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7534A - 照明裝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07534A
TW202307534A TW111122171A TW111122171A TW202307534A TW 202307534 A TW202307534 A TW 202307534A TW 111122171 A TW111122171 A TW 111122171A TW 111122171 A TW111122171 A TW 111122171A TW 202307534 A TW202307534 A TW 20230753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odulation
phase
frame period
phase modul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21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米澤元
宮尾雅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集團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集團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集團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7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753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技術之照明裝置具備:光源部,其具有發出光之發光部;相位調變部,其對來自光源部之入射光進行空間光相位調變;及控制部,其對分割相位調變部之相位調變面的複數個區域,按各區域於不同之時序使來自光源部之光入射,且按各區域於光入射期間前之時序使調變驅動開始進行。

Description

照明裝置
本技術係關於一種用以獲得照明光之照明裝置者,尤其關於一種藉由對來自光源部之入射光實施空間光相位調變而獲得具有期望之光強度分佈之照明光之照明裝置。
近年,於圖像顯示器件之領域中,提案一種用以提高動態範圍之技術,尤其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規格備受矚目。HDR規格係擴大低亮度部分之灰階顯示、或較高之峰值亮度之圖像信號格式。於迄今為止之圖像信號格式中,亮度顯示不過100 cd/m 2(坎德拉每平方米)左右,但如今對此,要求提高數十倍之高亮度顯示。
於下述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藉由使用雷射光源、與用以調變光之相位之空間光相位調變器(以下,記作「相位調變器」),將自雷射光源出射之光線與圖像信號配合轉向,使較暗之對象光集中於較亮之對象,而產生與圖像之亮度分佈配合之投影機照明光的技術。提案一種藉由使該照明光入射至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數位微鏡器件)等之空間光強度調變器(以下記作「強度調變器」),而實現寬闊之動態範圍之圖像的方法。 此處,如上所述將相位調變器產生之照明光入射至強度調變器之方法可謂為例如謀求與液晶電視(電視受像機)中進行背光之區域分割驅動之情況同樣之效果者。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表2018-53215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此處,於使用相位調變器產生賦予期望之光強度分佈之像時,有時需要使光之相位調變2π以上。 作為可使光之相位調變2π以上之相位調變器,如今之主流為使用液晶之器件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矽基液晶)。一般而言,為了將相位調變2π以上,需要增大相位差,藉由使用折射率差Δn較大之液晶材料,或將液晶層之厚度設為2倍以上而實現。折射率差Δn於先前之調變量為π之液晶材料中,即使增大亦為1.5左右,與此相對,折射率差Δn較大之液晶材料之現狀為Δn=2.0左右,未達2倍。又,若增大折射率差Δn則液晶材料自身之可靠性降低,因而實用化前存在困難。即,為了將相位調變2π以上,將液晶層之厚度d設為2倍以上之設計較為現實。
