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69584B - 採用動態調整因子的解碼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採用動態調整因子的解碼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69584B
TWI569584B TW104123335A TW104123335A TWI569584B TW I569584 B TWI569584 B TW I569584B TW 104123335 A TW104123335 A TW 104123335A TW 104123335 A TW104123335 A TW 104123335A TW I569584 B TWI569584 B TW I56958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adjustment factor
decoding
generate
pri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3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5694A (zh
Inventor
顧育先
Original Assignee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233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69584B/zh
Priority to US15/195,053 priority patent/US9647798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95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958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056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569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55MAP-decod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57Turbo codes and decod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5Purpose and implementation aspects
    • H03M13/6577Representation or format of variables, register sizes or word-lengths and quantization
    • H03M13/658Scaling by multiplication or divi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47Decoding adapted to other signal detection operation
    • H04L1/005Iterative decoding, including iteration between signal detection and decoding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04L1/0066Parallel concatenated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171Arrangements involving maximum a posteriori probability [MAP]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025/03592Adaptation methods
    • H04L2025/03598Algorithms
    • H04L2025/03611Iterative algorithms
    • H04L2025/03656Initial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025/03592Adaptation methods
    • H04L2025/03598Algorithms
    • H04L2025/03611Iterative algorithms
    • H04L2025/03656Initialisation
    • H04L2025/03668Initialisation to the value at the end of a previous adaptation perio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Description

