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1456A - 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1456A
TW202331456A TW112102050A TW112102050A TW202331456A TW 202331456 A TW202331456 A TW 202331456A TW 112102050 A TW112102050 A TW 112102050A TW 112102050 A TW112102050 A TW 112102050A TW 202331456 A TW202331456 A TW 20233145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unit
driving device
sensor
groove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20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36868B (zh
Inventor
保古秀一
本村文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Eizo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Eizo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Eizo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14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14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68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686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提供一種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其邊框不向顯示面前方突出且減小邊框寬度的同時能夠收納感測器單元,還可以從收納狀態順暢地移動以測定顯示面。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其具備具有感測器的感測器單元和驅動機構,感測器單元在退避位置處設置於顯示面板的側面側,在檢測位置處感測器面向顯示面,驅動機構驅動感測器單元後,感測器單元移動,藉此可切換退避位置和檢測位置,通過感測器單元從退避位置圍繞相對於顯示面非垂直的旋轉軸旋迴轉動的旋轉操作和藉由鉸鏈結構向顯示面彎折的彎折操作,可移動到檢測位置。

Description

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及顯示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和顯示裝置。
作為顯示圖像的圖像顯示裝置已經提出有一種產品,其具備測定顯示面的輝度等光學特性並基於測定結果進行校準的功能。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感測器單元操作機構,其能夠在包圍顯示面周圍的邊框內的收納位置與顯示面上的測定位置之間移動具有光感測器的感測器單元。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20265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在專利文獻1的感測器單元操作機構中,在顯示面的前方,使感測器單元在收納位置與測定位置之間旋轉。在這種結構中,為了在邊框內設置用來收納感測器單元的空間,需要將邊框在至少形成空間的部分向顯示面的前方突出感測器單元厚度以上的程度,以確保邊框的寬度大於等於感測器單元的寬度,但這樣會限制邊框設計。特別是在使用能夠測定顯示面中心附近位置的比較大型的感測器單元時,邊框的突出量和寬度變大,以至於會產生有損圖像顯示裝置外觀性的問題。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不需要將邊框向顯示面前方突出,且能夠在減小邊框寬度的同時收納感測器單元,此外,還可以從收納狀態順暢地移動以測定顯示面。 [解決課題之手段]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其具備具有感測器的感測器單元;以及與感測器單元連接並驅動感測器單元的驅動機構;其中,感測器測定具備顯示圖像的顯示面的顯示面板的光學特性,感測器單元在退避位置時設置在顯示面板的側面側,在檢測位置時設置成感測器面向顯示面,驅動機構驅動感測器單元後,感測器單元移動,從而在退避位置與檢測位置之間切換位置,當驅動機構驅動感測器單元後,感測器單元通過從退避位置圍繞相對於顯示面非垂直的旋轉軸進行旋迴轉動的旋轉操作和藉由鉸鏈結構向顯示面彎折的彎折操作移動到檢測位置。 [發明之效果]
在本發明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中,感測器單元在退避位置時設置在顯示面板的側面側,在檢測位置時感測器面向顯示面。退避位置處的感測器單元通過旋轉操作和彎折操作向檢測位置移動。在這種結構中,不需要將邊框向前方突出且能夠減小邊框寬度,即使是比較大型的感測器單元,特別是能夠到達顯示器中心附近位置的感測器單元,也可以在退避位置處進行收納,同時還可以將感測器單元順暢地移動到檢測位置。
以下,例示本發明的各種實施方式。以下所示實施方式可以相互組合。 較佳為顯示面板的側面側的周緣設置有邊框,感測器單元構成為通過旋轉操作從邊框突出後,進行彎折操作。 較佳為驅動機構設置在顯示面板的側面側、或跨越顯示面板的側面側和背面側設置。 較佳為感測器單元構成為在旋轉操作中途開始彎折操作。 較佳為鉸鏈結構設置在感測器單元的基端側,感測器設置在感測器單元的前端側。 較佳為具備滑動構件,滑動構件與鉸鏈結構連接且設置在感測器單元的基端側,感測器設置在感測器單元的前端側。 較佳為滑動構件具備與鉸鏈結構連接的第1部件和與第1部件連接的第2部件,第1部件可相對於第2部件旋轉。 較佳為滑動構件在與鉸鏈結構連接側的相反側的端部具備旋轉操作銷。 較佳為具備彎折操作銷,彎折操作銷以兩端分別從感測器單元的相對的一對側面突出的方式設置在感測器單元的基端側。 較佳為驅動機構具備第1凸輪、第2凸輪、以及致動器,第1凸輪具備第1槽和與第1槽連續形成的第2槽,第2凸輪具備第3槽,通過旋轉操作銷沿第1槽移動,進行感測器單元的旋轉操作,通過旋轉操作銷沿第2槽移動的同時彎折操作銷沿第3槽移動,感測器單元進行彎折操作。 較佳為鉸鏈結構具備設置在驅動機構側的第1斜面和設置在感測器單元側的第2斜面,通過第1斜面和第2斜面相互滑動,感測器單元進行彎折操作。 較佳為感測器單元在長邊方向上可伸縮。 較佳為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具備上述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和顯示面板。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以下所示實施方式中示出的各種特徵可以互相組合。此外,各特徵獨立構成本發明。
