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6025B - 配件、配件介面系統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配件、配件介面系統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96025B
TWI496025B TW102112341A TW102112341A TWI496025B TW I496025 B TWI496025 B TW I496025B TW 102112341 A TW102112341 A TW 102112341A TW 102112341 A TW102112341 A TW 102112341A TW I496025 B TWI496025 B TW I4960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ory
host
controller
communication module
processing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2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8530A (zh
Inventor
應文平
張志銘
Original Assignee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28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85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60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602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4Key management, e.g. using generic bootstrapping architecture [GB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04W12/068Authentication using credential vaults, e.g. password manager applications or one time password [OTP]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40Security arrangements using identity modules
    • H04W12/43Security arrangements using identity modules using shared identity modules, e.g. SIM sha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Description

配件、配件介面系統及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配件及配件介面系統,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配件及配件介面系統的資料傳輸方法
在先前技術中,使用者可以利用配件(accessory)來取代傳統的票券或門鑰功能。但是,只有單一憑證被儲存在配件中,並且這個憑證是不能由使用者來進行更換,而使得這個配件一次只能執行一個功能。換句話說,為了執行或處裡多個不同的功能,使用者需要很多的配件。
隨著現今社會的科技的快速發展,手持式電子裝置成為一種有用的工具。現今,使用者可以由至少一個安全供應商來下載一個或多個的憑證至手持式電子裝置(例如行動電話)。然後,行動電話可以成為票卷、電子錢包及/或門鑰,以執行或處理多個不同的功能。但是,配件仍然維持僅能提供一種功能。
本發明提供一種配件,其中該配件可規劃以執行多項不 同的功能。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系統,用來對配件進行規劃以執行多項不同的功能。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方法,用來對配件進行規劃,以使配件可執行多項不同的功能。
本發明的配件適於連接至主機,主機與配件完全地分離。配件包括通信模組以及非接觸式模組。通信模組用以連接至主機,並由主機接收第一憑證。非接觸式模組包括控制器、第一安全元件(security element,eSE)以及天線。控制器耦接至通信模組以由通信模組接收第一憑證(first credential),第一安全元件耦接至控制器以儲存第一憑證,天線耦接至控制器以無線傳送與被儲存的第一憑證相關的資訊至第一讀卡機,並藉以進行第一活動(first application)。
本發明的系統包括配件以及主機。配件包括用以接收第一憑證的第一通信模組以及非接觸式模組。非接觸式模組包括控制器,控制器耦接至第一通信模組以由第一通信模組接收第一憑證。非接觸式模組另包括第一安全元件耦接至控制器以儲存第一憑證。非接觸式模組更包括天線,天線耦接至控制器並用以無線傳輸與被儲存的第一憑證相關的資訊至第一讀卡機,並藉以進行第一活動。主機與配件完全地分離,主機包括第二處理單元、與第二處理單元相耦接並用以儲存第一憑證的第三儲存單元,以及第二通信模組。第二通信模組耦接至第二處理單元並用以傳送第 一憑證至第一通信模組。
本發明的方法用以傳送資訊至配件,其中,配件具有安全元件,且配件與主機與完全地分離。方法包括:耦接配件至主機,並由主機傳送憑證至該配件,儲存憑證至配件的安全元件中,使配件與主機斷線,並且,由配件傳送與被儲存的憑證相關的資訊至讀卡機。
基於上述,配件提供第一通信模組以由外部的主機接收第一憑證,且配件也提供非接觸式模組與第一讀卡機進行無線通信以進行第一活動。外部的主機所提供的第一憑證可以被變更,因此,使用者可以利用單一配件來執行多個不同功能的應用。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210、400、51‧‧‧配件
111、213、223、430‧‧‧通信模組
120、220、52‧‧‧主機
112、420‧‧‧非接觸式模組
131、132、133、53‧‧‧讀卡機
1121、2141‧‧‧控制器
1122、1125、2143、2144‧‧‧安全元件
1123、2142‧‧‧天線
1124、215、225、440‧‧‧儲存單元
200‧‧‧系統
211、221、410‧‧‧處理單元
214‧‧‧非接觸式模組
212、222‧‧‧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
2121、2222‧‧‧近場通信應用程式介面
2122、2223‧‧‧主機控制介面層
2221‧‧‧智慧卡應用程式介面
450‧‧‧感測器
S410~S450、501~510‧‧‧資訊傳輸方法的步驟
500‧‧‧藍芽通信鏈結
5103、5201‧‧‧低耗能藍芽
5203‧‧‧應用程式
5202‧‧‧近場通信堆疊
5301‧‧‧端點
5102‧‧‧內建安全元件
5101‧‧‧近場通信接觸前端
M1、M2‧‧‧模式
圖1A及圖1B繪示本發明實施例的配件100的方塊圖。
圖1C繪示本發明實施例的非接觸式模組112的方塊圖。
圖1D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非接觸式模組112的方塊圖。
圖2繪示本發明實施例的系統200的方塊圖。
圖3繪示本發明實施例的配件400的方塊圖。
圖4繪示本發明實施例的資訊傳遞至配件的傳遞方式的流程圖。
圖5繪示本發明實施例的配件與主機間的資訊傳遞的流程圖。
現將詳細參考本發明之示範性實施例,在附圖中說明所述示範性實施例之實例。另外,凡可能之處,在圖式及實施方式中使用相同標號的元件/構件/符號代表相同或類似部分。
