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2906B - 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 - Google Patents

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2906B
TWI482906B TW098139909A TW98139909A TWI482906B TW I482906 B TWI482906 B TW I482906B TW 098139909 A TW098139909 A TW 098139909A TW 98139909 A TW98139909 A TW 98139909A TW I482906 B TWI482906 B TW I48290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pivoting
unit
assembly
unit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39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18248A (en
Inventor
Tsung Chia Chen
Ching Hua Chiu
Tsui Er Lee
Original Assignee
Nat Univ Chin Yi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 Univ Chin Yi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t Univ Chin Yi Technology
Priority to TW0981399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8290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118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82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29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290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Description

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電裝置,特別是指一種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由於本發明相對容易因應微小風力與空氣擾流而活動並進行發電,而能改善風力利用效率與增加風力利用範圍,故能達到有效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無污染的綠色發電的功效。
因應能源價格飛漲、全球氣候變遷與環保需求,具有潔淨、低污染排放且不虞匱乏的再生能源成為未來能源的主要發展重點。
其中,由於風力能源永不耗竭、無污染的特性,加上其技術較簡單、設備成本相對較低及風力發電機座佔地不大,不影響地面原有用途,使風力發電成為應用最普遍的綠色能源之一。
風力發電是最主要的風能利用形式,其原理是透過風力帶動風車葉片轉動,再透過增速機使風車旋轉的速度增加,進而促使發電機發電,近來隨著葉片外型設計改善、材料科技的進展與微電腦自動監控風速、風向等系統的導入,使風力的發電效益大幅提升,而具有商業應用價值。
雖然風力發電機具有低污染排放、容易施作與不佔地方等效益,但規劃時仍需受限於設置區域的風性、地理條件,且實際使用時受限於自然氣候的變化使風力發電相對且有無法穩定供電的缺點,而成為需搭配傳統發電使用的輔助性 能源。
有鑑於地球的化石燃料蘊藏量有限與能源危機問題,能符合永續生存需求的再生能源成為未來能源發展趨勢,由於風力是一種不會產生污染排放的可再生自然能源,因此,目前仍有持續改善風力發電形式與設備,以提升風力使用效益與穩定性,進而擴大其使用普遍性的需求。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種能因應微小風力或氣流作用產生電力、容易建造,並能改善風力利用效率與增加其應用普及性的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
