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444358B - Luminescent device and the fabrication thereof - Google Patents
Luminescent device and the fabrication thereof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444358B TW444358B TW89100791A TW89100791A TW444358B TW 444358 B TW444358 B TW 444358B TW 89100791 A TW89100791 A TW 89100791A TW 89100791 A TW89100791 A TW 89100791A TW 444358 B TW444358 B TW 44435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patent application
- scope
- item
- transparent conductiv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Led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4443 5 8 五、發明說明(1)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發光元件及其製作方法,特別係 有關於一種高亮度發光二極體及其簡易製程 在各種發光元件中’發光二極體(LED)屬於應用相當 廣泛的一種發光元件,舉凡在通訊、顯示、裝飾、照明等 方面,發光二極體均普遍地被使用。自從可見光發光二極 體發明以來’如何增進元件的發光效率更是研發人員努力 的目標。 過去,在發光二極體的製造方面之研究,除了磊晶科 技的成就外’元件的設計與製程的改善,也有相當的進 步。相關的習知技術’例如,在美國專利第5008718號 中’R.M· Fletcher等人於磊晶層最外層成長—層電阻係 數低,且能隙大於活性層之窗戶層(window layer),其厚 度一般在五至數十微米之間’藉以使電極流出的電流均勻 分散’均勻流過活性層’以增加發光效率。另外,在美國 專利第5048035號中’曰本東芝公司提出了電流阻隔的構 想’可進一步將電流均勻分散流過活性層,以增加發光效 率。而在美國專利第523320 4號中,美國惠普公司也提出 厚透明層的概念’使活性層發出的光易於折射穿出晶粒, 增加光輸出。隨後,惠普公司又在美國專利第537658〇號 中’’揭露了晶片黏合(wafer bonding)的技術,去除掉吸 光的基板,以增加光輸出與提高發光效率。與此類似的是 曰本東芝公司,在其美國專利第531 71 67號中,揭露了利& 用製作厚的磊晶層,並去除吸光的基板,以增加光輸出。 又,在美國專利第5226053號中,美國貝爾實驗室
4443 5 8 五、發明說明(2)
Bell Lab.)應用分散布拉格反射層(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以增加光輸出。最後,在美國專利第 5481122號、第5717226號以及中華民國專利第291610號、 第2882 1 3號及第232753號中,工研院光電所揭露了使用透 明導電氧化物薄膜與電流阻隔結構,使電流均勻分散流過 活性層’以增加發光效率。 不過’前述習知技術多牵涉磊晶技術,製程時間較 長’成本也高。其中,惠普公司的晶片黏合技術需處理 數十微米厚之大面積薄膜,製程相當困難。至於工研院光 電所使用的透明導電氧化物薄膜係包括:I n2〇3、Sn02、 IT0( In2 03 -Sn02)、ZnO等,此類透明導電氧化物均為重摻 雜之η型半導體,其載子濃度約介於1〇丨9至i〇2icnrs之間, 電阻率約在l〇-3-l〇-4Qcm左右,然而一般AlGalnP四元發光 二極體均使用η型GaAs做為基板,在其上成長磊晶層,且 在其最外層為p型半導體,為了使透明導電氧化層與最外 層為P型半導體形成低的接觸電阻(contact resistance),最外層必須選擇能隙較小的半導體,且須 具有高的載子濃度,以形成隧穿二極體及背向式二極體, 使得電子能穿隧過界面,其相關說明可參見S. M. Sze著的 "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Chapter 9,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1981,藉以得到低的 接觸電阻’如此才能達到電流分散的目的,增加發光效 率。但是為了達成低的接觸電阻,一般均使用p型GaAs做 為覆蓋層’因為一般在A1 Gal nP四元系統中無法將p型半導
