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42255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42255B
TWI342255B TW96143072A TW96143072A TWI342255B TW I342255 B TWI342255 B TW I342255B TW 96143072 A TW96143072 A TW 96143072A TW 96143072 A TW96143072 A TW 96143072A TW I342255 B TWI342255 B TW I34225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main body
control member
hole
releas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61430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46144A (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filed Critical
Priority to TW961430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0846144A/zh
Publication of TW200846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61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42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42255B/zh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Description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創作係屬錢之技術領域者。 【先前技術】 習用之套筒構造,其包括有一套筒主體,其兩端面向内 凹》又有夕角形孔,且使上述多角形孔係呈相連通狀,如此,即可 同體之夕角形孔直接套置於螺栓或螺帽上轉動,而達到將 螺检或螺帽給予鬆脫拆除的現象;然而,在深孔作拆除的工作時, 往往會使得螺检或螺姻地心引力侧而直接從套筒主體之多角 形孔内掉落,而導致拆卸後無法有效的將螺栓或螺帽取出為其困 擾; 為改進上述之缺失,遂有業者開發出一種於套筒主體之内凹 狀的多角形孔内緣凹設有一環槽,且於環槽内裝設有一彈簧圈, 以迫使螺栓或螺帽於拆卸後,會受彈簧圈的彈力夾持作用而跟著 套筒主體一併從深孔中被取出;此時,由於螺栓的一部分會凸出 於套筒主體的下方,因此,僅稍微拉動螺栓即可將螺栓及套筒給 予完全分離取出;但是’當套筒主體所拆卸下的是螺帽時,則會 因螺帽(即扁平)完全被埋入套筒主體内,以致使從深孔内一併 取出時,又不易再將螺帽及套筒主體分開為其一大困擾。 有鑑於此,本創作人乃積極開發研究,並為改進上述習用套 筒構造的各項缺失,本創作人以從事此類產品製造多年之經驗, 經過長久努力研究與實驗’終於開發設計出本創作之套筒用快脫 1342255 構造(三)’期能嘉惠所有的消費者及製造者。 【發明内容】 本創作之套筒用快脫構造(三)的主要内容係在於提供一種 藉由控制構件之導部能延著主體之引導部的導引方向而轉動,且 迫使控制構件之非圓形狀限位孔的最小徑的位置不會位於已置入 . 套接孔内的待鬆開物之尖角處所欲掉落的路徑上;而該限位孔至 少可分為最大徑及最小徑,其中該限位孔的最小徑必需不能小於 • 待鬆開物之軸心線至其側邊面間的最小距離,且該限位孔的最小 徑必需不能大於待鬆開物之轴心線至其尖角處間所形成的最大距 離及主體之套接孔軸心線至套接孔之底内面間的最大距離,又, 該限位孔的最大徑必不能小於待鬆開物之軸心線至其尖角處間所 形成的最大距離;如此,方能因鋪構件_祕位或受壓變形 夾持作用’而能有效舰制娜開物在浦_脫後亦不會與主 體間形成分賊離的現象外’同時,亦能使控㈣件在轉動後而 • 致使其限位孔的最小徑不會位於待鬆開物之尖角處的垂直掉落的 路徑上,進而達到具有釋放功效者為其進步性。 又,本創作雜藉由扳_的表面設有圖案或標記,以提^ 拿取使料的朗性,進而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及佔有率為其另一 大進步性。 