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7964B - 在兩個具有相異能力之裝置間建立通信之方法及設備 - Google Patents
在兩個具有相異能力之裝置間建立通信之方法及設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67964B TWI467964B TW99139642A TW99139642A TWI467964B TW I467964 B TWI467964 B TW I467964B TW 99139642 A TW99139642 A TW 99139642A TW 99139642 A TW99139642 A TW 99139642A TW I467964 B TWI467964 B TW I46796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eacon
- signal
-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 wireless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各種實施例係針對用於無線通信之方法及設備。
在如特定網路之無線網路(其中不存在或未使用網路基礎設施)中,終端機必須對抗某些挑戰以與另一對等終端機建立通信鏈路。一挑戰為判定哪些其他裝置在一地理區域內且該等裝置具有哪些能力來通信。另一挑戰為建立支援兩個具有相異能力之裝置之間的通信之網路。
關於全球網際網路論述協定分層係有用的。網際網路有效地採用包含鏈路、網路、傳送及應用層的4層協定堆疊。然而,網際網路分層之意義與OSI模型稍微相異。網際網路(Internet)(網際網路(Inter-network)之簡寫形式)為用於根據網際網路協定(IP)在無連接、封包切換拓撲上交換資料之互連電腦網路的網路。因此,其為"網路之網路"。網路由被稱為"路由器"之封包切換電腦互連,該等電腦在直接連接之網路之間轉遞資料。自IP或網際網路層觀點,每一個別網路被視為"子網路"。對子網路之本質或大小不存在約束;例如,整個全球網路連接之GSM系統或乙太網路纜線之單一股線各自為至IP層之子網路。每一子網路技術在網際網路之協定分層中完全被稱為"鏈路層"技術。因此,自網際網路觀點,任何給定之網路技術的整個7層OSI堆疊可被視為傳送至IP層之鏈路層的形式,該堆疊為網際網路之網路層,傳送及應用層協定在其上執行。
在根據OSI或網際網路分層模型建置之網路之間的實際區別在於後者建立一單一同質網路層協定(亦即,IP),其持續超出所有鏈路層技術,而前者通常產生一新的網路層協定而用於每一技術。網際網路方法致能通信穿過中間網路切換元件以由"路由器"組成,"路由器"承擔在子網路鏈路(各自以自身頭銜而為個別網路技術)之無連接拓撲上的封包轉遞。OSI方法通常要求中間元件充當協定"閘道器","閘道器"要求全異之網路層之間的協定轉換以有助於網際網路通信。
裝置在一給定層處可使用一或多個協定。使用網際網路分層模型作為一參考,鏈路層協定之實例包括GSM、CDMA及OFDM協定。802.11B及802.11g為兩個不同基於OFDM之協定的實例,其皆對應於網際網路模型之鏈路層。網路層協定之實例包括IP、ICMP及IGMP(僅列舉少許實例)。傳送層協定之實例包括TCP及UDP(僅列舉少許實例)。應用層協定包括諸如SIP、HTTP及其他協定之協定。
裝置用於支援通信會話之協定集合常被稱為協定堆疊。裝置可能具有支援一或多個協定堆疊之能力,可能能夠在一給定時間支援多個堆疊,且可能需要在於給定時間應使用哪些支援之協定堆疊之間選擇。如可瞭解,假設可在任何給定層處支援許多協定,通信裝置面臨大量協定組合(例如,協定堆疊),當試圖與另一裝置進行通信時,通信裝置可自協定組合作出選擇。
在相對同質之系統中,在網路內之其他裝置的能力可為
已知的或各種裝置之協定堆疊經預先組態,以使得對應於同一網路之裝置可相互通信。
在異質網路連接情況(例如,特定網路情形)中,通信裝置可面臨其可能不具有對區域中之其他裝置之能力的任何預定瞭解及/或可能不存在致能裝置之間的使用者資料(例如,語音、本文、影像資料或其他應用資料)之交換的預定協定堆疊的情形。若通信裝置選擇錯誤之裝置組態及/或協定堆疊,則其可能不能夠與鄰近裝置通信及/或通信之品質可能低於以選擇較佳協定堆疊/裝置組態可達成的品質。
在特定網路係由具有相異能力之裝置建構的情況下,歸因於裝置及/或協定限制,某些裝置由於其有限之能力而可能不能夠支援使用者資料的交換。舉例而言,在當前系統中,支援CDMA而非GSM之行動裝置可能不能夠在不通過通常涉及多個基地台及可能的協定轉換之使用的基礎設施系統的情況下與支援GSM而非CDMA的行動裝置通信。
因此,應瞭解,若特定網路或其他非同質網路連接情況中的裝置可相互傳遞裝置能力資訊而不考慮其選擇適當協定堆疊的性能(需要其來支援使用者資料之交換及/或支援相對較高資料傳輸率的通信),則為有益的。當需要將裝置能力資訊傳輸至其他裝置及接收裝置能力資訊的性能時,需要使用於傳遞該資訊之方法及設備能夠以相對簡單之方式來實施,例如無需複雜且昂貴之接收器。
除傳遞裝置能力資訊之外,若特定網路中之裝置可利用
網路中之不同裝置的不同能力以允許可能不另外支援通信會話(例如,可用於交換使用者資料之通信會話)之裝置之間的通信,則為所要的。
鑒於以上論述,應瞭解,存在對用於交換使用者資料之方法及設備以及支援在不支援資料通信之同一較低階協定(例如,能夠支援較高層使用者資料之交換的鏈路層協定)之裝置之間的通信的需要。自成本觀點,若支援在不支援協定之相同集合(例如,協定堆疊)之裝置之間的通信之方法及設備可藉由利用存在於支援多個協定及/或協定堆疊之特定網路中的其他通信裝置之存在(作為其標準功能)而實施,則為所要的。此可允許通常不可互動的低廉之通信裝置之使用者(例如,CDMA裝置之使用者及GSM裝置之使用者)藉由利用系統中之某些裝置支援多個協定(例如,GSM及CDMA)的事實而相互通信。
描述了可用於有助於及/或實施特定網路及/或用於非異質通信系統中的各種方法及設備。雖然描述了可一起使用之各種通信協定及/或方法,但應瞭解,本文中所描述之許多特徵及方法可相互獨立而使用或結合地使用。因此,下文之概述並不意欲暗示下文所論述之所有或大多數特徵需要用於單一實施例中。事實上,許多實施例可包括在以下概述中論述之僅一個或幾個特徵、元件、方法或步驟。
在包括複數個無線通信裝置之通信系統中支援無線通信方法及設備。在該系統中,裝置支援使用一或多個信標信
號之低位元速率通信。信標信號包括信標信號叢發,該等叢發包括相對較高功率之符號。雖然信標符號之相對較高之功率使其易於偵測,但是其具有隨時間平均而言之相對較低之發生率及/或佔用極小量之使用的頻寬。假定信標信號極少使用可用之頻寬,高功率信標符號在充當對其他通信之干擾時對支援相對較高位元速率之通信之其他通信協定(例如,諸如CDMA、藍芽、WiFi等之通信協定)產生可容忍量之干擾。此外,雖然以與用於傳輸資料符號之每符號平均之功率相比的較高功率來傳輸信標符號,但是假設信標符號相對不頻繁地被傳輸,高功率信標符號不會對無線通信裝置之功率引起過度的消耗。
在各種實施例中,信標傳信係用作基本通信方法及/或協定,藉此無線通信裝置將裝置能力及/或其他基本資訊傳遞至其他裝置,而亦通知一區中之其他裝置其存在。因此,信標信號叢發可用於傳遞諸如裝置識別符、裝置能力資訊之物及/或傳遞/協商基本裝置組態作為建立與另一裝置之通信會話的部分。可發送並接收信標信號之無線通信裝置可包括(例如)諸如無線手機之行動通信裝置以及諸如固定位置基地台之固定裝置。
藉由使用信標發射器/接收器,支援不同高位元速率協定之裝置可使用可由廣範圍之裝置容易地支援之更基本低速率信標傳信而交換資訊。因此,信標信號可用作用於交換裝置及會話資訊的基本協定,而其他較高速率協定用於使用者資料之實際通信,例如作為在經由信標傳信之使用的裝置設定資訊之初始通信及/或交換之後建立之通信會話的部分。在各種實施例中,信標信號通信主要依賴於信號時序及/或信號頻率來傳遞資訊。因此,因為接收器可能包括在不同頻率與不同接收時間之間區別的性能,所以信標傳信良好地適合於OFDM、CDMA及/或其他通信應用。
頻率及傳信時序(例如,在重複之叢發及/或信標符號傳輸之間的時序)之使用使信標符號偵測及資訊恢復相對容易且低廉以根據與許多現有接收器設計組合之硬體而實施。因此,可以相對較低之成本來實施信標信號接收器及資訊恢復模組。此外,即使在某些接收器電路不可在經設計用於較高位元速率通信協定之接收器之間被共用的情況下,信標接收器之過於簡單之本質亦允許低成本信標接收器/發射器設計,該等設計可以極少之額外成本結合當前接收器/發射器(諸如,現有之OFDM、CDMA及其他類型的接收器/發射器)而使用。
在許多但未必所有實施例中,當使用信標信號時,未使用信標符號之相位來傳遞資訊。與(例如)CDMA、WiFi及/或其他類型之接收器(其依賴於相位之使用而傳遞至少某些資訊且藉此達成相對較高的資料傳輸率)相比,此大大降低了接收器之成本及複雜度。未使用相位來輸送資訊之信標信號的資訊輸送量與使用相位來傳遞資訊之傳信技術相比相對較低。因此,雖然信標信號之使用具有易於偵測及低成本硬體實施的優勢,但是在用於使用者資料會話之通信的許多情況下(例如,在大量語音及/或本文資訊需要以相對較短之時間量來交換的情況下)係不實際的。
藉由將信標信號發射器及接收器併入支援其他通信協定之裝置中,不可另外相互通信之裝置可交換基本組態及裝置能力資訊。
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傳信用作基本通信方法,藉此裝置發現其他裝置之存在以及其能力。裝置可接著選擇一組態(例如,協定堆疊),該組態適用於使用一或多個較高階協定與可自其經由信標信號之使用而獲得資訊的裝置通信。
由於信標傳信之低位元速率本質,複數個不同集合之裝置能力組合(例如,協定堆疊可能性)可由裝置能力程式碼預定義並識別。舉例而言,程式碼1可用於指示能夠支援CDMA、WiFi及會話起始協定傳信的裝置。程式碼2可用於指示能夠支援CDMA及會話起始協定傳信而非WiFi的裝置。程式碼3可用於指示能夠支援WiFi及會話起始協定而非WiFi的裝置。可預定義用於指示支援特定協定套件之哪些版本或子版本等的能力程式碼。舉例而言,程式碼可指示PHY、MAC及鏈路層協定之各種組合及版本而非僅傳信WiFi之支援。以此方式,藉由使用低位元速率傳信而傳遞簡單程式碼,可傳遞大量之裝置能力資訊。
接收信標信號之裝置可藉由發送一指示用於通信會話之較佳裝置組態的信標信號而作出回應。作為回應,接收信標信號之裝置將其組態更改為所建議之組態及/或藉由建議發送裝置更改其組態或使用不同的裝置組態/協定堆疊來作出回應。以此方式,裝置可交換設定資訊且更改其組態,使得兩個裝置可接著使用不同之通信協定(例如,使用相位之較高階協定,諸如CDMA、WiFi、GSM或某一其他OFDM協定)來進行通信會話,以交換使用者資料(例如,本文語音或影像資料)作為無線通信會話之部分。裝置可確認及/或指示組態建議資訊之接受,作為信標信號交換之部分。
雖然可使用信標信號交換來協商裝置設定,但是一裝置僅可自另一裝置接收信標信號中之資訊,基於接收之信號調整其組態,且接著與可自其接收信標信號的裝置或另一裝置通信。
在至少某些裝置支援不同能力及/或多個通信方法的網路中,信標傳信之使用允許一區域內之裝置獲悉一區中之其他裝置及其裝置能力。在三個或三個以上裝置位於同一地理區的系統中,不支援同一較高階通信協定之第一及第二裝置可經由支援多個較高階通信協定之第三裝置建立通信會話,該等較高階通信協定中之至少一者由第一裝置支援且其中之另一者由第二裝置支援。信標傳信允許第一與第三裝置關於裝置能力及/或組態資訊而相互通信且建立通信會話,且亦允許第二與第三裝置關於裝置能力及/或組態資訊而相互通信且建立通信會話,此全部使得第一及第二裝置可使用第三通信裝置作為通信中間物而建立通信會話。因此,經由信標傳信之使用,可在裝置之間建立特定網路,且未使用信標傳信的裝置通常不能夠互動而能夠建立通信會話及允許在區上及在裝置能力及協定可廣泛地變化的區域中通信之特定網路。
舉例而言,在第一裝置支援信標傳信及WiFi,第二裝置支援信標傳信及CDMA及藍芽,且第三裝置支援信標傳信、WiFi及CDMA的區域中,第一及第二裝置可建立通信會話,各自已個別使用信標傳信與第三裝置通信以建立較高層通信鏈路,因此使第三裝置能夠充當第一與第二裝置之間的通信中間物。信標信號之使用允許第三裝置知曉第一及第二裝置及其能力,使得信標信號之使用可在三個裝置之間建立適當之較高層通信鏈路,使得端對端通信會話在第一與第二裝置之間係可能的。因此,允許在裝置之間存在足夠的通信以建立通信會話,藉此第一裝置使用WiFi來在第一與第三裝置之間傳遞使用者資料作為通信會話之部分,且第二裝置使用CDMA以在第二與第三裝置之間通信,第三裝置充當第一與第二裝置之間的通信會話之通信中間物。信標傳信之使用允許在特定之基礎上建立該等網路。
相同或不同之頻帶可與第一、第二及第三協定中之每一者一起使用。舉例而言,信標傳信可發生於第一頻帶中,而OFDM及CDMA可分別發生於第二及第三頻帶中。在其他實施例中,信標傳信執行於與用於第二及/或第三通信協定之頻帶相同的頻帶中。
在各種實施例中,裝置支援合作及非合作操作模式。在合作操作模式之情況下,個別裝置以可導致個別裝置之較低通信效能但一般傾向於增加系統之總通信效能的方式來操作。在非合作操作模式的情況下,裝置最佳化其通信效能而不管對該裝置與之通信之其他裝置的影響(例如,就干擾而言)。可以各種方式來指定通信效能。一通用方式係就總資料輸送量而言的。因此,在某些實施例中,當處於非合作模式時,通信裝置最大化其資料輸送量而不管對其他裝置的影響。有時亦將潛時用作效能之指示符。在某些實施例中,當以非合作模式操作時,通信裝置操作以最小化其潛時而不管對其他裝置的影響。最小化潛時而不管其他裝置可涉及:(例如)在知曉傳輸可與由另一裝置進行之預期的傳輸一致的情況下盡可能快地傳輸而非延遲傳輸直至另一裝置完成其傳輸為止。
合作模式操作可涉及功率控制及其他干擾管理技術,且在某些情況下可涉及回應資源配置指令(例如,來自基地台或其他控制器)。當以蜂巢式操作模式操作時,合作模式操作可用於某些實施例中。當在某些實施例中,當在免授權之頻譜中及/或當在存在對應於另一載波或服務提供者之通信裝置的情況下操作時,使用非合作模式。在某些實施中,當第一裝置使用第一通信協定以非合作模式操作且偵測到亦設法使用第一通信協定通信之第二裝置時,第一裝置切換至第二通信裝置不支援但可使用與第二通信裝置設法使用之頻帶相同的頻帶之通信協定。因此,第一通信裝置之信號開始干擾第二通信裝置,而第一通信裝置將不回應對應於來自第二通信裝置之第一通信協定的干擾控制信號,因為第一通信裝置已故意地切換至第二通信協定。當第二裝置離開該區時,第一通信裝置可切換回第一通信協定。第一及第二通信協定在某些實施例中為WiFi及藍芽。
在某些實施例中,裝置基於區域中之裝置經識別為對應於同一通信載波還是不同通信載波而判定以合作還是非合作方式操作。以合作還是非合作方式操作之決策亦可基於區域中之裝置是否對應於同一服務提供者、擁有者或群組,或試圖共用頻譜之經偵測之裝置是否對應於不同服務提供者、擁有者或群組。
在非合作操作模式的情況下,以非合作操作模式操作之裝置可傳輸意欲使得區域中之其他裝置降低其傳輸及/或功率位準的信號。此可涉及傳輸意欲誘發其他裝置降低其傳輸位準的控制信號及/或傳輸不欲傳遞資訊但展現為對區域中之其他裝置之干擾(使得該等裝置降低或更改其傳輸而釋放用於傳輸信號之裝置的頻譜)的信號。
在以下【實施方式】中論述眾多額外特徵、益處及/或實施例。
圖1說明根據各種實施例實施之例示性特定通信網路100。兩個例示性無線終端機(即,第一無線終端機102及第二無線終端機104)存在於地理區106中。為通信之目的,某頻譜帶可用於由該兩個無線終端機使用。該兩個無線終端機使用可用之頻譜帶以互相之間建立點對點通信鏈路。
因為特定網路可能不具有網路基礎設施,所以無線終端機可能不具有通用時序或頻率參考。此導致特定網路中之某些挑戰。為詳細描述,考慮終端機中之任一者如何偵測另一者之存在的問題。
為了描述起見,在下文中假設在一給定時間,無線終端機可傳輸或接收,但不能同時傳輸並接收。應理解,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可將相同原理應用至終端機可同時傳輸並接收的情況。
圖2包括用於描述兩個無線終端機可用來發現彼此之一個可能機制之圖式200。第一終端機在時間間隔202中傳輸某信號,且在時間間隔204中接收信號。同時,第二無線終端機在時間間隔206中傳輸某信號,且在時間間隔208中接收信號。注意,若第一無線終端機可同時傳輸並接收,則時間間隔202及204可相互重疊。
注意,因為兩個終端機不具有通用時序參考,所以其TX(傳輸)及RX(接收)時序並未同步化。詳言之,圖2展示時間間隔204與時間間隔206不重疊。當第一無線終端機收聽時,第二無線終端機不傳輸,且當第二無線終端機傳輸時,第一無線終端機不收聽。因此,第一無線終端機未偵測到第二終端機之存在。類似地,時間間隔202與208不重疊。因此,第二無線終端機亦未偵測到第一無線終端機之存在。
存在克服以上誤偵測問題之方法。舉例而言,無線終端機可使進行TX及RX程序之時間間隔隨機化,使得兩個無線終端機隨著時間將機率性地偵測到彼此。然而,代價為延遲及相應之電池功率消耗。另外,功率消耗亦由TX及RX程序中之功率要求來判定。舉例而言,與偵測一形式之信號相比,可要求較少的處理功率來偵測另一形式之信號。
各種實施例之一優勢為一新的信號TX及RX程序經實施且經使用以減少偵測另一終端機之存在的延遲及相關聯之功率消耗。
根據各種實施例,無線終端機傳輸一被稱為信標信號之特殊信號,該信號佔用可用之無線電鏈路通信資源之總量的一小部分(例如,在某些實施例中不超過0.1%)。在某些實施例中,根據最小或基本傳輸單位(例如,OFDM系統中之OFDM載頻調符號)來量測無線電鏈路通信資源。在某些實施例中,可根據自由度來量測無線電鏈路通信資源,其中自由度為可用於通信之資源的最小單位。舉例而言,在CDMA系統中,自由度可為展頻碼、對應於符號週期之時間。一般而言,在給定系統中之自由度相互正交。
考慮分頻多工系統之一例示性實施例,例如,OFDM系統。在該系統中,以逐個符號之方式來傳輸資訊。在一符號傳輸週期中,將總的可用頻寬分為許多載頻調,該等載頻調中之每一者可用於載運資訊。
圖3包括展示例示性OFDM系統中之可用資源的圖式300。水平軸301表示時間且垂直軸302表示頻率。垂直行表示在一給定符號週期中之載頻調中的每一者。每一小框304表示一載頻調符號,其為單一傳輸符號週期內之單一載頻調的無線電鏈路資源。OFDM符號中之最小傳輸單位為載頻調符號。
信標信號包括一序列之信標信號叢發(308、310、312),其隨著時間而被順序地傳輸。信標信號叢發包括小數目之信標符號。在此實例中,每一信標符號叢發(308、310、312)包括一信標符號及19個空符號(null)。在此實例中,每一信標符號為一傳輸週期內之一單一載頻調。一信標信號叢發在某些實施例中包括在小數目之傳輸符號週期(例如,一個或兩個符號週期)內的相同載頻調之信標符號。圖3展示三個小黑框,其每一者(306)表示一信標符號。在此情況下,一信標符號使用一載頻調符號之無線電鏈路資源,亦即,一信標符號傳輸單位為OFDM載頻調符號。在另一實施例中,信標符號包含一在兩個連續符號週期內傳輸之載頻調,且信標符號傳輸單位包含兩個鄰近之OFDM載頻調符號。
信標信號佔用總的最小傳輸單位之一小部分。N指示相關之頻譜之載頻調的總數目。在任何相當長的時間間隔(例如,一或兩秒)中,假設符號週期之數目為T。既而,最小傳輸單位之總數目為N*T。根據各種實施例,在時間間隔中由信標信號佔用之載頻調符號的數目顯著小於N*T,例如在某些實施例中不超過N*T之0.1%。
在信標信號叢發中之信標符號的載頻調在某些實施例中自一叢發變化(跳躍)至另一叢發。根據各種實施例,信標符號之載頻調跳躍樣式在某些實施例中為無線終端機之一功能,且可用作且有時用作終端機之識別或終端機所屬之類型的識別。一般而言,可藉由判定哪些最小傳輸單位輸送信標符號而解碼在信標信號中之資訊。舉例而言,除載頻調跳躍序列之外,資訊可包括於給定信標信號叢發中之信標符號之載頻調的頻率、給定叢發中之信標符號的數目、信標信號叢發之持續時間及/或叢發間之間隔中。
亦可自傳輸功率觀點來特徵化信標信號。根據各種實施例,每最小傳輸單位之信標信號的傳輸功率遠高於當終端機發射器處於一普通資料會話中時每自由度之資料及控制信號的平均傳輸功率(例如,在某些實施例中高於其至少10 dB)。根據某些實施例,每最小傳輸單位之信標信號的傳輸功率比當終端機發射器處於一普通資料會話中時每自由度之資料及控制信號的平均傳輸功率高至少16 dB。舉例而言,圖4之圖式400繪製了在相當長時間間隔(例如,一或兩秒)中在載頻調符號中之每一者中所使用的傳輸功率,其中無線終端機處於資料會話中,亦即,終端機使用相關之頻譜而發送資料及控制資訊。為此論述之目的,由水平軸401表示之該等載頻調符號之次序係不重要的。較小垂直矩形404表示輸送使用者資料及/或控制資訊的個別載頻調符號之功率。作為比較,亦包括了較高黑矩形406以展示信標載頻調符號之功率。
在另一實施例中,信標信號包括以間歇時間週期傳輸之一序列之信標信號叢發。信標信號叢發包括一或多個(小數目之)時域脈衝。時域脈衝信號為在相關之某頻譜頻寬上佔用極小傳輸持續時間的特殊信號。舉例而言,在可用頻寬為30 kHz之通信系統中,時域脈衝信號在較短持續時間內佔用30 kHz頻寬之顯著部分。在任何相當長時間間隔(例如,若干秒)中,時域脈衝之總持續時間為總持續時間的一小部分(例如,在某些實施例中不超過0.1%)。此外,在傳輸脈衝信號之時間間隔中的每自由度傳輸功率顯著高於當發射器處於普通資料會話中時每自由度之平均傳輸功率(例如,在某些實施例中高於其10 dB)。在某些實施例中,在傳輸脈衝信號之時間間隔中的每自由度傳輸功率比當發射器處於普通資料會話中時每自由度之平均傳輸功率高至少16 dB。
圖4展示一載頻調符號與另一載頻調符號之傳輸功率可不同。Pavg
指示每載頻調符號之平均傳輸功率(408)。根據各種實施例,信標信號之每載頻調符號傳輸功率遠高於Pavg
(例如,高於其至少10 dB)。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信號之每載頻調符號傳輸功率比Pavg