請參照圖1A以及圖1B,圖1A以及圖1B繪示本發明實施例的配件100的方塊圖。在圖1A中,配件100包括第一通信模組111以及非接觸式模組112。配件100可以是卡片、手環、手錶、鑰匙或是如手環及項鍊等的首飾的形式。第一通信模組111與主機120以無線的方式相連接,第一通信模組111由主機120接收第一憑證。主機120與配件100是完全地分離的。第一通信模組111耦接至非接觸式模組112。在由主機120接收到第一憑證後,配件100的第一通信模組111與主機120的無線連接可以被切斷,而接著,非接觸式模組112與第一讀卡機131以無線的形式相連接,並透過至少傳輸與接收到的第一憑證相關的資訊至第一讀卡機131來執行第一活動。在本實施例中,被傳輸的與接收到的第一憑證相關的資訊可以是被接收到的第一憑證本身或是基於接收到的第一憑證所產生的資訊。第一活動可以是第一付費的交易行為或是第一安全認證行為。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通信模組111更被規劃由主機120接收第二憑證。相類似的,在圖1B中, 在配件100的第一通信模組111與主機120的無線連線模式被切斷後,非接觸式模組112與第二讀卡機132以無線的形式相連接,並藉由至少傳輸與接收到的第二憑證相關的資訊至第二讀卡機132來執行第二活動。在本實施例中,被傳輸的與接收到的第二憑證相關的資訊可以是被接收到的第二憑證本身或是基於接收到的第二憑證所產生的資訊。第二活動可以是第二付費的交易行為或是第二安全認證行為。
在此請注意,第一及第二憑證可以是不相同的,而第一及第二讀卡機131及132也可以是不相同的。
請參照圖1C,圖1C繪示本發明實施例的非接觸式模組112的方塊圖。非接觸式模組112包括控制器1121、第一安全元件1122以及天線1123。非接觸式模組112可以更包括第一儲存單元1124。控制器1121可以是近場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控制器,並可操作在讀/寫模式、卡片模擬模式或是點對點(peer-to-peer)模式下。透過非接觸式模組112,讀/寫模式可使配件100由近場通信相容的裝置(例如近場通信讀卡機或近場通信標籤)進行資料的讀/寫。卡片模擬模式使配件100操作成模擬卡片(例如存取控制卡或信用卡),而近場通信的讀卡機可以讀取儲存在配件100中的資料或憑證。在點對點模式中,兩個裝置在相互連接時,可以進行彼此間的資料交換。這個模式的標準被建立在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ISO/IEC)18092標準中。控制器1121可以在上述的各種模式間進行循環式的切換以應付使用上的需求。 控制器1121可以啟動第一通信模組111,並主機120透過被啟動的第一通信模組111接收第一憑證。第一安全元件1122耦接至控制器1121以儲存來自於第一通信模組111的第一憑證。天線1123耦接到控制器1121以作為無線前端來與第一讀卡機131進行無線通信。第一儲存單元1121可用來儲存在第一活動中所產生的例如第一交易記錄或是存取記錄的資料。這個資料是由第一讀卡機131所傳出並由控制器1121透過天線1123來接收。
在另一方面,控制器1121更可用以由第一通信模組111接收第二憑證,且地案憑證被儲存在第一安全元件1121中。天線1123更與第二讀卡機進行無線通信,並透過使用儲存的第二憑證以進行第二活動。
第一憑證可以包括由第一伺服器所簽核或管理的執照(certificates)、安全鑰匙(security keys)、使用者識別資料(user ID)或密碼,其中的第一伺服器由安全供應商或銀行所管理。安全供應商或銀行的第一憑證的認證動作,是藉由主機120與安全供應商或銀行進行無線通信的方式來完成。第二憑證則可以包括由第二伺服器所簽核或管理的執照(certificates)、安全鑰匙(security keys)、使用者識別資料(user ID)或密碼,其中的第二伺服器由另一個安全供應商或銀行所管理。安全供應商或銀行的第二憑證的認證動作,同樣是藉由主機120與安全供應商或銀行進行無線通信的方式來完成。第一讀卡機131以及第二讀卡機132可以是信用卡讀卡機、存取控制讀卡機或是付費交易讀卡機。在本發明另 外的實施例中,第一憑證以及第二憑證可以是分別由不同的安全供應商或伺服器(例如美國地區電報公司(American District Telegraph,ADT)所簽核,並由主機120所接收。第一或第二憑證透過主機120與對應的第一或第二伺服器進行無線通信對應,以由對應的第一或第二伺服器來進行認證。
憑證的認證可以在安全基礎建設下進行。可被使用的安全基礎建設的其中之一為公開的/私人的鑰匙。當主機120藉由其基頻模組連接到如美國地區電報公司的安全服務伺服器時,主機120可對伺服器提出包括伺服器的公開的鑰匙的憑證需求。公開的鑰匙或憑證也可藉由網路操作者或是主機120的製造商來被儲存到通用積體電路(Universal Integrated Circuit Card,UICC)SIM卡、記憶卡或是主機120的虛擬記憶體。當由上述的安全服務伺服器、SIM卡、記憶卡或是虛擬記憶體取得伺服器的憑證時,主機120基於憑證的真實性以及是否過期來使憑證生效。然後,主機120使用所獲得的憑證來產生自身的公開的/私人的鑰匙對,並使用來自於伺服器的公開的鑰匙來加密要傳送至伺服器的資料。在上述的握手(handshake)動作的結尾,主機120擁有伺服器用以對傳送至伺服器的資料加密的公開的鑰匙,主機120的公開的鑰匙用以被送至伺服器,且由伺服器所送至的主機120用來解密訊息的私人的鑰匙則依據主機120的公開的鑰匙來進行加密。當上述的握手動作結束後,主機120及伺服器都準備好與對方以透過安全通道來進行通信。包括執照(certificates)、安全鑰匙(security keys)、使用者識別資料(user ID)或密碼的第一憑證或第二憑證可以透過無線通信的方式傳送至配件100,並被儲存在第一安全元件中。配件100則準備好以擁有憑證以與讀卡機進行無線通信。
舉例來說,當配件100透過無線通信以與第一讀卡機131,第一讀卡機131傳送第一識別資訊AID1或識別請求至非接觸式模組112。控制器1121透過天線1123接收第一識別資訊AID1或識別請求,並選擇對應至第一識別資訊AID1或識別請求的第一憑證,以無線通信的方式來傳透過天線1123輸第一憑證至第一讀卡機131。如果第一讀卡機131是門鎖讀卡機,門可以藉由配件100來開啟。當配件100與第二讀卡機132進行無線傳輸時,第二讀卡機132傳送第二識別資訊AID2至非接觸式模組112。控制器1121由天線1123接收第二識別資訊AID2,並選擇對應至第二識別資訊AID2的第二憑證,以無線通信的方式來傳透過天線1123輸第二憑證至第二讀卡機132。第一或第二讀卡機131或132可以耦接到銀行伺服器或安全基礎建設下的伺服器,並認證讀卡機所獲得的憑證。一旦憑證被認證成功了,用戶端以及商家間的付費交易就可以進行。銀行伺服器、商家以及用戶端間的交易記錄可以被記錄下來並透過讀卡機以及配件100的非接觸式模組112間的連接來傳送至配件100中。交易記錄可以被儲存在配件100的第一儲存單元1124中,並在當主機與配件相互耦接並進行資料的交換時,將交易記錄傳送至主機。
如果第二讀卡機132是第二門鎖讀卡機,第二門可以透 過配件100來開啟。在動作細節上,舉例來說,主機可以是行動電話或是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可以透過行動電話來接收第二憑證,且第二憑證是用來開啟門鎖的。行動電話被連接至配件100,且第二憑證可由行動電話被傳送至配件100。當使用者需要開門時,使用者可以將配件100放置於接近門的第二讀卡機132的位置,配件100則透過加密的型態來傳送第二憑證(例如為存取碼、PIN、使用者識別資料或密碼)至第二讀卡機132。在另一方面,第二讀卡機132可以透過網際網路或其他例如為虛擬私人網路(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的具有安全性的連線方式來被耦接至伺服器。被第二讀卡機132所接收的第二憑證可在安全的基礎建設下被傳輸至上述的伺服器,且伺服器可以對所接收到的第二憑證進行解密且透過對憑證以及標準資料進行比對所產生的比對結果來驗證第二憑證。命令可以被傳送至門的開關,且當第二憑證被完成驗證後,門可以透過開關而被開啟。上述的標準資料可以是預先設定或預先產生的與伺服器中的第二憑證(傳送給使用者前的第二憑證)相關的資料。伺服器可以記錄伺服器上門的存取動作內容(存取記錄),或將伺服器上門的存取動作內容透過第二讀卡機132傳送至配件100,並將之儲存在配件100中的第一儲存單元中。主機120可由伺服器或是由配件100接收到上述的門的存取記錄,其中主機120透過與配件100耦接並由配件100的第一儲存單元1123傳送存取記錄至主機120。
請參照圖1D,圖1D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非接觸式 模組112的示意圖。在圖1D中,非接觸式模組112更包括第二安全元件1125。控制器1121可被耦接至多個不相同的安全元件,且多個憑證可以被儲存在至少一個安全元件中,或是多個憑證被儲存在多個安全元件中。第二安全元件1125耦接至控制器1121,第二安全元件1125用以接收第二憑證,且第二憑證可以是接收於主機120。在本實施例中,天線1123更用以與第二讀卡機133進行無線通信。第一儲存單元1124更用以儲存進行第二活動時所產生的至少一第二交易記錄。
