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0646B - 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0646B
TWI480646B TW101133508A TW101133508A TWI480646B TW I480646 B TWI480646 B TW I480646B TW 101133508 A TW101133508 A TW 101133508A TW 101133508 A TW101133508 A TW 101133508A TW I480646 B TWI480646 B TW I48064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wedge structure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35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1246A (zh
Inventor
Hsin Hung Lee
Yen Hao Chen
Chiao Chih Yang
Original Assignee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TW1011335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8064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11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12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06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0646B/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包含楔形結構的背光模組。
背光模組(Backlight Module;BLM)又稱背光板,為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之重要零組件之一。由於TFT-LCD為非自發光之顯示器,必須透過背光源投射光線,依序穿透TFT-LCD面板中之偏光板、玻璃基板、液晶層、彩色濾光片、玻璃基板、偏光板等相關零組件,最後進入人之眼睛成像,達到顯示之功能。
一般而言,背光模組依其規模的要求,以光源設置的位置做分類,可分為側光式(Edge Lighting)背光結構以及直下型(Bottom Lighting)背光結構,其中側光式背光結構中的關鍵零組件有反射片(Reflector)、光源(冷陰極燈管或發光二極體)、導光板(Light Guide Plate)、光學膜片(例如擴散片(Diffuser)、稜鏡片(Prism sheet))等零組件組成。以側光式結構為例,當光源採用發光二極體時,側光源背光的基本原理為發光二極體燈條置於導光板側邊的入光側,發光二極體的發光面朝向導光板,為了減少光耦合入導光板的損耗,通常是將導光板厚度設計為大於或等於發光二極體的寬度,當光進入導光板並在其內全反射後,搭配設置於導光板底面的網點或微結構破壞全反射的光線,使光線朝向導光板的出光面發散,並於底面放置白色反射片,將從導光板底面漏出的光反射回導光板。
在上述的背光模組架構中,導光板的成本是單價較高的元件,其成本的計算與導光板的體積互成正比,所以減少導光板的厚度可節約背光模組的製作成本,這在大面積的背光模組中尤其顯著。為了節約背光模組的成本,減少導光板的體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之一。因此,如何在不影響背光模組整體出光效率的情況下而能有效減少導光板的厚度,實為此技術領域者所關注的重點之一。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其透過結構上的改良而有效減少導光板的厚度,使背光模組的製作成本大幅降低。
為達上述優點,本發明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包括至少一光源、導光板以及第一楔形結構。導光板具有第一入光面、出光面以及底面。出光面相對於底面。第一入光面鄰接於出光面與底面,且第一入光面面向於所述光源。第一楔形結構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第二入光面。第一表面接合於導光板之底面。第二入光面面向於所述光源,而第二表面連接於第一表面與第二入光面之間。第一表面位於第二表面與導光板之底面之間,且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之間具有第一銳角。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光源具有光發射面,面對於導光板之第一入光面與第一楔形結構之第二入光面,且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的厚度總和大於或等於光發射面之寬度。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承載框體和反射片。承載框體具有開口,開口曝露出部分導光板之出光面。反射片設置於於導光板的底面與第一楔形結構的第二表 面下方。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反射片貼附於導光板之底面與第一楔形結構之第二表面。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承載框體包括背板以及設置於背板上之支撐框架,其中支撐框架包含上述開口。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光學膜片以及支撐凸塊。光學膜片設置於導光板之出光面上,且承載框體的開口曝露部分光學膜片。支撐凸塊設置於承載框體底部與導光板之間,用以支撐導光板。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導光板的出光面包括被承載框體曝露之第一部分以及被承載框體遮蔽之第二部分,而第一楔形結構之第一表面位於第二部分的正下方且部分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延伸進入第一部分的正下方。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第二楔形結構,具有第三表面、第四表面以及第三入光面,第三表面接合於導光板之出光面,第三入光面面對於所述光源,而第四表面連接於第三表面與第三入光面,第三表面位於第四表面與導光板之出光面之間,且第三表面與第四表面夾有第二銳角,其中全部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位於導光板之出光面的第二部分。