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3879B - 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13879B TWI513879B TW102141147A TW102141147A TWI513879B TW I513879 B TWI513879 B TW I513879B TW 102141147 A TW102141147 A TW 102141147A TW 102141147 A TW102141147 A TW 102141147A TW I513879 B TWI513879 B TW I51387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centration
- petroleum hydrocarbon
- barrier composition
- barrier
- accommodating spa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特別是一種藉由設置阻絕性組合物以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
國內一般油品污染主要以汽油及柴油類污染所佔比例較高,其污染物統稱石油碳氫化合物(petroleum hydrocarbon,TPH),其包含:鏈烷烴類(paraffins)、烯烴類(olefins)、萘(naphthenes)、芳香烴類(aromatic)等四碳至十二碳化合物、氧、氮、硫及微量金屬等。芳香烴類是汽油及柴油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而單環芳香族化合物包括有苯(benzene)、甲苯(toluene)、乙苯(thylbenzene)、二甲苯(xylene,統稱BTEX)、甲基第三丁基醚(methyl tert-butyl ether,簡稱MTBE)及三甲基苯(trimethylbenzene,TMB)等,因其有較高的溶解性及移動性,且又具有致癌性,於洩漏發生時,極易藉由吸附及毛細作用而長時間滯留於油管或油槽附近之淺層土壤之中,直接污染土壤資源、降低土壤品質。
依照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之規定,石油碳氫化合物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其依照第二類地下水管制標準分別為0.050mg/L、10mg/L、7mg/L、與100mg/L,地下水最低水位以上之未飽和含水層土壤中總石油碳氫化合物之濃度應低於1000mg/kg;然而,石油碳氫化合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具有高溶解性與高移動性,因此極易藉由吸附及毛細作用而
長時間滯留於油管或油槽附近之淺層土壤中,直接污染土壤資源、降低土壤品質,更甚者會滲入地下含水層污染地下水,並隨著地下含水層移動而擴大污染範圍,使整治更加困難。
習用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之方法可以區分為:習用生物方式、習用物理方式及習用化學方式,係於受污染處現地處理石油碳氫化合物,使該石油碳氫化合物濃度下降。
習用生物方式係提供營養源給土壤中之厭氧性微生物,以促進該厭氧性微生物進行共代謝,刺激該厭氧性微生物對該石油碳氫化合物之降解能力;另外,亦常提供發酵性基質作為產氫來源,以作為該厭氧性微生物降解該石油碳氫化合物之電子來源。惟,該石油碳氫化合物具有長時間滯留於土壤或地下水之特性,當該石油碳氫化合物濃度過高而無法於短時間內降解完成,該厭氧性微生物所需之營養源與產氫來源亦消耗殆盡,便會使該厭氧性微生物降解該石油碳氫化合物之能力大幅下降,從而影響對該石油碳氫化合物之整治效果。
習用物理方式係於石油碳氫化合物之污染源周圍設置一物理性攔阻物,以包圍該石油碳氫化合物之污染源,防止該石油碳氫化合物之滲透或擴散;習用化學方式則係以一包材(如水泥、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或聚氯乙烯(PVC)等)包覆一氧化劑(如雙氧水等),藉釋出該氧化劑來破壞及分解土壤或地下水中之該石油碳氫化合物。惟,不論是該習用物理方式之該物理性攔阻物、或是該習用化學方式之該包材均屬於生物不可分解材質,係會存留於土壤中,造成環境二次污染,即使事後挖除該物理性攔阻物或該包材,仍需增加金錢與時間之成本支出。
因此,若能發展一種綠色整治方法,係可以有效阻絕該石油碳氫化合物之擴散,且可以持續提供降解石油碳氫化合物之厭氧性微生物
所需營養源及產氫來源,直至該石油碳氫化合物降解至法規標準之下,並且不殘留於地下含水層,即能夠以節能有效率之方式降低環境中石油碳氫化合物之污染,並且降低對環境之二次破壞。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係提供一種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係阻絕石油碳氫化合物,防止該石油碳氫化合物擴散者。