請參照圖2,圖2繪示本發明實施例的系統200的方塊圖。系統200包括配件210以及主機220。配件210包括第一處理單元211、第一通信模組213以及非接觸式模組214。非接觸式模組214則包括控制器2141、天線2142、第一及第二安全元件2143及2144以及第二儲存單元215。控制器2141可以是近場通信控制器,且控制器2141並透過主機介面耦接至第一通信模組213以及第一處理單元211,主機介面(host interface)則例如是內部整合電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串列周邊介面(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SPI),以及萬用非同步傳收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介面。當第一通信模組213由主機220的第二通信模組223接收到命令或資料時,命令或資料被傳送至第一處理單元211以及主機介面用來與控制器2141及第一或第二安全元件2143或2144進行通信。例如,當儲存在第一安全元件2143中的憑證的撤銷命令,由第二通信模組223被傳送到第一 通信模組213時,撤銷命令會被轉移到第一處理單元211且主機介面用來傳送撤銷命令並撤銷儲存在第一安全元件2143中的憑證(使其無效)。例如為交易記錄的資料則可由控制器2141透過天線2142由第一讀卡機131接收。接著,交易記錄藉由主機介面被傳送至第一處理單元211或第一通信模組213。第一通信模組213用來在當配件210及主機220相耦接時,傳送交易記錄至主機220的第二通信模組223。第一處理單元211可執行或處理第三應用程式以與控制器2141進行通信,且第一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wireless software stack)(例如第一近場通信軟體堆疊)與控制器2141及第一或第二安全元件2143或2144進行通信。近場通信是一種標準用來使行動電話與裝置透過接觸或相互靠近放置(通常不會超過數公分)來進行彼此間的無線電通信。第一近場通信軟體堆疊則用來與控制器2141以及配件210中的第一或第二安全元件2143或2144進行通信。第三應用程式可為進行第一通信模組223及非接觸式模組214間進行通信的特殊功能。這個功能可由天線2142接收交易資料並儲存交易資料至第二儲存單元215。第一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212例如為第一近場通信軟體堆疊,包括第一通信應用程式介面。第一通信應用程式介面(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例如近場通信應用程式介面2121,用以與控制器以及第一主機控制介面(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NCI)層2122進行通信,並藉以控制第一通信模組213。當第一通信模組213是藍芽通信模組時,第一主機控制介面層可 以是第一藍芽主機控制介面層,並用以控制藍芽通信模組。例如,當命令被發送以控制控制器2141,命令會被第一近場通信應用程式介面2121進行加密以及規劃,以與控制器2141進行通信。再舉另一個範例,被儲存在第二儲存單元215的記錄由第一處理單元211讀取並傳送至第一通信模組213。這個記錄由第一近場通信應用程式介面2121加密及規劃,接著,由第一主機控制介面2122配合第一通信模組213進行加密過且規劃,並藉以傳送記錄至第二通信模組223。更進一步的,第三儲存單元225耦接至第二處理單元221以儲存第一憑證。
請參照圖2,主機220包括第二處理單元221以及第二通信模組223。第二處理單元221耦接至第二通信模組223且第二處理單元221可執行或管理第一應用程式來管理儲存在第一或第二安全元件2143或2144的第一及第二憑證,以及第二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222例如為第二近場通信軟體堆疊用以與配件210中的控制器2141進行通信。第一應用程式可以是電子錢包軟體程式,例如谷歌錢包(Google wallet),也可以是電子鑰匙軟體程式,例如是Seos行動存取。第一應用程式可用以控制第一安全元件及傳送多個憑證至第一安全元件。第二應用程式可以控制第二安全元件。第一及第二應用程式被獨立的規劃以控制不同的安全元件。關於啟動、撤銷、選擇、安裝或是傳輸在配件中的第一或第二安全元件中的憑證的資料或命令可以被實施以管理在配件中及主機中的憑證。上述的命令可被轉移或傳送至第二無線電通信軟體堆 疊222。第二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222包括第二應用程式介面,例如為智慧卡應用程式介面2221(smart card API)以作為第一或第二應用程式的介面,第二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222也可包括第二通信應用程式介面,例如為第二近場通信應用程式介面2222以作為在控制器及第二處理單元221進行資料或命令的通信動作,第二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222還可包括第二主機控制介面層2223以用來控制第二通信模組223。當第二通信模組223是藍芽通信模組時,第二主機控制器介面層可以是藍芽控制介面層,並用以控制藍芽通信模組。應用程式介面是一個規格以作為軟體元件彼此間進行通信的介面,且用以描述特殊的程序被實現的方法,例如被傳送至工作的參數的格式、數目或型式以及返回值的形式。命令被傳送至第一應用程式介面且被規劃及組態以與第一或第二安全元件進行通信。第二近場應用程式介面2222規劃及加密已經規劃後個命令以與配件210中的控制器2141進行通信。接著,加密的命令由第二主機控制介面層2223進行包裝以控制第二通信模組223來傳送命令或資料至第一通信模組213。有線的或無線的連接在配件210中的第一通信模組213與第二通信模組223間被初始化,且資料或命令以有線或無線的傳輸方式由第二通信模組223傳送至第一通信模組213。
第一及第二通信模組213及223被用來傳送或接收近場通信封包。第一及第二通信模組213及223可透過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來進行有線的連接以透過串列匯流排 纜線來進行彼此間的連接。此外,第一及第二通信模組213及223還可以透過利用低耗能的藍芽(blue-tooth low energy,BLE)模組、無線保真直連(WiFi direct)或無線區域網路(WLAN)來進行彼此間的無線連接。
請參照圖3,圖3繪示本發明實施例配件400的方塊圖。配件400更包括感測器450或耦接至第一處理單元410的多個感測器。配件400可包含電源供應器(例如電池,未繪示)以供應電源至配件400中的模組及單元。感測器450可已是溫度感測器、重力感測器、心搏率監測器、衛星導航系統、指南針或是水份偵測器。也就是說,感測器450可以是一個用來量測與使用者或使用者所在的環境相關的物理量的感測器。其中可以是聽覺的、聲音、震動、電流、電能、磁力、環境、氣候、溼氣、溼度、速度、速率、位置、角度、位移、距離、加速度、光、影像、光子、壓力、力、密度、準度或熱及溫度的至少其中之一。感測器450可以由多個子感測器所構成,子感測器可以配置在配件400的多個位置上。再者,第一處理單元410可由感測器450讀取感測結果,並將感測信號儲存至非接觸式模組420或第二儲存單元440中的第一儲存單元。讀卡機可要求對感測器450進行讀取,且第一處理單元410重新獲得感測器450感測獲得的感測信號,並傳送至控制器以傳送感測信號至讀卡機。配件400可以與主機連接(Pair),且儲存在第一儲存單元或第二儲存單元440中的感測信號可以被傳送至主機220。主機220可針對感測信號進行分析,或者主機 220可將感測信號藉由基頻模組透過網際網路傳送至伺服器以進行資料分析。此外,如果主機220傳送感測信號至伺服器以進行資料分析,伺服器可透過網際網路回傳分析後的結果至主機220。也就是說,使用者可以透過主機220(例如行動電話、智慧型電話、手持式電子裝置、平板電腦、伺服器或是瀏覽機)來讀取分析後的結果。
第一處理單元410可能停用第一通信模組430或第一通信模組430無法與主機發生連接。配件400可以自行進行操作。控制器可利用儲存在第一或第二安全元件中的憑證,透過天線與讀卡機進行通信。交易記錄或存取控制記錄可藉由天線來進行接收。控制器可傳送記錄至第一處理單元410以儲存紀錄至第二儲存單元440。感測器450感測產生的信號可以被儲存在第二儲存單元440中。因此,使用者可以攜帶配件440以進行多種活動或交易,而不需要使用主機。
