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8974A - 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8974A
TW202318974A TW111126609A TW111126609A TW202318974A TW 202318974 A TW202318974 A TW 202318974A TW 111126609 A TW111126609 A TW 111126609A TW 111126609 A TW111126609 A TW 111126609A TW 202318974 A TW202318974 A TW 20231897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inyl
compound
alkyl
methyl
formul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66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洛塔爾 勞倫茲
賽賓 史托爾茲
馬汀 魏格納
胡利奧 裴瑞斯凱塔蘭
克勞斯 特拉伯德
約翰 麥格雷戈
雷米西斯 富爾亨西奧
丹尼爾 尼格羅
安琪拉 凱米爾札克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孟山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德商拜耳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孟山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德商拜耳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孟山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8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897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13/00Herbicides; Algicides
    • A01P13/02Herbicides; Algicides selectiv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7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8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five-membered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nd either one oxygen atom or one sulfur atom in positions 1,2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發明關於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或其鹽之用途,
Figure 111126609-A0101-11-0001-1
其中基團R 1至R 3、X 2至X 6、Z和G係如請求項1中所述定義,視需要地在額外農用化學活性成分存在下,其係用於複數作物植物生長、已播種、已移植、將播種及/或將移植在其中的農田之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

Description

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方法
本發明關於植物保護和環境衛生的領域,更具體地說關於使用精確施用之農用化學品以控制不想要的植物。
雜草控制實務旨在清除農田中的雜草,以減少與農作物競爭天然資源,並將產量損失降至最低。不能用傳統的田間噴霧器處理來將非選擇性除草劑使用在對非選擇性除草劑没有抗性的作物植物之農田上,因為這些類型的噴霧器將除草劑噴灑在整個農田上。為了克服該等問題,加罩田間噴霧器可與非選擇性除草劑結合使用。然而,即使非選擇性除草劑以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來施用,也會嚴重損害農作物,因為作物植物透過土壤吸收該等除草劑或由於例如在接近敏感作物植物附近的施用化合物之揮發性。
其他農用化學品的缺點在於雜草植物沒有得到充分控制或一些雜草根本沒有得到控制(間隙)。因此,通常需要新穎的替代方法以保護農田上的農作物對抗雜草。
在燒毀(burn-down)應用中來自經取代的異㗁唑啉羧醯胺類之結構類別的化合物被認為是除草劑,其可用於對抗來自WO2018/228985和WO2019/145245之廣泛雜草的雜草控制。也已知將該等除草活性成分與一些其他除草劑組合以控制雜草,參見例如WO2020/114932。
現已發現,一些選自上述經取代的異㗁唑啉甲醯胺類之群組的化合物令人驚訝地可用於對抗具有作物植物的農田上之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而不會對作物植物造成實質性傷害。點狀處理施用是令人驚訝的,因為眾所周知許多具有對抗雜草的廣泛活性之除草劑也會損害作物植物,因為彼等經由土壤被作物植物吸收,即使彼等僅施用於作物植物附近。然而,式(I)化合物當靠近施用時,對作物是安全的,因為彼等似乎不會滲入作物根區或變得揮發性,其防止作物植物吸收農用化學品。
發明之詳細說明
本發明的一標的為一或多種式(I)之經取代的異㗁唑啉甲醯胺類或其農業化學上可接受的鹽之用途。
Figure 02_image005
其中 G表示OR 4或NR 7R 8R 1和R 2各表示氫; R 3表示(C 1-C 5)-烷基、(C 3-C 6)-環烷基、(C 2-C 5)-烯基、(C 2-C 5)-炔基或(C 1-C 5)-烷氧基,各自視需要地經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的取代基取代「m」次:鹵素、氰基、(C 1-C 5)-烷氧基和羥基; R 4表示氫, 或 表示(C 1-C 12)-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環烷基-(C 1-C 8)-烷基、(C 2-C 8)-烯基、(C 5-C 6)-環烯基、(C 1-C 4)-烷基苯基或(C 2-C 8)-炔基,各自視需要地經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的取代基取代「m」次:鹵素、氰基、(C 1-C 6)-烷氧基、(C 1-C 6)-烷氧羰基、羥基、S(O) nR 5; R 5表示(C 1-C 8)-烷基、(C 2-C 8)-烯基、(C 3-C 6)-環烷基、苯甲基、CON((C 1-C 3)-烷基) 2或(C 1-C 8)-烷基-C(O)-(C 1-C 8)-烷基,各自視需要地經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的取代基取代「m」次:鹵素和氰基; R 6表示氫, 或 表示(C 1-C 8)-烷基、(C 3-C 6)-環烷基、(C 3-C 8)-烯基或(C 3-C 8)-炔基,各自視需要地經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的取代基取代「m」次:鹵素、氰基和(C 1-C 2)-烷氧基; R 7、R 8彼此獨立地表示氫、(C 1-C 6)-烷氧羰基-(C 1-C 6)-烷基、N((C 1-C 3)-烷基) 2、S(O) nR 5: 或 R 7和R 8與彼等所連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飽和或部分或完全不飽和的五員、六員或七員環,除氮原子外,其可含有「r」個碳原子、「o」個氧原子且係視需要地經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的取代基取代「m」次:鹵素、(C 1-C 6)-烷基、鹵素-(C 1-C 6)-烷基、側氧基-、CO 2R 6
Z表示Z-1至Z-8:
Figure 02_image007
而箭頭表示至式(Ia)中的基團CO-G之鍵結; X 2、X 4和X 6彼此獨立地表示氫或氟; X 3和X 5彼此獨立地表示氫、氯、氰基或氟; 或 表示(C 1-C 3)-烷基、(C 1-C 3)-烷氧基,各自視需要地經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的取代基取代「m」次:氟或氯; m表示0、1、2、3、4或5; n表示0、1或2; o表示0、1或2; r表示3、4、5或6; 其係用於複數作物植物生長、已播種、已移植、將播種及/或將移植在其中的農田之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 定義
鹵素表示氟、氯、溴和碘之基團。較佳者為氟或氯之基團。
烷基意指具有在各情況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飽和直鏈或支鏈-烴基,例如C 1-C 6-烷基諸如甲基、乙基、丙基、1-甲基乙基、丁基、1-甲基丙基、2-甲基丙基、1,1-二甲基乙基、戊基、1-甲基丁基、2-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2,2-二甲基丙基、1-乙基丙基、己基、1,1-二甲基丙基、1,2-二甲基丙基、1-甲基戊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4-甲基戊基、1,1-二甲基丁基、1,2-二甲基丁基、1,3-二甲基丁基、2,2-二甲基丁基、2,3-二甲基丁基、3,3-二甲基丁基、1-乙基丁基、2-乙基丁基、1,1,2-三甲基丙基、1,2,2-三甲基丙基、1-乙基-1-甲基丙基和1-乙基-2-甲基丙基。
烯基意指具有在各情況下指定的碳原子數和在任何位置上的一個雙鍵之不飽和直鏈或支鏈烴基,例如C 2-C 6-烯基諸如乙烯基、1-丙烯基、2-丙烯基、1-甲基乙烯基、1-丁烯基、2-丁烯基、3-丁烯基、1-甲基-1-丙烯基、2-甲基-1-丙烯基、1-甲基-2-丙烯基、2-甲基-2-丙烯基、1-戊烯基、2-戊烯基、3-戊烯基、4-戊烯基、1-甲基-1-丁烯基、2-甲基-1-丁烯基、3-甲基-1-丁烯基、1-甲基-2-丁烯基、2-甲基-2-丁烯基、3-甲基-2-丁烯基、1-甲基-3-丁烯基、2-甲基-3-丁烯基、3-甲基3-丁烯基、1,1-二甲基-2-丙烯基、1,2-二甲基-1-丙烯基、1,2-二甲基-2-丙烯基、1-乙基-1-丙烯基、1-乙基-2-丙烯基、1-己烯基、2-己烯基、3-己烯基、4-己烯基、5-己烯基、1-甲基-1-戊烯基、2-甲基-1-戊烯基、3-甲基-1-戊烯基、4-甲基-1-戊烯基、1-甲基-2-戊烯基、2-甲基-2-戊烯基、3-甲基-2-戊烯基、4-甲基-2-戊烯基、1-甲基-3-戊烯基、2-甲基-3-戊烯基、3-甲基-3-戊烯基、4-甲基-3-戊烯基、1-甲基-4-戊烯基、2-甲基-4-戊烯基、3-甲基-4-戊烯基、4-甲基-4-戊烯基、1,1-二甲基-2-丁烯基、1,1-二甲基-3-丁烯基、1,2-二甲基-1-丁烯基、1,2-二甲基-2-丁烯基、1,2-二甲基-3-丁烯基、1,3-二甲基-1-丁烯基、1,3-二甲基-2-丁烯基、1,3-二甲基-3-丁烯基、2,2-二甲基-3-丁烯基、2,3-二甲基-1-丁烯基、2,3-二甲基-2-丁烯基、2,3-二甲基-3-丁烯基、3,3-二甲基-1-丁烯基、3,3-二甲基-2-丁烯基、1-乙基1-丁烯基、1-乙基-2-丁烯基、1-乙基-3-丁烯基、2-乙基-1-丁烯基、2-乙基-2-丁烯基、2-乙基-3-丁烯基、1,1,2-三甲基-2-丙烯基、1-乙基-1-甲基-2-丙烯基、1-乙基-2-甲基-1-丙烯基和1-乙基-2-甲基-2-丙烯基。
炔基表示具有2至8個(較佳為2至6個)碳原子和在任何位置的一個參鍵之直鏈或支鏈烴基。非限制性實例包括乙炔基、丙-炔基、丙-2-炔基、丁-1-炔基、丁-2-炔基、丁-3-炔基、1-甲基丙-2-炔基、戊-1-炔基、戊-2-炔基、戊-3-炔基、戊-4-炔基、1-甲基丁-2-炔基、1-甲基丁-3-炔基、2-甲基丁-3-炔基、3-甲基丁-1-炔基、1,1-二甲基丙-2-炔基、1-乙基丙-2-炔基、己-1-炔基、己-2-炔基、己-3-炔基、己-4-炔基、己-5-炔基、1-甲基戊-2-炔基、1-甲基戊-3-炔基、1-甲基戊-4-炔基、2-甲基戊-3-炔基、2-甲基戊-4-炔基、3-甲基戊-1-炔基、3-甲基戊-4-炔基、4-甲基戊-1-炔基、4-甲基戊-2-炔基、1,1-二甲基丁-2-炔基、1,1-二甲基丁-3-炔基、1,2-二甲基丁-3-炔基、2,2-二甲基丁-3-炔基、3,3-二甲基丁-1-炔基、1-乙基丁-2-炔基、1-乙基丁-3-炔基、2-乙基丁-3-炔基和1-乙基-1-甲基丙-2-炔基。
環烷基意指較佳具有3-8個環碳原子之碳環飽和環系統,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在視需要地經取代的環烷基的情形下,包括具有取代基之環系統,也包括環烷基上具有雙鍵之取代基,例如亞烷基,諸如亞甲基。
烷氧基意指具有在各情況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飽和直鏈或支鏈-烷氧基,例如C 1-C 6-烷氧基諸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1-甲基乙氧基、丁氧基、1-甲基丙氧基、2-甲基丙氧基、1,1-二甲基乙氧基、戊氧基、1-甲基丁氧基、2-甲基丁氧基、3-甲基丁氧基、2,2-二甲基丙氧基、1-乙基丙氧基、己氧基、1,1-二甲基丙氧基、1,2-二甲基丙氧基、1-甲基戊氧基、2-甲基戊氧基、3-甲基戊氧基、4-甲基戊氧基、1,1-二甲基丁氧基、1,2-二甲基丁氧基、1,3-二甲基丁氧基、2,2-二甲基丁氧基、2,3-二甲基丁氧基、3,3-二甲基丁氧基、1-乙基丁氧基、2-乙基丁氧基、1,1,2-三甲基丙氧基、1,2,2-三甲基丙氧基、1-乙基-1-甲基丙氧基和1-乙基-2-甲基丙氧基。經鹵素取代的烷氧基意指具有在各情況下指定的碳原子數之直鏈或支鏈-烷氧基,其中這些基團中的一些或所有氫原子可經如上指定的鹵素原子置換,例如C 1-C 2-鹵烷氧基諸如氯甲氧基、溴甲氧基、二氯甲氧基、三氯甲氧基、氟甲氧基、二氟甲氧基、三氟甲氧基、氯氟甲氧基、二氯氟甲氧基、氯二氟甲氧基、1-氯乙氧基、1-溴乙氧基、1-氟乙氧基、2-氟乙氧基、2,2-二氟乙氧基、2,2,2-三氟乙氧基、2-氯-2-氟乙氧基、2-氯-1,2-二氟乙氧基、2,2-二氯-2-氟乙氧基、2,2,2-三氯乙氧基、五氟乙氧基和1,1,1-三氟丙-2-氧基。
