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4464B - 透鏡模組 - Google Patents

透鏡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4464B
TWI534464B TW103122754A TW103122754A TWI534464B TW I534464 B TWI534464 B TW I534464B TW 103122754 A TW103122754 A TW 103122754A TW 103122754 A TW103122754 A TW 103122754A TW I534464 B TWI534464 B TW I53446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module
conditional expression
focal length
following conditio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2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18767A (zh
Inventor
朴一容
趙鏞主
孫住和
鄭辰花
白在鉉
柳浩植
鄭弼鎬
蔡奎玟
Original Assignee
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18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87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44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446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透鏡模組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2013年11月8日向韓國智慧財產局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13-0135248號、2014年1月23日向韓國智慧財產局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14-0008210號以及2014年2月27日向韓國智慧財產局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14-0023269號的優先權,此等專利申請案的揭露內容的全文是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揭露內容是關於一種具有包含六個或大於六個透鏡的光學系統(optical system)的透鏡模組。
通常,用於行動通信終端機(mobile communications terminal)的攝影機(camera)包含透鏡模組以及成像器件(imaging device)。
此透鏡模組通常包含多個透鏡且包含光學系統,光學系統包含多個透鏡,以捕獲待投影至成像器件上的主體(subject) 的影像。在此方面,使用諸如電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類似者的器件作為成像器件,且此成像器件通常具有(例如)1.4微米或大於1.4微米的像素大小(pixel size)。
然而,根據行動通信終端機以及安裝於行動通信終端機中的攝影機模組的大小的逐漸減低,成像器件的像素大小已減低至(例如)1.12微米或小於1.12微米。因此,對於開發一種具有(例如)為2.3或小於2.3的低光圈數(F No.)的透鏡模組,在此低光圈數下,即使在上述條件下亦可在由透鏡模組捕獲的影像中實施高解析度(high degree of resolution)是有所需求的。
本揭露內容的一些實施例可提供一種透鏡模組,透鏡模組能夠在由透鏡模組捕獲的影像中實施高解析度。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一些實施例,一種透鏡模組可包含: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第二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三透鏡,具有折射能力(refractive power);第四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五透鏡,具有負折射能力(negative refractive power);以及第六透鏡,具有負折射能力,且具有形成於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image-side surface)上的一或多個反曲點(inflection point)。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一些實施例,一種透鏡模組可包含:第一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凸面物側表面(convex object-side surface);第二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凸面物側表面以及凸面像側表面;第三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凸面物側表面; 第四透鏡,具有折射能力;第五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以及第六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非球面形狀(aspherical shape),在非球面形狀中,兩個或大於兩個反曲點形成於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上,且兩個或大於兩個反曲點形成於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上。
10‧‧‧第一透鏡
20‧‧‧第二透鏡
30‧‧‧第三透鏡
40‧‧‧第四透鏡
50‧‧‧第五透鏡
60‧‧‧第六透鏡
70‧‧‧紅外線截止濾光片
80‧‧‧影像感測器
100‧‧‧透鏡模組
CT6‧‧‧第六透鏡沿著光軸的厚度
Pt1‧‧‧第一凹面點處的厚度
Pt2‧‧‧第一凸面點處的厚度
Pt3‧‧‧第二凸面點
ST‧‧‧光圈
自結合隨附圖式而採取的以下實施方式,將更清晰地理解本揭露內容的以上與其他態樣、特徵以及其他優點,在圖式中:圖1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一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的組態圖。
圖2為說明圖1所說明的透鏡模組的光學像差特性(optical aberration characteristic)的曲線圖。
圖3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二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的組態圖。
圖4為說明圖3所說明的透鏡模組的光學像差特性的曲線圖。
圖5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三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的組態圖。
圖6為說明圖5所說明的透鏡模組的光學像差特性的曲線圖。
圖7為說明第六透鏡的凹面點(concave point)以及凸面點(convex point)的部分放大圖。
在下文中,將參看隨附圖式來詳細地描述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然而,可以許多不同形式來體現本揭露內容,且不應將 本揭露內容認作限於本文所闡明的實施例。更確切地說,提供此等實施例,使得本揭露內容將透徹且完整,且將向於本領域具有知識者充分地傳達本揭露內容的範疇。在圖式中,可出於清楚起見而誇示元件的形狀以及尺寸,且將自始至終使用相同圖式元件符號以表示相同或類似元件。如此實施方式以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單數形式「一」以及「所述」意欲亦包含複數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清晰指示。
在例示性實施例的描述中,第一透鏡是指最靠近物側的透鏡,且第六透鏡是指最靠近像側的透鏡。另外,術語「前方(front)」是指自透鏡模組朝向物體(object)的方向,而術語「後方(rear)」是指自透鏡模組朝向影像感測器(image sensor)的方向。此外,每一透鏡的第一表面是指物側上的表面(或物側表面),且每一透鏡的第二表面是指像側上的表面(或像側表面)。另外,在本說明書中,曲率半徑(radius of curvature)、厚度(thickness)、貫通透鏡(Through-the-Lens,TTL)計量距離(metering distance)(或OAL)、SL、2Y、光學系統的總焦距(overall focal length)以及每一透鏡的焦距(focal length)的單位可按毫米(mm)計。然而,上述物理性質的單位並不限於此情形。此外,透鏡的厚度、透鏡間間隔、貫通透鏡(或OAL)以及SL為基於透鏡的光軸(optical axis)而量測的距離。另外,在透鏡形狀描述中,透鏡的一個表面為凸面的意義為對應透鏡表面的光軸部分凸起,且透鏡的一個表面為凹面的意義為對應透鏡表面的光軸部分凹入。因此,在將透鏡的一個表面描述為凸面的狀況下,透鏡的邊緣部分可為凹入。同樣地,在將透鏡的一個表面描述為透鏡的一個表面為凹面的狀 況下,透鏡的邊緣部分可為凸起。此外,在以下實施方式中,術語「反曲點」是指曲率半徑在不與光軸相交的部分中改變的點。
