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4321A - 光學成像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4321A
TW202314321A TW111146590A TW111146590A TW202314321A TW 202314321 A TW202314321 A TW 202314321A TW 111146590 A TW111146590 A TW 111146590A TW 111146590 A TW111146590 A TW 111146590A TW 202314321 A TW202314321 A TW 20231432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system
optical imaging
optical
camera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6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39003B (zh
Inventor
卞俊熙
柳浩植
趙鏞主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43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43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90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900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2Telephoto objectives, i.e. systems of the type + - in which the distance from the front vertex to the image plane is less than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45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two or more image sensors being of different type or operating in different modes, e.g. with a CMOS sensor for moving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for still im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Lenses (AREA)
  • Cameras In General (AREA)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具有正的折射力、凸的物側表面以及凸的像側表面的第一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二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三透鏡;具有折射力的第四透鏡;以及具有折射力的第五透鏡,其中,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從物側到像側依次排列,其中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共有五個透鏡,以及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87 < TTL/f < 1.31;以及-0.7 毫米 < f1+f2 < 1.3 毫米,其中TTL為光軸上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到成像表面的距離,f為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f2為第二透鏡的焦距。

Description

光學成像系統
以下說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成像系統。
照相機已用於例如智慧型電話等可攜式電子裝置中。由於對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小型化的要求,已要求安裝在此類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照相機的小型化。
此外,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中已採用了攝遠照相機,以獲得用於以相對窄的視角捕獲對象的變焦效果。
然而,當多個透鏡在厚度方向上排列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中時,隨著透鏡的數量增加,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厚度可能增加。因此,存在此不符合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小型化的趨勢此種問題。
具體而言,由於攝遠照相機具有相對長的焦距,因此存在難以應用至相對薄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此種問題。
提供此發明內容是為了以簡化形式介紹下文在實施方式中所進一步闡述的一系列概念。此發明內容並不旨在辨識所主張標的的關鍵特徵或本質特徵,亦非旨在用於幫助確定所主張標的的範圍。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可安裝在具有相對小的厚度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上,並且具有相對長的焦距。
在一個一般態樣中,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具有正的折射力、凸的物側表面以及凸的像側表面的第一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二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三透鏡;具有折射力的第四透鏡;以及具有折射力的第五透鏡,其中,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從物側到像側依次排列,其中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共有五個透鏡,以及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87 < TTL/f < 1.31;以及-0.7 毫米 < f1+f2 < 1.3 毫米,其中TTL為光軸上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到成像表面的距離,f為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f2為第二透鏡的焦距。
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式:4.5 < TTL/IMG HT < 6.5,其中 IMG HT 是所述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式:0.9 < BFL/(2*IMG HT) < 3.0,其中BFL為所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到所述成像表面在所述光軸上的距離。
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式:1.1 < sumCT/sumET < 1.4,其中sumCT為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在所述光軸上的厚度之和,sumET為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的邊緣厚度之和。
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式:1.3 < CT5/(ET5*L5S1el) < 2.5,其中CT5為所述第五透鏡在所述光軸上的厚度,ET5為所述第五透鏡的邊緣厚度,L5S1el為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式:-0.2 < SAG51/IMG HT < 0.2,其中SAG51為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邊緣的SAG值,IMG HT為所述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式:-0.1 < SAG52/IMG HT < 0.1,其中,SAG52為所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邊緣的SAG值,IMG HT為是所述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為凹面。
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為凹面。
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為凸面。
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為凹面。
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為凹面,像側表面為凸面。
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四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
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五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
藉由閱讀以下詳細說明、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其他特徵及態樣將顯而易見。
提供以下詳細說明以幫助讀者獲得對本文中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全面理解。然而,對於此項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本文中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各種改變、潤飾及等效形式將顯而易見。本文中所述的操作順序僅為實例,且不旨在限於本文中所述操作順序,而是如對於此項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將顯而易見,除必需以特定次序進行的操作以外,亦可有所改變。此外,為提高清晰性及簡潔性,可省略對將為此項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眾所習知的功能及構造的說明。
本文中所述特徵可以不同形式實施,且不被解釋為限於本文中所述實例。確切而言,提供本文中所述實例是為了使此揭露內容將透徹及完整,並將向此項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充分傳達本揭露內容的範圍。
注意,在本文中,關於實例或實施例使用用語「可」(例如,關於實例或實施例可包括或實施什麼)意指存在其中包括或實施此種特徵的至少一個實例或實施例,而所有實例及實施例並非僅限於此。
在說明書通篇中,當例如層、區域或基板等元件被闡述為位於另一元件「上」、「連接至」或「耦合至」另一元件時,所述元件可直接位於所述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或直接「耦合至」所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於其間的一或多個其他元件。反之,當一元件被闡述為「直接位於」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或「直接耦合至」另一元件時,則可不存在介於其間的其他元件。
本文中所用的用語「及/或」包括相關列出項中的任一者及任意二者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
儘管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第一(first)」、「第二(second)」及「第三(third)」等用語來闡述各種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然而該些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不受該些用語限制。確切而言,該些用語僅用於區分各個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因此,在不背離實例的教示內容的條件下,本文中所述實例中所提及的第一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亦可被稱為第二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
