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0323B -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0323B
TWI470323B TW101141634A TW101141634A TWI470323B TW I470323 B TWI470323 B TW I470323B TW 101141634 A TW101141634 A TW 101141634A TW 101141634 A TW101141634 A TW 101141634A TW I470323 B TWI470323 B TW I47032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light source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1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8842A (zh
Inventor
Wei Tai Shen
Hsin Yi Huang
Chien Pang Liu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11416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70323B/zh
Priority to CN2013100198499A priority patent/CN103032779A/zh
Publication of TW201418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8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03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0323B/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子裝置,特別是一種具有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針對多媒體社會之急速進步,多半受惠於半導體元件或顯示裝置之快速發展。就顯示元件而言,陰極顯示管(或稱映像管,Cathode Ray Tube,CRT)因具有優異之顯示品質及經濟性而一直獨佔了顯示器市場。然而,CRT有體積過大與消耗過多能源的問題,對於高畫質、低消耗電功率、薄型量產、低電壓驅動、體積小等要求而言,CRT式的顯示器顯然無法達成此要求。針對此一點,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簡稱LCD)將有很大的優勢,而LCD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中、小型可攜式電視、影像電話、攝錄放影機、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顯示器、平板電腦以及投影彩色電視等。
以液晶顯示器為例,其係包含有背光模組。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及光源,光源面向導光板的入光面。此外,為了避免漏光,導光板的出光面之邊緣處更會設置有遮光層,以防止出光面鄰近入光面的端緣發生漏光的現象。
然而,由於遮光層係透過膠層而黏附於導光板的出光面,因此當光源的光線傳遞至導光板黏附有膠層的出光面時,光線的能量將會被膠層吸收而消耗。並且,膠層也可能因公差偏移以及因溫度變形而由遮光層端緣處發生溢膠的現象,進而造成亮度不均 的問題。如此一來,將使得背光模組的光學效益下降。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藉以提升背光模組的光學效益。
本發明所揭露之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光源及遮光片。導光板具有相鄰的入光面及出光面。光源面向入光面。遮光片設置於出光面上,且遮光片鄰近入光面。遮光片具有基層與膠層。基層位於膠層的上方,基層具有鄰近光源的第一側邊以及遠離光源的第二側邊。膠層具有鄰近光源的第三側邊以及遠離光源的第四側邊。第三側邊與第一側邊保持第一間距,第四側邊與第二側邊保持第二間距。
本發明所揭露之顯示裝置,包含承載板、背光模組、光學膜片及顯示面板。背光模組設置於承載板,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光源及遮光片。導光板具有相鄰的入光面及出光面。光源面向入光面。遮光片設置於出光面上,且遮光片鄰近入光面。遮光片具有基層與膠層。基層位於膠層的上方,基層具有鄰近光源的第一側邊以及遠離光源的第二側邊。膠層具有鄰近光源的第三側邊以及遠離光源的第四側邊。第三側邊與第一側邊保持第一間距,第四側邊與第二側邊保持第二間距。光學膜片疊置於背光模組的導光板上。顯示面板位於光學膜片上。
根據上述本發明所揭露之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係藉由膠層的相對兩側邊分別與基層的相對兩側邊保持一間距。如此,可減少膠層貼附於導光板的面積,以減少光線能量被膠層所吸收而 消耗下降的問題。並且,也可避免膠層因公差偏移或因溫度變形而發生溢膠的現象,以避免造成亮度不均的問題。
有關本發明的特徵、實作與功效,茲配合圖式作最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照第1圖與第2圖,第1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結構剖視圖,第2圖係為根據第1圖之遮光片的結構下視圖。
本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可運用於平板電腦或液晶螢幕,但不以此為限。顯示裝置10包含承載板11、背光模組20、光學膜片12、顯示面板13及框體14。
承載板11可以是鋁基板,以具有良好的散熱效能。背光模組20設置於承載板11上,且背光模組20包含導光板21、光源22及遮光片23。
導光板21具有相鄰的入光面211及出光面212。此外,導光板21還具有底面213,底面213與出光面212位於導光板21的相對兩側,且底面213面向承載板11。
光源22設置於承載板11上,且光源22面向入光面211。光源22所發出的光線由入光面211進入導光板21內,並且光線經由出光面212而均勻的射出導光板21外。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20另可包含反射片24,反射片24設置於導光板21的底面213。換句話說,反射片24夾設於承載板11與導光板21之間。反射片24用以反射照射至底面213 的光線,以增加由出光面212所射出之光線能量。
遮光片23設置於鄰近入光面211的出光面212邊緣上。遮光片23具有基層231與膠層232。基層231位於膠層232的上方。基層231藉由膠層232而黏附於出光面212。基層231可為深色材質的薄膜,譬如基層231可為黑色材質的聚酯薄膜,但不以此為限。基層231用以遮擋由出光面212靠近入光面211(即靠近光源22)處所射出的光線,以避免產生漏光的現象。
基層231具有鄰近光源22的第一側邊2311以及遠離光源22的第二側邊231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側邊2311大致切齊於出光面212鄰近入光面211的端緣。
膠層232具有鄰近光源22的第三側邊2323以及遠離光源22的第四側邊2324。第一側邊2311至第二側邊2312的距離W1(即基層231的寬度)大於第三側邊2323至第四側邊2324的距離W2(即膠層232的寬度)。更進一步來說,基層231的面積係大於膠層232的面積,使得膠層232僅黏附於局部的基層231,且膠層232大致黏附於基層231的非邊緣區域。進一步來說,膠層232的第三側邊2323與基層231的第一側邊2311保持第一間距D1,膠層232的第四側邊2324與基層231的第二側邊2312保持第二間距D2。如此,可減少膠層232貼附於導光板21的面積,以減少光線能量被膠層232所吸收而消耗下降的問題。並且,藉由膠層232的相對兩側邊分別與基層231的相對兩側邊保持間距,可避免膠層232因公差偏移或因溫度變形而由基層231端緣處溢出(即所謂的溢膠),所造成亮度不均及漏光的問題。