圖1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一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的組態圖;圖2為說明圖1所說明的透鏡模組的光學像差特性的曲線圖;圖3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二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的組態圖;圖4為說明圖3所說明的透鏡模組的光學像差特性的曲線圖;圖5為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三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的組態圖;圖6為說明圖5所說明的透鏡模組的光學像差特性的曲線圖;且圖7為說明第六透鏡的凹面點以及凸面點的部分放大圖。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透鏡模組可包含光學系統,光學系統包含六個或多於六個透鏡。舉例而言,透鏡模組可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然而,透鏡模組並不限於僅包含六個透鏡,且在必要時可更包含其他組件或額外的一或多個透鏡。舉例而言,透鏡模組可包含用於控制光量的光圈(stop)。此外,透鏡模組可更包含使紅外線截止的紅外線截止濾光片(infrared cut-off filter)。另外,透鏡模組可更包含將入射通過光學系統的主體的影像轉換成電信號(electrical signal)的影像感測器(亦即,成像器件)。另外,透鏡模組可更包含調整透鏡之間間隔的間隔維持構件(interval maintaining member)。除了六個透鏡以外,一或多個透鏡亦可配置於第一透鏡前方,配置於第六透鏡後方,或配置於第一透鏡與第六透鏡之間。
組態光學系統的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可由塑膠(plastic)形成。此外,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中的至少一者可具有非球面表 面(aspherical surface)。另外,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可分別具有至少一個非球面表面。亦即,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此處,每一透鏡的非球面表面可由方程式1表示。
在方程式1中,c指示曲率(curvature),k指示圓錐常數(conic constant),r指示自非球面表面上的任一點至光軸的距離,且常數A、B、C、D、E、F、G、H以及J順序地指示4階非球面係數、6階非球面係數、8階非球面係數、10階非球面係數、12階非球面係數、14階非球面係數、16階非球面係數、18階非球面係數以及20階非球面係數。此外,Z為非球面表面的與光軸相隔距離r的點的高度。
包含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的光學系統可具有為2.4或小於2.4的光圈數。在此狀況下,可使主體清晰地成像。舉例而言,根據本揭露內容的透鏡模組即使在低照明條件(例如,100勒克司(lux)或小於100勒克司)下亦可清晰地捕獲主體的影像。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Conditional Expression):[條件式]1.0<f1/f<2.0
此處,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且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一透鏡的折射能力最佳化的數值條件(numerical condition)。舉例而言,在f1/f低於以上條件式的下限 值(lower limit value)的狀況下,由於第一透鏡具有強折射能力,故第二透鏡至第五透鏡的光學設計(optical design)可受到限制。在f1/f大於以上條件式的上限值(upper limit value)的狀況下,由於第一透鏡具有弱折射能力,故可難以使透鏡模組小型化。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V1-V3>25.0
此處,V1為第一透鏡的阿貝數(Abbe number),且V3為第三透鏡的阿貝數。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n4>1.6
此處,n4為第四透鏡的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V1-V5>25.0
此處,V1為第一透鏡的阿貝數,且V5為第五透鏡的阿貝數。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5<f2/f<1.5
此處,f2為第二透鏡的焦距,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2.0<|f5/f|<100
此處,f5為第五透鏡的焦距,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OAL/f<1.5
此處,OA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影像表面(image surface)或影像感測器的距離,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f1/f2<2.5
此處,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2為第二透鏡的焦距。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3<|f2/f3|<2.0
此處,f2為第二透鏡的焦距,且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BFL/f>0.2
此處,BFL為自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至影像表面的距離,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D1/f>0.01
此處,D1為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氣隙(air gap),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r1/f>0.3
此處,r1為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r6/f>0.3
此處,r6為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EPD/2/f1>0.1
此處,EPD/2為入瞳(entrance pupil)的大小(單位:毫米),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3/f|<2.0
此處,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三透鏡的折射能力的量值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4/f>3.0
此處,f4為第四透鏡的焦距,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四透鏡的折射能力的量值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5/f|>3.0
此處,f5為第五透鏡的焦距,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五透鏡的折射能力的量值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6/f|<6.0
此處,f6為第六透鏡的焦距,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六透鏡的折射能力的量值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OAL/f1>0.5
此處,OA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影像表面的距離,且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一透鏡的折射能力的量值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OAL/f2<1.7
此處,OA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影像表面的距離,且f2為第二透鏡的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二透鏡的折射能力的量值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OAL/f3|>1.0
此處,OA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影像表面的距離,且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三透鏡的折射能力的量值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OAL/f4<0.5
此處,OA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影像表面的距離,且f4為第四透鏡的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四透鏡的折射能力的量值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OAL/f5|<0.5
此處,OA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影像表面的距離,且f5為第五透鏡的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五透鏡的折射能力的量值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OAL/f6|>0.2
此處,OA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影像表面的距離,且f6為第六透鏡的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六透鏡的折射能力的量值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3/f4|<0.3
此處,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且f4為第四透鏡的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四透鏡的折射能力的量值相對於第三透鏡的折射能力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4/f5|<0.7