在本文中,為易於說明,可使用例如「上方」、「上部的」、「下方」及「下部的」等空間相對性用語來闡述圖中所示的一個元件相對於另一元件的關係。此種空間相對性用語旨在除圖中所繪示定向以外亦囊括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定向。舉例而言,若翻轉圖中的裝置,則被闡述為相對於另一元件位於「上方」或「上部」的元件此時將相對於所述另一元件位於「下方」或「下部」。因此,用語「上方」同時囊括視裝置空間定向而定的上方與下方兩種定向。所述裝置亦可以其他方式定向(例如,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性用語要相應地進行解釋。
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了闡述各種實例,而並非用於限制本揭露。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示,否則冠詞「一(a、an)」及「所述(the)」旨在亦包括複數形式。用語「包括(comprises)」、「包含(includes)」及「具有(has)」規定所陳述的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一或多個其他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由於製造技術及/或公差,圖中所示的形狀可能發生變化。因此,在本文中所述的實例並不僅限於圖式中所示的具體形狀,而是包括在製造期間發生的形狀變化。
本文中所述的實例的特徵可以各種方式組合,如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此外,儘管本文中所述的實例具有多種配置,但其他配置亦為可能的,如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
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實例。
舉例而言,理解本揭露的精神的熟習此項技術者可藉由添加、改變或刪除組件等方式容易地提議包括在本揭露的精神範圍內的其他實例,並且所述提議將被認為可包括在本揭露的範圍內。
此外,在整個說明書中,用語「包括」或「包含」指示可包括其他元件,而不是排除其他元件,除非另有具體說明。
在以下透鏡配置圖中,出於闡釋目的,透鏡的厚度、大小及形狀可以略誇大的方式示出,並且詳細而言,在透鏡配置圖中呈現的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的形狀僅以舉例方式示出,並且並非僅限於此。
根據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沿著光軸設置的多個透鏡。所述多個透鏡可沿著光軸彼此間隔開預定距離。
作為實例,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五個透鏡。
第一透鏡是指最靠近物側(或反射構件)的透鏡,且第五透鏡是指最靠近影像感測器的透鏡。
另外,在每個透鏡中,第一表面是指鄰近物體的表面(或物側表面),且第二表面是指鄰近成像平面的表面(或像側表面)。在本文中,關於透鏡的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等數值皆以毫米為單位,並且角度的單位是度。
另外,在對每個透鏡的形狀的描述中,一個表面的凸形指示所述表面的近軸區域是凸的,且一個表面的凹形指示所述表面的近軸區域是凹的。因此,即使在透鏡的一個表面被描述為具有凸形的情形中,透鏡的邊緣部分亦可以是凹的。類似地,即使在透鏡的一個表面被描述為具有凹形時,透鏡的邊緣部分亦可以是凸的。
近軸區域是指靠近光軸的相對窄的區域。
根據各種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五個透鏡。
舉例而言,根據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自物側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
然而,所述光學成像系統不僅可由五個透鏡構成,而且還可包括其他組件。
舉例而言,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反射構件,所述反射構件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舉例而言,反射構件可為反射鏡或稜鏡。
反射構件可設置成較所述多個透鏡更靠近物側。舉例而言,反射構件可設置成較第一透鏡更靠近物側。因此,最靠近物側設置的透鏡可為最靠近反射構件設置的透鏡。
此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用於將入射對象的影像轉換成電訊號的影像感測器。
此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用於阻擋紅外線的紅外截止濾光片(以下稱為濾光片)。濾光片設置在影像感測器與最靠近影像感測器設置的透鏡(第五透鏡)之間。
此外,可提供兩個反射構件。在此種情形中,一個反射構件可設置成較第一透鏡更靠近物側,而另一個反射構件可設置在第五透鏡與濾光片之間。
構成光學成像系統的所有透鏡可由塑膠材料形成。
參照圖15及圖16,光學成像系統的至少一些透鏡可具有非圓形平面形狀。舉例而言,第一透鏡L1及第二透鏡L2中的至少一者可形成為具有非圓形形狀,而其餘透鏡可形成為具有圓形形狀。作為另一選擇,光學成像系統的所有透鏡可形成為具有非圓形形狀。
用語「非圓形形狀」是指透鏡在除了塑膠射出透鏡(plastic injection lens)的澆口(gate)之外的區域中不是圓形的。
非圓形透鏡可具有四個側表面,並且兩個側表面中的每一者可形成為彼此面對。此外,彼此面對的側表面可設置成具有對應的形狀。
舉例而言,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第一透鏡L1的第一側表面21及第二側表面22可具有弧形形狀,並且第三側表面23及第四側表面24可具有實質上線型的形狀(參見圖15)。作為樹脂材料的移動路徑的澆口可形成在第一側表面21或第二側表面22上。
第三側表面23及第四側表面24可分別連接第一側表面21及第二側表面22。此外,第三側表面23與第四側表面24可關於光軸對稱,並且可形成為彼此平行。
用語「圓形形狀」是指塑料射出透鏡的澆口被移除的形狀(即,圓的一部分被切割的形狀)。
光學成像系統的所有透鏡可包括光學部分10及凸緣部分30。在下文中,將參照以下圖15至圖17詳細描述非圓形透鏡。
第一透鏡L1及第二透鏡L2可具有非圓形形狀,但並非僅限於此,並且所有透鏡可具有非圓形形狀。
在下文中,為便於描述,將僅描述第一透鏡L1。
光學部分10可為發揮第一透鏡L1的光學效能的部分。舉例而言,自對象反射的光可在穿過光學部分10時被折射。
光學部分10可具有折射力,並且可具有非球面形狀。
另外,光學部分10可包括物側表面(面向物側的表面)及像側表面(面向成像平面的表面)(物側表面在圖16中示出)。
凸緣部分30可為用於將第一透鏡L1固定至另一配置(例如,鏡筒或第二透鏡L2)的部分。
凸緣部分30可圍繞光學部分10的至少一部分延伸,並且可與光學部分10一體成型。
光學部分10及凸緣部分30可形成為具有非圓形形狀。舉例而言,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光學部分10及凸緣部分30可為非圓形的(參見圖16及圖17)。不同於此,光學部分10可被形成為具有圓形形狀,而凸緣部分30可被形成為具有非圓形形狀。
光學部分10可包括第一邊緣11、第二邊緣12、第三邊緣13及第四邊緣14,並且第一邊緣11與第二邊緣12可定位成彼此面對,且第三邊緣13與第四邊緣14可定位成彼此面對。
第三邊緣13及第四邊緣14可分別連接第一邊緣11及第二邊緣12。
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第一邊緣11及第二邊緣12可具有弧形形狀,並且第三邊緣13及第四邊緣14可具有大致線型的形狀。第三邊緣13與第四邊緣14可被形成為關於光軸對稱,並且可形成為彼此平行。
光學部分10可具有長軸(a)及短軸(b)。舉例而言,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在穿過光軸的同時以最短距離連接第三邊緣13與第四邊緣14的線段可為短軸(b),並且在穿過光軸的同時連接第一邊緣11與第二邊緣12並且垂直於短軸(b)的線段可為長軸(a)。
在此種情形中,長軸(a)的一半可為最大有效半徑,且短軸(b)的一半可為最小有效半徑。
凸緣部分30可包括第一凸緣部分31及第二凸緣部分32。第一凸緣部分31可自光學部分10的第一邊緣11延伸,且凸緣部分32可自光學部分10的第二邊緣12延伸。
光學部分10的第一邊緣11可指與第一凸緣部分31相鄰的部分,且光學部分10的第二邊緣12可指與第二凸緣部分32相鄰的部分。
光學部分10的第三邊緣13可指光學部分10的上面未形成凸緣部分30的一個側表面,並且光學部分10的第四邊緣14可指光學部分10的上面未形成凸緣部分30的另一側表面。
第一透鏡L1可由塑膠材料形成,並且可藉由模具射出成型。在此種情形中,第一透鏡L1的第三邊緣13及第四邊緣14可不藉由在射出成型之後切割透鏡的一部分來形成,而是在射出成型中被形成為具有此種形狀。
當在注射成型後移除透鏡的一部分時,透鏡可能由於施加至透鏡的力而發生形變。在透鏡發生形變的情形中,透鏡的光學效能改變,此可能會產生問題。
然而,在根據實例的第一透鏡L1中,由於當射出第一透鏡L1時第一透鏡L1被形成為具有非圓形形狀,因此可減小第一透鏡L1的大小,同時確保第一透鏡L1的效能。
在本實例中,非圓形透鏡的有效半徑可形成為較其他透鏡的有效半徑大。
有效半徑是指光實際穿過的每一透鏡的一個表面(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的半徑。舉例而言,有效半徑是指每一透鏡的光學部分的半徑。
由於第一透鏡L1是非圓形的,因此第一透鏡L1的有效半徑可具有最大有效半徑及最小有效半徑,其中所述最大有效半徑對應於在穿過光軸的同時連接第一邊緣11與第二邊緣12的虛擬直線的一半,所述最小有效半徑對應於在穿過光軸的同時連接第三邊緣13與第四邊緣14的虛擬直線的一半。
參照圖17,自非圓形透鏡的第一邊緣11與第四邊緣14或第三邊緣13之間的連接點連接光軸的第一虛擬線可被定義為P1,自非圓形透鏡的第二邊緣12與第四邊緣14或第三邊緣13之間的連接點連接光軸的第二虛擬線可被定義為P2,並且兩條虛擬線之間的角度可被定義為α。
所述多個透鏡中的每一者可具有至少一個非球面表面。
舉例而言,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中的每一者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表面。在此種情形中,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的非球面表面由以下方程式1表示。 方程式1:
Figure 02_image001
在方程式1中,c是透鏡的曲率(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圓錐常數,且Y是自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上的任意點至光軸的距離。另外,常數A至E是非球面係數。Z表示自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上的任意點至非球面表面的頂點的距離(SAG)。
根據各種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中的至少一者: 條件表達式1:0.65 < L1S1es/L1S1el < 0.9 條件表達式2:0.65 < L1S2es/L1S2el < 0.9 條件表達式3:0.7 < L2S1es/L2S1el < 0.9 條件表達式4:0.7 < L2S2es/L2S2el < 1.0 條件表達式5:0.9毫米< DpL1 < 1.5毫米 條件表達式6:15.0毫米< PTTL < 25.0毫米 條件表達式7:0.7 < s1es/s1el < 0.9 條件表達式8:0.8 < L1S1el/IMG HT < 1.2 條件表達式9:0 < L1S1el/PTTL < 0.2 條件表達式10:0 < L1S1es/PTTL < 0.15 條件表達式11:0 < L2S1el/PTTL < 0.17 條件表達式12:0 < L2S1es/PTTL < 0.14 條件表達式13:0 < AL1/(PTTL) 2< 0.09 條件表達式14:50° < α < 92° 條件表達式15:1.3 < α/(2*FOV) < 2.2 條件表達式16:0.9 < BFL/(2*IMG HT)< 3.0 條件表達式17:2.4 ≤ Fno < 5 條件表達式18:1.3 < L1S1el/L5S2el < 1.7 條件表達式19:1.3 < L1S1el/L3S1el < 1.7 條件表達式20:0.8 < L3S1el/L5S1el < 1.2 條件表達式21:-0.7毫米< f1+f2 < 1.3毫米 條件表達式22:0.87 < TTL/f < 1.31 條件表達式23:4.5 < TTL/IMG HT < 6.5 條件表達式24:0.5 <L1S1es/IMG HT< 1.1 條件表達式25:0.5 < L3S1el/IMG HT < 1.1 條件表達式26:0.5 < L5S2el/IMG HT < 1.3 條件表達式27:1.1 < sumCT/sumET < 1.4 條件表達式28:1.3 < (CT5/ET5)*L5S1el < 2.5 條件表達式29:-0.2 < SAG51/IMG HT < 0.2 條件表達式30:-0.1 < SAG52/IMG HT < 0.1 條件表達式31:FOV < 25°
