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2842B -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12842B TWI412842B TW099141049A TW99141049A TWI412842B TW I412842 B TWI412842 B TW I412842B TW 099141049 A TW099141049 A TW 099141049A TW 99141049 A TW99141049 A TW 99141049A TW I412842 B TWI412842 B TW I41284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plane
- inclined surface
- parallax
- light emitt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用以顯示立體影像之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隨著顯示技術的進步,畫質佳、色彩豐富、效果好的顯示器不斷地推陳出新。近年來,立體顯示技術有從電影院推廣至家用顯示器的趨勢。由於立體顯示技術的關鍵在於讓左眼與右眼分別看到視角不同的左眼畫面與右眼畫面,因此習知立體顯示技術多半是採用讓使用者配戴特製的眼鏡,以篩選左眼畫面與右眼畫面。
然而,讓使用者配戴特製眼鏡通常會造成許多的不便之處,尤其對於本身具有近視或遠視而配戴校正視力之眼鏡的使用者而言,額外再多配戴一副特製眼鏡往往會產生不適與不便。因此,裸眼立體顯示技術便成為研發重點之一。但時下之裸眼立體顯示技術通常只能產生一個視區,而此視區通常位於顯示器的正中央。當使用者離開此視區後,便無法觀察到立體影像。如此一來,這樣的立體顯示技術便無法讓多人同時觀看。
美國專利第7503674號揭露了一種高亮度擴散板,此擴散板具有梯形稜鏡。中華民國專利第I330290號揭露了一種主導光元件,此主導光元件具有梯形稜鏡。美國專利第7750982號揭露了一種立體顯示裝置,此立體顯示裝置具有液晶面板、背光源、雙邊稜鏡及菲涅耳透鏡元件。美國專利公開第20050276071號與中國人民共和國專利第100376924號揭露了一種立體顯示裝置,此立體顯示裝置包括光源、導光板、稜鏡片與透射型液晶面板。美國專利公開第20060209428號揭露了一種光學膜結構,此光學膜結構具有微透鏡與稜鏡。中華民國專利公開第200626992號揭露了一種可產生立體影像之背光模組。日本專利公開第2001-66547號揭露了一種立體顯示裝置。
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此背光模組可產生多對子視差光束,且可同時形成多個視域。
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此顯示裝置可供多人同時在多個視域觀看立體影像。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一種背光模組,包括發光單元以及控光元件。發光單元適於提供一對視差光束,其中發光單元具有出光面。控光元件包括多個控光單元。各控光單元具有第一傾斜面、第二傾斜面以及第一平面。第一傾斜面相對於出光面傾斜。第二傾斜面相對於第一傾斜面,且相對於出光面傾斜,其中第二傾斜面的傾斜方向與第一傾斜面的傾斜方向相反。第一平面連接第一傾斜面以及與第二傾斜面。第一傾斜面、第二傾斜面以及第一平面適於將這對視差光束分開成多對子視差光束。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上述之背光模組以及顯示面板。顯示面板配置於子視差光束的傳遞路徑上,其中控光元件位於發光單元與顯示面板之間。
本發明之實施例可具有下列優點或功效之至少其一。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中,由於在控光元件中之各控光單元具有多個不同斜率之表面,因此各控光單元可使光束產生不同的折射角度,進而形成多個視域。如此一來,便可使較多的使用者在不同的視域中同時觀看立體影像。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本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00可包括背光模組100以及顯示面板200。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0包括發光單元110以及控光元件120。發光單元110適於提供一對視差光束L,其中發光單元110具有出光面110a。
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單元110可包括至少一第一發光元件112、至少一第二發光元件114、導光板116以及視差產生器118。本實施例之導光板116具有第一表面116a、第二表面116b、第一入光面116c以及第二入光面116d。第二表面116b相對於第一表面116a。第一入光面116c與第一表面116a以及第二表面116b連接。第二入光面116d與第一表面116a以及第二表面116b連接且相對於第一入光面116c。本實施例之導光板116更可具多個光學微結構116e,這些光學微結構116e配置於導光板116之第二表面116b上。在本實施例中,光學微結構116e可以是V形凹槽或網點,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本實施例之第一發光元件112與第二發光元件114分別配置於第一入光面116c與第二入光面116d旁。第一發光元件112與第二發光元件114交替地朝向導光板116發出第一光束L1與第二光束L2,第一光束L1與第二光束L2分別經由第一入光面116c與第二入光面116d進入導光板116中,且經由第一表面116a從導光板116射向控光元件120。