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9366B - A wireles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Google Patents

A wireles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9366B
TWI449366B TW100135754A TW100135754A TWI449366B TW I449366 B TWI449366 B TW I449366B TW 100135754 A TW100135754 A TW 100135754A TW 100135754 A TW100135754 A TW 100135754A TW I449366 B TWI449366 B TW I44936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rs
mobile terminal
bit information
terminal device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5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0755A (en
Inventor
Daisuke Nishikawa
Kazuaki Takeda
Tetsushi Abe
Yoshihisa Kishiyama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220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07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93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936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43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using 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 H04B7/2653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using 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for logical channel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無線基地台裝置、移動終端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無線通訊系統
本發明係有關於無線基地台裝置、移動終端裝置及無線通訊方法,尤其是有關於,次世代無線通訊系統中的無線基地台裝置、移動終端裝置及無線通訊方法。
在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網路中,為了頻率利用效率之提升、資料速率之提升等目的,藉由採用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或HSUPA(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使得以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為基礎的系統的特徵發揮到最大極限。關於該UMTS網路,為了達到更高速的資料速率、低延遲等目的,而正在探討長期演進技術(LTE:Long Term Evolution)(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1)。
第3世代系統,大體來說是使用5MHz的固定頻帶,可實現下行線路最大2Mbps左右的傳輸速率。另一方面,在LTE方式的系統(LTE系統)中,是使用1.4MHz~20MHz的可變頻帶,可實現下行線路最大300Mbps及上行線路75Mbps左右的傳輸速率。又,於UMTS網路中,為了更寬頻化及高速化,LTE的後繼系統也正在被探討(例如LTE進階版(LTE-A))。於LTE-A中,預定會將LTE規格的最高系統頻帶20MHz,擴充到下行線路為 100MHz左右、上行線路為40-60MHz左右。
順便一提,在LTE系統中,由無線基地台裝置(BS:Base Station)根據從移動終端裝置(UE:User Equipment)所發送之頻道品質測定用的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來測定頻道品質,正在被討論中(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2)。此時,無線基地台裝置,係基於頻道品質的測定結果,移動終端裝置進行用來發送上行鏈結共享頻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訊號所需的排程,並使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來進行指示。在Release 8 LTE中,SRS係被多工在構成上行鏈結無線訊框的子訊框的最終符號裡,被週期性地從移動終端裝置發送至無線基地台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 3GPP, TR25.912 (V7.1.0), "Feasibility study for Evolved UTRA and UTRAN", Sept. 2006
[非專利文獻2] 3GPP, TS36.213 (V8.7.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 ;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Release 8) ", May. 2009
然而,於LTE系統中,即使在沒有從移動終端裝置以上行鏈結所發送的PUSCH訊號存在時,SRS仍會週期性地被發送至無線基地台裝置。因此,無論PUSCH訊號之有無,被用於SRS之送訊的無線資源都會被固定地使用,造成難以有效率地使用無線資源之問題。
圖12係LTE系統中的SRS之送訊方法的說明圖。如圖12所示,在LTE系統中,頻道品質測定用的SRS,係被多工在構成上行鏈結(UL:Uplink)之無線訊框的子訊框(子訊框#n~#n+9)的最終符號裡,被週期性地從移動終端裝置發送至無線基地台裝置。在圖12中係圖示了,將SRS送訊週期設成5msec而在子訊框#n+1、#n+6的最終符號裡被多工了有SRS的情形。
另一方面,PUSCH訊號,係在收到PDCCH裡所含之上行鏈結(UL)排程允諾之通知後、4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傳輸時間間隔)後,以上行鏈結而被發送。此外,在上行鏈結排程允諾中,關於上行鏈結共享頻道係含有:上行鏈結的資源區塊(Resource Block)的分配資訊、UE的ID、資料大小、調變方式、上行鏈結的送訊功率資訊、Uplink MIMO時的解調參照訊號(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之資訊等。
子訊框,係為已被錯誤訂正編碼(頻道編碼)之1資料封包的送訊時間單位,等於1TTI。因此,若收到UL排程允諾之通知,則在4子訊框後會發送PUSCH。於圖12 中係圖示了,在構成下行鏈結(DL:Downlink)之無線訊框的子訊框(子訊框#m~#m+9)當中,使用子訊框#m~#m+2及#m+4來通知UL排程允諾,隨著這些UL排程允諾而以上行鏈結(UL)之子訊框#n+4~#n+6及#n+8來發送PUSCH訊號的情形。
如圖12所示,由於SRS係無關於以各子訊框而被發送之PUSCH訊號之有無而都會被發送,因此即使沒有UL排程允諾之通知,即使PUSCH訊號未被發送的情況下,仍會以上行鏈結(UL)而被週期性地發送至無線基地台裝置。若從有效率地使用無線資源的觀點來看,以無線基地台裝置的頻道品質測定為目的之SRS,係在有PUSCH訊號被發送時會被測定,較為理想。然而,在LTE系統中,由於無論PUSCH訊號之有無,被用於SRS之送訊的無線資源都會被固定地使用,因此難以有效率地使用無線資源。甚至,在LTE-A中正在探討具備複數天線之移動終端裝置所致之UL多重天線傳輸,因此必須要有複數天線份的SRS資源,因此可想而知,更有效率的無線資源之使用,將會被要求。
為了解決此問題,例如,在LTE-A中,考慮在任意時序上控制SRS之送訊時序的非週期SRS(Aperiodic SRS)之適用。
然而,在適用非週期SRS的情況下,控制SRS觸發之有無(送訊時序)用的資訊、或控制SRS送訊時之具體送訊條件用的SRS參數(Comb、頻率位置、循環移位 (Cyclic shift)號、頻寬等)等之SRS送訊控制資訊,必須要對移動終端裝置做適切通知。
本發明係有鑑於如此問題點而研發,其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無線基地台裝置、移動終端裝置及無線通訊方法,在適用非週期SRS的情況下,可對移動終端裝置適切通知SRS的送訊時序或SRS參數,可有效率地使用被用於SRS之送訊的無線資源。