Γ 4443 5 8 五、發明說明(3) 體的載子濃度提高到足以形成隧穿二極體或背向式二極體 的程度’只有GaAs能將電洞濃度提高至i〇i9cm_3以上,與 透明導電氧化物薄膜形成低的界面電阻,但是Ga^s在室溫 的能隙僅有1 · 42 4eV ’對可見光而言是吸收物質,因此會 降低了發光二極艘的發光效率β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目的乃在於提出一種高亮度的發 光元件及其製作方法,其利用一複合透明導電氧化物薄膜 做為透明電極’可增加發光元件的發光效率。上述複合透 明導電氧化物薄膜不需使用Ρ型GaAs,即可與ρ型 AlGalnP、AlGaAs或GaP等半導體形成低的接觸電阻。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主要是在發光二極體磊晶 片之P面上’先後製作p型1^^^1〇(0^义$〇.3)與11'0薄 膜,以利用L^NihO/ITO複合透明導電氧化物薄膜做為透 明電極。另外,IT0亦可用ZrAIN代替。 為了更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之架構、方法及優點,茲配 合附圖說明實施例如下,其中: 第1圖係繪示一習知的發光二極體的架構的截面圖。 第2圊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發光二極體的 架構的截面圈β ’第3圊係繪示使用於本發明之發光二極體中的LixNi( i-jO/ITO透明導電膜的光穿透率之圖式β 第4囷係繪示本發明之發光二極體及習知發光二極體 的表面發光強度分佈圖。 第5圚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發光二極體
IMHH HI 4443 5 8 五、發明說明(4) 的架構的截面圖。 第6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的發光二極體 的架構的截面圖。 第7圖係緣示根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的發光二極體 的架構的截面圖。 第8圖係鳍示根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的發光二極體 的架構的戴面圖。 參考標號之說明 1 0~n型0&八8基板;20〜異質結構;21 - η型A1Q 5 InQ 5P被 覆層;22〜AlGalnP/GalnP量子井發光活性層;23~卩型八1 〇.5ln〇.5P〜被覆層;30~ρ型GaP窗戶層;40、42、44〜正面金 屬電極;50〜背面金屬電極;60、80〜半導體氧化物薄膜; 70、90、92〜透明導電薄膜;75、95、複合透明電極。 實施例之說明 請參閱第1圈,其繪示一習知的發光二極體之架構, 包括:一η型GaAs基板1〇 ;異質結構2〇,形成於上述 GaAs基板10上,依序包括n型Alfl5!nfl5p被覆層(cladding layer)21、AIGalnP/GalnP量子井活性層 05P被復層23 ;p型GaP窗戶層(wind〇w layer)3〇,形成於 上述異質結構20上;一正面電極4〇 ’形成於上述p型以卩窗 戶層30之上’並與GaP形成歐姆接觸;一背面電極5〇,形 成於上述η型GaAs基板10的另 10形成歐姆接觸。 一面,且與上述η型GaAs基板
第9頁 ' 4443 5 8 五、發明說明(5)
上述習知發光二極體主要是用以與本發明之發光二極 體進行比較。請參閱第2圖,本發明之發光二極體的架構 係包括:一η型GaAs基板10 ;異質結構2〇,形成於上述 GaAs基板10上’依序包括η型被覆層21、AlGaInP/GaInP量 子井活性層22及p型被覆層23 ; —p型窗戶層3〇,形成於上 述異質結構2 0上:一透明氧化物薄膜6〇,形成於上述?型 窗戶層30上;一透明導電薄膜70,形成於上述透明氧化物 薄膜60上;一正面電極40 ’形成於上述透明導電薄膜7〇之 上;一背面電極50,形成於上述η型GaAs基板10的另一 面’且與上述η型GaAs基板10形成歐姆接觸D 形成上述η型被覆層及p型被覆層的材料,可為a% 5ln 0·5Ρ 或是(Al/ah)。5In。5P (〇· 5<χ $ 1)等。 形成上述p型窗戶層的材料’則可為GaP或(AlxGal x)As (0.4$χ<1)等。上述透明氧化物薄膜為一 p型過渡金屬氧 化物(transition metal oxide,TM0),可為MnO、FeO、
CoO、NiO、PdO、M〇02、Fe203、Cr203、Cr〇2、Rh203 或是
CuAl〇2或SrCugO2等其中任一種氧化物e上述透明導電薄膜 為一透明導電氧化物’可為含有IT0、Sn〇2、In2〇3、Zn〇、 T 1203、CdO、In4Sn3012、ZnSn03、SnZn2 04、Zn2In205、ZnGa 2 04’、S η Z n2 04、C d S b2 06、G a I n 03、M g I η 04、Z n 2 I n 2 05、