圖4繪示本發明實施例的傳送資訊至配件的方法流程圖。其中,配件擁有安全元件,主機與配件完全地分離。在步驟S410中,配件被耦接至主機,並在步驟S420中,由主機傳送憑證至配件,在步驟S430中,儲存憑證至配件的安全元件中,並在步驟S440使配件與主機斷線,在步驟S450則由配件傳送與被儲存的憑證相關的資訊至讀卡機。
在細節上,請參照圖5,圖5繪示配件與主機間資料傳輸的流程圖。在圖5中,在配對(pairing)模式M1中,使用者可透過 藍芽通信鏈結500來無線耦接例如為付費卡或手環的配件51至主機52。藍芽通信鏈結500被建立在配件51的低耗能藍芽(BLE,Bluetooth low energy)5103以及主機52的低耗能藍芽(BLE)5201間。在藍芽通信鏈結500的通信連結設定成功後,主機52觸發信號至應用程式5203來指示步驟501的配對動作。應用程式(App)5203可以透過步驟503來啟動近場通信(NFC)堆疊5202。應用程式5203接著指示近場通信堆疊(NFC stack)5202在應用程式5203與安全元件5102間建立安全通道504(secure channel),安全元件5102例如為內建安全元件(eSE)。主機52可藉由步驟506推送與第一銀行或信用卡相關的憑證至付費卡(配件51)上的安全元件5102。使用者透過拆除步驟507中所建立的通信連結來切斷由主機52所建立的與付費卡(配件51)間的連線。
在步驟507被執行後,配件51可操作在獨立模式M2中,在此模式下,付費卡與主機52是斷線的。當配件51耦接至讀卡機53時,讀卡機53與付費卡建立近場通信連結。使用者可使用配件51以做為付費卡在銷售點(point of sale,POS)以透過步驟508發送出消費選項的要求。接著,在步驟509,近場通信接觸前端(,Contactless Front End,NFC CLF)5101轉傳上述的要求至內建安全元件(eSE)5102。付費卡上的內建安全元件(eSE)5102透過步驟510藉由近場通信傳送被啟用的憑證的卡的清單至端點5301。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清單包括剛被安裝至內建安全元件(eSE)5102的憑證。讀卡機53的端點5301在步驟111中驗證憑證,並接收付費 卡,且傳送認證結果回內建安全元件(eSE)5102。
綜上所述,當配件與主機相耦接時,配件用以接收來自於主機的憑證。當配件與主機斷線時,配件可以提供憑證至讀卡機。在細節上,配件包括第一通信模組以及非接觸式模組。第一通信模組用來與主機進行通信。非接觸式模組提供安全元件以接收憑證,其中,上述憑證是來自主機並透過第二通信模組所接收。特別是,配件中的憑證可透過主機進行更新,且配件可用以執行多項不同功能。
100‧‧‧配件
111‧‧‧第一通信模組
120‧‧‧主機
112‧‧‧非接觸式模組
131‧‧‧讀卡機

Claims (34)

  1. 一種配件,適於連接至一主機,該主機與該配件物理性分離,包括:一通信模組,用以透過無線方式連接至該主機,並在當該配件與該主機無線連接時,由該主機接收一第一憑證;一第一處理單元,耦接至該通信模組;以及一非接觸式模組,包括:一控制器,耦接至該通信模組以由該通信模組接收該第一憑證;一第一安全元件,耦接至該控制器以儲存該第一憑證;以及一天線,耦接至該控制器以無線傳送與被儲存的該第一憑證相關的資訊至一第一讀卡機,並藉以進行一第一活動,其中,當該通信模組連接至該主機時,該第一處理單元用以執行一第一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以傳輸被儲存的該第一憑證至該控制器,並在當該通信模組與該主機的連線切斷時,該非接觸式模組用以無線傳輸與被儲存的該第一憑證相關的資訊至一第一讀卡機來啟動一第一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配件,其中該天線在該通信模組與該主機斷線後無線傳送該被儲存的該第一憑證相關的資訊至該第一讀卡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配件,其中該通信模組更由 該主機接收一第二憑證,該第一安全元件更被配置以儲存該第二憑證,且該天線更無線傳送與被儲存的該第二憑證相關的資訊至一第二讀卡機,並藉以進行一第二活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配件,其中該通信模組更由該主機接收一第二憑證,且該非接觸式模組更包括一第二安全元件,該第二安全元件耦接至該控制器以儲存該第二憑證,並且,該天線無線傳送與被儲存的該第二憑證相關的資訊至一第二讀卡機,並藉以進行一第二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配件,其中該非接觸式模組更包括一第一儲存單元,該第一儲存單元耦接至該控制器,且該控制器由該第一讀卡機接收與該第一活動相關的一記錄,且該控制器儲存該記錄至該第一儲存單元。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配件,其中該第一處理單元耦接至該通信模組及該控制器,且一第二儲存單元耦接至該第一處理單元。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配件,其中該通信模組外接至該主機,該控制器由該第一讀卡機接收一記錄,並傳送與該第一活動相關該記錄至該第一處理單元,該第一處理單元透過執行該第一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以儲存該記錄在該第二儲存單元。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配件,其中該第一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包括一第一通信應用程式介面以與該控制器及一第一主機控制介面層來控制該通信模組。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配件,其中該控制器是近場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控制器,且該第一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是近場通信軟體堆疊,且該第一通信應用程式介面是近場通信應用程式介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配件,其中該非接觸式模組更包括一第一主機介面,該第一主機介面更耦接該控制器以在該控制器、該第一通信模組以及該第一處理單元間進行通信。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配件,更包括一感測器,該感測器與該第一處理單元相耦接。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配件,其中該第一處理單元由該感測器接收一感測信號,並藉由執行該第一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來傳送該感測信號至該控制器,且該天線傳送該感測信號至該第一讀卡機。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配件,其中該通信模組為無線通信模組並用以與該主機進行連接。