本發明的無線基地台裝置之一樣態,係屬於用來控制移動終端裝置的非週期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之送訊的無線基地台裝置,其特徵為,具備:SRS設定部,係用以從含有用來指示不觸發非週期SRS的位元資訊、和用來分別指示要使用所定之預設SRS參數來發送非週期SRS的複數位元資訊的表格中,選擇出要通知給前記移動終端裝置的特定之位元資訊;將對前記移動終端裝置,將所定之預設SRS參數,以上位層進行通知,並且將前記特定之位元資訊,使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來進行通知。
若依據此構成,則可彈性地設定SRS送訊控制資訊而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同時還可有效率地使用被用於SRS之送訊的無線資源。
本發明的移動終端裝置之一樣態,係屬於進行非週期SRS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之送訊的移動終端裝 置,其特徵為,具有:收訊部,係用以接收,從含有用來指示不觸發非週期SRS的位元資訊、和用來分別指示要使用所定之預設SRS參數來發送非週期SRS的複數位元資訊的表格中所選擇出來的特定之位元資訊;和SRS送訊設定部,係用以基於前記特定之位元資訊、和被上位層所通知的所定之預設SRS參數,來控制非週期SRS之送訊。
本發明的無線通訊方法之一樣態,係屬於用來控制移動終端裝置的非週期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之送訊的無線通訊方法,其特徵為,具有:由無線基地台裝置,從含有用來指示不觸發非週期SRS的位元資訊、和用來分別指示要使用所定之預設SRS參數來發送非週期SRS的複數位元資訊的表格中,選擇出要通知給前記移動終端裝置的特定之位元資訊之步驟;和將前記特定之位元資訊,使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而通知給前記移動終端裝置之步驟;和將前記所定之預設SRS參數,以上位層來通知給前記移動終端裝置之步驟;以及由前記移動終端裝置,基於前記特定之位元資訊、和前記所定之預設SRS參數,來控制非週期SRS之送訊之步驟。
若依據本發明,則在適用非週期SRS的情況下,可對移動終端裝置適切通知SRS的送訊時序或SRS參數, 可有效率地使用被用於SRS之送訊的無線資源。
(實施形態1)
關於非週期SRS,參照圖1來說明。圖1係圖示了,於無線基地台裝置中,子訊框#m、#m+4的UL排程允諾,是被選擇來作為含有SRS之送訊指示(亦即SRS之送訊開啟的識別位元)的UL排程允諾時的情形。移動終端裝置,係一旦收到含有SRS之送訊指示的UL排程允諾之通知,則可隨應於其,而例如,可連同以4子訊框後之子訊框#n+4、#n+8所發送的PUSCH訊號,一起把SRS發送至無線基地台裝置。
此時,SRS係由於是和以含有送訊指示之UL排程允諾來指示送訊的PUSCH訊號,用同一子訊框來發送,因此被多工在子訊框#n+4、#n+8的最終符號裡。亦即,SRS係在被分配至子訊框#n+4、#n+8的PUSCH之後,被連續地多工。於無線基地台裝置中,係基於如此被連續於PUSCH而多工的SRS,來測定頻道品質,進行移動終端裝置上的PUSCH訊號送訊所需的排程。因此,由於可在PUSCH訊號被實際發送的時序上測定頻道品質,所以可反映出實際的頻道狀態來進行排程。
如此,藉由在任意時序上控制SRS之送訊,就可彈性地設定被用於SRS之送訊的無線資源。然而,在其另一方面,當進行非週期SRS之送訊時,如上述,控制 SRS之送訊時序的資訊(SRS觸發之有無)或控制SRS送訊時的具體送訊條件的SRS參數(comb、頻率位置、循環移位號、頻寬等)等之SRS送訊控制資訊,必須要對移動終端裝置做適切通知。
例如,如上述般地使UL排程允諾中含有SRS之送訊指示的資訊,亦即使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來控制SRS觸發之有無的情況下,規定SRS之送訊條件的SRS參數等其他資訊之通知是要如何控制而進行等之傳訊方法,目前尚未具體決定,這是今後探討的課題。於是,本發明人係檢討了對移動終端裝置適切通知SRS之送訊控制資訊的方法,而完成本案發明。
首先,本發明人係檢討了,作為SRS之送訊控制資訊的通知方法,是使UL排程允諾中僅含有關於SRS觸發之有無的資訊(1位元資訊)而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而將用來規定具體送訊條件的SRS參數(以下簡稱為「SRS參數」)等其他資訊,以RRC傳訊進行通知的情形。
本發明人進行檢討後發現,使UL排程允諾中僅含有關於SRS觸發之有無的1位元資訊而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時(參照圖2),可能會有無法充分有效活用無線資源之疑慮。
在圖2的情況中,由於各移動終端裝置所發送之非週期SRS的資源係事前於上位層中就被決定,因此若設定成在不同移動終端裝置間避免資源的碰撞的情況下,則對於不進行SRS送訊的移動終端裝置,也會保留資源(參 照圖3A)。其結果為,在SRS之送訊時,無法有效活用無線資源。
另一方面,在SRS之送訊時為了有效活用無線資源,若設定成由複數移動終端裝置來共用上位層中所被決定之分配資源,則SRS的送訊時序有可能在不同移動終端裝置間發生碰撞。預料在此情況下,會有無法在任意時序上發送SRS,或SRS之送訊發生很大延遲等問題(參照圖3B)。
又,作為SRS之送訊控制資訊的通知方法,考慮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中,含有關於觸發有無之資訊或SRS參數等所有SRS送訊控制資訊而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的方法。可是,預料在此種情況下,下行鏈結控制頻道的傳訊負擔會有顯著增大之問題。
於是,本發明人係想到了,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例如UL排程允諾或DL排程允諾)中設置2位元以上的位元欄位,除了SRS觸發之有無還加上把關於SRS參數之資訊之一部分加以組合而成為位元資訊來做規定(聯合編碼),以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剩餘的SRS參數資訊則藉由上位層來進行通知。藉此,就可將SRS觸發之有無及SRS參數等之SRS送訊控制資訊做彈性設定,而適切地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又,藉由將關於關於SRS參數之資訊之一部分,使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來進行通知,就可將各移動終端裝置所發送之非週期SRS之資源之一部分,於下位層中做控制,因此就可有效活用無線資源。
又,本發明人係想到了,將與SRS觸發之有無做組合而成為位元資訊來做規定的關於SRS參數之資訊或位元數,根據移動終端裝置的通訊狀況(例如,移動終端裝置的天線數、移動終端裝置在蜂巢網內的位置(與無線基地台裝置之距離)、蜂巢網內的移動終端裝置之數目等),而加以選擇。藉此,就可隨著移動終端裝置的通訊狀況,而彈性地設定SRS送訊控制資訊,可對移動終端裝置適切地通知SRS送訊控制資訊。
以下說明,對進行無線通訊之移動終端裝置,由無線基地台裝置來通知SRS送訊控制資訊,控制移動終端裝置的SRS之送訊時的非週期SRS之送訊控制。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說明適用於LTE-A的例子,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適用至LTE-A的情形。
本實施形態所述的非週期SRS之送訊控制,係於無線基地台裝置中,將SRS觸發之有無與關於SRS參數之資訊之一部分做組合而規定成的位元資訊,使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而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以控制移動終端裝置的非週期SRS之送訊。此外,所謂關於SRS參數之資訊之一部分,係指comb、頻率位置、循環移位號、頻寬等SRS之送訊時所必要之條件(SRS參數本身的一部分)、關於從事前設定之預設SRS參數起算的差分值之資訊、或是要從事前設定之複數預設SRS參數中選擇何者(選擇資訊)等的關於SRS參數之資訊。
具體而言,無線基地台裝置,係設定將SRS觸發之 有無與關於SRS參數之資訊之一部分加以組合而成為位元資訊而規定成的SRS觸發格式,從該當SRS觸發格式中選擇出適用於移動終端裝置之SRS送訊控制的所定之位元資訊。然後,將已選擇之所定之位元資訊,使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而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此外,所設定之SRS觸發格式,係事先對移動終端裝置使用RRC傳訊等而進行通知。
又,移動終端裝置係將從無線基地台裝置所通知的SRS觸發格式,以RRC傳訊等而加以接收。又,也將已被分配給下行鏈結控制頻道的所定之位元資訊,加以接收。然後,移動終端裝置係基於已接收之SRS觸發格式及所定位元資訊等而特定出SRS的送訊內容(SRS觸發之有無、SRS送訊條件等),進行SRS之送訊控制。此外,可構成為,在SRS之送訊控制資訊之中未被分配給下行鏈結控制頻道的資訊(未被規定在SRS觸發格式中的關於SRS參數之資訊等),係可藉由RRC傳訊等而另行對移動終端裝置做通知。
無線基地台裝置,作為SRS觸發格式之設定法,係可構成為,從被規定有彼此異種之SRS參數的複數SRS觸發格式(亦稱作「對映表」)之中,選擇出特定的對映表。複數對映表,係隨著SRS參數的種類而設定,無線基地台裝置係選擇對移動終端裝置所適用的特定對映表,以RRC傳訊等向移動終端裝置進行通知。
