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5841B - 連線休眠方法、無線通信裝置以及電腦可讀記錄媒體 - Google Patents

連線休眠方法、無線通信裝置以及電腦可讀記錄媒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5841B
TWI475841B TW102102241A TW102102241A TWI475841B TW I475841 B TWI475841 B TW I475841B TW 102102241 A TW102102241 A TW 102102241A TW 102102241 A TW102102241 A TW 102102241A TW I475841 B TWI475841 B TW I47584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time
waiting time
sleep wai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22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4461A (zh
Inventor
Chan Cheng Hsu
Yi Ju Sung
Hsin Kai Chen
Chih Yang Kuo
Original Assignee
Ht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tc Corp filed Critical Ht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344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44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58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584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04W76/38Connection release triggered by tim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連線休眠方法、無線通信裝置以及電腦可讀記錄媒體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連線休眠方法、使用此方法的無線通信裝置以及其電腦可讀記錄媒體。
隨著硬體技術的進步,無線通信裝置的體積越作越小。同樣的,無線通信裝置中的電源供應電路的體積也逐漸縮小,其可提供的電量也相對地減少。以具有上網功能的智慧型手機為例,當智慧型手機持續地與基地台建立連線,以上傳或下載網路封包時,其耗電量可能會是智慧型手機待機時耗電量的數倍之多。
基此,一般來說,智慧型手機在建立連線並且完成封包的上傳或下載動作之後,若在一預設閒置時間(例如,30秒)中沒有其他封包需要利用此連線來上傳或下載,智慧型手機會關閉此連線,以避免無謂的耗費在維持此連線上的電力。
然而,現今的網路環境處處充滿著變數,例如,在捷運車站或百貨公司等人潮眾多的地方,無線網路的頻寬往往不足,導致智慧型手機耗費在與基地台建立連線的時間可能過長,甚至比實際用來傳輸封包的時間還長。此時,若能延長預設閒置時間,以延遲智慧型手機關閉連線的時間,將可大幅減少需要重新建立連線的次數以及所需的電力。反之,在某些應用中,使用者會於長時間後才會再次 透過無線網路下載或傳送資料,因此,若縮短預設閒置時間,以提前關閉智慧型手機的連線,將可減少智慧型手機的耗電。換言之,以往固定的閒置時間並無法有效地適應目前變化多端的網路環境。
本揭露提出一種連線休眠方法、無線通信裝置以及電腦可讀記錄媒體,可適應性調整連線休眠時間以減少電力消耗並降低系統負載。
本揭露提出一種連線休眠方法,用於無線通信裝置,其中無線通信裝置與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曾建立複數次連線,所述連線休眠方法包括記錄無線通信裝置與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並根據此連線資訊來產生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所述連線休眠方法還包括依據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來決定使用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所述連線休眠方法更包括在無線通信裝置與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閒置此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後,關閉無線通信裝置與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
本揭露另提出一種無線通信裝置,所述無線通信裝置包括天線、無線通信晶片、連線模組、記錄模組、產生模組以及決策模組。無線通信晶片耦接天線,用於收發在無線通信裝置與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傳輸的至少一個封包。連線模組耦接無線通信晶片,用於建立無線通信裝置與至 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複數次連線,其中這些次連線是用以收發上述至少一個封包。記錄模組耦接連線模組,用於記錄無線通信裝置與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產生模組耦接記錄模組,用於依據此連線資訊來產生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決策模組耦接產生模組與記錄模組,用於依據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來決定使用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此外,在無線通信裝置與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閒置此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後,連線模組關閉無線通信裝置與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
本揭露另提出一種電腦可讀記錄媒體,儲存多個程式碼,當這些程式碼被載入至微處理器單元後,微處理器單元執行這些程式碼以完成下例步驟。這些步驟包括記錄無線通信裝置與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其中無線通信裝置與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曾建立複數次連線,以收發至少一個封包。這些步驟也包括依據無線通信裝置與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來產生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並依據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來決定使用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這些步驟更包括在無線通信裝置與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閒置此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後,關閉無線通信裝置與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
基於上述,本揭露實施例提出一種連線休眠方法、無線通信裝置以及電腦可讀記錄媒體,其可記錄其與至少一 目標裝置之間的複數次連線所對應的連線資訊,並依據此連線資訊來產生過去用來建立這些次連線的一個或多個連線建立時間。並且依據此一個或多個連線建立時間來決定以較長的休眠等待時間或較短的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然後,在無線通信裝置閒置此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之後,隨即關閉其與上述至少一目標裝置間的連線。藉此,可有效地減少電力消耗以及降低系統負載。
為讓本揭露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為了節省無線通信裝置在維持與特定裝置的連線上所消耗的電力與系統負載,本揭露實施例提出一種連線休眠方法,其能夠依據過去與特定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來自動地調整連線關閉前的休眠(Dormancy)等待時間。舉例來說,以長期演進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LTE)為例,當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與基地台(base station)建立一專屬通道(Dedicated Channel)後,本揭露可根據過去一段預設時間內此兩個裝置之間的封包流量、連線建立時間及/或連線間隔時間等連線資訊,來自動地調整此專屬通道自行關閉或連線休眠前的休眠等待時間。