此處,f4為第四透鏡的焦距,且f5為第五透鏡的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五透鏡的折射能力的量值相對於第四透鏡的折射能力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5<f5/f6<6.0
此處,f5為第五透鏡的焦距,且f6為第六透鏡的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六透鏡的折射能力的量值相對於第五透鏡的折射能力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1/f3|<3.0
此處,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三透鏡的折射能力的量值相對於第一透鏡的折射能力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在第三透鏡具有大於以上條件式的上限值的值|f1/f3|的狀況下,可難以校正色度光學像差(chromatic optical aberration)。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f1/f4<1.5
此處,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4為第四透鏡的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四透鏡的折射能力的量值相對於第一透鏡的折射能力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在第四透鏡具有大於以上條件式的上限值的值f1/f4的狀況下,可難以校正色度光學像差。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1/f5|<1.5
此處,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5為第五透鏡的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五透鏡的折射能力的量值相對於第一透鏡的折射能力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在第五透鏡具有等於或大於1.5的值|f1/f5|的狀況下,可難以校正色度光學像差。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1/f6|<1.5
此處,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6為第六透鏡的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六透鏡的折射能力的量值相對於第一透鏡 的折射能力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在第六透鏡具有等於或大於1.5的值|f1/f6|的狀況下,可難以校正色度光學像差。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r2/f<1.2
此處,r2為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形狀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4<r3/f<1.2
此處,r3為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形狀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r4/f|<10.0
此處,r4為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形狀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r5/f>1.3
此處,r5為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透鏡模 組的總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形狀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r6/f>0.4
此處,r6為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形狀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r7/f|>1.0
此處,r7為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形狀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r8/f|>0.5
此處,r8為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形狀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r9/f|>0.3
此處,r9為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透鏡模 組的總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形狀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r10/f|>0.4
此處,r10為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形狀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r11/f<0.5
此處,r11為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形狀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r12/f<0.4
此處,r12為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透鏡模組的總焦距。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形狀相對於透鏡模組的總焦距最佳化的條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2.0<D1/D2<5.0
此處,D1為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氣隙,且D2為第二 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的氣隙。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D2/D3>0.08
此處,D2為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的氣隙,且D3為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之間的氣隙。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D3/D4<2.0
此處,D3為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之間的氣隙,且D4為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之間的氣隙。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D4/D5>5.0
此處,D4為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之間的氣隙,且D5為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之間的氣隙。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V4/30+V5/30<2.0
此處,V4為第四透鏡的阿貝數,且V5為第五透鏡的阿貝數。
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能夠容易地製造第四透鏡以及第五透鏡的條件。舉例而言,由於滿足以上條件式的第四透鏡以及第五透鏡具有高折射率,故此等透鏡可具有大曲率半徑。在具有如上文所描述的曲率半徑的透鏡中,由於製造公差 (manufacturing tolerance)小,故可容易地製造此透鏡。另外,由於具有如上文所描述的曲率半徑的透鏡可減低透鏡間距離,故此透鏡可有利於使透鏡模組小型化。
在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中,第六透鏡可具有非球面形狀,在非球面形狀中,兩個或大於兩個反曲點形成於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上,及/或兩個或大於兩個反曲點形成於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上。
在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中,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的邊緣或周邊部分可為凸面。
在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中,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的邊緣或周邊部分可為凸面。
在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中,第六透鏡可具有非球面形狀,在非球面形狀中,四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上。
在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中,第六透鏡可具有非球面形狀,在非球面形狀中,六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上。
在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中,第六透鏡可具有非球面形狀,在非球面形狀中,四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上。