另一方面,已知液晶面板之響應速度因液晶層之厚度d而降低,若厚度d為2倍,則響應速度為2 2=4倍。現狀之LCOS之情形,10 msec前後為現實之速度,因此將相位調變2π以上之相位調變器為40 msec左右之動作速度。其係意指相對於一般之訊框率即60 fps(16 msec),無法完全響應者,於使用此種相位調變器之情形時,於作為背光使用之照明光(作為背光發揮功能之再生像)產生時間方向之串擾,招致投射圖像之畫質降低。
於謀求防止由上述般相位調變器之響應速度引起之串擾產生之方面,例如上述專利文獻1亦揭示,考慮構成為設置複數個相位調變器,且將該等分時使用,但設置複數個相位調變器涉及光學系統之大型化,並不理想。
本技術係鑑於上述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對於對來自光源部之入射光實施空間光相位調變而獲得照明用之再生像之照明裝置,謀求兼顧光學系統之小型化、與減少再生像之時間方向之串擾。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照明裝置係具備:光源部,其具有發出光之發光部;相位調變部,其進行對來自上述光源部之入射光之空間光相位調變;及控制部,其對分割上述相位調變部之相位調變面之複數個區域,按上述各區域於不同之時序使來自上述光源部之光入射,且按上述各區域於光入射期間前之時序開始調變驅動。 藉此,相位調變部可按各區域分時輸出不同之再生像。
以下,參照隨附圖式,按下述順序說明本技術之實施形態。 <1.第一實施形態> (1-1.照明裝置之構成) (1-2.作為第一實施形態之控制方法) (1-3.關於相位調變) (1-4.具體之控制方法) <2.第二實施形態> <3.第三實施形態> <4.第四實施形態> <5.變化例> <6.實施形態之匯總> <7.本技術>
<1.第一實施形態> (1-1.照明裝置之構成) 圖1係顯示作為本技術之照明裝置相關之第一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裝置1之構成例之圖。 如圖示所示投影機裝置1具備光源部2、相位調變SLM(Spatial Light Modulator:空間光調變器)3、中繼光學系統4、稜鏡5、強度調變SLM6、投射透鏡7、及控制部8。
於該投影機裝置1中,構成為相位調變SLM3進行對於來自光源部2之入射光之空間光相位調變,藉此於強度調變SLM6之強度調變面Sp上再生期望之像(光強度分佈)。即,藉由將應顯示之圖像中之較暗之對象之光集中於較亮之對象,而產生與圖像之亮度分佈配合之投影機照明光,藉此較僅由強度調變SLM6之空間光強度調變產生投射圖像之情形,謀求動態範圍之擴大化。
此處,為確認,預先對空間光相位調變之像再生之原理,參照圖2進行說明。 於圖2中,模式性顯示入射至相位調變SLM3之相位調變面Sm之各光線、相位調變SLM3之相位分佈之波面、相位調變後之各光線、及藉由相位調變後之各光線形成於強度調變面Sp上之強度分佈之關係。 首先作為前提,相位調變SLM3之相位分佈之波面藉由使用Freeform(自由形態)法如圖示所示描繪平滑之曲線。藉由由相位調變SLM3之空間光相位調變,入射之各光線以於相位分佈之波面之法線方向行進之方式折射。藉由該折射,於強度調變面Sp上,形成光線密度較高之部分與光線密度較疏之部分,藉此,於強度調變面Sp上形成光強度分佈。 藉由此種原理,可藉由設定於相位調變SLM3之相位分佈之圖案於強度調變面Sp上再生期望之圖像。
於先前之投影機裝置中,藉由對來自光源之光實施強度調變SLM之空間光調變而產生像,但因於空間光強度調變中使來自光源之入射光之一部分遮蔽或減光,故有光之利用率較低,難以謀求高對比度化之情況。因可藉由進行如上述般之空間光相位調變之再生像之產生,將應遮光或減光之較暗之對象之光集中於較亮之對象,故謀求光之利用率之提高,且可謀求高對比度化(動態範圍之擴大化)。