高至少16 dB。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信標信號之每載頻調符號傳輸功率比Pavg
高20 dB。
在一實施例中,信標信號之每載頻調符號傳輸功率對於一給定終端機係恆定的。亦即,功率不隨著時間或隨著載頻調而變化。在另一實施例中,信標信號之每載頻調符號傳輸功率對於多個終端機係相同的,或甚至對於網路中之終端機中之每一者係相同的。
圖5之圖式500說明一傳輸信標信號叢發之實施例。即使無線終端機判定附近無其他終端機,或即使終端機已偵測到其他終端機且可甚至已與其建立通信鏈路,無線終端機亦繼續傳輸信標信號叢發,例如,信標信號叢發A 502、信標信號叢發B 504、信標信號叢發C 506等。
終端機以間歇(亦即,非連續)方式傳輸信標信號叢發,使得在兩個連續信標信號叢發之間存在許多符號週期。一般而言,信標信號叢發之持續時間遠短於在兩個連續信標信號叢發之間的該數目之符號週期(例如,在某些實施例中短於其至少50倍),符號週期被表示為L 505。在一實施例中,L的值為固定且恆定的,在此情況下,信標信號為週期性的。在某些實施例中,L的值為相同的且對於終端機中之每一者係已知的。在另一實施例中,L的值隨著時間而變化,例如根據預定或偽隨機樣式。舉例而言,該數目可為在常數L0
與L1
之間分佈的數目(例如,隨機數目)。
圖6之圖式600說明接收信標信號叢發可在某些指定之時間間隔期間發生而在其他時間接收器關閉以省電的一例示性實施例。無線終端機收聽相關之頻譜且試圖偵測一信標信號,該信號可由不同的終端機發送。無線終端機可在若干符號週期之時間間隔內連續地處於收聽模式,該時間間隔被稱為接通時間。接通時間602之後係關閉時間606,在該關閉時間606期間,無線終端機處於省電模式且不接收任何信號。在關閉時間,無線終端機在某些實施例中完全關閉接收模組。當關閉時間606結束時,終端機回復至接通時間604且又開始偵測信標信號。以上程序重複。
較佳地,接通時間間隔之長度比關閉時間間隔之長度短。在一實施例中,接通時間間隔可小於關閉時間間隔之1/5。在一實施例中,接通時間間隔中之每一者的長度係相同的,且關閉時間間隔中之每一者的長度亦為相同的。
在某些實施例中,若第二無線終端機實際上存在於第一無線終端機之附近,則關閉時間間隔之長度視對第一無線終端機之潛時要求而定以偵測另一(第二)無線終端機之存在。判定接通時間間隔之長度,使得第一無線終端機具有在接通時間間隔中偵測到至少一信標信號叢發的較大機率。在一實施例中,接通時間間隔之長度為一信標信號叢發之傳輸持續時間及連續信標信號叢發之間的持續時間中之至少一者的函數。舉例而言,接通時間間隔之長度至少為一信標信號叢發之傳輸持續時間與連續信標信號叢發之間的持續時間之和。
圖7之圖式700說明當兩個終端機使用根據各種實施例所實施之信標信號傳輸及接收程序時,終端機如何偵測第二終端機之存在。
水平軸701表示時間。第一無線終端機720在第二無線終端機724出現之前到達特定網路。第一無線終端機720使用發射器722而開始傳輸信標信號,該信號包括一序列之信標信號叢發710、712、714等。第二無線終端機724在第一無線終端機720已傳輸叢發710之後出現。假設包括接收器726之第二無線終端機724開始接通時間間隔702。注意,接通時間間隔足夠大以覆蓋信標信號叢發712之傳輸持續時間及叢發712與714之間的持續時間。因此,即使第一及第二無線終端機(720、724)不具有一通用時序參考,第二無線終端機724亦可在接通時間間隔702中偵測到信標信號叢發712之存在。
圖8說明根據各種實施例實施於無線終端機中之例示性狀態圖800的一實施例。
當將無線終端機通電時,無線終端機進入狀態802,其中終端機判定待傳輸之下一信標信號叢發的開始時間。另外,無線終端機判定接收器之下一接通時間間隔的開始時間。無線終端機可能且在某些實施例中確實使用發射器計時器及接收器計時器以管理開始時間。無線終端機等待直至任一計時器期滿為止。注意,任一計時器可瞬間期滿,此意謂無線終端機在通電後即傳輸或偵測信標信號叢發。
在TX計時器期滿後,終端機即進入狀態804。無線終端機判定包括將由叢發使用之頻率載頻調的叢發之信號形式,且傳輸信標信號叢發。一旦進行了傳輸,終端機即返回狀態802。
在RX計時器期滿後,無線終端機即進入狀態806。無線終端機處於收聽模式且搜尋信標信號叢發。若當接通時間間隔結束時,無線終端機未發現信標信號叢發,則無線終端機返回狀態802。在無線終端機偵測到一新的無線終端機之信標信號叢發的情況下,若該無線終端機意欲與新的終端機通信,則該無線終端機進行至狀態808。在狀態808中,無線終端機自偵測之信標信號獲得新的無線終端機之時序及/或頻率,且接著使其自身的時序及/或頻率與新的無線終端機同步。舉例而言,無線終端機可在時間及/或在頻率上使用信標位置,作為估計新的無線終端機之時序相位及/或頻率的基礎。此資訊可用於使兩個無線終端機同步。
一旦進行了同步,無線終端機即可將額外信號發送至新的終端機(810)且建立一通信鏈路。無線終端機與新的無線終端機可接著建立一點對點通信會話。當無線終端機與另一終端機已建立一通信鏈路時,終端機繼續間歇地傳輸信標信號,使得其他終端機(例如,新的無線終端機)可偵測該無線終端機。另外,無線終端機在某些實施例中繼續週期性地進入接通時間間隔以偵測新的無線終端機。
圖9提供根據各種實施例實施之例示性無線終端機900(例如,攜帶型行動節點)的詳細說明。在圖9中描繪之例示性無線終端機900為可用作圖1中所描繪之終端機102及104中之任一者的設備之詳細圖示。在圖9之實施例中,終端機900包括由匯流排906耦接在一起的處理器904、無線通信介面模組930、使用者輸入/輸出介面940及記憶體910。因此,經由匯流排906,終端機900之各種組件可交換資訊、信號及資料。終端機900之組件904、906、910、930、940位於外殼902內部。
無線通信介面模組930提供無線終端機900之內部組件可用以將信號發送至外部裝置及另一無線終端機/自外部裝置及另一無線終端機接收信號的機構。無線通信介面模組930包括(例如)與雙工器938連接之接收器模組932及發射器模組934,雙工器938具有一用於(例如)經由無線通信通道將無線終端機900耦接至其他終端機的天線936。
例示性無線終端機900亦包括經由使用者輸入/輸出介面940耦接至匯流排906的使用者輸入裝置942(例如,小鍵盤)及使用者輸出裝置944(例如,顯示器)。因此,使用者輸入/輸出裝置942、944可經由使用者輸入/輸出介面940及匯流排906與終端機900之其他組件交換資訊、信號及資料。使用者輸入/輸出介面940及相關聯之裝置942、944提供使用者可用以操作無線終端機900以完成各種任務的機構。詳言之,使用者輸入裝置942及使用者輸出裝置944提供允許使用者控制無線終端機900及執行於無線終端機900之記憶體910中的應用(例如,模組、程式、常用程式及/或功能)的功能性。
在包括於記憶體910中之各種模組(例如,常用程式)之控制下的處理器904控制無線終端機900之操作以執行各種傳信及處理。在啟動或由其他模組調用時,執行包括於記憶體910中之模組。模組當被執行時可交換資料、資訊及信號。模組當被執行時亦可共用資料及資訊。在圖9之實施例中,例示性無線終端機900之記憶體910包括傳信/控制模組912及傳信/控制資料914。
傳信/控制模組912控制與接收及發送信號(例如,訊息)相關之處理,以用於管理狀態資訊儲存、擷取及處理。傳信/控制資料914包括狀態資訊(例如,參數、狀態)及/或與終端機之操作相關的其他資訊。詳言之,傳信/控制資料914包括信標信號組態資訊916(例如,符號週期,其中將傳輸信標信號叢發且將使用包括頻率載頻調之信標信號叢發的信號形式)及接收器接通時間及關閉時間組態資訊918(例如,接通時間間隔之開始及結束時間)。模組912可存取及/或修改資料914,例如,更新組態資訊916及918。模組912亦包括用於產生及傳輸信標信號叢發911之模組、用於偵測信標信號叢發913之模組,及用於判定及/或實施時序及/或頻率同步資訊作為接收之信標信號資訊之功能的同步模組915。
圖10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操作一攜帶型無線終端機之例示性方法的流程圖1000之圖式。例示性方法之操作始於步驟1002,其中無線終端機經通電並被初始化且進行至步驟1004。在步驟1004中,無線終端機經操作以在第一時間間隔期間傳輸信標信號及使用者資料。步驟1004包括子步驟1006及子步驟1008。
在子步驟1006中,無線終端機經操作以傳輸一包括一序列之信標信號叢發之信標信號,每一信標信號叢發包括一或多個信標符號,每一信標符號佔用一信標符號傳輸單位,在每一信標符號叢發期間傳輸一或多個信標符號。在各種實施例中,用於傳輸信標信號之傳輸功率係來自電池電源。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信號叢發中之該數目之信標符號佔用可用之信標符號傳輸單位不足百分之10。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序列之信標信號叢發中的傳輸之信標信號叢發中之每一者具有相同週期。在其他實施例中,該序列之信標信號叢發中傳輸之信標信號叢發中的至少某些具有不同長度之週期。
子步驟1006包括子步驟1010。在子步驟1010中,無線終端機經操作而間或地傳輸該等信標信號叢發,其中在該序列之信標信號叢發中之兩個鄰近信標信號叢發之間的時間週期為該兩個鄰近信標信號叢發中之任一者之持續時間的至少5倍。在某些實施例中,在第一時間週期期間發生之信標信號叢發之間的時間間距隨著在第一時間週期期間以週期性方式發生的信標信號叢發係恆定的。在某些該等實施例中,在該第一時間週期期間之信標信號叢發的持續時間係恆定的。在某些實施例中,在第一時間週期期間發生之信標信號叢發之間的時間間距根據預定樣式而隨著在第一時間週期期間發生的信標信號叢發而變化。在某些該等實施例中,在該第一時間週期期間之信標信號叢發的持續時間係恆定的。在某些實施例中,預定樣式視執行傳輸步驟之無線終端機而變化。在各種實施例中,預定樣式對於系統中之所有無線終端機係相同的。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樣式為偽隨機樣式。
在子步驟1008中,無線終端機經操作以在第一時間間隔期間傳輸使用者資料,該使用者資料使用以一平均每符號功率位準傳輸的資料符號而傳輸,該平均每符號功率位準比在第一時間間隔期間傳輸之信標符號之平均每信標符號功率位準低至少百分之50。在某些實施例中,每一信標符號之平均每符號傳輸功率位準比用於在第一時間週期期間傳輸資料之符號的平均每符號傳輸功率位準高至少10 dB。在某些實施例中,每一信標符號之平均每符號傳輸功率位準比用於在第一時間週期期間傳輸資料之符號的平均每符號傳輸功率位準高至少16 dB。
在各種實施例中,使用OFDM載頻調符號來傳輸信標符號,該等信標符號在包括多個信標符號叢發之時間週期期間佔用由該無線終端機使用之傳輸資源之載頻調符號不足百分之1。在某些該等實施例中,在包括一信標信號叢發及連續信標信號叢發之間的一間隔之該時間週期的一部分中,信標符號佔用載頻調符號不足百分之0.1。
在子步驟1008中,在某些實施例中,無線終端機經操作以在該第一時間週期期間在由該無線終端機使用之傳輸資源之載頻調符號的至少百分之10上傳輸使用者資料。在某些該等實施例中,在該第一時間週期中發生之信標信號叢發時間週期的持續時間比在該第一時間週期期間兩個連續信標信號叢發之間發生的時間週期短至少50倍。
在某些實施例中,攜帶型無線終端機包括傳輸該信標信號之OFDM發射器,且信標信號係使用為頻率與時間之組合的資源來傳遞。在某些實施例中,攜帶型無線終端機包括傳輸該信標信號之CDMA發射器,且信標信號係使用為程式碼與時間之組合的資源來傳遞。
圖11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操作一攜帶型無線終端機(例如,電池供電行動節點)之例示性方法的流程圖1100之圖式。操作始於步驟1102,其中攜帶型無線終端機經通電並被初始化。操作自開始步驟1102進行至步驟1104,其中無線終端機經操作以傳輸一包括一序列之信標信號叢發之信標信號,每一信標符號叢發包括一或多個信標符號,每一信標符號佔用一信標符號傳輸單位,在每一叢發期間傳輸一或多個信標符號。在某些該等實施例中,使用OFDM載頻調符號來傳輸信標符號,且該等信標符號在包括多個信號叢發之時間週期期間佔用由該無線終端機使用之傳輸資源之載頻調符號不足百分之1。操作自步驟1104進行至步驟1106。
在步驟1106中,攜帶型無線終端機經操作以在包括多個信號叢發之時間週期期間在由該無線終端機使用之載頻調符號的至少百分之10上傳輸使用者資料。在某些該等實施例中,在該時間週期中發生之信標信號叢發的持續時間比在該時間週期期間兩個連續信標信號叢發之間發生的時間週期短至少50倍。
圖12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操作一攜帶型無線終端機(例如,電池供電行動節點)之例示性方法的流程圖1200之圖式。操作始於步驟1201,其中無線終端機經通電並被初始化。操作自開始步驟1201進行至步驟1202,其中無線終端機檢查該無線終端機是否將傳輸信標信號。若在步驟1202中判定無線終端機將傳輸信標信號,例如,無線終端機處於無線終端機將傳輸信標信號之操作模式或操作狀態,則操作自步驟1202進行至步驟1204;否則操作返回進行至步驟1202之輸入以進行是否將傳輸信標信號之另一檢查。
在步驟1204中,無線終端機檢查是否到了傳輸信標信號叢發之時間。若在步驟1204中判定到了傳輸信標信號叢發之時間,則操作進行至步驟1206,其中無線終端機傳輸包括一或多個信標符號之信標信號叢發,每一信標符號佔用一信標符號傳輸單位。操作自步驟1206進行至步驟1202。
若在步驟1204中判定未到傳輸信標信號叢發之時間,則操作進行至步驟1208,其中無線終端機判定是否到了潛在使用者資料傳輸之時間。若在步驟1208中判定到了經配置用於潛在使用者資料傳輸之時間,則操作自步驟1208進行至步驟1210,否則操作自步驟1208進行至步驟1202。
在步驟1210中,無線終端機判定該無線終端機是否將傳輸使用者資料。若無線終端機將傳輸使用者資料,則操作自步驟1210進行至步驟1212,其中無線終端機使用以一平均每符號功率位準傳輸的資料符號而傳輸使用者資料,該平均每符號功率位準比由該無線終端機傳輸之信標符號之平均每信標符號功率位準低至少百分之50。若在步驟1210中判定無線終端機在此時將不傳輸使用者資料,例如,無線終端機未儲備等待被傳輸之使用者資料及/或無線終端機欲發送資料至其之對等節點未準備好接收使用者資料,則操作返回進行至步驟1202。
圖13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操作一攜帶型無線終端機(例如,電池供電行動節點)之例示性方法的流程圖1300之圖式。操作始於步驟1302,其中無線終端機經通電並被初始化。操作自開始步驟1302進行至步驟1304、1306、1308,連接節點A 1310及連接節點B 1312。在以前進為基礎而執行之步驟1304中,無線終端機追蹤時序,輸出當前時間資訊1314。當前時間資訊1314識別(例如)由無線終端機使用之循環時序結構中的指數值。
在步驟1306中,無線終端機判定無線終端機是否將傳輸信標信號。無線終端機使用模式及/或狀態資訊1316及/或優先權資訊1318以判定無線終端機是否將傳輸信標信號。若無線終端機在步驟1306中決定無線終端機將傳輸信標信號,則操作進行至步驟1320,其中無線終端機設定信標活動旗標1324。然而,若無線終端機在步驟1306中決定無線終端機將不傳輸信標信號,則操作進行至步驟1322,其中無線終端機清除信標活動旗標1324。操作自步驟1320或步驟1322返回進行至步驟1306,其中無線終端機又測試是否將傳輸信標信號。
在步驟1308中,無線終端機判定是否清除無線終端機而用於資料傳輸。無線終端機使用模式及/或狀態資訊1326、優先權資訊1328及/或對等節點資訊1330(例如,指示對等無線終端機可接收且能夠接收使用者資料之資訊),以判定是否清除無線終端機而用於資料傳輸。若無線終端機在步驟1308中決定無線終端機經清除以傳輸使用者資料,則操作進行至步驟1332,其中無線終端機設定資料傳輸旗標1336。然而,若無線終端機在步驟1308中決定不清除無線終端機而用於使用者資料傳輸,則操作進行至步驟1334,其中無線終端機清除資料傳輸旗標1336。操作自步驟1332或步驟1334返回進行至步驟1308,其中無線終端機又測試是否清除無線終端機而用於資料傳輸。
返回至連接節點A 1310,操作自連接節點A 1310進行至步驟1338。在步驟1338中,無線終端機檢查當前時間資訊1314是否指示關於時間結構資訊1340之信標叢發間隔,及是否設定信標活動旗標1324。若時間指示其為信標叢發間隔且設定了信標活動旗標,則操作自步驟1338進行至步驟1342;否則操作返回進行至步驟1338之輸入以進行條件的另一測試。
在步驟1342中,無線終端機產生信標信號叢發,該信標信號叢發包括一或多個信標符號,每一信標符號佔用一信標符號傳輸單位。無線終端機利用當前時間資訊1314及儲存之信標信號定義資訊1344以產生信標信號叢發。信標信號定義資訊1344包括(例如)叢發信號定義資訊及/或樣式資訊。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信號叢發資訊包括在可用於載運信標符號之潛在OFDM載頻調符號集合內識別用於輸送對應於用於無線終端機之所產生之信標叢發信號的信標符號之OFDM載頻調符號子集的資訊。在某些實施例中,一信標信號叢發之載頻調子集可能且有時在同一信標信號內自一信標信號叢發至下一信標信號叢發而不同(例如,根據預定跳躍樣式)。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信號資訊包括識別將由所產生之信標叢發信號之信標載頻調符號輸送的調變符號值之資訊。在某些實施例中,一序列之信標信號叢發用於定義一(例如)對應於一特定無線終端機之信標信號。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符號之樣式用於定義信標信號(例如,在信標叢發信號內之特定樣式)。
操作自步驟1342進行至步驟1346,其中無線終端機傳輸所產生之信標叢發信號。無線終端機使用儲存之信標符號功率位準資訊1348以判定所傳輸之信標叢發信號內的信標符號之傳輸功率位準。操作接著自步驟1346進行至步驟1338。
返回至連接節點B 1312,操作自連接節點B 1312進行至步驟1350。在步驟1350中,無線終端機檢查當前時間資訊1314是否指示關於時間結構資訊1340之資料傳輸間隔,是否設定資料傳輸旗標1336,及無線終端機是否如使用者儲備資訊1352所指示具有待傳輸之資料。若指示為當前時間資訊1314係資料傳輸間隔、設定了資料傳輸旗標1336且無線終端機具有等待被傳輸之資料,則操作自步驟1350進行至步驟1354;否則操作返回進行至步驟1350之輸入以進行條件之另一測試。
在步驟1354中,無線終端機產生包括使用者資料1356之信號。使用者資料1356包括(例如)意欲用於無線終端機之對等物的音訊、影像、檔案及/或本文資料/資訊。
操作自步驟1354進行至步驟1358,其中無線終端機傳輸包括使用者資料之所產生的信號。無線終端機使用儲存之使用者資料符號功率位準資訊1360以判定待傳輸之使用者資料符號的傳輸功率位準。操作自步驟1358進行至步驟1350,其中無線終端機執行與使用者資料傳輸有關的檢查。
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信號叢發內之該數目之信標符號佔用可用之信標符號傳輸單位不足百分之10。在各種實施例中,以一平均每符號功率位準來傳輸使用者資料符號,該平均每符號功率位準比所傳輸之信標符號之平均每信標符號功率位準低至少百分之50。
圖14包括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說明自一攜帶型無線終端機之例示性信標傳信的圖式1400,在該實施例中,在非信標叢發間隔之間重複相同信標叢發信號(信標叢發1)。每一信標信號叢發包括一或多個信標符號,每一信標符號佔用一信標符號傳輸單位,在每一信標信號叢發期間傳輸一或多個信標符號。在垂直軸1402上繪製頻率(例如,OFDM載頻調),而在水平軸1404上繪製時間。在圖式1400中說明以下序列:包括信標叢發1信號1406之信標叢發1信號間隔、非叢發間隔1408、包括信標叢發1信號1410之信標叢發1信號間隔、非叢發間隔1412、包括信標叢發1信號1414之信標叢發1信號間隔、非叢發間隔1416、包括信標叢發1信號1418之信標叢發1信號間隔、非叢發間隔1420。在此實例中,每一信標叢發信號(1406、1410、1414、1418)對應於一信標信號(1422、1424、1426、1428)。除此實例之外,每一信標叢發信號(1422、1424、1426、1428)係相同的;每一信標叢發信號包括相同的信標符號。
圖14亦包括說明自一攜帶型無線終端機之例示性信標傳信的圖式1450,其中信標信號係包括一序列之信標叢發信號之複合信號。每一信標信號叢發包括一或多個信標符號,每一信標符號佔用一信標符號傳輸單位,在每一信標信號叢發期間傳輸一或多個信標符號。在垂直軸1452上繪製頻率(例如,OFDM載頻調),而在水平軸1454上繪製時間。在圖式1450中說明以下序列:包括信標叢發1信號1456之信標叢發1信號間隔、非叢發間隔1458、包括信標叢發2信號1460之信標叢發2信號間隔、非叢發間隔1462、包括信標叢發3信號1464之信標叢發3信號間隔、非叢發間隔1466、包括信標叢發1信號1468之信標叢發1信號間隔、非叢發間隔1470。在此實例中,信標信號1472為包括信標叢發1信號1456、信標叢發2信號1460及信標叢發3信號1464之複合信號。除此實例之外,每一信標叢發信號(信標叢發1信號1456、信標叢發2信號1460、信標叢發3信號1464)係不同的;例如,每一信標叢發信號包括不與對應於另兩個信標叢發信號之任一集合匹配的信標符號集合。