此外,本揭露實施例更揭示了可用於體現上述連線休眠方法的無線通信裝置。以下配合圖式,詳細描述本揭露的範例實施例。
[第一範例實施例]
圖1為依據本揭露的第一範例實施例所繪示的無線通信裝置的概要方塊圖。
請參照圖1,無線通信裝置10能夠與目標裝置100進行無線通信。例如,無線通信裝置10接收由目標裝置100發送的無線信號,或者發送無線信號至目標裝置100。
在本範例實施例中,無線通信裝置10例如是手機、個人數位助理(PDA)、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電子書、遊戲機或平板電腦等各式無線通信裝置。另外,目標裝置100例如是無線信號基地台或類似於無線通信裝置10的行動通信裝置。
無線通信裝置10包括天線11、無線通信晶片12、連線休眠控制電路13以及電源供應電路14。
天線11用於收發無線信號。在此,無線信號可以是符合第二代無線通訊技術(2G)、第三代無線通訊技術(3G)、全球行動通訊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或LTE等無線通信協定格式的無線信號。
無線通信晶片12是耦接至天線11,並且用於接收其他無線通信裝置欲傳送給無線通信裝置10的封包或者發送無線通信裝置10欲傳送給其他無線通信裝置的封包。
連線休眠控制電路13是耦接至無線通信晶片12,並且用於調整預設的休眠等待時間(以下統稱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特別是,連線休眠控制電路13會在無線通信裝 置10持續未接收或發送資料封包後關閉無線通信裝置10與目標裝置100之間的連線,以減少耗電。關於連線休眠控制電路13的運作,稍後將配合圖式作更詳細的說明。
電源供應電路14是耦接天線11、無線通信晶片12以及連線休眠控制電路13,用於提供無線通信裝置10運作的電力。例如,電源供應電路14可以是電池。
圖2為依據本揭露的第一範例實施例所繪示的無線通信晶片的概要方塊圖。
請參照圖2,無線通信晶片12包括射頻前端電路121、調變/解調變器122以及多工/解多工器123。
舉例來說,當天線11接收到其他無線通信裝置(以下稱為目標裝置)發送的無線信號時,射頻前端電路121會將此無線信號轉換為中頻信號或同相/正交信號。然後,調變/解調變器122會將中頻信號或同相/正交信號解調變為傳輸流。接著,多工/解多工器123會將傳輸流進行解多工處理,以自傳輸流中辨識出有效封包。
另外,當無線通信裝置10欲發送封包至目標裝置時,首先,多工/解多工器123會對其欲發送的封包進行多工處理,以產生帶有此封包的傳輸流。然後,調變/解調變器122會將帶有此封包的傳輸流調變為中頻信號或同相/正交信號。接著,射頻前端電路121會將此中頻信號或同相/正交信號透過天線11發送至目標裝置。
圖3為依據本揭露的第一範例實施例所繪示的連線休眠控制電路的概要方塊圖。
請參照圖3,連線休眠控制電路13包括連線模組131、記錄模組132、產生模組133以及決策模組134。
連線模組131耦接無線通信晶片12,用於建立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例如,圖1的目標裝置100)之間的多次連線或通道(以下統稱為連線)。在此,所謂的連線是用於接收或發送在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100之間傳輸的封包。換言之,由於無線通信裝置10必須與目標裝置100連線才能進行封包傳輸,所以當無線通信裝置10需要從目標裝置100接收封包,或者發送封包至目標裝置100時,連線模組131會先判斷其與目標裝置100之間是否已建立連線。若連線已建立時,則無線通信晶片12可進行接收或發送封包。另外,若無線通信裝置10與目標裝置100之間的連線尚未建立時,則連線模組131會先建立與目標裝置100之間的連線,並且待連線建立之後無線通信晶片12才可接收或發送封包。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上述連線或通道例如是無線通信裝置10與目標裝置100之間的專屬通道(Dedicated Channel)。此外,以下提及的目標裝置皆可視為圖1的目標裝置100,而不再重複贅述。
記錄模組132是耦接至連線模組131,並且用於記錄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例如,在本範例實施例中,記錄模組132包括儲存媒體1321,並且上述連線資訊是記錄於儲存媒體1321中的一連線資訊表格。在此,儲存媒體1321可以是各種揮發性 記憶體、非揮發性記憶體或其組合,例如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或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者例如是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硬碟、光碟或外接式儲存裝置(如記憶卡、隨身碟等)等儲存媒體或其組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範例實施例中,上述連線資訊記錄了開始建立無線通信裝置10與任一目標裝置之間連線的時間、接收或發送封包的起始時間、無線通信裝置10與任一目標裝置之間在連線建立完成後的正常連線時間與關閉連線時間、連線建立時間以及連線間隔時間。特別是,上述連線建立時間實質上可視為從開始建立連線至連線建立完成的過程中所耗費的時間,而連線間隔時間則例如是沒有連線存在的時間。另外,上述連線資訊也可以包含實際接收或發送封包的時間等。在本揭露另一範例實施例中,可視實際應用需求而增加或刪減需要記錄的連線資訊,本揭露不對其限制。
產生模組133是耦接至記錄模組132,並且用於依據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來產生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建立這些連線所需的一個或多個連線建立時間,其數量視連線資訊中記載的連線數量或實務/設計上的需求而定。
舉例來說,產生模組133可以從儲存於儲存媒體1321中的連線資訊表格來獲知在一預定時間(例如,3分鐘)內,無線通信裝置10與各目標裝置之間曾經建立的連線與 其相關連線資訊,並藉由這些連線資訊得知無線通信裝置10與各目標裝置之間每次建立連線所需的連線建立時間。另外,上述預定時間也可以用預設的連線次數來取代,例如,當累積的連線次數到達預設的連線次數(例如,30次)時,產生模組133重新取得建立這些連線所需的連線建立時間。或者,產生模組133也可以從儲存於儲存媒體1321中的連線資訊表格中直接取得無線通信裝置10與各目標裝置之間每次建立連線所需的連線建立時間,本揭露不對其限制。
決策模組134是耦接記錄模組132與產生模組133,並且用於依據上述連線建立時間來決定使用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其中,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例如是小於第二休眠等待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第一休眠等待時間與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並不是用以限制本揭露。換言之,在對於本揭露的實施上,更多較長或較短的休眠等待時間將可提升本揭露在設計與實施上的彈性。
另外需特別說明的是,上述預設休眠等待時間的用途是在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閒置此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即,在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中沒有需要透過此連線來接收或發送的封包)後,無線通信裝置10的連線模組131會關閉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以使無線通信裝置10呈現類似於 連線休眠的省電狀態。若無線通信裝置10可有效地調節預設休眠等待時間,無線通信裝置10耗費在維持及/或建立連線所需的電力及系統負載也可以相對的減少。
換言之,在本範例實施例中,產生模組133可以依據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來產生這些連線各別的或平均的連線建立時間。然後,決策模組134依據這些連線各別的或平均的連線建立時間,來決定以上述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上述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例如,當決策模組134判斷由產生模組133產生的多個連線建立時間(或,平均後的連線建立時間)小於或等於預設的連線建立時間門檻值時,可能表示當時的網路頻寬充足或者系統負載較低,使得連線模組131可以快速地建立與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此時若以較短的休眠等待時間(例如,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並在經過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之後隨即關閉連線,可減少耗費在休眠等待時間內維持連線的電力。並且,當下次需要建立連線時,連線模組131也可快速地將連線建立完成。