  14. 一種系統,包括:一配件,包括用以接收一第一憑證的一第一通信模組以及一非接觸式模組,該非接觸式模組包括一控制器,該控制器耦接至該第一通信模組以由該第一通信模組接收該第一憑證,該非接觸式模組另包括一第一安全元件耦接至該控制器以儲存該第一憑證,一第一處理單元耦接至該第一通信模組以及該控制器,該非接觸式模組更包括一天線,該天線耦接至該控制器並用以無線傳 輸與被儲存的該第一憑證相關的資訊至一第一讀卡機,並藉以進行一第一活動;以及一主機,與該配件完全地分離,該主機包括一第二處理單元、與該第二處理單元相耦接並用以儲存該第一憑證的一第三儲存單元,以及一第二通信模組,該第二通信模組耦接至該第二處理單元並用以在當該配件與無限連接至該主機時,以無線方式傳送該第一憑證至該第一通信模組,其中,當該第一通信模組連接至該主機時,該第一處理單元處理一第一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以由該第一通信模組傳輸所接收的該第一第一憑證至該控制器,當該第一通信模組與該主機的連線切斷時,該非接觸式模組用以無線傳輸與被儲存的該第一憑證相關的資訊至一第一讀卡機來啟動一第一活動。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第一通信模組更由該主機接收一第二憑證,且該第一安全元件更儲存該第二憑證,該天線更無線傳送接收到的該第二憑證至一第二讀卡機,並藉以進行一第二活動。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第一通信模組更由該主機接收一第二憑證,該非接觸式模組更包括一第二安全元件,該第二安全元件耦接至該控制器以儲存該第二憑證,且該天線無線傳輸預備儲存的該第二憑證的相關資訊至一第二讀卡機以進行一第二活動,其中,該主機更包括一基頻模組,該基頻模組耦接至該第二處理單元並由一第一伺服器無線接收該第一憑 證,且由一第二伺服器無線接收一第二憑證。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非接觸式模組更包括一第一儲存單元,該第一儲存單元耦接至該控制器,且該控制器由該第一讀卡機接收與該第一活動相關的一記錄,並儲存該第一記錄至該第一儲存單元。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配件更包括耦接至該第一通信模組及該控制器的該第一處理單元,以及耦接至該第一處理單元的一第二儲存單元。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第一處理單元用以執行該第一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以與該控制器及該第一通信模組進行通信,且該第二處理單元用以執行一第二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以與該控制器及該第二通信模組進行通信。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系統,其中當該第一通信模組與該第二通信模組相耦接時,該控制器由該第一讀卡機接收一記錄,並藉由使用該第一通信模組傳送與該第一活動相關的該記錄至該第二通信模組,並且,該第二處理單元由該第二處理模組接收該記錄並儲存該記錄至該第三儲存單元。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系統,其中當該第一通信模組與該主機斷線時,該控制器由該第一讀卡機接收一記錄,並傳送與該第一活動相關的該記錄至該第一處理單元,且該第一處理單元藉由執行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以將該第一儲存該記錄至該第二儲存單元。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第一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包括:一第一通信應用程式介面,用以與該控制器進行通信;以及一第一主機控制介面層,用以控制該第一通信模組;該第二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包括:一應用程式介面;一第二通信應用程式介面,用以與該控制器進行通信;以及一第二主機控制介面層,用以控制該第二通信模組。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控制器為近場通信控制器,該第一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是第一近場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該第一通信應用程式介面是第一近場通信應用程式介面,該第二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是第二近場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且該第二通信應用程式介面是第二近場通信應用程式介面。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非接觸式模組更包括耦接至該控制器以在該控制器以及該第一通信模組間通信的一第一主機介面,以及該第一處理單元。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系統,更包括一感測器,該感測器耦接至該第一處理單元。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通信模組為無線通信模組並用以與該主機進行連接。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第二處理單元執行一第一應用程式來管理藉由執行該第二無線電軟體堆疊所 進行的將該第一憑證儲存至該第一安全元件的動作。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系統,其中該主機更包括一基頻模組,該基頻模組耦接至該第二處理單元並由一第一伺服器無線接收該第一憑證。
  29. 一種方法,用以傳送資訊至一配件,其中該配件具有一安全元件,該配件與一主機與完全地分離,包括:以無線方式耦接該配件至該主機;啟動一第一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在應用端及該安全元件間透過該第一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建立一安全通道,並透過該第一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由該主機傳送一憑證至該配件;儲存該憑證至該配件的該安全元件中;當該配件與該主機的連線被切斷時,由該配件無線的傳送與被儲存的該憑證相關的資訊至一讀卡機。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方法,其中由該配件傳送與被儲存的該憑證相關的資訊至該讀卡機的步驟包括:由該讀卡機接收一識別資訊,由該安全元件選擇對應該識別資訊的該憑證。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方法,其中由該配件傳送與被儲存的該憑證相關的資訊至該讀卡機的步驟包括:由該讀卡機接收一資料,並儲存該資料至該配件。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方法,其中由該配件傳送 與被儲存的該憑證相關的資訊至該讀卡機的步驟包括:由該讀卡機接收一資料,由該配件傳送該資料至該主機。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方法,更包括耦接該主機至一伺服器,由該伺服器接收該憑證,並認證該伺服器的該憑證。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儲存該資料至該配件的步驟包括:執行該配件中的該第一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以儲存該資料至該配件,藉由執行一第二無線電通信軟體堆疊,來由該配件傳送被儲存的該資料至該主機。
TW102112341A 2013-01-02 2013-04-08 配件、配件介面系統及方法 TWI4960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733,134 US9021563B2 (en) 2013-01-02 2013-01-02 Accessory interface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8530A TW201428530A (zh) 2014-07-16
TWI496025B true TWI496025B (zh) 2015-08-11

Family

ID=51018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2341A TWI496025B (zh) 2013-01-02 2013-04-08 配件、配件介面系統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021563B2 (zh)
CN (1) CN103914717B (zh)
