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50517B - 通訊系統(十) - Google Patents

通訊系統(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50517B
TWI450517B TW096127969A TW96127969A TWI450517B TW I450517 B TWI450517 B TW I450517B TW 096127969 A TW096127969 A TW 096127969A TW 96127969 A TW96127969 A TW 96127969A TW I450517 B TWI450517 B TW I4505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link
paths
communication
devic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279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16693A (en
Inventor
Yuefeng Zhou
Michael John Beems Hart
Sunil Keshavji Vadgama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816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166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05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051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04L45/123Evaluation of link metr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通訊系統(十) 發明領域
近來對於在封包式無線電與其他通訊系統中使用多跳點技術有相當大的重要性,此技術之目的在於其可擴大覆蓋範圍及增加系統容量(吞吐量)。
發明背景
在一多跳點通訊系統中,通訊信號以沿著從一來源裝置經由一或更多中繼裝置至一目的裝置之通訊路徑(C)之通訊方向傳送。
發明概要
第5圖繪示一個單一單元雙跳點之無線通訊系統,其包含一個基地臺BS(在3G通訊系統之結構下習知為「節點-B」NB)、一中繼節點RN(亦習知為中繼站RS)、以及一個使用者設備UE(亦習知為行動站MS)。在信號在向下鏈路(DL)上從一基地臺經由中繼節點(RN)發射到一目的使用者設備(UE)之情況下,基地臺包含來源站(S)而使用者設備包含目的站(D)。在通訊信號在向上鏈路(UL)上從一目的使用者設備(UE)經由中繼節點發射到一基地臺之情況下,使用者設備包含來源站而基地臺包含目的站。中繼節點是為中介裝置(I)的一種範例,且包含一個接收器,可操作來接收來自來源裝置之資料;以及一發射器,可操作來發射資料或其 產物至目的裝置。
簡單類比中繼器或數位中繼器已用為在死角改良或提供覆蓋範圍之中繼。從來源站它們可操作以不同的發射頻帶以避免來源發射與中繼器發射之間的干擾,或可操作在來源站沒有發射時。
第6a-b圖繪示繼電站之多種應用。就固定的公共建設而言,繼電站提供之覆蓋範圍可為「填入」以供行動站存取通訊網路,行動站可能在其他物體之陰影下、或即使在基地臺之正常範圍中也無法接收來自基地臺之充分強度之信號。圖中亦顯示「範圍擴大」,其中一中繼站在一行動站在基地臺之正常資料發射範圍外時允許存取。顯示於第6a-b圖之右上方的一個「填入」例子,係置放一個遊移的中繼站來允許穿過可能高於、在於、或低於地面之一建築物中之覆蓋範圍。
其他應用為遊移的中繼站,其用於暫時地覆蓋,提供事件或緊急事故/災難期間的存取。第6a-b圖右下方顯示之最後一種應用提供利用位於一運載工具中之中繼來存取一網路。
中繼亦可與先進的發射技術一起使用以增強通訊系統之增益,如下所述。
習知傳播損失、或「路徑損失」之發生在於無線電通訊在行經空間時之分散或失真,造成信號強度減弱。影響發射器與接收器之間之路徑損失的參數包括:發射器天線高度、接收器天線高度、載波頻率、壅塞類型(城市、近郊、 農村)、形態細節諸如高度、密度、間隔、地形(丘陵、平坦)。發射器和接收器間之路徑損失L(dB)可模型化為::L =b +10n logd (A)
其中d(公尺)是發射器與接收器之間距,b(db)和n是路徑損失參數,而絕對路徑損失值為l =10(L /10)
間接鏈路SI+ID上經歷的絕對路徑損失總合可能少於在直接鏈路SD上經歷的路徑損失,換句話說它可能為:L(SI)+L(ID)<L(SD) (B)
將一個傳輸鏈路分成二個較短的傳輸節段,藉此利用路徑損失與距離相對間之非線性關係。由使用方程式(A)之路徑損失的一簡單理論分析,可以瞭解到當一個信號從一來源裝置透過一中介裝置(例如,中繼節點)被送到到一目的裝置而不是直接從來源裝置傳送到目的裝置時,可達到在總路徑損失上之減少(並因此改進、或者增加信號強度與資料吞吐量)。如果適度實行,多跳點通信系統,可以降低發射器之發射功率,方便無線傳輸,從而降低干擾程度以及減少暴露於電磁輻射。或者,可以利用總體路徑損失之減少來改善接收器所接收信號品質而不增加傳遞信號所需整體輻射發射功率。
多跳點系統適合用於多載波傳輸。在一個多載波傳輸系統中,例如FDM(分頻多工),OFDM(正交分頻多工)或者DMT(離散多調),一單資料流被調變到N個平行副載波上,每一副載波信號有其本身頻率範圍。這允許將分給多個副載波之總頻寬(在給定時間內傳送之資料量)藉此增加每一 資料符號的持續期間。由於每一副載波具有較低的資訊率,多載波系統相較於單載波系統優勢在於對頻道引起之失真有較強的免疫力。其實現係藉由確保傳輸率,且因此各副載波之頻寬小於頻道之一致頻寬。因此,在一信號副載波上經歷的頻道失真是頻率不相關的,因此能被一個簡單的相位和振幅校正因數所校正。因此,當系統頻寬超過頻道的一致頻寬時,在一多載波接收器內之頻道失真校正實體之複雜度能比在一單載波接收器內之對手的複雜性更低。