又例如,當決策模組134判斷多個連線建立時間(或,平均後的連線建立時間)大於預設的連線建立時間門檻值時,可能表示當時的網路頻寬不足或者系統負載較高,導致建立連線所需的時間相對較長。此時,若同樣以上述較短的休眠等待時間(例如,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可能需要更為頻繁的建立與中斷連線,而 導致建立連線所花費的時間反而比實際用來傳輸封包的時間更長。基此,若此時使用較長的休眠等待時間(例如,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則可大幅省去重複建立連線所耗費的時間與電力。
整體來看,使用較短的休眠等待時間(例如,第一休眠等待時間)的優點是在於當沒有封包需要傳輸時,其可快速地關閉連線使無線通信裝置呈現連線休眠的狀態,以避免無謂的電力浪費。因此,在網路頻寬充足或者系統負載較低的情況下,無線通信裝置使用較短的休眠等待時間(例如,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較為適合。另一方面,使用較長的休眠等待時間(例如,第二休眠等待時間)的優點則是不需要反覆的建立與關閉連線,因此對於網路環境的封包流量大、頻寬不足或者系統負載高的情況來說,使用較長的休眠等待時間(例如,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則較為適合。
然而,本揭露不以上述為限。在本範例實施例中,產生模組133也可以依據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來產生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的一個或多個連線間隔時間,其數量視連線資訊中記載的連線數量或實務/設計上的需求而定。特別是,在本範例實施例中,連線間隔時間例如是沒有連線存在的時間。然後,決策模組134依據此連線建立時間與此連線間隔時間,來決定以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舉例來說,以無線通信裝置10在過去的一預定時間或預定的一連線次數中所建立的多個連線為範例作說明,無線通信裝置10耗費在維持這些連線上的電力或系統負載,是從各別開始建立這些連線直到關閉或中斷這些連線為止。因此,從開始建立連線直到關閉連線作為一個連線的連線維持時間來看,若這些連線的連線維持時間之間的連線間隔時間很長,表示當時的網路封包流量並不大,故使用較短的休眠等待時間(例如,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較合適。反之,若這些連線的連線維持時間之間的連線間隔時間很短,表示當時的網路封包流量很大,故使用較長的休眠等待時間(例如,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將可避免無線通信裝置10反覆的建立並關閉連線,而耗費多餘的電力或系統資源。
圖4為依據本揭露的第一範例實施例所繪示的連線休眠方法的流程圖。
請參照圖4,假設連線模組131曾經建立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例如,目標裝置100)之間的複數個連線。在步驟S402中,記錄模組132記錄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例如,連線資訊會被記錄於儲存媒體1321的連線資訊表格中。
接著,在步驟S404中,產生模組133會依據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來產生一個或多個連線建立時間,其數量視連線資訊中記載的連線數量或實務/設計上的需求而定。然後,在步驟S406中, 決策模組134依據此一個或多個連線建立時間,來決定使用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在本範例實施例中,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例如小於第二休眠等待時間。
此外,在本範例實施例中,在步驟S404中,產生模組133還可以依據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來產生一個或多個連線間隔時間。並且,在步驟S406中,決策模組134可依據產生模組133所產生的一個或多個連線建立時間與一個或多個連線間隔時間,來決定使用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特別是,上述一個或多個連線建立時間與一個或多個連線間隔時間也可以是以取其平均值的方式來實施,並根據平均後的連線建立時間及/或連線間隔時間來決定使用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本揭露不對其限制。
之後,在步驟S408中,在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處於閒置狀態的時間超過此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後,連線模組131會關閉無線通信裝置10與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
[第二範例實施例]
第二範例實施例的硬體架構本質上是相同於第一範例實施例的硬體架構,其差異之處在於,在第二範例實施例中,無線通信裝置可利用不同時間長度的休眠等待時間所 對應的總連線時間,來決定要使用較長或較短的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圖5為依據本揭露的第二範例實施例所繪示的計算總連線時間的示意圖。
請參照圖5,圖5中的橫軸表示時間(毫秒),縱軸表示耗電量(毫伏或毫安培),耗電量曲線501用來表示產生模組133依據上述連線資訊產生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例如,目標裝置100)之間基於使用上述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耗電量,耗電量曲線502則用來表示產生模組133依據上述連線資訊產生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例如,目標裝置100)之間基於使用上述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耗電量。
首先,以使用上述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的耗電量曲線501作為範例說明,假設在第一時間T1無線通信裝置10得知要從目標裝置(例如,目標裝置100)接收一第一封包或發送一第一封包至目標裝置,此時連線模組131隨即判定沒有已經可以使用的連線,並開始建立與目標裝置的連線。經過連線建立時間TE之後,連線模組131告知與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建立完成,並且無線通信晶片12開始收發第一封包。接著經過封包收發所需時間TRX之後,無線通信晶片12完成對第一封包的收發 動作。並且在閒置第一休眠等待時間TW1之後,連線模組131關閉與目標裝置的連線。
稍後,在經過連線關閉時間(或,連線休眠時間)TC之後,無線通信裝置10於另一第二時間T2得知要收發一第二封包時,此時連線模組131隨即判定沒有已經可以使用的連線,並再次開始建立與目標裝置的連線。類似地,連線模組131在經過連線建立時間TE之後完成與目標裝置間連線的建立,並在經過封包收發所需時間TRX之後,無線通信晶片12完成對第二封包的收發動作。以及,在閒置第一休眠等待時間TW1之後,連線模組131關閉與目標裝置的連線。
承上所述,以耗電量曲線501來看,第一總連線時間(包含建立連線所需的時間)可由下列方程式(1-1)表示:TE(連線建立時間)+TRX(封包收發所需時間)+TW1(第一休眠等待時間)+TE+TRX+TW1=TE×2+TRX×2+TW1×2………(1-1)
另一方面,以使用上述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的耗電量曲線502作為範例說明,假設在第一時間T1無線通信裝置10得知要從目標裝置接收一第一封包或發送一第一封包至目標裝置,此時連線模組131隨即判定沒有已經可以使用的連線,並開始建立與目標裝置的連線。經過連線建立時間TE之後,連線模組131告知與目標裝置的連線建立完成,並且無線通信晶片12開始收發 第一封包。接著經過封包收發所需時間TRX之後,無線通信晶片12完成對第一封包的收發動作。
