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4677B - 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以及其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以及其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4677B
TWI484677B TW101103787A TW101103787A TWI484677B TW I484677 B TWI484677 B TW I484677B TW 101103787 A TW101103787 A TW 101103787A TW 101103787 A TW101103787 A TW 101103787A TW I484677 B TWI484677 B TW I48467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ezoelectric power
piezoelectric
film
power generation
sof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3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4250A (zh
Inventor
Yeong Jen Wu
Original Assignee
Yeong Jen W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eong Jen Wu filed Critical Yeong Jen Wu
Priority to TW1011037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8467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34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42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46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4677B/zh

Links

Landscapes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Description

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以及其製作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發電裝置,特別指一種軟式壓電發電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隨著地球人口的增加,人類對於能源的需求也隨之節節高升。現今的能源供給主要仍來自於非再生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氣等,但在地球上這些能源蘊藏量有限,終究會有使用完的一天,由石油的價格水漲船高便可略知一二。除此之外,這些非再生能源在使用上還有排放二氧化碳汙染環境的問題。這些都凸顯了開發新能源的重要性及急迫性。其中有關再生能源的研究,因其取自大自然直接利用且幾乎無窮無盡的特性,被視為能源問題的解答。
常見的再生能源包括以下幾種:太陽能、風力、水力、潮汐、海流以及地熱等。其中太陽能無疑是目前台灣相當熱門的議題,各大廠商紛紛投入相關的研究,但其發電的轉換效率不佳造成發電成本相當高,目前實際運用的太陽能板每瓦發電的成本為875美金,相較於其它的發電類型,成本高出了許多。另外太陽能對於安置環境的限制很高,只能在有陽光的地方使用,天候、晝夜長度、安置角度以及落塵量都會影響其發電的效率。就現況而言,將一棟大樓貼滿了太陽能板,亦不足以供應本身用電。而太陽能板製造過程中進行的蝕刻、清洗以及蒸鍍等過程亦會產生具有毒性之工業廢氣與廢水。故太陽能要取代現今的供電系統,尚有一段差距。
風力發電的原理是利用氣體流動通過風力發電機,帶動內部的葉片產生電能,每瓦的發電單價為太陽能的1/3~1/4,風力發電機沒有日夜的限制,亦可三度空間取風。但風力發電機仍有其缺點,一具實用的風力發電機需要上億經費的造價,非大型企業或政府絕無可能負擔。而且其對風力強弱的要求很高,每秒8公尺以下的風無法推動風力發電機,而過強的風又容易造成風力發電機損壞。台灣夏天非常缺電,但夏天風力不強,風力發電效率低,且台灣於夏秋兩季又易生颱風,在風力如此強弱不均的環境下,相當不適合風力發電的發展。
水力發電相較於其他再生能源,發展的時間較久,技術也相對成熟。水的密度遠大於氣體,故只要少許的流動便能帶動渦輪產生電能。但若要能實用則必須有數十公尺以上的高低差將水之位能轉換成動能,因此能設置的地點非常有限,若要以人工的方式產生高低差,如三峽大壩,其工程浩大不說,對河川造成如此大規模的改變,對生態環境之影響更是未定之天。潮汐與海流亦是水力發電的應用,前者利用潮汐落差,後者利用洋流來帶動發電機組。但潮汐發電必須選在漲潮、退潮有大幅差距的海岸才能施行,安置地點選擇不多。海流發電則需要將渦輪機組設置於外海,技術門檻較高,且會在設置地點產生額外強大的吸力與推力,可能影響生態環境。
地熱發電乃利用地殼內蘊涵的熱量加熱水後產生蒸氣推動渦輪發電,其用來發電的能量來源幾乎無窮無盡,但探勘可利用的地熱區域需要的技術門檻極高,發電機組亦需要特別設計以防止工安事件發生。以目前的科技水準來看,能夠設置機組的地點仍相當有限。以上再生能源受限於成本與利用之自然力,往往必須設置在離城市相當遙遠之處。舉例來說,太陽能發電廠需要廣大腹地與長時間日照,設置在沙漠中是最適當的選擇。如此一來,電能輸送的距離太遠,在輸送過程中的損耗便相當可觀。