正交分頻多工(OFDM)是基於FDM的一種調變技術碼。一個OFDM系統使用數學上正交之多個副載波頻率使得副載波頻譜可由於他們相互獨立的事實重疊而沒有干擾。OFDM系統的正交性除去對保護頻帶頻率的需要而且因此增加系統的頻譜的效率。OFDM以被提議及採用於許多無線系統。最近被用於非對稱數位使用者線(ADSL)連線、一些無線LAN應用(例如依據IEEE802.11a/g標準之WiFi裝置)、以及例如WiMAX(依據IEEE802.16標準)之無線MAN應用。OFDM之應用通常伴隨頻道編碼,一種錯誤校正技術,來產生編碼正交FDM或COFDM。COFDM現在廣泛地用於數位電信系統中來改良一多路徑環境中之OFDM式系統之效能,其中頻道失真之變數可被視為跨過頻域之副載波與時域之符號。此系統已被用於視訊和音訊之廣播,例如DVB和DAB,以及某些類型之電腦網路技術。
在一OFDM系統裡,N個經調變平行資料來源信號之一 區塊藉用一反離散或快速傅利葉轉換演算法(IDFT/IFFT)映射到N個正交平行的副載波來在發射器形成一個習知為「OFDM符號」在時域上之信號。因此,一「OFDM符號」是為全部N個副載波信號之合成信號。一OFDM符號可以數學式表示為:
其中△f 為以赫茲為單位之副載波,Ts=1/△f 是以秒為單位之符號時間間隔,而cn 為經調變來源信號。方程式(1)中其上之各來源信號被調變的副載波向量,cCn ,c=(c0 ,c1 ..cN-1 )是為來自有限叢集之N個叢集符號之向量。在接收器處,所接收之時域信號藉由施予離散傅利葉轉換(DFT)或快速傅利葉轉換(FFT)演算法而被轉換回頻域。
OFDMA(正交分頻多重存取)係OFDM之多重存取變化。其作動係藉由分派一子集的副載波給一個別使用者。這允許從幾個使用者同時傳輸而導致更好的頻譜效率。不過,仍然有允許雙向通訊上問題,即,在上鏈與下鏈方向上沒有干擾。
為了能在二個節點之間進行雙向通訊,有兩種不同的習知方法用來雙工這兩種通訊鏈路(進送或下鏈及逆回或上鏈),以克服設備在同一資源媒體上不能同時發射與接收的物理限制。第一種為分頻雙工(FDD),其涉及同時但以不同的頻帶操作兩鏈路,以不同頻帶之操作係藉由將發射媒體再細分成兩個不同頻帶,一用於進送鏈路而另一用於逆 迴鏈路通訊。第二種為分時雙工(TDD),其涉及用相同的頻帶存取這兩個鏈路,但再進一步細分存取媒體的時間,使得只有進送或逆回鏈路在任一時間點利用媒體。兩種方式(TDD&FDD)有其相對優勢,且都是常用於單跳點有線和無線通訊系統的技術。例如IEEE802.16標準包含FDD和TDD模式。
第7圖說明用於IEEE802.16標準(WiMAX)的OFDMA實體層模式之單跳點TDD訊框結構作為一個例子。
各訊框被分成DL和UL子訊框,各自作為離散的發射間隔。他們被發射/接收、以及接收/發射過渡保護間隔(分別為TTG和RTG)分隔開。每一DL子訊框始於前言,接著是訊框控制標頭(FCH)、DL-MAP、和UL-MAP。
FCH含有DL訊框前綴(DLFP)來指定叢發檔案和DL-MAP之長度。DLFP是在各訊框起始處傳送的一種資料結構,並且包含關於當今訊框的訊息,其被映射到FCH。
同步DL配置可以被廣播、多重傳送、和單一播送,且他們也能包括用於不是伺服BS的另一BS之配置。同步UL可能是資料配置和範圍或頻寬請求。
本專利申請案是一組共十件由同一申請人於同日提申之英國專利申請案中之其中一件,這十件之代理人參考編號為P106752GB00、P106753GB00、P106754GB00、P106772GB00、P106773GB00、P106795GB00、P106796GB00、P106797GB00、P106798GB00、及P106799GB00,其等描述本發明之發明人所提出關於通訊 技術之相關發明。其他九件申請案各自之整體內容包含於本文中供參考。
在WiMAX及其他網路中,一行動站(MS)會面對許多用來與基地台(BS)交換資訊之可能路徑。應針對MS設計選擇一最佳路徑之方法。特別是,在行動環境中,無線電頻道條件會動態地改變,因此一MS應動態地選擇一適合的中繼站(RS)或BS來進行遞交。
現在參考由申請專利範圍獨立項所界定之本發明。進一步之實施例則由申請專利範圍裡附屬項界定。
圖式簡單說明
本發明的較佳特徵現下將被描述,完全地藉由舉例方式,參考隨附圖式,其中:第1圖顯示方案1:BS可覆蓋MS。一MS會具有許多與WiMAX中繼系統中之BS通訊的可能路徑。此系統必須選擇一最佳路徑來在MS和BS間進行通訊;第2圖顯示方案2:BS無法覆蓋MS。此系統必須選擇RS1#或RS2#來中繼MS和BS間之資訊;第3圖顯示計算PoR值之一範例;第4圖顯示與PoR表廣播相關之傳訊之範例;第5圖顯示一單胞元雙跳點無線通訊系統;第6a-b圖顯示中繼站之應用;以及第7圖繪示用於IEEE802.16標準的OFDMA實體層模式之單跳點TDD訊框結構。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第1和2圖繪示WiMAX中繼系統中之方案,其中行動站(MS)可直接連接至BS,或請求RS1#或RS2#中繼。顯然地,第1圖中,下列路徑可能用於在MS和BS間通訊:
a.MS → BS
b.MS → RS1# → BS
c.MS → RS1# → RS2 → BS
d.MS → RS2# → BS
e.MS → RS2# → RS1 → BS
此系統資訊決定用於MS遞交之一最佳路徑。此決定應根據鏈路品質、QoS要求、等。特別是在高移動性的場合,MS的狀態會動態地改變,因而RS/BS選擇方式對於維持MS中可接受的QoS程度相當重要。
一MS在WiMAX中繼系統中會有許多和BS通訊的可能路徑。此系統必須選擇一最佳路徑來在MS和BS間通訊。
此系統必需選擇RS1#或RS2#來中繼MS和BS間之資訊。
先前供MS決定遞交之選擇方法係使用鏈路品質,例如CINR,這可由前綴或其他預先判定的接收序列來測量。然而,WiMAX中繼系統中,我們在MS之遞交決定時可能遭遇下列問題,這是本發明所考量解決的:
1.鏈路品質度量,諸如CINR以及RSSI,不足以供BS/RS選擇用於中繼系統。譬如,若RS2#有較RS1#良好的CINR,但RS2#沒有夠用的帶寬來為MS負擔一種QoS層級,則MS 會選擇RS1#來中繼;
2.若針對BS/RS選擇考量多個度量,傳訊的額外開銷(overhead)會增加;
3.中繼路徑會多於兩跳點,例如所列路徑c和e。因此,如何測量多跳點路徑之鏈路品質和如何以增加最少的額外開銷來傳訊是重要的課題。
4.為支援高行動性的使用者,BS/RS之選擇度量應有效率地復新。
所提議之BS/RS選擇方式細節 選擇度量之定義,有效的中繼(PoR):
