統700的元件方塊圖。請參照圖7,中繼器系統700包括從端裝置710、纜線730、電源模組740及主端裝置750。從端裝置710、纜線730及主端裝置750可分別對應於圖3中從端裝置310、纜線330及主端裝置350。
從端裝置710包括從端天線711、7112、控制元件712、多工器713、子從端模組715、7152、損耗偵測電路717、參考時 脈還原電路718及電源模組719、7192。主端裝置750包括主端天線751、7512、控制元件752、多工器753、子主端模組755、7552、先導電路757、參考訊號產生器758及電源模組759、7592。控制元件712、多工器713、子從端模組715、7152、損耗偵測電路717、參考時脈還原電路718、控制元件752、多工器753、子主端模組755、7552、損耗偵測電路717及參考時脈還原電路718的詳述說明可參照圖4中控制元件412、多工器413、子從端模組415、損耗偵測電路417、參考時脈還原電路418、控制元件452、多工器453、子主端模組455、損耗偵測電路417及參考時脈還原電路418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而電源模組719、7192、759、7592及740可參照圖4中電源模組419、459及圖6中電源模組640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值得說明的是,子從端模組715及對應的子主端模組755與子從端模組7152及對應的子主端模組7552是支援不同系統或不同頻段。例如,子從端模組715及子主端模組755支援第一頻段,而子從端模組7152及子主端模組7552支援第二頻段。換句而言,子從端模組715將屬於第一頻段的下行RF訊號RF2轉換成中頻IF2(例如,透過子從端模組715中的降頻模組715_2),且子主端模組755將中頻IF2還原成下行RF訊號RF2(例如,透過子主端模組755中的升頻模組755_3)。而子從端模組7152將屬於第二頻段的下行RF訊號RF4轉換成中頻IF4(例如,透過子從端模組7152中的降頻模組7152_2),且子主端模組7552將中頻IF4還原成下行 RF訊號RF4(例如,透過子主端模組7552中的升頻模組7552_3)。上行鏈路可依此類推,於此不再贅述。
在此實施例中,先導電路757將系統預設的中頻訊號IF1、IF2、IF3、IF4經由纜線730傳送至損耗偵測電路717。例如,先導電路757分別對4個中頻訊號IF1、IF2、IF3、IF4加入針對上行及下行鏈路的8個先導訊號。損耗偵測電路717可針對不同中頻訊號IF1、IF2、IF3、IF4判斷損耗及頻率響應變化,且分別對上行鏈路的損耗補償電路715_6、7152_6及下行鏈路的損耗補償電路755_6、7552_6進行設定,且決定上行鏈路的頻率等化電路715_7、7152_7及下行鏈路的頻率等化電路755_7、7552_7中何組等化器來進行頻率響應相關補償。此外,多工器713、753分別對中頻訊號IF1、IF2、IF3、IF4進行分離,多工器713分別將中頻訊號IF1、IF3傳送至子從端模組715、7152,且多工器753分別將中頻訊號IF2、IF4傳送至子主端模組755、7552。而參考訊號產生器758對本地振盪器755_23、755_33、7552_23、7552_33的混波頻率進行調整,而參考訊號時脈還原電路718依據參考訊號產生器758的主端參考訊號對本地振盪器715_23、715_33、7152_23、7152_33的混波頻率進行調整。
圖8是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說明四個SISO系統或兩個SISO系統及一個MIMO系統或兩個MIMO系統架構的中繼器系統800的元件方塊圖。請參照圖8,中繼器系統800包括從端裝置810、纜線830及主端裝置850。從端裝置810、纜線830及主端 裝置850可分別對應於圖3中從端裝置310、纜線330及主端裝置350。
從端裝置810包括從端天線811、8112、8113、8114、控制元件812、多工器813、子從端模組815、8152、8153、8154、損耗偵測電路817、參考時脈還原電路818及電源模組819、8192、8193、8194。主端裝置850包括主端天線851、8512、8513、8514、控制元件852、多工器853、子主端模組855、8552、8553、8554、先導電路857、參考訊號產生器858及電源模組859、8592、8593、8594。控制元件812、多工器813、子從端模組815、8152、8153、8154、損耗偵測電路817、參考時脈還原電路818、控制元件852、多工器853、子主端模組855、8552、8553、8554、先導電路857及參考訊號產生器858的詳述說明可參照圖4中控制元件412、多工器413、子從端模組415損耗偵測電路417、參考時脈還原電路418、控制元件452、多工器453、子主端模組455、先導電路457及參考訊號產生器458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而電源模組819、8192、8193、8194、859、8592、8593、8594可參照圖4中電源模組419、459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值得說明的是,子從端模組815及對應的子主端模組855、子從端模組8152及對應的子主端模組8552、子從端模組8153及對應的子主端模組8553與子從端模組8154及對應的子主端模組8554可支援不同系統或不同頻段。