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0690B - The Weaving Structure and Weaving Method of One Weft Weft Knitted Upper - Google Patents

The Weaving Structure and Weaving Method of One Weft Weft Knitted Upp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0690B
TWI520690B TW103118185A TW103118185A TWI520690B TW I520690 B TWI520690 B TW I520690B TW 103118185 A TW103118185 A TW 103118185A TW 103118185 A TW103118185 A TW 103118185A TW I520690 B TWI520690 B TW I5206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oven
needle bed
shoe
yarn
kn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81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4026A (zh
Inventor
Shang-Jie He
Original Assignee
Hueite Interna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eite Interna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eite Internat Co Ltd
Priority to TW1031181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2069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44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40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06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0690B/zh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Description

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之編織結構與編織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利用電腦橫編織機一體編織成形的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尤指該鞋面之編織結構與編織方法。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休閒鞋、運動鞋...等各種現有技術的鞋子,主要是在一鞋底上接合一鞋面,該鞋面用以包覆穿著者的腳部,且係以多張片狀材料拼貼、縫製所構成。又,該鞋面上在對應穿著者之腳趾、腳踝與腳跟處以及用以穿設鞋帶處,還要再進一步拼貼或縫製皮革、合成皮革、塑膠片...等強化用的片體,以提高該鞋子整體的結構強度,並對穿著者之腳趾、腳踝與腳跟等部位產生保護的作用。由於每一隻鞋子在製造的過程中需要利用多種不同的機器來輔助進行裁切、沖孔,也需要拼貼、縫合、黏合...等多種不同的技術來進行組接,故而衍生繁複的製造步驟與必要的人力,以致無法有效降低該鞋子的製作成本。
有鑑於前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之編織結構與編織方法,令該鞋面可在一體編織成形的過程中直接對特定部位增加其厚度與結構強度,或在特定部位形成想要的花樣、色彩及緹花圖形,該鞋面不需要再經過裁切、沖孔以及拼貼、縫製,即可依序與一鞋底之鞋中底與鞋大底結合而製成鞋子。
為了達到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所利用的技術手段是使用具有一前針床與一後針床的一電腦橫編織機進行織造,該前針床與後針床上分別橫向排列複數織針,該鞋面上形成有一長片狀的鞋舌部位、分別從該鞋舌部位的兩旁側邊側向延伸的二鞋身部位、從該鞋舌部位的前側邊與該二鞋身部位的前側邊向前延伸的一鞋頭部位、連接並延伸設置於該二鞋身部位的後側邊之間的一鞋後套部位、以及一鞋口部位,該鞋口部位包含從該鞋舌部位的後側邊、該鞋身部位的後側邊與該鞋後套部位的上側邊向上延伸的一腳踝包覆部,其中:該鞋口部位之腳踝包覆部為彈性組織,其編織結構依序包括二甲彈性編織層與二乙彈性編織層,該二甲彈性編織層分別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以及在對應後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每一乙彈性編織層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與對應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在每一乙彈性編織層中,該紗線在兩依序進行編織的前針床之織針與後針床之織針之間形成不編織且不吊目的浮線,該腳踝包覆部的上側邊進一步向上延伸形成一鞋筒部,該鞋筒部之編織結構包括複數鞋口編織層,令該鞋筒部預定編入之紗線的顏色總數為X,每一鞋口編織層以X支織針為一循環周期編織形成紗環,該複數鞋口編織層依序以第一種顏色的紗線至第X種顏色的紗線編織而成,每一種顏色的紗線重覆編織X次,其中,當第N種顏色的紗線第C次進行編織時,係在對應前針床的第Y針編織形成紗環,其中,Y=(N+(C-1)),X≧2以及X≧N≧1,所述X、Y、N、C之值均為整數,且當Y>X時,於對應前針床的第(Y-X)針編織形成紗環,又,每一鞋口編織層中對應後針床之一側所形成的編織結構係依所設計的圖樣而有不同的變化,故在此不進一步說明;該鞋後套部位之編織結構依序包括二鞋後套編織層與複數鞋後套吊目層,該二鞋後套編織層分別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以 及在對應後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每一鞋後套吊目層係將紗線吊目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與對應該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處,各鞋後套吊目層中,在對應前針床的每一織針與對應該後針床的每一織針處均吊目有紗線。
上述鞋舌部位可為彈性組織,其編織結構包括二甲彈性編織層與二乙彈性編織層,該二甲彈性編織層分別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以及在對應後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每一乙彈性編織層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與對應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在每一乙彈性編織層中,該紗線在兩依序進行編織的前針床之織針與後針床之織針之間形成不編織且不吊目的浮線。
上述二鞋身部位為可彈性組織,每一鞋身部位之編織結構包括二甲彈性編織層與二乙彈性編織層,該二甲彈性編織層分別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以及在對應後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每一乙彈性編織層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與對應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在每一乙彈性編織層中,該紗線在兩依序進行編織的前針床之織針與後針床之織針之間形成不編織且不吊目的浮線。