本發明之再一目的係提供一種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係可以持續提供該厭氧性微生物足夠的營養源與產氫來源,進而提升降解石油碳氫化合物效率者。
本發明之又一目的係提供一種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係可於地下含水層中被微生物分解,不造成環境之二次負擔者。
為達到前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所運用之技術手段及藉由該技術手段所能達到之功效包含有:一種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係用以阻絕石油碳氫化合物之污染擴散,包含:提供一阻絕性組合物,包含以重量百分比計為50~55%之一植物油、15~20%之一界面活性劑、0.1~35%之一水溶性營養補充物及水;於一受污染區域調查一地下含水層之水流方向及深度;於該受污染區域挖掘至少一容置空間,且該容置空間貫穿該地下含水層;於該容置空間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以形成一阻絕牆;監測該容置空間之該阻絕性組合物濃度之總有機碳濃度;及於該受污染區域監測一石油碳氫化合物濃度,並於該石油碳氫化合物濃度高於法規標準,且該阻絕性組合物濃度過低時,於該容置空間重新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
本發明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其中,該石油碳氫化合物位於該地下含水層之上游時,該容置空間較佳係設置於該地下含水層之中游,以防止該石油碳氫化合物藉由該地下含水層擴散至該地下含
水層之下游。
本發明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其中,較佳係於該阻絕性組合物之總有機碳小於80~100mg/L時,於原本該容置空間重新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無需再重新設置新的容置空間,亦可節省成本。
本發明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其中,該容置空間較佳係垂直於該地下含水層。
本發明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其中,於形成該阻絕牆時,較佳另調整該阻絕性組合物之酸鹼值。
本發明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其中,較佳另包含於重新挖掘之一新容置空間重新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
本發明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其中,阻絕性組合物能阻隔及吸附石油碳氫化合物,藉以達成限制該石油碳氫化合物於土壤及地下含水層中擴散之功效。
本發明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當土壤中之石油碳氫化合物濃度尚未降解至低於法規標準,而阻絕牆中之阻絕性組合物於地下水中濃度已不足時,係於新容置空間再次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以形成新阻絕牆,藉此重新供給厭氧性微生物足夠之營養源與產氫來源,並持續刺激該厭氧性微生物對該石油碳氫化合物之降解,直至該石油碳氫化合物低於法規標準,進而達成有效整治該石油碳氫化合物之功效。
本發明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其中,該阻絕性組合物具生物可分解性,且不殘留於土壤及地下含水層中,沒有包材滯留的問題,因此無需將包材挖出處理,進而達到減少環境負擔且節省金錢時間成本之功效。
第1圖:阻絕性組合物對甲苯的吸附結果。
第2圖:阻絕性組合物對苯的吸附結果。
第3圖:本較佳實施例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對甲苯的整治結果。
第4圖:本較佳實施例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中,阻絕性組合物的濃度測量結果。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徵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本發明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不受限於整治受汽油或柴油污染之區域,亦可使用於整治受含有碳氫化合物污染之區域,藉以阻絕碳氫化合物於土壤及地下含水層之擴散,此係熟悉該技藝者可以理解。