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銳角與第二銳角之角度分別介於1度至10度的範圍內。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至少一光源具有光發射面,面對於導光板之第一入光面、第一楔形結構之第二入光面以及第二楔形結構之第三入光面,且第一入光面、第二入光面以及第三入光面的厚度總和大於或等於光發射面之寬度。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楔形結構與第二楔形結構之折射率大於或等於導光板之折射率。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楔形結構之折射率與第二楔形結構之折射率不相同。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楔形結構之折射率與第二楔形結構之折射率相同。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楔形結構之材質與第二楔形結構之材質不相同。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楔形結構之材質與第二楔形結構之材質相同。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楔形結構與第二楔形結構之光穿透率大於80%。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多個光學膠體,以將第一楔形結構與第二楔形結構分別黏合於導光板之底面與出光面。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導光板與第一楔形結構可為一體成型。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導光板與第二楔形結構可為一體成型。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至少一光源包括多個發光元件與電路板,這些發光元件設置於電路板上。
本發明另一方面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包括至少一光源、導光板以及承載框體。導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以及底面,入光面面向於至少一光源,出光面相對於底面,其中底面包括傾斜面,底面以傾斜面連接該入光面,且傾斜面朝入光面方向延伸而漸漸遠離出光面。承載框體用以承載導光板並具有開口, 導光板之出光面包括被承載框體之開口曝露之第一部分以及被承載框體遮蔽之第二部分,而底面之傾斜面位於第二部分的正下方且部分傾斜面延伸進入第一部分的正下方。
本發明另一方面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包括至少一光源、導光板以及承載框體。導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以及底面,入光面面向於至少一光源,出光面相對於底面,其中底面包括第一傾斜面,底面以第一傾斜面連接於入光面,且第一傾斜面朝入光面方向延伸而漸漸遠離出光面,出光面包括第二傾斜面,出光面以第二傾斜面連接於入光面,且第二傾斜面朝入光面方向延伸而漸漸遠離底面。承載框體,用以承載導光板並具有開口,導光板之出光面更包括被承載框體之開口曝露之第一部分以及被承載框體遮蔽之第二部分,底面之第一傾斜面位於該第二部分的正下方且部分第一傾斜面延伸進入該第一部分的正下方,而出光面之全部第二傾斜面位於第二部分。
本發明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其透過導光板與楔形結構的搭配組合使用,使得導光板的厚度能夠有效的減少。在一實施例中,藉由位於導光板底面的楔形結構延伸進入背光模組的可視區,確保進入導光板之光線可於背光模組之可視區範圍出光且同時避免光線在鄰近於入光側的可視區範圍過度出光而導致該區域亮度過高而造成可視區範圍亮度不均勻,還可減少入光側的熱點(Hot Spot)現象。在另一實施例中,在導光板的出光面與底面皆設置楔形結構且在導光板出光面與底面的楔形結構不對稱的設計,能夠大幅減少導光板的厚度,進而有效降低背光模組的製作成本、有效減少模組體積與重量以及提高光源選用的自由度,還可減少入射導光板的光線在入光側大量出光而造成導光板入光側整體較亮的不均勻問題,也可減少入 光側的熱點(Hot Spot)現象。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照圖1,其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剖面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1包括至少一光源10、導光板11以及第一楔形結構12。其中導光板11具有第一入光面110、出光面111以及底面112。導光板11之出光面111相對於底面112,第一入光面110鄰接於出光面111與底面112,且第一入光面110面向於光源10。第一楔形結構12具有第二入光面120、第一表面121、第二表面122。第一楔形結構12之第一表面121接合於導光板11之底面112,第二入光面120面向於光源10,而第二表面122連接第一表面121與第二入光面120。第一表面121位於第二表面122與導光板11之底面112之間,且第一表面121與第二表面122之間具有第一銳角θ1,此第一銳角θ1的角度例如是介於1°至10°的範圍,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承上述,請再繼續參照圖1,本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1更包括承載框體13以及反射片14。其中承載框體13具有開口130,此開口130曝露出部分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反射片14設置於導光板11的底面112與第一楔形結構12的第二表面122下方。在本實施例中,反射片14例如是貼附於導光板11的底面112與第一楔形結構12的第二表面122。該承載框體13包括背板131以及設置於背板131上的支撐框架132,其中支撐框架132包含開口130。
