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8368B - 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8368B
TWI538368B TW101104263A TW101104263A TWI538368B TW I538368 B TWI538368 B TW I538368B TW 101104263 A TW101104263 A TW 101104263A TW 101104263 A TW101104263 A TW 101104263A TW I538368 B TWI538368 B TW I53836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operation mode
output
controller
pow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42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0475A (zh
Inventor
金紅元
忽培青
甘鴻堅
應建平
Original Assignee
台達電子企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達電子企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達電子企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304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04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83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836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32Control circuits allowing low power mode operation, e.g. in standby mode
    • H02M1/0035Control circuits allowing low power mode operation, e.g. in standby mode using burst mode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電力電子技術,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近年來,由於能源節約運動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推行,越來越多的客戶要求開關模式的變換器在很寬的負載範圍內均能達到高變換效率,所以對變換器在輕載和空載時的效率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此,國際能源組織(IEA)、美國和歐洲等國家和組織已制定出或正在制定相關標準,以限制開關模式變換器等電氣產品在輕載和空載時的損耗。
在實際的直流對直流轉換器中引入反饋,通過檢測輸出狀態調節功率級輸出,能使變換器輸出穩定,而且線路簡單,從而受到很多人的青睞。
第1圖所示為直流對直流轉換器的主架構圖。直流對直流轉換器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功率級1、輸出檢測單元2和控制單元3組成,其中控制單元3由控制器4和驅動單元5組成。輸出檢測單元2檢測變換器的輸出狀態,通過控制單元3產生驅動信號控制功率級1工作,從而構成了一個反饋環路,實現了對變換器的閉環控制,所以可以獲得很高的輸出精度和很高的工作穩定度。傳統的控制方法為:反饋信號的變化隨負載變化單調變化。在輕載和空載時,反饋信號會使變換器在每個工作周期傳輸的能量非常 小。由於驅動損耗和開關損耗的原因,變換器的轉換效率非常低。而且由於調節器滯後的原因,在輸出負載突然變大時輸出電壓會有較大下跌。傳統的提高輕載和空載效率的方法為:間歇工作模式。以第2圖為例,當負載下降時,反饋信號大小隨負載下降一起下降。當下降到VL時不再下降,當反饋信號量低於此基準時,變換器停止工作,當反饋信號量高於此基準時,變換器恢復工作,每個周期傳輸功率大小依然由反饋信號量決定,從而實現變換器工作在間歇工作模式。這樣在單位時間內的開關次數和總體損耗減少。由於此時反饋信號量仍然在進入間歇工作模式附近,採用這種方法在待機時每個周期輸出的能量依然較小,因此工作周期還是較多,輕載和空載損耗較高。再者如果輸出負載突然變大,由於反饋環路中調節器的影響,輸出電壓會有較大的下跌。
由此可見,上述現有的控制機制,顯然仍存在不便與缺陷,而有待加以進一步改進。為瞭解決上述問題,相關領域莫不費盡心思來謀求解決之道,但長久以來一直未見適用的方式被發展完成。因此,如何能有效地减小轻载和空载损耗及有效改善輸出負載突然變大時輸出電壓的下跌,實屬當前重要研發課題之一,亦成為當前相關領域亟需改進的目標。
本發明之一態樣是在提供一種新穎的開關間歇式控制方式,適用於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得以有效 地減少輕載和空載損耗,同時能有效改善輸出負載突然變大時輸出電壓的下跌。
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一種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包括一功率級、一輸出檢測單元、一控制單元與一補償單元。輸出檢測單元用以檢測功率級的輸出狀態,控制單元用以基於輸出狀態來產生一驅動信號給功率級,藉以控制功率級工作。當功率級工作在一間歇工作模式時,補償單元用以產生一補償信號給控制單元,控制單元根據補償信號來調整驅動信號,使功率級在該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有至少一個工作周期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該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從而在該間歇工作模式時使得相同負載下的平均驅動次數減少。
