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9805A - 滾輪控制機構及其滑鼠裝置 - Google Patents

滾輪控制機構及其滑鼠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9805A
TW202409805A TW111132375A TW111132375A TW202409805A TW 202409805 A TW202409805 A TW 202409805A TW 111132375 A TW111132375 A TW 111132375A TW 111132375 A TW111132375 A TW 111132375A TW 202409805 A TW202409805 A TW 20240980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ontrol mechanism
roller
patent application
ite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23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6752B (zh
Inventor
蘇春男
吳俊哲
蔡勝安
謝明皓
鄭力魁
Original Assignee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323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06752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TW1111323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TWI806752B/zh
Priority to US17/944,915 priority patent/US20240071665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67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675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098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9805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是用於滑鼠裝置的滾輪控制機構,包括:支撐基座、滾輪模組、第一磁力模組及第二磁力模組。所述滾輪模組、第一磁力模組及第二磁力模組安裝於支撐基座,第二磁力模組可使第一磁力模組產生磁吸力來吸引滾輪模組中的金屬棘輪,使滾輪模組於轉動時產生段落感。

Description

滾輪控制機構及其滑鼠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輸入裝置之機構,尤指一種應用滑鼠裝置中的控制機構。
滑鼠,係用於控制電腦螢幕上的游標並藉此對電腦進行操作。自1968年美國製作出了全世界第一隻滑鼠後,之後無論是文書處理、電玩競賽、工業製圖、設計製圖或媒體製作,滑鼠已經成為電腦設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通常來說,滑鼠的操作介面包括:左、右鍵以及滾輪。為了提升滑鼠滾輪操作時的便利性及舒適度,於現有技術中,如於台灣專利公告第I448928號中提出一種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其係於滾輪的溝槽或中空槽中設置一到二種不同的齒狀表面,再利用擺臂觸碰齒狀表面中之一者,而讓滾輪於轉動時產生不同的段落感;或如台灣專利公告第M498914號中提出一種滑鼠之飛梭滾輪模組,其係於滾輪裝置內設置一齒狀部及一抵制桿,且抵制桿可受到扭力彈簧彈性抵頂而貼靠在齒狀部之上,使用者可操作與抵制桿連動的按鈕件,讓滾輪在快速飛梭模式或一般滾輪模式之間進行切換。
由前述內容可知,現有技術多是以接觸式的干涉方法讓滾輪產生較多的段落感,但此種設計往往無法即時地進行轉動模式的切換。且經長時間的使用後,接觸式的干涉方法可能會讓滾輪模組耗損,導致滾輪模組於轉動時無法再產生相應的段落感。
是以,如何提供一種可快速切換滾輪模組之轉動模式的滾輪控制機構,並降低滾輪模組的耗損,為本發明欲解決的技術課題。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快速切換滾輪模組之轉動模式的滾輪控制機構,且可有效降低滾輪模組的耗損。
