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5929B - 傳動裝置組 - Google Patents

傳動裝置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5929B
TWI555929B TW099146523A TW99146523A TWI555929B TW I555929 B TWI555929 B TW I555929B TW 099146523 A TW099146523 A TW 099146523A TW 99146523 A TW99146523 A TW 99146523A TW I555929 B TWI555929 B TW I55592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s
pair
helical
inpu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46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6739A (en
Inventor
周長秀
Original Assignee
賽瑪特技術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賽瑪特技術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賽瑪特技術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0991465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5592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226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6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59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5929B/zh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Description

傳動裝置組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轉換旋轉動力源之扭矩及速度之傳動裝置組(gear set),詳而言之,係關於一種具有用於負載分配之多重副軸(lay shaft)的傳動裝置組。
為減少傳動裝置箱之尺寸以及重量,已知係以經由多重中間軸(亦稱為副軸或逆轉軸)而非一個較大的副軸傳輸負載。因為負載可透過兩個較小的軸而非一個較大的軸更有效率的傳輸,此允許傳動裝置箱整體尺寸的縮減。然而,傳動裝置的缺點可以造成一個傳動裝置在嚙合其它傳動裝置之前,導致較大比例的負載係由單一副軸所承擔。此導致副軸的設計必須增加安全係數,減少了使用此類多重軸的優勢。
對於二個副軸,其可能確保使用如在第US1759689號專利文獻中所揭露的組構而在副軸之間的負載平均地分配,該專利文獻之第1圖係複製於附圖中之第1圖。所示傳動裝置組100提供驅動軸19以及被驅動軸11之間速度的降低以及隨後增加的扭矩。具有相等且相對螺旋角之一對螺旋傳動裝置22、23經由安裝於副軸26、28上之螺旋傳動裝置24、25而驅動二個副軸26、28。副軸26、28經由螺旋傳動裝置32、34與驅動軸19嚙合,而中間軸26、28兩者與輸出螺旋傳動裝置33匹配。
當使用螺旋傳動裝置時,已知將產生的軸向力實質上正比於螺旋傳動裝置上施加的扭矩,而等比例於螺旋角的正切。在第1圖所示之排列中,平行於驅動軸19之軸向力係產生於每一個螺旋傳動裝置22、23。當傳動裝置22、23係為相對以及可軸向地串列(in tandem)移動時,負載係分配於二個副軸之間。此因為任何的負載平衡造成具有較高負載的傳動裝置軸向地移動,以及此移動造成此負載減小以及該對傳動裝置22、23之其它傳動裝置上的負載增加。
隨著平衡輸入傳動裝置22、23上之軸向力,於每一個軸26、28上產生負載之比例可藉由改變每一個傳動裝置組22、24及23、25之螺旋角而控制。藉由使用相對之相等螺旋角而獲得相等之負載分配。
因為驅動軸19以及被驅動軸11之間的負載係分配於副軸26、28之間,所以傳動裝置組整體的尺寸可相較於僅具有單一副軸之同等比例的傳動裝置組縮減。雖然原則上另外的副軸可導致尺寸另外的縮減,但是使用相對的一對螺旋傳動裝置之負載分配的上述技術無法運用超過兩個的副軸,係因為增加另外連接於輸入螺旋傳動裝置22、23之一個的副軸將不允許此軸以及連接於相同傳動裝置之其它軸之間的負載平衡。再者,增加另外連接於獨立的螺旋傳動裝置之副軸將無法導致此軸與已存在任一副軸26、28的平衡。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係為解決具有超過二個副軸之傳動裝置組的負載分配之問題。
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係提供傳動裝置組,包括:輸入軸;輸出軸;相對之二對或更多對螺旋傳動裝置,每一對傳動裝置係彼此相對固定,串列地軸向移動並安裝於輸入軸或輸出軸上;三個或更多個副軸,每一個具有與該對螺旋傳動裝置之一對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與輸出軸上之傳動裝置嚙合的輸出傳動裝置,用以自輸入軸傳輸轉動移動至輸出軸,其中,傳動裝置組係經組構,使得介於副軸之間負載分配的不平衡導致該對螺旋傳動裝置之軸向移動傾向減少該不平衡。
該二對或更多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一對可安裝於該輸入軸上及第二對可安裝於該輸出軸上,該三個或更多個副軸之每一個該輸入傳動裝置係僅與該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之一者嚙合,該三個或更多個副軸之每一個該輸出傳動裝置係僅與該第二對之螺旋傳動裝置之一個傳動裝置嚙合。
該三個或更多個副軸可包括:第一副軸,其具有與該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一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與該第二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一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出傳動裝置;第二副軸,其具有與該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一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與該第二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二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出傳動裝置;以及,第三副軸,其具有與該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二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與該第二對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二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出傳動裝置。
該傳動裝置組可包括第三對螺旋傳動裝置,該第三對螺旋傳動裝置係安裝於該輸出軸上,其中,該三個或更多個副軸包括:第一副軸,其具有與該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一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與該第二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一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出傳動裝置;第二副軸,其具有與該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二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與該第三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一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出傳動裝置;第三副軸,其具有與該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一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與該第二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二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出傳動裝置;以及,第四副軸,其具有與該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二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與該第三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二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出傳動裝置。