再者,功率級在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
控制單元可包含一驅動器與一控制器。驅動器電性耦接功率級,控制器用以控制驅動器去發送驅動信號。
補償單元產生補償信號給驅動器,驅動器根據補償信號來調整驅動信號。
或者,補償單元產生補償信號給控制器,控制器根據補償信號令驅動器去調整驅動信號。
控制器可包含一第一控制器、一第二控制器與一調節器。第一控制器電性耦接驅動器,第二控制器電性耦接第一控制器。調節器用以自輸出檢測單元接收一輸出信號,並根據輸出信號以產生一調節信號分別給第一、第二控制 器,其中補償單元所產生的補償信號傳送給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產生的控制信號送給第一控制器,使第一控制器得以產生在間歇工作模式的控制信號給驅動器,藉以使驅動器調整驅動信號。
或者,控制器包含一及閘電路、一第一控制器、一第二控制器與一調節器。及閘電路電性耦接驅動器,第一控制器電性耦接及閘電路,第二控制器電性耦接及閘電路。調節器用以自輸出檢測單元接收一輸出信號,並根據輸出信號以產生一調節信號分別給第一、第二控制器,第一控制器根據調節信號以產生一第一控制信號,補償單元所產生的補償信號傳送給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基於調節信號所產生的一第二控制信號送給及閘電路,當第一、第二控制信號相符時,及閘電路得以在間歇工作模式輸出第一控制信號給驅動器,藉以使驅動器調整驅動信號。
再者,於直流對直流轉換器中,第二控制器可包含一比較器,用以比較其基準與調節信號以輸出第二控制信號。
補償單元所產生的補償信號係補償基準或調節信號。
當調節信號的量低於一第一預設值時,功率級工作在間歇工作模式,並且補償信號把基準補償至一第二預設值,使得當調節信號量低於第二預設值時,功率級停止工作;當調節信號量高於第二預設值時,功率級恢復工作,其中第二預設值高於第一預設值。
當輸出檢測單元檢測出輸出狀態由輕載或空載變為重載時,補償單元取消對基準的補償,功率級工作在一正常模式。
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一種直流對直流轉換器的控制方法,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包含一功率級,控制方法包含下列步驟:(a)檢測功率級的輸出狀態;(b)基於輸出狀態來產生一驅動信號給功率級,藉以控制功率級工作;(c)當功率級工作在一間歇工作模式時,產生一補償信號;(d)根據補償信號來調整驅動信號,使功率級在該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有至少一個工作周期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該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從而在該間歇工作模式時使得相同負載下的平均驅動次數減少。
再者,功率級在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
直流對直流轉換器更包含一驅動器,步驟(d)包含:控制驅動器去發送驅動信號。
步驟(c)包含產生補償信號給驅動器,步驟(d)包含由驅動器根據補償信號來調整驅動信號。
或者,步驟(d)包含根據補償信號令驅動器去調整驅動信號。
直流對直流轉換器更包含一電性耦接驅動器之第一控制器與一電性耦接第一控制器之第二控制器,控制方法更包含:根據輸出狀態以產生一調節信號分別給第一、第二控制器,其中步驟(c)所產生的補償信號傳送給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產生的控制信號送給第一控制器,使第一控制器得以產生在間歇工作模式的控制信號給驅動器,藉 以使驅動器調整驅動信號。
或者,直流對直流轉換器更包含一電性耦接驅動器之及閘電路與電性耦接及閘電路之第一、第二控制器,控制方法更包含:根據輸出狀態以產生一調節信號分別給第一、第二控制器,第一控制器根據調節信號以產生一第一控制信號,步驟(c)所產生的補償信號傳送給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基於調節信號所產生的一第二控制信號送給及閘電路,當第一、第二控制信號相符時,及閘電路得以在間歇工作模式輸出第一控制信號給驅動器,藉以使驅動器調整驅動信號。
再者,於控制方法中,第二控制器包含一比較器,用以比較其基準與調節信號以輸出第二控制信號。
步驟(c)包含產生補償信號以補償基準或調節信號。
步驟(c)更包含:當調節信號的量低於一第一預設值時,功率級工作在間歇工作模式,利用補償信號把基準補償至一第二預設值,使得當調節信號量低於第二預設值時,功率級停止工作;當調節信號量高於第二預設值時,功率級恢復工作,其中第二預設值高於第一預設值。
步驟(c)更包含:當步驟(a)檢測出輸出狀態由輕載或空載變為重載時,取消對基準的補償,功率級工作在一正常模式。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藉由加入補償,使功率級在該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有至少一個工作周期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該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 下的輸出功率,從而在該間歇工作模式時使得相同負載下的平均驅動次數減少。在輕載或空载情況下當功率級工作時,由於減少了輕載或空载時的工作次數,所以提高了輕載或空载效率,且有效改善輸出負載突然變大時輸出電壓的下跌。