在下文中將根據本發明使用的式(I)化合物或其鹽也簡稱為「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I)」或僅稱為「化合物(I)」。
化合物(I)或其鹽通常從WO2018/228985和WO2019/145245得知或可根據其中所述之方法製備。
較佳的是化合物(Ia)或其農業化學上可接受的鹽
Figure 02_image009
其中 其中X 3、X 5、R 3和G係如上所述;
Z意指Z-1a、Z-1b、Z-2a、Z-3a、Z-4a、Z-5a、Z-6a、Z-7a、Z-8a,
Figure 02_image011
其中Z-4a意指結構Z-4b和Z-4c兩者的混合物;
Figure 02_image013
及其中Z-8a意指結構Z-8b和Z-8c兩者的混合物
Figure 02_image015
和其中箭頭意指至式(Ia)中的基團CO-G之鍵, 其係用於複數作物植物生長、已播種、已移植、將播種及/或將移植在其中的農田之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
尤佳的是表1中所示之化合物(Ia)或其農業化學上可接受的鹽,其係用於複數作物植物生長、已播種、已移植、將播種及/或將移植在其中的農田之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
Figure 02_image017
表1:化合物(Ia)
Figure 02_image019
Figure 02_image021
Figure 02_image023
Figure 02_image025
Figure 02_image027
Figure 02_image029
Figure 02_image031
Figure 02_image033
Figure 02_image035
Figure 02_image037
式(I)化合物及彼等的鹽(在下文中均稱為式(I)化合物)顯示對抗廣泛的經濟上重要的單子葉和雙子葉有害植物之除草活性。式(I)化合物也有效地作用於從根莖、地下莖或其他多年生器官產生芽並且難以控制之多年生雜草。
上述除草化合物(I)顯示複數作物植物生長、已播種、已移植、將播種及/或將移植在其中的農田之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之優異且理想的效果。
術語「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係指與除草劑在農田上的均一表面處理(例如,全面(blanked)或寛幅(broadcast)噴霧施用)相反。因此,該術語係指選擇性處理雜草正在其中生長的場所或雜草可能生長且可能與作物競爭資源的場所(土壤)。此外,該術語也包括在整個田地中用於控制雜草之部分的除草劑施用,例如僅施用在散佈於整個田間各具有面積小於1 m²至最多超過100 m²之較大雜草區塊中生長的單一雜草植物上,以均勻處理行栽作物的行間空間(也稱為帶狀處理)。可根據由第二裝置引導之施用裝置上的自動雜草種類識別或雜草作物種類識別,或根據在控制施用前繪製整個田野的雜草種類蔓延之田地地圖施用點狀處理以僅控制田地內的特定雜草種類。且,點狀處理可以非選擇性地施用於生長在施用點中、較大區塊或行間空間中的所有雜草,而不區分不同的雜草種類。
對抗農田上之雜草的點狀處理較佳包括點狀噴霧施用。點狀噴霧包含有時稱為「直接葉面噴霧施用」的噴霧施用,其關於藉由僅將噴霧對準雜草而避開作物而將除草劑施用至作物行間的雜草上。點狀噴霧也包含有時稱為「保護葉面噴霧施用」的噴霧施用,其關於藉由用遮蓋物(例如聚乙烯遮蓋物)遮蓋間距較寬的作物或藉由使用保護護罩或罩遮蓋噴嘴和噴霧,物理上防止作物受到直接噴霧或噴霧飄移(spray drif)。也可使用具有緊密噴霧角度的噴嘴來施用,以防止細小液滴造成可飄移的細粉到達作物植物並將噴霧限制在目標植物上和周圍最接近的地方。
點狀噴霧包含有時稱為「帶狀噴霧施用」的噴霧施用,其關於將除草劑施在土壤/雜草上至沿作物行的受限帶,在行間留下未經處理的帶。
點狀噴霧可藉由使用手持噴嘴或機械臂噴嘴在人類噴霧器走過農田時目測噴霧本發明的化合物來進行。或者,噴霧器在車輛上驅動(諸如具有例如加罩桿架式噴霧器(hooded boom sprayer)的拖拉機)或使用點狀噴霧施用之飛行裝置(諸如無人航空載具(UAV))或地面機器人(諸如無人地面載具(UGV))。針對田地上雜草蔓延的施用可用在行栽作物的行間空間中操作的小型自動駕駛裝置或藉由即時或延時監控並創建處理前整個田地中之雜草圖的第二裝置移動(stirred)之裝置進行。控制田間雜草蔓延的另一種選項為使用連接到拖拉機三點的工具,覆蓋幾行作物之牽引或自動駕駛/自主工具。該等裝置的移動(stirring)可根據RTK GPS/Galileo系統(由行引導系統支持)、根據攝影機、NIR、聲納或雷達作物和表面識別或行感測器,以物理感測行中作物的抗性。再者,例如在不是農田上所有雜草都需要控制而是例如只有生長在作物植物附近並競爭營養資源的雜草的情況,點狀噴霧可藉由繪製在除草劑施用方法(例如使用近程或遠程感測方法)之前農田上雜草正在其中生長或可能生長的區域並根據地圖資訊噴灑本發明的化合物來進行。為了根據地圖資訊的點狀噴霧,需要使用位置確定裝置,諸如以RTK-GPS或類似者獲得。
點狀噴霧也可以連續噴霧在行栽作物的行間空間上或分別藉由自動或手動打開和關閉霧化盤的液體供給系統之液壓噴嘴來進行。地圖資訊可根據由有人駕駛或無人駕駛飛行器或地面載具拍攝的影像資訊或由農民進行的習知實地偵察操作來創建。此等技術是新興農業的一種形式,稱為精確農業、智慧農業、數位農業、等等。在農田上的部分噴霧模式(諸如以點狀噴霧達成)也稱為 VRA (Variable Rate Application,可變率施用)。
術語「作物植物」係指玉米、大豆、棉花、花生、芸苔屬(Brassica)油籽(諸如西洋油菜(Brassica napus)(例如,油菜籽)、無菁(Brassica rapa)、芥菜(B. juncea)(例如,(田)芥菜)和阿比西尼亞芥菜(Brassica carinata)、稻、小麥、甜菜、甘蔗、燕麥、黑麥、大麥、小米和高粱、黑小麥、亞麻、葡萄和各種水果及各種植株分類群之蔬菜,薔薇科屬(Rosaceae sp.)(例如仁果類諸如蘋果和梨,但亦為核果類諸如杏桃、櫻桃、杏仁和桃,及漿果類諸如草莓)、茶藨子科屬(Ribesioidae sp.)、胡桃科屬(Juglandaceae sp.)、樺木科屬(Betulaceae sp.)、漆樹科屬(Anacardiaceae sp.)、殼鬥科屬(Fagaceae sp.)、桑科屬(Moraceae sp.)、木犀科屬(Oleaceae sp.)、獼猴桃科屬(Actinidaceae sp.)、樟科屬(Lauraceae sp.)、芭蕉科屬(Musaceae sp.)(例如,薑、香蕉樹和種植園)、茜草科屬(Rubiaceae sp.)(例如咖啡)、山茶科屬(Theaceae sp.)、梧桐科屬(Sterculiceae sp.)、芸香科屬(Rutaceae sp.)(例如檸檬、柳橙和葡萄柚);茄科屬(Solanaceae sp.)(例如番茄、馬鈴薯、胡椒、茄子)、百合科屬(Liliaceae sp.)、菊科屬(Compositiae sp.)(例如紅花、向日葵、萵苣、朝鮮薊和菊苣 - 包括根菊苣、菊苣或普通菊苣)、繖形科屬(Umbelliferae sp.)(例如胡蘿蔔、荷蘭芹、芹菜和根芹菜)、葫蘆科屬(Cucurbitaceae sp.)(例如黃瓜,包括小黃瓜、南瓜、西瓜、葫蘆和甜瓜)、蔥科屬(Alliaceae sp.)(例如韭菜和洋蔥)、十字花科屬(Cruciferae sp.)(例如白球甘藍、紅球甘藍、綠花椰菜、白花椰菜、球芽甘藍、小白菜、球莖甘藍、蘿蔔、山葵、水芹(cress)和大白菜)、大戟科(Euphorbiaceae)(例如木薯)、豆科屬(Leguminosae sp.)(例如花生、豌豆、雞豆和豆類– 例如普通豆類和蠶豆、菜豆、蠶豆和扁豆)、藜科屬(Chenopodiaceae sp.)(例如瑞士甜菜、飼料甜菜、菠菜、甜菜根);錦葵科(Malvaceae)(例如,秋葵)、天門冬科(Asparagaceae)(例如蘆筍);花園和樹林中的有用植物和觀賞植物;以及在各情況下這些植物的基改類型。
在術語作物植物中,特佳為玉米、大豆、棉花、向日葵、花生、甜菜、甘蔗、草莓、茄科屬(Solanaceae sp.)(例如番茄、馬鈴薯、胡椒、茄子)、百合科屬(Liliaceae sp.)、菊科屬(Compositiae sp.)(例如紅花、向日葵、萵苣、和朝鮮薊)、繖形科屬(Umbelliferae sp.)(例如胡蘿蔔)、豆科屬(Leguminosae sp.)(例如花生、豌豆、雞豆和豆類– 例如普通豆類和蠶豆、菜豆和蠶豆,扁豆)、藜科屬(Chenopodiaceae sp.)(例如瑞士甜菜、飼料甜菜、甜菜根)、錦葵科(Malvaceae)(例如,秋葵)、大戟科(Euphorbiaceae)(例如木薯)、天門冬科(Asparagaceae)(例如蘆筍);以及在各情況下這些植物的基改類型。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可能處理整株植物或其部份。在一較佳實施態樣中,處理野生植物種類及植物栽培品種、或彼等藉由習知的生物育種技術(諸如交配或原生質體融合)所獲得者,以及其部份。在進一步較佳實施態樣中,處理藉由基因工程方法(若適當時,與習知的方法組合)所獲得的基因轉殖植物和植物栽培品種(基改生物)及其部份。術語「部份」或「植物的部份」或「植物部份」已於上文解釋。根據本發明特佳者為處理各個商業上習用的植物栽培品種或正在使用的植物。植物栽培品種係理解為意指具有已藉由習知的育種、藉由突變或藉由重組DNA技術而生成之新性質(「性狀(traits)」)的植物。彼等可為栽培品種、變種、生物型或基因型。
取決於植物物種或植物品種、彼等之位置及生長條件(土壤、氣候、生長期、養份(diet)),本發明之處理亦可導致超加成(「增效」)效果。例如,下列效果超出實際預期效果是可能的:降低施用率及/或擴大活性範圍及/或提高可根據本發明使用之活性成分及組成物的效力、植物生長更好、對高溫或低溫之耐受性增加、對乾旱或水或土壤鹽度的耐受性增加、開花性能提高、較易收成、加速熟成、收成產量更高、果實較大、植物高度更高、葉色更綠、更早開花、收穫產物之較高品質及/或較高營養價值、果實中之糖濃度更高、收穫產物之較佳儲存安定性及/或加工性。
可根據本發明處理之植物為已表現雜種優勢的特性或雜交效應之雜交植物,其通常導致較高產量、活力、更佳健康及對生物性及非生物性逆境因子之抗性。該等植物通常係藉由自交雄性不育親系(雌性雜交親本)與另一自交雄性可育親系(雄性雜交親本)雜交產出。雜交種子通常係自雄性不育植物收穫並出售給栽培者。雄性不育植物有時可(例如在玉米中)藉由去雄產生,即機械去除雄性生殖器官(或雄花),但更常,雄性不育性是植物基因組中之遺傳決定子的結果。在該情形下,且尤其在種子係欲自雜交植物收穫之所要產物時,確保完全恢復雜交植物(其含有反應雄性不育性的遺傳決定子)中的雄性生育力通常是有利的。此可藉由確保雄性雜交親本具有能夠恢復含有反應雄性不育性的遺傳決定子之雜交植物中的雄性生育力之適當生育力恢復基因來達成。用於雄性不育性之遺傳決定子可位於細胞質中。描述(例如)蕓薹屬(Brassica species)的細胞質雄性不育性(CMS)之實例。然而,用於雄性不育性之遺傳決定子亦可位於細胞核基因組中。雄性不育植物亦可藉由植物生物技術方法(例如遺傳工程)獲得。獲得雄性不育植物之特別有用的方式係闡述於WO 89/10396中,其中,例如,核糖核酸酶(諸如芽孢桿菌RNA酶(barnase))選擇性表現於雄蕊中之毯狀細胞中。生育力則可藉由核糖核酸酶抑制劑(諸如芽孢桿菌RNA酶抑制劑(barstar))之毯狀細胞中的表現而恢復。
如本文所討論之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特別適用於對化合物(I)不具有抗性的作物植物。
術語「複數作物植物生長、已播種、已移植、將播種及/或將移植在其中」係指當化合物(I)可藉由對抗農田上之雜草的點狀處理而施用的時間。作為實例,作物植物尚未種植且例如在作物植物欲種植及/或移植在其中之場所藉由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化合物(I)。作為另一實例,作物植物已播種但還沒有可見的幼苗。化合物(I)可在此齡期施用於遠離已種植作物種子的場所(例如種植的作物種子及/或移植的作物周圍10 cm,更佳5 cm)。有可能在種植操期間記錄作物種子的地理位置,並且該信息用於避免點狀處理,例如在已種植作物種子的地方直接使用精確農用載具。作為另一實例,複數作物植物為幼苗或已經處於營養(或生殖)生長階段,並且藉由以如本文所討論的點狀處理施用化合物(I)來對抗雜草,例如,以精確農用載具。術語「移植」如本文所用係指將作物植物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的農業技術。最常,此所採取是在最佳條件下(諸如在溫室或受保護的苗床中)從種子開始作物植物的形式,然後將其重新種植在另一(通常是室外)生長位置。