因此近年新興一種發電方式,透過使壓電材料產生形變轉換成電能。此種壓電材料可以轉換各種機械能成為電能,如上述的水力、風力,更甚者還能回收日常生活中難以利用的廢能,如車輛噪音、震動等。目前最常被使用的壓電材料為壓電陶瓷(鋯鈦酸鉛,Lead Zirconate Titanate,PZT),透過埋設於路面下方以擠壓的方式產生形變進而產生電能。其壓電係數較高,單位形變之產電量較佳,但壓電陶瓷質地硬且脆,形變量只能達到本身長度的0.1%,且難以依照安置環境決定壓電材料的形狀,因而使得發電效率不佳。使用上則易碎裂及損壞,使用壽命不足。
綜合以上所述可知,現今再生能源發電有發電成本過高、設置場地受限以及耐受環境的能力不佳等問題,距離實用階段尚有一段距離。針對於此,本發明將提供解決方案。
本發明提供一種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以及其製作方法。該軟式壓電發電裝置包括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相鄰設置於一固定基板上成一陣列,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間互相以一導線連結,連接方式可以是並聯、串聯或其組合,並以該導線與一外部電路連接。其中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之材料可以是一高分子壓電材料與一壓電陶瓷材料之組合。
該軟式發電裝置構造簡單,可以輕易設置在日常生活的任何環境中,吸收難以利用之廢能產生形變,可利用微風、水流、噪音以及震動等機械能進行發電,安置環境無任何特定限制。且透過該至少一壓電發電薄膜之高撓曲特性,其形變量可以輕易超過傳統壓電材料兩個數量級以上,不論是發電效率或使用壽命皆優於以往。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之製作方法,其步驟包括:a.製造一薄膜:將一壓電材料之粉末溶解在二甲基甲醯胺(Dimethylformamide,DMF)溶劑中形成該壓電材料之溶液,再將該壓電材料之溶液滴在一旋佈機上旋轉,用離心力使該壓電材料之溶液由中心向外擴散形成該薄膜;b.製作一電極:將一銀膠均勻塗抹在該薄膜表面,並將其放置於一加熱板上烘烤,使該銀膠的溶劑揮發,讓導電的銀成分附著在該薄膜表面成為該電極;c. 極化:將該薄膜放入一油浴槽中加熱至一特定溫度,再於一特定時間內施予一特定電場使該薄膜內分子間的偶極重新排列,產生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
d. 封裝:將該軟式壓電發電薄膜表面以一熱塑膠封裝;以及
e. 組裝:將複數該軟式壓電發電薄膜相鄰設置成一陣列於一固定基板上,且該軟式壓電發電薄膜間並未接觸,再將該軟式壓電發電薄膜間互相以一導線連結,並以該導線與一外部電路連接。
透過本發明提供之該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之製作方法,方能提升該壓電發電薄膜之品質,使其厚薄均勻、耐酸鹼及腐蝕並擁有較高的壓電性,進而有更好的發電效率。
以下將配合圖示,針對本發明所採用之技術與手段如何解決先前技術之缺陷作詳細說明。圖1為本發明提供之一軟式壓電發電裝置示意圖,由圖中可知該軟式壓電發電裝置包括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相鄰設置於一固定基板(200)上,成為一陣列形式,且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間互相以一導線(300)連結,該導線(300)同時連接一外部電路(500)。
設置於該固定基板(200)上之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可以吸收環境中的擾動產生形變,進而轉換成電能,再以導線(300)輸出至該外部電路(500)以供利用。其中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間的連結方式可以是並聯、串聯或其組合,視該外部電路(500)對電壓、電流的需求進行調整。其中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之材料可以是一高分子壓電材料或該高分子壓電材料與一壓電陶瓷材料之組合,使得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具備可撓曲的特性,可以輕易耐受舊有壓電發電材料兩個數量級以上的形變量,不僅可增加該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之使用壽命,更可透過大幅形變提升產電量,改善發電效率。
圖2為本發明提供之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之製作方法流程圖。在步驟a中,必須先將一壓電材料之粉末溶解在二甲基甲醯胺(Dimethylformamide,DMF)溶劑中形成該壓電材料之溶液,然後將該壓電材料之溶液滴在一旋佈機上旋轉,透過離心力使該壓電材料之溶液由中心向外擴散,進而形成一薄膜。良好的該薄膜呈現半透明的狀態,如果厚薄不均勻,則會有白色斑點或空隙產生,透過步驟a可以使該薄膜的厚度在20微米以下,而且表面平整均勻。
接下來必須在製作好的該薄膜上塗佈一電極,才能進行導電和產電的動作。在步驟b中,將一銀膠均勻塗抹在該薄膜上,塗抹的方式可以選擇網版印刷或刮刀法,接著將其放置於一加熱板上烘烤,使該銀膠的溶劑揮發,讓導電的銀成分附著在該薄膜表面,形成可以導電之該電極。
在該薄膜表面形成該電極後,必須進行極化的動作提高以該薄膜之壓電性。在步驟c中,將該薄膜置入一油浴槽中加熱至攝氏40度~55度,再對該薄膜施予85K伏特/公厘(V/mm)~95KV/mm之電場180秒~200秒,如此可使得該薄膜內分子間的偶極排列整齊,進而產出壓電性優良之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