上述鞋後套部位兩端邊連接該二鞋身部位處可分別形成一鞋側部位,每一鞋側部位之編織結構包括二鞋側編織層,其中一鞋側編織層係以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n針與後針床之第n+1針處編織形成紗環,另一鞋側編織層係以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n+m針與後針床之第n+m+1針處編織形成紗環,其中,n為大於或等於1的整數,m為大於或等於2的整數。
本發明所利用的另一技術手段是提供一種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的編織方法,其係以一電腦橫編織機來進行,該電腦橫編織機具有一前針床、一後針床與至少一紗嘴座,該前針床與後針床上分別橫向排列複數鞋口織針, 該紗嘴座係可橫向移動地架設於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上方,且該紗嘴座帶動紗線於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上方移動,該鞋面上形成有一長片狀的鞋舌部位、分別從該鞋舌部位的兩旁側邊側向延伸的二鞋身部位、從該鞋舌部位的前側邊與該二鞋身部位的前側邊向前延伸的一鞋頭部位、連接並延伸設置於該二鞋身部位的後側邊之間的一鞋後套部位、以及一鞋口部位,該鞋口部位包含從該鞋舌部位的後側邊、該鞋身部位的後側邊與該鞋後套部位的上側邊向上延伸的一腳踝包覆部,其中:該鞋口部位之腳踝包覆部的編織方法依序包括二甲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與二乙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該二甲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係分別令前針床的各織針編織以及令後針床的各織針編織,每一乙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編織與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編織,該腳踝包覆部的上側邊進一步向上延伸形成一鞋筒部,該鞋筒部之編織方法包括複數鞋口編織層形成步驟,令該鞋筒部預定編入之紗線的顏色總數為X,每一鞋口編織層以X支織針為一循環周期進行編織,該複數鞋口編織層形成步驟依序以第一種顏色的紗線至第X種顏色的紗線進行編織,且每一種顏色的紗線重覆編織X次,其中,當第N種顏色的紗線第C次進行編織時,係以前針床的第Y針進行編織,其中,Y=(N+(C-1)),X≧2以及X≧N≧1,所述X、Y、N、C之值均為整數,且當Y>X時,以前針床的第(Y-X)針進行編織,又,在每一鞋口編織層形成步驟中,後針床之各織針的編織順序及排列係依所設計的圖樣而有所不同,故在此不進一步說明;該鞋後套部位之編織方法依序包括二鞋後套編織層形成步驟與複數鞋後套吊目層形成步驟,該二鞋後套編織層形成步驟係分別令前針床的各織針編織以及令後針床的各織針編織,每一鞋後套吊目層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的其中一織 針吊目與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吊目,直到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每一織針均進行過至少一次吊目動作。
上述鞋舌部位之編織方法可包括二甲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與二乙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該二甲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係分別令前針床的各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以及令後針床的各織針處編織,每一乙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編織與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編織。
上述每一鞋身部位之編織方法可包括二甲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與二乙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該二甲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係分別令前針床的各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以及令後針床的各織針處編織,每一乙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編織與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編織。
上述鞋後套部位兩端邊連接該二鞋身部位處可分別形成一鞋側部位,每一鞋側部位之編織方法包括二鞋側編織層形成步驟,其中一鞋側編織層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之第n針與後針床之第n+1針編織,另一鞋側編織層係令前針床之第n+m針與後針床之第n+m+1針編織,其中,n為大於或等於1的整數,m為大於或等於2的整數。
利用上述本發明之編織結構與編織方法所製成之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可利用電腦橫編織機依序一體編織形成該鞋口部位、鞋後套部位、鞋舌部位、鞋側部位、鞋身部位與鞋頭部位,並在編織的過程中對特定部位增加其厚度與結構強度,或在特定部位形成想要的花樣、色彩及緹花圖形。完成後,無需經過再次裁剪,也無需與其他片材進行拼貼、縫製,即可依序與鞋底之鞋中底與鞋大底接合而製成鞋子,不但製作程序可大為簡化,更可以節省材料成本與人力加工成本,並大幅減輕鞋子整體的重量,達到輕量化的效果。
1、A‧‧‧第一針
2、B‧‧‧第二針
3、C‧‧‧第三針
4、D‧‧‧第四針
5、E‧‧‧第五針
10、J‧‧‧第十針
18、R‧‧‧第十八針
AA、AA'、AA"、AA'''‧‧‧鞋面
10A、10A"、10A'''‧‧‧鞋舌部位
11A、12A‧‧‧甲彈性編織層
13A、14A‧‧‧乙彈性編織層
20A、20A"、20A'''‧‧‧鞋身部位
21A‧‧‧鞋眼洞
30A‧‧‧鞋頭部位
40A‧‧‧鞋後套部位
41A、42A‧‧‧鞋後套編織層
43A、44A、45A、46A‧‧‧鞋後套吊目層
50A‧‧‧鞋側部位
51A、52A‧‧‧鞋側編織層
60A、60A'‧‧‧鞋口部位
61A、61A'‧‧‧腳踝包覆部
62A‧‧‧鞋筒部
601A、602A、603A、604A、601B、602B、603B、604B、605B、606B、607B、608B、609B、601C、602C、603C、604C、605C、606C、607C、608C、609C、610C、611C、612C、613C、614C、615C、616C、617C、618C、619C、620C、621C、622C、623C、624C、625C‧‧‧鞋口編織層
BB‧‧‧鞋底
圖1為具有本發明之鞋面的鞋子的立體外觀圖。
圖2為具有本發明之鞋面的鞋子的另一立體外觀圖。
圖3A為本發明彈性組織之編織結構在一循環周期內的線圈示意圖。
圖3B為本發明彈性組織之編織結構的線圈示意圖。
圖3C為本發明之編織方法中,在織造彈性組織時的編織結構示意圖。
圖4A為本發明鞋後套部位之編織結構在一循環周期內的線圈示意圖。
圖4B為本發明鞋後套部位之編織結構的線圈示意圖。
圖5A為本發明鞋側部位之編織結構在一循環周期內的線圈示意圖。