於是,本發明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包含二個相間隔設置的外連桿單元、多數個相間隔地設置在該二外連桿單元間的內連桿單元、多數個分別樞設在該等外、內連桿單元之間的發電機構,及至少一個與該等發電機構電連接的蓄電單元。
該等發電機構各包括相對應設置並能相靠近與相遠離的一第一薄片單元及一第二薄片單元,該第一薄片單元具有一第一薄片主體,及一平行該第一薄片主體的一內平面捲繞並埋設於該第一薄片主體內的感應線圈模組,該第二薄片單元具有一與該第一薄片主體同寬且相平行的第二薄片主體,及一設置於該第二薄片主體,並沿一與該第二薄片主體的一內平面垂直的一前後方向形成一磁場的磁力模組。
該蓄電單元是分別與該等發電機構的感應線圈模組相 對應電連接,以分別收集由該等發電機構的第一薄片單元產生的電力並輸出。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當空氣擾流時該發電機構能藉由與該等外、內連桿單元間的樞接結構,使空氣容易帶動該等第一、第二薄片單元相靠近與相遠離而改變其間距,並藉此使感應磁場發生變化而在該感應線圈模組形成電流,使該發電機構相對容易因應微小風力與空氣擾流而活動並進行發電,而能改善風力利用效率與增加風力利用範圍,使本發明具有能夠有效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無污染的綠色發電的特性。
進一步地,本發明還提供另一種能因應微小風力或氣流作用產生電力的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
於是,本發明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包含二個相間隔設置的外連桿單元、一個樞設在該二外連桿單元之間的發電機構,及一個與該發電機構電連接的蓄電單元。
該發電機構是分別樞設在該二外連桿單元之間,包括相對應設置並能相靠近與相遠離的一第一薄片單元及一第二薄片單元,該第一薄片單元具有一第一薄片主體,及一設置於該第一薄片主體的感應線圈模組,該第二薄片單元具有一與該第一薄片主體相平行的第二薄片主體,及一設置於該第二薄片主體的磁力模組。
該蓄電單元是與該發電機構的感應線圈模組相對應電連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當空氣擾流時該發電機構能 藉由與該二外連桿單元的樞接結構,使空氣容易帶動該等第一、第二薄片單元相靠近與相遠離,並藉此使感應磁場發生變化而在該感應線圈模組形成電流,使該發電機構能因應微小風力與空氣擾流而活動並進行發電,同樣使本發明具有能夠有效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無污染的綠色發電的特性。
本發明還進一步提供另一種能因應微小風力或氣流作用產生電力的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
於是,本發明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包含一個支撐桿、一個樞設於該支撐桿的發電機構,及一個與該發電機構電連接的蓄電單元。
該發電機構包括一第三薄片單元,該第三薄片單元具有一樞接於該支撐桿的第一連桿組合體、一與該第一連桿組合體相間隔的第二連桿組合體、分別樞接在該第一、第二連桿組合體二相反端之間並會相對該二連桿組合體擺動而相靠近與相遠離的一感應線圈模組及一磁力模組。
該蓄電單元是與該發電機構之第三薄片單元的感應線圈模組電連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當空氣擾流時該發電機構能藉由與該第三薄片單元的第一、第二連桿組合體的樞接結構,使空氣容易帶動該感應線圈模組與該磁力模組相靠近與相遠離,並藉此使感應磁場發生變化而在該感應線圈模組形成電流,使該第三薄片單元能因應微小風力與空氣擾流而活動並進行發電,使本發明能達到利用自然資源進行 無污染的綠色發電的功效。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數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1、圖2與圖3,為本發明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的一第一較佳實施例,包含二個相間隔設置的外連桿單元2、多數個相間隔地設置在該二外連桿單元2之間內連桿單元3、多數個分別樞設在該等外、內連桿單元2、3之間的發電機構40、多數個分別與該等發電機構40電連接的蓄電單元6、多數個分別設置於該等發電機構40的限位塊7,及一個與其中一個外連桿單元2相樞接的支撐桿8。