各路徑會具有一PoR值來指出負擔MS之潛力。潛力值越高,此路徑作為一中繼路徑之機會越高。每一RS和MS會保存一表來列出用於不同路徑之PoR值。譬如,如第2圖所示,RS1#有兩個與BS通訊之路徑,其為「RS1#-BS1#」以及「RS1#-RS2#-BS2#」,因此,一PoR-路徑表會如下表所列:
兩站臺A和B間之一通用PoR定義,可寫成下列式子:
其中η n ,n=1,2,3...,係一負因數,這表示若此值增加,作為中繼路徑之機率會降低。譬如,一傳統的負因數 為路徑損失。k n 係此特定負因數之對應權重。γ m ,m=1,2,3...,係一正因數,這表示若此值增加,作為中繼路徑之機率會增加。譬如,可用帶寬為一正因數。λ m 係第m個正因數之權重。α 是此路徑之權重。某些類型之路徑可具有較高的權重值α 。譬如,若我們考量潛伏期及傳訊額外開銷,單跳點路徑可比多跳點路徑有較大的值。
若一路徑為多跳點,則此路徑之PoR為此路徑中所有鏈路之PoR值之乘積。譬如,一路徑「A-B-C」之PoR值可由下式計算:PoR A-B-C =PoR A-B ×PoR B-C (2)
譬如,若我們考量路徑損失,P L ,及可用帶寬,BWα 作為BS/RS選擇之度量,鏈路「A-B」之PoR可定義如下:
其中P L 為路徑損失,min{BW α_A BW α_B }為路徑中各節點之最小可用帶寬值。若路徑損失和可用帶寬如第3圖所列,我們可計算RS1#中之PoR值如:
若我們令α 1 =α 2 =1,顯然地,從PoR之定義來看,路徑「RS1#-BS2#」係用來中繼的一最佳路徑。
RS/BS針對遞交之選擇方法:
一PoR-路徑表應由RS和MS保存。
步驟1:更新RS/MS與BS間之鏈路PoR
一RS/MS計算鄰近BS及其之間之鏈路的PoR值。關於 此測量之鏈路品質測量可依據所接收之前綴、導向副載波、同步化符號等。
譬如,在第3圖中,由於RS1#和RS2#僅具有一個鄰近BS,則更新在RS1#及RS2#中之PoR-路徑表,變為:
步驟2:更新RS/MS及其鄰近RS間之路徑之PoR。
在此步驟中,一RS將會廣播其PoR表至其鄰近RS和MS。
各RS/MS將會就所接收之PoR表更新其PoR表。
首先,一RS會傳送一PoR-表-廣播請求,PoR_Br_Req,至其BS。BS將在下鏈子訊框中配置槽給RS廣播PoR表。第4圖顯示關於PoR表利用WiMAX TDD訊框結構來廣播之傳訊範例:第4圖中。在接收一PoR_Br_Req之後,BS會傳送一回應,PoR_Br_Rsp,至對應的RS。PoR_Br_Rsp封包包括下鏈子訊框中一RS區域之配置資訊,這會允許RS廣播其PoR表和其他資訊。
一RS可廣播在此RS區域內一預先決定的序列,因而其他RS和MS可利用此序列來測量鏈路品質。RS亦可廣播其 他度量,例如此RS區域中可用的帶寬。
一RS/MS會計算其本身和廣播PoR表之RS之間鏈路之PoR值。譬如,在第4圖中,RS2#會由所接收之資訊計算PoR RS2 #-RS1 # ,例如所述可用的帶寬及預先決定的序列。接著RS2#將會把PoR RS2 #-RS1 # 與所接收之PoR RS1 #-BS1 # 相乘來獲得鏈路「RS2#-RS1#-BS」之PoR值,並更新其PoR表。
一MS將會週期性地檢查PoR-路徑表來尋求具有最大PoR值之最佳路徑進行遞交。
主要優勢
本發明之實施例對於BS/RS在WiMAX系統中為MS選擇進行遞交提供一種有效率的解決方案。其優勢有:1.藉由相關效能上之改善(因選擇一最佳BS或RS來進行遞交以確保QoS)構成富士通之無線/纜線OFDMA(例如WiMAX)與同業的差異;2.本發明提議之方法在非中繼系統及多跳點中繼系統中提供一種選擇最佳BS/RS來進行遞交之方式;3.藉由動態選擇一最佳BS/RS,MS可適應於動態改變無線電環境與QoS要求;4.一種新穎的度量,稱作中繼(PoR)潛力,被定義為組合各種QoS,或與度量相關之鏈路品質,來幫助BS/RS選擇及減少傳訊額外開銷。此度量提供一種有效計算多跳點或單跳點鏈路品質之方式; 5.一種起源的傳訊機構,係針對所提議選擇方法而設計,其可相容於IEEE802.16e;6.對於分散式實務更具彈性。一分散式實務可釋放BS中之計算與傳訊負載;7.RS區域之定義提供RS更有效的廣播/發射資訊至其他RS和MS之方法。
本發明之實施例可以硬體、或在一或更多處理器上執行之軟體模組、或其等之組合來實現。即,熟於此技術領域者將瞭解一微處理器或數位信號處理器(DSP)可用來實現本發明實施例之一發射器之一些或所有功能。本發明亦可具現以一或更多裝置或設備程式(例如電腦程式及電腦程式產品)來實現本說明所描述之部份或全部方法。這類具現本發明之程式可儲存在電腦可讀式媒體上,或可呈現為一或更多信號的形式。這類信號可為可從一網際網路網站下載之資料信號、或可由一載波信號提供、或呈現以任何的形式。
第1圖顯示方案1:BS可覆蓋MS。一MS會具有許多與WiMAX.中繼系統中之BS通訊的可能路徑。此系統必須選擇一最佳路徑來在MS和BS間進行通訊;第2圖顯示方案2:BS無法覆蓋MS。此系統必須選擇RS1#或RS2#來中繼MS和BS間之資訊;第3圖顯示計算PoR值之一範例;第4圖顯示與PoR表廣播相關之傳訊之範例; 第5圖顯示一單胞元雙跳點無線通訊系統;第6a-b圖顯示中繼站之應用;以及第7圖繪示用於IEEE802.16標準的OFDMA實體層模式之單跳點TDD訊框結構。

Claims (25)

  1. 一種用於一通訊系統中之路徑(path)選擇方法,該系統包含至少三種通訊裝置,該等裝置中之一特定者係可操作來沿著至少兩不同通訊路徑發射及/或接收一通訊信號,該等路徑各為從該特定裝置直接透過該特定裝置與另一該裝置間的一單一通訊鏈路(link)延伸至另一該裝置的一單鏈路路徑,或為間接地經由在多個這種連續的鏈路上之一或更多中介之該裝置沿著該路徑一個鏈路接著一個鏈路地從該特定裝置延伸至該等其他或另一該裝置的一多鏈路路徑,且該等路徑其中至少一者為該種多鏈路路徑,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在該等多鏈路路徑上之每一中介裝置取得從一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並且將取得的該路徑適配性資訊發射至該中介裝置之向下鏈路的一向下鏈路裝置;以及在每一特定裝置,依據自該基地臺至該特定裝置之向上鏈路的一向上鏈路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選擇該等路徑其中一者供發射及/或接收;其中與該基地臺不相鄰的該等每一中介裝置接收自該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向上鏈路的一向上鏈路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並且根據所接收的該路徑適配性資訊及在介於該中介裝置與該中介裝置之向上鏈路的該向上鏈路裝置間之一鏈路獲取從該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特定裝置係一使用者端。