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0762A - 非織造織物衣物批組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非織造織物衣物批組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0762A
TW202310762A TW111119921A TW111119921A TW202310762A TW 202310762 A TW202310762 A TW 202310762A TW 111119921 A TW111119921 A TW 111119921A TW 111119921 A TW111119921 A TW 111119921A TW 202310762 A TW202310762 A TW 20231076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ntanglement
seam
linear
garment
nonwoven fabr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99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25750B (zh
Inventor
巴倫 C 布蘭特
達勒斯 郎德
安德莉亞 J 史塔伯
Original Assignee
荷蘭商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7/742,93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20220378129A1/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7/742,90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20220380953A1/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7/742,96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20220378130A1/en
Application filed by 荷蘭商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filed Critical 荷蘭商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0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07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5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575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the fleeces or layers being consolid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rolling
    • D04H1/4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the fleeces or layers being consolid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rolling by needling or like operations to cause entanglement of fibres
    • D04H1/49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the fleeces or layers being consolid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rolling by needling or like operations to cause entanglement of fibres entanglement of layered web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31/00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 A41D31/02Layered materi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00Gar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7/00Details of garments or of their making
    • A41D27/24Hems; Sea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31/00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 A41D31/04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 or use
    • A41D31/06Thermally protective, e.g. insulating
    • A41D31/065Thermally protective, e.g. insulating using layered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0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form at particular places, e.g. in edge regions
    • B32B3/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form at particular places, e.g. in edge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added members at particular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022Non-woven fab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024Woven fab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1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e.g. denser near its faces
    • B32B5/145Variation across the thickness of the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B32B5/265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characterised by one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being a non-woven fabric layer
    • B32B5/26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characterised by one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being a non-woven fabric layer next to one or more non-woven fabric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B32B5/275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characterised by one woven fabric layer next to a non-woven fabric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 D04H1/4326Condensation or reaction polymers
    • D04H1/435Polyeste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 D04H1/73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by fluid current, e.g. air-lay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8/00Needling machines
    • D04H18/02Needling machines with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8/00Needling machines
    • D04H18/04Needling machines with water je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05Synthetic yarns or filaments
    • D04H3/009Condensation or reaction polymers
    • D04H3/011Polyeste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 D04H3/1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with bonds between yarns or filaments made mechanically
    • D04H3/11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with bonds between yarns or filaments made mechanically by fluid je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500/00Materials for garments
    • A41D2500/30Non-wov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32Dimension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37/00Cloth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文各方面涉及包括非線性纏結接縫的複合非織造織物及其生產方法和系統。該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至少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位於第一非織造層與第二層之間的填充材料。當該複合非織造織物形成為衣物時,非線性纏結接縫之間的區域可以有助於存儲和保持熱量以提供隔熱,並且非線性纏結接縫可以有助於防止填充材料的移位或漂移。

Description

非織造織物衣物批組及其製造方法
本文各方面涉及適用於衣物的具有非線性纏結接縫的非織造織物及其生產方法和系統。
傳統的隔熱衣物通常通過以下方式形成:將織物材料(例如,織造或針織織物)的衣片彼此鄰近地定位,可選地在預定位置處將粘合劑施加到織物材料的衣片,在預定位置處將織物材料熱壓和/或縫合在一起以形成將隔板分開的線性接縫,並且用羽絨或其他類型的隔熱填充材料填充隔板。由於用於形成衣物的不同材料的數量,這種構造方法可能是昂貴的,並且還可能是時間密集的。此外,與例如紡織織物材料中使用的紗線、使用紗線編織或針織織物材料、施加粘合劑、熱壓或縫合接縫以及填充隔板相關聯的能量成本和碳足跡可能較高,並且由於存在大量不同的材料,所得衣物的可回收性可能受到限制。當用於形成衣物的織物材料包括某種類型的元素重複可視佈置(例如,印花部件的可視佈置、接縫的可視佈置等)時,可能存在材料浪費,以確保一個衣物批次中的每個衣物在衣物上的一致位置處包括元素可視佈置,以便為該衣物批次中的每個衣物呈現均勻的外觀。
本發明的主題在本文中被具體描述以滿足法定要求。然而,該描述本身並不旨在限制本公開的範圍。相反,本發明人已經設想,所要求保護或公開的主題也可以以其他方式結合其他當前或未來技術來體現,以包括不同的步驟或與本檔中描述的步驟類似的步驟的組合。此外,儘管術語“步驟”和/或“框”在本文中可以用於表示所採用的方法的不同元素,但是除非且除了明確陳述個別步驟的順序,否則這些術語不應被解釋為暗示本文所公開的各種步驟之中或之間的任何特定順序。
傳統的隔熱衣物通常通過以下方式形成:將織物材料(例如,織造或針織織物)的衣片彼此鄰近地定位,可選地在預定位置處將粘合劑施加到織物材料的衣片,在預定位置處將織物材料熱壓和/或縫合在一起以形成將隔板分開的線性接縫,並且用羽絨或其他類型的隔熱填充材料填充隔板。由於用於形成衣物的不同材料的數量,這種構造方法可能是昂貴的,並且還可能是時間密集的。此外,與例如紡織織物材料中使用的紗線、使用紗線編織或針織織物材料、施加粘合劑、熱壓或縫合接縫以及填充隔板相關聯的能量成本和碳足跡可能較高,並且由於存在大量不同的材料,所得衣物的可回收性可能受到限制。當用於形成衣物的織物材料包括某種類型的元素重複可視佈置(例如,印花部件的可視佈置、接縫的可視佈置等)時,可能存在材料浪費,以確保一個衣物批次中的每個衣物在衣物上的一致位置處包括元素可視佈置,以便為該衣物批次中的每個衣物呈現均勻的外觀。
在高水平上,本文各方面涉及適用於衣物的具有非線性纏結接縫的複合非織造織物及其生產方法和系統。在示例方面,纏結系統可以用於形成複合非織造織物。在示例方面,纏結系統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纏結工位,這些纏結工位元可以沿傳送系統連串對齊,該傳送系統適於沿傳送系統的表面在材料流動方向上推進用於形成複合非織造織物的層的堆疊配置。在一個示例方面,每個纏結工位包括致動器,該致動器適於在垂直於表面傳送平面的方向上移動。每個纏結工位還包括耦接到致動器的一個或多個纏結頭。在一個方面,纏結頭包括一個或多個纏結針,在示例方面,該一個或多個纏結針以結構化佈置的方式佈置。在一個例子中,致動器在垂直於表面傳送平面的方向上的移動使纏結針接合層的堆疊配置。在另一個例子中,致動器可以保持靜止,但致動或使纏結頭和/或纏結針在垂直於傳送平面的方向上上下移動,使得纏結針接合層的堆疊配置。在另一個示例方面,纏結頭適於噴出一股或多股加壓流體射流,諸如水。在該例子中,致動器也可以保持靜止,並使流體射流從纏結頭噴出。
在示例方面,滑架也可以直接或通過致動器的方式間接耦接到纏結頭,其中滑架適於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的方向上移動。附加地或替代地,傳送系統可以適於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的方向上移動。因此,在示例方面,纏結頭和傳送系統可以適於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的方向上相對於彼此移動。
在示例方面,纏結頭可以位於相應纏結工位上的不同位置處,以便在沿傳送系統的表面傳送堆疊配置時與堆疊配置的不同部分接觸。例如,第一纏結工位可以包括定位在從傳送系統的表面的側邊緣向內(即,垂直於材料流動方向)的第一距離處的第一纏結頭,並且在第一纏結工位之後定位的第二纏結工位可以包括定位在從傳送系統的側邊緣向內的第二距離處的第二纏結頭,其中第二距離不同於第一距離。
在示例方面,層的堆疊配置包括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位於第一非織造層與第二層之間的填充材料。堆疊配置位於傳送系統的表面上,使得第一非織造層面向上或朝向致動器、滑架和第一纏結工位的纏結頭,並且第二層面向傳送系統的表面。在一個示例方面,當纏結頭包括纏結針時,當複合非織造織物處於第一靜止相時,致動器使纏結頭和/或纏結針在垂直於表面傳送平面的方向上移動,使得纏結針以及間接的纏結頭與堆疊配置接合以形成第一纏結區域。當纏結針與堆疊配置接合時,針驅動纖維從第一非織造層穿過填充材料並進入第二層。在另一個示例方面,當纏結頭噴出一股或多股加壓流體射流,而堆疊配置處於第一靜止相時,致動器致動纏結頭以噴出接觸堆疊配置的一股或多股流體射流以形成第一纏結區域。替代地,當纏結頭連續噴出一股或多股流體射流時,堆疊配置可以被連續推進。在這些方面,當流體射流接觸堆疊配置時,射流的壓力驅動纖維從第一非織造層穿過填充材料並進入第二層。
當使用纏結針時,傳送系統然後將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填充材料的堆疊配置在材料流動方向上推進預定量。在示例方面,推進的預定量可以小於或等於纏結頭在材料流動方向上的尺寸。附加地,纏結頭和/或傳送系統可以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的方向上移動預定量。在示例方面,移動的預定量可以小於或等於纏結頭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當堆疊配置處於第二靜止相並且當纏結頭包括纏結針時,致動器使纏結頭和/或纏結針在垂直於表面傳送平面的方向上移動,使得纏結針與堆疊配置接合以形成第二纏結區域。當纏結頭適於噴出一股或多股加壓流體射流時,致動器致動纏結頭以噴出一股或多股流體射流以形成第二纏結區域。第二纏結區域從第一纏結區域延伸以形成非線性纏結接縫。
當堆疊配置繼續推進通過第一纏結工位時,形成從第一纏結區域和第二纏結區域延伸的附加纏結區域,使得在材料流動方向上形成明顯的連續纏結接縫。通過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的方向上移動纏結頭和/或傳送系統,連續纏結接縫在材料流動方向上變成非線性。在示例方面,第一纏結區域和第二纏結區域可以部分重疊,使得重疊區域表示纏結針和/或流體射流與堆疊配置接合至少兩次的區域。在其他示例方面,第一纏結區域和第二纏結區域可以不重疊,而是彼此直接鄰近地定位以形成明顯的連續非線性纏結接縫。在其他方面,第一纏結區域和第二纏結區域可以間隔開以形成間斷非線性纏結接縫。任何和所有方面及其任何變化均被設想為在本文的範圍內。
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填充材料的堆疊配置可以繼續推進通過附加纏結工位,在那裡形成附加非線性纏結接縫,這些附加非線性纏結接縫可以與由第一纏結工位元形成的非線性纏結接縫分開且不同。換句話說,附加非線性纏結接縫可以沿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的方向位於不同的位置處。根據纏結系統中纏結工位元的數量,所得複合非織造織物可以具有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的短重複、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的長重複,或無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的重複。
所得複合非織造織物可以包括在織物的材料流動方向上延伸的多個非線性纏結接縫。如上所述,纏結接縫表示來自第一非織造層的纖維延伸穿過填充材料並進入第二層的區域。在示例方面,纖維可以延伸穿過第二層,使得它們從複合非織造織物的第二表面向外延伸。複合非織造織物還包括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填充材料基本上未纏結的區域。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填充材料基本上未纏結的區域具有比纏結接縫更大的厚度。當複合非織造織物形成為衣物時,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填充材料基本上未纏結的區域將對應于傳統隔熱衣物中存在的“隔板”,並且被配置成存儲和保持熱量以提供溫暖,而纏結接縫有助於防止填充材料在穿著期間漂移或移位。