接著進行步驟d,產出該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後,必須將其以一熱塑膠進行封裝,如此可提高該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對酸鹼與腐蝕之抵抗能力。
最後在步驟e中,將製作完之複數該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相鄰設置成一陣列於一固定基板(200)上,且該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間並未接觸,再將該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間互相以一導線(300)連結,並以該導線(300)與一外部電路(500)連接,組裝完成之後即得到該軟式壓電發電裝置。透過串聯、並聯或其組合將該陣列內之該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與該外部電路(500)互相連結,即可調整產出電能之電壓以及電流,並輸送至該外部電路(500)以供利用。
該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之靈魂在於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其使用之材料、尺寸之決定以及極化程序的條件控制都會大大影響該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之發電效率。首先針對該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使用之材料做說明。
舊有的壓電發電裝置多使用該壓電陶瓷作為其壓電發電元件之材料,其單位形變量產出的電能雖較高,但該壓電陶瓷之形變量僅有其長度的0.1%,綜合來看發電效率並不理想。因此本發明提出以該高分子壓電材料作為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之材料,形變量可輕易超越舊有材料兩個數量級以上。除此之外,更可在該高分子壓電材料中混入該壓電陶瓷材料之粉末進一步提升發電效率且維持原來高撓曲的特性。在圖2的步驟a中,先將該高分子壓電材料之粉末加入二甲基甲醯胺溶解後,再將該壓電陶瓷材料之粉末研磨至奈米等級,以10%、20%、30%、40%以及50%的重量比例加入該高分子壓電材料之溶液中混合攪拌,直到該壓電陶瓷材料之粉末均勻分散至該高分子壓電材料之溶液中後,使用該旋佈機將其製成該薄膜,該薄膜的顏色為米黃色半透明,其中含有分散的該壓電陶瓷材料之顆粒。
剛製成的該薄膜其分子間的偶極排列混亂,幾乎無產電能力可言,故必須對其進行極化的動作。極化程序是將該薄膜放入油浴槽之中加溫,再施以電場來使分子間的偶極重新排列,如此一來可其方向一致,提升發電能力。極化時之該特定溫度、該特定時間和施以之該特定電場對該薄膜的產電能力影響甚鉅,以下將探究如何優化極化之條件。
由於該高分子壓電材料以五種晶相存在,分別為α相、β相、γ相、δ相和ε相,其中以β相的產電能力最好,而β相的多寡可以紅外線吸收率判定。另外壓電應變常數d33 則代表該薄膜之壓電性能,數值越大產電能力愈強。因此本發明將使用一傅立葉紅外線分析儀與一d33 壓電應變常數量測器,測量在各種不同極化條件下,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之β晶相比例與壓電應變常數值,並藉此判定極化過程之優劣。
由圖3可以知道β相晶格轉化率,要在該特定電場之強度為50KV/mm~80KV/mm以上才會有顯著的提升,而該特定電場之強度越強,可以進一步提高β相晶格轉化率。由圖4可知,該特定電場之強度在85KV/mm時,壓電應變常數達到24p庫倫/牛頓(C/N),該特定電場強度在100KV/mm~110KV/mm時,壓電應變常數達到最高。
由圖5以及圖6可知當該特定溫度從攝氏30度增加到攝氏80度時,極化效果變化不大,但當該特定溫度超過攝氏80度時,極化效果陡降,原因是該高分子壓電材料必須在攝氏80度之居禮溫度以下才具有壓電性。
由圖7以及圖8顯示,該薄膜的β相晶格轉化率以及壓電應變常數隨著該特定時間的增加而劇烈陡升,而在該特定時間為180秒~200秒左右達到高峰,200秒之後就趨近於水平,就算延長時間也不見增加。
在極化的過程中,容易因為施加太大的電場而造成該薄膜失去壓電性能且無法再繼續使用,稱之為「極穿」。在該特定溫度為攝氏30度時,該薄膜能承受最高的該特定電場之強度為125KV/mm,而同在攝氏30度,該特定電場之強度為60KV/mm時,該薄膜能承受最久的該特定時間為710秒,若提高該特定溫度到攝氏60度時,該薄膜能承受的該特定電場之強度下降到82KV/mm,而能承受的該特定時間也大幅下降到460秒。由此可知在極化過程中,該特定溫度越高,越容易讓薄膜極穿,因此如果要提高該特定時間則可以選擇降低該特定溫度的方法,讓該薄膜不會太快被極穿。
綜合以上極化條件之實驗,為達到最佳的產電能力,再考慮避免極穿的狀況下,建議最佳的極化條件為:該特定溫度可以是攝氏120度以下,該特定電場之強度可以是120KV/mm以下,該特定時間可以是300秒以下。
接著說明本發明對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形狀及尺寸之設定。該至少一壓電發電薄膜(100)可以是任何形狀如矩形、橢圓形、多邊形等,但不規則的形狀會造成產生壓電效應時推動自由電子之電場方向混亂而影響到產電結果,因此以下說明以矩形為例。由於該軟式壓電發電裝置的設計是要用來吸收日常生活環境的機械能,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的幾何外型設計是否符合振動源的頻率便非常重要。