或者,無線基地台裝置,作為SRS觸發格式之設定 法,係亦可為,將預設SRS參數以RRC傳訊等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同時將從預設SRS參數起算之差分與SRS觸發之有無做組合而加以規定,使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來進行通知的手法。此時,對映表係被記載成從預設SRS參數起算之差分,差分的具體內容係亦可構成為,隨著RRC傳訊而彈性地變更。
或者,無線基地台裝置,作為SRS觸發格式之設定法,係亦可為,將複數預設SRS參數以RRC傳訊等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同時將使用哪個預設SRS參數(預設SRS參數之選擇資訊)與SRS觸發之有無做組合而加以規定,使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來進行通知的手法。以下,參照圖4~圖5來說明對映表的具體例。
圖4係圖示了,將SRS觸發格式(對映表)以2位元的位元資訊來做規定的情形。圖4A~圖4C中,作為複數對映表,圖示了分別規定了異種之SRS參數的3個對映表。圖4A係圖示了作為以PDCCH進行通知的SRS參數是使用「Comb」的情形,圖4B係圖示了作為以PDCCH進行通知的SRS參數是使用「頻率位置」的情形,圖4C係圖示了作為以PDCCH進行通知的SRS參數是使用「循環移位號(CS)」的情形。
又,圖4D、E係圖示了作為以PDCCH進行通知的內容是使用「從預設SRS參數起算之差分」的情形,圖4F係圖示了作為以PDCCH進行通知的內容是使用「從複數預設SRS參數中選擇」的情形。以下具體說明各對映表 。
圖4A所示的對映表,係至少具有將SRS設成不發送的位元資訊、和規定了發送SRS之Comb的位元資訊。更具體而言,位元資訊「00」係表示將SRS設成不發送(不觸發SRS),位元資訊「01」係表示將SRS以Comb0發送(觸發SRS),位元資訊「10」係表示將SRS以Comb1發送(觸發SRS),位元資訊「11」係不做任何設定,或是預留給將來擴充用。此外,Comb係為規定發送SRS之子載波位置的參數,可採取2種狀態。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並非個別地規定關於SRS觸發之有無的資訊、和關於SRS參數(此處係為Comb)之資訊,而是組合起來成為位元資訊而進行規定(聯合編碼)。如此,藉由將關於SRS觸發之有無的資訊、和關於SRS參數之資訊進行聯合編碼,就可抑制PDCCH的位元數之增加並有效利用無線資源。
圖4B所示的對映表,係至少具有將SRS設成不發送的位元資訊、和規定了發送SRS之頻率位置的位元資訊。更具體而言,位元資訊「00」係表示不發送SRS,位元資訊「01」係表示將SRS以頻率位置0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10」係表示將SRS以頻率位置1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11」係表示將SRS以頻率位置2來進行送訊。此外,頻率位置係用來規定發送SRS之頻率的位置用的參數,頻率位置的數目係基於系統頻寬與每一使用者的SRS頻寬而設定。
又,於圖4B中也是,與圖4A同樣地,將關於SRS送訊有無的資訊、和關於SRS參數(此處係為頻率位置)之資訊予以聯合編碼,以抑制PDCCH的位元數增加。
圖4C所示的對映表,係至少具有將SRS設成不發送的位元資訊、和規定了發送SRS之際所適用的循環移位號的位元資訊。更具體而言,位元資訊「00」係表示不發送SRS,位元資訊「01」係表示將SRS以CS0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10」係表示將SRS以CS1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11」係表示將SRS以CS2來進行送訊。此外,循環移位號,係在使用循環移位而進行正交多工之際,係為用來規定循環移位量的參數,具有8種狀態。對映表中的循環移位號之規定,係可為例如圖4C之例子所示般地連續排列(CS0、CS1、CS1),也可以離散地對映(例如CS0、CS3、CS6)。
又,於圖4C中也是,與圖4A、B同樣地,將關於SRS送訊有無的資訊、和關於SRS參數(此處係為循環移位號)之資訊予以聯合編碼,以抑制PDCCH的位元數增加。
圖4D所示的對映表,係至少具有:將SRS設成不發送的位元資訊、指示要以RRC傳訊另行通知之預設SRS參數中進行送訊的位元資訊、規定了將從預設參數起算之循環移位差分予以通知之循環移位量的位元資訊。更具體而言,位元資訊「00」係表示不發送SRS,位元資訊「01」係表示將SRS以預設SRS參數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 「10」係表示將SRS從預設SRS參數起做循環移位量x值的移位而送訊,位元資訊「11」係表示將SRS從預設SRS參數起做循環移位量y值的移位而送訊。此處,循環移位量的x值、y值係亦可事先決定,也可以RRC傳訊而被彈性變更。
圖4E所示的對映表,係至少具有:將SRS設成不發送的位元資訊、指示要以RRC傳訊另行通知之預設SRS參數中進行送訊的位元資訊、規定了將從預設參數起算之Comb的差異或循環移位差分予以通知之循環移位量的位元資訊。更具體而言,位元資訊「00」係表示不發送SRS,位元資訊「01」係表示將SRS以預設SRS參數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10」係表示將SRS以不同於預設SRS參數的Comb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11」係表示將SRS從預設SRS參數起做循環移位量x值的移位而送訊。此處,循環移位量的x值係亦可事先決定,也可以RRC傳訊而被彈性變更。
圖4F所示的對映表,係至少具有:將SRS設成不發送的位元資訊、指示要使用RRC傳訊另行通知之複數預設SRS參數之任一者來進行送訊的位元資訊。更具體而言,位元資訊「00」係表示不發送SRS,位元資訊「01」係表示將SRS以預設a的SRS參數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10」係表示將SRS以預設b的SRS參數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11」係表示將SRS以預設c的SRS參數來進行送訊。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SRS觸發格式中所規定之SRS參數或位元數的選擇方法,可構成為,根據移動終端裝置的通訊狀況(移動終端裝置之天線數、移動終端裝置在蜂巢網內之位置(與無線基地台裝置之距離)、蜂巢網內的移動終端裝置之數目等)來進行。
例如,當無線基地台裝置是從如上記圖4A~圖4C等所示的被規定有彼此異種之SRS參數的複數對映表之中選擇出任意對映表的情況下,係可基於各對映表中所被設定之SRS參數與移動終端裝置之通訊狀況的關係來做選擇。
具體而言,優先選擇SRS參數設定範圍不易受到移動終端裝置之通訊狀況而影響的SRS參數所被規定的對映表,較為理想。
例如,當移動終端裝置是使用複數天線時,係選擇天線之多工所用之參數(例如循環移位號)以外的SRS參數所被規定的對映表(圖4A、B),較為理想。這是因為,當天線之多工是使用了循環移位號的情況下,若對SRS觸發格式也使用循環移位號,則有可能因為被天線多工與使用者多工雙方使用,導致SRS送訊控制資訊的自由度有可能會變少。
又,對於以廣頻帶來發送SRS的移動終端裝置(例如蜂巢網附近的移動終端裝置),係選擇頻率關連之SRS參數(頻帶位置、頻帶等)以外之SRS參數所被規定的對映表(圖4A、C),較為理想。這是因為,對於以廣頻 帶來發送SRS的移動終端裝置,係無法藉由頻率位置來獲得使用者間多工的效果。
又,當蜂巢網內的移動終端裝置數目較多時,則在對映表中詳細規定SRS參數等資訊,較為理想。因此,此時係選擇位元數較多的對映表,較為理想。
圖5係圖示了,將SRS觸發格式(對映表)以3位元的位元資訊來做規定的情形。此處,作為複數個對映表,圖示了分別將異種的SRS參數予以規定2個(Comb、頻率位置或循環移位號當中的至少2個)的情形。具體而言,圖5A係表示使用Comb及頻率位置的情形,圖5B係表示使用Comb及循環移位號的情形,圖5C係表示使用頻率位置及循環移位號的情形。以下具體說明各對映表。
圖5A所示的對映表,係至少具有將SRS設成不發送的位元資訊、和發送SRS之Comb及頻率位置做組合而規定的位元資訊。更具體而言,位元資訊「000」係表示不發送SRS,位元資訊「001」係表示將SRS以Comb0及頻率位置0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010」係表示將SRS以Comb0及頻率位置1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011」係表示將SRS以Comb0及頻率位置2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100」係表示將SRS以Comb1及頻率位置0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101」係表示將SRS以Comb1及頻率位置1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110」係表示將SRS以Comb1及頻率位置2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111」係不做任何設定,或是預留給將來擴充用。
