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0898B - 通道狀態判斷方法及相關無線區域網路系統與直接連線設定建立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道狀態判斷方法及相關無線區域網路系統與直接連線設定建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00898B TWI400898B TW098129606A TW98129606A TWI400898B TW I400898 B TWI400898 B TW I400898B TW 098129606 A TW098129606 A TW 098129606A TW 98129606 A TW98129606 A TW 98129606A TW I400898 B TWI400898 B TW I40089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tion
- beacon
- access point
- packet
- direct connec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101100161473 Arabidopsis thaliana ABCB2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2
- 101100096893 Mus musculus Sult2a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2
- 101150081243 STA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2
- OVGWMUWIRHGGJP-WVDJAODQSA-N (z)-7-[(1s,3r,4r,5s)-3-[(e,3r)-3-hydroxyoct-1-enyl]-6-thiabicyclo[3.1.1]heptan-4-yl]hept-5-e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C\C=C/C[C@@H]1[C@@H](/C=C/[C@H](O)CCCCC)C[C@@H]2S[C@H]1C2 OVGWMUWIRHGGJP-WVDJAODQSA-N 0.000 description 78
- 101000988961 Escherichia coli Heat-stable enterotoxin A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7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101000740482 Homo sapiens Zinc finger protein basonuclin-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3
- 102100037208 Zinc finger protein basonuclin-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8186 active pharmaceut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8—Timers or timing mechanisms used in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指一種通道狀態判斷方法及相關無線區域網路系統與直接連線設定建立方法,尤指一種藉由站台轉發接取點之信標的方式,提供判斷站台間通道狀態之依據的通道狀態判斷方法,及使用該通道狀態判斷方法的無線區域網路系統與直接連線設定建立方法。
在現代化資訊社會中,各種無線通訊系統已成為社會大眾交換語音或文字訊息、數據資料、影音檔案的最重要途徑之一。為了改善通訊品質,業界已發展許多無線通訊技術,用以提升無線通訊系統之頻譜效率及傳輸速率。
舉例來說,在採用符合IEEE 802.11無線區域網路標準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任一站台(Station)無法直接傳輸資料至另一站台,而需透過接取點(Access Point)才能完成資料的傳遞。如此的傳送模式會降低資料吞吐量(Throughput)。因此,IEEE 802.11e定義了一直接連線設定(Direct Link Setup,DLS)功能,允許站台間直接傳送資料,以提高資料吞吐量,相關運作簡述如下。
請參考第1圖,第1圖為一無線區域網路系統10之示意圖。若站台102欲透過直接連線設定,直接傳送資料至站台104,首先站台102會發出一直接連線設定請求訊息DLS_Request至接取點100,這個訊息包含了站台102的傳輸速率、能力及站台102、104的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位址。當接取點100收到站台102所發出的直接連線設定請求訊息DLS_Request後,若接取點100允許直接連線設定的需求且已確認站台104的存在,則接取點100會轉發直接連線設定請求訊息DLS_Request至站台104。當站台104接收到接取點100所轉發的直接連線設定請求訊息DLS_Request後,站台104會回應一直接連線設定回應訊息DLS_Response,經由接取點100至站台102。最後,若站台102接收到接取點100轉發的直接連線設定回應訊息DLS_Response後,則站台102與站台104可以開始直接傳輸資料,而不用透過接取點100的轉發。
由上述可知,要建立站台102與站台104間的直接連線設定,使用者必需先取得(或有能力取得)站台102、104的媒體存取控制位址,再輸入至特定的直接連線建立軟體。這樣的操作極為不便,特別是對於較缺乏網路知識的使用者而言。
