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2622A - 可呼吸面罩及其本體結構 - Google Patents

可呼吸面罩及其本體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2622A
TW202402622A TW112112140A TW112112140A TW202402622A TW 202402622 A TW202402622 A TW 202402622A TW 112112140 A TW112112140 A TW 112112140A TW 112112140 A TW112112140 A TW 112112140A TW 202402622 A TW202402622 A TW 20240262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mask
mouth
user
nas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2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志誠
Original Assignee
誠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誠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誠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26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262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11/00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water; Means f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11/02Divers' equipment
    • B63C11/12Diving masks
    • B63C11/16Diving masks with air supply by suction from diver, e.g. snork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11/00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water; Means f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11/02Divers' equipment
    • B63C11/12Diving masks
    • B63C11/16Diving masks with air supply by suction from diver, e.g. snorkels
    • B63C2011/165Diving masks with air supply by suction from diver, e.g. snorkel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air ducts leading from the mouthpiece to the air inlet or outlet ope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種可呼吸面罩,其本體包含:一主框、一鏡片及一防水密封裙。防水密封裙具有一間隔件,將該本體之內部分隔成一上室、一下室。一橋接件橫跨該下室中,將下室區隔為一鼻室及位於該鼻室下方之一口室,當該使用者戴上該面罩後,該使用者之鼻子容納於該鼻室中,且該使用者的嘴巴則容納於該口室中,該鼻室及該口室間適可藉由該橋接件,呈流體連通。

Description

可呼吸面罩及其本體結構
本發明係一全臉式面罩,特別是一浮潛用之可呼吸面罩。
為了使口與鼻能夠自由呼吸,而且使用者能盡量吸入乾淨空氣,而吐出的骯髒空氣,盡量不要與乾淨空氣混合後,再進入下一次吸氣的循環中,目前的全臉式浮潛面罩(即所謂的Full Face Snorkel Mask, FFSM),很多都將面罩本體內區分為遮住眼的上室以及遮住口與鼻的下室,使得吸入的乾淨空氣可以經由上室單向進入下室,而吐出的骯髒空氣則大部分經由獨立的排氣通道排出。而上述的排氣通道的一部分,都是獨立安裝於上室的周緣,並與呼吸管連通,使排出的空氣可以直接經由呼吸管至外界、不會停留於上室中,免得於下一次吸氣時又再進入下室被吸入,造成新鮮空氣裡含有二氧化碳,如 US10,556,654B2及US11,358,012B2等專利所示。