在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中,第六透鏡可具有非球面形狀,在非球面形狀中,六個反曲點可形成於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上。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 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條件式]0.03<IP611/2Y<0.04
[條件式]0.20<IP612/2Y<0.30
[條件式]0.27<IP613/2Y<0.48
此處,IP611為自第六透鏡的光軸至形成於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最靠近光軸的位置中的反曲點的半徑,IP612為自第六透鏡的光軸至形成於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第二靠近光軸的位置中的反曲點的半徑,IP613為自第六透鏡的光軸至形成於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第三靠近光軸的位置中的反曲點的半徑,且2Y為影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diagonal length)。
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形狀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滿足以上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的第六透鏡可改良光學像差及/或解析度。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條件式]0.03<IP621/2Y<0.06
[條件式]0.25<IP622/2Y<0.46
[條件式]0.38<IP623/2Y<0.43
此處,IP621為自第六透鏡的光軸至形成於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最靠近光軸的位置中的反曲點的半徑,IP622為自第六透鏡的光軸至形成於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第二靠近光軸的位置中的反曲點的半徑,IP623為自第六透鏡的光軸至形成於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反 曲點當中的形成於第三靠近光軸的位置中的反曲點的半徑,且2Y為影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
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形狀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滿足以上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的第六透鏡可改良光學像差及/或解析度。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條件式]0.08<IP611/L61ER<0.11
[條件式]0.54<IP612/L61ER<0.76
[條件式]0.97<IP613/L61ER<0.99
此處,IP611為自第六透鏡的光軸至形成於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最靠近光軸的位置中的反曲點的半徑,IP612為自第六透鏡的光軸至形成於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第二靠近光軸的位置中的反曲點的半徑,IP613為自第六透鏡的光軸至形成於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第三靠近光軸的位置中的反曲點的半徑,且L61ER為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使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effective region)的半徑。
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形狀以及大小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六透鏡的有效大小(例如,有效半徑)相對於第六透鏡的形狀最佳化的條件。滿足以上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的第六透鏡可有利於透鏡模組的小型化。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 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條件式]0.09<IP621/L62ER<0.13
[條件式]0.85<IP622/L62ER<0.89
[條件式]0.94<IP623/L62ER<0.99
此處,IP621為自第六透鏡的光軸至形成於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最靠近光軸的位置中的反曲點的半徑,IP622為自第六透鏡的光軸至形成於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第二靠近光軸的位置中的反曲點的半徑,IP623為自第六透鏡的光軸至形成於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第三靠近光軸的位置中的反曲點的半徑,且L62ER為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使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
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形狀以及大小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六透鏡的有效大小(例如,有效半徑)相對於第六透鏡的形狀最佳化的條件。滿足以上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的第六透鏡可有利於透鏡模組的小型化。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條件式]1.02<Pt1/CT6<1.25
[條件式]1.15<Pt2/CT6<1.43
[條件式]1.02<Pt3/CT6<1.36
[條件式]0.79<Pt1/Pt2<0.97
[條件式]0.83<Pt1/Pt3<1.12
[條件式]0.94<Pt2/Pt3<1.27
此處,CT6為第六透鏡沿著光軸的厚度(或第六透鏡的中心處的厚度),Pt1為第一凹面點處的厚度,Pt2為第一凸面點處的厚度,且Pt3為第二凸面點。
以上條件式可指示用於使第六透鏡的折射能力的分佈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滿足以上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的第六透鏡可將入射光均一地投影於影像表面上。此外,滿足以上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的第六透鏡可減低球面光學像差(spherical optical aberration)。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條件式]2.52<L61ER<2.72
[條件式]2.68<L62ER<3.10
此處,L61ER為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使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且L62ER為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使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
以上條件式可為用於使第六透鏡的大小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滿足以上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的第六透鏡可有利於透鏡模組的小型化。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中的至少一者:[條件式]0.86<L11ER<1.30
[條件式]0.74<L12ER<123
此處,L11ER為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中的使入射光折射的有 效區域的半徑,且L12ER為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中的使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
以上條件式可為用於使第一透鏡的大小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滿足以上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的第一透鏡可有利於透鏡模組的小型化。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中的至少一者:[條件式]0.73<L21ER<1.30
[條件式]0.70<L22ER<1.12
此處,L21ER為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中的使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且L22ER為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中的使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
以上條件式可為用於使第二透鏡的大小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滿足以上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的第二透鏡可有利於透鏡模組的小型化。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70<L31ER<1.11
