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6754A - 發光裝置及散熱座 - Google Patents

發光裝置及散熱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6754A
TW202346754A TW111119778A TW111119778A TW202346754A TW 202346754 A TW202346754 A TW 202346754A TW 111119778 A TW111119778 A TW 111119778A TW 111119778 A TW111119778 A TW 111119778A TW 202346754 A TW202346754 A TW 20234675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nular
light
abutment
narrow side
heat si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9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95299B (zh
Inventor
黃國松
黃昱嘉
李維
李恆
Original Assignee
基元高效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基元高效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基元高效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197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95299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52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5299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46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6754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發光裝置及散熱座。發光裝置包含發光模組、中心構件及散熱座。散熱座包含中心通道、環狀頂部、多個散熱片及環狀底部。多個散熱片兩端分別連接環狀頂部及環狀底部,環狀頂部及環狀底部分別具有穿孔。中心構件設置於散熱座的中心通道,且中心通道與各個散熱片之間形成有散熱通道。當發光裝置運作時,外部的空氣能通過彼此相鄰的兩個散熱片之間的間隙,進入散熱通道中,以帶走發光裝置運作所產生的熱能。

Description

發光裝置及散熱座
本發明涉及一種發光裝置及散熱座,特別是一種應用為LED燈泡的發光裝置及其散熱座。
常見的LED燈泡,包含了散熱座及發光模組,發光模組包含有一基板及多個LED,多個LED在運作時,會產生大量的熱能。現有的LED燈泡的散熱座的設計,散熱效果不佳,而熱能會堆積在LED晶粒及相關電子零組件周圍,如此,將使得LED晶粒及相關電子零組件的使用壽命下降。
本發明公開一種發光裝置及散熱座,主要用以改善習知的LED發光裝置散熱效果不佳,進而導致LED發光裝置的整體使用壽命不長的問題。
本發明的其中一實施例公開一種發光裝置,其包含:一發光模組、一中心構件及一散熱座。發光模組包含一基板及多個發光二極體,多個發光二極體固定設置於基板的一側;一中心構件,其包含一貫穿通道,貫穿通道用以容置一控制模組,控制模組用以控制發光模組的運作;中心構件包含一本體、一第一抵靠結構及一第二抵靠結構,本體為圓筒狀結構,本體彼此相反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抵靠結構及第二抵靠結構;散熱座包含:一中心通道、一環狀頂部、多個散熱片及一環狀底部。