該傳動裝置組可包括安裝於該輸出軸上之二對或更多對螺旋傳動裝置,該二對或更多對螺旋傳動裝置之每一個傳動裝置係與不同副軸之輸出傳動裝置嚙合。此安排係特別地適用於具有偶數個副軸之傳動裝置組。
該傳動裝置組亦可或選擇地包括安裝於該輸入軸上之二對或更多對螺旋傳動裝置,每一副軸之輸入傳動裝置係與該二對或更多對螺旋傳動裝置之該傳動裝置之一者嚙合。該二對或更多對螺旋輸入傳動裝置的每一個傳動裝置係可與不同副軸之輸入傳動裝置嚙合。
該傳動裝置組可經組構,以便於該副軸之間實質地平均分配負載。此可較佳地藉由該對輸入及輸出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等傳動裝置的螺旋角係實質相等而達成。對於一些實施例,例如,當一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一傳動裝置僅與一個副軸嚙合而該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二傳動裝置與二個傳動裝置嚙合時,該第一傳動裝置之該螺旋角之正切係較佳地大約為該第二傳動裝置之該螺旋角之正切的兩倍以達成相等的負載分配。
或者,該二對或更多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一對及第二對係安裝於該輸入軸上,該等副軸之第一副軸的輸入傳動裝置係包括彼此相對固定以及於該第一中間軸上串列軸向地移動之相對第三對螺旋傳動裝置,該第三對螺旋傳動裝置係與該第一及第二對螺旋傳動裝置各自的傳動裝置嚙合。在此種排列中,該等副軸之第二副軸較佳地具有與該第二對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等傳動裝置之一者嚙合的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該等副軸之第三副軸具有與該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等傳動裝置之一者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
第四對螺旋傳動裝置可安裝於該輸入軸上,具有與該第四對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等傳動裝置之一者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的第四副軸,該第三副軸的該輸入傳動裝置係包括彼此相對固定以及串列軸向地移動之相對第五對螺旋傳動裝置,第五對螺旋傳動裝置係與該第二對以及第四對螺旋傳動裝置各自的傳動裝置嚙合。
對於該輸入軸上具有數對螺旋傳動裝置之實施例,一個或多個該等副軸輸出傳動裝置係可軸向的調整,以便於平衡介於該等副軸之間的負載。此類調整係較佳地在正確位置固定的可調傳動裝置之前之組合期間產生,例如藉由螺栓或焊接傳動裝置至該副軸。
本發明特定之優點係為三個或更多個副軸可用於傳動裝置組,而其間之負載可根據該對螺旋輸入以及輸出傳動裝置如何安排而分配。通常,係藉由組構該對螺旋輸入以及輸出傳動裝置之該等螺旋角,而組構該傳動裝置組,以使得負載分配於該等副軸之間係相等,儘管該負載需要以不同方式分配於該等副軸之間的其它排列可能透過選擇該等傳動裝置之該等螺旋角。
本發明之目的係允許具有任意數量之副軸之傳動裝置組以獲得相等負載分配(或任何其它所需負載分配)。為獲得該等副軸之間負載的分配,至少需要一個額外的可軸向移動的傳動裝置對。負載分配係藉由確保每一個副軸自該輸入軸至該輸出軸具有唯一的傳輸路徑而保證。
於特定實施例中,該二對或更多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一對係經由環形支撐軸連接至該輸入軸之一對內傳動裝置組成。當維持小型尺寸(compact size)時,於該輸入軸上使用內傳動裝置而非外傳動裝置係考慮到較高的傳動裝置比。內傳動裝置的軸向移動較佳地藉由具有環形支撐軸相對於該輸入軸軸向移動而達成,例如,藉由栓槽(spline),然而亦有可能藉由允許內傳動裝置的軸向移動的其它機構,例如,藉由安裝傳動裝置以允許相對於該環形軸軸向的移動。
其中,該傳動裝置組包括三對螺旋傳動裝置,其具有安裝於該輸出軸上之第三對,該等副軸之每一者可包括複數個輸入傳動裝置,其與安裝於該輸入軸上之不同次組之傳動裝置嚙合。於每一個副軸上之複數組輸入傳動裝置可選擇地與除了安裝於該輸入軸上之該等傳動裝置之一者以外之全部嚙合。當維持該等副軸間的負載分配時,這些排列允許增加該傳動裝置組的承載能力。更多的傳動裝置係與輸入軸嚙合,允許該等傳動裝置之每一者變薄以及傳動裝置的長度縮短。
該等副軸之二者可相對於該輸入軸軸向地移動以及包括與安裝於該輸入軸上之對應傳動裝置嚙合之三個輸入傳動裝置。該二個副軸之該三個傳動裝置之二個可包括彼此相對固定以及與安裝於該輸入軸上之一相應之對的螺旋傳動裝置以串列嚙合軸向移動之一對螺旋傳動裝置。當藉由該等副軸之軸向移動允許調整時,此排列克服了必須確保一致(較佳為零)時鐘角的問題。
第1圖說明第US1759689號專利文獻之習知傳動裝置組,係已描述於上述本發明之先前技術之部分內容中。
第2圖所示係為具有三個副軸207、208、209之傳動裝置組200。每一個副軸具有輸入傳動裝置204205、206,其與安裝於輸入軸201上一對螺旋輸入傳動裝置202、203之一者嚙合。該對螺旋輸入傳動裝置202、203係經組構而以輸入軸201轉動。螺旋輸入傳動裝置202、203係相對於彼此而固定,例如藉由形成為單一單元,但係安裝使得該對之軸向移動的程度係允許的。此可藉由可沿著輸入軸201之軸221滑動的螺旋輸入傳動裝置202、203而達成,其係較佳地與傳動裝置組200之輸出軸215的軸同時發生。
副軸207、208、209之每一者亦具有輸出傳動裝置210、211、212,其與一對螺旋輸出傳動裝置213、214之一者嚙合。該對螺旋輸出傳動裝置213、214係類似於該對螺旋輸入傳動裝置202、203,係經組構使其相對於彼此固定但可串列軸向地移動。
該對螺旋輸入傳動裝置202、203確保負載係適當地分配於副軸209以及副軸207、208之間,而螺旋輸出傳動裝置213、214確保負載係分配於副軸207以及副軸208、209之間。二個可軸向移動傳動裝置對202、203以及213、214之組合確保整體負載係分散於三個副軸207、208、209之間。對於相等負載分配,傳動裝置202之螺旋角的正切應該為傳動裝置203之螺旋角的正切兩倍,以及傳動裝置213之螺旋角的正切應該為傳動裝置214之螺旋角的正切兩倍。此係由於每一對螺旋傳動裝置將需要平衡二個副軸之負載以及一個副軸之負載。螺旋傳動裝置之螺旋角可定義為相切於傳動裝置的齒部以及傳動裝置轉動的軸之間的角度。此處參照該對螺旋傳動裝置係為相對的,意即傳動裝置的螺旋角係為相反的符號但並非必須大小相等。
具有四個副軸之另一實施例係以第3圖之示意剖面圖說明。第3圖中之傳動裝置組300包括副軸302、303、304、305以及三對可軸向移動之螺旋傳動裝置306、307、316、317以及318、319。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306、307係安裝於輸入軸301上。每一個副軸302、303、304、305具有僅與輸入螺旋傳動裝置對306、307之傳動裝置之一者嚙合的輸入傳動裝置308、309、310、311。該對螺旋輸入傳動裝置306、307之每一個傳動裝置係與該等副軸之二個的輸入傳動裝置嚙合,該對螺旋輸入傳動裝置之第一螺旋輸入傳動裝置306係與副軸303、305之輸入傳動裝置309、311嚙合,以及第二螺旋輸入傳動裝置307係與副軸302、304之輸入傳動裝置308、310嚙合。每一個副軸302、303、304、305亦具有僅與安裝於輸出軸320上之二對螺旋輸出傳動裝置316、317以及318、319之一個傳動裝置嚙合的輸出傳動裝置312、313、314、315。對於四個副軸之例子中,每一對螺旋輸出傳動裝置316、317、318、319係僅與副軸302、303、304、305之輸出傳動裝置312、313、314、315之一者嚙合。如上述具有三個副軸之實施例,每一對螺旋傳動裝置之傳動裝置係相對於彼此固定,但可軸向地串列移動。
對於四個副軸之例子中,相等負載分配可藉由在每一對螺旋輸入及輸出傳動裝置上具有的相等螺旋角而達成。第一對副軸302、304以及第二對副軸303、305之間的負載分配係藉由螺旋傳動裝置306、307之輸入對的軸向地移動而達成。副軸303以及副軸305之間的負載分配係藉由第一對螺旋輸出傳動裝置316、317之軸向地移動而達成。副軸302以及副軸304之間的負載分配係藉由第二對螺旋輸出傳動裝置318、319之軸向地移動而達成。因此,整體而言,輸入軸301上之輸入負載係相等地分配於四個副軸302、303、304、305之間。
如上所述,對於相等之負載分配,較佳地應選擇相等螺旋角。然而,若需要不同程度的負載分配,亦可選擇螺旋角的其它選擇,例如相較於其它副軸,藉由改變輸入對傳動裝置306、307之螺旋角,施加更多的負載於一對副軸上。
定義為此處所述傳動裝置組中變化傳動裝置之相對位置之使用的術語「輸入」以及「輸出」並非必要地表示所述排列僅可以其說明之方向使用。傳動裝置組可使用於相反方向,亦即當輸入傳動裝置變成輸出傳動裝置時,反之亦然。例如,像是第3圖之實施例中四個副軸所示,二對輸出傳動裝置的使用係可描述而取代若反向使用時之具有二對輸入傳動裝置。
第4圖至第7圖係為說明使用多重副軸以及不同負載分配排列之各種可能的排列之示意電力流圖。在這些圖式的每一個圖式中,以及稍後於下列所述之圖式中,水平直線表示軸,填滿的橢圓表示相關軸上軸向地串列移動之相對螺旋傳動裝置對,以及限制於以其所安裝的軸上轉動。填滿的矩形表示正常傳動裝置,係為了負載分配的目的,可考慮限制於以其所安裝的軸轉動,以及軸向地固定於軸上。實際上,這些正常傳動裝置可選擇地與其可以其它方式圍繞轉動的軸嚙合。圖式中連接橢圓與矩形的垂直線表示這些傳動裝置的接合。沒有橢圓或矩形之線的交點係為圖式中之加工品(artifact),並未表示任何技術特徵。矩形以及橢圓中未開始以及結束的垂直線亦為圖式中的加工品,僅表示在兩末端的水平線係事實上為連續,且在三維中為單一的直軸,並平行其它副軸。