例如,子從端模組815及子主端模組855支援GSM,子從端模組8152及子主端模組8552支援 WCDMA,子從端模組8153及子主端模組8553支援HSDPA,以及子從端模組8154及子主端模組8554支援LTE等。換句而言,子從端模組815將屬於GSM的下行RF訊號RF2轉換成中頻IF2(例如,透過子從端模組815中的降頻模組(未繪示)),且子主端模組855將中頻IF2還原成下行RF訊號RF2(例如,透過子主端模組855中的升頻模組(未繪示))。而子從端模組8152將屬於WCDMA的下行RF訊號RF4轉換成中頻IF4(例如,透過子從端模組8152中的降頻模組(未繪示)),且子主端模組8552將中頻IF4還原成下行RF訊號RF4(例如,透過子主端模組8552中的升頻模組(未繪示))。其餘及上行鏈路可依此類推,於此不再贅述。
在此實施例中,先導電路857將系統預設的中頻訊號IF1~IF8經由纜線830傳送至損耗偵測電路817。例如,先導電路857對8個中頻訊號IF1~IF8加入針對上行及下行鏈路的16個先導訊號。損耗偵測電路817可針對不同中頻訊號IF1~IF8判斷損耗及頻率響應變化,且分別對子從端模組815、8152、8153、8154中對應於上行鏈路及子主端模組855、8552、8553、8554中對應於下行鏈路的各損耗補償電路(未繪示)進行設定,且決定子從端模組815、8152、8153、8154中對應於上行鏈路及子主端模組855、8552、8553、8554中對應於下行鏈路的各頻率等化電路(未繪示)中何組等化器來進行頻率響應相關補償。此外,多工器813、853分別對中頻訊號IF1~IF8進行分離,多工器813分別將中頻訊號IF1、IF3、IF5、IF7傳送至子從端模組815、8152、8153、8154,且多工 器853分別將中頻訊號IF2、IF4、IF6、IF8傳送至子主端模組855、8552、8553、8554。而參考訊號產生器858對子主端模組855、8552、8553、8554中本地振盪器(未繪示)的混波頻率進行調整,而參考時脈還原電路818依據參考訊號產生器858的主端參考訊號對子從端模組815、8152、8153、8154中本地振盪器(未繪示)的混波頻率進行調整。
需說明的是,由圖7、8的架構可依據類推成支援更多系統或頻段的架構,於此不再贅述。此外,應用本發明實施例者可依據設計需求,自行變更各主端天線、從端天線、子主端模組及子從端模組等對應的系統或頻段,本發明不加以限制。而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多工器(例如,多工器413、453等)及雙工器(例如雙工器415_4、455_4等)亦可支援分時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或分頻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另一方面,由於獨立的從端裝置及主端裝置以纜線連接,在一定纜線長度(依據纜線材質可能有所變動)下,可分別將從端裝置及主端裝置安裝在最佳訊號擷取及最佳服務的位置。例如,從端裝置及主端裝置可分別設置於以牆隔離的兩個位置,且透過纜線穿透牆來連接從端裝置及主端裝置。本發明實施例相較於一體式中繼器,少了天線及放大單元間的續線損耗,進而能夠維持較佳訊號品質且具有較大覆蓋範圍。
另一觀點而言,圖9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中繼器系統的控制訊號方法的流程圖。請參照圖9,本實施例適用於中繼器 系統300、400、600、700、800。為方便說明,下文中將搭配中繼器系統300中的各項元件或模組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所述之控制訊號方法。本方法的各個流程可依照實施情形而隨之調整,且並不僅限於此。
中繼器系統300判斷從端裝置310中的從端天線311或主端裝置350中的主端天線351是否接收到射頻訊號(步驟S910)。反應於接收到射頻訊號,中繼器系統300將射頻訊號降頻成中頻訊號(步驟S930)。中繼器系統300透過纜線330傳送中頻訊號至相對的從端裝置310或主端裝置350(步驟S950)(即,主端裝置350傳送至從端裝置310,或從端裝置310傳送至主端裝置350)。反應於接收到中頻訊號,中繼器系統300對中頻訊號經過纜線所產生的失真進行補償(步驟S970)。中繼器系統300將相對的從端裝置310或主端裝置350所提供用於升頻處理或降頻處理的參考時脈還原,並基於還原的參考時脈將補償的中頻訊號升頻以還原成射頻訊號(步驟S980)。中繼器系統300透過對應的從端天線311或主端天線351傳送射頻訊號(步驟S990)(即,主端裝置350透過主端天線351,或從端裝置310透過從端天線311)。其中,上述步驟的細節可參照圖3~圖8實施例的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需說明的是,前述說明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其類似者僅是用於自其他項目或物件中區分一項目或一物件,且因此可能或不可能隱含著事件的順序。