中心通道沿一中心軸線貫穿散熱座,本體設置於中心通道中;環狀頂部包含一第一穿孔及一容置槽,第一穿孔貫穿環狀頂部,環狀頂部彼此相反的兩側面分別定義為一頂側及一底側,容置槽位於頂側,容置槽用以容置基板;環狀頂部於底側具有一底面;第一抵靠結構抵靠於環狀頂部;各個散熱片的一頂端與環狀頂部的底面相連接,且多個散熱片彼此間隔地與環狀頂部相連接;各個散熱片包含兩個寬側面、一內窄側面及一外窄側面,兩個寬側面彼此相反地設置,內窄側面及外窄側面彼此相反地設置,內窄側面面對中心構件設置;環狀底部與各個散熱片的一底端相連接,環狀底部包含一第二穿孔,第二穿孔貫穿環狀底部;第二抵靠結構抵靠於環狀底部;各個散熱片的厚度是由靠近環狀頂部的一端向環狀底部的一端逐漸遞減,各個寬側面的寬度是由靠近環狀頂部的一端向環狀底部的一端逐漸遞減,而各個區域底面的兩個側邊彼此間的水平距離是由靠近中心構件的一端向遠離中心構件的一端逐漸遞增,且各個內窄側面的寬度是由靠近環狀頂部的一端向靠近環狀底部的一端逐漸遞減;其中,第一抵靠結構、環狀頂部、本體的一外側面、多個內窄側面、第二抵靠結構及環狀底部共同形成一散熱通道,且散熱通道能通過彼此相鄰的兩個散熱片之間形成的一間隙與外連通,且所述間隙的寬度介於1.5~10公釐;其中,各個內窄側面與本體的水平距離,由靠近環狀頂部的一端向環狀底部的一端逐漸遞減;且各個所述內窄側面與所述本體的水平距離介於1.5~20公釐,各個內窄側面與本體的外側面最大水平距離,是各個內窄側面與本體的外側面的最小水平距離的2~2.5倍。
本發明的其中一實施例公開一種散熱座,其一端用以設置一發光模組,發光模組包含一基板及多個發光二極體,多個發光二極體設置於基板,散熱座包含一中心通道,中心通道沿一中心軸線貫穿散熱座,中心通道用來容置一中心構件,中心構件內部的空間用來容置發光模組的一控制模組;散熱座還包含:一環狀頂部、多個散熱片及一環狀底部。環狀頂部包含一第一穿孔及一容置槽,第一穿孔貫穿環狀頂部,環狀頂部彼此相反的兩側面分別定義為一頂側及一底側,容置槽位於頂側,容置槽用以容置基板;環狀頂部於底側具有一底面;第一抵靠結構抵靠於環狀頂部;各個散熱片的一頂端與環狀頂部的底面相連接,且多個散熱片彼此間隔地與環狀頂部相連接;各個散熱片包含兩個寬側面、一內窄側面及一外窄側面,兩個寬側面彼此相反地設置,內窄側面及外窄側面彼此相反地設置,內窄側面鄰近中心通道;環狀底部與各個散熱片的一底端相連接,環狀底部包含一第二穿孔,第二穿孔貫穿環狀底部;各個散熱片的厚度是由靠近環狀頂部的一端向環狀底部的一端逐漸遞減,各個寬側面的寬度是由靠近環狀頂部的一端向環狀底部的一端逐漸遞減,而各個區域底面的兩個側邊彼此間的水平距離是由靠近第二穿孔的一端向遠離第二穿孔的一端逐漸遞增,且各個內窄側面的寬度是由靠近環狀頂部的一端向靠近環狀底部的一端逐漸遞減。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發光裝置及散熱座,通過散熱座所包含的多個散熱片等設計,可以有效地使發光裝置外的空氣相對容易地散熱通道中,而將發光裝置運作時所產生的熱能帶離發光裝置,據以降低發光裝置運作時的溫度,而可提升發光裝置的使用壽命。
為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附圖,但是此等說明與附圖僅用來說明本發明,而非對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作任何的限制。
於以下說明中,如有指出請參閱特定圖式或是如特定圖式所示,其僅是用以強調於後續說明中,所述及的相關內容大部份出現於該特定圖式中,但不限制該後續說明中僅可參考所述特定圖式。
請一併參閱圖1及圖2,圖1為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的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的分解示意圖。本發明的發光裝置100包含:一發光模組1、一中心構件2及一散熱座3。發光模組1包含一基板11、多個發光二極體12及一燈罩13,基板11固定於散熱座3的一端,多個發光二極體12固定設置於基板11的一側。燈罩13固定於散熱座3的一端。關於發光模組1所包含的發光二極體12的數量,不以圖中所示為限,其可依據相關廠商對於發光裝置100的亮度的需求對應增減。本實施例圖中所示的燈罩13的外型,僅為其中一示範態樣,於實際應用中,燈罩13的外型可以是依據相關廠商對於發光裝置100的光型的需求而對應改變。
請一併參閱圖1至圖5,圖3為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的中心構件的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的中心構件的前視示意圖,圖5為圖4的局部放大示意圖。中心構件2包含一貫穿通道21、一本體22、一第一抵靠結構23及一第二抵靠結構24,本體22為圓筒狀結構,本體22彼此相反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抵靠結構23及第二抵靠結構24。貫穿通道21可以是大致沿中心軸線CL貫穿本體22。貫穿通道21的外型可以是依據控制模組的外型、發光裝置100整體的尺寸等設計,圖中所示僅為其中一示範態樣。貫穿通道21用以容置一控制模組,控制模組電性連接發光模組1的基板11,控制模組用以控制發光模組1的運作。在實際應用中,中心構件2還可以包含有用來固定控制模組的相關結構,而使控制模組更好地設置於貫穿通道21中。