採用動態調整因子的解碼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通訊系統,尤其是關於對於迴旋碼通訊之一接收器所用的一軟輸出解碼器。
在數位通訊系統傳輸數據的過程中,往往因為不可預測的干擾而導致接收端接收到錯誤的訊息。在不增加傳輸功率的考量下,通道編碼能有效降低錯誤率,其缺點是會佔用傳輸的頻寬。然而鑒於大眾對數據傳輸與儲存系統的需求與日俱增,未來的傳輸速率將會更快,且越來越講究服務品質(quality of service,QoS)之下,由於使用通道編碼可以保證傳輸位元的錯誤率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通道編碼仍成為系統設計的重要考量。
迴旋編碼(convolutional code)經常使用於通道編碼,來避免接收端接收到錯誤的訊息。在發送端,送出去的一碼向量(code vector)或是一資訊區塊,可以用一柵欄柵欄圖(trellis diagram)來描述,而柵欄圖的複雜度是取決於編碼器的限制記憶長度(constraint length)。儘管限制記憶長度越長,計算上就越複雜,但是相對的,這樣的編碼就越穩健(robustness)。
在接收端,可以採用一軟式決定解碼器(soft-decision decoder),透過斐特比(Viterbi)等運算法,運用柵欄(trellis)架構找出最可能的碼向量(maximum likelihood code vector)以進行解碼。但是,斐特比運算法 的運算複雜度,會隨著限制記憶長度增加而指數化的增加。換言之,對於限制記憶長度比較長的迴旋編碼來說,斐特比解碼器將會需要相當可觀的記憶體以及消耗相當多功率來處理運算。
渦輪碼(turbo code)被證明可以比一般編碼技術有更佳的表 現。渦輪碼一般是由兩個或以上的迴旋碼,以渦輪交錯器處理後所構成。 渦輪碼的解碼則是以迭代的方式,使用一軟式決定解碼器來解碼個別迴旋碼。軟式決定解碼器針對一迴旋碼進行解碼,以提供外部資訊(extrinsic information),而這外部資訊可以讓軟式決定解碼器針對另一迴旋碼進行解碼時更準確。習知技術中,軟式決定解碼可以採用最大事後機率(Maximum a posterior,MAP)運算法或是軟式輸出斐特比運算法(soft output Viterbi algorithm,SOVA),前述二者都需要前向遞迴(forward recursion)以及後向遞迴(backward recursion)來進行解碼,以便決定一資訊區塊(block)的軟式輸出。一般而言在較低的訊雜比之環境下,渦輪碼比起其他的迴旋碼有更佳的表現。
MAP演算法的計算量相當地大且複雜,而且關係到指數的 運算。如果不特別處理的話,往往會大幅地增加解碼硬體需求或是解碼過程中所產生的時間延遲。
本發明之實施例提供一種應用於一迴旋編碼信號的解碼方法,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a)以一第一調整因子調整一第一輸入資訊,以產生一第一事前資訊;(b)依據一系統資訊與該第一事前資訊對該迴旋編碼信號進行解碼,產生一第一外部資訊;(c)以一第二調整因子調整一第二輸 入資訊,以產生一第二事前資訊,其中該第二調整因子係依據該第一外部資訊與該第一事前資訊而產生;以及,(d)依據該系統資訊與該第二事前資訊對該迴旋編碼信號進行解碼,產生一第二外部資訊。其中,步驟(b)和(d)其中之一更產生一事後資訊以作為一解碼結果。
本發明之實施例提供一種應用於一迴旋編碼信號的解碼裝 置。該裝置包含有一第一軟進軟出解碼器、一第二資料轉換器、一第二軟進軟出解碼器、一第一資料轉換器、一第一調整因子產生器、以及一第二調整因子產生器。該第一軟進軟出解碼器依據一系統資訊與一第一事前資訊對該迴旋編碼信號進行解碼,產生一第一外部資訊。該第二資料轉換器依據一第二調整因子,將該第一外部資訊轉換成一第二事前資訊。該第二軟進軟出解碼器,依據該系統資訊與該第二事前資訊對該迴旋編碼信號進行解碼,產生一第二外部資訊。該第一資料轉換器依據一第一調整因子,將該第二外部資訊轉換成該第一事前資訊。該第一調整因子產生器依據該第一事前資訊以及該第一外部資訊,產生該第一調整因子與該第二調整因子其中之一。該第二調整因子產生器依據該第二事前資訊以及該第二外部資訊,產生該第一調整因子與該第二調整因子其中之另一。該第一與第二軟進軟出解碼器其中之一更產生一事後資訊以作為一解碼結果。
12‧‧‧迴遞系統迴旋編碼器
14‧‧‧迴遞系統迴旋編碼器
16‧‧‧交錯器
18‧‧‧交錯器
20‧‧‧軟進軟出解碼器
22‧‧‧軟進軟出解碼器
24‧‧‧交錯器
26‧‧‧反交錯器
32‧‧‧乘法器
34‧‧‧因子產生器
36‧‧‧乘法器
38‧‧‧因子產生器
40、42‧‧‧因子產生器
50、52、54、56‧‧‧渦輪解碼器
La1、La2‧‧‧事前資訊
Le1、Le2‧‧‧外部資訊
s1、s2‧‧‧調整因子
X‧‧‧區塊碼
Xp1、Xp2‧‧‧檢查碼
Xs‧‧‧系統區塊碼
‧‧‧解碼結果
Yp1‧‧‧檢查資訊
Yp2‧‧‧檢查資訊
Ys‧‧‧系統資訊
圖一顯示一柵欄。
圖二顯示一渦輪編碼器與解碼器。
圖三與四顯示依據本發明實施之二渦輪解碼器。