圖5B為本發明鞋側部位之編織結構的線圈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鞋口部位之第一實施例之編織結構的線圈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鞋口部位之第二實施例之編織結構的線圈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鞋口部位之第三實施例之編織結構的線圈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之鞋面的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平面展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之鞋面的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平面展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之鞋面的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平面展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之鞋面的第四較佳實施例的平面展開示意圖。
以下配合圖式及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為達成預定發明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
首先說明用於進行針織步驟之電腦橫編織機的作動原理:一電腦橫編織機主要包含一前針床、一後針床、複數紗嘴座與一機座,該前針床與後針床並排設置,且以呈倒V型的方式以頂部相互連接,該前針床與後針床上分別 沿橫向排列複數織針,該紗嘴座與機座係可橫向移動地架設於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上方,該紗嘴座係用以穿設並帶動紗線於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上方移動,該機座中設有二凸輪板,該二凸輪板分別對應該前針床與後針床,每一凸輪板上設有複數軌道;使用時,該機座帶動至少一紗嘴座在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上方橫向移動,且當該機座移動時,該前針床與後針床上的織針會受相對應之凸輪板的軌道影響而上、下移動;其中,當織針向上移動到最高位時,會勾到紗嘴座上的紗線,而隨著織針向下移動到原位,該織針會將該紗線一同下拉,使該紗線「成環」而形成紗環,並使該紗環與先前紗線生成的紗環互相套合,此動作即為「編織」;若織針向上移動但未到達最高位時,雖然也會勾到紗嘴座上的紗線,但卻無法使該紗線「成環」就向下移動回原位,使該紗線與先前紗線所生成的紗環互相疊合,此動作稱為「吊目」。
參見圖1所示,一鞋子包括一本發明之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AA與一鞋底BB。該鞋面AA係利用電腦橫編織機一體編織而成,該鞋面AA上形成有一鞋舌部位10A、二鞋身部位20A、一鞋頭部位30A、一鞋後套部位40A與一鞋口部位60A。
該鞋舌部位10A呈長片狀,其係用以對應覆蓋穿著者之腳背。該二鞋身部位20A分別從該鞋舌部位10A的兩旁側邊側向延伸,進而對應包覆穿著者之腳部的兩側,每一鞋身部位20A上靠近該鞋舌部位10A處利用編織方式形成複數依序排列的鞋眼洞21A。該鞋頭部位30A從該鞋舌部位10A的前側邊與該二鞋身部位20A的前側邊向前延伸,並對覆蓋穿著者之腳趾。該鞋後套部位40A連接並延伸設置於該二鞋身部位20A的後側邊之間,且係用以對應包覆穿著者之腳跟,該鞋後套部位40A兩端邊連接該二鞋身部位20A處分別形成一鞋側部位50A。
該鞋口部位60A係從該鞋舌部位10A的後側邊、該鞋身部位20A的後側邊與該鞋後套部位40A的上側邊進一步向上延伸,而可對應包覆於穿著者的腳踝。具體而言,該鞋口部位60A包含一腳踝包覆部61A與一鞋筒部62A,該腳踝包覆部61A從該鞋舌部位10A的後側邊、該鞋身部位20A的後側邊與該鞋後套部位40A的上側邊向上延伸,該鞋筒部62A再從該腳踝包覆部61A之上側邊進一步向上延伸。該腳踝包覆部61A亦以編織方式形成彈性組織結構,以束縛於穿著者的腳踝,穿著時,該鞋筒部62A可保持向上延伸,也可以向下反摺,配合前述編織形成彈性組織結構的鞋舌部位10A,可對穿著者之腳部形成完整的包覆,且便於穿著者穿、脫該鞋子。
上述鞋面AA之鞋頭部位30A的外周緣、鞋身部位20A的外側邊以及鞋後套部位40A的下側邊接合於該鞋底BB之周緣,從而製成一鞋子。使用時,穿著者只要直接將腳從該鞋口部位60A伸入該鞋子內部即可完成穿著。進一步而言,該鞋底BB包括一鞋中底與一鞋大底,前述鞋面AA之鞋頭部位30A的外周緣、鞋身部位20A的外側邊以及鞋後套部位40A的下側邊先接合於該鞋中底之周緣,接著將一鞋楦置入該鞋中底與鞋面AA間並加熱,以使該鞋面AA定型,之後再將該鞋中底與鞋面AA一同與鞋大底相黏合、固接,從而製作完成一鞋子。
如圖1所示,上述鞋舌部位10A與鞋口部位60A之腳踝包覆部61A可藉由編織方式編織形成具彈性的彈性組織結構,進一步參見圖3A所示,以該鞋舌部位10A之彈性組織的編織結構與編織方法為例,該鞋舌部位10A編織方法依序包括二甲彈性編織層11A、12A形成步驟與二乙彈性編織層13A、14A形成步驟。
在該甲彈性編織層11A、12A形成步驟中,其中一甲彈性編織層11A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之各織針編織、後針床之各織針不作動,進而將紗線在 該前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具有複數紗環的一甲彈性編織層11A,另一甲彈性編織層12A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之各織針不作動、後針床之各織針編織,進而將紗線在該後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具有紗環的另一甲彈性編織層12A;在該乙彈性編織層13A、14A形成步驟中,每一乙彈性編織層13A、14A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之其中一織針編織以及後針床之其中一織針編織,進而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與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
進一步參見圖3B所示,接著重覆上述甲彈性編織層11A、12A形成步驟與乙彈性編織層13A、14A形成步驟,直到形成具有預設範圍的鞋舌部位10A。
在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中,係以十八支織針為一循環周期進行編織,其中,令該前針床上用以編織該鞋舌部位10A的十八支織針從圖3A之左側至右側依序為第一針1至第十八針18,該後針床上用以編織該鞋舌部位10A的十八支織針從圖3A之左側至右側依序為第一針A至第十八針R。編織時,先將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一針1至第十八針18的位置處連續編織,進而形成具有複數紗環的其中一甲彈性編織層11A,然後將紗線在對應後針床之第一針A至第十八針R的位置處連續編織,進而形成具有複數紗環的另一甲彈性編織層12A;接著將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一針1與對應後針床之第十針J的位置處進行編織,進而形成其中一乙彈性編織層13A,以及將紗線在對應後針床之第一針A與對應前針床之第十針10的位置處進行編織,進而形成另一乙彈性編織層14A。
進一步而言,上述甲彈性編織層11A、12A所使用的紗線為纖維原紗,上述乙彈性編織層13A、14A所使用的紗線為鬆緊線,藉該鬆緊線使該鞋舌部位10A具彈性,以貼合地包覆於穿著者的腳背。又,如圖3C所示,在上述各乙彈性編織層13A、14A中,該鬆緊線會在兩依序編織形成的紗環之間形成不編 織且不吊目的浮線,該浮線會讓該鞋舌部位10A內部蓬鬆,進而增加該鞋舌部位10A的厚度。
上述鞋口部位60A之腳踝包覆部61A之彈性組織的編織結構與編織方法與該鞋舌部位10A之彈性組織的編織結構與編織方法,恕不贅述。
