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9404B - 感測器之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感測器之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9404B
TWI509404B TW103125559A TW103125559A TWI509404B TW I509404 B TWI509404 B TW I509404B TW 103125559 A TW103125559 A TW 103125559A TW 103125559 A TW103125559 A TW 103125559A TW I509404 B TWI509404 B TW I50940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sensor
predicted
unactuated
slee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5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4680A (zh
Inventor
Chili Li
Yuanchih Yeh
Chunhao Lien
Original Assignee
Quanta Com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nta Comp Inc filed Critical Quanta Comp Inc
Priority to TW1031255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09404B/zh
Priority to CN201410406347.6A priority patent/CN105302272B/zh
Priority to US14/526,978 priority patent/US9552054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94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940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04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468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77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for detecting open or closed state or particular intermediate positions assumed by movable parts of the enclosure, e.g. detection of display lid 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main body in a laptop, detection of opening of the cover of battery compart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28Supervision thereof, e.g. detecting power-supply failure by out of limits supervis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06Monitoring of events, devices or parameters that trigger a change in power modality
    • G06F1/3215Monitoring of peripheral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06Monitoring of events, devices or parameters that trigger a change in power modality
    • G06F1/3231Monitoring the presence, absence or movement of u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34Power sav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undertaken
    • G06F1/325Power saving in peripheral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34Power sav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undertaken
    • G06F1/325Power saving in peripheral device
    • G06F1/3262Power saving in digitizer or table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34Power sav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undertaken
