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64183B - car seat - Google Patents

car sea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64183B
TWI564183B TW103113462A TW103113462A TWI564183B TW I564183 B TWI564183 B TW I564183B TW 103113462 A TW103113462 A TW 103113462A TW 103113462 A TW103113462 A TW 103113462A TW I564183 B TWI564183 B TW I56418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int
contact point
lower contact
compression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34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8360A (zh
Inventor
wei-zhi Liu
shi-ping Wu
zhong-jin Fu
yu-wei Cai
Original Assignee
Yulon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lon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lon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TW1031134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6418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38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83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41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4183B/zh

Link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Description

汽車座椅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汽車座椅,特別是指一種汽車座椅的椅背支撐結構。
汽車座椅主要是用以提供乘客乘坐,乘客的身體疲勞程度會依照乘坐時間的長短和路況有著極大的關係,長時間的乘坐與惡劣的路況會使乘客的身體產生嚴重的疲勞感,特別是對於乘客的腰部處。所以目前的汽車座椅會特別針對乘客的腰部位置設計支撐的結構,或者是加裝頂腰的結構,甚至有些乘客會自行添購靠枕置於汽車座椅上以支撐腰部,藉此以降低身體的疲勞感。
然而,現有汽車座椅只針對乘客腰部進行單點支撐會產生壓力過度集中的問題,乘客長時間乘坐之後仍會產生腰部疼痛的問題,故乘客之身體疲勞感降低的幅度仍有限。因此,如何構思一種能克服前述缺點的汽車座椅,遂成為本案要進一步改善的主題。
因此,本發明之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汽車座椅,其具有多點連續支撐的功能,藉此,能降低支撐壓力 過度集中的問題,使支撐壓力均勻地分散,以降低乘客乘坐時之身體疲勞感。
於是本發明的汽車座椅,包含一座墊及一椅背。
椅背設置於該座墊上並包括一呈橫向延伸的橫分隔線、一位於該橫分隔線上方的上支撐區,及一位於該橫分隔線下方的下支撐區,定義一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通過一乘客的一髖關節點,該橫分隔線垂直投影至該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的一投影位置與該髖關節點間的一距離約在290mm至310mm之間。
該距離較佳為300mm。