在條件表達式中,L1S1el是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L1S1es是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小有效半徑,L1S2el是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且L1S2es是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最小有效半徑。
在條件表達式中,L2S1el是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L2S1es是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小有效半徑,L2S2el是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且L2S2es是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最小有效半徑。
在條件表達式中,L3S1el是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且L5S2el是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在條件表達式中,DpL1是稜鏡的出射表面與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之間沿光軸的距離,TTL是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影像感測器的成像表面沿光軸的距離,且PTTL是自稜鏡的反射表面至影像感測器的成像表面沿光軸的距離。
在條件表達式中,s1el是設置在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間隔件的開口的最大半徑,且s1es是設置在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間隔件的開口的最小半徑。
在條件表達式中,IMG HT是影像感測器的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在條件表達式中,AL1是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面積。在此種情形中,所述面積意指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第一透鏡時所觀察到的平面的面積(參見圖16)。
在條件表達式中,α是自第一透鏡的第一側表面21及第四側表面24的連接點連接光軸(Z軸)的第一虛擬線P1與自第一透鏡的第二側表面22及第四側表面24的連接點連接光軸(Z軸)的第二虛擬線P2之間的角度。
在條件表達式中,FOV是光學成像系統的視角,f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且BFL是沿著光軸自最靠近影像感測器設置的透鏡的像側表面至影像感測器的像側表面的距離。
在條件表達式中,Fno是光學成像系統的F數。
在條件表達式中,f1是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2是第二透鏡的焦距。
在條件表達式中,sumCT是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的光軸上的厚度之和,且sumET是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的邊緣厚度之和。在此種情形中,透鏡的邊緣是指光學部分的一端。
在條件表達式中,CT5是第五透鏡的光軸上的厚度,且ET5是第五透鏡的邊緣的厚度。
在條件表達式中,SAG51是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邊緣處的SAG值,且SAG52是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邊緣處的SAG值。
接下來,將描述構成根據各種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
第一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此外,第一透鏡的兩個表面皆可為凸的。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為凸的。
在第一透鏡中,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個表面可為非球面的。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兩個表面皆可為非球面的。
第二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此外,第二透鏡可具有朝向物側凸起的彎月形形狀。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且第二透鏡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作為另一選擇,第二透鏡的兩個表面皆可為凹的。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在第二透鏡中,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個表面可為非球面的。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兩個表面皆可為非球面的。
第三透鏡可具有正的或負的折射力。另外,第三透鏡可具有朝向物側凸起的彎月形形狀。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且第三透鏡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作為另一選擇,第三透鏡可在兩側皆具有凸形。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為凸的。
在第三透鏡中,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個表面可為非球面的。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的兩個表面皆可為非球面的。
第四透鏡可具有正的或負的折射力。此外,第四透鏡可具有朝向物側凸起的彎月形形狀。舉例而言,第四透鏡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且第四透鏡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作為另一選擇,第四透鏡的兩個表面皆可為凹的。舉例而言,第四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作為另一選擇,第四透鏡可具有朝向像側凸起的彎月形形狀。舉例而言,第四透鏡的第一表面可為凹的,且第四透鏡的第二表面可為凸的。
在第四透鏡中,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個表面可為非球面的。舉例而言,第四透鏡的兩個表面皆可為非球面的。
第五透鏡可具有正的或負的折射力。另外,第五透鏡可具有朝向物側凸起的彎月形形狀。舉例而言,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且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在第五透鏡中,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個表面可為非球面的。舉例而言,第五透鏡的兩個表面皆可為非球面的。
根據各種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具有攝遠透鏡的特徵,所述攝遠透鏡具有相對窄的視角及相對長的焦距。
將參照圖1及圖2描述根據第一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
光學成像系統100包括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括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及第五透鏡150,並且可更包括濾光片160及影像感測器170。
可更包括第一反射構件R1,所述第一反射構件R1被設置成較第一透鏡110更靠近物側,並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可更包括第二反射構件R2,所述第二反射構件R2設置在第五透鏡150與濾光片160之間並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第一反射構件R1及第二反射構件R2可為稜鏡,但亦可被設置為反射鏡。
入射在第一反射構件R1上的光可被第一反射構件R1彎曲,以穿過第一透鏡110至第五透鏡150。
穿過第一透鏡110至第五透鏡150的光可被第二反射構件R2彎曲,並且可被影像感測器170接收。
每個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示於下表1中。 [表1]
表面編號 備註 曲率半徑 厚度或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最大 有效半徑 最小 有效半徑
S1 第一稜鏡 無窮大 2.250 1.723 29.50 2.3 -
S2   無窮大 2.250 1.723 29.50 3.300 -
S3   無窮大 1.320     2.3 -
S4 第一透鏡 4.172 2.262939 1.537 55.65 2.700 2.248
S5   -5.486 0.03     2.481 2.050
S6 第二透鏡 -7.809 1.023728 1.621 25.96 2.366 2.016
S7   3.320 0.311996     1.939 1.797
S8 第三透鏡 5.461 1.860203 1.679 19.24 1.918 1.796
S9   -62.307 0.999982     1.698 1.684
S10 第四透鏡 -7.500 0.652353 1.621 25.96 1.565 1.459
S11   -20.523 0.036444     1.601 1.424
S12 第五透鏡 13.646 0.943852 1.547 56.11 1.605 1.423
S13   6.769 1     1.673 1.398
S14 第二稜鏡 無窮大 0.7 1.723 29.50 0.7 -
S15   無窮大 0.7 1.723 29.50 1 -
S16   無窮大 1     0.7 -
S17 濾光片 無窮大 0.11     - -
S18   無窮大 3.384     - -
S19 成像表面 無窮大       - -
在光學成像系統100中,總焦距f為15.5毫米,Fno為2.96,IMG HT為2.48毫米,FOV為17.86°,α為67.26°,AL1為21.068平方毫米,BFL為6.894毫米,TTL為15.016毫米,且PTTL為18.5855毫米。第五透鏡150的邊緣厚度是1.02毫米,第五透鏡150的物側表面的SAG值SAG51是0.02毫米,且第五透鏡150的像側表面的SAG值SAG52是0.1毫米。
第一透鏡110的焦距是4.80967毫米,第二透鏡120的焦距是-3.62625毫米,第三透鏡130的焦距是7.4794毫米,第四透鏡140的焦距是-19.4173毫米,且第五透鏡150的焦距是-25.8321毫米。
在光學成像系統100中,第一透鏡11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一透鏡11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二透鏡120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第二透鏡12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三透鏡13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三透鏡13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四透鏡14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140的第一表面是凹的,且第四透鏡140的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五透鏡15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15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五透鏡15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一透鏡110至第五透鏡150各自的表面具有如在表2中所示的非球面表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110至第五透鏡15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皆為非球面表面。 [表2]
  K A B C D E
S4 -7.61E-01 6.62E-04 8.60E-05 -3.00E-06 1.00E-06 -1.14E-07
S5 0 4.55E-03 -1.50E-04 -1.60E-05 3.00E-06 -1.36E-07
S6 0 -2.46E-03 4.41E-04 -4.70E-05 6.00E-06 -2.89E-07
S7 0 -1.45E-02 1.79E-03 -5.00E-04 8.60E-05 -1.30E-05