具體而言,第一光束L1與第二光束L2分別由第一入光面116c與第二入光面116d進入導光板116後會不斷地在第一表面116a第二表面116b之間全反射。然而,第二表面116b上之光學微結構116e會破壞全反射,而使第一光束L1與第二光束L2經由第一表面116a離開導光板116而射向控光元件120。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元件112與第二發光元件114例如為發光二極體發光條(LED light bar)。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元件112與第二發光元件114亦可以是冷陰極螢光燈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或其他適當的發光元件。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單元110更包括一驅動單元113,電性連接至第一發光元件112與第二發光元件114,以交替地驅使第一發光元件112與第二發光元件114發出第一光束L1與第二光束L2。
本實施例之視差產生器118配置於第一光束L1與第二光束L2的傳遞路徑上,且位於導光板116與控光元件120之間,其中視差產生器118可調整第一光束L1與第二光束L2的傳遞方向,以形成視差光束L。具體而言,本實施例之視差產生器118可為稜鏡片,此稜鏡片具有多個稜鏡柱118a,其中稜鏡柱118a的尖端118b朝向導光板116。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單元110的出光面110a即視差產生器118之背對導光板116的表面。
在本實施例中,出光面110a例如為平行於圖1中之x-y平面,而稜鏡片之稜鏡柱118a沿著x方向延伸。本實施例之稜鏡柱118a具有斜面118c與斜面118d,其中斜面118c與斜面118d相連接,且斜面118c之傾斜方向與斜面118d之傾斜方向相反。當第一光束L1由第一表面116a離開導光板116後可被斜面118c反射而傳遞至控光元件120。類似地,當第二光束L2由第一表面116a離開導光板116後可被斜面118d反射而傳遞至控光元件120。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斜面118c之傾斜方向與斜面118d之傾斜方向相反(斜率符號相反),第一光束L1與第二光束L2以不同且交錯的方向被反射至控光元件120,以構成一對視差光束L。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視差產生器118亦可為視差光柵(parallactic grating),此視差光柵亦有產生視差光束L的功能。
本實施例之控光元件120可包括多個控光單元122,各控光單元122具有第一傾斜面122a、第二傾斜面122b以及第一平面122c。第一傾斜面122a相對於發光單元110的出光面110a傾斜,在本實施例中,意即相對於x-y平面傾斜。第二傾斜面122b相對於第一傾斜面122a,且第二傾斜面122b相對於發光單元110的出光面110a傾斜,其中第二傾斜面122b傾斜方向與第一傾斜面122a傾斜方向相反。第一平面122c連接第一傾斜面122a以及與第二傾斜面122b。本實施例之控光元件120更包括連接部124。連接部124相對於第一平面122c且連接各個控光單元122。在本實施例中,連接部124實質上平行於出光面110a,且連接部124面向顯示面板200。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相鄰的任二個控光單元122彼此相接。然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相鄰的任二個控光單元122之間亦可存在間距H,如圖2中所示。
舉例而言,在本實例中,第一傾斜面122a之斜率例如為負值,而第二傾斜面122b之斜率例如為正值,其中第一傾斜面122a相對於第二傾斜面122b。第一平面122c實質上平行於出光面110a(例如平行於x-y平面),且連接第一傾斜面122a及第二傾斜面122b。此外,在本實例中,第一平面122c面向發光單元110。其中,本實施例之控光單元122可視為倒梯形柱,此倒梯形柱沿著稜鏡柱118a的延伸方向延伸。在本實施例中,控光單元122(倒梯形柱)的延伸方向例如是x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平面122c實質上平行於出光面110a,各控光單元122之第一傾斜平面122a與第一平面122c具有一夾角γ,此夾角γ大於等於100度且小於等於175度。另外,本實施例之各控光單元122之第二傾斜平面122b與第一平面122c夾有一角度δ,此角度δ大於等於100度且小於等於175度。
更進一步地說,夾角γ以及夾角δ的值可視使用者距控光元件120的距離、使用者雙眼間的距離以及使用者相對於控光元件120的方向來做適當的設計。請參照圖3,舉例而言,觀看本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00(圖3中未繪示)的主使用者c位於控光元件120之出光面120a的法線方向D3上且與出光面120a之距離為300mm。另一使用者b距離主使用者c右邊300mm,且使用者b雙眼間的距離為65mm。此時,由控光元件120入射至使用者b右眼之光線L1-b與法線方向D3之夾角稱為ψ2
,依照三角函數可推得夾角ψ2
為47.94度。接著,根據司乃爾定律(Snell’s law)可推導出夾角ψ2
與夾角α、控光元件120之折射率n以及光線L1-b與出光面110a之法線方向D3之夾角ψ間的關係式,詳細推導如下:光線L1-b入射第二傾斜面122b之入射角為(α-ψ),出射第二傾斜面122b之折射角為X,根據司乃爾定律(Snell’s law)可得關係式(1):
其中,α=180°-γ。光線L1-b入射第二平面122d之入射角為O,根據司乃爾定律(Snell’s law)可得關係式(2):
