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22145A - 成像透鏡系統 - Google Patents

成像透鏡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22145A
TW202422145A TW112130229A TW112130229A TW202422145A TW 202422145 A TW202422145 A TW 202422145A TW 112130229 A TW112130229 A TW 112130229A TW 112130229 A TW112130229 A TW 112130229A TW 202422145 A TW202422145 A TW 20242214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lens system
prism
imaging pla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302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許宰赫
鄭有鎭
梁召渼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300364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62865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22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2214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成像透鏡系統。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包括:透鏡群組,包括多個透鏡;以及光學路徑轉換構件,設置於透鏡群組與成像平面之間。透鏡群組可包括自物體側朝向成像平面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可將自透鏡群組發射的光反射二或更多次以增大透鏡群組的後焦距(或者自設置於透鏡群組的最後側上的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

Description

成像透鏡系統
[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於2022年11月24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提出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22-0159541號及於2023年3月21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提出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23-0036426號的優先權權益,所述韓國專利申請案的揭露內容出於全部目的併入本案供參考。
以下說明是有關於一種遠攝成像透鏡系統。
可能難以使具有長焦距的成像透鏡系統(例如,遠攝成像透鏡系統)具有小的厚度及微小的大小,且因此可能難以將所述系統安裝於小型終端中。然而,對於小型終端(例如,智慧型電話)的操作改善及效能提升的需求增加,此使得在小型終端中安裝遠攝成像透鏡系統的需求增加。
提供此發明內容是為了以簡化形式介紹下文在實施方式中所進一步闡述的一系列概念。此發明內容並不旨在辨識所主張標的物的關鍵特徵或本質特徵,亦非旨在用於幫助確定所主張標的物的範圍。
在一般態樣中,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光學路徑轉換構件,自物體側朝向成像平面依序設置,其中0.70 < PL/TTL < 0.90,其中PL是自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入射表面至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出射表面的距離,且TTL是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
第一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第一透鏡可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第二透鏡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
第二透鏡可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第三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第三透鏡可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第四透鏡可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第四透鏡可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在一般態樣中,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光學路徑轉換構件,自物體側朝向成像平面依序設置,其中0.80 < f/PL < 1.20,其中PL是自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入射表面至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出射表面的距離,且f是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
第一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
3.0 < f數< 5.0。
1.60 < f/f1 < 3.20,其中f1是第一透鏡的焦距。
1.0 < TTL/f < 1.40,其中TTL是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
0.4 < (R1+R8)/PL < 0.6,其中R1是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R8是第四透鏡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0.10 < ImgHT/PL < 0.18,其中ImgHT是成像平面的高度。
第二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
藉由閱讀以下詳細說明、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其他特徵及態樣將顯而易見。
提供以下詳細說明以幫助讀者獲得對本文中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本文中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各種改變、潤飾及等效形式將顯而易見。舉例而言,本文中所述的操作內的順序及/或操作順序僅為實例,且不旨在限於本文中所述的操作內的順序及/或操作順序,而是如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除必需以特定次序發生的操作內的順序及/或操作順序以外,亦可有所改變。作為另一實例,除必需以一次序(例如,特定次序)發生的操作順序及/或操作內的順序中的至少一部分以外,可並行地實行操作順序及/或操作內的順序。此外,為提高清晰性及簡潔性,可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省略對已知特徵的說明。
本文中所述特徵可以不同形式體現出來,且不應被解釋為限於本文中所述實例。確切而言,提供本文中所述實例僅是為了示出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的用於實施本文中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諸多可能方式中的一些方式。本文中關於實例或實施例使用用語「可」(舉例而言,關於實例或實施例可包括或實施什麼)意指存在其中包括或實施此種特徵的至少一個實例或實施例,但並非所有實例皆限於此。本文中使用的用語「實例」或「實施例」具有相同的含意,例如片語「在一個實例中」與「在一個實施例中」具有相同的含意,而「一或多個實例」與「在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具有相同的含意。
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了闡述各種實例,而並非用於限制本揭露。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示,否則冠詞「一(a、an)」及「所述(the)」旨在亦包括複數形式。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語「及/或(and/or)」包括相關聯列出項中的任一者及任意二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作為非限制性實例,用語「包括(comprise或comprises)」、「包含(include或includes)」及「具有(have或has)」指明所陳述的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一或多個其他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或者替代性陳述的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交替存在。另外,儘管一個實施例可能陳述了此種用語「包括(comprise或comprises)」、「包含(include或includes)」及「具有(have或has)」來指定所陳述的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但亦可能存在所陳述的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中的一或多者不存在的其他實施例。
在說明書通篇中,當組件或元件被闡述為位於另一組件、元件或層「上(on)」、「連接至(connected to)」、「耦合至(coupled to)」或「接合至(joined to)」另一組件、元件或層時,所述組件或元件可直接位於所述另一組件、元件或層「上」(例如,與所述另一組件、元件或層接觸)、直接「連接至」、直接「耦合至」或直接「接合至」所述另一組件、元件或層,或者可合理地存在介於其間的一或多個其他組件、元件、層。當一組件、元件或層被闡述為「直接」位於所述另一組件、元件或層「上(directly on)」「直接連接至(directly connected to)」、「直接耦合至(directly coupled to)」或「直接接合至(directly joined to)另一組件、元件或層時,則可不存在介於其間的其他組件、元件或層。同樣地,亦可以前述方式對例如「位於...之間(between)」與「緊接於...之間(immediately between)」以及「相鄰於(adjacent to)」與「緊接相鄰於(immediately adjacent to)」等表達進行解釋。
儘管在本文中可使用例如「第一(first)」、「第二(second)」及「第三(third)」或者A、B、(a)、(b)等用語來闡述各種構件、組件、區、層或區段,然而該些構件、組件、區、層或區段不受該些用語的限制。該些術語中的每一者不用於定義例如對應構件、組件、區、層或區段的本質、次序或順序,而是僅用於將對應的構件、組件、區、層或區段與其他的構件、組件、區、層或區段區分開。因此,在不背離實例的教示內容的條件下,本文中闡述的實例中被稱為第一構件、組件、區、層或區段亦可被稱為第二構件、組件、區、層或區段。
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語「及/或」包括相關聯列出項中的任一者及任意二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除非對應的說明及實施例必需將此種列出者(例如,「A、B及C中的至少一者」)解釋為具有結合的含意,否則片語「A、B及C中的至少一者」、「A、B或C中的至少一者」等旨在具有分離的含意,且該些片語「A、B及C中的至少一者」、「A、B或C中的至少一者」等亦包括可能存在A、B及/或C中的每一者中的一或多者的實例(例如,A、B及C中的每一者中的一或多者的任意組合)。
除非另有定義,否則本文中所使用的全部用語(包括技術用語及科學用語)的含意與本揭露所屬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具體地在對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的理解的上下文中所通常理解的含意相同。例如在常用字典中所定義的用語等用語應被解釋為具有與其在本申請案的相關技術的上下文及具體而言在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的上下文中的含意一致的含意,且除非在本文中進行明確定義,否則不應將其解釋為具有理想化或過於正式的含意。本文中關於實例或實施例使用用語「可」(例如,關於實例或實施例可包括或者實施什麼)意指存在其中包括或實施此種特徵的至少一個實例或實施例,而所有實例並非僅限於此。