本較佳實施例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係包含:提供一阻絕性組合物;於一受污染區域調查一地下含水層之水流方向及深度;於該受污染區域挖掘至少一容置空間,且該容置空間貫穿該地下含水層;於該容置空間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以形成一阻絕牆;及於該受污染區域監測一石油碳氫化合物濃度,並於該石油碳氫化合物濃度高於法規標準時,於該容置空間重新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
詳而言之,本較佳實施例之阻絕性組合物係包含一植物油、一界面活性劑、一水溶性營養補充物及水,較佳係包含以重量百分比計為50~55%之一植物油、15~20%之一界面活性劑、0.1~35%之一水溶性營養補充物及水。其中,該植物油係較佳選擇為大豆油;該水溶性營養補充物係選擇為碳水化合物、乳酸鹽及綜合維他命,以提供厭氧性微生物生長所需之營養源,及可刺激該厭氧性微生物降解石油碳氫化合物之產氫來
源;該界面活性劑係可選擇為一親水性界面活性劑、一親油性界面活性劑或其組合,較佳係選擇共用親水性之丁基溶纖劑與親油性之卵磷脂,以提升該阻絕性組合物之油水互溶效果。
於本較佳實施例中,係先混合600g/L大豆油、100g/L卵磷脂及80g/L丁基溶纖劑以得到一油滴組成溶液,及混合400g/L水、5g乳酸鹽、2g市售綜合維他命(內含維他命A、維他命B6、維他命B12、維他命D3、維他命E、維他命K3、核黃素、菸酸、葉酸等),以得到一營養混合液,並將該油滴組成溶液及該營養混合液用均質機以轉速14,000rpm混合30分鐘,即可以得到本較佳實施例之該阻絕性組合物。並且,於本較佳實施例中,該阻絕性組合物內之油滴粒徑D50
約為3.23μm,使油滴不致過大而相互融合或崩解,且易於土壤顆粒間移動。
較佳地,係於形成阻絕牆之前,調查受污染區域之一污染團範圍及其濃度,藉以評估該阻絕牆之設置位置與設置範圍,以期完整阻隔該污染團。
於形成阻絕牆之前,調查受污染區域之一地下含水層,以確認該地下含水層之水流方向及深度,藉以形成阻絕牆於預期該污染團藉由該地下含水層擴散之位置,且該阻絕牆係貫穿該地下含水層,以阻隔該污染團滲透至該地下含水層而沿水流擴散。
於調查地下含水層之後,於受污染區域挖掘至少一容置空間,且該容置空間貫穿該地下含水層。其中,該容置空間可以為一整治牆、一溝渠、一整治井或一漏斗式集水處理系統,係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理解,不加以贅述。
此外,根據污染團之位置及地下含水層之水流方向,較佳係以該污染團位置定義為該地下含水層之上游,於受污染之該地下含水層中游處挖掘容置空間,且該阻絕性組合物之影響半徑為3~6公尺(視現地水
文地質條件而定),進而形成阻絕牆,以防止該石油碳氫化合物藉由該地下含水層擴散至該地下含水層之下游。
續於容置空間中設置阻絕性組合物,以形成阻絕牆;較佳地,該容置空間係垂直於地下含水層,其理由在於該地下含水層多與地面平行,傾斜挖掘該容置空間較為費力且需注入較多該阻絕性組合物,垂直於該地下含水層挖掘該容置空間係較易挖掘,且可以達成節省該阻絕性組合物使用之功效。
於本較佳實施例中,係於挖掘容置空間後,將欲灌注阻絕性組合物之數量以水稀釋4倍,再以重力流或壓力方式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以形成阻絕牆;其中,該阻絕性組合物較佳為10公升。據此,當該容置空間中之阻絕性組合物滲入地下含水層中土壤孔隙間,並進入地下含水層時,該阻絕性組合物水解出之多鏈脂肪酸(long-chain fatty acids,LCFAs)及甘油(醇類),由於甘油具有生物分解性且易溶於水,因此當甘油存在於地下含水層中時,會被快速分解或刺激微生物,LCFAs水溶性較差,因此吸附於土壤孔隙間會緩慢氧化並持續生成氫氣及醋酸鹽,有助於促進石油碳氫化合物之降解。
較佳地,可以於容置空間中另添加一酸鹼值緩衝劑,使阻絕性組合物呈約為pH6~7之中性而避免該阻絕性組合物酸化;於本較佳實施例中,係於完成該阻絕性組合物之設置後,另以1公斤之磷酸氫二鈉(Na2
HPO4
)作為該酸鹼值緩衝劑,續以100公升之水將該酸鹼值緩衝劑以重力方式分階段灌注至該容置空間中,藉以調整該阻絕性組合物之pH值。此灌注動作可更進一步推動該阻絕性組合物滲入該容置空間外之土壤孔隙內。
阻絕牆中之阻絕性組合物進行石油碳氫化合物阻隔與降解過程中,係可以適時監測該受污染區域之該石油碳氫化合物濃度,並於該
石油碳氫化合物濃度仍高於法規標準(例如環境保護署規定之苯、甲苯、乙苯與二甲苯第二類地下水管制標準分別為0.050mg/L、10mg/L、7mg/L、與100mg/L,或土壤中總石油碳氫化合物之濃度為1000mg/kg)時,於容置空間重新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以維持設置於該容置空間之該阻絕性組合物具有足夠濃度,進而維持該阻絕性組合物之較佳作用效率。並且,重新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係可施作於當初挖掘之原始容置空間中,又或者,為避免該石油碳氫化合物之擴散範圍超出該原始容置空間所能阻隔之範圍,可新設該阻絕性組合物亦可以施作於一新挖掘之容置空間中。