1.第1實施方式 1.1.基本形態 圖1A和圖1B是具備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顯示裝置1的立體圖。在以下說明中,顯示裝置1的上下、前後以及左右方向如圖1A所示。即,將鉛直方向視為上下方向,將面向顯示面11a時面向左側和右側的方向分別視為左方向和右方向,將面向顯示面11a時面向前側和後側的方向分別視為前方向和後方向。顯示裝置1具備顯示面板11,其在前面側具有顯示圖像的顯示面11a。顯示裝置1還具備外殼12,其至少部分覆蓋顯示面板11的側面和背面(後面),此外,在顯示面板11的側面側的周緣(具體而言是在上側面側的周緣)設置有邊框13。這裡,顯示面板11的側面是指:連結顯示面板11的前面和後面的4個面中的任意一者。
如圖2至圖5所示,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具備具有感測器31的感測器單元3和與感測器單元3連接且驅動感測器單元3的驅動機構4。感測器31用來測定顯示面板11的光學特性(如顯示面11a的輝度或色度等物理量)。
當感測器單元3處於如圖1A所示的退避位置時,其配置在顯示面板11的側面側,當處於如圖1B所示的檢測位置處時,感測器單元3的感測器31配置成面向顯示面11a的方式。當驅動機構4驅動感測器單元3後,感測器單元3移動並在退避位置與檢測位置之間切換位置。本實施方式的感測器單元3在退避位置時,其配置在顯示面板11的上側面側且被收納在外殼12內。如圖1B所示,邊框13的前面形成有開口部14,感測器單元3可以經過開口部14進出。雖然在圖1A和圖1B中從可見性的觀點出發省略而沒有示出,但也可以在開口部14通過鉸鏈結構設置可開閉的蓋。當感測器單元3處於退避位置的狀態下,通過該蓋關閉開口部14,且可以使用彈簧(未圖示)在關閉蓋的方向上對其施力(起到力的作用)。當感測器單元3從退避位置向檢測位置開始移動後,感測器單元3的前端克服彈簧的施力將蓋推開,從開口部14突出。當感測器單元3從檢測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動並被收納在外殼12內後,藉由彈簧的施力,蓋會自動關閉。此外,本發明不限定於將感測器單元收納於外殼內,也可以在外殼外配置感測器單元,這種情況不需要在邊框上設置開口部14。
感測器單元3為板狀的部件,在退避位置處,其下表面的前端側設置感測器31,在與驅動機構4連接的基端側設置鉸鏈結構32。在感測器單元3的基端側設置彎折操作銷33,彎折操作銷33的兩端分別從感測器單元3的相對的一對側面突出。
矩形的遮光部件(緩衝部件)30通過雙面膠帶或粘合劑等粘合方式粘接固定在感測器單元3的下表面。在遮光部件30的大致中央處,以包圍感測器31且使感測器31可以接收來自顯示面11a的光的方式,摳出(切出)四角形的採光窗30a。當感測器單元3處於檢測位置的狀態下,遮光部件30的採光窗30a與顯示面11a形成平行接近後的狀態。作為遮光部件30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紙、樹脂片、植絨紙、植絨片、毛氈、海綿、橡膠、彈性體等,其中,較佳為使用植絨紙或植絨片,這是因為植絨紙和植絨片的吸光能力優異且具有緩衝性,從而可以在抑制施加到顯示面11a上的負載的同時有效地阻擋光。
本實施方式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具備滑動構件7,滑動構件7與鉸鏈結構32連接地設置在感測器單元3的基端側。滑動構件7具備與鉸鏈結構32連接的連接部71和在與連接部71相反一側的端部處向上方突出的旋轉操作銷72。在連接部71與旋轉操作銷72之間,沿滑動構件7的長邊方向形成狹縫狀貫通孔73。凸起46a的一端固定在第1基座46上,另一端插入到狹縫狀貫通孔73中。凸起46a的外徑設計成略小於狹縫狀貫通孔73的寬度,以使滑動構件7可以沿長邊方向相對於凸起46a移動。
驅動機構4跨越在退避位置處配置感測器單元3的顯示面板11的側面側(在本實施方式中,其是上側面側。)和背面側設置。驅動機構4具備第1凸輪41、第2凸輪42和致動器43。驅動機構4还具備:用來傳遞由致動器43產生的動力的小齒輪(pinion)部件44和齒輪(gear)部件45;用來將驅動機構4安裝到顯示裝置1上的第1基座46;配置有齒輪部件45和第2凸輪42的第2基座47;配置在第1基座46與第2基座47之間的墊圈48;以及,用來將致動器43安裝到第1基座46上的支架49。這些部件彼此由螺釘或凸起連結。應予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是將作為各自獨立體的方式製造而成的上述結構部件連結在一起,但也可以是將上述結構部件中的一部分作為一個整體部件的方式來進行製造。例如可以將齒輪部件45、第2凸輪42和第2基座47做成一個整體的部件的方式。
如圖2、圖4、圖5和圖6所示,第1凸輪41是平板狀的部件,具備第1槽51和與第1槽51連續形成的第2槽52。在第2槽52的終端附近形成第1螺孔53,在第1槽51的附近形成第2螺孔54和第3螺孔55,利用擰入到各螺孔中的螺釘和凸起,將第1凸輪41固定在第1基座46上。第1槽51從始端51a到終端51b形成為弧形,圓弧的中心與第1螺孔53的中心P大致一致,圓弧的中心角大約為45°。第2槽52形成為:以第1槽51的終端51b作為始端52a到形成於第1螺孔53附近的第2槽52的終端52b為止,在從該始端52a朝向大致第1螺孔53的方向上為直線形狀。滑動構件7的旋轉操作銷72插入到第1槽51和第2槽52中,旋轉操作銷72可以沿各槽移動。
如圖2至圖6以及圖7所示,第2凸輪42為一對大致長方體形狀的部件,其隔著感測器單元3配置,底面通過螺釘固定連接於第2基座47。在每個第2凸輪42的相對於感測器單元3的側面上形成第3槽56。第3槽56整體為L字形狀的槽,其包含第1部分57和第2部分58,其中,第1部分57是從始端57a在沿從退避位置處的感測器單元3的基端朝向前端的方向上延伸至終端57b,第2部分58是以第1部分57的終端57b作為始端58a,並在從該始端58a至終端58b相對於第1部分呈垂直方向上延伸。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部分57從始端57a沿水平方向延伸到終端57b,第2部分58從始端58a鉛直向下延伸到終端58b。感測器單元3的彎折操作銷33的兩端分別插入到第3槽56中,彎折操作銷33可沿第3槽56移動。
本實施方式的致動器43是馬達,其將電能轉換為旋轉運動,並通過小齒輪部件44傳遞至齒輪部件45。齒輪部件45配置在第1凸輪41的下方,其底面由螺釘固定在第2基座47上。齒輪部件45具備俯視為大致半圓形狀的齒輪部45a和從齒輪部45a向上方突出的一對突出部45b。滑動構件7以能夠沿著載置槽45c滑動的方式載置在一對突出部45b之間的載置槽45c中。齒輪部45a沿半圓弧設置有輪齒。插入孔45d形成於半圓的中心,齒輪部件45能夠以插入到插入孔45d中的凸起46a為旋轉軸旋轉。致動器43的旋轉運動傳遞到齒輪部件45後,齒輪部件45旋轉,由此,載置槽45c中載置的滑動構件7、固定有齒輪部件45的第2基座47、以及固定在第2基座47上的一對第2凸輪42可以一起旋轉。
齒輪部件45的插入孔45d、載置槽45c中載置的滑動構件7的狹縫狀貫通孔73、以及第1凸輪41的第1螺孔53沿鉛直方向配置成連續的方式,在插入到插入孔45d和狹縫狀貫通孔73中的凸起46a上安裝擰入第1螺孔53的螺釘53a。小齒輪部件44具備:具有圓筒形狀且與致動器43連結的圓筒部44a;以及,設置在圓筒部44a端面的齒輪部44b。在齒輪部44b的側面形成與齒輪部件45的輪齒咬合的輪齒。