亦即,關於SRS觸發之有無的資訊、和關於SRS參數(此處係為Comb、頻率位置)之資訊係不是個別地規定,而是組合起來成為位元資訊而做規定(聯合編碼)。如此,藉由將關於SRS觸發之有無的資訊、和複數個關於SRS參數之資訊進行聯合編碼,就可有效抑制PDCCH的位元數之增加。
圖5B所示的對映表,係至少具有將SRS設成不發送的位元資訊、和發送SRS之Comb及循環移位號做組合而規定的位元資訊。更具體而言,位元資訊「000」係表示不發送SRS,位元資訊「001」、「010」、「011」係表示將SRS以Comb0來進行送訊並且分別以CS0~CS2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100」、「101」、「110」係表示將SRS以Comb1來進行送訊並且分別以CS0~CS2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111」係不做任何設定,或是預留給將來擴充用。
圖5C所示的對映表,係至少具有將SRS設成不發送的位元資訊、和發送SRS之頻率位置及循環移位號做組合而規定的位元資訊。更具體而言,位元資訊「000」係表示不發送SRS,位元資訊「001」、「010」、「011」係表示將SRS以頻率位置0來進行送訊並且分別以CS0~CS2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100」、「101」、「110」係表示將SRS以頻率位置1來進行送訊並且分別以CS0~CS2來進行送訊,位元資訊「111」係不做任何設定,或是預留給將來擴充用。
當複數的對映表是被規定成上記圖5A~圖5C的情況下,無線基地台裝置係就每一台移動終端裝置而選擇任意的對映表,當作SRS觸發格式而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
又,當無線基地台裝置是從如上記圖5A~圖5C等所示的被規定有彼此異種之SRS參數的複數對映表之中選擇出任意對映表的情況下,係如上述般地可基於移動終端裝置的通訊狀況來進行。
上記的圖5中雖然作為複數個對映表,圖示了分別將異種的SRS參數予以規定2個(Comb、頻率位置或循環移位號當中的至少2個)的情形,但亦可如圖4A~圖4C之構成,以1種SRS參數來做規定,也可以用3種以上的SRS參數來做規定。或者,亦可如圖4D~圖4F的構成所示,是以RRC傳訊來通知預設參數為前提之構成。
此外,複數對映表,係可構成為讓無線基地台裝置的記憶部加以記憶而從該當記憶部做選擇,也可構成為從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所記憶的對映表中做選擇。又圖4、圖5所示的對映表係為一例,對映表中所設定的關於SRS參數之資訊或其組合係不限定於這些。又,設定的位元數只要是2以上即可,沒有限制。
接著,具體說明上述SRS觸發格式對下行鏈結控制頻道(PDCCH)之適用。在PDCCH中,係隨著送訊模式或送訊資訊而被規定有複數不同的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格式。例如,DCI format0係被使用於上行鏈結共享頻道(PUSCH)的排程資訊之通知(UL 排程允諾)。
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使SRS觸發格式中的所定之位元資訊,在複數DCI格式之中,被包含在關於SRS之資訊所被規定的任一DCI格式裡,然後通知給前記移動終端裝置。又,關於SRS之資訊係可在複數DCI格式中做規定,例如,至少在第一DCI格式與第二DCI格式中規定關於SRS之資訊。此外,將關於SRS之資訊加以規定的DCI格式的數目,並不限於2個。
在複數DCI格式中規定關於SRS之資訊的情況下,各DCI格式所對應的SRS觸發格式間,分配之位元數或指示的SRS送訊內容有時候會有所不同。例如,在DCI format0中,關於SRS是檢討了1位元的分配。又,作為UL多重天線傳輸用UL排程允諾係檢討將DCI format4做規定,在DCI format4中,關於SRS是檢討了2位元以上(2位元或3位元)之分配。
此時,作為關於SRS參數之資訊,在DCI format0中係可規定1則,DCI format4係可規定3則(2位元的情形)或7則(3位元的情形)。亦即,DCI format0與DCI format4中所能規定的內容係為不同。
例如,對DCI format0,如圖13A所示,使用具有:將SRS設成不發送的位元資訊「0」、和指示要使用RRC傳訊另行通知之預設X之SRS參數來進行送訊的位元資訊「1」的SRS觸發格式。又,對DCI format4,係如圖13B所示,使用具有:將SRS設成不發送的位元資訊「00 」、和指示使用複數預設a、b、c之SRS參數之任一者來進行送訊的位元資訊「01」、「10」、「11」的SRS觸發格式。此外,複數預設a、b、c之SRS參數,係藉由RRC傳訊而另行通知。
如此對規定有關於SRS之資訊之各DCI格式來設定SRS觸發格式之際,若對每一DCI格式規定了不同的送訊內容(X是與a、b、c之任一者都不同),則在1使用者中可將對每一DCI格式所分配之SRS資源設計成不同構成,但一方面需要對每一DCI格式獨立構成SRS資源分配,因此SRS的資源設計會變得繁雜。
因此,當將前記關於SRS之資訊所被規定的DCI格式做複數規定時,將各DCI格式所對應之SRS觸發格式的SRS送訊內容做共通設定,站在削減RRC傳訊負擔的觀點來看,較為理想。例如,於圖13中係被設定成,X是與a、b、c之任一者相同。如此,藉由將不同DCI格式所對應之SRS觸發格式之送訊內容做共通設定,就可削減RRC傳訊負擔。
在關於SRS之資訊所被規定的複數DCI格式間,分配位元數有所不同的情況下,如圖13所示,只要規定成,使得位元數較小的SRS觸發格式中所被規定的送訊內容,被包含在位元數較大的SRS觸發格式中所被規定的送訊內容裡即可。
此外,圖13雖然作為關於SRS之資訊所被規定之DCI格式,是舉出身為UL排程允諾的DCI format0與 DCI format4的例子來說明,但亦可構成在其他DCI格式中規定關於SRS之資訊。例如,亦可在身為DL排程允諾的DCI格式(例如DCI format1A等)中,規定關於SRS之資訊。此時也是,在複數之DL排程允諾的DCI格式中規定關於SRS之資訊之際,將各DCI格式所對應之SRS觸發格式的SRS送訊內容做共通設定,較為理想。
又,亦可構成為,在關於SRS之資訊所被規定的DCI格式中,設定位元數不同的複數SRS觸發格式,基於所定條件來適宜選擇所要適用之SRS觸發格式。
例如,於DCI format4中,考慮所設定的位元數(2位元或3位元)來設定SRS觸發格式中所規定之SRS送訊內容,較為理想。具體而言,在相對較少位元數(例如2位元)所對應之SRS觸發格式,係設計成用來通知SRS預設參數之內容(參照圖14A)。藉此,就可增大網路側所能指示之資源的自由度。
另一方面,在相對較多位元數(例如3位元)所對應之SRS觸發格式,係設計成用來從SRS預設參數將部分參數做移位之內容(參照圖14B)。藉此,就可降低RRC傳訊的負擔。
又,亦可構成為如圖14所示,對應於不同位元數來設定SRS觸發格式的送訊內容時,則關於所選擇之位元數,是使用RRC傳訊來做適宜通知,就可隨著狀況而做適宜控制。例如,當使用者數較少時,就適用以相對較少位元數(例如2位元)做規定之SRS觸發格式,來將2 位元資訊以PDSCH進行通知。又,當使用者數達到所定數以上時,就適用以相對較多位元數(例如3位元)做規定之SRS觸發格式,來將3位元資訊以PDSCH進行通知,可構成如此。
如此,隨著位元數來設定SRS觸發格式的SRS送訊內容,基於所定條件來選擇進行通知的位元數,就可彈性地設定SRS送訊控制資訊,可有效率地使用無線資源。
以下,關於非週期SRS之送訊控制的具體程序,參照圖6來說明。
首先,無線基地台裝置係設定將SRS觸發之有無與關於SRS參數之資訊之一部分加以組合而成為位元資訊而規定成的SRS觸發格式,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step11)。例如,無線基地台裝置,係從如上記圖4、圖5所示之被規定有彼此異種之SRS參數的複數對映表之中,對移動終端裝置選擇所定之對映表,當作SRS觸發格式而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對移動終端裝置之通知,係可使用RRC傳訊來進行。又,如圖4D~圖4F所示,若為必須要有預設SRS參數的手法,則將預設SRS參數一併通知。
此外,若是無線基地台裝置從複數對映表中選擇任意對映表的情況,則如上述,可隨著移動終端裝置的通訊狀況來進行。
接著,無線基地台裝置係從已設定之SRS觸發格式(對映表)之中選擇出對移動終端裝置適用的所定之位元資訊,使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而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 step12)。對移動終端裝置的通知,係可包含在UL排程允諾或DL排程允諾中而進行。
接著,移動終端裝置,係將從無線基地台裝置所通知的SRS觸發格式、和使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而被通知的所定之位元資訊,予以接收,基於這些資訊而特定出SRS之送訊內容(step13)。此外,未被分配給下行鏈結控制頻道的其他SRS之送訊控制資訊,係藉由RRC傳訊等而另行對移動終端裝置進行通知。
接著,移動終端裝置係基於已特定之SRS之送訊內容,來控制SRS之送訊(step14)。當已特定之SRS的送訊內容係為將SRS設成不送訊(不觸發SRS)的資訊時,則不進行SRS之送訊(step15)。另一方面,當已特定之SRS的送訊內容是含有將SRS予以觸發的資訊時,則基於已被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的SRS參數所規定的送訊條件,來進行SRS之送訊(step16)。具體而言,係使用已特定之SRS之送訊內容或藉由RRC傳訊所通知的其他SRS送訊控制資訊,而以所定條件來發送SRS。