進一步參見圖4A所示,為該鞋後套部位40A的編織結構與編織方法,該鞋後套部位40A編織方法依序包括二鞋後套編織層41A、42A形成步驟與複數鞋後套吊目層43A、44A、45A、46A形成步驟。
在該鞋後套編織層41A、42A形成步驟中,其中一鞋後套編織層41A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之各織針編織、後針床之各織針不作動,進而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具有複數紗環的一鞋後套編織層41A,另一鞋後套編織層42A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之各織針不作動、後針床之各織針編織,進而將紗線在該後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具有紗環的另一鞋後套編織層42A;在該鞋後套吊目層43A、44A、45A、46A形成步驟中,每一鞋後套吊目層43A、44A、45A、46A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之其中一織針吊目以及後針床之其中一織針吊目,以令一紗線吊目在該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與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處,直到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每一織針均進行過至少一次吊目動作,使得在進行完各鞋後套吊目層43A、44A、45A、46A形成步驟之後,會將紗線吊目在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每一織針處。
進一步參見圖4B所示,接著重覆上述鞋後套編織層41A、42A形成步驟與鞋後套吊目層43A、44A、45A、46A形成步驟,直到形成具有預設範圍的鞋後套部位40A。
在本發明之具體實施方式中,係以四支織針為一循環周期進行編織,其中,令該前針床上用以編織該鞋後套部位40A的四支織針從圖4A之左側 至右側依序為第一針1至第四針4,該後針床上用以編織該鞋後套部位40A的四支織針從圖4A之左側至右側依序為第一針A至第四針D。編織時,先將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一針1至第四針4的位置處連續編織,進而形成具有複數紗環的其中一鞋後套編織層41A,然後將紗線在對應後針床之第一針A至第四針D的位置處連續編織,進而形成具有複數紗環的另一鞋後套編織層42A;接著依序分別將紗線吊目在該前針床之第一針1與後針床之第三針C、將紗線吊目在該前針床之第一針2與後針床之第三針D、將紗線吊目在該前針床之第一針3與後針床之第三針A、以及將紗線吊目在該前針床之第一針4與後針床之第三針B,從而形成各鞋後套吊目層43A、44A、45A、46A。
上述鞋後套吊目層43A、44A、45A、46A可增加編織結構的厚度,且鞋後套吊目層43A、44A、45A、46A越多層,該鞋後套部位40A的厚度也越厚,可藉此強化該鞋後套部位40A的結構,達到使該鞋後套部位40A之布面硬挺的效果。進一步而言,上述鞋後套編織層41A、42A與鞋後套吊目層43A、44A、45A、46A中任一層所使用的紗線可包含纖維原紗與熱熔紗,藉由在紗線中混入熱熔紗之方式,當將鞋面AA與鞋中底結合並一同加熱時,該熱熔紗會熔化,令該鞋後套部位40A定型且布面硬挺,從而達到強化該鞋後套部位40A之結構強度的目的。
進一步參見圖5A所示,為連接該鞋身部位20A與鞋後套部位40A的鞋側部位50A之編織結構與編織方法,該鞋側部位50A之編織方法包括二鞋側編織層51A、52A形成步驟,在該鞋側編織層51A形成步驟中,其中一鞋側編織層51A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之第n針與後針床之第n+1針編織,進而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第n針與後針床的第n+1針處編織形成紗環,另一鞋側編織層51A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之第n+m針與後針床之第n+m+1針編織,進而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第 n+m針與後針床的第n+m+1針處編織形成紗環,其中,n為大於或等於1的整數,m為大於或等於2的整數。
進一步參見圖5B所示,接著重覆上述鞋側編織層51A、52A形成步驟,直到形成具有預設範圍的鞋側部位50A。
在本發明之具體實施方式中,係以四支織針為一循環周期進行編織,其中,令該前針床上用以編織該鞋側部位50A的四支織針從圖5A之左側至右側依序為第一針1至第四針4,該後針床上用以編織該鞋側部位50A的四支織針從圖5A之左側至右側依序為第一針A至第四針D。編織時,先將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一針1與對應後針床之第二針B的位置處編織,進而形成其中一鞋側編織層51A,接著將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三針3與對應後針床之第四針D的位置處編織,進而形成其中一鞋側編織層52A。以上述編織方法所織成的鞋側部位50A會形成具有複數斜紋的圖樣,且兩斜紋之間還可略為側向伸縮,使整個鞋側部位50A具有些微彈性,藉此增加穿著時的舒適度。進一步而言,上述鞋側編織層51A、52A所使用的紗線可為纖維原紗。
進一步參見圖6所示,該鞋口部位60A之鞋筒部62A的編織方法包括複數鞋口編織層601A、602A、603A、604A形成步驟,其中,以該鞋筒部62A處預定編入之紗線的顏色總數2為依據,每一鞋口編織層601A、602A、603A、604A以2支織針為一循環周期進行織造,亦即,令該前針床之織針依序為第一針1、第二針2,超過第2針後再重新從第一針1開始排列至第2針,該複數鞋口編織層601A、602A、603A、604A形成步驟依序以第一種顏色的紗線、第二種顏色的紗線進行編織,每一種顏色的紗線須重覆編織2次,總共需進行22次鞋口編織層601A、602A、603A、604A形成步驟。其中,令X為預定編入之紗線的顏色總數,N為該種顏色之編號,C為每一種顏色之紗線的工作行數,當第N種顏色的紗線 第C次進行編織時,係以前針床的第Y針進行編織,其中,Y=(N+(C-1)),且X≧2以及X≧N≧1,所述X、Y、N、C之值均為整數,當Y>X時,進一步將Y之值減X,以得到以前針床的第(Y-X)針進行編織的結果。由於上述鞋筒部62A係採提花編織,而提花編織是利用2種以上且包含2種之顏色來編織形成圖樣,故X之值為大於或等於2,各鞋口編織層601A、602A、603A、604A利用不同顏色的紗線來進行織造,可編織形成不同圖樣;又,在編造每一鞋口編織層601A、602A、603A、604A的過程中,該後針床之各織針係依所設計的圖樣來決定是否進行編織,故可有不同的變化,在此不進一步說明。進一步而言,上述鞋口編織層601A、602A、603A、604A所此用的紗線為纖維原紗。
具體來說,如圖6所示,為鞋口部位60A之鞋筒部62A之第一實施例的編織方法與編織結構,其係以兩種顏色的紗線來編織圖樣,並用2支織針為一循環周期進行編織。該鞋口部位60A之鞋筒部62A之第一實施例的編織方法包括四鞋口編織層601A、602A、603A、604A形成步驟,其中:當第一種顏色的紗線在第一次進行編織時,N=1、C=1,則Y=(1+(1-1))=1,故係將第一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一針1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二種顏色的紗線第一次進行編織,N=2、C=1,則Y=(2+(1-1))=2,故係將第二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二針2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一種顏色的紗線第二次進行編織,N=1、C=2,則Y=(1+(2-1))=2,故係將第一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二針2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二種顏色的紗線第二次進行編織,N=2、C=2,則Y=(2+(2-1))=3,3-2=1,故係將第二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一針1的位置處進行編織。
