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0323B - 傳送ack/nack訊號的方法和建立此訊號傳輸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傳送ack/nack訊號的方法和建立此訊號傳輸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0323B
TWI440323B TW096136400A TW96136400A TWI440323B TW I440323 B TWI440323 B TW I440323B TW 096136400 A TW096136400 A TW 096136400A TW 96136400 A TW96136400 A TW 96136400A TW I440323 B TWI440323 B TW I44032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k
nack signal
data
transmitting
subfra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364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26533A (en
Inventor
In Jae June
Bong Hoe Kim
Ki June Kim
Suk Hyon Yoon
Joon Kui Ahn
Dong Youn Seo
Hak Seong Kim
Dae Won Lee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TW200826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265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03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032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applied to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6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payload signals; piggyb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8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Description

傳送ACK/NACK訊號的方法和建立此訊號傳輸的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無線通訊技術,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用以傳輸ACK/NACK訊號之方法及用以建立此訊號傳輸之方法。
本發明可被使用在正交分頻多工(OFDM)通訊技術、離散傅立葉轉換擴展正交分頻多工(DFT-S-OFDM)通訊技術以及正交分頻多工存取通訊技術(OFDMA),且亦可被使用在藉由多個子載波傳輸資料及維持該等子載波間正交性之通訊技術。
針對多載波系統之代表性通訊方法有OFDM技術、DFT-S-OFDM(DFT Spreading OFDM)技術以及OFDMA技術,此三種通訊技術將於下文中詳述。
OFDM技術
OFDM技術將於下文中詳細說明。
根據OFDM技術的基礎原則,OFDM技術將一高速資料流分成多個低速資料流,且經由許多載波同步傳輸該等低速資料流。每一載波被稱為子載波。
正交性存在於OFDM技術中的多個載波間。因此,雖然載波之頻率成分彼此間部分重疊,該重疊之頻率部分可被一接收端偵測到。一高速資料流被一串並聯(SP)轉換器轉換成一低速資料流。個別的子載波乘上並聯資料流,個別的資料流加入前面乘完之結果,而相加之結果被傳輸至接收端。
數個由串並聯轉換器產生之並聯資料流可能藉由離散傅立葉反轉換(IDFT)當作數個子載波被傳輸至接收端。離散傅立葉反轉換技術可以有效率地以快速傅立葉反轉換(IFFT)法實施得。
藉著多路徑延遲散逸,相對的訊號散逸在一時間域中發生。因為低速子載波之一符號區間增加,時間的訊號散逸減少。一個比通道延遲擴展長度還長的保衛區間被嵌入在OFDM符號間,如此可減少符號間相互干擾。如果OFDM訊號之一些部份被複製且被安排在上述之保衛區間內,OFDM符號週期性地延伸以保護符號不受其他的影響。
DFT-S-OFDM技術