本文所述的系統、方法、織物和衣物提供了許多優點。例如,複合非織造織物易於製造並且快速製造,需要極少量的材料(例如,無粘合劑,無縫合)和設備(例如,無熱壓),並且不需要如傳統構造那樣將填充材料沉積到隔板中的後處理步驟。這又減少了與製造過程相關聯的碳足跡。此外,複合非織造織物可以由相同或類似的材料(即,相同聚合物類別的材料)形成。在一個示例方面,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填充材料中的每一個可以由回收滌綸纖維形成。這允許整個織物通過例如切碎而容易地回收,其中切碎的材料不需要隨後分類以除去不同的材料。此外,因為非線性接縫通過使用例如回收滌綸纖維的纏結過程形成,所以複合非織造織物不包括用於縫合的粘合劑和/或紡線,這減少了在回收之前除去織物的這些部分的需要。
在示例方面,因為複合非織造織物可以由相同聚合物類別的材料形成,並且因為複合非織造織物可以不包括不同的材料,諸如紡線、粘合劑等,所以由複合非織造織物形成的所得衣物可以通過例如切碎而容易地回收。此外,來自衣物的切碎的材料可以隨後形成為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填充材料中的一個或多個,以產生衣物的可持續生命週期。與此一致,在由複合非織造織物製造衣物的過程中產生成的廢片也可以通過切碎而容易地回收,並且來自廢料的切碎的材料可以隨後形成為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填充材料中的一個或多個。
使用上述纏結系統及製造方法的附加優點是能夠產生纏結接縫的複雜可視佈置。如本文所用,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由與纏結接縫中的每一個相關聯的不同形狀、纏結接縫之間的間隔、纏結接縫的數量、纏結接縫的寬度等共同產生。為了產生纏結接縫的複雜可視佈置,纏結頭可以定位在纏結工位上的不同位置處,不同纏結工位處的纏結頭的數量和/或間隔可以變化,由纏結頭產生的纏結足跡可以變化,並且纏結頭和/或傳送系統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的不同方向上的移動可以變化。纏結接縫的複雜可視佈置可以包括其中纏結接縫可以彼此交叉、相交或緊密地定位在一起的那些佈置。除了產生有趣的美感之外,產生接縫可以彼此交叉、相交或緊密地定位在一起的區域的能力還允許生成複合非織造織物的差別厚度。例如,接縫可以彼此交叉或相交的區域表示來自纏結工位的一個或多個纏結頭與複合非織造織物接合多次的實例。因此,與其他纏結接縫區域和與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填充材料基本上未纏結的區域相比,這些區域可以具有減小的厚度。當複合非織造織物形成為衣物時,這些區域可以鄰近需要較少隔熱(基於例如人體的熱圖)的人體部分定位,因為與複合非織造織物的其他區域相比,這些區域通常具有較小的蓬鬆度和較小的隔熱特性。
使用本文所述的纏結系統及製造方法的另一個優點是能夠產生具有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的短重複、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的長重複,或無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的重複的織物。這通過改變沿傳送系統連串佈置的纏結工位的數量來實現。使用本文所述的纏結系統產生長重複或無重複的能力解決了傳統衣物製造的潛在缺點。使用具有元素的短重複可視佈置的織物的傳統衣物製造可能生成材料浪費。這是因為用於形成衣物的式樣片以這樣的方式定位,即產生在衣物上的相同位置處具有元素的相同可視佈置的衣物。這通常導致大量的廢料。產生複合非織造織物的能力使得其具有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的長重複或無重複,允許產生具有共同成品形式的衣物批組,但由於纏結接縫的獨特可視佈置其具有變化的美感,同時具有極少的材料浪費。當被視為一個衣物批組或批次時,消費者將認為這些衣物具有共同的來源和/或共同的製造商,但是將能夠從該批組中選擇具有符合他們的喜好的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的衣物。
與本文所述的纏結系統及製造方法相關的另一個方面是在一個或多個單個非織造層上產生非線性纏結接縫的能力。在單層上產生纏結接縫的能力還具有以下優點,包括用極少量的材料(例如,無粘合劑,無縫合)和設備(例如,無熱壓)易於製造並且快速製造。這又減少了與製造過程相關聯的碳足跡。此外,非織造織物可以由相同或類似的材料(即,相同聚合物類別的材料)形成。這允許整個織物通過例如切碎而容易地回收,其中切碎的材料不需要隨後分類以除去不同的材料。此外,因為非線性接縫通過使用例如回收滌綸纖維的纏結過程形成,所以非織造織物不包括用於縫合的粘合劑和/或紡線,這減少了在回收之前除去織物的這些部分的需要。
單個非織造層可以包括單個纖維層(例如,輕微纏結的纖維網)、彼此纏結的多個纖維層、與諸如彈性體層、織物層等其他材料纏結的纖維層。在示例方面,一旦在單獨非織造層上產生非線性纏結接縫,則非織造層可以形成為例如服裝製品。在其他示例方面,具有非線性纏結接縫的不同非織造層可以彼此鄰近地定位,可選的附加層(非織造層、針織層、織造層、膜層等)位於其間,並且可以使用纏結、縫紉、粘結等將不同的層固定在一起。任何和所有方面及其任何變化均被設想為在本文的範圍內。
如本文所用,術語“衣物”或“服裝製品”旨在涵蓋由穿著者穿著的製品。照此,它們可以包括上身衣物(例如,上衣、t恤、套頭衫、連帽衫、夾克、外套等)和下身衣物(例如,褲子、短褲、緊身褲、七分褲、連體緊身衣等)。衣物還可以包括帽子、手套、袖子(袖套、小腿袖)、鞋類製品(諸如鞋子的鞋面)等。當指衣物時,術語“面向內的表面”是指當衣物按預期穿著時被配置成面向穿著者的身體表面的表面,並且術語“面向外的表面”是指當衣物按預期穿著時被配置成背離穿著者的身體表面並朝向外部環境的表面。術語“面向最內側的表面”是指相對於衣物的其他層最靠近穿著者的身體表面的表面,並且術語“面向最外側的表面”是指相對於衣物的其他層最遠離穿著者的身體表面地定位的表面。與構造衣物相關使用的術語“式樣”或“式樣片”是指式樣或式樣片具有對應於成品衣物(諸如袖子、前軀幹衣片、衣領等)上的結構的外周形狀。當除去、提取或切割具有對應於式樣或式樣片的外周形狀的織物部分時,使用式樣或式樣片,其中使用例如傳統的切割-縫紉構造將織物部分組裝以形成衣物。
如本文所用,術語“複合非織造織物”涵蓋包括與其他層組合的至少一個非織造層的任何織物,而這些層除了纏結接縫之外可以基本上彼此不粘附。因此,本文設想複合非織造織物完全由非織造層形成。本文還設想非織造層可以與其他構造諸如纖維材料、膜、織造層、針織層、編織層等組合。本文設想術語“複合非織造織物”涵蓋層的堆疊配置和在接縫區域處聯結形成該層的堆疊配置的一個或多個纏結接縫。
術語“非織造層”是指纖維通過機械和/或化學相互作用保持在一起而不呈針織、織造、編織構造或其他結構化構造形式的層。在特定方面,非織造層包括被機械或化學操控以形成墊狀材料的纖維的集合。換言之,非織造層直接由纖維製成。本文所述的複合非織造織物可以包括形成為內聚結構的不同的層,其中不同的層可以具有不同或類似的纖維或紗線組成和/或不同的特性。在一個例子中,第一非織造層和可選的第二層可以包括紡粘層。如本文所用,通過將已熔融的聚合物材料的連續長絲紡絲到移動帶上並使用例如壓延工藝將長絲粘結在一起而形成紡粘層。紡粘非織造物通常具有柔軟的手感,並且堅固和耐用。它們通常還具有適於印花(包括使用數位印花頭的數位印花)的光滑表面。在另一個示例方面,第一非織造層和可選的第二層可以包括水刺層。如本文所用,水刺層包括通過例如水力纏結的方式纏結的纖維網。本文各方面設想填充材料可以包括形成片狀材料的纏結纖維網。在示例方面,纖維可以被樹脂粘結以形成內聚結構。本文其他方面設想填充材料包括鬆散的合成纖維/長絲、羽絨或上述任何材料的組合。
當指複合非織造織物時,術語“基本上未纏結的”是指各層未彼此纏結(使得各層可以相對於彼此獨立地移動)或層中的一個或多個輕微地彼此纏結的複合非織造織物的區域。當指複合非織造織物時,術語“纏結接縫”是指複合非織造織物的層已經通過例如針刺或水力纏結的方式彼此機械纏結的複合非織造織物的區域。照此,接縫區域中的複合非織造織物的不同的層可以包括最初存在於特定層中的纖維以及存在於其他層中的纖維,這些其他層包括附加非織造層或已經通過纏結工藝移動到層中的填充材料。當描述纏結接縫是“非線性的”時,本文設想非線性纏結接縫與複合非織造織物的線性邊緣之間的距離可以沿非織造織物的材料流動方向變化。本文各方面設想接縫可以包括單獨或組合形成非線性纏結接縫的線性分段、彎曲分段、曲線分段等。在示例方面,鄰近的非線性纏結接縫之間的距離可以沿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材料流動方向變化。
本文設想的機械纏結工藝可以包括使用有倒鉤或結構化的針(例如,叉狀針)(本文中稱為纏結針)的針纏結(通常稱為針刺),或流體纏結,其在本文中稱為水力纏結。針刺通常使用纏結針將一定比例的纖維從大致水平的定向(沿x、y平面延伸的定向)重新定位到大致豎直的定向(z方向定向)。大致參考針刺工藝,形成複合非織造織物的層可以堆疊,並且與纏結頭相關聯的纏結針穿過堆疊配置進出。因此,當描述纏結頭與非織造織物接合時,本文設想與纏結頭相關的纏結針與非織造織物接合。可以使用脫料板,其在針已經移入和移出堆疊配置之後從針剝離纖維。纏結頭與堆疊配置的每次接合在本文中稱為“通過”。可以調整與纏結頭相關聯的參數以實現所得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所需特性(例如,基重、厚度等),以下將進一步解釋。
當倒鉤從第一非織造層移動穿過堆疊配置時,纏結針上的倒鉤“捕獲”纖維。纏結針的移動有效地將由倒鉤捕獲的纖維從第一非織造層的表面附近或第一非織造層的表面處的位置移動或推動到第二層的表面附近或第二層的表面處的位置,並進一步引起與其他纖維的物理相互作用,從而有助於通過例如摩擦將移動的纖維“鎖定”到位。本文還設想,纏結針可以從第二層在朝向第一非織造層的方向上通過堆疊配置。本文還設想,纏結針可以從第一非織造層朝向第二層和從第二層朝向第一非織造層通過堆疊配置。水力纏結的工作類似於針刺,除了不是使用纏結針,而是通過加壓流體(例如,水)射流使纖維移動穿過不同的層。可以調整與水力纏結過程相關聯的參數,諸如流體射流的壓力、流體射流的數量、傳送速率等,以實現所需的纏結程度。
術語“纏結頭”在本文中用於描述一種結構,該結構包括處於限定佈置的一個或多個纏結針和/或處於限定佈置的用於噴出加壓流體射流的一個或多個孔口。當纏結針和/或流體射流經由纏結頭與複合非織造織物接合時,它們可以形成纏結足跡。如本文所用,術語“纏結足跡”是由複合非織造織物上的纏結頭產生的纏結點的結構化佈置。例如,根據纏結針和/或纏結頭中的孔口的限定佈置,纏結足跡可以具有圓形形狀、正方形形狀、矩形形狀、三角形形狀等。
如本文所用,術語“材料流動方向”是指材料沿傳送系統推進的方向。材料流動方向也可以稱為機器方向。因此,當描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在材料流動方向上延伸的非線性纏結接縫時,非線性纏結接縫沿纏結系統的傳送系統在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推進的方向上延伸。如本文所述,纏結頭或當使用水力纏結時的流體射流可以在垂直於傳送系統傳送平面的方向移動。換句話說,如果傳送平面沿x、y平面延伸,並且材料流動方向在正x方向上延伸,則纏結頭或流體射流可以在正或負z方向上移動。當描述滑架或傳送系統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的方向上移動時,本文設想滑架和/或傳送系統在大致正或負y方向上移動。這也可以稱為跨機器方向。
本文設想的用於形成非織造層和其他層的纖維可以由多種不同材料(例如,棉、尼龍等)形成,包括通常稱為滌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ET纖維可以包括原生PET纖維(未回收的纖維)和回收PET纖維。回收PET纖維包括衍生自切碎的製品的切碎的PET纖維和再擠出的PET纖維(使用回收PET碎片再擠出的纖維)。
本文提供了關於複合非織造織物的各種測量。所得複合非織造物的厚度可以使用精密測厚儀測量。例如,為了測量厚度,可以將織物放置在平砧上,並在標準固定負載下將壓力腳從上表面壓在織物上。精密測厚儀上的刻度盤指示器給出以mm為單位的厚度指示。基重使用ISO3801測試標準測量,並且單位為克每平方米(gsm)。通常對應於隔熱特徵的熱阻使用ISO11092測試標準進行測量,並且單位為RCT(M2 * K/W)。除非另有說明,否則本文提供的所有測量在標準環境溫度和壓力(25攝氏度或298.15 K和1巴)下測量,其中非織造織物處於靜止(未拉伸)狀態。
圖1描繪了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第一表面101,其中第一表面101由第一非織造層110形成。在示例方面,第一非織造層110可以包括紡粘或水刺材料,儘管本文也設想了其他非織造構造。紡粘或水刺材料通常具有柔軟的手感並且耐用,使得它們適於結合到衣物中。第一非織造層110由元件符號112所指示的纏結纖維形成。當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結合到衣物中時,第一表面101可以被定位成衣物的面向內的表面或面向最內側的表面。替代地,第一表面101可以被定位成衣物的面向外的表面或面向最外側的表面。
複合非織造織物100還包括第二層114,其將關於圖2A和圖2B更詳細地描述。填充材料116位於第一非織造層110與第二層114之間。填充材料116可以包括具有纏結纖維的纖維片(其可以可選地被樹脂粘結以保持更內聚的結構)、輕微纏結的纖維網、經梳理網、鬆散的合成纖維、羽絨等。
如圖1所示,複合非織造織物100可以包括在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材料流動方向105上延伸的多個非線性纏結接縫118。纏結接縫118表示來自不同的層的纖維彼此纏結的區域。在一個示例方面,纏結接縫118表示來自第一非織造層110的纖維延伸穿過填充材料116並進入第二層114的區域。位於纏結接縫118之間的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區域122表示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和填充材料116基本上未纏結的區域,使得不同的層在區域122處彼此不固定或粘附或輕微固定或粘附。如圖所示,區域122比纏結接縫118具有更大的蓬鬆度或更大的厚度,並且當將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結合到衣物中時,可以有助於存儲和保持熱量。反過來,當穿著結合有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衣物時,纏結接縫118可以有助於防止填充材料116的移位或漂移。
關於至少纏結接縫118a,纏結接縫118a與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線性第一邊緣120之間的距離沿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材料流動方向105變化。例如,纏結接縫118a與第一邊緣120之間的第一距離124可以小於纏結接縫118a與第一邊緣120之間的第二距離126。這也適用於圖1所示的另一纏結接縫118。如圖所描繪,纏結接縫118可以包括從彼此延伸的線性分段、曲線段和上述各項的組合。對各個纏結接縫118的形狀、纏結接縫118的數量、鄰近的纏結接縫118之間的間隔,以及纏結接縫118的總體可視佈置的描繪是說明性的,並且本文設想纏結接縫118可以包括其他非線性形狀、不同數量的纏結接縫118、不同的間隔,以及不同的纏結接縫118的總體可視佈置。
圖2A圖示了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相對第二表面201,其中第二表面201由第二層114形成。在如圖2A所示的一個示例方面,第二層114可以包括如示例交織的經紗和緯紗210所指示的織造層。在該例子中,當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結合到衣物中時,第二層114可以被定位成衣物的面向外的表面或面向最外側的表面。織造材料通常具有高耐磨性,並且由於緊密的織造構造使得它們適合於形成衣物的面向外的表面,因此可以用作有效的防風層。在示例方面,可以用耐久的防水劑處理織造材料以賦予複合非織造織物100防水特性。非線性纏結接縫118被示出為延伸穿過複合非織造織物100,使得它們存在於織物100的第二表面201上。
圖2B圖示了第二例子,其中第二層114由非織造材料諸如紡粘或水刺材料形成。形成第二層114的纏結纖維由元件符號212指示。非線性纏結接縫118延伸穿過複合非織造織物100,使得它們存在於圖2B中織物100的第二表面201上。
圖3描繪了在圖1的切割線3-3處截取的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橫截面。指示了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和填充材料116,其中填充材料116位於第一非織造層110與第二層114之間。在區域122處,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和填充材料116中的每一個是基本上未纏結的,使得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和填充材料116通常保持為具有從第一表面101到第二表面201測得的組合厚度310的分離且不同的層。
來自第一非織造層110的纖維112被示出為在纏結接縫118處延伸穿過填充材料116和第二層114,使得纏結接縫118在接縫區域處將不同的層固定在一起。在一個示例方面,纖維112可以延伸穿過第二層114,使得它們遠離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第二表面201延伸,如圖3所示。在該例子中,纖維112可以保持未改性,使得第二表面201在纏結接縫118處呈現毛茸茸的表面。在另一個例子中,纖維112可以被除去、壓縮或熔融。例如,可以使用壓延工藝來壓縮纖維112,使得它們不從第二表面201延伸。在另一個例子中,填充材料116可以包括低熔點纖維,並且從第二表面201延伸的任何低熔點纖維可以通過施加熱量而除去。附加地,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刮削工藝來除去纖維112。在另一個示例方面,纖維112可以延伸到第二層114中但不延伸穿過第二層114,使得纖維112通常不存在于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第二表面201上。
纏結接縫的厚度312小於區域122處的厚度310。在一個示例方面,厚度310可以為約7 mm至約15 mm、約8 mm至約13 mm、約9 mm至約11 mm,或者約10 mm。如本文所用,術語“約”是指在所指示值的±10%以內。在示例方面,厚度312可以為約5 mm至約0.2 mm、約4 mm至約1 mm、約3 mm至約1.5 mm,或者約2 mm。照此,在示例方面,纏結接縫118的厚度312可以為區域122的厚度310的約5%至約30%。
圖4A圖示了從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第一表面101觀察的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纏結接縫118中的一個的放大視圖。從第二表面201觀察纏結接縫118將是類似的。圖4A圖示了可以形成纏結接縫118的第一示例方式。在示例方面,纏結接縫118可以由在重疊區域412處部分彼此重疊的離散纏結區域410形成。離散纏結區域410中的每一個具有纏結足跡。例如,纏結區域410的纏結足跡被描繪為具有圓形形式,但這是說明性的並且取決於用於形成纏結區域410的纏結頭中的纏結針和/或孔口的結構化佈置。如圖所示,纏結區域410以非線性方式從彼此延伸以形成明顯的連續非線性纏結接縫。
纏結區域410內的各個點表示纏結點414,其中纏結針或流體射流與複合非織造織物100接合以纏結纖維。每平方釐米的纏結點414的數量在本文中可以稱為針腳密度。針腳密度取決於例如與纏結頭相關聯的纏結針的數量、由纏結頭噴出的流體射流的數量、纏結針和/或噴出孔口的結構化佈置等。與較小的針腳密度相比,較大的針腳密度可以導致纏結接縫118處的厚度減小,因為較大的針腳密度通常意味著較大的纖維纏結程度。
重疊區域412表示纏結頭與複合非織造織物接合一次以上的區域。照此,重疊區域412內的纏結點414的數量和/或密度大於纏結區域410的其餘部分處的纏結點414的數量和/或密度。換句話說,重疊區域412的針腳密度大於纏結區域410的其餘部分處的針腳密度。其結果是,與纏結區域410的其餘部分相比,重疊區域412可以具有減小的厚度。