較佳地,另可以於形成阻絕牆後,定期監測阻絕性組合物濃度,並於形成該阻絕牆之該阻絕性組合物濃度過低時,於容置空間中重新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藉以避免該阻絕性組合物之濃度低於有效值,而無法有效阻絕石油碳氫化合物之擴散。
特別是,可以同時監測容置空間之阻絕性組合物濃度,及污染團之石油碳氫化合物濃度,並於該石油碳氫化合物濃度高於法規標準,且該阻絕性組合物濃度過低時,於該容置空間重新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藉以使該阻絕性阻隔物能有效阻隔污染物,且減少密集重新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所造成之時間金錢成本。
於本較佳實施例中,係監測阻絕性組合物之總有機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濃度,並且,當該阻絕性組合物中總有機碳濃度低於80~100mg/L時,即可以於容置空間中重新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較佳地,係於每1個月監測該阻絕性組合物之總有機碳濃度,並於前次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約半年至1年之間,偵測到該阻絕性組合物中總有機碳濃度低於80~100mg/L時,重新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以達到較佳之石油碳氫化合物整治效果。
為證實本較佳實施例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可
以吸附石油碳氫化合物,係選擇甲苯及苯進行以下試驗:
(A)阻絕性組合物對甲苯的吸附結果
在本實驗中,係分別選用低濃度(體積百分比為15~20%)及高濃度(體積百分比為35~40%)之甲苯水溶液,以1:1之體積比例混合阻絕性組合物及該等甲苯水溶液,並注入內含鐵氟龍墊片之棕色血清瓶,使用行星式水平震盪機以160rpm之震盪速率震盪24小時後,取出樣品分析,觀察該阻絕性組合物對於水中甲苯之吸附結果。
請參照第1表及第1圖所示,係上述阻絕性組合物對甲苯的吸附結果。低濃度甲苯組(第A1、A2組)中,未經任何處理的第A1組之甲苯濃度為17.4mg/L,在經過阻絕性組合物吸附處理過後的第A2組,甲苯濃度降低為4.0mg/L,為第A1組甲苯濃度之23.0%;而高濃度甲苯組(第A3、A4組)中,未經任何處理的第A3組之甲苯濃度為36.2mg/L,在經過該阻絕性組合物吸附處理過後的第A4組,甲苯濃度降低為7.8mg/L,為第A3組甲苯濃度之21.5%。由此可知,本較佳實施例之所使用之阻絕性組合物,可以使甲苯濃度降低四分之三以上。據此,該阻絕性組合物對於甲苯具有吸附之功效,使甲苯被吸附於該阻絕性組合物而不會繼續擴散。
(B)阻絕性組合物對苯的吸附結果
在本實驗中,係分別選用低濃度(體積百分比為5~10%)
及高濃度(體積百分比為55~60%)之苯水溶液,以1:1之體積比例混合阻絕性組合物及該些苯水溶液,並注入內含鐵氟龍墊片之棕色血清瓶,使用行星式水平震盪機以160rpm之震盪速率震盪24小時後,取出樣品分析,觀察該阻絕性組合物對於水中苯之吸附結果。
請參照第2表及第2圖所示,係上述阻絕性組合物對苯的吸附結果。低濃度苯組(第B1、B2組)中,未經任何處理的第B1組之苯濃度為2.9mg/L,在經過阻絕性組合物吸附處理過後的第B2組,苯濃度降低為1.2mg/L,為第B1組苯濃度之41.4%;而高濃度苯組(第B3、B4組)中,未經任何處理的第B3組之苯濃度為57.9mg/L,在經過該阻絕性組合物吸附處理過後的第B4組,苯濃度降低為22.9mg/L,為第B3組苯濃度之39.6%。由此可知,本較佳實施例之所使用之阻絕性組合物,可以使苯濃度降低六成左右,據此,該阻絕性組合物對於苯具有吸附之功效,使苯被吸附於該阻絕性組合物而不會繼續擴散。
為證實本較佳實施例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之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石油碳氫化合物的濃度,係選擇甲苯進行以下試驗:
(C)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對甲苯之整治結果
本實驗係以連續式反應裝置評估本發明之整治方法的成效。首先,準備三個管柱(直徑5公分、長25公分),分別填充現地地下
含水層土壤以模擬現地情況,再將人工配製之含濃度為8~15mg/L甲苯的一地下水水樣經蠕動幫浦送至各該管柱中,且定義地下水流經該管柱內之1個孔隙體積(pore volume,PV)約為214ml,接著串連該三個管柱並依序編號為第C1組、第C2組及第C3組,分別代表上、中、下游;其中,該第C2組內預先灌注300ml之阻絕性組合物。當含有甲苯之地下水水樣流經該第C1組,表示為甲苯流經含水層情況,該第C2組模擬現地灌注該阻絕性組合物後之情況,該第C3組則為地下水流經該阻絕性組合物後,微生物及甲苯反應降解之反應區,並於此處監測甲苯濃度。