DFT-S-OFDM技術將於下文中詳細說明。DFT-S-OFDM技術也稱為單載波分頻多工存取(SC-FDMA)技術。SC-FDMA技術主要應用於一上行鏈結,在產生OFDM訊號前在一頻率區域中依據離散傅立葉轉換矩陣以執行擴展,依據傳統OFDM技術調變該擴展結果,以及傳輸該調變結果。
第1圖是一概念圖,說明以DFT-S-OFDM技術為基礎之傳輸端。
這裡定義了一些參數以解釋第1圖中上述傳統設備之操作。“N”表示傳輸OFDM訊號之子載波數目。“Nb”表示針對一預先決定之使用者的子載波數目。“F”表示一離散傅立葉轉換(DFT)矩陣,而“s”表示一資料符號向量,“x”表示一在頻率區域中之資料散逸向量,而“y”表示一於時間區域中傳輸的OFDM符號向量。
SC-FDMA技術藉由串並聯轉換器110將每一個資料符號(s)轉換成一並聯訊號。在DFT分佈模組120傳輸資料符號(s)前,該資料符號(s)被散逸,如下列之方程式1所表示:
在方程式1中,表示一大小為Nb之DFT矩陣,用以散逸資料符號(s)。
子載波映射單元130依據一預先決定好的子載波分配技術將子載波對應至散逸向量(x)上。對應結果訊號被IDFT模組140轉換成一時間域訊號,該時間域訊號被使用在並串聯轉換器150,且必需有一期望的訊號被傳輸至接收端。這種情況下,應用在接收端之傳輸訊號可以下列之方程式2代表:【方程式2】
在方程式2中,表示大小為N之IDFT矩陣,其將一頻域訊號轉換成一時間域訊號。一循環前輟插入單元160將一循環前輟插入至由前述方法產生之訊號(y)內,如此該結果訊號將被傳送。這種能夠產生傳輸訊號及傳輸該訊號至接收端的方法稱為SC-FDMA法。有多種方法可控制DFT矩陣的大小以實現一特定目的。
OFDMA技術
OFDMA技術將於下文中詳細說明。OFDMA技術表示一多存取方法,其依據正交子載波來提供子載波之某些部分(其係為一調變系統可用者)予個別使用者,因此可執行在多使用者間之多存取。
OFDMA提供被稱為子載波之頻率資源予個別使用者。在此領域中我們皆知道頻率資源被個別獨立的使用者所使用,因此頻率資源彼此間不會重疊。
一用戶設備(UE)在上述之SC-FDMA或OFDMA系統內之資料可依據下列二方法被傳輸至目的地,即區域配置法以及分散式配置法。
區域配置法係設計藉著使用由互為鄰之子載波組成之資源來傳輸用戶設備資料。
分散式配置法係設計藉著使用由在一預先決定的距離之期間彼此互相間隔分開之子載波所組成之資源來傳輸用戶設備資料。
同時,資料、導引信號以及控制資訊可被傳輸至一上行鏈結。被傳輸至上行鏈結之資料等同於用戶資料,且一頻帶配置或一傳輸格式可由一下行鏈結控制訊號決定。
導引信號可被分類為通道品質(CQ)引導及解調(DM)引導。通道品質引導係用來測量通道品質(CQ)。解調引導在資料傳輸期間可執行通道估計與資料解調。
當使用者在一特定時間由一頻率區域執行預定結果且傳輸結果資料,上述在資料傳輸期間用以執行通道估計與資料解調之引導由對應區域處被傳送。
控制資訊可被分類為兩種控制資訊,即資料相關控制資訊與非資料相關控制資訊。
資料相關控制資訊係用來恢復由用戶設備傳送的資料。例如資料相關控制資訊可對應於與一傳輸格式有關之資訊或對應於與混合自動重發送請求(HARQ)有關之資訊。資料相關控制資訊量係依據上行鏈結資料之排程法作調整。
非資料相關控制資訊係用來執行下行鏈結資料傳輸。例如非資料相關控制資訊可對應一通道品質指示器(CQI),該指示器能夠產生HARQ操作的ACK/NACK訊號且亦能夠執行一下行鏈結之鏈結調適。
同時,上行鏈結資料(即被傳送至一上行鏈結之資料)之格式、一導引信號及控制資訊將以前述解釋為基礎於下文繼續說明之。
第2圖顯示一上行鏈結子訊框結構。
參考第2圖,包含在子訊框結構內之長區塊(LBs)LB#1至LB#6係用來傳輸資料及控制資訊。包含在第2圖之子訊框結構內之短區塊(SBs)SB#1至SB#6係用來傳輸導引信號及資料。
同時,第2圖之CP表示插入循環前輟之一特定區域。第2圖所示之子訊框格式僅以說明目的揭露,而其他形式之子訊框結構亦可應用於本發明。
如前述,經由上行鏈結被使用者傳送之訊號可以依據下列三種情況互相結合:1)用戶設備資料、導引信號及資料相關資訊;2)用戶設備資料、導引信號、資料相關控制資訊及非資料相關控制資訊;3)導引信號以及非資料相關控制資訊。
上述情形下之上行鏈結傳輸訊號可以多種方式進行多工傳輸。
第3圖及第4圖顯示其結構,在結構內之資料與控制資訊係依上行鏈結方向被多工傳輸。
更詳細地說,第3圖所表示的方法可多工傳輸資料相關控制資訊及與用戶設備資料一起的非資料相關控制資訊,且同時多工傳輸數個用戶設備之非資料相關控制資訊。
第4圖所表示的方法雖然多工傳輸資料相關控制資訊及用戶設備資料,但選擇一預先決定的時間-頻率區域以傳輸數個用戶設備之非資料相關控制資訊。更詳細地說,第4圖中的第二子訊框內之第三資源區塊代表一分配來傳輸非資料相關控制資訊之頻帶。
同時,如果用戶設備存在於第4圖的情況下,用戶設備之非資料相關控制資訊不被傳輸至原指定予非資料相關控制資訊的一頻帶,而被傳輸至用戶設備資料之一傳輸帶,如此可保有SC-FDMA之特性。