為達前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滾輪控制機構,適用於滑鼠裝置,包括: 支撐基座,具有相結合的第一支撐部、第二支撐部及第三支撐部; 滾輪模組,可轉動地設置於第一支撐部,包括: 滾輪本體,具有轉軸; 金屬棘輪,連接於轉軸而可與滾輪本體同步地轉動; 第一磁力模組,安裝於第二支撐部,包括: 二個導磁元件,各導磁元件具有相對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對應於金屬棘輪的側緣,第二端之間具有替換用間距; 第一磁性元件,設置於二導磁件之間; 第二磁力模組,包括: 調節元件,樞設於第三支撐部之上; 擺動元件,連接調節元件且對應於替換用間距; 第二磁性元件,安裝於擺動件遠離連接調節元件的一端;以及 第三磁性元件,安裝於擺動件遠離連接調節元件的一端並與第二磁性元件位於同一擺動路徑上; 其中,調節元件用以帶動擺動元件,使第二磁性元件及第三磁性元件進入或脫離替換用間距,當第二磁性元件進入替換用間距並與第一磁性元件呈同性極相對時,第一端產生磁吸力而可吸引金屬棘輪,使滾輪本體於轉動時產生段落感,當第三磁性元件進入替換用間距並與第一磁性元件呈異性極相對時,第一端的磁吸力衰弱,使滾輪本體於轉動時不產生段落感。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金屬棘輪的側緣具有環齒結構,環齒結構包括交錯設置的多個凸部及多個個凹部。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一端具有爪型結構,爪型結構係對應於凸部。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二個導磁元件為矽鋼片。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一磁性元件、第二磁性元件及第三磁性元件為強力磁鐵。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調節元件包括軸部及結合於軸部一端的調節部,擺動元件於徑向方向結合於軸部相對於結合調節部的另一端,調節部經由軸部帶動擺動元件進行擺動。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三支撐部於側向凸伸有支撐件,軸部穿設於支撐件之上。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三支撐部於支撐件同側凹設有讓位槽,讓位槽對應於擺動元件且可收容擺動元件。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滑鼠裝置具有殼體,殼體包括可相結合的下蓋及上蓋。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調節部為旋鈕結構,下蓋具有對應於旋鈕結構的調節孔,旋鈕結構顯露於調節孔之中。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支撐基座具有二個固定部,固定部固設於下蓋之上。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上蓋之操作端的具有對應於滾輪本體的滾輪開孔,滾輪本體部分地顯露於滾輪開孔之中。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調節部為調節齒輪。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進一步包括驅動模組,驅動模組包括驅動馬達及與驅動馬達相接的傳動齒輪組,傳動齒輪組與調節齒輪相嚙合,以帶動調節元件。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支撐基座進一步包括鄰接第三支撐部的第四支撐部,驅動模組安裝於第四支撐部之上。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第四支撐部包括容置槽,容置槽用於容置驅動馬達。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進一步包括轉速偵測單元,轉速偵測單元配置於滾輪本體相對於金屬棘輪的另一側,轉速偵測單元用於偵測滾輪本體的轉速。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轉速偵測單元與驅動模組電性連接,使驅動模組可基於滾輪本體的轉速讓第二磁性元件或第三磁性元件進入替換用間距。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二支撐部包括安裝槽及用於覆蓋並結合於安裝槽之上的蓋板,第一磁力模組設置於安裝槽中。
於上述較佳實施方式中,蓋板具有對應於該替換用間距的一凹口。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所提供之滾輪控制機構可利用第一磁力模組及第二磁力模組以非接觸的方式調整滾輪模組轉動的模式,使滾輪模組的滾輪本體於轉動時產生無段落感或多重段落感。而相較於傳統以接觸式之干涉方法調整滾輪轉動模式的設計,非接觸式的磁力模組除了可以更快速地切換滾輪的轉動模式外,亦可有效降低滾輪模組的耗損。