圖五與六顯示依據本發明實施之另二渦輪解碼器。
本發明可以改善軟式決定解碼器於迭代處理下之收斂速度。本發明實施例中的解碼器引進了調整因子,用來調整由外部資訊經過交錯或是反交錯處理後所產生的事前資訊。此調整因子並不是一個常數,而是會隨著先前迭代解碼所產生的結果以及先前調整因子的值,動態的變化。
一般來說,迴旋碼、渦輪碼等可以用柵欄(trellis)來表示,如同圖一所示。在圖一中的柵欄具有13個時間點(steps),每個時間點有4種可能狀態(state),代表了編碼器的限制記憶長度為2。換言之解碼圖一之柵欄將會得到區塊碼長度為12的區塊碼(code of block)。為了說明上的方便,以下將以K表示區塊碼長度,表示一個區塊碼所擁有的時間點。如同習知技術所知的,MAP解碼器是在柵欄上採用前向遞迴與後向遞迴,以產生軟輸出。MAP解碼器基於所收到資訊,使解碼後的位元錯誤機率最小化。
圖二之左半部顯示一渦輪編碼器;右半部顯示一渦輪解碼器。渦輪編碼器一般是由並行連接(parallel concatenate)的兩個迴遞系統迴旋(recursive systematic convolutional)編碼器RSC 12與RSC 14所構成,而兩個迴遞系統迴旋編碼器12與14中間以交錯器(INT)16相連接。迴遞系統迴旋編碼器RSC 12依據一區塊碼X,產生一串檢查位元(parity bits)xk p1,整體稱為檢查碼Xp1,其中k=0~K-1。類似的,迴遞系統迴旋編碼器RSC 14依據交錯後的區塊碼xk p2,產生檢查碼Xp2。區塊碼X又稱為系統區塊碼(systematic block code)Xs,由一串系統碼xk s所構成。系統區塊碼Xs、檢查碼Xp1、檢查碼Xp2 中的位元,可能透過多工器交錯連接而輸出到通訊通道。為了提高編碼率(code rate),可將部分的檢查位元漏掉不輸出,舉例來說,相同時間點的檢查位元xk p1與xk p2只有部分輸出(puncture)到通訊通道,如此,可以使圖二之渦輪編碼器有較高的編碼率。
圖二之渦輪解碼器接著計算所接收到資訊之可靠度,以對數 相似比值(log-likelihood ratios,LLR)的形式表示,每個LLR表示一個對應之位元為0或1的機率。相對於系統區塊碼Xs、檢查碼Xp1與檢查碼Xp2,渦輪解碼器產生了系統資訊Ys、檢查資訊Yp1與檢查資訊Yp2。舉例來說,系統資訊Ys由一串LLR yk s所構成,檢查資訊Yp1由一串LLR yk p1所構成,k=0~K-1。圖二之渦輪解碼器包含了交錯器(INT)18與24、軟進軟出解碼器(soft-input-soft-output,SISO)20與22、以及反交錯器(deinterleaver)26;他們之間的運作以及迭代的方式,大致依循BCJR(Bahl,Cocke,Jelinek and Raviv)運算法(algorithm),也稱為MAP演算法。SISO 20依據系統資訊Ys以及檢查資訊Yp1,外加上事前資訊(a-priori information)La1,計算出軟輸出(通常是以LLR表示之最大事後機率),稱為外部資訊(extrinsic information)Le1。經過交錯處理後,外部資訊Le1變成事前資訊La2。SISO 22依據交錯後的系統資訊Ys、檢查資訊Yp2、與事前資訊La2,計算出外部資訊Le2。外部資訊Le2經過反交錯處理後成為事前資訊La1,回送給SISO 20。經過一次SISO 20或22之處理稱為半次迭代(half-iteration),經過一次SISO 20與22的運算過程稱為一次迭代(iteration)。一般來說,這樣的迭代循環重複一定固定的次數,或是直到迭代循環中的外部資訊Le1或Le2之符號變化數量少到一定程度為止。在圖二中,當迭代循環重複結束後,SISO 22可以產生一事後資訊,其經過反 交錯處理以及硬決定(hard decision)後,作為解碼結果。圖二並非用於限制本發明,舉例來說,在另一實施例中,當迭代循環重複結束後,SISO 20也可以產生另一事後資訊,其經過硬決定後,也可以作為解碼結果
前述MAP演算法計算在一接收訊息Y的條件下,在時間點k 上之訊息位元為數位上之1或0的機率,或是稱為事後相似比值(a posteriori log-likelihood ratio)L(uk|Y),其定義如下。
MAP演算法是透過在柵欄上前向與後向遞迴運算,來計算出每個時間點k上的L(u k | Y),其整理後,可以表示為 其中,分支計量(branch metric)r k (n,m)表示,假定時間點k-1時為狀態n的條件下,接收訊息為Y,並且到時間點k時變成狀態m的機率;前向狀態計量(forward state metric)α k-1(n)表示,在接收訊息Y的條件下,在時間點k-1時狀態處於n的機率,其計算需要參考α k-2(n);後向狀態計量β k (m)表示,在接收訊息Y的條件下,在時間點k時,狀態處於m的機率,其計算需要參考β k+1(m)。而分子的總和符號,指的是對所有可能產生uk=1的分支,做計算後加總;類似的,分母的總和符號,是指對所有可能產生uk=-1的分支,做計算後加總。如同習知技術所知的,前向狀態計量α k (m)、後向狀態計量β k (m)與分支計量r k (n,m)可以分別表示如下