(實施形態2)
在本實施形態中,說明關於將週期性被送往移動終端裝置的週期SRS(Periodic SRS)宇非週期SRS(Aperiodic SRS)加以組合而適用時的SRS之送訊控制。
在將週期SRS與非週期SRS予以組合而適用的情況下,週期SRS係以所定送訊間隔而被發送,但非週期 SRS係基於從無線基地台裝置所通知的SRS送訊控制資訊而進行送訊。例如,如圖15所示,週期SRS係將送訊週期設成5msec而被多工在各子訊框的最終符號。另一方面,非週期SRS係例如與收到含有非週期SRS之送訊指示的UL排程允諾之通知的4子訊框後之子訊框所發送的PUSCH訊號,一起被發送。
此時,有時候會隨著UL排程允諾的通知時序,導致週期SRS與非週期SRS的送訊時序發生重疊。其結果為,可能會導致SRS之送訊發生大幅延遲。
因此是構成維,在將週期SRS與非週期SRS予以組合而適用的情況下,週期SRS與非週期SRS的送訊時序發生重疊之際,在送訊時序有重疊的子訊框中,讓其中一方的SRS之送訊優先進行,而不進行另一方的SRS之送訊。藉此,即使在將週期SRS與非週期SRS予以組合而適用的情況下,仍可抑制週期SRS與非週期SRS之送訊時序重疊所導致的SRS送訊延遲。
作為一例,假設構成為,讓可測定PUSCH訊號被發送之時序上之頻道品質的非週期SRS優先。此時,週期SRS與非週期SRS之送訊時序重疊之際,係不進行週期SRS之送訊,而讓非週期SRS之送訊優先進行。此外,亦可構成為,隨著通訊環境而讓週期SRS優先,優先的SRS係以RRC傳訊進行通知。
又,作為其他方法,亦可構成為,藉由將週期SRS與非週期SRS之送訊時序分散至不同的子訊框而設定, 以徹底避免週期SRS與非週期SRS之送訊時序的碰撞。
此時,某子訊框係僅設定週期SRS,在另一子訊框中設定非週期SRS。例如,送訊週期為5msec的週期SRS,係僅設定在5×n子訊框(n為1以上之整數)中,將非週期SRS設定在5×n以外的子訊框之任一者裡之構成。
此外,於本實施形態中,關於非週期SRS之送訊控制,係可適用上記實施形態1所示之構成。此時,移動終端裝置係基於從無線基地台裝置所通知的SRS送訊控制資訊而將非週期之SRS對無線基地台進行送訊,同時,以所定週期來發送週期SRS。
(實施形態3)
以下說明,將上述參照訊號之送訊控制加以適用的無線基地台裝置及移動終端裝置之構成等。此處,說明使用對應於LTE-A方式的系統(LTE-A系統)的無線基地台裝置及移動終端裝置的情形。
首先,一面參照圖7,一面說明具有移動終端裝置100及無線基地台裝置200的無線通訊系統10。圖7係具有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所述之移動終端裝置100及無線基地台裝置200的無線通訊系統10之構成的說明圖。此外,圖7所示的無線通訊系統10,係例如為LTE系統或是包含SUPER 3G的系統。又,該無線通訊系統1係亦可稱作IMT-Advanced,亦可稱作4G。
如圖7所示,無線通訊系統10係含有:無線基地台 裝置200、與該無線基地台裝置200通訊的複數移動終端裝置100(1001 、1002 、1003 、...100n ,n係為n>0的整數)所構成。無線基地台裝置200係與上位台裝置30連接,該上位台裝置30係與核心網路40連接。移動終端裝置100,係於蜂巢網50中,與無線基地台裝置200進行通訊。此外,上位台裝置30雖然包含有例如存取閘道裝置、無線網路控制器(RNC)、機動性管理實體(MME)等,但不限定於此。
於無線通訊系統10中,作為無線存取方式,關於下行鏈結係適用OFDMA(正交分頻多元接取),關於上行鏈結則是適用SC-FDMA(單載波-分頻多元接取)或叢集化DFT展頻OFDM(Clustered DFT-Spread OFDM)。
OFDMA,係將頻帶分割成複數個窄頻帶(子載波),將資料對映至各子載波而進行通訊的多載波傳輸方式。SC-FDMA,係將系統頻帶對每台終端分割成1或連續的資源區塊所成之頻帶,藉由複數終端彼此使用不同頻帶,以降低終端間干擾的單載波傳輸方式。叢集化DFT展頻OFDM,係將非連續性的叢集化之子載波的群組(叢集),分配給1台移動終端UE,藉由對各叢集適用離散傅立葉轉換展頻OFDM,而實現上行鏈結的多元連接之方式。
此處,說明LTE系統中的通訊頻道。關於下行鏈結,係使用有:被各移動終端裝置100所共用的PDSCH、和下行L1/L2控制頻道(PDCCH、PCFICH、PHICH)。藉由該PDSCH,來發送使用者資料、亦即通常資料訊號 。送訊資料,係被包含在該使用者資料中。此外,含有送訊識別位元的UL排程允諾或DL排程允諾,係藉由L1/L2控制頻道(PDCCH)而被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100。
關於上行鏈結,係使用有:被各移動終端裝置100所共用使用的PUSCH、和屬於上行鏈結之控制頻道的PUCCH。藉由該PUSCH,就可傳輸使用者資料。又,藉由PUCCH而傳輸下行鏈結的無限品質資訊(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等。
接著,參照圖8,說明無線基地台裝置的機能構成。圖8係無線基地台裝置的機能區塊圖之一例。
如圖8所示,無線基地台裝置200係具備:收送訊天線202、放大部204、收送訊部206、基頻訊號處理部208、呼叫處理部210、傳輸路介面212所構成。收送訊天線202係亦可複數具有。
關於上行鏈結,以收送訊天線202所接收到的無線頻率訊號,係在放大部204中被增幅成,在AGC之下收訊功率是被補正成一定功率。已被增幅之無線頻率訊號,係於收送訊部206中被頻率轉換成基頻訊號。該基頻訊號係在基頻訊號處理部208中進行所定處理(錯誤訂正、解碼等)之後,透過傳輸路介面212而被傳輸至未圖示的存取閘道裝置。存取閘道裝置係被連接至核心網路,管理著各移動終端。
關於下行鏈結的資料,係從上位裝置透過傳輸路介面 212而被輸入至基頻訊號處理部208。在基頻訊號處理部208中,係被進行重送控制(H-ARQ(Hybrid ARQ))之處理、排程、傳輸格式選擇、頻道編碼等,然後傳輸至收送訊部206。在收送訊部206中,係將從基頻訊號處理部208所輸出的基頻訊號,頻率轉換成無線頻率訊號。經過頻率轉換的訊號,其後係被放大部204增幅然後從收送訊天線202發送。
呼叫處理部210,係與上位裝置的無線控制台之間收送呼叫處理控制訊號,進行無線基地台裝置200的狀態管理或資源分配。此外,第1層處理部2081與MAC處理部2082中的處理,係根據呼叫處理部210中所被設定的、無線基地台裝置200與移動終端裝置100n 之間的通訊狀況,而被進行。
接著,參照圖9,說明基頻處理部的機能構成。圖9係無線基地台裝置的基頻訊號處理部的機能區塊圖。
如圖9所示,基頻訊號處理部208係具有:第1層處理部2081、MAC(Medium Access Control)處理部2082、RLC處理部2083、SRS觸發格式設定部2084、SRS設定部2085、下行鏈結頻道設定通知部2086。
第1層處理部2081,係主要進行有關於實體層的處理。在第1層處理部2081中,例如對上行鏈結中所接收到的訊號,進行頻道解碼、離散傅立葉轉換(DFT)、頻率去對映、逆傅立葉轉換(IFFT)、資料解調等之處理。又,對下行鏈結中所發送之訊號,進行頻道編碼、資料調 變、頻率對映、逆傅立葉轉換(IFFT)等之處理。
MAC處理部2082係進行:對上行鏈結中所接收到之訊號的MAC層上的重送控制(HARQ)、對上行/下行鏈結的排程、PUSCH/PDSCH的傳輸格式之選擇、PUSCH/PDSCH的資源區塊之選擇等處理。
RLC處理部2083係對上行鏈結中所接收到之封包/下行鏈結中所發送之封包,進行封包之分割、封包之結合、RLC層的重送控制等。
SRS觸發格式設定部2084,係設定將SRS觸發之有無與關於SRS參數之資訊之一部分加以組合而成為位元資訊而規定成的SRS觸發格式。已被設定之SRS觸發格式,係藉由RRC傳訊等而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又,SRS觸發格式設定部2084,係基於移動終端裝置之通訊狀況來選擇SRS觸發格式中所設定的關於SRS參數之資訊。
又,SRS觸發格式設定部2084,係從彼此異種之SRS參數所被規定之複數SRS觸發格式(對映表)之中,根據移動終端裝置的通訊狀況,選擇出特定的SRS觸發格式,藉此就可設定SRS觸發格式。此時,可使用上記圖4、圖5所示的對映表等。此外,複數對映表,係可構成為記憶在SRS觸發格式設定部2084內,也可構成為讓無線基地台裝置內的記憶部加以記憶而從該當記憶部做選擇。又,也可構成為從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所記憶的對映表中做選擇。
SRS設定部2085,係從SRS觸發格式設定部2084中 所被設定的SRS觸發格式中,選擇出要向移動終端裝置進行通知的所定之位元資訊。亦即,SRS設定部2085係針對要對移動終端裝置做適用的SRS送訊內容(SRS觸發之有無、SRS送訊時的具體送訊條件之一部分),進行設定。
下行鏈結頻道設定通知部2086,係使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來控制對移動終端裝置的被SRS設定部2085所選擇之所定之位元資訊之通知。又,下行鏈結頻道設定通知部2086,係使所定之位元資訊,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的複數DCI格式中,被包含在關於SRS之資訊所被規定的任一DCI格式(上行鏈結排程允諾或下行鏈結排程允諾)裡,然後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
