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5914B - 雙樑式倍頻吸振器 - Google Patents

雙樑式倍頻吸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5914B
TWI405914B TW99143281A TW99143281A TWI405914B TW I405914 B TWI405914 B TW I405914B TW 99143281 A TW99143281 A TW 99143281A TW 99143281 A TW99143281 A TW 99143281A TW I405914 B TWI405914 B TW I40591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ntilever beam
cantilever
spring
vibration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9143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4313A (en
Inventor
Shyh Chin Huang
Kao An Lin
Original Assignee
Univ Nat Taiwan Science Te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 Nat Taiwan Science Tech filed Critical Univ Nat Taiwan Science Tech
Priority to TW991432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0591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224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43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59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5914B/zh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雙樑式倍頻吸振器
本發明係與機械系統的吸振裝置有關,特別係與一種雙樑式倍頻吸振器有關,其是由兩根懸臂樑搭配一根彈簧所組成的三元件系統,除了可吸收週期性負載的第一頻率(基本頻率)振動能量,另外可吸收第二頻率及第三頻率的振動能量,以強化吸振器的吸振效能。
機械系統均會產生振動,這些振動通常都是由週期型負載產生,機械系統的動力源通常是造成週期性振動的主因。這些振動對於非精密機具而言,並不會影響到機械性能及操作上的表現。然而,對於精密機械而言,這些外來振動的干擾常會對於機械性能造成限制,而影響到其精度。
吸振器是習用上用以結合至機械系統上,以供吸收及衰減機械系統振動的裝置。傳統的吸振器係屬被動式的設計,通常是由質量塊、彈簧、阻尼等所組成。此類裝置的範例譬如有如第1圖中所示之一般已知的動態振動吸收器(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DVA);或是第2圖中所示的接地型動態振動吸收器(Groundhook DVA)。(在第1圖及第2圖中,小寫英文字母m、k、c分別代表吸振器的質量、彈簧、阻尼,而大寫英文字母M及K則代表供吸振器結合至其上之機械系統的質量及剛度或彈簧常數。)這些傳統的吸振器均是以單一頻率(或特定寬頻振動)的吸收為主,然而對於特色為非單頻亦非寬頻而是以倍頻方式呈現的週期型負載而言,這些傳統的吸振器都只能處理第一頻率(基本頻率),也就是透過吸振器本身各種參數的適當設定,可以讓吸振器能在該第一頻率上調諧,進而吸收該第一頻率的能量,以保護裝設有該吸振器的機械系統。至於週期性負載可以視為由基本頻率及其各倍頻(二倍頻、三倍頻等等)的傅立葉級數(Fourier Series)組合,而以基本頻率表現的振動能量占全部振動能量的六、七成,因此前述的傳統吸振器只能吸收振動能量的六、七成。這對於精密機械而言,仍嫌不足。
為了能進一步吸收第二頻率及其他倍頻的振動,習用的解決方案是針對各倍頻增加不同的吸振器,並將各吸振器調諧設定於不同的倍頻頻率。因此若為吸收第二頻率及第三頻率,則必需加設二個分別調諧於第二頻率及第三頻率的吸振器。這樣會造成成本以倍數增加,同時也會因為裝設多組吸振器而造成機械系統額外的負荷,而衍生出不必要的副作用。
如前所述,週期性的振動負載可以經由傅立葉轉換成為無限多個倍頻波形的疊加組合,基本上頻率愈低的振動所傳送的振動能量愈高,因此雖然基本頻率的振動能量僅占全體振動能量的六、七成,但前三個頻率(即基本頻率、第二頻率、第三頻率)卻已涵蓋95%以上的振動能量。因此,若能以單一裝置來同時涵蓋週期性負載的前三個主要振動頻率,則即可吸收95%以上的振動能量,便足供精密機械使用。
另外發明專利I269002中揭露一種多頻吸振裝置,其可裝設於一機器上,其係用以吸收作用在此機器上的數個主要頻率的振動,惟此種裝置只有針對給定的頻率進行吸振,並無法針對其固有頻率進行調諧,來吸收不同的週期振動頻率。