以下將以實施方式對上述之說明作詳細的描述,並對本發明之技術方案提供更進一步的解釋。
為了使本發明之敘述更加詳盡與完備,可參照所附之圖式及以下所述各種實施例,圖式中相同之號碼代表相同或相似之元件。另一方面,眾所週知的元件與步驟並未描述於實施例中,以避免對本發明造成不必要的限制。
於實施方式與申請專利範圍中,涉及『耦接(coupled with)』之描述,其可泛指一元件透過其他元件而間接連接至另一元件,或是一元件無須透過其他元件而直接連接至另一元件。
於實施方式與申請專利範圍中,除非內文中對於冠詞有所特別限定,否則『一』與『該』可泛指單一個或複數個。
本文中所使用之『約』、『大約』或『大致』係用以修飾任何可些微變化的數量,但這種些微變化並不會改變其本質。於實施方式中若無特別說明,則代表以『約』、『大約』或『大致』所修飾之數值的誤差範圍一般是容許在百分之二十以內,較佳地是於百分之十以內,而更佳地則是 於百分五之以內。
本發明提出的新的技術解決方案是為了能夠滿足嚴格的輕載和空載高效率的要求,同時解決了在輕載和空載情況下負載突然增加時輸出下跌的問題。本發明的主要控制方法是,在控制單元中加入補償,使功率級在該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有至少一個工作周期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該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從而在該間歇工作模式時使得相同負載下的平均驅動次數減少;也就是說可以不要求每一個工作周期的輸出功率都要高於在將要進入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實務上只要能夠達到“在間歇工作模式時使得相同負載下的平均驅動次數減少”即可。於一實施例中,可以使功率級在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如第3圖所示。在輕載或空載情況下當功率級工作時,由於每個工作周期內可以傳輸更多的能量,所示減少了輕載或空載時的工作次數,提高了輕載或空載效率。
本發明之一技術態樣的典型應用示意圖,即第4圖所示之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其可適用於電力變換器,或是廣泛地運用在相關之技術環節。
第4圖中,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包括功率級1、輸出檢測單元2、控制單元3與補償單元6。在結構上,控制單元3電性耦接功率級1,輸出檢測單元2電性耦接控制單元3,補償單元6電性耦接控制單元3。於使用時,輸出檢測單 元2用以檢測功率級1的輸出狀態,控制單元3用以基於輸出狀態來產生一驅動信號給功率級1,藉以控制功率級1工作。當功率級1工作在一間歇工作模式時,補償單元6用以產生一補償信號給控制單元3,控制單元3根據補償信號來調整驅動信號,藉以使功率級1在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有至少一個工作周期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該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從而在該間歇工作模式時使得相同負載下的平均驅動次數減少;於一實施例中,使功率級1在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即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轉為間歇工作模式的切入點A對應之輸出功率。
值得注意的是,當轉換器工作在間歇工作模式時,補償單元6產生的補償信號,使得控制單元3在間歇工作時產生的驅動可使功率級1在工作時比間歇模式進入點傳輸更高功率的工作狀態。
具體的工作流程如第5圖所示,於步驟S510中輸出功率不斷下降,當步驟S520判定輸出檢測單元檢測到輸出功率小於一定值時,轉換器進入間歇工作模式。於步驟S530~S550,此時補償單元產生的補償信號使得控制單元產生的驅動信號可使功率1級在該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有至少一個工作周期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該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從而在該間歇工作模式時使得相同負載下的平均驅動次數減 少;於一實施例中,使功率級在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
控制單元3可包含驅動器5與控制器4。在結構上,驅動器5電性耦接功率級1,控制器4電性耦接驅動器5。於使用時,控制器4用以控制驅動器5去發送驅動信號。補償單元6產生的補償信號可以補償給控制單元3中的驅動器5,如圖6所示,驅動器5根據補償信號來調整驅動信號。或者,補償單元6產生的補償信號也可以補償給控制單元3中的控制器4,如圖7所示,控制器4根據補償信號令驅動器5去調整驅動信號。
當補償單元6產生的補償信號補償給控制單元3中的驅動器時,補償信號使驅動器產生的驅動信號發生改變,使功率級1在該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有至少一個工作周期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該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從而在該間歇工作模式時使得相同負載下的平均驅動次數減少;於一實施例中,功率級在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被改變的可以是驅動信號的占空比發生改變,用於定頻、依靠改變占空比使輸出穩定的反激電路、正激電路、不對稱半橋電路等;也可以是驅動信號的頻率發生改變,用於定占空比、依靠改變頻率使輸出穩定的諧振線路,如LLC串聯諧振電路等;也可以是驅動信號的占空比和頻率同時發生改變,如臨界斷續模式的反激電路、Boost 電路等。