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提出的中繼器系統及其控制訊號方法,其透過纜線隔離主端裝置及從端裝置,從而避免習知一體式中繼器所面臨回聲響應的問題,並可方便工程人員將主端裝置及從端裝置佈建於適當的位置(例如,基地台訊號最佳或服務範圍最佳的位置)。此外,主端裝置及從端裝置可分別對中頻訊號經過纜線所產生的損耗及頻率響應變化進行補償,從而有效還原訊號。另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可設計成具有數個子主端模組及數個子從端模組,以分別對應於不同系統或不同頻段,從而提供雙向多系統、多頻段共構的中繼器系統,進而降低系統建置成本。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400‧‧‧中繼器系統
410‧‧‧從端裝置
411‧‧‧從端天線
413‧‧‧多工器
412、452‧‧‧控制元件
415‧‧‧子從端模組
415_1、415_4、455_1、455_4‧‧‧雙工器
415_2、455_2‧‧‧降頻模組
415_21、415_37、455_21、455_37‧‧‧射頻放大器
415_23、415_33、455_23、455_33‧‧‧本地振盪器
415_25、415_35、455_25、455_35‧‧‧變頻器
415_27、415_31、455_27、455_31‧‧‧中頻放大器
415_3、455_3‧‧‧升頻模組
415_6、455_6‧‧‧損耗補償電路
415_7、455_7‧‧‧頻率等化電路
415_8、455_8‧‧‧下行訊號偵測電路
415_9、455_9‧‧‧下行位準判斷電路
415_10、455_10‧‧‧上行訊號偵測電路
415_11、455_11‧‧‧上行位準判斷電路
417‧‧‧損耗偵測電路
418‧‧‧參考時脈還原電路
419、459‧‧‧電源模組
430‧‧‧纜線
450‧‧‧主端裝置
451‧‧‧主端天線
455‧‧‧子主端模組
RF1~RF2‧‧‧射頻訊號
IF1~IF2‧‧‧中頻訊號
DC‧‧‧直流電源

Claims (15)

  1. 一種中繼器系統,包括:一從端裝置,包括至少一從端天線;一纜線,耦接該從端裝置;以及一主端裝置,耦接該纜線,包括至少一主端天線,其中該從端裝置透過該至少一從端天線或該主端裝置透過該至少一主端天線接收至少一射頻訊號,該主端裝置或該從端裝置將該至少一射頻訊號降頻成至少一中頻訊號,並透過該纜線傳送該至少一中頻訊號至相對的該從端裝置或該主端裝置,該主端裝置或該從端裝置對該至少一中頻訊號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失真(distortion)進行補償,並將補償的該至少一中頻訊號升頻以還原成該至少一射頻訊號,且透過相對的該至少一從端天線或該至少一主端天線傳送該至少一射頻訊號,其中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失真包括一損耗,而該從端裝置及該主端裝置中至少一者包括:至少一損耗補償電路,分別對該至少一中頻訊號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該損耗進行補償,其中該主端裝置及該從端裝置分別包括一先導(pilot)電路及一損耗偵測電路的其中一者,而該先導電路將至少一先導訊號透過該纜線傳送至該損耗偵測電路,且該損耗偵測電路依據該至少一先導訊號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失真調整該至少一損耗補償電路。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中繼器系統,其中該從端裝置透過該至少一從端天線接收該至少一射頻訊號中的至少一第一射頻訊號,且將該至少一第一射頻訊號降頻成該至少一中頻訊號中的至少一第一中頻訊號,並透過該纜線傳送該至少一第一中頻訊號至該主端裝置,而該主端裝置對該至少一第一中頻訊號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失真進行補償,並將補償的該至少一第一中頻訊號升頻以還原成該至少一第一射頻訊號,且透過該至少一主端天線傳送該至少一第一射頻訊號;以及該主端裝置透過該至少一主端天線接收該至少一射頻訊號中的至少一第二射頻訊號,且將該至少一第二射頻訊號降頻成該至少一中頻訊號中的至少一第二中頻訊號,並透過該纜線傳送該至少一第二中頻訊號至該從端裝置,而該從端裝置對該至少一第二中頻訊號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失真進行補償,並將補償的該至少一第二中頻訊號升頻,以還原成該至少一第二射頻訊號,且透過該至少一從端天線傳送該至少一第二射頻訊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中繼器系統,其中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失真包括一頻率響應變化,而該從端裝置及該主端裝置中至少一者包括:至少一頻率等化電路,分別對該至少一中頻訊號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該頻率響應變化進行補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中繼器系統,其中該先導電路將該至少一先導訊號透過該纜線傳送至該損耗偵測電路,且 該損耗偵測電路依據該至少一先導訊號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失真調整該至少一頻率等化電路。