特別是,因為第二休眠等待時間較第一休眠等待時間為長,因此在無線通信晶片12完成對第一封包的收發動作之後,連線模組131並沒有關閉與目標裝置的連線(與耗電量曲線501不同)。相反地,假設在圖5中是以TW2表示第二休眠等待時間,則在無線通信裝置10閒置部分的第二休眠等待時間TW2(即,等待時間TW3)之後,無線通信晶片12於第二時間T2得知要收發一第二封包。此時,無線通信晶片12直接利用已建立的連線來收發一第二封包至目標裝置。然後,經過封包收發所需時間TRX之後,無線通信晶片12完成對第二封包的收發動作。並且在閒置第二休眠等待時間TW2之後,連線模組131關閉與目標裝置的連線。
承上所述,以耗電量曲線502來看,第二總連線時間(包含建立連線所需的時間)可由下列方程式(1-2)表示:TE(連線建立時間)+TRX(封包收發所需時間)+TW3(部分的第二休眠等待時間)+TRX+TW2(第二休眠等待時間)=TE+TRX×2+TW3+TW2………(1-2)
藉此,產生模組133可以依據方程式(1-1)與方程式(1-2)快速地計算出第一總連線時間與第二總連線時間。
在此請注意,雖然圖5是以接收2次封包所需的總連線時間作為範例,然本揭露不以此為限,不同的休眠等待 時間及/或不同次數的封包收發次數也可以被用來計算其各別對應的總連線時間,並以計算出的總連線時間最少的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圖6為依據本揭露的第二範例實施例所繪示的連線休眠方法的流程圖。
請參照圖6,假設連線模組131曾經建立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例如,目標裝置100)之間的多次連線。在步驟S602中,記錄模組132記錄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上述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
接著,在步驟S604中,產生模組133會依據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來產生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建立連線所需的一個或多個連線建立時間。並且,在步驟S606中,產生模組133依據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來產生一個或多個連線間隔時間。特別是,在本範例實施例中,連線間隔時間例如是沒有連線存在的時間。在此請注意,本範例實施例並不限定步驟S604與S606在執行上的先後順序。
之後,在步驟S608中,產生模組133會依據上述連線資訊產生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例如,目標裝置100)之間基於使用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第一總連線時間。並且,在步驟S610中,產生模組133依據上述連線資訊產生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例 如,目標裝置100)之間基於使用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第二總連線時間。在此請注意,本範例實施例並不限定步驟S608與S610在執行上的先後順序和封包接收之次數。
然後,在步驟S612中,決策模組134依據第一總連線時間與第二總連線時間,來決定使用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舉例來說,決策模組134可以判斷第一總連線時間是否小於第二總連線時間。若第一總連線時間小於第二總連線時間,表示無線通信裝置10使用第一休眠等待時間的耗電量會較使用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來得低,故在接續的步驟S614中,決策模組134以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另外,若第一總連線時間沒有小於第二總連線時間,則表示無線通信裝置10使用第二休眠等待時間的耗電量會較使用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來得低或相等,故在接續的步驟S616中,決策模組134以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之後,在步驟S618中,在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處於閒置狀態的時間超過此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後,連線模組131會關閉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
[第三範例實施例]
第三範例實施例的硬體架構本質上是相同於第一範例實施例的硬體架構,其差異之處在於,在第三範例實施例 中,無線通信裝置還可設定多個門檻值,並依據上述連線建立時間以及上述連線間隔時間與其分別對應的門檻值來作為使用較長或較短的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的依據。此外,在本範例實施例中,同樣是以第一休眠等待時間小於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來作為範例說明。
圖7為依據本揭露的第三範例實施例所繪示的連線休眠方法的流程圖。
請參照圖7,假設連線模組131曾經建立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例如,目標裝置100)之間的多個連線。在步驟S702中,記錄模組132會記錄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
接著,在步驟S704中,產生模組133會依據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來產生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建立連線所需的一個或多個連線建立時間。並且,在步驟S706中,產生模組133依據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來產生這些連線的一個或多個連線間隔時間。特別是,在本範例實施例中,連線間隔時間例如是沒有連線存在的時間。在此請注意,本範例實施例並不限定步驟S704與S706在執行上的先後順序。
之後,在步驟S708中,決策模組134判斷上述一個或多個連線建立時間是否皆大於預設的連線建立時間門檻值,或大於預設的連線建立時間門檻值的比例較高。若上述一個或多個連線建立時間沒有皆大於預設的連線建立時 間門檻值,或小於預設的連線建立時間門檻值的比例較高,在步驟S708之後,決策模組134接續執行步驟S718,並以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另外,在步驟S708中,若決策模組134判定上述一個或多個連線建立時間皆大於預設的連線建立時間門檻值,或大於預設的連線建立時間門檻值的比例較高,則接續在步驟S710中,決策模組134判斷上述一個或多個連線間隔時間是否皆小於預設的連線間隔時間門檻值,或小於預設的連線間隔時間門檻值的比例較高。若上述一個或多個連線間隔時間沒有皆小於預設的連線間隔時間門檻值,或大於預設的連線間隔時間門檻值的比例較高,則在步驟S710之後,決策模組134會接續執行步驟S718,並以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另一方面,在步驟S710中,若決策模組134判定上述一個或多個連線間隔時間皆小於預設的連線間隔時間門檻值,或小於預設的連線間隔時間門檻值的比例較高,則在步驟S710之後接續執行步驟S712。在此請注意,本範例實施例並不限定步驟S708與S710在執行上的先後順序。
特別是,上述一個或多個連線建立時間與一個或多個連線間隔時間也可以是以取其平均值的方式來實施,並根據平均後的連線建立時間及/或連線間隔時間來決定使用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本揭露不對其限制。例如,在步驟S708中,當平 均後的連線建立時間大於預設的連線建立時間門檻值時,則接續執行步驟S710,其餘相似步驟(例如,步驟S710)以此類推。
接著,在步驟S712中,產生模組133依據上述連線資訊產生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例如,目標裝置100)之間基於使用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第一總連線時間。並且,在步驟S714中,產生模組133依據上述連線資訊產生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例如,目標裝置100)之間基於使用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第二總連線時間。在此請注意,本範例實施例並不限定步驟S712與S714在執行上的先後順序和封包接收之次數。