本體22的外徑由靠近環狀頂部32的一端向環狀底部34的一端逐漸縮小。如圖4及圖10所示,也就是說,在本體22的前視示意圖中,本體22的兩個側邊221彼此間的距離22L,是由靠近環狀頂部32的一端向環狀底部34的一端逐漸縮小。在實際應用中,本體22沿中心軸線CL的長度可以是依據需求變化,圖中所示僅為其中一示範態樣。
請一併參閱圖2、圖6至圖10,圖6為本發明的散熱座的示意圖,圖7為本發明的散熱座的仰視示意圖,圖8為本發明的散熱座的單一個散熱片的示意圖,圖9為本發明的散熱座的剖面示意圖,圖10為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的剖面示意圖。散熱座3包含:一中心通道31、一環狀頂部32、多個散熱片33及一環狀底部34。中心通道31沿一中心軸線CL貫穿散熱座3。中心構件2的本體22設置於中心通道31中,且中心構件2的第一抵靠結構23及第二抵靠結構24是對應抵靠於環狀頂部32及環狀底部34,而中心構件2的本體22的外側面22A不與任一個散熱片33相接觸。在實際應用中,中心構件2的第一抵靠結構23可以是通過黏膠與環狀頂部32相連接,中心構件2的第二抵靠結構24可以是通過黏膠與環狀底部34相連接,但,第一抵靠結構23與環狀頂部32相連接的方式、第二抵靠結構24與環狀底部34相連接的方式不以膠合為限。
如圖4及圖6所示,在其中一個較佳的實施例中,中心構件2還可以包含兩個第一卡固結構25,而環狀底部34還可以包含兩個第二卡固結構343,中心構件2設置中心通道31中時,兩個第一卡固結構25將與兩個第二卡固結構343相互卡合,進而限制中心構件2相對於散熱座3的活動範圍。也就是說,通過第一卡固結構25及第二卡固結構343的設計,可以讓中心構件2設置於散熱座3中時,中心構件2不會相對於散熱座3旋轉,如此,在相關人員或是設備在組裝發光裝置100的過程中,將可以相對輕鬆地將控制模組設置於中心構件2內。在實際應用中,第一卡固結構25的數量是對應於第二卡固結構343的數量,而第一卡固結構25的數量不以兩個為限,只要相互卡合的第一卡固結構25及第二卡固結構343能共同限制中心構件2相對於散熱座3的活動範圍,而使中心構件2不容易相對於散熱座3旋轉,第一卡固結構25的數量可依據需求變化。相同地,第一卡固結構25及第二卡固結構343的外型,不以圖中所示為限,只要兩者相互卡合可以限制中心構件2相對於散熱座3的活動範圍,任何外型皆應屬於本實施例的第一卡固結構25及第二卡固結構343可實施的範圍。
如圖6至圖9所示,環狀頂部32包含一平台321、一第一穿孔322及一容置槽323,平台321用以承載發光模組1的基板11。在實際應用中,基板11例如可以是利用黏膠、螺絲等構件與環狀頂部32的平台321相固定,但不以此為限。第一穿孔322貫穿環狀頂部32,環狀頂部32彼此相反的兩側面分別定義為一頂側32A及一底側32B,容置槽323位於頂側32A,容置槽323用以容置基板11,且燈罩13是與環狀頂部32相連接,而燈罩13是對應位於環狀頂部32的頂側32A,設置於容置槽323中的基板11則是對應位於燈罩13內。
環狀頂部32鄰近於底側32B具有一底面324。各個散熱片33的一頂端33A與環狀頂部32的底面324相連接,且多個散熱片33彼此間隔地與環狀頂部32相連接。
各個散熱片33包含兩個寬側面331、一內窄側面332及一外窄側面333,兩個寬側面331彼此相反地設置,內窄側面332及外窄側面333彼此相反地設置,內窄側面332面對中心構件2設置。
如圖8至圖10所示,各個散熱片33的厚度是由靠近中心構件2的一側向遠離中心構件2的一側逐漸遞減,各個散熱片33的厚度是由靠近環狀頂部32的一端向環狀底部34的一端逐漸遞減,各個寬側面331的寬度是由靠近環狀頂部32的一端向環狀底部34的一端逐漸遞減,而各個區域底面3241的兩個側邊32411彼此間的水平距離是由靠近中心構件2的一端向遠離中心構件2的一端逐漸遞增,且各個內窄側面332的寬度是由靠近環狀頂部32的一端向靠近環狀底部34的一端逐漸遞減。
如圖7至圖9所示,在較佳的實施例中,各個散熱片33的最大厚度33D1可以是最小厚度33D2的2~2.5倍;各個區域底面3241的兩個側邊32411的最大水平距離E1是各個區域底面3241的兩個側邊32411的最小水平距離E2的14~15倍;各個內窄側面332的最大寬度332D1是內窄側面332的最小寬度332D2的2~2.5倍,如此,在發光裝置100運作時,散熱座3外的空氣,將更容易被多個散熱片33導引至中心構件2與散熱座3之間。
另外,於本發明的圖中,是以散熱座3包含16個散熱片33為例,但散熱座3所包含的散熱片33的數量,不以此為限,在實際應用中,散熱座3所包含的散熱片33的數量,可以是依據發光模組1所包含的發光二極體12的數量等需求進行散熱片33的數量增減。
如圖6至圖9所示,環狀底部34與各個散熱片33的一底端33B相連接,環狀底部34包含一第二穿孔341,第二穿孔341貫穿環狀底部34。在實際應用中,環狀頂部32、多個散熱片33及環狀底部34可以是一體成型地設置,但不以此為限。關於環狀底部34的外型、尺寸等,皆可以依據需求變化,不以圖中所示為限。