該二外連桿單元2各包括一個第一樞轉組合體21、一個與該第一樞轉組合體21相間隔的第二樞轉組合體22,及二個相間隔地樞接在該第一、第二樞轉組合體21、22之間的連動桿23。
該等內連桿單元3各包括一個與該外連桿單元2的第一樞轉組合體21位於同側的第三樞轉組合體31、一個與該第三樞轉組合體31相間隔且與該外連桿單元2的第二樞轉組合體22位於同側的第四樞轉組合體32,及多數個相間隔地樞接在該第三、第四樞轉組合體31、32之間的連動桿33,該等外、內連桿單元2、3的連動桿23、33為等長設計 。
該等發電機構40各包括相對應設置並能相靠近與相遠離的一第一薄片單元4及一第二薄片單元5。
其中,該等第一薄片單元4是分別接設在該二外連桿單元2的第一樞轉組合體21及該等內連桿單元3的第三樞轉組合體31之間,並各具有一第一薄片主體41,及一平行該第一薄片主體41的一內平面411捲繞並埋設於該第一薄片主體41內的感應線圈模組42。
該等第二薄片單元5是分別接設在該二外連桿單元2的第二樞轉組合體22及該等內連桿單元3的第四樞轉組合體32之間,以受該二外連桿單元2與該等內連桿單元3連動而分別與該等第一薄片單元4相互靠近與遠離,各具有一個與該第一薄片主體41同寬且相平行的第二薄片主體51,及一個設置於該第二薄片主體51,並沿一與該第二薄片主體51的一內平面511垂直的一前後方向形成一磁場的磁力模組52。其中,該磁力模組52可以藉由分別在該第二薄片主體51的內、外平面511、512噴設磁粉而形成,也可以藉由在該第二薄片主體51內埋設磁性物質,例如,磁鐵,而形成。
參閱圖3與圖4,較佳地,該等外、內連桿單元2、3的連動桿23、33與該等第一、第二薄片主體41、51是相配合形成平行四邊形的樞接活動結構。藉此,當受氣流擾動時可分別相對活動並形成不同角度但相同邊長的平行四邊形,進而能分別改變該等發電機構40的第一、第二薄片 主體41、51間的距離,使位於該第二薄片主體51內的磁力模組52與設置於該第一薄片主體41的感應線圈模組42間的間距改變,進而造成作用於該感應線圈模組42上的磁力發生變化,而在該感應線圈模組42上形成電流。
參閱圖1、圖2與圖7,該等蓄電單元6是分別與該等發電機構40的第一薄片單元4的感應線圈模組42相對應電連接,以分別收集該等第一薄片單元4產生的電力並輸出。其中,每一蓄電單元6各包括一個與該感應線圈模組42電連接的整流模組61,及一與該整流模組61電連接的電能儲存模組62,藉此,當空氣擾流或風力分別造成該等發電機構40的第一、第二薄片單元4、5相對運動而在該感應線圈模組42引發的電流就能分別被引導到該等蓄電單元6的整流模組61及該電能儲存模組62,達到將空氣流動的能量轉換為機械動能,再透過電磁感應作用轉換為電能的發電結果。
較佳地,該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還包含一與該蓄電單元6的電能儲存模組62電連接的負載9,使儲存於該電能儲存模組62的電能可再透過該負載9轉換為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該負載9可以是一般路燈或LED燈,使空氣擾動的能量能夠被轉換為光能,另外,也可以在該等第一、第二薄片主體41、51的外表面設置以預定的圖案排列的LED燈作為該負載9,藉此,使該發電系統可結合廣告看板或招牌,利用空氣擾流所產生電力可直接供該等LED燈使用以呈現出明亮的圖案,因此,可透過自給自足的自 然資源發電系統達到照明或廣告的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該等限位塊7是分別設置在該等發電機構40的第一薄片主體41上,用以限制該等第一、第二薄片單元4、5相碰抵,該限位塊7並不與該連動桿23、33在相同水平面上。
該支撐桿8包括一個桿主體81,及一個設置於該桿主體81上,並與該第一樞轉組合體21相樞接的第五樞轉組合體82,該第一薄片單元4與第二薄片單元5於支撐桿8一左一右設置。
較佳地,該二外連桿單元2的第一樞轉組合體21各具有一個固接在該第一薄片單元4的第一薄片主體41的第一樞接筒211,及一穿設於該第一樞接筒211與該等連動桿23的第一樞軸212,該二第二樞轉組合體22各具有一個與該第一樞接筒211相對應而固接在該第二薄片單元5的第二薄片主體51的第二樞接筒221,及一穿設於該第二樞接筒221與該等連動桿23的第二樞軸222,該支撐桿8的第五樞轉組合體82是與第一樞轉組合體21相樞接,並具有二個相間隔地設置於該第一樞接筒211二相反端的第三樞接筒821,該第一樞轉組合體21的第一樞軸212是延伸至穿設於該二第三樞接筒821。