【實施方式】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套筒用快脫構造(三),請參閱第一圖 至第十圖所示,其至少包括有套茼主體1及控制構件2所組成, 6 1342255 其中S玄主體1頂端之軸心線上形成有四角形狀的承接孔1 〇及其 底端形成有非圓微的套接孔丨2,且該承接孔丨Q及套接孔工 2係可呈相連通為最佳;又,該套接孔i 2至少係由頂内面丄2 1及底内面12 2以規則性(如:環形狀、多角形狀)排列而成 的,且該二相鄰的頂内面i2丄間則形成有底内面丄22,其中 該頂内Φ121至套接孔12的中心線間的最小距離c1必大於 待鬆開物4之侧邊面41至其中心線間的最小距離B丄,且該底 • 内面1 2 2至套接孔1 2的中心線間的最大距離(:2 (如第二圖) 必需大於待鬆開物4之尖角處42至其中心線間的最大距離B2 (如第四圖);另,該主體丄外侧周緣形成有引導部i 3及定位 部14 ’以致使控制構件2之導部2 2 2能組設於主體1外側方 的引導部13上’且能使該控制構件2能隨著主體1之引導部丄 3的限制引導方向或以主體心線為轉動中心而轉動者;而 上述之引導部13或導部2 2 2係可為凸肋條、凸點、凹槽.· • 等為之;再者’該定位部14係可為凹槽、凹孔、凸粒、彈性凸 粒、彈性槽等為之,且該定位部i 4魏直接賴接與控制構件 2之定位部2 2 3形成相互卡抵的限位侧,而本創作之實施例 之定位部14係以間接方式的與控制構件2之定位部2 2 3形成 卡抵的形式,其中蚊位部i 4係以凹槽駐,且該凹槽狀的定 位部14係可供限位構件3組設於其内之用,並使該限位構件3 的另-端能抵頂於控制構件2之定位部2 2 3内;而上述之套接 7 1342255 I » -- 孔1 2係呈多角形狀、規則環形排列的形狀(如:業界俗稱的“齒 套形”、“大R角形”、“小r角形”、“E套形,,等); 該控制構件2係可分為扳動區21及套座區2 2二大部分, 其中該扳動區21係呈近圓弧狀鄰近貼合於主體1外側方,且該 扳動區21上方表面設有圖案或標記,以提高拿取使用時的識別 性,又,該扳動區21與套座區2 2間的組設方式可為二獨立元 件相互組設而成的或一體成型的單一元件者;而該控制構件2分 ^ 別形成有非圓形狀的限位孔2 21、導部2 2 2及定位部2 2 3,其中該限位孔2 21的周側係必需具有受壓變形後可回復原 狀的特性(如:限位孔2 21向内側形成有若干個凸緣部),且 該限位孔2 21至少可分為最大徑a2及最小徑八丄,其中該限 位孔2 21的最小徑A 1必需不能小於待鬆開物4之軸心線至其 側邊面41間的最小距離b1,且該限位孔2 2上的最小徑八2 必需不能大於待制物4之軸轉至其尖肢4 2崎形成的最 Φ 大距離B 2及主體1之套接孔12的轴心線至底内面12 2間的 最大距離C 2 ’又’該限位孔2 21的最大徑A 2必不能小於待 鬆開物4之軸心線至其尖角處42間所形成的最大距離B2; 又,該控制構件2之導部2 2 2組設於主體工之引導部丄3後而 受力呈轉動時’則會迫使控制構件2以引導部工3的限位導引方 向或以主體1之轴心線為中心而轉動,且會強迫原先已直接相互 卡抵住的主體1之定位部i 4與控制構件2之定位部2 2 3間變 8 1342255 成不為相互卡錄,或心W⑽k :位構敝_#311__麵—= 3上變成科他於軟 152 2 孔2 2 :1的最小μ i位署—為轉動後的限位 , ★ 不再位於待鬆開物4之尖角處42所 欲垂直掉落的路徑上;而上述限位孔2 2 i的形狀亦可與主體1 之套接孔12的形狀呈相同者;而上述之定位部2 2 3可為凹
槽、凹孔、凸粒、彈性凸粒、彈性槽等為之;而上述之·開物 4係指螺帽、螺拴、火星塞·.等為之; 該限位構件3則係由抵掣件3 i及彈性體3 2所組成、或是 單-彈性體3 2、或是單-抵掣件3 i •.等為之,且該限位構 ^3的兩端則分別可抵頂於主體丄之定位部i 4及控制構件2之 定位部2 2 3 S ’換言之,該限位構件3則可組設於主體丄之定 位部14或控制構件2之定位部2 2 3内者;又,該抵科3工 係可為滾珠、短桿(指一端必需呈圓弧狀、錐狀或斜面)者為最 佳; §欲將已位於深孔内的待鬆開物4給取出時,僅需先將套筒 主體1底端的套接孔12直接瞄準暨套至於待鬆開物4後,則會 因控制構件2之限位孔2 21之最小徑Λ 1位置係凸伸位於主體 1之套接孔12開口端之底内面12 2或已位於套接孔12内的 待鬆開物4之尖角處4 2的垂直路徑上,而致使待鬆開物4在受 力而往上擠愿進入套接孔12時,則會先壓迫限位孔221之最 9 1342255 小徑A1朝内側上方略微變形,直至待鬆開物4的尖角處42已 完全通過最小徑A 1的限制而進入至套接孔12内(註:本案另 一操作方式亦可為“大部分的尖角處4 2已進入套接孔丄2内, 且使少部分的尖角處4 2卡抵於最小徑A 1側緣之間”)後,即 可使限位孔2 21之最小徑A 1回復原狀,且會使得限位孔2 2 1之最小徑A 1的位置恰能阻礙位於待鬆開物4之尖角處4 2所 欲垂直往下掉落齡徑上’此時,即可將棘輪扳手的四方形驅動 • 部(圖中未示)插置於主體1之四角形承接孔10内而開始轉動, 直至該待制物4與螺桿(圖中未示)分開為止,方能使得待鬆 開物4受限位孔2 2 1之最小徑A 1 位或祕作用而使其保 持於主體1之套接孔12内(如第五圖)’且會使得該待鬆開物 4會跟著主體1被往上移動而移動;此時,由於控觸们之導 部2 2 2已卡入至主賴1夕g丨道1 〇 a m .. ’且會使得該待鬆開物
•的力量大於已位於主體1之定位部14内的限位構件3之抵掣件