TW (1) TWI4960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82965B2 (en) * 2011-10-31 2015-11-10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socially suitable applications and devices
US9294150B2 (en) * 2013-02-06 2016-03-22 Hcl Technologies Limited Information relay mechanism using proximity communication
US9436165B2 (en) 2013-03-15 2016-09-06 Tyfone, Inc. Personal digital identity device with motion sensor responsive to user interaction
US9086689B2 (en) 2013-03-15 2015-07-21 Tyfone, Inc. Configurable personal digital identity device with imager responsive to user interaction
US20140270174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Tyfone, Inc. Personal digital identity device responsive to user interaction with user authentication factor captured in mobile device
US9319881B2 (en) 2013-03-15 2016-04-19 Tyfone, Inc. Personal digital identity device with fingerprint sensor
US9448543B2 (en) 2013-03-15 2016-09-20 Tyfone, Inc. Configurable personal digital identity device with motion sensor responsive to user interaction
US9781598B2 (en) 2013-03-15 2017-10-03 Tyfone, Inc. Personal digital identity device with fingerprint sensor responsive to user interaction
CN104240085A (zh) * 2013-06-07 2014-12-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移动支付的安全验证方法及装置
JP2015121840A (ja) * 2013-12-20 2015-07-02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10769262B1 (en) * 2014-01-17 2020-09-08 Microstrategy Incorporated Enabling use of credentials
KR102287160B1 (ko) * 2014-07-31 2021-08-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웨어러블 디바이스 및 그것의 제어방법
WO2016027008A1 (en) * 2014-08-21 2016-02-25 Paumax Oy Communication device control with external accessory
EP3018913B1 (en) * 2014-11-10 2018-10-03 Nxp B.V. Media player
CN104468560B (zh) * 2014-12-02 2017-09-19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网络保密数据明文的采集方法及系统
US9516010B1 (en) * 2014-12-05 2016-12-06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Authenticating a user while the user operates a client apparatus and possesses an electronic card
CN104517211B (zh) * 2014-12-26 2017-12-22 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nfc设备的支付系统及方法
US9087246B1 (en) * 2015-02-16 2015-07-21 Polaris Tech Global Limited RFID-to-bluetooth selective adapter
CN105472546B (zh) * 2015-12-31 2019-05-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近场通信方法及移动终端
WO2018022312A1 (en) * 2016-07-29 2018-02-01 CIS Secure Computing, Inc. Positive disconnect unit
KR102285073B1 (ko) * 2017-03-31 2021-08-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개의 액세서리 장치들에 대응하는 콘텐트를 제공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US10681016B2 (en) 2017-06-06 2020-06-09 Giesecke+Devrient Mobile Security Americ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a connected device using a secure element device
US11374760B2 (en) * 2017-09-13 2022-06-2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Cyber physical key
US10755500B2 (en) * 2017-11-06 2020-08-25 Moca System Inc. Access control system and access control method using the same
WO2019206132A1 (zh) * 2018-04-28 2019-10-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和手机
FR3088469B1 (fr) * 2018-11-08 2023-01-06 Ingenico Group Support d'indicateur visuel et dispositif de paiement correspondant
US11316917B2 (en) 2020-03-04 2022-04-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er-to-peer data channels for storage device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10449A1 (en) * 2001-07-10 2004-01-15 Berardi Michael J.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load options for use i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in contact and contactless transactions
US20060037066A1 (en) * 1999-12-17 2006-02-16 Activard Data processing system for application to access by accreditation
US20070262134A1 (en) * 2006-05-10 2007-11-15 First Data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tivating telephone-based payment instrument