n×sinO=sinφ2
---(2)
又依照三角函數可得關係式(3):
O+X=α ---(3)
將關係式(3)代入關係式(2)中可得關係式(4):
sinφ2
=n×sin(α-X)=n×(sinαcosX-cosαsinX) ---(4)
將關係式(1)代入關係式(4)中可得關係式(5):
其中,α=180°-γ。如此一來,當欲使進入使用者b右眼之光線L1-b與法線方向D3之夾角為ψ2
(47.94°)時,由關係式(5)即可知要如何設計夾角γ、控光元件120之折射率n以及光線L1-b與出光面110a之法線方向D3之夾角ψ。
下表列出當欲使夾角ψ2
為47.94°時,夾角α(180°-γ)與控光元件120之折射率n以及光線L1-b與出光面110a之法線方向D3之夾角ψ間的關係。舉例來說,當欲使夾角ψ2
為47.94°時,夾角α可為10°、控光元件120之折射率n可為1.3以及夾角ψ可為18.09°。夾角α、控光元件120之折射率n以及夾角ψ的其他數值亦可從下表中得知。當然,亦可利用類似的推導方式得知如何去設計夾角δ、控光元件120之折射率n以及光線L1-b與出光面110a之法線方向D3之夾角ψ。
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之第一傾斜面122a、第二傾斜面122b以及第一平面122c可將視差光束L分開成多對子視差光束L’,例如圖1中所示。舉例而言,視差光束L之第一光束L1可視為由三條光線L1-a、L1-b、L1-c所組成,而第二光束L2可視為由三條光線L2-a、L2-b、L2-c所組成。以第一光束L1為例,光線L1-a、L1-b、L1-c分別經由第一傾斜面122a、第二傾斜面122b以及第一平面122c入射至控光元件120中。由於第一傾斜面122a之斜率(負值)、第二傾斜面122b之斜率(正值)以及第一平面122c之斜率(零)互不相同,故光線L1-a、L1-b、L1-c會分別以三個不同的方向離開控光元件120。同理,光線L2-a、L2-b、L2-c亦分別以三個不同的方向離開控光元件120。
值得一提的是,由同一面入射至控光單元122之光線會略微分開但大致上仍朝著同一方向前進。舉例而言,皆經過第一傾斜面122a之光線L1-a、L2-a大致上會朝著同一方向D1前進,其中光線L1-a、L2-a略微分岔以構成對子視差光束L’。類似地,皆經過第二傾斜面122b之光線L1-b、L2-b大致上會朝著同一方向D2前進,其中光線L1-b、L2-b略微分岔以構成對子視差光束L’。同樣地,皆經過第一平面122c之光線L1-c、L2-c大致上會朝著同一方向D3前進,其中光線L1-c、L2-c略微分岔以構成對子視差光束L’。換言之,一對視差光束L(L1、L2)可透過斜率不同之第一傾斜面122a、第二傾斜面122b以及第一平面122c分開成三對子視差光束L’。
本實施例之顯示面板200配置於子視差光束L’的傳遞路徑上,其中控光元件120位於發光單元110與顯示面板200之間。需特別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發光元件112向導光板116發出第一光束L1時,顯示面板200同時間會顯示右眼影像。此時,組成第一光束L1之光線L1-a、L1-b、L1-c可藉由控光元件120分別以三個不同的方向D1、D2、D3穿過顯示面板200,而承載同一右眼影像的畫面,其中光線L1-a、L1-b、L1-c所承載之右眼影像畫面分別會傳遞至位於方向D1、D2、D3上的使用者a、b、c之右眼中。
同理,當第二發光元件114向導光板116發出第二光束L2時,顯示面板200同時間會顯示左眼影像,其中光線L2-a、L2-b、L2-c所承載之左眼影像畫面分別會傳遞至位於方向D1、D2、D3上的使用者a、b、c之左眼中。如此一來,由L1-a及L2-a、L1-b及L2-b、L1-c及L2-c所構成之三對子視差光束L’便可分別在使用者a、b、c的大腦中形成立體影像的視覺效果。換言之,三個位於不同視域中的使用者a、b、c可同時地觀賞同一立體影像。
圖4繪示出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0之出光角度與光強度的關係。由圖4可清楚地看出,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0可在三個不同的出光角度(方向)上形成三個視域,其中在左右兩側所看到之立體影像光強度較中間所看到的低,也就是主使用者c可以看到的立體影像光強度比左右兩側的使用者b、c所看到的立體影像光強度來的高。此現象可透過調整第一平面122c在與控光單元122延伸方向(例如x方向)垂直之方向(例如y方向)的寬度D來使各方向之使用者所感受到的光強度差異減少。當第一平面122c的寬度D越大,表示通過第一平面122c的光線越多,主使用者c可看到的立體影像光強度就越高。在其他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間距H平行於第一平面122c,間距H寬度越大,同樣可增加入射至主使用者c的光線,所以主使用者c可看到的立體影像光強度也越高。此外,透過調整第一平面122c在與控光單元122延伸方向(例如x方向)垂直之方向(例如y方向)的寬度D亦可減少串擾現象(cross-talk)。
圖5繪示出在方向D1、D2、D3上的使用者a、b、c觀看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0的位置與光強度的關係。由圖5可清楚地看出,當使用者a、b、c之位移在某一距離d內時,使用者a、b、c所感受到之光強度仍有最大光強度的40%以上。
圖6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顯示裝置2000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6,本實施例之顯示裝置2000與第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00類似,其所能達成之功效亦與第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2000類似。惟,在本實施例中,控光元件120的擺放方式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以下僅就此部份做詳細的說明,其相同之處就不再重述。