被傳輸至上行鏈結的資料相關控制資訊包含與下行鏈結資料有關之ACK/NACK訊號,及用作下行鏈結排程之CQI資訊。二種多工傳輸方法係使用於傳輸非資料相關控制資訊,即,時分多工(TDM)法及頻分多工(FDM)法。TDM法保證有一特性時間區域以傳輸ACK/NACK及CQI訊號。FDM法係將ACK/NACK及CQI訊號安排至一特定頻率區域。
然而,用以傳輸上述ACK/NACK訊號之詳盡方法還未發展出,使得必須有能夠指示是否為重覆傳輸的特定資訊,該特定資訊在一區域格內依據被用戶設備所在位置所影響的通道環境加以判定,且一用來配置ACK/NACK訊號的方法及在單一傳輸時間間隔(TTI)內被用作第三代無線行動通訊標準(3GPP LTE)的資料傳輸區域必需由相關發明者或公司重新發展及提出。
根據前述,本發明係針對一用來傳輸ACK/NACK訊號的方法以及一用來建立此訊號傳輸的方法,本發明具體排除先前相關技術之限制與缺點所產生的一或多個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係能提供一在單一TTI內藉著決定使用者是否重覆傳輸ACK/NACK訊號以傳輸ACK/NACK訊號之方法、一用來清楚定義如何多工傳輸資料之ACK/NACK傳輸方法以及一用來建立ACK/NACK傳輸之方法。
本發明之額外優點、目的及特徵將部分在以下說明中提出,且部分可由熟習此項技術人士自審視下文時瞭解或實施本發明時習得。本發明之目的及其他優點可藉由在本發明之書面說明與其申請專利範圍以及附圖中特別指出之結構來實現與達成。
為達成此等目的及其他優點且依據本發明之目的,如本文涵蓋及廣義地描述,一種依據使用者之通道環境以決定是否ACK/NACK訊號在單一傳輸時間間隔(TTI)內被重覆傳輸且依據判定結果傳輸訊號之方法,該方法包含:如果判定結果指示ACK/NACK訊號沒有被重覆傳輸,則傳輸ACK/NACK訊號至包含在單一TTI內之任何一個子訊框;而如果判定結果指示ACK/NACK訊號被重覆傳輸,則重覆傳輸該ACK/NACK訊號至包含在單一TTI內的個別子訊框。
一較佳的方式為在重覆傳輸步驟內的ACK/NACK訊號被傳輸以允許被包含在單一TTI內的個別子訊框之時間-頻率區域能有不同的位置。
判定結果最好能依據由基地站(BS)到使用者間之距離而有不同結果。
ACK/NACK訊號被傳輸至包含在單一TTI之任何一子訊框之傳輸步驟最好另外包括:由包含在單一TTI內之子訊框間傳輸資料至其它子訊框。
資料傳輸步驟最好包括:獲取資訊,該資訊經由下行鏈結控制資訊可用以指示用來傳輸其它使用者之資料的時間-頻率區域是否被使用。
在本發明之另一方面,提供一種用以建立訊號傳輸之方法,其依據每個使用者之通道環境來決定是否一ACK/NACK訊號在單一傳輸時間間隔(TTI)內被重覆傳輸,且依據該判定結果傳輸一訊號,該方法包含:如果判定結果指示使用者並未重覆傳輸ACK/NACK訊號,則執行第一設定步驟,即傳輸ACK/NACK訊號至包含在單一TTI內之任何一個子訊框;而如果判定結果指示使用者重覆傳輸ACK/NACK訊號,則執行第二設定步驟,即重覆傳輸該ACK/NACK訊號至包含在單一TTI內的個別子訊框。
該方法最好進一步包含:如果重覆傳輸ACK/NACK訊號之使用者被確定,則執行第三設定步驟,即傳輸該ACK/NACK訊號,藉著該訊號使得包含在單一TTI內之個別子訊框之時間-頻率區域有不同的位置。
判定結果最好係依據由基地站至使用者之距離而不同。
該方法最好進一步包含:執行第四設定步驟,該步驟用來將資料由包含在單一TTI內且未被無重覆傳送ACK/NACK訊號之使用者使用之子訊框間傳輸至其它子訊框。
該方法最好進一步包含:多方發送時間-頻率區域之配置資訊,以能夠經由下行鏈結控制資訊傳送每一使用者之資料。
該第四設定步驟最好能允許重覆傳輸ACK/NACK訊號之使用者,其資料與ACK/NACK訊號能由包含在單一TTI內之子訊框間被分享至位於其它子訊框之單一符號內。
應瞭解本發明之前述一般性說明及以下詳細說明皆係範例性及說明性,且係意於提供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之進一步解說。
根據前述用來配置通訊資源之方法,本發明可以清楚定義一方法,其能夠決定是否使用者的ACK/NACK訊號被重覆傳輸且在單一TTI內依據判定結果傳輸該ACK/NACK訊號。
本發明判定ACK/NACK訊號是否被重覆傳輸,且允許對應之資源被使用來傳輸資料,如此可維持ACK/NACK訊號接收之可靠度及增加該訊號處理速度。
現將詳細參考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實施例將顯示於附圖中。在全部圖式中,相同參考數字將用以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為了說明的方便及對本發明有更好的了解,後述之詳細說明將揭露多種本發明之實施例及變化例。在一些例子中,為了避免對本發明產生模糊概念,習知本領域之技藝人士所知之傳統裝置或設備將被省略且依據本發明之重要功能以方塊圖之形式表示。