在美國專利公開第20050040922號中揭露一種適應式的吸振器(Adaptive Vibration Absorber),其中包含有類似可調式彈簧的切換元件(Switching Element),惟此種習知的吸振器必須配合於一磁場作動,因此其結構相對複雜而成本較高。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其可以更有效地吸收作用於一機械系統上的週期性負載。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其可以有效地吸收週期性負載的多個固有頻率,以減低作用於一機械系統上的振動能量。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其之結構簡單、易於製造,進而減低其製做及使用的成本。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其至少具有一可調參數,可供輕易將其固有頻率進行調諧,以有效地吸收週期性負載的振動能量。
為達成前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其包含有至少一基座,其上設有可將該基座結合至一欲吸振的機械系統上之結合裝置;第一懸臂樑及第二懸臂樑,其等的底端係固定於該基座上,並互相分離而於其等之間形成一間隙;以及一彈簧,其係設置於第一懸臂樑及第二懸臂樑之間的間隙內,並具有分別結合至第一懸臂樑及第二懸臂樑上之二側末端。藉由選取第一懸臂樑、第二懸臂樑、及彈簧等的相關參數,如材料、尺寸、彈簧常數等,可以將雙樑式倍頻吸振器的至少第一、第二、第三固有頻率調諧成一週期性負載之基礎頻率的倍數,據以使該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可以吸收該週期性負載相關頻率的振動能量,達成消除或減低作用於機械系統上的振動能量。
以下將配合圖式,並針對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做詳細說明,以有助於對於本發明的瞭解。
本發明提供一種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其係供設置於一機械系統上,以吸收外部作用於該機械系統上的週期性負載,藉以消除或減輕外部負載對於該機械系統的干擾及對其作業之精度之影響。
如第3圖所示,本發明的雙樑式倍頻吸振器是以參考編號10加以標示,係供裝設於由參考編號100標示的機械系統上,並透過結合裝置90將二者固定在一起。在第3圖中的範例中,可供本發明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10裝設於其上的機械系統100是由一質量102及一彈簧系統104所組合而成,以此型式表示之機械系統係為熟知此技藝之人士一般所知曉的,因此無需多加說明。
本發明所提供的雙樑式倍頻吸振器10包含有二根懸臂樑(即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其等係結合至機械系統100上,且二樑12、14之間係以一間隙16加以分隔。本發明的雙樑式倍頻吸振器10進一步包含有一連接於該二樑12、14之間的彈簧18,以構成一種三元件架構的吸振器主體。
根據本發明,該三元件架構吸振器10中的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係經過彈簧18的連接,而帶動二樑間的連鎖反應,以達成吸振的效應。為針對特定之機械系統100進行吸振,該三元件架構的吸振器10的固有頻率,必須被調諧成與該機械系統100一致,惟此三元件架構吸振器10的固有頻率,是由該三元件架構中各元件之參數來加以決定。這些參數包括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的材質、尺寸(包括長度、寬度、厚度),以及彈簧18的彈簧常數與彈簧18相對於該二樑12、14的設置位置等。
在下文中將以一範例來說明吸振器10中各項組成元件的參數之設定,據以將吸振器10的固有頻率調諧至所需之值。
如第4圖所示,本發明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10在數學模式上,可以視為由兩個部份組成,即單懸臂樑部份(以編號200標示)及單懸臂樑加掛彈簧部份(以編號300標示),其中單懸臂樑部份200包含有如第3圖中所示的第一樑12,而單懸臂樑加掛彈簧部份300則包含有第3圖中所示的第二樑14,以及結合於第二樑14上的彈簧18。根據接納法(Receptance Method),單懸臂樑部份200的接納度與單懸臂樑加掛彈簧部份300的接納度,二者的和應為零。若以α(ω)及β(ω)分別代表單懸臂樑部份200與單懸臂樑加掛彈簧部份300的接納度(其等均為吸振器10的振動頻率ω的函數),則可以得到以下的頻率方程式(1):
α(ω)+β(ω)=0 (1)
單懸臂樑部份200的接納度α(ω)可表成如下所示之方程式(2):
而單懸臂樑加掛彈簧部份300的接納度β(ω),則可表成如下所示之方程式(3):