該等內連桿單元3的第三樞轉組合體31各具有一個第四樞接筒311、二個相間隔地設置於該第四樞接筒311二相反端的第五樞接筒312,該等連動桿33是分別被夾設於該第四、第五樞接筒311、312之間,該第三樞轉組合體31還 具有一穿設於該第四、該二第五樞接筒311、312及該二連動桿33的第三樞軸313,及該第四樞接筒311是與二相鄰的其中一個第一薄片主體41相固接,該二第五樞接筒312則與另一個第一薄片主體41相固接。
該等內連桿單元3的第四樞轉組合體32則各具有一個第六樞接筒321、二個相間隔地設置於該第六樞接筒321二相反端的第七樞接筒322,該等連動桿33是分別被夾設於該第六、第七樞接筒321、322之間,該第四樞轉組合體32還具有一穿設於該第六、該二第七樞接筒321、322及該二連動桿33的第四樞軸323,及該第六樞接筒321是與二相鄰的其中一個第二薄片主體51相固接,該二第七樞接筒322則與另一個第二薄片主體51相固接。
在本實施例中,該發電系統除了利用平行四邊形的樞接結構達到容易受空氣擾流而分別活動的效果外,該等發電機構40的第一、第二薄片主體41、51、該二外連桿單元2及該等內連桿單元3較佳是由鋁所製成,藉此,使該發電系統整體重量減輕,而更容易受空氣擾流影響而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該等外、內連桿單元2、3與該等發電機構40及該支撐桿8的配置方式不應受限,,也可以如圖5所示,設置多數排分別由該等外、內連桿單元2、3與該等發電機構40形成的條狀結構體,而形成多排的旗幟式設計,藉此,可增加所收集的電量。此外,也可以如圖6所示,該支撐桿8呈水平設置,該等外、內連桿單元2、3與該等發電機構40相樞接且呈位於該支撐桿8一下側的垂吊 型式,同樣能透過空氣擾流或風力吹動帶動該等外、內連桿單元2、3及該等發電機構40的第一、第二薄片單元4、5相對運動而達到發電的效果。
參閱圖8,為本發明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的一第二較佳實施例,包含二個相間隔設置的外連桿單元2、一個樞設在該二外連桿單元2之間的發電機構40、一個與該發電機構40電連接的蓄電單元6、一個設置於該發電機構40的限位塊7、一個與其中一個外連桿單元2相樞接的支撐桿8,及一個與該蓄電單元6電連接的負載9。
該發電機構40是分別樞設在該二外連桿單元2之間,包括相對應設置並能相靠近與相遠離的一第一薄片單元4及一第二薄片單元5,該第一、第二薄片單元4、5的元件與結構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故不再贅述。該第二較佳實施例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主要差別在於其只具有一個發電機構40,其他元件、結構及其作用與連結關係則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即使只有一個發電機構40,該第二較佳實施例仍能藉由空氣擾流使該第一、第二薄片單元4、5間產生相對運動,進而達到發電效果。
參閱圖9與圖10,為本發明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的一第三較佳實施例,包含一個支撐桿8、一個樞設於該支撐桿8的發電機構40、一個與該發電機構40電連接的蓄電單元6,及一個與該蓄電單元6電連接的負載9。
該發電機構40包括依序相樞接的一第三薄片單元11、 一第四薄片單元12及一第五薄片單元13。
該第三薄片單元11具有一樞接於該支撐桿8的第一連桿組合體111、一與該第一連桿組合體111相間隔的第二連桿組合體112、分別樞接在該第一、第二連桿組合體111、112二相反端之間並會相對該二連桿組合體111、112擺動而相靠近與相遠離的一感應線圈模組113及一磁力模組114。其中,該第一、第二連桿組合體111、112與該感應線圈模組113、該磁力模組114相配合形成平行四邊形的樞接結構。
該第四薄片單元12具有一與該第二連桿組合體112相間隔的第三連桿組合體121、分別樞接在該第二、第三連桿組合體112、121二相反端之間並隨該二連桿組合體112、121的擺動而相靠近與相遠離的一感應線圈模組122及一磁力模組123。該第二、第三連桿組合體112、121與該感應線圈模組122、該磁力模組123同樣是呈平行四邊形的樞接結構。
該第五薄片單元13具有一與該第三連桿組合體121相間隔的第四連桿組合體131、分別樞接在該第三、第四連桿組合體121、131二相反端之間並隨該二連桿組合體121、131的擺動而相靠近與相遠離的一感應線圈模組132及一磁力模組133。該第三、第四連桿組合體121、131與該感應線圈模組132、該磁力模組133同樣是相配合形成平行四邊形的樞接結構。