然後,決策模組134可以依據第一總連線時間與第二總連線時間,來決定使用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舉例來說,在步驟S716中,決策模組134可以判斷第一總連線時間是否小於第二總連線時間。若第一總連線時間小於第二總連線時間,在接續的步驟S718中,決策模組134以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另外,若第一總連線時間沒有小於第二總連線時間,則在接續的步驟S720中,決策模組134以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之後,在步驟S722中,在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處於閒置狀態的時間超過此預設 休眠等待時間後,連線模組131會關閉無線通信裝置10與一個或多個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範例實施例中提及的連線模組131、記錄模組132、產生模組133以及決策模組134例如是以邏輯電路元件組成的硬體裝置,而可分別執行上述之功能。另外,這些模組也可以是儲存在無線通信裝置10的硬碟或記憶體中的軟體程式或韌體程式來實作。例如,在一範例實施例中,此些實作上述功能的軟體程式或韌體程式會被載入至無線通信裝置10的處理器,而分別執行上述功能。
此外,本揭露另一範例實施例提出一種電腦可讀記錄媒體或非暫時性電腦可讀記錄媒體,其基本概念類似於上述第一範例實施例至第三範例實施例。所述電腦可讀記錄媒體或非暫時性電腦可讀記錄媒體可為任何可儲存資料的資料儲存元件,其儲存多個程式碼,當這些程式碼被載入至微處理器單元後,此微處理器單元執行這些程式碼以完成上述第一範例實施例至第三範例實施例所述之方法步驟及其相關作動。所述電腦可讀記錄媒體或非暫時性電腦可讀記錄媒體可以包括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CD-ROM、磁帶、軟性磁碟、光學資料儲存元件等。所述電腦可讀記錄媒體或非暫時性電腦可讀記錄媒體亦可分佈於網路耦接的電腦系統上,從而可用分佈式方式來儲存及執行上述程式碼。另外,上述微處理器單元可以是嵌入式控制器(embedded controller)或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等,但本揭露可實施方式並不對限定於上述。
綜上所述,本揭露範例實施例中的連線休眠方法、無線通信裝置以及電腦可讀記錄媒體,其可記錄其與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多次連線對應的連線資訊,並依據此連線資訊產生過去用來建立連線的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並且依據此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來決定以較長的休眠等待時間或較短的休眠等待時間作為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另外,本揭露還可依據多個連線的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以及不同的休眠等待時間來選擇預設休眠等待時間的長度。然後,在無線通信裝置閒置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之後,隨即關閉連線。藉此,可有效地減少電力消耗以及降低系統負載。
雖然本揭露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揭露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無線通信裝置
11‧‧‧天線
12‧‧‧無線通信晶片
13‧‧‧連線休眠控制電路
14‧‧‧電源供應電路
100‧‧‧目標裝置
121‧‧‧射頻前端電路
122‧‧‧調變/解調變器
123‧‧‧多工/解多工器
131‧‧‧連線模組
132‧‧‧記錄模組
133‧‧‧產生模組
134‧‧‧決策模組
1321‧‧‧儲存媒體
501、502‧‧‧耗電量曲線
S402、S404、S406、S408‧‧‧本揭露第一範例實施例的連線休眠方法的步驟
S602、S604、S606、S608、S610、S612、S614、S616、S618‧‧‧本揭露第二範例實施例的連線休眠方法的步驟
S702、S704、S706、S708、S710、S712、S714、S716、S718、S720、S722‧‧‧本揭露第三範例實施例的連線休眠方法的步驟
T1‧‧‧第一時間
T2‧‧‧第二時間
TC‧‧‧連線關閉時間
TE‧‧‧連線建立時間
TRX‧‧‧封包收發所需時間
TW1‧‧‧第一休眠等待時間
TW2‧‧‧第二休眠等待時間
TW3‧‧‧等待時間
圖1為依據本揭露的第一範例實施例所繪示的無線通信裝置的概要方塊圖。
圖2為依據本揭露的第一範例實施例所繪示的無線通信晶片的概要方塊圖。
圖3為依據本揭露的第一範例實施例所繪示的連線休眠控制電路的概要方塊圖。
圖4為依據本揭露的第一範例實施例所繪示的連線休眠方法的流程圖。
圖5為依據本揭露的第二範例實施例所繪示的計算總連線時間的示意圖。
圖6為依據本揭露的第二範例實施例所繪示的連線休眠方法的流程圖。
圖7為依據本揭露的第三範例實施例所繪示的連線休眠方法的流程圖。
S402、S404、S406、S408‧‧‧連線休眠方法的步驟

Claims (18)

  1. 一種連線休眠方法,用於一無線通信裝置,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曾建立複數次連線,該連線休眠方法包括:記錄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依據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該連線資訊,來產生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其中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係建立該複數次連線所需;依據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來決定使用一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一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一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及在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閒置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後,關閉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該連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線休眠方法,更包括:依據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該連線資訊,來產生該複數次連線的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其中依據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決定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的步驟包括:依據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與該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來決定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該第二休眠等待時 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其中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小於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連線休眠方法,其中依據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與該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來決定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的步驟包括:依據該連線資訊產生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基於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一第一總連線時間;依據該連線資訊產生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基於使用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該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一第二總連線時間;以及依據該第一總連線時間與該第二總連線時間,來決定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連線休眠方法,其中依據