其中Φn (x)是懸臂樑的第n個模態,ω1n 、ω2n 分別是指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的第n個固有頻率,M1 、M2 分別是針對單懸臂樑部份200及單懸臂樑加掛彈簧部份300所選取的模態數目,ρ1 、ρ2 分別是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的材料密度,L是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的長度(為簡化起見,在本例中,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具有相同的長度),A1 、A2 分別是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的截面積(在本例中是指垂直於其長度的截面積),x* 是彈簧18連接於第二樑14上的位置,K是彈簧18的彈簧常數。
假設機械系統100所接收到的外來週期性負載振動的基礎頻率為ωf ,則根據本發明,為能吸收此外來負載,必須將吸振器10的固有頻率調諧成ωf 的整數倍,亦即吸振器10的固有頻率ωp =pωf ,其中p為正整數1,2,3,..等。換言之,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將吸振器10的第一固有頻率、第二固有頻率、第三固有頻率等等,分別調諧成週期性負載之基礎頻率的一倍、二倍、三倍等。
藉由接納法的定義可得此吸振器10的頻率方程式如下式(4):
設定每一樑(第一樑12或第二樑14)的第n個固有頻率與第一固有頻率的比值為αn1n112n21 ,並假設11f21f 分別代表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的第一固有頻率與週期性負載的基礎頻率(ωf )的比值,且基於下列:
可將方程式(4)重新整理成無因次化參數的吸振器頻率方程式,如下式(5):
其中X* =x* /L,為無因次化的彈簧18的裝置位置;K* =K(1 4 E1 I1 ),為無因次化的彈簧常數,其中E1 、I1 、β1 分別為第一樑12的楊氏模數、慣性矩、第一模態的相關係數(β1 L=1.8751);μ=ρ1 A12 A2 ,為第一樑12與第二樑14的質量比值。另外可注意到,在前述方程式(5)中將吸振器10的振動頻率ω以pωf 取代,以便求取在第p個固有頻率下的設計結果。
將頻率方程式無因次化的益處在於,其僅須測定負載基礎頻率,即可設定吸振器10所需的製作參數。由方程式(5)可以看到有五個設計參數,即、X* 、K* 、μ,會影響到吸振器10的固有頻率,因此可以利用方程式(5)來求取特定吸振器10的設計參數,以使得所製做出的吸振器10能達成所需之週期型負載的吸振功效。
以一具體例而言,若將吸振器10的前三個固有頻率根據週期性負載基礎頻率加以設定為ωf 、2ωf 、3ωf ,亦即方程式(5)中的p分別為1、2、3,故方程式(5)可以得到一組三個聯立方程式,其中有五個變數,因此在進一步設定彈簧擺放的位置X* 後,可以得到其餘四變數中任二者之間的函數關係,如第5圖中所示之與μ的曲線圖,第6圖中所示之與μ的曲線圖,以及第7圖中所示之K* 與μ的曲線圖。在第5圖至第7圖中,彈簧18的無因次位置是分別選定為X* =0.7、0.8、0.9、1.0等四個位置。
由第5圖至第7圖的曲線圖中可以看到,當彈簧18的位置X* 不同時,吸振器10的另外四個變數可以視為設計參數,而其中三者、K* 會隨著第一樑12與第二樑14之質量比μ的變化而改變。基於此,其可以針對特定的週期性負載設定吸振器10的設計參數而得到具有實質吸振效果的吸振器10。以下簡單說明根據本發明的吸振器10的設計方法:
步驟一:先根據週期性負載的基礎頻率ωf 來設定吸振器10的第一固有頻率,亦即將吸振器10的第一固有頻率設定等於週期性負載的基礎頻率ωf
步驟二:依據需求來選取定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的材料與樑長度L。
步驟三:依據需求選擇適當的彈簧擺放位置X* 與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的質量比μ。
步驟四:依據步驟三所選取的彈簧擺放位置X* 與樑質量比μ,自第5圖至第7圖的曲線圖求取相對應的、K* 等變數的數值大小。
步驟五:將步驟四所得到的三變數、K* 數值配合週期性負載的基礎頻率ωf ,即可求得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各自的第一固有頻率與彈簧18之彈簧常數的數值,亦即ω11 =ωf ,ω21 =ωf ,K=K*1 E1 I1 /L3 )。
步驟六:根據步驟五所求得的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的第一固有頻率ω11 、ω21 ,藉由下列懸臂樑的固有頻率公式:
即可反推得到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厚度h1 及h2 ,而二者寬度的值亦可經由雙樑質量比μ推算得之。
步驟七:完成步驟一至步驟六的程序,即可獲得製作吸振器10所需的所有參數。
接下來以一例子來說明利用前述方式所設計的本發明吸振器10,以及該吸振器10對於鋸齒波及方波等二種系統常遭遇之週期性負載的吸振效能。在以下的例子中,該二例示用的週期性負載的基礎頻率是設為ωf =50rad/sec。