在本實施例中,控光元件120之各控光單元122的第一平面122c背對發光單元110。如此一來,第一發光元件112所發出之光束L1在經過此控光元件120後會分開成往三個不同方向D1、D2、D3之三道之光線L1-a、L1-b、L1-c,光線L1-a、L1-b、L1-c經過顯示面板200後會承載右眼畫面,進而進入使用者a、b、c的右眼中,如圖7中所示。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者c需位於與使用者a、b相對的一側來觀看顯示裝置2000,如圖8中所示。這樣一來,使用者c的右眼才可觀看到光線L1-c所承載的右眼畫面,而不會讓使用者c的左眼觀看不相符合的右眼畫面。
類似地,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發光元件114所發出之光束L2在經過控光元件120後會分開成往三個不同方向D1、D2、D3之三道之光線L2-a、L2-b、L2-c,光線L2-a、L2-b、L2-c經過顯示面板200後會承載左眼畫面,進而進入使用者a、b、c的左眼中,如圖9中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者c需位於與使用者a、b相對的一側來觀看顯示裝置2000,如圖8中所示。這樣一來,使用者c的左眼可觀看到光線L2-c所承載的左眼畫面,而不會讓使用者c的右眼觀看不相符合之左眼畫面。如此一來,位於不同視域中的使用者a、b、c的左右眼便可正確地接收到對應的左右影像,進而在其大腦中形成立體影像的視覺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實施例可具有下列優點或功效之至少其一。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中,由於在控光元件中之各控光單元具有多個不同斜率之表面,因此各控光單元可使光束產生不同的折射角度,進而形成多個視域。如此一來,便可使較多的使用者在不同的視域中同時觀看立體影像。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
1000、2000...顯示裝置
100...背光模組
110...發光單元
110a...發光單元之出光面
112...第一發光元件
113...驅動單元
114...第二發光元件
116...導光板
116a...第一表面
116b...第二表面
116c...第一入光面
116d...第二入光面
116e...光學微結構
118...視差產生器
118a...稜鏡柱
118b...稜鏡柱的尖端
118c、118d...稜鏡柱的斜面
120...控光元件
120a...控光元件之出光面
122...控光單元
122a...第一傾斜面
122b...第二傾斜面
122c...第一平面
122d...第二平面
124...連接部
200...顯示面板
α、β、γ、δ、ψ2
、ψ、X、O...角度
H...間距
D...寬度
L...視差光束
L’...子視差光束
L1...第一光束
L2...第二光束
L1-a、L1-b、L1-c、L2-a、L2-b、L2-c...光線
D1、D2、D3、x、y、z...方向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控光元件示意圖。
圖3繪示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與使用者的相對位置。
圖4繪示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出光角度與光強度的關係。
圖5繪示出觀看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位置與光強度的關係。
圖6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7、圖8、圖9繪示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顯示裝置與使用者的相對位置。
1000...顯示裝置
100...背光模組
110...發光單元
110a...發光單元之出光面
112...第一發光元件
113...驅動單元
114...第二發光元件
116...導光板
116a...第一表面
116b...第二表面
116c...第一入光面
116d...第二入光面
116e...光學微結構
118...視差產生器
118a...稜鏡柱
118b...稜鏡柱的尖端
118c、118d...稜鏡柱的斜面
120...控光元件
122...控光單元
122a...第一傾斜面
122b...第二傾斜面
122c...第一平面
122d...第二平面
124...連接部
200...顯示面板
α、β、γ、δ...角度
D...寬度
L...視差光束
L’...子視差光束
L1...第一光束
L2...第二光束
L1-a、L1-b、L1-c、L2-a、L2-b、L2-c...光線
D1、D2、D3、x、y、z...方向
Claims (20)