而致使待鬆開物4能_具有快速鬆 13422,55 a 脫的釋放功效。 請參閱第十一圖’其乃為本創作之再-實施例圖,其主要 改變在於:將原総位構件3係由抵料3 Μ彈性體3 2二_ 件組合改變為由單-彈性體3 2加以取代,且該彈性體3 2 = 端分雜設於主體1及控觸件2上,峨使控㈣件2之難 孔2 2 1的最大徑A 2及最倾a !受力而轉移動後,且不再繼 續受力的情況下,該控制構件2得以自我回復至原位,換言之, • 該限位孔2 21的最小徑A1得以回歸至套接孔12開口端之底 内面12 2下方者;如此,其所運用的技術手段及原理均已於上 述内谷中詳加描述,故不在此贅述之; "月參閱第十二圖,其乃為本創作之又一實施例圖,其主要的 改變在於:將原來該控制構件2由一體成型的方式改變為由二個 獨立70件(即扳動區2 1及套座區2 2)相互組設而成,其中該 套座區2 2係置於扳動區21内,且能隨著扳動區21而轉動
• 者’又’該套座區2 2係可分別形成有非圓形狀限位孔2 21、 導部2 2 2及定位部2 2 3,其中該限位孔2 21的側緣係必需 具有受壓變形後可回復原狀的特性,而該限位孔2 21的最小徑 A1必需不能小於待鬆開物4之軸心線至其側邊面41間的最小 距離B1 ’且該限位孔2 21的最小徑A 1必需不能大於待鬆開 物4之料心線至其尖角處4 2間所形成的最大距離B 2及主體1 之套接孔12軸心線至套接孔12之底内面12間的最大距離C 1342255 * · * 2又。亥限位孔2 21的最大徑A 2必不能小於待鬆開物4之 軸心、線至其尖角處4 2間所形成的最大距離b 2者;如此,其所 運用的技術手段及原理均已於上述内容中詳加描述,故不在此資 述之; 再明參閲第十二圖至第十六圖,其乃為本創作之套筒主體1 的應用態樣圖’其主要強調的是:將該套筒主體工之套接孔工2 的形狀由非圓形狀改變為規則環形排列的形狀,如·業界俗稱的 • “大R角形’,(如:第十三圖)、“E套形,’(如:第十四圖)、 “齒套形’’(如:第十五圖)或“小R角形,,(如:第十六圖)等 型式而已,如此,其所運用的技術手段及原理均已於上述内容中 詳加描述,故不在此贅述之; 再請參㈣十七圖,其乃為本創作之另-實施細,其主要 的改變在於:將縣控制構件2之限位孔2 2 i的職由非圓形 狀改變為多角形狀,且該多角形狀的限位孔2 2卜必需與主體工 • 之套接孔1 2的形狀蝴’並使該多_狀的限減22 1亦可 分為最大徑A 2及最小徑a 1,以藉由控制構件2的導部2 2 2 組設於主體1引導部i 3而呈可轉動狀態,而能有效的確認控制 構件2之限位孔2 21的最小徑a 1是否繼續位於已置入於主體 1之套接孔12内的待鬆開物4之尖角處4 2所欲垂直落下的路 徑上’而達到是否具有快速H脫的釋放功效者;如此,其所運用 的技術手段及原理均已於上述内容中詳加描述,故不在此費述之; 12 1342255 \ I ' 綜合上所述,本創作之套茼用快脫構造(三),確實具有前 所未有的創新構造,其既未見於任何刊物,且市面上亦未見有任 何類似的產品’所以’其具转龜驗疑慮。另外,本創作所 有之獨特特徵以及功_非習用的所可比擬,所以其確實比之 g用的更具有其進步性,其符合軸專册剌專利之申請 要件的規定,乃依法提起專利申請。 13422.55 » 【圖式簡單說明】 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將配合所附的圖式作一詳細說明如下, 俾使本創作可以獲致更進一步的瞭解,其中; 第一圖係為本創作之立體分解局部剖面圖; 第二圖係為本創作之套筒主體之仰視圖; 第三圖係為本創作之控制構件之仰視圖; 第四圖係為本創作之待鬆開物之仰視圖; •第五圖係為本創作應用時的組合剖面狀態圖; 第六圖係為第五圖在轉動操作後的組合剖面狀態圖; 第七圖係為第五圖之D-D的組合剖面狀態圖; 第八圖係為第五圖之E-E的組合剖面狀態圖; 第九圖係為第六圖之F-F的組合剖面狀態圖; 第十圖係為第六圖之G-G的組合剖面狀態圖; 第十一圖係為本創作之再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局部剖面圖. • 第十二圖係為本創作之又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局部剖面圖. 第十三圖係為本創作之套筒主體的另一態樣圖; 第十四圖係為本創作之套筒主體的又一態樣圖; 第十五圖係為本創作之套筒主體的再一態樣圖; 第十六圖係為本創作之套筒主體的又再一態樣圖; 第十七圖係林創作之另—實關之立體分解局部剖面圖. 14 13422.55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主 體1 承接孔1 0 頂 内面1 2 1 底内面12 2 定 位部1 4 控制構件2 套 座區2 2 限位孔2 21 定 位部2 2 3 限位構件3 彈 性體3 2 待鬆開物4 尖 角處4 2 最小徑A 1 最小距離B1 最大距離B 2 最大距離C 2 套接孔1 2 引導部1 3 扳動區2 1 導部2 2 2 抵掣件3 1 側邊面4 1 最大徑A 2 最小距離C1