US20080169909A1 (en) * 2005-03-30 2008-07-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f-Id Tag Reading System For Using Password and Method Thereof
US20090043681A1 (en) * 2005-08-12 2009-02-12 Mamoru Shoji Authentication system
US20100332833A1 (en) * 2005-06-28 2010-12-30 Selim Aissi Link key injection mechanism for personal area networks
US20120137132A1 (en) * 2010-09-21 2012-05-31 Le Saint Eric F Shared secret establishment and distribution
US20120317194A1 (en) * 2011-06-10 2012-12-13 Qualcomm Atheros, Inc. Context awareness proximity-based establish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95207B1 (en) * 2000-02-04 2004-02-24 Carroll Boyd Norris, Jr. System for secure, identity authenticated, and immediate financial transactions as well as activation of varied instrumentalities
US6774796B2 (en) * 2001-08-01 2004-08-10 Motorola, Inc. Master authenticator
US7533408B1 (en) * 2003-06-13 2009-05-12 Michael Arnouse Portable computing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US7509487B2 (en) * 2003-09-29 2009-03-24 Gemalto Inc. Secure networking using a resource-constrained device
JP4562464B2 (ja) * 2004-09-07 2010-10-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
US7823214B2 (en) * 2005-01-07 2010-10-26 Apple Inc. Accessory authentication for electronic devices
US7669054B2 (en) * 2005-08-17 2010-02-23 Common Credential Systems, L.L.C. Legacy access control security system modernization apparatus
US8171531B2 (en) * 2005-11-16 2012-05-01 Broadcom Corporation Universal authentication token
US7464865B2 (en) * 2006-04-28 2008-12-1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multiple smart card sessions
US8341397B2 (en) * 2006-06-26 2012-12-25 Mlr, Llc Security system for handheld wireless devices using-time variable encryption keys
US7813715B2 (en) * 2006-08-30 2010-10-12 Apple Inc. Automated pairing of wireless accessories with host devices
KR100770914B1 (ko) * 2006-09-11 2007-10-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비접촉식 근거리통신의 피어투피어 통신 방법
EP2064649B1 (en) * 2006-09-20 2019-10-23 Nokia Technologies Oy Near field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US9652707B2 (en) * 2006-10-31 2017-05-16 Fiber Mountain, Inc.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connected tag communications protocol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7742995B2 (en) * 2007-03-23 2010-06-22 Mastercard International, Inc. Pre-authenticated identification token
US20090143104A1 (en) 2007-09-21 2009-06-04 Michael Loh Wireless smart card and integrated personal area network,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nd contactless payment system
US9264231B2 (en) * 2008-01-24 2016-02-16 Intermec Ip Corp. System and method of using RFID tag proximity to grant security access to a computer
US8047966B2 (en) * 2008-02-29 2011-11-01 Apple Inc. Interfacing portable media devices and sports equipment
KR101625359B1 (ko) * 2008-06-18 2016-06-13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엔.브이. 유비쿼터스 환자 모니터링을 위한 개인 보안 관리자
US8208853B2 (en) * 2008-09-08 2012-06-26 Apple Inc. Accessory device authentication
US8909803B2 (en) * 2009-03-16 2014-12-09 Apple Inc. Accessory identification for mobile computing devices
US8244181B2 (en) * 2009-05-26 2012-08-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rtable personal SIM card
US7865629B1 (en) * 2009-11-24 2011-01-04 Microsoft Corporation Configurable connector for system-level communication
US9071441B2 (en) * 2010-01-04 2015-06-30 Google Inc. Identification and author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8666437B2 (en) * 2010-01-05 2014-03-04 Iota, Inc. Mobile communications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CA3045817A1 (en) * 2010-01-12 2011-07-21 Visa International Service Association Anytime validation for verification tokens