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方法,其中該特定裝置係一行動端。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特定裝置係可操作來在此種通訊鏈路上接收一通訊信號及在另一種通訊鏈路上發射一通訊信號之一中繼裝置。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方法,其中該等或每一中介裝置係可操作來在此種通訊鏈路上接收一通訊信號以及在另一種通訊鏈路上發射一通訊信號之一中繼裝置。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在每一該等路徑上該特定裝置相對端之該裝置係一基地臺裝置。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等路徑中至少兩者為此種多鏈路路徑。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下列步驟:針對每一該等路徑之該或每一該等鏈路,獲取鏈路適配性資訊,這種鏈路適配性資訊在一單鏈路路徑之情形下係為路徑適配性資訊;針對每一該等多鏈路路徑,為該路徑之每一鏈路組合該鏈路適配性資訊以產生對於有關該路徑之路徑適配性資訊;以及依據該路徑適配性資訊針對每一該等路徑進行該選擇。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方法,其中每一獲取之鏈路適配性資訊包含一數值因數,且其中該組合步驟包含數學上地相加有關的該等因數。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包含在該特定裝置中進行該選擇。
  1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包含依據預定的選擇條件進行該選擇。
  1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方法,包含藉由選擇較其他該等路徑具有更佳適配性之該路徑來進行該選擇。
  1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方法,包含進行該選擇,藉由選擇該等路徑中其中一者,其路徑適配性資訊指出其適配性高於一預定適配性臨界值。
  14. 依據前述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方法,其中該等鏈路之其中至少一者的該鏈路適配性資訊包含一組合因數,其為該鏈路之多個組成因數的數學相加結果。
  1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系統係一OFDM或OFDMA通訊系統。
  16. 一套電腦程式,當該程式在一通訊系統中之電腦裝置中被執行時,造成該系統執行一路徑選擇方法,該系統包含至少三種通訊裝置,該等裝置中之一特定者係可操作來沿著至少兩不同通訊路徑發射及/或接收一通訊信號,該等路徑各為從該特定裝置直接透過該特定裝置與另一該裝置間的一單一通訊鏈路延伸至另一該裝置的一單鏈路路徑,或為間接地經由在多個這種連續的鏈路上 之一或更多中介之該裝置沿著該路徑一個鏈路接著一個鏈路地從該特定裝置延伸至該等其他或另一該裝置的一多鏈路路徑,且該等路徑其中至少一者為該種多鏈路路徑,且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在該等多鏈路路徑上之每一中介裝置取得從一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並且將取得的該路徑適配性資訊發射至該中介裝置之向下鏈路的一向下鏈路裝置;以及在每一特定裝置,依據自該基地臺至該特定裝置之向上鏈路的一向上鏈路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選擇該等路徑其中一者供發射及/或接收;其中與該基地臺不相鄰的該等每一中介裝置接收自該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向上鏈路的一向上鏈路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並且根據所接收的該路徑適配性資訊及在介於該中介裝置與該中介裝置之向上鏈路的該向上鏈路裝置間之一鏈路獲取從該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
  17. 一種通訊系統,其包含:至少三種通訊裝置,該等裝置中之一特定者係可操作來沿著至少兩不同通訊路徑發射及/或接收一通訊信號,該等路徑各為從該特定裝置直接透過該特定裝置與另一該裝置間的一單一通訊鏈路延伸至另一該裝置的一單鏈路路徑,或為間接地經由在多個這種連續的鏈路上之一或更多中介之該裝置沿著該路徑一個鏈路接著 一個鏈路地從該特定裝置延伸至該等其他或另一該裝置的一多鏈路路徑,且該等路徑其中至少一者為該種多鏈路路徑;在該等多鏈路路徑上之每一中介裝置的獲取裝置,其可操作來取得從一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並且將取得的該路徑適配性資訊發射至該中介裝置之向下鏈路的一向下鏈路裝置;以及在每一特定裝置之選擇裝置,其可操作來依據自該基地臺至該特定裝置之向上鏈路的一向上鏈路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選擇該等路徑其中一者供發射及/或接收;其中與該基地臺不相鄰的該等每一中介裝置之獲取裝置接收自該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向上鏈路的一向上鏈路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並且根據所接收的該路徑適配性資訊及在介於該中介裝置與該中介裝置之向上鏈路的該向上鏈路裝置間之一鏈路獲取從該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