接下來,參照圖8A至圖12D,對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操作進行說明。圖8A至圖11B示意性地表示了圖1A中A部分的操作,圖中省略了外殼12和邊框13。圖12A至圖12D示意性地表示了圖8A、圖9A、圖10A、圖11A中的狀態下的包含第2凸輪42的第3槽56的面的截面。具體而言,圖12A示意性地表示圖8A中B-B線的截面,圖12B表示了圖9A中C-C線的截面,圖12C表示了圖10A中D-D線的截面,圖12D表示了圖11A中E-E線的截面。應予說明,在圖12A至圖12B中從可視性的觀點出發,省略或簡化了感測器單元3、滑動構件7、第2凸輪42、凸起46a、以及第1基座46以外的部件。此外,圖中的虛線表示顯示面板11的上側面的高度。
在圖8A和圖8B所示的退避位置處,感測器單元3配置在顯示面板11的上側面側。在該狀態下,滑動構件7的旋轉操作銷72位於第1槽51的始端51a,凸起46a位於狹縫狀貫通孔73的連接部71側的端部。如圖12A所示,感測器單元3的彎折操作銷33位於第3槽56的第1部分57的始端57a。當驅動機構4驅動感測器單元3時,齒輪部件45以凸起46a為旋轉軸旋轉。隨著齒輪部件45的旋轉,旋轉操作銷72沿第1凸輪41的第1槽51移動,從而載置槽45c中載置的滑動構件7以凸起46a為旋轉軸旋轉。通過這種方式,與滑動構件7連接的感測器單元3旋迴轉動成圖9A和圖9B的狀態。這時,感測器單元3由於旋轉操作而變成從邊框13突出的狀態。應予說明,在本發明中所謂的「旋迴轉動」是指:感測器單元3從退避位置圍繞相對於顯示面11a呈非垂直的旋轉軸沿處於退避位置時的感測器單元3所配置的顯示面板11的側面進行旋迴轉動的旋轉操作。本實施方式的感測器單元3是圍繞相對於顯示面11a平行的旋轉軸(具體而言是以凸起46a為旋轉軸)沿顯示面板11的上側面,在俯視情況下進行逆時針旋迴轉動。
在圖9A和圖9B的狀態下,旋轉操作銷72位於第1槽51的終端51b。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槽51的圓弧的中心角設計成大致45°,因此感測器單元3會形成圍繞旋轉軸旋轉大約45°的狀態。應予說明,第1槽51的圓弧的中心角並不限於本實施例,也可以適當變更設計。在該狀態下,凸起46a保持在狹縫狀貫通孔73的連接部71側的端部。此外,如圖12B所示,感測器單元3的彎折操作銷33保持在第3槽56的第1部分57的始端57a。
齒輪部件45從圖9A和圖9B的狀態進一步旋轉後,旋轉操作銷72從第1槽51的終端51b向第2槽52方向移動,與此同時,滑動構件7沿其長邊方向相對於凸起46a進行相對移動。即,滑動構件7沿著載置槽45c向感測器單元3側移動。隨著滑動構件7的移動,感測器單元3進行旋轉操作的同時,通過彎折操作銷33沿第3槽56移動,其可以藉由鉸鏈結構32進行朝向顯示面11a彎折的彎折操作。即,感測器單元3在從退避位置開始的旋轉操作的過程中開始彎折操作。具體而言,通過彎折操作銷33從始端57a向終端57b移動第3槽56的第1部分57,感測器單元3從一對第2凸輪42向被押出的方向移動。當與第1部分57的終端57b抵接後,彎折操作銷33沿第2部分58移動,感測器單元3向顯示面11a彎折。
圖10A和圖10B是表示彎折操作過程中的感測器單元3的圖。在該狀態下,旋轉操作銷72位於第2槽52中途部分,凸起位於狹縫狀貫通孔73的長邊方向的中途部分。如圖12C所示,感測器單元3的彎折操作銷33位於第3槽56的第2部分58的終端58b。圖11A和圖11B是表示感測器單元3從圖10A和圖10B的狀態進一步進行旋轉操作和彎折操作並配置在檢測位置後的狀態。在該狀態下,旋轉操作銷72位於第2槽52的終端52b,凸起46a位於狹縫狀貫通孔73的旋轉操作銷72側的端部。如圖12D所示,感測器單元3的彎折操作銷33位於第3槽56的第2部分58的始端58a。感測器單元3從退避位置處沿顯示面板11的上側面方向配置的狀態旋迴轉動90°,形成彎折90°後的狀態。由此,感測器31能夠面向顯示面11a並測定顯示面板11的光學特性。此外,通過相反順序進行上述一系列操作,可以將感測器單元3從檢測位置移動到退避位置,並將其收納在外殼12內。
如圖12A至圖12D所示,當感測器單元3彎折90°的同時,滑動構件7沿其長邊方向水平移動,連接部71和旋轉操作銷7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不發生變化。彎折操作銷33在從第3槽56的第1部分57的始端57a移動到終端57b後,其沿第2部分58移動到終端58b,並進一步從第2部分58的終端58b移動到始端58a。感測器單元3藉由鉸鏈結構32以沿第3槽56移動的彎折操作銷33作為旋轉軸並圍繞該旋轉軸旋轉彎折。在這種作為彎折操作的旋轉軸的彎折操作銷33能夠沿第3槽56移動的結構中,感測器單元3進行彎折操作時,滑動構件7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不發生變化。因此,滑動構件7可以沿載置槽45c穩定地滑動,旋轉操作銷72可以在第1凸輪41的第2槽52內穩定地移動。
在上述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結構中,感測器單元3在退避位置處時配置在顯示面板11的側面側,當其被驅動機構4驅動後,藉由旋轉操作和彎折操作向檢測位置移動。在這種結構中,不需要將邊框13向前方突出,即可以將邊框13的寬度做成與感測器單元3的厚度一樣小。這樣即使感測器單元3是可以測定顯示面11a中心附近的比較大型的感測器單元3,也能夠在退避位置處進行收納,且可以在退避位置與檢測位置之間順暢地移動。
通過使用第1凸輪41和第2凸輪42構成驅動機構4,並沿第1槽51和第2槽52移動滑動構件7的旋轉操作銷72,沿第3槽56移動感測器單元3的彎折操作銷33,從而能夠用1個致動器43驅動感測器單元3的旋轉操作和彎折操作。
1.2.變形例1 雖然在第1實施方式中,描述的是作為彎折操作的旋轉軸的彎折操作銷33能夠沿第3槽56移動的方式,但可以做成在彎折操作時彎折操作銷33相對於第2凸輪42不進行相對移動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感測器單元3進行彎折操作時,滑動構件7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不發生變化。因此,需要適宜調整載置槽45c的高度和旋轉操作銷72的突出長度。此外,也可以使用由圖13所示的2個部件構成的滑動構件7。本變形例的滑動構件7雖然是以與第1實施方式的滑動構件7相同方式地與感測器單元3的鉸鏈結構32連接並設置在感測器單元3的基端側,但其與第1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於:具備與鉸鏈結構32連接的第1部件7a和與第1部件7a連接的第2部件7b,且第1部件7a可相對於第2部件7b旋轉。第1部件7a與第2部件7b之間的連結部7c具有鉸鏈結構。此外,在與連結部7c相反一側的第2部件7b的端部設置有旋轉操作銷72。
本變形例中的感測器單元3的彎折操作銷33相對於第2凸輪42不進行相對移動,以只能旋轉的方式插入。在感測器單元3彎折90°的同時,第1部件7a在從與第2部件7b平行的狀態圍繞連結部7c向上方旋轉後再向下方旋轉,最終回到與第2部件7b平行的狀態。第2部件7b沿其長邊方向水平移動,但在旋轉操作銷7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不發生變化。在這種結構中,第1部件7a吸收滑動構件7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變化,而第2部件7b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不發生變化,因此不需要為了對應上下方向的位置變化對載置槽45c的高度或旋轉操作銷72的突出長度進行調整。