作為欲控制的雜草之實例,可提及下列:單子葉雜草,諸如:升馬唐(Digitaria ciliaris(Retz.)Koeler)、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 Gaertn.)、馬唐草(Digitaria sanguinalis ( L.) Scop)、狼尾草(Setaria viridis (L.) Beauv. var. viridis)、早熟禾(Poa annua L.)、看麥娘(Alopecurus aequalis Sobol. var. amurensi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地楊梅(Luzula capitata (Mig.) Mig)、小馬唐(Digitaria radicosa (Presl) Mig.)、紫果馬唐(Digitaria violascens Link)、法氏狗尾草(Setaria faberii Herrm)、絨毛草(Holcus lanatus)、稗屬(Echinocloa)、等等。雙子葉雜草諸如: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 L. var. oleracea)、鵝兒腸(Stellaria neglecta Weihe)、雞眼草(Kummerowia striata (Thunb. ex Murray) Schindl.)、睫毛牛膝菊(Galinsoga ciliate (Rafin.) Blake)、球序捲耳(Cerastium glomeratum Thuill)、天蓬草(Stellaria alsine Grimm. var. undulate (Thunb. ex Murray) Ohwi)、焊菜(Cardamine flexuosa With.)、薺(Capsella bursa-pastoris Medicus)、寶蓋草(Lamium amplexicaule L.)、阿拉伯婆婆納(Veronica persica Poir.)、線葉婆婆納(Veronica filiformis)、園苞紫菀(Aster maackii Regel)、酢漿草(Oxalis corniculata L.)、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m.)、車前草(Plantago asiatica L.)、長葉車前草(Plantago lanceolata L.)、北車前草(Plantago media)、大車前草(Plantago major)、艾草(Artemisia indica Wild. var. maximowiczii (Nakai) Hara)、酸模(Rumex acetosa L.)、雛菊(Bellis perennis)、洋蓍草(Achilea millefolia)、菊科植物(Crepis capillaris)、Amaranthus ssp.、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毛茛(Ranunculus repens)、金鳳草(Ranunculus acris)、菽草(Trifolium repens)、黃菽草(Trifolium dubium)、委陵菜屬(Potentilla spp.)等等。所有植物在不需要的地方生長時,被認為是雜草。作為另外的實例,自生作物(在另一種作物預期生長的位置生長的作物)可根據本發明的用途和方法進行點狀處理和控制。
然而,除草化合物(I)的使用不應以任何方式侷限於此等雜草,而是可以相同的方式施用來對抗其他雜草。
若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在萌芽之前(雜草的萌前)施用於土壤表面,則可完全防止雜草苗出現,或是雜草只會生長至子葉的階段,但接著生長停止且最後彼等在經過三至四星期後會完全死亡。
當活性物質係在萌芽後施用至植物的綠色部分(green part)時,在處理後生長漸漸停止,且有害植物會停留在施用時之生長階段,或彼等在一定時間之後完全死亡,從而對作物植物有害的雜草之競爭在很早的階段且以持續方式消除。
該活性允許在萌芽前及萌芽後(關於雜草的萌芽而言)施用作為有效除草活性成分之本發明化合物,以控制闊葉雜草及禾草雜草。較佳地在雜草萌芽前及萌芽後藉由對抗農田上之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來施用化合物(I)。較佳地在萌芽後施用化合物(I)。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態樣,藉由在農田上的點狀處理施用化合物(I)來對抗雜草,其中點狀處理係用加罩噴霧器設備及/或用飄移減少噴嘴噴霧器設備進行。
術語「加罩噴霧器設備」係指包含圍繞噴霧單元的罩或護罩的噴霧器,其可為液壓噴嘴或霧化盤,諸如旋轉盤。該罩旨在確保將噴霧的液體施用於預期的場所/目標。此外,可減少或避免飄移。有許多提供該設備且為該項技術人員已知的製造商。
術語「飄移減少噴嘴噴霧器設備」係指針對且直接噴霧在雜草上,而不需要罩子來防止飄移。用於該等目的的適當噴嘴可選自Turbo TeeJet噴嘴;扁平扇型噴嘴,諸如
Hypro Guardian;Venturi進氣噴嘴諸如Greenleaf TurboDrop、Greenleaf TurboDrop XL、Greenleaf TurboDrop XL-D、Greenleaf AirMix、氣泡噴射、Hardi噴射
TeeJet 進氣(AI)、Turbo TeeJet 導入噴嘴、進氣XR扁平扇、Hypro Ultra-Lo-Drift、Hypro AVI、進氣Venturi、Delavan Raindrop Ultra、Hypro Guardian Air。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態樣,藉由在農田上點狀處理施用化合物(I)來對抗雜草,其中點狀處理係以精確農用載具進行,較佳安裝有噴霧器(較佳為屏蔽式噴霧器)的拖拉機、與拖拉機牽引式噴霧器(較佳屏蔽式噴霧器)連接的拖拉機、無人航空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及/或無人地面載具(Unmanned Ground Vehicle,UGV)。
精確農用載具可接收以遠程及/或鄰近感測方法產生的雜草圖,並使用雜草圖以點狀處理施用化合物(I)對抗雜草。或者,精確農用載具包含檢測雜草的感測器(例如影像感測器),且能夠在雜草被識別後不久以點狀處理以點狀處理施用化合物(I)對抗該等雜草。術語「精確農用載具」較佳係指可根據雜草圖或感測而與人工介入無關地施用化合物和控制雜草的安裝有噴霧器(較佳屏蔽式噴霧器)的拖拉機、與拖拉機牽引式噴霧器(較佳屏蔽式噴霧器)連接的拖拉機、UAV及/或UGV。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態樣,藉由在農田上點狀處理施用化合物(I)來對抗雜草,其中避免將化合物(I)施用於農田上的複數作物植物的葉部。
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I)通常藉由用包含一或多種化合物(I)或其鹽的農業組成物處理雜草植物或其種子的場所而對其施用。術語植物或植物等的「場所」包含植物或植物等、植物的一部分、植物的種子或植物生長的區域。
欲施加之化合物(I)的量將取決於各種因素,諸如處理對象(諸如,植物或土壤)、處理類型(諸如,例如噴霧、擴散)、處理的目的(諸如,例如預防或治療)、施用時間、環境條件或農田上的作物植物。
式(I)除草化合物或其鹽類的施用率可在廣範圍內改變且通常取決於所欲控制之雜草範圍(weed spectrum)、土壤類型以及氣候條件或是該化合物是否與其他除草活性成分組合。適當的施用率通常係在每公頃從0.01至2000 g活性成分(=化合物(I))(a.i./ha),較佳從0.5至500g a.i./ha,更佳為1至250g a.i./ha。可施用每公頃10至10000升,較佳10至300升/的噴霧體積。
亦可能使用與可用於處理複數作物植物抵抗植物病原性病害或用於多種農田上作物植物的生長調節或生長促進之其他殺蟲活性的物質或營養素(諸如,例如,殺蟲劑、殺蟎劑、除草劑、殺真菌劑、保護劑(safener)、肥料及/或生長調節劑)組合的化合物(I)。
本發明亦關於一種對抗複數作物植物生長、已播種、已移栽、將播種及/或將移栽在其中的農田上之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之方法,其特徵為點狀噴霧施用(A) 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或其鹽[類型(A)除草劑],視需要地一起、之前或之後與一或多種可用於處理具有複數作物植物的農田之選自由其他除草劑(B)[類型(B)除草劑]所組成之群組的其他活性成分來施用,和視需要地一起、之前或之後與一或多種可用於處理具有複數作物植物的農田之(C)其他活性成分[類型(C)活性成分]來施用。
在一實施態樣中,除草劑[類型(B)除草劑]不一定必須以點狀處理施用,而是也可均一施用,例如若彼等為選擇性除草劑且不會傷害農田上的作物植物,則使用全面(blanked)噴霧。同樣適用於其他活性成分[類型(C)活性成分]。
在一實施態樣中,包含化合物(I)、視需要地與其他除草劑[類型(B)除草劑]及/或其他活性成分[類型(C)活性成分]一起之組成物可以桶混物(tank mix)用於點狀處理。或者,化合物可在點狀處理施用之前不久混合,例如在噴霧噴嘴/霧化裝置的進料管中或經由旋轉盤上的兩個分開的進料管。此最後提及的施用之一優點為精確農用載具可包含具有不同活性成分的各種槽,且可根據控制已識別雜草所需要而特別組合不同的活性成分。精確農用載具也可能以點狀處理施用化合物(I)對抗雜草,但均一地施用其他除草劑[類型(B)除草劑]及/或其他活性成分[類型(C)活性成分],例如使用全面(blanket)噴霧施用。
類型(A)除草劑為式(I)化合物或彼等的鹽。
類型(B)除草劑為可用於與化合物(I)組合以擴大待控制的雜草範圍或增加除草效果的其他除草劑(下文進一步提及一些可能的類型B除草劑)。
類型(C)活性成分可為例如可用於處理複數作物植物對抗植物病原性病害或可用於農田上之複數作物植物的生長調節或生長促進的殺蟲劑、殺蟎劑、殺真菌劑、保護劑(safener)、肥料及/或生長調節劑或營養素。
類型(B)除草劑為可用於與化合物(I)組合以擴大待控制的雜草範圍或增加除草效果的其他除草劑(下文進一步提及一些可能的類型B除草劑)。
用於本發明活性成分之可能組合伴體(在混合調配物中或在槽混物中)為例如已知活性成分,其係基於例如下列之抑制:乙醯乳酸合成酶、乙醯輔酶A羧酸酶、PS I、PS II、HPPDO、八氫番茄紅素去飽和酶(phytoene desaturase)、原紫質原氧化酶、麩醯胺酸合成酶、纖維素合成酶、5-烯醇丙酮醯基莽草酸酶-3-磷酸酯合成酶。該等化合物以及具有(在一些情況下)未知或不同之作用機制的其他可用化合物係描述於例如由英國作物保護委員會出版之Weed Research 26, 441-445 (1986)或"The Pesticide Manual", 14th edition 2006/2007 (在下文中簡稱為"PM")、由英國作物保護委員會出版之"The e-Pesticide Manual", version 4.0 2006/2007以及其中所引用之文獻;"Compendium of Pesticide Common Names",可從網際網路(http://www.alanwood.net/pesticides/)獲得。
文獻上已知且可與式(I)化合物組合之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及除草劑保護劑包括(例如)下列活性成分(註:彼等化合物係以根據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所定之俗名或化學名提及,如果合適的話,連同慣用代碼):
乙草胺(Acetochlor)、亞喜芬(acifluorfen)、甲基亞喜芬、亞喜芬-鈉、苯草醚(aclonifen)、拉草(alachlor)、草毒死(allidochlor)、亞汰草(alloxydim)、亞汰草-鈉、草殺淨(ametryn)、胺唑草酮(amicarbazone)、先甲草胺(amidochlor)、醯嘧磺隆(amidosulfuron)、4-胺基-3-氯-6-(4-氯-2-氟-3-甲基苯基)-5-氟吡啶-2-甲酸、環丙嘧啶酸(aminocyclopyrachlor)、環丙嘧啶酸-鉀、環丙嘧啶酸-甲基、氯氨基吡啶酸(aminopyralid)、氯氨吡啶酸-二甲基銨、氯氨吡啶酸-2-羥基(三丙基)銨(-tripromine)、殺草強(amitrole)、胺基磺酸銨(ammoniumsulfamate)、莎稗磷(anilofos)、亞速爛(asulam)、亞速爛-鉀、亞速爛-鈉、草脫淨(atrazine)、草芬定(azafenidin)、四唑嘧磺隆(azimsulfuron)、氟丁醯草胺(beflubutamid)、(S)-(-)-氟丁醯草胺、氟丁醯草胺-M、草除靈(benazolin)、草除靈-乙基、草除靈-二甲基銨、草除靈-鉀、氟草胺(benfluralin)、呋草黃(benfuresat)、苄嘧磺隆(bensulfuron)、苄嘧磺隆-甲基、地散磷(bensulide)、滅草松(bentazone)、滅草松-鈉、苯并雙環酮(benzobicyclon)、吡草酮(benzofenap)、氟吡草酮(bicyclopyrone)、必芬諾(bifenox)、畢拉草(bilanafos)、畢拉草-鈉、雙唑草酮(bipyrazone)、雙草醚(bispyribac)、雙草醚-鈉、二氯異樂滅草(bixlozone)、除草定(bromacil)、除草定-鋰、除草定-鈉、溴丁醯草胺(bromobutide)、溴酚肟(bromofenoxim)、溴苯腈(bromoxynil)、溴苯腈-丁酸鹽、鉀、庚酸鹽和辛酸鹽、羥草酮(busoxinone)、丁草胺(butachlor)、氟丙嘧草酯(butafenacil)、抑草磷(butamifos)、丁烯草胺(butenachlor)、比達寧(butralin)、丁苯草酮(butroxydim)、丁草敵(butylate)、唑草胺(cafenstrol)、坎苯敵氯(cambendichlor)、卡草胺(carbetamide)、唑草酮(carfentrazone)、唑草酮-乙基、草滅平(chloramben)、草滅平-銨、草滅平-二乙醇胺、草滅平-甲基、草滅平-甲基銨、草滅平-鈉、氯溴隆(chlorbromuron)、伐草克(chlorfenac)、伐草克-銨、伐草克-鈉、燕麥酯(chlorfenprop)、燕麥酯-甲基、氯甲丹(chlorflurenol)、氯甲丹-甲基、殺草敏(chloridazon)、氯嘧磺隆(chlorimuron)、氯嘧磺隆-乙基、氯酞醯亞胺(chlorophthalim)、氯麥隆(chlorotoluron)、氯磺隆(chlorsulfuron)、大克草(chlorthal)、大克草-二甲基、大克草-單甲基、吲哚酮草酯(cinidon)、吲哚酮草酯-乙基、環庚草醚(cinmethylin)、外-(+)-環庚草醚,即(1R,2S,4S)-4-異丙基-1-甲基-2-[(2-甲基苯甲基)氧基]-7-氧雜雙環[2.2.1]庚烷、外-(-)-環庚草醚,即(1R,2S,4S)-4-異丙基-1-甲基-2-[(2-甲基苯甲基)氧基]-7-氧雜雙環[2.2.1]庚烷、醚磺隆(cinosulfuron)、氯醯草膦(clacyfos)、烯草酮(clethodim)、炔草酸(clodinafop)、炔草酸-乙基、炔草酸-炔丙基、可滅蹤(clomazone)、克普草(clomeprop)、畢克草(clopyralid)、畢克草-甲基、畢克草-醇胺、畢克草-鉀、畢克草-2-羥基(三丙基)胺(-tripomine)、氯酯磺草胺(cloransulam)、氯酯磺草胺-甲基、苄草隆(cumyluron)、氰滿素(cyanamide)、氰乃淨(cyanazine)、環草敵(cycloate)、環吡拉尼(cyclopyranil)、環吡瑞莫(cyclopyrimorate)、環磺隆(cyclosulfamuron)、環殺草(cycloxydim)、賽伏草(cyhalofop)、賽伏草-丁基、環草津(cyprazine)、2,4-D(包括其-銨、-丁氧基乙基、-丁基、-膽鹼、-二乙基銨、-二甲基銨、-二乙醇胺、-丙酯丁醚(doboxyl)、-十二烷基銨、乙基己基(etexyl)、-乙基、-2-乙基己基、-庚基銨、-異丁基、-異辛基、-異丙基、-異丙基銨、-鋰、-甲基庚基(meptyl)、-甲基、-鉀、-十四烷基銨、-三乙基銨、-三異丙醇銨、-2-羥基(三丙基)胺(tripromine)和-三乙醇胺(trolamine)鹽)、2,4-DB,2,4-DB-丁基、-二甲基銨、-異辛基、-鉀和-鈉、殺草隆(daimuron)( 