承上述,請再繼續參照圖1,本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1更包括光學膜片15以及支撐凸塊16。其中光學膜片15設置於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上,且承載框體13的開口130曝露部分光學膜片15,此光學膜片15例如是擴散片(Diffuser)或稜鏡片(Prism sheet)或擴散片與稜鏡片之組合。支撐凸塊16設置於承載框體13底部與導光板11之間。於本實施例中,支撐凸塊16設置於背板131與導光板11之間。支撐凸塊16主要用以支撐導光板11,並將導光板11撐起至一高度,使得導光板11的第一入光面110以及第一楔形結構12的第二入光面120能夠面對於光源10,同時也可以避免設置於導光板11底面112上的第一楔形結構12直接接觸承載框體13而被擠壓破壞。
承上述,請再繼續參照圖1,本實施例所述之至少一光源10具有光發射面100,此光發射面100面對於導光板11的第一入光面110與第一楔形結構12的第二入光面120,且第一入光面110與第二入光面120的厚度總和大於或等於光發射面100的寬度H。如此一來,導光板11能夠具有較佳的收光效率。導光板11的第一入光面110與第一楔形結構12的第二入光面120例如是位於同一個參考平面,也就是此參考平面包含了第一入光面110以及第二入光面120。請參照圖2,本實施例所述之光源10包括電路板101與至少一發光元件102,發光元件102設置於電路板101上,發光元件102可為多個,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此外,上述第一楔形結構12之第一表面121例如是透過光學膠體(在本圖中未繪示出)來與導光板11的底面112進行黏合,此光學膠體例如是折射率匹配膠(亦即光學膠體之折射率與導光板之折射率相同或接近),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且第一楔形結構12亦可以其它方式與導光板11接 合。
請參照圖3,其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剖面示意圖。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所示之背光模組1a與圖1所示之背光模組1類似,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區分為被承載框體13曝露的第一部分1111以及被承載框體13遮蔽的第二部分1112,而背光模組1a的可視區範圍為導光板11出光面111的第一部分1111。本實施例所示之背光模組1a與圖1所示之背光模組1的不同點在於,本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1a,其中第一楔形結構12a的部分第一表面121a與第二表面122a延伸進入可視區1111的範圍內。通常在導光板11的底面112上會製作網點或微結構(在本圖中未繪示出),其目的在於破壞在導光板11內部傳遞的光線所產生的全反射現象,但若第一楔形結構12a與導光板11先接合後再於導光板底面112製作網點或微結構,由於接近第一楔形結構12a與導光板11接合處的導光板11底面112較不易製作網點或微結構(例如,在這個部分製作網點或微結構容易造成第一楔形結構12a的損壞)。因此,在本實施中,部分第一楔形結構12a的第一表面121a與第二表面122a延伸進入到可視區範圍1111的功效之一在於,當光線入射到位於可視區範圍1111的第一楔形結構12a上時,會在可視區範圍1111臨近入光側產生部分出光的情況(因為第一楔形結構12a的第一表面121a與第二表面122a之間具有第一銳角θ1,所以第二表面122a相對於導光板11的底面112傾斜),而此部分出光便可用來解決導光板11底面112接近第一楔形結構12a處無法製作網點或微結構所造成出光不足的問題。
請參照圖4,其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剖 面示意圖。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所示之背光模組1b與圖1所示之背光模組1類似,不同點在於,本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1b更包括有一第二楔形結構17,其具有第三入光面170、第三表面171以及第四表面172,其中第三表面171接合於導光板11之出光面111,第三入光面170面對於光源10,而第四表面172連接第三表面171與第三入光面170,第三表面171位於第四表面172與導光板11之出光面111之間,且第三表面171與第四表面172夾有第二銳角θ2。此第二銳角的角度例如是介於1°至10°的範圍,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上述第二楔形結構17之第三表面171例如是透過光學膠體(在本圖中未繪示出)來與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進行黏合,此光學膠體例如是折射率匹配膠,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且第二楔形結構17亦可以其它方式與導光板11接合。
承上述,再請繼續參照圖4,本實施例所述之導光板11的第一入光面110、第一楔形結構12的第二入光面120以及第二楔形結構17的第三入光面170例如是位於同一個參考平面,也就是此參考平面包含了第一入光面110、第二入光面120以及第三入光面170。導光板11的第一入光面110、第一楔形結構12的第二入光面120以及第二楔形結構17的第三入光面170的厚度總合大於或等於光源10之光發射面100的寬度H。上述第一楔形結構12與第二楔形結構17之折射率大於或等於導光板11的折射率。於較佳實施例中,第一楔形結構12與第二楔形結構17之折射率大於導光板11的折射率,可以增加入射光線在第一楔形結構12的第二表面122與第二楔形結構17的第四表面172的全反射效果,避免入射導光板11的光線在可視區範圍臨近入光側大量出光而造成導光板可視區範圍臨 近入光側整體較亮的不均勻問題。第一楔形結構12與第二楔形結構17的光穿透率例如是大於80%。此外,第一楔形結構12的折射率與第二楔形結構17的折射率可以是相同或是不相同。而第一楔形結構12的材質與第二楔形結構17的材質可以是相同或是不相同。