該蓄電單元6是分別與該發電機構40之第三、第四、 第五薄片單元11、12、13的感應線圈模組113、122、132電連接。並包括一分別與該等感應線圈模組113、122、132電連接的整流模組61,及一個與該整流模組61電連接的電能儲存模組62。
較佳地,該發電系統還包含三個分別設置在該第三、第四、第五薄片單元11、12、13的該等感應線圈模組113、122、132與該等磁力模組114、123、133的其中一方上的限位塊7,以限制該等感應線圈模組113、122、132與該等磁力模組114、123、133相碰抵。
在本實施例中,同樣能藉由空氣擾流使該發電機構40的第三、第四、第五薄片單元11、12、13的該等感應線圈模組113、122、132與該等磁力模組114、123、133相靠近與相遠離,使感應磁場發生變化而分別在該等感應線圈模組113、122、132形成電流,所產生的電流再經由該蓄電單元6的整流模組61處理,並匯集到該電能儲存模組62供進一步利用,因此,同樣能達到以微小風力或氣流發電的效果。其中,該第三、第四、第五薄片單元11、12、13的感應線圈模組113、122、132與磁力模組114、123、133並不一定都要位於相同側,例如,該第四薄片單元12的感應線圈模組122可以與該第三、第五薄片單元11、13的感應線圈模組113、132位於相反側,透過該整流模組61仍能使分別在該等薄片單元11、12、13產生的電流以加總的方式收集。
值得說明的是,本實施例是以該發電機構40具有三個 薄片單元11、12、13為例進行說明,但該薄片單元的數量不應受限,可依發電需求,隨意增加或減少薄片單元的數量。此外,該發電機構40也可以只設置該第三薄片單元11,同樣能達到發電的效果。
歸納上述,本發明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可獲致下述的功效及優點,故能達到本發明的目的:
一、利用該等發電機構40的第一、第二薄片單元4、5與該等外、內連桿單元2、3之間的樞接結構,方便該第一、第二薄片單元4、5相對運動,再配合選用輕型材質,不需受到風力強度的限制,即使在非強風區,該第一、第二薄片單元4、5仍然能夠受空氣擾流與徐徐吹動的風力而相對擺動以改變其間距,進而在該感應線圈模組42產生電流,使微小風力也能獲得有效利用,使本發明相對具有能夠改善風力利用效率與增加風力利用範圍的特性。。
二、本發明每個發電機構40可分別搭配該等外、內連桿單元2、3自成獨力的發電單元,藉此,可依電量需求調整該等外、內連桿單元2、3與該等發電機構40的設置數量,此外,該等發電機構40的第一、第二薄片本體41、51的大小也可能依設計而調整,因此,可依使用地點的風力強度設計不同尺寸或規格的發電機構40,使該等發電機構40的第一、第二薄片單元4、5在不同風力條件下都易於被驅動而能達到發電效果,並可依發電量的大小與適當的負載9電連接,使較微小的氣流也能獲得有效利用,使本發明具有能有效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無污染的綠色發電的特性 與優點。
三、本發明的風力系統是藉由在該第一、第二薄片主體41、51內分別設置該感應線圈模組42、磁力模組52形成該第一、第二薄片單元4、5進而界定出該發電機構40,再利用該等外、內連桿單元2、3與該等發電機構40的第一、第二薄片單元4、5間的樞接結構達到容易相對運動以產生電力的目的,使該發電系統具有較容易建造與方便小型化的特色,而具有可發展為小型家用發電系統而能增加應用普及性的價值。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2‧‧‧外連桿單元
5‧‧‧第二薄片單元
21‧‧‧第一樞轉組合體
51‧‧‧第二薄片主體
211‧‧‧第一樞接筒
511‧‧‧內平面
212‧‧‧第一樞軸
512‧‧‧外平面
22‧‧‧第二樞轉組合體
52‧‧‧磁力模組
221‧‧‧第二樞接筒
6‧‧‧蓄電單元
222‧‧‧第二樞軸
61‧‧‧整流模組
23‧‧‧連動桿
62‧‧‧電能儲存模組
3‧‧‧內連桿單元
7‧‧‧限位塊
31‧‧‧第三樞轉組合體
8‧‧‧支撐桿
311‧‧‧第四樞接筒
81‧‧‧桿主體
312‧‧‧第五樞接筒
82‧‧‧第五樞轉組合體
313‧‧‧第三樞軸
821‧‧‧第三樞接筒
32‧‧‧第四樞轉組合體
9‧‧‧負載
321‧‧‧第六樞接筒
11‧‧‧第三薄片單元
322‧‧‧第七樞接筒
111‧‧‧第一連桿組合體
323‧‧‧第四樞軸
112‧‧‧第二連桿組合體
33‧‧‧連動桿
113‧‧‧感應線圈模組
40‧‧‧發電機構
114‧‧‧磁力模組
4‧‧‧第一薄片單元
12‧‧‧第四薄片單元
41‧‧‧第一薄片主體
121‧‧‧第三連桿組合體
411‧‧‧內平面
122‧‧‧感應線圈模組
42‧‧‧感應線圈模組
123‧‧‧磁力模組
13‧‧‧第五薄片單元
132‧‧‧感應線圈模組
131‧‧‧第四連桿組合體
