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23278A - 使用抗硬骨抑素抗體治療成骨不全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使用抗硬骨抑素抗體治療成骨不全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23278A
TW202323278A TW111137296A TW111137296A TW202323278A TW 202323278 A TW202323278 A TW 202323278A TW 111137296 A TW111137296 A TW 111137296A TW 111137296 A TW111137296 A TW 111137296A TW 202323278 A TW202323278 A TW 20232327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clerostatin
antibody
seq
amino acid
acid seque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7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阿拉斯泰爾 麥金農
阿倫 米斯特里
艾摩 凱基斯
麥可 奧明斯基
Original Assignee
英商米雷奧生物製藥3公司
美商超基因克斯製藥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英商米雷奧生物製藥3公司, 美商超基因克斯製藥公司 filed Critical 英商米雷奧生物製藥3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232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327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2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growth factors ; against growth regul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4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ose, timing or administration schedu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2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 C07K2317/24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containing regions, domains or residues from different species, e.g. chimeric, humanized or veneere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Abstract

揭示用於治療罹患成骨不全之患者之方法及給藥方案,其包括向該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本發明亦提供一種用於治療成骨不全之抗硬骨抑素抗體,該治療包括根據某些給藥方案每個月投與治療有效量之該抗硬骨抑素抗體。

Description

使用抗硬骨抑素抗體治療成骨不全之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抗體及給藥方案以及其作為醫藥組合物之用途,更具體言之,係關於抗硬骨抑素抗體在治療成骨不全中之長期使用。
成骨不全(OI)係一種罕見之結締組織遺傳性病症,其特徵為骨脆性及骨量減少。OI包含一組遺傳性病症,此等病症主要(但並非總是)由編碼I型膠原蛋白之基因突變引起。大約85%之病例與編碼I型膠原蛋白之兩種基因(COL1A1及COL1A2)之一的突變有關。臨床上,OI之特徵為骨骼脆弱,容易骨折且無任何創傷。
臨床分類系統將OI分為I-V型。I型OI患者常罹患輕度非變形性疾病,通常與COL1A1中之過早終止密碼子有關。此缺陷導致I型膠原蛋白之產生速率降低,且骨骼中膠原蛋白之數量減少。II型OI患者通常在圍產期死亡,原因在於包括肋骨之多處嚴重骨折導致呼吸衰竭。III型及IV型OI通常與COL1A1及COL1A2中之甘胺酸取代有關,此為一種定性缺陷,可阻止I型膠原蛋白之3條多肽鏈適當交織形成正常的三重α螺旋結構。III型OI為嬰兒期存活下來之患病兒童中最嚴重之OI形式,而IV型患者具有輕度至中度骨骼畸形。
可用於治療骨骼相關疾病之治療劑包括抗硬骨抑素抗體。高親和力、中和、全人類抗硬骨抑素單株抗體(統稱為「人類抗硬骨抑素單株抗體」)及其有效活體外活性及活體內活性揭示於例如美國專利第7,879,322號、第8,246,953號及第8,486,661號中,該等專利特此以引用之方式整體併入。WO2018/115879A1及WO2018/115880A1中揭示使用抗硬骨抑素抗體治療OI,該等專利特此以引用之方式整體併入。額外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例如以下中描述之抗體:WO2013/019954A1;美國專利第8,003,108號、第7,592,429號及第8,017,120號;及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10044978A1號;該等專利特此以引用之方式整體併入。例如,在WO2021/030179A1中揭示此類抗體之調配物,該專利特此以引用之方式整體併入。
額外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例如在WO2008/ 115732A2中描述之彼等抗體,該專利特此以引用之方式整體併入。
額外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例如在美國專利第10,449,250號中描述之彼等抗體,該專利特此以引用之方式整體併入。
額外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例如在WO2015/ 087187A1中描述之彼等抗體,該專利特此以引用之方式整體併入。
仍然需要進一步及改善之OI治療選擇。
實例中報導之研究結果意外地表明,人類OI患者可成功地用抗硬骨抑素抗體進行長期治療。此等結果顯示,儘管抗硬骨抑素抗體對骨轉換生物標記物之作用在治療第一個月後達到峰值,且接著減弱,但對骨質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影響顯示出持續改善(遠遠超過生物標記物反應之減弱)。
因此,在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用抗硬骨抑素抗體長期(long-term)或長期(chronic)治療成骨不全(OI)之方法。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揭示案提供一種用於治療人類患者之成骨不全(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之時段。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 VH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7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及/或(b) VL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8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7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H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8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L多肽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 VH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及/或(b) VL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19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H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19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L多肽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 VH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20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及/或(b) VL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20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20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H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20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L多肽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重鏈可變區CDR1,其包含SEQ ID NO: 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b)重鏈可變區CDR2,其包含SEQ ID NO: 1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c)重鏈可變區CDR3,其包含SEQ ID NO: 2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d)輕鏈可變區CDR1,其包含SEQ ID NO: 3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e)輕鏈可變區CDR2,其包含SEQ ID NO: 4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f)輕鏈可變區CDR3,其包含SEQ ID NO: 5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重鏈可變區CDR1,其包含SEQ ID NO: 17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b)重鏈可變區CDR2,其包含SEQ ID NO: 17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c)重鏈可變區CDR3,其包含SEQ ID NO: 2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d)輕鏈可變區CDR1,其包含SEQ ID NO: 3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e)輕鏈可變區CDR2,其包含SEQ ID NO: 18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f)輕鏈可變區CDR3,其包含SEQ ID NO: 18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重鏈可變區CDR1,其包含SEQ ID NO: 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b)重鏈可變區CDR2,其包含SEQ ID NO: 17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c)重鏈可變區CDR3,其包含SEQ ID NO: 2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d)輕鏈可變區CDR1,其包含SEQ ID NO: 3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e)輕鏈可變區CDR2,其包含SEQ ID NO: 18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f)輕鏈可變區CDR3,其包含SEQ ID NO: 18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為以下中描述之抗體:美國專利第7,879,322號、第8,246,953號、第8,486,661號、第8,003,108號、第7,592,429號、第8,017,120號或第10,449,250號;國際專利申請案第WO2018/115879A1號、第WO2018/115880A1號、第WO2013/ 019954A1號、第WO2008/115732A2號或第WO2015/ 087187A1號;或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10044978A1號;該等案特此以引用之方式整體併入。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係選自塞曲蘇單抗(setrusumab)、羅莫珠單抗(romosozumab)及布索珠單抗(blosozumab)。
在一些實施例中,每個月,亦即每月向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之時段。在一個實施例中,每個月,亦即每月向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8個月之時段。在另一實施例中,每個月,亦即每月向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24個月之時段。在又一實施例中,每個月,亦即每月向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30個月之時段。在又一實施例中,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36個月之時段。在又一實施例中,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多18年之時段。