    • G06F1/3296Power sav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undertaken by lowering the supply or operating voltag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7Gesture based interaction, e.g. based on a set of recognized hand ges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06F3/04883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for inputting data by handwriting, e.g. gesture or tex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Description

感測器之控制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電子產品之控制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感測器之控制方法。
隨著科技的進步,可攜式電子產品逐漸朝向輕薄短小的趨勢發展,電池尺寸亦隨之縮減,使得電量受限。另一方面,消費者希望可攜式電子產品有較長的使用時間,以使消費者能夠長時間在外進行工作或娛樂。
由此可見,如何降低可攜式電子產品之耗電量,以延長可攜式電子產品之使用時間,而生產出受消費者青睞之可攜式電子產品,已成為各家廠商的主要課題之一。
發明內容旨在提供本揭示內容的簡化摘要,以使閱讀者對本揭示內容具備基本的理解。此發明內容並非本揭示內容的完整概述,且其用意並非在指出本發明實施例的重要/關鍵元件或界定本發明的範圍。
本發明內容之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種感測器之控制方法,藉以達到省電之目的。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內容之一技術態樣係關於一種感測器之控制方法。前述感測器之控制方法包含以下步驟:(a)藉由一感測器以感測是否有物體進入感測器之感測範圍內;(b)若否,則感測器進入一未作動模式,並持續一預測未作動時間,其中預測未作動時間係依據一預設未作動時間或一歷史未作動時間計算而得;(c)判斷感測器是否於預測未作動時間內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內;以及(d)若否,則感測器進入一睡眠模式,並持續一預測睡眠時間,其中預測睡眠時間係根據預設未作動時間及一預設睡眠時間計算而得,或預測睡眠時間係根據歷史未作動時間及一歷史睡眠時間計算而得。
因此,根據本發明之技術內容,本發明實施例藉由提供一種感測器之控制方法,藉以降低可攜式電子產品之耗電量,以延長可攜式電子產品之使用時間。
在參閱下文實施方式後,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可輕易瞭解本發明之基本精神及其他發明目的,以及本發明所採用之技術手段與實施態樣。
300、400、500‧‧‧方法
310~380‧‧‧步驟
510~570‧‧‧步驟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第1圖係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繪示一種感測器之控制 方法的時序示意圖。
第2圖係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繪示一種感測器之控制方法的操作模式關係示意圖。
第3圖係依照本發明再一實施例繪示一種感測器之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第4圖係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繪示一種根據移動軌跡以執行相應動作的流程示意圖。
根據慣常的作業方式,圖中各種特徵與元件並未依比例繪製,其繪製方式是為了以最佳的方式呈現與本發明相關的具體特徵與元件。此外,在不同圖式間,以相同或相似的元件符號來指稱相似的元件/部件。
為了使本揭示內容的敘述更加詳盡與完備,下文針對了本發明的實施態樣與具體實施例提出了說明性的描述;但這並非實施或運用本發明具體實施例的唯一形式。實施方式中涵蓋了多個具體實施例的特徵以及用以建構與操作這些具體實施例的方法步驟與其順序。然而,亦可利用其他具體實施例來達成相同或均等的功能與步驟順序。
除非本說明書另有定義,此處所用的科學與技術詞彙之含義與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理解與慣用的意義相同。此外,在不和上下文衝突的情形下,本說明書所用的單數名詞涵蓋該名詞的複數型;而所用的 複數名詞時亦涵蓋該名詞的單數型。
另外,關於本文中所使用之「耦接」或「連接」,均可指二或多個元件相互直接作實體或電性接觸,或是相互間接作實體或電性接觸,亦可指二或多個元件相互操作或動作。
由於可攜式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與可攜式電子產品之耗電量息息相關,為降低可攜式電子產品之耗電量,本發明提出一種感測器之控制方法,藉以控制設置於可攜式電子產品中的感測器,而能夠有效率地達到省電之目的。本發明詳細之技術手段將於後文中說明。