-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一發光單元,適於提供一對視差光束,其中該發光單元具有一出光面;以及一控光元件,包括多個控光單元,各該控光單元具有一第一傾斜面,相對於該出光面傾斜;一第二傾斜面,相對於該第一傾斜面,且相對於該出光面傾斜,其中該第二傾斜面的傾斜方向與該第一傾斜面的傾斜方向相反;以及一第一平面,連接該第一傾斜面與該第二傾斜面,其中該第一傾斜面、該第二傾斜面以及該第一平面適於將該對視差光束分開成多對子視差光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控光元件更包括一連接部,相對於該第一平面,且連接該些控光單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平面實質上平行於該出光面,各該控光單元之該第一傾斜平面與該第一平面具有一夾角γ,該夾角γ大於等於100度且小於等於175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各該控光單元之該第二傾斜平面與該第一平面夾有一角度δ,該角度δ大於等於100度且小於等於175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相鄰的任二個該控光單元彼此相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相鄰的任二個該控光單元之間存在一間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平面面向該發光單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平面背對該發光單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發光單元包括:至少一第一發光元件;至少一第二發光元件;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一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第一入光面及一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第二入光面,其中該第一入光面相對於該第二入光面,且該第一發光元件與該第二發光元件分別配置於該第一入光面與該第二入光面旁,且該第一發光元件與該第二發光元件適於交替地朝向該導光板發出一第一光束與一第二光束,該第一光束與該第二光束適於分別經由該第一入光面與該第二入光面進入該導光板中,且適於經由該第一表面從該導光板射向該控光元件;以及一視差產生器,配置於該第一光束與該第二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位於該導光板與該控光元件之間,其中該視差產生器適於調整該第一光束與該第二光束的傳遞方向,以形成該視差光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視差產生器為一稜鏡片,具有多個稜鏡柱,其中該稜鏡柱的尖端朝向該導光板。
-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背光模組,包括:一發光單元,適於提供一對視差光束,其中該發光單元具有一出光面;以及一控光元件,包括多個控光單元,各該控光單元具有一第一傾斜面,相對於該出光面傾斜;一第二傾斜面,相對於該第一傾斜面,且相對於該出光面傾斜,其中該第二傾斜面的傾斜方向與該第一傾斜面的傾斜方向相反;以及一第一平面,連接該第一傾斜面與該第二傾斜面,其中該第一傾斜面、該第二傾斜面以及該第一平面適於將該對視差光束分開成多對子視差光束;以及一顯示面板,配置於該些對子視差光束的傳遞路徑上,其中該控光元件位於該發光單元與該顯示面板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控光元件更包括一連接部,相對於該第一平面,且連接該些控光單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平面實質上平行於該出光面,各該控光單元之該第一傾斜平面與該第一平面具有一夾角γ,該夾角γ大於等於100度且小於等於175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各該控光單元之該第二傾斜平面與該第一平面夾有一角度δ,該角度δ大於等於100度且小於等於175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相鄰的任二個該控光單元彼此相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相鄰的任二個該控光單元之間存在一間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平面面向該發光單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平面背對該發光單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發光單元包括:至少一第一發光元件;至少一第二發光元件;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相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一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第一入光面及一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第二入光面,其中該第一入光面相對於該第二入光面,且該第一發光元件與該第二發光元件分別配置於該第一入光面與該第二入光面旁,且該第一發光元件與該第二發光元件適於交替地朝向該導光板發出一第一光束與一第二光束,該第一光束與該第二光束適於分別經由該第一入光面與該第二入光面進入該導光板中,且適於經由該第一表面從該導光板射向該控光元件;以及一視差產生器,配置於該第一光束與該第二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位於該導光板與該控光元件之間,其中該視差產生器適於調整該第一光束與該第二光束的傳遞方向,以形成該視差光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視差產生器為一稜鏡片,具有多個稜鏡柱,其中該稜鏡柱的尖端朝向該導光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9141049A