圖4B圖示了可以形成纏結接縫118的第二示例方式。在該方面,纏結區域410以非線性方式從彼此延伸以形成明顯的連續纏結接縫。然而,如圖4A所示,纏結區域410不部分彼此重疊。相反,纏結區域410可以彼此直接鄰近地定位,使得第一纏結區域410的纏結點414可以與鄰近的第二纏結區域410的纏結點414共用公共邊界。關於非線性纏結接縫118,纏結接縫118可以包括圖4A所示的配置、圖4B所示的配置或圖4A和圖4B所示配置的組合。本文還設想,纏結區域410可以彼此間隔開以形成間斷非線性纏結接縫。
圖5是對示例纏結系統500的側視圖的示意描繪。對纏結系統500的不同部件的描繪僅是說明性的,並不表示部件的實際配置或結構。纏結系統500包括具有表面514的傳送系統512,表面514適於在箭頭516所指示的材料流動方向上推進例如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和填充材料116的堆疊配置。如關於圖18和圖19進一步描述的,在另一個方面,傳送系統512可以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推進單個非織造層,諸如第一非織造層110。傳送系統512可以包括本領域已知的傳送系統,諸如輥、帶等。在示例方面,傳送系統512的推進可以包括靜止相或位置和材料流動方向516上的移動相。可以調整靜止相和移動相的持續時間以在所得複合非織造織物中實現一個或多個所需特徵。例如,可以調整靜止相的持續時間以實現所得纏結接縫的或多或少的纏結。換句話說,更長的靜止相可以允許纏結針在纏結區域處更多的通過、在纏結區域處更大的針腳密度,以及在纏結區域處更大的纏結程度。也可以調整移動相期間的推進距離,以在所得複合非織造織物中實現所需特徵。例如,在移動相期間增加推進距離可以導致纏結區域不重疊或甚至彼此間隔開,而在移動相期間減小推進距離可以增加鄰近的纏結區域之間的重疊量。可以調整移動相期間的傳送速度以增加和/或減少生產時間。
纏結系統500還包括許多纏結工位,諸如纏結工位518、520和522。儘管僅描繪了三個纏結工位,但本文設想,纏結工位的數量可以比圖5所示的更多或更少。纏結工位518、520和522沿傳送系統512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連串對齊。在示例方面,在纏結系統500中包括較多數量的纏結工位元產生了具有非線性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的長重複或無重複的所得複合非織造織物。在纏結系統500中包括較少數量的纏結工位元產生了具有非線性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的短重複的所得複合非織造織物。因此,可以定制作為纏結系統500的一部分的纏結工位的數量,以實現非線性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的所需重複長度。
與不同的纏結工位518、520和522相關聯的部件可以基本上類似,並且照此,本文將描述與纏結工位518相關聯的部件,應理解部件的描述也適用於纏結工位520和522。纏結工位518包括可滑動地耦接到例如底架526的滑架524。滑架524適於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方向上移動。替代地,當傳送系統512適於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方向上移動時,可以不使用滑架524。在示例方面,滑架524和/或傳送系統512適於在垂直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方向上朝向傳送系統512的第一側邊緣和相對第二側邊緣(即,在正y方向和負y方向上)移動。
纏結工位518還包括耦接到滑架524的致動器528。在一個示例方面並且如圖5所示,致動器528適於在箭頭530所指示的垂直於傳送系統512的表面514的傳送平面的方向上移動。在其他示例方面,致動器可以保持靜止,並且致動器可以致動纏結頭和/或纏結針以在垂直於傳送系統512的表面514的傳送平面的方向上移動。在其他示例方面並且如關於圖6B所述,致動器528可以保持靜止,並且致動器可致動纏結頭以噴出流體射流。纏結頭532耦接到致動器528,並且可以通過致動器528的方式間接耦接到滑架524。在圖5所示的例子中,纏結頭532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纏結針534,其朝向傳送系統512的表面514延伸。儘管只描繪了一個纏結針534,但本文設想,纏結頭532可以包括多個纏結針,如關於圖9A和圖9B所進一步描述的。
圖6A描繪了纏結工位518的正視圖,其描繪了底架526、滑架524、致動器528、纏結頭532和纏結針534。箭頭610表示滑架524和/或傳送系統512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方向上的移動的第一方向,並且箭頭611表示滑架524和/或傳送系統512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方向上的移動的相對第二方向。在示例方面,第一方向610和第二方向611垂直於材料流動方向516。
纏結工位518的正視圖描繪了大致均勻間隔開的三個纏結頭532a、532b和532c,其中三個纏結頭532a、532b和532c各自適於形成相應的非線性纏結接縫。這僅是說明性的,並且本文設想,可以有多於三個纏結頭532a、532b和532c或少於三個纏結頭532a、532b和532c。同樣,纏結頭532a、532b與532c之間的間隔可以變化,使得纏結頭532a、532b和532c的第一與第二纏結頭532之間的間隔可以大於纏結頭532a、532b和532c的第二與第三纏結頭532之間的間隔。如關於圖9A和圖9B所解釋的,纏結頭532a、532b和532c可以具有不同的尺寸、纏結針和/或孔口的不同結構化佈置等。
圖6B描繪了替代纏結工位612的正視圖,該纏結工位612可以是纏結系統諸如纏結系統500的一部分,其適於水力纏結各層以形成複合結構,而不是針刺各層以形成複合結構。照此,纏結工位612可以表示作為纏結系統500的一部分的多個水力纏結工位。
纏結工位612還包括底架614,滑架616可滑動地耦接到底架614,致動器618耦接到滑架616,並且纏結頭620耦接到致動器618。滑架616和/或傳送系統512適於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第一方向(如箭頭622所指示)上和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相對第二方向623上移動。在示例方面,方向622和623垂直於材料流動方向516。在示例方面,致動器618可以不在垂直於表面514的傳送平面的方向530上移動。相反,在示例方面,致動器618適於致動纏結頭620以噴出朝向傳送系統512的表面514延伸的一股或多股加壓流體射流624。關於該方面,本文設想,傳送系統512可以如上所述間歇推進,其中當傳送系統512處於靜止相時噴出流體射流624。替代地,傳送系統512可以連續推進,並且流體射流624可以從纏結頭620連續噴出。類似於纏結工位518,纏結頭620的數量可以與所示的不同,纏結頭620之間的間隔可以與所示的不同,並且纏結頭620可以具有不同的尺寸、孔口的不同結構化佈置等。
圖7描繪了第二纏結工位520,其中第二纏結工位520包括與纏結工位518相同的部件(例如,底架526、滑架524、致動器528和纏結頭532)。描繪了用於第二纏結工位520的兩個纏結頭532d和532e。在示例方面,纏結頭532d和532e可以被定位成使得它們不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與纏結頭532a、532b和532c對齊。其結果是,與纏結頭532a、532b和532c相比,纏結頭532d和532e適於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處與複合非織造織物接合。換句話說,纏結頭532d和532e適於形成與由纏結頭532a、532b和532c形成的非線性纏結接縫不同且分開的一組非線性纏結接縫。例如,纏結頭532a可以在垂直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方向上偏離傳送系統512的表面514的第一邊緣660第一距離613,並且纏結頭532d可以在垂直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方向上偏離傳送系統512的表面514的第一邊緣660第二距離615,其中第二距離615大於第一距離613。照此,纏結頭532d與532e之間的間隔佈置不同於纏結頭532a、532b與532c之間的間隔佈置。如圖所示,纏結工位520包括的纏結頭532的數量與纏結工位518處的纏結頭532的數量不同。本文設想,纏結工位520可以包括比所示的更少的纏結頭或比所示的更多的纏結頭。纏結頭532e和532d的尺寸可以與纏結頭532a、532b和532c的尺寸相同或不同。附加地,由纏結頭532e和532d產生的纏結足跡可以與由纏結頭532a、532b和532c產生的纏結足跡相同或不同。
圖8描繪了第三纏結工位522,其中第三纏結工位522包括與纏結工位518和522相同的部件。描繪了用於第三纏結工位522的兩個纏結頭532f和532g。在示例方面,纏結頭532f和532g可以被定位成使得它們不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與纏結頭532a、532b、532c、532d和532e對齊。因此,纏結頭532f和532g適於形成與由纏結頭532a、532b、532c、532d和532e形成的非線性纏結接縫不同且分開的另一組非線性纏結接縫。換句話說,纏結頭532f和532g偏離傳送系統512的表面514的第一邊緣660的距離可以不同於纏結頭532a、532b、532c、532d和532e的偏離距離。纏結工位522可以包括與所示的不同數量的纏結頭532。纏結頭532f和532g也可以與所示的不同地間隔開。纏結頭532f和532g的尺寸可以與纏結頭532a、532b、532c、532d和532e的尺寸相同或不同。另外,由纏結頭532f和532g產生的纏結足跡可以與由纏結頭532a、532b、532c、532d和532e產生的纏結足跡相同或不同。
儘管纏結系統500被描繪為包括沿傳送系統512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連串定位的多個纏結工位,但本文也設想,纏結系統500可以包括一個纏結工位,諸如纏結工位518。在該方面,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和填充材料116的堆疊配置可以通過纏結工位518多次以形成所得複合非織造織物100。在該方面,可以在每次通過之間調整纏結頭532a、532b和532c的定位,使得在每次通過期間堆疊配置的不同區域由纏結頭532a、532b和532c接合。同樣,可以添加不同的纏結頭,可以除去現有的纏結頭等。也可以在每次通過期間調整滑架524的移動,使得纏結頭532a、532b和532c與堆疊配置的不同部分接合。
圖5所示並關於圖6A至圖8所進一步描述的說明性纏結系統500可以產生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延伸的非線性纏結接縫的複雜可視佈置。可以調整纏結系統500的部件和移動以產生緊密地間隔在一起或進一步間隔開的非線性纏結接縫。附加地,系統500可以產生沿特定纏結接縫的材料流動方向彼此交叉或相交一次或多次的非線性纏結接縫。如關於圖14至圖16所進一步描述的,這在不平行或垂直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第一方向610和第二方向611(即,沿所得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橫截面)上產生所得複合非織造織物的差別厚度。
圖9A和圖9B分別描繪了兩個示例纏結頭920和922的仰視圖。纏結頭920和922可以是關於纏結系統500或纏結工位612所述的纏結頭中的任一個。關於纏結頭920,它包括纏結針924的結構化佈置,或替代地,包括適於噴出流體射流的孔口924。纏結頭920具有示例圓形形狀,使得纏結針924或孔口924適於在複合非織造織物上形成圓形纏結足跡。纏結頭920在材料流動方向上具有尺寸910,並且在不平行或垂直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第一方向610和第二方向611上具有尺寸912。因為纏結頭920具有圓形形狀,所以尺寸910和912相當於纏結頭920的直徑並且相等。
纏結頭922還包括纏結針926的結構化佈置,或替代地,包括適於噴出水射流的孔口926。纏結頭922具有示例矩形形狀,使得纏結針926或孔口926適於在複合非織造織物上形成矩形纏結足跡。纏結頭922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具有尺寸914,並且在不平行或垂直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第一方向610和第二方向611上具有尺寸916。
在示例方面,在纏結系統500的移動相期間傳送系統512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的推進距離可以小於或等於相應纏結頭920和922的尺寸910和914。這確保了由纏結頭920和922產生的纏結區域彼此直接鄰近和/或重疊以形成明顯的連續非線性纏結接縫。此外,滑架524和/或傳送系統5120在不平行于或垂直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第一方向610和第二方向611上的移動可以小於或等於相應纏結頭920和922的尺寸912和916。這進一步確保了由纏結頭920和922產生的纏結區域彼此直接鄰近和/或重疊以形成明顯的連續非線性纏結接縫。對纏結頭920和922的形狀的描繪是說明性的,並且本文設想,纏結頭可以具有其他形狀,諸如橢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圖10A和圖10B分別示意性地描繪了用於製造具有非線性纏結接縫的複合非織造織物(諸如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過程。圖10A描繪了使用纏結針並且可以在纏結工位518、520或522中的任一個處執行的過程。圖10B描繪了使用水力纏結並且可以在例如纏結工位612處執行的過程。關於圖10A和圖10B兩者,提供了指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的坐標系。
參照圖10A,在步驟1010處,將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和填充材料116的堆疊配置定位在傳送系統512的表面514上,使得第二層114靠著表面514定位,並且第一非織造層110通過填充材料116與表面514間隔開。傳送系統512和堆疊配置處於第一靜止相或位置,使得傳送系統512不在材料流動方向516(即,正x方向)上推進。在第一靜止相期間,致動器528在垂直於表面514的傳送平面的方向530(即負z方向)上移動,使得纏結頭532降低,導致纏結針534以及間接的纏結頭532與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和填充材料116的堆疊配置接合。替代地,致動器528可以致動纏結頭532和/或纏結針534,使得纏結針534向下移動以與堆疊配置接合。該接合驅動纖維從第一非織造層穿過填充材料116並進入(或穿過)第二層114,從而產生第一纏結區域1012,如步驟1014所示。第一纏結區域1012可以具有對應於纏結頭532上的纏結針534的結構化佈置的形狀的纏結足跡。
在步驟1016處,纏結針534從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和填充材料116的堆疊配置脫離,並且傳送系統512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將堆疊配置推進距離1018。在示例方面,距離1018可以等於或小於纏結頭532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的尺寸。在步驟1016處,滑架524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第一方向610(即,負y方向)上移動第一距離,其中第一距離可以等於或小於纏結頭532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第一方向610上的尺寸。滑架524的移動可以與傳送系統512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的移動同時發生,或者它可以在傳送系統512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的移動之後發生(即,當傳送系統512處於第二靜止相時)。替代地或附加地,傳送系統512可以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第一方向610上移動第一距離。
在步驟1022處,傳送系統512和堆疊配置處於第二靜止相或位置,使得傳送系統512不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推進。第二靜止相或位置從第一靜止相或位置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推進。在第二靜止相期間,致動器528再次在垂直於表面514的傳送平面的方向530上移動,使得纏結頭532降低,導致纏結針534與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和填充材料116的堆疊配置接合。由於滑架524和/或傳送系統512的移動,纏結針534與堆疊配置的接合發生在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第一方向610上偏離第一纏結區域1012的位置處。第二接合再次驅動纖維從第一非織造層110穿過填充材料116並進入(或穿過)第二層114,從而產生第二纏結區域1026,如步驟1024所示,以在複合非織造織物100中產生明顯的連續非線性纏結接縫1028。第二纏結區域1026可以具有對應於纏結頭532上的纏結針534的結構化佈置的形狀的纏結足跡。如1024所示,第二纏結區域1026與第一纏結區域1012部分重疊。這是說明性的,並且本文設想,第二纏結區域1026可以不與第一纏結區域1012部分重疊。
圖10A所描繪的過程可以包括在材料流動方向上從彼此推進的多個靜止相或位置,在此期間,纏結針534與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和填充材料116的堆疊配置接合以形成從彼此延伸的纏結區域。同樣,圖10A所描繪的過程可以包括多個移動相,在此期間,傳送系統512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將堆疊配置推進小於或等於纏結頭532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的尺寸的距離,使得所得纏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或直接從彼此延伸。此外,滑架524和/或傳送系統512可以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第一方向610和相對第二方向611(即,正y方向)上執行多次移動。滑架524和/或傳送系統512在第一方向610和相對第二方向611上的移動距離可以小於或等於纏結頭532在第一方向610或相對第二方向611上的尺寸,使得所得纏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或直接從彼此延伸。
圖10B所示意性地描繪的過程類似於圖10A所示的過程,但利用水力纏結來產生非線性纏結接縫。在步驟1050處,將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和填充材料116的堆疊配置定位在傳送系統512的表面514上,使得第二層114靠著表面514定位,並且第一非織造層110通過填充材料116與表面514間隔開。在一個示例方面,傳送系統512和堆疊配置處於第一靜止相或位置,使得傳送系統512不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推進。在第一靜止相期間,致動器618致動纏結頭620以在朝向傳送系統512的表面514的方向上噴出一股或多股加壓流體射流1052,以形成第一纏結區域1054,如步驟1056所示。在示例方面,在第一靜止相期間致動器618可以不在垂直於表面514的傳送平面的方向上移動,儘管本文設想,致動器618可以在垂直於表面514的傳送平面的方向上移動,以便將流體射流1052定位成更靠近第一非織造層110。在另一個示例方面,傳送系統512可以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連續推進,同時致動器618連續致動纏結頭620以噴出一股或多股加壓流體射流1052。流體射流1052驅動纖維從第一非織造層110穿過填充材料116並進入(或穿過)第二層114,從而產生第一纏結區域1054。第一纏結區域1054可以具有對應於纏結頭620上的孔口的結構化佈置的形狀的纏結足跡。