Agln02、MIn2 04 (M = Mg、Ca、Sr、Ba)等其中任一種氧化 物。或是TMN、TMA1N、TMGaN、TMInN,其中,TM為過渡元 素(Transition Metal),例如 Ti、Zr、Hf、V、Nb、Ta、 Cr、Mo、W 等。 ihhb mm 第10頁 4443 5 8 五、發明說明(6) 上述正面電極為一金屬電極,其可為單一金屬層、多 層金屬層或是合金層,例如Al、Au、Pt、Cr/Au、 Ti/Pt/Au 、 10%Ti~W 等。 再者’上述半導體氧化物薄膜不限於單一半導體氧化 物膜層’其亦可為複數層之半導體氧化物,例如Ni〇/C〇〇 或NiO/LiJU,或是為複數種氧化物之混合膜層或複數 種氧化物所形成的固溶想(solid solution),例如NixCo hCK 0<χ<1 )等。 同時,在上述半導體氧化物薄膜中可添加鹼金屬或是 第五族元素’以增加P型載子濃度’降低與半導體之界面 阻抗’及提高本身之導電度。 相對於上述實施例之發光二極體的架構,根據本發明 之另一個實施例’其可將上述實施例中之正面金屬電極下 方的部分複合透明電極去除’只要有部分與複合透明電極 相連接即可。請參閲第5圏,本發明之發光二極體的架構 係包括:一n型GaAs基板10 ;異質結構2G,形成於上述n型 GaAs基板10上’依序包括η型被覆層21、AlGaInP/GaInP量 子井發光活性層22及p型被覆層23 ; —p型窗戶層3〇,形成 於上述異質結構20上;一半導體氧化物薄膜80,形成於上 逝P型窗戶層30上’在其上形成有一接觸窗;一透明導電 薄膜90,形成於上述半導體氧化物薄膜8〇上;—正/金屬 電極44 ’形成於上述透明導電薄膜9〇之上,僅部分與上述 透明導電薄膜90及半導體氧化物薄膜80連接,其主要經由 上述接觸窗而直接形成於上述p型窗戶層3〇 ; 一背面金屬
第11頁 4 4443 5 8 五、發明說明(7) 電極50,形成於上述η型GaAs基板10的另一面,且與上述η 型G a A s基板1 0形成歐姆接觸。 請參閱第6圖’根據本發明之第三個實施例,發光二 極體的架構包括:一η型GaAs基板10 ;異質結構20,形成 於上述η型GaAs基板1〇上,依序包括η型被覆層21、 AlGalnP/GalnP量子井發光活性層22及ρ型被覆層23 ; —ρ 型窗戶層30,形成於上述異質結構2〇上;一半導體氧化物 薄膜80 ’形成於上述p型窗戶層3〇上,在其上方形成有一 接觸窗;一透明導電薄膜90,形成上述半導體氧化物薄骐 80及其上方之接觸窗上;一正面金屬電極44,形成於上述 透明導電薄膜90之上;一背面金屬電極5〇,形成於上述^ 型GaAs基板10的另一面,且與上述nSGaAs基板10形成歐 姆接觸。 請參閱第7圖’根據本發明之第三個實施例,發光二 極體的架構包括:一n sGaAs基板1〇 ;異質結構20,形成 於上述η型GaAs基板10上,依序包括^型被覆層21、 AlGalnP/GalnP量子井發光活性層22及1)型被覆層23 ; 一半 導體氧化物薄膜8 0 ’形成於上述異質結構2〇上,在其上方 形成有一接觸窗;一透明導電薄膜92,形成上述半導體氣 化物薄膜80及其上方之接觸窗上;一正面金屬電極44,形 成於上述透明導電薄膜9 2之上;一背面金屬電極5〇,形成 於上述η型GaAs基板10的另一面,且與上述nsGaAs基板1〇 形成歐姆接觸》 圖 請參閱第8圖’第8圖所繪示的架構係對應於第5
第12頁 4443 5 8 五、發明說明(8) ------- 仁是去除p型囪戶層3〇,換言之,其上面的部分與第5圖相 同’而下面的部分則是與第7圖相同。 ^ 在上述五個實施例中,由於正面電極與透明導電薄膜 到界面電阻报低的接觸。而對半導體氧化物薄膜與 透明導電薄膜而言,由於可將兩者的載子濃度提高,以形 成隧穿二極體或背向二極體,其界面電阻亦可調至很低。 再者半導體氧化物薄膜與蟲晶層的p面可藉由同時 形成P型半導體,使界面電阻亦可降至很低,所以複合透 明導電氧化物層與磊晶層的接觸電卩且可以降低。另一方 面’由於半導體氧化物薄膜本身的電阻率較高電流不易 分散’但是透明導電薄膜的電阻率报低,可將電流分佈至 整個發光二極體表面,使得發光面為整個發光二極體表 面’使得發光二極體之發光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在上述實 施例中,在正面電極下方故意去除部分之半導體氧化物薄 膜’目的在使得電極下方無電流流過活性層,亦即要達到 電流阻隔(current blocking)的效果,藉以使得這個位置 下方的發光活性層不發光,如此可使得發光二極體的效率 更加提升。 接著’說明本發明發光元件第一實施例的製作方法, 包•括下列步驟:(i )首先,以M0VPE的方法,在η型GaAs基 板上製作LED蟲晶層,其結構包括η-(Α1〇5Ιη〇5)Ρ被覆層、 AlGalnP/GalnP量子井發光活性層、P-(A1D 5 InD 5)P被覆層 及p-GaP窗戶層;(i i )然後,在上述η型GaAs基板背面製作 歐姆接觸,以形成其背面電極;(iii)在上述磊晶層P面上