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符號佔用包括一信標信號叢發及一在連續信標信號叢發之間的間隔之無線電資源不足百分之0.3。在某些該等實施例中,信標符號佔用包括一信標信號叢發及一在連續信標信號叢發之間的間隔之無線電資源不足百分之0.1。無線電資源在某些實施例中包括對應於一預定時間間隔之載頻調集合的OFDM載頻調符號集合。
圖15說明不同無線終端機在某些實施例中傳輸包括不同信標叢發信號之不同信標信號。自無線終端機傳輸之不同信標信號可能且有時用於無線終端機識別。舉例而言,考慮圖式1500包括與無線終端機A相關聯之信標叢發信號的圖示,而圖式1550包括與無線終端機B相關聯之信標叢發信號的圖示。圖例1502對應於圖式1500,而圖例1552對應於圖式1550。
圖例1502指示:關於WT A之信標叢發信號,柵格框1510表示一信標符號傳輸單位,而大寫字母B
1512表示由一信標傳輸單位輸送的信標符號。在圖式1500中,垂直軸1504表示頻率(例如,OFDM載頻調指數),而水平軸1506表示信標叢發信號內之信標傳輸單位時間指數。信標叢發信號1508包括100個信標符號傳輸單位1510。該等信標符號傳輸單位中之兩者載運信標符號B
1512。第一信標符號具有頻率指數=3及時間指數=0;第二信標符號具有頻率指數=9及時間指數=6。未使用其他信標符號傳輸單位。因此在此實例中,使用信標叢發之傳輸資源的2%來輸送信標符號。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符號佔用信標叢發之傳輸資源不足10%。
圖例1552指示:關於WT B之信標叢發信號,柵格框1510表示一信標符號傳輸單位,而大寫字母B
1512表示由一信標傳輸單位輸送的信標符號。在圖式1550中,垂直軸1504表示頻率(例如,OFDM載頻調指數),而水平軸1556表示信標叢發信號內之信標傳輸單位時間指數。信標叢發信號1558包括100個信標符號傳輸單位1510。該等信標符號傳輸單位中之兩者載運信標符號B
1512。第一信標符號具有頻率指數=3及時間指數=2;第二信標符號具有頻率指數=7及時間指數=6。未使用其他信標符號傳輸單位。因此在此實例中,使用信標叢發之傳輸資源的2%來輸送信標符號。
圖16為說明某些實施例之一特徵的圖式1600及相應圖例1602,其中信標符號傳輸單位包括複數個OFDM符號傳輸單位。在此實例中,一信標符號傳輸單位佔用兩個鄰近OFDM符號傳輸單位。在其他實施例中,一信標符號傳輸單位佔用不同數目之OFDM傳輸單位(例如,3或4個)。(例如)在無線終端機之間的精確時序及/或頻率同步可能不存在的情況下,將多個OFDM傳輸單位用於信標符號傳輸單位之此特徵可有助於信標信號之容易的偵測。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符號包括初始信標符號部分,接著為擴展信標符號部分。舉例而言,初始信標符號部分包括循環前置項部分,接著為本體部分,且擴展信標符號部分為本體部分之延續。
圖例1602說明:對於例示性信標叢發信號1610,OFDM傳輸單位由正方形框1612表示,而信標符號傳輸單位由具有粗邊界之矩形框1614表示。大寫字母BS
1616表示由信標傳輸單位輸送之信標符號。
在圖式1600中,垂直軸1604表示頻率(例如,OFDM載頻調指數),而水平軸1606表示信標叢發信號內之信標傳輸單位時間指數,且水平軸1608表示信標叢發信號內之OFDM符號時間間隔指數。信標叢發信號1610包括100個OFDM符號傳輸單位1612及50個信標符號傳輸單位1614。該等信標符號傳輸單位中之兩者載運信標符號BS
1616。第一信標符號具有頻率指數=3,信標傳輸單位時間指數=0,及OFDM時間指數0-1;第二信標符號具有頻率指數=9,信標傳輸單位時間指數=3,及OFDM時間指數6-7。未使用其他信標符號傳輸單位。因此在此實例中,使用信標叢發之傳輸資源的4%來輸送信標符號。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符號佔用信標叢發之傳輸資源不足10%。
圖17為用於說明包含一序列之信標叢發信號之例示性信標信號且說明某些實施例之時序關係的圖式1700。圖式1700包括表示頻率(例如,OFDM載頻調指數)的垂直軸1702,而水平軸1704表示時間。圖式1700之例示性信標信號包括信標叢發1信號1706、信標叢發2信號1708及信標叢發3信號1710。圖式1700之例示性信標信號為(例如)圖14之圖式1450的複合信標信號1472。
信標叢發信號1706包括兩個信標符號1707;信標叢發信號1708包括兩個信標符號1709;信標叢發信號1710包括兩個信標符號1711。在此實例中,每一叢發中之信標符號發生於時間/頻率柵格之不同信標傳輸單位位置中。另外在此實例中,位置的改變係根據預定載頻調跳躍序列。
沿著時間軸1704,存在對應於信標叢發1信號1706之信標叢發1信號時間間隔TB1
1712,接著為叢發之間的時間間隔TBB1/2
1718,接著為對應於信標叢發2信號1708之信標叢發2信號時間間隔TB2
1714,接著為叢發之間的時間間隔TBB2/3
1720,接著為對應於信標叢發3信號1710之信標叢發3信號時間間隔TB3
1716。在此實例中,信標叢發之間的時間比鄰近之叢發之時間大至少5倍。舉例而言,TBB1/2 5 TB1
且TBB1/2 5 TB2
;TBB2/3 5 TB2
且TBB2/3 5 TB3
。在此實例中,信標叢發(1706、1708、1710)中之每一者具有相同持續時間,例如TB1
=TB2
=TB3
。
圖18為用於說明包含一序列之信標叢發信號之例示性信標信號且說明某些實施例之時序關係的圖式1800。圖式1800包括表示頻率(例如,OFDM載頻調指數)的垂直軸1802,而水平軸1804表示時間。圖式1800之例示性信標信號包括信標叢發1信號1806、信標叢發2信號1808及信標叢發3信號1810。圖式1800之例示性信標信號為(例如)圖14之圖式1450的複合信標信號1472。
信標叢發信號1806包括兩個信標符號1807;信標叢發信號1808包括兩個信標符號1809;信標叢發3信號1810包括兩個信標符號1811。在此實例中,每一叢發中之信標符號發生於時間/頻率柵格之不同信標傳輸單位位置中。另外在此實例中,位置的改變係根據預定載頻調跳躍序列。
沿著時間軸1804,存在對應於信標叢發1信號1806之信標叢發1信號時間間隔TB1
1812,接著為叢發之間的時間間隔TBB1/2
1818,接著為對應於信標叢發2信號1808之信標叢發2信號時間間隔TB2
1814,接著為叢發之間的時間間隔TBB2/3
1820,接著為對應於信標叢發3信號1810之信標叢發3信號時間間隔TB3
1816。在此實例中,信標叢發之間的時間比鄰近之叢發之時間大至少5倍。舉例而言,TBB1/2 5 TB1
且TBB1/2 5 TB2
;TBB2/3 5 TB2
且TBB2/3 5 TB3
。在此實例中,信標叢發(1806、1808、1810)中之每一者具有不同的持續時間,例如TB1
≠TB2
≠TB3
≠TB1
。在某些實施例中,在複合信標信號中之信標叢發信號中之至少兩者具有不同持續時間。
圖19為說明在無線終端機傳輸一信標信號之操作模式下由無線終端機分割的例示性無線電鏈路資源之圖式1900。垂直軸1902表示頻率(例如,OFD載頻調),而水平軸1904表示時間。在此實例中,存在信標傳輸資源1906、接著為其他使用資源1908、接著為信標傳輸資源1906'、接著為其他使用資源1908'、接著為信標傳輸資源1906"、接著為其他使用資源1908"、接著為信標傳輸資源1906'''、接著為其他使用資源1908'''。圖19之信標傳輸資源對應於(例如)圖14之信標叢發,而圖19之其他使用資源對應於(例如)圖14之非叢發間隔。
圖20對於無線終端機之例示性操作模式(例如,活動操作模式)而描述例示性其他使用資源(例如,資源2000),在該模式中無線終端機傳輸一信標信號且可接收及/或傳輸使用者資料。其他使用資源2000出現於非叢發間隔2002期間且包括:信標監視資源2004、使用者資料傳輸/接收資源2006及靜寂或未使用資源2008。信標監視資源2004表示無線電鏈路資源(例如,頻率與時間之組合),其中無線終端機(例如)自其他無線終端機及/或固定位置參考信標信號發射器偵測其他信標信號之存在。使用者資料資源2006表示無線電鏈路資源(例如,頻率與時間之組合),其中無線終端機可傳輸使用者資料及/或接收使用者資料。靜寂無線電鏈路資源2008表示未使用之無線電鏈路資源(例如,其中無線終端機既不接收亦不傳輸)。在靜寂資源2008期間,無線終端機可能且有時處於睡眠狀態,在該狀態中,功率消耗降低以節省能量。
圖21說明無線終端機之兩個例示性操作模式(例如,非活動模式及活動模式),其中無線終端機傳輸一信標信號。圖式2100對應於例示性非活動操作模式,而圖式2150對應於活動操作模式。
在例示性非活動操作模式中,無線終端機不傳輸或接收使用者資料。在圖式2100中,由無線終端機使用之無線電鏈路資源佔用N個載頻調2108。在某些實施例中,N大於或等於100。在圖式2100中,存在具有相應持續時間T1inactive
2110之信標傳輸叢發資源2102,接著為具有相應持續時間T2inactive
2112之監視及接收信標資訊資源2104,接著為具有相應持續時間T3inactive
2114的靜寂資源2106。在各種實施例中,T1inactive
<T2inactive
<T3inactive
。在某些實施例中,T2inactive 4T1inactive
。在某些實施例中,T3inactive 10T2inactive
。舉例而言,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N>100(例如,113),T1inactive
=50個OFDM符號傳輸時間間隔,T2inactive
=200個OFDM符號傳輸時間間隔,且T3inactive
=2000個OFDM符號傳輸時間間隔。在該實施例中,若允許信標符號佔用叢發信標信號資源之至多10%,則信標符號佔用總資源的大約至多0.22%。
在例示性活動操作模式中,無線終端機可傳輸並接收使用者資料。在圖式2150中,由無線終端機使用之無線電鏈路資源佔用N個載頻調2108。在某些實施例中,N大於或等於100。在圖式2150中,存在具有相應持續時間T1active
2162之信標傳輸叢發資源2152,接著為具有相應持續時間T2active
2164之監視及接收信標資訊資源2154,接著為具有相應持續時間T3avtive
2166之使用者資料傳輸/接收資源2156,接著為具有相應持續時間T4active
2168的靜寂資源2158。在各種實施例中,T1active
<T2active
<T3active
。在某些實施例中,T2active 4T1active
。在某些實施例中,(T3active
+T4active
)10T2inactive
。在各種實施例中,T1inactive
=T1active
。在某些實施例中,在不同類型之間隔中的至少某些之間存在保護間隔。
圖22為說明在包括兩個信標叢發之例示性第一時間間隔2209期間的例示性無線終端機無線電鏈路資源利用之圖式2200及相應圖例2202。圖例2202指示一正方形2204指示一OFDM載頻調符號,無線電鏈路資源的基本傳輸單位。圖例2202亦指示:(i)信標符號由有陰影之正方形2206指示且以平均傳輸功率位準PB
而傳輸;(ii)使用者資料符號由字母D
2208指示且資料符號經傳輸以具有平均傳輸功率位準PD
;及(iii)PB 2PD
。
在此實例中,信標傳輸資源2210包括20個OFDM載頻調符號;信標監視資源2212包括40個OFDM載頻調符號;使用者資料傳輸/接收資源2214包括100個OFDM載頻調符號;且信標傳輸資源2216包括20個OFDM載頻調符號。
信標傳輸資源2210及2216各自載運一信標符號2206。此表示經配置用於信標叢發傳信之傳輸資源的5%。使用者資料TX/RX資源2214之100個OFDM符號中的四十八(48)個載運由無線終端機傳輸之使用者資料符號。此表示在第一時間間隔2209期間由無線終端機使用的48/180之OFDM符號。假設WT在使用者資料部分之第6個OFDM符號傳輸時間間隔內自TX切換至接收,則在第一時間間隔期間在由無線終端機用於傳輸之48/90的OFDM載頻調符號上傳輸使用者資料符號。在某些實施例中,當無線終端機傳輸使用者資料時,無線終端機在包括多個信標信號叢發之時間週期期間在由無線終端機使用的傳輸資源之至少10%上傳輸使用者資料。
在某些實施例中,在不同時間,使用者資料傳輸/接收資源可能且有時被不同地使用,例如,專門地用於包括使用者資料之傳輸、專門地用於包括使用者資料之接收,分配於接收與傳輸之間(例如,在時間共用之基礎上)。
圖23為說明在包括兩個信標叢發之例示性第一時間間隔2315期間的例示性無線終端機無線電鏈路資源利用之圖式2300及相應圖例2302。圖例2302指示一正方形2304指示一OFDM載頻調符號,無線電鏈路資源的基本傳輸單位。圖例2302亦指示:(i)信標符號由大垂直箭頭2306指示且以平均傳輸功率位準PB
被傳輸,(ii)使用者資料符號由小箭頭2308、2310、2312、2314指示,其分別對應於不同相位(Θ1
、Θ2
、Θ3
、Θ4
)(例如,對應於QPSK),且資料符號經傳輸以具有平均傳輸功率位準PD
,及(iii)PB 2PD
。
在此實例中,信標傳輸資源2316包括20個OFDM載頻調符號;信標監視資源2318包括40個OFDM載頻調符號;使用者資料傳輸/接收資源2320包括100個OFDM載頻調符號;且信標傳輸資源2322包括20個OFDM載頻調符號。
信標傳輸資源2316及2322各自載運一信標符號2306。在此實例中,信標符號具有相同振幅及相位。此信標符號量表示經配置用於信標叢發傳信之傳輸資源的5%。使用者資料TX/RX資源2320之100個OFDM符號中的四十八(48)個載運使用者資料符號。在此實例中,不同資料符號可能且有時確實具有不同相位。在某些實施例中,不同資料符號可能且有時確實具有不同振幅。此資料符號量表示在第一時間間隔2315期間由無線終端機使用的48/180的OFDM符號。假設WT在使用者資料部分之第6個OFDM符號傳輸時間間隔內自TX切換至接收,則在第一時間間隔期間在由無線終端機用於傳輸之48/90的OFDM載頻調符號上傳輸使用者資料符號。在某些實施例中,當無線終端機傳輸使用者資料時,無線終端機在包括多個信標信號叢發之時間週期期間在由無線終端機使用的傳輸資源之至少10%上傳輸使用者資料。
在某些實施例中,在不同時間,使用者資料傳輸/接收資源可能且有時被不同地使用,例如,專門地用於包括使用者資料之傳輸、專門地用於包括使用者資料之接收,分配於接收與傳輸之間(例如,在時間共用之基礎上)。
圖24說明關於信標信號之替代描述性圖示。圖式2400及相關聯之圖例2402用於根據各種實施例來描述例示性信標信號。垂直軸2412表示頻率(例如,OFDM載頻調指數),而水平軸2414表示信標資源時間指數。圖例2402識別:信標信號叢發由粗線矩形2404識別,信標符號傳輸單位由正方形框2406識別,且信標符號由粗體字母B
2416表示。信標信號資源2410包括100個信標符號傳輸單位2406。展示對應於時間指數值=0、4及8的三個信標叢發信號2404。一信標信號2416出現於每一信標叢發信號中,且信標符號之位置在信標信號內(例如)根據預定樣式及/或等式自一叢發信號至下一叢發信號而改變。在此實例中,信標符號位置具有一斜度。在此實例中,以信標叢發之持續時間之三倍將信標叢發相互分離。在各種實施例中,以信標符號之持續時間之至少兩倍將信標叢發相互分離。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叢發可佔用兩個或兩個以上連續信標資源時間間隔,例如,相同載頻調用於多個連續信標時間指數。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叢發包括多個信標符號。在某些該等實施例中,信標符號佔用信標信號資源的10%或更少。
圖25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例示性攜帶型無線終端機2500(例如,行動節點)的圖式。例示性攜帶型無線終端機2500可為圖1之無線終端機中的任一者。
例示性無線終端機2500包括經由匯流排2514耦接在一起的接收器模組2502、傳輸模組2504、雙工模組2503、處理器2506、使用者I/O裝置2508、電源模組2510及記憶體2512,各種元件在該匯流排2514上可互換資料及資訊。
接收器模組2502(例如,OFDM接收器)自其他無線終端機及/或固定位置信標發射器接收信號(例如,信標信號及/或使用者資料信號)。
傳輸模組2504(例如,OFDM發射器)將信號傳輸至其他無線終端機,該等傳輸之信號包括信標信號及使用者資料信號。信標信號包括一序列之信標信號叢發,每一信標信號叢發包括一或多個信標符號,且每一信標符號佔用一信標符號傳輸單位。對於每一傳輸之信標信號叢發,由傳輸模組2504傳輸一或多個信標符號。
在各種實施例中,傳輸模組2504為傳輸信標信號之OFDM發射器且信標信號係使用為頻率與時間之組合的資源來傳遞。在各種其他實施例中,傳輸模組2504為傳輸信標信號之CDMA發射器且信標信號係使用為程式碼與時間之組合的資源來傳遞。
雙工模組2503經控制以切換在接收器模組2502與傳輸模組2504之間的天線2505,作為分時雙工(TDD)頻譜系統實施之部分。雙工模組2503耦接至天線2505,無線終端機2500經由該天線接收信號2582並傳輸信號2588。雙工模組2503經由鏈路2501耦接至接收器模組2502,在該鏈路2501上輸送接收之信號2584。信號2584在某些實施例中為信號2582之經篩選的表示。信號2584在某些實施例中與信號2582相同,例如,模組2503充當無篩選之穿透式裝置。雙工模組2503經由鏈路2507耦接至傳輸模組2504,在該鏈路2507上輸送傳輸之信號2586。信號2588在某些實施例中為信號2586之經篩選的表示。信號2588在某些實施例中與信號2586相同,例如,雙工模組2503充當無篩選之穿透式裝置。
使用者I/O裝置2508包括(例如)麥克風、鍵盤、小鍵盤、交換器、相機、揚聲器、顯示器等等。使用者裝置2508允許使用者輸入資料/資訊、存取輸出資料/資訊及控制無線終端機之至少某些操作,例如,起始通電序列、試圖建立通信會話、終止通信會話。
電源模組2510包括用作攜帶型無線終端機電源之電池2511。電源模組2510之輸出經由功率匯流排2509耦接至各種組件(2502、2503、2504、2506、2508及2512)以提供功率。因此,傳輸模組2504使用電池功率來傳輸信標信號。
記憶體2512包括常用程式2516及資料/資訊2518。處理器2506(例如,CPU)執行常用程式2516且使用記憶體2512中之資料/資訊2518以控制無線終端機2500的操作且實施方法。常用程式2516包括信標信號產生模組2520、使用者資料信號產生模組2522、傳輸功率控制模組2524、信標信號傳輸控制模組2526、模式控制模組2528及雙工控制模組2530。
信標信號產生模組2520使用記憶體2512中之包括儲存之信標信號特徵資訊2532的資料資訊2518以產生信標信號,信標信號包括一序列之信標信號叢發,每一信標信號叢發包括一或多個信標符號。
使用者資料信號產生模組2522使用包括使用者資料特徵資訊2534及使用者資料2547的資料/資訊2518以產生使用者資料信號,該使用者資料信號包括使用者資料符號。舉例而言,將表示使用者資料2547之資訊位元映射至資料符號集合,例如,根據群集資訊2564的OFDM資料調變符號。傳輸功率控制模組2524使用包括信標功率資訊2562及使用者資料功率資訊2566的資料/資訊2518以控制信標符號及資料符號的傳輸功率位準。在某些實施例中,在第一時間週期期間,傳輸功率控制模組2524控制資料符號以便以一平均每符號功率位準來傳輸,該平均每符號功率位準比傳輸之信標符號之平均每信標符號功率位準低至少百分之50。在某些實施例中,傳輸功率控制模組2524控制在第一時間週期期間傳輸之每一信標符號的平均每符號傳輸功率位準以比用於在第一時間週期期間傳輸使用者資料之符號的平均每符號傳輸功率位準高至少10 dB。在某些實施例中,傳輸功率控制模組2524控制在第一時間週期期間傳輸之每一信標符號的平均每符號傳輸功率位準以比用於在第一時間週期期間傳輸使用者資料之符號的平均每符號傳輸功率位準高至少16 dB。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符號功率位準與一或多個資料符號功率位準關於由無線終端機使用之參考而相互關聯,且該參考可能且有時確實改變。在某些該等實施例中,第一時間週期為參考位準不改變的時間間隔。
信標信號傳輸控制模組2526使用包括時序結構資訊2536之資料/資訊2518以控制傳輸模組2504來間或地傳輸信標信號叢發。在某些實施例中,在一序列之信標信號叢發中之兩個鄰近信標信號叢發之間的時間週期經控制為該兩個鄰近信標信號叢發中之任一者的持續時間的至少5倍。在各種實施例中,至少某些不同信標信號叢發具有不同長度之週期。
模式控制模組2528以由模式資訊2540識別之當前操作模式來控制無線終端機的操作模式。在某些實施例中,各種操作模式包括OFF模式、僅接收模式、非活動模式及活動模式。在非活動模式中,無線終端機可發送並接收信標信號但未被准許傳輸使用者資料。在活動模式中,除信標信號之外,無線終端機可發送並接收使用者資料信號。在非活動模式中,無線終端機處於低功率消耗之靜寂(例如,睡眠)狀態之時間比在活動操作模式中處於靜寂狀態之時間長。
雙工控制模組2530控制雙工模組2503以回應於TDD系統時序資訊及/或使用者需要來切換在接收器模組2502與傳輸模組2504之間的天線連接。舉例而言,時序結構中之使用者資料間隔在某些實施例中可用於接收或傳輸,其中選擇係無線終端機需要之功能。在各種實施例中,雙工控制模組2530亦操作以關閉接收器模組2502及/或傳輸模組2504之至少某些電路(當未使用時會省電)。