15

Claims (1)

  1. 十、申請專利範圍: 1·一種套筒用快脫構造(三),其包括有套筒/主體及控制 構件所組成’其中該主體頂端形成有四祕狀的承接孔及其底端 形成有非圓形狀之套接孔,其主要特徵在於: 該主體外側周緣係組設有控制構件,且該控制構件與主體間 呈可轉動狀,並使主體底端之套接孔可供待鬆開物容置之用; 該控制構件的一端形成非正圓形狀的限位孔,且該限位孔至 少可分為冑大徑及最小徑,其中該限位孔的最小徑A1必需不能小 於待鬆開物之軸心線至其側邊面間的最小距離B1,且該限位孔的 最小徑A1必需不能大於待鬆開物之軸心線至其尖角處間所形成的 最大距離B2及主體之套接錄心線至套接孔之仙關的最大距 離C2,又,該限位孔的最大徑A2必不能小於待鬆開物之軸心線至 其尖角處間所形成的最大距離B2者; 藉由上述構造,方能利用控制構件以主體為中心轉動至適當 角度時’恰能使限位孔之最大徑與最小徑的位置受強迫轉移動而 相對改變後’而迫使限位孔的最小徑位置不會位於已置入套接孔 内的待鬆開物之尖角處所欲掉落的路徑上,以達到具有釋放功效。 2·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套筒用快脫構造(三),其 中該主體外周緣形成有引導部,且相對於主體之引導部的控制構 件上亦形成有導部’並使該導雜組設於引導部上,以致使施力 於控制構件後,而能迫使其上的導部隨著主體之引導部的導引方 向而轉動者。 1342255 3 ·根據申請專利顏第2項之套筒用快脫構造㈢,其 巾該主體設有定位部,且使相對於主體之定位觸控觸件上^ 設有定位部,以致使該定位部係能直接與控制構件之定位部間形 成相互卡抵的限位作用者。 4 .根據申請專利_第2項之套翻賊構造(三),盆 中該主體與控制構賴錄組設纽^構件,以作紐制構件^ 轉動後的位置定位之用或自動回復之用。 φ 5 •根射料纖圍第4奴套制賊構造(三),其 中該主體設有定位部,且使相對於主體之定位部的控制構件上亦 设有定位部’並舰位構件的二端分咐抵於域之粒部及控 制構件之定位部上。 6.根财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套筒用快脫構造(三),其 中該限位構件可為單體、或_件及彈性體驗合或單 一抵掣件。 • 7.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套筒用快脫構造㈤,其 中該限位構件可為單-彈性體、或抵掣件及彈㈣敝合 一抵型株。 7項之套筒用快脫構造 (指一端必需呈圓弧狀、 8·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 (三),其中該抵掣件可為滚珠或短桿 錐狀或斜面)。 9 · 1342255 » * (三)’其中該定位部可為凹槽或凹孔或凸粒或彈性凸粒或彈性 槽為最佳者。 10·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套筒用快脫構造(三), 其中該待鬆開物係指螺帽或螺栓或火星塞為最佳。
    11·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套筒用快脫構造(三), 其中該控制構件係可分為扳動區及套座區二大部分,且該扳動區 係呈近圓弧狀鄰近貼合於主體外側方,並於該扳動區上方表面設 有圖案或標記,以提高拿取使用時的識別性。 12·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套筒用快脫構造(三), 其中該控制構件係可分為扳動區及中空狀套座區二大部分,且該 扳動區係呈近圓弧狀鄰近貼合於主體外側方,並於該扳動區上方 表面設有圖案或標記,以提高拿取使用時的識別性。
    13·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或第12項之套筒用快脫 構造(二)’其中該扳動區與套座區間係可為一體成型的單一元 件或為二個獨立元件相互組設而成的。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套筒用快脫構造(三), 其中該套接孔係呈多角形狀、規則環形排列的形狀(如:業界俗 稱的“齒套形”、“大R角形”、“小R角形,,、“E套形,,)者。 15·根據申凊專利範圍第1項之套筒用快脫構造(三), 其中該控制構件與主體間的轉動係以主體之轴心線為旋轉;心而 轉動者。 1342255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套筒用快脫構造(三), 其中該控制構件之限位孔側緣朝向中心處形成有適當長度的凸緣 部。 17·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套筒用快脫構造(三), 其中該限位孔的形狀亦可與主體之套接孔的形狀呈相同者。