若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愈薄愈長則越容易擺動,但如果長度超過25公分(cm)會造成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因自身重量而下垂,使得來回擺盪的頻率下降,且會使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各個部位擺盪的形變不同,有些部份發出的是正電,有些則是負電。因此本發明於實驗時將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長度縮小至4~25cm,如此可使其在一次擺動之後能快速往復,且在此尺度之中,有特定的形變吸收範圍。
為了解尺寸對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發電量的影響,本發明以長度4cm、8cm、12.5cm、17cm以及21cm做為測試長度。在不同長度下,其最大功率輸出分別為0.459微瓦特(μW)、4.823μW、8.897μW、18.432μW、24.527μW,可發現尺寸越大的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有較高的產電能力,但在超出20cm之後,由於長度太長,造成擺盪時會有二次撓曲的現象,機械能無法有效轉化成電能,所以造成效能下降,而較短的壓電片受力擺盪的頻率雖然較高,但其發電量較小。所以最佳的寬長比,視其操作環境落在1:8~1:20之間。而由圖9可知,長度太長或太短皆會造成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受力後擺動的頻率下降,因此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長度的最佳範圍是10cm~20cm間。
由此可以對照出在不同尺寸之下,該軟式壓電發電裝置所適用的工作環境,以達到最佳的發電效果。舉例來說,若安置於火車軌道旁,因火車進站時,其產生之壓力較大,宜採用長度短厚度較大的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讓其受力之後能快速往返。如果是在微風中使用,則採用長且薄之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以增加其發電效能。
由於單片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之產電能力有限,因此會將其相鄰設置成該陣列型態於該固定基板(200)上,再依照使用需求以串聯、並聯或其組合的方式將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進行連接。以下將說明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所組成之該陣列運作的情形。
實驗中選用尺寸4cm、8cm以及17cm的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以3、4或5片為一組進行組合,使用一電木板夾持,並用一螺絲鎖緊,該電木板夾持的部位為靠近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底部連接該導線(300)的位置,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的其餘部份可以自由擺盪,再以振動機使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擺盪,接著將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以串聯連接測試電壓增益,以並聯連接測試電流增益。
增益的算法為:Yn =[(Xn /Xs ‧n)]‧100%,其中Yn 表示增益,Xn 表示組合數為n時的輸出量,Xs 表示單片時的輸出量,n代表組合數。電壓以及電流增益之實驗結果如表1、表2顯示。
在串聯實驗的部份,組合數愈多,電壓增益效果越好。另外長度17cm組合數5片時,電壓不如預期,後經過多次實驗發現,串聯多片之後,電壓最高可到33伏特,其受限於本身材料特性,無法再超過這個電壓值。
在並聯實驗的部份,電流的增加幾乎正比於組合數,故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最佳的組裝方式,是先將其串聯成電壓約30伏特的該陣列,再將該陣列並聯在一起提高電流量,以達到實際使用的目標。
除此之外,本發明尚測試了若組合之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擺動方向不同時的狀況,意即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不同步化擺動。在不同步化的實驗中,選用尺寸8 cm和17 cm的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以5片為一組,使用電木板夾持並用螺絲鎖緊,電木板夾持的部位為靠近底部連接該導線(300)的位置,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的其餘部份呈現懸臂樑的形式,讓其可以自由擺盪。接下來與同步擺動的設定不同,將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的自由端分為2片和3片分別以電木板夾持,3片組直接固定在振動機上,2片組用一條無彈性的繩子綁著,再將繩子接上滑輪改變震動方向,如此一來振動機作用時,正向帶動3片組之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往前運動,同時也拉著2片組之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反向移動,產生不同步化擺動的效果。