一個傳動裝置朝向另一傳動裝置之垂直連接線的方向表示相關螺旋傳動裝置的方向。例如,第4圖說明如第US1759689號專利文獻所揭露以及上述參照第1圖之傳動裝置排列。垂直線401、402於輸入軸404上一對螺旋傳動裝置403以及副軸407、408上對應的輸入傳動裝置405、406之間延伸,表示連接第1圖的傳動裝置22、24或傳動裝置23、25。垂直線409、410於副軸407、408上之輸出傳動裝置411、412以及輸出軸414上之輸出傳動裝置413之間延伸,表示連接副軸26、28上之傳動裝置32、34以及輸出軸11上之輸出傳動裝置33。傳動裝置22、23、24、25之方向性(handedness)係根據垂直線是否自傳動裝置朝上或朝下延伸來表示,亦即,右旋傳動裝置係藉由自橢圓向下移動的線表示,而左旋傳動裝置係藉由自橢圓向上移動的線表示。當然,反向亦可應用。眾所周知,連接的二個正常外傳動裝置總是具有相對方向(當然,除了正傳動裝置(spur gear)外),此並非通常藉由圖式中連接它們之線的方向表示。同樣地,在圖式中,輸入及輸出軸係為想像的,不需具體指定哪一個是實際的輸入(或驅動)以及輸出(被驅動)軸。相對於這些軸的輸入以及輸出的任何敘述係僅以符號表示,而不應被解釋為使用傳動裝置組上的限制。
從圖式中,很容易檢查系統的轉動意義,亦即確認傳動裝置的排列將實際作動以及未佔用。每一個軸,與安裝於軸上的每一個傳動裝置,具有不是正轉就是反轉(順時針或逆時針)之轉動方向,。圖式中僅表示外傳動裝置,每一個連接使轉動的方向相反。因此,指定輸入軸的正向轉動導致連接至輸入軸的所有副軸具有反向轉動,且輸出軸具有正向轉動。在更多複雜的圖式中,所有迴路一致的以此方式檢查。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輸入軸上之傳動裝置不是外傳動裝置,就是內傳動裝置,如第15圖所示(以下將更詳細描述)。外傳動裝置係藉由傳動裝置外表面上傳動裝置齒部所定義,然而,內傳動裝置係藉由內表面上傳動裝置齒部所定義。內傳動裝置的「方向性」(亦即左旋或右旋)係相反於替換的外傳動裝置。以外傳動裝置做內傳動裝置之相同的替換可在輸出軸上完成,用以轉動方向性之相同的需求。
第5圖圖式說明第US1759689號專利文獻之排列如何經由使用的中間軸505、506,使用四個副軸501、502、503、504可延伸負載分配。原則上,此可延伸任意偶數的副軸,亦即,藉由增加圖式中所示之連接至一個或多個最外面副軸的另外副軸對。四個副軸輸出傳動裝置507、508、509、510皆與安裝於輸出軸512上之單一傳動裝置511連接。然而,此方法的缺點,係為額外的中間副軸以及傳動裝置的需求,係增加了傳動裝置組的尺寸以及成本。
第6圖顯示對應於第2圖所示實施例之具有三個副軸負載分配排列之傳動裝置組600。輸入軸601具有安裝於其上之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602,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602之第一螺旋傳動裝置係與第一副軸605以及第二副軸606之輸入傳動裝置603、604嚙合,而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602之第二螺旋傳動裝置係與第三副軸607之輸入傳動裝置嚙合。第一副軸605之輸出傳動裝置608係與安裝於輸出軸610上之第二對螺旋傳動裝置609之第一螺旋傳動裝置嚙合,而第二以及第三副軸606、607之輸出傳動裝置611、612係與第二對螺旋傳動裝置609之第二螺旋傳動裝置嚙合。如上所述,可看見第6圖中之傳動裝置組600之表示係正確地對應於第2圖所示之排列。
第7圖顯示具有類似第3圖所示實施例之四個副軸負載分配之排列的傳動裝置組700。第7圖所示之排列與第3圖所示不同,因為第三副軸703係與如第一及第二副軸701、702之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706的相同傳動裝置嚙合,而僅第四副軸704與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706之其它傳動裝置嚙合。此顯示係證實了可快速地另外延伸的原則,如第8圖所示之傳動裝置組800。
第8圖說明介於五個副軸之間達成負載分配之傳動裝置組800,其藉由增加第五副軸805至類似於已排列在第7圖中的四個副軸801、802、803、804,以及輸入軸808上增加另外的螺旋傳動裝置對807。第一副軸801,係替換為與該對螺旋傳動裝置806之嚙合,與另外一對807之第一螺旋傳動裝置嚙合,而第五副軸805係與另外一對807之第二螺旋傳動裝置嚙合。理論上,增加另外的副軸以及另外螺旋傳動裝置對的原則,可延伸至任何數量之副軸。然而,實際上,可能使用此技術之副軸的數量將限制於副軸自輸入以及輸出軸偏移的距離以及限制於最大的副軸之傳動裝置齒部尖端的最大直徑。預期超出32平行的副軸之效益會被限制,如輸入以及輸出傳動裝置於某種程度上必須相對於副軸傳動裝置為大,以達成輸入以及輸出軸之間的有用比率。副軸數量實際的上限係為32,而通常具有介於3至8個副軸之間的排列。
應注意的是,由於第3圖至第19圖所示之傳動裝置組中的副軸不允許軸向移動,每一圖式中右手(或輸出)邊上之輸出傳動裝置組具有獨立於左手(或輸入)邊之方向性。輸出傳動裝置的方向性可因此反轉,以及介於副軸之間的負載分配將不受影響。輸入軸以及輸出軸上傳動裝置的相對位置亦不相關,且將不影響負載分配。
對於汽車傳動裝置箱的此類應用,其中,安裝於輸出軸上之傳動裝置需要選擇地嚙合至輸出軸以提供比例的選擇,例如,藉由一個或多個同步器,其期望在輸入軸末端具有所有負載分配成對的螺旋傳動裝置,以避免在輸出軸上具有螺旋傳動裝置,因為此將造成傳動裝置箱過長。第9圖所示之傳動裝置組900顯示如何以三個副軸可達成此目的。第一對901以及第二對902螺旋傳動裝置係安裝於輸入軸903上,而正常傳動裝置904係安裝於輸出軸905上。第三對906螺旋傳動裝置係安裝於第一副軸907上,第三對906螺旋傳動裝置係與第一以及第二對901、902螺旋傳動裝置兩者之一傳動裝置嚙合。第二以及第三副軸908、909之輸入傳動裝置910、911係與第二以及第一對902、901螺旋傳動裝置之傳動裝置嚙合,其並未與該對螺旋傳動裝置906嚙合。每一對螺旋傳動裝置901、902、906係於其各自的軸上軸向地移動,以允許分配介於三個副軸907、908、909之間的負載。
第9圖所示軸向移動螺旋傳動裝置對之排列以及第11圖(如下所示)所示傳動裝置組進一步的延伸,其特徵在於每一個可軸向移動螺旋傳動裝置對上僅一個傳動裝置與另一個可軸向移動傳動裝置對之傳動裝置連接。如第10圖所示,所示之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對螺旋傳動裝置1001、1002、1003係彼此連接。第一以及第二對螺旋傳動裝置1001、1002係安裝,並可軸向地移動,於第一軸1004上,而第三對螺旋傳動裝置1003係安裝,並可軸向地移動,於第二軸1005上。每一對1001、1002、1003螺旋傳動裝置之軸向移動允許第二軸1005以及具有與第一及第二對1001、1002螺旋傳動裝置連接之傳動裝置的二個其它軸之間的負載分配。第10圖中第三對1003螺旋傳動裝置以及第二軸1005,係對應於第9圖中第三對906螺旋傳動裝置以及第一副軸907,而第10圖中第一及第二對1001、1002螺旋傳動裝置,係對應於第9圖中第一及第二對901、902螺旋傳動裝置。
第11圖所示之傳動裝置組1100,除了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副軸1107、1108、1109之外,顯示藉由增加另外的二個可軸向移動螺旋傳動裝置對1111、1112,負載可分配至第四副軸1110上。即使增加更多的副軸時,三個至四個副軸的改變可進一步地重複。第9圖以及第11圖所示之兩個傳動裝置組900、1100中,輸入軸903、1103上所有可軸向移動之傳動裝置對901、902、1101、1102、1112係藉由輸入軸903、1103直接地驅動。意即,對於所有副軸上相等的負載分配,僅與副軸(亦即,與傳動裝置對906連接之傳動裝置對901、902以及與傳動裝置對1106以及1111連接之傳動裝置對1101、1102、1112)上之一個傳動裝置連接之輸入軸上的傳動裝置較佳地將需要大約兩倍齒面寬度(face width),以具備相等強度,以及較佳地將具有輸入軸上所有其它驅動傳動裝置大約兩倍具正切的螺旋角,以允許相等的負載分配。
從第6圖、第7圖以及第8圖,可看到其使用少數的可軸向移動對螺旋傳動裝置將總是造成至少一個副軸上之軸向負載。對於特定過重負載的應用,例如使用風力機、海洋以及其它工業傳動裝置箱,此種軸向的負載可能不被接受。為解決此問題,對於偶數的軸,其可能在輸入或輸出軸上增加額外的相對傳動裝置對。這些傳動裝置不需可軸向的移動或甚至相互靠近。此種傳動裝置組1200的示範實施例係如第12圖所示,於輸入軸1203上提供額外的傳動裝置1201、1202。因為既定方向的螺旋傳動裝置上之軸向力的方向係藉由其是否被驅動或驅動來決定,對於副軸上的零軸向力,被驅動以及驅動傳動裝置必須為相同方向。對於第12圖所示之實施例,意即第二副軸1205的輸入傳動裝置與具有相同方向之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1208之傳動裝置以及輸出軸1212上第二對螺旋傳動裝置1209之傳動裝置嚙合。此外,第三副軸1207之輸入傳動裝置與具有相同方向之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1208之傳動裝置以及輸出軸1212上第三對螺旋傳動裝置之傳動裝置嚙合。在一般態樣中,具有與螺旋傳動裝置對之各自的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入以及輸出傳動裝置的任何副軸,係與具有相同方向的傳動裝置嚙合。