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中繼器系統,其中該從端裝置、該主端裝置及該纜線中至少一者接收一電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中繼器系統,其中該從端裝置包括M個子從端模組,各該些M個子從端模組分別包括該至少一從端天線其中一者,且該主端裝置包括M個子主端模組,各該些M個子主端模組分別包括該至少一主端天線其中一者,該些M個子從端模組及對應的該些M個子主端模組分別支援不同標準的無線系統,M為正整數,而其中各該些M個子從端模組分別將該至少一第一射頻訊號降頻成該至少一第一中頻訊號,且對應的各該些M個子主端模組分別對透過該纜線接收的該至少一第一中頻訊號補償並還原成該至少一第一射頻訊號;以及各該些M個子主端模組分別將該至少一第二射頻訊號降頻成該至少一第二中頻訊號,且對應的各該些M個子從端模組分別對透過該纜線接收的該至少一第二中頻訊號補償並還原成該至少一第二射頻訊號。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中繼器系統,其中各該些M個子主端模組及各該些M個子從端模組分別包括:一第一訊號偵測電路及耦接的一第一位準判斷電路,其中若該第一訊號偵測電路偵測到該至少一第一射頻訊號其中一者或該 至少一第二射頻訊號其中一者之進入,則該第一位準判斷電路致能一第一射頻放大器及一第一中頻放大器其中之一或其組合;以及一第二訊號偵測電路及耦接的一第二位準判斷電路,其中若該第二訊號偵測電路偵測到該至少一第一中頻訊號其中一者或該至少一第二中頻訊號其中一者之進入,則該第二位準判斷電路致能一第二中頻放大器及一第二射頻放大器其中之一或其組合。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中繼器系統,其中該從端裝置包括一第一多工器,且該主端裝置包括一第二多工器,該第一多工器及該第二多工器透過該纜線連接,而其中該第一多工器將該至少一第一中頻訊號透過該纜線傳送至該第二多工器,且將透過該纜線接收的該至少一第二中頻訊號傳送至該些M個子從端模組其中一者;以及該第二多工器將該至少一第二中頻訊號透過該纜線傳送至該第一多工器,且將透過該纜線接收的該至少一第一中頻訊號傳送至該些M個子主端模組其中一者。
  9. 一種中繼器系統,包括:一從端裝置,包括至少一從端天線;一纜線,耦接該從端裝置;以及一主端裝置,耦接該纜線,包括至少一主端天線,其中該從端裝置透過該至少一從端天線或該主端裝置透過該至少一主端天線接收至少一射頻訊號,該主端裝置或該從端裝置將 該至少一射頻訊號降頻成至少一中頻訊號,並透過該纜線傳送該至少一中頻訊號至相對的該從端裝置或該主端裝置,其中該主端裝置及該從端裝置分別包括一參考時脈還原電路及一參考訊號產生器的其中一者,而該參考時脈還原電路取得來自該參考訊號產生器的一第一參考訊號,且該參考時脈還原電路依據該第一參考訊號產生一第二參考訊號,其中該第一參考訊號同步於該第二參考訊號,且該第一參考訊號及該第二參考訊號為降頻處理及升頻處理中至少一參考時脈的依據。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中繼器系統,其中該參考時脈還原電路包括:一濾波器,對該第一參考訊號進行濾波;以及一鎖相迴路電路,將濾波的該第一參考訊號轉換成該第二參考訊號。
  11. 一種控制訊號方法,適用於一中繼器系統,其中該中繼器系統包括一從端裝置、一纜線及一主端裝置,而該控制訊號方法包括:判斷該從端裝置中至少一從端天線或該主端裝置中至少一主端天線是否接收到至少一射頻訊號;反應於接收到該至少一射頻訊號,將該至少一射頻訊號降頻成至少一中頻訊號;透過該纜線傳送該至少一中頻訊號至相對的該從端裝置或該主端裝置; 反應於接收到該至少一中頻訊號,對該至少一中頻訊號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失真進行補償;將補償的該至少一中頻訊號升頻以還原成該至少一射頻訊號;以及透過相對的該至少一從端天線或該至少一主端天線傳送該至少一射頻訊號;其中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失真包括一損耗,而對該至少一中頻訊號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失真進行補償的步驟包括:對該至少一中頻訊號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該損耗進行補償;其中對該至少一中頻訊號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失真進行補償的步驟之前,更包括:透過該主端裝置或該從端裝置經由該纜線傳送至少一先導訊號至相對的該從端裝置或該主端裝置;以及反應於接收到該至少一先導訊號,依據該至少一先導訊號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失真調整對於該損耗之補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控制訊號方法,其中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失真包括一頻率響應變化,而對該至少一中頻訊號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失真進行補償的步驟包括:對該至少一中頻訊號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該頻率響應變化進行補償。