在不同步化實驗中,8cm組串聯時,最高電壓可以達到6.475伏特,平均振幅可達3.312伏特,相較同步擺動時減少了42%。17cm組串聯時,最高電壓可以達到19.722伏特,其平均振幅可達15.16伏特,相較同步擺動時減少了43%,由此可知,不同步化運動之下會造成電壓下降。但在相同的條件之下,電流卻會上升。8 cm組串聯時,最高電流可以達到4.32μ安培,其平均電流可達2.564μ安培,較同步時增加了157%。17 cm組串聯時,最高電流可以達到7.824μ安培,其平均電流可達5.892μ安培,比同步時增加了191%。由此推得,若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進行不同步運動,原本為串聯的效果,會自動變成並聯的效果。因此,若該軟式壓電發電裝置必須設置在可能會造成不同步化擺動之環境下時,串聯在一起的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數量可以增加,使其能達到輸出電壓約為30伏特之該陣列,再將其並聯提高電流量供實際應用。
本發明為了驗證在現實環境中,該軟式壓電發電裝置的產電能力如何,將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置於造波槽中,以穩定的海浪波形使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產生形變。實驗中分別將4cm、8cm、17cm之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以5片一組串聯,最大的電壓輸出分別為1.611伏特、11.234伏特、23.325伏特,其效果較以振動機實驗時低,17cm組電壓輸出約為使用振動機時的82%。
壓電發電是一項新的再生能源技術,本發明提供之該軟式壓電發電裝置可安置於各種環境下,如車站、大樓之外牆、蓮蓬頭內或者放置在海中漂浮等,若讓其在海中漂浮,更可設置一質量塊(400)於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100)上,幫助其擺動,增加發電效率。
該軟式壓電發電裝置利用日常生活中原本已經廢棄的能量,轉換成電能,具備有成本低廉、構造簡單以及維護容易的優點,若搭配得宜可使生活上簡單的電子元件自給自足,如安裝在沖水馬桶內,可供給偵測用之紅外線裝置電源。透過本發明揭露之尺寸、材料以及組裝方式之選擇,更使得該軟式壓電發電裝置走向實用化,若能大量設置,將能大幅降低對於傳統電力之依賴,實為解決目前能源問題之有效方法。
100...軟式壓電發電薄膜
200...固定基板
300...導線
400...質量塊
500...外部電路
圖1為本發明提供之軟式壓電發電裝置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提供之軟式壓電發電裝置製作方法流程圖。
圖3為固定溫度為攝氏50度、極化時間120秒時,軟式壓電發電薄膜之紅外線吸收率與施加之電場強度關係圖。
圖4為固定溫度為攝氏40度、極化時間設定為極穿極限前時,軟式壓電發電薄膜之壓電常數與施加之電場強度關係圖。
圖5為固定電場強度為67K伏特/公厘、極化時間120秒時,軟式壓電發電薄膜之紅外線吸收率與溫度之關係圖。
圖6為固定電場強度為85K伏特/公厘、極化時間設定為極穿極限前時,軟式壓電發電薄膜之壓電常數與溫度關係圖。
圖7為固定電場強度67K伏特/公厘、溫度為攝氏50度時,軟式壓電發電薄膜之紅外線吸收率與極化時間關係圖。
圖8為固定電場強度為100K伏特/公厘、溫度為攝氏40度時,軟式壓電發電薄膜之壓電常數與極化時間關係圖。
圖9為不同長寬之軟式壓電發電薄膜受力後擺動之頻率關係圖。
100...軟式壓電發電薄膜
200...固定基板
300...導線
400...質量塊
500...外部電路

Claims (16)

  1. 一種軟式壓電發電裝置,其包括: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其材料為一高分子壓電材料與一壓電陶瓷材料之組合,長度介於10至20公分,寬長比介於1:8至1:20,表面以一熱塑膠封裝,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相鄰設置成一陣列,且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間並未接觸,其中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間設置一導線互相連結,再以該導線連接一外部電路;以及一固定基板,設置於使用環境中,該固定基板係與至少一部分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接觸,承載並固定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於該固定基板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軟式壓電發電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之形狀可以是矩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軟式壓電發電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之厚度可以是20微米以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軟式壓電發電裝置,其中該高分子壓電材料包括聚乙烯氟化物(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或聚乙烯氟化物之共聚物(copolymer)。