但是,每一次吸氣與吐氣的循環,排氣通道以及下室內,必定會殘留一定量富含二氧化碳的骯髒空氣,會在下一次的吸氣循環中,跟著乾淨空氣一起被吸入,因此,固然進、排氣設有分離架構,但每次呼吸循環所吸入的空氣,仍然不夠乾淨,浮潛時間久了,一樣會累積相當量的二氧化碳於面罩中。又,面罩實際在水中使用,難免會在下室中積水,口與鼻因為同時共用一個腔室,當使用者用力以嘴巴吐氣,希望從排水閥吐出積水時,水花會往回噴濺到鼻孔,令使用者非常不舒服,甚至有嗆水的感覺。因此,這樣的面罩,仍有大幅的改善空間。
另外,現有的FFSM,因為在水中要通過排水閥排水,必須克服強大水壓,幾乎不可能,因此,欲排除面罩內的積水,單靠使用者在水中用力吐氣,仍然做不到,常常都是需要抬頭或起身,使面罩離開水面,讓積水向下經由排水閥 (對應下巴的位置)排出,極為不便而且消耗體力,也少了樂趣。
有鑑於此,同時或部分解決上述問題,使進入乾淨空氣、排出骯髒空氣的分流更為確實,且在製造與組裝成本上,還都能有效控制,且能增進整體面罩的強度,就成為業界的一致目標。
本發明的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呼吸面罩,在容納口鼻之下室,增設一橋接件,將下室進一步區隔為鼻室與口室,並將進氣氣流導引至鼻室,排氣氣流則自鼻室或口室導引而出,另外,再使鼻室與口室之間,呈有條件式之連通,例如設有開口、或設置僅容許流體自鼻室至口室之單向閥,於該開口上。同時,原本下室是個獨立的空腔,因為橋接件的設置,大幅強化的下室的整體強度,使得面罩的正面,在鏡面以下的口、鼻區域,不需要特別考慮設置太多的硬質零件,例如連接鏡框及遮蔽排水閥之口框間的托架,整個面罩的強度仍然足夠,使用時,軟性鼻罩部不會受到水壓而塌陷。
關於吸氣氣流之路徑,當鼻子吸氣時,新鮮空氣可以自進氣管進入鼻室,直接進入使用者鼻腔;當嘴巴吸氣時,新鮮空氣可以自進氣管進入鼻室,接著進入口室而進入使用者口腔。關於吐氣氣流之路徑,如果排氣通道與鼻室連通,當鼻子吐氣時,一部分髒空氣會經過排氣通道,排至外界,另一部分髒空氣則會進入口室後,再由排水閥排至水中;而當嘴巴吐氣時,髒空氣則會經由排水閥排至水中,不會再回到鼻室內。如果排氣通道與口室連通,當鼻子吐氣時,髒空氣會先進入口室,大部分經過排氣通道,排至外界,另一小部分則會由排水閥排至水中;而當嘴巴吐氣時,一部分髒空氣則會經由排氣通道排出,一部分則會透過排水閥排至水中,也不會再回到鼻室內。因此,這樣的設計,均不會妨礙使用者以鼻子或嘴巴自由進行吸吐氣。如果使用者選擇用鼻子吸氣,因為吸氣氣流與吐氣氣流完全獨立,使用者將可以吸到幾乎百分之百的新鮮空氣;而若使用者選擇用嘴巴吸氣,則因為口室體積很小,積存在口室內的骯髒空氣比例也大幅降低,不致取代來自鼻室經過橋接件而來的大量新鮮空氣。
根據上述目的,本發明具體提供一種可呼吸面罩,包含一本體及至少一呼吸管,該呼吸管與該本體之一內部呈可流體連通;該至少一呼吸管包含一進氣管及與該進氣管互相獨立之一排氣管,該本體包含:一主框;一鏡片,嵌合於該主框內;一防水密封裙,至少部分與該主框及該鏡片嵌合,該防水密封裙適可貼合於一使用者之臉部;其中該防水密封裙具有一間隔件,將該本體之內部分隔成一上室及一下室,當該使用者透過一緊固裝置戴上該可呼吸面罩時,該間隔件係坐落於該使用者的鼻子,而該使用者的眼睛容納於該上室中,且該使用者的鼻子與嘴巴則容納於該下室中;一進氣通道,形成自該呼吸管之進氣管至該下室之間;一排氣通道,形成自該下室至該呼吸管之排氣管;其特徵在於:該防水密封裙另包含一橋接件,橫跨於該下室中,將該下室區隔為一鼻室及位於該鼻室下方之一口室,當該使用者戴上該面罩後,該使用者之鼻子容納於該鼻室中,且該使用者的嘴巴則容納於該口室中,該進氣通道與該鼻室呈流體連通、該排氣通道與該口室或鼻室呈流體連通,而該鼻室及該口室間適可藉由該橋接件,呈流體連通。
又根據上述目的,本發明再具體提供一種可呼吸面罩之本體結構,其包含:一主框;一鏡片,嵌合於該主框內;一防水密封裙,至少部分與該主框及該鏡片嵌合,該防水密封裙適可貼合於一使用者之臉部;其中該防水密封裙具有一間隔件,將該本體之內部分隔成一上室及一下室,當該使用者戴上該可呼吸面罩時,該間隔件係坐落於該使用者的鼻子,而該使用者的眼睛容納於該上室中,且該使用者的鼻子與嘴巴則容納於該下室中;其特徵在於:該防水密封裙另包含一橋接件,橫跨於該下室中,將該下室區隔為一鼻室及位於該鼻室下方之一口室,當該使用者戴上該面罩後,該使用者之鼻子容納於該鼻室中,且該使用者的嘴巴則容納於該口室中,該鼻室及該口室間適可藉由該橋接件,呈流體連通。
以下為各種實施例的共同結構,因此將各圖對應的元件編號系統化並列說明,其中第一、二、三、四及五實施例,分別以元件編號1起頭之數字1、2、3、4及5起頭之數字,加以命名,以求清楚簡明。