另外,在站台102與站台104建立直接連線設定的過程中,只要站台102所發出的直接連線設定請求訊息DLS_Request能順利傳送至站台104,且站台104所發出的直接連線設定回應訊息DLS_Response能順利回傳至站台104,則站台102與站台104可成功建立直接連線設定。換句話說,只要接取點100與站台102及站台104分別的連線皆正常,即使站台102與站台104間根本無法建立連線,習知技術仍會判定可建立直接連線設定,造成後續運作發生問題。
除此之外,當站台102要中止直接連線設定時,站台102會發出一直接連線設定中止(DLS Tear Down)訊息,經由接取點100轉發至站台104;而站台104收到直接連線設定中止訊息時,會將對應的連線中斷。然而,除了上述情形外,習知技術未揭露站台102何時應輸出直接連線設定中止訊息。例如,當直接連線設定建立後,若站台102與站台104間的連線中斷(或根本沒建立)而未收到資料,或脫離了接取點100的服務範圍,站台102仍不會發出直接連線設定中止訊息。
由此可知,習知直接連線設定仍有許多待改善的缺點。
因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即在於提供通道狀態判斷方法及相關無線區域網路系統與直接連線設定建立方法。
本發明揭露一種用於一無線區域網路系統之通道狀態判斷方法,用來判斷該無線區域網路系統之一第一站台與一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該通道狀態偵測方法包含有該第一站台接收一接取點所輸出之一信標;以及該第一站台將該信標承載於一封包中,並廣播該封包,使該第二站台可根據該封包判斷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用於一無線區域網路系統之通道狀態判斷方法,用來判斷該無線區域網路系統之一第一站台與一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該通道狀態偵測方法包含有該第一站台接收一接取點所輸出之一第一信標;該第一站台接收該第二站台所輸出之一封包,該封包承載一第二信標;以及該第一站台比較該第一信標與該第二信標是否相符,以判斷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無線區域網路系統,包含有複數個站台;以及至少一接取點,用來提供服務予該複數個站台;其中,該複數個站台中一第一站台判斷與一第二站台間之通道狀態時,該第二站台廣播承載有一第二信標之一第二封包,使該第一站台可比較一第一信標與該第二信標是否相符,以判斷該第一站台判斷與該第二站台間之通道狀態;其中,該第二信標由該第二站台所對應之接取點輸出,該第一信標由該第一站台所對應之接取點輸出。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用於一無線區域網路系統中建立一直接連線設定的方法,包含有一第一站台與一第二站台啟動建立該直接連線設定;該第一站台將一第一接取點所輸出之複數個第一信標承載於複數個第一封包中,並廣播該複數個第一封包,且該第二站台將一第二接取點所輸出之複數個第二信標承載於複數個第二封包中,並廣播該複數個第二封包,以判斷該第一接取點與該第二接取點是否相同及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以及於該第一接取點與該第二接取點係相同,且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被判斷為可建立連線時,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建立該直接連線設定。
首先,針對站台間通道狀態的判斷方式,說明如下。請參考第2圖,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區域網路系統20之示意圖。無線區域網路系統20較佳地採用IEEE 802.11無線區域網路標準,但不以此為限。一般而言,無線區域網路系統20包含至少一個接取點用來對複數個站台提供服務,為便於說明,第2圖係以「站台觀點」繪出站台STA1、STA2及對應之接取點AP1、AP2。所謂「站台觀點」係因無線區域網路系統20中任一站台無法得知其它站台是否屬同一基本服務集(Basic Service Set),因此在第2圖中,站台STA1或STA2係將對方視為由相異之接取點提供服務。也就是說,即使接取點AP1、AP2為相同,但由站台STA1觀察站台STA2或由站台STA2觀察站台STA1時,站台STA1或STA2仍會將對方視為由不同之接取點提供服務。因此,在參考第2圖時,應注意接取點AP1、AP2係以站台STA1及STA2之觀點而繪示為兩獨立方塊,但兩者可以是相同,亦可以是相異之接取點。
進一步地,在無線區域網路系統中,為判斷站台的狀態,接取點會適時地發出信標(Beacon),要求所屬站台回覆對應的訊息。因此,在第2圖中,接取點AP1、AP2輸出信標BSN1、BSN2至站台STA1、STA2,以判斷站台STA1、STA2的狀態。同樣需注意的是,若接取點AP1、AP2係相同,則信標BSN1、BSN2亦相同;反之,若接取點AP1、AP2係相異,則信標BSN1、BSN2亦相異。在此情形下,本發明即利用接取點所發出之信標,判斷站台STA1與站台STA2間的通道狀態。
詳細來說,當要判斷站台STA1與站台STA2間的通道狀態時,站台STA1係將接取點AP1所輸出之信標BSN1承載於一封包PKT1中,並廣播封包PKT1。當站台STA2接收到封包PKT1時,站台STA2會比較封包PKT1中的信標BSN1是否與由接取點AP2所接收之信標BSN2相同。若是,則站台STA2會判斷接取點AP1、AP2係相同,且站台STA1與站台STA2間可建立連線;反之,站台STA2則判斷站台STA1與站台STA2間不可建立連線。同樣地,站台STA2亦會將接取點AP2所輸出之信標BSN2承載於一封包PKT2中,並廣播封包PKT2。當站台STA1接收到封包PKT2時,站台STA1比較封包PKT2中的信標BSN2是否與由接取點AP1所接收之信標BSN1相同。若是,則站台STA1判斷接取點AP1、AP2係相同,且站台STA1與站台STA2間可建立連線,例如經由直接連線設定;反之,站台STA1則判斷站台STA1與站台STA2間不可建立連線。