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在治療人類患者12個月後增加小梁骨質密度(BMD)。在一相關實施例中,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在治療人類患者12個月後使腰椎BMD增加5%或更多。BMD可藉由雙能x射線吸收測定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量測。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在治療人類患者12個月後使腰椎骨質密度(BMD)增加5%或更多。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揭示之長期(chronic)或長期(long-term)給藥方案有效治療任何導致骨折或虛弱之將受益於長期給藥的骨遺傳疾病,諸如OI。在一些實施例中,OI為I型OI、III型OI或IV型OI。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患者在COL1A1及/或COL1A2基因中具有一或多個突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患者為兒科患者。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患者為成年患者。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患者為0-17歲之兒童且抗硬骨抑素抗體以20-50 mg/kg之劑量投與。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每月以10-50 mg/kg之劑量投與。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每月以選自10 mg/kg、15 mg/kg、20 mg/kg、25 mg/kg、30 mg/kg、35 mg/kg、40 mg/kg、45 mg/kg及50 mg/kg之劑量投與。在另一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每月以10 mg/kg之劑量投與。在又一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每月以20 mg/kg之劑量投與。在又一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每月以40 mg/kg之劑量投與。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靜脈內或皮下投與。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靜脈內投與。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引用
本申請案主張2021年9月30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3/250,918號及2022年9月8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3/374,982號的優先權及權益,該等臨時專利申請案以引用之方式整體併入本文中。 序列表
本申請案含有一個序列表,該序列表已經由EFS-Web以XML格式申請。名為「ULG-5006PC_122626-5006_Sequence Listing」之XML複本之內容創建於2022年9月22日,且大小為227,000位元組,其內容以引用之方式整體併入本文中。
本發明基於意想不到且令人驚訝之發現,亦即儘管常規用於確定骨轉換之生物標記物在塞曲蘇單抗療法開始後不久減弱,但塞曲蘇單抗在患有骨相關疾病(成骨不全;OI)之人類患者中提供持續的BMD增加,不會隨著生物標記物一起減弱。經由每月投與塞曲蘇單抗治療一年之人類OI患者在治療期內顯示BMD持續增加:前六個月之增加與後六個月之增加相似(實例1)。相比之下,骨轉換生物標記物反應在一個月後達到峰值,然後減弱,在六個月療法後恢復至與基線無統計學顯著差異之水準。雖然基於抗硬骨抑素抗體之療法已顯示對其他骨病之功效會隨著時間之推移而喪失且必須在一年後停止,但目前之發現表明,使用抗硬骨抑素抗體進行長期治療可在12個月療法後提供持續之OI治療功效。
作為背景,硬骨抑素係一種天然存在之蛋白質,在人類中由SOST基因編碼。硬骨抑素為一種分泌糖蛋白,其具有C端半胱胺酸結樣(CTCK)域,且序列與DAN (神經母細胞瘤中經差異篩選選擇之基因畸變)家族骨成形性蛋白(BMP)拮抗劑相似。
抗硬骨抑素抗體已顯示可促進骨形成及密度,且在治療人類骨相關病症(包括骨質疏鬆症及OI)方面提供有益作用。一種抗硬骨抑素抗體(羅莫珠單抗,以EVENITY™銷售)經FDA批准用於治療骨折高風險之絕經後婦女之骨質疏鬆症。但是,在12個月之治療劑量後,EVENITY™之合成代謝作用減弱(參見EVENITY™處方資訊-「適應症及用法」部分,04/2020修訂版)。因此,EVENITY™使用之持續時間限制為12個月劑量,之後,若仍然需要骨質疏鬆症療法,則建議繼續使用抗再吸收劑治療。
本發明之實例表明,抗硬骨抑素抗體對BMD之作用在治療OI之12個月劑量後不會減弱。此結果特別令人驚訝,因為骨轉換生物標記物之反應在抗硬骨抑素抗體療法僅一個月後即達到峰值,之後骨轉換生物標記物之反應迅速減弱。治療12個月後BMD持續增加,即使生物標記物反應早已明顯減弱,此表明抗硬骨抑素抗體治療特別適合OI之長期治療。因此,每月一次之抗硬骨抑素抗體療法提供延長OI治療之優勢,無需因抗體作用減弱而停止治療。因此,抗硬骨抑素抗體療法之臨床效用出乎意料地包括對諸如OI之導致人類骨折或虛弱之骨遺傳疾病的長期(chronic)或長期(long-term)治療。
因此,本發明係針對使用抗硬骨抑素抗體長期治療諸如OI之導致骨折或虛弱之骨遺傳疾病的方法。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OI之治療,其中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
本發明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之方法及用途係出乎意料且令人驚訝的,因為OI患者之每月治療引起BMD在12個月內持續增加,即使骨轉換生物標記物之反應在一個月後達到峰值且接著減弱。 定義
為使本發明能夠更容易理解,首先定義某些術語。詳細說明中闡述額外定義。
術語「包含」涵蓋「包括」以及「組成」,例如「包含」X之組合物可完全由X組成,或可包括例如X+Y之附加物。
關於數值x之術語「約」意謂例如x±10%。
術語「硬骨抑素」係指SEQ ID NO: 155 (MQLPLALCLVCLLVHTAFRVVEGQGWQAFKNDATEIIPELGEYPEPPPELENNKTMNRAENGGRPPHHPFETKDVSEYSCRELHFTRYVTDGPCRSAKPVTELVCSGQCGPARLLPNAIGRGKWWRPSGPDFRCIPDRYRAQRVQLLCPGGEAPRARKVRLVASCKCKRLTRFHNQSELKDFGTEAARPQKGRKPRPRARSAKANQAELENAY)。重組人類硬骨抑素可自R&D Systems (Minneapolis, Minn., USA;2006目錄號1406-ST-025)獲得。此外,重組小鼠硬骨抑素/SOST可自R&D Systems (Minneapolis, Minn., USA;2006目錄號1589-ST-025)購得。美國專利第6,395,511號及第6,803,453號以及美國專利公開案20040009535及20050106683一般均提到抗硬骨抑素抗體。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抗體」包括全抗體及任何抗原結合片段(亦即,「抗原結合部分」)或其單鏈。天然存在之「抗體」為一種糖蛋白,包含至少兩條重(H)鏈及兩條輕(L)鏈,由二硫鍵相互連接。各重鏈包含重鏈可變區(本文縮寫為VH)及重鏈恆定區。重鏈恆定區包含三個域,CH1、CH2及CH3。各輕鏈包含輕鏈可變區(本文縮寫為VL)及輕鏈恆定區。輕鏈恆定區包含一個域,CL。VH及VL區可進一步細分為超變異區,稱為互補決定區(CDR),穿插有更保守之區域,稱為構架區(FR)。各VH及VL由三個CDR及四個FR構成,按以下順序自胺基端排列至羧基端:FR1、CDR1、FR2、CDR2、FR3、CDR3、FR4。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含有一個與抗原相互作用之結合域。抗體之恆定區可介導免疫球蛋白與宿主組織或因子之結合,包括免疫系統之各種細胞(例如,效應細胞)及經典補體系統之第一組分(C1q)。在一個實施例中,本文提及抗體涵蓋經分離、單株、人類及人類化單株抗體。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抗體之「抗原結合部分」係指保留與抗原(例如,硬骨抑素)特異性結合之能力的全長抗體或抗體之一或多個片段。已表明,抗體之抗原結合功能可藉由全長抗體之片段來實現。術語抗體之「抗原結合部分」中涵蓋之結合片段的實例包括Fab片段,其為由VL、VH、CL及CH1域組成之單價片段;F(ab) 2片段,其為包含兩個由鉸鏈區二硫鍵連接之Fab片段的二價片段;由VH及CH1域組成之Fd片段;由抗體單臂之VL及VH域組成之Fv片段;dAb片段(Ward等人, 1989 Nature 341:544-546),其由VH域組成;以及經分離之互補決定區(CDR)。
此外,儘管Fv片段之兩個域VL及VH由單獨基因編碼,但其可使用重組方法藉由合成連接子接合,使其能夠製成VL與VH區配對形成單價分子的單個蛋白質鏈(稱為單鏈Fv (scFv);參見例如Bird等人, 1988 Science 242:423-426;及Huston等人, 1988 Proc. Natl. Acad. Sci. 85:5879-5883)。此類單鏈抗體亦意欲涵蓋在抗體之術語「抗原結合部分」中。此等抗體片段使用所屬領域技術人員已知之習知技術獲得,且以與完整抗體相同之方式針對效用來篩選片段。
如本文所用,「經分離之抗體」係指實質上不含具有不同抗原特異性之其他抗體的抗體(例如,特異性結合硬骨抑素之經分離之抗體實質上不含特異性結合硬骨抑素以外之抗原的抗體)。然而,特異性結合硬骨抑素之經分離之抗體可與其他抗原(諸如來自其他物種之硬骨抑素分子)具有交叉反應性。此外,經分離之抗體可實質上不含其他細胞物質及/或化學物質。在一個實施例中,本文中提及抗體係指經分離之抗體。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單株抗體」或「單株抗體組合物」係指具有單一分子組成之抗體分子製劑。單株抗體組合物對特定抗原決定基展現出單一結合特異性及親和力。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人類抗體」意欲包括具有構架區及CDR區均來源於人類來源序列之可變區的抗體。此外,若人類抗體含有恆定區,則恆定區亦來源於此類人類序列,例如人類生殖系序列,或人類生殖系序列之突變型式,或來源於含有源自人類構架序列之共同構架序列的抗體,如Knappik等人 (2000. J Mol Biol 296, 57-86)中所述。
人類抗體可包括未由人類序列編碼之胺基酸殘基(例如,藉由活體外隨機或位點特異性誘變或活體內體細胞突變引入之突變)。然而,如本文所用之術語「人類抗體」不意欲包括源自另一種哺乳動物物種(諸如小鼠)生殖系之CDR序列已移植至人類構架序列上的抗體。
術語「人類單株抗體」係指展現單一結合特異性之抗體,其具有構架及CDR區均來源於人類序列之可變區。在一個實施例中,人類單株抗體由雜交瘤產生,雜交瘤包括與永生化細胞融合之B細胞,該B細胞自基因組包含人類重鏈轉殖基因及輕鏈轉殖基因之轉殖基因非人類動物(例如轉殖基因小鼠)獲得。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重組人類抗體」包括藉由重組手段製備、表現、產生或分離之所有人類抗體,諸如自針對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進行轉殖基因或轉染色體之動物(例如小鼠)或由其製備之雜交瘤中分離的抗體,自經轉型以表現人類抗體之宿主細胞、例如自轉染瘤中分離之抗體,自重組組合人類抗體文庫中分離之抗體,以及藉由涉及將全部或部分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序列剪接至其他DNA序列之任何其他手段製備、表現、產生或分離之抗體。此類重組人類抗體具有構架及CDR區來源於人類生殖系免疫球蛋白序列之可變區。然而,在某些實施例中,此類重組人類抗體可進行活體外誘變(或者,當使用針對人類Ig序列進行轉殖基因之動物時,進行活體內體細胞誘變),因此重組抗體之VH及VL區之胺基酸序列為雖然來源於人類生殖系VH及VL序列且與之相關,但可能不天然存在於活體內人類抗體生殖系庫中的序列。
在一個實施例中,且如本文所用,結合硬骨抑素之抗體(例如抗硬骨抑素抗體)意謂其特異性地結合於硬骨抑素多肽。「特異性地結合於硬骨抑素多肽」意欲指抗體以1×10 -8M或更小、1×10 -9M或更小或1×10 -10M或更小之K D與硬骨抑素多肽結合。如本文所用之術語「K D」意欲指解離常數,其由K d與K a(亦即K d/K a)之比率獲得,且表示為莫耳濃度(M)。抗體之K D值可使用所屬領域已確立之方法來確定。確定抗體K D之方法係藉由使用表面電漿子共振,或使用生物感測器系統,諸如Biacore ®系統。
評估抗體對各種物種之硬骨抑素之結合能力的標準分析法為所屬領域已知的,包括例如ELISA、西方墨點法及RIA。WO2009/047356中詳細描述合適分析法。抗體之結合動力學(例如,結合親和力)亦可藉由所屬領域已知之標準分析法,諸如藉由Biacore分析來評估。WO2009/047356中進一步詳細描述評估抗體對硬骨抑素功能特性(例如受體結合、預防或改善骨質溶解)影響之分析法。
如本文所用,兩個序列之間的一致性百分比為序列共用之一致位置數之函數(亦即,一致性% = 一致位置數/總位置數×100),此考慮到間隙數及各間隙之長度,需要引入此等間隔以實現兩個序列之最佳比對。序列比較及兩個序列之間的一致性百分比之確定可使用數學演算法來完成,如下面之非限制性實例中所述。
兩個胺基酸序列之間的一致性百分比可使用E. Meyers及W. Miller之演算法(Comput. Appl. Biosci., 4:11-17, 1988)來確定,該演算法已併入ALIGN程式(2.0版),使用PAM120權重殘基表,間隙長度罰分為12,且間隙罰分為4。此外,兩個胺基酸序列之間的一致性百分比可使用Needleman及Wunsch (J. Mol, Biol. 48:444-453, 1970)演算法來確定,該演算法已併入GCG軟件套裝中之GAP程式中(可在www.gcg.com獲得),使用Blossom 62矩陣或PAM250矩陣,且間隙權重為16、14、12、10、8、6或4,且長度權重為1、2、3、4、5或6。
另外或替代地,本發明之蛋白質序列可進一步用作「查詢序列」以對公共資料庫進行搜索,例如鑑定相關序列。可使用Altschul等人, 1990 J.Mol. Biol. 215:403-10之BLASTX程式(2.0版)進行此類搜索。BLAST蛋白質搜索可用BLASTX程式進行,評分=50,字長=3,獲得與本發明之抗體分子同源之胺基酸序列。為獲得用於比較目的之間隙比對,可利用間隙BLAST,如Altschul等人, 1997 Nucleic Acids Res. 25(17):3389-3402中所述。當利用BLAST及間隙BLAST程式時,可使用相應程式之預設參數(例如,BLASTX及BLASTN)。參見www.ncbi.nlm.nih.gov。
術語「交叉阻斷(cross-block/cross-blocked/ cross-blocking)」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意謂在標準競爭結合分析法中抗體或其他結合劑干擾其他抗體或結合劑與硬骨抑素結合之能力。抗體或其他結合劑能夠干擾另一種抗體或結合分子與硬骨抑素結合之能力或程度,因此根據本發明是否可稱為交叉阻斷可使用標準競爭結合分析法來確定。一種合適之分析法涉及使用Biacore技術(例如,藉由使用Biacore 3000儀器(Biacore, Uppsala, Sweden)),該技術可使用表面電漿子共振技術量測相互作用之程度。另一種用於量測交叉阻斷之分析法使用基於ELISA之方法。WO2009/047356中給出關於該兩種方法之進一步細節,且以引用之方式特定併入本文中。
如本文所用,「每月」投與或「每個月」投與係指在給定連續數月之時段內每月投與一劑抗硬骨抑素抗體。
本發明之各個態樣在以下小節中進一步詳細描述。 成骨不全
實例結果意外地顯示,抗硬骨抑素療法在對骨轉換生物標記物之影響減弱或削弱很久之後,在OI患者中提供BMD之持續增加。因此,抗硬骨抑素抗體療法出人意料地適用於導致骨無力或骨折發生率增加之骨相關遺傳疾病(諸如OI)的長期(long-term)或長期(chronic)治療。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係針對治療患有骨相關遺傳疾病(諸如OI)之患者的方法。如本文所用之術語患者係指人類患者。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提供抗硬骨抑素抗體用於製造供治療成骨不全之藥劑。本文描述之所有其他態樣/實施例同等適用於本發明之此特定態樣。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抗硬骨抑素抗體,其用於治療成骨不全。本文描述之所有其他態樣/實施例同等適用於本發明之此特定態樣。
實例報導一項關於OI患者中抗硬骨抑素抗體療法之研究,且顯示OI患者對每月抗硬骨抑素抗體療法有反應。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本文描述之方法及用途係使用本文所述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治療成骨不全(OI)。