在實例中,遠攝成像透鏡系統可安裝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中。
一或多個實例可提供一種具有長焦距且可安裝於小型終端中的遠攝成像透鏡系統。
在所述一或多個實例中,第一透鏡可指示最靠近物體(或對象)的透鏡。另外,透鏡的編號可指示透鏡在光軸方向上自物體側向成像平面設置的次序。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指示自物體側起第二個設置的透鏡,而第三透鏡可指示自物體側起第三個設置的透鏡。在所述一或多個實例中,透鏡的曲率半徑、厚度、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TTL、成像平面的高度ImgHT及焦距均由毫米(mm)表示。
透鏡的厚度、透鏡之間的距離、TTL及入射角中的每一者均可為基於成像透鏡系統的光軸計算的尺寸。此外,在對透鏡形狀的說明中,透鏡的凸的表面可指示對應表面的近軸區是凸的,而透鏡的凹的表面可指示對應表面的近軸區是凹的。因此,儘管所述一或多個實例可闡述出透鏡的一個表面是凸的,但所述透鏡的邊緣部分亦可為凹的。同樣地,儘管一或多個實例可闡述出透鏡的表面是凹的,但所述透鏡的邊緣部分亦可為凸的。
在實例中,本文中闡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安裝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中。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僅作為實例可安裝於智慧型電話(或可攜式終端)、膝上型電腦、擴增實境裝置、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裝置、可攜式遊戲機等中。然而,本文中闡述的成像透鏡系統的使用範圍及使用實例可並非僅限於以上所述的電子裝置。在實例中,成像透鏡系統可應用於可能需要高解析度成像同時提供狹窄安裝空間的電子裝置。
本文中闡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可減小成像透鏡系統的外部大小同時確保長的後焦距BFL(或者自最後部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在實例中,本文中闡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可減小成像透鏡系統的外部大小同時藉由使用反射構件而確保實施遠攝成像透鏡系統所期望的BFL。在另一實例中,本文中闡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可提供用於實施高解析度的具有相當大的大小的成像平面。在又一實例中,本文中闡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具有安裝於可攜式終端中的積體形式同時確保長焦距或長BFL。
在所述一或多個實例中,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可指可使得光能夠被反射的任何構件。在實例中,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僅作為實例可被統稱為反射器、稜鏡等。因此,在所述一或多個實例中,反射器、稜鏡及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全部可指相同的組件或可互換的組件。
根據本揭露第一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透鏡群組及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在根據第一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中,透鏡群組可包括多個透鏡。在實例中,透鏡群組可包括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在根據第一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中,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可包括多個反射表面。在非限制性實例中,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可包括兩個反射表面。作為具體實例,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可包括第一反射表面及第二反射表面。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可包括一對入射表面與出射表面。入射表面可最靠近透鏡群組設置,而出射表面可最靠近成像平面設置。
根據本揭露第二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透鏡群組及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在根據第二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中,透鏡群組可包括多個透鏡。在實例中,透鏡群組可包括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在根據第二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中,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可包括實質上彼此平行的多個反射表面。舉例而言,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第一反射表面與第二反射表面可彼此平行。
根據本揭露第三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透鏡群組及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在根據第三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中,透鏡群組可包括多個透鏡。在實例中,透鏡群組可包括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在根據第三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中,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可包括實質上彼此平行的入射表面與出射表面。在實例中,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入射表面與出射表面可彼此平行。在根據第三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中,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可包括多個反射表面。舉例而言,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可包括設置於入射表面與出射表面之間的兩個反射表面。
根據本揭露第四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透鏡群組及光學路徑轉換構件。透鏡群組與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可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換言之,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可設置於透鏡群組與成像平面之間或設置於透鏡群組中的最後部透鏡的影像側上。在根據第四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中,透鏡群組可包括多個透鏡。舉例而言,透鏡群組可包括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在根據第四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中,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可包括一對入射表面與出射表面。入射表面可最靠近透鏡群組設置,而出射表面可最靠近成像平面設置。根據第四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獨有的條件表達式。舉例而言,根據第四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7 < PL/TTL < 0.9。作為參考,在條件表達式中,TTL是自透鏡群組中的最前透鏡(或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而PL是自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入射表面至出射表面的距離(基於光學路徑)。
根據本揭露第五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在根據第五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中,光學路徑轉換構件可包括一對入射表面與出射表面。入射表面可最靠近第四透鏡設置,而出射表面可最靠近成像平面設置。根據第五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獨有的條件表達式。舉例而言,根據第五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8 < f/PL < 1.2。作為參考,在條件表達式中,f是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
根據本揭露第六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中的一或多者。然而,僅根據第六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不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舉例而言,根據以上所述的第一態樣至第五態樣以及以下所述的第七態樣或第八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中的一或多者: 3.0 < f數< 5.0 1.6 < f/f1 < 3.2 16毫米< f 1.0 < TTL/f < 1.4 0.7 < PL/TTL < 0.9。
在條件表達式中,f是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f1是透鏡群組中的最前透鏡(或第一透鏡)的焦距,TTL是自透鏡群組中的最前透鏡(或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且PL是自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入射表面至出射表面的距離(基於光學路徑)。
根據本揭露第七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中的一或多者。然而,僅根據第七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不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舉例而言,根據以上所述的第一態樣至第六態樣以及以下所述的第九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中的一或多者: 16毫米< PL 11毫米< PD12 0.61 < PD12/f < 0.68。
在條件表達式中,PD12是自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第一反射表面至第二反射表面的距離(作為另外一種選擇,自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最靠近透鏡群組中的最後部透鏡的反射表面至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最靠近成像平面的反射表面的距離)。
根據本揭露第八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中的一或多者。然而,僅根據第八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不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舉例而言,根據以上所述的第一態樣至第七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中的一或多者: 0.8 < f/PL < 1.2 0.70 < (|f1|+|f4|)/PL < 2.4 1.8 < (|f3|+|f4|)/PL < 6.0 2.0 < (|f1|+|f3|+|f4|)/PL < 6.2 0.30 < |f4/PL| < 2.0 0.10 < |R7/PL| < 3.0 0.10 < |R8/PL| < 1.0 0.40 < (R1+R8)/PL < 0.60 0.10 < TL14/PL < 0.30 0.10 < ImgHT/PL < 0.18 2.10 < (TTL+ImgHT)/PL < 2.60 1.20 < (TTL+f)/PL < 1.60。