簡言之,站台STA1係將接取點AP1所輸出之信標BSN1透過封包PKT1轉發至站台STA2,則站台STA2可比較信標BSN1與信標BSN2,以判斷站台STA1與站台STA2間的通道狀態。同理,站台STA2將接取點AP2所輸出之信標BSN2透過封包PKT2轉發至站台STA1,使站台STA1可比較信標BSN1與信標BSN2,以判斷站台STA1與站台STA2間的通道狀態。因此,本發明係藉由轉發接取點之信標的方式,提供判斷站台間通道狀態的依據,而所得的判斷結果則可進一步用於其它應用中,如直接連線設定,相關運作於後文中詳述。
在第2圖中,站台STA1及站台STA2皆同時具有信標封包(指承載信標的封包)的產生及接收功能;例如,站台STA1可輸出承載信標BCN1的封包PKT1,以供站台STA2判斷通道狀態,並可同時接收站台STA2所輸出的封包PKT2,以供自身判斷通道狀態。由於信標封包的產生及接收係分別對應於不同站台判斷通道狀態時的運作,因此可進一步將兩者獨立,並根據系統所需,決定一站台所需執行的功能。例如,若第2圖中僅站台STA1需判斷與站台STA2間的通道狀態,則站台STA1可不產生封包PKT1,而由站台STA2產生並廣播封包PKT2。上述操作可歸納為第3圖及第4圖之流程30及40,分別對應於站台STA1之信標封包產生及接收運作。
流程30包含以下步驟:步驟300:開始。
步驟302:站台STA1接收接取點AP1所輸出之信標BSN1。
步驟304:站台STA1將信標BSN1承載於封包PKT1中,並廣播封包PKT1,使站台STA2可根據封包PKT1判斷站台STA1與站台STA2問的通道狀態。
步驟306:結束。
流程40包含以下步驟:步驟400:開始。
步驟402:站台STA1接收接取點AP1所輸出之信標BSN1。
步驟404:站台STA1接收站台STA2所輸出之封包PKT2,封包PKT2承載有信標BSN2。
步驟406:站台STA1比較信標BSN1與信標BSN2是否相符,以判斷站台STA1與站台STA2間的通道狀態。
步驟408:結束。
需注意的是,流程30、40僅說明站台STA1之運作方式,而站台STA2之運作方式亦可根據流程30、40而得,此應為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可輕易達成之變化。
藉由流程30,當站台STA2欲判斷站台STA1與站台STA2間的通道狀態時,站台STA1會廣播封包PKT1,作為站台STA2判斷通道狀態的依據。反之,當站台STA1欲判斷站台STA1與站台STA2間的通道狀態時,則是由站台STA2廣播封包PKT2,而站台STA1則透過信標BCN1、BCN2的比較,判斷通道狀態。
此外,由於封包PKT1、PKT2係用來判斷通道狀態,與一般資料封包或控制封包不同。因此,在實現封包PKT1、PKT2時,可進一步增加適當的辨識機制,用來辨識信標封包(即封包PKT1、PKT2)與資料封包或控制封包的不同。
舉例來說,請參考第5圖,第5圖為一習知IEEE 802.11無線區域網路標準所定義之媒體存取控制訊框(MAC frame)50之示意圖。媒體存取控制訊框50係由表頭(Header)欄位500、訊框本體(Frame Body)欄位502及訊框驗證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欄位504所組成,其詳細內容可參考相關無線區域網路標準(如IEEE Std 802.11),在此僅簡述之。表頭欄位500用來攜帶與待傳資料無關的控制資訊,其可再細分為多個子欄位,如訊框控制(Frame Control)欄位、期間與識別資料(Duration/ID)欄位、位址1(Address 1)欄位、位址2(Address 2)欄位、位址3(Address 3)欄位...等;而每一子欄位所儲存之資料(或數值)應符合特定規則(即協定,Protocol),使接收端可藉表頭欄位500的內容,判斷媒體存取控制訊框50的形式、大小等資訊,以正確處理媒體存取控制訊框50。另外,訊框本體欄位502用來承載待傳資料,其欄位長度可以是可變或固定;若欄位長度可變,則訊框本體欄位502所承載的資料稱為資訊元素(Information Element)。資訊元素就是資料區塊(Data Block),主要由元素識別資料(Element ID)欄位、長度指示(Length)欄位及資料(Data)欄位所組成。最後,訊框驗證序列欄位504則用來攜帶驗證媒體存取控制訊框50是否正確傳輸。
需注意的是,第5圖所示之媒體存取控制訊框50係符合IEEE 802.11無線區域網路標準,因此,詳細欄位配置、代表意義等可參考相關協定,而此處係以此為例說明如何增加辨識信標封包與一般封包的機制。
為了辨識信標封包與一般封包,當封包PKT1、PKT2係以媒體存取控制訊框50之格式實現時,可將訊框控制欄位中的「進入分散系統」(To DS)欄位及「離開分散系統」(From DS)同設為1。進入分散系統欄位用來指示所屬訊框是否係在一主從式無線網路(Infrastructure Network)中進入一分散系統(Distribution System),而離開分散系統欄位則用來指示所屬訊框是否係由主從式無線網路中一分散系統離開。當兩者為1時,原本表示訊框係由一接取點傳送至另一接取點,但在此例中,由於封包PKT1、PKT2包含信標BCN1、BCN2,類似於接取點所輸出之資料,因而將進入分散系統欄位及離開分散系統同設為1。更進一步地,可將位址1欄位、位址2欄位、位址3欄位同設為對應站台的媒體存取控制位址,而信標則由一資訊元素承載。
需注意的是,上述辨識信標封包的機制(設定進入分散系統欄位及離開分散系統同為1,並將位址1至位址3欄位設為媒體存取控制位址)僅為一例,其係在習知訊框格式下,提供可供辨識信標封包的機制。實際上,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據以做出不同之變化,不限於此。然而,需注意的是,不論封包PKT1、PKT2的格式為何,站台STA1、STA2應具有辨識其為信標封包的能力,實際作法可以透過修改韌體或硬體等方式達成。
因此,本發明係透過站台轉發信標,提供判斷站台間通道狀態的依據,而所得的判斷結果則可進一步用於其它應用中。以無線區域網路系統20建立直接連線設定為例,請參考第6圖,第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60之示意圖。流程60用於無線區域網路系統20中建立直接連線設定,其包含以下步驟:步驟600:開始。