資料/資訊2518包括儲存之信標信號特徵資訊2532、使用者資料特徵資訊2534、時序結構資訊2536、無線電鏈路資源資訊2538、模式資訊2540、產生之信標信號資訊2542、產生之資料信號資訊2544、雙工控制信號資訊2546及使用者資料2547。儲存之信標信號特徵資訊2532包括信標叢發資訊(信標叢發1資訊2548、......、信標叢發N資訊2550)、信標符號資訊2560及功率資訊2562之一或多個集合。
信標叢發1資訊2548包括識別載運信標符號之信標傳輸單位的資訊2556及信標叢發持續時間資訊2558。識別載運信標符號之信標傳輸單位的資訊2556由信標信號產生模組2520使用以識別信標信號叢發中之哪些信標傳輸單位被信標符號佔用。在各種實施例中,將信標叢發之其他信標傳輸單位設定為空的,例如,相對於該等其他信標傳輸單位未施加傳輸功率。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信號叢發中之該數目之信標符號佔用可用之信標符號傳輸單位不足百分之10。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信號叢發中之該數目之信標符號佔用可用之信標符號傳輸單位不足百分之10或等於百分之10。信標信號叢發持續時間資訊2558包括界定信標叢發1之持續時間的資訊。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叢發中之每一者具有相同持續時間,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同一複合信標信號中之不同信標叢發可能且有時確實具有不同持續時間。在某些實施例中,一序列之信標叢發中之一信標叢發具有不同持續時間,且此對於同步目的而言可能係有用的。
信標符號資訊2560包括定義信標符號之資訊,例如,信標符號之調變值及/或特徵。在各種實施例中,相同信標符號值用於識別之位置中的每一者以載運資訊2556中的信標符號,(例如)信標符號具有相同振幅及相位。在各種實施例中,不同信標符號值可能且有時用於識別之位置中的至少某些以載運資訊2556中的信標符號,(例如)信標符號值具有相同振幅但可具有兩個潛在相位中之一者,因此有助於額外資訊經由信標信號之傳遞。功率資訊2562包括(例如)關於信標符號傳輸而使用之功率增益比例因子資訊。
使用者資料特徵資訊2534包括群集資訊2564及功率資訊2566。群集資訊2564識別(例如)QPSK、QAM 16、QAM 64及/或QAM256等,及與群集相關聯之調變符號值。功率資訊2566包括(例如)關於資料符號傳輸而使用之功率增益比例因子資訊。
時序結構資訊2536包括識別與各種操作相關聯之間隔(如信標傳輸時間間隔、用於監視來自其他無線終端機及/或固定位置信標發射器之信標信號的間隔、使用者資料間隔、靜寂(例如,睡眠)間隔等)的資訊。時序結構資訊2536包括傳輸時序結構資訊2572,該傳輸時序結構資訊2572包括信標叢發持續時間資訊2574、信標叢發間距資訊2576、樣式資訊2578及資料傳信資訊2580。
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叢發持續時間資訊2574識別:信標叢發之持續時間係恆定的,例如,100個連續OFDM傳輸時間間隔。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叢發持續時間資訊2574識別:信標叢發之持續時間(例如)根據由樣式資訊2578指定之預定樣式而變化。在各種實施例中,預定樣式為無線終端機識別符之功能。在其他實施例中,預定樣式對於系統中之所有無線終端機係相同的。在某些實施例中,預定樣式為偽隨機樣式。
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叢發持續時間資訊2574及信標叢發間距資訊2576指示:信標叢發之持續時間比自信標叢發之結束至下一信標叢發之開始之時間間隔短至少50倍。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叢發間距資訊2576指示:信標叢發之間的間距隨著在一時間週期期間以週期性方式發生之信標叢發係恆定的,在該時間週期中,無線終端機傳輸信標信號。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叢發間距資訊2576指示:無論無線終端機處於非活動模式還是活動模式,皆以相同間隔間距來傳輸信標叢發。在其他實施例中,信標叢發間距資訊2576指示:(例如)無論無線終端機處於非活動模式還是活動模式,皆使用不同間隔間距來傳輸信標叢發以作為無線終端機操作模式之功能。
無線電鏈路資源資訊2538包括信標傳輸資源資訊2568及其他使用資源資訊2570。在某些實施例中,根據頻率時間柵格中之OFDM載頻調符號來定義無線電鏈路資源,例如,作為諸如TDD系統之無線通信系統的部分。信標傳輸資源資訊2568包括識別配置給WT 2500的用於信標信號之無線電鏈路資源之資訊,例如,用於傳輸包括至少一信標符號之信標叢發的OFDM載頻調符號區塊。信標傳輸資源資訊2568亦包括識別信標傳輸單位之資訊。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傳輸單位為單一OFDM載頻調符號。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傳輸單位為OFDM傳輸單位集合,例如,連續OFDM載頻調符號之集合。其他使用資源資訊2570包括識別為其他目的(諸如,信標信號監視、接收/傳輸使用者資料)而將由WT 2500使用之無線電鏈路資源的資訊。(例如)對應於省電之靜寂狀態(例如,睡眠狀態),無線電鏈路資源中之某些可能且有時故意不使用。在某些實施例中,使用OFDM載頻調符號之無線電鏈路資源來傳輸信標符號,且信標符號在一時間週期期間佔用由該無線終端機使用之傳輸資源的載頻調符號不足百分之1,該時間週期包括多個信標信號叢發及至少一使用者資料信號。在各種實施例中,信標信號在一時間週期之一部分中佔用載頻調符號不足百分之0.3,該時間週期之該部分包括一信標信號叢發及連續信標信號叢發之間的一間隔。在各種實施例中,信標信號在一時間週期之一部分中佔用載頻調符號不足百分之0.1,該時間週期之該部分包括一信標信號叢發及連續信標信號叢發之間的一間隔。在各種實施例中,在至少某些操作模式(例如,活動操作模式)期間,傳輸模組2504可傳輸使用者資料,且當無線終端機傳輸使用者資料時,在一時間週期期間在由該無線終端機使用之傳輸資源的載頻調符號之至少百分之10上傳輸使用者資料,該時間週期包括使用者資料信號傳輸及兩個鄰近信標信號叢發。
產生之信標信號2542為信標信號產生模組2520之輸出,而產生之資料信號2544為使用者資料信號產生模組2522之輸出。產生之信號(2542、2544)被引導至傳輸模組2504。使用者資料2547包括(例如)用作使用者資料信號產生模組2522之輸入的音訊、語音、影像、本文及/或檔案資料/資訊。雙工控制信號2546表示雙工控制模組2530之輸出,且輸出信號2546被引導至雙工模組2503以控制天線切換及/或被引導至接收器模組2502或發射器模組2504以關閉至少某些電路並省電。
圖26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操作一通信裝置(例如,電池供電無線終端機)之例示性方法的流程圖2600之圖式。操作始於步驟2602,其中通信裝置經通電並被初始化。操作自開始步驟2602進行至步驟2604及步驟2606。
在以前進為基礎之步驟2604中,通信裝置維持時間資訊。時間資訊2605自步驟2604輸出且在步驟2606中使用。在步驟2606中,通信裝置判定一時間週期為信標接收時間週期、信標傳輸時間週期還是靜寂時間週期,且視該判定而不同地繼續進行。若時間週期為信標接收時間週期,則操作自步驟2606進行至步驟2610,其中通信裝置執行一信標信號偵測操作。
若時間週期為信標傳輸時間週期,則操作自步驟2606進行至步驟2620,其中通信裝置傳輸信標信號之至少一部分,該傳輸之部分包括至少一信標符號。
若時間週期為靜寂時間週期,則操作自步驟2606進行至步驟2622,其中通信裝置避免傳輸且避免操作以偵測信標信號。在某些實施例中,通信裝置在步驟2622中進入靜寂(例如,睡眠)模式且節省電池功率。
返回步驟2610,操作自開始步驟2610進行至步驟2612。在步驟2612中,通信裝置判定是否偵測到信標。若偵測到信標,則操作自步驟2612進行至步驟2614。然而,若未偵測到信標,則操作自步驟2612經由連接節點A 2613進行至步驟2606。在步驟2614中,通信裝置基於接收之信號之偵測部分而調整通信裝置傳輸時間。在步驟2604中,自步驟2614獲得之調整資訊2615用於為通信裝置維持時間資訊。在某些實施例中,時序調整調整信標信號傳輸時間週期而在一已知為由傳輸接收之信標信號部分的裝置使用之時間週期期間發生以接收信標信號。操作自步驟2614進行至步驟2616,其中通信裝置根據調整之通信裝置傳輸時序而傳輸信號(例如,信標信號)。接著,在步驟2618中,通信裝置與自其接收信標信號之偵測部分的裝置建立通信會話。操作自步驟2618、2620或2622中之任一者經由連接節點A 2613進行至步驟2606。
在某些實施例中,步驟2604包括子步驟2608及2609中之至少一者。在子步驟2608中,通信裝置偽隨機地調整一循環序列之該等時間週期中的一信標傳輸時間週期及一信標接收時間週期中之至少一者的開始。舉例而言,在某些實施例中,在特定時間(例如,在通電或進入新的區域之後),通信裝置可能與任何其他通信裝置不同步,且可執行子步驟2608一或多次,以增加在循環時間結構中具有一有限信標偵測時間間隔之同時偵測到來自另一通信裝置之信標信號之機率。因此,子步驟2608可有效地移位在兩個對等通信裝置之間的相對時序。在子步驟2609中,通信裝置設定信標接收及傳輸時間週期以便以週期性為基礎而發生。
在各種實施例中,信標接收時間週期比信標傳輸時間週期長。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接收及傳輸時間週期係非重疊的,且信標接收時間週期為信標傳輸時間週期之至少兩倍。在某些實施例中,靜寂時間週期在信標接收與信標傳輸時間週期之間發生。在各種實施例中,靜寂週期為信標傳輸時間週期及信標接收時間週期中之一者的至少兩倍。
圖27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例示性通信裝置的圖式,該通信裝置係攜帶型無線終端機2700(例如,行動節點)。例示性攜帶型無線終端機2700可為圖1之無線終端機中的任一者。例示性無線終端機2700為(例如)一通信裝置,其係支援行動節點之間的點對點直接通信之分時雙工(TDD)正交分頻多工(OFDM)無線通信系統之部分。例示性無線終端機2700可傳輸並接收信標信號。例示性無線終端機2700基於偵測之信標信號(例如,來自傳輸信標信號之對等無線終端機及/或來自固定信標發射器)而執行時序調整,以建立時序同步。
例示性無線終端機2700包括經由匯流排2714耦接在一起的接收器模組2702、傳輸模組2704、雙工模組2703、處理器2706、使用者I/O裝置2708、電源模組2710及記憶體2712,各種元件在該匯流排2714上可互換資料及資訊。
接收器模組2702(例如,OFDM接收器)自其他無線終端機及/或固定位置信標發射器接收信號(例如,信標信號及/或使用者資料信號)。
傳輸模組2704(例如,OFDM發射器)將信號傳輸至其他無線終端機,該等傳輸之信號包括信標信號及使用者資料信號。信標信號包括一序列之信標信號叢發,每一信標信號叢發包括一或多個信標符號,且每一信標符號佔用一信標符號傳輸單位。對於每一傳輸之信標信號叢發,由傳輸模組2704傳輸一或多個信標符號。傳輸模組2704在一信標傳輸時間週期期間傳輸一信標信號(例如,一信標叢發信號)之至少一部分,該傳輸之部分包括至少一信標符號,例如,相對於使用者資料符號之功率位準的相對較高功率之載頻調。
在各種實施例中,傳輸模組2704為傳輸信標信號之OFDM發射器且信標信號係使用為頻率與時間之組合的資源來傳遞。在各種其他實施例中,傳輸模組2704為傳輸信標信號之CDMA發射器且信標信號係使用為程式碼與時間之組合的資源來傳遞。
雙工模組2703經控制以切換在接收器模組2702與傳輸模組2704之間的天線2705,作為分時雙工(TDD)實施之部分。雙工模組2703耦接至天線2705,無線終端機2700經由該天線2705接收信號2778並傳輸信號2780。雙工模組2703經由鏈路2701耦接至接收器模組2702,在該鏈路2701上輸送接收之信號2782。信號2782在某些實施例中為信號2778之經篩選的表示。在某些實施例中,信號2782與信號2778相同,例如,在雙工模組2703充當無篩選之穿透式裝置之情況下。雙工模組2703經由鏈路2707耦接至傳輸模組2704,在該鏈路2707上輸送傳輸之信號2784。信號2780在某些實施例中為信號2784之經篩選的表示。在某些實施例中,信號2780與信號2784相同,例如,在雙工模組2703充當無篩選之穿透式裝置的情況下。
使用者I/O裝置2708包括(例如)麥克風、鍵盤、小鍵盤、交換器、相機、揚聲器、顯示器等等。使用者裝置2708允許使用者輸入資料/資訊、存取輸出資料/資訊及控制無線終端機之至少某些操作,例如,起始通電序列、試圖建立通信會話、終止通信會話。
電源模組2710包括用作攜帶型無線終端機電源之電池2711。電源模組2710之輸出經由功率匯流排2709耦接至各種組件(2702、2703、2704、2706、2708及2712)以提供功率。因此,傳輸模組2704使用電池功率來傳輸信標信號。
記憶體2712包括常用程式2716及資料/資訊2718。處理器2706(例如,CPU)執行常用程式2716且使用記憶體2712中之資料/資訊2718以控制無線終端機2700的操作且實施方法。常用程式2716包括信標信號偵測模組2720、靜寂狀態控制模組2722、傳輸時間調整模組2724、傳輸控制模組2726、通信會話起始模組2728、信標偵測控制模組2730、時序調整模組2732、模式控制模組2734、信標信號產生模組2736、使用者資料信號產生模組2738、使用者資料恢復模組2740及雙工控制模組2742。
信標信號偵測模組2720在一信標接收時間週期期間執行信標信號偵測操作以偵測一信標信號之至少一部分的接收。另外,回應於偵測之信標信號部分,信標信號偵測模組2720設定指示一信標信號部分之接收的偵測之信標旗標2750。偵測之信標信號部分2754為信標信號偵測模組2720之輸出。另外,回應於偵測之信標信號部分,信標信號偵測模組2720設定指示一信標信號部分之接收的偵測之信標旗標2750。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信號偵測模組2720執行偵測,作為能級比較之功能。在某些實施例中,(例如)在對應於信標叢發之監視的無線電鏈路資源中,信標信號偵測模組2720執行偵測,作為偵測之信標符號樣式資訊之功能。信標信號偵測模組2720在某些實施例中自偵測之信標信號部分恢復資訊,例如,識別傳輸信標信號之來源(例如無線終端機)的資訊。舉例而言,不同無線終端機可能且有時確實具有不同信標叢發樣式及/或簽章。
靜寂狀態控制模組2722在(例如)發生於信標接收與信標傳輸時間週期之間的靜寂週期期間控制無線終端機操作,以既不傳輸亦不操作而偵測信標信號。
傳輸時間調整模組2724基於接收之信標信號的偵測之部分而調整通信裝置的傳輸時間。舉例而言,考慮通信系統為(例如)特定網路,且接收之信標信號部分係來自另一無線終端機。作為另一實例,考慮系統包括用作參考之固定位置信標發射器,且偵測之信標信號部分源自該發射器;傳輸時間調整模組2724調整無線終端機之傳輸時間以與參考同步。或者,考慮系統不包括固定位置信標發射器,或無線終端機不可當前偵測該信標信號,且偵測之信標信號部分係來自另一無線終端機,則傳輸時間調整模組2724調整無線終端機之傳輸時間以與傳輸信標信號之對等無線終端機同步。在包括固定位置信標及無線終端機信標之某些實施例中,使用固定位置信標(當可用時)來達成粗水準之系統同步,且使用無線終端機信標來達成對等物之間的較高水準之同步。基於偵測之信標信號部分之偵測的時序偏移2756係傳輸時間調整模組2724之輸出。
在各種實施例中,傳輸時間調整模組2724調整信標信號傳輸時間週期以在一已知為由傳輸接收之部分的裝置(例如,其他無線終端機)使用之時間週期期間發生以接收信標信號。因此,傳輸時間調整模組2724設定待傳輸之WT 2700的信標,使得碰撞對等物試圖偵測信標的時窗係預期的。
傳輸控制模組2726根據調整之通信裝置傳輸時序而控制傳輸模組2704以傳輸信號(例如,信標信號)。當儲存之通信會話狀態資訊2758指示建立之會話正在進行時,經由設定之會話活動旗標2760,傳輸控制模組2726控制傳輸模組2704以重複信標信號部分傳輸操作。在某些實施例中,傳輸控制模組2726控制無線終端機以便以無線終端機之非活動及活動操作模式重複信標信號部分傳輸操作。
通信會話起始模組2728用於控制操作以與自其接收信標信號的另一無線終端機建立通信會話。舉例而言,在信標信號偵測之後,其中信標信號源自另一無線終端機,若無線終端機2700需要與該另一無線終端機建立通信會話,則模組2728經啟動以開始起始通信會話,例如,根據預定協定產生及處理交握信號。
信標偵測控制模組2730控制信標信號偵測模組2720操作。舉例而言,當儲存之通信會話狀態資訊2758指示建立之會話正在進行時,經由設定之會話活動旗標2760,信標偵測控制模組2730控制信標信號偵測模組2720以重複偵測操作。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偵測控制模組2730控制無線終端機以便以無線終端機之非活動及活動操作模式重複信標偵測操作。
時序調整模組2732偽隨機地調整一循環序列之該等時間週期之中的一信標傳輸時間週期及一信標接收時間週期中之至少一者的開始。基於偽隨機之時序偏移2752係時序調整模組2732之輸出。時序調整模組2732在某些實施例中用於相對於其他無線終端機移位無線終端機之時序結構(獨立操作),以增加無線終端機及對等物在限制信標傳輸及/或信標偵測時間間隔之同時能夠偵測相互之存在的可能性。
模式控制模組2734控制通信裝置在不同時間期間以第一及第二操作模式操作,其中通信裝置傳輸信標信號。舉例而言,第一操作模式為非活動模式,其中通信裝置傳輸信標信號、偵測信標信號,但被限制傳輸使用者資料;第二操作模式為活動模式,其中通信裝置傳輸信標信號、偵測信標信號,且被准許傳輸使用者資料。另一操作模式(模式控制模組2734在其中可控制通信裝置操作)在某些實施例中為無線終端機搜尋信標信號但不被准許傳輸的搜尋模式。
信標信號產生模組2736產生信標信號部分2748(例如,包括至少一信標符號之信標叢發),該等信標信號部分2748由傳輸模組2704傳輸。使用者資料信號產生模組2738產生使用者資料信號2774(例如,輸送諸如語音資料、其他音訊資料、影像資料、本文資料、檔案資料等之使用者資料的經編碼之區塊的信號)。當無線終端機處於活動模式時使用者資料信號產生模組2738係活動的且在經保留用於使用者資料傳輸/接收信號之時間間隔期間經由傳輸模組2704傳輸該產生之使用者資料信號2774。使用者資料恢復模組2740自接收之使用者資料信號2776恢復使用者資料,該等使用者資料信號2776係接收自與無線終端機2700處於通信會話的對等物。接收之使用者資料信號2776係經由接收器模組2702而接收,而無線終端機在經保留用於使用者資料傳輸/接收信號之時間間隔期間處於活動操作模式。
雙工控制模組2742控制雙工模組2703之操作,例如控制天線2705耦接至接收器模組2702用於接收時間間隔(例如,信標監視時間間隔及用於接收使用者資料之間隔)及耦接至傳輸模組2704用於傳輸時間間隔(例如,信標傳輸時間間隔及用於傳輸使用者資料之間隔)。雙工控制模組2742亦控制接收器模組2702及傳輸模組2704中之至少一者的至少某些電路以在某些時間間隔期間被斷電,藉此節省電池功率。
資料/資訊2718包括當前模式資訊2744、當前時間資訊2746、產生之信標信號部分2748、偵測之信標旗標2750、基於偽隨機之時序偏移2752、偵測之信標信號部分2754、基於偵測之信標信號部分的判定之時序偏移2756、通信會話狀態資訊2758、時序結構資訊2764、模式資訊2768、產生之使用者資料信號2774及接收之使用者資料信號2776。
當前模式資訊2744包括識別無線終端機之當前操作模式、子模式及/或操作狀態的資訊,例如,無線終端機是否處於其接收但不傳輸之模式,無線終端機是否處於包括信標信號傳輸但不允許使用者資料傳輸的非活動模式,或無線終端機是否處於包括信標信號傳輸且准許使用者資料傳輸的活動模式。
當前時間資訊2746包括相對於無線終端機時間在由無線終端機維持之循環時序結構內的位置而識別無線終端機時間(例如,在該結構內之編入索引之OFDM符號傳輸時間週期)的資訊。當前時間資訊2746亦包括相對於(例如,另一無線終端機或固定位置信標發射器之)另一時序結構而識別無線終端機之時間的資訊。
通信會話狀態資訊2758包括會話活動旗標2760及對等節點識別資訊2762。會話活動旗標2760指示會話是否仍然為活動的。舉例而言,與WT 2700處於通信會話之對等節點斷電,無線終端機2700停止偵測對等物之信標信號,且清除會話活動旗標。對等節點識別資訊2762包括識別對等物之資訊。在各種實施例中,至少部分地經由信標信號而輸送對等節點ID資訊。
時序結構資訊2764包括定義各種間隔(諸如,信標傳輸間隔、信標偵測間隔、使用者資料傳信間隔及靜寂間隔)之持續時間、排序及間距的資訊。時序結構資訊2764包括間隔之時序關係資訊2766。間隔之時序關係資訊2766包括(例如)定義以下內容之資訊:(i)信標接收時間週期比信標傳輸時間週期長;(ii)信標接收及信標傳輸時間週期係非重疊的;(iii)信標接收時間週期之持續時間為信標傳輸時間週期的至少兩倍;(iv)靜寂週期為信標傳輸時間週期及信標接收時間週期中之一者的至少兩倍。