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軟式壓電發電裝置,其中該壓電陶瓷材料包括鋯鈦酸鉛(Lead Zirconate Titanate,PZT)。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軟式壓電發電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間之連結可以是串聯、並聯或其組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軟式壓電發電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之頂端可設置一質量塊。
  8. 一種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之製作方法,其步驟包括:a.製造一薄膜:將一壓電材料之粉末溶解在二甲基甲醯胺(Dimethylformamide,DMF)溶劑中形成該壓電材料之溶液,再將該壓電材料之溶液滴在一旋佈機上旋轉,用離心力使該壓電材料之溶液由中心向外擴散形成該薄膜; b.製作一電極:將一銀膠均勻塗抹在該薄膜表面,並將其放置於一加熱板上烘烤,使該銀膠的溶劑揮發,讓導電的銀成分附著在該薄膜表面成為該電極;c.極化:將該薄膜放入一油浴槽中加熱至一特定溫度,再於一特定時間內施予一特定電場使該薄膜內分子間的偶極重新排列,產生一軟式壓電發電薄膜;d.封裝:將該軟式壓電發電薄膜表面以一熱塑膠封裝;以及e.組裝:將複數該軟式壓電發電薄膜相鄰設置成一陣列於一固定基板上,且該軟式壓電發電薄膜間並未接觸,再將該軟式壓電發電薄膜間互相以一導線連結,並以該導線與一外部電路連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之製作方法,其中步驟a中該壓電材料可以是一高分子壓電材料或該高分子壓電材料與一壓電陶瓷材料之組合。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之製作方法,其中該高分子壓電材料包括聚乙烯氟化物(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或聚乙烯氟化物之共聚物(copolymer)。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之製作方法,其中該壓電陶瓷材料包括鋯鈦酸鉛(Lead Zirconate Titanate,PZT)。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之製作方法,其中步驟b中,將該銀膠均勻塗抹在該薄膜表面之方法可以是網版印刷或刮刀法。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之製作方法,其中步驟c中該特定溫度可以是攝氏120度以下。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之製作方法,其中步驟c中該特定時間可以是300秒以下。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地8項所述之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之製作方法,其中步驟c中該特定電場之強度可以是120K伏特/公厘 以下。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之製作方法,其中步驟e中,該軟式壓電發電薄膜間之連結方式可以是串聯、並聯或其組合。
TW101103787A 2012-02-06 2012-02-06 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以及其製作方法 TWI4846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03787A TWI484677B (zh) 2012-02-06 2012-02-06 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以及其製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03787A TWI484677B (zh) 2012-02-06 2012-02-06 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以及其製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4250A TW201334250A (zh) 2013-08-16
TWI484677B true TWI484677B (zh) 2015-05-11

Family

ID=49479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3787A TWI484677B (zh) 2012-02-06 2012-02-06 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以及其製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846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29985B (zh) 2013-12-27 2016-04-11 國立清華大學 提升壓電高分子電性輸出方法及壓電/導電混合高分子薄膜製程