OI按遺傳學及疾病之嚴重程度進行分類,且根據Van Dijk及Sillence之分類,可分為I型OI、II型OI、III型OI、IV型OI或V型OI (2014, Am J Med Genet Part A 164A:1470-1481及Van Dijk and Sillence, 2014, Am J Med Genet Part A 167A:1178;特此以引用之方式整體併入)。分類依賴於臨床評估/診斷、生化分析以及分子基因測試之組合,且對所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為常規的。本文中使用之OI命名法/分類由Van Dijk及Sillence提出,如上述出版物所述。研究參與者患有I型、III型或IV型OI,且所有OI類型均對塞曲蘇單抗治療有反應。因此,在某個實施例中,骨相關疾病為I型OI、III型OI或IV型OI。
在80%-90%患有OI之人中,OI由編碼I型膠原蛋白之α1鏈及α2鏈之COL1A1及COL1A2基因突變(分別為17q21.33及7q22.3)引起。已公開包含超過1000個已知突變之綜合資料庫以及基因型-表型相關性(oi.gene.le.ac.uk/ home.php;2021年9月29日存取)。其他基因之突變,如CRTAP、LEPRE1或PPIB,亦為已知的。針對COL1A1及COL1A2基因突變之分子基因測試對於所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為已知的及常規的。例如,Korkko等人(1998)描述COL1A1基因及COL1A2基因之PCR擴增,接著藉由構形敏感性凝膠電泳(CSGE)進行突變掃描(Am. J. Hum. Genet. 62:98-110, 1998)。van Dijk等人(2010)描述藉由多重連接依賴性探針擴增(MLPA)技術進行COL1A1突變偵測(Genet Med 12(11):736-741)。最近,Árvai, K.等人(2016)描述下一代定序方法(Sci. Rep. 6, 28417)。此等參考文獻特此以引用之方法併入其中。
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本文描述之方法及用途用於治療表現出I型膠原蛋白缺乏之患者,例如I-IV型OI。結果,由膠原蛋白原纖維及羥基磷灰石晶體組成之骨骼之正常結構被改變且導致脆性。在一個實施例中,本文中之方法及用途用於治療以COL1A1及/或COL1A2中之一或多個突變為特徵之人類OI患者。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文描述之方法及用途用於治療I型、III型及/或IV型OI。在一個實施例中,藉由DNA測試,亦即偵測COL1A1/ COL1A2突變來確認I型、III型及IV型OI。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本文中之方法及用途用於治療以COL1A1及/或COL1A2中之一或多個突變為特徵之I型、III型及/或IV型OI。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之方法及用途用於治療輕度至中度形式之OI。在抗硬骨抑素抗體之方法及用途之其他實施例中,所治療之患者患有I型OI、II型OI、III型OI或IV型OI。
在一特定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以300-1500 mg之劑量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塞曲蘇單抗,持續至少連續30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 兒科給藥
在抗硬骨抑素抗體之方法及用途之一些實施例中,OI患者為18歲及以上之成年患者。在抗硬骨抑素抗體之方法及用途之其他實施例中,OI患者為兒科患者。如本文定義之兒科患者涵蓋0-17歲之兒童,諸如2-17歲、3-17歲、4-17歲或5-17歲之兒童。
與體重或體表面積相比,兒童(特別是小童)之藥物清除率高於成人,因此,相對於等效之成人劑量,通常必須增加兒科劑量,以例如mg/kg表示時,以確保兒童接受足夠高至有效的劑量。合適之兒科劑量可藉由兒童與成人之體重比的0.7次方來估計(Pediatric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 Principles in Practice, 第2版, Yaffe及Aranda),如等式1所示。 等式 1 :兒科劑量轉化
Figure 02_image001
應用此等式,成年患者(70 kg)中20 mg/kg之劑量相當於7 kg兒童(約6月齡)中40 mg/kg之劑量。因此,最小患者可能需要高達40 mg/kg塞曲蘇單抗之劑量才能達到類似於給與20 mg/kg之成人的治療結果。因此,成人中較高mg/kg劑量將需要兒科患者中之更高劑量。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患者為0-17歲且抗硬骨抑素抗體每個月以20-50 mg/kg之劑量投與。在某一實施例中,患者為0-17歲且抗硬骨抑素抗體每個月以20-40 mg/kg之劑量投與。
因此,在一特定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0-17歲之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以20-50 mg/kg之劑量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之時段,例如至少連續18個月、至少連續24個月或至少連續30個月,至多18年。
因此,在一特定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0-17歲之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以20-50 mg/kg之劑量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之時段,例如至少連續18個月、至少連續24個月或至少連續30個月,至多18年。
在整個本說明書中,為某些量提供數值範圍,諸如抗硬骨抑素抗體之劑量之量。應理解,此等範圍包含端點及其中之所有子範圍,包括所揭示範圍內及之間的各整數。因此,範圍「自20至50」包括其中所有可能之範圍(例如,21-49、22-48、23-47等)以及自20至50之各個別整數(例如,20、21、22、23、24等)。若範圍以分數、百分比、小數及其類似形式提供,則此類範圍同樣包括其中所有可能之子範圍以及所揭示範圍內及之間的各個別分數、百分比、小數等。例如,範圍「自0.1至1.0」包括其中所有可能之範圍(例如,0.2至0.9等)及自0.1至1.0之各個別一位小數(例如,0.1、0.2、0.3、0.4等)。因此,20-5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之劑量包括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及5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之劑量。 給藥方案
本發明係基於如下發現:抗硬骨抑素抗體療法可長期使用,即使骨轉換生物標記物在療法開始後不久即減弱。因此本發明係關於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至少13個月。調整給藥方案以提供最佳期望反應(例如,治療反應)。例如,劑量可按照治療情況之緊急情況所指示而減少或增加。
對於抗硬骨抑素抗體之投與,劑量在患者每公斤體重約8毫克該抗體(在整個本申請中,本文中稱為「mg/kg」)至50 mg/kg範圍內,更通常為約20至40 mg/kg。例如劑量可為約20 mg/kg體重、約30 mg/kg體重、約40 mg/kg體重或約50 mg/kg體重。在另一實施例中,每月劑量為約20至30 mg/kg。
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以每公斤患者體重20 mg之劑量或以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或40 mg/kg投與。
表2報導在本發明之實例之研究中患者之體重範圍為19.9-120.7 kg。因此,在一相關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以150-3000 mg、例如150-2500 mg之劑量投與。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以200-2500 mg、400-2500 mg、150-2000 mg、200-2000 mg、400-2000 mg、150-1500 mg、200-1500 mg、400-1500 mg之劑量投與,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以200-2500 mg之劑量投與。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以400-2500 mg之劑量投與。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以150-2000 mg之劑量投與。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以200-2000 mg之劑量投與。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以400-2000 mg之劑量投與。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以150-1500 mg之劑量投與。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以200-1500 mg之劑量投與。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以400-1500 mg之劑量投與。
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以200 mg或250、30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850、900、950、1000、1050、1100、1150、1200、1250、1300、1350、1400、1450、1500、1550、1600、1650、1700、1750、1800、1850、1900、1950、2000、2050、2100、2150、2200、2250、2300、2350、2400或2450 mg之劑量投與。
本發明係關於出人意料的抗硬骨抑素抗體用於長期療法之適合性。根據本發明之方法,因此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之時段。在一些實施例中,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8個月之時段。在一些實施例中,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24個月之時段。在一些實施例中,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30個月之時段。在一些實施例中,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36個月之時段。
在一些實施例中,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至多18年之時段,此意味每個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之時段不持續超過18年。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在一相關實施例中,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8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在一相關實施例中,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24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在一相關實施例中,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30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在一相關實施例中,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36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
一種示例性治療方案需要投與多劑,劑量可能相同,範圍為約150-3000 mg,給藥方案為每月一次,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需要每月投與,持續至少連續18個月。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需要每月投與,持續至少連續24個月。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需要每月投與,持續至少連續30個月。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需要每月投與,持續至少連續36個月。
在某一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每月以150-2500 mg之劑量投與,持續至少連續30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
另一種示例性治療方案需要投與多劑,劑量可能相同,範圍為約150-3000 mg,給藥方案為每月一次,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且直至在患者實現或達到治療目標。在投與一定次數之劑量後實現或達到治療目標。治療目標可為骨質密度完全正常化、骨質密度部分正常化或骨折發生率降低。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在連續12個月治療後使腰椎骨質密度(BMD)增加5%或更多。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抗硬骨抑素抗體,其用於治療OI,其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使患者/患者群體中之骨折率與對照患者/患者群體相比降低。較佳地,抗硬骨抑素抗體使骨折率降低至少10%、20%、30%、35%、40%、50%、60%、70%、80%或90%。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使骨折率降低至少30%。在一個實施例中,骨折定義為藉由放射學檢查確認之周邊或椎體骨折(包括所有嚴重、輕微及椎體臨床骨折;不包括僅藉由檢查偵測到而無臨床症狀之骨折)。在一個實施例中,骨折率與患者群體有關。患者群體及對照患者群體之大小較佳允許進行具有統計學意義之比較。
抗硬骨抑素抗體靜脈內投與。在某一實施例中,藉由輸注之方式靜脈內投與。
目標之量測為所屬領域已知的。例如,骨質密度(BMD)可藉由雙能x射線吸收測定法(DXA)、單能x射線吸收測定法(SXA)、定量電腦斷層攝影(CT)、超音波及高解析度周邊定量電腦斷層攝影(high-resolution 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HR-pQCT)進行量測。DXA係一種X射線技術,其已成為所屬領域中量測骨密度之標準。雖然其可用於量測任何骨骼部位,但臨床測定通常對腰椎及髖進行。已開發可攜式DXA機,其量測腳跟(跟骨)、前臂(橈骨及尺骨)或手指(指骨),且DXA亦可用於量測身體組成。因此,使用T評分將結果與「正常」值相關聯已成為標準做法,T評分將個別結果與種族及性別匹配之年輕群體中之結果進行比較。替代地,Z評分將個別結果與種族及性別亦匹配之年齡匹配之群體的結果進行比較。因此,例如,Z評分為-1 (比年齡平均值低1 SD)之60歲女性之T評分可能為-2.5 (比年輕對照組平均值低2.5 SD)。