第13頁 4 443 5 8 五 '發明說明(9) '— 依序製作一複合透明電極,包括2〇-3〇〇〇a厚的LixNUCo SxS0.3)與 lOOA-2/zm 厚的 5% Sn02-95% Ιη2 03 (ΙΤ0); (iv)接下來,在上述複合透明導電層表面製作3金屬電極, 以連接外部電路;(V)最後,再將其切成3〇〇mmx 3〇〇咖大 小的晶粒,即完成LED元件。上述ITO可用ZrA1N代替,亦 有類似的效果。 至於上述第二至五個實施例之發光元件,在製程上與 第一實施例之差異’僅是在於在上述步驟(Hi)與(iv)之 間,再加上微影製版(photo-lithrography)及餘刻的步 驟’藉以在上述複合透明導電層的上方形成一接觸窗。 在上述實施例中,與習知發先二極體相比’本發明主 要是利用上述特定材料形成複合透明電極,使得自正面電 極流向活性層的電流可以均勻分佈於發光活性層,藉以改 善發光二極體的發光強度分佈’並提升其發光效率。 在本發明中提出之複合透明電極,主要係由一半導體 氧化物薄膜及一透明導電薄膜結合而成,因此適用於具有 以GaP、AlGaAs、AlGaInP、Α1ΙηΡ等p型半導體做為外層之 結構的發光二極體。其中,上述透明導電薄膜可為透明導 電氧化物或氮化物。 為了要使本發明之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線可以充分的 發射至外部’在本發明中所使用的複合透明電極必須具有 有良好的光穿透性。請參閱第3圈’本發明人將複合透明 導電薄膜製作於玻璃片上’以雙光束光譜光度計(d〇uble beam spectro-photometer)測量透明導電薄膜的光穿透
第14頁 4443 5 8 五、發明說明(ίο) 率’結果顯示在本發明中所使用的複合透明導電薄膜,在 可見光的範圍内’均具有良好的光穿透性,可用以做為發 光二極體的透明電極。 接著’比較本發明之發光二極體與習知發光二極體的 發光區隔。請參閱第4圖》第4圖上部為發光二極體晶粒之 上視圖’其十’標號100表示為發光二極體晶粒,標號2〇〇 則表示為晶粒之正面金屬電極。第4圖下部曲線表示發光 二極體晶粒位置與其發光強度間的關係,其中連續曲線A 為本發明的發光二極體發光之量測結果,虛線曲線B則為 第1圖之發光二極體發光的量測結果。由圖中可知,本發 明之發光二極體的發光強度,除了被正面電極陴擋的部 分,在其他位置上均相當高,且其強度分佈亦相當均勻。 反觀習知發光二極體,其發光強度主要是集中在正 電極下方及其附近,但是大部分的所發的光卻又被正面金 屬電極所遮蔽,以至於此種發光二極體的發光效率極差。 另外,就本發明與第1囷所示之發光二極體的特性 析加以比較,可以得到下表的結果: \CmtO & #«作^下之餘出功 在2QttA的揉作電流下之推作 率比 電磨⑺ 苐2涵 580 1.36 2.17 ~~' 第1蒯 580 f-Γ- 2J3 '~~ 由上表可知,在相當的操作電壓之下第2圖所示本發明
4443 5 8 五、發明說明(11) 之發光二極體的輸出功率(即亮度)比第1圖之發光二極體 高出36% 。 與習知技術相比,本發明由於無需磊晶成長很厚(例 如 50 #m)的窗戶層,例如GaP、(AlxGabX)As (0.4 Sx<l) 等,同時又可省去磊晶成長p-Ga As接觸層,所以可以有效 地簡化製程。再者,由於沒有會吸光的p-GaAs接觸層,所 以可增加發光效率。
Claims (1)
- ίΐΐ1 補充 年孕月 f卜正 -4443 5 8 _案號89100791 气〇年屮月I Ί日 六、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發光元件,包括: 一η型GaAs基板: 異質結構,形成於上述η型GaAs基板上,依序包括η型 (A1D.5 Ιηϋ 5)Ρ被覆層、AlGalnP/GalnP量子井發光活性層及ρ 型(A 1〇.5〖nQ 5 )P被覆層; 一半導體氧化物薄膜,形成於上述異質結構上; 一透明導電薄膜,形成於上述半導體氧化物薄膜上, 藉以與上述半導體氧化物薄膜結合形成複合透明電極; 一正面金屬電極’形成於上述透明導電薄膜之上; 一背面金屬電極,形成於上述η型GaAs基板的另一 面,且與上述η型GaAs基板形成歐姆接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光元件,更包括—窗戶 層’形成於上述異質結構與上述半導體氧化物薄膜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發光元件,其中,上述11型 被覆層及P型被覆層的材料為(AlxGahVsIn。5P (〇. 5 $ 1)。 .