該椅背更包括一主緩衝件、一上緩衝片、一下緩衝片,及一包覆緩衝件,該主緩衝件具有一前表面,該上緩衝片貼附於該前表面,該下緩衝片貼附於該前表面且間隔位於該上緩衝片下方,該主緩衝件、該上緩衝件及該下緩衝件共同界定出一橫溝槽,該包覆緩衝件包覆於該主緩衝件、該上緩衝件及該下緩衝件外表面,該包覆緩衝件界定出對應於該橫溝槽位置的該橫分隔線。
該包覆緩衝件具有一連接於該橫分隔線上方的上接觸部,及一連接於該橫分隔線下方的下接觸部,該主緩衝件、該上緩衝片及該上接觸部共同界定出該上支撐區,該主緩衝件、該下緩衝片及該下接觸部共同界定出該下支撐區。
定義一由該髖關節點直立朝上延伸的一縱向線 ,該下接觸部具有一下接觸表面,該下接觸表面定義有一第一下接觸點,及一間隔位於該第一下接觸點上方的第二下接觸點,該第一下接觸點垂直投影至該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的一第一投影點距離該髖關節點的距離為150mm,該第二下接觸點垂直投影至該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的一第二投影點距離該髖關節點的距離為250mm,沿著一垂直於該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的施壓方向施加一第一壓力於該第一下接觸點,使該第一下接觸點沿該施壓方向位移至一第一下壓縮點,沿著該施壓方向施加一第二壓力於該第二下接觸點,使該第二下接觸點沿該施壓方向位移至一第二下壓縮點,該第一下壓縮點與該第二下壓縮點連接形成一下預壓面部,該縱向線與該下預壓面部之間夾一第一夾角,該第一夾角約24至26度。
該第一下接觸點與該第一投影點之間的距離約為104mm,該第一壓力為147N,該第一下接觸點與該第一下壓縮點之間的距離約為31mm,該第二下接觸點與該第二投影點之間的距離約為108mm,該第二壓力為98N,該第二下接觸點與該第二下壓縮點之間的距離約為27mm。
該下接觸表面更定義有一間隔位於該第一下接觸點下方的第三下接觸點,及一間隔位於該第三下接觸點與該第一下接觸點之間的第四下接觸點,該第三下接觸點垂直投影至該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的一第三投影點距離該髖關節點的距離為50mm,該第四下接觸點垂直投影至該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的一第四投影點距離該髖關節點的距離 為100mm,沿著該施壓方向施加一第三壓力於該第三下接觸點,使該第三下接觸點沿該施壓方向位移至一第三下壓縮點,沿著該施壓方向施加一第四壓力於該第四下接觸點,使該第四下接觸點沿該施壓方向位移至一第四下壓縮點。
該第三下接觸點與該第三投影點之間的距離約為112mm,該第三壓力為49N,該第三下接觸點與該第三下壓縮點之間的距離約為14mm,該第四下接觸點與該第四投影點之間的距離約為107mm,該第四壓力為98N,該第四下接觸點與該第四下壓縮點之間的距離約為25mm。
該上接觸部具有一上接觸表面,該上接觸表面定義有一第一上接觸點,及一間隔位於該第一上接觸點上方的第二上接觸點,該第一上接觸點垂直投影至該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的一第五投影點距離該髖關節點的距離為350mm,該第二上接觸點垂直投影至該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的一第六投影點距離該髖關節點的距離為450mm,沿著該施壓方向施加一第五壓力於該第一上接觸點,使該第一上接觸點沿該施壓方向位移至一第一上壓縮點,沿著該施壓方向施加一第四壓力於該第二上接觸點,使該第二上接觸點沿該施壓方向位移至一第二上壓縮點,該第一上壓縮點與該第二上壓縮點連接形成一上預壓面部,該縱向線與該上預壓面部之間夾一第二夾角,該第二夾角約12至14度,該第三下壓縮點、該第四下壓縮點、該第一下壓縮點、該第二下壓縮點、該第一上壓縮點以及該第二上壓縮點 由下而上地依序連接在一起形成一預定壓縮面。
該第一上接觸點與該第五投影點之間的距離約為114mm,該第五壓力為49N,該第一上接觸點與該第一上壓縮點之間的距離約為15mm,該第二上接觸點與該第六投影點之間的距離約為96mm,該第六壓力為49N,該第二上接觸點與該第二上壓縮點之間的距離約為12mm。
該上緩衝片與該下緩衝片的彈性係數相同,該上、下緩衝片的彈性係數小於該主緩衝件的彈性係數以及該包覆緩衝件的彈性係數。