步驟602:站台STA1與站台STA2啟動建立直接連線設定。
步驟604:站台STA1將接取點AP1所輸出之信標BCN1承載於封包PKT1中,並廣播封包PKT1,且站台STA2將接取點AP2所輸出之信標BCN2承載於封包PKT2中,並廣播封包PKT2,以判斷接取點AP1與接取點AP2是否相同及站台STA1與站台STA2間的通道狀態。
步驟606:於接取點AP1與接取點AP2係相同,且站台STA1與站台STA2間的通道狀態被判斷為可建立連線時,站台STA1與站台STA2建立直接連線設定。
步驟608:結束。
根據流程60,當站台STA1與站台STA2欲啟動直接連線設定時,站台STA1與站台STA2會透過轉發信標的方式,判斷所屬接取點是否相同,且兩者間的通道狀態是否為可建立連線。當判斷結果顯示接取點AP1與接取點AP2係相同,且站台STA1與站台STA2間可建立連線時(信標BCN1等於信標BCN2),站台STA1與站台STA2始建立直接連線設定。
需注意的是,流程60係說明將本發明之通道狀態判斷方法應用於直接連線設定之概念,在實際應用時,可加入其它運作步驟,不限於此。例如,步驟602的實現可能包含以下運作,當站台STA1的使用者透過特定功能鍵或軟體等啟動直接連線設定後,站台STA1先檢查接取點AP1是否支援直接連線設定;若是,則提示使用者啟動站台STA2的直接連線設定。在此同時,可加入計時機制,如啟動一具有預設計時長度的計時器,並於計時器期滿(Expire)時,停止直接連線設定,以避免站台STA1與STA2間的通道受干擾或使用者未正確啟動站台STA2的直接連線設定,而導致後續運作無法進行的情形。相對地,當站台STA1與站台STA2成功建立直接連線設定後,則應停止計時器之運作。
在步驟604中,站台STA1與站台STA2係透過轉發信標的方式,判斷接取點AP1與接取點AP2是否相同,且兩者間的通道狀態是否為可建立連線;在實際運作上,可加入信標封包的辨識機制。另外,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同時有另一站台也進行轉發信標,為避免直接連線設定發生運作問題,因此步驟606可進一步加入一限制條件,確保同一接取點之服務範圍(基本服務集)內僅有兩站台進行直接連線設定。
除此之外,當站台STA1與站台STA2建立直接連線設定時,可設定由具有較大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之站台透過接取點輸出直接連線設定請求訊息DLS_Request至另一站台,而具有較小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之站台則據以回傳直接連線設定回應訊息DLS_Response,以完成直接連線設定之建立。如此一來,使用者不需輸入站台STA1與站台STA2的媒體存取控制位址,可提升便利性。
另外,當站台STA1與站台STA2建立直接連線設定後,亦可加入類似於步驟604之通道狀態判斷機制,例如,站台STA1或站台STA2可定期或於一預設時間未傳送資料時,輸出一空白封包(以第5圖為例,即訊框本體欄位502的長度為0的訊框),作為一驗證封包,用以驗證直接連線設定的有效性。當然,若以信標封包作為驗證封包亦可行,但會增加資料傳輸量,耗費無線資源。
上述對應於流程60的衍生變化可歸納為一流程70,如第7圖所示。流程70包含以下步驟:步驟700:使用者啟動站台STA1的直接連線設定。
步驟702:判斷接取點AP1是否支援直接連線設定。若是,進行步驟706;若否,進行步驟704。
步驟704:產生一指示訊息,用來指示接取點AP1不支援直接連線設定。
步驟706:產生一指示訊息,用來指示使用者啟動站台STA2的直接連線設定。
步驟708:啟動一具有預設計時長度之計時器T-DLS。
步驟710:站台STA1及站台STA2進行通道狀態判斷,亦即站台STA1及站台STA2分別廣播封包PKT1、PKT2,並比對封包中的信標與接取點所輸出之信標是否相符。
步驟712:判斷站台STA1及站台STA2是否偵測到信標BCN1與信標BCN2相符。若是,進行步驟714;若否,進行步驟732。
步驟714:判斷是否僅站台STA1與站台STA2進行直接連線設定。若是,進行步驟716;若否,進行步驟732。
步驟716:判斷站台STA2之媒體存取控制位址是否小於站台STA1之媒體存取控制位址。若是,進行步驟718;若否,進行步驟722。
步驟718:站台STA1輸出直接連線設定請求訊息DLS_Request 至站台STA2。
步驟720:站台STA2回覆直接連線設定回應訊息DLS_Response予站台STA1。
步驟722:站台STA2輸出直接連線設定請求訊息DLS_Request至站台STA1。
步驟724:站台STA1回覆直接連線設定回應訊息DLS_Response予站台STA2。
步驟726:站台STA1與站台STA2停止通道狀態判斷並停止計時器T-DLS。
步驟728:站台STA1與站台STA2透過直接連線設定傳輸資料。
步驟730:站台STA1或站台STA2定期輸出空白封包,以驗證直接連線設定的有效性。
步驟732:判斷計時器T-DLS是否期滿。若是,進行步驟734;若否,進行步驟710。
步驟734:結束。
根據流程70,當建立直接連線設定時,站台STA1與站台STA2會透過轉發信標的方式,判斷彼此間的通道是否可建立連線。若站台STA1與站台STA2間可建立連線,且同一基本服務集中僅站台STA1與站台STA2進行直接連線設定,則由具較大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之站台輸出直接連線設定請求訊息DLS_Request,並由具較小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之站台據以回傳直接連線設定回應訊息DLS_Response。當成功直接連線設定後,站台STA1或站台STA2定期輸出空白封包,以驗證直接連線設定的有效性。另外,當站台STA1啟動建立直接連線設定時,計時器T-DLS會同時被啟動,而當直接連線設定成功建立後,計時器T-DLS會被停止。在判斷通道狀態的過程中,若計時器T-DLS期滿,表示站台STA1與站台STA2無法於預設時間內建立直接連線設定,因此將停止流程70。