S8 0 -8.32E-03 2.58E-03 -7.44E-04 1.02E-04 -1.40E-05
S9 0 -8.68E-03 3.34E-03 -1.25E-03 1.59E-04 -7.00E-06
S10 0 1.55E-02 -3.86E-03 -1.73E-03 3.92E-04 -1.70E-05
S11 0 2.12E-02 -4.00E-03 1.44E-04 3.32E-04 -1.13E-04
S12 0 -2.45E-02 3.35E-03 2.20E-03 -4.85E-04 -3.90E-05
S13 0 -2.48E-02 5.47E-03 -6.46E-04 -2.00E-05 1.10E-05
另外,如上所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如圖2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3及圖4描述根據第二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
光學成像系統200可包括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括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及第五透鏡250,並且可更包括濾光片260及影像感測器270。
可更包括反射構件R,所述反射構件R被設置成較第一透鏡210更靠近物側,並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反射構件R可為稜鏡,但亦可被設置為反射鏡。
入射在反射構件R上的光可被反射構件R彎曲,以穿過第一透鏡210至第五透鏡250。
每個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示於下表3中。 [表3]
表面編號 備註 曲率半徑 厚度或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最大 有效半徑 最小 有效半徑
S1 稜鏡 無窮大 2.250 1.5167 64.17 2.3 -
S2   無窮大 2.250 1.5167 64.17 3.300 -
S3   無窮大 1.320     2.3 -
S4 第一透鏡 4.3055148 2.097525903 1.5370 55.65 2.700 2.384
S5   -6.714204 0.03     2.502 2.213
S6 第二透鏡 -12.16678 1.085867503 1.6210 25.96 2.436 2.173
S7   3.1920995 0.504703411     2.017 1.925
S8 第三透鏡 4.9956293 0.997351518 1.6790 19.24 1.995 1.944
S9   21.330181 1.065128428     1.891 1.891
S10 第四透鏡 -7.054019 0.603792113 1.6210 25.96 1.826 1.729
S11   -9.429218 0.542997795     1.847 1.700
S12 第五透鏡 5.1910303 0.791118154 1.5470 56.11 1.879 1.649
S13   3.8872349 0.724277581     1.925 1.597
S14 濾光片 無窮大 0.21     1.98541949 1.595
S15   無窮大 6.347198679     2.00309938 1.595
S16 成像表面 無窮大       2.82208927 1.570
在光學成像系統200中,總焦距f為16毫米,Fno為2.96,IMG HT為2.822毫米,FOV為18.3°,α為56.004°,AL1為21.821平方毫米,BFL為7.281毫米,TTL為15毫米,且PTTL為18.57毫米。第五透鏡250的邊緣厚度是0.91毫米,第五透鏡250的物側表面的SAG值SAG51是0.13毫米,且第五透鏡250的像側表面的SAG值SAG52是0.26毫米。
第一透鏡210的焦距是5.23686毫米,第二透鏡220的焦距是-3.96715毫米,第三透鏡230的焦距是9.37747毫米,第四透鏡240的焦距是-49.9896毫米,且第五透鏡250的焦距是-36.0501毫米。
第一透鏡21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一透鏡21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二透鏡220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第二透鏡22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三透鏡23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23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三透鏡23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四透鏡24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240的第一表面是凹的,且第四透鏡240的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五透鏡25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25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五透鏡25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一透鏡210至第五透鏡250各自的表面具有如在表4中所示的非球面表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210至第五透鏡25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皆為非球面表面。 [表4]
  K A B C D E
S4 -7.71E-01 6.38E-04 1.00E-04 -9.00E-06 2.00E-06 -1.38E-07
S5 0 4.43E-03 -2.25E-04 -1.90E-05 3.00E-06 -8.74E-08
S6 0 -2.82E-03 4.10E-04 -5.80E-05 6.00E-06 -1.93E-07
S7 0 -1.34E-02 1.34E-03 -4.04E-04 9.20E-05 -9.00E-06
S8 0 -8.91E-03 2.81E-03 -8.13E-04 1.20E-04 -8.00E-06
S9 0 -9.23E-03 3.66E-03 -1.21E-03 1.61E-04 -7.00E-06
S10 0 1.71E-02 -2.51E-03 -2.38E-04 3.00E-06 1.00E-05
S11 0 1.75E-02 -1.94E-03 1.51E-04 -6.40E-05 8.00E-06
S12 0 -2.41E-02 2.39E-03 2.78E-04 -1.47E-04 8.00E-06
S13 0 -2.69E-02 3.80E-03 -3.71E-04 -2.60E-05 4.00E-06
此外,光學系統200可具有如圖4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5及圖6描述根據第三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
光學成像系統300可包括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括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及第五透鏡350,並且可更包括濾光片360及影像感測器370。
可更包括反射構件R,所述反射構件R被設置成較第一透鏡310更靠近物側,並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反射構件R可為稜鏡,但亦可被設置為反射鏡。
入射在反射構件R上的光可被反射構件R彎曲,以穿過第一透鏡310至第五透鏡350。
每個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示於下表5中。 [表5]
表面編號 備註 曲率半徑 厚度或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最大 有效半徑 最小 有效半徑
S1 稜鏡 無窮大 2.250 1.5167 64.17 2.3 -
S2   無窮大 2.250 1.5167 64.17 3.300 -
S3   無窮大 1.000     2.3 -
S4 第一透鏡 3.8431725 2.022982102 1.5370 55.65 2.720 2.158
S5   -8.382301 0.037430756     2.522 1.970
S6 第二透鏡 -27.19506 0.967253417 1.6210 25.96 2.438 1.930
S7   3.1050234 0.78494493     1.952 1.706
S8 第三透鏡 4.7537732 0.771870558 1.6790 19.24 1.891 1.739
S9   -50.87882 0.038269366     1.853 1.702
S10 第四透鏡 14.520609 0.45 1.6210 25.96 1.797 1.662
S11   2.878257 1.576073001     1.647 1.541
S12 第五透鏡 4.0295198 0.535140688 1.5470 56.11 1.800 1.688
S13   5.5923437 1.657499029     1.805 1.659
S14 濾光片 無窮大 0.11     2.07545089 1.680
S15   無窮大 5.548537685     2.0889549 1.681
S16 成像表面 無窮大       3.13647384 1.760
在光學成像系統300中,總焦距f為15.6毫米,Fno為2.87,IMG HT為3.136毫米,FOV為21.1°,α為75.011°,AL1為20.704平方毫米,BFL為7.316毫米,TTL為14.5毫米,且PTTL為17.75毫米。第五透鏡350的邊緣厚度是0.41毫米,第五透鏡350的物側表面的SAG值SAG51是0.35毫米,且第五透鏡350的像側表面的SAG值SAG52是0.23毫米。
第一透鏡310的焦距是5.2118毫米,第二透鏡320的焦距是-4.43632毫米,第三透鏡330的焦距是6.44006毫米,第四透鏡340的焦距是-5.87135毫米,且第五透鏡350的焦距是23.5364毫米。
第一透鏡31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一透鏡31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二透鏡320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第二透鏡32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三透鏡33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三透鏡33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四透鏡34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34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四透鏡34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五透鏡35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35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五透鏡35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一透鏡310至第五透鏡350各自的表面具有如在圖6中所示的非球面表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310至第五透鏡35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皆為非球面表面。 [表6]
  K A B C D E
S4 -6.22E-01 1.05E-03 9.70E-05 -3.28E-07 1.00E-06 -3.04E-08
S5 0 2.81E-03 -1.00E-06 3.82E-07 -2.00E-06 1.19E-07
S6 0 -5.66E-03 7.69E-04 -6.10E-05 3.00E-06 -1.42E-08
S7 0 -1.13E-02 6.58E-04 -2.07E-04 5.70E-05 -3.00E-06
S8 0 -8.52E-03 1.48E-03 -1.89E-04 -1.70E-05 9.00E-06
S9 0 -1.14E-02 2.43E-03 -3.78E-04 5.00E-06 5.00E-06
S10 0 -1.11E-02 -1.90E-05 7.37E-04 -1.93E-04 1.20E-05
S11 0 -1.43E-02 1.16E-03 8.73E-04 -1.35E-04 -8.00E-06
S12 0 -1.70E-02 1.38E-03 3.83E-04 1.20E-05 -3.00E-06
S13 0 -1.42E-02 7.24E-04 4.82E-04 -6.50E-05 1.30E-05