本發明之功效在於:藉由橫分隔線與髖關節點間的距離設計,能增加上支撐區的區域範圍以及上接觸部與乘客的胸部背面之間的接觸面積,以提昇上支撐區的支撐力與支撐強度。藉由上支撐區支撐乘客的胸部,以及下支撐區支撐乘客的腰部及骨盆部,提供了多點連續支撐乘客身體的功能,能降低支撐壓力過度集中於下支撐區,使得支撐壓力能均勻地分散至上支撐區與下支撐區上,藉此,能有效地降低乘客長時間駕駛及乘坐時之身體疲勞感。
100‧‧‧汽車座椅
1‧‧‧座墊
2‧‧‧椅背
21‧‧‧支撐框架
22‧‧‧主緩衝件
221‧‧‧前表面
222‧‧‧側支撐部
223‧‧‧橫溝槽
23‧‧‧上緩衝片
24‧‧‧下緩衝片
25‧‧‧包覆緩衝件
251‧‧‧橫分隔線
252‧‧‧上接觸部
253‧‧‧下接觸部
254‧‧‧側接觸部
255‧‧‧下接觸表面
256‧‧‧上接觸表面
26‧‧‧預定壓縮面
261‧‧‧下預壓面部
262‧‧‧上預壓面部
201‧‧‧上支撐區
202‧‧‧下支撐區
203‧‧‧側支撐區
3‧‧‧乘客
31‧‧‧胸部
32‧‧‧腰部
33‧‧‧骨盆部
A1‧‧‧第一夾角
A2‧‧‧第二夾角
D‧‧‧距離
H‧‧‧髖關節點
P‧‧‧投影位置
P1‧‧‧第一投影點
P2‧‧‧第二投影點
P3‧‧‧第三投影點
P4‧‧‧第四投影點
P5‧‧‧第五投影點
P6‧‧‧第六投影點
T1‧‧‧第一下接觸點
T2‧‧‧第二下接觸點
T3‧‧‧第三下接觸點
T4‧‧‧第四下接觸點
T5‧‧‧第一上接觸點
T6‧‧‧第二上接觸點
C1‧‧‧第一下壓縮點
C2‧‧‧第二下壓縮點
C3‧‧‧第三下壓縮點
C4‧‧‧第四下壓縮點
C5‧‧‧第一上壓縮點
C6‧‧‧第二上壓縮點
F1‧‧‧第一壓力
F2‧‧‧第二壓力
F3‧‧‧第三壓力
F4‧‧‧第四壓力
F5‧‧‧第五壓力
F6‧‧‧第六壓力
I‧‧‧施壓方向
L1‧‧‧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
L2‧‧‧縱向線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圖1是本發明汽車座椅之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說明椅背的橫分隔線分隔出上支撐區與下支撐區;圖2是本發明汽車座椅之一較佳實施例的前視圖,說明椅背的橫分隔線分隔出上支撐區與下支撐區; 圖3是本發明汽車座椅之一較佳實施例的椅背的局部立體分解圖,說明主緩衝件、上緩衝片、下緩衝片以及包覆緩衝件之間的組裝關係;圖4是本發明汽車座椅之一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剖視圖,說明橫分隔線垂直投影至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的投影位置與髖關節點之間的距離;圖5是本發明汽車座椅之一較佳實施例的使用示意圖,說明椅背的上支撐區支撐乘客的胸部,下支撐區支撐乘客的腰部及骨盆部;圖6是本發明汽車座椅之一較佳實施例的側視示意圖,說明施加壓力於下接觸表面及上接觸表面使其移動至預定壓縮面;圖7是本發明汽車座椅之一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說明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下接觸表面、上接觸表面以及預定壓縮面之間的距離關係;圖8是本發明汽車座椅之一較佳實施例的側視示意圖,說明縱向線與下預壓面部之間夾第一夾角,以及縱向線與上預壓面部之間夾第二夾角;圖9是一EMG肌電圖,說明乘客乘坐本發明之汽車座椅以及乘坐現有汽車座椅時所分別量測得到的肌肉活動量數據;及圖10是一體壓分布圖,說明乘客乘坐本發明之汽車座椅時所量測到的體壓分布狀況。
參閱圖1及圖2,是本發明汽車座椅之一較佳實施例,汽車座椅100是以汽車內的前座座椅為例作說明,汽車座椅100可供一乘客3(如圖5所示)乘坐,汽車座椅100包含一座墊1,及一設置於座墊1上的椅背2。