133‧‧‧磁力模組
圖1是一立體示意圖,說明本發明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一第一較佳實施例;圖2是一局部分解示意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多數個發電機構與一外、一內連桿單元接合的情形;圖3是一俯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該等發電機構分別該外、內連桿單元呈平行四邊形樞接的情形;圖4是一俯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該等發電機構的多數個第一、第二薄片單元與外、內連桿單元分別相對活動的情形;圖5是一流程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呈多排的旗 幟式設計的情形;圖6是一示意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呈垂吊式設計的情形;圖7是一方塊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發電機構、一蓄電單元及一負載的連接關係;圖8是一立體示意圖,說明本發明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一第二較佳實施例;圖9是一立體示意圖,說明本發明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一第三較佳實施例;圖10是一方塊圖,說明該第三較佳實施例的一發電機構、一蓄電單元及一負載的連接關係。
2‧‧‧外連桿單元
322‧‧‧第七樞接筒
21‧‧‧第一樞轉組合體
323‧‧‧第四樞軸
211‧‧‧第一樞接筒
33‧‧‧連動桿
212‧‧‧第一樞軸
40‧‧‧發電機構
22‧‧‧第二樞轉組合體
4‧‧‧第一薄片單元
221‧‧‧第二樞接筒
41‧‧‧第一薄片主體
222‧‧‧第二樞軸
5‧‧‧第二薄片單元
23‧‧‧連動桿
51‧‧‧第二薄片主體
3‧‧‧內連桿單元
6‧‧‧蓄電單元
31‧‧‧第三樞轉組合體
7‧‧‧限位塊
311‧‧‧第四樞接筒
8‧‧‧支撐桿
312‧‧‧第五樞接筒
81‧‧‧桿主體
313‧‧‧第三樞軸
82‧‧‧第五樞轉組合體
32‧‧‧第四樞轉組合體
821‧‧‧第三樞接筒
321‧‧‧第六樞接筒
9‧‧‧負載

Claims (10)

  1. 一種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包含:二個外連桿單元,是呈相間隔設置;多數個內連桿單元,是相間隔地設置在該二外連桿單元之間;多數個發電機構,是分別樞設在該二外連桿單元及該等內連桿單元之間,各包括相對應設置並能相靠近與相遠離的一第一薄片單元及一第二薄片單元,該第一薄片單元具有一第一薄片主體,及一平行該第一薄片主體的一內平面捲繞並埋設於該第一薄片主體內的感應線圈模組,該第二薄片單元具有一與該第一薄片主體同寬且相平行的第二薄片主體,及一設置於該第二薄片主體,並沿一與該第二薄片主體的一內平面垂直的一前後方向形成一磁場的磁力模組;至少一個蓄電單元,分別與該等發電機構的感應線圈模組相對應電連接;及還包含一個支撐桿,與其中一個外連桿單元相樞接,該第一薄片單元與第二薄片單元於支撐桿一左一右設置。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其中,該二外連桿單元各包括一個第一樞轉組合體、一個與該第一樞轉組合體相間隔的第二樞轉組合體,及多數個相間隔地樞接在該第一、第二樞轉組合體之間的連動桿,該等內連桿單元各包括一個與該外連桿單元 的第一樞轉組合體位於同側的第三樞轉組合體、一個與該第三樞轉組合體相間隔且與該外連桿單元的第二樞轉組合體位於同側的第四樞轉組合體,及多數個相間隔地樞接在該第三、第四樞轉組合體之間的連動桿,該等外、內連桿單元的連動桿為等長設計,且該等外、內連桿單元的連動桿分別與該等發電機構的第一、第二薄片主體相配合形成平行四邊形的樞接活動結構。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其中,該等發電機構的第一薄片單元是分別樞接在該二外連桿單元的第一樞轉組合體及該等內連桿單元的第三樞轉組合體之間,該等發電機構的第二薄片單元是分別樞接在該二外連桿單元的第二樞轉組合體及該等內連桿單元的第四樞轉組合體之間,且該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還包含多數個分別設置在該等發電機構的第一、第二薄片主體之間的限位塊,該等限位塊是分別設置在相對應該等第一、第二薄片主體的其中一方上,用以限制該等第一、第二薄片單元相碰抵,該限位塊並不與該連動桿在相同水平面上。