請一併參閱圖6、圖10至圖12,第一抵靠結構23、環狀頂部32、本體22的外側面22A、多個內窄側面332、第二抵靠結構24及環狀底部34共同形成一散熱通道B,且散熱通道B能通過彼此相鄰的兩個散熱片33之間形成的間隙A與外連通。通過散熱通道B及上載各個散熱片33的外型設計,當發光裝置100運作而產生大量熱能時,位於散熱座3外相對較低溫的空氣,將能相對容易地通過彼此相鄰的兩個散熱片33之間的間隙A進入散熱通道B內,並據以帶走熱能。換句話說,本發明的發光裝置100通過散熱通道B的設計,配合各個散熱片33的外型設計,可以讓發光裝置100運作時,通過自然對流即可達到相對較低的運作溫度,而可以避免發光裝置100內的電子零組件持續地處在高溫環境下,而導致使用壽命大幅下降的問題。較佳地,間隙A的寬度可以是介於1.5~10公釐。
如圖10所示,在較佳的實施例中,各個中心構件2與多個散熱片33共同形成散熱通道B的區段,其沿中心軸線CL的長度2L1不低於中心構件2沿中心軸線CL的方向的長度2L2的百分之七十,如此,將可以使位於中心構件2中的控制模組運作時所產生的熱能,能夠最大程度地被由散熱座3外進入散熱通道B的空氣帶離發光裝置100。
在其中一個較佳的實施例中,各個內窄側面332與本體22的水平距離,可以是由靠近環狀頂部32的一端向環狀底部34的一端逐漸遞減,且各個內窄側面332與本體22的外側面22A最大水平距離E3,是各個內窄側面332與本體22的外側面22A的最小水平距離E4的2~2.5倍,如此,發光裝置100運作時,外部溫度相對較低的空氣,將可以相對容易地進入散熱通道B中,而相對更好地帶走發光裝置100運作時所產生的熱能。較佳地,各個內窄側面332與本體22的水平距離,可以是介於1.5~20公釐。
如圖12所示,在實際應用中,第二抵靠結構24可以具有一第一環狀抵靠面241,環狀底部34可以具有一第二環狀抵靠面342,第一環狀抵靠面241與第二環狀抵靠面342相互抵靠,而中心構件2與環狀底部34之間沒有間隙,且第一環狀抵靠面241與第二環狀抵靠面342相互抵靠的位置是鄰近於各個散熱片33與環狀底部34相連接的位置。通過第一環狀抵靠面241及第二環狀抵靠面342的設計,將可以使外部溫度相對較低的空氣,集中在散熱通道B中流動,據以更好地將發光裝置100運作所產生的熱能帶離發光裝置100。
如圖6、圖10至圖12所示,在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一抵靠結構23可以是具有一第一內凹弧狀面231,第二抵靠結構24可以是具有一第二內凹弧狀面242,第一內凹弧狀面231面對各個散熱片33與環狀頂部32相連接的位置,第二內凹弧狀面242面對各個散熱片33與環狀底部34相連接的位置。也就是說,第一內凹弧狀面231及第二內凹弧狀面242是對應位於散熱通道B的彼此相反的兩端。通過第一內凹弧狀面231及第二內凹弧狀面242的設計,當位於散熱座3外的空氣,由彼此相鄰的兩個散熱片33之間的間隙A,進入散熱通道B時,一部分的空氣將被第一內凹弧狀面231導引而向第二內凹弧狀面242的方向流動,或者,一部分的空氣則會被第二內凹弧狀面242導引而向第一內凹弧狀面231的方向流動,藉此,外部空氣將可以有效地將中心構件2內所設置的控制模組運作時所產生的熱能帶離中心構件2。關於第一內凹弧狀面231的弧度及第二內凹弧狀面242的弧度,例如可以是依據中心構件2的尺寸、散熱座3尺寸等變化,舉例來說,中心構件2沿中心軸線CL的長度較長者,第一內凹弧狀面231的弧度及第二內凹弧狀面242的弧度,可以是相對於中心構件2沿中心軸線CL的長度較短者大。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發光裝置及散熱座,通過散熱座的環狀頂部、多個散熱片及環狀底部及中心構件等設計,可以讓發光裝置具有相對較佳的散熱效果,進而可以提升發光裝置的使用壽命。
另外,由於本發明的發光裝置在運作時,具有相對較佳的散熱效果,因此,本發明的發光裝置與傳統的LED燈泡相比,在發出相同的照度的情況下,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由於散熱效果佳,因此,本發明的發光裝置沿中心軸線的長度可以小於傳統的LED燈泡,而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相較於傳統的LED燈泡,可以應用於更多場景中。具體來說,傳統的LED燈泡的相關製造廠商,為了提升LED燈泡的散熱效果,相關廠商會增加散熱鰭片的尺寸,據以讓散熱鰭片有更大的作用面積,如此,將使得傳統的LED燈泡的尺寸難以縮小,進而限制了傳統的LED燈泡的應用場景。