其中,A k 是常數,i=+1或是-1。公式(2)可知,要算出前向狀態計量α k (m),就必須知道在時間點k之前的前向狀態計量α;公式(3)可知,要算出後向狀態計量β k (m),就必須知道在時間點k之後的後向狀態計量β。因此,前向狀態計量α k (m)與後向狀態計量β k (m)一般都是以遞迴方式計算出來,只是遞迴的方向剛好相反。公式(4)可以量r k (n,m)需要指數與乘法運算,不論是以硬體或是軟體來實現,都將會非常耗費能源與成本。
Log-MAP演算法利用在對數象限運算,來簡化MAP的計算 過程。更進一步的,指數與對數的計算,可以透過以下近似的方法來簡化。
max*(x,y)≡ln(e x +e y )=max(x,y)+ln(1+e -|y-x|)....(5)
其中,最後一項的對數計算,可以用查表法取得。 Max-Log-MAP演算法更進一步的去除掉公式(5)中的最後一項,來近似max*的運算子,如下:
SISO 20與22中的解碼運算,都是採用最大事後機率 (Maximum a posterior,MAP)運算法來進行解碼,而MAP運算法可以是Log-MAP或Max-Log-MAP運算法。
以Log-MAP或Max-Log-MAP演算法處理時,公式(4)就可以 整理為
公式(7)中,K是常數,而P(m|n)是前半次迭代所傳來的輸入 資訊,例如說事前資訊。兩個半次迭代之間所交換的輸入資訊,其分量可以被些許的調整,例如乘上一個調整因子(scaling factor)sd,來增進渦輪解碼器中迭代循環的收斂速度。其中d為1或2,分別對應到SISO 20與22,也就是第1與第2半次迭代。
調整因子sd可以設為一個固定數值,譬如說0.7。只是,到底 是哪一個固定數值比較適切,這往往很難取捨。
圖三為依據本發明所實施例之一渦輪解碼器50,其中所採用 的調整因子s1與s2並非是一個固定數值,而是會隨著迭代循環的演進,動態地更新。跟圖二中的渦輪解碼器不同的,渦輪解碼器50額外增加了因子產生器38與34,以及乘法器36與32。因子產生器38提供調整因子s1給乘法器36,其調整事前資訊La1,產生s1x La1,作為SISO 20新的事前資訊。當SISO 20完成半次迭代後,產生外部資訊Le1。此時因子產生器38將依據外部資訊Le1與事前資訊s1x La1、以及一特定的公式,找出新的調整因子s1,採用於下一次迭代循環。因子產生器34與乘法器32則用於另一半次迭代,其操作與原理可以透過了解因子產生器38與乘法器32彼此間的操作與原理而得知,不再累述。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舉例來說,因子產生器38與34分別 依據以下公式(9a)與(9b)計算而產生s1與s2
s 1(I+1)=s 1(I)+STEP*DIF 1(I)/LEN....(9a)
s 2(I+1)=s 2(I)+STEP*DIF 2(I)/LEN.......(9b)
其中,STEP表示一個常數,可以依據需求而預先設定,s1(I) 表示第I次迭代循環的第1半次迭代所採用的調整因子。變異量DIF1(I)為第I次迭代循環的第1半次迭代之解碼後所對應產生的區塊碼(也就是外部資訊Le1),與前半次迭代後所對應產生的區塊碼(也就是事前資訊La1),彼此之間有不同之位元的數目總和。變異量DIF1(I)可以透過第1半次迭代的事前資訊La1與外部資訊Le1而得知。舉例來說,經歷了第2次迭代循環中的第1個半次迭代後,外部資訊Le1所對應產生的區塊碼,與事前資訊La1所對應產生的區塊碼,彼此之間有3個位元的差異,因此變異量DIF1(2)為3。LEN為相關於區塊碼長度K的一個常數。在一個實施例中,LEN直接等於區塊碼長度K,譬如為2080。在另一個實施例中,LEN與區塊碼長度K的關係為LEN=K*bit/step,bit為information bit,bit/step就是每個step輸出的可能性的數量,在一實施例中,K=2080,bit/step=2,LEN=4160。
s2(I)與變異量DIF2(I)分別表示第I次迭代循環的第2半次迭代 所採用的調整因子,以及第I次迭代循環的第2半次迭代之解碼後所產生的變異量。
在一些實施例中,調整因子的起始值s1(0)與s2(0),都設為 0.25。在一些實施例中,調整因子s1與s2被限定最大值為1。換言之,如果公式(9a)與(9b)所計算得到的調整因子s1與s2超過1,那調整因子s1與s2就設為1。
從公式(9a)與(9b)可以發現,當下半次迭代所採用的調整因 子是由前一次迭代循環中所相對應之半次迭代所採用的調整因子與解碼結果所決定。此外,如果前一次迭代循環所產生的變異量DIFd(I)不是0,那這一次迭代循環所用的調整因子就比前一次迭代循環所用的調整因子大。公 式(9a)與(9b)也可以發現,每次迭代循環中所使用的調整因子s1與s2,都不會小於前次迭代循環中所使用的調整因子s1與s2
經過電腦模擬證明,採用公式(9a)與(9b)的調整因子,能夠 讓迭代循環快速地收斂,也就是使得變異量DIFd(I)快速地減少。這樣,可以增進渦輪解碼器的解碼效率。
圖四為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一渦輪解碼器52,在此實施 例中,因子產生器40與42分別依據以下公式(10a)與(10b)計算而產生調整因子s2與s1
s 2(I)=s 1(I)+STEP*DIF 1(I)/LEN.......(10a)