汰草龍(dymron))、得拉本(dalapon)、得拉本-鈣、得拉本-鎂、得拉本-鈉、邁隆(dazomet)、邁隆-鈉、正癸醇、7-去氧基-D-景天庚酮糖(sedoheptulose)、甜菜安(desmedipham)、得托西-吡唑特(detosyl-pyrazolate)(DTP)、麥草畏(dicamba)及其鹽類,例如麥草畏-雙丙胺(biproamine)、麥草畏-N,N-雙(3-胺丙基)甲基胺、麥草畏-丁氧基丁基(butotyl)、麥草畏-膽鹼、麥草畏-二乙醇胺、麥草畏-二甲基銨、麥草畏-二乙醇胺銨、麥草畏-二乙基銨、麥草畏-異丙基銨、麥草畏-甲基、麥草畏-單乙醇胺、麥草畏-醇胺、麥草畏-鉀、麥草畏-鈉、麥草畏-三乙醇胺、二氯苯腈(dichlobenil)、2-(2,4-二氯苯甲基)-4,4-二甲基-1,2-㗁唑啶-3-酮、2-(2,5-二氯苯甲基)-4,4-二甲基-1,2-㗁唑啶-3-酮、2,4-滴丙酸(dichlorprop)、2,4-滴丙酸-丁氧基丁基(butotyl)、2,4-滴丙酸-二甲基銨、2,4-滴丙酸-乙基己基、2,4-滴丙酸-乙基銨、2,4-滴丙酸-異辛基(isoctyl)、2,4-滴丙酸-甲基、2,4-滴丙酸-鉀、2,4-滴丙酸鈉、2,4-滴丙酸-P、2,4-滴丙酸-P-二甲基銨、2,4-滴丙酸-P-乙基己基、2,4-滴丙酸-P-鉀、2,4-滴丙酸-P-鈉、禾草靈(diclofop)、禾草靈-甲基、禾草靈-P、禾草靈-P-甲基、雙氯磺草胺(diclosulam)、野燕枯(difenzoquat)、野燕枯-甲基硫酸鹽(metilsulfate)、吡氟草胺(diflufenican)、氟吡草腙(diflufenzopyr)、氟吡草腙-鈉、㗁唑隆(dimefuron)、哌草丹(dimepiperate)、磺胺二甲雙胍(dimesulfazet)、二甲草胺(dimethachlor)、異戊淨(dimethametryn)、汰草滅(dimethenamid)、汰草滅-P、二甲磺隆(dimetrasulfuron)、撻乃安(dinitramine)、特樂酚(dinoterb)、特樂酚-乙酸酯、大芬滅(diphenamid)、敵草快(diquat)、二溴敵草快(diquat-dibromide)、二氯敵草快(diquatdichloride)、汰硫草(dithiopyr)、達有龍(diuron)、DNOC、DNOC-銨、DNOC-鉀、DNOC-鈉、草多索(endothal)、草多索-二銨、草多索-二鉀、草多索-二鈉、依吡芬酸(Epyrifenacil)(S-3100)、EPTC、禾草畏(esprocarb)、烯氯樂靈(ethalfluralin)、胺苯磺隆(ethametsulfuron)、胺苯磺隆-甲基、乙嗪草酮(ethiozin)、益覆滅(ethofumesate)、氟乳醚(ethoxyfen)、氟乳醚-乙基、亞速隆(ethoxysulfuron)、乙氧苯草胺(etobenzanid)、F-5231,即N-[2-氯-4-氟-5-[4-(3-氟丙基)-4,5-二氫-5-側氧基-1H-四唑-1-基]-苯基]-乙烷磺醯胺、F-7967,即3-[7-氯-5-氟-2-(三氟甲基)-1H-苯并咪唑-4-基]-1-甲基-6-(三氟甲基)嘧啶-2,4(1H,3H)-二酮)、芬殺草(fenoxaprop)、芬殺草-P、芬殺草-乙基、芬殺草-P-乙基、苯磺噁唑草(fenoxasulfone)、苯唑氟草酮(fenpyrazone)、苯醌三酮(fenquinotrione)、四唑草胺(fentrazamide)、麥草氟(flamprop)、麥草氟-異丙基、麥草氟-甲基、麥草氟-M-異丙基、麥草氟-M-甲基、伏速隆(flazasulfuron)、氟磺草胺(florasulam)、比拉芬(florpyrauxifen)、比拉芬-苯甲基、伏寄普(fluazifop)、伏寄普-丁基、伏寄普-甲基、伏寄普-P、伏寄普-P-丁基、氟酮磺隆(flucarbazone)、氟酮磺隆-鈉、氟吡磺隆(flucetosulfuron)、氟消草(fluchloralin)、氟噻草胺(flufenacet)、氟噠嗪草酯(flufenpyr)、氟噠嗪草酯-乙基、唑嘧磺草胺(flumetsulam)、氟烯草酸(flumiclorac)、氟烯草酸-戊酯、丙炔氟草胺(flumioxazin)、伏草隆(fluometuron)、抑草丁(flurenol)、抑草丁-丁基、-二甲基銨及-甲基、乙羧氟草醚(氟glycofen)、乙羧氟草醚-乙基、氟丙酸(flupropanate)、氟丙酸-鈉、氟啶嘧磺隆(flupyrsulfuron)、氟啶嘧磺隆-甲基、氟啶嘧磺隆-甲基-鈉、氟啶酮(fluridone)、氟咯草酮(flurochloridone)、氟氯比(fluroxypyr)、氟氯比-丁氧異丙基(butometyl)、氟氯比(fluroxypyr-meptyl)、呋草酮(flurtamone)、嗪草酸(fluthiacet)、嗪草酸-甲基、氟磺胺草醚(fomesafen)、氟磺胺草醚-鈉、甲醯胺磺隆(foramsulfuron)、甲醯胺磺隆鈉鹽、殺木膦(fosamine)、殺木膦-銨、固殺草(glufosinate)、固殺草-銨、固殺草-鈉、L-固殺草-銨、L-固殺草-鈉、固殺草-P-鈉、固殺草-P-銨、草甘膦(glyphosate)、草甘膦-銨、-異丙基銨、-二銨、-二甲基銨、-鉀、-鈉、-倍半鈉(sesquisodium)及-三甲基硫鹽(trimesium)、H-9201,即O-(2,4-二甲基-6-硝基苯基)-O-乙基-異丙基磷醯胺硫脲(phosphoramidothioat)、氟氯吡啶酯(halauxifen)、氟氯吡啶酯-甲基、氟硝磺醯胺(halosafen)、合速隆(halosulfuron)、合速隆-甲基、合氯氟(haloxyfop)、合氯氟-P、合氯氟-乙氧基乙基、合氯氟-P-乙氧基乙基、合氯氟-甲基、合氯氟P-甲基、合氯氟鈉、菲殺淨(hexazinone)、HNPC-A8169,即(2S)-2-{3-[(5-三級丁基吡啶-2-基)氧基]苯氧基}丙酸丙-2-炔-1-基酯、HW-02,即1-(二甲氧基磷醯基)乙基-(2,4-二氯苯氧基)乙酸酯、海丹土司丁(hydantocidine)、咪草酸(imazamethabenz)、咪草酸-甲基、甲氧咪草煙(imazamox)、甲氧咪草煙-銨、甲基咪草(imazapic)、甲基咪草-銨、依滅草(imazapyr)、依滅草-異丙基銨、滅草喹(imazaquin)、滅草喹-銨、滅草喹-甲基、咪草煙(imazethapyr)、咪草煙-銨、咪唑磺隆(imazosulfuron)、茚草酮(indanofan)、茚𠯤氟草胺(indaziflam)、碘甲磺隆(iodosulfuron)、碘甲磺隆-甲基、碘甲磺隆-甲基鈉、碘苯腈(ioxynil)、碘苯腈-鋰、碘苯腈-辛酸鹽、碘苯腈-鉀和碘苯腈-鈉、三唑醯草胺(ipfencarbazone)、異丙隆(isoproturon)、愛速隆(isouron)、異㗁草胺(isoxaben)、異㗁唑草酮(isoxaflutole)、卡靈草(karbutilate)、KUH-043,即3-({[5-(二氟甲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基]甲基}磺醯基)-5,5-二甲基-4,5-二氫-1,2-㗁唑、克螺酮(ketospiradox)、克螺酮-鉀、乳氟禾草靈(lactofen)、環草定(lenacil)、理有龍(linuron)、MCPA、MCPA-丁氧基乙基、-丁基、-二甲基銨、-二乙醇胺、-2-乙基己基、-乙基、-異丁基、-異辛基、-異丙基、-異丙基銨、-甲基、-乙醇胺、-鉀、-鈉和-三乙醇胺、MCPB、MCPB-甲基、-乙基和-鈉、甲氯丙酸(mecoprop)、甲氯丙酸-丁氧基乙基、甲氯丙酸-二甲基銨(demethylammonium)、甲氯丙酸-二乙醇胺、甲氯丙酸-乙基己基、甲氯丙酸-亞乙基(ethadyl)、甲氯丙酸-異辛基、甲氯丙酸-甲基、甲氯丙酸-鉀、甲氯丙酸-鈉和甲氯丙酸-三乙醇胺、甲氯丙酸-P、甲氯丙酸-P-丁氧基丁基(butotyl)、-二甲基銨、-2-乙基己基及-鉀、滅芬草(mefenacet)、氟磺醯草胺(mefluidid)、氟磺醯草胺-二乙醇胺、氟磺醯草胺-鉀、甲磺胺磺隆(mesosulfuron)、甲磺胺磺隆-甲基、甲磺胺磺隆鈉鹽、甲基磺草酮(mesotrione)、甲苯噻隆(methabenzthiazuron)、威百畝(metam)、㗁唑醯草胺(metamifop)、苯嗪草酮(metamitron)、滅草胺(metazachlor)、美速隆(metazosulfuron)、甲苯噻隆(methabenzthiazuron)、甲硫嘧磺隆(methiopyrsulfuron)、美西除靈(methiozolin)、異硫氰酸甲酯、撲多草(metobromuron)、莫多草(metolachlor)、S-莫多草、磺草唑胺(metosulam)、甲氧隆(metoxuron)、滅必淨(metribuzin)、甲磺隆(metsulfuron)、甲磺隆-甲基、稻得壯(molinate)、綠穀隆(monolinuron)、單嘧磺隆(monosulfuron)、單嘧磺隆-甲基、MT-5950,即N-[3-氯-4-(1-甲基乙基)苯基]-2-甲基戊醯胺、NGGC-011、萘草胺(napropamide)、NC-310,即4-(2,4-二氯苯甲醯基)-1-甲基-5-苯甲氧基吡唑、NC-656,即3-[(異丙基磺醯基)甲基]-N-(5-甲基-1,3,4-㗁二唑-2-基)-5-(三氟甲基)[1,2,4]三唑并[4,3-a]吡啶-8-甲醯胺、草不隆(neburon)、煙嘧磺隆(nicosulfuron)、壬酸(天竺葵酸(pelargonic acid))、氟草敏(norflurazon)、油酸(脂肪酸)、坪草丹(orbencarb)、嘧苯胺磺隆(orthosulfamuron)、黃草消(oryzalin)、丙炔樂滅草(oxadiargyl)、樂滅草(oxadiazon)、環氧嘧磺隆(oxasulfuron)、㗁嗪草酮(oxaziclomefone)、復祿芬(oxyfluorfen)、巴拉刈(paraquat)、巴拉刈-二氯化物、巴拉刈-二甲基硫酸鹽、克草猛(pebulate)、施得圃(pendimethalin)、平速爛(penoxsulam)、五氯酚、環戊樂滅草(pentoxazone)、烯草胺(pethoxamid)、石油、甜菜寧(phenmedipham)、甜菜寧-乙基、畢克爛(picloram)、畢克爛-二甲基銨、畢克爛-乙基己基、畢克爛-異辛基、畢克爛-甲基、畢克爛-醇胺、畢克爛-鉀、畢克爛-三乙基銨、畢克爛-2-羥基(三丙基)胺(tripromine)、畢克爛-三乙醇胺、氟吡醯草胺(picolinafen)、唑啉草酯(pinoxaden)、哌草磷(piperophos)、普拉草(pretilachlor)、氟嘧磺隆(primisulfuron)、氟嘧磺隆-甲基、胺基丙氟靈(prodiamine)、環苯草酮(profoxydim)、撲滅通(prometon)、撲草淨(prometryn)、毒草胺(propachlor)、敵稗(propanil)、普拔草(propaquizafop)、普拔根(propazine)、苯胺靈(propham)、異丙草胺(propisochlor)、丙氧卡巴腙(proxycarbazone)、丙氧卡巴腙-鈉、咪唑嘧磺隆(propyrisulfuron)、戊炔草胺(propyzamide)、苄草丹(prosulfocarb)、氟磺隆(prosulfuron)、雙唑草腈(pyraclonil)、派芬草(pyraflufen)、乙基派芬草(pyraflufen-ethyl)、百福托(pyrasulfotole)、吡唑特(pyrazolynate)(吡唑特(pyrazolate))、吡嘧黃隆(pyrazosulfuron)、吡嘧黃隆-乙基、苄草唑(pyrazoxyfen)、草醚(pyribambenz)、異丙酯草醚(pyribambenz-isopropyl)、丙酯草醚(pyribambenz-propyl)、嘧啶肟草醚(pyribenzoxim)、稗草丹(pyributicarb)、百立達福(pyridafol)、必汰草(pyridate)、環酯草醚(pyriftalid)、嘧草醚(pyriminobac)、嘧草醚-甲基、嘧沙吩(pyrimisulfan)、嘧草硫醚(pyrithiobac)、嘧草硫醚-鈉、碸吡草唑(pyroxasulfone)、甲氧磺草胺(pyroxsulam)、快克草(quinclorac)、快克草-二甲基銨、快克草-甲基、喹草酸(quinmerac)、滅藻醌(quinoclamine)、快伏草(quizalofop)、快伏草-乙基、快伏草-P、快伏草-P-乙基、快伏草-P-四氫呋喃甲基(-tefuryl)、QYM201,即1-{2-氯-3-[(3-環丙基-5-羥基-1-甲基-1H-吡唑-4-基)羰基]-6-(三氟甲基)苯基}哌啶-2-酮、玉嘧磺隆(rimsulfuron)、嘧啶肟草醚(saflufenacil)、西殺草(sethoxydim)、環草隆(siduron)、西瑪津(simazine)、西草淨(simetryn)、SL-261、磺草酮(sulcotrione)、甲磺草胺(sulfentrazone)、嘧磺隆(sulfometuron)、甲嘧磺隆-甲基(sulfometuron-methyl)、磺醯磺隆(sulfosulfuron)、SYP-249,即1-乙氧基-3-甲基-1-側氧基-丁-3-烯-基-2-5-[2-氯-4-(三氟甲基)苯氧基]-2-硝基苯甲酸酯、SYP-300,即1-[7-氟-3-側氧基-4-(丙-2-炔-1-基)-3,4-二氫-2H-1,4-苯并㗁𠯤-6-基]-3-丙基-2-硫酮基咪唑