參閱圖2、圖3、圖4及圖5,椅背2包括一支撐框架21、一主緩衝件22、一上緩衝片23、一下緩衝片24,及一包覆緩衝件25。主緩衝件22為泡棉材質所製成並且包覆於支撐框架21上,主緩衝件22具有一前表面221,及兩個凸伸於前表面221左右側的側支撐部222。上緩衝片23為泡棉材質所製成且呈方形狀,上緩衝片23貼附於主緩衝件22的前表面221且鄰近主緩衝件22頂端。下緩衝片24為泡棉材質所製成且呈長形狀,下緩衝片24貼附於主緩衝件22的前表面221且鄰近主緩衝件22底端,下緩衝片24間隔位於上緩衝片23下方,且主緩衝件22、上緩衝片23及下緩衝片24共同界定出一呈橫向延伸的橫溝槽223。包覆緩衝件25為泡棉材質所製成,包覆緩衝件25包覆於主緩衝件22外表面、上緩衝片23外表面及下緩衝片24外表面,包覆緩衝件25具有一呈橫向延伸的橫分隔線251、一連接於橫分隔線251上方的上接觸部252、一連接於橫分隔線251下方的下接觸部253,及兩個連接於上、下接觸部252、253左、右側的側接觸部254。橫分隔線251對應於橫溝槽223位置並且凹陷至橫溝槽223內,上接觸部252貼附於上緩衝片23上,上接觸部252用以供乘客3的一胸部31背面接觸。下接觸部253貼附於下緩衝片24 上,下接觸部253用以供乘客3的一腰部32背面及一骨盆部33背面接觸。各側接觸部254貼附於對應的側支撐部222上,各側接觸部254用以供乘客3的一對應的臂部(圖未示)接觸。
主緩衝件22、上緩衝片23以及上接觸部252共同界定出一上支撐區201,上支撐區201用以支撐乘客3的胸部31。主緩衝件22、下緩衝片24以及下接觸部253共同界定出一下支撐區202,下支撐區202用以支撐乘客3的腰部32及骨盆部33。主緩衝件22的各側支撐部222與對應的側接觸部254共同界定出一側支撐區203,側支撐區203用以防止乘客3乘坐過程中產生側傾的情形。
參閱圖2、圖4及圖5,定義一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L1通過乘客3的一髖關節點H(Hip point),椅背2的橫分隔線251垂直投影至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L1的一投影位置P與髖關節點H間的一距離D約在290mm至310mm之間。藉由前述橫分隔線251與髖關節點H間的距離D設計,能增加上支撐區201的區域範圍以及上接觸部252與乘客3的胸部31背面之間的接觸面積,以提昇上支撐區201的支撐力與支撐強度。藉由上支撐區201支撐乘客3的胸部31,以及下支撐區202支撐乘客3的腰部32及骨盆部33,提供了多點連續支撐乘客3身體的功能,能降低支撐壓力過度集中於下支撐區202,使得支撐壓力能均勻地分散至上支撐區201與下支撐區202上,藉此,能有效地降低乘客3長時間駕駛及乘坐時之身體疲勞感。
在本實施例中,投影位置P與髖關節點H間的距離D是以300mm為較佳。由於前述投影位置P附近為乘客3乘坐時胸部31區域以及腰部32、骨盆部33區域這兩大重量區域的中間位置,因此,藉由橫分隔線251的位置設計,使得橫分隔線251上方的上支撐區201能確實地對應到乘客3的胸部31位置並且支撐胸部31,而橫分隔線251下方的下支撐區202能確實地對應到乘客3的腰部32及骨盆部33位置並且支撐腰部32及骨盆部33。
參閱圖6、圖7及圖8,下接觸部253具有一連接於橫分隔線251下方的下接觸表面255,下接觸表面255定義有一第一下接觸點T1、一間隔位於第一下接觸點T1上方的第二下接觸點T2、一間隔位於第一下接觸點T1下方的第三下接觸點T3,及一間隔位於第三下接觸點T3與第一下接觸點T1之間的第四下接觸點T4。第一下接觸點T1垂直投影至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L1的一第一投影點P1距離髖關節點H的距離為150mm,第二下接觸點T2垂直投影至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L1的一第二投影點P2距離髖關節點H的距離為250mm,第三下接觸點T3垂直投影至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L1的一第三投影點P3距離髖關節點H的距離為50mm,第四下接觸點T4垂直投影至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L1的一第四投影點P4距離髖關節點H的距離為100mm。