本發明的優點及特徵以及達到其方法將參照例示性實施例及附圖進行更詳細的描述而更容易理解。然而,本發明可以不同形式來實現且不應被理解僅限於此處所陳述的實施例。相反地,對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所提供的此些實施例將使本揭露更加透徹與全面且完整地傳達本發明的範疇。
首先, 請參閱圖1A、圖1B、圖1C及圖1D所示。圖1A係為本發明所提供之滾輪控制機構一視角的立體示意圖;圖1B係為本發明所提供之滾輪控制機構另一視角的立體示意圖;圖1C係為本發明所提供之滾輪控制機構的立體分解圖;圖1D係為本發明所提供之滾輪控制機構的局部放大圖。所述滾輪控制機構RS包括:支撐基座10、滾輪模組20、第一磁力模組30、第二磁力模組40、驅動模組50及轉速偵測單元60。
所述支撐基座10具有相結合的第一支撐部11、第二支撐部12、第三支撐部13、第四支撐部14及二個固定部15,其中,滾輪模組20、第一磁力模組30、第二磁力模組40及驅動模組50依序安裝於第一支撐部11、第二支撐部12、第三支撐部13及第四支撐部14之上。
請參閱圖1C所示,所述第一支撐部11具有一個凹槽111及位於凹槽111之側壁上相對設置的二個第一軸樞孔112。所述滾輪模組20包括滾輪本體21及金屬棘輪22,其中,滾輪本體21具有轉軸211,金屬棘輪22則設置於滾輪本體21的一側,並連接於轉軸211而可與滾輪本體21同步地進行轉動。所述凹槽111用於容置部分的滾輪模組20,滾輪模組20則是利用轉軸211穿套於第一軸樞孔112之中,使滾輪模組20可轉動地設置於第一支撐部11之上。另一方面,所述轉速偵測單元60配置於滾輪本體21相對於金屬棘輪22的另一側。轉速偵測單元60用於偵測滾輪本體21的轉速,並輸出相應的控制訊號。於本實施例中,金屬棘輪22的側緣具有環齒結構221,且環齒結構221包括交錯設置的多個凸部2211及多個凹部2212。
所述第二支撐部12具有安裝槽121及用於覆蓋安裝槽121的蓋板122。所述安裝槽121用於容置第一磁力模組30,而蓋板122的一側具有凹口1221,。
所述第一磁力模組30包括第一磁性元件31及二個導磁元件32、33。所述第一磁性元件31具有N磁極端311及S磁極端312。所述二個導磁元件32、33分別具有相對的第一端321、331及第二端322、332,且第一端321、331分別具有爪型結構3211、3311;第二端322、332之間則會形成替換用間距G。
所述第一磁性元件31則是設置於二個導磁件31、32之間,使得導磁件31、32可感應第一磁性元件31之磁場。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31的N磁極端311貼靠於導磁元件32之上;第一磁性元件31的S磁極端312則貼靠於導磁元件33之上。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31為強力磁鐵,而二個導磁元件32、33則為矽鋼片。
當將第一磁力模組30安置於安裝槽121中時,二個導磁元件31、32的第一端321、331會穿出安裝槽121並靠近金屬棘輪22側緣,且爪型結構3211、3311會對應於環齒結構221上的凸部2211。另一方面,當將蓋板122覆蓋於安裝槽121時,凹口1221則是對應於第二端322、332之間的替換用間距G。本實施例雖僅提出爪型結構3211、3311具有二爪結構,且可對應於環齒結構221上之二個相鄰凸部2211的實施方式,但於實際應用時,爪型結構3211、3311亦可設計為向兩側擴大且可對應二個以上之凸部2211的多爪結構,以藉此增強第一端321、331的磁吸力,而不以本實施例所提出的實施方式為限。
所述第三支撐部13於設置第一磁力模組30的同側,並具有向外凸伸的支撐件131及向內凹設的讓位槽132(如圖1D所示)。所述支撐件131可為凸耳結構,並具有相對設置的二個第二軸樞孔1311。
所述第二磁力模組40,包括:調節元件41、擺動元件42、第二磁性元件43及第三磁性元件44。所述調節元件41包括軸部411及結合於軸部411一端的調節部412,而擺動元件42則於徑向方向結合於軸部411相對於結合調節部412的另一端,使得調節部412可經由軸部411帶動擺動元件422進行擺動。於本實施例中,調節部412為具有齒部的調節齒輪;擺動元件42為V字桿結構,且遠離結合軸部411的二個桿端部421、422上分別具有與軸部411等距的二個安裝孔4211、4222。本實施例雖僅提出擺動元件42為V字桿結構的實施方式,但於實際應用時,擺動元件42亦可為扇形結構,而不以本實施例所提出的實施方式為限。
所述第二磁性元件43、第三磁性元件44則分別安裝於安裝孔4211、4222之中,使第二磁性元件43與第三磁性元件44位於同一擺動路徑上。於本實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43、第三磁性元件44亦為強力磁鐵,且彼此間的磁極端呈反向配置,即第二磁性元件43的N磁極端431朝向上方,S磁極端432朝向下方;第三磁性元件44的N磁極端441朝向下方,S磁極端442朝向上方。