啶-4,5-二酮、2,3,6-TBA、TCA(三氯乙酸)及其鹽類(例如TCA-銨、TCA-鈣、TCA-乙基、TCA-鎂、TCA-鈉)、特丁噻草隆(tebuthiuron)、特糠酯酮(tefuryltrione)、環磺酮(tembotrione)、得殺草(tepraloxydim)、特草定(terbacil)、特草靈(terbucarb)、特丁通(terbumeton)、草淨津(terbuthylazine)、特丁淨(terbutryn)、替伏吡利(tetflupyrolimet)、薩克多敏(thaxtomin)、甲氧噻草胺(thenylchlor)、噻草定(thiazopyr)、噻酮磺隆(thiencarbazone)、噻酮磺隆-甲酯、噻吩磺隆(thifensulfuron)、噻吩磺隆-甲基、禾草丹(thiobencarb)、氟嘧硫草酯(tiafenacil)、托吡酯(tolpyralate)、苯吡唑草酮(topramezone)、三甲苯草酮(tralkoxydim)、氟酮黃草胺(triafamone)、野麥畏(tri-allate)、醚苯磺隆(triasulfuron)、三𠯤氟草胺(triaziflam)、苯磺隆(tribenuron)、苯磺隆-甲基、綠草定(triclopyr)、綠草定-丁氧基乙基(butotyl)、綠草定-膽鹼、綠草定-乙基、綠草定-三乙基銨、草達津(trietazine)、三氟啶磺隆(trifloxysulfuron)、三氟啶磺隆-鈉、三氟草嗪(trifludimoxazin)、氟樂靈(trifluralin)、氟胺磺隆(triflusulfuron)、氟胺磺隆-甲基、三氟甲磺隆(tritosulfuron)、脲硫酸鹽、萬隆(vernolate)、XDE-848、ZJ-0862,即3,4-二氯-N-{2-[(4,6-二甲氧基嘧啶-2-基)氧基]苯甲基}苯胺、3-(2-氯-4-氟-5-(3-甲基-2,6-二側氧基-4-三氟甲基-3,6-二氫嘧啶-1-(2H)-基)苯基)-5-甲基-4,5-二氫異㗁唑-5-甲酸乙酯、3-氯-2-[3-(二氟甲基)異㗁唑基-5-基)]苯基-5-氯嘧啶-2-基醚、2-(3,4-二甲氧基苯基)-4-[(2-羥基-6-側氧基環己-1-烯-1-基)羰基]-6-甲基嗒𠯤-3(2H)-酮、2-({2-[(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6-甲基吡啶-3-基)}羰基)環己烷-1,3-二酮、(5-羥基-1-甲基-1H-吡唑-4-基)(3,3,4-三甲基-1,1-二氧負離子基-2,3-二氫-1-苯并噻吩-5-基)甲酮、丙烷-1-磺酸1-甲基-4-[(3,3,4-三甲基-1,1-二氧負離子基-2,3-二氫-1-苯并噻吩-5-基)羰基]-1H-吡唑-5-基酯、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酸4-{2-氯-3-[(3,5-二甲基-1H-吡唑-1-基)甲基]-4-(甲基磺醯基)苯甲醯基}-1-甲基-1H-吡唑-5-基-酯;4-胺基-3-氯-5-氟-6-(7-氟-1H-吲哚-6-基)吡啶-2-甲酸氰甲基酯、4-胺基-3-氯-5-氟-6-(7-氟-1H-吲哚-6-基)吡啶-2-甲酸丙-2-炔-1-基酯、4-胺基-3-氯-5-氟-6-(7-氟-1H-吲哚-6-基)吡啶-2-甲酸甲酯、4-胺基-3-氯-5-氟-6-(7-氟-1H-吲哚-6-基)吡啶-2-甲酸、4-胺基-3-氯-5-氟-6-(7-氟-1H-吲哚-6-基)吡啶-2-甲酸苯甲酯、4-胺基-3-氯-5-氟-6-(7-氟-1H-吲哚-6-基)吡啶-2-甲酸乙酯、4-胺基-3-氯-5-氟-6-(7-氟-1-異丁醯基-1H-吲哚-6-基)吡啶-2-甲酸甲酯、6-(1-乙醯基-7-氟-1H-吲哚-6-基)-4-胺基-3-氯-5-氟吡啶-2-甲酸甲酯、4-胺基-3-氯-6-[1-(2,2-二甲基丙醯基)-7-氟-1H-吲哚-6-基)]-5-氟吡啶-2-甲酸甲酯、4-胺基-3-氯-5-氟-6-[7-氟-1-(甲氧基乙醯基)-1H-吲哚-6-基)]吡啶-2-甲酸甲酯、4-胺基-3-氯-5-氟-6-(7-氟-1H-吲哚-6-基)吡啶-2-甲酸鉀、4-胺基-3-氯-5-氟-6-(7-氟-1H-吲哚-6-基)吡啶-2-甲酸鈉、4-胺基-3-氯-5-氟-6-(7-氟-1H-吲哚-6-基)吡啶-2-甲酸丁酯、4-羥基-1-甲基-3-[4-(三氟甲基)吡啶-2-基)]咪唑啶-2-酮、3-(5-三級丁基-1,2-㗁唑-3-基)-4-羥基-1-甲基咪唑啶-2-酮。
較佳的是除草劑組合(A)+(B),其包含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或其鹽 (=除草劑(A))與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的除草劑(B):例如,胺甲酸鹽類、胺硫甲酸鹽類、鹵乙醯苯胺類、經取代的苯氧基-、萘氧基-及苯氧基苯氧基甲酸衍生物和雜芳氧基苯氧基烷甲酸衍生物(諸如,喹啉氧基-、喹㗁啉氧基(quinoxalyloxy)-、吡啶氧基-、苯并㗁唑氧基-和苯并噻唑氧基苯氧基烷甲酸酯類)、環己二酮肟類、苯甲醯基環己二酮類、苯甲醯基異㗁唑類、苯甲醯基吡唑類、咪唑啉酮類、嘧啶氧基吡啶甲酸衍生物、嘧啶氧基苯甲酸衍生物、磺醯脲類、磺醯基胺基羰基三唑啉酮類、三唑并嘧啶磺醯胺衍生物、次膦酸衍生物及其鹽類、甘胺酸衍生物、三唑啉酮類、三𠯤酮類,以及S-(N-芳基-N-烷基胺甲醯基甲基)二硫代磷酸酯類、吡啶甲酸類、吡啶類、吡啶甲醯胺類、1,3,5-三𠯤類等等。
在此較佳者為除草劑組合(A) + (B),其包含一或多種的式(I)化合物或其鹽(= 除草劑(A))與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的除草劑(B):吡氟草胺(diflufenican)、固殺草(glufosinate)、草甘膦(glyphosate)、巴拉刈(paraquat)、敵草快(diquat)、苯草醚(aclonifen)、樂滅草(oxadiazon)、丙炔樂滅草(oxadiargyl)、派芬草(pyraflufen)、乙基派芬草(pyraflufen-ethyl)、氟噻草胺(flufenacet)、茚𠯤氟草胺(indaziflam)、碸吡草唑(pyroxasulfone)、玉嘧磺隆(rimsulfuron)、乙草胺(acetochlor)、汰草滅(dimethanamid)、烯草胺(pethoxamid)、異㗁草胺(isoxaben)、二氯苯腈(dichlobenil) 氟啶酮(fluridon)、氟咯草酮(flurochloridon)、呋草酮(flurtamone)、伏草隆(fluometuron)、嘧啶肟草醚(saflufenacil)、三氟草嗪(trifludimoxazin)、復祿芬(oxyflurofen)、SYN-523諸如[[3-[2-氯-5-[3,6-二氫-3-甲基-2,6-二側氧基-4-(三氟甲基)-1(2H)-嘧啶基]-4-氟苯氧基]-2-吡啶基]氧基]-乙酸乙酯、益覆滅(ethofumesate)、甜菜寧(phenmedipham)、麥草畏(dicamba)、2,4-D、環磺酮(tembotrione)、甲基磺草酮(mesotrione)、以及此等化合物之酯類和鹽類(在適當情況下)。
該等化合物中一些屬於相同的結構類型或相同類型的作用模式或兩者。在該等情況下,相較於上下文具體提及的除草劑組合(A) + (B),若此等除草劑屬於相同的結構類型及/或作用模式,則組合(A)的除草性質與其他除草劑(B)相似。
鹽類通常為農業上可施用的鹽類,較佳為金屬鹽類(諸如,鹼金屬鹽類)或是視需要經取代的銨鹽類(諸如,銨鹽類、單-、二-或三烷基或-羥烷基銨鹽類。
較佳組合(A) + (B)係選自上述組合,其中(A)為來自表1的具有編號A(1.26)、(A1.68)的外消旋化合物(或該等化合物的二或更多者的混合物。
化合物(A)對殺蟲劑的重量比可在廣範圍內改變,且其最佳重量比取決化合物(A)及所採用的除草劑且取決於待處理之有用植物的種類。化合物(A)對化合物(B)的重量比為(例如)1000:1至1:1000,較佳為200:1至1:200,特別是100:1至1:100。
若化合物與其他除草活性成分(B)組合,則除草劑(A)的實際施用率通常可減少,較佳在每公頃0.01至2000 g 活性成分(= 化合物(I))(a.i./ha)的範圍, 較佳從0.5至500 g a.i./ha的範圍,更佳5至 200 g a.i./ha。化合物(A)+(B)的組合施用率較佳在從0.01至3000g a.i./ha的範圍,更特別是從0.02至1000g a.i./ha的範圍。
本發明之另一標的為上述除草組合用於對抗多種作物生長、已播種、已移植、將要播種及/或將移植在其中的農田上之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之有利用途。
對於除草劑(A)和(B)之根據本發明的組合所發現的另一有利性質為活性化合物(A)及(B)彼此互相容,亦即,彼等可一起使用,而沒有導致一或多種活性化合物分解之活性化合物(A)及/或(B)的實質化學非相容性。因此可避免調配物或噴霧液體中之活性化合物含量的降低。當組合施用時,該有利的相容性亦可延伸至活性化合物的生物性質。因此,使用根據本發明之活性化合物組合,在有害植物控制上通常不會觀察到拮抗作用。於是,活性化合物(A)及(B)特別適合於聯合施用(joint application)或另外與其他活性作物保護劑或農用化學品品一起施用。可能的組合施用允許利用有利的效應,諸如,例如,擴大施用時欲控制或對抗之有害植物的範圍、降低各別除草劑(A)及/或(B)的施用率(相較於所討論的除草劑在各別施用時的各別施用率)。因此,活性化合物的降解性質會受到影響,且可達到補植作物植物之更有利的條件。另一優點係在於下列事實:藉由具有不同作用機制之活性化合物的組合,經常可實質上降低或避免有害植物發展出對於活性化合物的抗性。
特別是,令人驚訝地,對於相對大量之經濟上重要的有害植物,活性化合物(A)和(B)之組合施用亦有優加(=增效)作用。在此,組合的活性強於所使用之各別除草劑的活性之預期總和。
增效作用使施用率進一步減少、使欲控制之闊葉雜草及禾本科雜草的範圍更寬廣、除草作用的開始更快、持久性更長、僅以一或數次的施用較佳控制有害植物且擴大可能的施用期間。在某種程度上,藉由使用該組成物,有害成分(諸如,氮或油酸)之量、以及彼等引入土壤同樣亦可獲得減少。
前述性質及優點為保持作物植物無不要的競爭植物之雜草控制實務所需要的,且因此從定性及定量角度而言,確保及/或增加產量水平。由前述性質的觀點來看,此等組合顯著地超越現有技藝的技術狀態。由所述性質的觀點來看,此等組合顯著地超越現有技藝的技術狀態。
當活性化合物(A)及(B)一起施用時,觀察到增效作用;然而,當化合物以隨著時間之分開點狀處理施用時亦常發生彼等增效作用。另一可能性為將除草(A)或(B)或除草組合(A)及(B)以複數部分來施用(連續施用)。例如,一或多次萌芽前施用可接著一次萌芽後施用,或早期的萌後施用可接著在中期或後期的萌後施用。較佳的是同時或幾乎同時施用討論中之組合的活性化合物,若適用,以複數部分。然而,亦可能在不同的時間施用組合的各別活性化合物,其在各別情況下是有利的。亦可能在施用系統中,整合其他作物保護劑,諸如,例如,所提及之其他活性化合物(其他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殺蟎劑、等等)及/或各種佐劑、助劑、及/或肥料。
藉由萌芽前或萌芽後方法的施用,取決該使用該名詞的上下文,應理解其意義為:分別在當地面上看得見有害植物的時間點之前或之後施用活性化合物,或分別在作物植物萌芽之前以及作物植物萌芽之後,施用該活性化合物來對抗有害植物。
除草劑(A)(視需要與除草劑(B)組合)亦可與其他類型(C)活性成分一起施用。除草劑(A)(視需要與除草劑(B)組合)亦可與其他類型(C)活性成分一起施用。
類型(C)活性成分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可用於處理農田上之複數作物植物對抗植物病原性病害或可用於複數作物植物的生長調節或生長促進之殺蟲劑、殺蟎劑、殺真菌劑、保護劑(safener)、肥料及/或生長調節劑或營養素,及視需要地,調配助劑。
上述組合亦視需要地另外包含或較佳包含保護劑(safener)作為組份(C)。已在除草劑組合伴體的情況下提及保護劑(safener)。保護劑(safener)的實例為: 解草酮(Benoxacor)、解毒喹(Cloquintocet(-Mexyl))、解草胺腈(Cyometrinil)、環丙磺醯胺(Cyprosulfamide)、二氯丙烯胺(Dichlormid)、解草唑(Fenchlorazole)(-乙基)、解草啶(Fenclorim)、解草胺(Flurazole)、肟草安(Fluxofenim)、解草㗁唑(Furilazole)、雙苯㗁唑酸(Isoxadifen)(-乙基)、吡唑解草酯(Mefenpyr)(-二乙基)、萘二甲酸酐、解草腈(Oxabetrinil)、或"AD-67"或"MON 4660"(=3-二氯乙醯基-1-氧雜-3-氮雜-螺[4,5]癸烷)、"TI-35"(=1-二氯乙醯基-氮𠰢)、哌草丹(Dimepiperate)或"MY-93"(=哌啶-1-硫代甲酸-S-1-甲基-苯基乙酯)、"汰草龍(Daimuron)" 或"SK 23"(=1-(1-甲基-1-苯基乙基)-3-對甲苯基-脲)、"苄草隆(Cumyluron)" (="JC-940)(=3-(2-(氯苯基甲基)-1-(1-甲基-1-苯基-乙基)脲);較佳為解草酮(Benoxacor)、解毒喹(Cloquintocet(-Mexyl))、環丙磺醯胺(Cyprosulfamide)、雙苯㗁唑酸(Isoxadifen)(-乙基)或吡唑解草酯(Mefenpyr)(-二乙基)。
取決於主要的生物及/或化學-物理參數,式(I)化合物或是與其他活性成分(B)及/或(C)的組合可以各種方式來調配。適合的可能調配物之實例為:可濕性粉劑(WP)、水溶性粉劑(SP)、水溶性濃縮劑、可乳化濃縮劑(EC)、乳劑(EW)(諸如水包油和油包水乳劑)、可噴霧溶液、懸浮濃縮劑(SC)、以油或水為主的分散液、與油互溶的溶液、膠囊懸浮液(CS)、粉劑(DP)、拌種產品(seed-dressing products)、用於撒播和土壤施用之粒劑、呈微粒形式之粒劑(GR)、噴霧粒劑、經塗覆粒劑及吸附粒劑、水分散性粒劑(WG)、水溶性粒劑(SG)、ULV調配物、微膠囊和蠟。