沿著一垂直於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L1的施壓方向I施加一第一壓力F1於第一下接觸點T1,使第一下接 觸點T1沿施壓方向I位移至一第一下壓縮點C1。沿著施壓方向I施加一第二壓力F2於第二下接觸點T2,使第二下接觸點T2沿施壓方向I位移至一第二下壓縮點C2。沿著施壓方向I施加一第三壓力F3於第三下接觸點T3,使第三下接觸點T3沿施壓方向I位移至一第三下壓縮點C3。沿著施壓方向I施加一第四壓力F4於第四下接觸點T4,使第四下接觸點T4沿施壓方向I位移至一第四下壓縮點C4。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下接觸點T1與第一投影點P1之間的距離約為104mm,第一壓力F1是以例如147N的力量施加於第一下接觸點T1,使第一下接觸點T1位移例如約31mm至第一下壓縮點C1,故第一下壓縮點C1與第一投影點P1之間的距離約為135mm。第二下接觸點T2與第二投影點P2之間的距離約為108mm,第二壓力F2是以例如98N的力量施加於第二下接觸點T2,使第二下接觸點T2位移例如約27mm至第二下壓縮點C2,故第二下壓縮點C2與第二投影點P2之間的距離約為135mm。第三下接觸點T3與第三投影點P3之間的距離約為112mm,第三壓力F3是以例如49N的力量施加於第三下接觸點T3,使第三下接觸點T3位移例如約14mm至第三下壓縮點C3,故第三下壓縮點C3與第三投影點P3之間的距離約為126mm。第四下接觸點T4與第四投影點P4之間的距離約為107mm,第四壓力F4是以例如98N的力量施加於第四下接觸點T4,使第四下接觸點T4位移例如約25mm至第四下壓縮點C4,故第四下壓縮點C4與第四投影點P4之間的距離約為 132mm。
另一方面,上接觸部252具有一連接於橫分隔線251上方的上接觸表面256,上接觸表面256定義有一第一上接觸點T5,及一間隔位於第一上接觸點T5上方的第二上接觸點T6。第一上接觸點T5垂直投影至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L1的一第五投影點P5距離髖關節點H的距離為350mm,第二上接觸點T6垂直投影至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L1的一第六投影點P6距離髖關節點H的距離為450mm。
沿著施壓方向I施加一第五壓力F5於第一上接觸點T5,使第一上接觸點T5沿施壓方向I位移至一第一上壓縮點C5。沿著施壓方向I施加一第六壓力F6於第二上接觸點T6,使第二上接觸點T6沿施壓方向I位移至一第二上壓縮點C6。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上接觸點T5與第五投影點P5之間的距離約為114mm,第五壓力F5是以例如49N的力量施加於第一上接觸點T5,使第一上接觸點T5位移例如約15mm至第一上壓縮點C5,故第一上壓縮點C5與第五投影點P5之間的距離約為129mm。第二上接觸點T6與第六投影點P6之間的距離約為96mm,第六壓力F6是以例如49N的力量施加於第二上接觸點T6,使第二上接觸點T6位移例如約12mm至第二上壓縮點C6,故第二上壓縮點C6與第六投影點P6之間的距離約為108mm。
第三下壓縮點C3、第四下壓縮點C4、第一下壓縮點C1、第二下壓縮點C2、第一上壓縮點C5以及第二上 壓縮點C6由下而上地依序連接在一起形成一預定壓縮面26,預定壓縮面26模擬出下接觸表面255及上接觸表面256經過乘客3擠壓後的預定壓縮位置。其中,第一下壓縮點C1與第二下壓縮點C2連接在一起形成該預定壓縮面26的一下預壓面部261,而第一上壓縮點C5與第二上壓縮點C6連接在一起形成該預定壓縮面26的一上壓縮面部262。定義一由髖關節點H直立朝上延伸的一縱向線L2,縱向線L2與下預壓面部261之間夾一第一夾角A1,縱向線L2與上壓縮面部262之間夾一第二夾角A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夾角A1約為24至26度,而第二夾角A2約為12至14度。
參閱圖3,在本實施例中,上緩衝片23與下緩衝片24的彈性係數相同,上、下緩衝片23、24的彈性係數小於主緩衝件22的彈性係數以及包覆緩衝件25的彈性係數。
參閱圖3、圖5及圖8,藉由主緩衝件22、上、下緩衝片23、24,以及包覆緩衝件25的彈性係數設計,以及搭配第一夾角A1與第二夾角A2的角度設計,使得乘客3的腰部32及骨盆部33壓縮包覆緩衝件25的下接觸部253的下接觸表面255後,下接觸表面255會被壓縮至下預壓面部261的位置,藉此,使得乘客3的腹部能維持在傾斜約24至26度的姿勢。而乘客3的胸部31壓縮包覆緩衝件25的上接觸部252的上接觸表面256後,上接觸表面256會被壓縮至上預壓面部262的位置,藉此,使得乘客3的 胸部31能維持在傾斜約12至14度的姿勢。
參閱圖9,圖9是一EMG肌電圖,圖中分別顯示了乘客3乘坐本實施例的汽車座椅100時的肌肉活動量數據,以及乘客3乘坐現有汽車座椅時的肌肉活動量數據,由此圖的數據比較可知,乘客3乘坐現有汽車座椅時肌肉活動量較大,而乘客3乘坐本實施例的汽車座椅100時肌肉活動量較小,藉此,可大幅降低乘客3長時間駕駛及乘坐時所產生的肌肉疲勞度。