傳動裝置組的另一實施例係如第13圖所示,其中,可最小化或消除傳動裝置組中之軸向負載。在傳動裝置組1300中,係使用安裝於相同副軸上1303之二個非可軸向移動傳動裝置1301、1302,而非使用二個不同的副軸。如第9圖以及第11圖之實施例,可延伸包含另外的副軸,但於此例子中,係維持軸向負載的消除。另一實施例係可達成奇數副軸之所有軸上相等負載分配以及零軸向負載。對於在此例子中之副軸上之相等負載分配,輸入傳動裝置之所有螺旋角應該相同。
為確保因輸出傳動裝置組在副軸上沒有產生軸向力,眾所皆知輸出傳動裝置可以不是具有零螺旋角(例如,正傳動裝置),就是具有人字形本質(herringbone nature)(複數對剛性連接相對方向之螺旋傳動裝置),以及安裝於副軸上之該些傳動裝置係可軸向地移動以確保在人字形傳動裝置上相對方向之側面上相等地分擔負載。
對於第二種方法以及第二種方法之軸向負載消除例子的軸,對於上述相關其它實施例之相同比例限制之原因,預期更多32平行軸之效益將變得較無影響。
第14圖所示係為具有四個副軸1404、1405、1406、1407之傳動裝置組1400之進一步另一實施例之示意電力流圖,其中,介於第一對副軸1404、1407之間的負載分配係憑藉輸入軸1403上之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1401而達成,且介於第二對副軸1405、1406之間的負載分配係憑藉輸入軸1403上之第二對螺旋傳動裝置1402而達成。輸出傳動裝置1408軸向地固定於輸出軸1409上之此特定實施例中,係特定適用於輸出傳動裝置需要大傳動裝置時,例如風力機應用,或者需選擇多重傳動裝置比時,例如汽車應用。在兩種情況中,可軸向移動的輸出傳動裝置對不是不真實的就是不可行的。
使用上,副軸上所有傳動裝置以及輸出軸上之傳動裝置1408(其與所有的輸出傳動裝置1410、1411、1412、1413嚙合)係軸向地固定。當傳動裝置組1400作動時,相較於由第二對副軸1405、1406獲得負載的比例,第一對副軸1404、1407獲得負載的比例係因此固定。在組合期間,此比例可藉由允許調整輸出傳動裝置1410、1411、1412、1413之一者而設定,以便於容許藉由一對副軸優先地產生負載之傳動裝置連接中的微小差異。此種調整,例如,可藉由測量副軸上的扭矩以及調整該等傳動裝置1410、1411、1412、1413之一者的軸向位置直到該扭矩相等於輸入扭矩(在此例子中,其較佳為輸入扭矩的四分之一)的所需比例完成。該傳動裝置可接著被固定於適當位置,例如藉由螺栓、焊接或除此以外之永久地固定傳動裝置於副軸上適當的位置。
允許副軸上一個或多個輸出傳動裝置可軸向調整的原則可延伸至使用超過四個副軸以及輸出傳動裝置1408係固定的實施例。對於更多數量的副軸,超過副軸上該等輸出傳動裝置之一者可以組合地軸向調整,以允許在傳動裝置組初步建立期間,平衡藉由每一個副軸獲得的扭矩。應用的一般原理係為調整輸出傳動裝置之數量將需要相等或更多對可軸向移動螺旋傳動裝置減一之數量。
上述原理亦可應用於可在輸出軸上選擇超過一個傳動裝置比之應用。在此例子中,每一個副軸上之輸出傳動裝置將與輸出軸上二個或更多個傳動裝置嚙合,每一輸出傳動裝置係選擇地與輸出軸嚙合,例如憑藉同步器。用於一個或多個副軸輸出傳動裝置之調整步驟可利用每一個輸出傳動裝置完成,建立程序包含產生的調整、接著永久固定輸出傳動裝置以及每一個可獲得的傳動裝置比。
第15圖顯示具有四個副軸之另一個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傳動裝置組1500包括四個副軸1503、1504、1505、1506以及三對可軸向移動螺旋傳動裝置1507、1508、1517、1518、1519、1520。第一對內螺旋傳動裝置1507、1508係安裝於環形支撐軸1502中。環形支撐軸1502以及輸入軸1501係藉由耦接器(coupling)1522連接,使其限制為一起轉動,但可彼此相對的自由軸向地移動,允許內傳動裝置1507與1508串列地軸向移動。每一個副軸1503、1504、1505、1506具有僅與輸入螺旋傳動裝置對1507、1508之一者嚙合的輸入傳動裝置1509、1510、1511、1512。該對輸入螺旋傳動裝置1507、1508之每一個傳動裝置係與該等副軸之二個的輸入傳動裝置嚙合,第一輸入螺旋傳動裝置1507與副軸1504、1506的輸入傳動裝置1510、1512嚙合,而第二輸入螺旋傳動裝置1508與副軸1503、1505的輸入傳動裝置1509、1511嚙合。每一個副軸1503、1504、1505、1506亦具有僅與安裝於輸出軸1521上二對螺旋輸出傳動裝置1517、1518以及1519、1520之一個傳動裝置嚙合的輸出傳動裝置1513、1514、1515、1516。螺旋對1517、1518、1519、1520之每一個傳動裝置係僅與各自地輸出傳動裝置1513、1515、1514、1516之一者嚙合。
介於輸入軸1501以及支撐該對螺旋輸入傳動裝置1507、1508之環形支撐軸1502之間的耦接器1522係較佳地為栓槽形式。栓槽較佳地具有間隙配合(clearance fit),以便於由輸入軸1501至環形支撐軸1502傳輸扭矩時,允許環形支撐軸1502相對於輸入軸1501軸向的移動。輸入軸1501、輸出軸1521以及四個副軸1503、1504、1505、1506軸承支撐排列之軸向位置將藉由其傳送外殼(未圖示)的位置固定。
對於副軸之間相等負載的分配、奇數副軸的利用以及具有相等螺旋角及相對方向之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的例子中,可藉由增加另外的副軸傳動裝置獲得較大的負載能力。傳動裝置組的輸入或輸出排列可替換為相同數量之傳動裝置組,但對於更多數量之副軸傳動裝置,係藉由在每一個副軸上增加一對相等螺旋角以及相對方向之傳動裝置,而當安裝它們時,其被限制以軸向地串列移動以及限制以副軸轉動。這些額外的串列副軸傳動裝置對與安裝於輸入或輸出軸上之任意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連接。
第12圖所示之實施例可以上述方式修改。第16圖顯示第12圖之傳動裝置組輸入一半的修改排列。第16圖中之排列可以下列方式自第12圖之示意圖式推導出。首先,以任何方式安裝於輸入軸上的所有傳動裝置係不變。其次,每一個副軸輸入傳動裝置以連接輸入軸上所有傳動裝置的一群傳動裝置替換,除了替換的副軸傳動裝置(或多個傳動裝置)例外。相同程序接著替換輸出軸。第16圖實質上是更複雜的圖式,如所示3倍之更多的副軸輸入傳動裝置以及3倍之更多的連接關係。為清楚起見,前進至第17圖,修改填滿黑色正方形表示傳動裝置的先前規則,以便副軸上空的正方形表示缺少與輸入或輸出傳動裝置連接的傳動裝置,其以圖式中所示之已知的垂直線連接。據此結果,所有其他輸入/輸出軸傳動裝置可假設連接至副軸上之其它傳動裝置。
在一般態樣,第16圖及第17圖之實施例中,副軸1604、1605、1606、1607(或1704、1705、1706、1707)每一者包括複數個與安裝於輸入軸上1603(或1703)不同傳動裝置1601、1602、1608(或1701、1702、1708)次組嚙合的輸入傳動裝置。每一個副軸上複數個輸入傳動裝置在此例子中係幾乎與安裝於輸入軸1603(或1703)上的傳動裝置1601、1602、1608(或1701、1702、1708)之一者嚙合,雖然在其它實施例中在輸入軸上超過一個傳動裝置可自每一個副軸脫離。
原本圖式中方向性的定義係據此修改。例如,第17圖中,自輸入傳動裝置1701連接至副軸1704的垂直線表示傳動裝置1701是往左方向。所示之傳動裝置1701連接至副軸1704上空的正方形表示缺少傳動裝置(若存在的話)其可能為往右方向。存在於副軸1704之三個輸入傳動裝置之該些傳動裝置之二者將與輸入傳動裝置對1708之兩個方向連接,且最後一個與輸入軸傳動裝置1702連接。輸入軸傳動裝置1702為往右方向,如藉由加入它至副軸1706上空正方形的垂直線所表示,因此,副軸1704上第三未配對輸入傳動裝置必須往左方向以連接傳動裝置1702。
副軸上可軸向移動傳動裝置對將傾向於集中在一起,以透過具有相等的螺旋角之各自的一半實行相等的負載。通常,替換副軸上輸入或輸出傳動裝置的一群輸入或輸出傳動裝置將需要以成功的軸之間,用於負載平衡的傳動裝置間的低時鐘角誤差製造以及組合。不同副軸之間的不同時鐘角誤差並非問題,如若於每一個副軸上僅有一個輸入傳動裝置而為可調整。對於副軸傳動裝置對,限制其一起軸向地移動可藉由僅確保在所有設計條件中正向驅動方向以及該對傳動裝置方向次序的選擇來滿足特定的應用,以便於副軸傳動裝置對可永遠壓縮在一起操作,以及與其連接之相對方向之所有其它可軸向移動成對傳動裝置係實際的連接在一起,例如藉由螺栓,製造的單一元件或藉由一些其它機構。至於藉由驅動螺旋角之方向以及方向之次序而限制一起軸向地移動之相對方向的一對串列傳動裝置的例子中其,當該些傳動裝置未被驅動時,於該些傳動裝置間使用黏合劑可有助於避免不必要的噪音或撞擊聲。
第12圖之傳輸器1200具有可平衡所有軸上軸向力之特徵,其具有最小化軸承負載的優點。第17圖、第18圖以及第22圖之實施例係如上述自傳輸器1200推導出,因此亦具有此特徵之優點。如第17圖以及第18圖,空的正方形係用以表示連接輸入或輸出軸上特定傳動裝置之傳動裝置係不存在,且意指表示連接相同輸入或輸出軸之所有其它傳動裝置之傳動裝置之存在。黑色圓形表示相對方向之二個傳動裝置,以單一連接線至圓形之空的正方形意指缺少連接所示單一方向之二對傳動裝置之單一傳動裝置。
第17圖及第22圖顯示相同的傳輸排列1700,第17圖係為第22圖所繪之傳輸佈局之示意圖。第17圖及第22圖之傳輸器1700係相等於第16圖所示者,但具有相同於第12圖呈現之增加的輸出部分。副軸1704具有三個輸入傳動裝置,其中之二個與螺旋傳動裝置對1708之一半連接,另一者與傳動裝置1702連接但未與傳動裝置1701連接。類似地,副軸1706具有三個傳動裝置,其中之二個與螺旋傳動裝置對1708之一半連接,另一者與傳動裝置1701連接但未與傳動裝置1702連接。對於該等副軸1704、1706,與輸入傳動裝置對1708之一半連接的二個傳動裝置係為相對方向,係為可於副軸上串列地軸向移動,但限制於其所安裝的副軸上轉動。在該等輸入傳動裝置的實際排列中,輸入軸傳動裝置1701、1702可藉由傳動裝置對1708調整,但無法分離。此允許副軸1705、1707至每一者具有一對串列可軸向移動相對方向之傳動裝置,其與輸入軸傳動裝置1701、1702連接。此外,該等副軸1705及1707皆具有軸向固定的傳動裝置,其與相對方向之輸入傳動裝置對1708連接。副軸1705上軸向固定的輸入傳動裝置具有與傳輸器1200之副軸1205上相對方向之軸向固定輸入傳動裝置。類似地,副軸1707上軸向固定輸入傳動裝置具有傳輸器1200中副軸1207上相對方向之軸向固定輸入傳動裝置。