在步驟1058處,傳送系統512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將堆疊配置推進距離1060。在示例方面,距離1060可以等於或小於纏結頭620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的尺寸。在步驟1058處,滑架616和/或傳送系統512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第一方向622上移動第一距離,其中第一距離可以等於或小於纏結頭620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方向上的尺寸。滑架616和/或傳送系統512的移動可以與傳送系統512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的移動同時發生,或者它可以在傳送系統512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的移動之後發生(即,當傳送系統512處於從第一靜止相或位置在材料流動方向上推進的第二靜止相或位置時)。
在步驟1064處,傳送系統512和堆疊配置處於第二靜止相或位置,致動器618再次致動纏結頭620以噴出流體射流1052,使得流體射流1052與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和填充材料116的堆疊配置接合。由於滑架616的移動,流體射流1052與堆疊配置的接合發生在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方向622上偏離第一纏結區域1054的位置處。第二接合再次驅動纖維從第一非織造層110穿過填充材料116並進入(或穿過)第二層114,從而產生第二纏結區域1068,如步驟1066所示,以在複合非織造織物100中產生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延伸的明顯的連續非線性纏結接縫1070。如1066所示,第二纏結區域1068與第一纏結區域1054部分重疊。這是說明性的,並且本文設想,第二纏結區域1068可以不與第一纏結區域1054部分重疊。
圖10B所描繪的過程可以包括多個靜止相或位置,在此期間,流體射流1052與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和填充材料116的堆疊配置接合以形成從彼此延伸的纏結區域。同樣,圖10B所描繪的過程可以執行多個移動相,在此期間,傳送系統512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將織物推進小於或等於纏結頭620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的尺寸的距離,使得所得纏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或直接從彼此延伸。此外,滑架616和/或傳送系統512可以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516的第一方向622和相對第二方向623上執行多次移動。滑架616和/或傳送系統512在第一方向610和相對第二方向623上的移動距離可以小於或等於纏結頭620在第一方向610或相對第二方向623上的尺寸,使得所得纏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或直接從彼此延伸。
如前所述,本文所述的纏結系統,諸如纏結系統500,可以產生複合非織造織物,諸如複合非織造織物100,其包括非線性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的長重複或甚至非線性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的無重複。所得複合非織造織物可以用於產生具有共同成品形式的衣物批組,但由於所得衣物上非線性纏結接縫的不同可視佈置而具有變化的美感。衣物批組可以共用共同的特徵,諸如共同成品形式、顏色等,使得消費者可以容易地將衣物批組識別為來自共同的來源(例如,共同的製造商)。然而,消費者將能夠從衣物批組中選擇具有所需的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的衣物。此外,因為有非線性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的長重複或甚至無重複,所以當形成衣物批組時可以有較少的材料浪費,因為式樣片不必以這樣的方式定位,即確保每個衣物在衣物上的相同位置處包括纏結接縫的相同可視佈置。
圖11示意性地圖示了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該衣物批組具有共同成品形式,但具有非線性纏結接縫的不同可視佈置。在步驟1110處,提供或獲得複合非織造織物100。在該例子中,複合非織造織物100包括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112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114,兩者均在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材料流動方向516上延伸。在示例方面,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112與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114之間的距離沿材料流動方向516變化。例如,在複合非織造織物100上的第一位置1113處,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112可以與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間隔第一距離1111。在複合非織造織物100上的第二位置1115處,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112可以與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114間隔第二距離1117,其中第二距離1117大於第一距離1111。
在步驟1110處,從複合非織造織物100除去、切離和/或切除式樣1116的第一實例,其中式樣1116對應於上身衣物的左袖。換句話說,在步驟1110處,從複合非織造織物100除去第一部分1120,其中第一部分1120具有對應於式樣1116的形狀。式樣1116僅是說明性的,並且本文設想,式樣1116可以對應於上身衣物、下身衣物、鞋面、頭飾製品等的任何部分。
步驟1118圖示了具有式樣1116的第一部分1120(在其已經被從複合非織造織物100除去之後)。如圖所示,第一部分1120包括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112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114,其中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112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114位於第一部分1120和/或式樣1116上的第一位置處,如元件符號1119所大致指示。在步驟1122處,將第一部分1120結合到第一衣物1124中。如圖11所示,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112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114在第一衣物1124上呈現非線性纏結接縫的第一可視佈置,如元件符號1126所大致表示。
在步驟1128處,從複合非織造織物100除去、切離和/或切除式樣1116的第二實例。式樣1116的第二實例包括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112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114。換句話說,在步驟1128處,從複合非織造織物100除去第二部分1132,其中第二部分1132具有對應於式樣1116的形狀。步驟1130圖示了具有式樣1116的第二部分1132(在其已經被從複合非織造織物100除去之後)。如圖所示,第二部分1132包括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112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114,其中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112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114位於第二部分1132和/或式樣1116上的第二位置處,如元件符號1131所大致指示。在步驟1134處,將第二部分1132結合到第二衣物1138中,其中第二衣物1138具有與第一衣物1124相同的成品形式。如圖11所示,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112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114在第二衣物1138上呈現非線性纏結接縫的第二可視佈置,如元件符號1136所大致表示,其中非線性纏結接縫的第二可視佈置1136不同於非線性纏結接縫的第一可視佈置1126。
圖11所描繪的過程可以沿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材料流動方向516重複任何次數,以形成具有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112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114的衣物批組,該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112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114位於式樣1116上的不同位置處,並呈現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112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114的不同可視佈置。儘管圖11僅描繪了式樣1116被應用到複合非織造織物100,但本文設想,可以將附加式樣片應用到複合非織造織物100,使得可以由應用到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附加式樣片形成所得衣物。在該方面,在衣物的不同區域處的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可以彼此不同,以產生變化的總體美感。類似於圖11所示的過程的過程可以用於形成例如下身衣物批組,其具有共同成品形式但具有非線性纏結接縫的不同可視佈置。
在示例方面,由圖11所描繪的過程產生的廢料可以被切碎並隨後形成為例如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或填充材料116中的一個或多個。這是可能的,因為形成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材料在示例方面是相同的聚合物類別(例如,回收滌綸)。此外,因為複合非織造織物100是在不使用不同材料如紡線、粘合劑等的情況下形成的,所以在切碎之前不需要除去廢料的部分。
圖12和圖13進一步圖示了由圖11所示的過程產生的衣物。圖12圖示了無袖上衣形式的上身衣物批組的正視圖,其包括具有共同成品形式的第一上身衣物1210和第二上身衣物1212。儘管被示出為無袖上衣,但本文設想,上身衣物可以包括其他形式,諸如背心、套頭衫、連帽衫、夾克等。第一上身衣物1210包括頸部開口1214、腰部開口1216、第一袖部開口1218和第二袖部開口1220。類似地,第二上身衣物1212包括頸部開口1222、腰部開口1224、第一袖部開口1226和第二袖部開口1228。此外,儘管非線性纏結接縫被示出為在水平定向上(在例如從第一袖部開口1218/1226延伸到第二袖部開口1220/1228的方向上)延伸,但本文設想,非線性纏結接縫可以在豎直方向上(在例如從頸部開口1214/1222延伸到腰部開口1216/1224的方向上)延伸。
如圖所描繪,至少第一上身衣物1210的前衣片1230和第二上身衣物1212的前衣片1232可以由應用到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相同式樣片形成。第一上身衣物1210的前衣片1230包括位於第一上身衣物1210上的第一位置1238處的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2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236。在示例方面,第一位置1238可以對應于相對於第一上身衣物1210的腰部開口1216針對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2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236中的每一個在第一上身衣物1210的前豎直中線處測得的第一距離1237。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2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236在第一上身衣物1210上呈現纏結接縫的第一可視佈置。
第二上身衣物1212的前衣片1232還包括位於第二上身衣物1212上的第二位置1244處的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2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236,其中第二位置1244不同於第一位置1238。例如,第二位置1244可以對應于相對於第二上身衣物1212的腰部開口1224針對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2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236中的每一個在第二上身衣物1212的前豎直中線處測得的第二距離1245,其中針對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2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236中的每一個的第二距離1245不同於第一距離1237。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2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236在第二上身衣物1212上呈現纏結接縫的第二可視佈置。
儘管未示出,但在批組中可以包括附加上身衣物,其中附加上身衣物與第一上身衣物1210和第二上身衣物1212具有共同成品形式。批組中的附加上身衣物可以呈現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2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236的不同可視佈置。換句話說,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2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236可以相對于用於形成附加上身衣物的前衣片的上述式樣片位於附加衣物上的不同位置處。
圖13圖示了短褲形式的下身衣物批組的正視圖,其包括具有共同成品形式的第一下身衣物1310和第二下身衣物1312。儘管被示出為短褲,但本文設想,下身衣物可以包括其他形式,諸如褲子、七分褲等。第一下身衣物1310包括腰部開口1314、第一腿部開口1316a和第二腿部開口1316b。類似地,第二下身衣物1312包括腰部開口1322、第一腿部開口1324a和第二腿部開口1324b。此外,儘管非線性纏結接縫被示出為在水平定向上延伸,但本文設想,非線性纏結接縫可以在豎直方向上延伸。
如圖所描繪,至少第一下身衣物1310的前衣片1330和第二下身衣物1312的前衣片1332可以由應用到複合非織造織物100的相同式樣片形成。第一下身衣物1310的前衣片1330包括位於第一下身衣物1310上的第一位置1338處的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3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336。在示例方面,第一位置1338可以對應于相對於第一下身衣物1310的腰部開口1314針對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3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336中的每一個在第一下身衣物1310的前豎直中線處測得的第一距離1337。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3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336在第一下身衣物1310上呈現纏結接縫的第一可視佈置。
第二下身衣物1312的前衣片1332還包括位於第二下身衣物1312上的第二位置1344處的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3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336,其中第二位置1344不同於第一位置1338。例如,第二位置1344可以對應于相對於第二下身衣物1312的腰部開口1322針對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3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336中的每一個在第二下身衣物1312的前豎直中線處測得的第二距離1345,其中針對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3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336中的每一個的第二距離1345不同於第一距離1337。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3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336在第二下身衣物1312上呈現纏結接縫的第二可視佈置。
儘管未示出,但在批組中可以包括附加下身衣物,其中附加下身衣物與第一下身衣物1310和第二下身衣物1312具有共同成品形式。批組中的附加下身衣物可以呈現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3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336的不同可視佈置。換句話說,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1334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1336可以相對于用於形成附加下身衣物的前衣片的上述式樣片位於附加衣物上的不同位置處。