橈骨強度可藉由微量有限元素分析(micro-finite element analysis,microFEA)來量測。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之實際劑量水準可改變,以便針對特定患者、組合物及投藥方式獲得有效實現所需治療反應而不會對患者產生毒性之量的抗硬骨抑素抗體。所選劑量水準將視多種藥物動力學因素而定,該等因素包括所採用之特定組合物之活性、投藥途徑、投藥時間、所採用之特定抗硬骨抑素抗體之排泄速率、治療持續時間、與所採用之特定組合物組合使用之其他藥物、化合物及/或材料、所治療患者之年齡、性別、體重、狀況、一般健康情況及先前病史,以及醫學領域熟知之類似因素。
抗硬骨抑素抗體之「治療有效量」可能引起疾病症狀嚴重程度降低,無疾病症狀期之頻率及持續時間增加,或預防由患病引起之損傷或殘疾。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在12個月治療後使腰椎骨質密度(BMD)增加5%或更多。 某些給藥方案
在其他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人類患者之成骨不全(OI)的方法,其包括向有需要之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其中方法需要在初始給藥時段內投與第一劑量,接著然後投與維持劑量。在一些實施例中,在12個月或更長時間之初始給藥時段,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繼而以維持劑量定期給藥。
在一些實施例中,維持劑量緊接在初始給藥時段之後,在初始給藥時段與維持給藥期之間無給藥假期。在一些實施例中,維持劑量包含與初始給藥時段內投與之給藥方案不同之給藥方案;亦即,維持劑量包含以不同於初始給藥時段內投與之頻率及/或劑量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在初始給藥時段內以20-50 mg/kg、20-40 mg/kg或20 mg/kg之劑量投與。在一特定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在初始給藥時段內以20 mg/kg之劑量投與,每月投與。
維持劑量可為每月、約每2個月、約每3個月、約每4個月、約每6個月或約每12個月投與之抗硬骨抑素抗體劑量。維持劑量可與初始給藥時段內投與之量相同(例如,約20 mg/kg),或者其可為相對於初始給藥時段內投與之量減少的量(例如,小於20 mg/kg)。
在一些實施例中,維持劑量在初始給藥時段之後連續至少2個月、至少4個月、至少6個月、至少8個月、至少10個月或至少12個月定期投與。在一些實施例中,維持劑量在初始給藥時段之後投與,持續至少連續18個月之時段。在一些實施例中,維持劑量在初始給藥時段之後投與,持續至少連續24個月之時段。在一些實施例中,維持劑量在初始給藥時段之後投與,持續至少連續30個月之時段。在一些實施例中,維持劑量在初始給藥時段之後投與,持續至少連續36個月之時段。在一些實施例中,維持劑量在初始給藥時段之後投與,持續至多18年之時段。
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每月投與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12個月或更長之時段,接著然後雙月投與,持續例如至多18年。在一特定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在初始給藥時段內以20 mg/kg之劑量投與,每月投與,接著雙月、每三個月、每四三個月、每六個月或每十二個月投與20 mg/kg之維持劑量。在一特定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在初始給藥時段內以20 mg/kg之劑量投與,每月投與,接著雙月投與20 mg/kg之維持劑量。在另一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每月以約20 mg/kg之劑量投與持續12個月或更長之時段,接著然後以少於20 mg/kg之劑量每月投與,持續例如至多18年。在一特定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在初始給藥時段內以20 mg/kg之劑量投與,每月投與,接著每月投與少於20 mg/kg之維持劑量。少於20 mg/kg抗硬骨抑素抗體之維持劑量可為2-20 mg/kg、5-20 mg/kg、8-20 mg/kg、10-20 mg/kg、15-20 mg/kg、2-19 mg/kg、5-19 mg/kg、8-19 mg/kg、10-19 mg/kg、15-19 mg/kg、2-15 mg/kg、5-15 mg/kg、8-15 mg/kg、10-15 mg/kg、2-10 mg/kg、5-10 mg/kg、8-10 mg/kg、少於或約19 mg/kg、少於或約15 mg/kg、少於或約10 mg/kg、少於或約8 mg/kg、少於或約2 mg/kg、約2 mg/kg、約8 mg/kg、約10 mg/kg、約11 mg/kg、約12 mg/kg、約13 mg/kg、約14 mg/kg、約15 mg/kg、約16 mg/kg、約17 mg/kg、約18 mg/kg、約19 mg/kg抗硬骨抑素抗體。
維持劑量可為足以在初始給藥時段之後維持患者BMD及/或穩定骨轉換生物標記物水準之劑量。在一些實施例中,維持劑量為足以在初始給藥時段之後維持患者BMD增益(或增益率)之劑量。維持劑量可少於在初始給藥時段內投與患者之劑量。例如,維持劑量可為少於約5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少於約4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少於約3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少於約2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少於約1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少於約8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或少於約2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維持劑量為約2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約8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約1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約11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約12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約13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約14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約15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約16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約17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約18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約19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或約2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
如上所述,應理解,諸如本文針對抗硬骨抑素抗體之劑量提供之彼等範圍的範圍包含端點及其中之所有子範圍,包括所揭示範圍內及之間的各整數。因此,範圍「自20至50」包括其中所有可能之範圍(例如,21-49、22-48、23-47等)以及自20至50之各個別整數(例如,20、21、22、23、24等)。因此,20-5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之劑量包括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及5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之劑量。小於2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之劑量包括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及1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之劑量。 抗硬骨抑素抗體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抗硬骨抑素抗體治療骨相關疾病。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具有SEQ ID NO:70之VH序列的包含HCDR1、HCDR2、HCDR3之VH,及具有SEQ ID LNO:81之VL序列的包含LCDR1、LCDR2及LCDR3之VL。
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 HCDR1,其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GFTFRSHWLS);(b) HCDR2,其具有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WVSNINYDGSSTYYADSVKG);(c) HCDR3,其具有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DTYLHFDY);(d) LCDR1,其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TGTSSDVGDINDVS);(e) LCDR2,其具有SEQ ID NO:48之胺基酸序列(LMIYDVNNRPS);及(f) LCDR3,其具有SEQ ID NO:59之胺基酸序列(QSYAGSYLSE)。
VH或VL序列中之CDR可藉由不同分類及編號系統來描述。因此,CDR可由IMGT、Kabat、Chothia、AbM、Contact、此等系統之組合或其他系統來提及。參見例如:Kabat (Kabat, E. A.等人, 1991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第五版,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NIH公開案第91-3242號);Chothia (Chothia等人 (1987) J Mol Biol 196: 901-17);IMGT (Leffanc等人 (2003) Dev Comp Immunol 27: 55-77);AbM (Martin及Thornton J Bmol Biol 263: 800-15, 1996);及Contact (MacCallum, R. M., Martin, A. C. R.及Thornton, J. T. 「Antibody-antigen interactions: Contact analysis and binding site topography」 J. Mol. Biol. 262:732-745)。描述此等分類系統之間的重疊及差異(參見例如Lefranc等人 (2003) Dev Comp Immunol 27: 55-77;Honegger及Pluckthun, J Mol Biol (2001) 309:657-70;International ImMunoGeneTics (IMGT)資料庫;網路資源,www.imgt.org)。所屬領域技術人員可使用所屬領域之方法鑑定VH及VL序列中之CDR。例如,可使用可用之程式來描述CDR,諸如abYsis (www.abysis.org;Swindells等人 J Mol Biol. 2017年2月3;429(3):356-64)。
表1顯示根據Kabat、Chothia、IMGT、AbM及Contact系統定義之塞曲蘇單抗(具有SEQ ID NO: 70之VH及SEQ ID NO: 81之VL)之CDR序列的胺基酸序列。
Figure 02_image003
在一個實施例中,塞曲蘇單抗CDR由Kabat描繪。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 HCDR1,其具有SEQ ID NO:178之胺基酸序列;(b) HCDR2,其具有SEQ ID NO:179之胺基酸序列;(c) HCDR3,其具有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d) LCDR1,其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e) LCDR2,其具有SEQ ID NO:180之胺基酸序列;及(f) LCDR3,其具有SEQ ID NO:181之胺基酸序列。
在另一實施例中,塞曲蘇單抗CDR由Chothia描繪。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 HCDR1,其具有SEQ ID NO:182之胺基酸序列;(b) HCDR2,其具有SEQ ID NO:183之胺基酸序列;(c) HCDR3,其具有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d) LCDR1,其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e) LCDR2,其具有SEQ ID NO:180之胺基酸序列;及(f) LCDR3,其具有SEQ ID NO:181之胺基酸序列。
在另一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之塞曲蘇單抗CDR經定義以涵蓋由Kabat及Chothia兩者定義之CDR。因此,各CDR序列跨越自Kabat及Chothia定義之CDR中最N端殘基至Kabat及Chothia定義之CDR中最C端殘基的序列。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 HCDR1,其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b) HCDR2,其具有SEQ ID NO:179之胺基酸序列;(c) HCDR3,其具有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d) LCDR1,其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e) LCDR2,其具有SEQ ID NO:180之胺基酸序列;及(f) LCDR3,其具有SEQ ID NO:181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實施例中,塞曲蘇單抗CDR由IMGT描繪。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 HCDR1,其具有SEQ ID NO:184之胺基酸序列;(b) HCDR2,其具有SEQ ID NO:185之胺基酸序列;(c) HCDR3,其具有SEQ ID NO:186之胺基酸序列;(d) LCDR1,其具有SEQ ID NO:187之胺基酸序列;(e) LCDR2,其具有SEQ ID NO:188之胺基酸序列;及(f) LCDR3,其具有SEQ ID NO:181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實施例中,塞曲蘇單抗CDR由AbM描繪。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 HCDR1,其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b) HCDR2,其具有SEQ ID NO:189之胺基酸序列;(c) HCDR3,其具有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d) LCDR1,其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e) LCDR2,其具有SEQ ID NO:180之胺基酸序列;及(f) LCDR3,其具有SEQ ID NO:181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實施例中,塞曲蘇單抗CDR由Contact描繪。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 HCDR1,其具有SEQ ID NO:190之胺基酸序列;(b) HCDR2,其具有SEQ ID NO:191之胺基酸序列;(c) HCDR3,其具有SEQ ID NO:192之胺基酸序列;(d) LCDR1,其具有SEQ ID NO:193之胺基酸序列;(e) LCDR2,其具有SEQ ID NO:194之胺基酸序列;及(f) LCDR3,其具有SEQ ID NO:59之胺基酸序列。