--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或第3項之發光元 件’其中’在上述半導體氧化物薄膜的上面形成有接觸 窗。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發光元件,其中, 上述半導體氧化物薄膜為一過渡金屬氧化物。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發光元件,其中, 上述透明導電薄膜為一透明導電氧化物或氮化物。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發光元件,其中,第17頁 2001.04.17.017 4443 5 8 案號 89100791 ___ 曰 修正 六、申請專利範圍 上述之半導體氧化物薄膜為半導體氧化物。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發光元件’其中’ 上述半導體氧化物薄膜可為複數層氧化物’或是為複數種 氧化物之混合膜層或複數種氧化物所形成的固溶體。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光元件’其中’上述Ρ型 窗戶層的材料為GaP或(APGahMs (0.4Sx<l)。 1 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發光元件’其 中’在上述半導體氧化物薄膜及透明導電薄膜的上面形成 有接觸窗。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發光元件,其中,上述過 渡金屬元素之氧化物為含有Mn0、FeO、CoO、C〇304、NiO、 PdO、M〇02、Fe2〇3、Cr2〇3、Cr02、Rh2 03 等其中任一種氧化物 之組合體。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光元件,其中,上述透 明導電氧化物為含有IT〇、Sn〇2、In2〇3、Zn〇、Tl2〇3、 CdO > In4Sn3012 > ZnSn03 ^ SnZn2 04 'Zn2In2〇5 > ZnGa204 ' SnZn204 'CdSb2〇6 >GaIn〇3 'Mgln04 'Zn2In2〇5 >AgIn02 > MIn2 04 (M = Mg、Ca、Sr、Ba)等其中任一種氧化物之组合 1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發光元件,其 中,上述正面金屬電極為單一金屬層、多層金屬層或是合 金層。 1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發光元件,立 中,上述正面金屬電極可為含有A1、Au、pt、Cr/Al/、、Μ I麵第18頁 2001.04.17.018 4443 5 8 _案號89100791 年月曰__ 六、申請專利範圍 Ti/Pt/Au、或10%Ti-W等金屬之組合體。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發光元件,其中,上述p 型半導體氧化物為CuA1〇2、SrCu2 02、ZnO。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發光元件,其中,上述複 數層半導體氧化物’可為1^0/(:〇0或1^0/1^[^1_3(0。 1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發光元件,其中,上述複 數種半導體氧化物所形成的固溶體為NLCo^O、NLMnhO、 NixFeH〇、CoxFe卜x0、CoxMrvx0 或FexMrvxO(0<x〈l)。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發光元件,其中,上述 半導體氧化物薄膜中添加有鹼金屬或是第五族元素。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發光元件,其中,上述 半導體氧化物薄膜中添加有鹼金屬或是第五族元素。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發光元件,其中,上述透 明導電氮化物為TMN、TMA1N ' TMGaN或TMInN,其中TM為過 渡金屬元素。 21. 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發光元件,其中,上述透 明導電氮化物為TiN、ZrN、TiAIN、ZrAIN、TiGaN、 ZrGaN 、TiInN 或ZrlnN 。 