第1圖係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繪示一種感測器之控制方法的時序示意圖。如圖所示,感測器之控制方法依照感測器的操作狀況而劃分出「作動模式」、「未作動模式」及「睡眠模式」。所謂作動模式,表示感測器在正常地進行感測動作中感測到使用者之手勢。在作動模式之正常進行感測動作中,若未感測到使用者之手勢,則會進入未作動模式。最後,所謂睡眠模式代表感測器在此模式下處於休眠狀態,感測器處於睡眠模式時,其消耗之電量較少。
在一實施例中,感測器可為但不限於電場式手勢感測積體電路(Gesture IC)。此外,此感測器可為本身具備睡眠模式/省電模式之感測器,或者,感測器雖不具備睡眠模式/省電模式,但可透過硬體修改及本發明提供之感測器控制方法以使感測器達到省電之目的。然本發明並不以上述態樣為限,其僅用以例示性地說明本發明的實現方式之一。
於瞭解感測器之控制方法的各種模式之定義後,以下依照第1圖所示之時序示意圖來進一步說明感測器之控制方法。首先,請參閱第一階段Stage1,假設感測器於初始階段預設模式為作動模式,或是感測到使用者之手勢進入感測範圍而持續地感測。若未感測到物體進入感測器之感測範圍內,則感測器進入未作動模式,並開始計數未作動模式是否持續一未作動時間x1
需說明的是,當感測器處於未作動模式時,感測器依然能夠進行感測,因此,能夠依據感測器之偵測結果,以判斷感測器是否於未作動時間x1 內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若判斷的結果為是,即感測器並未於未作動時間x1 內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則感測器進入睡眠模式,並開始計數睡眠模式是否持續一睡眠時間y1 。一旦感測器進入睡眠模式,即可節省感測器之能量消耗,以達到省電的目的。需先說明的是,當感測器處於睡眠模式時,感測器依然能夠進行感測,惟例如降低每秒感測的頻率或次數以節省能量消耗,相對地此時感測器較為不靈敏或無法即時反應,也因此,感測器尚能依據偵測結果判斷是否於睡眠時間y1 內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
若於睡眠時間y1 內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則感測器將立即從睡眠模式轉換至作動模式以恢復正常之偵測運作,提供更為靈敏與即時的偵測結果;若睡眠時間y1 內皆無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則使感測器由睡眠模式進入第二階段Stage2之作動模式,以提供更為靈敏與即時 的偵測結果。由於從睡眠模式轉變至作動模式須一段延遲時間,因此本發明設計若睡眠時間y1 內皆無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仍進入作動模式以提供靈敏與即時的偵測結果或反應,其目的係於「省電」以及「提供靈敏、即時的偵測結果」兩目的之間取得平衡。詳細地說,若無設定經睡眠時間y1 後轉換至下一Stage作動模式之機制,則一旦進入睡眠模式,感測器將僅於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後始轉換至作動模式,則代表使用者皆須等待上述延遲時間(感測器從睡眠模式轉變至作動模式的時間)後才能享有正常靈敏與即時的偵測結果。
上述第一階段Stage1可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感測器控制方法之基本執行週期,接著,將繼續說明下一基本執行週期一第二階段Stage2。
請參閱第1圖所示之第二階段Stage2。基本上進入第二階段Stage2之作動模式後,本發明實施例的感測器控制方法之步驟流程依然類似於第一階段Stage1。在第二階段Stage2之作動模式中,可藉由感測器感測是否有物體進入感測器之感測範圍。若未感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內,則進入未作動模式,並開始計數未作動模式是否持續一未作動時間x2
若判斷的結果為是,即感測器未於未作動時間x2 內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則感測器進入睡眠模式,並開始計數睡眠模式是否會持續一睡眠時間y2 ,以達到省電的目的。接著,後續每一階段,諸如第三階段Stage3至第 N階段StageN,本發明實施例可依據上述基本執行週期的流程,以不斷地持續執行上述感測器控制方法。
然而,本發明實施例除可依據上述基本執行週期以不斷地對感測器進行控制外,本發明實施例的感測器控制方法更可適應性地依照操作情境以調整未作動時間及睡眠時間,以更進一步地節省感測器之電力,並依據使用者之操作習慣來提供所有使用者客製化的節電模式,說明如後。
以上述第二階段Stage2而言,先行假設使用者已於第一階段Stage1表現出使用者的操作習慣,例如,未作動時間x1 是實際測得的未作動時間(測試方式將於後文中說明),另外,睡眠時間y1 同樣是實際測得的睡眠時間(測試方式將於後文中說明)。因此,本發明實施例的感測器控制方法可根據未作動時間x1 以計算出未作動時間x2 。此未作動時間x2 係根據前一未作動時間x1 以進行計算而得之預測未作動時間。所謂預測未作動時間,表示其為根據使用者之先前操作情境以預測而得的未作動時間。諸如,若先前操作情境的趨勢為實際未作動時間逐漸遞增,則預測未作動時間會相應地遞增。反之,若先前操作情境的趨勢為實際未作動時間逐漸遞減,則預測未作動時間會相應地遞減。