US9177307B2 (en) * 2010-07-29 2015-11-03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Wearable financial indicator
US20120084210A1 (en) * 2010-09-30 2012-04-05 Arvin Farahmand Mobile device payment system
US8750799B2 (en) * 2010-09-30 2014-06-10 Apple Inc. Wireless accessory device pairing determination for multiple host devices
US20120309289A1 (en) * 2011-06-06 2012-12-06 Apple Inc. Techniques for facilitating interoperation between an accessory and multiple devices
KR101964077B1 (ko) * 2011-09-16 2019-04-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단말기에서 블루투스 디바이스와 연결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9262592B2 (en) * 2012-04-09 2016-02-16 Mcafee, Inc. Wireless storage device
US20140070002A1 (en) * 2012-09-07 2014-03-13 Viscount System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inter operation based on user proximity
US20140173692A1 (en) * 2012-12-15 2014-06-19 Sudharshan Srinivasan Bring your own device system using a mobile accessor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37066A1 (en) * 1999-12-17 2006-02-16 Activard Data processing system for application to access by accreditation
US20040010449A1 (en) * 2001-07-10 2004-01-15 Berardi Michael J.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load options for use i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in contact and contactless transactions
US20080169909A1 (en) * 2005-03-30 2008-07-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f-Id Tag Reading System For Using Password and Method Thereof
US20100332833A1 (en) * 2005-06-28 2010-12-30 Selim Aissi Link key injection mechanism for personal area networks
US20090043681A1 (en) * 2005-08-12 2009-02-12 Mamoru Shoji Authentication system
US20070262134A1 (en) * 2006-05-10 2007-11-15 First Data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tivating telephone-based payment instrument
US20120137132A1 (en) * 2010-09-21 2012-05-31 Le Saint Eric F Shared secret establishment and distribution
US20120317194A1 (en) * 2011-06-10 2012-12-13 Qualcomm Atheros, Inc. Context awareness proximity-based establish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8530A (zh) 2014-07-16
US20150189506A1 (en) 2015-07-02
US9021563B2 (en) 2015-04-28
US20140189821A1 (en) 2014-07-03
CN103914717B (zh) 2017-05-31
CN103914717A (zh) 2014-07-09
US9264896B2 (en) 2016-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6025B (zh) 配件、配件介面系統及方法
TWI792284B (zh) 用於驗證對安全裝置功能性之線上存取之方法
CA2848418C (en) Personal point of sale
EP2561490B1 (en) Stand-alone secure pin entry device for enabling emv card transactions with separate card reader
TWI421777B (zh) 認證處理裝置及其相關行動裝置
US10147086B2 (en) Digital wallet device for virtual wallet
CN104145285B (zh) 用于在设备上进行安全金融交易的方法、设备和安全元件
US1155691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automatic Wi-Fi connection with enhanced security method when making electronic wallet payment
US9432087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US20090144456A1 (en) Interface Device for Securely Extending Computer Functionality
JP2010539813A (ja) 追加要素での移動体装置のアップデート
Ceipidor et al. Mobile ticketing with NFC management for transport companie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US20150269563A1 (en) Financial transaction based o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TWI626607B (zh) Smart card with dynamic token OTP function and working method thereof
CN104933379B (zh) 身份证信息获取方法、装置及系统
TWI567668B (zh) 行動支付總成
KR102193696B1 (ko) 카드를 이용한 일회용코드 기반 안심 로그인 방법
KR20140139167A (ko) 사용자의 휴대형 매체를 이용한 매체 분리 기반 서버형 일회용코드 제공 방법
TWI496481B (zh) 行動電子裝置認證系統及應用其之行動電子裝置
KR20130007498A (ko) 모바일 카드 발급 방법 및 스마트폰
TW201534099A (zh) 可嵌入金融ic卡的智慧型終端
KR20150066654A (ko) 칩모듈을 이용한 다중 채널 인증 방법
KR20150064305A (ko) 카드를 이용한 다중 채널 인증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