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該支撐桿包括一個桿主體,及一個設置於該桿主體上,並與該第一樞轉組合體與第二樞轉組合體其中之一相樞接的第五樞轉組合體。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其中,該二外連桿單元的第一樞轉組合體各具有一 個固接在該第一薄片單元的第一薄片主體的第一樞接筒,及一穿設於該第一樞接筒與該等連動桿的第一樞軸,該二第二樞轉組合體各具有一個與該第一樞接筒相對應而固接在該第二薄片單元的第二薄片主體的第二樞接筒,及一穿設於該第二樞接筒與該等連動桿的第二樞軸,該支撐桿的第五樞轉組合體是與第一樞轉組合體相樞接,並具有二個相間隔地設置於該第一樞接筒二相反端的第三樞接筒,該第一樞轉組合體的第一樞軸是延伸至穿設於該二第三樞接筒,該等內連桿單元的第三樞轉組合體各具有一個第四樞接筒、二個相間隔地設置於該第四樞接筒二相反端的第五樞接筒,該等連動桿是分別被夾設於該第四、第五樞接筒之間,該第三樞轉組合體還具有一穿設於該第四、該二第五樞接筒及該二連動桿的第三樞軸,及該第四樞接筒是與二相鄰的其中一個第一薄片主體相固接,該二第五樞接筒則與另一個第一薄片主體相固接。
  6. 一種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包含:二個外連桿單元,是呈相間隔設置;一個發電機構,是分別樞設在該二外連桿單元之間,包括相對應設置並能相靠近與相遠離的一第一薄片單元及一第二薄片單元,該第一薄片單元具有一第一薄片主體,及一設置於該第一薄片主體的感應線圈模組,該第二薄片單元具有一與該第一薄片主體相平行的第二薄片主體,及一設置於該第二薄片主體的磁力模組; 一個蓄電單元,是與該發電機構的感應線圈模組相對應電連接;及還包含一個支撐桿,與其中一個外連桿單元相樞接,該第一薄片單元與第二薄片單元於支撐桿一左一右設置。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還包含一個設置在該發電機構的第一、第二薄片主體之間的限位塊,該限位塊是設置在相對應該第一、第二薄片主體的其中一方上,以限制該第一、第二薄片單元相碰抵,且該二外連桿單元分別與該發電機構的第一、第二薄片主體相配合形成平行四邊形的樞接結構,該蓄電單元包括一個與該感應線圈模組電連接的整流模組,及一個與該整流模組電連接的電能儲存模組,該限位塊並不與該連動桿在相同水平面上。
  8. 一種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包含:一個支撐桿;一個發電機構,是樞設於該支撐桿,並包括一第三薄片單元,該第三薄片單元具有一樞接於該支撐桿的第一連桿組合體、一與該第一連桿組合體相間隔的第二連桿組合體、分別樞接在該第一、第二連桿組合體二相反端之間並會相對該二連桿組合體的擺動而相靠近與相遠離的一感應線圈模組及一磁力模組;及一個蓄電單元,是與該發電機構之第三薄片單元的感應線圈模組電連接, 其中,該第一、第二連桿組合體與該感應線圈模組、該磁力模組相配合形成平行四邊形的樞接結構。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其中,該發電機構還包括一個與該第三薄片單元相樞接的第四薄片單元,該第四薄單元具有一個與該第二連桿組合體相間隔的第三連桿組合體、分別樞接在該第二、第三連桿組合體二相反端之間並隨該二連桿組合體的擺動而相靠近與相遠離的一感應線圈模組及一磁力模組,且該發電機構還包括一個與該第四薄片單元相樞接的第五薄片單元,該第五薄單元具有一個與該第三連桿組合體相間隔的第四連桿組合體、分別樞接在該第三、第四連桿組合體二相反端之間並隨該二連桿組合體的擺動而相靠近與相遠離的一感應線圈模組及一磁力模組。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還包含一個設置在該發電機構的第三薄片單元的限位塊,該限位塊是位在該感應線圈模組與磁力模組之間,且是設置在該感應線圈模組與該磁力模組的其中一方上,以限制該感應線圈模組、該磁力模組相碰抵。
TW098139909A 2009-11-24 2009-11-24 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 TWI4829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8139909A TWI482906B (zh) 2009-11-24 2009-11-24 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8139909A TWI482906B (zh) 2009-11-24 2009-11-24 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8248A TW201118248A (en) 2011-06-01