模式資訊2768包括初始搜尋模式資訊2769、非活動模式資訊2770及活動模式資訊2772。初始搜尋模式資訊2769包括定義信標信號之初始延伸持續時間搜尋模式的資訊。在某些實施例中,初始搜尋之持續時間超過了藉由其他無線終端機進行之連續信標叢發傳輸之間的預期間隔,該等無線終端機傳輸若干序列之信標叢發信號。在某些實施例中,初始搜尋模式資訊2769用於在通電後即執行初始搜尋。另外,在某些實施例中,(例如)若在處於非活動模式時未偵測到其他信標信號及/或若無線終端機欲執行比使用非活動模式所達成之搜尋快及/或徹底之信標搜尋,則無線終端機自非活動模式偶然地進入初始搜尋模式。非活動模式資訊2770定義包括信標信號間隔、信標監視間隔及靜寂間隔之無線終端機的非活動操作模式。非活動模式為省電模式,其中無線終端機在靜寂模式中節省能量而能夠藉由信標信號指示其存在且能夠在有限之持續時間信標監視間隔內維持對其他無線終端機之存在的情境知曉。活動模式資訊2772定義包括信標信號傳輸間隔、信標監視間隔、使用者資料TX/RX間隔及靜寂間隔之無線終端機操作的活動模式。
圖28為關於特定網路中之兩個無線終端機說明一例示性時間線、事件序列及操作的圖式2800,該等終端機知曉彼此之存在且經由使用無線終端機信標信號而達成時序同步。水平軸2801表示時間線。在時間2802,無線終端機1通電且開始對信標信號之初始監視,如區塊2804所指示。監視繼續直至時間2806為止,如區塊2808所說明,此時無線終端機完成其初始搜尋,結果為未發現其他無線終端機;接著,無線終端機1進入包括信標傳輸間隔(其中無線終端機1傳輸信標信號叢發)、信標監視間隔(其中無線終端機監視信標信號)及靜寂間隔(其中無線終端機既不傳輸亦不接收,因此省電)之重複之非活動操作模式。
接著,在時間2810,如區塊2812所指示,無線終端機2通電且開始初始信標監視。接著,在時間2814,如區塊2815所指示,無線終端機2偵測來自無線終端機1之信標信號,決定其設法與無線終端機1建立通信會話,且判定時間偏移以使得無線終端機將在無線終端機1信標監視間隔期間自無線終端機2接收信標信號叢發。
在時間2816,如區塊2818所指示,無線終端機2已進入包括以下內容之重複的活動模式:信標傳輸間隔、信標監視間隔及使用者資料間隔,且在時間2816,無線終端機2根據步驟2815之判定的時間偏移而傳輸信標信號。接著,如區塊2820所指示,無線終端機1偵測來自無線終端機2之信標信號且切換至活動模式。
在時間間隔2816與2824之間,如區塊2822所指示,無線終端機1與無線終端機2交換資料以建立通信會話且接著參與會話而交換使用者資料。另外,在此時間間隔期間,在會話期間所接收之信標信號用於更新時序且維持同步。無線終端機1及無線終端機2可能且有時為可在通信會話期間移動的行動節點。
在時間2824,如區塊2826所指示,無線終端機1斷電。接著,在時間2828,如區塊2830所指示,無線終端機2判定信號已自無線終端機1丟失,且無線終端機過渡至非活動模式。信號亦可能且有時歸因於其他條件(例如,無線終端機1及2移動為相互離得足夠遠,使得通道條件不足以維持會話)而丟失。
箭頭序列2832說明無線終端機1信標信號叢發,而箭頭序列2834說明無線終端機2信標信號叢發。應觀察,在兩個無線終端機之間的時序經同步(作為來自無線終端機1之所接收信標信號的功能)使得無線終端機1能夠在其信標信號監視間隔期間偵測來自無線終端機2的信標信號叢發。
在此實例中,已通電之無線終端機在初始信標監視週期期間執行監視直至偵測到信標為止或直至初始信標監視週期期滿為止(無論哪一者在先)。初始信標監視週期為(例如)一延伸的持續時間監視週期,其具有超過一包括一信標傳輸間隔之迭代的持續時間。在此實例中,在進入傳輸信標信號之模式之前執行初始信標監視週期。在某些實施例中,處於非活動模式(該非活動模式包括信標傳輸間隔、信標監視間隔及靜寂間隔)之無線終端機偶然進入長持續時間之信標監視間隔,例如,以涵蓋兩個無線終端機碰巧同時啟動的極端情況條件。
在某些其他實施例中,無線終端機進入非活動模式,該非活動模式包括在通電後之信標傳輸間隔及有限持續時間之信標監視間隔,其中第一者不具有延伸之信標監視間隔。在某些該等實施例中,無線終端機可能且有時確實執行偽隨機時間移位同時搜尋其他信標信號以有助於其自身的信標監視間隔與其他無線終端機信標傳輸間隔之間的對準。
圖29之圖式2900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說明基於信標信號之在兩個無線終端機之間的例示性同步時序。圖式2902說明關於無線終端機1之時序結構資訊,而圖式2904包括關於無線終端機2之時序結構資訊。在無線終端機已時序同步(例如,基於偵測來自無線終端機1之信標信號的無線終端機2)之後,圖式2900可對應於圖28。圖式2902包括無線終端機1信標傳輸間隔2906、無線終端機1信標接收時間間隔2908、無線終端機1使用者資料TX/RX間隔2910及WT 1靜寂間隔2912。圖式2904包括無線終端機2信標傳輸間隔2914、無線終端機2信標接收時間間隔2916、無線終端機2使用者資料TX/RX間隔2918及WT 2靜寂間隔2920。應觀察,無線終端機2已調整其時序,使得當其在WT 2信標傳輸間隔2914期間傳輸信標信號叢發時,WT 1將在其信標接收間隔2908期間接收信標信號叢發。亦應觀察,存在可用於使用者資料傳信之使用者資料TX/RX區域之重疊部分2922。此方法對不同無線終端機維持相同基本時序結構,且使用無線終端機中之一者之時序的判定之時序移位而達成同步。
圖30之圖式3000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說明基於信標信號之在兩個無線終端機之間的例示性同步時序。圖式3002包括關於無線終端機1之時序結構資訊,而圖式3004包括關於無線終端機2之時序結構資訊。在無線終端機已時序同步(例如,基於偵測來自無線終端機1之信標信號的無線終端機2)之後,圖式3000可對應於圖28。圖式3002包括無線終端機1信標接收間隔3006、無線終端機1信標傳輸間隔3008、無線終端機1信標接收時間間隔3010、無線終端機1使用者資料TX/RX間隔3012及WT 1靜寂間隔3014。圖式3004包括無線終端機2信標接收間隔3016、無線終端機2信標傳輸間隔3018、無線終端機2信標接收時間間隔3020、無線終端機2使用者資料TX/RX間隔3022及WT 2靜寂間隔3024。應觀察,無線終端機2已調整其時序,使得當其在WT 2信標傳輸間隔3018期間傳輸信標信號叢發時,WT 1將在其信標接收間隔3010期間接收信標信號叢發。亦可觀察,在此實施例中,在無線終端機2之時序調整之後,無線終端機2在其信標接收間隔3016期間接收由無線終端機1在無線終端機1信標傳輸間隔3008期間傳輸的信標叢發。亦應觀察,存在可用於使用者資料傳信之使用者資料TX/RX區域之重疊部分3026。此方法對不同無線終端機維持相同基本時序結構,且使用無線終端機中之一者之時序的判定之時序移位而達成同步,且兩個無線終端機皆能夠在同步之後以前進為基礎而相互接收信標信號叢發。
圖31之圖式3100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說明基於信標信號之在兩個無線終端機之間的例示性同步時序。圖式3102包括關於無線終端機1之時序結構資訊,而圖式3104包括關於無線終端機2之時序結構資訊。在無線終端機已時序同步(例如,基於偵測來自無線終端機1之信標信號的無線終端機2)之後,圖式3100可對應於圖28。圖式3102包括無線終端機1信標傳輸間隔3106、無線終端機1信標接收時間間隔3108、無線終端機1使用者資料TX/RX間隔3110及WT 1靜寂間隔3112。圖式3104包括無線終端機2信標傳輸間隔3114、無線終端機2信標接收時間間隔3116、無線終端機2使用者資料TX/RX間隔3118及WT 2靜寂間隔3120。應觀察,無線終端機2已調整其時序,使得當其在WT 2信標傳輸間隔3116期間傳輸信標信號叢發時,WT 1將在其信標接收間隔3108期間接收信標信號叢發。亦可觀察,在此實施例中,在無線終端機2之時序調整之後,無線終端機2在其信標接收間隔3114期間接收由無線終端機1在無線終端機1信標傳輸間隔3106期間傳輸的信標叢發。亦應觀察,使用者資料TX/RX間隔3110、3118重疊。此方法對兩個無線終端機(例如,執行另一信標之第一偵測且調整其內部時序的無線終端機)使用不同時序結構,例如,WT 2使用圖式3104之間隔排序。在某些該等情況下,在無線終端機2結束通信會話且進入包括信標信號傳輸之非活動狀態後,無線終端機2進行至由圖式3102表示的經排序之時序序列。
圖32說明形成於在第一、第二與第三無線終端機(分別為3201、3202與3203)之間的通信區域3200中之例示性特定網路。無線終端機3201、3202、3203中之每一者支援第一通信協定,例如,裝置可用來廣播裝置能力資訊之低位元速率協定。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通信協定為信標信號協定。在一個該實施例中,無線終端機3201、3202、3203傳輸使用各種形式之虛線而展示之信號3220以傳遞裝置能力資訊。在某些實施中,第一協定未使用信號相位來傳遞資訊。此允許使用第一協定之接收相對簡單地實施,且因此成本低,因為其可使用能量偵測技術結合可用於恢復傳遞之資訊的頻率及/或時間偵測而實施。因此,由於恢復使用第一協定所傳遞之資訊所需的模組之簡單本質,對第一通信協定之硬體及/或軟體支援可以極少或無額外成本(與不包括對第一通信協定之支援的裝置相比)併入許多類型之通信裝置中。另外,可以支援第一通信協定之方式以極少或無額外成本來實施包括發射器的裝置。因此,在具有相異能力之眾多裝置(例如,CDMA、OFDM、GSM及其他類型之裝置)中包括對第一通信協定(例如,基於信標信號之協定)之支援為相對低廉的。
雖然展示到達區域3200中之所有裝置,但是信號可能未到達該區域中的所有裝置但對於鄰近的裝置判定哪一協定、哪些協定及/或裝置組態應用於通信目的係有用的。
在圖32之例示性系統中,裝置各自支援第一通信協定但亦支援至少一額外協定。給定第一協定之低位元速率本質,預期在各種實施例中,其將不用於交換使用者資料(例如,本文、影像資料及/或音訊資料)。因此,在圖32中所示之系統中,除第一協定之外,每一無線終端機支援至少一額外協定(例如,適合用於交換使用者資料之較高位元速率協定)。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無線終端機3201除第一協定之外支援CDMA協定。在一個該實施例中,第二無線終端機支援第一協定及第二(例如,GSM或OFDM)協定。在同一實施例中,第三無線終端機除第一通信協定之外支援多個實體層協定(例如,CDMA及OFDM)。如下文將論述,在某些實施例中,支援多個通信協定之無線終端機可與第一及第二裝置建立通信鏈路且接著操作為通信中間物。雖然第三通信節點充當通信中間物,但是第一及第二通信節點可經由較高階通信協定(例如,第四協定,諸如由第一、第二及第三裝置中之每一者支援的網路層協定)來交換使用者資料。因此,舉例而言,第一無線終端機可使用CDMA信號3210與第三無線終端機3203通信,該CDMA信號3210用以傳遞IP封包,其中該等IP封包經由OFDM信號3212來經由第三無線終端機3203而中繼。以此方式,不支援同一實體層協定或交換使用者資料所要求之其他較低層協定的裝置可經由具有多協定支援之合適中間物的幫助而互動,其中涉及了對基礎設施基地台的需要。
雖然在圖32中所示之特定網路可使用複數個行動無線終端機(例如,攜帶型掌上型通信裝置)來實施,但是亦可使用基地台替代行動無線通信終端機3201、3203、3202中之一者來實施該系統。
如下文將論述,除使用自(例如)信標信號獲得之裝置能力資訊以判定適當協定、協定堆疊或裝置組態之外,在某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無線終端機3201、3203、3202能夠在合作與非合作操作模式之間選擇。在某些實施例中,係基於自另一裝置(例如,作出決定之無線終端機與之不進行通信會話的裝置)接收之信號來進行合作與非合作操作模式之間的選擇。將參看下文之各圖來論述與合作及非合作操作模式之間的切換相關之各種特徵。
圖33說明根據本發明操作第一通信裝置之例示性方法5000的步驟。第一通信裝置可為圖32中所示之特定網路之無線終端機中的一者。
方法5000始於5002且進行至步驟5004,其中第一通信裝置監視來自其他裝置之廣播信號(例如,信標信號),該等信號係根據第一通信協定而傳輸的。操作自步驟5004進行至步驟5006。在步驟5006中,第一通信裝置用無線電自第二通信裝置接收至少某些裝置能力資訊。可以信標信號之形式接收裝置能力資訊。操作自步驟5006進行至步驟5008,步驟5008係與第二裝置建立通信會話的步驟,自該第二裝置接收裝置資訊。裝置能力資訊可包括由第二通信裝置支援的複數個通信協定。在某些情況下,裝置能力資訊指示由第二通信裝置支援之至少一通信協定的複數個不同版本。
在步驟5008內,執行各種其他步驟作為通信建立程序之部分。在步驟5010中,第一通信裝置選擇使用第二通信協定(例如)以用於與第二通信裝置通信。或者,如將在下文中關於其他圖而論述,可考慮第二裝置可能對第一裝置之影響通信而進行選擇,在該情況下,並非為與第二裝置通信之目的而為在存在來自第二裝置之信號的情況下有助於通信之目的來執行選擇步驟,該等信號可能干擾第一裝置。在某些但未必所有實施例中,第二通信協定使用信號相位來傳遞資料(例如,使用者資料),而第一協定不使用信號相位來傳遞資訊。
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二通信協定為GSM、CDMA及OFDM協定中之一者。在各種實施例中,第一協定為基於信標信號之協定。在某些但未必所有實施中,第一協定為低位元速率協定,例如,支援小於由第二通信協定支援之最大位元速率之1/100的最大位元速率的協定。第一協定在某些實施例中為支援小於300位元/秒之最大位元速率且在某些實施例中支援小於100位元/秒之最大位元速率的基於信標之信號協定。在此等實施中之某些中,第二通信協定支援大於1000位元/秒的傳輸位元速率。
該方法可涉及接收由第二通信裝置根據第二通信協定傳輸之使用者資料符號。在某些該等實施例中,接收根據第一通信協定傳遞之至少某些裝置能力資訊包括接收由該第二通信裝置以一平均每信標符號傳輸功率位準傳輸之信標符號,該平均每信標符號傳輸功率位準為(例如)在第一與第二裝置之間的通信會話期間第二裝置傳輸使用者資料符號所用之平均每符號功率位準的至少100倍。因此,在某些實施例中,使用者信標符號可自第二通信裝置以一平均每信標符號功率位準被接收,該平均每信標符號功率位準平均為自傳遞使用者資料之第二通信裝置接收的符號之平均功率位準的至少100倍。
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通信協定准許在給定符號傳輸時間週期期間在小於可用於信標符號傳輸之載頻調之1/100的載頻調上傳輸信標符號。在相同或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通信協定准許在小於可傳輸使用者資料之傳輸時間週期之1/100的時間週期期間傳輸信標符號。
在步驟5010之一實施例中,如步驟5012所示,第一通信裝置選擇第一通信裝置所支援的最高位元速率協定,接收之裝置能力資訊指示該最高位元速率協定亦由第二裝置支援。
除選擇第二通信協定之外或作為步驟5010之協定選擇的替代,第一通信裝置選擇支援第二通信協定之裝置組態。此可涉及在步驟5016中選擇使用一協定堆疊,該協定堆疊支援與第二通信協定結合使用的至少一較低階通信協定。
在步驟5010及/或5014中進行選擇之後,裝置經組態以使用選定之組態來操作。此可涉及使得裝置使用選定之協定堆疊的軟體及/或硬體操作。
雖然第一裝置可僅使用選定之協定堆疊且繼續建立與第二通信裝置之較高層(例如,IP)通信會話,但是在某些實施例中,使用第一通信協定可發生將使用之協定及/或裝置組態之協商。然而,該否定係可選的。因此,以虛線來展示步驟5020、5022及5024,因為在許多實施例中不執行該等步驟。
在步驟5020中,當使用時,第一通信裝置藉由傳輸一信號(例如,包括一信標信號叢發之信標信號)而回應於接收之裝置能力資訊,以將建議之裝置組態傳遞至第二通信裝置。此建議之組態可傳遞選定之第二通信協定、選定之第一裝置組態及/或可對應於第一裝置建議第二裝置使用之特定協定堆疊的建議之裝置組態。
操作進行至在某些實施例中使用之步驟5022。在步驟5022中,第一無線通信裝置監視對所建議之裝置組態資訊的回應。在某些但未必所有實施例中,此涉及監視由第二通信裝置傳輸的信標符號。在回應於所傳輸之建議的裝置組態資訊而接收到建議不同於選定之組態之第一裝置組態的回應的情況下,第一裝置將其組態自選定之組態改變為另一組態。(例如)回應於來自第二通信裝置之額外資訊或所建議之組態係不可接受的指示,此組態可為由第二通信裝置建議之組態或由第一無線通信裝置選擇的另一組態。
操作自步驟5024進行至步驟5026(當該步驟被執行時)。在其他實施例中,操作可直接自步驟5018進行至步驟5026。在步驟5026中,第一通信裝置自第二通信裝置接收使用者資料及/或將使用者資料轉移至第二通信裝置,(例如)作為建立之通信會話的部分。與在步驟5026中執行之接收及/或傳輸使用者資料並行,第一通信裝置根據第一通信協定傳輸信號以傳遞至少某些第一通信裝置能力資訊。所傳輸之信號可包括用於傳遞裝置能力資訊之信標信號叢發。以此方式,甚至當參與建立之通信會話時,第一裝置繼續廣播其裝置能力資訊。
(例如)當第一無線終端機被斷電時,操作最終停止於步驟5030。應瞭解,根據第一通信協定之裝置能力資訊的傳輸可(例如)根據預定傳輸排程而繼續發生,而不管通信會話是正在進行還是已終止。
圖34說明可用於圖32中所示之特定網路中的且可實施圖33中所示之方法的無線終端機。
圖34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例示性無線終端機3400(例如,行動節點)的圖式。例示性無線終端機3400包括經由匯流排3412耦接在一起的接收器模組3402、發射器模組3404、處理器3406、使用者I/O裝置3408及記憶體3410,各種元件在該匯流排3412上可互換資料及資訊。記憶體3410包括常用程式3414及資料/資訊3416。處理器3406(例如,CPU)執行常用程式3414且使用記憶體3410中之資料/資訊3416以控制無線終端機3400的操作且實施方法。
接收器模組3402(例如,接收器)耦接至接收天線3403,無線終端機經由該接收天線3403自其他無線通信裝置接收信號。接收器模組3402使用第一通信協定用無線電自第二通信裝置接收至少某些裝置能力資訊,該第一通信協定使用信號頻率及時間中之至少一者以傳遞資訊但不使用信號相位。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協定為基於信標信號之通信協定。
發射器模組3404(例如,發射器)耦接至傳輸天線3405,無線終端機經由該傳輸天線3405將信號傳輸至其他通信裝置。傳輸之信號包括用於傳遞裝置能力資訊(例如,待傳輸之裝置能力資訊3452)的信標信號(例如,產生之信標信號3454)。
使用者I/O裝置3408包括(例如)麥克風、鍵盤、小鍵盤、交換器、相機、顯示器、揚聲器等。使用者I/O裝置3408允許無線終端機3400之使用者輸入資料/資訊、存取輸出資料資訊及控制無線終端機3400之至少某些功能。
常用程式3414包括第二通信協定選擇模組3418、裝置組態模組3420、使用者資料恢復模組3422、信標符號偵測模組3424、信標信號資訊恢復模組3426及信標信號產生模組3428。資料/資訊3416包括接收之裝置能力資訊3430、第一協定資訊(例如,基於信標信號之協定資訊)3432、識別選定之第二通信協定之資訊3434、指示選定之裝置組態之資訊3436、指示由第二裝置支援之通信協定之資訊3438、GSM協定資訊3440、CDMA協定資訊3442及OFDM協定資訊3444。資料/資訊3416亦包括偵測之信標符號3448、信標符號能級偵測標準3450、恢復之使用者資料3446、待傳輸之裝置能力資訊、產生之信標信號3454及信標信號資訊編碼/解碼資訊3456。
第二通信協定選擇模組3418基於接收之裝置能力資訊3430選擇在通信期間使用的第二通信協定3434,該第二通信協定不同於第一通信協定之處在於以下內容中之至少一者:調變機制、傳輸時序、編碼及支援的位元速率。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二通信協定使用信號相位來傳遞使用者資料。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二通信協定為GSM、CDMA及OFDM協定中之一者。在各種實施例中,第一通信協定(例如,基於信標之協定)為支援小於由第二通信協定支援之最大位元速率的1/100之最大位元速率的通信協定。在某些實施例中,接收之裝置能力資訊3430包括由第二裝置支援之複數個通信協定。在某些實施例中,接收之裝置能力資訊指示由第二通信裝置支援之至少一通信協定的複數個不同版本。
裝置組態模組3420選擇支援第二通信協定之裝置組態,該裝置組態選擇包括協定堆疊元素之選擇,該等協定堆疊元素包括結合該第二通信協定的由該通信裝置使用之至少一較低階通信協定。選定之裝置組態3436為模組3420的輸出。
使用者資料恢復模組3422自使用第二通信協定傳遞之通信信號恢復使用者資料。恢復之使用者資料3446為模組3422的輸出。
信標符號偵測模組3424偵測接收之信號中的信標符號,該信標符號偵測模組3424使用接收之信號能量來區別信標符號與使用者資料符號,該等信標符號係以平均與自信標符號之同一裝置接收之使用者資料符號相差至少10 dB的功率來接收的。信標符號偵測模組3424使用信標符號能級偵測標準資訊3450且輸出偵測之信標符號之資訊3448。