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與該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來決定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的步驟包括:判斷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是否大於一連線建立時間門檻值;以及倘若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非大於該連線建立時間門檻值時,以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連線休眠方法,其中依據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與該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來決定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的步驟更包括:倘若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大於該連線建立時間門檻值時,判斷該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是否小於一連線間隔時間門檻值;以及倘若該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非小於該連線間隔時間門檻值時,以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連線休眠方法,其中依據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與該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來決定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的步驟更包括:倘若該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小於該連線間隔時間門檻值時,依據該連線資訊產生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基於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一第一總連線時間,並且依據該連線資訊產生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基於使用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該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一第二總連線時間;以及依據該第一總連線時間與該第二總連線時間,來決定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7. 一種無線通信裝置,包括:一天線;一無線通信晶片,耦接該天線,用於收發在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傳輸的至少一個封包;一連線模組,耦接該無線通信晶片,用於建立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複數次連線,其中該複數次連線是用以收發該至少一個封包;一記錄模組,耦接該連線模組,用於記錄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一產生模組,耦接該記錄模組,用於依據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該連線資訊來產生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其中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係建立該複數次連線所需;以及一決策模組,耦接該產生模組與該記錄模組,用於依據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來決定使用一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一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一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其中在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閒置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後,該連線模組關閉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該連線。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無線通信裝置,其中該產生模組更依據該連線資訊來產生該複數次連線的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其中該決策模組更依據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與該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來決定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該 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其中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小於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無線通信裝置,其中該產生模組更依據該連線資訊產生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基於使用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該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一第一總連線時間,並依據該連線資訊產生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基於使用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該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一第二總連線時間,其中該決策模組更依據該第一總連線時間與該第二總連線時間,來決定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無線通信裝置,其中該決策模組更判斷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是否大於一連線建立時間門檻值,倘若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非大於該連線建立時間門檻值時,該決策模組以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無線通信裝置,其中倘若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大於該連線建立時間門檻值時,該決策模組判斷該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是否小於一連線間隔時間門檻值, 倘若該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非小於該連線間隔時間門檻值時,該決策模組以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無線通信裝置,其中倘若該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小於該連線間隔時間門檻值時,該產生模組依據該連線資訊產生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基於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該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一第一總連線時間,並且依據該連線資訊產生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基於使用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該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一第二總連線時間,其中該決策模組更依據該第一總連線時間與該第二總連線時間,來決定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13. 