因此,由上述可知,本發明之直接連線設定建立方法相較於習知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第一、通道狀態判斷流程可判斷站台間的通道狀態,避免「站台間的傳輸條件不足以建立直接連線設定但仍建立直接連線設定」的情形,以確保直接連線設定可正確被建立。
第二、使用者不需取得站台的媒體存取控制位址,可提高便利性。
第三、計時機制可適時中止直接連線設定的建立流程,以提升效率。
第四、驗證封包可驗證站台間直接連線設定的有效性,確保直接連線設定的正確運行。
綜上所述,本發明係藉由站台轉發接取點之信標的方式,提供判斷站台間通道狀態的依據,而所得的判斷結果則可進一步用於如直接連線設定等應用,以提高便利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20...無線區域網路系統
100、AP1、AP2...接取點
102、104、STA1、STA2...站台
DLS_Request...直接連線設定請求訊息
DLS_Response...直接連線設定回應訊息
BSN1、BSN2...信標
PKT1、PKT2...封包
30...流程
300、302、304、306...步驟
40...流程
400、402、404、406、408...步驟
50...媒體存取控制訊框
500...表頭欄位
502...訊框本體欄位
504...訊框驗證序列欄位
60...流程
600、602、604、606、608...步驟
70...流程
700、702、704、706、708、710、712、714、716、718、720、722、724、726、728、730、732、734...步驟
第1圖為習知一無線區域網路系統之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區域網路系統之示意圖。
第3圖為第2圖中一站台之信標封包產生運作之示意圖。
第4圖為第2圖中一站台之信標封包接收運作之示意圖。
第5圖為一媒體存取控制訊框之示意圖。
第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之示意圖。
第7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之示意圖。
20...無線區域網路系統
AP1、AP2...接取點
104、STA1、STA2...站台
BSN1、BSN2...信標
PKT1、PKT2...封包
Claims (23)
- 一種通道狀態判斷方法,用來判斷一無線區域網路系統之一第一站台與一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該通道狀態偵測方法包含有:該第一站台接收一接取點所輸出之一信標;以及該第一站台將該信標承載於一封包中,並廣播該封包,使該第二站台可根據該封包判斷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通道狀態判斷方法,其中該第一站台將該信標承載於該封包中之步驟,另包含設定該封包之複數個欄位的值,使該第二站台可判斷該封包係用於判斷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
- 一種通道狀態判斷方法,用來判斷一無線區域網路系統之一第一站台與一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該通道狀態偵測方法包含有:該第一站台接收一接取點所輸出之一第一信標;該第一站台接收該第二站台所輸出之一封包,該封包承載一第二信標;以及該第一站台比較該第一信標與該第二信標是否相符,以判斷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通道狀態判斷方法,其中該封包之複數個欄位係設定為特定值,使該第一站台可判斷該封包係用於判斷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通道狀態判斷方法,其中該第一站台比較該第一信標與該第二信標是否相符,以判斷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之步驟,包含有於該第一信標與該第二信標相符時,該第一站台判斷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可建立連線。
- 如請求項5所述之通道狀態判斷方法,其中於該第一信標與該第二信標相符時,該第一站台另包含判斷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皆由該接取點提供服務。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通道狀態判斷方法,其中該第一站台比較該第一信標與該第二信標是否相符,以判斷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之步驟,包含有於該第一信標與該第二信標不相符時,該第一站台判斷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不可建立連線。
- 一種無線區域網路系統,包含有:複數個站台;以及至少一接取點,用來提供服務予該複數個站台;其中,該複數個站台中一第一站台判斷與一第二站台間之通道狀態時,該第二站台廣播承載有一第二信標之一第二封包,使該第一站台可比較一第一信標與該第二信標是否相符,以判斷該第一站台判斷與該第二站台間之通道狀態;其中,該第二信標由該第二站台所對應之接取點輸出,該第一信標由該第一站台所對應之接取點輸出。
- 如請求項8所述之無線區域網路系統,其中該第二站台另設定該第二封包之複數個欄位的值,使該第一站台可判斷該第二封包係用於判斷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
- 如請求項8所述之無線區域網路系統,其中於該第一信標與該第二信標相符時,該第一站台判斷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可建立連線。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無線區域網路系統,其中於該第一信標與該第二信標相符時,該第一站台另判斷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由同一接取點提供服務。