信標信號資訊恢復模組3426使用包括偵測之信標符號之資訊3448及信標信號資訊編碼/解碼資訊3456之資料/資訊3416以恢復由識別之接收的信標符號之時間及頻率中之至少一者傳遞的資訊。
信標信號產生模組3428產生傳遞資訊(例如,裝置能力資訊3452)之信標信號3454,該產生之信標信號包括至少一高功率信標符號及複數個故意的空符號。在某些實施例中,信標信號中之至少一者為包括至少一信標信號叢發的OFDM信標信號,該信標信號叢發包括至少一信標符號。
圖39說明可用於圖32中所示之特定網路中的且可實施圖33中所示之方法的無線終端機。
圖39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例示性無線終端機4100(例如,行動節點)的圖式。例示性無線終端機4100包括經由匯流排4112耦接在一起的接收器模組4102、發射器模組4104、處理器4106、使用者I/O裝置4108及記憶體4110,各種元件在該匯流排4112上可互換資料及資訊。記憶體4110包括常用程式4114及資料/資訊4116。處理器4106(例如,CPU)執行常用程式4114且使用記憶體4110中之資料/資訊4116以控制無線終端機4100的操作且實施方法。
接收器模組4102(例如,接收器)耦接至接收天線4103,無線終端機經由該接收天線4103自其他無線通信裝置接收信號。接收器模組4102使用第一通信協定自第二行動通信裝置接收包括至少某些裝置能力資訊的信號,第一通信協定使用信標信號叢發來傳遞裝置能力資訊。接收之第二裝置信標信號資訊4118包括對應於該接收之信號的資訊。
發射器模組4104(例如,發射器)耦接至傳輸天線4105,無線終端機經由該傳輸天線4105將信號傳輸至其他通信裝置。傳輸之信號包括用於傳遞裝置能力資訊(例如,待傳輸之裝置能力資訊3452)的信標信號(例如,產生之信標信號3454)。發射器模組4104根據選定之第二協定將信號傳輸至第二行動通信裝置。
使用者I/O裝置4108包括(例如)麥克風、鍵盤、小鍵盤、交換器、相機、顯示器、揚聲器等。使用者I/O裝置4108允許無線終端機4100之使用者輸入資料/資訊、存取輸出資料資訊及控制無線終端機4100之至少某些功能。
常用程式4114包括裝置組態選擇模組4118、組態控制模組4120、第二通信協定處理模組4122及裝置能力資訊恢復模組4124。資料/資訊4116包括接收之第二裝置信標信號資訊4118、選定之裝置組態資訊4124、選定之通信協定識別資訊4126、待處理之接收信號4128、處理之信號4130、信標傳信協定資訊4132、複數個值集合及相應的裝置能力資訊集合(值1 4134及相應之裝置能力資訊集合4136、......、值N 4138及相應的裝置能力資訊集合4140)。資料/資訊4116亦包括第二裝置能力資訊4120(例如,傳遞之值及恢復之第二裝置能力資訊4122)。資料/資訊4116亦包括對應於替代之第二通信協定之協定資訊4142(類型1 OFDM協定資訊4144、類型n OFDM協定資訊4146、類型1 CDMA資訊4148、類型N CDMA協定資訊4150、類型1 GSM協定資訊4152、類型N GSM協定資訊4154)。
裝置組態選擇模組4118基於接收之裝置能力資訊而在複數個可能之裝置組態之間選擇,第一行動通信裝置組態將在與第二通信裝置通信時由無線終端機4100使用,第二通信協定由第一行動通信裝置組態選擇,該第二通信協定不同於第一通信協定。選定之裝置組態資訊4124及選定之第二通信協定識別資訊4126作為選擇模組4118的輸出。
組態控制模組4120組態無線終端機以根據由選定之裝置組態資訊4124識別的選定之裝置組態而操作。第二通信協定處理模組4122處理根據第二通信協定自第二通信裝置傳遞至無線終端機的接收之信號。第二通信協定處理模組4122根據由資訊4126識別之協定而處理接收信號4128以獲得處理之信號4130。由選定之第二通信協定識別資訊4126識別的協定為包括於對應於替代之第二協定之協定資訊4142中的複數個協定中之一者。
裝置能力資訊恢復模組4124藉由判定對應於自接收之信標信號獲得之值的裝置能力資訊集合來恢復傳遞之裝置能力資訊。信標信號輸送一對應於一裝置能力資訊集合的值。自接收之第二裝置信標信號資訊4118,獲得指示第二裝置能力的傳遞之值4120。裝置資訊恢復模組4124將該值用於裝置能力映射資訊((4134、4136)、......、(4138、4140))以恢復第二裝置能力資訊4122。舉例而言,若由信標信號輸送之值為值N 4138,則恢復之第二裝置能力資訊4122為資訊4140。
在此例示性實施例中,第一通信協定為基於信標之協定,且儲存之信標傳信協定資訊4132用於根據此協定來傳信,例如,包括使用此協定來產生及恢復。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通信協定未使用信號相位來傳遞資訊。舉例而言,由信標信號傳遞之值係由信標符號之載頻調及傳輸信標載頻調之時間來傳遞。在各種實施例中,第一通信協定支援比第二通信協定低的最大資料傳輸率。
包含圖35A-35B之組合的圖35說明操作支援合作及非合作操作模式之第一通信裝置以及模式之間的切換的例示性方法6000。方法6000始於步驟6002且進行至可並行發生之步驟6005及6003。在步驟6005中,第一通信裝置自另一通信裝置(例如,第二通信裝置)接收信號。操作自步驟6005進行至步驟6006,其中偵測接收之信號。在步驟6006中,第一通信裝置判定接收之信號是否來自未與第一通信裝置進行通信會話的通信裝置,例如來自可對第一通信裝置引起干擾或經受來自第一通信裝置之干擾而未必參與到與第一裝置之通信會話的裝置。若自其接收信號之裝置未與第一通信裝置進行通信會話,則操作進行至步驟6008,其中第一裝置自接收之信號判定自其接收信號之裝置相對於第一通信裝置係以合作還是非合作模式來操作。
步驟6008可視自接收之信號獲得何種資訊而以複數種方式來實施。子步驟6010、6012及6014表示判定裝置是否以合作操作模式運作的三種替代方式,且可視接收之資訊而使用。在某些實施例中,僅支援子步驟6010、6012、6014中之一者或某些。
當使用子步驟6008時,判定6010,第一裝置自接收之信號中的裝置資訊判定傳輸信號之裝置處於蜂巢式操作模式還是特定操作模式。蜂巢式操作模式可解釋為指示合作模式,而特定模式可能解釋為指示(且在某些情況下是)非合作操作模式。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特定操作未必暗示非合作操作模式。在子步驟6012中,傳輸裝置所對應之通信網路用於判定該裝置相對於第一通信裝置係以合作還是非合作方式操作。若傳輸接收之信號之裝置對應於與第一裝置相同的通信網路,則判定其係以合作方式操作。當使用子步驟6012時,判定對應於另一網路,自其接收信號之裝置即判定係以非合作方式操作。當服務提供者及/或使用者群組資訊用於判定裝置以合作還是非合作模式操作時,使用子步驟6014。在步驟6014中,第一通信裝置判定傳輸接收之信號之裝置對應於與第一通信裝置相同還是不同的服務提供者或使用者群組。此可藉由比較指示第一裝置之服務提供者及/或使用者群組的儲存之服務提供者及/或使用者群組資訊與對應於傳輸接收之信號之裝置的經判定之服務提供者或使用者群組來完成。若傳輸接收之信號之裝置對應於同一服務提供者或使用者群組,則判定以合作模式操作。否則,判定以非合作模式操作。判定發送信號之裝置的其他方式包括比較傳輸裝置服務提供者或使用者群組與已知以非合作方式操作之一清單之服務提供者及/或使用者群組。用於某些實施例中之判定傳輸接收之信號之裝置的又一方式為判定信號之類型及/或用於傳遞信號之協定,且接著自此資訊判定裝置是否使用指示非合作操作模式之信號或協定。舉例而言,偵測到對應於不支援功率控制及/或干擾控制傳信之技術或通信協定的信號可被視為偵測到非合作操作模式。
操作自步驟6008進行至步驟6016,其中(例如)基於步驟6008中關於另一裝置之操作模式進行的判定來選擇第一通信裝置之操作模式。在步驟6016中亦可考慮其他因素,諸如接收之信號的強度、接收之信號的持續時間及/或諸如由自其接收信號之裝置使用的通信協定之其他因素等,其可用於判定或估計由於另一通信裝置之存在第一通信裝置可經受之干擾的量。在至少某些且在許多實施例中在多數情況下,假設第一通信裝置不與之通信之其他裝置不處於第一裝置之通信區域中,當自其接收信號之裝置經判定為處於非合作模式時,第一通信裝置將選擇非合作模式,且當自其接收信號之裝置處於合作操作模式時,第一通信裝置將選擇合作模式。
在已在步驟6016中進行合作操作模式與非合作操作模式之間的選擇的情況下,操作經由連接節點6018進行至步驟6040。在步驟6040中,第一通信裝置選擇裝置組態以用於與一或多個其他裝置(例如,第三裝置)通信,同時以選定之操作模式操作。在某些實施例中,在子步驟6042中,若選擇了非合作操作模式且第一通信裝置處於與支援第一及第二通信協定之第三通信裝置的通信會話中(第二通信裝置不支援第二協定),則第一通信裝置將選擇使用未由第二通信裝置支援但由該第一裝置與之通信之第三通信裝置支援之通信協定的組態。在某些實施例中,裝置在之間切換之第一及第二協定為WiFi及藍芽。由於第二裝置不支援已選擇之協定之事實,第二裝置將不能夠使用對應於選定之協定的干擾控制傳信來控制或影響第一與第三裝置之間的通信。
操作自步驟6040進行至步驟6044,其中進行判定以檢查第一通信裝置是否以選定之操作模式操作且使用選定之裝置組態及/或協定。若使用中之當前操作模式、組態及協定與進行之選擇匹配,則不要求裝置操作的改變且操作進行至步驟6046,其中第一裝置繼續以當前操作模式操作。然而,若選擇不與第一通信裝置之當前操作狀態匹配,則操作自步驟6044進行至步驟6048,其中操作模式及/或裝置組態改變為與步驟6016及6040中進行之選擇匹配。
操作自步驟6046及6048進行至步驟6050。在步驟6050中,第一通信裝置以選定之操作模式(例如,非合作操作模式或合作操作模式)操作。若模式為非合作模式,則在某些實施例中,在子步驟6052中,第一裝置操作以最大化其效能而不管對另一裝置(例如,自其接收信號之裝置)之通信之影響。此可涉及操作以最大化資料輸送量,(例如)藉由使用高傳輸功率位準及/或最小化傳輸潛時(例如,藉由迅速地傳輸信號而不管當前傳輸與先前傳輸之間)。在合作操作模式中,第一通信裝置在某些實施例中實施子步驟6054,其中第一通信裝置回應於干擾控制信號及/或另外考慮第一通信裝置之傳輸對其未與之通信之裝置的影響,作為通信會話之部分。
在步驟6006中,若判定偵測之信號係接收自涉及與第一通信裝置進行通信會話之通信裝置,則操作進行至步驟6021。視操作模式而定,第一裝置在處於通信會話時可以合作或非合作操作模式來操作。在步驟6021中,進行接收之信號是否為干擾控制信號的判定。若信號並非干擾控制信號,則操作進行至步驟6020,其中處理接收之信號(例如,恢復使用者資料),且在適當時發送一回應(例如,回應於接收之信號,可發送確認信號及/或提供使用者資料)。
若在步驟6021中,判定接收之信號為干擾控制信號,則操作進行至步驟6022,其中進行檢查以判定第一裝置以合作還是以非合作操作模式來操作。若第一裝置以非合作操作模式來操作,則操作進行至步驟6024,其中忽略可為功率傳輸控制信號的干擾控制信號。
然而,若在步驟6020中,判定第一通信裝置以合作操作模式來操作,則操作自步驟6022進行至步驟6026,其中第一通信裝置回應於接收之信號而實施干擾控制操作。干擾控制操作可為(例如)諸如降低用於傳輸使用者資料之裝置之傳輸功率位準的傳輸功率位準控制操作。在除使用者資料之外,信標信號由第一裝置傳輸的情況下,當降低用於傳輸使用者符號之傳輸功率位準時,可能未改變信標符號之平均傳輸功率位準。
再次參考圖35A之步驟6003,該步驟可與剛才描述之處理並行發生。在步驟6003中,第一通信裝置監視以偵測裝置自定位第一通信裝置之通信區域的脫離。可藉由判定不再自先前傳輸信號之裝置接收信號(例如,通信信號及/或用於通知其他裝置一裝置之存在及/或能力的信標信號)而偵測脫離。當偵測到裝置之脫離時,操作自步驟6003經由連接節點6004進行至圖35C中所示的步驟6060。
在步驟6060中,第一通信裝置判定其是否以一模式來操作或使用歸因於來自通信裝置之通信信號之存在或接收而選擇的組態,該通信裝置經偵測為已脫離對應於第一通信裝置之通信區域。若模式並非歸因於脫離之裝置,則操作進行至步驟6070且第一通信裝置繼續以其在開始步驟6060時所處之操作模式而操作。然而,若操作模式係歸因於第二裝置之存在或來自第二裝置之信號,則操作進行至步驟6062。
在步驟6062中,第一通信裝置基於其當前條件(例如,在第一通信裝置之區中之以合作或非合作方式操作之其他通信裝置的存在或不存在)而在合作操作模式與非合作操作模式之間選擇。一旦進行了在合作操作模式與非合作操作模式之間的選擇,則在步驟6064中,裝置選擇一組態以用於與一或多個其他裝置(例如,第三裝置)通信,同時以選定之操作模式操作。
在步驟6062中,該裝置可在實施於某些實施例中之子步驟6066中切換至在第二通信裝置進入區域中之前使用的第一通信協定。因此,若第一通信裝置(例如)回應於自第二通信裝置接收之信號而自第一協定切換至第二通信裝置不支援的第二通信協定,則當第二裝置離開該區時,第一通信裝置可切換回第一通信協定。在無來自第二裝置之干擾的情況下,第一通信協定可提供較高資料傳輸率,但當第一裝置存在來自第二裝置之干擾時提供比藉由使用第二通信裝置不支援之第二協定所達成之資料傳輸率低的資料傳輸率。第一及第二協定可為諸如WiFi及藍芽的OFDM協定。或者,其可為諸如CSMA協定及OFDM協定之極不同的協定。
在步驟6064中已進行裝置組態選擇的情況下,操作進行至步驟6008,其中進行第一通信裝置是否已以選定之模式操作且具有選定之裝置組態的判定。若第一通信裝置已根據選定之模式及組態來操作,則操作進行至步驟6070,其中操作模式保持未改變。然而,若第一通信裝置尚未處於選定之模定及組態,則操作進行至步驟6072。在步驟6072中,第一通信裝置切換為選定之模式及/或裝置組態。
操作自步驟6070及6072進行至步驟6000,其中裝置以選定之操作模式(例如,如先前關於步驟6050描述之非合作操作模式6076或合作操作模式6078)操作。
圖36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例示性無線終端機3600(例如,行動節點)的圖式。例示性無線終端機3600包括經由匯流排3612耦接在一起的接收器模組3602、發射器模組3604、處理器3606、使用者I/O裝置3608及記憶體3610,各種元件在該匯流排3612上可互換資料及資訊。記憶體3610包括常用程式3614及資料/資訊3616。處理器3606(例如,CPU)執行常用程式3614且使用記憶體3610中之資料/資訊3616以控制無線終端機3600的操作且實施方法。
接收器模組3602(例如,接收器)耦接至接收天線3603,無線終端機經由該接收天線3603自其他無線通信裝置接收信號。接收器模組3602經由無線電鏈路自第二通信裝置接收信號。
發射器模組3604(例如,發射器)耦接至傳輸天線3605,無線終端機經由該傳輸天線3605將信號傳輸至其他通信裝置。舉例而言,無線終端機可將信號傳輸至第三通信裝置,作為通信會話之部分。
使用者I/O裝置3608包括(例如)麥克風、鍵盤、小鍵盤、交換器、相機、顯示器、揚聲器等。使用者I/O裝置3608允許無線終端機3600之使用者輸入資料/資訊、存取輸出資料資訊及控制無線終端機3600之至少某些功能。
常用程式3614包括模式判定模組3618、模式選擇模組3620、通信模組3622、資料輸送量最大化模組3624及干擾控制模組3626。資料/資訊3616包括接收之第二裝置信號資訊3634、相對於第二裝置之判定關係資訊3636(例如,合作或非合作關係)、第二裝置操作之判定模式3638(例如,蜂巢式或特定的)、判定之第二裝置服務提供者資訊3640及判定之第二裝置使用者群組資訊3642。
資料/資訊3616亦包括指示選定之操作模式(例如,合作通信模式或非合作通信模式)的資訊、接收之干擾控制信號3644及第三裝置識別資訊3648。資料/資訊3616亦包括WT 3600服務提供者資訊3652、WT 3600使用者群組資訊3654、WT 3600非合作服務提供者資訊3656及WT 3600非合作使用者群組資訊3658。服務提供者資訊3652包括識別WT 3600之服務提供者的資訊及識別其他合夥服務提供者(其可被視為合作的)的資訊。使用者群組資訊3654識別WT 3600視為合作的使用者群組。非合作服務提供者資訊3652包括識別被視為與WT 3600成非合作關係的WT 3600之服務提供者之資訊。使用者群組資訊3654識別WT 3600認為具有非合作關係之使用者群組。在某些實施例中,不包括資訊3656及/或3658且缺少對服務提供者資訊3652之包括,及/或使用者群組資訊3654足以分類為具有非合作關係。
模式判定模組3618自接收之信號(例如,自接收之第二裝置信號資訊3634)判定第二通信裝置與無線終端機處於合作通信關係還是非合作通信關係。識別合作關係及非合作關係中之一者的相對於第二裝置之判定關係資訊3636為模式判定模組3618的輸出。在某些實施例中,當第二通信裝置操作以最大化其自身的資料輸送量而不管第二通信裝置之傳信對無線終端機3600之影響時,該第二通信裝置被視為以非合作操作模式操作。在某些實施例中,當第二通信裝置之傳輸輸出功率係回應於來自另一裝置之控制傳信時,第二通信裝置被視為以合作關係操作。
在某些實施例中,自接收之信號判定第二通信裝置是處於合作關係還是非合作關係包括自接收之第二裝置資訊判定第二通信裝置以蜂巢式操作模式(其中該通信裝置係回應於來自基地台之資源配置信號)操作還是以特定操作模式操作。第二裝置操作之判定模式(例如,蜂巢式或特定)3638為由模組3618進行之該判定的輸出。
模式判定模組3618包括服務提供者子模組3630及使用者群組子模組3632,其使用來自第二通信裝置之接收信號以用於判定。服務提供者子模組3630判定與第二通信裝置相關聯之服務提供者,且使用儲存之服務提供者資訊3652及/或3656來判定第二通信裝置使用同一服務提供者還是被視為與WT 3600自身之服務提供者成合作關係之服務提供者。資訊3640為子模組3630之輸出。使用者群組子模組3632使用資訊3654來判定第二通信裝置是否被包括於WT 3600所屬之使用者群組中。使用者群組子模組3632使用資訊3658來判定第二通信裝置是否被包括於WT 3600視為非合作的使用者群組中。判定之第二使用者群組資訊3642為使用者群組子模組3632之輸出。
模式選擇模組3620基於模組3618之判定而在合作通信操作模式與非合作通信操作模式中之一者之間選擇。指示選定之操作模式之資訊3644為模式選擇模組3620的輸出。
當以選定之通信模式操作時,通信模組3622用於與第三通信裝置通信。該選定之通信模式由資訊3644指示。第三裝置識別資訊3648儲存於資料/資訊3616中。舉例而言,無線終端機3600具有與第三通信裝置進行之通信會話,而第二通信裝置處於產生干擾之局部區中。
當選定之模式為非合作操作模式時,資料輸送量最大化模組3624最大化無線終端機與第三通信裝置之間的資料輸送量而不管對第二裝置之通信的影響。當選定之操作模式為非合作操作模式時,干擾控制模組3626係回應於選定之操作模式,該干擾控制模組3626忽略干擾控制信號(例如,接收之干擾控制信號3644)。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干擾控制信號為傳輸功率控制信號。在各種實施例中,當選定之模式為合作操作模式時,干擾控制模組3626係回應於干擾控制信號。
現將參看圖37來描述操作一通信裝置(例如,第三通信裝置)以操作為用於第一及第二裝置的通信中間物之方法,該第一及該第二裝置歸因於由第一及第二裝置支援之協定的差異而不具有相互直接交換使用者資料的性能。圖37之方法良好適用於諸如圖32之特定網路的系統中,其中具有相異能力之複數個裝置建立一特定網路。為解釋圖37之方法的目的,假設第一、第二及第三裝置中之每一者支援一可用於傳遞裝置能力資訊的第一協定。第一協定可為(例如)由於低位元速率或傳遞使用者資料(例如本文、影像資料或音訊資料)之其他原因而不合適的低位元速率協定。在某些但未必所有實施例中,第一協定為基於信標信號之協定。除支援第一協定之外,第一裝置支援可用於交換使用者資料的第二通信協定,例如第二實體層協定(諸如GSM、CDMA或OFDM協定)。除支援第一協定之外,第二裝置支援可用於交換使用者資料但與第二通信協定不同的第三通信協定,例如第三實體層協定(諸如GSM、CDMA或OFDM協定)。第一及第二裝置中之至少一者確實支援第二及第三協定之事實使得難以或不可能在該兩個裝置之間直接傳遞使用者資料。
在圖37之實例中,除第一通信協定之外,第三裝置支援可用於交換使用者資料的第二及第三通信協定。因此,第三通信裝置為能夠支援不支援直接互動性(例如,歸因於所使用之信號的實體差異及/或根據所使用之協定來編碼資訊的方式)之通信協定的多協定裝置。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三通信裝置及/或其他通信裝置為掌上型攜帶型通信裝置。除第一、第二及第三協定之外,第一、第二及第三裝置中之一或多者可支援一或多個較高階協定(例如,可(例如)為網路層協定之第四協定)。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第二及第三裝置支援同一網路層協定,然而,在缺少來自第三通信裝置之輔助的情況下,第一及第二裝置歸因於較低階協定不相容性而不可互動。
現參看圖37,可看出,操作第三通信裝置之方法7000始於步驟7002且進行至步驟7004。在步驟7004中,第三通信裝置根據第一通信協定來傳輸一信號(例如,信標信號之一部分),該信號用於傳遞包括第三裝置支援第二及第三通信協定之指示的裝置能力資訊。接著,在步驟7006中,第三通信裝置自第一無線通信裝置及第二無線通信裝置中之至少一者接收使用第一通信協定傳遞之裝置能力資訊。注意,步驟7006及7004之次序不重要,且事實上,因為可能不必使兩個裝置皆接收能力資訊以建立通信,所以通常不必執行步驟7004、7006兩者。