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100:發光裝置 1:發光模組 11:基板 12:發光二極體 13:燈罩 2:中心構件 21:貫穿通道 22:本體 221:側邊 22L:距離 22A:外側面 23:第一抵靠結構 231:第一內凹弧狀面 24:第二抵靠結構 241:第一環狀抵靠面 242:第二內凹弧狀面 25:第一卡固結構 2L1:長度 2L2:長度 3:散熱座 31:中心通道 32:環狀頂部 32A:頂側 32B:底側 32D:外徑 321:平台 322:第一穿孔 323:容置槽 324:底面 3241:區域底面 32411:側邊 33:散熱片 331:寬側面 332:內窄側面 332D1:最大寬度 332D2:最小寬度 333:外窄側面 33D1:最大厚度 33D2:最小厚度 33A:頂端 33B:底端 34:環狀底部 341:第二穿孔 342:第二環狀抵靠面 343:第二卡固結構 34D:外徑 A:間隙 B:散熱通道 CL:中心軸線 E1:最大水平距離 E2:最小水平距離 E3:最大水平距離 E4:最小水平距離
圖1為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的中心構件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的中心構件的前視示意圖。
圖5為圖4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散熱座的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的散熱座的仰視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的散熱座的單一個散熱片的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的散熱座的剖面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的發光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11為圖10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2為圖10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2:中心構件
21:貫穿通道
22:本體
23:第一抵靠結構
24:第二抵靠結構
2L1:長度
2L2:長度
3:散熱座
31:中心通道
321:平台
323:容置槽
33:散熱片
B:散熱通道
CL:中心軸線
E3:最大水平距離
E4:最小水平距離

Claims (9)

  1. 一種發光裝置,其包含: 一發光模組,其包含一基板及多個發光二極體,多個所述發光二極體固定設置於所述基板的一側; 一中心構件,其包含一貫穿通道,所述貫穿通道用以容置一控制模組,所述控制模組用以控制所述發光模組的運作;所述中心構件包含一本體、一第一抵靠結構及一第二抵靠結構,所述本體為圓筒狀結構,所述本體彼此相反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第一抵靠結構及所述第二抵靠結構; 一散熱座,其包含: 一中心通道,其沿一中心軸線貫穿所述散熱座,所述本體設置於所述中心通道中; 一環狀頂部,其包含一第一穿孔及一容置槽,所述第一穿孔貫穿所述環狀頂部,所述環狀頂部彼此相反的兩側面分別定義為一頂側及一底側,所述容置槽位於所述頂側,所述容置槽用以容置所述基板;所述環狀頂部於所述底側具有一底面;所述第一抵靠結構抵靠於所述環狀頂部; 多個散熱片,各個所述散熱片的一頂端與所述環狀頂部的所述底面相連接,且多個所述散熱片彼此間隔地與所述環狀頂部相連接;所述底面被多個所述散熱片區隔為多個區域底面;各個所述散熱片包含兩個寬側面、一內窄側面及一外窄側面,兩個所述寬側面彼此相反地設置,所述內窄側面及所述外窄側面彼此相反地設置,所述內窄側面面對所述中心構件設置; 一環狀底部,其與各個所述散熱片的一底端相連接,所述環狀底部包含一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貫穿所述環狀底部;所述第二抵靠結構抵靠於所述環狀底部;各個所述散熱片的厚度是由靠近所述環狀頂部的一端向所述環狀底部的一端逐漸遞減,各個所述寬側面的寬度是由靠近所述環狀頂部的一端向所述環狀底部的一端逐漸遞減,而各個所述區域底面的兩個側邊彼此間的水平距離是由靠近所述中心構件的一端向遠離所述中心構件的一端逐漸遞增,且各個所述內窄側面的寬度是由靠近所述環狀頂部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環狀底部的一端逐漸遞減; 其中,所述第一抵靠結構、所述環狀頂部、所述本體的一外側面、多個所述內窄側面、所述第二抵靠結構及所述環狀底部共同形成一散熱通道,且所述散熱通道能通過彼此相鄰的兩個所述散熱片之間形成的一間隙與外連通,且所述間隙的寬度介於1.5~10公釐; 其中,各個所述內窄側面與所述本體的水平距離,由靠近所述環狀頂部的一端向所述環狀底部的一端逐漸遞減;且各個所述內窄側面與所述本體的水平距離介於1.5~20公釐,各個所述內窄側面與所述本體的所述外側面最大水平距離,是各個所述內窄側面與所述本體的所述外側面的最小水平距離的2~2.5倍。