- 如請求項8所述之無線區域網路系統,其中於該第一信標與該第二信標不相符時,該第一站台判斷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不可建立連線。
- 一種用於一無線區域網路系統中建立一直接連線設定的方法,包含有:一第一站台與一第二站台啟動建立該直接連線設定;該第一站台將一第一接取點所輸出之複數個第一信標承載於複數個第一封包中,並廣播該複數個第一封包,且該第二站台將一第二接取點所輸出之複數個第二信標承載於複數個第二封包中,並廣播該複數個第二封包,以判斷該第一接取點與該第二接取點是否相同及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以及於該第一接取點與該第二接取點係相同,且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被判斷為可建立連線時,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建立該直接連線設定。
-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站台係比較該第一接取點所輸出之該複數個第一信標與該第二站台所廣播之該複數個第二封包中的該複數個第二信標是否相符,並於該複數個第一信標與該複數個第二信標相符時,判斷該第一接取點與該第二接取點相同,且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
-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二站台係比較該第二接取點所輸出之該複數個第二信標與該第一站台所廣播之該複數個第一封包中的該複數個第一信標是否相符,並於該複數個第一信標與該複數個第二信標相符時,判斷該第一接取點與該第二接取點相同,且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
-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站台將該第一接取點所輸出之該複數個第一信標承載於該複數個第一封包時,另設定每一第一封包之複數個欄位的值,使該第二站台可判斷該複數個第一封包係用於判斷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
-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二站台將該第二接取點所輸出之該複數個第二信標承載於該複數個第二封包時,另設定每一第二封包之複數個欄位的值,使該第一站台可判斷該複數個第二封包係用於判斷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
-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方法,其中於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啟動建立該直接連線設定時,另包含啟動一計時器。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方法,其中於該計時器期滿時,另包含停止該直接連線設定。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方法,其中於該第一接取點與該第二接取點係相同,且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間的通道狀態被判斷為可建立連線時,另包含停止該計時器。
-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建立該直接連線設定之步驟,包含有:由該第一站台及該第二站台中具有一較大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之一站台透過所對應之接取點輸出一直接連線設定請求訊息至另一站台;該第一站台或該第二站台於接收到該直接連線設定請求訊息時,透過該接取點回覆一直接連線設定回應訊息;以及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建立該直接連線設定。
-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方法,其另包含於該第一站台與該第二站台建立該直接連線設定後,該第一站台或該第二站台定期輸出一驗證封包,以驗證該直接連線設定之有效性。
-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驗證封包係一空白封包。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8129606A TWI400898B (zh) | 2009-09-02 | 2009-09-02 | 通道狀態判斷方法及相關無線區域網路系統與直接連線設定建立方法 |
US12/874,214 US8717984B2 (en) | 2009-09-02 | 2010-09-01 | Channel status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 and direct link setup method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8129606A TWI400898B (zh) | 2009-09-02 | 2009-09-02 | 通道狀態判斷方法及相關無線區域網路系統與直接連線設定建立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10587A TW201110587A (en) | 2011-03-16 |
TWI400898B true TWI400898B (zh) | 2013-07-01 |
Family