如圖1至5C,一種可呼吸面罩10, 20, 30, 40, 50,包含一本體11, 21, 31, 41, 51,及至少一呼吸管12, 22, 32, 42, 52,與該本體11, 21, 31, 41, 51之一內部呈可流體連通。該至少一呼吸管12, 22, 32, 42, 52包含一進氣管121, 221, 321, 421, 521,及與該進氣管121, 221, 321, 421, 521互相獨立之一排氣管122, 222, 322, 422, 522。該本體11, 21, 31, 41, 51包含:一主框13, 23, 33, 43, 53,一鏡片14, 24, 34, 44, 54,嵌合於該主框13, 23, 33, 43, 53內,一防水密封裙15, 25, 35, 45, 55,至少部分與該主框13, 23, 33, 43, 53及該鏡片14, 24, 34, 44, 54嵌合,該防水密封裙15, 25, 35, 45, 55適可貼合於一使用者之臉部(圖未示出)。該防水密封裙15, 25, 35, 45, 55具有一間隔件16, 26, 36, 46, 56,將該本體11, 21, 31, 41, 51之內部分隔成一上室17, 27, 37, 47, 57及一下室18, 28, 38, 48, 58。當該使用者透過一緊固裝置(通常為連接主框13, 23, 33, 43, 53二側之彈性髮帶,圖未示出)戴上該可呼吸面罩10, 20, 30, 40, 50時,該間隔件16, 26, 36, 46, 56係坐落於該使用者的鼻子,而該使用者的眼睛容納於該上室17, 27, 37, 47, 57中,且該使用者的鼻子與嘴巴則容納於該下室18, 28, 38, 48, 58中。一進氣通道,形成自該進氣管121, 221, 321, 421, 521至該下室18, 28, 38, 48, 58之間;一排氣通道,形成自該下室18, 28, 38, 48, 58至該排氣管122, 222, 322, 422, 522。上述之鏡片、進氣管、排氣管、進氣通道及排氣通道均係擇一說明,然其數量不限。較佳者,鏡片為左右眼一體式,進氣管、排氣管、進氣通道及排氣通道各均為二個,且為左右對稱式設計。
防水密封裙15, 25, 35, 45, 55另包含一橋接件151, 251, 351, 451, 551,橫跨於該下室18, 28, 38, 48, 58中,將該下室18, 28, 38, 48, 58區隔為一鼻室181, 281, 381, 481, 581及位於該鼻室下方之一口室182, 282, 382, 482, 582。當該使用者戴上該面罩10, 20, 30, 40, 50後,該使用者之鼻子容納於該鼻室181, 281, 381, 481, 581中,且該使用者的嘴巴則容納於該口室182, 282, 382, 482, 582中。該進氣通道與該鼻室181, 281, 381, 481, 581呈流體連通、該排氣通道則與該口室182, 282, 382, 482, 582或鼻室181, 281, 381, 481, 581呈流體連通,且該鼻室181, 281, 381, 481, 581及該口室182, 282, 382, 482, 582間,適可通過該橋接件151, 251, 351, 451, 551,呈流體連通。
參圖1,其為第一實施例之個別說明示意圖。面罩10包含一支呼吸管12,該呼吸管12內具有該進氣管121及該排氣管122。該進氣通道設有一第一單向閥161,提供吸入空氣自該上室17單向進入該鼻室181中。較佳者,該第一單向閥161,設於該間隔件16上,更佳者,該排氣通道上可設有一第二單向閥(圖未示出),確保吐出空氣自該下室18沿該排氣通道,單向向外排出,也可以進一步阻止排氣通道累積的髒空氣回流到口室182中。
此實施例中,排氣通道與口室182連通。橋接件151上設至少一開口152(開口數量、形狀均不限),當該使用者戴上該面罩10後,鼻室181及口室182之間只可以經由該開口152進行流體互通。如圖1的空心氣流線所示,當鼻子吸氣時,新鮮空氣會自呼吸管12的進氣管121進入,通過上室17,經由第一單向閥161進入鼻室181,供鼻子吸入體內;當嘴巴吸氣時,鼻室181的新鮮空氣會再通過橋接件151上所設的開口152,進入口室182,供嘴巴吸入體內。如圖1的實心氣流線所示,當鼻子吐氣時,髒空氣會先經由開口152進入口室182,再由獨立設於上室17周邊的排氣隧道153,經由呼吸管12內設的排氣管122,向外排出,其中排氣隧道153可例如由防水密封裙15與鏡片14周緣所共同界定。當嘴巴吐氣時,髒空氣則會沿上述排氣隧道153,經由呼吸管12內設的排氣管122,向外排出。而當嘴巴大口吐氣時,因為有橋接件151的阻隔,口室182的積水會經由排水閥19排出,不會大量噴濺回鼻室181,如此,可使鼻子區域相對乾燥且舒適。因此,使用者可以任意使用鼻子、或者嘴巴進行吸、吐氣。而且,因為口室182的空間很小,更佳者,因為排水閥19設計的位置可以正對使用者嘴巴,此設計得以讓使用者在水中克服水壓,輕鬆進行排水,不需再浮出水面,更節省體力。