在步驟7006中,第三通信裝置可在步驟7008中接收指示該第一通信裝置能夠支援第二通信協定之信標信號的至少一部分。又,作為步驟7006之部分,第三通信裝置可在步驟7010中接收指示該第二通信裝置能夠支援第三通信協定之信標信號的至少一部分。
在已在步驟7006中接收了裝置能力資訊的情況下,第三通信裝置進行步驟7015以使用第二通信協定與第一裝置建立通信鏈路。舉例而言,此可為(例如)CDMA鏈路。第三通信裝置亦繼續進行以使用第三通信協定與第二通信裝置建立通信鏈路。此可為(例如)OFDM或GSM協定鏈路。在分別使用第二及第三協定與第一及第二裝置建立通信鏈路的情況下,第三通信裝置能夠操作為第一與第二裝置之間的通信中間物。
在某些實施例中,一旦建立與第一及第二裝置的鏈路,則第三裝置發送路徑選擇更新信號(例如,如可選步驟7018中所示)至一或多個裝置,例如,特定網路中之路由器及/或提供至少某些連接性資訊的第一及第二裝置,連接性資訊向系統中之其他裝置指示第三通信裝置現可用作第一與第二通信裝置之間的通信中間物(例如,為封包轉遞及/或其他目的)。在步驟7018中發送之路徑選擇更新訊息可能為且在某些實施例中為用於傳遞更新之網路層路徑選擇資訊的網路層路徑選擇更新訊息。
操作自步驟7018進行至步驟7020,其中第三通信裝置操作為第一與第二通信裝置之間的通信中間物。步驟7020可包括以下步驟中之一或多者:自第一通信裝置至第二通信裝置及/或自第二通信裝置至第一通信裝置中繼信號7022;提供網路連接性(例如,IP連接性),藉此允許第一與第二裝置經由第三通信裝置交換網路層信號7024;藉由在不同協定(例如,第二與第三協定)之間轉換同時在第一與第二裝置之間轉遞信號而操作為通信閘道器7026;及橋接與第一通信裝置建立之通信鏈路及與第二通信裝置建立之通信鏈路7028。
在第三通信裝置操作為第一與第二裝置之間的通信中間物的週期之後及/或期間,其亦可如步驟7030中所示根據第一協定來傳輸裝置能力資訊。
在某點處,操作在步驟7032中停止,例如因為第三通信裝置被斷電或其他裝置離開第三通信裝置操作之通信區。
藉由使用圖37中所說明之方法,可將進入端口通信裝置用作未充分支援實體層連接性以交換使用者資料之裝置之間的通信中間物來達成網路層連接性。因此,雖然僅特定網路中之裝置的一小部分可支援多個協定(例如,在能夠支援使用者資料之交換的實體層),但是根據本發明,該等多協定裝置可用於建立相對低廉之裝置可相互通信的特定網路。
在某些實施例中,用作通信中間物之無線終端機保持追蹤其提供服務所至之裝置。(例如)根據提供至中間裝置之服務的減少之服務費或作為對獲得服務之益處的第一及第二裝置的擁有者收取之補償,此資訊可接著報告至中央記帳裝置或可對提供之服務來補償服務及中間物。該追蹤及貸記方法良好適合於特定網路用於特許之頻譜中的情況,其中即使基地台及/或其他基礎設施組件不可直接涉及於通信中,個別使用者亦可向頻譜獲許可人付費而具有在頻譜中操作之權利。
圖38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例示性無線終端機4000(例如,行動節點)的圖式。在某些實施例中,無線終端機4000為行動手機。例示性無線終端機4000支援至少一第一通信協定、一第二通信協定及一第三通信協定,該第一、第二及第三通信協定係不同的。例示性無線終端機4000包括經由匯流排4012耦接在一起的接收器模組4002、傳輸模組4004、處理器4006、使用者I/O裝置4008及記憶體4010,各種元件在該匯流排4012上可互換資料及資訊。記憶體4610包括常用程式4014及資料/資訊4016。處理器4006(例如,CPU)執行常用程式4014且使用記憶體4010中之資料/資訊4016以控制無線終端機4000的操作且實施方法。
接收器模組4002(例如,接收器)耦接至接收天線4003,無線終端機經由該接收天線4003自其他無線通信裝置接收信號。接收器模組4002自第一通信裝置及第二通信裝置中之至少一者接收裝置能力資訊,該裝置能力資訊係使用第一通信協定來傳遞。資訊4038對應於第一通信協定且對應於第一及第二裝置的接收之裝置能力資訊分別為資訊(4034、4036)。
傳輸模組4004(例如,發射器)耦接至傳輸天線4005,無線終端機經由該傳輸天線4005將信號傳輸至其他通信裝置。傳輸模組4004用於將用於傳遞裝置能力資訊之信標信號傳輸至其他通信裝置,該裝置能力資訊指示無線終端機4000能夠支援第二及第三通信協定。輸送資訊4070之產生之信標信號4072由傳輸模組4004來傳輸。傳輸模組4004亦將處理之信號4068(例如,協定轉換信號)傳輸至第一通信裝置且將處理之信號4068(例如,協定轉換信號)傳輸至第二通信裝置。
使用者I/O裝置4008包括(例如)麥克風、鍵盤、小鍵盤、交換器、相機、顯示器、揚聲器等。使用者I/O裝置4008允許無線終端機4000之使用者輸入資料/資訊、存取輸出資料資訊及控制無線終端機4000之至少某些功能。
常用程式4014包括通信轉遞模組4018、網路層連接性模組4020、第二通信協定模組4022、第三通信協定模組4024、第一實體層通信協定模組4026、第二實體層通信協定模組4028、第三實體層通信協定模組4030及中繼追蹤模組4032。
資料/資訊4016包括對應於裝置1的接收之裝置能力資訊4034、對應於裝置2的接收之裝置能力資訊4036及對應於WT 4000裝置能力之儲存的裝置能力資訊4070。資料/資訊4016亦包括第一通信協定資訊4038、第二通信協定資訊及第三通信協定資訊4041。在各種實施例中,第一通信協定為基於信標之協定。第二通信協定資訊4039包括在WT 4000與第一通信裝置之間使用的資訊識別協定。第三通信協定資訊4041包括在WT 4000與第二通信裝置之間使用的資訊識別協定。資料/資訊4016亦包括用於支援不同MAC層協定之複數個資訊集合(MAC層協定1資訊4044、......、MAC層協定n資訊)、支援不同網路層協定之複數個資訊集合(網路層協定1資訊4048、......、網路層協定M資訊4050)、支援不同實體層協定之複數個層(實體層協定1資訊4040、......、實體層協定m資訊4042)及用於支援較高階協定之複數個資訊集合(較高階協定1資訊4052、......、較高階協定N資訊4054)。
資料/資訊4016亦包括識別當通信裝置1與無線終端機4000通信時使用之協定的裝置1協定使用資訊4056及識別當通信裝置2與無線終端機4000通信時使用之協定的裝置2協定使用資訊4058。資料/資訊4016包括裝置1/裝置2協定轉換資訊4060、意欲用於裝置2的裝置1接收信號資訊4062、意欲用於裝置2的處理之裝置1接收資訊4064、意欲用於裝置1的裝置2接收信號資訊4066、意欲用於裝置1的處理之裝置2接收資訊4068。資料/資訊4016亦包括輸送WT 400裝置能力資訊4070的產生之信標信號4072。累積量之中繼服務提供之資訊4074亦被包括於資料/資訊4016中。
通信轉遞模組4018在第一與第二通信裝置之間中繼通信,第一通信裝置支援第一及第二通信協定,第二通信裝置支援第一及第三通信協定。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通信協定為低位元速率協定,其支援小於由第一及第二通信協定中之任一者支援之位元速率的1/1000之最大位元速率。在各種實施例中,第一通信協定為基於信標之通信協定。
在某些實施例中,對於某些第一及第二通信裝置,無線終端機4000、第一通信裝置及第二通信裝置支援第四協定,該第四協定對應於比該第二及該第三協定所對應之通信層高的較高階通信層。在某些實施例中,在某些時間,第二及第三協定對應於同一通信層。
網路層連接性模組4020使用第一及第二通信鏈路在第一與第二通信裝置之間提供網路層連接性以傳遞網路層信號。
第二通信協定模組4022支援用於與第一通信裝置通信的第一MAC層協定。第三通信協定模組4024支援用於與第二通信裝置通信的第二MAC層協定,該第一及該第二MAC層協定係不同的。
第一實體層通信協定模組4026執行支援第一通信協定(例如,基於信標之協定)的操作。第二實體層通信協定模組4028係用於支援用於與第一通信裝置通信的第二實體層協定。第三實體層通信協定模組4030係用於支援用於與第二通信裝置通信的第三實體層協定。
中繼追蹤模組4032追蹤提供至其他無線通信裝置的通信中繼服務。中繼追蹤模組4032維持累積量之中繼服務提供之資訊4074。在某些實施例中,服務提供者對無線終端機提供激勵以充當中繼。舉例而言,服務提供者在某些實施例中提供經通電且在當另外無線終端機通常未通電的時間
期間用作中繼及/或協定轉換裝置之激勵。激勵包括(例如)無線電時間的額外分鐘數、減小之操作速率、帳單收費減少、自由增強之特徵及/或下載等。
雖然在OFDM TDD系統之情形中加以描述,但是各種實施例之方法及設備適用於包括許多非OFDM、許多非TDD系統及/或許多非蜂巢式系統的廣泛範圍之通信系統中。
在各種實施例中,使用一或多個模組來實施本文中描述之節點以執行對應於一或多種方法的步驟,例如,產生信標信號、傳輸信標信號、接收信標信號、監視信標信號、自接收之信標信號恢復資訊、判定時序調整、實施時序調整、改變操作模式、起始通信會話等。在某些實施例中,使用模組來實施各種特徵。可使用軟體、硬體或軟體與硬體之組合來實施該等模組。上文描述之方法或方法步驟中之許多可使用包括於諸如記憶體裝置(例如,RAM、軟性磁碟等)之機器可讀取媒體中之機器可執行指令(諸如軟體)來實施,以控制機器(例如,具有或不具有額外硬體之通用電腦)來(例如)在一或多個節點中實施上文描述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因此,各種實施例係針對包括機器可執行指令的機器可讀取媒體,該等指令用於使機器(例如,處理器及相關聯的硬體)執行上文描述之方法之步驟的之一或多者。
鑒於上文描述,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瞭對上文描述之方法及設備之眾多額外變化。該等變化被視為在範疇內。各種實施例之方法及設備可能且在各種實施例中與CDMA、正交分頻多工(OFDM)及/或可用於在存取節點與行動節點之間提供無線通信鏈路的各種其他類型之通信技術一起使用。在某些實施例中,存取節點被實施為使用OFDM及/或CDMA與行動節點建立通信鏈路的基地台。在各種實施例中,行動節點被實施為用於實施各種實施例之方法的筆記型電腦、個人資料助理(PDA)或包括接收器/發射器電路及邏輯及/或常用程式的其他攜帶型裝置。
100...特定通信網路
102...第一無線終端機
104...第二無線終端機
106...地理區
200...圖式
202...時間間隔
204...時間間隔
206...時間間隔
208...時間間隔
300...圖式
301...水平軸
302...垂直軸
304...小框
306...小黑框
308...信標信號叢發/信標符號叢發
310...信標信號叢發/信標符號叢發
312...信標信號叢發/信標符號叢發
400...圖式
401...水平軸
404...垂直矩形
406...黑矩形
408...平均傳輸功率
500...圖式
502...信標信號叢發A
504...信標信號叢發B
505...符號週期
506...信標信號叢發C
600...圖式
602...接通時間
604...接通時間
606...關閉時間
700...圖式
701...水平軸
702...接通時間間隔
710...信標信號叢發
712...信標信號叢發
714...信標信號叢發
720...第一無線終端機
722...發射器
724...第二無線終端機
726...接收器
800...狀態圖
802...狀態
804...狀態
806...狀態
808...狀態
900...無線終端機
902...外殼
904...處理器
906...匯流排
910...記憶體
911...信標信號叢發
912...傳信/控制模組
913...信標信號叢發
914...傳信/控制資料
915...同步模組
916...信標信號組態資訊
918...關閉時間組態資訊
930...無線通信介面模組
932...接收器模組
934...發射器模組
936...天線
938...雙工器
940...使用者輸入/輸出介面
942...使用者輸入裝置
944...使用者輸出裝置
1000...流程圖
1100...流程圖
1200...流程圖
1300...流程圖
1310...連接節點A
1312...連接節點B
1314...當前時間資訊
1316...模式及/或狀態資訊
1318...優先權資訊
1324...信標活動旗標
1326...模式及/或狀態資訊
1328...優先權資訊
1330...對等節點資訊
1336...資料傳輸旗標
1340...時間結構資訊
1344...信標信號定義資訊
1348...信標符號功率位準資訊
1352...使用者儲備資訊
1356...使用者資料
1360...使用者資料符號功率位準資訊
1400...圖式
1402...垂直軸
1404...水平軸
1406...信標叢發1信號
1408...非叢發間隔
1410...信標叢發1信號
1412...非叢發間隔
1414...信標叢發1信號
1416...非叢發間隔
1418...信標叢發1信號
1420...非叢發間隔
1422...信標叢發信號/信標信號
1424...信標叢發信號/信標信號
1426...信標叢發信號/信標信號
1428...信標叢發信號/信標信號
1450...圖式
1452...垂直軸
1454...水平軸
1456...信標叢發1信號
1458...非叢發間隔
1460...信標叢發2信號
1462...非叢發間隔
1464...信標叢發3信號
1466...非叢發間隔
1468...信標叢發1信號
1470...非叢發間隔
1472...複合信標信號
1500...圖式
1502...圖例
1504...垂直軸
1506...水平軸
1508...信標叢發信號
1510...柵格框/信標符號傳輸單位
1512...信標符號B/大寫字母B
1550...圖式
1552...圖例
1556...水平軸
1558...信標叢發信號
1600...圖式
1602...圖例
1604...垂直軸
1606...水平軸
1608...水平軸
1610...信標叢發信號
1612...OFDM符號傳輸單位/正方形框
1614...信標符號傳輸單位/矩形框
1616...信標符號BS/大寫字母BS
1700...圖式
1702...垂直軸
1704...水平軸
1706...信標叢發1信號
1707...信標符號
1708...信標叢發2信號
1709...信標符號
1710...信標叢發3信號
1711...信標符號
1712...信標叢發1信號時間間隔TB1
1714...信標叢發2信號時間間隔TB2
1716...信標叢發3信號時間間隔TB3
1718...叢發之間的時間間隔TBB1/2
1720...叢發之間的時間間隔TBB2/3
1800...圖式
1802...垂直軸
1804...水平軸
1806...信標叢發1信號
1807...信標符號
1808...信標叢發2信號
1809...信標符號
1810...信標叢發3信號
1811...信標符號
1812...信標叢發1信號時間間隔TB1
1814...信標叢發2信號時間間隔TB2
1816...信標叢發3信號時間間隔TB3
1818...叢發之間的時間間隔TBB1/2
1820...叢發之間的時間間隔TBB2/3
1900...圖式
1902...垂直軸
1904...水平軸
1906...信標傳輸資源
1906'...信標傳輸資源
1906"...信標傳輸資源
1906'''...信標傳輸資源
1908...其他使用資源
1908'...其他使用資源
1908"...其他使用資源
1908'''...其他使用資源
2000...其他使用資源
2002...非叢發間隔
2004...信標監視資源
2006...使用者資料傳輸/接收資源
2008...靜寂資源/未使用資源
2100...圖式
2102...信標傳輸叢發資源
2104...監視及接收信標資訊資源
2106...靜寂資源
2108...載頻調
2110...持續時間T1inactive
2112...持續時間T2inactive
2114...持續時間T3inactive
2150...圖式
2152...信標傳輸叢發資源
2154...監視及接收信標資訊資源
2156...使用者資料傳輸/接收資源
2158...靜寂資源
2162...持續時間T1active
2164...持續時間T2active
2166...持續時間T3active
2168...持續時間T4active
2200...圖式
2202...圖例
2204...正方形
2206...有陰影之正方形/信標符號
2208...字母D
2209...第一時間間隔
2210...信標傳輸資源
2212...信標監視資源
2214...使用者資料傳輸/接收資源
2216...信標傳輸資源
2300...圖式
2302...圖例
2304...正方形
2306...大垂直箭頭/信標符號
2308...小箭頭
2310...小箭頭
2312...小箭頭
2314...小箭頭
2315...第一時間間隔
2316...信標傳輸資源
2318...信標監視資源
2320...使用者資料傳輸/接收資源
2322...信標傳輸資源
2400...圖式
2402...圖例
2404...粗線矩形/信標叢發信號
2406...正方形框/信標符號傳輸單位
2410...信標信號資源
2412...垂直軸
2414...水平軸
2416...粗體字母B/信標信號
2500...攜帶型無線終端機
2501...鏈路
2502...接收器模組
2503...雙工模組
2504...傳輸模組
2505...天線
2506...處理器
2507...鏈路
2508...使用者I/O裝置
2509...功率匯流排
2510...電源模組
2511...電池
2512...記憶體
2514...匯流排
2516...常用程式
2518...資料/資訊
2520...信標信號產生模組
2522...使用者資料信號產生模組
2524...傳輸功率控制模組
2526...信標信號傳輸控制模組
2528...模式控制模組
2530...雙工控制模組
2532...儲存之信標信號特徵資訊
2534...使用者資料特徵資訊
2536...時序結構資訊
2538...無線電鏈路資源資訊
2540...模式資訊
2542...產生之信標信號資訊
2544...產生之資料信號資訊
2546...雙工控制信號資訊
2547...使用者資料
2548...信標叢發1資訊
2550...信標叢發N資訊
2556...識別載運信標符號之信標傳輸單位的資訊
2558...信標叢發持續時間資訊
2560...信標符號資訊
2562...功率資訊
2564...群集資訊
2566...使用者資料功率資訊
2568...信標傳輸資源資訊
2570...其他使用資源資訊
2572...傳輸時序結構資訊
2574...信標叢發持續時間資訊
2576...信標叢發間距資訊
2578...樣式資訊
2580...資料傳信資訊
2582...信號
2584...信號
2586...信號
2588...信號
2600...流程圖
2605...時間資訊
2613...連接節點A
2615...調整資訊
2700...攜帶型無線終端機
2701...鏈路
2702...接收器模組
2703...雙工模組
2704...傳輸模組
2705...天線
2706...處理器
2707...鏈路
2708...使用者I/O裝置
2709...功率匯流排
2710...電源模組
2711...電池
2712...記憶體
2714...匯流排
2716...常用程式
2718...資料/資訊
2720...信標信號偵測模組
2722...靜寂狀態控制模組
2724...傳輸時間調整模組
2726...傳輸控制模組
2728...通信會話起始模組
2730...信標偵測控制模組
2732...時序調整模組
2734...模式控制模組
2736...信標信號產生模組
2738...使用者資料信號產生模組
2740...使用者資料恢復模組
2742...雙工控制模組
2744...當前模式資訊
2746...當前時間資訊
2748...產生之信標信號部分
2750...偵測之信標旗標
2752...基於偽隨機之時序偏移
2754...偵測之信標信號部分
2756...基於偵測之信標信號部分的判定之時序偏移
2758...通信會話狀態資訊
2760...會話活動旗標
2762...對等節點識別資訊
2764...時序結構資訊
2766...間隔之時序關係資訊
2768...模式資訊
2769...初始搜尋模式資訊
2770...非活動模式資訊
2772...活動模式資訊
2774...產生之使用者資料信號
2776...接收之使用者資料信號
2778...信號
2780...信號
2782...信號
2784...信號
2800...圖式
2801...水平軸
2802...時間
2804...區塊
2806...時間
2808...區塊
2810...時間
2812...區塊
2814...時間
2815...區塊
2816...時間
2818...區塊
2820...區塊
2822...區塊
2824...時間
2826...區塊
2828...時間
2830...區塊
2832...箭頭序列
2834...箭頭序列
2900...圖式
2902...圖式
2904...圖式
2906...無線終端機1信標傳輸間隔
2908...無線終端機1信標接收時間間隔
2910...無線終端機1使用者資料TX/RX間隔
2912...WT 1靜寂間隔
2914...無線終端機2信標傳輸間隔
2916...無線終端機2信標接收時間間隔
2918...無線終端機2使用者資料TX/RX間隔
2920...WT 2靜寂間隔
2922...使用者資料TX/RX區域之重疊部分
3000...圖式
3002...圖式
3004...圖式
3006...無線終端機1信標接收間隔
3008...無線終端機1信標傳輸間隔
3010...無線終端機1信標接收時間間隔
3012...無線終端機1使用者資料TX/RX間隔