s 1(I+1)=s 2(I)+STEP*DIF 2(I)/LEN.......(10b)
圖三與圖四中的調整因子都是用來調整事前資訊,但本發明 並不限於此。舉例來說,圖五與圖六為依據本發明所實施之二渦輪解碼器54與56,其中調整因子是用來調整外部資訊。凡調整因子用來調整兩個SISO之間交換的輸入資訊,都是屬於本發明之範圍。
圖五與圖三相類似,其中相似或相同之處不再累述。在圖五 中,因子產生器38與34分別依據公式(9a)與(9b)計算而產生s1與s2。圖五中的乘法器36將SISO 22所產生的外部資訊Le2乘以調整因子s1,產生s1xLe2送給反交錯器26;類似的,乘法器32將SISO 20所產生的外部資訊Le1乘以調整因子s2,產生s2xLe1送給交錯器24。
圖六與圖四相類似,其中相似或相同之處不再累述。在圖六 中,因子產生器40與42分別依據公式(10a)與(10b)計算而產生s2與s1。圖六中的乘法器36將SISO 22所產生的外部資訊Lc2乘以調整因子s1,產生s1xLe2送給 反交錯器26;類似的,乘法器32將SISO 20所產生的外部資訊Le1乘以調整因子s2,產生s2xLe1送給交錯器24。
圖三與圖五中,因子產生器38與34分別依據公式(9a)與(9b) 計算而產生調整因子s1與s2。其中,每次調整因子的變更,是參考同個半迭代上次使用的調整因子,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圖三與圖五中的因子產生器38與34分別依據以下公式(11a)與(11b)計算而產生調整因子s1與s2。在(11a)與(11b)中,每次調整因子的變更,是參考前半迭代使用的調整因子。
s 1(I+1)=s 2(I)+STEP*DIF 1(I)/LEN....(11a)
s 2(I)=s 1(I)+STEP*DIF 2(I)/LEN....(11b)
圖四與圖六中,因子產生器40與42分別依據公式(10a)與(10b)計算而產生調整因子s2與s1。其中,每次調整因子的變更,是參考同個前半迭代使用的調整因子,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圖四與圖六中的因子產生器40與42分別依據以下公式(12a)與(12b)計算而產生調整因子s2與s1。在(12a)與(12b)中,每次調整因子的變更,是參考同個半迭代上次使用的調整因子。
s 2(I+1)=s 2(I)+STEP*DIF 1(I)/LEN....(12a)
s 1(I+1)=s 1(I)+STEP*DIF 2(I)/LEN....(12b)
簡單來說,每次調整因子的變更,可以參照考同個前半迭代使用的調整因子,或是參照前一半迭代所使用的調整因子;每次調整因子的變更,可以參照同個前半迭代所產生的變異量,或是參照前一半迭代所產生的變異量。因此,至少就有四種組合。這些都屬於本發明之實施例。
當迭代循環重複結束後,圖三至圖六都是從SISO 22產生一事後資訊,其經過反交錯處理以及硬決定(hard decision)後,作為解碼結果。在其他的實施例中,也可以從SISO 20產生另一事後資訊,其經過硬決定後,作為解碼結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8‧‧‧交錯器
20‧‧‧軟進軟出解碼器
22‧‧‧軟進軟出解碼器
24‧‧‧交錯器
26‧‧‧反交錯器
32‧‧‧乘法器
34‧‧‧因子產生器
36‧‧‧乘法器
38‧‧‧因子產生器
50‧‧‧渦輪解碼器
La1、La2‧‧‧事前資訊
Le1、Le2‧‧‧外部資訊
s1、s2‧‧‧調整因子
‧‧‧解碼結果
Yp1‧‧‧檢查資訊
Yp2‧‧‧檢查資訊
Ys‧‧‧系統資訊

Claims (14)

  1. 一種應用於一迴旋編碼信號(convolutionally coded signal)的解碼方法,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a)以一第一調整因子調整一第一輸入資訊,以產生一第一事前資訊;(b)依據一系統資訊與該第一事前資訊對該迴旋編碼信號進行解碼,產生一第一外部資訊;(c)以一第二調整因子調整一第二輸入資訊,以產生一第二事前資訊,其中,該第二調整因子係依據該第一外部資訊與該第一事前資訊而產生;以及(d)依據該系統資訊與該第二事前資訊對該迴旋編碼信號進行解碼,產生一第二外部資訊;其中,步驟(b)和(d)其中之一更產生一事後資訊以作為一解碼結果;以及該第二調整因子係依據該第一調整因子而產生。
  2. 一種應用於一迴旋編碼信號(convolutionally coded signal)的解碼方法,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a)以一第一調整因子調整一第一輸入資訊,以產生一第一事前資訊;(b)依據一系統資訊與該第一事前資訊對該迴旋編碼信號進行解碼,產生一第一外部資訊;(c)以一第二調整因子調整一第二輸入資訊,以產生一第二事前資訊,其中,該第二調整因子係依據該第一外部資訊與該第一事前資訊而產生;以及(d)依據該系統資訊與該第二事前資訊對該迴旋編碼信號進行解碼,產 生一第二外部資訊;其中,步驟(b)和(d)其中之一更產生一事後資訊以作為一解碼結果;以及該第二調整因子係依據一先前之第二調整因子而產生。