在某一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與SEQ ID NO: 7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一致性的VH多肽胺基酸序列。
在某一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與SEQ ID NO: 8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一致性的VL多肽胺基酸序列。
在某一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與SEQ ID NO: 7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一致性的VH多肽胺基酸序列及與SEQ ID NO: 8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一致性的VL多肽胺基酸序列。
在某一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SEQ ID NO: 70之VH多肽胺基酸序列及SEQ ID NO: 81之VL多肽胺基酸序列。
在某一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SEQ ID NO: 114(MAWVWTLPFLMAAAQSVQAQVQLV ESGGGLVQPGGSLRLSCAASGFTFRSHWLSWVRQAPGKGLEWVSNINYDGS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RDTYLHFD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CSRSTSES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NFGTQTYTCNVDHKPSNTKVDKTVERKCCVECPPCPAPPVA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QFNWYVDGVEVHNAKTKPREEQFNSTFRVVSVLTVVHQDWLNGKEYKCKVSNKGLPAPIEKTISKTKGQPREPQVYTLPPSREEM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M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或SEQ ID NO: 172之重鏈多肽胺基酸序列及SEQ ID NO: 125 (MSVLTQVLALLLLWLTGTRCDIALTQPASVSGSPGQSITISCTGTSSDVGDINDVSWYQQHPGKAPKLMIYDVNNRPSGVSNRFSGSKSGNTASLTISGLQAEDEADYYCQSYAGSYLSEVFGGGTKLTVLGQPKAAPSVTLFPPSSEELQANKATLVCLISDFYPGAVTVAWKADSSPVKAGVETTTPSKQSNNKYAASSYLSLTPEQWKSHRSYSCQVTHEGSTVEKTVAPTECS)或SEQ ID NO: 173之輕鏈多肽胺基酸序列。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硬骨抑素抗體為單株抗硬骨抑素抗體。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硬骨抑素抗體為人類或人類化單株抗硬骨抑素抗體。或者,抗體可為例如嵌合抗體。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為抗體塞曲蘇單抗,其為人類抗硬骨抑素單株抗體。塞曲蘇單抗之VH及VL序列包含:SEQ ID NO: 70之VH多肽胺基酸序列及SEQ ID NO: 81之VL多肽胺基酸序列。塞曲蘇單抗之重鏈及輕鏈序列包含:SEQ ID NO: 172之重鏈多肽胺基酸序列及SEQ ID NO: 173之輕鏈多肽胺基酸序列。
塞曲蘇單抗VH之序列(SEQ ID NO: 70):Q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RSHWLSWVRQAPGKGLEWVSNINYDGS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RDTYLHFDYWGQGTLVTVSS
塞曲蘇單抗VL之序列(SEQ ID NO: 81):DIALTQPASVSGSPGQSITISCTGTSSDVGDINDVSWYQQHPGKAPKLMIYDVNNRPSGVSNRFSGSKSGNTASLTISGLQAEDEADYYCQSYAGSYLSEVFGGGTKLTVL
塞曲蘇單抗H-鏈之序列(SEQ ID NO: 172):Q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RSHWLSWVRQAPGKGLEWVSNINYDGSSTYYADSVKGRFTISRDNSKNTLYLQMNSLRAEDTAVYYCARDTYLHFD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CSRSTSES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NFGTQTYTCNVDHKPSNTKVDKTVERKCCVECPPCPAPPVA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QFNWYVDGVEVHNAKTKPREEQFNSTFRVVSVLTVVHQDWLNGKEYKCKVSNKGLPAPIEKTISKTKGQPREPQVYTLPPSREEM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M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
塞曲蘇單抗L-鏈之序列(SEQ ID NO: 173):DIALTQPASVSGSPGQSITISCTGTSSDVGDINDVSWYQQHPGKAPKLMIYDVNNRPSGVSNRFSGSKSGNTASLTISGLQAEDEADYYCQSYAGSYLSEVFGGGTKLTVLGQPKAAPSVTLFPPSSEELQANKATLVCLISDFYPGAVTVAWKADSSPVKAGVETTTPSKQSNNKYAASSYLSLTPEQWKSHRSYSCQVTHEGSTVEKTVAPTECS
在一相關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SEQ ID NO: 70之VH多肽胺基酸序列及SEQ ID NO: 195之VL多肽胺基酸序列(DIALTQPASVSGSPGQSITISCTG TSSDVGDINDVSWYQQHPGKAPKLMIYDVNNRPSGVSNRFSGSKSGNTASLTISGLQAEDEADYYCQSYAGSYLSEVFGGGTKLTVLGQ)。SEQ ID NO:81之VL多肽胺基酸序列係根據Kabat系統描繪。195之VL多肽胺基酸序列為VL域之替代描述,其涵蓋根據Kabat之序列,但亦包括額外兩個胺基酸。
用於本發明之抗硬骨抑素抗體,諸如塞曲蘇單抗之額外特性在WO2009/047356中描述,該揭示內容、討論及資料在此以引用之方式併入其中。僅作為示例,抗體可表現出以下至少一種功能特性:抗體在基於細胞之wnt信號傳導分析法中阻斷硬骨抑素之抑制作用,抗體在基於細胞之礦化分析法中阻斷硬骨抑素之抑制作用,抗體在Smad1磷酸化分析法中阻斷硬骨抑素之抑制作用,抗體抑制硬骨抑素與LRP-6之結合,且抗體增加骨形成以及骨量及密度。如上所述,WO2009/047356中詳細描述此等屬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 VH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及/或(b) VL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19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19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H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19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L多肽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重鏈(HC)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及/或輕鏈(LC)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19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19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HC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19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LC多肽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 VH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20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及/或(b) VL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20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202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H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203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L多肽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重鏈(HC)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20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及/或輕鏈(LC)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20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20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HC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20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LC多肽序列。
下文展示各種抗硬骨抑素抗體多肽序列: HC多肽序列:EVQLVQSGAEVKKPGASVKVSCKASG YTFTDYNMHWVRQAPGQGLEWMGEINPNSGGAGYNQKFKGRVTMTTDTSTSTAYMELRSLRSDDTAVYYCARLGYDDIYDDWYFDVWGQGTTVTVSSASTKGPSVFPLAPCSRSTSES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NFGTQTYTCNVDHKPSNTKVDKTVERKCCVECPPCPAPPVA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QFNWYVDGVEVHNAKTKPREEQFNSTFRVVSVLTVVHQDWLNGKEYKCKVSNKGLPAPIEKTISKTKGQPREPQVYTLPPSREEM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M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 (SEQ ID NO: 196) LC多肽序列: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 ISNYLNWYQQKPGKAPKLLIYYTSRLL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GDTLPYTFGGGTKVEI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SEQ ID NO: 197) VH多肽序列:EVQLVQSGAEVKKPGASVKVSCKAS GYTFTDYNMHWVRQAPGQGLEWMGEINPNSGGAGYNQKFKGRVTMTTDTSTSTAYMELRSLRSDDTAVYYCARLGYDDIYDDWYFDVWGQGTTVTVSS (SEQ ID NO: 198) VL多肽序列: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 DISNYLNWYQQKPGKAPKLLIYYTSRLLS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GDTLPYTFGGGTKVEIKRTV (SEQ ID NO: 199) HC多肽序列:QVQLVQSGAEVKKPGASVKVSCKVS GFPIKDTFQHWVRQAPGKGLEWMGWSDPEIGDTEYASKFQGRVTMTEDTSTDTAYMELSSLRSEDTAVYYCATGDTTYKFDFWGQGTTVTVSSASTKGPSVFPLAPCSRSTSES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KTYTCNVDHKPSNTKVDKRVESKYGPPCPPCPAPEFL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QEDPEVQFNWYVDGVEVHNAKTKPREEQF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GLPSSIEKTISKAKGQPREPQVYTLPPSQEEMTKNQVSLT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RLTVDKSRWQE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LG (SEQ ID NO: 200) LC多肽序列:DIQMTQSPSSLSASVGDRVTITCKAS