在條件表達式中,f1是第一透鏡的焦距,f3是第三透鏡的焦距,f4是第四透鏡的焦距,R1是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R7是第四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R8是第四透鏡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TL14是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第四透鏡的影像側表面的距離,且ImgHT是成像平面的高度。
若有必要,則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八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具有以下特性的一或多個透鏡。舉例而言,根據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具有以下特性的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中的一者。在另一實例中,根據第二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具有以下特性的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中的二或更多者。然而,根據以上所述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可不必包括具有以下特性的透鏡。
第一透鏡可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可具有凸的表面。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第一透鏡可具有預定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折射率可為1.4或大於1.4。作為具體實例,第一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4且小於1.6。第一透鏡可具有預定的阿貝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阿貝數可為50或大於50。作為具體實例,第一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50且小於90。第一透鏡可具有預定的焦距。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焦距可被確定於5.0毫米至12.0毫米的範圍內。
第二透鏡在第二透鏡的近軸區或邊緣區中可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在近軸區中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或負的折射力。在另一實例中,第二透鏡在邊緣區中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或負的折射力(在此實例中,第二透鏡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可為實質上平的(僅在近軸區中))。第二透鏡可具有凹的表面或平的表面。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在另一實例中,第二透鏡可具有平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可具有預定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折射率可為1.5或大於1.5。作為具體實例,第二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5且小於1.7。第二透鏡可具有預定的阿貝數。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阿貝數可為20或大於20。
第三透鏡可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或負的折射力。第三透鏡可具有凸的表面。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第三透鏡可具有預定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的折射率可為1.5或大於1.5。作為具體實例,第三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5且小於1.70。第三透鏡可具有預定的阿貝數。
第四透鏡可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或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可具有凸的表面。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第四透鏡可具有預定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四透鏡的折射率可為1.5或大於1.5。作為具體實例,第四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5且小於1.7。
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的非球面表面可由方程式1來表示。在方程式1中,c是對應透鏡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圓錐常數,r是自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上的任意點至光軸的距離,A至J指示非球面常數,且Z(或垂度(SAG))是在光軸方向上自非球面表面上的任意點至非球面表面的頂點的高度。
方程式1:
根據本揭露第一態樣的電子裝置可具有薄的形狀因素以易於進行攜帶或儲存。舉例而言,根據一態樣的電子裝置僅作為實例可為智慧型電話、膝上型電腦等。根據一態樣的電子裝置可包括具有長焦距同時實施高解析度的相機模組。舉例而言,電子裝置可裝配有包括根據以上所述的第一態樣至第五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中的一者的相機模組。然而,相機模組中所包括的成像透鏡系統可並非僅限於根據以上所述的第一態樣至第五態樣的成像透鏡系統。
在下文中,現在將參照附圖詳細地對一或多個實例進行闡述。
將參照圖1對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進行闡述。
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100可包括透鏡群組LG及作為一種類型的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稜鏡P。然而,成像透鏡系統100的組件並非僅限於以上提及的構件。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100可更包括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透鏡群組LG與稜鏡P可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在實例中,透鏡群組LG可設置於稜鏡P的物體側上,而稜鏡P可設置於透鏡群組LG與成像平面IP之間。
接下來,依次對以上提及的組件進行闡述。
透鏡群組LG可包括多個透鏡。舉例而言,透鏡群組LG可包括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及第四透鏡140。第一透鏡110至第四透鏡140可以預定的間隔進行設置。舉例而言,第一透鏡110的影像側表面可不與第二透鏡12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而第二透鏡120的影像側表面可不與第三透鏡13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然而,此僅為實例,且第一透鏡110至第四透鏡140可不必在空間上彼此分隔開地設置。舉例而言,第一透鏡110的影像側表面可與第二透鏡12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而第二透鏡120的影像側表面可與第三透鏡13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接下來,將對第一透鏡110至第四透鏡140的特性進行闡述。
第一透鏡1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1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1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14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
接下來,將對作為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稜鏡P進行闡述。作為參考,以下闡述的稜鏡可為在申請專利範圍中闡述的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一種類型且可被改變成另一構件。
稜鏡P可包括多個反射表面。舉例而言,稜鏡P可包括第一反射表面及第二反射表面。在實例中,第一反射表面與第二反射表面可實質上彼此平行。在第一反射表面與第二反射表面之間可具有相當大的距離。在實例中,自第一反射表面至第二反射表面的距離可大於成像平面的高度ImgHT。在另一實例中,自第一反射表面至第二反射表面的距離可大於成像平面的高度ImgHT的四倍。
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可相鄰於稜鏡P的出射表面設置。
濾光器IF可阻擋特定波長的光。舉例而言,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濾光器IF可阻擋紅外光。然而,被濾光器IF阻擋的光的類型並非僅限於紅外光。在實例中,濾光器IF可阻擋紫外光或可見光。
成像平面IP可設置於自稜鏡P反射的光進行會聚或形成影像的點處且可由影像感測器IS等形成。在實例中,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上或影像感測器IS內。
如上配置的成像透鏡系統100可示出圖2中所示的像差特性。以下表1及表2各自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
表1:
表面編號 組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S1 第一透鏡 4.011 1.199 1.537 55.7
S2 -14.850 0.100
S3 第二透鏡 -12.671 0.897 1.537 55.7
S4 61.237 0.100
S5 第三透鏡 8.7443 0.281 1.619 26.0
S6 14.0998 0.090
S7 第四透鏡 13.9517 0.300 1.619 26.0
S8 3.61527 1.000
S9 稜鏡 無窮大 2.500 1.518 64.2
S10 無窮大 11.500 1.518 64.2
S11 無窮大 3.000 1.518 64.2
S12 無窮大 0.300
S13 濾光器 無窮大 0.210 1.518 64.2
S14 無窮大 0.293
S15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05
表2:
表面編號 S1 S2 S3 S4
K 0.30586731 0 0 -99
A 0.000114755 -4.81514E-06 1.04971E-05 -0.00535105
B 0.000208012 -1.04458E-05 1.20121E-05 0.015500874
C -8.7875E-05 -3.6683E-06 3.91821E-06 -0.014744057
D 3.51492E-05 -6.49696E-07 6.38338E-07 0.007996377
E -7.22531E-06 -6.98204E-08 4.96136E-08 -0.002590475
F 4.99905E-07 -5.19109E-09 3.47792E-09 0.000521509
G -1.51175E-08 -1.01115E-09 4.31772E-09 -6.32416E-05
H 2.22107E-08 -3.82281E-10 2.51807E-09 3.05144E-06
J -4.16492E-09 -8.20259E-11 8.6914E-10 1.60515E-07
表面編號 S5 S6 S7 S8
K -1.22E+01 0 0 5.041E-01
A -9.385E-03 -1.23575E-06 6.36505E-06 -5.891E-03