此外,如上所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如圖6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7及圖8描述根據第四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
光學成像系統400可包括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括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及第五透鏡450,並且可更包括濾光片460及影像感測器470。
可更包括反射構件R,所述反射構件R被設置成較第一透鏡410更靠近物側,並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反射構件R可為稜鏡,但亦可被設置為反射鏡。
入射在反射構件R上的光可被反射構件R彎曲,以穿過第一透鏡410至第五透鏡450。
每個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示於下表7中。 [表7]
表面編號 備註 曲率半徑 厚度或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最大 有效半徑 最小 有效半徑
S1 稜鏡 無窮大 2.250 1.5167 64.17 2.3 -
S2   無窮大 2.250 1.5167 64.17 3.300 -
S3   無窮大 1.000     2.3 -
S4 第一透鏡 3.6580184 2.192111929 1.5370 55.65 2.720 2.194
S5   -8.045381 0.03     2.565 1.965
S6 第二透鏡 -23.99666 0.670690874 1.6210 25.96 2.476 1.924
S7   3.2131039 1.035816031     2.012 1.723
S8 第三透鏡 4.8338373 0.747960385 1.6790 19.24 1.900 1.742
S9   -52.08516 0.03     1.850 1.699
S10 第四透鏡 18.552466 0.45 1.6210 25.96 1.797 1.661
S11   3.1175629 1.961057887     1.630 1.528
S12 第五透鏡 5.4791262 0.46599221 1.5470 56.11 1.800 1.655
S13   6.5273472 1.587853806     1.841 1.640
S14 濾光片 無窮大 0.11     2.1201943 1.667
S15   無窮大 5.118637673     2.13416965 1.668
S16 成像表面 無窮大       3.13641114 1.759
在光學成像系統400中,總焦距f為16毫米,Fno為2.87,IMG HT為3.136毫米,FOV為20.6°,α為72.479°,AL1為20.939平方毫米,BFL為6.816毫米,TTL為14.4毫米,且PTTL為17.65毫米。第五透鏡450的邊緣厚度是0.4毫米,第五透鏡450的物側表面的SAG值SAG51是0.24毫米,且第五透鏡450的像側表面的SAG值SAG52是0.16毫米。
第一透鏡410的焦距是5.01429毫米,第二透鏡420的焦距是-4.52334毫米,第三透鏡430的焦距是6.55033毫米,且第四透鏡440的焦距是-6.10629毫米,第五透鏡450的焦距是53.9555毫米。
第一透鏡41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一透鏡41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二透鏡420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第二透鏡42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三透鏡43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三透鏡43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四透鏡44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44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四透鏡44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五透鏡45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45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五透鏡45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一透鏡410至第五透鏡450各自的表面具有如在表8中所示的非球面表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410至第五透鏡45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皆為非球面表面。 [表8]
  K A B C D E
S4 -6.33E-01 9.59E-04 1.22E-04 -1.00E-06 1.00E-06 5.32E-09
S5 0 3.05E-03 -2.00E-06 3.63E-07 -2.00E-06 1.33E-07
S6 0 -5.64E-03 7.84E-04 -5.90E-05 3.00E-06 -2.41E-08
S7 0 -1.01E-02 6.02E-04 -2.00E-04 5.50E-05 -2.00E-06
S8 0 -7.36E-03 1.41E-03 -2.06E-04 -1.50E-05 1.00E-05
S9 0 -1.16E-02 2.46E-03 -3.86E-04 5.00E-06 6.00E-06
S10 0 -1.17E-02 4.20E-05 7.72E-04 -1.90E-04 1.10E-05
S11 0 -1.07E-02 1.04E-03 8.23E-04 -5.60E-05 -1.20E-05
S12 0 -1.98E-02 1.84E-03 5.42E-04 6.00E-06 -6.00E-06
S13 0 -1.94E-02 1.69E-03 4.30E-04 -4.40E-05 8.00E-06
此外,如上所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如圖8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9及圖10描述根據第五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
光學成像系統500可包括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括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及第五透鏡550,並且可更包括濾光片560及影像感測器570。
可更包括反射構件R,所述反射構件R被設置成較第一透鏡510更靠近物側,並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反射構件R可為稜鏡,但亦可被設置為反射鏡。
入射在反射構件R上的光可被反射構件R彎曲,以穿過第一透鏡510至第五透鏡550。
每個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示於下表9中。 [表9]
表面編號 備註 曲率半徑 厚度或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最大 有效半徑 最小 有效半徑
S1 稜鏡 無窮大 2.000 1.5167 64.17 2.3 -
S2   無窮大 2.000 1.5167 64.17 3.300 -
S3   無窮大 1.000     2.3 -
S4 第一透鏡 4.0028904 2.311301577 1.5370 55.65 2.720 2.383
S5   -5.731393 0.03     2.687 2.169
S6 第二透鏡 -8.423958 0.45 1.6210 25.96 2.638 2.138
S7   5.3571097 1.193897185     2.271 1.993
S8 第三透鏡 6.8122096 0.730352045 1.6790 19.24 1.967 1.880
S9   -10.56266 0.03     1.945 1.870
S10 第四透鏡 -12.19519 0.45 1.6210 25.96 1.908 1.833
S11   5.2128762 2.537843027     1.818 1.714
S12 第五透鏡 16.062368 0.45 1.5470 56.11 1.800 1.566
S13   8.9201916 0.108878948     2.054 1.637
S14 濾光片 無窮大 0.11     2.12637643 1.642
S15   無窮大 5.797727292     2.13873082 1.643
S16 成像表面 無窮大       3.13726475 1.760
在光學成像系統500中,總焦距f為16.2毫米,Fno為2.98,IMG HT為3.137毫米,FOV為20.3°,α為57.667°,AL1為22.048平方毫米,BFL為6.017毫米,TTL為14.2毫米,且PTTL為17.2毫米。第五透鏡550的邊緣厚度是0.52毫米,第五透鏡550的物側表面的SAG值SAG51是-0.5毫米,且第五透鏡550的像側表面的SAG值SAG52是-0.25毫米。
第一透鏡510的焦距是4.78929毫米,第二透鏡520的焦距是-5.21141毫米,第三透鏡530的焦距是6.20563毫米,第四透鏡540的焦距是-5.82674毫米,且第五透鏡550的焦距是-37.5441毫米。
第一透鏡51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一透鏡51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二透鏡520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第二透鏡52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三透鏡53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三透鏡53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四透鏡540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第四透鏡54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五透鏡55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55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五透鏡55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一透鏡510至第五透鏡550各自的表面具有如在表10中所示的非球面表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510至第五透鏡55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皆為非球面表面。 [表10]
  K A B C D E
S4 -7.02E-01 7.54E-04 9.10E-05 -1.52E-07 1.00E-06 9.92E-09
S5 0 3.25E-03 1.08E-04 5.00E-06 -2.00E-06 1.34E-07
S6 0 -4.56E-03 8.50E-04 -5.70E-05 3.00E-06 -1.02E-07
S7 0 -8.87E-03 5.02E-04 -1.38E-04 3.10E-05 -1.00E-06
S8 0 -8.73E-03 9.33E-04 -3.23E-04 -4.80E-05 7.00E-06
S9 0 -1.13E-02 1.93E-03 -4.00E-04 1.60E-05 3.81E-08
S10 0 -1.14E-02 2.52E-04 8.12E-04 -1.78E-04 1.50E-05
S11 0 -1.08E-02 3.29E-04 7.71E-04 -2.20E-04 2.10E-05
S12 0 -4.46E-02 1.10E-03 4.91E-04 -1.38E-04 4.49E-07
S13 0 -4.17E-02 3.28E-03 1.25E-04 -1.04E-04 8.00E-06
此外,如上所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如圖10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11及圖12描述根據第六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
光學成像系統600可包括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括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及第五透鏡650,並且可更包括濾光片660及影像感測器670。