本發明提供一方法,用以傳輸與來自前述之上行鏈結資訊間之非資料相關控制資訊相對應之ACK/NACK訊號,及提供一用來建立ACK/NACK訊號傳輸之方法。
該ACK/NACK訊號是由一資料接受端(例如一接收使用者)產生,以便能指示由一傳輸端(例如一傳輸使用者)傳輸之資料是否被接收端正確接收,且該ACK/NACK訊號被用來建立一通訊系統。也就是說,如果接收端接收到正確的資料,它會傳送ACK訊號。否則,如果接收端接收不正確或錯誤的資料,它會傳送NACK訊號。
當接收到NACK訊號時,資料傳輸端允許該接收端使用再傳輸方法以接收正確的資訊。
用以傳輸前述ACK/NACK訊號之上行鏈結傳輸之一基本單位為一TTI,而關於TTI之詳細說明將於其後說明之。
第5圖是一結構圖,說明在3GPP LTE標準下的單一傳輸時間間隔(1TTI)。
單一TTI係為LTE系統下之資料傳輸的一基本單位,該單一TTI包括位於一上行鏈結之二個子訊框。一第一子訊框包括六個長區塊(LBs)與二個短區塊(SBs)。因此,單一TTI係以第5圖之形式設定。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一種用於在一單一TTI內傳輸ACK/NACK訊號之方法。該單一TTI由位於上行鏈結之二個子訊框構成。該方法將於下文依據所附之圖示加以說明。
第6圖是一概念圖,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說明一種用以傳輸ACK/NACK訊號至1TTI之一單一子訊框之方法。
根據一種用以允許一使用者去傳輸ACK/NACK訊號之方法,該使用者傳輸ACK/NACK訊號至包含在單一TTI內之二個子訊框中的唯一一個。
在此情形下,一種用以允許ACK/NACK訊號被傳送至該第一子訊框之配置方法顯示於第6A圖,而其它用以允許ACK/NACK訊號被傳輸至一第二子訊框之配置方法顯示於第6B圖。
使用者之ACK/NACK訊號傳輸可以被分類為一第一一種情況,在該情況下根據每個使用者之通道環境,重覆傳輸資料係必要的;及一第二種情況,在該情況下不需要重覆傳輸資料。
若因使用者距離基地站遠而判定該通道環境不良,該使用者重覆傳輸ACK/NACK訊號至該基地站,如此該基地站可以穩定地接收使用者傳來之ACK/NACK訊號。
此外,若因使用者位置鄰近基地站而判定該通道環境良好,該使用者不需重覆傳輸ACK/NACK訊號至基地站。因此,該使用者傳輸ACK/NACK訊號至包含在單一TTI內之二個子訊框中之唯一一個,如第6圖所示,如此能避免不必要的資料重覆傳輸。
第7圖是一概念圖,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說明一種用以傳輸ACK/NACK至一TTI內之二個子訊框之方法。
如上述之例子所示,該例子中使用者係遠離基地站,由於不良之通道環境,使用者必需重覆傳輸ACK/NACK訊號至基地站。因此,如第7圖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來傳輸ACK/NACK訊號至包含於單一TTI內之全部二個子訊框之方法,而關於其詳細的說明將於後作說明。
根據本發明中前述之實施例,為了使用二個子訊框,下列方法可以被有效實施。
第7A圖之方法適於使用所有的二個子訊框。根據第7A圖之方法,一用以傳輸位於第一子訊框之ACK/NACK訊號頻帶等同於一用以傳輸位於第二子訊框之ACK/NACK訊號頻帶。
從數個使用者之觀點,第7A圖之方法控制第一子訊框之ACK/NACK訊號結構能和第二子訊框之ACK/NACK訊號結構相等,如此ACK/NACK訊號能經由第二子訊框被傳送。在此情形下,用於第一子訊框之結構可被應用至第二子訊框而無任何改變,如此便不需要另外用以配置ACK/NACK訊號之額外工作或資訊。
而且,第7B圖之方法適於使用全部的二個子訊框。根據第7B圖之方法,如同所需,一用以傳送位於第一子訊框之ACK/NACK訊號之頻帶可能不同於一用以傳送位於第二子訊框之ACK/NACK訊號之頻帶。
從數個使用者之觀點,第7B圖之方法控制應用至第一子訊框之ACK/NACK訊號結構和應用至第二子訊框之ACK/NACK訊號結構不相同,如此ACK/NACK訊號能經由第二子訊框被傳送。在此情形下,從個別子訊框處傳送來之ACK/NACK訊號之位置在一時間-頻率區域中係不同,如此可由該時間-頻率區域取得差異性增加值。
第8圖是一概念圖,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說明一種用以傳送ACK/NACK訊號及資料至一TTI內二個子訊框之方法。
第8圖之方法使用二個包含於單一TTI內之子訊框以傳送ACK/NACK訊號,然而該方法允許ACK/NACK訊號及資料訊號能夠共用符號之一些部份,該符號被傳統子訊框之ACK/NACK訊號占據。ACK/NACK訊號可能被重覆傳輸至數個符號以執行一寬覆蓋,且第7A與7B圖之方法顯示ACK/NACK訊號之重覆傳送。