QDVHTAVAWYQQKPGKAPKLLIYWASTRWT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SDYPWTFGGGTKVEI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SEQ ID NO: 201) VH多肽序列:QVQLVQSGAEVKKPGASVKVSCKVS GFPIKDTFQHWVRQAPGKGLEWMGWSDPEIGDTEYASKFQGRVTMTEDTSTDTAYMELSSLRSEDTAVYYCATGDTTYKFDFWGQGTTVTVSS (SEQ ID NO: 202) VL多肽序列:DIQMTQSPSSLSASVGDRVTITCKAS QDVHTAVAWYQQKPGKAPKLLIYWASTRWTGVPSRFSGSGSGTDFTLTISSLQPEDFATYYCQQYSDYPWTFGGGTKVEIKRTV (SEQ ID NO: 203)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重鏈可變區CDR1,其包含SEQ ID NO: 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b)重鏈可變區CDR2,其包含SEQ ID NO: 15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c)重鏈可變區CDR3,其包含SEQ ID NO: 2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d)輕鏈可變區CDR1,其包含SEQ ID NO: 3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e)輕鏈可變區CDR2,其包含SEQ ID NO: 4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f)輕鏈可變區CDR3,其包含SEQ ID NO: 5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重鏈可變區CDR1,其包含SEQ ID NO: 178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b)重鏈可變區CDR2,其包含SEQ ID NO: 17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c)重鏈可變區CDR3,其包含SEQ ID NO: 2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d)輕鏈可變區CDR1,其包含SEQ ID NO: 3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e)輕鏈可變區CDR2,其包含SEQ ID NO: 18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f)輕鏈可變區CDR3,其包含SEQ ID NO: 18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a)重鏈可變區CDR1,其包含SEQ ID NO: 4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b)重鏈可變區CDR2,其包含SEQ ID NO: 179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c)重鏈可變區CDR3,其包含SEQ ID NO: 26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d)輕鏈可變區CDR1,其包含SEQ ID NO: 37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e)輕鏈可變區CDR2,其包含SEQ ID NO: 18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及(f)輕鏈可變區CDR3,其包含SEQ ID NO: 18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為以下中描述之抗體:美國專利第7,879,322號、第8,246,953號、第8,486,661號、第8,003,108號、第7,592,429號、第8,017,120號或第10,449,250號;國際專利申請案第WO2018/115879A1號、第WO2018/115880A1號、第WO2013/019954A1號、第WO2008/115732A2號或第WO2015/087187A1號;或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10044978A1號;該等案特此以引用之方式整體併入。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係選自塞曲蘇單抗、羅莫珠單抗及布索珠單抗。
關於「在基於細胞之wnt信號傳導分析法中阻斷硬骨抑素之抑制作用」之抗體,此意欲指在基於細胞之super top flash (STF)分析法中,在硬骨抑素存在下使wnt誘導之信號傳導恢復之抗體,IC50小於1 mM、100 nM、20 nM、10 nM或更低。WO2009/047356描述該wnt STF分析法。
關於「在基於細胞之礦化分析法中阻斷硬骨抑素之抑制作用」之抗體,此意欲指在基於細胞之分析法中,在硬骨抑素存在下使BMP2誘導之礦化恢復之抗體,IC50小於1 mM、500 nM、100 nM、10 nM、1 nM或更低。
關於「在Smad1磷酸化分析法中阻斷硬骨抑素之抑制作用」之抗體,此意欲指在基於細胞之分析法中,在硬骨抑素存在下使BMP6誘導之Smad1磷酸化恢復之抗體,IC50小於1 mM、500 nM、100 nM、10 nM、1 nM或更低。
關於「抑制硬骨抑素與LRP-6結合」之抗體,此意欲指抑制硬骨抑素與LRP-6結合之抗體,IC50為1 mM、500 nM、100 nM、10 nM、5 nM、3 nM、1 nM或更低。
關於「增加骨形成、骨量及密度」之抗體,此意欲指能夠在高合成代謝劑量之PTH的每日間歇治療水準上達到骨形成、骨量及密度之抗體,諸如每日100 μg/kg hPTH間歇治療。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硬骨抑素抗體增加骨形成及/或減少骨吸收。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人類患者之骨相關疾病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之時段,且其中該抗體交叉阻斷包括具有SEQ ID NO:70之VH序列的包含HCDR1、HCDR2及HCDR3域之VH及具有SEQ ID NO:81之VL序列的包含LCDR1、LCDR2及LCDR3域之VL的抗硬骨抑素抗體。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抗硬骨抑素抗體,其用於治療骨相關疾病,其中每個月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之時段,且其中抗體交叉阻斷包括具有SEQ ID NO:70之VH序列的包含HCDR1、HCDR2及HCDR3域之VH及具有SEQ ID NO:81之VL序列的包含LCDR1、LCDR2及LCDR3域之VL的抗硬骨抑素抗體。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抗硬骨抑素抗體用於製造供治療骨相關疾病之藥劑的用途,其中治療包括每個月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之時段,且其中抗體交叉阻斷包括具有SEQ ID NO:70之VH序列的包含HCDR1、HCDR2及HCDR3域之VH及具有SEQ ID NO:81之VL序列的包含LCDR1、LCDR2及LCDR3域之VL的抗硬骨抑素抗體。
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使用之抗硬骨抑素抗體以少於或等於10 -11M之親和力(藉由Biacore量測)結合硬骨抑素且交叉阻斷包括具有SEQ ID NO:70之VH序列的包含HCDR1、HCDR2及HCDR3域之VH及具有SEQ ID NO:81之VL序列的包含LCDR1、LCDR2及LCDR3域之VL的抗硬骨抑素抗體。
根據本發明,根據本發明之交叉阻斷抗體或其他結合劑在下文所述之Biacore交叉阻斷分析法中與硬骨抑素結合,使得記錄的抗體或結合劑之組合(混合物)之結合在組合的兩種抗體或結合劑之最大理論結合之80%與0.1% (例如80%至4%)之間,特別在最大理論結合之75%與0.1% (例如75%至4%)之間,且更特別在70%與0.1% (例如70%至4%)之間,且更特別在最大理論結合(如上定義)之65%與0.1% (例如65%至4%)之間。
下面一般描述一種合適之Biacore分析法,用於確定抗體或其他結合劑是否交叉阻斷或能夠交叉阻斷根據本發明之抗體。將理解,該分析法可與本文所述之任何硬骨抑素結合抗體一起使用。
Biacore機(例如Biacore 3000)按照製造商之建議進行操作。
硬骨抑素可藉由常規使用之胺偶合化學(例如EDC-NHS胺偶合)與例如CM5 Biacore晶片偶合,以產生經硬骨抑素塗佈之表面。為獲得可量測之結合水準,通常可將200-800個共振單位之硬骨抑素與晶片偶合(該量提供可量測之結合水準,且同時容易為所使用濃度之測試試劑飽和)。
將硬骨抑素附接至Biacore晶片之另一種方法係使用「標記」型式之硬骨抑素,例如N端或C端His標記之硬骨抑素。在此類格式中,抗His抗體將與Biacore晶片偶合,且接著His標記之硬骨抑素將穿過晶片表面且被抗His抗體捕捉。
將待評估相互交叉阻斷之能力之兩種抗體以結合位點化學計量之量(例如以一比一莫耳比)混合在合適之緩衝液中以產生測試混合物。使用之緩衝液通常為通常用於蛋白質化學之緩衝液,例如PBS (136 mM NaCl、2.7 mM KCI、10 mM Na 2HPO 4、1.76 mM KH 2PO 4,pH 7.4)。當基於結合位點計算濃度時,假設抗體之分子量為抗體之總分子量除以該抗體上標靶(亦即硬骨抑素)結合位點之數量。
測試混合物中各抗體之濃度應足夠高,以確保該抗體在結合在Biacore晶片上之硬骨抑素分子上的結合位點飽和。混合物中之抗體具有相同之莫耳濃度(基於結合),且該濃度通常在1.0 mM與1.5 mM之間(基於結合位點)。
亦製備本身含有單獨抗體之單獨溶液。用於此等單獨溶液之緩衝液應與用於測試混合物之緩衝液相同,且濃度相同。
使測試混合物通過經硬骨抑素塗佈之Biacore晶片且記錄結合。然後藉由用例如酸(諸如30 mM HCI)處理晶片約1分鐘來移除結合之抗體。重要的是,與晶片結合之硬骨抑素分子不被破壞。接著使第一抗體之溶液單獨通過經硬骨抑素塗佈之表面且記錄結合。此後,例如藉助於上述酸處理,對晶片進行處理以移除所有結合之抗體而不破壞晶片結合之硬骨抑素。接著使第二抗體之溶液單獨通過經硬骨抑素塗佈之表面且記錄結合之量。
最大理論結合可定義為各抗體單獨與硬骨抑素之結合的總和。接著將其與量測之抗體混合物之實際結合進行比較。若實際結合低於理論結合,則兩種抗體相互交叉阻斷。
在如下所述之ELISA分析法中,若與在溶液相抗硬骨抑素抗體存在下獲得之硬骨抑素偵測信號(亦即陽性對照孔)相比,溶液相抗硬骨抑素抗體能夠使硬骨抑素偵測信號(亦即,塗佈之抗體結合的硬骨抑素之量)下降60%與100%之間,特別是70%與100%之間,且更特別80%與100%之間,則抗體定義為交叉阻斷。
抗硬骨抑素抗體或另一硬骨抑素結合劑之交叉阻斷亦可藉由使用ELISA分析法來偵測。ELISA分析法之一般原理涉及將抗硬骨抑素抗體塗佈至ELISA盤之孔上。接著將過量之第二種可能交叉阻斷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添加在溶液中(亦即,不與ELISA盤結合)。接著將有限量之硬骨抑素添加至孔中。
塗佈至孔上之抗體及溶液中之抗體將競爭有限數量之硬骨抑素分子之結合。接著洗滌盤以移除未與塗佈之抗體結合之硬骨抑素,且亦移除第二溶液相抗體以及在第二溶液相抗體與硬骨抑素之間形成的任何複合物。接著使用適當之硬骨抑素偵測試劑量測結合之硬骨抑素之量。溶液中能夠交叉阻斷塗佈之抗體的抗體將能夠引起塗佈之抗體可結合之硬骨抑素分子數量相對於塗佈之抗體在第二溶液相抗體不存在下可結合之硬骨抑素分子數量減少。
下面針對兩種稱為Ab-X及Ab-Y之抗體進一步更詳細地描述此分析法。在選擇Ab-X作為固定化抗體之情況下,將其塗佈至ELISA盤之孔上,然後用合適之阻斷溶液阻斷盤,以最大程度減少隨後添加之試劑的非特異性結合。接著將過量之Ab-Y添加至ELISA盤中,使得每孔之Ab-Y硬骨抑素結合位點之莫耳數至少比在ELISA盤塗佈期間每孔使用之Ab-X硬骨抑素結合位點之莫耳數高10倍。接著添加硬骨抑素,使得每孔添加之硬骨抑素莫耳數至少比用於塗佈各孔之Ab-X硬骨抑素結合位點之莫耳數低25倍。在合適之培育期之後,洗滌ELISA盤且添加硬骨抑素偵測試劑以量測由塗佈之抗硬骨抑素抗體(在此情況下為Ab-X)特異性結合之硬骨抑素之量。該分析法之背景信號定義為在具有塗佈之抗體(在此情況下為Ab-X)、第二溶液相抗體(在此情況下為Ab-Y)、僅硬骨抑素緩衝液(亦即,無硬骨抑素)及硬骨抑素偵測試劑之孔中獲得的信號。該分析法之陽性對照信號定義為在具有塗佈之抗體(在此情況下為Ab-X)、僅第二溶液相抗體緩衝液(亦即,無第二溶液相抗體)、硬骨抑素及硬骨抑素偵測試劑之孔中獲得的信號。ELISA分析法需要以此類方式操作,以使得陽性對照信號至少為背景信號的6倍。
為避免因選擇哪種抗體作為塗佈之抗體及哪種抗體用作第二(競爭)抗體而導致任何偽影(例如,Ab-X及Ab-Y對硬骨抑素之親和力顯著不同),交叉阻斷分析法需要以兩種格式操作:1)格式1係Ab-X是塗佈至ELISA盤上之抗體,且Ab-Y為溶液中之競爭抗體;及2)格式2係Ab-Y為塗佈至ELISA盤上之抗體,且Ab-X為溶液中之競爭抗體。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人類患者之骨相關疾病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之時段,且其中該抗體與包括具有SEQ ID NO:70之VH序列的包含HCDR1、HCDR2及HCDR3域之VH及具有SEQ ID NO:81之VL序列的包含LCDR1、LCDR2及LCDR3域之VL的抗硬骨抑素抗體結合相同抗原決定基。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抗硬骨抑素抗體,其用於治療骨相關疾病,其中每個月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之時段,且其中抗體與包括具有SEQ ID NO:70之VH序列的包含HCDR1、HCDR2及HCDR3域之VH及具有SEQ ID NO:81之VL序列的包含LCDR1、LCDR2及LCDR3域之VL的結抗硬骨抑素抗體結合相同抗原決定基。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抗硬骨抑素抗體用於製造供治療骨相關疾病之藥劑的用途,其中治療包括每個月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之時段,且其中抗體與包括具有SEQ ID NO:70之VH序列的包含HCDR1、HCDR2及HCDR3域之VH及具有SEQ ID NO:81之VL序列的包含LCDR1、LCDR2及LCDR3域之VL的結抗硬骨抑素抗體結合相同抗原決定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使用之抗硬骨抑素抗體以少於或等於10 -11M之親和力(藉由Biacore量測)結合硬骨抑素且與包括具有SEQ ID NO:70之VH序列的包含HCDR1、HCDR2及HCDR3域之VH及具有SEQ ID NO:81之VL序列的包含LCDR1、LCDR2及LCDR3域之VL的抗硬骨抑素抗體結合相同抗原決定基。