TWI412842B (zh) | 2010-11-26 | 2010-11-26 |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CN201110354406.6A CN102628563B (zh) | 2010-11-26 | 2011-11-10 |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9141049A TWI412842B (zh) | 2010-11-26 | 2010-11-26 |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22094A TW201222094A (en) | 2012-06-01 |
TWI412842B true TWI412842B (zh) | 2013-10-21 |
Family
ID=46586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9141049A TWI412842B (zh) | 2010-11-26 | 2010-11-26 |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628563B (zh) |
TW (1) | TWI41284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29515B (zh) * | 2018-12-08 | 2021-06-01 | 美商雷亞有限公司 | 使用方向性光源和水平漫射器的靜態多視像顯示器和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109811A1 (en) * | 2003-09-27 | 2007-05-17 | Krijn Marcellinus P | Backlight for 3d display |
US20080084513A1 (en) * | 2006-10-06 | 2008-04-10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Stereoscopic 3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segmented light guide |
TW201007267A (en) * | 2008-08-08 | 2010-02-16 | Ind Tech Res Inst | System for optical color division and displaying apparatus in application |
TW201011410A (en) * | 2008-09-10 | 2010-03-16 | Ind Tech Res Inst | Light module with high collimation emitting propert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85781B2 (ja) * | 1999-08-31 | 2004-11-04 | 株式会社東芝 | 立体表示装置 |
WO2004027492A1 (ja) * | 2002-09-19 | 2004-04-01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GB2405519A (en) * | 2003-08-30 | 2005-03-02 | Sharp Kk | A multiple-view directional display |
TWI312883B (en) * | 2005-01-24 | 2009-08-01 | Au Optronics Corp | Backlight module for 3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3d images utilizing the same |
US7750982B2 (en) * | 2008-03-19 | 2010-07-06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with fresnel lens element and double sided prism film adjacent a backlight having a light transmission surface with left and right eye light sources at opposing ends modulated at a rate of at least 90 hz |
KR101451933B1 (ko) * | 2008-04-22 | 2014-10-16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및 그에 포함되는 렌티큘러 시트 |
-
2010
- 2010-11-26 TW TW099141049A patent/TWI41284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1
- 2011-11-10 CN CN201110354406.6A patent/CN10262856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109811A1 (en) * | 2003-09-27 | 2007-05-17 | Krijn Marcellinus P | Backlight for 3d display |