[條件式]0.74<L32ER<1.17
此處,L31ER為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中的使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且L32ER為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中的使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
以上條件式可為用於使第三透鏡的大小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滿足以上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的第三透鏡可有利於透 鏡模組的小型化。
接下來,將描述組態光學系統的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的例示性實施例。
第一透鏡可具有折射能力。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一透鏡的第一表面(或物側表面)可為凸面,且第一透鏡的第二表面(或像側表面)可為凹面。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具有朝向物側為凸面的彎月面形狀(meniscus shape)。第一透鏡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非球面。第一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high light transmissivity)及/或高可加工性(high workability)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由塑膠形成。然而,第一透鏡的材料並不限於塑膠。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由玻璃形成。
第二透鏡可具有折射能力。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此外,第二透鏡的折射能力強於第一透鏡的折射能力。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焦距可短於第一透鏡的焦距(亦即,可滿足以下條件式:|f1|>|f2|)。第二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凸面。第二透鏡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非球面。第二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或高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由塑膠形成。然而,第二透鏡的材料並不限於塑膠。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由玻璃形成。
第三透鏡可具有折射能力。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具有負折射能力。此外,第三透鏡的折射能力強於第五透鏡的折射能力。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的焦距可短於第五透鏡的焦距(亦即, 可滿足以下條件式:|f5|>|f3|)。第三透鏡的第一表面可為凸面,且第三透鏡的第二表面可為凹面。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具有朝向物側凸起的彎月面形狀,或朝向物側凸起的平凸形狀(plano-convex shape)。第三透鏡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非球面。第三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或高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由塑膠形成。然而,第三透鏡的材料並不限於塑膠。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由玻璃形成。另外,第三透鏡可由具有高折射率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由折射率為1.60或大於1.60的材料形成(在此狀況下,第三透鏡的阿貝數可為30或小於30)。由於由如上文所描述的材料形成的第三透鏡可具有相對大的曲率半徑,故可容易地製造第三透鏡。此外,若第三透鏡是由如上文所描述的材料中的至少一者形成,則製造公差可小,且可減低透鏡模組的製造缺陷率(manufacturing defect rate)。另外,由如上文所描述的材料中的至少一者形成的第三透鏡可減低透鏡間距離,且可有利於使透鏡模組小型化。此外,第三透鏡的直徑可小於第一透鏡以及第二透鏡的直徑。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的有效直徑(例如,有效光實質上入射以藉此被折射的部分的直徑)可小於第一透鏡以及第二透鏡的有效直徑。
第四透鏡可具有折射能力。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具有正折射能力。第四透鏡的第一表面可為凹面,且第四透鏡的第二表面可為凸面。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具有朝向像側凸起的彎月面形狀,或朝向像側凸起的平凸形狀。第四透鏡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舉例而言,第四透鏡的兩個 表面可為非球面。第四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或高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由塑膠形成。然而,第四透鏡的材料並不限於塑膠。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由玻璃形成。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由具有高折射率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由折射率為1.60或大於1.60的材料形成(在此狀況下,第四透鏡的阿貝數可為30或小於30)。由於由如上文所描述的材料形成的第四透鏡可具有相對大的曲率半徑,故可容易地製造第四透鏡。此外,由於在由如上文所描述的材料形成的第四透鏡中,製造公差小,故可減低透鏡模組的製造缺陷率。另外,由於由如上文所描述的材料形成的第四透鏡可減低透鏡間距離,故第四透鏡可有利於使透鏡模組小型化。
第五透鏡可具有折射能力。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負折射能力。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可為凹面,且第五透鏡的第二表面可為凸面。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具有朝向像側凸起的彎月面形狀。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舉例而言,第五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非球面。第五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或高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由塑膠形成。然而,第五透鏡的材料並不限於塑膠。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由玻璃形成。另外,第五透鏡可由具有高折射率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由折射率為1.60或大於1.60的材料形成(在此狀況下,第五透鏡的阿貝數可為30或小於30)。由如上文所描述的材料中的至少一者形成的第五透鏡可具有相對大的曲率半徑,且可被容易地製造。此外,若第五透鏡是由如上文所描述的材料中的至少一者形成,則製造公差可 小,且可減低透鏡模組的製造缺陷率。另外,由如上文所描述的材料中的至少一者形成的第五透鏡可減低透鏡間距離,且可有利於使透鏡模組小型化。
第六透鏡可具有折射能力。舉例而言,第六透鏡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負折射能力。第六透鏡的第一表面可為凸面,且第六透鏡的第二表面可為凹面。此外,第六透鏡可具有至少一個反曲點或反折點(turning point)形成於第六透鏡的至少一個表面上的形狀。舉例而言,第六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在第六透鏡的中心處或在光軸上為凹面,且朝向第六透鏡的邊緣或周邊部分漸變為凸面。第六透鏡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舉例而言,第六透鏡的兩個表面可為非球面。第六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或高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六透鏡可由塑膠形成。然而,第六透鏡的材料並不限於塑膠。舉例而言,第六透鏡可由玻璃形成。
同時,在根據一些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中,透鏡可經安置成使得透鏡的有效半徑自第一透鏡朝向第三透鏡減少且自第四透鏡朝向第六透鏡增加。在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光學系統中,投影於影像感測器上的光量可增加,使得可改良透鏡模組的解析度。
此外,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透鏡模組的一些例示性實施例可改良造成影像品質劣化的光學像差。另外,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透鏡模組的一些例示性實施例可改良解析度。另外,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透鏡模組的一些例示性實施例不僅方便輕巧,且有利於減低製造成本。