並且,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間距D1可至少大於1mm,上述的第二間距D2可至少大於0.5mm,第一側邊2311至第二側邊2312的距離W1(即基層231的寬度)之範圍可為3mm至5mm。如此,可避免漏光現象的發生,使背光模組20具有較佳的光學效果。
此外,光學膜片12疊置於背光模組20的導光板21上。光學膜片12可以譬如是擴散片、增光片或是由擴散片、增光片之任其二以上所堆疊構成的複合式膜片。光學膜片12疊置於導光板21上,光學膜片12用以增強或是均勻化背光模組20所產生的光線,以提升整體光學效益。
框體14組設於承載板11之端緣,框體14並具有橫向延伸的側板以支撐顯示面板13疊置於背光模組20上,使得顯示面板13位於光學膜片12上,令光學膜片12夾設於顯示面板13與導光板21之間。
請參照第3圖與第4圖,第3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結構剖視圖,第4圖係為根據第3圖之遮光片的結構下視圖。由於本實施例與第1圖、第2圖之實施例相似,因此只針對相異處加以說明。
本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a與第1圖、第2圖之實施例的差異在於,背光模組20a的遮光片23a更包含反射層233。反射層233可以是但不限於具有反射材質的薄膜或是白色的薄膜。反射層233可藉由黏附或是印刷的方式設置於基層231a,且反射層233與膠層232a位於基層231a的相同一側。此外,本實施例之基層231a 係延伸至光源22的上方,反射層233的一端係切齊於基層231a的第一側邊2311a,且反射層233的另一端朝膠層232a方向延伸而具有寬度W3。如此,使得部分的反射層233位於光源22與入光面211之間。更進一步來說,光源22與入光面211之間具有間隙,而至少部分的反射層233係位於此間隙上方。
如此一來,原本將由光源22與入光面211之間的間隙所溢漏出的光線L,將可被反射層233反射回入光面211而進入導光板21內,以增加光的回收利用率而提升整體光學效益。此外,上述寬度W3可至少大於1mm,如此可具有較佳的反射效果。
根據上述實施例之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係藉由膠層的相對兩側邊分別與基層的相對兩側邊保持間距。如此,可減少膠層貼附於導光板的面積,以減少光線能量被膠層所吸收而消耗下降的問題。並且,也可避免膠層因公差偏移或因溫度變形而發生溢膠的現象,以避免造成亮度不均的問題。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顯示裝置
10a‧‧‧顯示裝置
11‧‧‧承載板
12‧‧‧光學膜片
13‧‧‧顯示面板
14‧‧‧框體
20‧‧‧背光模組
20a‧‧‧背光模組
21‧‧‧導光板
211‧‧‧入光面
212‧‧‧出光面
213‧‧‧底面
22‧‧‧光源
23‧‧‧遮光片
23a‧‧‧遮光片
231‧‧‧基層
231a‧‧‧基層
2311‧‧‧第一側邊
2311a‧‧‧第一側邊
2312‧‧‧第二側邊
232‧‧‧膠層
232a‧‧‧膠層
2323‧‧‧第三側邊
2324‧‧‧第四側邊
233‧‧‧反射層
24‧‧‧反射片
第1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結構剖視圖。
第2圖係為根據第1圖之遮光片的結構下視圖。
第3圖係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結構剖視圖。
第4圖係為根據第3圖之遮光片的結構下視圖。
10‧‧‧顯示裝置
11‧‧‧承載板
12‧‧‧光學膜片
13‧‧‧顯示面板
14‧‧‧框體
20‧‧‧背光模組
21‧‧‧導光板
211‧‧‧入光面
212‧‧‧出光面
213‧‧‧底面
22‧‧‧光源
23‧‧‧遮光片
231‧‧‧基層
2311‧‧‧第一側邊
2312‧‧‧第二側邊
232‧‧‧膠層
2323‧‧‧第三側邊
2324‧‧‧第四側邊
24‧‧‧反射片

Claims (15)

  1.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具有相鄰的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一光源,面向該入光面;以及一遮光片,設置於該出光面上,且該遮光片鄰近該入光面,該遮光片具有一基層與一膠層,該膠層位於該基層與該入光面之間,該基層具有鄰近該光源的一第一側邊以及遠離該光源的一第二側邊,該膠層具有鄰近該光源的一第三側邊以及遠離該光源的一第四側邊,該第三側邊與該第一側邊保持一第一間距,該第四側邊與該第二側邊保持一第二間距。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側邊至該第二側邊的距離大於該第三側邊至該第四側邊的距離。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基層的面積大於該膠層的面積。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間距的範圍為至少大於1mm。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間距的範圍為至少大於0.5mm。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側邊至該第二側邊的距離之範圍為3mm至5mm。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遮光片另包含一反射層,該反射層與該膠層位於該基層的相同一側,且至少部分的該反射層位於該光源與該入光面之間。
  8.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承載板;一背光模組,設置於該承載板上,包含:一導光板,具有相鄰的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一光源,面向該入光面;以及一遮光片,設置於該出光面上,且該遮光片鄰近該入光面,該遮光片具有一基層與一膠層,該膠層位於該基層與該入光面之間,該基層具有鄰近該光源的一第一側邊以及遠離該光源的一第二側邊,該膠層具有鄰近該光源的一第三側邊以及遠離該光源的一第四側邊,該第三側邊與該第一側邊保持一第一間距,該第四側邊與該第二側邊保持一第二間距;一光學膜片,疊置於該背光模組的該導光板上;以及一顯示面板,位於該光學膜片上。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側邊至該第二側邊的距離大於該第三側邊至該第四側邊的距離。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基層的面積大於該膠層的面積。
  11.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間距的範圍為至少大於1mm。
  12.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間距的範圍為至少大於0.5mm。
  13.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側邊至該第二側邊的 距離之範圍為3mm至5mm
  14.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遮光片另包含一反射層,該反射層與該膠層位於該基層的相同一側,且至少部分的該反射層位於該光源與該入光面之間。
  15.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含一框體,組設於該承載板之端緣,該顯示面板疊置於該框體上。
TW101141634A 2012-11-08 2012-11-08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TWI4703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1634A TWI470323B (zh) 2012-11-08 2012-11-08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CN2013100198499A CN103032779A (zh) 2012-11-08 2013-01-18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1634A TWI470323B (zh) 2012-11-08 2012-11-08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8842A TW201418842A (zh) 2014-05-16