1.3.變形例2 圖14表示由2個部件構成的滑動構件7的另一個例子。相對於在變形例1的滑動構件7中的第1部件7a可相對於第2部件7b旋轉的結構而言,本變形例的滑動構件7構成為第1部件7a可相對於第2部件7b向一軸方向(在該例子中為上下方向)進行相對移動。第1部件7a上設置有從相對的一對側面分別突出的突出部7a1。突出部7a1插入到設置在第2部件7b上的長孔7b1中,且可沿其長邊方向在長孔7b1內在上下方向上移動。
感測器單元3彎折90°的同時,突出部7a1沿長孔7b1移動,使得第1部件7a相對於第2部件7b向上移動後再向下移動,最終回到如圖14所示的狀態。第2部件7b沿其長邊方向水平移動,但旋轉操作銷7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不發生變化。在這種結構中,第2部件7b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不發生變化,因此不需要為了對應上下方向的位置變化對載置槽45c的高度或旋轉操作銷72的突出長度進行調整。
1.4.變形例3 在第1實施方式中,雖然驅動機構4是跨越顯示面板11的側面側和背面側設置,但也可以將驅動機構4設置在顯示面板11的側面側。具體而言,可以將第1實施方式中的配置在顯示面板11的背面側的小齒輪部件44和致動器43配置在顯示面板11的側面側。例如,在第1實施方式中,雖然將齒輪部件45的齒輪部45a和小齒輪部件44的齒輪部44b形成為正齒輪形狀,但也可以為將齒輪部件45的齒輪部45a形成為蝸輪形狀,將小齒輪部件44的齒輪部44b形成為蝸杆形狀後的蝸杆傳動機構。在這種情況下,小齒輪部件44的齒輪部44b的旋轉軸與顯示面板11的側面(第1實施方式中的上側面)平行,小齒輪部件44和致動器43能夠配置在顯示面板11的側面側。
1.5.變形例4 在第1實施方式中,雖然是由1個致動器43驅動感測器單元3的旋轉操作和彎折操作的結構,但也可以在驅動機構4上設置2個致動器43,其中一個致動器43驅動旋轉操作,另一個致動器43驅動彎折操作。在這種情況下,與第1實施方式的驅動機構4相比,雖然增加了致動器43的數量,但不需要第1凸輪41、第2凸輪42、以及滑動構件7。應予說明,可以做成由2個致動器43產生的動力直接驅動感測器單元3的結構,也可以做成在致動器43的任意一者或兩者與感測器單元3之間配置齒輪等動力傳遞部件來進行間接驅動的結構。此外,可以同時開始一個致動器43進行的旋轉操作的驅動和另一個致動器43進行的彎折操作的驅動,也可以在旋轉操作過程中開始彎折操作的驅動,也可以在旋轉操作結束後開始彎折操作。
2.第2實施方式 接下來,以與第1實施方式的不同點為中心,對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進行說明。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不同之處在於驅動機構4的結構。
圖15A至圖15C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操作的示意圖,其示意性地表示了從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正上方看時的操作方式。在如圖15A所示的退避位置處,用虛線表示的感測器單元3配置在顯示面板11的上側面側。感測器單元3設置有鉸鏈結構32,感測器單元3可圍繞鉸鏈結構32彎折。此外,鉸鏈結構32安裝有施力部件(未圖示),可以在使感測器單元3圍繞鉸鏈結構32朝向顯示面11a彎折的方向上施力。施力部件例如是扭轉螺旋彈簧。感測器單元3通過連接部件8與驅動機構4連接。
驅動機構4具備第1凸輪41、第2凸輪42、第1齒輪齒條機構61、第2齒輪齒條機構62、第1施力部件63、第2施力部件64、以及可旋轉驅動第1凸輪41和第2凸輪42的致動器43(未圖示)。第1凸輪41和第2凸輪42可圍繞同一軸旋轉。從俯視角度看,第1凸輪41和第2凸輪42的側面具有形成為以旋轉軸為中心的圓弧狀的第1圓弧面41a和第2圓弧面42a、以及與旋轉軸的距離變化的第1曲面41b和第2曲面42b。第1齒輪齒條機構61具備第1齒條61a和第1小齒輪61b。第1齒條61a的前端與第1凸輪41抵接,並藉由配置在基端側的第1施力部件63,可以向朝向第1凸輪41的方向(圖15A中的右方向)施力。第1施力部件63例如是壓縮彈簧。第1小齒輪61b的輪齒與第1齒條61a卡合,旋轉軸與連接部件8連結。藉由這種結構,當第1小齒輪61b旋轉時,感測器單元3圍繞第1小齒輪61b的旋轉軸旋轉。
第2齒輪齒條機構62具備第2齒條62a和第2小齒輪62b。第2齒條62a的前端與第2凸輪42抵接,藉由配置在基端側的第2施力部件64,可以向朝向第2凸輪42的方向(圖15A中的左方向)施力。第2施力部件64例如是壓縮彈簧。第2小齒輪62b的輪齒與第2齒條62a卡合。此外,第2小齒輪62b上安裝有收納金屬絲65的金屬絲筒管(未圖示),當第2小齒輪62b在一個方向上(圖15A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時,從金屬絲筒管連續拉出金屬絲65,當其向另一方向(圖15A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時,金屬絲65捲繞在金屬絲筒管上。
金屬絲65的一端與感測器單元3連接。在如圖15A所示的退避位置處,金屬絲65在被施以張力的狀態下跨越於感測器單元3與金屬絲筒管間。藉由金屬絲65的張力,感測器單元3可以克服安裝在鉸鏈結構32上的施力部件的施力而不彎折地配置在水平方向上。
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操作進行說明。當致動器43從圖15A的狀態操作時,第1凸輪41和第2凸輪42順時針旋轉。通過第1施力部件63的施力,第1齒條61a的前端與第1凸輪41的第1曲面41b抵接並向右側方向移動。隨著第1齒條61a的移動,第1小齒輪61b逆時針旋轉,由此,感測器單元3圍繞相對於顯示面11a平行的旋轉軸沿顯示面板11的上側面進行旋迴轉動的旋轉操作,形成從邊框13突出的如圖15B所示的狀態。感測器單元3進行旋轉操作的同時,第2齒條62a與第2凸輪42的第2圓弧面42a抵接,因此在左右方向上不移動,第2小齒輪62b不旋轉。藉由金屬絲65的張力,可以維持感測器單元3不彎折的狀態。
當從如圖15B所示的感測器單元3由退避位置旋迴轉動90°後的狀態,第1凸輪41和第2凸輪42進一步順時針旋轉後,感測器單元3開始向顯示面11a進行彎折操作。具體而言,第2齒條62a的前端與第2凸輪42的第2曲面42b抵接,從而其抵抗第2施力部件64的施力向右側方向移動。隨著第2齒條62a的移動,第2小齒輪62b逆時針旋轉,由此,金屬絲65從金屬絲筒管被拉出。隨著金屬絲65鬆弛並且張力減少,安裝在鉸鏈結構32上的施力部件的施力使感測器單元3圍繞鉸鏈結構32彎折。圖15C是表示感測器單元3朝向顯示面11a彎折90°配置在檢測位置後的狀態的圖。在感測器單元3進行彎折操作的同時,第1齒條61a與第1凸輪41的第1圓弧面41a抵接,因此在左右方向上不移動,第1小齒輪61b不旋轉。因此,感測器單元3在彎折操作過程中不進行旋轉操作。此外,通過相反順序進行上述一系列操作,可以使感測器單元3從檢測位置移動到退避位置,並被收納在外殼12內。