可更包括第一反射構件R1,所述第一反射構件R1被設置成較第一透鏡610更靠近物側,並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可更包括第二反射構件R2,所述第二反射構件R2設置在第五透鏡650與濾光片660之間並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在本揭露的第六實施例中,第一反射構件R1及第二反射構件R2可為稜鏡,但亦可被設置為反射鏡。
入射在第一反射構件R1上的光可被第一反射構件R1彎曲,以穿過第一透鏡610至第五透鏡650。
穿過第一透鏡610至第五透鏡650的光可被第二反射構件R2彎曲,並且可被影像感測器670接收。
每個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示於下表11中。 [表11]
表面編號 備註 曲率半徑 厚度或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最大 有效半徑 最小 有效半徑
S1 第一稜鏡 無窮大 2.250 1.5167 64.17 2.3 -
S2   無窮大 2.250 1.5167 64.17 3.300 -
S3   無窮大 1.320     2.3 -
S4 第一透鏡 4.1411881 2 1.5370 55.66 2.720 1.890
S5   -35.33227 0.34436658     2.483 1.722
S6 第二透鏡 21.115782 0.678878531 1.6210 25.96 2.246 1.692
S7   3.0076075 0.272168709     1.923 1.548
S8 第三透鏡 3.4633341 0.96246733 1.5710 37.36 1.904 1.620
S9   3.9349415 2.107129375     1.713 1.530
S10 第四透鏡 5.322539 0.597758202 1.6210 25.96 1.850 1.698
S11   13.182253 0.666583076     1.853 1.633
S12 第五透鏡 20.452439 0.569126583 1.5460 56.10 1.800 1.662
S13   7.323996 1.657499029     1.996 1.663
S14 第二稜鏡 無窮大 0.7 1.5167 64.17 2 -
S15   無窮大 0.7 1.5167 64.17 2 -
S16   無窮大 1     2 -
S17 濾光片 無窮大 0.11       -
S18   無窮大 4.343955975       -
S19 成像表面 無窮大       3.13530848 1.761
在光學成像系統600中,總焦距f為15.5毫米,Fno為2.87,IMG HT為3.135毫米,FOV為22.9°,α為91.957°,AL1為18.763平方毫米,BFL為8.511毫米,TTL為16.71毫米,且PTTL為20.28毫米。第五透鏡650的邊緣厚度是0.76毫米,第五透鏡650的物側表面的SAG值SAG51是-0.16毫米,且第五透鏡650的像側表面的SAG值SAG52是0.09毫米。
第一透鏡610的焦距是7.03226毫米,第二透鏡620的焦距是-5.73353毫米,第三透鏡630的焦距是29.0425毫米,第四透鏡640的焦距是13.9773毫米,且第五透鏡650的焦距是-21.2029毫米。
第一透鏡61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一透鏡61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二透鏡62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62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二透鏡62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三透鏡63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63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三透鏡63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四透鏡64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四透鏡64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四透鏡64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五透鏡65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65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五透鏡65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一透鏡610至第五透鏡650各自的表面具有如在表12中所示的非球面表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610至第五透鏡65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皆為非球面表面。 [表12]
  K A B C D E
S4 -5.99E-01 1.17E-03 9.20E-05 -3.00E-06 1.00E-06 -5.77E-08
S5 0 2.51E-03 3.00E-06 1.00E-06 -2.00E-06 9.57E-08
S6 0 -5.55E-03 7.62E-04 -5.90E-05 3.00E-06 -1.67E-07
S7 0 -1.12E-02 7.99E-04 -2.20E-04 4.10E-05 -3.00E-06
S8 0 -8.23E-03 1.36E-03 -2.00E-04 -1.30E-05 4.00E-06
S9 0 -1.22E-02 2.93E-03 -3.07E-04 -2.80E-05 9.00E-06
S10 0 -1.16E-02 2.92E-04 6.93E-04 -1.42E-04 1.20E-05
S11 0 -1.27E-02 8.68E-04 8.21E-04 -1.94E-04 1.20E-05
S12 0 -1.82E-02 1.30E-03 3.19E-04 -1.19E-04 -2.00E-06
S13 0 -1.39E-02 7.26E-04 2.36E-04 -1.16E-04 1.00E-05
此外,如上所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如圖12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13及圖14描述根據第七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
光學成像系統700可包括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括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730、第四透鏡740及第五透鏡750,並且可更包括濾光片760及影像感測器770。
可更包括第一反射構件R1,所述第一反射構件R1被設置成較第一透鏡710更靠近物側,並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可更包括第二反射構件R2,所述第二反射構件R2設置在第五透鏡750與濾光片760之間並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的。第一反射構件R1及第二反射構件R2可為稜鏡,但亦可被設置為反射鏡。
入射在第一反射構件R1上的光可被第一反射構件R1彎曲,以穿過第一透鏡710至第五透鏡750。
穿過第一透鏡710至第五透鏡750的光可被第二反射構件R2彎曲,並且可被影像感測器770接收。
每個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示於下表13中。 [表13]
表面編號 備註 曲率半徑 厚度或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最大 有效半徑 最小 有效半徑
S1 第一稜鏡 無窮大 2.250 1.5167 64.17 2.3 -
S2   無窮大 2.250 1.5167 64.17 3.300 -
S3   無窮大 1.320     2.3 -
S4 第一透鏡 3.9169565 1.613027009 1.5370 55.66 2.720 1.937
S5   -66.82201 0.156209798     2.568 1.806
S6 第二透鏡 8.5963539 0.601622164 1.6210 25.96 2.371 1.756
S7   2.9578867 1.185731986     1.974 1.619
S8 第三透鏡 3.9916928 1 1.5710 37.36 1.780 1.675
S9   3.3199729 1.921811782     1.565 1.565
S10 第四透鏡 4.3379915 0.547808566 1.6210 25.96 1.866 1.687
S11   5.5652265 0.2     1.872 1.653
S12 第五透鏡 5.4137437 0.571570221 1.5460 56.10 1.800 1.653
S13   5.8045758 1.657499028     1.986 1.656
S14 第二稜鏡 無窮大 0.7 1.5167 64.17 0.700 -
S15   無窮大 0.7 1.5167 64.17 0.700 -
S16   無窮大 0.7     0.7 -
S17 濾光片 無窮大 0.11        
S18   無窮大 4.671196949     2.28106867 1.68260227
S19 成像表面 無窮大       3.13702172 1.76020658
在光學成像系統700中,總焦距f為14.5毫米,Fno為2.87,IMG HT為3.137毫米,FOV為22.9°,α為89.204°,AL1為19.122平方毫米,BFL為8.539毫米,TTL為16.336毫米,且PTTL為19.906毫米。第五透鏡750的邊緣厚度是0.57毫米,第五透鏡750的物側表面的SAG值SAG51是0.07毫米,且第五透鏡750的像側表面的SAG值SAG52是0.11毫米。
第一透鏡710的焦距是6.95076毫米,第二透鏡720的焦距是-7.57602毫米,第三透鏡730的焦距是-75.2843毫米,第四透鏡740的焦距是27.0706毫米,第五透鏡750的焦距是96.9979毫米。
第一透鏡71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一透鏡71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二透鏡72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72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二透鏡72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三透鏡73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三透鏡73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三透鏡73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四透鏡74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四透鏡74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四透鏡74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五透鏡75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75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五透鏡75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一透鏡710至第五透鏡750各自的表面具有如在表14中所示的非球面表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710至第五透鏡75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皆為非球面表面。 [表14]
  K A B C D E
S4 -6.50E-01 9.79E-04 1.01E-04 -3.00E-06 1.00E-06 -6.65E-08
S5 0 2.27E-03 4.00E-06 6.00E-06 -2.00E-06 9.49E-08
S6 0 -5.83E-03 7.55E-04 -6.30E-05 4.00E-06 -2.49E-08
S7 0 -1.07E-02 7.91E-04 -2.01E-04 3.40E-05 -3.00E-06
S8 0 -7.12E-03 1.38E-03 -1.99E-04 2.40E-05 -3.00E-06
S9 0 -1.54E-02 2.85E-03 -9.30E-05 -7.50E-05 1.20E-05
S10 0 -1.25E-02 6.49E-04 4.51E-04 -1.28E-04 1.60E-05