請參照圖5,其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剖面示意圖。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所示之背光模組1c與圖4所示之背光模組1b類似,不同點在於,本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1c,其包括的第一楔形結構12c與第二楔形結構17為不對稱設計。本實施例所述之第一楔形結構12c之部分第一表面121c與第二表面122c延伸進入可視區1111的範圍內(也就是第一表面121c與第二表面122c延伸進入導光板11的底面112相對於導光板11出光面111的第一部分1111)。第二楔形結構17之第三表面171與第四表面172並未延伸進入到可視區1111的範圍內,也就是說第二楔形結構17之全部第三表面171和第四表面172位於導光板11之出光面111的第二部分1112上,若第二楔形結構17落在可視區1111的範圍內,會在可視區1111邊緣產生光線分布不均勻的問題,因此選用較小的第二楔形結構17也可擴大可視區的範圍。類似背光模組1a,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楔形結構12c與第二楔形結構17為不對稱設計的情況下,亦可以解決導光板11底面112接近第一楔形結構12c與導光板11接合處無法製作網點或微結構所造成出光不足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各個實施例中所述之第一楔形結構與第二楔形結構皆為分別製作後再與導光板進行接合,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第一楔形結構、第二楔形結構以及導光板可以 是一體成型的,也就是說,在製作導光板的過程中,同時將第一楔形結構與第二楔形結構成型於導光板上,可避免第一楔形結構及第二楔形結構與導光板相接處產生界面而造成光線散射問題。關於第一楔形結構、第二楔形結構以及導光板為一體成形的實施例,請參照圖6與圖7以及下述說明。
請參照圖6,其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剖面示意圖。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1d與圖3所示之背光模組1a類似,不同點在於,本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1d的導光板11d具有的底面112d包括傾斜面1120,底面112d以傾斜面1120連接於入光面110d,且傾斜面1120朝入光面110d方向延伸而漸漸遠離出光面111d。在一實施例中,傾斜面1120相對於底面112d之傾斜角度介於1°至10°的範圍。此傾斜面1120位於導光板11d之出光面111d的第二部分1112的正下方,且部分傾斜面1120延伸進入導光板11d之出光面111d的第一部分1111的正下方。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之導光板11d類似於圖3所示之導光板11與第一楔形結構12a接合後的構形,也就是說,本實施例所述之導光板11d與楔形結構是一體成形的。
請參照圖7,其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剖面示意圖。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1e與圖6所示之背光模組1d類似,不同點在於,本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1e的導光板11e具有的底面112e包括第一傾斜面1120e,而導光板11e具有的出光面111e包括第二傾斜面1121e。導光板11e的入光面110e與第一傾斜面1120e與第二傾斜面1121e連接,第一傾斜面1120e位於導光板11e之出光面111e的第二部分1112的正下方,且部分第一傾斜面1120e延伸進入導 光板11e之出光面111e的第一部分1111的正下方。而全部的第二傾斜面1121e則位於導光板11e之出光面111e的第二部分1112。底面112e以傾斜面1120e連接於入光面110e,且傾斜面1120e朝入光面110e方向延伸而漸漸遠離出光面111e。出光面111e以第二傾斜面1121e連接於入光面110e,且第二傾斜面1121e朝入光面110e方向延伸而漸漸遠離底面112e。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傾斜面1120e相對於底面112e之傾斜角度介於1°至10°的範圍,且第二傾斜面1121e相對於出光面111e之傾斜角度介於1°至10°的範圍。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其透過導光板與楔形結構的搭配組合使用,使得導光板的厚度能夠有效的減少。在一實施例中,藉由位於導光板底面的楔形結構延伸進入背光模組的可視區,確保進入導光板之光線可於背光模組之可視區範圍出光且同時避免光線在鄰近於入光側的可視區範圍過度出光而導致該區域亮度過高而造成可視區範圍亮度不均勻。在另一實施例中,於導光板的出光面與底面皆設置楔形結構且在導光板出光面與底面的楔形結構不對稱的設計,能夠大幅減少導光板的厚度,進而有效降低背光模組的製作成本、有效減少模組體積與重量以及提高光源選用的自由度,還可減少入射導光板的光線在入光側大量出光而造成導光板入光側整體較亮或是亮度不均勻問題,也可減少入光側的熱點(Hot Spot)現象。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 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1a、1b、1c、1d、1e‧‧‧背光模組
10‧‧‧光源
11、11d、11e‧‧‧導光板
12、12a、12c‧‧‧第一楔形結構
13‧‧‧承載框體
14‧‧‧反射片
15‧‧‧光學膜片
16‧‧‧支撐凸塊
17‧‧‧第二楔形結構
100‧‧‧光發射面
101‧‧‧電路板
102‧‧‧發光元件
110‧‧‧第一入光面
110d、110e‧‧‧入光面
111、111d、111e‧‧‧出光面
112、112d、112e‧‧‧底面
120、120a、120c‧‧‧第二入光面
121、121a、121c‧‧‧第一表面
122、122a、122c‧‧‧第二表面
130‧‧‧開口
131‧‧‧背板
132‧‧‧支撐框架
170‧‧‧第三入光面
171‧‧‧第三表面
172‧‧‧第四表面
1111‧‧‧第一部分
1112‧‧‧第二部分
1120‧‧‧傾斜面
1120e‧‧‧第一傾斜面
1121e‧‧‧第二傾斜面
θ1‧‧‧第一銳角
θ2‧‧‧第二銳角
H‧‧‧寬度
圖1繪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剖面示意圖。
圖2繪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光源俯視示意圖。
圖3繪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剖面示意圖。
圖4繪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剖面示意圖。
圖5繪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剖面示意圖。
圖6繪示為繪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剖面示意圖。
圖7繪示為繪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剖面示意圖。
1‧‧‧背光模組