進一步參見圖7所示,為鞋口部位60A之鞋筒部62A之第二實施例的編織方法與編織結構,其係以三種顏色的紗線來編織圖樣,並用3支織針為一 循環周期進行編織。該鞋口部位60A之鞋筒部62A之第二實施例的編織方法包括九鞋口編織層601B、602B、603B、604B、605B、606B、607B、608B、609B形成步驟,其中:當第一種顏色的紗線在第一次進行編織時,N=1、C=1,則Y=(1+(1-1))=1,故係將第一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一針1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二種顏色的紗線第一次進行編織,N=2、C=1,則Y=(2+(1-1))=2,故係將第二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二針2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三種顏色的紗線第一次進行編織,N=3、C=1,則Y=(3+(1-1))=3,故係將第三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三針3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一種顏色的紗線第二次進行編織,N=1、C=2,則Y=(1+(2-1))=2,故係將第一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二針2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二種顏色的紗線第二次進行編織,N=2、C=2,則Y=(2+(2-1))=3,故係將第二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三針3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三種顏色的紗線第二次進行編織,N=3、C=2,則Y=(3+(2-1))=4,4-3=1,故係將第三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一針1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一種顏色的紗線第三次進行編織,N=1、C=3,則Y=(1+(3-1))=3,故係將第一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三針3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二種顏色的紗線第三次進行編織,N=2、C=3,則Y=(2+(3-1))=4,4-3=1,故係將第二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一針1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三種顏色的紗線第三次進行編織,N=3、C=3,則Y=(3+(3-1))=5,5-3=2,故係將第三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二針2的位置處進行編織。
進一步參見圖8所示,為鞋口部位60A之鞋筒部62A之第三實施例的編織方法與編織結構,其係以五種顏色的紗線來編織圖樣,並用5支織針為一循環周期進行編織。該鞋口部位60A之鞋筒部62A之第三實施例的編織方法包括 二十五鞋口編織層601C、602C、603C、604C、605C、606C、607C、608C、609C、610C、611C、612C、613C、614C、615C、616C、617C、618C、619C、620C、621C、622C、623C、624C、625C形成步驟,其中:當第一種顏色的紗線第一次進行編織時,N=1、C=1,則Y=(1+(1-1))=1,故係將第一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一針1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二種顏色的紗線第一次進行編織,N=2、C=1,則Y=(2+(1-1))=2,故係將第二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二針2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三種顏色的紗線第一次進行編織,N=3、C=1,則Y=(3+(1-1))=3,故係將第三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三針3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四種顏色的紗線第一次進行編織,N=4、C=1,則Y=(4+(1-1))=4,故係將第四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四針4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五種顏色的紗線第一次進行編織,N=5、C=1,則Y=(5+(1-1))=5,故係將第五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五針5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一種顏色的紗線第二次進行編織,N=1、C=2,則Y=(1+(2-1))=2,故係將第一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二針2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二種顏色的紗線第二次進行編織,N=2、C=2,則Y=(2+(2-1))=3,故係將第二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三針3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三種顏色的紗線第二次進行編織,N=3、C=2,則Y=(3+(2-1))=4,故係將第三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四針4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四種顏色的紗線第二次進行編織,N=4、C=2,則Y=(4+(2-1))=5,故係將第四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五針5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五種顏色的紗線第二次進行編織,N=5、C=2,則Y=(5+(2-1))=6,6-5=1,故係將第五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一針1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一種顏色的紗線第三次進行編織,N=1、C=3,則Y=(1+(3-1))=3,故係將第一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三針3的位置處進行 