於安裝第二磁力模組40時,係將調節元件41的軸部411穿設於支撐件131的第二軸樞孔1311,以將調節元件41樞設於第三支撐部13之上。另一方面,擺動元件41則是對應於替換用間距G及讓位槽132,而可於替換用間距G及讓位槽132所形成的路徑上移動。當調節元件41帶動擺動元件42進行擺動時,可讓第二磁性元件43及第三磁性元件44進入或脫離替換用間距G,又或者可讓全部或部分擺動元件42被收容於讓位槽132之中。
所述第四支撐部14具有一個容置槽141。所述驅動模組50包括驅動馬達51及與驅動馬達51相接的傳動齒輪組52,而容置槽141則用於容置驅動模組50的驅動馬達51。當將驅動馬達51安置於容置槽141時,傳動齒輪組52會與調節部412,即調節齒輪相嚙合,以藉此帶動調節元件41。本實施例雖僅提出將驅動模組50安裝於支撐基座10之上的實施方式,但於實際應用時,亦可將驅動模組50安裝於滑鼠裝置之殼體上的任意位置,並讓傳動齒輪組52與調節部412相嚙合,並不以本實施例所提出的實施方式為限。
所述二個固定部15用於將滾輪控制機構RS固定於滑鼠裝置的殼體或主電路板之上。於本實施例中,二個固定部15分別鄰接第一支撐部11及第四支撐部14,且固定部15具有鎖固孔151,而可利鎖固件,例如螺絲(未示於圖中),穿設於鎖固孔151中,以將固定部15螺固於滑鼠裝置的殼體或主電路板之上。
請參閱圖2A、圖2B、圖3A及圖3B。圖2A及圖2B係為係為本發明滾輪控制機構俯視作動示意圖;圖3A及圖3B係為係為本發明滾輪控制機構側視作動示意圖。
於圖2A及圖3A中,當調節元件41帶動擺動元件42,使第二磁性元件43進入替換用間距G時,因第二磁性元件43與第一磁性元件31呈同性極相對而形成相斥狀態,即第一磁性元件31的N磁極端311與第二磁性元件43的N磁極端431相對;第一磁性元件31的S磁極端312與第二磁性元件43的S磁極端432相對。此時第一磁性元件31的N磁極端311所射出的磁力線ML1與第二磁性元件43的N磁極端431所射出的磁力線ML2相互排斥,使得第一磁性元件31形成的磁場朝向二個導磁元件31、32的第一端321、331偏移,而讓導磁元件31、32的第一端321、331產生磁吸力,而可利用第一端321、331吸引金屬棘輪22,以減緩金屬棘輪22的轉速。
此外,相較於環齒結構221上的凹部2212,由於導磁元件31、32之第一端321、331的爪型結構3211、3311與環齒結構221上的凸部2211間的間隙較小,當金屬棘輪22轉動時,爪型結構3211、3311與凸部2211相對的瞬間會有較大磁吸力產生,而可瞬間減緩滾輪本體21轉動的速度,使得滾輪本體21於轉動時產生段落感。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可藉由調整二個凸部2211的間距(例如:縮小或擴大凹部2212的尺寸),使得滾輪本體21可於轉動時產生多重的段落感。又或者,可於擺動元件42上配置多個磁場強度不同的磁性元件,且各磁性元件均與第一磁性元件31呈同性極相對的方式設置。而藉由擺動元件42於替換用間距G切換不同磁場強度的磁性元件,使導磁元件31、32的第一端321、331產生不同強度磁吸力,而讓滾輪本體21於轉動時產生不同程度的段落感。
另一方面,若調節元件41帶動擺動元件42,使擺動元件42的二個桿端部421、422均脫離進入替換用間距G,例如擺動元件42被完整的收納於讓位槽132(如圖1D所示)之中時,此時第一磁性元件31的磁場並未發生偏移,導磁元件31、32的第一端321、331僅能產生較弱的磁吸力,使得滾輪本體21於轉動時僅能產生較不明顯的段落感。
請繼續參閱圖2B及圖3B。當驅動模組50的傳動齒輪組52(如圖1C所示)以逆時鐘方向帶動調節元件41之調節部412轉動時,軸部411帶動擺動元件42,使第二磁性元件43脫離替換用間距G,並讓第三磁性元件44進入替換用間距G時,因第三磁性元件44與第一磁性元件31呈異性極相對而形成相吸狀態,即第一磁性元件31的N磁極端311與第三磁性元件44的S磁極端442相對;第一磁性元件31的S磁極端312與第三磁性元件44的N磁極端441相對。此時第一磁性元件31的N磁極端311所射出的磁力線ML1進入第三磁性元件44的S磁極端442;第三磁性元件44的N磁極端441所射出的磁力線ML3進入第一磁性元件31的S磁極端312,而讓第一磁性元件31、第三磁性元件44形成封閉的磁場,使導磁元件31、32之第一端321、331磁吸力衰弱而無法吸引金屬棘輪22,如此一來滾輪本體21便可順暢地轉動且無段落感產生。
請繼續參閱圖2A、圖2B、圖3A及圖3B。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轉速偵測單元60(如圖1C所示)可直接或利用滑鼠裝置的主電路板(未示於圖中)間接與驅動模組50電性連接。速偵測單元60可將所偵測到的轉速資訊傳送至驅動模組50或滑鼠裝置的主電路板(未示於圖中),使驅動模組50可基於滾輪本體21的轉速切來換第二磁力模組40。舉例而言,當使用者快速地撥動滾輪本體21,使滾輪本體21的轉速高於預設的轉速閥值時,此一狀態表示使用者可能需要讓滾輪本體21快速轉動,即飛梭模式,以便迅速地瀏覽顯示器的多個頁面。此時驅動模組50帶動調節元件41,並讓第三磁性元件44進入替換用間距G,使導磁元件31、32之第一端321、331磁吸力衰弱,如此一來滾輪本體21便可順暢地轉動且無段落感產生。