於圖1中,光源部2作為向相位調變SLM3之入射光之光源發揮功能。於本例中,光源部2具有以分別發出不同顏色之光之方式構成之發光部2r、發光部2g、及發光部2b。發光部2r產生R(紅色)光、發光部2g產生G(綠色)光、發光部2b產生B(藍色)光。 於本例中,對發光部2r、2g、2b具有之發光元件例如使用雷射發光元件。
相位調變SLM3由透過型液晶面板構成,進行對入射光之空間光相位調變。 另,實施形態之相位調變SLM3之空間光相位調變之細節於之後重新說明。
中繼光學系統4將藉由相位調變SLM3實施空間光相位調變之光引導至稜鏡5。 如圖示所示自中繼光學系統4出射之光經由棱鏡5入射至強度調變SLM6之強度調變面Sp。
強度調變SLM6例如為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進行對入射光之空間光強度調變。 另,作為強度調變SLM6,亦可使用DMD(Digital Micro Mirror Device)。又,於設為透過型之情形時,例如亦可使用透過型液晶面板。
藉由強度調變SLM6實施空間光強度調變之光由棱鏡5之反射面反射,入射至投射透鏡7。 投射透鏡7將藉由強度調變SLM6實施空間光強度調變之光投射至螢幕Sc等之對象物,藉此將與輸入圖像相應之再生像投射至該對象物。
此處,預先參照圖3說明中繼光學系統4之構成例。 於中繼光學系統4中,設置透鏡41、擴散板42、透鏡43、及透鏡44。該等自相位調變SLM3至棱鏡5側,以透鏡41、擴散板42、透鏡43、透鏡44之順序配置。
自相位調變SLM3出射之各光線經由透鏡41入射至擴散板42。擴散板42配置於虛設面Sd。虛設面Sd係相對於強度調變SLM6之強度調變面Sp與投射透鏡7之投射對象面(於本例中螢幕Sc之表面)成彼此共軛關係之面。 經由擴散板42之光經由透鏡43、及透鏡44入射至圖1所示之棱鏡5。
此處,於虛設面Sd中,與強度調變面Sp同樣,獲得相位調變SLM3之再生像。省略詳細之圖示,於虛設面Sd中,自相位調變SLM3出射之各光線連結焦點,藉由設置於虛設面Sd之擴散板42,謀求虛設面Sd之光展量(光束剖面積)之減少,且謀求對眼及皮膚之安全性之提高。
另,投影機裝置1之光學系統之構成並未限定於此,亦可不經由擴散板42而於強度調變面Sp產生像。
說明返回至圖1。 控制部8具有光源控制部9、靶材強度分佈計算部10、相位圖案計算部11、驅動控制部12、驅動控制部13、及強度圖案計算部14。
光源控制部9進行光源部2具有之發光部之發光動作控制。具體而言於本例中,對設置於光源部2之發光部2r、2g、2b之各者進行接通(ON)/斷開(OFF)控制(發光/非發光控制)。
驅動控制部12具有用以驅動相位調變SLM3之驅動電路而構成。驅動控制部12構成為可個別地驅動相位調變SLM3之各像素。 同樣,驅動控制部13具有用以驅動強度調變SLM6之驅動電路而構成,構成為可個別地驅動強度調變SLM6之各像素。
靶材強度分佈計算部10基於圖像資料,進行將產生於強度調變面Sp上之再生像之光強度分佈作為靶材強度分佈求得之處理。該靶材強度分佈之計算係以至少訊框單位進行者,於1訊框期間內例如應表示R、G、B等之每個顏色之次訊框之情形時,對其等每個顏色計算。 如上所述,於強度調變面Sp上產生之再生像係相當於液晶電視(電視受像機)等之區域分割驅動之背光光者,此處所言之靶材強度分佈意指與抽出輸入圖像之低域成分之影像接近者。
相位圖案計算部11基於靶材強度分佈計算部10計算之靶材強度分佈,計算應設定於相位調變SLM3之相位調變圖案(相位分佈:顯示每個像素之相位之資訊)。 另,用以實現靶材強度分佈之相位調變圖案於本例中基於Freeform法計算,關於其細節,之後重新說明。
驅動控制部13根據相位圖案計算部11計算之相位調變圖案驅動相位調變SLM3。
強度圖案計算部14基於圖像資料、與靶材強度分佈計算部10計算之靶材強度分佈,計算應設定於強度調變SLM6之強度調變圖案。於本例中,強度調變SLM6之空間光強度調變係相當於對藉由相位調變SLM3輸出至強度調變面Sp之再生像賦予高域成分者,此處之強度調變圖案之計算係基於輸入之圖像資料與靶材強度分佈(相當於圖像之低域成分),與抽出輸入圖像資料之高域成分之影像接近者。 強度圖案計算部14於1訊框期間內應顯示複數個顏色之次訊框圖像之情形時,對其等每個次訊框圖像計算強度調變圖案。
驅動控制部根據強度圖案計算部14計算之強度調變圖案驅動強度調變SLM6。