ID=43624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8129606A TWI400898B (zh) | 2009-09-02 | 2009-09-02 | 通道狀態判斷方法及相關無線區域網路系統與直接連線設定建立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17984B2 (zh) |
TW (1) | TWI40089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13470B (zh) * | 2012-11-06 | 2017-04-12 | 普罗斯股份有限公司 | 点对点无线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
EP3068184B1 (en) * | 2013-12-04 | 2018-05-09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Wi-fi system-based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a link between stations |
KR102479642B1 (ko) * | 2018-11-12 | 2022-12-22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Ieee 802.11 표준에 정의된 tdls 세션을 이용하여 외부 전자 장치와 무선 통신 채널을 통해 연결되는 전자 장치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171910A1 (en) * | 2005-10-05 | 2007-07-26 | Ravi Kumar |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in ad hoc wireless network |
US7251235B2 (en) * | 2002-06-12 | 2007-07-31 | Conexant, Inc. | Event-based multichannel direct link |
WO2008010007A1 (en) * | 2006-07-19 | 2008-01-24 | Stmicroelectronics S.R.L. | Method, apparatuses and program product for enabling multi-channel direct link connection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such as wlan |
US20080069047A1 (en) * | 2006-09-19 | 2008-03-20 |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 Direct link setup mechanisms for wireless LAN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82135B1 (en) * | 1998-02-05 | 2001-01-30 | 3Com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two pieces of network equipment are directly connected |
US6674738B1 (en) * | 2001-09-17 | 2004-01-06 | Networks Associates Technology, Inc. | Decoding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captured frames in an IEEE 802.11 wireless LAN |
US7146433B2 (en) * | 2002-02-01 | 2006-12-05 |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 Extending an allowable transmission distance between a wireless device and an access point by communication with intermediate wireless devices |
US6993333B2 (en) * | 2003-10-16 | 2006-01-31 | Flarion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improving inter-sector and/or inter-cell handoffs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9007954B2 (en) | 2005-05-26 | 2015-04-14 | Nokia Corporation | Beacon transmission for wireless networks |
US7577125B2 (en) * | 2005-07-08 | 2009-08-18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Direct wireless client to client communication |
US8559407B2 (en) * | 2007-08-31 | 2013-10-15 | Tropos Networks, Inc. | Characterizing uncoordinated interference of a wireless network |
US20090213771A1 (en) * | 2008-02-25 | 2009-08-27 | Nokia Corporation | Forwarding in distributed wireless networks |