10‧‧‧光源
11‧‧‧導光板
12‧‧‧第一楔形結構
13‧‧‧承載框體
14‧‧‧反射片
15‧‧‧光學膜片
16‧‧‧支撐凸塊
100‧‧‧光發射面
101‧‧‧電路板
102‧‧‧發光元件
110‧‧‧第一入光面
111‧‧‧出光面
112‧‧‧底面
120‧‧‧第二入光面
121‧‧‧第一表面
122‧‧‧第二表面
130‧‧‧開口
131‧‧‧背板
132‧‧‧支撐框架
θ1‧‧‧第一銳角
H‧‧‧寬度

Claims (22)

  1.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至少一光源;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以及一底面,該出光面相對於該底面,該第一入光面鄰接於該出光面與該底面,且該第一入光面面向於該至少一光源;以及一第一楔形結構,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以及一第二入光面,該第一表面接合於該導光板之該底面,該第二入光面面向於該至少一光源,而該第二表面連接於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入光面之間,該第一表面位於該第二表面與該導光板之該底面之間,且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一銳角。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光源具有一光發射面,面對於該導光板之該第一入光面與該第一楔形結構之該第二入光面,且該第一入光面與該第二入光面的厚度總和大於或等於該光發射面之寬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一承載框體,具有一開口,該開口曝露出部分該導光板之該出光面;以及一反射片,設置於該導光板之該底面與該第一楔形結構之該第二表面下方。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反射片 貼附於該導光板之該底面與該第一楔形結構之該第二表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承載框體包括一背板以及設置於該背板上之一支撐框架,其中該支撐框架包含該開口。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一光學膜片,設置於該導光板之該出光面上,且該承載框體之該開口曝露部分該光學膜片;以及一支撐凸塊,設置於該承載框體底部與該導光板之間,用以支撐該導光板。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板之該出光面包括一被該承載框體曝露之第一部分以及一被該承載框體遮蔽之第二部分,而該第一楔形結構之該第一表面位於該第二部分的正下方且部分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延伸進入該第一部分的正下方。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一第二楔形結構,具有一第三表面、一第四表面以及一第三入光面,該第三表面接合於該導光板之該出光面,該第三入光面面對於該至少一光源,而該第四表面連接於該第三表面與該第三入光面,該第三表面位於該第四表面與該導光板之該出光面之間,且該第三表面與該第四表面夾有一第二銳角,其中全部的該第三表面和該第四表面位於該導光板之該出光面的第二部分。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銳角與該第二銳角之角度分別介於1度至10度的範圍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光源具有一光發射面,面對於該導光板之該第一入光面、該第一楔形結構之該第二入光面以及該第二楔形結構之該第三入光面,且該第一入光面、該第二入光面以及該第三入光面的厚度總和大於或等於該光發射面之寬度。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楔形結構與該第二楔形結構之折射率大於或等於該導光板之折射率。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楔形結構之折射率與該第二楔形結構之折射率不相同。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楔形結構之折射率與該第二楔形結構之折射率相同。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楔形結構之材質與該第二楔形結構之材質不相同。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楔形結構之材質與該第二楔形結構之材質相同。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多個 光學膠體,以將該第一楔形結構與該第二楔形結構分別黏合於該導光板之該底面與該出光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板與該第一楔形結構可為一體成型。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板與該第二楔形結構可為一體成型。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楔形結構與該第二楔形結構之光穿透率大於80%。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光源包括多個發光元件與一電路板,該些發光元件設置於該電路板上。
  21.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至少一光源;一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以及一底面,該入光面面向於該至少一光源,該出光面相對於該底面,其中該底面包括一傾斜面,該底面以該傾斜面連接於該入光面,且該傾斜面朝該入光面方向延伸而漸漸遠離該出光面;以及一承載框體,用以承載該導光板並具有一開口,該導光板之該出光面包括一被該承載框體之該開口曝露之第一部分以及一被該承載框體遮蔽之第二部分,而該底面之該傾斜面位於該第二部分的正下方且部分該傾斜面延伸進入該第一部分的 正下方。
  22.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至少一光源;一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以及一底面,該入光面面向於該至少一光源,該出光面相對於該底面,其中該底面包括一第一傾斜面,該底面以該第一傾斜面連接於該入光面,且該第一傾斜面朝該入光面方向延伸而漸漸遠離該出光面,該出光面包括一第二傾斜面,該出光面以該第二傾斜面連接於該入光面,且該第二傾斜面朝該入光面方向延伸而漸漸遠離該底面;以及一承載框體,用以承載該導光板並具有一開口,該導光板之該出光面更包括一被該承載框體之該開口曝露之第一部分以及一被該承載框體遮蔽之第二部分,該底面之該第一傾斜面位於該第二部分的正下方且部分該第一傾斜面延伸進入該第一部分的正下方,而該出光面之全部該第二傾斜面位於該第二部分。