將參看圖1至圖2及表格7與表格8(記載於說明書的最後)來描述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一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
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100可包含光學系統,光學系統包含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20、第三透鏡30、第四透鏡40、第五透鏡50以及第六透鏡60。透鏡模組100可更包含紅外線截止濾光片70及影像感測器80。此外,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100可具有為約2.2的光圈數以及為約70.5度的視野(field of view,FOV)。另外,在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100中,第三透鏡30至第五透鏡50中的全部的折射率約為1.640以及阿貝數約為23.3。
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此外,第一透鏡10的第一表面(或物側表面)可為凸面,且第一透鏡10的第二表面(或像側表面)可為凹面。第二透鏡2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此外,第二透鏡20的兩個表面可為凸面。第三透鏡3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此外,第三透鏡3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面,且第三透鏡3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面。第四透鏡4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此外,第四透鏡40的第一表面可為凹面,且第四透鏡40的第二表面可為凸面。第五透鏡5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此外,第五透鏡50的第一表面可為凹面,且第五透鏡50的第二表面可為凸面。第六透鏡6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此外,第六透鏡6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面,且第六透鏡6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面。另外,第六透鏡60可具有一或多個反曲點。舉例而言,第六透鏡60可具有形成於第六透鏡60的第二表面上的反曲點。同時,第四透鏡40可經安置成靠近第三透鏡30。舉例而言,第四透鏡40與第 三透鏡30之間的氣隙可小於第四透鏡40與第五透鏡50之間的氣隙。
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100可包含一或多個光圈ST。舉例而言,光圈ST可安置於第二透鏡20與第三透鏡30之間。然而,光圈ST可安置於第一透鏡10前方,安置於第一透鏡10與第二透鏡20之間,或安置於第三透鏡30與第六透鏡60之間的任何地方。
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透鏡模組可具有圖2所說明的光學像差特性,且可具有表格7與表格8所說明的透鏡特性。出於參考起見,表格7為顯示曲率半徑、每一透鏡的厚度以及透鏡間距離、折射率、透鏡的阿貝數的表格,且表格8為顯示透鏡的非球面表面值的表格。
將參看圖3至圖4及表格9與表格10(記載於說明書的最後)來描述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二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
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100可包含光學系統,光學系統包含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20、第三透鏡30、第四透鏡40、第五透鏡50以及第六透鏡60。透鏡模組100可更包含紅外線截止濾光片70及/或影像感測器80。此外,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100可具有為約2.3的光圈數以及為約70.2度的視野。另外,在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100中,第三透鏡30至第五透鏡50中的全部的折射率約為1.640以及阿貝數約為23.3。
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此外,第一透鏡10的第一表面(或物側表面)可為凸面,且 第一透鏡10的第二表面(或像側表面)可為凹面。第二透鏡2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此外,第二透鏡20的兩個表面可為凸面。第三透鏡3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此外,第三透鏡3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面,且第三透鏡3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面。第四透鏡4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此外,第四透鏡40的第一表面可為凹面,且第四透鏡40的第二表面可為凸面。第五透鏡5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此外,第五透鏡50的第一表面可為凹面,且第五透鏡50的第二表面可為凸面。第六透鏡6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此外,第六透鏡6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面,且第六透鏡6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面。另外,第六透鏡60可具有一或多個反曲點。舉例而言,第六透鏡60可具有形成於第六透鏡60的第二表面上的反曲點。同時,第四透鏡40可經安置成靠近第三透鏡30。舉例而言,第四透鏡40與第三透鏡30之間的氣隙可小於第四透鏡40與第五透鏡50之間的氣隙。
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100可包含一或多個光圈ST。舉例而言,光圈ST可安置於第二透鏡20與第三透鏡30之間。然而,光圈ST可安置於第一透鏡10前方,安置於第一透鏡10與第二透鏡20之間,或安置於第三透鏡30與第六透鏡60之間的任何地方。
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透鏡模組可具有圖4所說明的光學像差特性,且可具有表格9以及表格10所說明的透鏡特性。出於參考起見,表格9為顯示曲率半徑、每一透鏡的厚度以及透鏡間距離、折射率、透鏡的阿貝數的表格,且表格10為顯示透鏡的非球面表面值的表格。
將參看圖5至圖6以及表格11與表格12(記載於說明書的最後)來描述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三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
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100可包含光學系統,光學系統包含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20、第三透鏡30、第四透鏡40、第五透鏡50以及第六透鏡60。透鏡模組100可更包含紅外線截止濾光片70及/或影像感測器80。此外,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100可具有為約2.2的光圈數以及為約70.2度的視野。另外,在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100中,第三透鏡30至第五透鏡50中的全部的折射率約為1.640以及阿貝數約為23.3。
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此外,第一透鏡10的第一表面(或物側表面)可為凸面,且第一透鏡10的第二表面(或像側表面)可為凹面。第二透鏡2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此外,第二透鏡20的兩個表面可為凸面。第三透鏡3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此外,第三透鏡3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面,且第三透鏡3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面。第四透鏡4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此外,第四透鏡40的第一表面可為凹面,且第四透鏡40的第二表面可為凸面。第五透鏡5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此外,第五透鏡50的第一表面可為凹面,且第五透鏡50的第二表面可為凸面。第六透鏡6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此外,第六透鏡6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面,且第六透鏡6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面。另外,第六透鏡60可具有一或多個反曲點。舉例而言,第六透鏡60可具有形成於第六透鏡60的第二表面上的反曲點。同時,第四透 鏡40可經安置成靠近第三透鏡30。舉例而言,第四透鏡40與第三透鏡30之間的氣隙可小於第四透鏡40與第五透鏡50之間的氣隙。
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透鏡模組100可包含一或多個光圈ST。舉例而言,光圈ST可安置於第二透鏡20與第三透鏡30之間。然而,光圈ST可安置於第一透鏡10前方,安置於第一透鏡10與第二透鏡20之間,或安置於第三透鏡30與第六透鏡60之間的任何地方。