TWI482906B true TWI482906B (zh) 2015-05-01

Family

ID=44935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39909A TWI482906B (zh) 2009-11-24 2009-11-24 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82906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09438A (en) * 2002-11-28 2004-06-01 li-ping Jiang High efficiency generator
TW200918743A (en) * 2007-10-23 2009-05-0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Wind power generator
TWM357517U (en) * 2009-01-14 2009-05-21 Sunyen Co Ltd Wind-powered electric generato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09438A (en) * 2002-11-28 2004-06-01 li-ping Jiang High efficiency generator
TW200918743A (en) * 2007-10-23 2009-05-0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Wind power generator
TWM357517U (en) * 2009-01-14 2009-05-21 Sunyen Co Ltd Wind-powered electric genera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8248A (en) 2011-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48618B2 (en) Mass produced composite wind turbine blades
CN204627867U (zh) 一种海上发电装置
CN103827479A (zh) 水平多级风力涡轮
CN202148987U (zh) 太阳能、风能发电机
CN1454291A (zh) 框架组合式风车
US8704394B1 (en)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s
TWM462792U (zh) 垂直軸式風力發電機
JP3163267U (ja) 垂直軸型風力発電装置
TWI482906B (zh) 薄片式空氣擾流發電系統
CN202493381U (zh) 双气流风力发电机
CN100560974C (zh) 超大功率悬浮切圆风力发电机
CN201280997Y (zh) 一种安装于高速公路隔离带的风力发电装置
CN103867400A (zh) 一种收集非自然风的球状叶轮垂直轴风力发电储能装置
CN108180107A (zh) 一种竖琴形状的风力发电机
CN202403169U (zh) 风能led路灯
CN201747530U (zh) 垂直轴向风力发电装置
CN201474856U (zh) 风力和水力发电机直推式叶轮
CN218862780U (zh) 一种低风速低摩擦荷兰花状竖轴发电系统
CN104100458A (zh) 太阳能、风能磁悬浮发电机
CN103516297A (zh) 太阳能、风能发电机
CN203151401U (zh) 风能、太阳能发电机
CN202596990U (zh) 太阳能、风能发电机
CN206625932U (zh) 一种易装拆卸式高效风力发电装置
US20210270143A1 (en) Electricity generating tiles using micro-turbines for air and water
CN102032102A (zh) 风力和水力发电机直推式叶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