參閱圖10,圖10是乘客3乘坐本實施例的汽車座椅100時所量測之體壓分布圖,由此體壓分布圖可清楚地得知乘客3乘坐汽車座椅100時,上支撐區201能均勻地提供胸部31支撐的壓力,使胸部31區域的體壓分布均勻,而下支撐區202能均勻地提供腰部32及骨盆部33連續的支撐壓力,使腰部32及骨盆部33區域的體壓分布均勻。藉此,能降低支撐壓力過度集中於下支撐區202,進而造成乘客3長時間駕駛及乘坐時腰部32產生疼痛的情形。
綜上所述,本實施例的汽車座椅100,藉由橫分隔線251與髖關節點H間的距離D設計,能增加上支撐區201的區域範圍以及上接觸部252與乘客3的胸部31背面之間的接觸面積,以提昇上支撐區201的支撐力與支撐強度。藉由上支撐區201支撐乘客3的胸部31,以及下支撐區202支撐乘客3的腰部32及骨盆部33,提供了多點連續支撐乘客3身體的功能,能降低支撐壓力過度集中於下支撐區202,使得支撐壓力能均勻地分散至上支撐區201與下 支撐區202上,藉此,能有效地降低乘客3長時間駕駛及乘坐時之身體疲勞感,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座墊
2‧‧‧椅背
21‧‧‧支撐框架
22‧‧‧主緩衝件
223‧‧‧橫溝槽
23‧‧‧上緩衝片
24‧‧‧下緩衝片
25‧‧‧包覆緩衝件
251‧‧‧橫分隔線
252‧‧‧上接觸部
253‧‧‧下接觸部
201‧‧‧上支撐區
202‧‧‧下支撐區
D‧‧‧距離
H‧‧‧髖關節點
P‧‧‧投影位置
L1‧‧‧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

Claims (10)

  1. 一種汽車座椅,包含:一座墊,及一椅背,設置於該座墊上並包括一呈橫向延伸的橫分隔線、一位於該橫分隔線上方的上支撐區,及一位於該橫分隔線下方的下支撐區,定義一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通過一乘客的一髖關節點,該橫分隔線垂直投影至該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的一投影位置與該髖關節點間的一距離約在290mm至310mm之間,該椅背更包括一主緩衝件、一上緩衝片、一下緩衝片,及一包覆緩衝件,該主緩衝件具有一前表面,該上緩衝片貼附於該前表面,該下緩衝片貼附於該前表面且間隔位於該上緩衝片下方,該主緩衝件、該上緩衝件及該下緩衝件共同界定出一橫溝槽,該包覆緩衝件包覆於該主緩衝件、該上緩衝件及該下緩衝件外表面,該包覆緩衝件界定出對應於該橫溝槽位置的該橫分隔線。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汽車座椅,其中,該距離較佳為300mm。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汽車座椅,其中,該包覆緩衝件具有一連接於該橫分隔線上方的上接觸部,及一連接於該橫分隔線下方的下接觸部,該主緩衝件、該上緩衝片及該上接觸部共同界定出該上支撐區,該主緩衝件、該下緩衝片及該下接觸部共同界定出該下支撐區。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汽車座椅,其中,定義一由該髖關節 點直立朝上延伸的一縱向線,該下接觸部具有一下接觸表面,該下接觸表面定義有一第一下接觸點,及一間隔位於該第一下接觸點上方的第二下接觸點,該第一下接觸點垂直投影至該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的一第一投影點距離該髖關節點的距離為150mm,該第二下接觸點垂直投影至該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的一第二投影點距離該髖關節點的距離為250mm,沿著一垂直於該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的施壓方向施加一第一壓力於該第一下接觸點,使該第一下接觸點沿該施壓方向位移至一第一下壓縮點,沿著該施壓方向施加一第二壓力於該第二下接觸點,使該第二下接觸點沿該施壓方向位移至一第二下壓縮點,該第一下壓縮點與該第二下壓縮點連接形成一下預壓面部,該縱向線與該下預壓面部之間夾一第一夾角,該第一夾角約24至26度。