此等個別的調配物類型原則上為已知的且說明於例如:Winnacker-Küchler, "Chemische Technologie" [Chemical Technology], Volume 7, C. Hanser Verlag, Munich, 4th Edition 1986;Wade van Valkenburg, "Pesticide Formulations", Marcel Dekker, N.Y., 1973;K. Martens, "Spray Drying Handbook", 3rd Ed. 1979, G. Goodwin Ltd. London中。
必要的調配助劑(諸如惰性材料、界面活性劑、溶劑及其他添加劑)亦為已知且說明於例如:Watkins, "Handbook of Insecticide Dust Diluents and Carriers", 2nd Ed., Darland Books, Caldwell N.J.;H.v. Olphen, "Introduction to Clay Colloid Chemistry", 2nd Ed., J. Wiley & Sons, N.Y.;C. Marsden, "Solvents Guide", 2nd Ed., Interscience, N.Y. 1963;McCutcheon's "Detergents and Emulsifiers Annual", MC Publ. Corp., Ridgewood N.J.;Sisley and Wood, "Encyclopedia of Surface Active Agents", Chem. Publ. Co. Inc., N.Y. 1964;Schönfeldt, "Grenzflächenaktive Äthylenoxidaddukte" [Surface-active ethylene oxide adducts], Wiss. Verlagsgesell., Stuttgart 1976;Winnacker-Küchler, "Chemische Technologie" [Chemical Technology], Volume 7, C. Hanser Verlag, Munich, 4th Ed. 1986中。
基於此等調配物,亦可能製備與其他具殺蟲活性物質(C)(諸如,例如,殺蟲劑、殺蟎劑、除草劑、殺真菌劑、以及與保護劑(safener)、肥料及/或生長調節劑)的組合,例如呈預混合物(ready mix)或桶混劑(tank mix)的形式。
可濕性粉劑為均勻分散於水中的調配物且其除了式(I)化合物、稀釋劑或惰性材料之外,也包含離子及/或非離子界面活性劑(潤濕劑、分散劑),例如,聚氧乙基化烷基酚類、聚氧乙基化脂肪醇類、聚氧乙基化脂肪胺類、脂肪醇聚乙二醇醚硫酸鹽類、烷磺酸鹽類、烷基苯磺酸鹽類、木質素磺酸鈉、2,2’-二萘基甲烷-6,6’-二磺酸鈉、二丁基萘磺酸鈉或者油醯基甲基牛磺酸鈉。為了製備可濕性粉劑,式(I)化合物係例如以習用裝置(諸如錘磨機、風扇磨機或噴氣磨機)磨細,並同時或先後與調配助劑混合。
可乳化濃縮劑係例如藉由將式(I)化合物溶於有機溶劑(例如,丁醇、環己酮、二甲基甲醯胺、二甲苯或較高沸點的芳烴或烴類或此等的混合物),並添加一或多種離子及/或非離子界面活性劑(乳化劑)中製得。可使用之乳化劑的實例為例如:烷基芳基磺酸的鈣鹽(諸如十二基苯磺酸鈣)或非離子乳化劑(諸如,脂肪酸聚乙二醇酯類、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脂肪醇聚乙二醇醚類、環氧丙烷-環氧乙烷縮合產物、烷基聚醚類、山梨醇酐酯類(諸如山梨醇酐脂肪酸酯類)或聚氧乙烯山梨醇酐酯類(諸如聚氧乙烯山梨醇酐脂肪酸酯類)。
粉劑係藉由硏磨活性化合物與細碎的固體物質(例如,滑石、天然黏土(諸如,高嶺土、膨潤土及葉蠟石)或矽藻土而獲得。
懸浮濃縮劑可為水性或油性。彼等可例如利用市售珠磨機,若適當,添加例如上述在其他調配物類型的情況中已提及之界面活性劑,而藉由濕磨製備。
乳劑(例如,水包油乳劑(EW))可例如利用攪拌機、膠體硏磨機及/或靜態混合器使用水性溶劑及(若適當)上述例如在其他調配物類型的情況下已提及之界面活性劑製得。
粒劑可藉由將活性成分噴霧在吸附性粒化惰性材料上或利用黏合劑(例如,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鈉或礦油類)將活性物質濃縮物施加在載體(諸如,砂、高嶺土)或粒化的惰性材料的表面上製得。適當活性物質亦可以習知用於製造肥料粒劑的方式(若需要,以與肥料之混合物)粒化。
水分散性粒劑通常係藉由習知方法(諸如噴霧乾燥法、流體化床粒化、圓盤式粒化、以高速混合機混合及没有固體惰性材料的擠壓製備。為了製備圓盤、流體化床、擠壓及噴霧粒劑,參見,例如,"Spray-Drying Handbook" 3rd ed. 1979, G. Goodwin Ltd., London; J.E. Browning, "Agglomeration",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1967, pages 147 et seq.; "Perry's Chemical Engineer's Handbook", 5th Ed., McGraw-Hill, New York 1973, p. 8-57中的方法。
關於作物保護產物之調配物的進一步詳細資料參見,例如,G.C. Klingman, "Weed Control as a Science",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New York, 1961, pages 81-96 and J.D. Freyer, S.A. Evans, "Weed Control Handbook", 5th E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Oxford, 1968, pages 101-103。
通常,農用化學品製劑包含0.1至99重量%,特別是0.1至95重量%的式(I)化合物。
可濕性粉劑中之式(I)化合物的濃度為(例如)大約10至90重量%,100重量%之剩餘部份係由習用的調配物組分所構成。在可乳化濃縮劑的情況下,式(I)化合物的濃度可達到大約1至90重量%,較佳為5至80重量%。呈粉劑形式的調配物通常包含1至30重量%之式(I)化合物,而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較佳為5至20重量%之式(I)化合物,而可噴霧溶液包含大約0.05至80重量%活,較佳為2至50重量%之式(I)化合物。在水分散性粒劑的情況下,式(I)化合物的含量部份取決於式(I)化合物為液體或為固體且取決於使用何種粒化助劑、填料等等。水分散性粒劑例如包含介於1和95重量%之間的活性物質,較佳介於10至80重量%之間。
此外,上述式(I)化合物的調配物包含(若適當)習用於各情況之添加劑、濕潤劑、分散劑、乳化劑、滲透劑、防腐劑、抗凍劑、溶劑、填充劑、載劑、著色劑、消泡劑、蒸發抑制劑、pH調節劑或黏度調節劑。
式(I)化合物或彼等的鹽呈原樣或以呈彼等與其他殺蟲活性物質(諸如,例如。殺蟲劑、殺蟎劑、殺線蟲劑、除草劑、殺真菌劑、保護劑(safener)、肥料及/或生長調節劑)之組合的製劑(調配物)之形式(例如呈預混物或呈桶混物)使用。
調配物實例 a) 藉由混合10重量份的式(I)化合物和90重量份的作為惰性材料之滑石並在鎚碎機中研磨混合物獲得來粉劑。 b) 藉由混合25重量份的式(I)化合物、64重量份的作為惰性材料之含高嶺土的石英、10重量份的木質磺酸鉀和1重量份的為濕潤劑和分散劑之油醯基甲基牛磺酸鈉(sodium oleoylmethyltaurinate)並在銷盤式磨機(pinned-disk mill)中研磨混合物獲得來易分散在水中之可濕性粉劑。 c) 藉由混合20重量份的式(I)化合物與6重量份的烷基酚聚二醇醚(®Triton X 207)、3重量份的異十三醇聚二醇醚(8 EO)和71重量份的石蠟礦物油(沸點範圍為例如約255℃至高於277℃)並在球磨機中研磨混合物至低於5微米之細度來獲得易分散在水中之分散濃縮劑。 d) 從15重量份的式(I)化合物、75重量份的作為溶劑之環己酮和10重量份的作為乳化劑之氧乙基化壬基酚獲得可乳化濃縮劑。 e) 藉由混合下列來獲得水分散性粒劑: 75重量份的式(I)化合物、 10重量份的木質素磺酸鈣、 5重量份的月桂基硫酸鈉、 3重量份的聚乙烯醇和 7重量份的高嶺土, 在銷盤式磨機(pinned-disk mill)中研磨混合物及藉由在流化床中噴霧在作為製粒液體之水上將粉末製粒。 f) 或者,藉由在膠體磨上均化和預粉碎下列獲得水分散性粒劑, 25重量份的式(I)化合物、 5重量份的2,2’-二萘基甲烷-6,6’-二磺酸鈉、 2重量份的油醯基甲基牛磺酸鈉、 1重量份的聚乙烯醇、 17重量份的碳酸鈣和 50重量份的水、 隨後使用珠磨機研磨混合物並在噴霧塔中利用單一物質噴嘴霧化和乾燥所得懸浮液。 生物性實例 實例1:
將向日葵(HELAN)、玉米(ZEAMD)和大豆(GLXMA)種植在標準種植系統中,行距為30並生長至彼等分別達到16-18、12-13和14的BBCH生長階段。
使用CO 2加壓背包式噴霧器和手持式雙噴嘴噴桿進行施用,在2.75巴下操作。將各噴嘴(TeeJet加長進氣噴嘴0015)配備塑料罩,覆蓋各行作物左右38 cm的範圍並防止在範圍外非預期的噴霧飄移。噴霧溶液覆蓋作物行每側約38cm的帶區(band),其至行中心平均距離8 cm且土壤表面和噴霧防護罩下端之間的距離為2 – 10 cm。在潮濕的土壤條件和0 – 10 km/h的風速下進行施用。所有處理包括1.5 L的甲基化種子油(MSO)和2 Kg/ha硫酸銨(AMS)鹽源並混合成相當於187 L/ha噴霧溶液的1 L部分。
在向日葵和大豆(soybean)的情況下,在施用後15、28 和45天(days after application,DAA)以及在玉米的情況下,在14和27 DAA以目視評估進行作物傷害評估。同樣在表5的情況下,在15、25和44 DAA以進行評估大豆。根據相對於未經處理對照組百分比的量表目視分級作物損傷(100% = 所有植物死亡;50% = 綠色植物生物量減少50%,和0% = 無明顯差異 = 與對照區相似)。表2至5顯示本發明化合物控制雜草並且對測試的作物沒有或輕微造成傷害。當如上所述施用時,比較除草化合物(環磺酮(Tembotrione) + 雙苯㗁唑酸(Isoxadifen)-乙基和草甘膦(Glyphosate) + 異㗁唑草酮(Isoxaflutole))顯示 - 除了玉米 - 顯著的作物傷害。 表2:
向日葵(HELAN)
15 DAA 28 DAA 45 DAA
活性成分 g a.i./ha 佐劑 作物損害 [% 未經處理 ]
化合物A 1.68 (參見表1) 300 MSO + AMS 20 15 8
化合物A 1.68 (參見表1) 150 MSO + AMS 3 0 0
環磺酮 + 雙苯㗁唑酸-乙基 300 MSO + AMS 80 70 68
草甘膦 + 異㗁唑草酮 1440 + 150 MSO + AMS 90 93 95 43
表3:
玉米(ZEAMD)
14 DAA 27 DAA
活性成分 g a.i./ha 佐劑 作物損害 [% 未經處理 ]
化合物A 1.68 (參見表1) 300 MSO + AMS 18 12
化合物A 1.68 (參見表1) 150 MSO + AMS 10 7
環磺酮 + 雙苯㗁唑酸-乙基 300 MSO + AMS 0 0
草甘膦 + 異㗁唑草酮 1440 + 150 MSO + AMS 0 0
表4:
大豆(GLXMA)
15 DAA 28 DAA 45 DAA
活性成分 g a.i./ha 佐劑 作物損害 [% 未經處理 ]
化合物A 1.68 (參見表1) 300 MSO + AMS 25 22.5 20
化合物A 1.68 (參見表1) 150 MSO + AMS 5 10 8
環磺酮 + 雙苯㗁唑酸-乙基 300 MSO + AMS 80 87.5 8 8
草甘膦 + 異㗁唑草酮 1440 + 150 MSO + AMS 80 90 95
表5:
大豆(GLXMA)
15 DAA 25 DAA 44 DAA
活性成分 g a.i./ha 佐劑 作物損害 [% 未經處理 ]
化合物A 1.68 (參見表1) 200 MSO + AMS 4 0 0
化合物A 1.68 (參見表1) 100 MSO + AMS 2 0 0
草甘膦 1440 MSO + AMS 0 0 0
草甘膦 + 異㗁唑草酮 1440 + 150 MSO + AMS 17 13 0
實例2:
在第二組試驗中,將大豆(GLXMA)種植在標準種植系統中,行距為30並生長至彼等達到11 – 12的BBCH生長階段或大约12 cm的平均高度。
使用CO 2加壓背包式噴霧器和手持式6噴嘴噴桿進行施用,在2.75巴下操作。在潮濕的土壤條件和0 – 15 km/h的風速下進行施用。在實際噴霧施用期間,使用覆蓋作物和距作物行中心兩側約5 cm以下的土壤的倒置金屬雨槽(10 cm x 10 cm 深 x寬)覆蓋作物行。所有處理包括1.5 L的甲基化種子油(MSO)和2 Kg/ha硫酸銨(AMS)鹽源並混合成相當於200L/ha噴霧溶液的1 L部分。
在施用後7、14、28和42天(DAA)以目視評估進行作物傷害評估。根據相對於未經處理對照組百分比的量表目視分級作物損傷(100% = 所有植物死亡;50% = 綠色植物生物量減少50%,和0% = 無明顯差異 = 與對照區相似)。表6顯示本發明化合物當如上所述施用時,沒有造成任何作物損害。 表6:
大豆(GLXMA)
7 DAA 15 DAA 45 DAA
活性成分 g a.i./ha 佐劑 作物損害 [% 未經處理 ]
化合物A 1.68 (參見表1) 200 MSO + AMS 0 0 0 0
化合物A 1.68 (參見表1) 100 MSO + AMS 0 0 0 0
化合物A 1.26 (參見表1) 200 MSO + AMS 0 0 0 0
化合物A 1.26 (參見表1) 100 MSO + AMS 0 0 0 0
草甘膦 1440 MSO + AMS 0 0 0 0
草甘膦 + 異㗁唑草酮 1440 + 105 MSO + AMS 14 20 15 15
實例 3
在第三組試驗中,將辣椒植物(西班牙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CPSFR)在BBCH 13的生長階段人工移植至田中並生長至彼等達到14的BBCH生長階段或大约10 cm的平均高度。
使用壓縮空氣噴霧器和手持式1噴槍進行施用。噴嘴由噴霧罩掩蓋,以防止在施用期間出現非預期的噴霧飄移。在潮濕的土壤條件和每棵辣椒植物周圍無風下進行施用。作物植物在施用期間避免噴霧飄移,並且噴漿液僅到達覆蓋辣椒植物周圍的土壤和雜草。
在施用後7、14、28和4天(DAA)以目視評估進行作物傷害評估。根據相對於未經處理對照組百分比的量表目視分級作物損傷(100% = 所有植物死亡;50% = 綠色植物生物量減少50%,和0% = 無明顯差異 = 與對照區相似)。表7顯示本發明化合物當如上所述施用時,不會造成任何作物損害。 表7:
辣椒植物(西班牙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CPSFR)
5 DAA 7 DAA 14 DAA
活性成分 g a.i./ha 作物損害 [% 未經處理 ]
化合物A 1.68 (參見表1) 100 0 0 0
化合物A 1.68 (參見表1) 150 0 0 0
氟噻草胺(flufenacet) + 滅必淨(Metribuzin) 240 + 175 0 0 0
苯草醚(Aclonifen) + 樂滅草(Oxadiazon) 400 + 250 0 0 0
化合物A 1.68 (參見表1) + 樂滅草 100 + 250 0 0 0
化合物A 1.68 (參見表1) + 苯草醚 100 + 600 0 0 0
Figure 111126609-A0101-11-0002-3

Claims (13)

  1. 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或其鹽之用途,
    Figure 03_image039
    其中 G     表示OR 4或NR 7R 8R 1和R 2各表示氫; R 3表示(C 1-C 5)-烷基、(C 3-C 6)-環烷基、(C 2-C 5)-烯基、(C 2-C 5)-炔基或(C 1-C 5)-烷氧基,各自視需要地經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的取代基取代「m」次:鹵素、氰基、(C 1-C 5)-烷氧基和羥基; R 4表示氫, 或 表示(C 1-C 12)-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環烷基-(C 1-C 8)-烷基、(C 2-C 8)-烯基、(C 5-C 6)-環烯基、(C 1-C 4)-烷基苯基或(C 2-C 8)-炔基,各自視需要地經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的取代基取代「m」次:鹵素、氰基、(C 1-C 6)-烷氧基、(C 1-C 6)-烷氧羰基、羥基、S(O) nR 5; R 5表示(C 1-C 8)-烷基、(C 2-C 8)-烯基、(C 3-C 6)-環烷基、苯甲基、CON((C 1-C 3)-烷基) 2或(C 1-C 8)-烷基-C(O)-(C 1-C 8)-烷基,各自視需要地經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的取代基取代「m」次:鹵素和氰基; R 6表示氫, 或 表示(C 1-C 8)-烷基、(C 3-C 6)-環烷基、(C 3-C 8)-烯基或(C 3-C 8)-炔基,各自視需要地經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的取代基取代「m」次:鹵素、氰基和(C 1-C 2)-烷氧基; R 7、R 8彼此獨立地表示氫、(C 1-C 6)-烷氧羰基-(C 1-C 6)-烷基、N((C 1-C 3)-烷基) 2、S(O) nR 5: 或 R 7和R 8與彼等所連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飽和或部分不飽和或完全不飽和的五員、六員或七員環,除氮原子外,其可含有「r」個碳原子、「o」個氧原子且係視需要地經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的取代基取代「m」次:鹵素、(C 1-C 6)-烷基、鹵素-(C 1-C 6)-烷基、側氧基、CO 2R 6; Z      表示Z-1至Z-8:
    Figure 03_image041
    而箭頭表示至式(Ia)中的基團CO-G之鍵結; X 2、X 4和X 6彼此獨立地表示氫或氟; X 3和X 5彼此獨立地表示氫、氯、氰基或氟; 或 表示(C 1-C 3)-烷基、(C 1-C 3)-烷氧基,各自視需要地經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的取代基取代「m」次:氟或氯; m表示0、1、2、3、4或5; n表示0、1或2; o表示0、1或2; r表示3、4、5或6; 其係用於對抗農田上之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該農田係複數作物植物生長、已播種、已移植、將播種及/或將移植於其中。
  2.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特徵為化合物(Ia)或其鹽,
    Figure 03_image043
    其中 X 3、X 5、R 3和G係如上所述; Z意指Z-1a、Z-1b、Z-2a、Z-3a、Z-4a、Z-5a、Z-6a、Z-7a、Z-8a,
    Figure 03_image045
    其中Z-4a意指結構Z-4b和Z-4c兩者的混合物;
    Figure 03_image047
    及其中Z-8a意指結構Z-8b和Z-8c兩者的混合物
    Figure 03_image049
    及其中箭頭意指至式(Ia)中的基團CO-G之鍵結。
  3. 如請求項1或2之用途,其特徵為化合物(Ia)或其鹽,
    Figure 03_image017
    其中X 3、X 5、R 3
    Figure 03_image052
    係如下: X 3 X 5 R 3
    Figure 03_image052
    F F (R)-CH 2Cl
    Figure 03_image054
    F CN (R)-CF 3
    Figure 03_image056
    F F (R)-CF 3
    Figure 03_image058
    F H (R)-CH 3
    Figure 03_image060
    Cl CN (R)-CH 3
    Figure 03_image062
    F H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064
    F F (R)-CF 3
    Figure 03_image066
    F CH 3 (R)-CF 3
    Figure 03_image068
    H H (R)-CF 3
    Figure 03_image070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072
    H H (R,S)-CF 3
    Figure 03_image074
    OCH 3 OCH 3 (R,S)-CF 3
    Figure 03_image076
    F F (R,S)-CH 3
    Figure 03_image078
    F F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080
    F F (R,S)-OCH 3
    Figure 03_image082
    F F (R)-OCH 3
    Figure 03_image084
    F F (R)-CH 2F
    Figure 03_image086
    F H (R)-CF 3
    Figure 03_image088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090
    F H (R)-CH 3
    Figure 03_image092
    F Cl (R)-CH 3
    Figure 03_image094
    F CH 3 (R,S)-CF 3
    Figure 03_image096
    Cl CN (R,S)-CH 3
    Figure 03_image098
    F CN (R,S)-CH 3
    Figure 03_image100
    F H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102
    F F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104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106
    F H (R)-CH 3
    Figure 03_image108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110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112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114
    F H (R)-CH 3
    Figure 03_image116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118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120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122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124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126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128
    F H (R)-CH 3
    Figure 03_image130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132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134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136
    F CN (R,S)-CF 3
    Figure 03_image138
    F CN (R,S)-CF 3
    Figure 03_image140
    Cl CN (R,S)-CH 3
    Figure 03_image142
    F F (R,S)-CH 3
    Figure 03_image144
    F F (R,S)-CH 3
    Figure 03_image146
    F F (R,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148
    F F (R,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150
    F F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152
    F H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154
    F F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156
    F Cl (R,S)-CH 3
    Figure 03_image158
    F F (R)-cPr
    Figure 03_image160
    F F (R)-CH 2Cl
    Figure 03_image162
    F F (R)-CF 3
    Figure 03_image164
    F F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166
    F F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168
    F H (R,S)-CH 3
    Figure 03_image170
    F F (R,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172
    F F (R,S)-CH 3  
    Figure 03_image174
    F F (R,S)-CH 3
    Figure 03_image176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178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180
    F CH 3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182
    F F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184
    F H (R,S)-CH 3
    Figure 03_image186
    F F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188
    F F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190
    F F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192
    F CH 3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194
    F F (R,S)-OCH 3
    Figure 03_image196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198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200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202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204
    F H (R,S)-CH 3
    Figure 03_image206
    F H (R,S)-CH 3