3014...WT 1靜寂間隔
3016...無線終端機2信標接收間隔
3018...無線終端機2信標傳輸間隔
3020...無線終端機2信標接收時間間隔
3022...無線終端機2使用者資料TX/RX間隔
3024...WT 2靜寂間隔
3026...使用者資料TX/RX區域之重疊部分
3100...圖式
3102...圖式
3104...圖式
3106...無線終端機1信標傳輸間隔
3108...無線終端機1信標接收時間間隔
3110...無線終端機1使用者資料TX/RX間隔
3112...WT 1靜寂間隔
3114...無線終端機2信標傳輸間隔
3116...無線終端機2信標接收時間間隔
3118...無線終端機2使用者資料TX/RX間隔
3120...WT 2靜寂間隔
3200...通信區域
3201...第一無線終端機
3202...第二無線終端機
3203...三無線終端機
3210...CDMA信號
3212...OFDM信號
3220...信號
3400...無線終端機
3402...接收器模組
3403...接收天線
3404...發射器模組
3405...傳輸天線
3406...處理器
3408...使用者I/O裝置
3410...記憶體
3412...匯流排
3414...常用程式
3416...資料/資訊
3418...第二通信協定選擇模組
3420...裝置組態模組
3422...使用者資料恢復模組
3424...信標符號偵測模組
3426...信標信號資訊恢復模組
3428...信標信號產生模組
3430...接收之裝置能力資訊
3432...第一協定資訊
3434...識別選定之第二通信協定之資訊
3436...指示選定之裝置組態之資訊
3438...指示由第二裝置支援之通信協定之資訊
3440...GSM協定資訊
3442...CDMA協定資訊
3444...OFDM協定資訊
3446...恢復之使用者資料
3448...偵測之信標符號之資訊
3450...信標符號能級偵測標準資訊
3452...待傳輸之裝置能力資訊
3454...產生之信標信號
3456...信標信號資訊編碼/解碼資訊
3600...無線終端機
3602...接收器模組
3603...接收天線
3604...發射器模組
3605...傳輸天線
3606...處理器
3608...使用者I/O裝置
3610...記憶體
3612...匯流排
3614...常用程式
3616...資料/資訊
3618...模式判定模組
3620...模式選擇模組
3622...通信模組
3624...資料輸送量最大化模組
3626...干擾控制模組
3630...服務提供者子模組
3632...使用者群組子模組
3634...接收之第二裝置信號資訊
3636...相對於第二裝置之判定關係資訊
3638...第二裝置操作之判定模式
3640...判定之第二裝置服務提供者資訊
3642...判定之第二裝置使用者群組資訊
3644...指示選定之操作模式之資訊/接收之干擾控制信號
3648...第三裝置識別資訊
3652...服務提供者資訊
3654...使用者群組資訊
3656...非合作服務提供者資訊
3658...非合作使用者群組資訊
4000...無線終端機
4002...接收器模組
4003...接收天線
4004...傳輸模組
4005...傳輸天線
4006...處理器
4008...使用者I/O裝置
4010...記憶體
4012...匯流排
4014...常用程式
4016...資料/資訊
4018...通信轉遞模組
4020...網路層連接性模組
4022...第二通信協定模組
4024...第三通信協定模組
4026...第一實體層通信協定模組
4028...第二實體層通信協定模組
4030...第三實體層通信協定模組
4032...中繼追蹤模組
4034...對應於裝置1的接收之裝置能力資訊
4036...對應於裝置2的接收之裝置能力資訊
4038...第一通信協定資訊
4039...第二通信協定資訊
4040...實體層協定1資訊
4041...第三通信協定資訊
4042...實體層協定m資訊
4044...MAC層協定1資訊
4048...網路層協定1資訊
4050...網路層協定M資訊
4052...較高階協定1資訊
4054...較高階協定N資訊
4056...裝置1協定使用資訊
4058...裝置2協定使用資訊
4060...裝置1/裝置2協定轉換資訊
4062...意欲用於裝置2的裝置1接收信號資訊
4064...意欲用於裝置2的處理之裝置1接收資訊
4066...意欲用於裝置1的裝置2接收信號資訊
4068...意欲用於裝置1的處理之裝置2接收資訊
4070...裝置能力資訊
4072...產生之信標信號
4074...累積量之中繼服務提供之資訊
4100...無線終端機
4102...接收器模組
4103...接收天線
4104...發射器模組
4105...傳輸天線
4106...處理器
4108...使用者I/O裝置
4110...記憶體
4112...匯流排
4114...常用程式
4116...資料/資訊
4118...裝置組態選擇模組/接收之第二裝置信標信號資訊
4120...組態控制模組/第二裝置能力資訊
4122...第二通信協定處理模組/恢復之第二裝置能力資訊
4124...裝置能力資訊恢復模組/選定之裝置組態資訊
4126...選定之第二通信協定識別資訊
4128...待處理之接收信號
4130...處理之信號
4132...信標傳信協定資訊
4134...值1
4136...裝置能力資訊集合
4138...值N
4140...裝置能力資訊集合
4142...替代之第二通信協定之協定資訊
4144...型1 OFDM協定資訊
4146...類型n OFDM協定資訊
4148...類型1 CDMA資訊
4150...類型N CDMA協定資訊
4152...類型1 GSM協定資訊
4154...類型N GSM協定資訊
6004...連接節點
6018...連接節點
圖1說明根據各種實施例實施之例示性特定通信網路。
圖2說明當不存在通用時序參考時在特定網路中的例示性使用者誤偵測問題。
圖3說明用於傳遞包括三個例示性信標信號叢發之信標信號的例示性無線電鏈路資源,每一信標信號叢發包括一個信標符號。
圖4根據各種實施例說明在信標符號與資料/控制信號之間的例示性相對傳輸功率位準。
圖5說明傳輸信標信號叢發之一例示性實施例。
圖6說明接收信標信號叢發可在某些指定之時間間隔期間發生而在其他時間接收器關閉以省電的一例示性實施例。
圖7用於描述如根據各種實施例所實施的、當兩個終端機傳輸及接收信標信號叢發時如何解決使用者誤偵測問題。
圖8說明在一終端機中實施之狀態圖的一例示性實施例。
圖9說明根據各種實施例實施之例示性無線終端機的詳細說明。
圖10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操作一攜帶型無線終端機之例示性方法的流程圖之圖式。
圖11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操作一攜帶型無線終端機之例示性方法的流程圖之圖式。
圖12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操作一攜帶型無線終端機(例如,電池供電行動節點)之例示性方法的流程圖之圖式。
圖13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操作一攜帶型無線終端機(例如,電池供電行動節點)之例示性方法的流程圖之圖式。
圖14包括說明根據各種實施例自攜帶型無線終端機之例示性信標傳信的圖式。
圖15說明不同無線終端機在某些實施例中傳輸包括不同信標叢發信號之不同信標信號。
圖16為說明某些實.施例之一特徵的圖式及相應圖例,其中信標符號傳輸單位包括複數個OFDM符號傳輸單位。
圖17為用於說明包含一序列之信標叢發信號之例示性信標信號且說明某些實施例之時序關係的圖式。
圖18為用於說明包含一序列之信標叢發信號之例示性信標信號且說明某些實施例之時序關係的圖式。
圖19為說明在無線終端機傳輸一信標信號之操作模式下由無線終端機分割的例示性無線電鏈路資源之圖式。
圖20對於無線終端機之例示性操作模式(例如,活動操作模式)而描述與除信標信號傳輸之外的使用相關聯之例示性無線電鏈路資源部分,在該模式中無線終端機傳輸一信標信號且可接收及/或傳輸使用者資料。
圖21說明無線終端機之兩個例示性操作模式(例如,非活動模式及活動模式),其中無線終端機傳輸一信標信號。
圖22包括說明在包括兩個信標叢發之例示性第一時間間隔期間的例示性無線終端機無線電鏈路資源利用之圖式及相應圖例。
圖23包括說明在包括兩個信標叢發之例示性第一時間間隔期間的例示性無線終端機無線電鏈路資源利用之圖式及相應圖例。
圖24說明根據各種實施例之關於信標信號的替代描述性圖示。
圖25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例示性攜帶型無線終端機(例如,行動節點)的圖式。
圖26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操作一通信裝置(例如,電池供電無線終端機)之例示性方法的流程圖之圖式。
圖27為根據各種實施例之例示性攜帶型無線終端機(例如,行動節點)的圖式。
圖28為關於特定網路中之兩個無線終端機說明一例示性時間線、事件序列及操作的圖式,該等終端機知曉彼此之存在且經由使用無線終端機信標信號而達成時序同步。
圖29說明根據一例示性實施例之基於信標信號之在兩個無線終端機之間的例示性同步時序。
圖30說明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之基於信標信號之在兩個無線終端機之間的例示性同步時序。
圖31說明根據另一例示性實施例之基於信標信號之在兩個無線終端機之間的例示性同步時序。
圖32說明包括形成特定網路之複數個具有相異能力之無線通信裝置的例示性通信系統。
圖33說明操作一通信裝置以建立且參與與另一裝置之通信會話的方法。
圖34說明可用作圖32中所示之系統之通信裝置中之一者的例示性通信裝置。
包含圖35A、35B及35C之組合之圖35說明操作一能夠以合作及非合作操作模式兩者操作之通信裝置的方法。
圖36說明可用作圖32中所示之例示性系統之通信裝置中之一者的另一例示性通信裝置。
圖37說明操作一可用作其他裝置(例如,圖32中所示之特定網路之第一及第二通信裝置)之通信中間物之通信裝置的方法。
圖38說明可用於實施圖37中所示之方法的例示性通信裝置。
圖39說明可用作圖32中所示之系統之通信裝置中之一者的例示性通信裝置。
Claims (13)
- 一種操作一第一通信裝置之方法,該方法包含:自一第二通信裝置經由一無線電鏈路接收一干擾控制信號;判定該第二通信裝置係與該第一通信裝置在一合作通信關係中或在一非合作通信關係中;基於該判定以決定忽略該干擾控制信號或實施一干擾控制操作,其中當該第二通信裝置之傳輸輸出功率係回應於來自另一裝置之控制傳信時,該第二通信裝置係操作在一合作關係中。
-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決定包含:若該第二通信裝置係與該第一通信裝置在一非合作通信關係中,則決定忽略該干擾控制信號。
-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決定包含:若該第二通信裝置係與該第一通信裝置在一合作通信關係中,則回應接收該干擾控制信號以決定實施該干擾控制操作。
-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干擾控制信號包含一傳輸功率控制信號,該傳輸功率控制信號用來傳出該第一通信裝置應該減少其傳輸功率位準之信號。
-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當該第二通信裝置係操作以最大化其自身之資料輸送量,而不管其傳信對該第一通信裝置之通信之影響時,該第二通信裝置係操作在一非合 作關係中。
-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判定包含:基於包含於一經接收信號中之裝置資訊以判定該第二通信裝置係操作在一蜂巢式操作模式中,其中該第二通信裝置係回應於來自一基地台之資源配置信號,或操作在一特定操作模式中。
- 一種操作一第一通信裝置之設備,該設備包含:用於自一第二通信裝置經由一無線電鏈路接收一干擾控制信號之構件;用於判定該第二通信裝置係與該第一通信裝置在一合作通信關係中或在一非合作通信關係中之構件;用於基於該判定以決定忽略該干擾控制信號或實施一干擾控制操作之構件,其中當該第二通信裝置之傳輸輸出功率係回應於來自另一裝置之控制傳信時,該第二通信裝置係操作在一合作關係中。
- 如請求項7之設備,其中該用於決定之構件包含:用於若該第二通信裝置係與該第一通信裝置在一非合作通信關係中則決定忽略該干擾控制信號之構件。
- 如請求項7之設備,其中該用於決定之構件包含:用於若該第二通信裝置係與該第一通信裝置在一合作通信關係中則回應接收該干擾控制信號以決定實施該干擾控制操作之構件。
- 如請求項7之設備,其中該干擾控制信號包含一傳輸功 率控制信號,該傳輸功率控制信號用來傳出該第一通信裝置應該減少其傳輸功率位準之信號。
- 如請求項7之設備,其中當該第二通信裝置係操作以最大化其自身之資料輸送量,而不管其傳信對該第一通信裝置之通信之影響時,該第二通信裝置係操作在一非合作關係中。
- 如請求項7之設備,其中該用於判定之構件包含:用於基於包含於一經接收信號中之裝置資訊以判定該第二通信裝置係操作在一蜂巢式操作模式中,其中該第二通信裝置係回應於來自一基地台之資源配置信號或操作在一特定操作模式中之構件。
- 一種電腦可讀媒體,其含有若干指令儲存於其上,當自該電腦可讀媒體讀取且藉由一處理器所執行時,造成該處理器實施請求項1~6中任一項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84505206P | 2006-09-15 | 2006-09-15 | |
US84505106P | 2006-09-15 | 2006-09-15 | |
US86330406P | 2006-10-27 | 2006-10-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12685A TW201112685A (en) | 2011-04-01 |
TWI467964B true TWI467964B (zh) | 2015-01-01 |
Family
ID=4490933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9134473A TWI532342B (zh) | 2006-09-15 | 2007-01-11 | 相關於合作操作模式及非合作操作模式之通信方法及設備 |
TW99139642A TWI467964B (zh) | 2006-09-15 | 2007-01-11 | 在兩個具有相異能力之裝置間建立通信之方法及設備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9134473A TWI532342B (zh) | 2006-09-15 | 2007-01-11 | 相關於合作操作模式及非合作操作模式之通信方法及設備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2) | TWI53234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69934B (zh) * | 2016-11-14 | 2019-08-21 |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 網路系統、通信裝置及通信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47546B (zh) * | 2011-08-17 | 2014-08-01 | Ecolumina Technologies Inc | 多協定之電力開關控制網路 |
EP3735007B1 (en) | 2012-05-09 | 2024-09-25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Handling mtc long drx cycle/sleep lengths |
US20180091994A1 (en) * | 2016-09-26 | 2018-03-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wlan measurements for unlicensed spectrum communications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127240A1 (en) * | 2002-12-27 | 2004-07-01 | Sheung Li |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forming wireless devices to worldwide regulations |
WO2006006138A1 (en) * | 2004-07-09 | 2006-01-19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Enhanced site report in an ieee 802.11 wireless network |
US7013145B1 (en) * | 2000-08-22 | 2006-03-14 | Cellco Partnership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tilizing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simultaneously and concurrently in the presence of co-channel and/or adjacent channel television signals by adjusting transmitter power or receiver sensitivity |
-
2007
- 2007-01-11 TW TW099134473A patent/TWI532342B/zh active
- 2007-01-11 TW TW99139642A patent/TWI467964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013145B1 (en) * | 2000-08-22 | 2006-03-14 | Cellco Partnership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tilizing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simultaneously and concurrently in the presence of co-channel and/or adjacent channel television signals by adjusting transmitter power or receiver sensitivity |
US20040127240A1 (en) * | 2002-12-27 | 2004-07-01 | Sheung Li |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forming wireless devices to worldwide regulations |
WO2006006138A1 (en) * | 2004-07-09 | 2006-01-19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Enhanced site report in an ieee 802.11 wireless network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69934B (zh) * | 2016-11-14 | 2019-08-21 |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 網路系統、通信裝置及通信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12685A (en) | 2011-04-01 |
TW201112684A (en) | 2011-04-01 |
TWI532342B (zh) | 2016-05-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89526B1 (ko) | 피어-투-피어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파라미터 선택 | |
US9264907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between networks sharing a frequency spectrum | |
KR101145093B1 (ko) | 피어-투-피어 통신들에서 전력을 스케일링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TWI467964B (zh) | 在兩個具有相異能力之裝置間建立通信之方法及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