當補償單元6產生的補償信號補償給控制單元3中的控制器時,補償信號使控制器產生的控制信號發生改變,使得功率級1在該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有至少一個工作周期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該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從而在該間歇工作模式時使得相同負載下的平均驅動次數減少;於一實施例中,功率級在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
以第8圖為例,控制器4可包含第一控制器410、第二控制器420與調節器430。在結構上,調節器430電性耦接第一控制器410與第二控制器420,第一控制器410電性耦接驅動器5,第二控制器420電性耦接第一控制器410。輸出檢測單元2產生的輸出信號傳輸給控制器4中的調節器430。調節器430自輸出檢測單元2接收此輸出信號,並根據輸出信號以產生一調節信號分別給用於正常模式控制的第一控制器410和間歇控制模式的第二控制器420,第二控制器420產生的控制信號送給正常模式第一控制器410產生間歇模式控制的控制信號。因此補償單元6產生的補償信號可以補償給控制器4中的第二控制器420以影響間歇模式工作時的第一控制器410輸出的控制信號,使第一控制器410得以產生在間歇工作模式的控制信號給驅動器5,藉以使驅動器5調整驅動信號,使功率級1在該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有至少一個工作周期的輸出 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該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從而在該間歇工作模式時使得相同負載下的平均驅動次數減少;於一實施例中,使功率級1在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
以第9圖為例,控制器4可包含第一控制器410、第二控制器420、調節器430以及及閘電路440。在結構上,及閘電路440電性耦接驅動器5,第一控制器410電性耦接及閘電路440,第二控制器420電性耦接及閘電路440,調節器430電性耦接第一控制器410和第二控制器420。輸出檢測單元2產生的輸出信號傳輸給控制器4中的調節器430,調節器430自輸出檢測單元2接收此輸出信號,並根據輸出信號以產生一調節信號分別給用於正常模式控制的第一控制器410和間歇控制模式的第二控制器420。第二控制器420產生的第二控制信號控制第一控制器410產生的第一控制信號是否傳輸給驅動器5,此功能可由一及閘電路440實現,當第一、第二控制信號相符時,及閘電路440得以在間歇工作模式輸出第一控制信號給驅動器5,藉以使驅動器5調整驅動信號。補償單元6產生的補償信號可以補償給控制器中的第二控制器420以影響間歇模式工作時的第一控制器410輸出的第一控制信號,使功率級1在該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有至少一個工作周期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該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從而在該間歇工作模式 時使得相同負載下的平均驅動次數減少;於一實施例中,使功率級1在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
具體的實施方法可以為,如第10圖所示,第二控制器420可以是一個比較器。隨著輸出負載的減輕,為了使功率級傳輸的功率減少,調節器430產生的調節信號不斷減少,當調節信號減少到小於第二控制器420中的基準時,第一控制器410根據調節信號產生的控制信號停止,驅動器5不產生驅動信號,即轉換器工作在間歇工作模式。此時將補償單元6產生的補償信號補償給第二控制器420中的基準或調節信號,因此調節器430產生的調節信號可使功率級1在該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有至少一個工作周期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該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從而在該間歇工作模式時使得相同負載下的平均驅動次數減少;於一實施例中,使功率級1在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從而提高輕載或空載效率。
此方法還有另外一個優點是:在間歇模式時由於補償單元6產生的補償信號的補償,調節器產生的調節信號可使功率級在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因此當輸出負載突然變大時,調節器產生的調節信號從間歇模式工作點變化到重載工作點的時間可以明顯 減少。所以可以有效減少,甚至消除在傳統控制模式下,當轉換器在輕載或空載模式下負載突然增加時,輸出電壓的下跌。
以輕載間歇工作模式時在第二控制器420中的基準處加入補償單元6產生的補償信號為例,如果是輸出負載增加時調節信號量單調上升的調節電路,具體的實施方法如第11圖所示。隨著輸出負載的下降,調節信號量降低。當調節信號量低於第一預設值VL時,轉換器工作在間歇工作模式,並且把基準補償至第二預設值VH。應瞭解到,第一預設值VL與第二預設值VH的具體數值並非一個絕對固定值,熟習此項技藝者當可是當時需要彈性設定相關的參數。