若取得一良好通道環境,該通道環境在使用者與基地站之間且在該基地站之一覆蓋區域內,使用者可獲得一期望的處理量而不需重覆傳送ACK/NACK訊號,如此便不需要重覆傳輸。
否則,若使用者距離基地站遠因而取得一不良的通道環境,該通訊環境在使用者與基地站之間且在該基地站之一覆蓋區域內,則該使用者可能需要重覆傳送ACK/NACK訊號。
再更詳細地說,個別使用者依據基地站與使用者間之通訊通道環境,而可能重覆傳送ACK/NACK訊號或可能不重覆傳送該訊號;一用以傳送ACK/NACK訊號之一符號可能有不存在ACK/NACK訊號之空的區域,如第8圖所示。為了解決此一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以配置該空區域之方法以執行資料傳輸。
為了傳輸該資料至一沒有被用來傳送ACK/NACK訊號之區域,系統必須確認其它使用者之ACK/NACK訊號是否已被配置於上述未使用區域,個別使用者之ACK/NACK訊號之配置狀態必須經由一下行鏈結控制訊號被告知於該系統。
這樣一來,上述沒有被用來作ACK/NACK訊號傳輸之區域可被資料使用,如此可提升轉換率。
如第8圖所示,所有用來傳輸第一子訊框之ACK/NACK訊號的長區塊(LBs)被使用於傳送數個使用者之ACK/NACK訊號。若一在第8圖中位於第二子訊框之特定區域,該區域以“資料訊號部分”表示,並未被使用來傳輸ACK/NACK訊號,則該資料訊號部分被配置用以傳輸資料。
在這種情形下,第8圖中之資料訊號部份可能係一符號單位,但必須注意第8圖中之該資料訊號部份可能包括一特定共用部份,在該共用部份內重覆傳送ACK/NACK訊號的使用者之ACK/NACK訊號及資料在單一符號內被共用。
根據本發明,若ACK/NACK訊號被傳送至所有子訊框,本發明將根據在一區域格內使用者至基地站之距離判定是否重覆傳送ACK/NACK訊號,如此可增加系統可靠度。
在使用者之位置鄰近基地站的情況下,該使用者執行資源配置以允許資料被傳送至一對應區,而不是重覆傳送ACK/NACK訊號。可藉著多方發送下行鏈結控制資訊以實現上述的資源配置。
根據本發明前述之實施例,時分多工法(TDM)、頻分多工法(FDM)或碼分多工法(CDM)可被使用以執行在數個ACK/NACK訊號間或在一資料訊號與ACK/NACK訊號間之資料多工傳輸。
而且如果ACK/NACK訊號被配置在一頻率區域,所有的區域配置法及分散式配置法皆能應用在本發明上。
須注意大部份本發明所揭露之專有名詞其定義是考慮到本發明之功能,且可依習知本領域之技藝人士之目的或一般實施方式而作不同定義。因此,前述所提到之專有名詞最好能依據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內容來作解釋。
明顯地熟習此項技術人士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或範疇下進行各種修改及變化。因此,本發明係意於涵蓋修改及變化,只要其係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同者之範疇內。
根據前述用以配置通訊資源之方法,本發明可明確定義一種方法,用以判定使用者之ACK/NACK訊號是否被重覆傳送並且根據判定結果於單一TTI內傳送ACK/NACK訊號。
本發明判定ACK/NACK訊號是否被重覆傳送,且允許對應資源被使用作資料傳輸,如此在保有ACK/NACK訊號之接收可靠度下同時也增加該訊號之處理速度。
雖然本發明揭示數個較佳實施例以達到說明的目的,習知本領域之技藝人士應了解各種修改、增加及替換可以在不悖離本發明的範圍及精神(如同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說明的)下加以完成。
110...串並聯轉換器
120...DFT分佈模組
130...子載波映射單元
140...IDFT模組
150...並串聯轉換器
160...循環前輟插入單元
所附之圖示被納入以提供對本發明進一步的瞭解。圖示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且與說明書一同用來解釋本發明之原理。
在圖示中:第1圖是一概念圖,說明根據DFT-S-OFDM法之一傳輸端;第2圖顯示一上行鏈結子訊框結構;第3至第4圖顯示該結構,該結構內之資料與控制資訊依下行鏈結方向被多工傳輸;第5圖是一結構圖,說明在3GPP LTE標準下之單一傳輸時間間隔(1TTI);第6圖是說明一方法之概念圖,該方法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用來傳輸ACK/NACK訊號至1TTI內之單一子訊框;第7圖是說明一方法之概念圖,該方法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用來傳輸ACK/NACK訊號至1TTI內之二個子訊框;及第8圖是說明一方法之概念圖,該方法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用來傳輸ACK/NACK訊號及資料至1TTI內之二個子訊框。