(1-2.作為第一實施形態之控制方法) 此處,於使用相位調變SLM產生賦予期望之光強度分佈之像時,有需要使光之相位調變2π以上之情形,因此,要求將相位調變SLM之液晶層之厚度d以常規比例設為2倍以上。
然而,液晶面板係其響應速度因厚度d而降低者。 圖4係用以說明液晶面板之響應速度之對於厚度d之依存性之圖,例示有一般之厚度d之強度調變SLM之響應特性(圖4A)、與對於該強度調變SLM將厚度d增厚2倍左右之相位調變SLM之響應特性(圖4B)。
因此,對於相位調變SLM,有對一般訊框率即60 fps(16 msec)無法完全響應之虞,對於照射至強度調變面Sp之照明光(再生像),產生時間方向之串擾,招致投射圖像之畫質降低。
於謀求防止由如上所述般相位調變SLM之響應速度引起之串擾產生之方面,考慮構成為設置複數個相位調變SLM,且將其該分時使用,但設置複數個相位調變SLM涉及光學系統之大型化,並不理想。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採取將相位調變SLM3之相位調變面Sm分割為複數個區域Ar,按該等各區域Ar,於不同之時序使來自光源部2之光入射,按各區域Ar,於光入射期間前之時序使調變驅動開始之方法。
於本例中,前提為於1訊框期間內輸出R、G、B之3色之次訊框,與此相對,於光源部2設置有發光部2r、2g、2b。 於本例中,於R、G、B各者之次訊框期間,再生像自相位調變SLM3之各者不同之區域Ar照射至強度調變面Sp。具體而言,於R之次訊框期間,來自相位調變SLM3之某區域Ar之再生像照射至強度調變面Sp,於G之次訊框期間,來自相位調變SLM3之另一區域Ar之再生像照射至強度調變面Sp。再者,於B之次訊框期間,來自相位調變面SLM3之進而另一區域Ar之再生像照射至強度調變面Sp。 因此於本例中,將相位調變面SLM3之相位調變面Sm三分割。將三分割之區域Ar分別設為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第三區域Ar3。
又,於本例中,光學系統構成為,於R之次訊框期間,使R光之再生像照射至強度調變面Sp,於G之次訊框期間,使G光之再生像照射至強度調變面Sp,於B之次訊框期間,使B光之再生像照射至強度調變面Sp,且對第1區域Ar1入射來自發光部2r之光,對第2區域Ar2入射來自發光部2g之光,對第3區域Ar3入射來自發光部2b之光。
圖5顯示第一實施形態之每個區域Ar之再生像之出射影像。 如圖5A至圖5C所示,為了使再生像不產生空間方向之串擾,自各區域Ar以對強度調變面Sp上之同一區域照射各者之再生像之方式出射光。
因此,以賦予用以使來自各區域Ar之出射光束之方向或光束尺寸之至少任一者(自向各區域Ar入射前之光束)變化之透鏡效果之方式,進行各區域Ar之空間光相位調變即可。
(1-3.關於相位調變) 以下,預先參照圖6至圖9說明包含如上述般之透鏡效果,用以於強度調變面Sp上再生期望之光強度分佈之相位調變圖案之導出方法。 如上所述,作為求得用以再生作為目標之光強度分佈之相位分佈之方法已知有Freeform法。Freeform法係基於光線光學求得用以再生期望之像之相位分佈之方法之總稱。 以下,對基於該Freeform法用以求得每個區域Ar之相位分佈之方法進行說明。另,於以下之說明中雖使用「域Dm」之概念,但此為相當於「區域Ar」之概念。
首先,如圖6所示,此處為了說明方便,於相位調變面Sm之相位可調變區域規定座標系(x,y),於相位調變面之域Dm中規定座標系(x',y'),於強度調變面Sp之照明區域(照射再生像之區域)中規定座標系(ux,uy)。又,將域Dm相對於相位可調變區域之位置之位移量設為(∆x,∆y),將域Dm相對於相位可調變區域之面積縮小倍率設為r(r>2)。又,將相位調變面Sm與強度調變面Sp之距離設為f。
藉由Freeform法求得使光線自相位可調變區域整域向照射區域一對一對應之相位分佈P。入射至相位可調變區域上之點(x,y)=(x 1=y 1)之光線自相位分佈P受到之折射作用,由其點(x,y)=(x 1=y 1)之相位分佈P之梯度矢量 [數1]
Figure 02_image001
決定,其光線貫通投影面之點(ux,uy)=(ux 1,uy 1)與相位調變面Sm上之點(x,y)=(x 1,y 1)之面內方向之變位作為梯度矢量與距離f之積由以下[式2]賦予。 [數2]
Figure 02_image003