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控制訊號方法,其中對該至少一中頻訊號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失真進行補償的步驟之前,更包括:反應於接收到該至少一先導訊號,依據該至少一先導訊號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失真調整對於該頻率響應變化之補償。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控制訊號方法,更包括:透過該從端裝置、該主端裝置及該纜線中至少一者接收一電源。
  15. 一種控制訊號方法,適用於一中繼器系統,其中該中繼器系統包括一從端裝置、一纜線及一主端裝置,而該控制訊號方法包括:判斷該從端裝置中至少一從端天線或該主端裝置中至少一主端天線是否接收到至少一射頻訊號;反應於接收到該至少一射頻訊號,將該至少一射頻訊號降頻成至少一中頻訊號;透過該纜線傳送該至少一中頻訊號至相對的該從端裝置或該主端裝置;反應於接收到該至少一中頻訊號,對該至少一中頻訊號經過該纜線所產生的失真進行補償;將補償的該至少一中頻訊號升頻以還原成該至少一射頻訊號;以及 透過相對的該至少一從端天線或該至少一主端天線傳送該至少一射頻訊號;其中將該至少一射頻訊號降頻成該至少一中頻訊號的步驟之前,更包括:透過該主端裝置或該從端裝置經由該纜線傳送一第一參考訊號至相對的該從端裝置或該主端裝置;以及反應於接收到該第一參考訊號,依據該第一參考訊號產生一第二參考訊號,其中該第一參考訊號同步於該第二參考訊號,且該第一參考訊號及該第二參考訊號為降頻處理及升頻處理中至少一參考時脈的依據。
TW104142508A 2015-12-17 2015-12-17 中繼器系統及其控制訊號方法 TWI5734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42508A TWI573414B (zh) 2015-12-17 2015-12-17 中繼器系統及其控制訊號方法
CN201610093839.3A CN106899340B (zh) 2015-12-17 2016-02-19 中继器系统及其控制信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42508A TWI573414B (zh) 2015-12-17 2015-12-17 中繼器系統及其控制訊號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73414B true TWI573414B (zh) 2017-03-01
TW201724779A TW201724779A (zh) 2017-07-01

Family

ID=58766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42508A TWI573414B (zh) 2015-12-17 2015-12-17 中繼器系統及其控制訊號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99340B (zh)
TW (1) TWI57341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8541B (zh) * 2018-07-31 2019-12-0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測試系統及測試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10024A (zh) * 2018-12-21 2019-05-03 广东浪潮大数据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clock传输系统、方法、主机板及服务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39885A1 (en) * 1999-11-01 2002-04-04 Haim Weissman Split repeater
US6501942B1 (en) * 1999-10-29 2002-12-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building radio-frequency coverag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552A (zh) * 1993-03-16 1994-02-02 南京邮电学院 电话用户环路距离延伸装置