B 1.135E-02 2.71877E-06 3.07787E-07 -6.522E-03
C -5.468E-03 1.99257E-06 -7.9286E-08 2.329E-02
D -3.361E-03 8.0273E-07 4.64235E-07 -3.660E-02
E 0.005087576 2.04287E-07 5.92816E-07 0.031228163
F -0.002454902 -3.82374E-09 4.76409E-07 -0.015410434
G 0.000585915 -9.22089E-09 3.20714E-07 0.004374527
H -6.96614E-05 -8.74308E-09 1.67602E-08 -0.000659447
J 3.29147E-06 -5.74533E-09 1.0781E-08 4.07033E-05
將參照圖3對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進行闡述。
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200可包括透鏡群組LG及作為一種類型的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稜鏡P。然而,成像透鏡系統200的組件並非僅限於以上提及的構件。在實例中,成像透鏡系統200可更包括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透鏡群組LG與稜鏡P可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在實例中,透鏡群組LG可設置於稜鏡P的物體側上,而稜鏡P可設置於透鏡群組LG與成像平面IP之間。
接下來,依次對以上提及的組件進行闡述。
透鏡群組LG可包括多個透鏡。在實例中,透鏡群組LG可包括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及第四透鏡240。在實例中,第一透鏡210至第四透鏡240可以預定的間隔進行設置。在非限制性實例中,第一透鏡210的影像側表面可不與第二透鏡22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而第二透鏡220的影像側表面可不與第三透鏡23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然而,此僅為實例,且第一透鏡210至第四透鏡240可不必在空間上彼此分隔開地設置。舉例而言,第一透鏡210的影像側表面可與第二透鏡22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而第二透鏡220的影像側表面可與第三透鏡23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接下來,將對第一透鏡210至第四透鏡240的特性進行闡述。
第一透鏡2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22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23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24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
接下來,將對作為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稜鏡P進行闡述。作為參考,以下闡述的稜鏡是在申請專利範圍中闡述的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一種類型且可被改變成另一構件。
稜鏡P可包括多個反射表面。舉例而言,稜鏡P可包括第一反射表面及第二反射表面。在實例中,第一反射表面與第二反射表面可實質上彼此平行。在第一反射表面與第二反射表面之間可具有相當大的距離。舉例而言,自第一反射表面至第二反射表面的距離可大於成像平面的高度ImgHT。在另一實例中,自第一反射表面至第二反射表面的距離可大於成像平面的高度ImgHT的四倍。
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可相鄰於稜鏡P的出射表面設置。
濾光器IF可阻擋特定波長的光。在實例中,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濾光器IF可阻擋紅外光。然而,被濾光器IF阻擋的光的類型並非僅限於紅外光。舉例而言,濾光器IF可阻擋紫外光或可見光。
成像平面IP可設置於自稜鏡P反射的光進行會聚或形成影像的點處且可由影像感測器IS等形成。在實例中,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上或影像感測器IS內。
如上配置的成像透鏡系統200可示出圖4中所示的像差特性。以下表3及表4各自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
表3:
表面編號 組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S1 第一透鏡 5.428 1.200 1.537 55.7
S2 -23.359 0.300
S3 第二透鏡 -13.891 0.800 1.570 37.4
S4 -14.166 0.300
S5 第三透鏡 -15.3029 0.800 1.570 37.4
S6 -41.1437 0.177
S7 第四透鏡 -32.728 0.545 1.619 25.9
S8 15.6308 1.000
S9 稜鏡 無窮大 2.500 1.518 64.2
S10 無窮大 11.500 1.518 64.2
S11 無窮大 3.000 1.518 64.2
S12 無窮大 0.300
S13 濾光器 無窮大 0.210 1.518 64.2
S14 無窮大 0.300
S15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01
表4:
表面編號 S1 S2 S3 S4
K -0.427289636 -10.96366395 -6.51352873 -37.04127429
A 0.000135352 7.23892E-05 0.000529063 -8.64E-06
B -3.6135E-05 8.20897E-05 0.00016957 0.000303313
C 0 0 0 0
D 0 0 0 0
E 0 0 0 0
F 0 0 0 0
G 0 0 0 0
H 0 0 0 0
J 0 0 0 0
表面編號 S5 S6 S7 S8
K -10.76862408 -98.79646204 -94.95677185 -12.94419926
A 0.003678668 0.001369146 0.001178011 0.004860345
B 0.000338754 0.000535777 0.000220387 -1.42782E-05
C 0 0 0 0
D 0 0 0 0
E 0 0 0 0
F 0 0 0 0
G 0 0 0 0
H 0 0 0 0
J 0 0 0 0
將參照圖5對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進行闡述。
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300可包括透鏡群組LG及作為一種類型的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稜鏡P。然而,成像透鏡系統300的組件並非僅限於以上提及的構件。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300可更包括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透鏡群組LG與稜鏡P可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在實例中,透鏡群組LG可設置於稜鏡P的物體側上,而稜鏡P可設置於透鏡群組LG與成像平面IP之間。
接下來,依次對以上提及的組件進行闡述。
透鏡群組LG可包括多個透鏡。舉例而言,透鏡群組LG可包括自物體側至成像側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及第四透鏡340。第一透鏡310至第四透鏡340可以預定的間隔進行設置。在非限制性實例中,第一透鏡310的影像側表面可不與第二透鏡32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而第二透鏡320的影像側表面可不與第三透鏡33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然而,此僅為實例,且第一透鏡310至第四透鏡340可不必在空間上彼此分隔開地設置。在實例中,第一透鏡310的影像側表面可與第二透鏡32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而第二透鏡320的影像側表面可與第三透鏡33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接下來,將對第一透鏡310至第四透鏡340的特性進行闡述。
第一透鏡3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3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33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34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
接下來,將對作為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稜鏡P進行闡述。作為參考,以下闡述的稜鏡是在申請專利範圍中闡述的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一種類型且可被改變成另一構件。
稜鏡P可包括多個反射表面。舉例而言,稜鏡P可包括第一反射表面及第二反射表面。在實例中,第一反射表面與第二反射表面可實質上彼此平行。在第一反射表面與第二反射表面之間可具有相當大的距離。在實例中,自第一反射表面至第二反射表面的距離可大於成像平面的高度ImgHT。在另一實例中,自第一反射表面至第二反射表面的距離可大於成像平面的高度ImgHT的四倍。
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可相鄰於稜鏡P的出射表面設置。
濾光器IF可阻擋特定波長的光。在實例中,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濾光器IF可阻擋紅外光。然而,被濾光器IF阻擋的光的類型並非僅限於紅外光。在實例中,濾光器IF可阻擋紫外光或可見光。
成像平面IP可設置於自稜鏡P反射的光進行會聚或形成影像的點處且可由影像感測器IS等形成。在實例中,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上或影像感測器IS內。
如上配置的成像透鏡系統300可示出圖6中所示的像差特性。以下表5及表6各自示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
表5:
表面編號 組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S1 第一透鏡 5.229 1.001 1.498 81.6
S2 -46.247 0.148
S3 第二透鏡 25.712 0.400 1.537 55.7
S4 15.826 0.300
S5 第三透鏡 15.8359 0.400 1.537 55.7
S6 11.0379 0.145
S7 第四透鏡 4.50157 0.800 1.644 23.5
S8 3.202 1.000
S9 稜鏡 無窮大 2.500 1.518 64.2
S10 無窮大 11.500 1.518 64.2
S11 無窮大 3.000 1.518 64.2
S12 無窮大 0.300
S13 濾光器 無窮大 0.210 1.518 64.2
S14 無窮大 0.297
S15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04
表6:
表面編號 S1 S2 S3 S4
K 0 0 23.54978475 24.73861693
A 0 0 -0.000795947 -0.000135536
B 0 0 2.60425E-05 -3.97628E-05
C 0 0 0 0
D 0 0 0 0
E 0 0 0 0
F 0 0 0 0
G 0 0 0 0
H 0 0 0 0
J 0 0 0 0
表面編號 S5 S6 S7 S8
K -33.69839484 -6.633497026 1.386368601 0.374421533
A 0.0011868 0.000122465 -0.001414292 -0.00105035
B 0.000117472 0.000203323 -0.000450214 -0.000680993
C 0 0 0 0
D 0 0 0 0
E 0 0 0 0
F 0 0 0 0
G 0 0 0 0
H 0 0 0 0
J 0 0 0 0
將參照圖7對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進行闡述。