  18. 一種用於一通訊系統之一特定通訊裝置的路徑選擇方法,該系統包含至少三種通訊裝置,該等裝置中之一特定者係可操作來沿著至少兩不同通訊路徑發射及/或接收一通訊信號,該等路徑各為從該特定裝置直接透過該特定裝置與另一該裝置間的一單一通訊鏈路延伸至該另一該裝置的一單鏈路路徑,或為間接地經由在多個這種連續的鏈路上之一或更多中介裝置沿著該路徑一個鏈路 接著一個鏈路地從該特定裝置延伸至該等其他或另一該裝置的一多鏈路路徑,且該等路徑其中至少一者為該種多鏈路路徑,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在該特定裝置,依據自一基地臺至該特定裝置之向上鏈路的一向上鏈路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選擇該等路徑其中一者供發射及/或接收;其中在該等多鏈路路徑上之每一中介裝置已取得從該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並且已將取得的該路徑適配性資訊發射至該中介裝置之向下鏈路的一向下鏈路裝置;以及與該基地臺不相鄰的該等每一中介裝置已接收自該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向上鏈路的一向上鏈路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並且已根據所接收的該路徑適配性資訊及在介於該中介裝置與該中介裝置之向上鏈路的該向上鏈路裝置間之一鏈路獲取從該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
  19. 一種電腦程式,當其被一通訊系統之一特定通訊裝置的一電腦裝置所執行時,使得該特定裝置執行一路徑選擇方法,該系統包含至少三個此種通訊裝置,該等裝置中之一特定者係可操作來沿著至少兩不同通訊路徑發射及/或接收一通訊信號,該等路徑各為從該特定裝置直接透過該特定裝置與另一該裝置間的一單一通訊鏈路延伸至另一該裝置的一單鏈路路徑,或為間接地經由在多個這種連續的鏈路上之一或更多中介裝置沿著該路徑一個鏈 路接著一個鏈路地從該特定裝置延伸至該等其他或另一該裝置的一多鏈路路徑,且該等路徑其中至少一者為該種多鏈路路徑,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在該特定裝置,依據自一基地臺至該特定裝置之向上鏈路的一向上鏈路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選擇該等路徑其中一者供發射及/或接收;其中在該等多鏈路路徑上之每一中介裝置已取得從該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並且已將取得的該路徑適配性資訊發射至該中介裝置之向下鏈路的一向下鏈路裝置;以及與該基地臺不相鄰的該等每一中介裝置已接收自該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向上鏈路的一向上鏈路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並且已根據所接收的該路徑適配性資訊及在介於該中介裝置與該中介裝置之向上鏈路的該向上鏈路裝置間之一鏈路獲取從該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
  20. 一種通訊系統之一特定通訊裝置,該系統包含至少三種通訊裝置,該等裝置中之一特定者係可操作來沿著至少兩不同通訊路徑發射及/或接收一通訊信號,該等路徑各為從該特定裝置直接透過該特定裝置與另一該裝置間的一單一通訊鏈路延伸至另一該裝置的一單鏈路路徑,或為間接地經由在多個這種連續的鏈路上之一或更多中介之該裝置沿著該路徑一個鏈路接著一個鏈路地從該特定裝置延伸至該等其他或另一該裝置的一多鏈路路徑,且 該等路徑其中至少一者為該種多鏈路路徑,該特定通訊裝置包含:在該特定裝置之選擇裝置,其可操作來依據自一基地臺至該特定裝置之向上鏈路的一向上鏈路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選擇該等路徑其中一者供發射及/或接收;其中在該等多鏈路路徑上之每一中介裝置已取得從該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並且已將取得的該路徑適配性資訊發射至該中介裝置之向下鏈路的一向下鏈路裝置;以及與該基地臺不相鄰的該等每一中介裝置已接收自該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向上鏈路的一向上鏈路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並且已根據所接收的該路徑適配性資訊及在介於該中介裝置與該中介裝置之向上鏈路的該向上鏈路裝置間之一鏈路獲取從該基地臺至該中介裝置之一路徑的路徑適配性資訊。
  2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特定通訊裝置,其係一使用者端。
  2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0或21項之特定通訊裝置,其係一行動端。
  2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0或22項之特定通訊裝置,其係一中繼裝置。