22. —種發光元件的製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i)首先’在η型基板上製作發光二極體之磊晶層,其 結構包括η型被覆層、發光活性層、ρ型被覆層; ’ (i 1)然後’在上述η型基板背面製作歐姆接觸,以形 成其背面電極; (iii)在上述遙晶層Ρ面上依序製作一複合诱 . (1V)接下來,在上述複合透明電極表面;=;,第19頁 2001.04.17.019 4443 5 8 _奪1,791___年月 日 修正 六、申請專利範圍 極,供線路接合; C v )最後’再將其切成晶粒。 2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的製作方法,其中,上述 步驟α 1)延後至步驟(i丨丨)與步驟(丨v)間進行。 2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的製作方法,其中,上述 步驟(ii)延後至步驟(iv)之後進行。 25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的製作方法’其中,上述 中的磊晶層更包括有-窗戶層,形成於P型被覆層 項的製作方法Λ範圍第22項、第23項、第24項或第25 物薄膜及透明導電二膜上述複合透明電極係由半導體氧化 成於上述半導體氧上而上述透明導電薄膜則是形 述半奮專利範圍第26項的製作方法,其中,在上 窗。氧化物薄膜與透明導電薄膜的上方形成有接觸 ,在上 ,上述 ,上述 述半導俨*申^清專利範圍第26項的製作方法,其 乳化物薄膜的上方形成有接觸窗。 半導雜葡扎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的製作方法,其 30 物薄膜為一過渡金屬元素之氧化物" 透明導電:Λ專利範圍第26項之製作方法,其 Ή 膜為一透明導電氧化物或氮化物。 0申請專利範圍第2 6項之製作方法,其 ,上述4443 5 8 曰 一修正 -iS__89l〇〇79i__年月 六、申請專利範圍 之半導體氣化物薄膜為P型半導體氧化物 3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製作方法, f導體氧化物薄膜可為複數層過渡金屬元、中’上述 =複數種氧化物之混合膜層或複數種氧化物所二物,或 '今 /成的固 Μ如—申請專利範圍第μ項之製作方法 過渡金元素之氧化物為含有MnO、FeO、C〇0、P ,上逑 N^、_、_2、Fe2〇3、Cr2〇3、Cr()2D3〇4、 氧化物之組合體β 3寻、中住一種 3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〇項之製作方 1 明化物為含有1 4SM12、ZnSn03、SnZn204、Ζη2ΐη2〇5、Ζη(^3、 SnZr^O;、CdSb2〇6、GaIn〇3、MgIn〇4、z 二、 ,〇4(Mg'Ca、Sr、Ba)等其中任一種二物H rlSL 3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之製作方法,其中, 述半導體氧化物薄膜中添加有鹼金屬或是第五族元素。 3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製作方法,其中,’在上 述半導體氧化物薄膜中添加有鹼金屬或是第五族元素。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之製作方法,其争,’上述 透明導電氮化物為TMN、TMA1N、TMGaN或TMInN,其中TM為 過渡金屬元素》 38. 申請專利範圍第37項之製作方法,其中,上述透 明導電氮化物為 TiN、ZrN、TiAlN、ZrAlN、TiGaN、2001. 04.17. 021 第21頁 _案號89100791_年月曰_ 六、申請專利範圍 ZrGaN 、TiInN 或ZrlnN 。 1_第 22 頁 2001.04.17.02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89100791A TW444358B (en) | 2000-01-19 | 2000-01-19 | Luminescent device and the fabrication thereof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89100791A TW444358B (en) | 2000-01-19 | 2000-01-19 | Luminescent device and the fabrication thereof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444358B true TW444358B (en) | 2001-07-01 |
Family