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400可包括透鏡群組LG及作為一種類型的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稜鏡P。然而,成像透鏡系統400的組件並非僅限於以上提及的構件。在實例中,成像透鏡系統400可更包括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透鏡群組LG與稜鏡P可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舉例而言,透鏡群組LG可設置於稜鏡P的物體側上,而稜鏡P可設置於透鏡群組LG與成像平面IP之間。
接下來,依次對以上提及的組件進行闡述。
透鏡群組LG可包括多個透鏡。在實例中,透鏡群組LG可包括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及第四透鏡440。第一透鏡410至第四透鏡440可以預定的間隔進行設置。在非限制性實例中,第一透鏡410的影像側表面可不與第二透鏡42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而第二透鏡420的影像側表面可不與第三透鏡43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然而,第一透鏡410至第四透鏡440可不必在空間上彼此分隔開地設置。舉例而言,第一透鏡410的影像側表面可與第二透鏡42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而第二透鏡420的影像側表面可與第三透鏡43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接下來,將對第一透鏡410至第四透鏡440的特性進行闡述。
第一透鏡4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4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4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44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
接下來,將對作為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稜鏡P進行闡述。作為參考,以下闡述的稜鏡是在申請專利範圍中闡述的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一種類型且可被改變成另一構件。
稜鏡P可包括多個反射表面。在實例中,稜鏡P可包括第一反射表面及第二反射表面。第一反射表面與第二反射表面可實質上彼此平行。在第一反射表面與第二反射表面之間可具有相當大的距離。在實例中,自第一反射表面至第二反射表面的距離可大於成像平面的高度ImgHT。在實例中,自第一反射表面至第二反射表面的距離可大於成像平面的高度ImgHT的四倍。
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可相鄰於稜鏡P的出射表面設置。
濾光器IF可阻擋特定波長的光。舉例而言,濾光器IF可阻擋紅外光。然而,被濾光器IF阻擋的光的類型並非僅限於紅外光。在實例中,濾光器IF可阻擋紫外光或可見光。
成像平面IP可設置於自稜鏡P反射的光進行會聚或形成影像的點處且可由影像感測器IS等形成。舉例而言,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上或影像感測器IS內。
如上配置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400可示出圖8中所示的像差特性。以下表7及表8各自示出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
表7:
表面編號 組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S1 第一透鏡 5.628 0.969 1.498 81.6
S2 -34.625 0.254
S3 第二透鏡 24.406 0.400 1.629 35.7
S4 8.258 0.100
S5 第三透鏡 9.67632 0.400 1.537 55.7
S6 14.0332 0.100
S7 第四透鏡 2.98431 0.800 1.667 20.4
S8 2.30738 1.000
S9 稜鏡 無窮大 2.500 1.518 64.2
S10 無窮大 11.500 1.518 64.2
S11 無窮大 3.000 1.518 64.2
S12 無窮大 0.500
S13 濾光器 無窮大 0.210 1.518 64.2
S14 無窮大 0.099
S15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01
表8:
表面編號 S1 S2 S3 S4
K 0 0 0 0
A 0 0 0 0
B 0 0 0 0
C 0 0 0 0
D 0 0 0 0
E 0 0 0 0
F 0 0 0 0
G 0 0 0 0
H 0 0 0 0
J 0 0 0 0
表面編號 S5 S6 S7 S8
K 4.89320034 18.18801156 -1.511431563 -1.24492589
A 0.002643782 0.004347627 0.003472447 0.004113889
B -0.000224367 -0.0002907 0.0001343 0.000479743
C 0 0 0 0
D 0 0 0 0
E 0 0 0 0
F 0 0 0 0
G 0 0 0 0
H 0 0 0 0
J 0 0 0 0
將參照圖9對根據第五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進行闡述。
根據第五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500可包括透鏡群組LG及作為一種類型的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稜鏡P。然而,成像透鏡系統500的組件並非僅限於以上提及的構件。在實例中,成像透鏡系統500可更包括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透鏡群組LG及稜鏡P可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在實例中,透鏡群組LG可設置於稜鏡P的物體側上,而稜鏡P可設置於透鏡群組LG與成像平面IP之間。
接下來,依次對以上提及的組件進行闡述。
透鏡群組LG可包括多個透鏡。舉例而言,透鏡群組LG可包括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及第四透鏡540。第一透鏡510至第四透鏡540可以預定的間隔進行設置。在實例中,第一透鏡510的影像側表面可不與第二透鏡52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而第二透鏡520的影像側表面可不與第三透鏡53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然而,第一透鏡510至第四透鏡540可不必在空間上彼此分隔開地設置。在實例中,第一透鏡510的影像側表面可與第二透鏡52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而第二透鏡520的影像側表面可與第三透鏡53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接下來,將對第一透鏡510至第四透鏡540的特性進行闡述。
第一透鏡5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5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53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5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
接下來,將對作為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稜鏡P進行闡述。作為參考,以下闡述的稜鏡是在申請專利範圍中闡述的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一種類型且可被改變成另一構件。
稜鏡P可包括多個反射表面。舉例而言,稜鏡P可包括第一反射表面及第二反射表面。第一反射表面與第二反射表面可實質上彼此平行。在第一反射表面與第二反射表面之間可具有相當大的距離。在實例中,自第一反射表面至第二反射表面的距離可大於成像平面的高度ImgHT。在另一實例中,自第一反射表面至第二反射表面的距離可大於成像平面的高度ImgHT的四倍。
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可相鄰於稜鏡P的出射表面設置。
濾光器IF可阻擋特定波長的光。在實例中,根據此的濾光器IF可阻擋紅外光。然而,被濾光器IF阻擋的光的類型並非僅限於紅外光。在實例中,濾光器IF可阻擋紫外光或可見光。
成像平面IP可設置於自稜鏡P反射的光進行會聚或形成影像的點處且可由影像感測器IS等形成。在實例中,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上或影像感測器IS內。
如上配置的成像透鏡系統500可示出圖10中所示的像差特性。以下表9及表10各自示出根據此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
表9:
表面編號 組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S1 第一透鏡 3.920 1.248 1.537 55.7
S2 -20.796 0.100
S3 第二透鏡 -16.640 0.866 1.537 55.7
S4 42.684 0.100
S5 第三透鏡 8.24427 0.276 1.619 26.0
S6 3.09409 0.090
S7 第四透鏡 3.13333 0.300 1.619 26.0
S8 3.65333 1.000
S9 稜鏡 無窮大 2.500 1.518 64.2
S10 無窮大 11.500 1.518 64.2
S11 無窮大 3.000 1.518 64.2
S12 無窮大 0.300
S13 濾光器 無窮大 0.210 1.518 64.2
S14 無窮大 0.174
S15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12
表10:
表面編號 S1 S2 S3 S4
K 0.307798536 0 0 -99
A 0.000136057 8.13301E-06 6.96377E-06 -0.005359156
B 0.000201712 -6.86847E-06 1.13979E-05 0.015495424
C -8.90915E-05 -3.28204E-06 4.2792E-06 -0.014746583
D 3.50104E-05 -6.23262E-07 7.5917E-07 0.007995411
E -7.23101E-06 -6.95057E-08 6.09557E-08 -0.002590804
F 5.03024E-07 -6.43063E-09 -1.4069E-09 0.000521409
G -1.36187E-08 -1.83791E-09 1.48156E-09 -6.32677E-05
H 2.26885E-08 -7.39639E-10 1.63303E-09 3.0467E-06
J -4.0368E-09 -2.05532E-10 6.59902E-10 1.60776E-07
表面編號 S5 S6 S7 S8
K -1.21E+01 0 0 5.167E-01
A -9.669E-03 6.32737E-05 -9.03389E-05 -5.987E-03
B 1.268E-02 2.29929E-05 -3.3091E-05 -4.815E-03
C -8.089E-03 8.67335E-06 -1.21114E-05 1.797E-02
D -6.867E-04 2.88785E-06 -3.81995E-06 -2.870E-02
E 0.00358023 7.30698E-07 -8.50557E-07 0.024879535
F -0.001963608 3.37313E-08 4.89822E-08 -0.012483033
G 0.000493423 -9.11408E-08 2.33543E-07 0.003600003
H -6.03086E-05 -9.46293E-08 2.78667E-08 -0.000550083
J 2.89784E-06 -6.84182E-08 3.96948E-08 3.43173E-05
將參照圖11對根據第六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進行闡述。
根據第六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600可包括透鏡群組LG及作為一種類型的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稜鏡P。然而,成像透鏡系統600的組件並非僅限於以上提及的構件。在實例中,成像透鏡系統600可更包括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透鏡群組LG與稜鏡P可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在實例中,透鏡群組LG可設置於稜鏡P的物體側上,而稜鏡P可設置於透鏡群組LG與成像平面IP之間。
接下來,依次對以上提及的組件進行闡述。