同樣在第2實施方式的結構中,可以將感測器單元3在處於退避位置時配置在顯示面板11的側面側,通過旋轉操作和彎折操作,可以使其在退避位置與檢測位置之間順暢地移動。此外,通過使用第1凸輪41和第2凸輪42構成驅動機構4,可以用1個致動器43驅動感測器單元3的旋轉操作和彎折操作。
應予說明,雖然在上述結構中,是在感測器單元3旋迴轉動90°後才開始彎折操作,但旋轉操作和彎折操作的時機不限定於此,也可以通過改變第1凸輪41和第2凸輪42的形狀,而在旋轉操作途中開始彎折操作或同時開始旋轉操作和彎折操作。
3.第3實施方式 接下來,以與第1實施方式的不同點為中心,對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進行說明。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不同點在於:感測器單元3的鉸鏈結構32和驅動機構4的結構。
圖16A至圖16C是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處於退避位置狀態的結構圖。圖16A是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俯視圖,圖16B是側面圖,圖16C是從下方觀察時的圖。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具備沿顯示面板11的側面配置的本體框架90、內藏感測器31的感測器單元3、以及驅動感測器單元3的驅動機構4。本實施方式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配置在顯示面板11的上側面側,矩形板狀的本體框架90沿該上側面的長邊方向(左右方向)配置。感測器單元3和本體框架90通過芯軸91連結。
本體框架90的感測器單元3側的端部一體化地設置有引導部件92,感測器單元3的本體框架90側的端部一體化地設置有沿引導部件92滑動的滑動部件34。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部件92和滑動部件34構成用來實現感測器單元3的彎折操作的鉸鏈結構32。感測器單元3的本體框架90側形成缺口形狀,以避免在旋轉操作時與引導部件92接觸。引導部件92上形成第1斜面92a,滑動部件34上形成第2斜面34a,第1斜面92a和第2斜面34a構成為可相對滑動。
板彈簧34b以面向本體框架90的方式安裝在與滑動部件34的第2斜面34a相反側的面上。板彈簧34b通過對金屬板進行衝壓而一體形成,並通過螺釘等固定手段進行固定。柔性排線93從感測器單元3延伸設置,其用於與顯示裝置1的控制基板(未圖示)連接。板彈簧34b與感測器單元3一起移動,但不與柔性排線93接觸。應予說明,本發明也可以做成在本體框架90上安裝板彈簧34b,滑動部件34與引導部件92接觸的結構。此外,還可以代替板彈簧34b而使用碟形彈簧、扭力彈簧、螺旋彈簧等其他彈簧、或橡膠等其他彈性部件。
在退避位置處,引導部件92的第1斜面92a與滑動部件34的第2斜面34a之間設置有規定的間隙S1。通過調整間隙S1的大小,可以改變開始感測器單元3的旋轉操作後開始彎折操作的時機。在本實施方式中,間隙S1的大小設定成在感測器單元3旋轉操作中途開始彎折操作的方式。應予說明,彎折操作可以與旋轉操作同時開始,也可以在旋轉操作中途開始,或者也可以在旋轉操作結束後再開始。為了使感測器單元3在旋轉操作過程中不與邊框13抵接,較佳為將間隙S1的大小設定成在旋轉操作中途或結束後再開始彎折操作的方式。
在本體框架90上安裝有用來操作芯軸91的臂94。臂94具備第1臂94a、第2臂94b、以及連結第1臂94a和第2臂94b的滑塊94c。第1臂94a通過一體化成形的旋轉軸可旋轉地安裝在本體框架90上。第2臂94b通過螺釘94b1安裝在本體框架90上,且能夠以螺釘94b1為旋轉軸旋轉。此外,第2臂94b的一端連結到芯軸91上。
與電極金屬絲95電連接的第1形狀記憶合金製金屬絲96和第2形狀記憶合金製金屬絲97通過固定螺釘98連結到第1臂94a上。第1形狀記憶合金製金屬絲96和第2形狀記憶合金製金屬絲97通電時,第1形狀記憶合金製金屬絲96和第2形狀記憶合金製金屬絲97伸縮,從而使第1臂94a和第2臂94b旋轉,隨之,芯軸91也會以螺釘94b1為旋轉軸進行旋迴轉動的旋轉操作。應予說明,第1臂94a的旋轉驅動機構不限定於形狀記憶合金製金屬絲,也可以使用馬達或螺線管等其他裝置。
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操作進行說明。在如圖16A至圖16C所示的退避位置處,引導部件92的第1斜面92a與滑動部件34的第2斜面34a之間存在間隙S1。當第2形狀記憶合金製金屬絲97通電收縮後,如圖17A和圖17B所示,第1臂94a和第2臂94b朝向一方向旋轉,芯軸91旋轉。由此,感測器單元3圍繞相對於顯示面11a平行的旋轉軸沿顯示面板11的上側面進行旋迴轉動的旋轉操作,並從邊框13突出。在這種旋轉操作過程中,第1斜面92a與第2斜面34a相互接近,間隙S1逐漸變小。
當第2形狀記憶合金製金屬絲97進一步收縮後,第1斜面92a與第2斜面34a接觸並開始滑動,由此,感測器單元3進行旋轉操作的同時,朝向顯示面11a開始進行彎折操作。具體而言,第1斜面92a被第2斜面34a按壓,這樣,在接近顯示面11a的方向上按壓感測器單元3。應予說明,第2斜面34a是以不阻礙彎折操作的程度的板彈簧34b的施力向接近第1斜面92a的方向施力,由此,第1斜面92a與第2斜面34a可靠地彼此接觸且可滑動。當感測器單元3朝向顯示面11a彎折90°並配置於檢測位置時,停止向第2形狀記憶合金製金屬絲97通電,這樣,感測器31可以面向顯示面11a並測定顯示面板11的光學特性。
當從檢測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動感測器單元3時,對第1形狀記憶合金製金屬絲96通電。第1形狀記憶合金製金屬絲96收縮,第1臂94a向另一方向旋轉,以相反順序進行上述一系列操作,可以將感測器單元3從檢測位置移動到退避位置,並將其收納在外殼12內。
4.第4實施方式 接下來,以與第1實施方式的不同點為中心,對本發明的第4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進行說明。第4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不同點在於驅動機構4的結構。
在如圖18A所示的退避位置處,感測器單元3配置在顯示面板11的上側面側。感測器單元3的基端側設置有鉸鏈結構32,感測器單元3可圍繞鉸鏈結構32彎折。感測器單元3的基端側設置有彎折操作銷33,彎折操作銷33的兩端分別從感測器單元3相對的一對側面突出。
與感測器單元3連接的驅動機構4跨越上側面側和背面側設置。驅動機構4具備支撐部件50、致動器43、小齒輪部件44、以及齒輪部件45。支撐部件50是大致長方體的一對部件,隔著感測器單元3配置,且底面固定在第2基座47上。彎折操作銷33的兩端以能夠分別相對於支撐部件50旋轉的方式插入到各支撐部件50的與感測器單元3相對的側面上。
齒輪部件45用螺釘47a安裝在第2基座47上,且能夠以該螺釘47a作為旋轉軸旋轉。致動器43的旋轉運動通過小齒輪部件44傳遞到齒輪部件45後,齒輪部件45旋轉,由此,固定有齒輪部件45的第2基座47、固定在第2基座47上的一對指示部件、以及在支撐部件上插入彎折操作銷33的感測器單元3以螺釘47a為旋轉軸旋轉。
接下來,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操作。當致動器43從圖18A的狀態進行操作時,齒輪部件45旋轉,感測器單元3開始旋迴轉動。本實施方式的感測器單元3圍繞相對於顯示面11a平行的旋轉軸轉動,具體而言,是以螺釘47a為旋轉軸並沿著顯示面板11的上側面,進行在俯視情況下逆時針的旋迴轉動的旋轉操作。