  24. 一種用於一通訊系統之一路徑選擇方法,該系統包含至少三種通訊裝置,該等裝置中之一特定者係可操作來沿 著至少兩不同通訊路徑發射及/或接收一通訊信號,該等路徑各為從該特定裝置直接透過該特定裝置與另一該裝置間的一單一通訊鏈路延伸至該另一該裝置的一單鏈路路徑,或為間接地經由在多個這種連續的鏈路上之一或更多中介裝置沿著該路徑一個鏈路接著一個鏈路地從該特定裝置延伸至該等其他或另一該裝置的一多鏈路路徑,且該等路徑其中至少一者為該種多鏈路路徑,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針對沿著至少該等多鏈路路徑或該等多鏈路路徑中之一者的各鏈路,獲取表示關於發射及/或接收之鏈路適配性的鏈路適配性資訊PoR,其中每一該等鏈路之該鏈路適配性資訊,PoR,係針對裝置A與B間之一鏈路定義為:(k n >0η n >0λ m >0γ m >0)其中η n ,n=1,2,3...,係一負因數,k n 係該第n個負因數之對應權重,γ m ,m=1,2,3...,係一正因數,λ m 係該第m個正因數之權重,而α 是從裝置A至裝置B之鏈路權重;針對至少該等多鏈路路徑或該等多鏈路路徑中之一者,藉由將每一該等鏈路之該等PoR相乘在一起,組合該路徑之每一鏈路的該鏈路適配性資訊來產生表示關於發射及/或接收之鏈路適配性之路徑適配性資訊;以及依據該路徑適配性資訊,選擇該等路徑其中一者來 發射及/或接收。
  2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在該等多鏈路路徑上之每一中介裝置將所獲取的該路徑適配性資訊廣播到該中介裝置之向下鏈路的一向下鏈路裝置。
TW096127969A 2006-08-18 2007-07-31 通訊系統(十) TWI4505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0616478A GB2440983A (en) 2006-08-18 2006-08-18 Wireless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16693A TW200816693A (en) 2008-04-01
TWI450517B true TWI450517B (zh) 2014-08-21

Family

ID=37081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27969A TWI450517B (zh) 2006-08-18 2007-07-31 通訊系統(十)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379582B2 (zh)
EP (1) EP2052506A1 (zh)
JP (1) JP4823357B2 (zh)
KR (2) KR101114611B1 (zh)
CN (2) CN101473608B (zh)
GB (1) GB2440983A (zh)
TW (1) TWI450517B (zh)
WO (1) WO20080201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616476D0 (en) 2006-08-18 2006-09-27 Fujitsu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101081732B1 (ko) 2007-12-05 2011-11-0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JP5291951B2 (ja) * 2008-02-27 2013-09-18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2106074B1 (en) 2008-03-27 2010-09-22 Fujitsu Limi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553711B2 (en) * 2009-03-19 2013-10-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ssociation and resource partitioning in a wireless network with relays
JP2010232945A (ja) * 2009-03-27 2010-10-14 Sharp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経路選択方法及び無線通信経路選択プログラム
US8446872B2 (en) * 2010-06-18 2013-05-21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device, method for data communication, and method for frequency allocation
EP2589162B1 (en) * 2010-06-30 2016-08-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eduction of interference in relay systems
JP5516820B2 (ja) * 2011-02-25 2014-06-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経路選択方法
CN103716835B (zh) * 2012-09-29 2017-06-16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基于多路径传输和接收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9019841B2 (en) * 2012-10-19 2015-04-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rchitecture for relays in LTE using D2D
WO2015191138A2 (en) * 2014-03-19 2015-12-17 Hughes Network Systems,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handover for low earth orbit (leo) satellite systems
CN105554681A (zh) * 2015-06-30 2016-05-04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CN105578500A (zh) * 2015-06-30 2016-05-11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终端