類似地,亦可單純根據睡眠時間y1 或結合未作動時間x1 及睡眠時間y1 兩者以計算出睡眠時間y2 ,此睡眠時間y2 屬於由前一未作動時間x1 及前一睡眠時間y1 以進行預測之預測睡眠時間。是以,本發明實施例的感測器控制 方法更可適應性地依照歷史階段之操作情境以預測下一階段的未作動時間及睡眠時間,以更進一步地提供所有使用者客製化的節電模式。
請參閱第2圖,其係依照本發明實施例繪示一種感測器之控制方法的操作模式關係示意圖,由第2圖繪示之操作模式關係示意圖以說明各操作模式間的轉換關係。
如第2圖所示,請先參閱感測器之「作動模式」部分。若感測器處於作動模式,但感測器並未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例如未偵測到使用者之手勢),此時,感測器進入未作動模式。於一具體實施例中,感測器可裝設於可攜式裝置中,例如裝設於筆記型電腦中,由於筆記型電腦可另外設置觸動開關(Lid Switch),因此,當觸動開關被觸動時(例如筆記型電腦於使用時被閉闔而讓觸動開關由開啟變為關閉時),表示使用者已不需使用筆記型電腦,此時,感測器進入睡眠模式。
請參閱第2圖中感測器之「未作動模式」部分。當感測器處於未作動模式,並且感測器於預測未作動時間xn 內並未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時(例如未偵測到使用者之手勢),感測器進入睡眠模式。另一方面,當感測器於預測未作動時間xn 內感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時,感測器進入作動模式。
再者,請參閱第2圖中感測器之「睡眠模式」部分。當感測器處於睡眠模式,並且感測器於預測睡眠時間yn 內並未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時(例如並未偵測到使用者 之手勢),感測器進入作動模式。此外,當感測器於預測睡眠時間yn 內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時,感測器亦進入作動模式。於一具體實施例中,當觸動開關被觸動時(例如筆記型電腦於閉闔時被打開而讓觸動開關由關閉變為開啟時),表示使用者需要使用筆記型電腦,此時,感測器進入作動模式。然本發明並不以第2圖所述之態樣為限,其僅用以例示性地說明本發明的實現方式之一。
為使本發明之感測器控制方法更易於理解,本發明實施例更繪示第3圖來進一步例示性地說明感測器控制方法300,此第3圖係依照本發明再一實施例繪示一種感測器之控制方法300的流程示意圖。
如第3圖所示,首先於步驟310中將感測器初始化。隨後於步驟320中使感測器進入作動模式。接著,請參閱選擇性步驟330,由於感測器可裝設於筆記型電腦中,因此,可配合筆記型電腦具備之觸動開關,以判斷觸動開關是否被觸動。舉例而言,使用者不需使用筆記型電腦而將其閉闔,則觸動開關會被觸動(例如由開啟變為關閉)。
若經由步驟330之判斷,判定觸動開關並未被觸動,表示筆記型電腦依舊處於使用狀態,此時,執行步驟340,以感測是否有物體進入感測器之感測範圍內。另一方面,若經由步驟330之判斷後,判定觸動開關已被觸動,表示使用者不需使用筆記型電腦而將其閉闔,此時,執行步驟365,控制感測器進入睡眠模式,以達省電目的。
接著,請參閱步驟340,若感測器並未感測到物體 進入感測器之感測範圍內,則執行步驟350,控制感測器進入未作動模式,並且開始計數未作動模式是否持續一預測未作動時間xn 。另一方面,若感測器感測到物體進入感測器之感測範圍內,則執行步驟370,維持感測器於作動模式。
隨後,在步驟360中,感測器處於未作動模式且持續進行感測,感測器控制方法300可依據感測結果以判斷感測器是否於預測未作動時間xn 內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內。若經由步驟360之判斷後,判定感測器於預測未作動時間xn 內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內(例如感測器於預測未作動時間xn 內偵測到使用者之手勢),則執行步驟370,使感測器進入作動模式。同時,感測器控制方法300會紀錄預測未作動時間xn 之起始點至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內的時間點之間的時間長度,以作為歷史未作動時間。
如上文所述,歷史未作動時間或預設未作動時間可用以計算預測未作動時間xn ,以下舉一實施例來進行說明。上述預測未作動時間xn 之計算公式如後:
於公式1中,xn 為預測未作動時間,而xn-1 及xn-2 為預設未作動時間或歷史未作動時間。假設第一階段Stage1之預設未作動時間x1 的值為30秒,第二階段Stage2之預設未作動時間x2 的值為50秒,則依照上述公式1可計算出第三階段Stage3之預測未作動時間x3 (假設預測未作動時間x3 相當於步驟360之預測未作動時間xn ),其值為60秒。請參閱後文表一,比較第一階段Stage1之預設未作 動時間x1 (30秒)與第二階段Stage2之預設未作動時間x2 (50秒),可知未作動時間之趨勢為遞增,因此,第三階段Stage3之預測未作動時間x3 (60秒)相較於第二階段Stage2之預設未作動時間x2 (50秒)亦呈現遞增之趨勢。
另外,假設實際測得之第三階段Stage3的未作動時間x3 之值為40秒。依照上述公式1來計算第四階段Stage4的預測未作動時間x4 為35秒(此際之x2 之值為50秒,x3 之值為40秒)。請參閱後文表一,比較第二階段Stage2之預設未作動時間x2 (50秒)與第三階段Stage3之未作動時間x3 (40秒),可知未作動時間之趨勢為遞減,因此,第四階段Stage4之預測未作動時間x4 (35秒)相較於第三階段Stage3之未作動時間x3 (40秒)亦呈現遞減之趨勢。