S11 0 -1.25E-02 1.09E-03 7.66E-04 -2.89E-04 2.60E-05
S12 0 -1.50E-02 -7.00E-05 2.12E-04 -1.20E-04 -2.00E-06
S13 0 -1.20E-02 -9.85E-04 1.96E-04 -7.00E-05 7.00E-06
此外,如上所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如圖14所示的像差特性。
圖15為根據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性立體圖。
參照圖15,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多個透鏡L1、L2、L3、L4及L5以及間隔件S1。
儘管未在附圖中示出,但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反射構件,所述反射構件設置成較所述多個透鏡更靠近物側。此外,可更包括濾光片及影像感測器。
舉例而言,光學成像系統可為根據上述第一實例至第七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的任一者。
所述多個透鏡L1、L2、L3、L4及L5可被排列成與相鄰的透鏡間隔開。
透鏡L1、L2、L3、L4及L5中的至少一些透鏡可具有非圓形平面形狀。舉例而言,第一透鏡L1及第二透鏡L2可形成為具有非圓形形狀,並且第三透鏡L3至第五透鏡L5可形成為具有圓形形狀。作為另一選擇,所述多個透鏡中的所有透鏡可形成為具有非圓形形狀。
圖18為根據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間隔件的平面圖。
參照圖18,可在彼此相鄰的透鏡之間設置間隔件。
間隔件可在透鏡之間保持距離,並且可阻擋不必要的光。舉例而言,間隔件可設置有光吸收層以阻擋不必要的光。光吸收層可為黑色膜或黑色氧化鐵。
間隔件可包括自物側朝向像側排列的第一間隔件S1、第二間隔件、第三間隔件及第四間隔件。
第一間隔件S1可設置在具有非圓形形狀的透鏡之間。舉例而言,第一間隔件S1可設置在第一透鏡L1與第二透鏡L2之間。
第二間隔件可設置在第二透鏡L2與第三透鏡L3之間,第三間隔件可設置在第三透鏡L3與第四透鏡L4之間,且第四間隔件可設置在第四透鏡L4與第五透鏡L5之間。作為參照,在圖15及圖18中僅示出了第一間隔件S1。
第一間隔件S1可具有供光穿過的開口60。開口60可由第一間隔件S1的內周表面40形成。舉例而言,由第一間隔件S1的內周表面40包圍的空間可用作開口60。
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第一間隔件S1的外周表面50可為非圓形的,並且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第一間隔件S1的內周表面40亦可為非圓形的。
第一間隔件S1的外周表面50可對應於第一透鏡L1及第二透鏡L2的形狀。舉例而言,第一間隔件S1的外周表面50可包括第一外表面51、第二外表面52、第三外表面53及第四外表面54。
第一外表面51與第二外表面52可具有彼此面對的相反形狀,並且第三外表面53與第四外表面54可具有彼此面對的相反形狀。
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第一外表面51及第二外表面52可具有弧形形狀,並且第三外表面53及第四外表面54可具有實質上線型的形狀。
第三外表面53及第四外表面54可分別連接第一外表面51及第二外表面52。
此外,第三外表面53與第四外表面54可關於光軸對稱,並且可形成為彼此平行。
第一間隔件S1的內周表面40可包括第一內表面41、第二內表面42、第三內表面43及第四內表面44。
第一內表面41與第二內表面42可彼此面對並且可具有對應的形狀,且第三內表面43與第四內表面44可彼此面對並且可具有對應的形狀。
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第一內表面41及第二內表面42可具有弧形形狀,並且第三內表面43及第四內表面44可具有實質上線型的形狀。
第三內表面43及第四內表面44可分別連接第一內表面41及第二內表面42。
另外,第三內表面43與第四內表面44可關於光軸對稱,並且可形成為彼此平行。
第一間隔件S1的內周表面40可具有長軸(c)及短軸(d)。舉例而言,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在穿過光軸的同時以最短距離連接第三內表面43與第四內表面44的線段可為短軸(d),並且在穿過光軸的同時連接第一內表面41與第二內表面42並且垂直於短軸(d)的線段可為長軸(c)。
在此種情形中,長軸(c)的一半可為開口60的最大半徑,且短軸(d)的一半可為開口60的最小半徑。
圖19至圖22為配備有照相機模組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後視圖。
圖19至圖22所示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可為例如以下可攜式電子裝置:配備有多個照相機模組的行動通訊終端、智慧型電話或平板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PC)。
所述多個照相機模組中的每一者可包括光學成像系統。
在圖19至圖22中,照相機模組2可包括根據上述第一實例至第七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的任一者。
照相機模組2可藉由反射構件彎曲光的行進方向。
照相機模組2的光軸可面向垂直於可攜式電子裝置1的厚度方向(Z軸方向,自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前表面朝向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後表面的方向,反之亦可)的方向。
舉例而言,照相機模組2的光軸可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的寬度方向(Y方向)或長度方向(X方向)上形成。
因此,即使當照相機模組2具有焦距相對長的攝遠照相機的特性時,也可防止可攜式電子裝置1的厚度的增加。因此,可攜式電子裝置1的厚度可最小化。
參照圖19,第一照相機模組2及第二照相機模組3可設置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中。舉例而言,可攜式電子裝置1可包括雙照相機模組。
第一照相機模組2及第二照相機模組3的光軸可形成在不同的方向上。舉例而言,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光軸可在X方向上形成,且第二照相機模組3的光軸可在Z方向上形成。
此外,第一照相機模組2及第二照相機模組3可被配置為具有不同的視角及焦距。
第一照相機模組2可被配置為具有相對窄的視角及相對長的焦距(例如,攝遠),並且第二照相機模組3可被配置為具有相對寬的視角及相對短的焦距(例如,廣角)。
作為實例,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視角可形成為小於30°。舉例而言,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10°至30°的範圍。第二照相機模組3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75°至85°的範圍。
第一照相機模組2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2.8 ≤ Fno < 5的範圍。第二照相機模組3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1.4 ≤ Fno ≤ 2.4的範圍。
兩個照相機模組的視角及焦距可以不同方式設計,以在各種深度捕獲對象的影像。
參照圖20,第一照相機模組2、第二照相機模組3及第三照相機模組4可設置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中。舉例而言,可攜式電子裝置1可包括三照相機模組。第一照相機模組2至第三照相機模組4可排列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的寬度方向(Y方向)或長度方向(X方向)上。
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光軸可在與第二照相機模組3的光軸及第三照相機模組4的光軸不同的方向上形成。舉例而言,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光軸可在X方向上形成,且第二照相機模組3的光軸及第三照相機模組4的光軸可在Z方向上形成。
此外,第一照相機模組2至第三照相機模組4可被配置為具有不同的視角及焦距。
第一照相機模組2可被配置為具有最窄的視角及最長的焦距(例如,攝遠),並且第三照相機模組4可被配置為具有最寬的視角及最短的焦距(例如,超廣角)。第二照相機模組3可具有較第一照相機模組2寬的視角及較第三照相機模組4窄的視角(例如,廣角)。
作為實例,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視角可形成為小於30°。舉例而言,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10°至30°的範圍。第二照相機模組3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75°至85°的範圍。第三照相機模組4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110°至150°的範圍。
第一照相機模組2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2.8 ≤ Fno < 5的範圍。第二照相機模組3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1.4 ≤ Fno ≤ 2.4的範圍。第三照相機模組4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2.0 ≤ Fno ≤ 2.4的範圍。
三個照相機模組的視角及焦距可以不同方式設計,以在各種深度捕獲對象的影像。
參照圖21,第一照相機模組2、第二照相機模組3、第三照相機模組4及第四照相機模組5可設置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中。舉例而言,可攜式電子裝置1可包括四照相機模組。第二照相機模組3至第四照相機模組5可排列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的寬度方向(Y方向)或長度方向(X方向)上,並且第一照相機模組2可設置在第二照相機模組3至第四照相機模組5旁邊。因此,第一照相機模組2、第二照相機模組3、第三照相機模組4及第四照相機模組5可整體排列成四邊形形狀。
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光軸可在與第二照相機模組3至第四照相機模組5的光軸不同的方向上形成。舉例而言,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光軸可在X方向上形成,且第二照相機模組3至第四照相機模組5的光軸可在Z方向上形成。
此外,第一照相機模組2至第四照相機模組5可被配置為具有不同的視角及焦距。
第一照相機模組2可被配置為具有最窄的視角及最長的焦距(例如,超攝遠),並且第四照相機模組5可被配置為具有最寬的視角及最短的焦距(例如,超廣角)。第二照相機模組3可具有較第一照相機模組2寬的視角及較第三照相機模組4窄的視角(例如,攝遠)。第三照相機模組4可具有較第二照相機模組3寬的視角及較第四照相機模組5窄的視角(例如,廣角)。
作為實例,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視角可形成為小於30°。舉例而言,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10°至30°的範圍。第二照相機模組3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40°至45°的範圍。第三照相機模組4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75°至85°的範圍。第四照相機模組5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110°至150°的範圍。
第一照相機模組2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2.8 ≤ Fno < 5的範圍。第二照相機模組3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1.8 ≤ Fno ≤ 2.4的範圍。第三照相機模組4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1.4 ≤ Fno ≤ 2.4的範圍。第四照相機模組5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2.0 ≤ Fno ≤ 2.4的範圍。
四個照相機模組的視角及焦距可以不同方式設計,以在各種深度捕獲對象的影像。
圖22所示的實例可與圖20所示的實例相同,但鑑於第一照相機模組2、第二照相機模組3及第三照相機模組4的排列形式,圖22所示的實例亦可與圖20所示的實例不同。
參照圖22,第二照相機模組3及第三照相機模組5可排列在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兩側上。第二照相機模組3及第三照相機模組5可排列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的寬度方向(Y方向)或長度方向(X方向)上。