編織;接著為第二種顏色的紗線第三次進行編織,N=2、C=3,則Y=(2+(3-1))=4,故係將第二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四針4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三種顏色的紗線第三次進行編織,N=3、C=3,則Y=(3+(3-1))=5,故係將第三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五針5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四種顏色的紗線第三次進行編織,N=4、C=3,則Y=(4+(3-1))=6,6-5=1,故係將第四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一針1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五種顏色的紗線第三次進行編織,N=5、C=3,則Y=(5+(3-1))=7,7-5=2,故係將第五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二針2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一種顏色的紗線第四次進行編織,N=1、C=4,則Y=(1+(4-1))=4,故係將第一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四針4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二種顏色的紗線第四次進行編織,N=2、C=4,則Y=(2+(4-1))=5,故係將第二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五針5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三種顏色的紗線第四次進行編織,N=3、C=4,則Y=(3+(4-1))=6,6-5=1,故係將第三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一針1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四種顏色的紗線第四次進行編織,N=4、C=4,則Y=(4+(4-1))=7,7-5=2,故係將第四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二針2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五種顏色的紗線第四次進行編織,N=5、C=4,則Y=(5+(4-1))=8,8-5=3,故係將第五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三針3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一種顏色的紗線第五次進行編織,N=1、C=5,則Y=(1+(5-1))=5,故係將第一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五針5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二種顏色的紗線第五次進行編織,N=2、C=5,則Y=(2+(5-1))=6,6-5=1,故係將第二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一針1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三種顏色的紗線第五次進行編織,N=3、C=5,則Y=(3+(5-1))=7,7-5=2,故係將第三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二針2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 四種顏色的紗線第五次進行編織,N=4、C=5,則Y=(4+(5-1))=8,8-5=3,故係將第四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三針3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接著為第五種顏色的紗線第五次進行編織,N=5、C=5,則Y=(5+(5-1))=9,9-5=4,故係將第五種顏色的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四針4的位置處進行編織。
參見圖9所示,為圖1中利用本發明之編織方法與編織結構所織造而成之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AA的第一較佳實施例,該鞋面AA展開成平面片體狀。
進一步參見圖10所示,為上述鞋面AA'的第二較佳實施例,其中,該鞋面AA'之鞋口部位60A'處僅形成有腳踝包覆部61A',並未進一步形成有鞋筒部。
進一步參見圖11所示,為上述鞋面AA"的第三較佳實施例,其中,該鞋面AA"之鞋舌部位10A"並非形成彈性組織結構,而是於兩側的鞋身部位20A"以編織方式形成彈性組織結構,該鞋身部位20A"之彈性組織的編織結構與編織方法與前述鞋舌部位10A"之彈性組織的編織結構與編織方法,恕不贅述。
進一步參見圖12所示,為上述鞋面AA'''的第四較佳實施例,其中,該鞋面AA'''之鞋舌部位10A'''以及兩側的鞋身部位20A'''均形成為彈性組織結構,該鞋舌部位10A'''與鞋身部位20A'''之彈性組織的編織結構與編織方法與前述鞋舌部位10A'''之彈性組織的編織結構與編織方法,恕不贅述。
本發明的優點在於,可利用電腦橫編織機將紗線依序一體編織形成該鞋口部位60A、60A'、鞋後套部位40A、鞋舌部位10A、10A"、10A'''、鞋側部位50A、鞋身部位20A、20A''、20A'''與鞋頭部位30A,完成後,無需經過再次裁剪,也無需與其他片材進行拼貼、縫製,即可直接與鞋底BB接合而製成鞋子,不但製作程序可大為簡化,更可以節省材料成本與人力加工成本。
其次,在編織所使用的該紗線內混入熱熔紗一併織造,當鞋面AA、AA'、AA"、AA'''一體編織完成並接合於該鞋底BB之鞋中底後,再對該鞋面AA、AA'、AA"、AA'''進行加熱處理,讓該熱熔紗熔化,可令該鞋面AA、AA'、AA"、AA'''之布面硬挺、不變形,進而強化該鞋面AA、AA'、AA"、AA'''之結構強度,並保有針織鞋面AA、AA'、AA"、AA'''的穿著舒適度,且由於不用拼貼皮革、合成皮革、塑膠材料…等片材,故可大幅減輕鞋子整體的重量,達到輕量化的效果。
同時,該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AA、AA'、AA"、AA'''在編織的過程中,除了可藉由特定的編織方法與編織結構使特定部位的厚度增加、結構強化外,也可在編織的過程中編織形成想要的花樣、色彩及緹花圖形,使得本發明之編織結構與編織方法所製成的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AA、AA'、AA"、AA'''除了可應用於製成各項球類運動、跑步、走路…等多種運動之鞋款,也可應用於製作非運動型鞋款。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非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範圍內,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AA‧‧‧鞋面
10A‧‧‧鞋舌部位
20A、20A"、20A'''‧‧‧鞋身部位
21A‧‧‧鞋眼洞
30A‧‧‧鞋頭部位
40A‧‧‧鞋後套部位
50A‧‧‧鞋側部位
60A‧‧‧鞋口部位
61A‧‧‧腳踝包覆部
62A‧‧‧鞋筒部
BB‧‧‧鞋底

Claims (10)