相反的,若滾輪本體21的轉速低於預設的轉速閥值時,驅動模組50帶動調節元件41,讓第二磁性元件43進入替換用間距G,使導磁元件31、32的第一端321、331產生磁吸力,而讓滾輪本體21轉動時產生段落感。
請參閱圖4A及圖4B所示,圖4A係為本發明滑鼠裝置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圖4B係為本發明滑鼠裝置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需先說明的是,立體分解圖中並未繪示對應左、右鍵的開關模組、主電路板及內部線路。所述滑鼠裝置1包括:殼體90及滾輪控制機構RS。所述殼體90包括可相結合的上蓋91及下蓋92,其中,上蓋91之操作端具有滾輪開孔911。所述輪控制機構RS可藉由支撐基座10的固定部15固設於下蓋92之上;滾輪模組20的滾輪本體21則是對應於滾輪開孔911,使滾輪本體21可部分地顯露於滾輪開孔911之中,如此使用者便可以手指撥動滾輪本體21,使滑鼠裝置1輸出對應的控制訊號。
請參閱圖5所示,圖5係為本發明滑鼠裝置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所述滑鼠裝置1a的殼體90a及滾輪控制機構RS’中的各功能元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在此就不再進行贅述。唯,差異之處在於,滾輪控制機構RS’並無配置驅動模組50,且支撐基座10a無設置第四支撐部14。另一方面,第二磁力模組40a之調節部412a為旋鈕結構,且下蓋92a具有對應於調節部412a的調節孔921a。而上蓋91a與下蓋92a相結合後,調節部412a,即旋鈕結構,可顯露於調節孔412a之中。如此使用者便可以手動方式轉動調節部412a來調整第二磁力模組40a的位置,使滾輪模組20a的滾輪本體21a於轉動時產生無段落感或多重段落感。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所提供之滾輪控制機構可利用第一磁力模組及第二磁力模組以非接觸的方式調整滾輪模組轉動的模式,使滾輪模組的滾輪本體於轉動時產生無段落感或多重段落感。相較於傳統以接觸式之干涉方法調整滾輪轉動模式的設計,非接觸式的磁力模組除了可以更快速地切換滾輪的轉動模式外,亦可有效降低滾輪模組的耗損;故,本發明實為一極具產業價值之創作。
本發明得由熟悉本技藝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
G:替換用間距 ML1、ML2、ML3:磁力線 RS、RS’:滾輪控制機構 1、1a:滑鼠裝置 10、10a:支撐基座 11:第一支撐部 111:凹槽 112:第一軸樞孔 12:第二支撐部 121:安裝槽 122:蓋板 1221:凹口 13:第三支撐部 131:支撐件 1311:第二軸樞孔 132:讓位槽 14:第四支撐部 141:容置槽 15、15a:固定部 151:鎖固孔 20、20a:滾輪模組 21、21a:滾輪本體 211:轉軸 22:金屬棘輪 221:環齒結構 2211:凸部 2212:凹部 30:第一磁力模組 31:第一磁性元件 311:N磁極端 312:S磁極端 32、33:導磁元件 321、331:第一端 3211、3311:爪型結構 322、332:第二端 40、40a:第二磁力模組 41:調節元件 411:軸部 412、412a:調節部 42:擺動元件 421、422:桿端部 4211、4221:安裝孔 43:第二磁性元件 431:N磁極端 432:S磁極端 44:第三磁性元件 441:N磁極端 442:S磁極端 50:驅動模組 51:驅動馬達 52:傳動齒輪組 60:轉速偵測單元 90、90a:殼體 91、91a:上蓋 911、911a:滾輪開孔 92、92a:下蓋 921a:調節孔
圖1A:係為本發明所提供之滾輪控制機構一視角的立體示意圖;
圖1B:係為本發明所提供之滾輪控制機構另一視角的立體示意圖;
圖1C:係為本發明所提供之滾輪控制機構的立體分解圖;
圖1D:係為本發明所提供之滾輪控制機構的局部放大圖;
圖2A及圖2B:係為係為本發明滾輪控制機構俯視作動示意圖;
圖3A及圖3B:係為係為本發明滾輪控制機構側視作動示意圖;
圖4A:係為本發明滑鼠裝置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4B:係為本發明滑鼠裝置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以及
圖5:係為本發明滑鼠裝置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G:替換用間距
ML1、ML2:磁力線
22:金屬棘輪
221:環齒結構
2211:凸部
2212:凹部
31:第一磁性元件
311:N磁極端
312:S磁極端
32、33:導磁元件
321、331:第一端
3211、3311:爪型結構
322、332:第二端
41:調節元件
411:軸部
412:調節部
42:擺動元件
421:桿端部
43:第二磁性元件
431:N磁極端
432:S磁極端

Claims (20)