當調節信號量低於第二預設值VH時,變換器停止工作;當調節信號量高於第二預設值VH時,變換器恢復工作。在間歇工作模式時,調節信號量運行在第二預設值VH附近,每個周期傳輸的能量與正常模式調節信號量為第二預設值VH時傳輸的能量相同,大於調節信號量為第一預設值VL時每個周期傳輸的能量,因而提高了輕載時的效率。具體流程圖如第12圖所示之步驟S121~S125。
檢測負載狀況,當負載狀況由輕載變為重載時,即由間歇工作模式變為正常工作模式時,取消在基準上的補償,變換器工作在正常模式。由於切出工作間歇模式時調節信號量為VH,因此當負載在輕載模式下突然增加時,調節器產生的調節信號量從VH點到穩定點比從VL點到穩定點需要的時間少。因此能有效減少,甚至消除在傳統控制 模式下,當轉換器在輕載模式下負載突然增加時,輸出電壓的下跌。具體流程圖如圖13所示之步驟S131~S135。
以LLC串聯諧振轉換器為例,負載越大,工作頻率越低,負載越輕,工作頻率越高。調節器產生的調節信號量與轉換器的工作頻率一一對應,即負載越大,反饋信號量越大,工作頻率越低;負載越小,反饋信號量越小,工作頻率越高。工作在間歇工作模式下時,當調節信號量小於第二控制器420中的基準時,轉換器停止工作,當調節信號量大於第二控制器420中的基準時,轉換器恢復工作。具體的控制方法是:在間歇工作模式下,使轉換器工作在比正常模式下将要进入同歇工作模式时傳輸更高功率的工作狀態,即間歇工作模式下的工作頻率低於正常模式下將要进入同歇工作模式时的工作頻率,即進入間歇工作模式後,使第二控制器420中的基準升高。當負載狀況由輕載變為重載後,轉換器的工作模式由間歇工作模式變為正常工作模式,且第二控制器420中的基準也降低恢復。
如上所述之輸出檢測單元2、控制單元3與補償單元6,其具體實施方式可為軟體、硬體與/或軔體。舉例來說,若以執行速度及精確性為首要考量,則該單元基本上可選用硬體與/或軔體為主;若以設計彈性為首要考量,則該單元基本上可選用軟體為主;或者,該單元可同時採用軟體、硬體及軔體協同作業。應瞭解到,以上所舉的這些例子並沒有所謂孰優孰劣之分,亦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熟習此項技藝者當視當時需要,彈性選擇該些單元的具體架構。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 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功率級
2‧‧‧輸出檢測單元
3‧‧‧控制單元
4‧‧‧控制器
5‧‧‧驅動單元
6‧‧‧補償單元
410‧‧‧第一控制器
420‧‧‧第二控制器
430‧‧‧調節器
440‧‧‧及閘電路
A‧‧‧切入點
S121~S550‧‧‧步驟
VL‧‧‧第一預定值
VH‧‧‧第二預定值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第1圖所示為直流對直流轉換器的主架構圖;第2圖表示傳統的直流對直流轉換器控制方法的調節信號量的變化圖;第3圖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新穎的變換器間歇工作模式時功率傳輸方式;第4圖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種新穎的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典型應用線路圖;第5圖是第4圖之直流對直流轉換器的工作流程圖;第6圖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控制單元的第一種補償方法;第7圖是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控制單元的第二種補償方法;第8圖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控制單元中控制器的第一種補償方法;第9圖是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控制單元中控制器的第二種補償方法;第10圖表示第9圖中控制單元中控制器的第二種補償 方法的具體實施方式;第11圖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一種新穎的調節信號量的變化圖;第12圖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一種新穎的進入間歇工作模式的流程圖;以及第13圖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所繪示之一種新穎的退出間歇工作模式的流程圖。
1‧‧‧功率級
2‧‧‧輸出檢測單元
3‧‧‧控制單元
4‧‧‧控制器
5‧‧‧驅動單元
6‧‧‧補償單元

Claims (6)

  1. 一種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包含:一功率級;一輸出檢測單元,用以檢測該功率級的輸出狀態;一控制單元,用以基於該輸出狀態來產生一驅動信號給該功率級,藉以控制該功率級工作;以及一補償單元,用以當該功率級進入一間歇工作模式時,產生一補償信號給該控制單元,該控制單元根據該補償信號來調整該驅動信號,藉以使該功率級在該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有至少一個工作周期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該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從而在該間歇工作模式時使得相同負載下的平均驅動次數減少,其中該控制單元包含:一驅動器,電性耦接該功率級;一及閘電路,電性耦接該驅動器;一第一控制器,電性耦接該及閘電路;一第二控制器,電性耦接該及閘電路;以及一調節器,用以自該輸出檢測單元接收一輸出信號,並根據該輸出信號以產生一調節信號分別給該第一、第二控制器,該第一控制器根據該調節信號以產生一第一控制信號,該補償單元所產生的該補償信號傳送給該第二控制器,該第二控制器基於該調節信號 所產生的一第二控制信號送給該及閘電路,當該第一、第二控制信號相符時,該及閘電路得以在該間歇工作模式輸出該第一控制信號給該驅動器,藉以使該驅動器調整該驅動信號,其中該第二控制器包含一比較器,用以比較其基準與該調節信號以輸出該第二控制信號,當該調節信號的量低於一第一預設值時,該功率級工作在該間歇工作模式,並且該補償信號把該基準補償至一第二預設值,使得當該調節信號的量低於該第二預設值時,該功率級停止工作;當該調節信號的量高於該第二預設值時,該功率級恢復工作,其中該第二預設值高於該第一預設值。