參圖2,其為第二實施例之個別說明示意圖。與第一實施例類似,面罩20包含一支呼吸管22,該呼吸管22內具有該進氣管221及該排氣管222。該進氣通道設有一第一單向閥261,提供吸入空氣自該上室27單向進入該鼻室281中。較佳者,該第一單向閥261,設於該間隔件26上,更佳者,該排氣通道上可設有一第二單向閥(圖未示出),確保吐出空氣自該下室28沿該排氣通道,單向向外排出,也可以進一步阻止排氣通道累積的髒空氣回流到口室282中。
此實施例中,排氣通道與口室282連通。橋接件251上設至少一開口252(開口數量、形狀均不限),該橋接件251另包含一第三單向閥255,設於該開口252上,提供該吸入空氣自該鼻室281單向進入該口室282。也就是說,當該使用者戴上該面罩20後,流體只允許自鼻室281通過第三單向閥255流通至口室282。如圖2的空心氣流線所示,當鼻子吸氣時,新鮮空氣會自呼吸管22的進氣管221進入,通過上室27,經由第一單向閥261進入鼻室281,供鼻子吸入體內;當嘴巴吸氣時,鼻室281的新鮮空氣會再通過第三單向閥255,進入口室282,供嘴巴吸入體內。如圖2的實心氣流線所示,當鼻子吐氣時,髒空氣會先經由第三單向閥255進入口室282,再由獨立設於上室27周邊的排氣隧道253,經由呼吸管12內設的排氣管122,向外排出,其中排氣隧道253可例如由防水密封裙25與鏡片24周緣所共同界定。當嘴巴吐氣時,髒空氣則會沿上述排氣隧道253,經由呼吸管22內設的排氣管222,向外排出。而當嘴巴大口吐氣時,因為有橋接件251及第三單向閥255的阻隔,口室282的積水會經由排水閥29排出,不會噴濺回鼻室281,如此,將使鼻子區域乾燥且舒適。因此,使用者可以任意使用鼻子、或者嘴巴進行吸、吐氣。而且,因為口室282的空間很小,更佳者,因為排水閥29設計的位置可以正對使用者嘴巴,此設計得以讓使用者在水中克服水壓,輕鬆進行排水,不需再浮出水面,更節省體力。
參圖3A及3B,其為第三實施例之個別說明示意圖。與第二實施例類似,面罩30包含一支呼吸管32,該呼吸管32內具有該進氣管321及該排氣管322。該進氣通道設有一第一單向閥361,提供吸入空氣自該上室37單向進入該鼻室381中。較佳者,該第一單向閥361,設於該間隔件36上,更佳者,該排氣通道上可設有一第二單向閥362,確保吐出空氣自該下室38沿該排氣通道,單向向外排出,也可以進一步阻止排氣通道累積的髒空氣回流到鼻室381中。
此實施例中,排氣通道與鼻室381連通。橋接件351上設至少一開口352(開口數量、形狀均不限),該橋接件351另包含一第三單向閥355,設於該開口352上,提供該吸入空氣自該鼻室381單向進入該口室382。也就是說,當該使用者戴上該面罩30後,流體只允許自鼻室381通過第三單向閥355流通至口室382。如圖3B的空心氣流線所示,當鼻子吸氣時,新鮮空氣會自呼吸管32的進氣管321進入,通過上室37,經由第一單向閥361進入鼻室381,供鼻子吸入體內;當嘴巴吸氣時,鼻室381的新鮮空氣會再通過第三單向閥355,進入口室382,供嘴巴吸入體內。如圖3B的實心氣流線所示,當鼻子吐氣時,髒空氣會由獨立設於上室37周邊的排氣隧道353,經由呼吸管32內設的排氣管322,向外排出,其中,排氣隧道353例如由防水密封裙35與鏡片34周緣共同界定。當嘴巴吐氣時,髒空氣受第三單向閥355阻擋,不會回到鼻室381。而當嘴巴大口吐氣時,同樣因為有橋接件351及第三單向閥355的阻隔,口室382的積水會經由排水閥39排出,不會噴濺回鼻室381,如此,可使鼻子區域乾燥且舒適。此實施例中,因此,使用者可以任意使用鼻子進行吸、吐氣、以及嘴巴進行吸氣。此實施例中,因為嘴巴吐出的髒空氣不會回到鼻室381,出現在下一個鼻子的吸氣循環裡,而且在水中時,面臨水壓以及第三單向閥355的阻擋,嘴巴無法有效參與吐氣,使用者下意識會自然採用鼻子呼吸,並吸到更純淨的新鮮空氣,自然提升浮潛活動的耐久性及安全性。另外,因為口室382的空間很小,更佳者,因為排水閥39設計的位置可以正對使用者嘴巴,此實施例之設計得以讓使用者在水中克服水壓,輕鬆進行排水,不需再浮出水面,更節省體力。
參圖4A及4B,其為第四實施例之個別說明示意圖。與第二實施例類似,面罩40包含一支呼吸管42,該呼吸管42內具有該進氣管421及該排氣管422。該進氣通道設有一第一單向閥461,提供吸入空氣自該上室47單向進入該下室48中。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單向閥461,橫躺在該間隔件46之下方外側,更佳者,該排氣通道上可設有一第二單向閥(圖未示出),確保吐出空氣自該下室48沿該排氣通道,單向向外排出,也可以進一步阻止排氣通道累積的髒空氣回流到口室482中。