一種電腦可讀記錄媒體,儲存多個程式碼,當該些程式碼被載入至一微處理器單元後,該微處理器單元執行該些程式碼以完成下列步驟:記錄一無線通信裝置與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資訊,其中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曾建立複數次連線;依據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該連線資訊,來產生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其中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係建立該複數次連線所需; 依據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來決定使用一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一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一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及在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連線閒置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後,關閉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該連線。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電腦可讀記錄媒體,其中該微處理器單元更執行該些程式碼以完成下列步驟:依據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的該連線資訊,來產生該複數次連線的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以及依據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與該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來決定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其中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小於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電腦可讀記錄媒體,其中該微處理器單元更執行該些程式碼以完成下列步驟:依據該連線資訊產生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基於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一第一總連線時間; 依據該連線資訊產生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基於使用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該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一第二總連線時間;以及依據該第一總連線時間與該第二總連線時間,來決定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電腦可讀記錄媒體,其中該微處理器單元更執行該些程式碼以完成下列步驟:判斷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是否大於連線建立時間門檻值;以及倘若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非大於該連線建立時間門檻值時,以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電腦可讀記錄媒體,其中該微處理器單元更執行該些程式碼以完成下列步驟:倘若該至少一連線建立時間大於該連線建立時間門檻值時,判斷該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是否小於一連線間隔時間門檻值;以及倘若該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非小於該連線間隔時間門檻值時,以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電腦可讀記錄媒體,其中該微處理器單元更執行該些程式碼以完成下列步驟:倘若該至少一連線間隔時間小於該連線間隔時間門檻值時,依據該連線資訊產生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基於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一第一總連線時間,並且依據該連線資訊產生該無線通信裝置與該至少一目標裝置之間基於使用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以收發該至少一個封包所需的一第二總連線時間;以及依據該第一總連線時間與該第二總連線時間,來決定使用該第一休眠等待時間或該第二休眠等待時間作為該預設休眠等待時間。
TW102102241A 2012-02-14 2013-01-21 連線休眠方法、無線通信裝置以及電腦可讀記錄媒體 TWI4758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598352P 2012-02-14 2012-0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4461A TW201334461A (zh) 2013-08-16
TWI475841B true TWI475841B (zh) 2015-03-01

Family

ID=48928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2241A TWI475841B (zh) 2012-02-14 2013-01-21 連線休眠方法、無線通信裝置以及電腦可讀記錄媒體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989136B2 (zh)
CN (1) CN103249122B (zh)
TW (1) TWI4758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89136B2 (en) * 2012-02-14 2015-03-24 Htc Corporation Connection dormancy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CN103313357B (zh) * 2012-03-12 2016-1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节能方法、系统及装置
EP2784673A1 (en) * 2013-03-28 2014-10-01 Alcatel Lucent Scheduling
US9307032B1 (en) * 2013-09-26 2016-04-05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Media session extens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04754703B (zh) * 2013-12-26 2018-06-22 上海科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配对无线通信装置主端设备的通信方法及主端设备
US9668213B2 (en) * 2014-09-30 2017-05-30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mproving wireless network capacity
CN105682203B (zh) * 2016-02-29 2019-03-15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续航时间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2738909A (zh) * 2020-12-29 2021-04-30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多终端连接承载的调度方法及路由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27843B (zh) * 2006-10-27 2010-07-21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TWI330968B (en) * 2002-12-04 2010-09-21 Qual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TWI334979B (en) * 2005-12-30 2010-12-21 Intel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machine-readable storage medium for a zero voltage processor sleep state