再者,假設實際測得之第四階段Stage4的未作動時間x4 之值為50秒。依照上述公式1來計算第五階段Stage5的預測未作動時間x5 ,其值為55秒。請參閱後文表一,比較第三階段Stage3之未作動時間x3 (40秒)與第四階段Stage4的未作動時間x4 (50秒),可知未作動時間之趨勢為遞增,因此,第五階段Stage5的預測未作動時間x5 (55秒)相較於第四階段Stage4的未作動時間x4 (50秒)亦呈現遞增之趨勢。
由上述實施例歸納可得,當預設/實際未作動時間的趨勢為遞增,則根據預設/實際未作動時間預測而得的預測未作動時間亦會隨之遞增。反之,當預設/實際未作動時間的趨勢為遞減,則預測未作動時間亦會隨之遞減,由此可知本發明之感測器的控制方法能夠依據使用者之操作習慣來提供所有使用者客製化的操作模式。
另一方面,若經由步驟360之判斷,判定感測器並未於預測未作動時間xn 內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則執行步驟365,使感測器進入睡眠模式,而達到省電之目的。在一實施例中,步驟360可為藉由一計時器以進行計數。
感測器處於睡眠動模式時依然持續進行感測,感測器控制方法300可依據感測結果以判斷感測器是否於預測睡眠時間yn 內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內。首先,經由步驟375判斷是否已經計數至預測睡眠時間yn ,若已經計數至預測睡眠時間yn ,則使感測器進入作動模式;若仍未計數至預測睡眠時間yn ,則進入步驟376偵測是否有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內。若判斷無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內,則返回步驟375;若判斷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內(例如感測器於預測睡眠時間yn 內並未偵測到使用者之手勢),則執行步驟 370,使感測器進入作動模式。同時,感測器控制方法300會紀錄預測睡眠時間yn 之起始點至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內的時間點之間的時間長度,以作為歷史睡眠時間,如上文所述,此歷史睡眠時間可用以計算預測睡眠時間yn 。在一實施例中,步驟375可為藉由一計時器以進行計數。
需說明的是,步驟376之判斷方式更可包含判斷觸動開關是否被觸動,當觸動開關被觸動時(諸如筆記型電腦於閉闔時被觸動而讓觸動開關由關閉變為開啟時),表示使用者需要使用筆記型電腦,因此使感測器進入作動模式。易言之,於步驟376中,只要判斷觸動開關被觸動或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內,則進入步驟370,使感測器進入作動模式。
然後,請參閱步驟380,由於在前些步驟中,已紀錄了歷史未作動時間及歷史睡眠時間,因此,於步驟380中,預測未作動時間xn 可由歷史未作動時間xn-1f x (x n -1 ,y n -1 )計算而得,預測睡眠時間yn 可由歷史睡眠時間yn-1f y (x n -1 ,y n -1 )計算而得。以下舉另一實施例來進行說明,上述預測未作動時間xn 與預測睡眠時間yn 之計算公式如後:
如上所示,公式2較公式1額外減去一個值, 這個值是用以微調預測未作動時間xn ,以降低預測未作動時間xn 。由於使用者於未作動時間與睡眠時間皆未進行手勢操作,因此,可統稱為未工作時間。在整體未工作時間中,感測器於睡眠時間是能夠節省電力之時間。因此,如公式2所示,其藉由降低預測未作動時間xn ,相對而言,就會提高睡眠時間於未工作時間中的比例,進而提升省電效率。另外,公式3係將公式2進行整理後而得。再者,於公式4中,xn 為預測未作動時間,yn 為預測睡眠時間,xn-1 及xn-2 為預設未作動時間或歷史未作動時間,而yn-1 及yn-2 為預設睡眠時間或歷史睡眠時間。此外,公式5係將公式4進行整理後而得。
請參閱公式4,(x n -1 +y n -1 )表示未作動時間與睡眠時間之和,亦即上述未工作時間。另外,係為一微調數值,以使預測睡眠時間yn 符合使用者之操作習慣。再者,由於在公式2中,預測未作動時間xn 已額外減去一個值,以降低預測未作動時間xn ,因此,相對而言,預測睡眠時間yn 減去較小之預測未作動時間xn ,當可提升預測睡眠時間yn ,使得省電之時間增加,進而提升省電效率。
以下舉一實際例子來進行說明。請參閱後文表二,假設第一階段Stage1之預設未作動時間x1 的值為5秒,而預設睡眠時間y1 的值為5秒。假設第二階段Stage2之預設未作動時間x2 的值為7秒,而預設睡眠時間y2 的值為7秒,則依照上述公式5可計算出第三階段Stage3之預測未作動時間x3 ,其值為5.67秒,並可計算出預測睡眠時間y3 ,其 值為10.33秒。
分析上述結果,第二階段Stage2之預設未工作時間(預設未作動時間x2 與預設未睡眠時間y2 )為14秒,而能節省電力之預設睡眠時間y2 為7秒,其佔整體未工作時間的50%,表示在第二階段Stage2之預設未工作時間中,有50%的省電比例。另外,第三階段Stage3之預測未工作時間(預測未作動時間x3 與預測睡眠時間y3 )為16秒,而能節省電力之預測睡眠時間y3 為10.33秒,其佔整體預測未工作時間的64.5%,表示在第三階段Stage3之預測未工作時間中,有64.5%的省電比例。由此可知,因預測睡眠時間y3 (10.33秒)較預測未作動時間x3 (5.67秒)為長,是以省電比例由第二階段Stage2之50%提升至第三階段Stage3之64.5%,因此,本發明之感測器的控制方法300 更能夠達到省電之目的。另外,分析未工作時間,則發現有逐步遞增之趨勢,例如第一階段Stage1之未工作時間為10,第二階段Stage2之未工作時間為14,第三階段Stage3之預測未工作時間為16,由此可知預測未工作時間會依照使用者之操作情境而相應地進行變化,以提供所有使用者客製化的操作模式。