此實施例中,排氣通道與口室482連通。橋接件451上設至少一開口452(開口數量、形狀均不限),該橋接件451另包含一第三單向閥455,設於該開口452上,提供該吸入空氣自該鼻室481單向進入該口室482。也就是說,當該使用者戴上該面罩40後,流體只允許自鼻室481通過第三單向閥455流通至口室482。如圖4B的空心氣流線所示,當鼻子吸氣時,新鮮空氣會自呼吸管42的進氣管421進入,通過上室47,經由第一單向閥461進入鼻室481,供鼻子吸入體內;當嘴巴吸氣時,鼻室481的新鮮空氣會再通過第三單向閥455,進入口室482,供嘴巴吸入體內。如圖4B的實心氣流線所示,當鼻子吐氣時,髒空氣會先經由第三單向閥455進入口室482,再由獨立設於上室47周邊的排氣隧道453,經由呼吸管42內設的排氣管422,向外排出,其中排氣隧道453例如由防水密封裙45與鏡片44周緣共同界定;當嘴巴吐氣時,髒空氣則會沿上述排氣隧道453,經由呼吸管42內設的排氣管422,向外排出。而當嘴巴大口吐氣時,因為有橋接件451及第三單向閥455的阻隔,口室482的積水會經由排水閥49排出,不會噴濺回鼻室481,讓鼻子不舒服。因此,使用者可以任意使用鼻子、或者嘴巴進行吸、吐氣。而且,因為口室482的空間很小,更佳者,因為排水閥49設計的位置可以正對使用者嘴巴,此設計得以讓使用者在水中克服水壓,輕鬆進行排水,不需再浮出水面,更節省體力。
為了進一步將來自口室482吐出的髒空氣,不會再混到下一個吸氣循環裡,於此實施例中,進氣通道與排氣通道可以進一步隔絕。具體而言,該排氣通道入口區域,也就是在第一單向閥461的外側,設置一隔牆454,匯入該間隔件46及該橋接件451並與其一體成形,俾自該口室482之吐出空氣與進入該鼻室481之吸入空氣,進一步隔離。
參圖5A、5B及5C,其為第五實施例之個別說明示意圖。以前幾個實施例的呼吸管不同,此實施例中,面罩50包含二呼吸管52、52a,該二呼吸管的其中之一界定該進氣管521,另一界定該排氣管522。該排氣管522沿著該本體51之外部輪廓延伸,並與該進氣管521相鄰,下端防水地插入口室582內,而與口室582連通。更佳者,該排氣管522夾設於該主框53一側邊與該防水裙部55之間,以獲得更好的定位效果。該進氣通道設有一第一單向閥561,提供吸入空氣自該上室57單向進入該鼻室581中。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單向閥561,橫躺在該間隔件56之下方外側,更佳者,該排氣通道上可設有一第二單向閥562,設於該排氣管522之頂端,並以一頂蓋523固定於其上,提供吐出髒空氣自該口室582沿該排氣管522,單向向外排出。當然,排氣通道與口室582連通處,亦可加設一排氣單向閥(如第三實施例的第二單向閥362,本實施例圖未示出),也可以進一步阻止排氣通道累積的髒空氣回流到口室582中。
此實施例中,排氣通道與口室582連通。橋接件551上設至少一開口552(開口數量、形狀均不限),該橋接件551另包含一第三單向閥555,設於該開口552上,提供該吸入空氣自該鼻室581單向進入該口室582。也就是說,當該使用者戴上該面罩50後,流體只允許自鼻室581通過第三單向閥555流通至口室582。如圖5C的空心氣流線所示,當鼻子吸氣時,新鮮空氣會自呼吸管52的進氣管521進入,通過上室57,經由第一單向閥561進入鼻室581,供鼻子吸入體內;當嘴巴吸氣時,鼻室581的新鮮空氣會再通過第三單向閥555,進入口室582,供嘴巴吸入體內。如圖5C的實心氣流線所示,當鼻子吐氣時,髒空氣會先經由第三單向閥555進入口室582,再由獨立沿本體51外輪廓延伸之排氣管522,經由第二單向閥562,向外排出;當嘴巴吐氣時,髒空氣則會直接沿上述排氣管522,向外排出,不會與進氣管521有所干涉。而當嘴巴大口吐氣時,因為有橋接件551及第三單向閥555的阻隔,口室582的積水會經由排水閥59排出,不會噴濺回鼻室581,此使得鼻子絕對乾燥且感到舒適。因此,使用者可以任意使用鼻子、或者嘴巴進行吸、吐氣。而且,因為口室582的空間很小,更佳者,因為排水閥59設計的位置可以正對使用者嘴巴,此設計得以讓使用者在水中克服水壓,輕鬆進行排水,不需再浮出水面,更節省體力。於此實施例中,進氣通道在面罩本體51內、而排氣通道在面罩本體51外,進、排氣互相隔絕的效果更好。而且,因為呼吸管52內的進氣管521不需與排氣管522共用一支管子,因此,相較於前幾個實施例,本實施例進氣管521的管徑可以變大,讓新鮮空氣的進氣量變大,吸氣更輕鬆。
綜合上述各項實施例可知,事實上,本發明的重點,是在可呼吸面罩10, 20, 30, 40, 50之本體11, 21, 31, 42, 51的結構,其係包含:一主框13, 23, 33, 43, 53、一鏡片14, 24, 34, 44, 54,嵌合於該主框內、一防水密封裙15, 25, 35, 45, 55,至少部分與該主框13, 23, 33, 43, 53及該鏡片14, 24, 34, 44, 54嵌合,該防水密封裙適15, 25, 35, 45, 55可貼合於一使用者之臉部。其中該防水密封裙15, 25, 35, 45, 55具有一間隔件16, 26, 26, 46, 56,將該本體11, 21, 31, 42, 51之內部分隔成一上室17, 27, 37, 47, 57及一下室18, 28, 38, 48, 58,當該使用者戴上該可呼吸面罩10, 20, 30, 40, 50時,該間隔件16, 26, 26, 46, 56係坐落於該使用者的鼻子,而該使用者的眼睛容納於該上室17, 27, 37, 47, 57中,且該使用者的鼻子與嘴巴則容納於該下室18, 28, 38, 48, 58中。