  1. 一種滾輪控制機構,適用於一滑鼠裝置,包括: 一支撐基座,具有相結合的一第一支撐部、一第二支撐部及一第三支撐部; 一滾輪模組,可轉動地設置於該第一支撐部,包括: 一滾輪本體,具有一轉軸; 一金屬棘輪,連接於該轉軸而可與該滾輪本體同步地轉動; 一第一磁力模組,安裝於該第二支撐部,包括: 二導磁元件,各該導磁元件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對應於該金屬棘輪的側緣,該第二端之間具有一替換用間距; 一第一磁性元件,設置於該二導磁件之間; 一第二磁力模組,包括: 一調節元件,樞設於該第三支撐部之上; 一擺動元件,連接該調節元件且對應於該替換用間距; 一第二磁性元件,安裝於該擺動件遠離連接該調節元件的一端;以及 一第三磁性元件,安裝於該擺動件遠離連接該調節元件的一端並與該第二磁性元件位於同一擺動路徑上; 其中,該調節元件用以帶動該擺動元件,使該第二磁性元件及該第三磁性元件進入或脫離該替換用間距,當該第二磁性元件進入該替換用間距並與該第一磁性元件呈同性極相對時,該第一端產生磁吸力而可吸引該金屬棘輪,使該滾輪本體於轉動時產生段落感,當該第三磁性元件進入該替換用間距並與該第一磁性元件呈異性極相對時,該第一端的磁吸力衰弱,使該滾輪本體於轉動時不產生段落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中該金屬棘輪的側緣具有一環齒結構,該環齒結構包括交錯設置的複數凸部及複數個凹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中該第一端具有一爪型結構,該爪型結構係對應於該些凸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中該二導磁元件為矽鋼片。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中該第一磁性元件、該第二磁性元件及該第三磁性元件為強力磁鐵。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中該調節元件包括一軸部及結合於該軸部一端的調節部,該擺動元件於徑向方向結合於該軸部相對於結合該調節部的另一端,該調節部經由該軸部帶動該擺動元件進行擺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中該第三支撐部於側向凸伸有一支撐件,該軸部穿設於該支撐件之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中該第三支撐部於該支撐件同側凹設有一讓位槽,該讓位槽對應於該擺動元件且可收容該擺動元件。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中該滑鼠裝置具有一殼體,該殼體包括可相結合的一下蓋及一上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中該調節部為一旋鈕結構,該下蓋具有對應於該旋鈕結構的一調節孔,該旋鈕結構顯露於該調節孔之中。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中該支撐基座具有至少二固定部,該至少二固定部固設於該下蓋之上。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中該上蓋之操作端的具有對應於該滾輪本體的一滾輪開孔,該滾輪本體部分地顯露於該滾輪開孔之中。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中該調節部為一調節齒輪。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進一步包括一驅動模組,該驅動模組包括一驅動馬達及與該驅動馬達相接的一傳動齒輪組,該傳動齒輪組與該調節齒輪相嚙合,以帶動該調節元件。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中該支撐基座進一步包括鄰接該第三支撐部的一第四支撐部,該驅動模組安裝於該第四支撐部之上。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中該第四支撐部包括一容置槽,該容置槽用於容置該驅動馬達。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進一步包括一轉速偵測單元,該轉速偵測單元配置於該滾輪本體相對於該金屬棘輪的另一側,該轉速偵測單元用於偵測該滾輪本體的轉速。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中該轉速偵測單元與該驅動模組電性連接,使該驅動模組可基於該滾輪本體的轉速讓該第二磁性元件或該第三磁性元件進入該替換用間距。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中該第二支撐部包括一安裝槽及用於覆蓋並結合於該安裝槽之上的一蓋板,該第一磁力模組設置於該安裝槽中。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滾輪控制機構,其中該蓋板具有對應於該替換用間距的一凹口。