如圖18B所示,感測器單元3一邊進行旋轉操作,一邊以彎折操作銷33為旋轉軸圍繞該旋轉軸旋轉並朝向顯示面11a進行彎折的彎折操作。本實施方式的感測器單元3配置成在退避位置處下表面與顯示面板11的上側面接觸。當從退避位置開始旋轉操作且感測器單元3從邊框13突出時,感測器單元3的下表面與顯示面板11的前緣的一部分接觸,並同時以藉由自身重量倒下的方式通過鉸鏈結構32向顯示面11a彎折。
圖18C是表示感測器單元3從圖18B的狀態進一步執行旋轉操作和彎折操作後配置在檢測位置後的狀態的圖。感測器單元3從在退避位置處沿顯示面板11的上側面配置成水平方向的狀態下旋迴轉動90°,形成彎折90°後的狀態。由此,感測器31能夠面向顯示面11a並測定顯示面板11的光學特性。當從檢測位置將感測器單元3向退避位置移動時,以相反的順序進行上述一系列動作。這時,感測器單元3隨著旋迴轉動,下表面與顯示面板11的前緣的一部分接觸,並被前緣抵住而抬起,從而能夠以彎折操作銷33為旋轉軸向遠離顯示面11a的方向旋轉並最終形成水平狀態。
應予說明,本發明也可以做成在鉸鏈結構32上安裝施力部件(未圖示)的結構,以使感測器單元3圍繞鉸鏈結構32向顯示面11a彎折的方向上施力。施力部件例如是扭轉螺旋彈簧。由此,可以在檢測位置處,使感測器單元3被按壓以使其更接近顯示面11a。此外,即使當感測器單元3設置在位於退避位置的顯示面板11的上側面以外的側面側時,感測器單元3也能夠朝向顯示面11a彎折。
5.第5實施方式 接下來,以與第1實施方式的不同點為中心,對本發明的第5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進行說明。第5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不同點在於感測器單元3可在長邊方向伸縮。
5.1.基本形態 圖19A和圖19B是表示第5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操作的立體圖。應予說明,在圖19A和圖19B中,從可視性的角度出發,省略了第1凸輪41。本實施方式的感測器單元3具備用虛線表示的筐體35和感測器頭36。
感測器頭36是板狀的部件,在如圖19A所示的退避位置處,下表面設置有感測器31。感測器頭36構成為可從筐體35進出的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感測器單元3的前端側的端面形成有開口部37,感測器頭36經過開口部37進出。感測器頭36和筐體35的內壁38由施力部件39連接,施力部件39從開口部37向押出方向對感測器頭36施力。施力部件39例如是壓縮彈簧。第1基座46上設置有基座銷46b,基座銷46b與金屬絲66的一端連接。齒輪部件45的上面設置有金屬絲引導件45e,該金屬絲引導件45e的高度為不干擾配置在齒輪部件45的上方的第1凸輪41的程度的高度。金屬絲66經由金屬絲引導件45e延伸到感測器頭36,另一端與感測器頭36連接。
在如圖19A所示的退避位置處,金屬絲66在被施以張力的狀態下從基座銷46b拉伸到感測器頭36。藉由抵抗施力部件39的施力的金屬絲66的張力,感測器頭36被拉入到筐體35內並被收納其中。當驅動機構4驅動感測器單元3後,通過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旋轉操作和彎折操作,感測器單元3移動到如圖19B所示的檢測位置。具體而言,是隨著齒輪部件45旋轉,金屬絲引導件45e與基座銷46b之間的距離減小,金屬絲的張力變小。施力部件39的施力使感測器頭36的至少一部分從開口部37突出。由此,感測器31可以面向顯示面11a並且測定顯示面板11的光學特性。應予說明,感測器頭36從筐體35突出的突出長度可以通過適宜設定齒輪部件45的旋轉中心和金屬絲引導件45e之間的距離來進行調整。此外,通過以相反的順序執行上述一系列操作,可以在將感測器頭36收納在筐體35內的同時,使感測器單元3從檢測位置移動到退避位置。
在本實施方式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結構中,感測器單元3能夠在長邊方向上伸縮。因此,在檢測位置處,可以使感測器頭36從筐體35突出並達到更靠近顯示器中心的位置。此外,在退避位置處,還可以將感測器頭36收納在筐體35內,從而能夠緊湊地將其收納起來。
應予說明,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將金屬絲66的一端與固定在第1基座46上的基座銷46b進行連接,但金屬絲的連接方式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將金屬絲66的一端連接到馬達等致動器(未圖示)的芯軸上安裝的金屬絲筒管(未圖示)上,從而可以從金屬絲筒管連續地拉出或捲取金屬絲66。在這種結構中,通過金屬絲66的捲取和拉出,可以增減張力,以至於能夠自由地調整感測器頭36從筐體35突出的突出長度。
此外,本實施方式中的感測器單元3的伸縮結構可以適用於任意一種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結構,其只要是能夠設置基座銷46b以及與基座銷46b的距離可變的金屬絲引導件45e的結構即可。例如,該伸縮結構可以適用於第2至第4實施方式中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 5.2.變形例 圖20A和圖20B表示的是第5實施方式的變形例。在該變形例中,感測器頭36和筐體35的內壁38是通過施力部件39連接,施力部件39向將感測器頭36拉入到筐體35內的方向施力。施力部件39例如是拉伸彈簧。此外,使用2根金屬絲66,金屬絲66的一端分別與一對第2凸輪42側面連接。感測器單元3的內壁上隔著感測器頭36設置有一對滑輪40,金屬絲66經過滑輪40,且作為另一端的第2端部連接到感測器頭36的驅動機構4側的側面。
在如圖20A所示的退避位置處,滑動構件7的旋轉操作銷72位於第1槽51的始端51a,感測器單元3的彎折操作銷33位於第3槽56的第1部分57的始端57a。在該狀態下,感測器頭36被施力部件39的施力拉入並收納在筐體35內。驅動機構4驅動感測器單元3後,通過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旋轉操作和彎折操作,感測器單元3移動到如圖20B所示的檢測位置。具體而言,滑動構件7沿齒輪部件45的載置槽45c向感測器單元3側移動,彎折操作銷33沿第3槽56的第1部分57移動,由此,感測器單元3向從一對第2凸輪42被押出的方向移動。隨著感測器單元3的該移動,與第2凸輪42連接的金屬絲66的一端和滑輪40之間的距離變大,從而與金屬絲66的另一端連接的感測器頭36被拉向與滑輪40接近的方向。藉由金屬絲66的張力,感測器頭36抵抗施力部件39的施力從開口部37突出。彎折操作銷33到達第3槽56的第1部分57的終端57b後,當它沿著第2部分58移動時,與第2凸輪42連接的金屬絲66的一端和滑輪40之間的距離是恒定的,因此感測器頭36可以保持突出狀態。由此,感測器31能夠面向顯示面11a並測定顯示面板11的光學特性。
6.其他實施方式 以上,對各種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這些是作為示例而進行描述,本發明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不限定於這些實施方式的結構。