儘管在圖12和圖13的衣物批組中描繪的衣物包括纏結接縫的不同可視佈置,但本文設想,由本文所述的系統和方法產生的衣物批組中的衣物可以包括纏結接縫的相同可視佈置。例如,纏結系統500可以被配置成生成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的短重複,使得複合非織造織物可以包括沿材料流動方向516的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的多個重複。在該方面,可以將式樣片應用到複合非織造織物,以形成具有纏結接縫的相同可視佈置的衣物。
圖14描繪了由例如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和填充材料116形成的第二示例複合非織造織物1400。複合非織造織物1400可以根據本文所述的包括纏結系統500的方法和系統形成。複合非織造織物1400包括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延伸的非線性纏結接縫1410a、1410b、1410c和1410d。如圖所示,非線性纏結接縫1410a和1410b在交點1412處彼此相交或交叉,並且非線性纏結接縫1410c和1410d在交點1414和1416處彼此相交或交叉。交點1412、1414和1416表示纏結頭與複合非織造織物1400接合至少兩次的區域。照此,交點1412、1414和1416的針腳密度比非線性纏結接縫1410a、1410b、1410c和1410d的其餘部分更大。與非線性纏結接縫1410a、1410b、1410c和1410d的其餘部分相比以及與在非線性纏結接縫1410a、1410b、1410c和1410d之間延伸的區域1418相比,交點1412、1414和1416處的更大的針腳密度導致進一步減小的厚度。
這在圖15中示出,圖15是在切割線15-15處截取的複合非織造織物1400的橫截面。區域1418具有從由第一非織造層110形成的第一表面1513到由第二層114形成的相對第二表面1516測得的厚度1514。交點1412具有從第一表面1513到相對第二表面1516測得的厚度1510,並且非線性纏結接縫1410c和1410d具有從第一表面1513到相對第二表面1516測得的厚度1512。在示例方面,厚度1514大於厚度1512,厚度1512大於厚度1510。在不平行於材料流動方向的方向上產生複合非織造織物1400的變化的厚度的能力可以用於設計結合複合非織造織物1400的衣物上需要的高隔熱分區和低隔熱分區。隔熱分區可以具有增加的厚度(例如,更大的蓬鬆度)並且可以對應於區域1418。低隔熱分區可以對應於包括多個交點(諸如交點1412、1414和1416)的區域。
圖16描繪了具有軀幹部分1610的示例上身衣物1600的後視圖,其中軀幹部分1610包括頸部開口1612和腰部開口1614。上身衣物1600還包括可選的第一袖子1616和可選的第二袖子1618。儘管被示出為具有長袖的上衣,但本文設想,上身衣物1600可以是背心、套頭衫、連帽衫、夾克等的形式。
上身衣物包括位於軀幹部分1610的中心背部區域處的低隔熱分區1620和位於低隔熱分區1620的任一側上的高隔熱分區1622。低隔熱分區1620和高隔熱分區1622的位置可以基於例如人體的熱圖。例如,這些圖可以指示人的中心背部軀幹生成大量的熱量,並且照此,可能比軀幹的其他區域需要更少的隔熱。低隔熱分區1620包括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延伸的多個非線性纏結接縫1624a、1624b、1624c和1624d。如圖所描繪,非線性纏結接縫1624a、1624b、1624c和1624d通常緊密地間隔在一起,並且當它們從上身衣物1600的頸部開口1612延伸到腰部開口1614時包括多個交點。這導致與上身衣物1600的其他部分相比,低隔熱分區1620中的針腳密度總體增加,並且厚度總體減小。相反,高隔熱分區1622包括非線性纏結接縫1626a、1626b、1626c和1626d。與非線性纏結接縫1624a、1624b、1624c和1624d相比,非線性纏結接縫1626a、1626b、1626c和1626d通常間隔得更遠,並且非線性纏結接縫1626a、1626b、1626c和1626d彼此不相交。照此,與低隔熱分區1620相比,高隔熱分區1622具有總體減小的針腳密度和總體增加的厚度。換句話說,與低隔熱分區1620相比,高隔熱分區1622可以包括由區域1628a、1628b、1628c和1628d佔據的更大的表面積,其中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和填充材料116基本上未纏結。區域1628a、1628b、1628c和1628d的較大厚度和蓬鬆度有助於捕獲和存儲熱量。
圖16中非線性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僅是說明性的,並且本文設想,其他可視佈置可以由非線性纏結接縫形成。此外,儘管纏結接縫被示出為豎直延伸(例如,從頸部開口到腰部開口),纏結接縫可以在衣物上水平定向。另外,上身衣物1600可以包括在上身衣物上與所示位置不同的位置處的非線性纏結接縫。圖16中對上身衣物1600的描繪旨在傳達這樣的概念,即可以調整與非線性纏結接縫相關聯的參數,以實現所需特性,包括隔熱特性。這些參數可以包括例如鄰近的非線性纏結接縫之間的間隔(例如,更大的間隔導致區域1628a、1628b、1628c和1628d佔據上身衣物1600的總體更大的表面積)、非線性纏結接縫之間的交點的數量(例如,更多的交點導致增加的針腳密度和減小的厚度)、各個非線性纏結接縫的寬度(例如,與具有更小寬度的非線性纏結接縫相比,更大的寬度導致減小的厚度)等。
圖17描繪了由第一非織造層110、第二層114和填充材料116形成的示例複合非織造織物1700。在示例方面,複合非織造織物1700包括非線性纏結接縫1710a、1710b和1710c。非線性纏結接縫1710a類似于本文關於例如複合非織造織物100和複合非織造織物1400討論的其他非線性纏結接縫。非線性纏結接縫1710b和1710c包括間斷非線性纏結接縫。例如,非線性纏結接縫1710b包括間隔分段1712,其中未形成纏結接縫。非線性纏結接縫1710c包括多個間隔分段,諸如間隔分段1714和間隔分段1716。此外,非線性纏結接縫1710c包括纏結接縫部分1718,其形式為非常短的分段或甚至是纏結點,該纏結點通過間隔分段1720和間隔分段1722與非線性纏結接縫1710c的其餘部分間隔開。
可以使用纏結系統500和本文所述的方法形成間隔分段1712、1714、1716、1720和1722。例如,關於間隔分段1712,其可以通過在一個或多個靜止相期間不致動形成非線性纏結接縫1710b的纏結頭532而形成,使得與纏結頭532相關聯的纏結針534和/或孔口不與複合非織造織物1700接觸。可以通過改變不致動纏結頭532的靜止相的數量來根據需要調整間隔分段1712、1714、1716、1720和1722的長度。
在示例方面,當纏結頭532隨後被致動並且如關於非線性纏結接縫1710b所示時,滑架524和/或傳送系統512可以被定位成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與在生成間斷區段1712之前形成的上一個纏結區域1711對齊,使得下一個纏結區域1713在材料流動方向516上與上一個纏結區域1711對齊。替代地,並且如關於非線性纏結接縫1710的間隔分段1714所示,當纏結頭532在形成間隔分段1714之後被致動時,滑架524和/或傳送系統512可以被定位成在第一方向610上偏離在生成間隔分段1714之前形成的上一個纏結區域1715,使得下一個纏結區域1717在第一方向610上偏離上一個纏結區域1715。本文還設想,滑架524和/或傳送系統512可以被定位成在第二方向611上偏離,使得隨後的纏結區域在第二方向611上偏離先前的纏結區域,如關於間斷區段1716所示。
關於纏結接縫部分1718,在示例方面,可以通過在生成間隔分段1720之後和生成產生間隔分段1722之前致動纏結頭532至少一次而形成纏結接縫部分1718。可以基於在形成間隔分段1720之後和形成間隔分段1722之前致動纏結頭532的次數來調整纏結接縫部分1718的長度。例如,致動纏結頭532一次或兩次可以產生纏結點,而致動纏結頭532三至十次可以產生短纏結分段。
本文設想了連續非線性纏結接縫和間斷非線性纏結接縫的任何組合。在示例方面,當需要增加複合非織造織物1700的蓬鬆度和厚度時,可以產生間隔分段。例如,當將複合非織造織物1700結合到衣物中時,間斷非線性纏結接縫可以位於需要較高隔熱量的衣物區域中。此外,可以根據隔熱需要來調整間隔分段的長度(例如,較長的間隔分段等於較大的蓬鬆度和較多的隔熱,並較短的間隔分段等於較小的蓬鬆度和較少的隔熱)。
本文各方面設想,可以在包括非織造纖維的單層材料上使用纏結接縫,而不是具有使用纏結工藝在接縫區域處聯結或固定在一起的離散層或材料的堆疊配置。術語“單層”旨在表達內聚結構,其與在產生如本文所述的纏結接縫之前未聯結在一起的單獨的層相對。例如,圖18描繪了具有纏結接縫1810和1812的示例非織造織物1800,並且圖19描繪了非織造織物1800的橫截面。非織造織物1800可以包括單纖維層,其包括纏結纖維;具有相同或不同特性(例如,不同的短纖維長度的纖維、不同旦尼爾的纖維、不同著色的纖維、不同的纖維類型、不同的纖維塗層等)的兩個或更多個纖維層,這些纖維層通過纏結工藝(例如,針刺或水刺)或其他工藝(諸如粘結、粘合劑、縫合等)聯結在一起;或具有相同或不同特性的一個或多個纖維層,這些纖維層通過纏結工藝或其他工藝(諸如粘結、粘合劑、縫合等)與膜或結構化織物(例如,針織、織造或編織織物)聯結在一起。
非線性纏結接縫1810和1812可以通過上述纏結過程形成,並且接縫1810和1812可以用於產生厚度減小的區域和/或產生纏結接縫的可視佈置。在示例方面,非織造織物1800可以與附加單層材料組合。例如,非織造織物1800可以鄰近結構化織物地定位並通過纏結、縫合、粘結、粘合劑等聯結到結構化織物。一種或多種附加材料,諸如填充材料,可以位於非織造織物1800與結構化織物之間。在另一個例子中,非織造織物1800可以鄰近具有纏結接縫的另一個單層非織造織物地定位,並通過纏結、縫合、粘結、粘合劑等固定到其上。一種或多種附加材料,諸如填充材料,可以位於非織造織物1800與附加單層非織造織物之間。任何和所有方面及其任何變化均被設想為在本文的範圍內。非織造織物1800可以形成為如本文所述的不同服裝製品,諸如上身衣物、下身衣物、鞋類製品(例如,鞋面)等。如本文所述,相同類型的服裝產品可以具有纏結接縫的不同可視佈置。
以下條款表示本文設想的概念的示例方面。以下條款中的任一項可以通過多從屬方式組合以依賴於一個或多個其他條款。此外,從屬條款(明確地依賴於先前條款的條款)的任何組合可以被組合,同時保持在本文所設想的方面的範圍內。以下條款是例子而非限制。
條款1.一種製造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方法,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位於所述第一非織造層與所述第二層之間的填充材料,所述方法包括:當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處於纏結機上的第一位置時,使纏結頭接合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以在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上形成第一纏結區域;推進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在材料流動方向上穿過所述纏結機;在不平行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的第一方向上移動所述纏結頭和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中的一個或多個;以及當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處於從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材料流動方向上推進的第二位置時,使所述纏結頭接合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以在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上形成第二纏結區域,所述第二纏結區域從所述第一纏結區域延伸以形成非線性纏結接縫。
條款2.根據條款1所述的製造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纏結區域和所述第二纏結區域中的每一個處,來自所述第一非織造層的纖維延伸穿過所述填充材料並進入所述第二層。
條款3.根據條款1至2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纏結區域與所述第二纏結區域部分重疊。
條款4.根據條款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纏結區域與所述第二纏結區域之間的重疊區域處的針腳密度大於在所述第一纏結區域和所述第二纏結區域的其餘部分處的針腳密度。
條款5.根據條款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方法,其中當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處於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纏結頭在垂直于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表面平面的方向上移動。
條款6.根據條款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方法,還包括:在形成所述第二纏結區域之後,在所述材料流動方向上推進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在不平行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移動所述纏結頭或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中的一個或多個;以及當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處於從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材料流動方向上推進的第三位置時,使所述纏結頭接合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以在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上形成第三纏結區域,所述第三纏結區域從所述第二纏結區域延伸以形成所述非線性纏結接縫。
條款7.根據條款6所述的製造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纏結區域與所述第二纏結區域部分重疊。
條款8.根據條款6所述的製造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纏結區域鄰近所述第二纏結區域地定位。
條款9.根據條款6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對。
條款10.一種衣物,包括:具有材料流動方向的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位於所述第一非織造層與所述第二層之間的填充材料;所述衣物的至少一個區域,其中所述第一非織造層、所述第二層和所述填充材料基本上未纏結;以及沿所述材料流動方向延伸的至少一個非線性纏結接縫,所述至少一個非線性纏結接縫包括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所述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從彼此延伸以形成所述至少一個非線性纏結接縫,其中所述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包括來自所述第一非織造層的纖維,所述纖維延伸穿過所述填充材料並進入所述第二層。
條款11.根據條款10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第二層是非織造材料。
條款12.根據條款10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包括離散區域。
條款13.根據條款10至12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第一非織造層、所述第二層和所述填充材料基本上未纏結的所述衣物的所述至少一個區域的厚度為約7 mm至約15 mm。
條款14.根據條款10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至少一個非線性纏結接縫的厚度為所述第一非織造層、所述第二層和所述填充材料基本上未纏結的所述衣物的所述至少一個區域的所述厚度的約5%至約30%。
條款15.根據條款10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填充材料是合成纖維片、鬆散的合成纖維和羽絨中的一種或多種。
條款16.根據條款10和條款12至15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第二層是織造材料。
條款17.根據條款10至11和條款13至15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
條款18.根據條款10至17所述的衣物,還包括多個附加非線性纏結接縫,其中所述多個附加非線性纏結接縫形成纏結接縫的非重複可視佈置。
條款19.一種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具有材料流動方向的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位於所述第一非織造層與所述第二層之間的填充材料;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至少一個區域,其中所述第一非織造層、所述第二層和所述填充材料基本上未纏結;以及沿所述材料流動方向延伸的至少一個非線性纏結接縫,所述至少一個非線性纏結接縫包括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所述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從彼此延伸以形成所述至少一個非線性纏結接縫,其中所述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包括來自所述第一非織造層的纖維,所述纖維延伸穿過所述填充材料並進入所述第二層。
條款20.根據條款19所述的複合非織造織物,其中所述第二層是非織造材料。
條款21.根據條款19至20所述的複合非織造織物,其中所述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包括離散纏結區域。
條款22.根據條款19至21所述的複合非織造織物,其中所述第一非織造層、所述第二層和所述填充材料基本上未纏結的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所述至少一個區域的厚度為約7 mm至約15 mm。
條款23.根據條款19至22中任一項所述的複合非織造織物,其中所述至少一個非線性纏結接縫的厚度為所述第一非織造層、所述第二層和所述填充材料基本上未纏結的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所述至少一個區域的所述厚度的約5%至約30%。
條款24.根據條款19至23中任一項所述的複合非織造織物,其中所述填充材料是合成纖維片、鬆散的合成纖維和羽絨中的一種或多種。
條款25.根據條款19和條款21至24中任一項所述的複合非織造織物,其中所述第二層是織造材料。
條款26.根據條款19至20和條款22至25中任一項所述的複合非織造織物,其中所述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
條款27.根據條款19至26中任一項所述的複合非織造織物,還包括多個附加非線性纏結接縫,其中所述多個附加非線性纏結接縫形成纏結接縫的非重複可視佈置。