由於週期性負載的基礎頻率是設為ωf =50rad/sec,因此吸振器10的最低頻率設為50rad/sec。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的材質係分別選定不鏽鋼SUS304與鋁材,而長度則定為200mm。將彈簧18設置於樑長度的80%(即X* =0.8)處。由前述第5圖至第7圖的曲線圖中可得知,當μ=2.0時,X* =0.8所對應的=0.478、=1.842、K* =23.796,由此可獲得第一樑12的第一固有頻率ω11 =23.9rad/sec,第二樑14的第一固有頻率ω21 =92.1rad/sec,彈簧18的彈簧常數K=1678.2N/m。當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各自的第一固有頻率確定後,即可如上述般求得所需的樑厚度與寬度。如此所得到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的各項尺寸及相關數值如下:第一樑12(不鏽鋼SUS304)的密度ρ1 =8000kg/m3 ,楊氏係數E1 =193x109 N/m2 ,厚度h1 =1.206mm,寬度b1 =20.0mm,長度L=200.0mm,而第二樑14(鋁)的密度ρ2 =2710kg/m3 ,楊氏係數E2 =69x109 N/m2 ,厚度h2 =4.519mm,寬度b2 =31.51mm,長度L=200.0mm。第一樑12及第二樑14的質量比μ=2.0。彈簧18的彈簧常數K=1678.2N/m,裝置位置x* =160.0。
將如下設計所得的吸振器10裝設於一機械系統100上,並分別以基礎頻率ωf =50rad/sec的鋸齒波及方波周期性負載施加至該機械系統100上。在此例中,機械系統100的質量102(見第3圖)是設為0.5Kg,而其彈簧系統104的彈簧常數則設為61250N/m。
第8圖中顯示出鋸齒波負載的曲線圖。第9圖中顯示出機械系統100在該鋸齒波負載作用下的響應圖,其中虛線表示未設置吸振器10的響應曲線,而實線則是設置吸振器10後的響應曲線。由第9圖中可以看到,機械系統100上的週期性負載絕大多數都由吸振器10所吸收掉,因而會降低機械系統100的週期響應,顯示本發明的吸振器10可提供良好的吸振能力。
另外第10圖中顯示出機械系統100在設置習用的單質塊吸振器(無阻尼)及本發明之吸振器10等二種情形下,對於該鋸齒波週期性負載的響應曲線,其中該習用的單質塊吸振器係被調諧設定為負載的基礎頻率。在第10圖中,實線代表設置本發明之吸振器10後的響應曲線,而虛線則是使用習用吸振器的響應曲線。比較二響應曲線,可以看出本發明之吸振器10的吸振能力,係遠高於習用的單質塊吸振器,其充分展示本發明之吸振器10的確比單頻吸振器更適用於週期型負載的吸振。
第11圖中顯示出方波負載的曲線圖。第12圖中顯示出機械系統100在該方波負載作用下的響應圖,其中虛線表示未設置吸振器10的響應曲線,而實線則是設置吸振器10後的響應曲線。由第12圖中可以看到,機械系統100上的週期性負載大部份都由吸振器10所吸收掉,因而降低機械系統100的週期響應,其顯示本發明的吸振器10可提供良好的吸振能力。
另外第13圖中顯示出機械系統100在設置習用的單質塊吸振器(無阻尼)及本發明之吸振器10等二種情形下,對於該方波週期性負載的響應曲線,其中該習用的單質塊吸振器係被調諧設定為負載的基礎頻率。在第10圖中,實線代表設置本發明之吸振器10後的響應曲線,而虛線則是使用習用吸振器的響應曲線。比較二響應曲線,可以看出本發明之吸振器10的吸振能力,係遠高於習用的單質塊吸振器,此結果與前述鋸齒波負載類似。
在第14圖及第15圖中顯示出本發明的吸振器的一種較佳的實施例,其中吸振器是以參考編號410加以標示,其包含有第一懸臂樑412及第二懸臂樑414,二樑的底端係固定於一基座440上,而使第一懸臂樑412及第二懸臂樑414分隔開一間隙416。第一懸臂樑412及第二懸臂樑414每一者均具有一頂端,其上開設有一沿著該樑長度方向朝向樑底端延伸之溝槽420、422。一彈簧418具有二側末端,其上分別形成有卡扣裝置424,而可分別插入第一懸臂樑412及第二懸臂樑414頂端上開設的溝槽420、422內,並可沿著該等溝槽420、422移動至所需的位置處。如此可以依需求來選擇並設定彈簧418在第一懸臂樑412及第二懸臂樑414上的設置位置。
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該等懸臂樑412、414上可設置有鎖固結構,以供彈簧418選擇性地鎖固於該等溝槽420、422上的選定位置處。在第14圖及第15圖中顯示出該鎖固結構之一例,其中在溝槽420、422之二者或任一者的二側壁上開設有至少一凹口426,可供彈簧418末端的卡扣裝置424卡扣於其內,進而將彈簧418固定於第一懸臂樑412及第二懸臂樑414上。惟該鎖固結構並不限於此種型式,任何可將彈簧418以可鬆脫方式鎖固於溝槽420、422上之選定位置處的裝置或結構均可應用之。
另外,在基座440上設有結合裝置90,用以將吸振器410結合至一機械系統100。根據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該結合裝置90包含有開設於基座440上的多個穿孔442,例如開設於基座440的四個角落位置處,以供螺栓444貫穿而螺合於機械系統100上,以產生吸振功效。惟本發明並不侷限於螺栓及螺孔式的結合裝置90,其他適合的裝置及手段亦可加以應用,例如焊接或黏著等均可加以運用。
雖然本發明已用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雙樑式倍頻吸振器
12...第一懸臂樑
14...第二懸臂樑
16...間隙
18...彈簧
90...結合裝置
100...機械系統
102...質量
104...彈簧系統
200...單懸臂樑部份
300...單懸臂樑加掛彈簧部份