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透鏡模組可具有圖6所說明的光學像差特性,且可具有表格11以及表格12所說明的透鏡特性。出於參考起見,表格11為顯示曲率半徑、每一透鏡的厚度以及透鏡間距離、折射率、透鏡的阿貝數的表格,且表格12為顯示透鏡的非球面表面值的表格。
上述例示性實施例可具有表格1中說明的光學特性。此外,上述例示性實施例可滿足表格2至表格4的左側垂直欄上說明的條件式。
以下表格5展示第六透鏡的有效半徑,以及形成於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以及像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的位置。
以下表格6展示形成於第六透鏡上的凸面點以及凹面點處的厚度。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一些例示性實施例,可實施高解析度。
雖然上文已展示以及描述例示性實施例,但對於本領域具有知識者將顯而易見,在不脫離如由隨附申請專利範圍界定的本揭露內容的精神以及範疇的情況下,可進行修改以及變化。
10‧‧‧第一透鏡
20‧‧‧第二透鏡
30‧‧‧第三透鏡
40‧‧‧第四透鏡
50‧‧‧第五透鏡
60‧‧‧第六透鏡
70‧‧‧紅外線截止濾光片
80‧‧‧影像感測器
100‧‧‧透鏡模組
ST‧‧‧光圈

Claims (39)

  1. 一種透鏡模組,包括: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二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其中所述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為凸面;第三透鏡,具有折射能力;第四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五透鏡,具有負折射能力;以及第六透鏡,具有負折射能力,且具有形成於所述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一或多個反曲點,其中所述透鏡模組的總焦距f以及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f1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f1/f<2.0。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為凸面,且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為凹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為凸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為凸面,且所述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為凹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為凹面,且所述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為凸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為凹面,且所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為凸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第六透 鏡的物側表面為凸面,且所述第六透鏡的所述像側表面為凹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第六透鏡具有一或多個反曲點形成於所述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形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V1-V3>25.0其中V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阿貝數,且V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阿貝數。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n4>1.6其中n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折射率。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V1-V5>25.0其中V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阿貝數,且V5為所述第五透鏡的阿貝數。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5<f2/f<1.5其中f2為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且f為所述透鏡模組的所述總焦距。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 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2.0<|f5/f|<100其中f5為所述第五透鏡的焦距,且f為所述透鏡模組的所述總焦距。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OAL/f<1.5其中OAL為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影像表面的距離,且f為所述透鏡模組的所述總焦距。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f1/f2<2.5其中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焦距,且f2為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3<|f2/f3|<2.0其中f2為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且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BFL/f>0.2其中BFL為自所述第六透鏡的所述像側表面至影像表面的距離,且f為所述透鏡模組的所述總焦距。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D1/f>0.01其中D1為所述第一透鏡與所述第二透鏡之間的氣隙,且f為所述透鏡模組的所述總焦距。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r1/f>0.3其中r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所述透鏡模組的所述總焦距。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r6/f>0.3其中r6為所述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所述透鏡模組的所述總焦距。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EPD/2/f1>0.1其中EPD/2為入瞳的大小,且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焦距。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3/f|<2.0其中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且f為所述透鏡模組的所述總焦距。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4/f>3.0其中f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焦距,且f為所述透鏡模組的所述總焦距。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5/f|>3.0其中f5為所述第五透鏡的焦距,且f為所述透鏡模組的所述總焦距。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6/f|<6.0其中f6為所述第六透鏡的焦距,且f為所述透鏡模組的所述總焦距。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OAL/f1>0.5其中OAL為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影像表面的距離,且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焦距。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OAL/f2<1.7其中OAL為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影像表面的距 離,且f2為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OAL/f3|>1.0其中OAL為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影像表面的距離,且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OAL/f4<0.5其中OAL為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影像表面的距離,且f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焦距。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OAL/f5|<0.5其中OAL為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影像表面的距離,且f5為所述第五透鏡的焦距。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OAL/f6|>0.2其中OAL為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影像表面的距離,且f6為所述第六透鏡的焦距。