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其中該功率級在該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該間歇工作模式時的該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其中當該輸出檢測單元檢測出該輸出狀態由輕載或空載變為重載時,該補償單元取消對該基準的補償,該功率級工作在一正常模式。
  4. 一種直流對直流轉換器的控制方法,該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包含一功率級、一驅動器、一電性耦接該驅動器之及閘電路與電性耦接該及閘電路之第一、第二控制器,該 控制方法包含:(a)檢測該功率級的輸出狀態;(b)基於該輸出狀態來產生一驅動信號給該功率級,藉以控制該功率級工作;(c)當該功率級工作在一間歇工作模式時,產生一補償信號;(d)根據該補償信號來調整該驅動信號,藉以使該功率級在該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有至少一個工作周期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該間歇工作模式時的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從而在該間歇工作模式時使得相同負載下的平均驅動次數減少;以及根據該輸出狀態以產生一調節信號分別給該第一、第二控制器,該第一控制器根據該調節信號以產生一第一控制信號,步驟(c)所產生的該補償信號傳送給該第二控制器,該第二控制器基於該調節信號所產生的一第二控制信號送給該及閘電路,當該第一、第二控制信號相符時,該及閘電路得以在該間歇工作模式輸出該第一控制信號給該驅動器,藉以使該驅動器調整該驅動信號,其中該第二控制器包含一比較器,用以比較其基準與該調節信號以輸出該第二控制信號,步驟(c)更包含:當調節信號的量低於一第一預設值時,該功率級工作在該間歇工作模式,利用該補償信號把該基準補償至一第二預設值,使得當該調節信號的量低於該第二預設值時,該功率級停止工作;當該調節信號的量高於該第二預設值時,該功率級恢復工作,其中該第二預設值高於該第一預設值。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該功率級在該間歇工作模式下工作時的輸出功率高於在將要進入該間歇工作模式時的該正常模式(連續工作模式)下的輸出功率。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步驟(c)更包含:當步驟(a)檢測出該輸出狀態由輕載或空載變為重載時,取消對該基準的補償,該功率級工作在一正常模式。
TW101104263A 2012-01-10 2012-02-09 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TWI5383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06225.9A CN103199697B (zh) 2012-01-10 2012-01-10 直流对直流转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0475A TW201330475A (zh) 2013-07-16
TWI538368B true TWI538368B (zh) 2016-06-11

Family

ID=48722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4263A TWI538368B (zh) 2012-01-10 2012-02-09 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76005A1 (zh)
CN (1) CN103199697B (zh)
TW (1) TWI5383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26491A (zh) * 2013-12-31 2015-07-01 Ibm 電源供應系統的效率調整
KR102202413B1 (ko) 2014-01-21 2021-01-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출력 전압 제어 방법, 이 출력 전압 제어 방법을 수행하는 출력 전압 제어 장치 및 이 출력 전압 제어 장치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FR3101213B1 (fr) 2019-09-24 2023-01-20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de modulation de phase et/ou d’amplitude
IT202000000877A1 (it) * 2020-01-17 2021-07-17 St Microelectronics Srl Circuito di controllo pfc per un convertitore boost, relativo circuito integrato, convertitore boost, alimentatore e procedimento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96252B1 (en) * 2000-12-14 2002-05-28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Switching DC-to-DC converter with discontinuous pulse skipping and continuous operating modes without external sense resistor