410...雙樑式倍頻吸振器
412...第一懸臂樑
414...第二懸臂樑
416...間隙
418...彈簧
420...溝槽
422...溝槽
424...卡扣裝置
426...凹口
440...基座
442...穿孔
444...螺栓
第1圖是一習用振動吸收器的示意圖。
第2圖是另一習用振動吸收器的示意圖。
第3圖是本發明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裝設於一機械系統上的示意圖。
第4圖是本發明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示意分解圖,用以建立本發明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的數學模式。
第5圖是本發明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的第一懸臂樑之第一固有頻率,相對於第一懸臂樑與第二懸臂樑之質量比的曲線。
第6圖是本發明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的第二懸臂樑之第一固有頻率,相對於第一懸臂樑與第二懸臂樑之質量比的曲線。
第7圖是本發明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的彈簧之彈簧常數,相對於第一懸臂樑與第二懸臂樑之質量比的曲線。
第8圖是一例示性鋸齒波負載的曲線圖。
第9圖是一機械系統在該鋸齒波負載作用下的無因次響應圖,其分別顯示出該機械系統於設置及未設置本發明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下的響應曲線。
第10圖是該機械系統在該鋸齒波負載作用下的另一無因次響應圖,其分別顯示出該機械系統在設置本發明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及習用單質塊吸振器下的響應曲線。
第11圖是一例示性方波負載的曲線圖。
第12圖是一機械系統在該方波負載作用下的無因次響應圖,其分別顯示出該機械系統在設置及未設置本發明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下的響應曲線。
第13圖是該機械系統在該方波負載作用下的另一無因次響應圖,其分別顯示出該機械系統在設置本發明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及習用單質塊吸振器下的響應曲線。
第14圖是本發明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之示意立體圖。
第15圖是本發明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之示意分解圖。
10...雙樑式倍頻吸振器
12...第一懸臂樑
14...第二懸臂樑
16...間隙
18...彈簧
90...結合裝置
100...機械系統
102...質量
104...彈簧系統

Claims (10)

  1. 一種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包含有:一第一懸臂樑,具有一底端,可供結合至一欲吸振之機械系統上;一第二懸臂樑,具有一底端,可供結合至該機械系統上,而與該第一懸臂樑分隔開而於其間形成一間隙;以及一彈簧,設置於該第一懸臂樑與該第二懸臂樑之間的該間隙內,並具有二側末端,分別結合至該第一懸臂樑及該第二懸臂樑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其中該第一懸臂樑具有一頂端,其上開設一溝槽,沿著該第一懸臂樑朝向該第一懸臂樑底端延伸,該第二懸臂樑具有一頂端,其上開設一溝槽,沿著該第二懸臂樑朝向該第二懸臂樑底端延伸,該彈簧的二側末端上分別設有卡扣裝置,可分別插入該第一懸臂樑及該第二懸臂樑的溝槽內,並可沿著該等溝槽移動至一預定的位置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其中該第一懸臂樑的溝槽具有一側壁,其上開設有至少一凹口,可供該彈簧末端上的卡扣裝置卡扣於該凹口內,以將該彈簧固定於該第一懸臂樑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進一步包含有一基座,該第一懸臂樑及該第二懸臂樑的底端係固定於該基座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其中該基座設有結合裝置,用以將該基座結合至該機械系統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其中該第一懸臂樑及該第二懸臂樑具有相同的長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其中該第一懸臂樑及該第二懸臂樑係由不同的材料製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其中該第一懸臂樑及該第二懸臂樑係分別由不同的給定材料製成,具有不同的給定寬度及厚度,且該彈簧係具有給定的彈簧常數,且係設置於該等第一及第二懸臂樑上給定的位置處,以使得該雙樑式倍頻吸振器的至少第一、第二、第三固有頻率調諧成一給定頻率的整數倍。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其中該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具有一第一固有頻率,其係調諧設定為一作用於該機械系統上之週期性負載的基礎頻率。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雙樑式倍頻吸振器,其中該彈簧係可沿著該等第一及第二懸臂樑移動至一預定位置處,以將該雙樑式倍頻吸振器的第N固有頻率調諧為該週期性負載之基礎頻率的N倍。