US20080084513A1 (en) * | 2006-10-06 | 2008-04-10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Stereoscopic 3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segmented light guide |
TW201007267A (en) * | 2008-08-08 | 2010-02-16 | Ind Tech Res Inst | System for optical color division and displaying apparatus in application |
TW201011410A (en) * | 2008-09-10 | 2010-03-16 | Ind Tech Res Inst | Light module with high collimation emitting property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29515B (zh) * | 2018-12-08 | 2021-06-01 | 美商雷亞有限公司 | 使用方向性光源和水平漫射器的靜態多視像顯示器和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28563B (zh) | 2015-12-09 |
CN102628563A (zh) | 2012-08-08 |
TW201222094A (en) | 2012-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305511B2 (en) | Backlight module, stereo display apparatus, and beam splitting film | |
US8514343B2 (en) | Beam splitting film, backlight module, and stereo display apparatus | |
US9194997B2 (en) | Backlight unit and 2D and 3D image display system | |
US7677733B2 (en) | Method of designing a matched light guide for a stereoscopic 3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US8228448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stereo display apparatus | |
US9274346B2 (en) | Multi-view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 |
JP4861180B2 (ja) | 3dディスプレイ装置用バックライト | |
US7576805B2 (en) | Display device with light guide plate having antireflection portions on light incident surfaces | |
US8860906B2 (en) | Directional light guide plate, directional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directional surface light source | |
WO2017164117A1 (ja) | 表示装置及び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 |
JP2011519052A (ja) | フレネルレンズ要素を有する自動立体ディスプレイ | |
US9030643B2 (en) | Liquid crystal optical element an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US20180348534A1 (en) | Auto stereoscopic three-dimensional panel display systems and methods supporting improved fidelity display to multiple simultaneous viewers | |
WO2013161304A1 (ja) | 光偏向素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 |
JP2013069498A (ja) | 面状照明装置 | |
TW201734519A (zh) | 背光單元及包含該背光單元的自動立體3d顯示裝置 | |
TW201430387A (zh) | 顯示裝置及其發光模組 | |
KR20120085378A (ko) | 광가이드바,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 |
JP2009093989A (ja) |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US20120133647A1 (en) |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 |
CN101576215A (zh) | 用于3d显示的背光模组 | |
TWI412842B (zh) |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
KR101385041B1 (ko) | 무안경식 3차원 디스플레이용 백라이트 | |
CN102162600B (zh) | 背光模块与立体显示器 | |
TWI491954B (zh) | 顯示裝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