更重要者,該防水密封裙15, 25, 35, 45, 55另包含一橋接件151, 252, 351, 451, 551,橫跨於該下室18, 28, 38, 48, 58中,將該下室18, 28, 38, 48, 58區隔為一鼻室181, 281, 381, 481, 581及位於該鼻室下方之一口室182, 282, 382, 482, 582,當該使用者戴上該面罩後,該使用者之鼻子容納於該鼻室181, 281, 381, 481, 581中,且該使用者的嘴巴則容納於該口室182, 282, 382, 482, 582中,該鼻室181, 281, 381, 481, 581及該口室182, 282, 382, 482, 582間適可藉由該橋接件151, 252, 351, 451, 551,呈流體連通,較佳者,呈由鼻室至口室之單向流體連通。
人體的生理構造有一些既定的自然機制,會自動傾向於空氣清新的環境、避開空氣汙濁的環境。因此,在水面下,若鼻子不能自由呼吸,只有嘴巴可以,生理機制為了維持生命,無須經過訓練,就會自動將軟顎提起,阻擋鼻腔呼吸、改用嘴巴呼吸。傳統的浮潛裝備,使用一個潛水面罩遮蔽眼睛及鼻子,禁止鼻子呼吸,另外再使用一支獨立的呼吸管,讓使用者透過呼吸管由嘴巴來單獨呼吸,就是靠著此機制來完成。當然,如果鼻子與嘴巴都可以平均呼吸的情況下,使用者就會任意使用鼻子或者嘴巴呼吸,但使用鼻子與嘴巴呼吸,通常只能選擇其中之一為主要方法,無法同時使用二者,這也是生理構造上的另一個自然趨勢。進一步而言,如果在一個環境中,鼻子相較於嘴巴更容易吸到新鮮空氣,人的大腦就會下意識地自然命令自己使用鼻子呼吸(此時軟顎下降),讓自己達到含氧量較高的舒服呼吸模式,也就是使用鼻子進行吸氣,反之亦然。因此,上述設計的任一實施例中,雖然運用口、鼻呼吸均為可行,但因為鼻室為新鮮空氣進入面罩並提供給人體吸入的第一個腔室,而且幾乎不存在上一次嘴巴吐氣後的髒空氣,因此,以鼻子吸氣自然會成為使用者最舒服的選擇,更凸顯了本發明的優勢。以第四、五實施例為例,若使用者以鼻子吸氣,不論使用嘴巴或鼻子吐氣,都會把沒有排乾淨的髒空氣,保存在口室以及排氣通道內,而該排氣通道與進氣通道完全沒有連通或共用,因此由外界進來新鮮空氣,將會以百分之百的純度,提供給使用者吸入。這是現有技術達不到的效果。
上述各實施例所稱的排氣管、排氣隧道或排氣通道,均以雙邊對稱設計為最佳,惟為清楚簡明起見,只擇其中之一說明及主張,並非限制其數量。另外,本發明將下室,以橋接件再分為鼻室及口室的技術構想,可以用於任何形式的全臉面罩,本發明均以其中一種型式的可呼吸面罩(可特別參酌圖5B所示者),亦即,主框53及鏡片54僅遮蔽使用者的眼睛,而使用者之鼻與口則主要由防水密封裙55所包覆。另外,再增設獨立於主框53及鏡片54外之口框531,並將排水閥59置於口框531之後,使軟性鼻罩部553向外突出於主框53與口框531之間為架構,做為說明例。任何基於本發明概念所變換的樣式,例如:進、排氣管、排氣通道、第一或第二單向閥的數量、型式、位置,鏡片的數量及樣式(一片式或左右分離式),或者,排氣通道與鼻室或口室連通,均不應受限,只要是進、排氣分流的架構,不論面罩的型式,均屬本發明之範圍,且不應誤解為限制末段申請專利範圍所主張者。
10、20、30、40、50:可呼吸面罩 11、21、31、41、51:本體 12、22、32、42、52、52a:呼吸管 121、221、321、421、521:進氣管 122、222、322、422、522:排氣管 13、23、33、43、53:主框 14、24、34、44、54:鏡片 15、25、35、45、55:防水密封裙 151、251、351、451、551:橋接件 16、26、36、46、56:間隔件 17、27、37、47、57:上室 18、28、38、48、58:下室 181、281、381、481、581:鼻室 182、282、382、482、582:口室 161、261、361、461、561:第一單向閥 362、562:第二單向閥 255、355、455、555:第三單向閥 152、252、352、452、552:開口 153、253、353、453:排氣隧道 19、29、39、49、59:排水閥 454:隔牆 523:頂蓋 531:口框 553:鼻罩部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氣流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氣流示意圖;
圖3A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圖3B為圖3A之線3B-3B所得的冠狀剖面圖,其中顯示進、排氣流;
圖4A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圖4B為圖4A之線4B-4B所得的冠狀剖面圖,其中顯示進、排氣流;