US10135521B2 (en) 2015-12-16 2018-11-20 Hughes Network Systems, Llc System and method of predictive satellite spot beam selection
JP6830203B2 (ja) * 2016-11-18 2021-02-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中継装置、プログラム、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144078A1 (en) 2018-01-19 2019-07-25 Hughes Network Systems, Llc User terminal handover predic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with nonstationary communications platforms
CN110166268B (zh) * 2018-02-13 2021-04-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回程网络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0033783A1 (en) 2018-08-10 2020-02-13 Lyteloop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xtending path length of a wave signal using angle multiplexing
CN111356201B (zh) * 2018-12-20 2022-04-1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极大覆盖分群方法、装置及网络节点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04935A (en) * 1993-03-09 1996-04-02 Alcatel N.V.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having path selection means for selecting a communication path
US6034946A (en) * 1997-04-15 2000-03-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election of routing paths in data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to satisfy multiple requirements
US6115580A (en) * 1998-09-08 2000-09-05 Motorola, Inc. Communications network having adaptive network link optimization using wireless terrain awareness and method for use therein
US6754192B2 (en) * 2002-04-29 2004-06-22 Harris Corporation Temporal transition network protocol (TTNP) in a mobile ad hoc network
US20040213198A1 (en) * 2003-04-23 2004-10-28 Hamid Mahmood Routing quality-of-service traffic in a wireless system
US20050286426A1 (en) * 2004-06-23 2005-12-29 Microsoft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link quality routing using a weighted cumulative expected transmission time metric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0123398B1 (ko) * 1994-11-30 1997-11-19 양승택 Cdma 이동통신 교환기에서 하드 핸드오프 제어방법
US5774067A (en) * 1995-06-07 1998-06-3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Flash-flooding multi-stage interconnection network with parallel path seeking switching elements
US6631267B1 (en) * 1999-11-04 2003-10-07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Road-based evaluation and interpolation of wireless network parameters
US6717950B2 (en) * 2002-01-20 2004-04-06 General Instrument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iority-based load balancing for use in an extended local area network
US20050135977A1 (en) 2003-12-19 2005-06-23 Caterpillar Inc. Multi-part catalyst system for exhaust treatment elements