因此,受到相位分佈P之折射作用之某光線貫通相位調變面Sm之點與貫通強度調變面Sp之點之對應關係由以下之[式3]賦予。 [數3]
Figure 02_image005
將應賦予域Dm上之相位分佈稱為「P'」。 如圖7及圖8所示,將藉由相位分佈P使入射至相位可調變區域整域之光線折射而於照射區域中實現之強度分佈設為「I」,將藉由相位分佈P'使入射至域Dm之光線折射而於照射區域中實現之強度分佈設為「I'」。相位分佈P'應滿足之條件為強度分佈I與強度分佈I'一致。
此處,如圖8所示,將域Dm上之任意某點設為點A',將其座標設為(x',y')=(s x,s y)。又,將於點A'受到相位分佈P'之折射作用之光線貫通強度調變面Sp之點設為點B'。 再者,如圖7,將相對於點A'處於座標(x,y)=(r·s x,r·s y)之對應關係之相位可調變區域上之點設為點A,將於點A受到相位分佈P之折射作用之光線貫通強度調變面Sp之點設為點B。
為了使強度分佈I與強度分佈I'一致,以點B與點B'一致方式規定相位分佈P'即可。若滿足此種條件之相位分佈P'存在,則如[式2]說明,點A'之相位分佈P'之梯度矢量與距離f之積,與點B與點A'之面內方向之變位一致,點B之座標使用[式3]之左邊之表達式 [數4]
Figure 02_image007
若注意點A'之(x,y)座標系之座標為(x,y)=(s x+∆x,s y+∆y),則作為相位分佈P'應滿足之條件式,獲得以下之[式5]。 [數5]
Figure 02_image009
若使用[式3],則[式5]如以下之[式6]所示換寫。 [數6]
Figure 02_image011
此處,因點A'為域Dm上之任意之點,故獲得如[式6]中將(s x,s y)重新換寫為(x',y')之以下之[式7]之條件式。 [數7]
Figure 02_image013
若計算關於[式7]之右邊中之(x',y')之旋轉場,則變為以下之[式8]。 [數8]
Figure 02_image015
此處,因相位分佈P為(x,y)上之已知之純量場,其梯度場之旋轉場相對於任意之(x,y)為零,故[式8]結局為零。一般而言,如將某矢量場作為梯度場賦予般之純量場存在用之必要充分條件為,其矢量場之旋轉場所至處為零,因而[式7]之條件式之右邊之旋轉場為零,顯示確實存在滿足[式7]之相位分佈P',即,將[式7]之右邊作為梯度場賦予之相位分佈P'。因此,域Dm上之任意之點(x',y')=(s x,s y)之相位分佈P'之值,可藉由將[式7]之右邊進行線積分而如以下所示構成。 [數9]
Figure 02_image017
上述[式10]之第1項表示將相位分佈P於空間方向亦於相位方向以縮小倍率r縮放之成分,第2、3項表示藉由域Dm之位置決定之透鏡成分。因此,為了計算分割之各個區域Ar之相位分佈P',首先,對藉由Freeform法求得之相位分佈P,進行空間方向與相位方向之縮放,對於此種縮放後之相位分佈,對每個域Dm加算與其位置相應之透鏡成分,作為各域Dm之相位分佈P'分配即可。 藉由如此,可不錯開來自各域Dm之再生像之位置,於強度調變面Sp上之同一區域再生各者之光強度分佈。
此處以下,關於某顏色之圖像,將對相位可調變區域整體求得之相位分佈P記作「基礎相位分佈Dpr」。又,對該基礎相位分佈Dpr實施與域Dm之尺寸相應之空間方向及相位方向之縮放而獲得之相位分佈記作「區域基礎相位分佈Dpa」。 於如第一實施形態所示第一區域Ar1與R圖像對應、第二區域Ar2與G圖案對應、第三區域Ar3與藍圖像對應之情形時,作為區域基礎相位分佈Dpa,按該等各R圖像、G圖像、B圖像求得。
關於對基礎相位分佈Dpr之縮放,於將相位可調變區域整體之面積設為「arr」,將域Dm之面積設為「ard」時,作為倍率「ard/arr」之縮放進行。
圖9係關於透鏡成分之加算之說明圖。 此處,作為域Dm,例示有位於中央之域Dm-1、與相對於域Dm-1分別位於上方、下方之域Dm-2、域Dm-3。圖中,作為透鏡成分Dpl-1顯示之相位分佈係作為與域Dm-1之位置對應之透鏡成分之相位分佈,透鏡成分Dpl-2、Dpl-3係作為分別與域Dm-2、Dm-3之位置對應之透鏡成分之相位分佈。又,區域基礎相位分佈Dpa1、Dpa2、Dpa3意指分別與域Dm-1、Dm-2、Dm-3對應求得之區域基礎相位分佈Dpa。