US9660470B2 (en) * 2014-09-08 2017-05-23 Nokia Technologies Oy Flexible, hybrid energy generating and storage power cell
CN111366742B (zh) * 2020-03-06 2022-03-04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服务器的风扇转速侦测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02354U (en) * 2010-08-16 2011-04-21 Chung-Yuan Christian Univ Wind energy generator using piezoelectric material and auxiliary mechanism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02354U (en) * 2010-08-16 2011-04-21 Chung-Yuan Christian Univ Wind energy generator using piezoelectric material and auxiliary mechanism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4250A (zh) 2013-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oretti et al. A review of dielectric elastomer generator systems
Czech et al. Wave energy converter concepts: Design challenges and classification
US8193655B2 (en) System for converting ocean wave energy to electric power
US20140145550A1 (en) Electroactive polymer energy converter
KR101112492B1 (ko) 압전소자를 이용한 발전기
WO2017114499A1 (zh) 发电系统和发电网络
US20140232240A1 (en) Electroactive polymer energy converter
CN103195640A (zh) 阵列式海浪发电装置
TWI484677B (zh) 軟式壓電發電裝置以及其製作方法
Sivasubramanian et al. A review on photovoltaic and nanogenerator hybrid system
Kim Electroactive polymers for ocean kinetic energy harvest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needs
CN109687761B (zh) 一种风致多振子压电发电装置
Qian et al.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for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based wave energy converters
WO2015139130A1 (en) Piezoelectric enhanced windmill
US10177688B2 (en) Floating off-shore power generation apparatus using ionic polymeric metal composite
Scherber et al. Electroactive polymers for gaining sea power
TWM432150U (en) Soft piezoelectric power generating device
Trapanese et al. A general comparison between various types of linear generators for wave energy conversion
KR20110116981A (ko) 압전소자를 이용한 발전기
Mutsuda et al. A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energy generated from ocean power using flexible piezoelectric device
Fang et al. Design of artificial piezo-leaf wind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monitoring based on Blynk apps
Chiba et al. Innovative wave power generation using dielectric elastomer artificial muscles
Das et al. An approach to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photovoltaic water pumping using supercapacitor
GB2490377A (en) Wind driven rocking elements acting on thrust plate
JP2011106434A (ja) 海洋エネルギー発電デバイス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蓄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