TW101133508A 2012-09-13 2012-09-13 背光模組 TWI4806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3508A TWI480646B (zh) 2012-09-13 2012-09-13 背光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3508A TWI480646B (zh) 2012-09-13 2012-09-13 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1246A TW201411246A (zh) 2014-03-16
TWI480646B true TWI480646B (zh) 2015-04-11

Family

ID=50820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3508A TWI480646B (zh) 2012-09-13 2012-09-13 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8064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2842B (zh) * 2019-09-02 2020-12-11 高雄晶傑達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器模組及其背光模組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22804A (en) * 2009-12-22 2010-06-16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ies Taiwan In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book using the same
TW201122671A (en) * 2009-12-31 2011-07-01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22804A (en) * 2009-12-22 2010-06-16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ies Taiwan In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book using the same
TW201122671A (en) * 2009-12-31 2011-07-01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2842B (zh) * 2019-09-02 2020-12-11 高雄晶傑達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器模組及其背光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1246A (zh) 2014-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8800B (zh) 面光源裝置
TWI484250B (zh) Front light module
JP5295382B2 (ja)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WO2011065052A1 (ja) 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US20090051852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US10352530B2 (en) Lens,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lens, and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apparatus
TWI530740B (zh) 面光源模組
TW201508391A (zh) 薄型顯示模組
TWI461797B (zh) 背光模組
JP2012238431A (ja)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モジュール
TW201024857A (en) A light guide plate having lateral optical structures and a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light guide plate
TWM557369U (zh) 反射式顯示裝置
WO2010001653A1 (ja) 導光体ユニット、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1400944A (zh)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TWI582501B (zh) 光源模組與顯示裝置
TWI480646B (zh) 背光模組
KR100869336B1 (ko) 측면 조광형 백라이트 장치
JP2011258362A (ja) 面光源装置
TWI413835B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US20120242935A1 (en) Direct illumination type backlight module, bottom reflecto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201500817A (zh) 曲型背光模組
WO2017063381A1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TWI437327B (zh) 背光模組
JP7249779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5338611A (ja) 液晶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