  32. 一種透鏡模組,包括:六個透鏡,自物側至像側按次序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 其中:所述第一透鏡以及所述第二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所述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為凸面,所述第五透鏡包括凹面物側表面以及凸面像側表面,所述第六透鏡在所述第六透鏡的中心處朝向所述物側為凸面且朝向所述像側為凹面,所述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具有至少兩個反曲點,且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1.0<f1/f<2.0其中f為所述透鏡模組的總焦距,且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第三透鏡與所述第四透鏡之間的距離短於所述第四透鏡與所述第五透鏡之間的距離。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的透鏡模組,更包括安置於所述第二透鏡與所述第三透鏡之間的光圈。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透鏡以及所述第三透鏡包括凸面物側表面以及凹面像側表面,所述第二透鏡包括雙凸表面,所述第四透鏡包括凹面物側表面以及凸面像側表面,且所述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具有至少一個反曲點。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 |f1/f3|<3.0其中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焦距,且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0<f1/f4<1.5其中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焦距,且f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焦距。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f1/f5|<1.5其中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焦距,且f5為所述第五透鏡的焦距。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的透鏡模組,其中所述透鏡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f1/f6|<1.5其中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焦距,且f6為所述第六透鏡的焦距。
TW103122754A 2013-11-08 2014-07-02 透鏡模組 TWI5344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30135248 2013-11-08
KR1020140008210A KR101452150B1 (ko) 2013-11-08 2014-01-23 렌즈 모듈
KR1020140023269A KR101606974B1 (ko) 2013-11-08 2014-02-27 렌즈 모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8767A TW201518767A (zh) 2015-05-16
TWI534464B true TWI534464B (zh) 2016-05-21

Family

ID=51998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2754A TWI534464B (zh) 2013-11-08 2014-07-02 透鏡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3) KR101452150B1 (zh)
TW (1) TWI5344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19876B1 (ko) * 2014-11-11 2017-03-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TWI585485B (zh) * 2015-05-19 2017-06-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I579586B (zh) * 2015-05-21 2017-04-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I623788B (zh) 2016-02-05 2018-05-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I620950B (zh) 2016-03-30 2018-04-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CN107608057B (zh) * 2017-11-07 2023-12-0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组
KR102041698B1 (ko) * 2017-11-09 2019-11-0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US10908389B2 (en) 2017-11-09 2021-02-02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Telescopic optical imaging system
CN114153059A (zh) * 2021-12-31 2022-03-08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靶面长焦镜头
CN117991479B (zh) * 2024-04-03 2024-06-07 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雷达接收光学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11321A (ja) * 1996-02-06 1997-08-15 Konica Corp レトロフォーカス型レンズ
JP2001255461A (ja) 2000-01-07 2001-09-21 Konica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KR100616646B1 (ko) 2004-12-27 2006-08-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인너 줌 렌즈 시스템
JP5095443B2 (ja) 2008-02-28 2012-12-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レンズ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KR101499969B1 (ko) * 2008-10-10 2015-03-1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JP5426313B2 (ja) 2009-10-15 2014-02-26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系
US8786961B2 (en) * 2010-07-16 2014-07-22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Image pickup lens
CN201974571U (zh) 2011-01-27 2011-09-1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撷取镜头组
TWI439720B (zh) * 2011-03-11 2014-06-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擷取鏡片組
TWI432823B (zh) 2011-06-10 2014-04-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拾取透鏡組
TWI435138B (zh) 2011-06-20 2014-04-21 Largan Precision Co 影像拾取光學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452150B1 (ko) 2014-10-22
TW201518767A (zh) 2015-05-16
KR20150053682A (ko) 2015-05-18
KR101504062B1 (ko) 2015-03-19
KR101606974B1 (ko) 2016-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65143B (zh) 镜头模块
TWI534464B (zh) 透鏡模組
TWI534463B (zh) 透鏡模組
KR101681383B1 (ko) 렌즈 모듈
TWI679446B (zh) 透鏡模組
CN108333722B (zh) 镜头模块
KR101709838B1 (ko) 렌즈 모듈
KR101681384B1 (ko) 렌즈 모듈
KR101681387B1 (ko) 렌즈 모듈
CN108303786B (zh) 镜头模块
KR101740772B1 (ko) 렌즈 모듈
US9310585B2 (en) Lens module
KR101659140B1 (ko) 렌즈 모듈
KR20160011467A (ko) 촬상 광학계
TW201508316A (zh) 光學系統
TW201544839A (zh) 光學系統
US9176303B2 (en) Lens module
KR101719881B1 (ko) 렌즈 모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