請參照第3圖所示,第C1組出流水之甲苯濃度維持在約9mg/L,出流水續流經第C2組之該阻絕牆後,測得該第C2組之甲苯濃度逐漸降低,在6.5 PV後甲苯濃度低於偵測極限,後續皆無測得甲苯及其降解副產物濃度;第C3組亦於6.5 PV後,甲苯濃度迅速降低至低於偵測極限,並持續維持至62.0 PV。顯示上述阻絕性組合物能夠有效控制污染物向下游繼續傳輸,並將甲苯阻絕於地下含水層上游處,不會通過該阻絕牆而擴散至該地下含水層下游處。
為證實本較佳實施例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其中之阻絕性組合物在地下含水層中可分解,係進行以下分析:
(D)阻絕性組合物之總有機碳濃度偵測
根據NIEA公告測定總有機碳之方法(W530.51C),首先以水樣均勻攪拌及適當稀釋後,經由注射針注入一內含催化劑(如氧化鈷、鉑金屬、鉻酸鋇)的加熱反應器內,使水分揮發,且有機碳被氧化產生二氧化碳和水,無機碳轉換成二氧化碳,將這些二氧化碳以載流氣體送至非分散式紅外線分析儀,檢測所得即為總有機碳濃度。於實驗中,在將上述阻絕性組合物注入地下含水層後,可以持續提供厭氧性微生物所需要之生長物質,並可以維持半年~1年之長效性,實驗期間係定期監測地下水中
總有機碳濃度,並於總有機碳濃度降至80~100mg/L時,再次灌注該阻絕性組合物。
請參照第4圖所示,本實驗準備三個管柱(直徑5公分、長25公分)並分別填充現地地下含水層土壤後,串連該三個管柱並依序編號為第D1組、第D2組及第D3組,分別代表上、中及下游,並於該第D2組中灌注300ml之上述阻絕性組合物後,分析該第D1~D3組之出流水中之總有機碳濃度。
於本實驗中,第D1組係位於上游,且未灌注阻絕性組合物,因此其出流水之總有機碳為0~4.0mg/L;第D2組係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於監測過程中總有機碳濃度增加至164mg/L,後續逐漸緩慢降低,並持續至80 PV才恢復成原本背景濃度;第D3組為下游,由於第D2組中之阻絕性組合物會順著水流注入第D3組,因此其總有機碳濃度變化趨勢與第D2組相似。
(E)阻絕性組合物之濃度影響污染物之阻絕結果
此外,請一併參照第3圖及第4圖所示,於中游(第3圖之第C2組及第4圖之第D2組)注入阻絕性組合物後,中游(第C2組)之甲苯濃度迅速下降至低於偵測極限,下游(第C3組)之甲苯濃度亦隨之下降(第3圖);若一併比較上述阻絕性組合物濃度與上述甲苯濃度之變化,當實驗進行至30~62 PV時,第4圖中出流水之總有機碳濃度由第D2組之120mg/L降至第D3組之9.6mg/L,而第3圖中,第C2組及第C3組之甲苯濃度則逐漸回升至0.6~3.1mg/L,結果顯示在中游灌注該阻絕性組合物之區域能有效控制甲苯往下游擴散,下游之阻絕性組合物能提供微生物生長並且降解甲苯,而當中游之阻絕性組合物的總有機碳濃度降低,則無法阻絕從上游擴散而來的甲苯,亦無法提供足夠碳原給下游微生物生長以降解甲苯,於是導致甲苯濃度上升。經由上述實驗證實,阻絕牆中該阻
絕性組合物之總有機碳濃度需要維持適當濃度,才能夠發揮整治甲苯污染之效果。
綜合上述,本發明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係能夠藉由設置阻絕性組合物以形成阻絕牆,吸附及阻隔石油碳氫化合物,使該石油碳氫化合物無法通過該阻絕性組合物而擴散至地下含水層下游,藉以達成限制該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範圍之功效。
再者,本發明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係可藉由監測阻絕牆中總有機碳濃度,判斷阻絕性組合物濃度,並於該阻絕性組合物之濃度不足時,再次以重力流或壓力方式將該阻絕性組合物灌注至該容置空間,形成新阻絕牆,以提供足夠的營養源及產氫來源給微生物進行石油碳氫化合物降解,藉以達成持續清除石油碳氫化合物之功效。
並且,本發明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不會在土壤或地下水中殘留不可分解之包材,因此無需在整治完成後挖出殘留包材,進而達成節省時間成本與金錢成本之功效。
雖然本發明已利用上述較佳實施例揭示,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之內,相對上述實施例進行各種更動與修改仍屬本發明所保護之技術範疇,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6)