  1. 一種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之編織結構,其中,一電腦橫編織機之一前針床與一後針床上分別排列設置複數織針,該鞋面上形成有一長片狀的鞋舌部位、分別從該鞋舌部位的兩旁側邊側向延伸的二鞋身部位、從該鞋舌部位的前側邊與該二鞋身部位的前側邊向前延伸的一鞋頭部位、連接並延伸設置於該二鞋身部位的後側邊之間的一鞋後套部位、以及一鞋口部位,該鞋口部位包含從該鞋舌部位的後側邊、該鞋身部位的後側邊與該鞋後套部位的上側邊向上延伸的一腳踝包覆部,其中:該鞋口部位之腳踝包覆部為彈性組織,其編織結構依序包括二甲彈性編織層與二乙彈性編織層,該二甲彈性編織層分別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以及在對應後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每一乙彈性編織層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與對應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在每一乙彈性編織層中,該紗線在兩依序進行編織的前針床之織針與後針床之織針之間形成不編織且不吊目的浮線,該腳踝包覆部的上側邊進一步向上延伸形成一鞋筒部,該鞋筒部之編織結構包括複數鞋口編織層,令該鞋筒部預定編入之紗線的顏色總數為X,每一鞋口編織層以X支織針為一循環周期編織形成紗環,該複數鞋口編織層依序以第一種顏色的紗線至第X種顏色的紗線編織而成,每一種顏色的紗線重覆編織X次,其中,當第N種顏色的紗線第C次進行編織時,係在對應前針床的第Y針編織形成紗環,其中,Y=(N+(C-1)),X≧2以及X≧N≧1,所述X、Y、N、C之值均為整數,且當Y>X時,於對應前針床的第(Y-X)針編織形成紗環;該鞋後套部位之編織結構依序包括二鞋後套編織層與複數鞋後套吊目層,該二鞋後套編織層分別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以 及在對應後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每一鞋後套吊目層係將紗線吊目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與對應該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處,各鞋後套吊目層中,在對應前針床的每一織針與對應該後針床的每一織針處均吊目有紗線。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之編織結構,其中,前述鞋舌部位為彈性組織,其編織結構包括二甲彈性編織層與二乙彈性編織層,該二甲彈性編織層分別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以及在對應後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每一乙彈性編織層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與對應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在每一乙彈性編織層中,該紗線在兩依序進行編織的前針床之織針與後針床之織針之間形成不編織且不吊目的浮線。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之編織結構,其中,前述二鞋身部位為彈性組織,每一鞋身部位之編織結構包括二甲彈性編織層與二乙彈性編織層,該二甲彈性編織層分別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以及在對應後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每一乙彈性編織層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與對應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在每一乙彈性編織層中,該紗線在兩依序進行編織的前針床之織針與後針床之織針之間形成不編織且不吊目的浮線。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之編織結構,其中,前述二鞋身部位為彈性組織,每一鞋身部位之編織結構包括二甲彈性編織層與二乙彈性編織層,該二甲彈性編織層分別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以及在對應後針床的各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每一乙彈性編織層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與對應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處編織形成 紗環,在每一乙彈性編織層中,該紗線在兩依序進行編織的前針床之織針與後針床之織針之間形成不編織且不吊目的浮線。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之編織結構,其中前述鞋後套部位兩端邊連接該二鞋身部位處分別形成一鞋側部位,每一鞋側部位之編織結構包括二鞋側編織層,其中一鞋側編織層係以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n針與後針床之第n+1針處編織形成紗環,另一鞋側編織層係以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n+m針與後針床之第n+m+1針處編織形成紗環,其中,n為大於或等於1的整數,m為大於或等於2的整數。
  6. 一種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的編織方法,其係以一電腦橫編織機來進行,該電腦橫編織機具有一前針床、一後針床與至少一紗嘴座,該前針床與後針床上分別橫向排列複數鞋口織針,該紗嘴座係可橫向移動地架設於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上方,且該紗嘴座帶動紗線於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上方移動,該鞋面上形成有一長片狀的鞋舌部位、分別從該鞋舌部位的兩旁側邊側向延伸的二鞋身部位、從該鞋舌部位的前側邊與該二鞋身部位的前側邊向前延伸的一鞋頭部位、連接並延伸設置於該二鞋身部位的後側邊之間的一鞋後套部位、以及一鞋口部位,該鞋口部位包含從該鞋舌部位的後側邊、該鞋身部位的後側邊與該鞋後套部位的上側邊向上延伸的一腳踝包覆部,其中:該鞋口部位之腳踝包覆部的編織方法依序包括二甲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與二乙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該二甲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係分別令前針床的各織針編織以及令後針床的各織針編織,每一乙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編織與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編織,該腳踝包覆部的上側邊進一步向上延伸形成一鞋筒部,該鞋筒部之編織方法包括複數鞋口編織層形成步驟,令該鞋筒部預定編入之紗線的顏色總數為X,每一鞋口編織層以X支織針為一循環 周期進行編織,該複數鞋口編織層形成步驟依序以第一種顏色的紗線至第X種顏色的紗線進行編織,且每一種顏色的紗線重覆編織X次,其中,當第N種顏色的紗線第C次進行編織時,係以前針床的第Y針進行編織,其中,Y=(N+(C-1)),X≧2以及X≧N≧1,所述X、Y、N、C之值均為整數,且當Y>X時,以前針床的第(Y-X)針進行編織;該鞋後套部位之編織方法依序包括二鞋後套編織層形成步驟與複數鞋後套吊目層形成步驟,該二鞋後套編織層形成步驟係分別令前針床的各織針編織以及令後針床的各織針編織,每一鞋後套吊目層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吊目與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吊目,直到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每一織針均進行過至少一次吊目動作。