植基於上述例子,請參閱上表二,假設實際測得之第三階段Stage3的實測未作動時間x3 之值為6秒,而實際測得之第三階段Stage3的實測睡眠時間y3 之值為6秒。依照上述公式5可計算出第四階段Stage4之預測未作動時間x4 ,其值為3.5秒,並可計算出預測睡眠時間y4 ,其值為7.5秒。
分析上述結果,請參閱上表二,第三階段Stage3之實測未工作時間(實測未作動時間x3 與實測未睡眠時間y3 )為12秒,而能節省電力之實測睡眠時間y3 為6秒,其佔整體未工作時間的50%,表示在第三階段Stage3之實測未工作時間中,有50%的省電比例。另外,第四階段Stage4之預測未工作時間(預測未作動時間x4 與預測未睡眠時間y4 )為11秒,而能節省電力之預測睡眠時間y4 為7.5秒,其佔整體預測未工作時間的68.2%,表示在第四階段Stage4之預測未工作時間中,有68.2%的省電比例。由此可知,省電比例由第三階段Stage3之50%提升至第四階段Stage4之68.2%,因此,本發明之感測器的控制方法300能夠達到省電之目的。另外,分析未工作時間,則發現有逐步遞減之 趨勢,例如第二階段Stage2之預設未工作時間為14,第三階段Stage3之實測未工作時間為12,第四階段Stage4之預測未工作時間為11,由此可知預測未工作時間會依照使用者之操作情境而相應地進行變化,以提供所有使用者客製化的操作模式。然本發明並不以第3圖所述之態樣為限,其僅用以例示性地說明本發明的實現方式之一。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步驟330可於步驟340至步驟380之間隨時判斷,亦即,一旦判斷出使用者不需使用筆記型電腦而將其閉闔,則執行步驟365使感測器進入睡眠模式,以達到省電之目的。
第4圖係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繪示一種根據移動軌跡以執行相應動作的流程示意圖。如第4圖所示,首先,開始本流程(步驟510),然後,執行步驟520以感測是否有物體進入感測範圍,若有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則進一步執行步驟530以讀取物體之移動軌跡。隨後,由於本發明可讓使用者自行定義移動軌跡所產生的相應動作,俾使本發明於操作上更加便利。因此,需要執行步驟540以判斷移動軌跡是否為預設移動軌跡。若判定移動軌跡為預設移動軌跡,則執行步驟550以直接執行預設動作。反之,若判定移動軌跡不為預設移動軌跡,則執行步驟560以執行使用者新增動作。例如,若移動軌跡為順時針方向移動之移動軌跡,由於其並非預設移動軌跡,因此,會執行步驟560,以控制筆記型電腦將其畫面90度旋轉。於執行完步驟550及560後,則結束本流程(步驟570)。此外, 於步驟520中,若未偵測到物體進入感測範圍,則重複執行步驟520。然本發明並不以第4圖所述之態樣為限,其僅用以例示性地說明本發明的實現方式之一。
如上所述之感測器的控制方法300皆可由軟體、硬體與/或韌體來執行。舉例來說,若以執行速度及精確性為首要考量,則基本上可選用硬體與/或韌體為主;若以設計彈性為首要考量,則基本上可選用軟體為主;或者,可同時採用軟體、硬體及軔體協同作業。應瞭解到,以上所舉的這些例子並沒有所謂孰優孰劣之分,亦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熟習此項技藝者當視當時需要彈性設計之。
再者,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可明白,感測器的控制方法300中之各步驟依其執行之功能予以命名,僅係為了讓本案之技術更加明顯易懂,並非用以限定該等步驟。將各步驟予以整合成同一步驟或分拆成多個步驟,或者將任一步驟更換到另一步驟中執行,皆仍屬於本揭示內容之實施方式。
由上述本發明實施方式可知,應用本發明具有下列優點。本發明實施例藉由提供一種感測器之控制方法,藉以降低可攜式電子產品之耗電量,以延長可攜式電子產品之使用時間。此外,本發明實施例的感測器控制方法更可適應性地依照操作情境以調整未作動時間及睡眠時間,以更進一步地節省感測器之電力,並依據使用者之操作習慣來提供所有使用者客製化的節電模式。再者,由於本發明實施例的感測器控制方法可讓使用者自行定義移動軌跡所 產生的相應動作,俾使本發明於操作上更加便利。最後,本發明係於省電以及提供靈敏與即時的偵測結果兩目的之間取得平衡。
雖然上文實施方式中揭露了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悖離本發明之原理與精神的情形下,當可對其進行各種更動與修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以附隨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300‧‧‧方法
310~380‧‧‧步驟

Claims (6)