TW99143281A 2010-12-10 2010-12-10 雙樑式倍頻吸振器 TWI4059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9143281A TWI405914B (zh) 2010-12-10 2010-12-10 雙樑式倍頻吸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9143281A TWI405914B (zh) 2010-12-10 2010-12-10 雙樑式倍頻吸振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4313A TW201224313A (en) 2012-06-16
TWI405914B true TWI405914B (zh) 2013-08-21

Family

ID=46725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9143281A TWI405914B (zh) 2010-12-10 2010-12-10 雙樑式倍頻吸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059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22969B (zh) * 2018-11-09 2023-12-15 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主机减振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8967A (en) * 1989-10-18 1992-12-08 Mitsubish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Dynamic damper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malfunction of dynamic damper
US5915508A (en) * 1994-04-18 1999-06-29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Tuned mass damper
US6220563B1 (en) * 1995-06-15 2001-04-24 John Cunningham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and method
EP1050039B1 (en) * 1998-01-23 2005-09-14 Lord Corporation Efficient multi-directional active vibration absorber assembly
US20060037822A1 (en) * 2004-08-17 2006-02-23 Mcfarland D M Device, a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vibrational energ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8967A (en) * 1989-10-18 1992-12-08 Mitsubish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Dynamic damper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malfunction of dynamic damper
US5915508A (en) * 1994-04-18 1999-06-29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Tuned mass damper
US6220563B1 (en) * 1995-06-15 2001-04-24 John Cunningham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and method
EP1050039B1 (en) * 1998-01-23 2005-09-14 Lord Corporation Efficient multi-directional active vibration absorber assembly