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汽車座椅,其中,該第一下接觸點與該第一投影點之間的距離約為104mm,該第一壓力為147N,該第一下接觸點與該第一下壓縮點之間的距離約為31mm,該第二下接觸點與該第二投影點之間的距離約為108mm,該第二壓力為98N,該第二下接觸點與該第二下壓縮點之間的距離約為27mm。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汽車座椅,其中,該下接觸表面更定義有一間隔位於該第一下接觸點下方的第三下接觸點,及一間隔位於該第三下接觸點與該第一下接觸點之間的第四下接觸點,該第三下接觸點垂直投影至該椅背傾 度設計假想線的一第三投影點距離該髖關節點的距離為50mm,該第四下接觸點垂直投影至該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的一第四投影點距離該髖關節點的距離為100mm,沿著該施壓方向施加一第三壓力於該第三下接觸點,使該第三下接觸點沿該施壓方向位移至一第三下壓縮點,沿著該施壓方向施加一第四壓力於該第四下接觸點,使該第四下接觸點沿該施壓方向位移至一第四下壓縮點。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汽車座椅,其中,該第三下接觸點與該第三投影點之間的距離約為112mm,該第三壓力為49N,該第三下接觸點與該第三下壓縮點之間的距離約為14mm,該第四下接觸點與該第四投影點之間的距離約為107mm,該第四壓力為98N,該第四下接觸點與該第四下壓縮點之間的距離約為25mm。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汽車座椅,其中,該上接觸部具有一上接觸表面,該上接觸表面定義有一第一上接觸點,及一間隔位於該第一上接觸點上方的第二上接觸點,該第一上接觸點垂直投影至該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的一第五投影點距離該髖關節點的距離為350mm,該第二上接觸點垂直投影至該椅背傾度設計假想線的一第六投影點距離該髖關節點的距離為450mm,沿著該施壓方向施加一第五壓力於該第一上接觸點,使該第一上接觸點沿該施壓方向位移至一第一上壓縮點,沿著該施壓方向施加一第四壓力於該第二上接觸點,使該第二上接觸點沿 該施壓方向位移至一第二上壓縮點,該第一上壓縮點與該第二上壓縮點連接形成一上預壓面部,該縱向線與該上預壓面部之間夾一第二夾角,該第二夾角約12至14度,該第三下壓縮點、該第四下壓縮點、該第一下壓縮點、該第二下壓縮點、該第一上壓縮點以及該第二上壓縮點由下而上地依序連接在一起形成一預定壓縮面。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汽車座椅,其中,該第一上接觸點與該第五投影點之間的距離約為114mm,該第五壓力為49N,該第一上接觸點與該第一上壓縮點之間的距離約為15mm,該第二上接觸點與該第六投影點之間的距離約為96mm,該第六壓力為49N,該第二上接觸點與該第二上壓縮點之間的距離約為12mm。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汽車座椅,其中,該上緩衝片與該下緩衝片的彈性係數相同,該上、下緩衝片的彈性係數小於該主緩衝件的彈性係數以及該包覆緩衝件的彈性係數。
TW103113462A 2014-04-11 2014-04-11 car seat TWI5641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3462A TWI564183B (zh) 2014-04-11 2014-04-11 car sea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3462A TWI564183B (zh) 2014-04-11 2014-04-11 car sea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8360A TW201538360A (zh) 2015-10-16
TWI564183B true TWI564183B (zh) 2017-01-01

Family