第17圖及第22圖中之傳輸器1700中,若可避免副軸上之軸向負載,所有輸出傳動裝置將需要反轉,以及當副軸上單一輸出傳動裝置係軸向地固定於適當位置上時,將不影響負載分配。
相同程序可應用於第17圖之輸出傳動裝置組,產生第18圖所示之實施例。類似於第17圖,第18圖中之副軸1804具有三個輸入傳動裝置,其中之二個與螺旋傳動裝置對1808之一半連接,另一者與傳動裝置1802連接但未與傳動裝置1801連接。副軸1806具有三個輸入傳動裝置,其中之二個與螺旋傳動裝置對1808之一半連接,另一者與傳動裝置1801連接但未與傳動裝置1802連接。對該等副軸1804、1806,與輸入傳動裝置對1808之一半連接的二個傳動裝置係為相對方向,係為可於副軸上串列地軸向移動,但限制於其所安裝的副軸上轉動。副軸1805及1807之每一者具有一對串列可軸向移動相對方向之傳動裝置,係與輸入軸傳動裝置1801及1802連接。此外,該等副軸1805及1807皆具有軸向固定傳動裝置,其與相對方向之輸入傳動裝置對1808連接。
副軸1804亦具有三個輸出傳動裝置,其中一對與螺旋傳動裝置對1809之傳動裝置對之一半連接,但僅與傳動裝置對1811之傳動裝置對之一半之一者連接。副軸1805具有三個輸出傳動裝置,其中一對與螺旋傳動裝置對1811之傳動裝置對之一半連接,但僅與傳動裝置對1809之傳動裝置對之一半之一連接。副軸1806具有三個輸出傳動裝置,其中一對與螺旋傳動裝置對1811之傳動裝置對之一半連接,但僅與傳動裝置對1809之傳動裝置之一連接。副軸1807具有三個輸出傳動裝置,其中一對與螺旋傳動裝置對1809之傳動裝置對之一半連接,但僅與傳動裝置對1811之傳動裝置之一連接。可軸向移動傳動裝置對1809係與副軸1805及1806之傳動裝置連接,其具有相對方向。可移動傳動裝置對1811係與副軸1804、1807上傳動裝置連接,其具有相對方向。對於每一個副軸,形成一對之二個副軸輸出傳動裝置係串列地可軸向移動,但限制於其安裝的副軸轉動。
對於多輸出比例之應用,當選擇及嚙合傳動裝置時,傳動裝置對之軸向位置之動態調整的特性亦可以此方法使用。然而,以創新方式調整副軸的數量很可能在輸入軸上軸向地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時所遭遇增加的摩擦力所限制,而串列傳動裝置對亦與另一副軸可軸向移動傳動裝置對連接,其它傳動裝置對亦需要同時的移動。
當具有副軸上相等螺旋角之多重輸入傳動裝置時,幾乎其中之一可為相對方向之可軸向移動對,用於製造及組合多重輸入傳動裝置之一種方法可幫助介於該些傳動裝置間的時鐘角誤差最小化,其可同時地在相同操作下切割相同方向之輸入傳動裝置,以最小化齒部間距誤差的差異。對於軸向間距的傳動裝置並非整數,當切割係允許誤差的精確匹配時,可利用介於傳動裝置間的間隔,而當相對於第一傳動裝置切割轉動的傳動裝置,在組裝或同時切割栓槽之前,同時相對於第一傳動裝置切割藉以集中軸向間距。
若副軸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係安裝於栓槽上以允許軸向地移動而非扭矩的傳輸,副軸的所有輸入傳動裝置同時在單一操作應該具有栓槽切割,以及在組裝上,沒有成對的不動傳動裝置,並軸向地固定於適當位置。此軸向固定位置可藉由連接主要輸入軸之所有傳動裝置快速地選擇,其已調整為用於最小化時鐘角誤差。
對於奇數之副軸或不相等螺旋角,藉由改變輸入軸或輸出軸上可軸向移動傳動裝置對之二個螺旋角之間的關係,可產生相同的改善以及獲得最大的利益。對於例如第9圖所示傳動裝置組900之原先三個副軸之傳輸設計,轉換係產生第19圖所示之傳輸器1900。副軸1907仍具有相對方向之可軸向移動串列之傳動裝置對1906,然而,現已與相較於先前傳輸器900相對方向之傳動裝置1901、1902連接。副軸1908、1909每一者現具有三個輸入傳動裝置。副軸1908具有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其與輸入軸1903上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1901連接。副軸1908亦具有軸向固定輸入傳動裝置,其與輸入軸上可軸向移動傳動裝置對1902之一半連接,以及連接之另一半係相對於具有傳動裝置1906之副軸1907之一半以連接傳動裝置1902。類似地,副軸1909具有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其與輸入軸上1903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1902連接。副軸1909亦具有軸向固定輸入傳動裝置,其與輸入軸上可軸向移動傳動裝置對1901之一半連接,以及連接之另一半係相對於具有傳動裝置1906之副軸1907之一半以連接傳動裝置1901。最短的輸入組長度可藉由選擇螺旋角正切之比例為兩倍之螺旋角而達成。與傳動裝置對1906連接之傳動裝置對1901、1902之一半將接著各自傳輸三分之一之輸入扭矩,未連接傳動裝置對1906之另一半將傳輸六分之一之輸入扭矩。若傳輸六分之一之輸入扭矩之輸入傳動裝置具有傳輸三分之一之輸入扭矩之傳動裝置螺旋角的兩倍,接著每一個副軸將接收三分之一之總輸入扭矩。與任意副軸傳動裝置連接之每個一半輸入傳動裝置,每個一半輸入傳動裝置與副軸1907之串列傳動裝置對1906連接,任意副軸傳動裝置將實行副軸之一半扭矩。其跟隨副軸上之輸入傳動裝置可用以評估與副軸輸入傳動裝置之間扭矩分佈匹配之負載能力。
可藉由於每一個副軸上僅使用單一輸出螺旋傳動裝置避免用於最小化介於副軸輸入傳動裝置之間時鐘角差異的需求,以及具有最大的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除了作為副軸輸入傳動裝置之軸向固定螺旋傳動裝置之外。當未成對輸入傳動裝置藉由副軸接收與所傳輸總扭矩成比例之所設計扭矩時,未成對副軸輸入傳動裝置及副軸輸出傳動裝置係設計以平衡其軸向力。允許副軸軸向的移動將接著藉由未成對副軸輸入傳動裝置接收成比例之扭矩產生任意不平衡,將造成副軸減少不平衡之軸向移動。第20圖及第21圖所示之傳輸器2000、2100之實施例使用此原則以改善傳輸器輸入傳動裝置之負載實行能力。
第20圖顯示傳輸器2000之示意圖,其適用於固定的高比例應用。輸入軸2003轉動輸入傳動裝置2001、2002以及相對方向之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2008。輸入傳動裝置2001、2002係相對方向,但不需各自地軸向移動或串列。在此實施例中,輸入傳動裝置2001、2002、2008皆具有相同螺旋角。副軸2004、2005、2006、2007每一者具有三個輸入傳動裝置。該些副軸2004、2005、2006、2007每一者上之三個輸入傳動裝置中之該些輸入傳動裝置之二個形成相對方向之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副軸2004具有串列傳動裝置對,其與輸入軸上串列傳動裝置對2008一半連接,而副軸2004上剩餘輸入傳動裝置與輸入軸2003上之傳動裝置2002連接。副軸2005具有相對方向之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其與輸入軸上之傳動裝置2001、2002連接,而剩餘的輸入傳動裝置與輸入軸2003上串列傳動裝置對2008之一半連接。副軸2006具有串列傳動裝置對,其與輸入軸上串列傳動裝置對2008之一半連接,而副軸2006剩餘的輸入傳動裝置與輸入軸2003上之傳動裝置2001連接。副軸2007具有相對方向之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其與輸入軸上之傳動裝置2001、2002連接,而剩餘的輸入傳動裝置與輸入軸2003上串列傳動裝置對2008之一半連接。在此實施例中,所有四個副軸2004、2005、2006、2007係設計為實行相同扭矩,且對於該等副軸之每一者,其三個輸入傳動裝置係設計為實行有關副軸三分之一之扭矩。對於四個副軸之每一者,該傳動裝置之二個形成相對方向以及相等螺旋角之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該二個傳動裝置將因而實質上傳輸相同扭矩以及於副軸上產生可忽略的軸向推力(axial thrust);該等副軸2004、2005、2006、2007每一者之第三傳動裝置將於副軸上產生與實際傳輸之扭矩成比例的軸向推力,其藉由設計可達成三分之一之副軸之扭矩。此軸向推力係反抗傳輸整個副軸扭矩之中間軸輸出螺旋傳動裝置的驅動動作產生之相等推力。於副軸2004及2007上,扭矩係傳輸至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2011,副軸2005、2006傳輸扭矩至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2009上。
輸出傳動裝置2009、2011至輸入傳動裝置2001、2002、2008之螺旋角正切的比例係選擇以平衡由未成對傳動裝置在其平均操作直徑上驅動三分之一之副軸扭矩產生之軸向力,與在副軸輸出傳動裝置平均操作直徑上驅動副軸輸出傳動裝置之整個副軸扭矩,以連接2011或2009。2011及2009之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之一半因此具有相同螺旋角。若未成對副軸輸入傳動裝置於副軸上實行超過三分之一扭矩,副軸輸出傳動裝置將不能反抗產生的額外軸向力,副軸將軸向地滑動。然而,副軸的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將停留在其原本的軸向位置。未成對副軸輸入傳動裝置相對於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之相對移動將改善該些輸入傳動裝置上之負載分配。若未成對副軸輸入傳動裝置實行少於三分之一之副軸扭矩,副軸可以相對方向移動,以再次改善負載分配。