邊框13的設置位置和退避位置處的感測器單元3的配置位置不限定於顯示面板11的上側面側。第1至第5實施方式及其變形例中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結構中的邊框13的設置位置和退避位置處的感測器單元3的配置位置也可以適用於顯示面板11的下側面側、左側面側、以及右側面側。
雖然在第1、2、4、5實施方式的驅動機構4中,使用小齒輪部件44和齒輪部件45來傳遞由致動器43產生的旋轉運動,但驅動機構4的結構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替代小齒輪部件44和齒輪部件45而使用可捲取和退繞的金屬絲和施力部件,利用金屬絲的張力來傳遞旋轉運動,同時利用施力部件的施力來實現彎折操作的結構。或者,也可以使用形狀記憶合金製金屬絲,利用金屬絲的伸縮來產生旋轉運動。
1:顯示裝置 2: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 3:感測器單元 4:驅動機構 7:滑動構件 7a:第1部件 7a1:突出部 7b:第2部件 7b1:長孔 7c:連結部 8:連接部件 11:顯示面板 11a:顯示面 12:外殼 13:邊框 14:開口部 30:遮光部件 30a:採光窗 31:感測器 32:鉸鏈結構 33:彎折操作銷 34:滑動部件 34a:第2斜面 34b:板彈簧 35:筐體 36:感測器頭 37:開口部 38:內壁 39:施力部件 40:滑輪 41:第1凸輪 41a:第1圓弧面 41b:第1曲面 42:第2凸輪 42a:第2圓弧面 42b:第2曲面 43:致動器 44:小齒輪部件 44a:圓筒部 44b:齒輪部 45:齒輪部件 45a:齒輪部 45b:突出部 45c:載置槽 45d:插入孔 45e:金屬絲引導件 46:第1基座 46a:凸起 46b:基座銷 47:第2基座 47a:螺釘 48:墊圈 49:支架 50:支撐部件 51:第1槽 51a:始端 51b:終端 52:第2槽 52a:始端 52b:終端 53:第1螺孔 53a:螺釘 54:第2螺孔 55:第3螺孔 56:第3槽 57:第1部分 57a:始端 57b:終端 58:第2部分 58a:始端 58b:終端 61:第1齒輪齒條機構 61a:第1齒條 61b:第1小齒輪 62:第2齒輪齒條機構 62a:第2齒條 62b:第2小齒輪 63:第1施力部件 64:第2施力部件 65:金屬絲 66:金屬絲 71:連接部 72:旋轉操作銷 73:狹縫狀貫通孔 90:本體框架 91:芯軸 92:引導部件 92a:第1斜面 93:柔性排線 94:臂 94a:第1臂 94b:第2臂 94b1:螺釘 94c:滑塊 95:電極金屬絲 96:第1形狀記憶合金製金屬絲 97:第2形狀記憶合金製金屬絲 98:固定螺釘
圖1 A及1B是具備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顯示裝置1的立體圖。其中,圖1A表示的是感測器單元3處於退避位置的狀態,圖1B表示的是感測器單元3處於檢測位置的狀態。 圖2是表示感測器單元3位於退避位置狀態時,從上方及顯示面板11的背面側觀察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時的立體圖。 圖3是從圖2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取下第1凸輪41後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4是從上方觀察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時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從下方觀察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時的分解立體圖。 圖6是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第1凸輪41的俯視圖。 圖7是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第2凸輪42的側面圖。 在圖8A及8B中,圖8A是示意性地表示圖1A中的A部分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操作的圖,其表示的是感測器單元3位於退避位置處的狀態。圖8B是表示從圖8A取下第1凸輪41後的狀態的圖。 在圖9A及9B中,圖9A是表示感測器單元3從圖8A的退避位置進行旋轉操作後的狀態的圖。圖9B是表示從圖9A取下第1凸輪41後的狀態的圖。 在圖10A及10B中,圖10A是表示感測器單元3從圖9A的狀態進一步進行旋轉操作和彎折操作後的狀態的圖。圖10B是表示從圖10A取下第1凸輪41後的狀態的圖。 在圖11A及11B中,圖11A是表示感測器單元3從圖10A的狀態移動到檢測位置後的狀態的圖。圖11B是表示從圖11A取下第1凸輪41後的狀態的圖。 圖12A至12D是用來示意性地說明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3的彎折操作中的滑動構件7和彎折操作銷33的移動的圖。其中,圖12A是圖8A的B-B線的截面圖,圖12B是圖9A的C-C線的截面圖,圖12C是圖10A的D-D線的截面圖,圖12D是圖11A的E-E線的截面圖。 圖13是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1的滑動構件7的立體圖。 圖14是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2的滑動構件7的立體圖。 圖15A至15C是從上方觀察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時的操作方式的示意圖。其中,圖15A是表示感測器單元3位於退避位置狀態的圖,圖15B是表示感測器單元3從退避位置進行旋轉操作後的狀態的圖,圖15C是表示感測器單元3位於檢測位置狀態的圖。 圖16A至16C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位於退避位置狀態的結構圖。其中,圖16A是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俯視圖,圖16B是側面圖,圖16C是從下方觀察時的圖。 圖17A及17B是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在進行旋轉操作過程中的結構圖。其中,圖17A是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俯視圖,圖17B是從下方觀察時的圖。 圖18A至18C是表示第4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操作的示意圖。其中,圖18A是表示感測器單元3位於退避位置狀態的圖,圖18B是表示感測器單元3從退避位置向檢測位置移動過程中的狀態的圖,圖18C是表示感測器單元3位於檢測位置狀態的圖。 圖19A及19B是表示第5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操作的示意圖。其中,圖19A表示的是感測器單元3位於退避位置且感測器頭36被收納在筐體35內的狀態的圖,圖19B是表示感測器單元3位於檢測位置且感測器頭36從筐體35突出後的狀態的圖。 圖20A及20B是表示第5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2的操作的示意圖。其中,圖20A是表示感測器單元3位於退避位置且感測器頭36被收納在筐體35內的狀態的圖,圖20B是表示感測器單元3位於檢測位置且感測器頭36從筐體35突出後的狀態的圖。