-
2009
- 2009-09-02 TW TW098129606A patent/TWI400898B/zh active
-
2010
- 2010-09-01 US US12/874,214 patent/US871798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251235B2 (en) * | 2002-06-12 | 2007-07-31 | Conexant, Inc. | Event-based multichannel direct link |
US20070171910A1 (en) * | 2005-10-05 | 2007-07-26 | Ravi Kumar |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in ad hoc wireless network |
WO2008010007A1 (en) * | 2006-07-19 | 2008-01-24 | Stmicroelectronics S.R.L. | Method, apparatuses and program product for enabling multi-channel direct link connection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such as wlan |
US20080069047A1 (en) * | 2006-09-19 | 2008-03-20 |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 Direct link setup mechanisms for wireless LAN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10587A (en) | 2011-03-16 |
US8717984B2 (en) | 2014-05-06 |
US20110051678A1 (en) | 2011-03-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871134B2 (ja) |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の第1局と第2局との間の直接通信のための方法 | |
JP4734227B2 (ja) | Wlanにおける帯域プロビジョニング方法及び装置 | |
WO2016003064A1 (ko) | 블루투스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오디오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
CN100596226C (zh) | 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快速定位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移动装置的方法 | |
WO2017028610A1 (zh) | 设备到设备标识冲突的解决方法、设备到设备用户设备 | |
WO2016202227A1 (zh) | 一种层2链路标识的选择、通知方法及装置 | |
WO2013189246A1 (zh) | 一种设备到设备的通信方法、装置、系统、计算机程序及存储介质 | |
TW200901681A (en) | Peer power save mode in tunneled direct link setup (TDLS) wireless network | |
CN101877826A (zh) | 在多个站中支持隧道化直接链路建立(tdls)的组合的设备和服务发现技术 | |
JP2016504878A (ja) | グループコールコンテキストを確立する方法、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クラスタepc | |
JP2009049461A (ja) | 無線通信装置 | |
US20040146041A1 (en) | Method of providing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 |
WO2018205949A1 (zh) | 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 |
WO2017054492A1 (zh) | 端到端通信链路建立方法、接入点及站点 | |
US10187820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signaling overhead | |
US9444837B2 (en) | Process and devices for selective collision detection | |
CN105721414A (zh) | 多确认多播协议 | |
WO2018085996A1 (zh) | 一种服务发现方法及服务发现装置 | |
JP2009027645A (ja) | 無線通信装置 | |
TWI400898B (zh) | 通道狀態判斷方法及相關無線區域網路系統與直接連線設定建立方法 | |
WO2016131195A1 (zh) | 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 |
US10420140B2 (en) | Multi-destination burst protocol | |
WO2014063624A1 (zh) | 通信装置和数据通信方法 | |
WO2016070615A1 (zh) | 设备到设备d2d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d2d ue | |
CN101631337B (zh)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