透鏡群組LG可包括多個透鏡。舉例而言,透鏡群組LG可包括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及第四透鏡640。第一透鏡610至第四透鏡640可以預定的間隔進行設置。在實例中,第一透鏡610的影像側表面可不與第二透鏡62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而第二透鏡620的影像側表面可不與第三透鏡63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然而,第一透鏡610至第四透鏡640可不必在空間上彼此分隔開地設置。在實例中,第一透鏡610的影像側表面可與第二透鏡62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而第二透鏡620的影像側表面可與第三透鏡63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接下來,將對第一透鏡610至第四透鏡640的特性進行闡述。
第一透鏡6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62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6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64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
接下來,將對作為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稜鏡P進行闡述。作為參考,以下闡述的稜鏡是在申請專利範圍中闡述的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一種類型且可被改變成另一構件。
稜鏡P可包括多個反射表面。舉例而言,稜鏡P可包括第一反射表面及第二反射表面。第一反射表面與第二反射表面可實質上彼此平行。在第一反射表面與第二反射表面之間可具有相當大的距離。在實例中,自第一反射表面至第二反射表面的距離可大於成像平面的高度ImgHT。在另一實例中,自第一反射表面至第二反射表面的距離可大於成像平面的高度ImgHT的四倍。
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可相鄰於稜鏡P的出射表面設置。
濾光器IF可阻擋特定波長的光。在實例中,根據此實施例的濾光器IF可阻擋紅外光。然而,被濾光器IF阻擋的光的類型並非僅限於紅外光。在實例中,濾光器IF可阻擋紫外光或可見光。
成像平面IP可設置於自稜鏡P反射的光進行會聚或形成影像的點處且可由影像感測器IS等形成。在實例中,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上或影像感測器IS內。
如上配置的成像透鏡系統600可示出圖12中所示的像差特性。以下表11及表12各自示出根據此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
表11:
表面編號 組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S1 第一透鏡 5.818 1.795 1.537 55.7
S2 25.349 0.100
S3 第二透鏡 20.693 1.159 1.667 20.3
S4 26.185 0.100
S5 第三透鏡 9.53363 0.811 1.537 55.7
S6 15.1724 0.103
S7 第四透鏡 28.8904 0.405 1.619 26.0
S8 5.47386 1.500
S9 稜鏡 無窮大 3.750 1.518 64.2
S10 無窮大 17.250 1.518 64.2
S11 無窮大 4.500 1.518 64.2
S12 無窮大 0.300
S13 濾光器 無窮大 0.210 1.518 64.2
S14 無窮大 0.295
S15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05
表12:
表面編號 S1 S2 S3 S4
K 0.344928349 0 0 -99
A 9.70164E-05 -1.76601E-05 2.55457E-05 -0.001531536
B 2.73181E-05 -2.14958E-06 6.19014E-06 0.002042309
C -4.91204E-06 -2.90562E-07 8.79374E-07 -0.000863204
D 9.3407E-07 -8.86232E-09 6.91697E-08 0.000207981
E -8.39693E-08 1.21392E-09 3.18914E-09 -2.99433E-05
F 2.35343E-09 1.51258E-10 1.24428E-10 2.68181E-06
G -5.10444E-11 -5.95195E-13 2.71575E-11 -1.43975E-07
H 2.31185E-11 -1.48893E-12 6.20088E-12 3.15609E-09
J -1.5758E-12 -1.59842E-13 8.88953E-13 7.55353E-11
表面編號 S5 S6 S7 S8
K -1.17E+01 0 0 5.900E-01
A -2.948E-03 6.24731E-05 -0.000103984 -1.125E-03
B 2.041E-03 1.08429E-05 -1.15055E-05 -1.025E-03
C -6.022E-04 1.98602E-06 -1.68379E-06 1.389E-03
D -1.099E-05 2.64153E-07 -2.29467E-07 -9.991E-04
E 4.42323E-05 1.79879E-08 -2.61396E-08 0.00039859
F -1.05033E-05 -3.00074E-09 -1.60817E-09 -9.29334E-05
G 1.13117E-06 -1.53564E-09 1.86611E-10 1.25407E-05
H -5.9262E-08 -4.38528E-10 -8.04452E-11 -9.0042E-07
J 1.22222E-09 -1.07522E-10 -1.71932E-11 2.64504E-08
將參照圖13對根據第七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進行闡述。
根據此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700可包括透鏡群組LG及作為一種類型的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稜鏡P。然而,成像透鏡系統700的組件並非僅限於以上提及的構件。在實例中,成像透鏡系統700可更包括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透鏡群組LG與稜鏡P可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在實例中,透鏡群組LG可設置於稜鏡P的物體側上,而稜鏡P可設置於透鏡群組LG與成像平面IP之間。
接下來,依次對以上提及的組件進行闡述。
透鏡群組LG可包括多個透鏡。舉例而言,透鏡群組LG可包括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730及第四透鏡740。第一透鏡710至第四透鏡740可以預定的間隔進行設置。舉例而言,第一透鏡710的影像側表面可不與第二透鏡72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而第二透鏡720的影像側表面可不與第三透鏡73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然而,第一透鏡710至第四透鏡740可不必在空間上彼此分隔開地設置。在實例中,第一透鏡710的影像側表面可與第二透鏡72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而第二透鏡720的影像側表面可與第三透鏡73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接下來,將對第一透鏡710至第四透鏡740的特性進行闡述。
第一透鏡7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72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7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74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
接下來,將對作為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稜鏡P進行闡述。作為參考,以下闡述的稜鏡是在申請專利範圍中闡述的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一種類型且可被改變成另一構件。
稜鏡P可包括多個反射表面。在實例中,稜鏡P可包括第一反射表面及第二反射表面。第一反射表面與第二反射表面可實質上彼此平行。在第一反射表面與第二反射表面之間可具有相當大的距離。舉例而言,自第一反射表面至第二反射表面的距離可大於成像平面的高度ImgHT。在另一實例中,自第一反射表面至第二反射表面的距離可大於成像平面的高度ImgHT的四倍。
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可相鄰於稜鏡P的出射表面設置。
濾光器IF可阻擋特定波長的光。在實例中,根據此實施例的濾光器IF可阻擋紅外光。然而,被濾光器IF阻擋的光的類型並非僅限於紅外光。在實例中,濾光器IF可阻擋紫外光或可見光。
成像平面IP可設置於自稜鏡P反射的光進行會聚或形成影像的點處且可由影像感測器IS等形成。在實例中,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上或影像感測器IS內。
如上配置的成像透鏡系統700可示出圖14中所示的像差特性。以下表13及表14各自示出根據此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
表13:
表面編號 組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S1 第一透鏡 5.735 1.809 1.537 55.7
S2 25.245 0.100
S3 第二透鏡 17.877 1.094 1.667 20.3
S4 28.068 0.100
S5 第三透鏡 9.63366 0.756 1.537 55.7
S6 17.9257 0.128
S7 第四透鏡 68.0174 0.350 1.619 26.0
S8 5.34746 1.200
S9 稜鏡 無窮大 3.750 1.518 64.2
S10 無窮大 17.250 1.518 64.2
S11 無窮大 4.500 1.518 64.2
S12 無窮大 0.500
S13 濾光器 無窮大 0.210 1.518 64.2
S14 無窮大 0.394
S15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06
[表14]
表面編號 S1 S2 S3 S4
K 0.346147298 0 0 -99
A 0.000111433 -1.28869E-05 1.34543E-05 -0.001515057
B 2.4303E-05 -1.81856E-06 6.00481E-06 0.002042656
C -4.91391E-06 -4.2526E-07 1.05529E-06 -0.000863289
D 9.55881E-07 -2.36854E-08 8.9499E-08 0.000207979
E -8.22735E-08 1.19892E-09 3.31007E-09 -2.99399E-05
F 2.3328E-09 2.79722E-10 -1.37479E-10 2.68261E-06
G -6.63203E-11 8.49567E-12 -8.95816E-12 -1.43864E-07
H 2.22429E-11 -1.80349E-12 5.5113E-12 3.15857E-09
J -1.40881E-12 -1.14414E-13 1.42386E-12 7.18113E-11
表面編號 S5 S6 S7 S8
K -1.15E+01 0 0 5.482E-01
A -3.074E-03 1.74724E-05 -8.29412E-05 -1.318E-03
B 2.282E-03 7.40688E-06 -8.54273E-06 -5.821E-04
C -7.506E-04 2.35559E-06 -1.45552E-06 1.008E-03
D 4.918E-05 4.31283E-07 -1.97498E-07 -7.730E-04
E 2.79835E-05 4.95361E-08 -1.23807E-08 0.000310947
F -7.75548E-06 2.18715E-09 2.28462E-09 -7.18098E-05
G 8.58096E-07 -6.53368E-10 1.04878E-09 9.52805E-06
H -4.48245E-08 -2.55752E-10 7.0285E-11 -6.70126E-07
J 9.1035E-10 -6.16238E-11 1.48618E-12 1.92406E-08
將參照圖15對根據第八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進行闡述。