TW96143072A 2007-05-31 2007-07-20 Quick release structure for sleeve (3) TW200846144A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6143072A TW200846144A (en) 2007-05-31 2007-07-20 Quick release structure for sleeve (3)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6208985 2007-05-31
TW96211947 2007-07-20
TW96143072A TW200846144A (en) 2007-05-31 2007-07-20 Quick release structure for sleeve (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6144A TW200846144A (en) 2008-12-01
TWI342255B true TWI342255B (zh) 2011-05-21

Family

ID=44823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6143072A TW200846144A (en) 2007-05-31 2007-07-20 Quick release structure for sleeve (3)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084614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3653A (zh) * 2013-05-17 2013-07-31 潍坊大奔橡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升带料斗螺栓专用扳手
TWI819311B (zh) * 2021-05-27 2023-10-21 優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套筒與工具組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3653A (zh) * 2013-05-17 2013-07-31 潍坊大奔橡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升带料斗螺栓专用扳手
CN103223653B (zh) * 2013-05-17 2016-03-23 潍坊大奔橡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升带料斗螺栓专用扳手
TWI819311B (zh) * 2021-05-27 2023-10-21 優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套筒與工具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6144A (en) 2008-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6208B (zh) Sleeve
TWI342255B (zh)
TWM449882U (zh) 萬向接頭結構
TWM452041U (zh) 可離合套筒之扳手
TW201424940A (zh) 可離合套筒之扳手
US9486901B2 (en) Socket wrench
TWM479828U (zh) 套筒結構改良及具有其之套筒起子
TWI622464B (zh) Tool chuck for power tools
TWM521518U (zh) 套筒
TWM449665U (zh) 萬向接頭結構
US20140360319A1 (en) Hand tool
TWI614418B (zh) 可鎖的鉚釘螺栓以及與其專用扳手套筒
JP6576872B2 (ja) ビット用ソケット
TW201819116A (zh) 具有止擋裝置之扳手
TWI623389B (zh) Slider structure
TW201420911A (zh) 萬向接頭結構
JP3189981U7 (zh)
JP2011125970A (ja) ソケットレンチ
TWM511929U (zh) 起子頭之結構改良(一)
TW201420278A (zh) 萬向接頭結構
TWM573272U (zh) Bearing puller
JP2007268691A (ja) 角棒レンチに設けられるハンドル体
TWI399265B (zh) 扭力扳手之聲輪結構
US20080179840A1 (en) Chuck device for a hand tool
TWI677407B (zh) 具有止擋裝置之扳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