  3. 一種應用於一迴旋編碼信號(convolutionally coded signal)的解碼方法,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a)以一第一調整因子調整一第一輸入資訊,以產生一第一事前資訊;(b)依據一系統資訊與該第一事前資訊對該迴旋編碼信號進行解碼,產生一第一外部資訊;(c)以一第二調整因子調整一第二輸入資訊,以產生一第二事前資訊,其中,該第二調整因子係依據該第一外部資訊與該第一事前資訊而產生;以及(d)依據該系統資訊與該第二事前資訊對該迴旋編碼信號進行解碼,產生一第二外部資訊;其中,步驟(b)和(d)其中之一更產生一事後資訊以作為一解碼結果;以及該第二調整因子大於等於該第一調整因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該解碼方法,該解碼方法係以迭代循環方式對該迴旋編碼信號進行解碼,每一迭代循環包含有下列步驟:(a1)執行一第一半次迭代;以及(b1)執行一第二半次迭代;其中,產生該第一事前資訊之步驟與產生該第一外部資訊之步驟係屬於該第一半次迭代;且產生該第二事前資訊之步驟與產生該第二外部資訊之步驟係屬於該第 二半次迭代。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該解碼方法,其中,以該第一調整因子調整該第一輸入資訊,以產生該第一事前資訊之步驟,包含有:對該調整後之該第一輸入資訊進行交錯處理,以產生該第一事前資訊;其中,該第一輸入資訊係為一外部資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該解碼方法,其中,該第一輸入資訊係為經交錯處理之一外部資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該解碼方法,其中,該迴旋編碼信號具有一區塊碼長度,且該第二調整因子更依據該區塊碼長度而產生。
  8. 一種應用於一迴旋編碼信號(convolutionally coded signal)的解碼方法,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a)以一第一調整因子調整一第一輸入資訊,以產生一第一事前資訊;(b)依據一系統資訊與該第一事前資訊對該迴旋編碼信號進行解碼,產生一第一外部資訊;(c)以一第二調整因子調整一第二輸入資訊,以產生一第二事前資訊,其中,該第二調整因子係依據該第一外部資訊與該第一事前資訊而產生;以及(d)依據該系統資訊與該第二事前資訊對該迴旋編碼信號進行解碼,產生一第二外部資訊;其中,步驟(b)和(d)其中之一更產生一事後資訊以作為一解碼結果;以及該第二調整因子被限定小於等於一預設值。
  9. 一種應用於一迴旋編碼信號(convolutionally coded signal)的解碼方法,該 方法包含下列步驟:(a)以一第一調整因子調整一第一輸入資訊,以產生一第一事前資訊;(b)依據一系統資訊與該第一事前資訊對該迴旋編碼信號進行解碼,產生一第一外部資訊;(c)以一第二調整因子調整一第二輸入資訊,以產生一第二事前資訊,其中,該第二調整因子係依據該第一外部資訊與該第一事前資訊而產生;以及(d)依據該系統資訊與該第二事前資訊對該迴旋編碼信號進行解碼,產生一第二外部資訊;其中,步驟(b)和(d)其中之一更產生一事後資訊以作為一解碼結果;以及該第一事前資訊與該第一外部資訊可決定一變異量,該第二調整因子係依據該變異量與該第一調整因子而產生。
  10. 一種應用於一迴旋編碼信號的解碼裝置,該解碼裝置包含:一第一軟進軟出解碼器,依據一系統資訊與一第一事前資訊對該迴旋編碼信號進行解碼,產生一第一外部資訊;一第二資料轉換器,依據一第二調整因子,將該第一外部資訊轉換成一第二事前資訊;一第二軟進軟出解碼器,依據該系統資訊與該第二事前資訊對該迴旋編碼信號進行解碼,產生一第二外部資訊;一第一資料轉換器,依據一第一調整因子,將該第二外部資訊轉換成該第一事前資訊;一第一調整因子產生器,依據該第一事前資訊以及該第一外部資訊,產 生該第一調整因子;以及一第二調整因子產生器,依據該第二事前資訊以及該第二外部資訊,產生該第二調整因子;其中,該第一與該第二軟進軟出解碼器其中之一更產生一事後資訊以作為一解碼結果。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該解碼裝置,其中,該第一資料轉換器包含有串接之一第一乘法器以及一反交錯器,該第一乘法器受控於該第一調整因子;以及,該第二資料轉換器包含有串接之一第二乘法器以及一交錯器,該第二乘法器受控於該第二調整因子。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該解碼裝置,其中,該第一乘法器接收該反交錯器之一輸出。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該解碼裝置,其中,該反交錯器接收該第一乘法器之一輸出。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該解碼裝置,其中,該第一事前資訊與該第一外部資訊可決定一變異量,該第一調整因子產生器係依據該變異量,提供該第一調整因子與該第二調整因子其中之一。