根據此第八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800可包括透鏡群組LG及作為一種類型的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稜鏡P。然而,成像透鏡系統800的組件並非僅限於以上提及的構件。舉例而言,成像透鏡系統800可更包括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透鏡群組LG與稜鏡P可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在實例中,透鏡群組LG可設置於稜鏡P的物體側上,而稜鏡P可設置於透鏡群組LG與成像平面IP之間。
接下來,依次對以上提及的組件進行闡述。
透鏡群組LG可包括多個透鏡。舉例而言,透鏡群組LG可包括自物體側至成像平面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810、第二透鏡820、第三透鏡830及第四透鏡840。第一透鏡810至第四透鏡840可以預定的間隔進行設置。在實例中,第一透鏡810的影像側表面可不與第二透鏡82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而第二透鏡820的影像側表面可不與第三透鏡83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然而,第一透鏡810至第四透鏡840可不必在空間上彼此分隔開地設置。在實例中,第一透鏡810的影像側表面可與第二透鏡82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而第二透鏡820的影像側表面可與第三透鏡83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接下來,將對第一透鏡810至第四透鏡840的特性進行闡述。
第一透鏡8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820可具有在近軸區中為平的兩個表面。然而,第二透鏡820在邊緣區中可具有預定的形狀。舉例而言,第二透鏡820的影像側表面在邊緣區中可為凹的。第三透鏡83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84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
接下來,將對作為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稜鏡P進行闡述。作為參考,以下闡述的稜鏡是在申請專利範圍中闡述的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一種類型且可被改變成另一構件。
稜鏡P可包括多個反射表面。舉例而言,稜鏡P可包括第一反射表面及第二反射表面。第一反射表面與第二反射表面可實質上彼此平行。在第一反射表面與第二反射表面之間可具有相當大的距離。在實例中,自第一反射表面至第二反射表面的距離可大於成像平面的高度ImgHT。在另一實例中,自第一反射表面至第二反射表面的距離可大於成像平面的高度ImgHT的四倍。
濾光器IF及成像平面IP可相鄰於稜鏡P的出射表面設置。
濾光器IF可阻擋特定波長的光。在實例中,根據此實施例的濾光器IF可阻擋紅外光。然而,被濾光器IF阻擋的光的類型並非僅限於紅外光。在實例中,濾光器IF可阻擋紫外光或可見光。
成像平面IP可設置於自稜鏡P反射的光進行會聚或形成影像的點處且可由影像感測器IS等形成。在實例中,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上或影像感測器IS內。
如上配置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800可示出圖16中所示的像差特性。以下表15及表16各自示出根據此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的透鏡特性及非球面值。
表15:
表面編號 組件 曲率半徑 厚度/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S1 第一透鏡 5.904 2.365 1.498 81.6
S2 -174.092 0.621
S3 第二透鏡 無窮大 0.378 1.667 20.3
S4 無窮大 0.143
S5 第三透鏡 12.1578 0.583 1.570 37.3
S6 6.34693 0.300
S7 第四透鏡 10.1574 0.726 1.537 55.7
S8 6.01581 1.200
S9 稜鏡 無窮大 3.750 1.518 64.2
S10 無窮大 17.250 1.518 64.2
S11 無窮大 4.500 1.518 64.2
S12 無窮大 0.500
S13 濾光器 無窮大 0.210 1.518 64.2
S14 無窮大 0.396
S15 成像平面 無窮大 0.006
表16:
表面編號 S1 S2 S3 S4
K 2.820E-01 0 0 -9.90E+01
A -2.031E-05 2.100E-04 3.038E-04 -1.928E-03
B 2.440E-05 1.139E-05 2.591E-05 2.015E-03
C -5.662E-06 5.672E-07 1.474E-06 -8.633E-04
D 8.960E-07 -1.214E-08 1.219E-07 2.082E-04
E -7.907E-08 -3.999E-09 1.567E-08 -2.992E-05
F 3.096E-09 8.350E-10 1.446E-09 2.684E-06
G -4.480E-11 3.426E-10 -2.155E-12 -1.439E-07
H 1.714E-11 4.004E-11 -1.795E-11 3.128E-09
J -1.050E-12 -6.117E-12 1.291E-12 5.687E-11
表面編號 S5 S6 S7 S8
K -1.36E+01 0 0 2.154E-01
A -3.660E-03 9.396E-05 -4.687E-05 -1.991E-03
B 2.328E-03 2.322E-05 -1.583E-05 -2.357E-04
C -8.867E-04 2.025E-06 -3.234E-06 6.081E-04
D 1.413E-04 1.411E-07 -7.622E-07 -5.128E-04
E -9.897E-07 2.232E-08 -1.747E-07 2.160E-04
F -2.560E-06 3.858E-09 -3.046E-08 -5.164E-05
G 3.287E-07 -6.133E-10 -1.937E-09 7.050E-06
H -1.666E-08 -6.082E-10 7.607E-10 -5.070E-07
J 3.056E-10 1.552E-11 1.527E-10 1.479E-08
以下表17至表19各自示出根據以上所述的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光學特性值及條件表達式值。
表17:
項目 第一實施例 第二實施例 第三實施例 第四實施例
f 18.089 18.003 18.001 18.001
f1 6.019 8.329 9.493 9.798
f2 -19.484 22284.9 -77.803 -20.031
f3 36.443 -43.240 -69.928 56.278
f4 -7.968 -17.025 -22.694 -28.942
TTL 21.765 22.934 22.004 21.833
BFL 0.798 0.811 0.810 0.811
PL 17.000 17.000 17.000 17.000
PD12 11.500 11.500 11.500 11.500
F數 4.500 3.600 3.700 3.800
ImgHT 2.800 2.100 2.100 2.100
項目 第五實施例 第六實施例 第七實施例 第八實施例
f 17.787 27.188 27.262 28.291
f1 6.258 13.637 13.396 11.515
f2 -22.201 136.426 70.790 -
f3 -8.165 45.523 37.617 -24.164
f4 29.123 -10.978 -9.392 -29.289
TTL 21.674 32.283 32.147 32.928
BFL 0.696 0.810 1.110 1.112
PL 17.000 25.500 25.500 25.500
PD12 11.500 17.250 17.250 17.250
F數 4.400 4.400 4.400 4.400
ImgHT 2.800 4.200 4.200 4.200
表18:
條件表達式 第一實施例 第二實施例 第三實施例 第四實施例
f/f1 3.005 2.161 1.896 1.837
TTL/f 1.203 1.274 1.222 1.213
PL/TTL 0.781 0.741 0.773 0.779
PD12/f 0.636 0.639 0.639 0.639
條件表達式 第五實施例 第六實施例 第七實施例 第八實施例
f/f1 2.842 1.994 2.035 2.457
TTL/f 1.219 1.187 1.179 1.164
PL/TTL 0.784 0.790 0.793 0.774
PD12/f 0.647 0.634 0.633 0.610
表19:
條件表達式 第一實施例 第二實施例 第三實施例 第四實施例
f/PL 1.0640 1.0590 1.0589 1.0589
(|f1|+|f4|)/PL 0.8228 1.4914 1.8934 2.2787
(|f3|+|f4|)/PL 2.6125 3.5449 5.4484 5.0129
(|f1|+|f3|+|f4|)/PL 2.9665 4.0349 6.0068 5.5892
|f4/PL| 0.4687 1.0014 1.3350 1.7024
|R7/PL| 0.8207 1.9252 0.2648 0.1755
|R8/PL| 0.2127 0.9195 0.1884 0.1357
(R1+R8)/PL 0.4486 1.2387 0.4959 0.4668
TL14/PL 0.1746 0.2425 0.1879 0.1778
ImgHT/PL 0.1647 0.1235 0.1235 0.1235
(TTL+ImgHT)/PL 2.3443 2.4080 2.3533 2.3432
(TTL+f)/PL 1.4450 1.4726 1.4179 1.4079
條件表達式 第五實施例 第六實施例 第七實施例 第八實施例
f/PL 1.0463 1.0662 1.0691 1.1094
(|f1|+|f4|)/PL 2.0812 0.9653 0.8937 1.6002
(|f3|+|f4|)/PL 2.1934 2.2158 1.8435 2.0962
(|f1|+|f3|+|f4|)/PL 2.5615 2.7505 2.3688 2.5478
|f4/PL| 1.7131 0.4305 0.3683 1.1486
|R7/PL| 0.1843 1.1330 2.6673 0.3983
|R8/PL| 0.2149 0.2147 0.2097 0.2359
(R1+R8)/PL 0.4455 0.4428 0.4346 0.4675
TL14/PL 0.1752 0.1754 0.1701 0.2006
ImgHT/PL 0.1647 0.1647 0.1647 0.1647
(TTL+ImgHT)/PL 2.3213 2.3322 2.3297 2.4007
(TTL+f)/PL 1.4397 1.4307 1.4254 1.4560
接下來,將參照圖17對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修改形式進行闡述。
若有必要,則根據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中的每一者可更包括光學路徑轉換構件。舉例而言,根據修改形式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102可更包括設置於透鏡群組LG的物體側上的稜鏡PF,如圖17中所示。如上所述配置的成像透鏡系統102可有利於減小相機模組的厚度。
接下來,將參照圖18對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實例性電子裝置進行闡述。
根據所述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實例性電子裝置可包括根據實例的成像透鏡系統。在實例中,電子裝置可包括根據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中的一或多者。作為具體實例,電子裝置可包括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系統100。
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實例性電子裝置可為如圖18中所示的可攜式終端1000。然而,電子裝置的類型並非僅限於可攜式終端1000。在實例中,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僅作為實例可為膝上型電腦。
實例性可攜式終端1000可包括一或多個相機模組10及20。在非限制性實例中,在可攜式終端1000的主體1002中可以預定的間隔裝設有兩個相機模組10及20。在實例中,第一相機模組10與第二相機模組20可在同一方向上拍攝物體。舉例而言,第一相機模組10及第二相機模組20可裝設於電子裝置1000的一個表面上。