1:顯示裝置
2: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
11:顯示面板
11a:顯示面
12:外殼
13:邊框

Claims (13)

  1. 一種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其具備 具有感測器的感測器單元;以及 與該感測器單元連接並驅動該感測器單元的驅動機構;其中, 該感測器測定具備顯示圖像的顯示面的顯示面板的光學特性, 該感測器單元在退避位置時設置在該顯示面板的側面側,在檢測位置時設置成該感測器面向該顯示面, 該驅動機構驅動該感測器單元後,該感測器單元移動,從而在該退避位置與該檢測位置之間切換位置, 當該驅動機構驅動該感測器單元後,該感測器單元通過從該退避位置圍繞相對於該顯示面非垂直的旋轉軸進行旋迴轉動的旋轉操作和藉由鉸鏈結構向該顯示面彎折的彎折操作移動到該檢測位置。
  2. 如請求項1之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其中, 該顯示面板的該側面側的周緣設置有邊框, 該感測器單元構成為通過該旋轉操作從該邊框突出後進行該彎折操作。
  3. 如請求項1或2之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其中, 該驅動機構設置在該顯示面板的該側面側、或跨越該顯示面板的該側面側和背面側設置。
  4. 如請求項1或2之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其中, 該感測器單元構成為在該旋轉操作中途開始該彎折操作。
  5. 如請求項1或2之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其中, 該鉸鏈結構設置在該感測器單元的基端側, 該感測器設置在該感測器單元的前端側。
  6. 如請求項1或2之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 具備滑動構件, 該滑動構件與該鉸鏈結構連接且設置在該感測器單元的基端側, 該感測器設置在該感測器單元的前端側。
  7. 如請求項6之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其中, 該滑動構件具備與該鉸鏈結構連接的第1部件和與第1部件連接的第2部件, 第1部件可相對於第2部件旋轉。
  8. 如請求項6之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其中, 該滑動構件在與該鉸鏈結構連接側的相反側的端部具備旋轉操作銷。
  9. 如請求項8之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 具備彎折操作銷, 該彎折操作銷以兩端分別從該感測器單元的相對的一對側面突出的方式設置在該感測器單元的該基端側。
  10. 如請求項9之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其中, 該驅動機構具備第1凸輪、第2凸輪、以及致動器, 第1凸輪具備第1槽和與第1槽連續形成的第2槽, 第2凸輪具備第3槽, 通過該旋轉操作銷沿第1槽移動,該感測器單元進行該旋轉操作,通過該旋轉操作銷沿第2槽移動的同時該彎折操作銷沿第3槽移動,該感測器單元進行該彎折操作。
  11. 如請求項1或2之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其中 該鉸鏈結構具備設置在該驅動機構側的第1斜面和設置在該感測器單元側的第2斜面, 通過第1斜面和第2斜面相互滑動,進行該感測器單元的該彎折操作。
  12. 如請求項1或2之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其中 該感測器單元在長邊方向上可伸縮。
  13. 一種顯示裝置,具備如請求項1~12中任一項之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和該顯示面板。
TW112102050A 2022-01-21 2023-01-17 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及顯示裝置 TWI8368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08104 2022-01-21
JP2022008104 2022-01-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1456A true TW202331456A (zh) 2023-08-01
TWI836868B TWI836868B (zh) 2024-03-2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39996A1 (ja) 2023-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90399B2 (ja) 車両用表示装置
US6682157B2 (en) Panel driving device
JP6222988B2 (ja) 表示装置
JP4951711B1 (ja) 光センサ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20070215299A1 (en) Roller Blind System
CN112995364B (zh) 移动终端
JP4734555B2 (ja) センサユニット作動機構、光測定器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528790B2 (ja) 車両用ウインドウシェード装置
CN112995365B (zh) 电子装置
CN112788162A (zh) 一种折叠屏弯折机构及移动终端
JP2012066715A (ja) サンシェード装置
JP5644559B2 (ja) スクリーン装置
JP2011022226A5 (zh)
CN109941074A (zh) 用于可移动体的供电结构以及余长吸收机构
WO2016157368A1 (ja) 表示装置
TW202331456A (zh) 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及顯示裝置
TWI836868B (zh) 感測器單元驅動裝置及顯示裝置
JP2011156960A (ja) 車両用ウインドウシェード装置
US5982637A (en) Electric apparatus mounted on vehicle
JP6061525B2 (ja) 車両用表示装置
JP5797063B2 (ja) 表示装置
US20230132282A1 (en) Display device
JP2904035B2 (ja) 収納式パネル装置
JP2011253581A (ja) ドア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803021B2 (ja) 環境試験装置の扉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