第一照相機模組2、第二照相機模組3及第三照相機模組4可整體排列成三角形形狀。
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安裝在具有相對小的厚度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上,並且可具有相對長的焦距。
儘管本揭露包括具體實例,但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的是,在不背離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精神及範圍的情況下,可在該些實例中作出形式及細節上的各種改變。本文中所闡述的實例欲被視為僅為闡述性的,而非用於限制目的。對每一實例中的特徵或態樣的說明欲被視為適用於其他實例中的相似特徵或態樣。若所闡述的技術被以不同的順序執行,及/或若所闡述的系統、架構、裝置或電路中的組件被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及/或被其他組件或其等同物替換或補充,則可達成適合的結果。因此,本揭露的範圍不由詳細說明界定,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界定,且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範圍內的所有變型均欲被解釋為包括於本揭露中。
1:可攜式電子裝置 2:第一照相機模組 3:第二照相機模組 4:第三照相機模組 5:第三照相機模組 10:光學部分 11:第一邊緣 12:第二邊緣 13:第三邊緣 14:第四邊緣 21:第一側表面 22:第二側表面 23:第三側表面 24:第四側表面 30:凸緣部分 31:第一凸緣部分 32:第二凸緣部分 40:內周表面 41:第一內表面 42:第二內表面 43:第三內表面 44:第四內表面 50:外周表面 51:第一外表面 52:第二外表面 53:第三外表面 54:第四外表面 60:開口 100:光學成像系統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濾光片 170:影像感測器 200:光學成像系統 210:第一透鏡 220:第二透鏡 230:第三透鏡 240:第四透鏡 250:第五透鏡 260:濾光片 270:影像感測器 300:光學成像系統 310:第一透鏡 320:第二透鏡 330:第三透鏡 340:第四透鏡 350:第五透鏡 360:濾光片 370:影像感測器 400:光學成像系統 410:第一透鏡 420:第二透鏡 430:第三透鏡 440:第四透鏡 450:第五透鏡 460:濾光片 470:影像感測器 500:光學成像系統 510:第一透鏡 520:第二透鏡 530:第三透鏡 540:第四透鏡 550:第五透鏡 560:濾光片 570:影像感測器 600:光學成像系統 610:第一透鏡 620:第二透鏡 630:第三透鏡 640:第四透鏡 650:第五透鏡 660:濾光片 670:影像感測器 700:光學成像系統 710:第一透鏡 720:第二透鏡 730:第三透鏡 740:第四透鏡 750:第五透鏡 760:濾光片 770:影像感測器 a:長軸 b:短軸 c:長軸 d:短軸 L1:第一透鏡 L2:第二透鏡 L3:第三透鏡 L4:第四透鏡 L5:第五透鏡 L1S1el:最大有效半徑 L1S1es:最小有效半徑 P1:第一虛擬線 P2:第二虛擬線 R:反射構件 R1:第一反射構件 R2:第二反射構件 S1:第一間隔件 X、Y、Z:方向軸 α:角度
圖1為根據第一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配置圖。
圖2為示出圖1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曲線。
圖3為根據第二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配置圖。
圖4為示出圖3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曲線。
圖5為根據第三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配置圖。
圖6為示出圖5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曲線。
圖7為根據第四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配置圖。
圖8為示出圖7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曲線。
圖9為根據第五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配置圖。
圖10為示出圖9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曲線。
圖11為根據第六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配置圖。
圖12為示出圖11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曲線。
圖13為根據第七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配置圖。
圖14為示出圖13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曲線。
圖15為根據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性立體圖。
圖16及圖17為根據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透鏡的平面圖。
圖18為根據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間隔件的平面圖。
圖19、圖20、圖21及圖22為配備有照相機模組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後視圖。
在附圖及詳細說明通篇中,相同的參考編號是指相同的元件。附圖可能並非按比例繪製,並且為了清晰、例示及方便起見,可誇大附圖中的元件的相對大小、比例及繪示。
100:光學成像系統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濾光片
170:影像感測器
R1:第一反射構件
R2:第二反射構件

Claims (14)

  1.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 具有正的折射力、凸的物側表面以及凸的像側表面的第一透鏡; 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二透鏡; 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三透鏡; 具有折射力的第四透鏡;以及 具有折射力的第五透鏡, 其中,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從物側到像側依次排列, 其中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共有五個透鏡,以及 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 0.87 < TTL/f < 1.31;以及 -0.7 毫米 < f1+f2 < 1.3 毫米, 其中TTL為光軸上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到成像表面的距離,f為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f2為第二透鏡的焦距。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式: 4.5 < TTL/IMG HT < 6.5, 其中 IMG HT 是所述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式: 0.9 < BFL/(2*IMG HT) < 3.0, 其中BFL為所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到所述成像表面在所述光軸上的距離。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式: 1.1 < sumCT/sumET < 1.4, 其中sumCT為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在所述光軸上的厚度之和,sumET為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的邊緣厚度之和。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式: 1.3 < CT5/(ET5*L5S1el) < 2.5, 其中CT5為所述第五透鏡在所述光軸上的厚度,ET5為所述第五透鏡的邊緣厚度,L5S1el為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式: -0.2 < SAG51/IMG HT < 0.2, 其中SAG51為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邊緣的SAG值,IMG HT為所述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式: -0.1 < SAG52/IMG HT < 0.1, 其中,SAG52為所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邊緣的SAG值,IMG HT為是所述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為凹面。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為凹面。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為凸面。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為凹面。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為凹面,像側表面為凸面。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四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五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
TW111146590A 2019-08-30 2020-08-31 光學成像系統 TWI8390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90107775 2019-08-30
KR10-2019-0107775 2019-08-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4321A true TW202314321A (zh) 2023-04-01
TWI839003B TWI839003B (zh) 2024-04-1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18359A (zh) 2023-02-28
KR102534055B1 (ko) 2023-05-19
CN112444951B (zh) 2022-12-09
US20230251461A1 (en) 2023-08-10
TW202109126A (zh) 2021-03-01
US20210063703A1 (en) 2021-03-04
CN212905674U (zh) 2021-04-06
TWI789941B (zh) 2023-01-11
KR20210027189A (ko) 2021-03-10
KR20230071109A (ko) 2023-05-23
TWI746139B (zh) 2021-11-11
TW202206884A (zh) 2022-02-16
US11662552B2 (en) 2023-05-30
CN115826194A (zh) 2023-03-21
CN112444951A (zh) 2021-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2655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69512B (zh) 光學成像系統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802260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223524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300994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89941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39003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40824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316161A (zh) 光學成像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