第一相機模組10及第二相機模組20中的至少一者可包括根據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的一者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舉例而言,第一相機模組10可包括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100。
在實例中,第一相機模組10可對設置於長距離處的物體的影像進行拍攝。換言之,在實例中,第一相機模組10的焦距可大於第二相機模組20的焦距。
綜上所述,所述一或多個實例可提供一種可安裝於小型終端或薄型終端中的成像透鏡系統。
另外,所述一或多個實例可提供一種具有遠攝成像透鏡系統的相機模組。
儘管本揭露包括具體實例,然而此項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在不背離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精神及範圍的條件下,可在該些實例中作出各種形式及細節上的改變。本文中所闡述的實例應被視為僅為闡述性的,而非用於限制目的。對每一實例中的特徵或態樣的說明應被視為適用於其他實例中的相似特徵或態樣。若所闡述的技術被以不同的次序實行,及/或若所闡述的系統、架構、裝置或電路中的組件被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及/或被其他組件或其等效物替換或補充,亦可達成適合的結果。
因此,除以上揭露內容以外,本揭露的範圍亦可由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界定,且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範圍內的所有變型均應被解釋為包括於本揭露中。
10:第一相機模組/相機模組 20:第二相機模組/相機模組 100、102、200、300、400、500、600、700、800:成像透鏡系統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第一透鏡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第二透鏡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第三透鏡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第四透鏡 1000:可攜式終端/電子裝置 1002:主體 IF:濾光器 IP:成像平面 IS:影像感測器 LG:透鏡群組 P、PF:稜鏡
圖1示出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配置圖。 圖2示出圖1中所示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3示出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配置圖。 圖4示出圖3中所示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5示出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配置圖。 圖6示出圖5中所示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7示出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配置圖。 圖8示出圖7中所示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9示出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配置圖。 圖10示出圖9中所示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1示出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配置圖。 圖12示出圖11中所示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3示出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配置圖。 圖14示出圖13中所示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5示出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配置圖。 圖16示出圖15中所示的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7示出實例性成像透鏡系統的修改形式的配置圖。 圖18示出根據一或多個實施例的實例性電子裝置的立體圖。 在圖式及詳細說明通篇中,除非另有闡述或規定,否則相同的圖式參考編號可被理解為指代相同或相似的元件、特徵及結構。圖式可能並非按比例繪製,並且為清晰、例示及方便起見,可誇大圖式中元件的相對大小、比例及繪示。
100:成像透鏡系統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IF:濾光器
IP:成像平面
IS:影像感測器
LG:透鏡群組
P:稜鏡

Claims (17)

  1. 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 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光學路徑轉換構件,自物體側朝向成像平面依序設置, 其中0.70 < PL/TTL < 0.90, 其中PL是自所述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入射表面至所述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出射表面的距離,且TTL是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二透鏡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二透鏡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四透鏡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四透鏡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10. 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 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光學路徑轉換構件,自物體側朝向成像平面依序設置, 其中0.80 < f/PL < 1.20, 其中PL是自所述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入射表面至所述光學路徑轉換構件的出射表面的距離,且f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 3.0 < f數< 5.0。
  13.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 1.60 < f/f1 < 3.20, 其中f1是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
  14.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 1.0 < TTL/f < 1.40, 其中TTL是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
  15.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 0.4 < (R1+R8)/PL < 0.6, 其中R1是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R8是所述第四透鏡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16.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 0.10 < ImgHT/PL < 0.18, 其中ImgHT是所述成像平面的高度。
  17.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二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
TW112130229A 2022-11-24 2023-08-11 成像透鏡系統 TW2024221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2-0159541 2022-11-24
KR20220159541 2022-11-24
KR10-2023-0036426 2023-03-21
KR1020230036426A KR102662865B1 (ko) 2022-11-24 2023-03-21 촬상 광학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22145A true TW202422145A (zh) 2024-06-01

Family

ID=9004011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30229A TW202422145A (zh) 2022-11-24 2023-08-11 成像透鏡系統
TW112208502U TWM649704U (zh) 2022-11-24 2023-08-11 成像透鏡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08502U TWM649704U (zh) 2022-11-24 2023-08-11 成像透鏡系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76104A1 (zh)
TW (2) TW20242214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60120A1 (zh) * 2021-01-27 2022-08-04 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TWI828107B (zh) * 2022-04-08 2024-0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812226B (zh) * 2022-05-18 2023-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44137B (zh) * 2022-10-14 2024-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37954B (zh) * 2022-11-18 2024-04-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76104A1 (en) 2024-05-30
TWM649704U (zh) 2023-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3016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616674B (zh) 相機模組
TW202120996A (zh) 成像透鏡系統
TWI842252B (zh) 透鏡攝像系統以及照相機模組
TW202144852A (zh) 照相機模組及終端裝置
TWI772123B (zh) 成像透鏡系統
TW202414019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06471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424566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64253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49703U (zh) 成像透鏡系統及電子裝置
TWI789759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422145A (zh) 成像透鏡系統
KR20220169216A (ko)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TWI850059B (zh) 成像透鏡系統與電子裝置
CN221239125U (zh) 成像透镜系统
TWI838786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10080B (zh) 成像透鏡系統及電子裝置
TW202326213A (zh) 光學成像系統及電子裝置
TW202424569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433121A (zh) 透鏡攝像系統以及照相機模組
CN117310942A (zh) 成像透镜系统
TW202338425A (zh) 成像透鏡系統
TW202419928A (zh) 光學成像系統
KR20220169200A (ko)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