平均操作直徑係為有效輪廓(profile)之起始端及有效輪廓之末端的平均,且係時常地大約相等於工作間距直徑。對於平衡未成對副軸輸入傳動裝置及副軸輸出傳動裝置之軸向力的目的,在其各自的平均操作直徑量測的螺旋角之正切的比例係為相關的螺旋角。
若副軸輸入及輸出傳動裝置之超前量(lead)係係不同的,一個副軸軸向位置的調整將需要至少一些輸入及輸出軸可軸向移動串列傳動裝置對之額外移動,以再平衡不同副軸之間之扭矩。因此,於較佳實施例中,副軸輸入及輸出傳動裝置的超前量之間的差異將最小化。
為允許副軸之軸向移動,副軸2004、2005、2006、2007每一者之軸承排列,係使得其具有軸向移動的低阻力以允許足夠的軸向移動,其並不妨礙副軸傳動裝置於正常操作下產生反抗軸向力的副軸輸入傳動裝置之間的負載分配。
傳輸器2000亦具有限制成對傳動裝置2011、2009各自轉動之中間軸2013、2014。中間軸2013、2014具有輸出傳動裝置2016、2017,而輸出傳動裝置2016、2017係經由輸出傳動裝置2015驅動輸出軸2012。於較佳實施例中,輸出傳動裝置2015係為相等螺旋角及相對方向之兩倍螺旋或人字形傳動裝置,且傳動裝置2016、2017係為相等螺旋角及相對方向之一對螺旋傳動裝置,係相對於輸出傳動裝置2015軸向地移動。於此實施例中,僅有所有軸向軸承之軸向負載能力之微小需求,所以傳輸應可更耐用。包含的中間軸2013、2014允許輸入2003及輸出2012軸之間較大的比例。據此,若傳動裝置2001、2002、2008或傳動裝置2015、2016、2017為內傳動裝置而非外傳動裝置,應可達成均勻的較大比例。
第21圖說明部分傳輸器2100,其中,輸入軸2103驅動三個副軸2107、2108、2109,轉而驅動輸出軸2105。傳輸器2100可延伸以允許藉由複製由輸出軸傳動裝置2104與副軸傳動裝置2110、2111、2112組成的輸出傳動裝置組選擇的多重傳動裝置比,其中,副軸傳動裝置2110、2111、2112係同時嚙合輸出軸傳動裝置2104驅動。複製設置可具有原先輸出傳動裝置組不同數量之傳動裝置齒部,以及原先傳動裝置組或複製設置兩者之一或兩者都不會嚙合驅動。當傳動裝置組不嚙合時,其可能以不同比例嚙合另外複製傳動裝置設置之一。
輸入軸2103具有藉由耦接器2123、2122至輸入軸2103所連接之四個傳動裝置2117、2118及2119、2120。在此實施例中,副軸係設計以傳輸相等扭矩。輸入傳動裝置2117、2120具有相同螺旋角,且輸入傳動裝置2118、2119具有相同螺旋角。輸入傳動裝置2117螺旋角之正切係大約輸入傳動裝置2118螺旋角正切之一半,其係為相對方向,且限制於輸入軸2103上轉動,但可軸向地串列移動。螺旋角之差異表示輸入傳動裝置2117將傳輸兩倍輸入傳動裝置2118之扭矩,且輸入傳動裝置之齒面寬度與其連接之傳動裝置之齒面寬度可因此不同。類似地,輸入傳動裝置2119、2120係為相對方向,且限制以輸入軸2103轉動,但可串列地軸向移動,而輸入傳動裝置2120亦將傳輸兩倍的輸入傳動裝置2019之扭矩。
副軸2108具有三個輸入傳動裝置2114、2125、2126,其皆限制以副軸2108轉動;傳動裝置2114亦限制以副軸2108軸向移動,但傳動裝置2125、2126係串列地自由軸向移動且以耦接器2124連接於副軸。類似地,副軸2109具有三個輸入傳動裝置2115、2127、2128,其皆限制以副軸2109轉動;傳動裝置2115亦限制以副軸2109軸向地移動,但傳動裝置2127及2128係自由地串列軸向移動且藉由耦接器2121連接至副軸。輸入傳動裝置2117係與副軸傳動裝置2113、2125嚙合;輸入傳動裝置2118係與副軸傳動裝置2115、2126嚙合;輸入傳動裝置2119係與副軸傳動裝置2114、2127嚙合;以及輸入傳動裝置2120係與副軸傳動裝置2116、2128嚙合。副軸傳動裝置2125、2126必須具有與其每一者連接的輸入軸傳動裝置相對方向但相等的螺旋角,因此,當傳動裝置2125接收兩倍傳動裝置2126之扭矩時,將可軸向地平衡。類似地,副軸傳動裝置2127、2128必須具有與其每一者連接的輸入軸傳動裝置相對方向但相等的螺旋角,因此,當傳動裝置2128接收兩倍傳動裝置2127之扭矩時,將可軸向地平衡。由於成對傳動裝置2125、2126及2127、2128並無傳輸整體軸向力,其並不影響輸入傳動裝置2117、2118及2119、2120允許的副軸之間的負載分配。
當副軸傳動裝置2113實行兩倍副軸傳動裝置2115之扭矩時,由於傳動裝置2117、2118螺旋角正切之比例,將平衡傳動裝置2117、2118的軸向移動。類似地,當副軸傳動裝置2116實行兩倍副軸傳動裝置2114之扭矩時,由於傳動裝置2119、2120螺旋角正切之比例,將平衡傳動裝置2119、2120的軸向移動。副軸2107具有相同方向2113、2116以及相對於輸入傳動裝置2113、2116方向之輸出傳動裝置2110的兩倍輸入傳動裝置。當傳輸扭矩時,副軸2107因此總是產生軸向力。此排列之效益係為具有相同方向之未成對傳動裝置2114、2115以及副軸輸入傳動裝置2114、2115之其它二個副軸2108、2109,當具有負載時,該副軸之傳動裝置2114、2115將因此在相同方向產生軸向推力,以及對於該等副軸2108、2109,其可能藉由螺旋角以及輸出傳動裝置2111、2112方向之適當選擇同時地平衡軸向力。
副軸2107係預防軸方向的移動,但副軸2108、2109係允許低阻力的一些軸向移動以允許副軸輸入傳動裝置之間的負載分配。傳動裝置2114係設計以接收副軸2108之扭矩之四分之一。當傳動裝置2114在其平均操作直徑驅動時,傳動裝置2114將產生與其實際接收扭矩成比例之軸向力。於傳動裝置2111之平均操作直徑,此軸向力係相對於藉由副軸2108之全扭矩驅動輸出軸傳動裝置2104之傳動裝置2111產生的軸向力。當傳動裝置2114接收百分之二十五之副軸2108之扭矩時,傳動裝置2111、2114螺旋角正切之比例係因此選擇零或接近零之整體軸向力。
類似地,傳動裝置2115係設計以接收四分之一之副軸2109之扭矩。當傳動裝置2115以其平均操作直徑驅動時,此傳動裝置2115將產生與其實際接收扭矩成比例的軸向力。於傳動裝置2112之平均操作直徑上,此軸向力係相對於藉由副軸2109之全扭矩驅動輸出軸傳動裝置2104之傳動裝置2112產生的軸向力。當傳動裝置2115接收百分之二十五之副軸2109之扭矩時,傳動裝置2112、2115螺旋角正切之比例係因此選擇零或接近零之整體軸向力。由於傳動裝置2111、2112具有相同的螺旋角,傳動裝置2114、2115亦如此。
副軸2108剩餘百分之七十五的扭矩係由傳動裝置2125、2126以比例2:1傳輸,因此具有傳輸百分之五十之副軸2108扭矩之傳動裝置2125、2126將傳輸百分之二十五之副軸2108之扭矩。
當副軸輸入傳動裝置以所述方式分配扭矩時,副軸亦將相等地分配負載。如傳輸器2000,匹配副軸輸入及輸出傳動裝置之超前量係希望減少需要移動以平衡副軸輸入傳動裝置扭矩之元件數量。
由耦接器2121、2122、2123、2124扭矩之軸向移動性及傳輸可藉由使用間隙栓槽滿足,其中,以受限於例如汽車的傳動裝置箱之傳動裝置比的正常改變之傳輸為例子,間隙栓槽可以潤滑產生效用,以減少間隙表面可能的損害。
在一般態樣中,第21圖之三個副軸2107、2108、2109之實施例中,二個副軸2108、2109包括三個輸入傳動裝置2114、2125、2126、2115、2127、2128,其與安裝於輸入軸2103上相對應之傳動裝置2117、2118、2119、2120嚙合,且二個副軸2108、2109係相對於輸入軸2103軸向地移動。二個副軸2108、2109之三個傳動裝置其中之二個包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2125、2126、2127、2128,其彼此相對的固定以及串列可軸向移動的與安裝於輸入軸2103上之相對應之一對螺旋傳動裝置2117、2118、2119、2120嚙合。對於具有單一固定比例之傳動裝置組,其僅需要執行一次副軸的調整。然而,對於各種比例傳動裝置,當選擇不同傳動裝置時,二個副軸在使用期間係較佳地經組構為可軸向移動,如此副軸可改變位置,因而消除輸入及輸出傳動裝置之間副軸上之軸向力。
其它實施例係有意地包含於如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之本發明之範疇內。
11...被驅動軸
19...驅動軸
100、200、300、600、700、800、900、1100、1200、1300、1400、1500...傳動裝置組
202、203、22、23、24、25、32、34、213、214、306、307、316、317、318、319、511、904、906、1101、1102、1106、1201、1202、1301、1302、1601、1602、1608、1701、1702、1708、1801、1802、1811、1901、1902、1906、2110、2111、2112、2104、2113、2114、2115、2116、2117、2118、2119、2120、2125、2126、2127、2128...傳動裝置
26、28、207、208、209、302、303、304、305、407、408、501、502、503、504、505、506、605、606、607、701、702、704、801、802、803、804、805、907、908、909、1004、1005、1107、1108、1109、1110、1205、1207、1303、1404、1405、1406、1407、1503、1504、1505、1506、1604、1605、1607、1704、1705、1706、1707、1804、1805、1806、1807、1907、1908、1909、2004、2005、2006、2007、2013、2014、2107、2108、2109、2110...副軸