TW104123335A 2015-07-17 2015-07-17 採用動態調整因子的解碼方法 TWI5695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3335A TWI569584B (zh) 2015-07-17 2015-07-17 採用動態調整因子的解碼方法
US15/195,053 US9647798B2 (en) 2015-07-17 2016-06-28 Decoding method using dynamic scaler fac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3335A TWI569584B (zh) 2015-07-17 2015-07-17 採用動態調整因子的解碼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69584B true TWI569584B (zh) 2017-02-01
TW201705694A TW201705694A (zh) 2017-02-01

Family

ID=57776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3335A TWI569584B (zh) 2015-07-17 2015-07-17 採用動態調整因子的解碼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647798B2 (zh)
TW (1) TWI569584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85267B2 (en) * 2001-10-25 2007-02-27 Nxp Bv. Non linear scaling of reliability values in a turbo decoder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32327B1 (en) * 2000-05-05 2004-05-04 Nokia Networks Oy Scaled-feedback turbo decoder
WO2005062473A1 (en) * 2003-12-23 2005-07-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urbo decoding with iterative estimation of channel parameters
DE102005010006B4 (de) * 2005-03-04 2006-12-07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Terminieren einer iterativen Turbo-Dekodierung
US7861135B2 (en) * 2006-02-03 2010-12-2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Of Daejeon Low-complexity and low-power-consumption turbo decoder with variable scaling factor
DE102009009565B4 (de) * 2009-02-19 2011-04-28 Atmel Automotive Gmbh Empfängerschaltung, Verwendung und Verfahren zum Empfang für ein codiertes und moduliertes Funksignal
US8767882B2 (en) * 2010-09-17 2014-07-01 Harris Corporation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receiver with demodulation and related methods
US8799737B1 (en) * 2011-02-15 2014-08-05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Soft-information modification in concatenated decoding systems