接著,參照圖10,說明移動終端裝置的機能構成。圖10係本實施形態中的移動終端裝置之機能區塊圖的一例。
如圖10所示,移動終端裝置100n 係具備:收送訊天線102、對應於收送訊天線102的放大部104、收送訊部106、基頻訊號處理部108、呼叫處理部110、應用部112所構成。
關於上行鏈結的資料,係從應用部112而被輸入至基頻訊號處理部108。在基頻訊號處理部108中,係進行重送控制(H-ARQ(Hybrid ARQ))之處理、排程、傳輸格式選擇、頻道編碼、送訊功率設定等,然後每一天線地傳輸至收送訊部106。在收送訊部106中,係將從基頻訊號 處理部108所輸出的基頻訊號,每一天線地頻率轉換成無線頻率訊號。經過頻率轉換的訊號,其後係被放大部104增幅然後從收送訊天線102每一天線地發送。
關於下行鏈結,以收送訊天線102所接收到的無線頻率訊號,係在放大部104中被增幅成,在AGC(Auto Gain Control)之下收訊功率是被補正成一定功率。已被增幅之無線頻率訊號,係於收送訊部106中被頻率轉換成基頻訊號。該基頻訊號係在基頻訊號處理部108中進行所定處理(錯誤訂正、解碼等)之後,被傳輸至呼叫處理部110及應用部112。呼叫處理部110,係進行與無線基地台裝置之通訊的管理等,應用部112係進行有關於實體層或比MAC層更上層的處理等。
接著,參照圖11,說明上記圖10所示之移動終端裝置的基頻處理部的機能構成。
基頻訊號處理部108係具有:第1層處理部1081、MAC處理部1082、RLC處理部1083、SRS觸發格式收訊部1084、下行鏈結控制頻道收訊部1085、SRS送訊設定部1086。
第1層處理部1081,係主要進行有關於實體層的處理。在第1層處理部1081中,例如對下行鏈結中所接收到的訊號,進行頻道解碼、離散傅立葉轉換(DFT)、頻率去對映、逆傅立葉轉換(IFFT)、資料解調等之處理。又,對上行鏈結中所發送之訊號,進行頻道編碼、資料調變、頻率對映、逆傅立葉轉換(IFFT)等之處理。
MAC處理部1082係進行:對下行鏈結中所接收到之訊號的MAC層上的重送控制(HARQ)、對下行鏈結的排程資訊之解析(PDSCH的傳輸格式之特定、PDSCH的資源區塊之特定)等。又,MAC處理部1082係進行對上行鏈結中所發送之訊號的MAC重送控制、上行排程資訊之解析(PUSCH的傳輸格式之特定、PUSCH的資源區塊之特定)等。
RLC處理部1083係對上行鏈結中所接收到之封包、及從應用部112所收取之下行鏈結中所發送之封包,進行封包之分割、封包之結合、RLC層的重送控制等。
SRS觸發格式收訊部1084,係將已被無線基地台裝置所設定之SRS觸發之有無與關於SRS參數之資訊之一部分加以組合而成為位元資訊而規定成的SRS觸發格式,予以接收。又,SRS觸發格式係可藉由RRC傳訊等而接收。
下行鏈結控制頻道收訊部1085,係將下行鏈結控制頻道所被分配之SRS之送訊內容(SRS觸發之有無或SRS的送訊條件等)所規定的所定之位元資訊,予以接收。然後,基於SRS觸發格式收訊部1084所接收到的SRS觸發格式,來特定SRS之送訊內容。
SRS送訊設定部1086,係基於下行鏈結控制頻道收訊部1085中所特定之SRS之送訊內容,來控制SRS之送訊。具體而言,當已特定之SRS的送訊內容係為將SRS設成不送訊(不觸發SRS)的資訊時,則不進行SRS之 送訊。另一方面,當已特定之SRS的送訊內容是將SRS予以觸發的資訊時,則基於已被通知給移動終端裝置的SRS參數所規定的送訊條件,來進行SRS之送訊。
此處雖然表示了,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收訊部1085中將SRS之送訊內容加以特定之構成,但亦可構成為,在SRS送訊設定部1086中將SRS之送訊內容加以特定。此時,將下行鏈結控制頻道收訊部1085中所接收到的所定之位元資訊,供給至SRS送訊設定部1086,在SRS送訊設定部1086中將SRS之送訊內容加以特定,並且控制SRS之送訊。
又,如上記實施形態2所示,在將週期SRS與非週期SRS予以組合而適用的情況下,SRS送訊設定部1086係基於從無線基地台裝置所通知的SRS送訊控制資訊而將非週期之SRS對無線基地台裝置進行送訊,同時,以所定週期而對無線基地台裝置發送週期SRS。再者,SRS送訊設定部1086係為了避免週期SRS與非週期SRS之送訊時序的碰撞,當週期SRS與非週期SRS之送訊時序是在同一子訊框中發生重疊時,則優先進行其中一方的SRS之送訊。又,SRS送訊設定部1086係將週期SRS與非週期SRS之送訊時序,設定在不同的子訊框中。
此外,本次揭露的實施形態,全部都僅為例示,並不受到該實施形態所限制。本發明的範圍,係不僅上記實施形態所說明,而是被申請專利範圍所揭示,旨在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之意思及在範圍內的所有變更。
本申請是根據2010年10月4日所申請的日本特願2010-225227、2010年11月8日所申請的日本特願2010-249764。其內容係全部被包含在此。
10‧‧‧無線通訊系統
30‧‧‧上位台裝置
40‧‧‧核心網路
50‧‧‧蜂巢網
100,100n‧‧‧移動終端裝置
200,200n‧‧‧無線基地台裝置
102‧‧‧收送訊天線
104‧‧‧放大部
106‧‧‧收送訊部
108‧‧‧基頻訊號處理部
110‧‧‧呼叫處理部
112‧‧‧應用部
202‧‧‧收送訊天線
204‧‧‧放大部
206‧‧‧收送訊部
208‧‧‧基頻訊號處理部
210‧‧‧呼叫處理部
212‧‧‧傳輸路介面
1081‧‧‧第1層處理部
1082‧‧‧MAC處理部
1083‧‧‧RLC處理部
1084‧‧‧SRS觸發格式收訊部
1085‧‧‧下行鏈結控制頻道收訊部
1086‧‧‧SRS送訊設定部
2081‧‧‧第1層處理部
2082‧‧‧MAC處理部
2083‧‧‧RLC處理部
2084‧‧‧SRS觸發格式設定部
2085‧‧‧SRS設定部
2086‧‧‧下行鏈結頻道設定通知部
[圖1]非週期SRS之送訊方法的說明圖。
[圖2]在UL排程允諾中僅含有關於SRS觸發之有無的1位元資訊時的對映表之圖示。
[圖3]在UL排程允諾中僅含有關於SRS觸發之有無的1位元資訊時的非週期SRS之送訊方法的說明圖。
[圖4]在本發明的實施樣態所述之SRS送訊控制中,將SRS觸發之有無與關於SRS參數之資訊的一部分予以聯合編碼而成的對映表之一例的圖示。
[圖5]在本發明的實施樣態所述之SRS送訊控制中,將SRS觸發之有無與關於SRS參數之資訊的一部分予以聯合編碼而成的對映表之一例的圖示。
[圖6]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所述的SRS送訊控制之程序的說明圖。
[圖7]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的說明圖。
[圖8]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裝置的全體構成的區塊圖。
[圖9]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裝置所具有的基頻訊號處理部之機能區塊圖之一例的圖示。
[圖10]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所述之移動終端裝置的全體構成的區塊圖。
[圖11]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所述之移動終端裝置所具有的基頻訊號處理部之機能區塊圖之一例的圖示。
[圖12]LTE系統中的先前的SRS之送訊方法的說明圖。
[圖13]於本發明的實施樣態所述之SRS送訊控制中,適用於不同DCI格式的對映表之一例的圖示。
[圖14]於本發明的實施樣態所述之SRS送訊控制中,適用於同一DCI格式的位元數不同之對映表之一例的圖示。
[圖15]非週期SRS與週期SRS所組合而成的送訊方法的說明圖。
DL‧‧‧下行鏈結
UL‧‧‧上行鏈結

Claims (9)

  1. 一種無線基地台裝置,係屬於用來控制移動終端裝置的非週期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之送訊的無線基地台裝置,其特徵為,具備:SRS設定部,係用以從含有用來指示不觸發非週期SRS的位元資訊、和用來分別指示要使用所定之預設SRS參數來發送非週期SRS的複數位元資訊的表格中,選擇出要通知給前記移動終端裝置的特定之位元資訊;將對前記移動終端裝置,將所定之預設SRS參數,以上位層進行通知,並且將前記特定之位元資訊,使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來進行通知。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無線基地台裝置,其中,使前記特定之位元資訊被包含在前記下行鏈結控制頻道的DCI格式中,而向前記移動終端裝置進行通知。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無線基地台裝置,其中,作為前記DCI格式,是至少設定有第一DCI格式與第二DCI格式,前記第一DCI格式與前記第二DCI格式所分別對應之表格中所被設定的預設SRS參數,係為共通。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無線基地台裝置,其中,前記DCI格式,係為上行鏈結排程允諾或下行鏈結排程允諾。
  5.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無線基地台裝置,其中,在前記DCI格式中,至少設定有位元數不同的2個表格,在位元數較小之表格中,係被設定有前記所定之預設SRS參數的選擇資訊,在位元數較大之表格中,係被設定有從 前記所定之預設SRS參數起算的差分,基於所定條件而選擇前記位元數較小之表格與前記位元數較大之表格的任一者。