221...軸
215、414、11、512、610、905、1103、1212、1409、1521、2012、2105...輸出軸
201、301、404、601、808、903、1103、1203、1403、1501、1603、1703、1903、2003、2103...輸入軸
204、205、206、308、309、310、311、405、406、603、604、910、911、1509、1510、1511、1512、1701、1708、1808、2001、2002、2008、2110、2114、2115、2117、2118、2119、2120、2125、2126、2127、2128...輸入傳動裝置
210、211、212、611、612、312、313、314、315、411、412、413、33、507、508、509、510、608、1408、1410、1411、1412、1413、1513、1514、1515、1516、2009、2011、2015、2016、2017、2111、2112...輸出傳動裝置
401、402、409、410...垂直線
403、602、609、706、806、807、901、902、906、1001、1002、
1003、1111、1112、1208、1209、1401、1402、1507、1508、1517、1518、1519、1520、1809、1811...螺旋傳動裝置
1502...環形支撐軸
1522...耦接器
1700...傳輸排列
1900、2000、2100...傳輸器
2121、2123、2122、2124...耦接器
本發明係藉由示範實施例並參照圖式而說明進一步之細節,其中:
第1圖係為習知具有二個副軸之傳動裝置組的剖視圖;
第2圖係為具有三個副軸之傳動裝置組的示意剖視圖;
第3圖係為具有四個副軸之傳動裝置組之示意剖視圖;
第4圖係為說明第1圖之習知傳動裝置組電力流之示意圖;
第5圖係為說明延伸第4圖傳動裝置組之示意電力流圖;
第6圖係為說明第2圖所示之實施例之示意電力流圖;
第7圖係為說明具有四個副軸之另一實施例之示意電力流圖;
第8圖係為說明具有五個副軸之另一實施例之示意電力流圖;
第9圖係為說明三個副軸之另一實施例之示意電力流圖;
第10圖係為使用於第9圖之實施例中一對螺旋傳動裝置排列之示意圖;
第11圖係為四個副軸之另一實施例之示意電力流圖;
第12圖係為介於四個副軸之間用於軸的負載消除以及負載分配之另一實施例之示意電力流圖;
第13圖係為以二個副軸用於軸的負載消除以及負載分配之另一實施例之示意電力流圖;
第14圖係為介於四個副軸之間用於負載分配之另一實施例之示意電力流圖;
第15圖係為具有四個副軸傳動裝置組之另一實施例之示意剖面圖;
第16圖係為第12圖傳動裝置組之修改排列之輸入側之示意電力流圖;
第17圖係為第16圖傳動裝置組之簡單示意電力流圖;
第18圖係為第17圖傳動裝置組之另一修改排列之示意電力流圖;
第19圖係為第9圖傳動裝置組之修改排列之輸入側之示意電力流圖;
第20圖係為具有四個副軸傳動裝置組之另一實施例之示意電力流圖;
第21圖係為具有三個副軸傳動裝置組之另一實施例之示意剖面圖;以及
第22圖係為具有四個副軸傳動裝置組之另一實施例之示意剖面圖。
200...傳動裝置組
201...輸入軸
204、205、206...輸入傳動裝置
215...輸出軸
202、203、213、214...傳動裝置
207、208、209...副軸
210、211、212...輸出傳動裝置
221...軸

Claims (20)

  1. 一種傳動裝置組,包括:輸入軸;輸出軸;相對之二對或更多對螺旋傳動裝置,每一對傳動裝置係彼此相對固定,且串列地軸向移動並安裝於該輸入軸或該輸出軸上;三個或更多個副軸,每一個副軸具有與該對螺旋傳動裝置之一者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與該輸出軸上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出傳動裝置,用以自該輸入軸傳輸轉動移動至該輸出軸;其中,該傳動裝置組係經組構,使得介於該副軸之間負載分配的不平衡導致該對螺旋傳動裝置之軸向移動傾向於減少該不平衡。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其中,該二對或更多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一對係安裝於該輸入軸上,以及第二對係安裝於該輸出軸上,該三個或更多個副軸之每一個該輸入傳動裝置係僅與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一對之一者嚙合,該三個或更多個副軸之每一個該輸出傳動裝置係僅與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二對之一個傳動裝置嚙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其中,該三個或更多個副軸包括:第一副軸,其具有與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一對之第 一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與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二對之第一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出傳動裝置;第二副軸,其具有與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一對之該第一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與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二對之第二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出傳動裝置;以及第三副軸,其具有與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一對之第二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與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二對之該第二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出傳動裝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包括第三對螺旋傳動裝置,該第三對螺旋傳動裝置係安裝於該輸出軸上,其中,該三個或更多個副軸包括:第一副軸,其具有與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一對之第一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與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二對之第一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出傳動裝置;第二副軸,其具有與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一對之第二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與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三對之第一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出傳動裝置;第三副軸,其具有與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一對之該第一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與螺旋傳 動裝置之該第二對之第二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出傳動裝置;以及第四副軸,其具有與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一對之該第二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與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三對之第二螺旋傳動裝置嚙合之輸出傳動裝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其中,二對或更多對螺旋傳動裝置係安裝於該輸出軸上,該二對或更多對螺旋傳動裝置之每一個傳動裝置係與不同副軸之輸出傳動裝置嚙合。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5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其中,二對或更多對螺旋傳動裝置係安裝於該輸入軸上,每一個副軸之輸入傳動裝置係與該二對或更多對螺旋輸入傳動裝置之該傳動裝置之一者嚙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其中,安裝於該輸入軸上之該二對或更多對螺旋傳動裝置的每一個傳動裝置係與不同副軸之輸入傳動裝置嚙合。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其中,該傳動裝置組係經組構以於該副軸之間實質地平均分配負載。