TW111132375A 2022-08-26 2022-08-26 滾輪控制機構及其滑鼠裝置 TWI8067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2375A TWI806752B (zh) 2022-08-26 2022-08-26 滾輪控制機構及其滑鼠裝置
US17/944,915 US20240071665A1 (en) 2022-08-26 2022-09-14 Wheel control mechanism and mouse device with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2375A TWI806752B (zh) 2022-08-26 2022-08-26 滾輪控制機構及其滑鼠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6752B TWI806752B (zh) 2023-06-21
TW202409805A true TW202409805A (zh) 2024-03-01

Family

ID=87803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2375A TWI806752B (zh) 2022-08-26 2022-08-26 滾輪控制機構及其滑鼠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71665A1 (zh)
TW (1) TWI80675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26984B2 (en) * 2018-06-27 2020-07-28 Logitech Europe S.A. Electromagnetic mode change of peripheral interface wheel
CN111290641B (zh) * 2018-12-07 2022-11-04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鼠标滚轮装置
CN113495637B (zh) * 2020-04-07 2023-09-26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鼠标装置及应用于鼠标装置的滚轮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42101B2 (en) Biaxial pivot mechanism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EP4057115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lectronic device
CN103557421B (zh) 一种分阶式磁铁定位装置及设有该定位装置的摄像头
JP4955044B2 (ja) 慣性振動及び衝撃振動が可能な振動発生モジュール
US20130027308A1 (en) Wheel module for input device
US9253909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n electronic module
TW201507575A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200521816A (en) Pointing device for multiple-dimensional scrolling control
TWI806756B (zh) 滑鼠裝置
TW202409805A (zh) 滾輪控制機構及其滑鼠裝置
US7054152B2 (en) Notebook computer with hidden multimedia controller
TW202411820A (zh) 滑鼠裝置
TWI806752B (zh) 滾輪控制機構及其滑鼠裝置
US7830363B2 (en) Shape-changeable mouse
WO2021036732A1 (zh) 电子设备
KR20230009990A (ko) 스크린 어셈블리 및 전자 장치
TW202202985A (zh) 滾輪滑鼠
CN117666822A (zh) 滚轮控制机构及其鼠标装置
TWM572622U (zh) 筆記型電腦
JPH09269783A (ja) 鍵盤装置
CN111290641B (zh) 鼠标滚轮装置
CN117687521A (zh) 鼠标装置
JP2010251610A (ja) ドア回動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20210373606A1 (en) Display apparatus
KR100656392B1 (ko) 스위블힌지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