確定抗體抗原決定基之標準分析法為所屬領域已知的,包括例如X射線結晶學、核磁共振(NMR)、氫-氘交換與質譜法聯合、基於肽之方法或基於誘變之方法(在Abbott等人「Current approaches to fine mapping of antigen-antibody interactions」 Immunology第142卷,4 (2014): 526-35以及其中之參考文獻中皆討論過)。 醫藥組合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抗硬骨抑素抗體作為醫藥組合物提供。醫藥組合物可用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來調配。因此,在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骨相關疾病之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如本文定義之抗硬骨抑素抗體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其中每個月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之時段。在醫藥組合物之一些實施例中,抗體包括具有SEQ ID NO:70之VH序列的包含HCDR1、HCDR2及HCDR3域之VH及具有SEQ ID NO:81之VL序列的包含LCDR1、LCDR2及LCDR3域之VL。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包括無菌水溶液。 某些實施例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150-2500 m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
在一相關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150-2500 m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30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0-17歲之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20-4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
在一相關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0-17歲之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20-4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30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150-2500 m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其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具有SEQ ID NO:70之胺基酸序列之VH多肽序列及具有SEQ ID NO:81之胺基酸序列之VL多肽序列。
在一相關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150-2500 m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30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其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具有SEQ ID NO:70之胺基酸序列之VH多肽序列及具有SEQ ID NO:81之胺基酸序列之VL多肽序列。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0-17歲之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20-4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其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具有SEQ ID NO:70之胺基酸序列之VH多肽序列及具有SEQ ID NO:81之胺基酸序列之VL多肽序列。
在一相關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0-17歲之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20-4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30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其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具有SEQ ID NO:70之胺基酸序列之VH多肽序列及具有SEQ ID NO:81之胺基酸序列之VL多肽序列。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150-2500 m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其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198之胺基酸序列的VH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199之胺基酸序列的VL多肽序列。
在一相關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150-2500 m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30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其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198之胺基酸序列的VH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199之胺基酸序列的VL多肽序列。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0-17歲之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20-4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其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198之胺基酸序列的VH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199之胺基酸序列的VL多肽序列。
在一相關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0-17歲之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20-4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30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其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198之胺基酸序列的VH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199之胺基酸序列的VL多肽序列。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150-2500 m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其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202之胺基酸序列的VH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203之胺基酸序列的VL多肽序列。
在一相關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150-2500 m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30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其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202之胺基酸序列的VH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203之胺基酸序列的VL多肽序列。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0-17歲之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20-4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其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202之胺基酸序列的VH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203之胺基酸序列的VL多肽序列。
在一相關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治療0-17歲之人類患者之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20-40 mg/kg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30個月至最多18年之時段,其中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202之胺基酸序列的VH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203之胺基酸序列的VL多肽序列。 本發明之實施方式實例1
本實例描述一項為期12個月之隨機雙盲2b期臨床研究,包括60名經診斷患有I、III或IV型成骨不全(OI)且確認COL1A1/COL1A2突變之成年人,其在過去5年內有過骨折。患者每個月接受8 mg/kg或20 mg/kg劑量之塞曲蘇單抗,持續12個月。塞曲蘇單抗藉由輸注靜脈內投與。該研究量測藉由DXA量測之腰椎區域骨質密度(BMD)在6個月及12個月時自基線之變化百分比。亦在1、3、6、9及12個月時量測骨形成之生物標記物前膠原I N端前肽(PINP)及骨吸收之生物標記物C端端肽(CTX-1)。
在隨機分配至塞曲蘇單抗治療組之60名患者中,29名用8 mg/kg治療,每月投與,且31名用20 mg/kg治療,每月投與。此等患者之基線患者特徵(表2)及病史(表3)在治療組之間具有可比性。
Figure 02_image005
Figure 02_image007
結果
用於該研究之骨代謝生物標記物之分析結果呈現於圖2A及圖2B中。結果顯示,塞曲蘇單抗療法下骨轉換血清生物標記物相對於基線有劑量依賴性改善。意外地,兩種生物標記物在第一個月中均顯示出峰值反應,之後反應減弱,且在療法開始後六至九個月內,生物標記物水準恢復至與基線水準無顯著差異之水準。
在每月20 mg/kg之塞曲蘇單抗療法的前六個月以及每月8 mg/kg之療法之第一個月,骨形成生物標記物(P1NP)水準在統計學上顯著高於基線水準(圖2A)。使用ANCOVA模型測試統計學顯著性,其中基線值、治療組及OI類型作為共變數(**p<0.01;***p<0.001)。使用兩種劑量之塞曲蘇單抗,P1NP水準在第一個月達到峰值,且接著在隨後11個月治療中下降。
在每月20 mg/kg之塞曲蘇單抗療法之前三個月以及每月8 mg/kg之療法之第一個月,骨吸收生物標記物(CTX-1)水準顯著低於基線水準(圖2B)。使用ANCOVA模型測試統計學顯著性,其中基線值、治療組及OI類型作為共變數(**p<0.01;***p<0.001)。使用兩種劑量之塞曲蘇單抗,CTX-1水準在第一個月達到最低值,且接著在隨後11個月治療中增加。
相比之下,圖3顯示,塞曲蘇單抗療法持續改善腰椎BMD,使之高於基線。在每月接受20 mg/kg塞曲蘇單抗之組中,腰椎BMD (藉由DXA量測)在六個月後增加約4%,且在12個月後增加8.5%。類似地,在每月接受8 mg/kg塞曲蘇單抗之組中,腰椎BMD (藉由DXA量測)在六個月後增加約4.7%,且在12個月後增加6.8%。基於基線值、治療組及OI類型作為共變數之ANCOVA模型,與基線相比,此等增加為統計學上顯著的(*** p<0.001)。因此,在每月塞曲蘇單抗療法的前六個月及後六個月觀測到類似之BMD增益,儘管在治療早期生物標記物已減弱。
此外,該研究表明,抗硬骨抑素抗體在成年OI患者中為安全的且耐受性良好。在治療期期間,各組間很少發現嚴重的治療緊急不良事件(TEAE)。只有兩起停藥由不良事件(AE)引起:嗜中性球減少及頭痛。血液學、臨床化學、尿液分析、ECG或生命徵象資料未出現影響患者安全的臨床上顯著之異常。
根據臨床研究結果,即使生物標記物似乎顯示長期使用塞曲蘇單抗之作用會減弱,但塞曲蘇單抗仍可持續增加OI患者之BMD。意外地,此等結果表明,由生物標記物分析之反應與對BMD之影響不同。觀測到之BMD改善為連續的,在治療的前六個月及後六個月取得相當大之增益。相比之下,在生物標記物中觀測到時間變化,其中生物標記物反應在塞曲蘇單抗療法之第一個月達到峰值,且接著即使繼續治療亦迅速減弱。因此,此等結果表明,長期使用塞曲蘇單抗繼續具有臨床相關作用-增加BMD,即使在治療早期觀測到之骨轉換生物標記物水準之反應減弱。此等令人驚訝之結果產生以下結論:塞曲蘇單抗可用於長期(或長期)治療,且塞曲蘇單抗療法不需要給藥假期。 實例2
在塞曲蘇單抗療法進行12個月後,停用塞曲蘇單抗,且監測BMD至第24個月。一患者子集在第12個月及/或第18個月接受唑來膦酸療法(「任何ZOL」),且另一患者子集在停用塞曲蘇單抗後未接受唑來膦酸療法(「無ZOL」)。在此1年時期期間評估腰椎BMD (圖4A)、全髖BMD(圖4B)、橈骨總容積BMD (圖4C)及脛骨總容積BMD (圖4D)。在停用塞魯單抗療法後的1年時期內,可歸因於塞魯單抗療法之BMD初始增益減少。在周邊骨骼中觀測到更大的BMD損失,而在脊柱及髖部觀測到更緩慢之BMD損失。唑來膦酸(ZOL)之投與可防止脊柱及髖部之BMD損失,但不能防止遠端橈骨及脛骨之BMD損失。
在用塞曲蘇單抗(20 mg/kg)治療12個月之整個過程中以及在治療後直至第18個月(在塞曲蘇單抗治療後共6個月)期間,在患者血清中評估骨轉換標記物P1NP及CTx。患者根據醫生建議接受唑來膦酸或不接受唑來膦酸。無論唑來膦酸(ZOL)治療與否,患者之血清P1NP (指示骨形成)皆下降(圖5A)。另一方面,未接受唑來膦酸之患者之血清CTx (指示骨吸收)增加。
在初始12個月給藥期後的隨訪期期間,亦評估患者之不良事件。隨訪期期間之安全性研究結果與預期結果一致,其中骨折率發生變化,但未顯著超過初始12個月治療期期間之骨折率。在整個2年研究期間,未發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
此等結果表明,不僅塞曲蘇單抗療法產生之BMD增益在骨轉換生物標記物顯示下降之後繼續良好(實例1),而且單獨抗再吸收療法(諸如唑來膦酸)不足以維持塞曲蘇單抗之早期增益。此外,雖然在使用塞曲蘇單抗治療過程中,在塞曲蘇單抗治療下骨轉換生物標記物中看到之早期峰值及谷值逐漸趨於均勻,但一旦塞曲蘇單抗停止,就會自穩定之維持水準切換至遠離基線之快速變化。在P1NP (骨形成)之情況下,無論唑來膦酸治療如何,停止塞曲蘇單抗均導致減少。在CTx (骨吸收)之情況下,停止塞曲蘇單抗導致快速增加。因此,停用塞曲蘇單抗療法後之BMD損失及骨轉換生物標記物變化支持在12個月後繼續治療之需要。
本文引用之所有專利、公開之申請案及參考文獻之教導內容均以引用之方式整體併入以達成所有目的。本文列出之專利及公開案描述所屬領域之一般技能。若引用之參考文獻與本說明書之間發生任何衝突,則以本說明書為準。在描述本申請案之實施例時,為清楚起見,使用特定術語。然而,本發明不意欲侷限於如此選擇之特定術語。本說明書中之任何內容均不應被視為對本發明範疇之限制。所有呈現之實例均具有代表性且不受限制。根據上述教導內容,如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所理解,上述實施例可在不脫離本發明下進行修改或改變。因此應當理解,在申請專利範圍及其同等物之範疇內,本發明可以非具體描述之方式實施。