條款28.一種纏結系統,所述纏結系統用於在複合非織造織物上形成至少一個非線性纏結接縫,所述纏結系統包括:第一纏結工位,所述第一纏結工位包括:傳送系統,所述傳送系統具有適於在材料流動方向上間歇推進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表面;第一致動器;耦接到所述第一致動器的第一纏結頭,所述第一致動器適於使所述第一纏結頭在垂直於所述傳送系統的傳送平面的方向上移動;以及耦接到所述第一纏結頭的第一滑架,所述第一滑架適於在不平行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的第一方向上移動。
條款29.根據條款28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
條款30.根據條款28至29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滑架還適於在不平行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移動,所述第二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對。
條款31.根據條款30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
條款32.根據條款28至31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纏結頭在所述材料流動方向上具有第一尺寸。
條款33.根據條款28至32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傳送系統的推進距離小於或等於所述第一纏結頭的所述第一尺寸。
條款34.根據條款28至33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當所述傳送系統靜止時,所述第一致動器適於在垂直於所述傳送平面的所述方向上移動。
條款35.根據條款28至34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滑架通過所述第一致動器的方式間接耦接到所述第一纏結頭。
條款36.根據條款28至35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還包括:第二纏結工位,所述第二纏結工位包括:所述傳送系統,所述傳送系統具有適於在所述材料流動方向上間歇推進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所述表面;第二致動器;耦接到所述第二致動器的第二纏結頭,所述第二致動器適於使所述第二纏結頭在垂直於所述傳送系統的所述傳送平面的方向上移動;以及耦接到所述第二纏結頭的第二滑架,所述第二滑架適於在不平行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動。
條款37.根據條款36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纏結頭定位在從所述傳送系統的所述表面的第一邊緣向內的第一距離處,並且所述第二纏結頭定位在從所述傳送系統的所述表面的所述第一邊緣向內的第二距離處,所述第二距離不同於所述第一距離。
條款38.根據條款36至37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二纏結工位在所述材料流動方向上位於所述第一纏結工位之後的位置處。
條款39.根據條款28至38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纏結頭包括多個纏結針。
條款40.一種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所述衣物批組具有共同成品形式,所述方法包括:獲得複合非織造織物,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位於所述第一非織造層與所述第二層之間的填充材料,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至少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各自包括纏結區域,所述纏結區域從彼此延伸以形成明顯的連續非線性纏結接縫,其中所述纏結區域包括從所述第一非織造層延伸穿過所述填充材料並進入所述第二層的纖維;從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除去式樣片的第一實例,所述式樣片的所述第一實例具有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使用所述式樣片的所述第一實例形成第一衣物,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位於所述式樣片的第一位置處;從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除去所述式樣片的第二實例,所述式樣片的所述第二實例具有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以及使用所述式樣片的所述第二實例形成第二衣物,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位於所述式樣片的第二位置處,所述第二位置不同於所述第一位置。
條款41.根據條款40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各自在材料流動方向上延伸。
條款42.根據條款40至41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纏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
條款43.根據條款40至42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還包括:從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除去所述式樣片的第三實例,所述式樣片的所述第三實例具有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以及使用所述式樣片的所述第三實例形成第三衣物,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位於所述式樣片的第三位置處,所述第三位置不同於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中的一個或多個。
條款44.根據條款41至43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上身衣物。
條款45.根據條款41至43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下身衣物。
條款46.一種衣物批組,所述衣物批組具有共同成品形式,所述衣物批組由複合非織造織物形成,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位於所述第一非織造層與所述第二層之間的填充材料,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至少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各自包括纏結區域,所述纏結區域從彼此延伸以形成相應的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其中所述纏結區域包括從所述第一非織造層延伸穿過所述填充材料並進入所述第二層的纖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第一衣物,所述第一衣物由取自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式樣片的第一實例形成,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一衣物上的第一位置處;以及第二衣物,所述第二衣物由取自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所述式樣片的第二實例形成,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二衣物上的第二位置處,所述第二位置相對於所述式樣片不同於所述第一位置。
條款47.根據條款46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各自在材料流動方向上延伸。
條款48.根據條款46至47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纏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
條款49.根據條款46至48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批組,還包括第三衣物,所述第三衣物由取自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所述式樣片的第三實例形成,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三衣物上的第三位置處,所述第三位置相對於所述式樣片不同於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中的一個或多個。
條款50.根據條款46至49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上身衣物。
條款51.根據條款46至49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下身衣物。
條款52.一種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所述衣物批組具有共同成品形式,所述方法包括:獲得複合非織造織物,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位於所述第一非織造層與所述第二層之間的填充材料,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至少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各自包括纏結區域,所述纏結區域從彼此延伸以形成明顯的連續非線性纏結接縫,其中所述纏結區域包括從所述第一非織造層延伸穿過所述填充材料並進入所述第二層的纖維;從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除去具有第一式樣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使用所述第一部分形成第一衣物,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一部分上的第一位置處;從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除去具有所述第一式樣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具有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以及使用所述第二部分形成第二衣物,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二部分上的第二位置處,所述第二位置不同於所述第一位置。
條款53.根據條款52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各自在材料流動方向上延伸。
條款54.根據條款53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與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之間的距離沿所述材料流動方向變化,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與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之間的所述距離在不平行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的方向上測得。
條款55.根據條款52至54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包括纏結接縫的不同可視佈置。
條款56.根據條款52至55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纏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
條款57.根據條款52至56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上身衣物。
條款58.根據條款52至56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下身衣物。
條款59.一種衣物批組,所述衣物批組具有共同成品形式,所述衣物批組由複合非織造織物形成,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位於所述第一非織造層與所述第二層之間的填充材料,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至少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各自包括纏結區域,所述纏結區域從彼此延伸以形成相應的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其中所述纏結區域包括從所述第一非織造層延伸穿過所述填充材料並進入所述第二層的纖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第一衣物,所述第一衣物由具有第一式樣的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第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一衣物的所述第一部分上的第一位置處;以及第二衣物,所述第二衣物由具有所述第一式樣的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第二部分形成,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二衣物的所述第二部分上的第二位置處,所述第二位置不同於所述第一位置。
條款60.根據條款59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各自在材料流動方向上延伸。
條款61.根據條款60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與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之間的距離沿所述材料流動方向變化,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與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之間的所述距離在不平行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的方向上測得。
條款62.根據條款59至61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包括纏結接縫的不同可視佈置。
條款63.根據條款59至62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纏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
條款64.根據條款59至63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上身衣物。
條款65.根據條款59至63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下身衣物。
條款66.一種纏結系統,所述纏結系統用於在複合非織造織物上形成至少一個非線性纏結接縫,所述纏結系統包括:第一纏結工位,所述第一纏結工位包括:傳送系統,所述傳送系統具有適於在材料流動方向上推進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表面;第一致動器,所述第一致動器適於致動耦接到所述第一致動器的第一纏結頭;以及耦接到所述第一纏結頭的第一滑架,所述第一滑架適於在不平行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的第一方向上移動。
條款67.根據條款66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致動器適於致動所述第一纏結頭以噴出一個或多個流體射流。
條款68.根據條款66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纏結頭包括纏結針,並且其中所述第一致動器適於在垂直於所述表面的傳送平面的方向上移動所述第一纏結頭和所述纏結針中的一個或多個。
條款69.根據條款66至68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滑架還適於在不平行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移動,所述第二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對。
條款70.根據條款69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
條款71.根據條款66至70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纏結頭在所述材料流動方向上具有第一尺寸。
條款72.根據條款71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傳送系統適於在所述材料流動方向上推進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並且其中所述傳送系統的推進距離小於所述第一纏結頭的所述第一尺寸。
條款73.根據條款66至72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滑架通過所述第一致動器的方式間接耦接到所述第一纏結頭。
條款74.根據條款66至73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纏結工位還包括耦接到所述第一致動器的多個附加纏結頭。
條款75.根據條款74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耦接到所述第一致動器的所述多個附加纏結頭彼此非均勻地間隔開。
條款76.根據條款66至75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還包括:第二纏結工位,所述第二纏結工位包括:所述傳送系統,所述傳送系統具有適於在所述材料流動方向上推進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所述表面;第二致動器,所述第二致動器適於致動耦接到所述第二致動器的第二纏結頭;以及耦接到所述第二纏結頭的第二滑架,所述第二滑架適於在不平行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動。
條款77.根據條款76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纏結頭定位在從所述傳送系統的所述表面的第一邊緣向內的第一距離處,並且所述第二纏結頭定位在從所述傳送系統的所述表面的所述第一邊緣向內的第二距離處,所述第二距離不同於所述第一距離。
條款78.根據條款76至77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二纏結工位在所述材料流動方向上位於所述第一纏結工位之後的位置處。
條款79.根據條款76至78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二纏結工位還包括耦接到所述第二致動器的多個附加纏結頭。
條款80.根據條款79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耦接到所述第二致動器的所述多個附加纏結頭之間的間隔佈置不同於耦接到所述第一致動器的所述多個附加纏結頭之間的間隔佈置。