Claims (8)

  1. 一種在一行動通訊系統中藉由一用戶設備傳輸一ACK/NACK訊號之方法,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在一傳輸時間間隔(TTI)內,經由一第一資源區塊之一第一部分傳輸一ACK/NACK訊號至一基地台;及判定是否重覆傳輸該ACK/NACK訊號至該基地台,其中,如果判定須重覆傳輸該ACK/NACK訊號至該網路,則在該傳輸時間間隔(TTI)內經由一第二資源區塊之一第二部分執行重覆傳輸該ACK/NACK訊號,而如果判定無須重覆傳輸該ACK/NACK訊號至該網路,則該第二部分被用於傳輸用戶資料至該網路,其中該第二部分具有與該第一部分之一頻帶不同的一頻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是否重覆傳輸該ACK/NACK訊號至該基地台,基於由該基地台至該用戶設備之一距離來判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進一步包含接收下行鏈結控制資訊之步驟,該下行鏈結控制資訊包含用於傳輸該用戶資料之一時間-頻率區域的配置資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資源區 塊在該傳輸時間間隔(TTI)內被包含於一第一子訊框,且該第二資源區塊在該傳輸時間間隔(TTI)內被包含於一第二子訊框,其中該第一子訊框及該第二子訊框具有相同數量的資源區塊。
  5. 一種在一行動通訊系統中用於傳輸一ACK/NACK訊號之用戶設備,該用戶設備包含:在一傳輸時間間隔(TTI)內,經由一第一資源區塊之一第一部分傳輸一ACK/NACK訊號至一基地台之構件;及判定是否重覆傳輸該ACK/NACK訊號至該基地台之構件,其中,如果判定須重覆傳輸該ACK/NACK訊號至該網路,則在該傳輸時間間隔(TTI)內經由一第二資源區塊之一第二部分執行重覆傳輸該ACK/NACK訊號,而如果判定無須重覆傳輸該ACK/NACK訊號至該網路,則該第二部分被用於傳輸用戶資料至該網路,其中該第二部分具有與該第一部分之一頻帶不同的一頻帶。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用戶設備,其中是否重覆傳輸該ACK/NACK訊號至該基地台,基於由該基地台至該用戶設備之一距離來判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用戶設備,進一步包含如 果判定無須重覆傳輸該ACK/NACK訊號至該網路,則接收下行鏈結控制資訊之構件,該下行鏈結控制資訊包含用於傳輸該用戶資料之一時間-頻率區域的配置資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用戶設備,其中該第一資源區塊在該傳輸時間間隔(TTI)內被包含於一第一子訊框,且該第二資源區塊在該傳輸時間間隔(TTI)內被包含於一第二子訊框,其中該第一子訊框及該第二子訊框具有相同數量的資源區塊。
TW096136400A 2006-09-28 2007-09-28 傳送ack/nack訊號的方法和建立此訊號傳輸的方法 TWI4403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82738606P 2006-09-28 2006-09-28
KR1020060114558A KR101276835B1 (ko) 2006-09-28 2006-11-20 Ack/nack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신호 송신 설정 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6533A TW200826533A (en) 2008-06-16
TWI440323B true TWI440323B (zh) 2014-06-01

Family

ID=39532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36400A TWI440323B (zh) 2006-09-28 2007-09-28 傳送ack/nack訊號的方法和建立此訊號傳輸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89699B2 (zh)
EP (1) EP2070239B1 (zh)
KR (1) KR101276835B1 (zh)
TW (1) TWI440323B (zh)