TWI470323B true TWI470323B (zh) 2015-01-21

Family

ID=48019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1634A TWI470323B (zh) 2012-11-08 2012-11-08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32779A (zh)
TW (1) TWI4703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99542B (zh) * 2015-09-29 2018-05-25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105511145A (zh) * 2016-02-03 2016-04-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TWI681231B (zh) * 2018-12-19 2020-01-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76917A1 (ja) * 2003-01-29 2004-09-10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面光源装置
JP2008175926A (ja) * 2007-01-17 2008-07-31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
JP2010230963A (ja) * 2009-03-27 2010-10-14 Casio Computer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付き液晶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94049B (en) * 2003-11-14 2008-03-01 Sanyo Electric Co Liquid crystal module
CN1852626A (zh) * 2006-04-05 2006-10-2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显示有机电激发光面板
CN101271223A (zh) * 2007-12-10 2008-09-24 普胜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复合式光学膜片
CN100561314C (zh) * 2007-12-10 2009-11-18 普胜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三层复合式光学膜片
CN102062972A (zh) * 2010-11-12 2011-05-1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平面显示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JP5820619B2 (ja) * 2011-01-20 2015-11-2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76917A1 (ja) * 2003-01-29 2004-09-10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面光源装置
JP2008175926A (ja) * 2007-01-17 2008-07-31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
JP2010230963A (ja) * 2009-03-27 2010-10-14 Casio Computer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付き液晶モジュ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2779A (zh) 2013-04-10
TW201418842A (zh) 2014-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29717B1 (ko) 표시장치
US10180534B2 (en) Borderless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display module
US8432525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593350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I547740B (zh) 具遮光模組之背光模組以及使用此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JP5091602B2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WO2016078123A1 (zh)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US9459393B2 (en) Backlight module structure
US11175446B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09784699U (zh) 一种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KR20170102338A (ko)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액정 디스플레이
KR20110064743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50168784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643002B (zh) 液晶顯示裝置
WO2016206146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US9081126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US7471354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I470323B (zh)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KR101995777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TWI465810B (zh)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US9322982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TWI448787B (zh) 背光模組
WO2017020364A1 (zh) 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
JP2013171619A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10317727B2 (en) Bl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