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抵靠結構具有一第一內凹弧狀面,所述第二抵靠結構具有一第二內凹弧狀面,所述第一內凹弧狀面面對各個所述散熱片與所述環狀頂部相連接的位置,所述第二內凹弧狀面面對各個所述散熱片與所述環狀底部相連接的位置。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所述第二抵靠結構具有一第一環狀抵靠面,所述環狀底部具有一第二環狀抵靠面,所述第一環狀抵靠面與所述第二環狀抵靠面相互抵靠,而所述中心構件與所述環狀底部之間沒有間隙,且所述第一環狀抵靠面與所述第二環狀抵靠面相互抵靠的位置是鄰近於各個所述散熱片與所述環狀底部相連接的位置。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所述中心構件與多個所述散熱片共同形成所述散熱通道的區段,其沿所述中心軸線的長度不低於所述中心構件沿所述中心軸線的方向的長度的百分之七十。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各個所述內窄側面的寬度由所述環狀頂部的一端向所述環狀底部的一端逐漸縮小,且所述內窄側面的最大寬度是所述內窄側面的最小寬度的2~2.5倍。
  6. 一種散熱座,其一端用以設置一發光模組,所述發光模組包含一基板及多個發光二極體,多個所述發光二極體設置於所述基板,所述散熱座包含一中心通道,所述中心通道沿一中心軸線貫穿所述散熱座,所述中心通道用來容置一中心構件,所述中心構件內部的空間用來容置所述發光模組的一控制模組;所述散熱座還包含: 一環狀頂部,其包含一第一穿孔及一容置槽,所述第一穿孔貫穿所述環狀頂部,所述環狀頂部彼此相反的兩側面分別定義為一頂側及一底側,所述容置槽位於所述頂側,所述容置槽用以容置所述基板;所述環狀頂部於所述底側具有一底面;所述第一抵靠結構抵靠於所述環狀頂部; 多個散熱片,各個所述散熱片的一頂端與所述環狀頂部的所述底面相連接,且多個所述散熱片彼此間隔地與所述環狀頂部相連接;各個所述散熱片包含兩個寬側面、一內窄側面及一外窄側面,兩個所述寬側面彼此相反地設置,所述內窄側面及所述外窄側面彼此相反地設置,所述內窄側面鄰近所述中心通道; 一環狀底部,其與各個所述散熱片的一底端相連接,所述環狀底部包含一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貫穿所述環狀底部;各個所述散熱片的厚度是由靠近所述環狀頂部的一端向所述環狀底部的一端逐漸遞減,各個所述寬側面的寬度是由靠近所述環狀頂部的一端向所述環狀底部的一端逐漸遞減,而各個所述區域底面的兩個側邊彼此間的水平距離是由靠近所述第二穿孔的一端向遠離所述第二穿孔的一端逐漸遞增,且各個所述內窄側面的寬度是由靠近所述環狀頂部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環狀底部的一端逐漸遞減。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散熱座,其中,所述第一抵靠結構具有一第一內凹弧狀面,所述第一內凹弧狀面面對各個所述散熱片與所述環狀頂部相連接的位置;所述中心構件包含一本體、一第一抵靠結構及一第二抵靠結構,所述本體為圓筒狀結構,所述本體彼此相反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第一抵靠結構及所述第二抵靠結構,所述第二抵靠結構具有一第二內凹弧狀面,所述第二內凹弧狀面面對各個所述散熱片與所述環狀底部相連接的位置。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散熱座,其中,所述第二抵靠結構具有一第一環狀抵靠面,所述環狀底部具有一第二環狀抵靠面,所述第一環狀抵靠面與所述第二環狀抵靠面相互抵靠,而所述中心構件與所述環狀底部之間沒有間隙,且所述第一環狀抵靠面與所述第二環狀抵靠面相互抵靠的位置是鄰近於各個所述散熱片與所述環狀底部相連接的位置。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散熱座,其中,各個所述內窄側面的寬度由所述環狀頂部的一端向所述環狀底部的一端逐漸縮小,且所述內窄側面的最大寬度是所述內窄側面的最小寬度的2~2.5倍。