  6. 一種移動終端裝置,係屬於進行非週期SRS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之送訊的移動終端裝置,其特徵為,具有:收訊部,係用以接收,從含有用來指示不觸發非週期SRS的位元資訊、和用來分別指示要使用所定之預設SRS參數來發送非週期SRS的複數位元資訊的表格中所選擇出來的特定之位元資訊;和SRS送訊設定部,係用以基於前記特定之位元資訊、和被上位層所通知的所定之預設SRS參數,來控制非週期SRS之送訊。
  7.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屬於用來控制移動終端裝置的非週期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之送訊的無線通訊方法,其特徵為,具有:由無線基地台裝置,從含有用來指示不觸發非週期SRS的位元資訊、和用來分別指示要使用所定之預設SRS參數來發送非週期SRS的複數位元資訊的表格中,選擇出要通知給前記移動終端裝置的特定之位元資訊之步驟;和將前記特定之位元資訊,使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而通知給前記移動終端裝置之步驟;和將前記所定之預設SRS參數,以上位層來通知給前記移動終端裝置之步驟;以及由前記移動終端裝置,基於前記特定之位元資訊、和 前記所定之預設SRS參數,來控制非週期SRS之送訊之步驟。
  8.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前記無線基地台裝置,係使前記特定之位元資訊被包含在上行鏈結排程允諾或下行鏈結排程允諾中,而向前記移動終端裝置進行通知。
  9. 一種無線通訊系統,係屬於用來控制移動終端裝置的非週期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之送訊的無線通訊系統,其特徵為,具備:無線基地台裝置,其係具有:SRS設定部,係用以從含有用來指示不觸發非週期SRS的位元資訊、和用來分別指示要使用所定之預設SRS參數來發送非週期SRS的複數位元資訊的表格中,選擇出要通知給前記移動終端裝置的特定之位元資訊;且對移動終端裝置,將所定之預設SRS參數,以上位層進行通知,並且將前記特定之位元資訊,使用下行鏈結控制頻道來進行通知;以及移動終端裝置,其係具有:接收前記位元資訊的收訊部;和SRS送訊設定部,係用以基於前記特定之位元資訊、和前記被上位層所通知的所定之預設SRS參數,來控制非週期SRS之送訊。
TW100135754A 2010-10-04 2011-10-03 A wireles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4493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5227 2010-10-04
JP2010249764A JP4938123B1 (ja) 2010-10-04 2010-11-08 無線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0755A TW201220755A (en) 2012-05-16
TWI449366B true TWI449366B (zh) 2014-08-11

Family

ID=4592767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5754A TWI449366B (zh) 2010-10-04 2011-10-03 A wireles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103119015A TWI526016B (zh) 2010-10-04 2011-10-03 A mobile terminal device,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9015A TWI526016B (zh) 2010-10-04 2011-10-03 A mobile terminal device,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3) US9629149B2 (zh)
EP (2) EP2890038B1 (zh)
JP (1) JP4938123B1 (zh)
KR (2) KR101863724B1 (zh)
CN (2) CN103238364B (zh)
AU (1) AU2011313367B2 (zh)
BR (1) BR112013008159A2 (zh)
DK (1) DK2627145T3 (zh)
ES (2) ES2685399T3 (zh)
MX (1) MX2013003760A (zh)
RU (2) RU2554121C2 (zh)
SG (2) SG2014012702A (zh)
TW (2) TWI449366B (zh)
WO (1) WO20120466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32723B2 (ja) * 2010-02-15 2013-01-3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参照信号送信方法、移動局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JP5389271B2 (ja) * 2010-10-12 2014-01-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5768059B2 (ja) * 2010-11-16 2015-08-26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通信装置及びsrs送信制御方法
JP2013034111A (ja) 2011-08-02 2013-02-14 Sharp Corp 基地局、端末、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3236289A (ja) * 2012-05-10 2013-11-21 Sharp Corp 端末、基地局、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9258757B1 (en) * 2012-08-29 2016-02-09 Sprint Spectrum L.P. Dynamic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of reverse-link control signals
EP2903374A4 (en) * 2012-09-27 2016-06-08 Sharp Kk END DEVICE, COMMUNICATION PROCESS AND INTEGRATED CIRCUIT
US20150257060A1 (en) * 2012-11-02 2015-09-1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ase station apparatus
KR102004544B1 (ko) * 2013-02-06 2019-07-26 노키아 테크놀로지스 오와이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측정 기준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JP2015070336A (ja) * 2013-09-26 2015-04-13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通信装置、チャネル推定方法及び信号中継方法
US9414319B2 (en) * 2013-10-02 2016-08-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 and proximity detection in LTE
JP2015139178A (ja) * 2014-01-24 2015-07-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中継局、及び、無線基地局
CN107431591B (zh) 2015-01-28 2020-09-25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无授权频带中的lte的上行链路操作的方法和装置
US10397904B2 (en) 2016-02-20 2019-08-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S10425922B2 (en) * 2016-02-20 2019-09-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CN109076522B (zh) 2016-04-01 2023-05-1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资源许可方法及相应的无线设备、网络节点和介质
MX2019000596A (es) 2016-07-15 2019-04-22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odo de comunicacion basado en red inalambrica, dispositivo de terminal y dispositivo de red.