WO (1) WO2008039025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73062B2 (en) * 2007-02-08 2011-12-06 Motorola Mobilit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ownlink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531551B1 (ko) * 2007-10-02 2015-06-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신호의 반복 전송
EP2107708A1 (en) * 2008-04-04 2009-10-07 Deutsche Thomson OHG Method for transporting data over a data connection and network component
WO2010012298A1 (en) * 2008-07-29 2010-02-04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Transmission of redundant arq feedback message in unused space of a data transmission slot
WO2010056060A2 (ko) * 2008-11-14 2010-05-20 엘지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harq ack/nack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KR101746537B1 (ko) 2009-04-21 2017-06-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2738995A1 (en) * 2012-11-30 2014-06-04 Thomson Licensing Method and multi-homed equipment for establishing a multipath conne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06008B1 (ko) * 2003-01-04 2006-07-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부호 분할 다중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역방향 데이터재전송 요청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KR101012372B1 (ko) * 2004-04-06 2011-02-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패킷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ack/nack 전송 방법및 ack/nack 판정 방법
US7539917B2 (en) 2004-06-02 2009-05-26 Nokia Corporation Acknowledgement signaling for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mechanisms in wireless networks
JP4453491B2 (ja) * 2004-08-16 2010-04-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局
KR20060024957A (ko) * 2004-09-15 2006-03-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로 전송되는 패킷에 대한 수신 확인 정보 전송 방법
WO2008020738A1 (en) * 2006-08-18 2008-02-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ack/nack in a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CA2663689C (en) * 2006-10-04 2013-0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ack transmission for sdm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39025A2 (en) 2008-04-03