  1. 一種感測器的控制方法,包含:(a)藉由一感測器以感測是否有物體進入該感測器之感測範圍內;(b)若否,則該感測器進入一未作動模式,並持續一預測未作動時間,其中該預測未作動時間係依據一預設未作動時間或一歷史未作動時間計算而得;(c)判斷該感測器是否於該預測未作動時間內偵測到物體進入該感測範圍內;以及(d)若否,則該感測器進入一睡眠模式,並持續一預測睡眠時間,其中該預測睡眠時間係根據該預設未作動時間及一預設睡眠時間計算而得,或該預測睡眠時間係根據該歷史未作動時間及一歷史睡眠時間計算而得;其中,該預測未作動時間經由下列兩公式(1)和(2)中的一者計算得出: 其中xn 代表該預測未作動時間,xn-1 及xn-2 代表該預設未作動時間或該歷史未作動時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感測器的控制方法,其中於執行步驟(c)之後,該感測器的控制方法更包含:若是,則該感測器進入一作動模式;以及 紀錄該預測未作動時間之起始點至偵測到物體進入該感測範圍內的時間點之間的時間長度,以作為該歷史未作動時間。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感測器的控制方法,其中於執行步驟(d)之後,該感測器的控制方法更包含:判斷該感測器是否於該預測睡眠時間內偵測到物體進入該感測範圍內;以及若否,則該感測器進入一作動模式。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感測器的控制方法,其中判斷該感測器是否於該預測睡眠時間內偵測到物體進入該感測範圍內之步驟更包含:若是,則該感測器進入一作動模式;以及紀錄該預測睡眠時間之起始點至偵測到物體進入該感測範圍內的時間點之間的時間長度,以作為該歷史睡眠時間。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感測器的控制方法,其中當該預測未作動時間經由公式(1)計算得出時,該預測睡眠時間經由下列公式計算得出: 其中yn 代表該預測睡眠時間,yn-1 及yn-2 代表該預設睡 眠時間或該歷史睡眠時間。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感測器的控制方法,其中當該預測未作動時間經由公式(2)計算得出時,該預測睡眠時間經由下列公式計算得出: 其中yn 代表該預測睡眠時間,yn-1 及yn-2 代表該預設睡眠時間或該歷史睡眠時間。
TW103125559A 2014-07-25 2014-07-25 感測器之控制方法 TWI5094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5559A TWI509404B (zh) 2014-07-25 2014-07-25 感測器之控制方法
CN201410406347.6A CN105302272B (zh) 2014-07-25 2014-08-18 感测器的控制方法
US14/526,978 US9552054B2 (en) 2014-07-25 2014-10-29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ens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5559A TWI509404B (zh) 2014-07-25 2014-07-25 感測器之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09404B true TWI509404B (zh) 2015-11-21
TW201604680A TW201604680A (zh) 2016-02-01

Family

ID=55166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5559A TWI509404B (zh) 2014-07-25 2014-07-25 感測器之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52054B2 (zh)
CN (1) CN105302272B (zh)
TW (1) TWI5094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75554B1 (en) * 2015-12-15 2017-02-2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ynamic time sliced sensor sampling for reduced power consump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47526B2 (en) * 2005-10-28 2008-11-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wer-saving method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CN102034456A (zh) * 2009-09-29 2011-04-27 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投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TWI373708B (en) * 2007-11-27 2012-10-01 Htc Corp Power management method for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8571A (zh) * 2007-07-09 2009-11-11 索尼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9086875B2 (en) * 2009-06-05 2015-07-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ling power consumption of a mobile device based on gesture recognition