條款81.根據條款79至80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耦接到所述第二致動器的所述多個附加纏結頭的數量不同於耦接到所述第一致動器的所述多個附加纏結頭的數量。
條款82.根據條款76至81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所述第二纏結頭的尺寸不同於所述第一纏結頭的尺寸。
條款83.根據條款76至82中任一項所述的纏結系統,其中由所述第二纏結頭產生的纏結足跡不同於由所述第一纏結頭產生的纏結式樣。
條款84.一種製造非織造織物的方法,包括:當所述非織造織物處於纏結機上的第一位置時,使纏結頭接合所述非織造織物以在所述非織造織物上形成第一纏結區域;推進所述非織造織物在材料流動方向上穿過所述纏結機;在不平行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的第一方向上移動所述纏結頭和所述非織造織物中的一個或多個;以及當所述非織造織物處於從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材料流動方向上推進的第二位置時,使所述纏結頭接合所述非織造織物以在所述非織造織物上形成第二纏結區域,所述第二纏結區域從所述第一纏結區域延伸以形成非線性纏結接縫。
條款85.根據條款84所述的製造非織造織物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纏結區域和所述第二纏結區域中的每一個處,使形成所述非織造織物的纖維從大致水平的定向移動到大致豎直的定向。
條款86.根據條款84至85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非織造織物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纏結區域與所述第二纏結區域部分重疊。
條款87.根據條款86所述的製造非織造織物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纏結區域與所述第二纏結區域之間的重疊區域處的針腳密度大於在所述第一纏結區域和所述第二纏結區域的其餘部分處的針腳密度。
條款88.根據條款84至87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非織造織物的方法,其中當所述非織造織物處於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纏結頭在垂直於所述非織造織物的表面平面的方向上移動。
條款89.根據條款84至88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非織造織物的方法,還包括:在形成所述第二纏結區域之後,在所述材料流動方向上推進所述非織造織物;在不平行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移動所述纏結頭和所述非織造織物中的一個或多個,所述第二方向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對;以及當所述非織造織物處於從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材料流動方向上推進的第三位置時,使所述纏結頭接合所述非織造織物以在所述非織造織物上形成第三纏結區域,所述第三纏結區域從所述第二纏結區域延伸以形成所述非線性纏結接縫。
條款90.根據條款89所述的製造非織造織物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纏結區域與所述第二纏結區域部分重疊。
條款91.一種衣物,包括:具有材料流動方向的非織造織物;以及沿所述材料流動方向延伸的至少一個非線性纏結接縫,所述至少一個非線性纏結接縫包括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所述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從彼此延伸以形成所述至少一個非線性纏結接縫,其中在所述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中的每一個處,形成所述非織造織物的纖維具有大致豎直的定向。
條款92.根據條款91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包括離散區域。
條款93.根據條款91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
條款94.根據條款91至93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還包括多個附加非線性纏結接縫,其中所述多個附加非線性纏結接縫形成纏結接縫的非重複可視佈置。
條款95.根據條款91至94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還包括通過纏結、縫合、粘結和粘合劑中的一種或多種固定到所述非織造織物的一個或多個附加層。
條款96.根據條款95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一個或多個附加層包括結構化織物、非織造層、膜和填充材料中的一種或多種。
條款97.一種非織造織物,所述非織造織物具有材料流動方向,所述非織造織物包括:沿所述材料流動方向延伸的至少一個非線性纏結接縫,所述至少一個非線性纏結接縫包括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所述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從彼此延伸以形成所述至少一個非線性纏結接縫,其中在所述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中的每一個處,形成所述非織造織物的纖維具有大致豎直的定向。
條款98.根據條款97所述的非織造織物,其中所述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包括離散纏結區域。
條款99.根據條款97所述的非織造織物,其中所述一個或多個纏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
條款100.根據條款97至99中任一項所述的非織造織物,還包括多個附加非線性纏結接縫,其中所述多個附加非線性纏結接縫形成纏結接縫的非重複可視佈置。
條款101.一種衣物批組,所述衣物批組具有共同成品形式,所述衣物批組由非織造織物形成,所述非織造織物具有至少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各自包括纏結區域,所述纏結區域從彼此延伸以形成相應的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其中所述纏結區域包括來自所述非織造層的纖維,其中所述纖維具有大致豎直的定向,所述衣物批組包括:第一衣物,所述第一衣物由取自所述非織造織物的式樣片的第一實例形成,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一衣物上的第一位置處;以及第二衣物,所述第二衣物由取自所述非織造織物的所述式樣片的第二實例形成,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二衣物上的第二位置處,所述第二位置相對於所述式樣片不同於所述第一位置。
條款102.根據條款101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各自在材料流動方向上延伸。
條款103.根據條款101至102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纏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
條款104.根據條款101至103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批組,還包括第三衣物,所述第三衣物由取自所述非織造織物的所述式樣片的第三實例形成,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三衣物上的第三位置處,所述第三位置相對於所述式樣片不同於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中的一個或多個。
條款105.根據條款101至104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上身衣物。
條款106.根據條款101至104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下身衣物。
條款107.一種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所述衣物批組具有共同成品形式,所述方法包括:獲得非織造織物,所述非織造織物具有至少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各自包括纏結區域,所述纏結區域從彼此延伸以形成明顯的連續的非線性纏結接縫,其中所述纏結區域包括具有大致豎直定向的纖維;從所述非織造織物除去具有第一式樣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使用所述第一部分形成第一衣物,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一部分上的第一位置處;從所述非織造織物除去具有所述第一式樣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具有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以及使用所述第二部分形成第二衣物,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二部分上的第二位置處,所述第二位置不同於所述第一位置。
條款108.根據條款107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各自在材料流動方向上延伸。
條款109.根據條款108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與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之間的距離沿所述材料流動方向變化,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與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之間的所述距離在不平行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的方向上測得。
條款110.根據條款107至109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包括纏結接縫的不同可視佈置。
條款111.根據條款107至110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纏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
條款112.根據條款107至111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上身衣物。
條款113.根據條款107至111中任一項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下身衣物。
條款114.一種衣物批組,所述衣物批組具有共同成品形式,所述衣物批組由非織造織物形成,所述非織造織物具有至少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各自包括纏結區域,所述纏結區域從彼此延伸以形成相應的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其中在所述纏結區域中的每一個處,形成所述非織造織物的纖維具有大致豎直的定向,所述衣物批組包括:第一衣物,所述第一衣物由具有第一式樣的所述非織造織物的第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一衣物的所述第一部分上的第一位置處;以及第二衣物,所述第二衣物由具有所述第一式樣的所述非織造織物的第二部分形成,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二衣物的所述第二部分上的第二位置處,所述第二位置不同於所述第一位置。
條款115.根據條款114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各自在材料流動方向上延伸。
條款116.根據條款115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與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之間的距離沿所述材料流動方向變化,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與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之間的所述距離在不平行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的方向上測得。
條款117.根據條款114至116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包括纏結接縫的不同可視佈置。
條款118.根據條款114至117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纏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
條款119.根據條款114至118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上身衣物。
條款120.根據條款114至118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下身衣物。
本公開的各方面已被描述為旨在成為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脫離其範圍的情況下,替代方面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將變得明顯。在不脫離本公開的範圍的情況下,技術人員可以開發實施上述改進的替代手段。
應當理解,某些特徵和子組合是有用的,並且可以在不參考其他特徵和子組合的情況下使用,並且被設想為在請求項的範圍內。並非各個圖中列出的所有步驟都需要按照所描述的特定順序執行。
100:複合非織造織物 101:第一表面 105:材料流動方向 110:第一非織造層 112:纖維 114:第二層 116:填充材料 118:纏結接縫 118a:纏結接縫 120:第一邊緣 122:區域 124:第一距離 126:第二距離 201:第二表面 210:交織的經紗和緯紗 212:元件符號 310:厚度 312:厚度 410:纏結區域 412:重疊區域 414:纏結點 500:纏結系統 512:傳送系統 514:表面 516:材料流動方向 518:纏結工位 520:纏結工位 522:纏結工位 524:滑架 526:底架 528:致動器 530:方向 532:纏結頭 532a:纏結頭 532b:纏結頭 532c:纏結頭 532d:纏結頭 532e:纏結頭 532f:纏結頭 532g:纏結頭 534:纏結針 610:第一方向 611:第二方向 612:纏結工位 613:第一距離 614:底架 615:第二距離 616:滑架 618:致動器 620:纏結頭 622:第一方向 623:第二方向 624:流體射流 660:第一邊緣 910:尺寸 912:尺寸 914:尺寸 916:尺寸 920:纏結頭 922:纏結頭 924:纏結針或孔口 926:纏結針或孔口 1010:步驟 1012:第一纏結區域 1014:步驟 1016:步驟 1018:距離 1022:步驟 1024:步驟 1026:第二纏結區域 1028:連續非線性纏結接縫 1050:步驟 1052:流體射流 1054:第一纏結區域 1056:步驟 1058:步驟 1060:距離 1064:步驟 1066:步驟 1068:第二纏結區域 1070:連續非線性纏結接縫 1110:步驟 1111:第一距離 1112: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 1113:第一位置 1114: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 1115:第二位置 1116:式樣 1117:第二距離 1118:步驟 1119:元件符號 1120:第一部分 1122:步驟 1124:第一衣物 1126:第一可視佈置 1128:步驟 1130:步驟 1131:元件符號 1132:第二部分 1134:步驟 1136:第二可視佈置 1138:第二衣物 1210:第一上身衣物 1212:第二上身衣物 1214:頸部開口 1216:腰部開口 1218:第一袖部開口 1220:第二袖部開口 1222:頸部開口 1224:腰部開口 1226:第一袖部開口 1228:第二袖部開口 1230:前衣片 1232:前衣片 1234: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 1236: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 1237:第一距離 1238:第一位置 1244:第二位置 1245:第二距離 1310:第一下身衣物 1312:第二下身衣物 1314:腰部開口 1316a:第一腿部開口 1316b:第二腿部開口 1322:腰部開口 1324a:第一腿部開口 1324b:第二腿部開口 1330:前衣片 1332:前衣片 1334: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 1336: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 1337:第一距離 1338:第一位置 1344:第二位置 1345:第二距離 1400:複合非織造織物 1410a:非線性纏結接縫 1410b:非線性纏結接縫 1410c:非線性纏結接縫 1410d:非線性纏結接縫 1412:交點 1414:交點 1416:交點 1418:區域 1510:厚度 1512:厚度 1513:第一表面 1514:厚度 1516:第二表面 1600:上身衣物 1610:軀幹部分 1612:頸部開口 1614:腰部開口 1616:第一袖子 1618:第二袖子 1620:低隔熱分區 1622:高隔熱分區 1624a:非線性纏結接縫 1624b:非線性纏結接縫 1624c:非線性纏結接縫 1624d:非線性纏結接縫 1626a:非線性纏結接縫 1626b:非線性纏結接縫 1626c:非線性纏結接縫 1626d:非線性纏結接縫 1628a:區域 1628b:區域 1628c:區域 1628d:區域 1700:複合非織造織物 1710a:非線性纏結接縫 1710b:非線性纏結接縫 1710c:非線性纏結接縫 1711:纏結區域 1712:間隔分段 1713:纏結區域 1714:間隔分段 1715:纏結區域 1716:間隔分段 1717:纏結區域 1718:纏結接縫部分 1720:間隔分段 1722:間隔分段 1800:非織造織物 1810:纏結接縫 1812:纏結接縫