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的編織方法,其中,前述鞋舌部位之編織方法包括二甲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與二乙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該二甲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係分別令前針床的各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以及令後針床的各織針處編織,每一乙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編織與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編織。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的編織方法,其中,前述每一鞋身部位之編織方法包括二甲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與二乙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該二甲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係分別令前針床的各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以及令後針床的各織針處編織,每一乙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編織與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編織。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的編織方法,其中,前述每一鞋身部位之編織方法包括二甲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與二乙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該二甲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係分別令前針床的各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以 及令後針床的各織針處編織,每一乙彈性編織層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的其中一織針編織與後針床的其中一織針編織。
  10. 如請求項6至9中任一項所述之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的編織方法,其中,前述鞋後套部位兩端邊連接該二鞋身部位處分別形成一鞋側部位,每一鞋側部位之編織方法包括二鞋側編織層形成步驟,其中一鞋側編織層形成步驟係令前針床之第n針與後針床之第n+1針編織,另一鞋側編織層係令前針床之第n+m針與後針床之第n+m+1針編織,其中,n為大於或等於1的整數,m為大於或等於2的整數。
TW103118185A 2014-05-23 2014-05-23 The Weaving Structure and Weaving Method of One Weft Weft Knitted Upper TWI5206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8185A TWI520690B (zh) 2014-05-23 2014-05-23 The Weaving Structure and Weaving Method of One Weft Weft Knitted Upp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8185A TWI520690B (zh) 2014-05-23 2014-05-23 The Weaving Structure and Weaving Method of One Weft Weft Knitted Upp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4026A TW201544026A (zh) 2015-12-01
TWI520690B true TWI520690B (zh) 2016-02-11

Family

ID=55406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8185A TWI520690B (zh) 2014-05-23 2014-05-23 The Weaving Structure and Weaving Method of One Weft Weft Knitted Upper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206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87748A (zh) * 2017-07-12 2017-10-24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鞋面局部加弹结构及其编织工艺
CN107299453A (zh) * 2017-07-12 2017-10-27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针织一体鞋面的鞋面口结构及其编织工艺
CN108588998B (zh) * 2018-06-28 2023-11-07 福建荣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编织形成耳片结构的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4026A (zh) 2015-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31190U (zh) 编织系紧元件和鞋类物品
CN105768363B (zh) 包含具有鞋舌的针织部件的鞋类物品
CN103582511B (zh) 用于编织机的组合进给器
CN203828164U (zh) 具有鞋面和固定到所述鞋面的鞋底结构的鞋类物品
CN103518011B (zh) 制造编织部件的方法
CN103517647B (zh) 结合有编织部件的鞋类物品
CN105209676B (zh) 用于编织机的具有推动构件的供料器
CN105164327B (zh) 使用竖直镶嵌拉伸元件编织一编织部件的方法
CN105143539B (zh) 用于编织机的可拆卸组件的独立控制辊
CN105163617B (zh) 包含具有抗拉绳的编织部件的鞋类物品
TWI616145B (zh) 形成一無縫編織鄰接部之方法
US20200029647A1 (en) Three-dimensional shoe
CN105164329B (zh) 用于编织机的具有减摩特征的供料器
CN105722418B (zh) 用于鞋类物品的具有可调节嵌入线的编织部件
CN107205517A (zh) 同时针织鞋类物品的相对侧部的方法
CN104886862A (zh) 具有并入了提供可变压紧的编织部件的鞋面的鞋类物品
TW201442653A (zh) 設置具一整體式編織舌件之編織組件之鞋類物件
CN107348601B (zh) 一种具有织带的针织一体鞋及其编织工艺
TWI520690B (zh) The Weaving Structure and Weaving Method of One Weft Weft Knitted Upper
TWM543587U (zh) 休閒鞋之鞋舌與鞋身連接處的一體成形編織結構
TWM466118U (zh) 緯編針織鞋面之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
TWM469327U (zh) 緯編針織鞋面之鞋頭部位的編織結構
CN211747284U (zh) 新型编织鞋面
TW201447064A (zh) 緯編針織鞋面之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及編織方法
EP3615720B1 (en) Process for making an upper for shoes with advance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