US10484064B2 (en) * 2016-09-01 2019-11-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ownlink and uplink CSI acquisition
US20190260535A1 (en) * 2016-11-02 2019-08-22 Ntt Docomo, Inc.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and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US11265880B2 (en) * 2016-11-03 2022-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sets for cell and beam mobility
KR20190100268A (ko) * 2016-12-20 2019-08-28 광동 오포 모바일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코포레이션 리미티드 통신 파라미터를 설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10574413A (zh) * 2017-04-27 2019-12-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
WO2018203406A1 (ja) * 2017-05-02 2018-11-08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0049510B (zh) * 2018-01-16 2021-01-15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交叉链路干扰测量通知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移动通信终端
EP3731583B1 (en) 2018-01-19 2021-10-0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0474734B (zh) * 2018-05-11 2022-0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34624A (ja) * 2008-07-25 2010-02-12 Advanced Tele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無線装置
TW201019769A (en) * 2008-10-20 2010-05-1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s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05251A4 (en) * 2005-07-15 2010-01-20 Mitsubishi Electric Res Lab ANTENNA SELECTION FOR MULTIPLE INPUT-OUTPUT SYSTEM
US7620423B2 (en) * 2005-12-07 2009-11-17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reating beamformed channels in a multi-input multi-output network
CN1996782B (zh) * 2005-12-26 2010-05-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域自适应链路的天线选择指示方法
RU2430471C2 (ru) * 2006-01-18 2011-09-27 Нтт Досомо, Инк.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терминал связ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и приема данных
WO2008120925A1 (en) 2007-03-29 2008-10-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617489B (zh) 2007-03-29 2013-11-06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探测参考信号的方法
US8055301B2 (en) * 2007-08-06 2011-11-08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Wireless networks incorporating implicit antenna selection based on receive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
AR075865A1 (es) * 2009-03-17 2011-05-0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Metodo y aparato para control de potencia de transmision de senal de referencia de sonido (srs)
JP2010225227A (ja) 2009-03-23 2010-10-07 Toshiba Corp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10249764A (ja) 2009-04-20 2010-11-04 Ntn Corp バルクハウゼンノイズ検査装置
KR101641971B1 (ko) * 2009-05-15 2016-07-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운딩 참조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1034400A2 (ko) * 2009-09-21 2011-03-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운딩 참조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8379536B2 (en) * 2009-10-08 2013-02-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efficient decoding
US20110142095A1 (en) * 2009-12-10 2011-06-16 Yu-Hsuan Gu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iodic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from multiple antenna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40036859A1 (en) * 2010-01-11 2014-02-0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s to Increase Sounding Capacity for LTE-Advanced Systems
US8848520B2 (en) * 2010-02-10 2014-09-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eriodic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P3373500B1 (en) 2010-02-22 2020-09-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dynamically triggering the transmission of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827444B (zh) * 2010-03-31 2015-03-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测量参考信号的信令配置系统及方法
CN101808409B (zh) * 2010-04-01 2015-03-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te-a系统中测量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和系统
US20110274063A1 (en) 2010-05-10 2011-11-10 Ming-Che Li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dynamic aperiodic srs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KR20110126034A (ko) 2010-05-14 2011-11-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비주기적 사운딩 참조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20130201946A1 (en) * 2010-06-21 2013-08-08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Transmission of Reference Signals
SG187672A1 (en) * 2010-08-13 2013-03-28 Research In Motion Ltd Method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ignaling for aperiodic channel sounding
JP2013535941A (ja) * 2010-08-16 2013-09-12 ノキア シーメンス ネットワークス オサケユキチュア 基準信号の送信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34624A (ja) * 2008-07-25 2010-02-12 Advanced Tele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無線装置
TW201019769A (en) * 2008-10-20 2010-05-1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s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anasonic, "SRS enhancement for LTE-Advanced",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0bis;R1-102040, 2010/04/16 *
Samsung, "SRS Transmission Issue in LTE-A", 3GPP TSG-RAN WG1 #57;R1-091879, 2009/05/08 *
ZTE, "On dynamic aperiodic SRS in LTE-A", 3GPP TSG-RAN bis;R1-103604, 2010/07/0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30143043A (ko) 2013-12-30
CN104363630B (zh) 2019-01-01
KR20140098149A (ko) 2014-08-07
RU2014146261A3 (zh) 2018-02-28
KR101541780B1 (ko) 2015-08-05
EP2627145A1 (en) 2013-08-14
SG189186A1 (en) 2013-05-31
ES2685905T3 (es) 2018-10-15
TW201220755A (en) 2012-05-16
US9681443B2 (en) 2017-06-13
EP2627145B1 (en) 2018-08-22
JP4938123B1 (ja) 2012-05-23
CN103238364A (zh) 2013-08-07
US20170127389A1 (en) 2017-05-04
US20130208690A1 (en) 2013-08-15
RU2014146261A (ru) 2016-06-10
ES2685399T3 (es) 2018-10-08
AU2011313367B2 (en) 2015-11-26
RU2013119170A (ru) 2014-11-20
TWI526016B (zh) 2016-03-11
JP2012100232A (ja) 2012-05-24
CN103238364B (zh) 2016-06-22
KR101863724B1 (ko) 2018-06-01
AU2011313367A1 (en) 2013-05-23
US9832766B2 (en) 2017-11-28
US20150156772A1 (en) 2015-06-04
RU2554121C2 (ru) 2015-06-27
CN104363630A (zh) 2015-02-18
SG2014012702A (en) 2014-06-27
EP2890038A1 (en) 2015-07-01
MX2013003760A (es) 2013-05-20
RU2654500C2 (ru) 2018-05-21
US9629149B2 (en) 2017-04-18
EP2627145A4 (en) 2015-05-06
TW201436502A (zh) 2014-09-16
BR112013008159A2 (pt) 2016-07-12
WO2012046682A1 (ja) 2012-04-12
DK2627145T3 (en) 2018-10-01
EP2890038B1 (en) 2018-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9366B (zh) A wireles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132723B2 (ja) 参照信号送信方法、移動局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JP5699136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4959030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5574872B2 (ja)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6412961B2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161377B2 (ja)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9338786B2 (en)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tting method,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and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U2014265044B2 (en)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JP5562932B2 (ja) 移動端末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11035770A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