US8233562B2 (en) * 2007-09-05 2012-07-31 Comtech Ef Data Corp. System and method for closed-loop signal distortion
CN102347790A (zh) * 2010-08-02 2012-02-08 翁仁平 利用缆线连结的双向无线信号中继器及其电路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01942B1 (en) * 1999-10-29 2002-12-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building radio-frequency coverage
US20020039885A1 (en) * 1999-11-01 2002-04-04 Haim Weissman Split repeate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8541B (zh) * 2018-07-31 2019-12-0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測試系統及測試方法
CN110784273A (zh) * 2018-07-31 2020-02-11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99340A (zh) 2017-06-27
CN106899340B (zh) 2020-03-31
TW201724779A (zh) 2017-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136900A1 (en) Radio Relay Device and Method
US9326048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US9853683B2 (en) Radio frequency front end circuitry for uplink carrier aggregation
US9882613B2 (en) Determining actual loop gain in a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DAS)
US20160365914A1 (en) Method for reducing adjacent-channel interference and relay device
JPWO2010084553A1 (ja) 無線中継装置及び無線中継システム
US7466962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providing a radio frequency local oscillator signal for a transceiver
US1003351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transmitter leakage
EP3567749A1 (e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repeater system
TWI573414B (zh) 中繼器系統及其控制訊號方法
CN110113063B (zh) 一种射频前端电路及终端设备
KR100788872B1 (ko) 송수신 안테나 분리를 이용한 tdd용 rf 중계기
JP2014520492A (ja) 多入力多出力信号伝送方法及び多入力多出力信号伝送装置
CN112583500B (zh) 基于微波射频环回的故障检测系统及方法
JP6759365B2 (ja) 二重化装置、送受信装置、および信号漏れを補償する方法
KR100728625B1 (ko) 해상용 이동통신 중계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20230145768A1 (en) Shifting a frequency band of an interference signal out of a pass band of a signal path
JP2000013311A (ja) 送信スキャニングレシ―バにおける送信機オ―バ―ロ―ドを低減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16185871A1 (ja) 無線通信装置
KR100302944B1 (ko) 주파수 변환 중계장치
CN102347790A (zh) 利用缆线连结的双向无线信号中继器及其电路控制方法
EP2651039A1 (en) Duplexer-less transceiver arrangement,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KR101943310B1 (ko) 송수신 분리도를 개선한 시분할 복신 방식의 무선 송수신장치 및 상기 장치를 이용한 무선 송수신시스템
JP2003244030A (ja) ケーブルロス等化方法
TW202335446A (zh) 中頻收發器、射頻模組及包括其的電子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