圖5A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圖5B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前視立體爆炸圖,其中排水閥未示出;
圖5C為圖5A之線5C-5C所得的冠狀剖面圖,其中顯示進、排氣流。
40:可呼吸面罩
41:本體
42:呼吸管
43:主框
44:鏡片
45:防水密封裙
451:橋接件
46:間隔件
47:上室
48:下室
481:鼻室
482:口室
461:第一單向閥
455:第三單向閥
452:開口
453:排氣隧道
49:排水閥

Claims (20)

  1. 一種可呼吸面罩,包含一本體及至少一呼吸管,該至少一呼吸管與該本體之一內部呈可流體連通;該至少一呼吸管包含一進氣管、及與該進氣管互相獨立之一排氣管,該本體包含: 一主框; 一鏡片,嵌合於該主框內; 一防水密封裙,至少部分與該主框及該鏡片嵌合,該防水密封裙適可貼合於一使用者之臉部;其中該防水密封裙具有一間隔件,將該本體之內部分隔成一上室及一下室,當該使用者透過一緊固裝置戴上該可呼吸面罩時,該間隔件係坐落於該使用者的鼻子,而該使用者的眼睛容納於該上室中,且該使用者的鼻子與嘴巴則容納於該下室中; 一進氣通道,形成自該進氣管至該下室; 一排氣通道,形成自該下室至該排氣管; 其特徵在於:該防水密封裙另包含一橋接件,橫跨於該下室中,將該下室區隔為一鼻室及位於該鼻室下方之一口室,當該使用者戴上該面罩後,該使用者之鼻子容納於該鼻室中,且該使用者的嘴巴則容納於該口室中,該進氣通道與該鼻室呈流體連通、該排氣通道與該口室或鼻室呈流體連通,而該鼻室及該口室間適可藉由該橋接件,呈流體連通。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面罩包含一呼吸管,該呼吸管內具有該進氣管及該排氣管。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進氣通道設有一第一單向閥,提供吸入空氣自該上室單向進入該鼻室中。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第一單向閥,設於該間隔件上。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排氣通道設有一第二單向閥,提供吐出空氣自該下室沿該排氣通道,向外排出。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排氣通道與該口室連通,且該橋接件上設至少一開口,使該鼻室及該口室間適可藉由該開口,呈流體連通。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橋接件另包含一第三單向閥,設於該至少一開口上,提供該吸入空氣自該鼻室單向進入該口室。
  8. 如請求項3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排氣通道與該鼻室連通。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排氣通道設有一第二單向閥,提供吐出空氣自該鼻室沿該排氣通道,向外排出。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橋接件上設至少一開口,且另包含一第三單向閥,設於該至少一開口上,提供該吸入空氣自該鼻室單向進入該口室。
  11. 如請求項3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排氣通道與該口室連通,該第一單向閥,橫躺在該間隔件之下方外側。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排氣通道設有一第二單向閥,提供吐出空氣自該口室沿該排氣通道,向外排出。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排氣通道入口區域,設置一隔牆,匯入並與該間隔件及該橋接件一體成形,俾自該口室之吐出空氣與進入該鼻室之吸入空氣,進一步隔離。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橋接件上設至少一開口,且另包含一第三單向閥,設於該至少一開口上,提供該吸入空氣自該鼻室單向進入該口室。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面罩包含二呼吸管,該二呼吸管的其中之一界定該進氣管,另一界定該排氣管;且該排氣管沿著該本體之外部輪廓延伸,並與該進氣管相鄰,其一下端防水地插入口室內,而與口室連通。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進氣通道設有一第一單向閥,提供吸入空氣自該上室單向進入該鼻室中。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第一單向閥,橫設在該間隔件之下方外側。