TW111119778A 2022-05-27 2022-05-27 發光裝置及散熱座 TWI7952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19778A TWI795299B (zh) 2022-05-27 2022-05-27 發光裝置及散熱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19778A TWI795299B (zh) 2022-05-27 2022-05-27 發光裝置及散熱座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95299B TWI795299B (zh) 2023-03-01
TW202346754A true TW202346754A (zh) 2023-12-01

Family

ID=86692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9778A TWI795299B (zh) 2022-05-27 2022-05-27 發光裝置及散熱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9529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24036B (zh) * 2013-08-13 2016-03-01 艾笛森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燈具
JP5752336B1 (ja) * 2013-10-28 2015-07-22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Ledランプ
TWI546494B (zh) * 2014-10-23 2016-08-21 浩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盜式發光二極體燈具
TWM537639U (zh) * 2016-08-31 2017-03-01 Ace Victory Energy Co Ltd 可偵測有毒氣體之燈具
CN212461721U (zh) * 2017-12-08 2021-02-02 嘉兴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95299B (zh) 2023-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47471B2 (en) LED lamp
US20200400279A1 (en) Lighting fixture with reflector and template pcb
US20100165632A1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luminaire comprising the same
US8616727B2 (en) Bulb-type LED lamp having a widened luminous distribution via a fastened waveguide
JP2010123570A (ja) 照明器具
US9273861B2 (en) Thermosyphon light engine and luminaire including same
US20120098402A1 (en) Led bulb
TW201303208A (zh) 照明裝置及其組裝方法
US8816576B1 (en) LED bulb, assembly, and method
JP2015179612A (ja) 照明装置
JP2007179906A (ja) 照明器具
US20110181166A1 (en) Led illuminating device
JP5686198B2 (ja) 電球形ledランプ
US9702512B2 (en) Solid-state lamp with angular distribution optic
WO2015019682A1 (ja) 照明装置
TW201617547A (zh) 發光二極體燈具結構
WO2013046294A1 (ja) 電球型ランプ
TW202346754A (zh) 發光裝置及散熱座
US20090290356A1 (en) Light-Emitting Diode Lampshade with Heat-Radiating Effect
CN102305362A (zh) Led筒灯及其灯体
JP7236695B2 (ja) 照明装置
TWM449238U (zh) 具有散熱結構的照明燈具
JP2014165034A (ja) 電球型照明装置
JP2012199008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照明機器
TWI573951B (zh) 發光二極體導光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