    Figure 03_image208
    F H (R,S)-CH 3  
    Figure 03_image210
    F F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212
    F F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214
    F F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216
    F F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218
    F F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220
    F CH 3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222
    F CH 3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224
    F F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226
    F F (R)-CF 2CH 3
    Figure 03_image228
    F CH 3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230
    CH 3 CH 3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232
    F F (S)-乙烯基
    Figure 03_image234
    F F (R)-CH 3
    Figure 03_image236
    F F (R,S)-CH 3
    Figure 03_image238
    F F (R)-CF 2CH 3
    Figure 03_image240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途,其特徵為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A)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或其鹽[類型(A)除草劑]、視需要地一起、之前或之後與一或多種可用於處理具有複數作物植物的農田之選自由其他除草劑(B)[類型(B)除草劑]所組成之群組的其他活性成分來施用、和視需要地一起、之前或之後與一或多種可用於處理具有複數作物植物的農田之(C)其他活性成分[類型(C)活性成分]來施用。
  5. 如請求項4之用途,其特徵為除草劑(B)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吡氟草胺(diflufenican)、固殺草(glufosinate)、草甘膦(glyphosate)、巴拉刈(paraquat)、敵草快(diquat)、苯草醚(aclonifen)、樂滅草(oxadiazon)、丙炔樂滅草(oxadiargyl)、派芬草(pyraflufen)、乙基派芬草(pyraflufen-ethyl)、氟噻草胺(flufenacet)、茚𠯤氟草胺(indaziflam)、碸吡草唑(pyroxasulfone)、玉嘧磺隆(rimsulfuron)、乙草胺(acetochlor)、汰草滅(dimethanamid)、烯草胺(pethoxamid)、異㗁草胺(isoxaben)、二氯苯腈(dichlobenil) 氟啶酮(fluridon)、氟咯草酮(flurochloridon)、呋草酮(flurtamone)、伏草隆(fluometuron)、嘧啶肟草醚(saflufenacil)、三氟草嗪(trifludimoxazin)、復祿芬(oxyflurofen)、SYN-523諸如[[3-[2-氯-5-[3,6-二氫-3-甲基-2,6-二側氧基-4-(三氟甲基)-1(2H)-嘧啶基]-4-氟苯氧基]-2-吡啶基]氧基]-乙酸乙酯、益覆滅(ethofumesate)、甜菜寧(phenmedipham)、麥草畏(dicamba)、2,4-D、環磺酮(tembotrione)、甲基磺草酮(mesotrione)、以及此等化合物之酯類和鹽類。
  6. 如請求項4或5之用途,其特徵為活性成分(C)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可用於處理農田上之複數作物植物對抗植物病原性病害或可用於複數作物植物的生長調節或生長促進之殺蟲劑、殺蟎劑、殺真菌劑、保護劑(safener)、肥料及/或生長調節劑或營養素。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用途,其特徵為在雜草萌發前或萌發後式(I)化合物或其鹽對抗農田上之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用途,其特徵為式(I)化合物或其鹽對抗農田上之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其中點狀處理係以加罩噴霧器設備及/或以飄移減少噴嘴噴霧器設備(drift reduction nozzle sprayer equipment)進行。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用途,其特徵為式(I)化合物或其鹽對抗農田上之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其中點狀處理係以精確農用載具進行。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用途其特徵為式(I)化合物或其鹽對抗農田上之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其中避免式(I)化合物或其鹽施用至農田上的複數作物植物的葉面部分。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用途,其特徵為在生長、已播種、已移植、將播種及/或將移植複數作物植物的農田上,對抗雜草點狀處理施用每公頃從0.01至2000 g的式(I)化合物或其鹽。
  12. 一種用於在生長、已播種、已移植、將播種及/或將移植複數作物植物的農田上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之方法,其特徵為點狀噴霧施用(A) 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或其鹽[類型(A)除草劑],視需要地一起、之前或之後與一或多種可用於處理具有複數作物植物的農田之選自由其他除草劑(B)[類型(B)除草劑]所組成之群組的其他活性成分來施用,和視需要地一起、之前或之後與一或多種可用於處理具有複數作物植物的農田之(C)其他活性成分[類型(C)活性成分]來施用。
  13. 一種用於在生長、已播種、已移植、將播種及/或將移植複數作物植物的農田上進行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之除草組成物,特徵為包含 (A) 一或多種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定義之式(I)化合物或其鹽和 (B) 視需要地一或多種其他除草劑、及 (C) 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組的其他活性成分:可用於處理農田上之複數作物植物對抗植物病原性病害或可用於複數作物植物的生長調節或生長促進之殺蟲劑、殺蟎劑、殺真菌劑、保護劑(safener)、肥料及/或生長調節劑或營養素,及視需要地,調配助劑。
TW111126609A 2021-07-19 2022-07-15 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方法 TW2023189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23167P 2021-07-19 2021-07-19
US63/223,167 2021-07-19
US202263296679P 2022-01-05 2022-01-05
US63/296,679 2022-01-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8974A true TW202318974A (zh) 2023-05-16

Family

ID=82846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6609A TW202318974A (zh) 2021-07-19 2022-07-15 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373277A1 (zh)
TW (1) TW202318974A (zh)
WO (1) WO20230016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44364A1 (en) 2021-09-15 2023-03-23 Enko Chem, Inc. Protoporphyrinogen oxidase inhibito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810120D0 (en) 1988-04-28 1988-06-02 Plant Genetic Systems Nv Transgenic nuclear male sterile plants
BR122023020315A2 (pt) 2017-06-13 2023-12-12 Bayer Aktiengesellschaft 3-fenilisoxazolina-5-carboxamidas
EP3743411B1 (de) 2018-01-25 2022-12-21 Bayer Aktiengesellschaft Herbizid wirksame 3-phenylisoxazolin-5-carboxamide von cyclopentenylcarbonsäurederivaten
ES2941285T3 (es) 2018-12-07 2023-05-19 Bayer Ag Composiciones herbicida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73277A1 (en) 2024-05-29
WO2023001679A1 (en) 2023-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941350C (en) Herbicidal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isoxazolo[5,4-b]pyridines
EA018972B1 (ru) Гербицидная композиция
BRPI1009917B1 (pt) método para proteção do arroz em casca semeado em água e/ou transplantado contra os efeitos nocivos de penoxsulam, ou seus derivados de sal agricolamente aceitáveis
JPWO2013054495A1 (ja) 除草剤組成物
EP4093196A1 (en) Novel additives for agrochemical formulations
TW201729681A (zh) 協同性除草組合物
US20220217977A1 (en) Ulv formulations with enhanced uptake
CN109068631A (zh) 低熔点活性成分的无溶剂制剂
CN115707690A (zh) 一种3-异恶唑烷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除草组合物和应用
TW202318974A (zh) 對抗雜草的點狀處理施用方法
AU2019220238B2 (en) Herbicidal mixtures
TW201626893A (zh) 除草組合物及控制植株生長的方法
EP4126830A1 (en) Dioxazolines and their use as herbicides
CN115484824A (zh) 具有优异除草活性的化合物结合物
CN115397242A (zh) 具有优异除草活性的化合物结合物
JP6029995B2 (ja) 除草剤組成物
KR20240012429A (ko) 잔디 또는 터프에서 잡초 방제를 위한 방법
UA124414C2 (uk) Спосіб боротьби зі стійкими або толерантними до гербіцидів бур'янами
RU2773915C2 (ru) Гербицидная смесь, композиция и способ
JP2023071070A (ja) 除草剤組成物及び雑草の防除方法
EP4178357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undesirable vegetation in an aquatic environment
WO2023110491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undesirable vegetation in an aquatic environment
US20240174599A1 (en) Malonamides and their use as herbicides
CA3165150A1 (en) Novel additives for agrochemical formulations
WO2021224040A1 (en) Condensed isoxazoline derivatives and their use as herbici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