下面參考圖式詳細地描述本文各方面的例子,其中: 〔圖1〕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具有非線性纏結接縫的示例複合非織造織物的第一表面; 〔圖2A〕圖示了圖1的複合非織造織物的第一示例相對第二表面,其中第二表面由根據本文各方面的織造織物形成; 〔圖2B〕圖示了圖1的複合非織造織物的第二示例相對第二表面,其中第二表面由根據本文各方面的非織造織物形成; 〔圖3〕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在圖1的切割線3-3處截取的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橫截面; 〔圖4A〕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第一示例非線性纏結接縫的一部分的放大視圖; 〔圖4B〕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第二示例非線性纏結接縫的一部分的放大視圖; 〔圖5〕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用於生產圖1的複合非織造織物的示例纏結系統的側視圖; 〔圖6A〕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作為圖5的纏結系統的一部分的第一示例纏結工位的正視圖; 〔圖6B〕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作為圖5的纏結系統的一部分的替代示例纏結工位的正視圖; 〔圖7〕至〔圖8〕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作為圖5的纏結系統的一部分的附加示例纏結工位的正視圖; 〔圖9A〕和〔圖9B〕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用於圖5的纏結系統的示例纏結頭; 〔圖10A〕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使用圖6A的纏結工位元形成非線性纏結接縫的示例過程的示意圖; 〔圖10B〕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使用圖6B的纏結工位元形成非線性纏結接縫的示例過程的示意圖; 〔圖11〕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用於製造具有共同成品形式的衣物批組的示例過程,其中衣物批組包括非線性纏結接縫的不同可視佈置; 〔圖12〕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使用圖11的示例過程形成的上身衣物批組; 〔圖13〕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使用圖11的示例過程形成的下身衣物批組; 〔圖14〕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具有彼此相交的非線性纏結接縫的示例複合非織造織物的第一表面; 〔圖15〕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在圖14的切割線15-15處截取的橫截面; 〔圖16〕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具有分區隔熱特徵的示例上身衣物,其中該示例上身衣物使用圖14的複合非織造織物形成; 〔圖17〕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具有間斷非線性纏結接縫的示例複合非織造織物; 〔圖18〕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具有非線性纏結接縫的示例單層非織造織物;以及 〔圖19〕圖示了根據本文各方面的圖18的示例單層非織造織物的橫截面。
100:複合非織造織物
110:第一非織造層
114:第二層
116:填充材料
516:材料流動方向
1110:步驟
1111:第一距離
1112:第一非線性纏結接縫
1113:第一位置
1114:第二非線性纏結接縫
1115:第二位置
1116:式樣
1117:第二距離
1118:步驟
1119:元件符號
1120:第一部分
1122:步驟
1124:第一衣物
1126:第一可視佈置
1128:步驟
1130:步驟
1131:元件符號
1132:第二部分
1134:步驟
1136:第二可視佈置
1138:第二衣物

Claims (19)

  1. 一種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所述衣物批組具有共同成品形式,所述方法包括: 獲得複合非織造織物,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位於所述第一非織造層與所述第二層之間的填充材料,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至少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各自包括纒結區域,所述纒結區域從彼此延伸以形成明顯的連續非線性纒結接縫,其中所述纒結區域包括從所述第一非織造層延伸穿過所述填充材料並進入所述第二層的纖維; 從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除去式樣片的第一實例,所述式樣片的所述第一實例具有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 使用所述式樣片的所述第一實例形成第一衣物,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位於所述式樣片的第一位置處; 從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除去所述式樣片的第二實例,所述式樣片的所述第二實例具有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以及 使用所述式樣片的所述第二實例形成第二衣物,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位於所述式樣片的第二位置處,所述第二位置不同於所述第一位置。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各自在材料流動方向上延伸。
  3.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纒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
  4.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還包括: 從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除去所述式樣片的第三實例,所述式樣片的所述第三實例具有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以及 使用所述式樣片的所述第三實例形成第三衣物,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位於所述式樣片的第三位置處,所述第三位置不同於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中的一個或多個。
  5.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上身衣物。
  6.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製造衣物批組的方法,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下身衣物。
  7. 一種衣物批組,所述衣物批組具有共同成品形式,所述衣物批組由複合非織造織物形成,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位於所述第一非織造層與所述第二層之間的填充材料,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至少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各自包括纒結區域,所述纒結區域從彼此延伸以形成相應的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其中所述纒結區域包括從所述第一非織造層延伸穿過所述填充材料並進入所述第二層的纖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 第一衣物,所述第一衣物由取自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式樣片的第一實例形成,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一衣物上的第一位置處;以及 第二衣物,所述第二衣物由取自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所述式樣片的第二實例形成,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二衣物上的第二位置處,所述第二位置相對於所述式樣片不同於所述第一位置。
  8. 根據請求項7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各自在材料流動方向上延伸。
  9. 根據請求項7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纒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
  10. 根據請求項7所述的衣物批組,還包括第三衣物,所述第三衣物由取自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所述式樣片的第三實例形成,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三衣物上的第三位置處,所述第三位置相對於所述式樣片不同於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中的一個或多個。
  11. 根據請求項7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上身衣物。
  12. 根據請求項7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下身衣物。
  13. 一種衣物批組,所述衣物批組具有共同成品形式,所述衣物批組由複合非織造織物形成,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第一非織造層、第二層和位於所述第一非織造層與所述第二層之間的填充材料,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包括至少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各自包括纒結區域,所述纒結區域從彼此延伸以形成相應的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其中所述纒結區域包括從所述第一非織造層延伸穿過所述填充材料並進入所述第二層的纖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 第一衣物,所述第一衣物由具有第一式樣的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第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一衣物的所述第一部分上的第一位置處;以及 第二衣物,所述第二衣物由具有所述第一式樣的所述複合非織造織物的第二部分形成,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位於所述第二衣物的所述第二部分上的第二位置處,所述第二位置不同於所述第一位置。
  14. 根據請求項13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各自在材料流動方向上延伸。
  15. 根據請求項14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與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之間的距離沿所述材料流動方向變化,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與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之間的所述距離在不平行於所述材料流動方向的方向上測得。
  16. 根據請求項13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第一非線性纒結接縫和所述第二非線性纒結接縫包括纒結接縫的不同可視佈置。
  17. 根據請求項13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纒結區域部分彼此重疊。
  18. 根據請求項13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上身衣物。
  19. 根據請求項13所述的衣物批組,其中所述衣物批組包括下身衣物。
TW111119921A 2021-05-28 2022-05-27 非織造織物衣物批組及其製造方法 TWI8257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194556P 2021-05-28 2021-05-28
US63/194,556 2021-05-28
US17/742,934 US20220378129A1 (en) 2021-05-28 2022-05-12 Nonwoven textile garment array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7/742,906 US20220380953A1 (en) 2021-05-28 2022-05-12 Nonwoven entanglement system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US17/742,906 2022-05-12
US17/742,934 2022-05-12
US17/742,961 2022-05-12
US17/742,961 US20220378130A1 (en) 2021-05-28 2022-05-12 Nonwoven textile with non-linear entangled seams suitable for garment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0762A true TW202310762A (zh) 2023-03-16
TWI825750B TWI825750B (zh) 2023-12-11

Family

ID=8192742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9920A TW202304335A (zh) 2021-05-28 2022-05-27 適用於衣物的具有非線性纏結接縫的非織造織物
TW111119921A TWI825750B (zh) 2021-05-28 2022-05-27 非織造織物衣物批組及其製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9920A TW202304335A (zh) 2021-05-28 2022-05-27 適用於衣物的具有非線性纏結接縫的非織造織物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EP (1) EP4347937A1 (zh)
JP (3) JP2024520089A (zh)
KR (1) KR20240005807A (zh)
CN (6) CN218073663U (zh)
CA (1) CA3221930A1 (zh)
DE (1) DE112022002827T5 (zh)
GB (1) GB2622988A (zh)
MX (1) MX2023014108A (zh)
TW (2) TW202304335A (zh)
WO (1) WO202225097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68049B1 (en) * 2000-06-15 2003-05-27 Polymer Group, Inc. Hydraulic seaming together of layers of nonwoven fabric
EP1412565A1 (en) * 2001-01-17 2004-04-28 Wellman, Inc. Polyethylene glycol mofified polyester fibers
US9820519B2 (en) * 2015-07-02 2017-11-21 Physan, Inc. Automatic 3D garment construction from tagged cloth panels
US20180098584A1 (en) * 2016-10-06 2018-04-12 Nike, Inc. Insulated vented garment formed using sections of non-woven polymer material
US11519110B2 (en) * 2018-04-25 2022-12-06 Spanx, Llc Garments with integrated gripping technolog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73663U (zh) 2022-12-20
CN115399524A (zh) 2022-11-29
CN219047423U (zh) 2023-05-23
JP2024083321A (ja) 2024-06-20
CN115399532A (zh) 2022-11-29
EP4347937A1 (en) 2024-04-10
TW202307304A (zh) 2023-02-16
JP2024083322A (ja) 2024-06-20
DE112022002827T5 (de) 2024-03-07
TW202304335A (zh) 2023-02-01
MX2023014108A (es) 2023-12-11
CN218278764U (zh) 2023-01-13
JP2024520089A (ja) 2024-05-21
CN115399533A (zh) 2022-11-29
CA3221930A1 (en) 2022-12-01
GB202319546D0 (en) 2024-01-31
TWI825750B (zh) 2023-12-11
WO2022250978A1 (en) 2022-12-01
GB2622988A (en) 2024-04-03
KR20240005807A (ko) 2024-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65589A1 (en) Thermoplastic non-woven textile elements
EP3107411B1 (en) An article of footwear incorporating a woven or non-woven textile with durable water repellant properties
JP2008539341A5 (zh)
US20180169963A1 (en) Stitchbonded thermoplastic nonwoven textile elements
CN218090034U (zh) 复合非织造织物和非织造服装制品
US20220378129A1 (en) Nonwoven textile garment array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220380953A1 (en) Nonwoven entanglement system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TWI825750B (zh) 非織造織物衣物批組及其製造方法
TWI841968B (zh) 製造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方法及纏結系統
CN216615019U (zh) 一种针织地毯布
US20220378130A1 (en) Nonwoven textile with non-linear entangled seams suitable for garments
KR20230170798A (ko) 의복에 적합한 비선형의 얽힌 솔기를 갖는 부직 직물
Hua Fabric making technologies
RU56127U1 (ru) Полотно трикотажное основовязаное для верхних плечевых изделий
CN116507769A (zh) 可持续非织造纺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