GB2409600B (en) * 2003-12-22 2005-12-07 Toshiba Res Europ Ltd Routing in an ad hoc networking system
US7376122B2 (en) * 2004-02-23 2008-05-20 Microsoft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link quality source routing
DE602005026482D1 (de) * 2004-06-14 2011-04-07 Broadcom Corp Kompensation und Messung der Differentiellen Verzögerung in gebundenen Systemen
CN1333615C (zh) * 2004-07-23 2007-08-22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用于两跳蜂窝系统的中继选择和功率分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04935A (en) * 1993-03-09 1996-04-02 Alcatel N.V.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having path selection means for selecting a communication path
US6034946A (en) * 1997-04-15 2000-03-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election of routing paths in data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to satisfy multiple requirements
US6115580A (en) * 1998-09-08 2000-09-05 Motorola, Inc. Communications network having adaptive network link optimization using wireless terrain awareness and method for use therein
US6754192B2 (en) * 2002-04-29 2004-06-22 Harris Corporation Temporal transition network protocol (TTNP) in a mobile ad hoc network
US20040213198A1 (en) * 2003-04-23 2004-10-28 Hamid Mahmood Routing quality-of-service traffic in a wireless system
US20050286426A1 (en) * 2004-06-23 2005-12-29 Microsoft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link quality routing using a weighted cumulative expected transmission time metric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823357B2 (ja) 2011-11-24
GB2440983A (en) 2008-02-20
CN101473608A (zh) 2009-07-01
CN104602314A (zh) 2015-05-06
WO2008020163A1 (en) 2008-02-21
CN101473608B (zh) 2015-08-12
KR20090018684A (ko) 2009-02-20
TW200816693A (en) 2008-04-01
JP2010502073A (ja) 2010-01-21
EP2052506A1 (en) 2009-04-29
KR101397278B1 (ko) 2014-05-20
KR20110131300A (ko) 2011-12-06
KR101114611B1 (ko) 2012-03-05
GB0616478D0 (en) 2006-09-27
US8379582B2 (en) 2013-02-19
US20100238853A1 (en) 2010-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0517B (zh) 通訊系統(十)
KR100938333B1 (ko) 멀티-홉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이용하기 위한 송신 방법, 멀티-홉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컴퓨터 판독 가능한 기록 매체, 및 중간 장치
KR101041639B1 (ko) 멀티-홉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이용되는 송신 방법, 멀티-홉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기지국, 중계국, 및 이동국
KR101059304B1 (ko) 통신 시스템들
US7965618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s
TWI355161B (en)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101110932B1 (ko) 통신 시스템들
KR100983942B1 (ko) 멀티-홉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이용하기 위한 통신 방법, 멀티-홉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기지국 장치, 중간 장치, 및 사용자 장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