ID=21658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89100791A TW444358B (en) | 2000-01-19 | 2000-01-19 | Luminescent device and the fabrication thereof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444358B (zh) |
-
2000
- 2000-01-19 TW TW89100791A patent/TW444358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439304B (en) | GaN series III-V compound semiconductor devices | |
JP6162890B2 (ja) | マイクロ発光ダイオード | |
KR100601945B1 (ko) | 탑에미트형 질화물계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US8748903B2 (en) |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 |
TWI266436B (en) |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WO2001073858A1 (en) | Group-iii nitride compound semiconductor device | |
JP2004055646A (ja) | 発光ダイオード素子のp側電極構造 | |
JP2007053372A (ja) | 窒化物系白色光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1960603A (zh) | 高性能异质结构发光装置及方法 | |
CN101350392A (zh) | 纳米图案p型氮化物半导体欧姆接触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 |
US7183583B2 (en) | Gallium-nitride based light emitting diode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thereof | |
TW201133926A (en) | Light-emitting diode, light-emitting diode lamp and lighting apparatus | |
US20080283858A1 (en) | Light-emitting diod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CN105845802B (zh) | 高光萃取率的发光二极管、导电膜,及导电膜的制作方法 | |
TW201212283A (en) | Light-emitting diode, light-emitting diode lam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 |
JP2004200303A (ja) | 発光ダイオード | |
JP2001044503A (ja) | AlGaInP発光ダイオード | |
JP2006080426A (ja) | 発光ダイオード | |
TW444358B (en) | Luminescent device and the fabrication thereof | |
JP2006120927A (ja) | 発光ダイオ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H10308533A (ja) | 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発光装置 | |
JP2005033207A (ja) | 電極層、これを具備する発光素子及び電極層の製造方法 | |
KR102426781B1 (ko) | 반도체 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발광 모듈 | |
CN210040240U (zh) | 发光二极管 | |
CN101000940A (zh) | 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D4A |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 ||
MK4A |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n invention pa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