US20060037822A1 (en) * 2004-08-17 2006-02-23 Mcfarland D M Device, a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vibrational energ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4313A (en) 2012-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77319B1 (ko) 동조 질량 댐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시스템
Yilmaz et al. Phononic band gaps induced by inertial amplification in periodic media
Carcaterra et al. Trapping of vibration energy into a set of resonator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aerospace structures
US11946523B2 (en) Wideband vibration suppression device utilizing properties of sonic black hole
Harne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 dynamic absorber with corrugated piezoelectric spring for vibration control and energy harvesting applications
Shahraeeni et al. Effect of damping nonlinearity on the dynamics and performance of a quasi-zero-stiffness vibration isolator
US7568565B2 (en) Device, a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vibrational energy
CN104632992A (zh) 减振构件、晶体振荡装置、频率综合器以及电子设备
WO2014154307A1 (de) Schwingungsdämpfer für abschirmblech
US6598545B2 (en) Vibration damper for optical tables and other structures
Hollkamp et al. 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piezoelectric and constrained layer damping
TWI405914B (zh) 雙樑式倍頻吸振器
Marano et al. Stochastic optimum design of linear tuned mass dampers for seismic protection of high towers
Zhang et al. Nonlinear dynamics of coupled transverse-rotational waves in granular chains
KR101923133B1 (ko) 변압기용 진동저감장치
Xiong et al. On the use of piezoelectric nonlinear energy sink for vibration isolation and energy harvesting
Dong et al. Inertial-amplified mechanical resonators for the mitigation of ultralow-frequency vibrations
Ray et al. Parametric instability of multi-layered sandwich beams
JP5661581B2 (ja) 遮音カバー
Bonello et al. Vibration control using a beam-like adaptive tuned vibration absorber with an actuator-incorporated mass element
KR101764233B1 (ko) 동흡진기 제조방법
Dai et al. Two kinds equal frequency circuits to achieve locally resonant band gap of a circular plate attached alternately by Piezoelectric Unimorphs
Łatas Optimal positions of translational vibration absorbers in vibroisolation of mechanical press
US20060254202A1 (en) Lightweight shielded panel system including acoustical shielding
Doria et al. Tuning of a piezoelectric harvester by means of a cantilever spring-mass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