TW201316163A (zh) * 2011-10-07 2013-04-16 Primax Electronics Ltd 具有省電功能之輸入裝置以及輸入裝置之省電方法
TW201335744A (zh) * 2012-02-21 2013-09-01 Quanta Comp Inc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365394A (zh) * 2012-03-30 2013-10-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具模式转换功能的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425227B (zh) * 2012-05-17 2016-01-13 原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省电功能的感测模块及其方法
US9113125B2 (en) * 2012-09-12 2015-08-18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indexing video fil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47526B2 (en) * 2005-10-28 2008-11-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wer-saving method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TWI373708B (en) * 2007-11-27 2012-10-01 Htc Corp Power management method for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102034456A (zh) * 2009-09-29 2011-04-27 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投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02272A (zh) 2016-02-03
CN105302272B (zh) 2018-09-14
US9552054B2 (en) 2017-01-24
TW201604680A (zh) 2016-02-01
US20160026235A1 (en) 2016-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70529B (zh) 具有气体传感器和低功率模式的便携式传感器设备
TWI536157B (zh) 電子裝置與電腦可讀取媒體
JP6240638B2 (ja) ポータブルデータ処理(pdp)装置によって実行される方法
WO2018223395A1 (zh) 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管理方法及装置
JP2011521350A (ja) 電源マネージャ及び電源管理方法
US20080284741A1 (en)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touch-sensitive navigational mechanism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20090323277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WO2013134154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timepiece with touch sensitive user interface
Spiliopoulos et al. Power-sleuth: A tool for investigating your program's power behavior
KR20080091322A (ko) 센서, 센서의 센싱 방법, 및 센서의 필터
TW201419036A (zh) 感測元件陣列、控制感測裝置的方法以及相關電子裝置
CN108055405B (zh) 唤醒终端的方法及终端
JP2006072991A5 (zh)
CN104598151A (zh) 一种黑屏手势的识别方法和识别装置
CN104142728A (zh) 电子装置
US20150061701A1 (en) Touch detection device, touch detection system and touch detection method
TWI524261B (zh) 電子裝置控制方法以及執行此方法的電子裝置
JP2013042360A5 (zh)
TWI509404B (zh) 感測器之控制方法
TWI525497B (zh) 偵測起點在觸控區外之觸控軌跡的電子裝置、處理模塊、與方法
TWI510974B (zh) 導航裝置及其啟動方法
WO2013067723A1 (zh) 触摸装置及其自适应方法
TWI499965B (zh) 電子裝置與切換顯示模式的方法
TW201314391A (zh) 腕帶式電子裝置及腕帶式電子裝置調整參數方法
TWI782125B (zh) 用於功率管理之方法、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媒體及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