JP4850540B2 (ja) * 2005-12-26 2012-01-11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Dc−dcコンバータ及びdc−dcコンバータの制御回路
US8716995B2 (en) * 2010-11-24 2014-05-06 Rohm Co., Ltd. Control circuit for switching power supply
TWM408880U (en) * 2011-03-14 2011-08-01 Power Mate Technology Co Ltd DC power converter having a very low load loss
US9219411B2 (en) * 2011-09-13 2015-12-22 Intel Deutschland Gmbh DC/DC converter, method for providing an output voltage on the basis of an input voltage and computer progra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0475A (zh) 2013-07-16
CN103199697A (zh) 2013-07-10
US20130176005A1 (en) 2013-07-11
CN103199697B (zh) 2016-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97077B2 (en) Control method for improving dynamic response of switch power
US748953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power converter with feed-forward voltage compensation to enable a PFC circuit
WO2020015376A1 (zh) 一种提高开关电源重载切轻载动态响应的控制方法
US7200013B2 (en)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single photo-coupler control circuit thereof
US9362835B2 (en) Resonant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JP6623585B2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US8193790B2 (en)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and controller
US9337741B2 (en) DC-DC conversion circuit and method
JP2012105424A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TWI538368B (zh) 直流對直流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WO2020015391A1 (zh) 一种提高开关电源输出精度的控制方法
US9093846B2 (en) Methodology for controlling a switching regulator based on hardware performance monitoring
US9490707B2 (en) Control circuit and a method for an energy based pulse skipping mode in a DC/DC converter
JP2014131455A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Huang et al. A high speed on-chip soft-start technique with high start-up stability for current-mode DC-DC converter
EP2987045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ower converters
TWI672899B (zh) 諧振轉換器的控制方法
CN110994986B (zh) 一种电源控制方法
CN110138222B (zh) 谐振转换器的控制方法
CN113141109B (zh) 控制电路、相关集成电路、升压转换器、电源和方法
CN115425851A (zh) 一种llc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US20210021196A1 (en) Insulated power supply circuit
CN102655374A (zh) 用于切换式电源供应器的抖频控制电路及方法
TWI398080B (zh) 功率因數校正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與其應用之電源轉換器
CN111010041A (zh) 一种llc变换效率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