US9564927B2 (en) * 2015-05-27 2017-02-07 John P Fonseka Constrained interleaving for 5G wireless and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85267B2 (en) * 2001-10-25 2007-02-27 Nxp Bv. Non linear scaling of reliability values in a turbo decoder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Yi-Nan Lin, Wei-Wen Hung, Wei-Chen Lin, Tsan-Jieh Chen and Erl-Huei Lu, "An Efficient Soft-Input Scaling Scheme for Turbo Decoding,"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nsor Networks, Ubiquitous, and Trustworthy Computing (SUTC'06), Taichung, 2006, pp. 252-25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647798B2 (en) 2017-05-09
US20170019213A1 (en) 2017-01-19
TW201705694A (zh) 2017-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480347A1 (en)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 of the error-correcting coding type
CZ407397A3 (cs) Paralelní zřetězené konvoluční kódy s koncovými bity a jejich dekodéry
EP1314254A1 (en) Iteration terminating using quality index criteria of turbo codes
Wang et al. An improved concatenation scheme of polar codes with Reed–Solomon codes
WO2005006564A1 (ja) 復号装置および復号方法
US7886209B2 (en) Decoding device, decoding method,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Amamra et al. A stopping criteria for turbo decoding based on the LLR histogram
JP2007081640A (ja) ターボ復号装置およびターボ復号方法
Lim et al. Hybrid log-map algorithm for turbo decoding over awgn channel
TWI569584B (zh) 採用動態調整因子的解碼方法
Fowdur et al. Performance of Turbo coded 64-QAM with joint source channel decoding, adaptive scaling and prioritised constellation mapping
Huahua et al. Analysis of turbo decoding algorithm in lte system
Haffane et al. Convergence analysis of the unpunctured turbo trellis-coded modulation (UTTCM)
CN110798229A (zh) 一种Turbo码交织器的产生方法
Salija et al. An efficient early iteration termination for turbo decoder
KR100776910B1 (ko) 비이진부호에서의 scr/sdr을 이용한 반복 복호 장치및 그 동작 방법
Bahirgonde et al. BER Analysis of Turbo Decoding Algorithms
CN103973319B (zh) 全整数Turbo码迭代译码的方法和系统
Osman et al. Performance of multilevel turbo codes with group partitioning over satellite channels
Kene et al. Iterative Decoding Termination Schemes for Turbo Code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In Mobile Wi-Max Environment
TW201817172A (zh) 用於通訊系統中迴旋碼解碼裝置的解碼方法及相關的判斷模組
Kaur et al. Iterative decoding of turbo codes
Kim et al. A Memory‐Efficient Block‐wise MAP Decoder Architecture
CN106487391A (zh) 应用于一卷积编码信号的解码方法
Ang et al. SOVA based LTE turbo decod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