WO2010149063A1 (zh) * 2009-12-11 2010-1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该移动终端中mbbms模块的休眠方法
TWI344768B (en) * 2006-08-24 2011-07-01 Acer Inc Wlan system capable of keeping connection and the method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94375B2 (en) 2005-10-31 2011-02-22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ethod, and associated apparatus, for transitioning communications of hybrid access terminal between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0489788C (zh) * 2007-09-30 2009-05-20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线程唤醒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1854707B (zh) * 2009-03-31 2012-10-10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切换睡眠模式的判断方法
US8744367B2 (en) * 2010-08-31 2014-06-0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Tail optimization protocol for cellular radio resource allocation
WO2012126018A1 (en) * 2011-03-17 2012-09-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wer optimization for smart phone applications
US8594747B2 (en) * 2011-05-06 2013-11-26 Apple Inc. Adaptive fast dormancy in a mobile device
US8989136B2 (en) * 2012-02-14 2015-03-24 Htc Corporation Connection dormancy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US8797934B2 (en) * 2012-04-10 2014-08-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ing power-consumption and signaling overhea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30968B (en) * 2002-12-04 2010-09-21 Qual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TWI334979B (en) * 2005-12-30 2010-12-21 Intel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machine-readable storage medium for a zero voltage processor sleep state
TWI344768B (en) * 2006-08-24 2011-07-01 Acer Inc Wlan system capable of keeping connection and the method thereof
TWI327843B (zh) * 2006-10-27 2010-07-21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WO2010149063A1 (zh) * 2009-12-11 2010-1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该移动终端中mbbms模块的休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08638A1 (en) 2013-08-15
US20150163835A1 (en) 2015-06-11
CN103249122B (zh) 2016-06-01
US9380616B2 (en) 2016-06-28
TW201334461A (zh) 2013-08-16
US8989136B2 (en) 2015-03-24
CN103249122A (zh) 2013-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5841B (zh) 連線休眠方法、無線通信裝置以及電腦可讀記錄媒體
BE1021052B1 (nl) Signalisatie van ondersteuningsinformatie van gebruikersapparatuur in een draadloos netwerk
US9155043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of a terminal and an access point for multi-user transmission opportunity (TXOP) power saving
US20160112967A1 (en) Advanced thermal control algorithm
US20160127883A1 (en) Power-efficient availability advertising and discovery
US9648561B2 (en) Access point device with wakeup mode
JP5715637B2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処理回路
JP2015503874A (ja) 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と局との間で構成変更メッセージを送信する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9913279B2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radio connection, network apparatus and terminal apparatus
WO2016130216A1 (en) Battery status indication within a wi-fi beacon
KR20190005121A (ko) 웨이크-업 라디오 링크 적응
CN111615839A (zh) 获取和提供配置信息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1169995A1 (zh)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CN103428682A (zh) 辅助信息发送方法及用户设备、网络侧配置方法及网络侧
WO2019084924A1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US10091725B2 (en) Outage delay indication and exploitation
CN113534939A (zh) 一种数据接口的休眠和唤醒方法,相关装置以及系统
WO2019120273A1 (zh) 移动终端和切换天线的方法
US9521199B2 (en) Reliable transfer of data from an image capturing device to a remote data storage
CN107548143B (zh) 报文发送及接收方法、装置、无线接入设备和终端设备
JP2023501409A (ja) ダウンリンク制御情報の構成方法、装置、通信機器及び記憶媒体
US1098622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controlled transmission of voice data packet and method thereof
WO2023001172A1 (zh) 推荐比特率确定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