- 一種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係包含:提供一阻絕性組合物,包含以重量百分比計為50~55%之一植物油、15~20%之一界面活性劑、0.1~35%之一水溶性營養補充物及水;於一受污染區域調查一地下含水層之水流方向及深度;於該受污染區域挖掘至少一容置空間,且該容置空間貫穿該地下含水層;於該容置空間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以形成一阻絕牆;監測該容置空間之該阻絕性組合物濃度之總有機碳濃度;及於該受污染區域監測一石油碳氫化合物濃度,並於該石油碳氫化合物濃度高於法規標準,且該阻絕性組合物濃度過低時,於該容置空間重新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
- 如專利申請範圍第1項所述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其中,該石油碳氫化合物位於該地下含水層之上游時,該容置空間係設置於該地下含水層之中游,以防止該石油碳氫化合物藉由該地下含水層擴散至該地下含水層之下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其中,係於該阻絕性組合物之總有機碳小於80~100mg/L時,於該容置空間重新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其中,該容置空間係垂直於該地下含水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其中,於形成該阻絕牆時,另調整該阻絕性組合物之酸鹼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其 中,另包含於重新挖掘之一新容置空間重新設置該阻絕性組合物。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41147A TWI513879B (zh) | 2013-11-12 | 2013-11-12 | 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41147A TWI513879B (zh) | 2013-11-12 | 2013-11-12 | 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18576A TW201518576A (zh) | 2015-05-16 |
TWI513879B true TWI513879B (zh) | 2015-12-21 |
Family
ID=53720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41147A TWI513879B (zh) | 2013-11-12 | 2013-11-12 | 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513879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492986B (en) * | 1997-11-12 | 2002-07-01 | Regenesis Bioremediation Produ | Polylactate release compounds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
TWI335950B (zh) * | 2007-05-23 | 2011-01-11 | Univ Nat Cheng Kung |
-
2013
- 2013-11-12 TW TW102141147A patent/TWI513879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492986B (en) * | 1997-11-12 | 2002-07-01 | Regenesis Bioremediation Produ | Polylactate release compounds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
TWI335950B (zh) * | 2007-05-23 | 2011-01-11 | Univ Nat Cheng Kung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18576A (zh) | 2015-05-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682680B2 (en) | 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 high pressure injection optimization remediation method for soil and groundwater | |
Gibert et al. | Performance of a field-scale biological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for in-situ remediation of nitrate-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 |