ID=54851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3462A TWI564183B (zh) 2014-04-11 2014-04-11 car seat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6418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55593A (en) * 1978-03-20 1979-05-22 Milsco Manufacturing Company Vehicle seat having seat rake adjustment means
EP0594526B1 (en) * 1992-10-22 1997-09-03 Industrias Esteban, S.A. A mechanism for adjusting the inclination of a vehicle seat cushion
TWI279205B (en) * 2001-05-16 2007-04-21 Delta Tooling Co Ltd Seat
TWM490415U (en) * 2014-04-11 2014-11-21 Yulon Nissan Motor Co Ltd Vehicular sea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55593A (en) * 1978-03-20 1979-05-22 Milsco Manufacturing Company Vehicle seat having seat rake adjustment means
EP0594526B1 (en) * 1992-10-22 1997-09-03 Industrias Esteban, S.A. A mechanism for adjusting the inclination of a vehicle seat cushion
TWI279205B (en) * 2001-05-16 2007-04-21 Delta Tooling Co Ltd Seat
TWM490415U (en) * 2014-04-11 2014-11-21 Yulon Nissan Motor Co Ltd Vehicular sea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8360A (zh) 2015-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6714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US9028004B2 (en) Vehicle seat
CN105263748B (zh) 头枕结构、头枕缓冲垫以及乘客座椅
US8528980B1 (en) Seat back unit
US9723928B2 (en) Sitting bones cushion
JP2010505507A5 (zh)
WO2008130741A3 (en) Bolstered mattress
JP2005532092A5 (zh)
US20170347803A1 (en) Lumbar support cushion
KR101931519B1 (ko) 척추 질환의 예방을 위한 좌석 장치
CN107614321B (zh) 座垫
CN106793876A (zh) 腰椎支承结构以及座椅结构
TWI564183B (zh) car seat
TWI422344B (zh) Pillow structure
TWM539286U (zh) 背墊
JP6767187B2 (ja) 鉄道車両用の乗客支持構造及び鉄道車両
CN203832310U (zh) 可拆式汽车第三排座椅椅套
JP600087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8883716A (zh) 车用座椅
JP6788267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
CN110077300B (zh) 椅垫和椅子
CN201800586U (zh) 一种车用腰靠
JP3176134U (ja) 姿勢矯正具
WO2023021965A9 (ja) クッション体
JP6440022B2 (ja) 車両のシート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