  18.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排氣管夾設於該主框一側邊與該防水裙部之間。
  19.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可呼吸面罩,其中該排氣管之頂端,設有一第二單向閥,提供吐出空氣自該口室沿該排氣管,向外排出。
  20. 一種可呼吸面罩之本體結構,包含: 一主框; 一鏡片,嵌合於該主框內; 一防水密封裙,至少部分與該主框及該鏡片嵌合,該防水密封裙適可貼合於一使用者之臉部;其中該防水密封裙具有一間隔件,將該本體之內部分隔成一上室及一下室,當該使用者戴上該可呼吸面罩時,該間隔件係坐落於該使用者的鼻子,而該使用者的眼睛容納於該上室中,且該使用者的鼻子與嘴巴則容納於該下室中; 其特徵在於:該防水密封裙另包含一橋接件,橫跨於該下室中,將該下室區隔為一鼻室及位於該鼻室下方之一口室,當該使用者戴上該面罩後,該使用者之鼻子容納於該鼻室中,且該使用者的嘴巴則容納於該口室中,該鼻室及該口室間適可藉由該橋接件,呈流體連通。
TW112112140A 2022-04-01 2023-03-30 可呼吸面罩及其本體結構 TW2024026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26418P 2022-04-01 2022-04-01
US63/326,418 2022-04-01
US202363480348P 2023-01-18 2023-01-18
US63/480,348 2023-01-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2622A true TW202402622A (zh) 2024-01-16

Family

ID=88019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2140A TW202402622A (zh) 2022-04-01 2023-03-30 可呼吸面罩及其本體結構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12067A1 (zh)
JP (1) JP2023152967A (zh)
CA (1) CA3194378A1 (zh)
DE (1) DE102023108220A1 (zh)
FR (1) FR3134074A1 (zh)
TW (1) TW202402622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UB20154132A1 (it) 2015-10-06 2017-04-06 Mestel Safety S R L Maschera per uso subacqueo, in particolare di tipo granfacciale.
IT201800001827A1 (it) 2018-01-25 2019-07-25 Mares Spa Valvola a membrana ed un metodo per la sua realizzazio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3194378A1 (en) 2023-10-01
FR3134074A1 (fr) 2023-10-06
JP2023152967A (ja) 2023-10-17
DE102023108220A1 (de) 2023-10-05
US20230312067A1 (en) 2023-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69433U (zh) 呼吸分道过滤外置式空气净化器
CN211139624U (zh) 潜水全面罩
TW202402622A (zh) 可呼吸面罩及其本體結構
US20210094662A1 (en) Full-face mask
CN116890977A (zh) 可呼吸面罩及其本体结构
TW202112610A (zh) 全罩式面罩
JP7429063B2 (ja) 呼吸を可能とするマスク
TW202344436A (zh) 可呼吸面罩
TWI808898B (zh) 水下運動裝備及連接面罩與呼吸管之橋接件
US20230390594A1 (en) A Bi-Valve Air Filter Mask
US20230080786A1 (en) Breathable mask
US20230415866A1 (en) Breathable mask for snorkeling
TWM593973U (zh) 全罩式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