CN105347519B (zh) | 一种纳米气泡发生器及其应用 | |
CN104801536B (zh) | 利用化学淋洗与微生物相结合修复卤代烃污染场地的方法 | |
Spalding et al. | Long‐term groundwater monitoring results at large, sudden denatured ethanol releases | |
Innocenti et al. | Pilot-scale ISCO treatment of a MtBE contaminated site using a Fenton-like process | |
Yao et al. | Effects of airflow rate distribution and nitrobenzene removal in an aquifer with a low-permeability lens during surfactant-enhanced air sparging | |
Stafford et al. | Pore water characteristics following a release of neat ethanol onto pre‐existing NAPL | |
CN104843865B (zh) | 一种用于原位修复地下水硝酸盐和Cr6+污染的液态碳源材料 | |
TWI513879B (zh) | 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污染之方法 | |
Lien et al. | Effects of aquifer heterogeneity and geochemical variation on petroleum-hydrocarbon biodegradation at a gasoline spill site | |
US20090232603A1 (en) | In Situ Remediation Methods Using Electron Donors And Dispersant Gas | |
Seagren et al. | An integrated evaluation of bioenhanced in situ LNAPL dissolution | |
Buscheck et al. | Enhancing microbial sulfate reduction of hydrocarbons in groundwater using permeable filled borings | |
Borden | Protocol for enhanced in situ bioremediation using emulsified edible oil | |
Hatzinger et al. | In situ bioremediation of perchlorate in groundwater | |
Tindall et al. | Part 1: Vadose-zone column studies of toluene (enhanced bioremediation) in a shallow unconfined aquifer | |
Stafford | Impacts to groundwater from releases of fuel grade ethanol: Source behavior | |
Fjordbøge | Source zone remediation by zero valent iron technologies | |
TWI434809B (zh) | 加速地下水中污染物之處理方法 | |
Brown et al. | Enhancing in situ biodegradation in groundwater using pump and treat remediation: a proof of concept and modelling analysis of controlling variables | |
Komlos et al. | Biofilm barrier formation and persistence in variable saturated zones | |
Aziz et al. | Passive bioremediation of perchlorate using emulsified edible oils | |
GROUNDWATER | Introduction to in situ bioremediation of groundwater | |
Adams | System effects on the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aturated soils and groundwater using air sparging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