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其中,該對輸入螺旋傳動裝置及輸出螺旋傳動裝置之該傳動裝置的螺旋角係實質相等。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其中,該第 一對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一螺旋傳動裝置之該螺旋角之正切係大約為該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第二螺旋傳動裝置之該螺旋角之正切的兩倍。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其中,該二對或更多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一對及第二對係安裝於該輸入軸上,該副軸之第一副軸的輸入傳動裝置包括相對之第三對螺旋傳動裝置,其係相對於彼此而固定且串列地於該第一副軸上軸向移動,該第三對螺旋傳動裝置係與該第一對及該第二對螺旋傳動裝置之各自的傳動裝置嚙合。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其中,該等副軸之第二副軸具有與該第二對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等傳動裝置之一者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以及該等副軸之第三副軸具有與該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等傳動裝置之一者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包括安裝於該輸入軸上之第四對螺旋傳動裝置、具有與該第四對螺旋傳動裝置之該等傳動裝置之一者嚙合之輸入傳動裝置的第四副軸,該第三副軸的該輸入傳動裝置包括相對之第五對螺旋傳動裝置,其係彼此相對固定且串列地軸向移動,該第五對螺旋傳動裝置係與該第二對和第四對螺旋傳動裝置各自的傳動裝置嚙合。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其中,一個或多個該等副軸輸出傳動裝置之輸出傳動裝置係軸向 調整,以在該等副軸之間平衡負載。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和第10項至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其中,該二對或更多對螺旋傳動裝置之第一對係由經環形支撐軸連接至該輸入軸之一對內傳動裝置所組成。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其中,該環形支撐軸係相對於該輸入軸而軸向移動。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其中,該等副軸之每一者包括與安裝於該輸入軸上之不同次組傳動裝置嚙合的複數個輸入傳動裝置。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其中,於每一個副軸上之該複數個輸入傳動裝置係與除了安裝於該輸入軸上之該等傳動裝置之一者以外之全部嚙合。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第10項至第13項、第17項及第1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其中,該等副軸之二者係相對於該輸入軸而軸向移動,並包括三個輸入傳動裝置,其係與安裝於該輸入軸上之對應傳動裝置嚙合。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傳動裝置組,其中,該二個副軸之該三個傳動裝置之二個包括一對螺旋傳動裝置,其係彼此相對固定,並與安裝於該輸入軸上相對應之對的螺旋傳動裝置以串列軸向移動而嚙合。
TW099146523A 2010-12-29 2010-12-29 傳動裝置組 TWI5559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9146523A TWI555929B (zh) 2010-12-29 2010-12-29 傳動裝置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9146523A TWI555929B (zh) 2010-12-29 2010-12-29 傳動裝置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6739A TW201226739A (en) 2012-07-01
TWI555929B true TWI555929B (zh) 2016-11-01

Family

ID=46932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46523A TWI555929B (zh) 2010-12-29 2010-12-29 傳動裝置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559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004051B4 (de) * 2015-03-27 2022-09-08 Renk Gmbh Getriebeanordnung eines Antriebs für einen Doppelschneckenextrude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73556A (en) * 1916-11-06 1918-07-23 Fore River Ship Building Corp Gearing.
US4709590A (en) * 1986-06-11 1987-12-01 Eaton Corporation Herringbone geared multiple load sharing countershaft transmissio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73556A (en) * 1916-11-06 1918-07-23 Fore River Ship Building Corp Gearing.
US4709590A (en) * 1986-06-11 1987-12-01 Eaton Corporation Herringbone geared multiple load sharing countershaft transmiss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6739A (en) 201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48479B2 (ja) 複合型波動歯車減速機
CN100404910C (zh) 具有内部动力分布的齿轮机构
CA2740965C (en) Gearbox with load distribution system
US10677320B2 (en) Epicyclic gear train
US10260606B2 (en) Gearbox mechanism
CN101893063B (zh) 少齿差行星减速器
US20140345407A1 (en) Large-ratio strain wave gearing speed changing apparatus
RU2720600C2 (ru) Редуктор числа оборотов с промежуточной линией передачи
JPS5914650B2 (ja) 高速歯車伝達装置
JP5694131B2 (ja) デュアルモーションの駆動ギヤを備えた正変位変速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TWI555929B (zh) 傳動裝置組
CN102094940A (zh) 一种齿轮均载传动装置
US10400860B2 (en) Transmission arrangement
CN102667237B (zh) 齿轮组
WO2011072601A1 (en) Geared drive system with load sharing
EP2988024A2 (en) Large-ratio strain wave gearing speed changing apparatus
JP2009085331A (ja) 歯車装置
CN110475987A (zh) 多速无轨传动装置
JP2011231926A (ja) 円錐摩擦リングギヤ及び円錐摩擦リングギヤを用いた無段階のトルク伝達方法
CN210676367U (zh) 高线模块轧机
JP6910140B2 (ja) 減速機、この減速機を有するシートアジャスタ及び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3220154U6 (ja) マルチ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サイクロイドピン歯車減速機
CN108980293B (zh) 一种扭转驱动器输出位移放大装置
RU2398146C2 (ru) Способ плавного изменения скорости механической передачи и зубчатый вариатор
TWM435530U (en) Geared drive system with load shar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