[圖1]展示臨床研究設計。 [圖2A及圖2B]展示描繪以下各物之血清水準自基線之平均變化的圖:圖2A展示P1NP (原膠原1完整N端前肽),一種骨形成生物標記物;圖2B展示CTX-1 (C端端肽),一種骨吸收生物標記物。 [圖3]展示描繪腰椎BMD資料(藉由DXA量測)自基線之平均變化的圖,比較12個月時段內每月給與8 mg/kg或20 mg/kg塞曲蘇單抗。 [圖4]展示在有或無唑來膦酸(zoledronic acid)療法下12個月後停用塞曲蘇單抗對BMD之影響的圖。圖4A展示停用後之腰椎BMD。圖4B展示停用後之全髖BMD。圖4C展示停用後之橈骨總容積BMD。圖4D展示停用後之脛骨總容積BMD。 [圖5]展示在有或無唑來膦酸療法下12個月後停用塞曲蘇單抗對骨轉換生物標記物之影響的圖。圖5A展示停用塞曲蘇單抗後之血清P1NP水準。圖5B展示停用塞曲蘇單抗後之血清CTX-1 (亦即,「CTx」)水準。
TW202323278A_111137296_SEQL.xml

Claims (38)

  1. 一種用於治療人類患者之成骨不全(OI)的方法,其包括每個月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3個月之時段。
  2.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 (a)  重鏈可變區(VH)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7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及/或 (b)  輕鏈可變區(VL)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8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
  3.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70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H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81中所示之胺基酸序列的VL多肽序列。
  4.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 (a)  HCDR1,其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 (b)  HCDR2,其具有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 (c)  HCDR3,其具有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 (d)  LCDR1,其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 (e)  LCDR2,其具有SEQ ID NO:48之胺基酸序列;及 (f)   LCDR3,其具有SEQ ID NO:59之胺基酸序列。
  5.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 (a)  HCDR1,其具有SEQ ID NO:178之胺基酸序列; (b)  HCDR2,其具有SEQ ID NO:179之胺基酸序列; (c)  HCDR3,其具有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 (d)  LCDR1,其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 (e)  LCDR2,其具有SEQ ID NO:180之胺基酸序列;及 (f)   LCDR3,其具有SEQ ID NO:181之胺基酸序列。
  6.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 (a)  HCDR1,其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 (b)  HCDR2,其具有SEQ ID NO:179之胺基酸序列; (c)  HCDR3,其具有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 (d)  LCDR1,其具有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 (e)  (e) LCDR2,其具有SEQ ID NO:180之胺基酸序列;及 (f)   (f) LCDR3,其具有SEQ ID NO:181之胺基酸序列。
  7.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 (a)  VH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19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及/或 (b)  VL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19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
  8.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中該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198之胺基酸序列的VH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199之胺基酸序列的VL多肽序列。
  9.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抗硬骨抑素抗體包含: (a)  VH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20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及/或 (b)  VL多肽序列,其與SEQ ID NO: 20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
  10. 如請求項9之方法,其中該抗硬骨抑素抗體包括包含SEQ ID NO: 202之胺基酸序列的VH多肽序列及包含SEQ ID NO: 203之胺基酸序列的VL多肽序列。
  11.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抗硬骨抑素抗體為塞曲蘇單抗(setrusumab)。
  12.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抗硬骨抑素抗體為羅莫珠單抗(romosozumab)。
  13.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抗硬骨抑素抗體為布索珠單抗(blosozumab)。
  14.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每月投與該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18個月之時段。
  15.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每月投與該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24個月之時段。
  16.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每月投與該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30個月之時段。
  17.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每月投與該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少連續36個月之時段。
  18.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每月投與該抗硬骨抑素抗體,持續至多18年之時段。
  19.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投與該治療有效量之該抗硬骨抑素抗體在治療該人類患者12個月後增加小梁骨質密度(BMD)。
  20.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投與該治療有效量之該抗硬骨抑素抗體在治療該人類患者12個月後使腰椎骨質密度(BMD)增加5%或更多。
  21.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OI為I型OI、III型OI或IV型OI。
  22.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人類患者在COL1A1及/或COL1A2基因中具有一或多個突變。
  23.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人類患者為0-17歲。
  24.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人類患者為0-17歲之兒童且其中該抗硬骨抑素抗體每月以20-50 mg/kg之劑量投與。
  25.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定義之抗硬骨抑素抗體、一種交叉阻斷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定義之抗體的抗硬骨抑素抗體或一種與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定義之抗體結合相同抗原決定基之抗硬骨抑素抗體,該等抗硬骨抑素抗體用於如請求項1至24中任一項之治療方法中。
  26. 如請求項1至24中任一項之治療方法,其中該抗硬骨抑素抗體交叉阻斷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定義之抗體或與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定義之抗體結合至相同抗原決定基。
  27. 一種用於治療人類患者之成骨不全(OI)的方法,其包括向該人類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抗硬骨抑素抗體,其中該方法包括在12個月或更長時間之初始給藥時段內每月投與第一劑量,繼而以維持劑量定期給藥。
  28. 如請求項27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劑量包含20-50 mg/kg每月投與之該抗硬骨抑素抗體。
  29. 如請求項27至2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劑量包含20-40 mg/kg每月投與之該抗硬骨抑素抗體。
  30. 如請求項27至29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劑量包含20 mg/kg每月投與之該抗硬骨抑素抗體。
  31. 如請求項27至3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維持劑量包含每月、每2個月、每3個月、每4個月、每6個月或每12個月投與該抗硬骨抑素抗體。
  32. 如請求項27至3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維持劑量包含相對於在該初始給藥時段內投與之量投與同等或減少之量的該抗硬骨抑素抗體。
  33. 如請求項27至3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維持劑量包含20 mg/kg或更少之該抗硬骨抑素抗體。
  34. 如請求項27至3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抗硬骨抑素抗體在該初始給藥時段內每月以20 mg/kg投與持續12個月或更長之時段,接著每2個月以20 mg/kg或更少之維持劑量投與。
  35. 如請求項27至3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抗硬骨抑素抗體在該初始給藥時段內每月以20 mg/kg投與持續12個月或更長之時段,接著每2個月以20 mg/kg之維持劑量投與。
  36. 如請求項27至3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抗硬骨抑素抗體在該初始給藥時段內每月以20 mg/kg投與12個月之時段,接著每月以少於20 mg/kg之維持劑量投與。
  37. 如請求項27至3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投與該維持劑量持續至多18年之時段。
  38. 一種實質上如本文所述之治療方法或用於實質上如本文所述之治療方法中的抗硬骨抑素抗體。
TW111137296A 2021-09-30 2022-09-30 使用抗硬骨抑素抗體治療成骨不全之方法 TW2023232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50918P 2021-09-30 2021-09-30
US63/250,918 2021-09-30
US202263374982P 2022-09-08 2022-09-08
US63/374,982 2022-09-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3278A true TW202323278A (zh) 2023-06-16

Family

ID=85783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7296A TW202323278A (zh) 2021-09-30 2022-09-30 使用抗硬骨抑素抗體治療成骨不全之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AU (1) AU2022357544A1 (zh)
CA (1) CA3233220A1 (zh)
TW (1) TW202323278A (zh)
WO (1) WO2023056355A2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2173A (zh) * 2008-03-24 2011-12-14 艾博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治疗骨丢失的方法和组合物
NZ754676A (en) * 2016-12-21 2023-06-30 Mereo Biopharma 3 Ltd Use of anti-sclerostin antibodies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GB201810746D0 (en) * 2018-06-29 2018-08-15 Mereo Biopharma 3 Ltd Use of sclerostin antagonis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3233220A1 (en) 2023-04-06
WO2023056355A2 (en) 2023-04-06
WO2023056355A3 (en) 2023-05-19
AU2022357544A1 (en) 2024-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39704B2 (en) Methods for using anti-myostatin antibodies
US11135291B2 (en)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anti-myostatin antibodies
JP6353500B2 (ja) Dkk1抗体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CA2682212C (en) Anti-sclerostin antibodies
TW202323278A (zh) 使用抗硬骨抑素抗體治療成骨不全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