TW200826533A (en) 2008-06-16
KR20080029713A (ko) 2008-04-03
WO2008039025A3 (en) 2008-12-04
KR101276835B1 (ko) 2013-06-18
EP2070239A2 (en) 2009-06-17
EP2070239B1 (en) 2017-03-08
US8189699B2 (en) 2012-05-29
EP2070239A4 (en) 2013-11-13
US20100008435A1 (en) 2010-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06163B1 (ko) 송신장치 및 수신장치
JP6140751B2 (ja) マルチ−セルtdd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応答信号の送信に対するリソースインデクシング
KR101050259B1 (ko) 데이터비결합 제어 채널을 위한 다중화 제공 방법
KR100913089B1 (ko)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 적용되는 파일럿 신호 전송 방법
JP5698401B2 (ja) Sc−fdma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制御信号及びデータ信号の送信のための周波数リソースの分割
JP5206921B2 (ja) 移動無線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リソース割当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DK2192714T3 (en) HARQ communication method, system,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mobile station device thereof.
RU2507719C2 (ru) Терминал пользователя,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и способ связи в системе мобильной связи
EP2104239A1 (en) User device,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TWI440323B (zh) 傳送ack/nack訊號的方法和建立此訊號傳輸的方法
JP2010520699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サウンディング基準信号伝送方法
JP2009540729A (ja) ダウンリンク転送に対するアップリンク確認応答をエンコーディングする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KR101181780B1 (ko) 셀간 간섭을 저감시키는 통신 자원 할당 방법
US8675574B2 (en) OF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WI442748B (zh)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傳輸控制訊號的方法
KR101285379B1 (ko) 상향 링크에서의 부 반송파 배치 방법 및 이를 구현하는송신 장치
KR101208539B1 (ko) 주파수 도약 사용자 신호와 스케줄링 사용자 신호의 다중화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신호 송신 방법
KR101137350B1 (ko) 다수의 부 반송파를 이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 있어서, 전송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JP4824800B2 (ja) 基地局及び受信方法
KR20080030834A (ko) 통신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 통한 신호 송신 방법
KR20080018076A (ko) 다중 반송파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파일럿 송신 방법 및 채널추정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