如圖示所示,應對域Dm-1設定之相位分佈Dpd-1乃作為對區域基礎相位分佈Dpa1加上透鏡成分Dpl-1之相位分佈而求得。同樣地,應對域Dm-2設定之相位分佈Dpd-2乃作為對區域基礎相位分佈Dpa2加上透鏡成分Dpl-2之相位分佈而求得,應對域Dm-3設定之相位分佈Dpd-3乃作為對區域基礎相位分佈Dpa2加上透鏡成分Dpl-3之相位分佈而求得。 藉此,域Dm-1、Dm-2、Dm-3之各域Dm可於強度調變面Sp上之同一區域各自再生目標之光強度分佈。
以下,如上述所示將對區域基礎相位分佈Dpa加算與每個域Dm對應之透鏡成分Dpl而獲得之相位分佈總稱為「區域相位分佈Dpd」。
此處,於第一實施形態中,以如上所述於1訊框期間內輸出R、G、B之三個次訊框為前提。因此,圖1所示之相位圖案計算部11對於按各訊框獲得之R、G、B之各圖像,計算與R圖像對應之區域相位分佈Dpd即「區域相位分佈DpdR」、與G圖像對應之區域相位分佈Dpd即「區域相位分佈DpdG」、及與B圖像對應之區域相位分佈Dpd即「區域相位分佈DpdB」。
(1-4.具體之控制方法) 參照圖10及圖11,對作為第一實施形態之控制方法之具體例進行說明。 另,於以下之說明中,於圖式上表現光之顏色不同之方面,如以下所示藉由線之種類表示各色。 紅(R):實線 綠(G):短虛線 藍(B):一點虛線 黃(Y):二點鏈線 青(C):長虛線
如圖10及圖11顯示為「強度調變SLM」,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為按各訊框期間F輸出R、G、B三色之次訊框之例。 圖10顯示於不區域分割相位調變面Sm,對強度調變面Sp照射與每個次訊框對應之再生像之情形時之相位調變SLM3之響應特性(圖中「相位調變SLM」)、及發光部2r、2g、2b之接通/斷開時序(圖中「Red光源」「Green光源」「Blue光源」)、及相位調變SLM3相對於各次訊框之投射圖像之照明光之貢獻程度(圖「Red像」「Green像」「Blue像」)。
關於發光部2r、2g、2b之驅動,如圖示所示於訊框期間F內之R之次訊框期間僅使發光部2r發光、於G之次訊框期間僅使發光部2g發光、於B之次訊框期間僅使發光部2b發光。
參照該圖10可知,於未區域分割相位調變面Sm之情形時,於R、G、B各者之次訊框期間,不及進行分別對應之色相關之相位調變用之液晶響應,而於各色之次訊框圖像間產生時間方向之串擾。因該串擾,招致投射圖像之解析感之降低或對比度之降低。
圖11係作為伴隨相位調變面Sm之區域分割之第一實施形態之控制方法之說明圖。 如上所述,於本例中,來自發光部2r之光入射至第一區域Ar1,來自發光部2g之光入射至第二區域Ar2,來自發光部2b之光入射至第三區域Ar3。
藉由進行區域分割,第一區域Ar1僅擔當R之次訊框期間,第二區域Ar2僅擔當G之次訊框期間,第三區域Ar3僅擔當B之次訊框期間即可,於各區域Ar可產生能夠於訊框期間F內分割為響應用之時間之餘裕時間(響應餘裕時間)。 因此於本例中,對每個區域Ar於光入射期間前之時序開始調變驅動。具體而言,對第一區域Ar1,於較來自發光部2r之光入射期間(即R之次訊框期間)前之時序,開始用以產生與R圖像對應之再生像之相位調變驅動。即,使基於上述之區域相位分佈DpdR之相位調變驅動開始。 同樣,對第二區域Ar2,於較來自發光部2g之光入射期間(G之次訊框期間)前之時序,開始基於上述之區域相位分佈DpdG之相位調變驅動,對第三區域Ar3,於較來自發光部2b之光入射期間(B之次訊框期間)前之時序,開始基於上述之區域相位分佈DpdB之相位調變驅動。
藉此,於各次訊框期間,對應之區域Ar之響應及時,可謀求次訊框圖像間之串擾之減少。
因實現作為如上述般之第一實施形態之動作,故圖1所示之控制部8於各訊框期間F進行如以下般之控制。 即,作為光源部2之控制,於R之次訊框期間僅控制發光部2r接通,於G之次訊框期間僅控制發光部2g接通,於B之次訊框期間僅控制發光部2b接通。 又,於各訊框期間F,基於輸入圖像資料,計算區域相位分佈DpdR、DpdG、DpdB。 再者,作為相位調變SLM3之驅動控制,如上述所示對於區域Ar1、Ar2、Ar3,於較來自各者對應之發光部之光入射期間前之時序,使基於對應之區域相位分佈Dpd之相位調變驅動開始。
此處,雖可藉由設置複數個相位調變SLM3獲得響應時間,但於該情形時,為了使各相位調變SLM3之再生像照射至強度調變面Sp上之同一區域,需要藉由相位調變圖案比較大地彎曲光束。相位調變SLM3之數量越增加,光束之彎曲量越大,實現性降低。亦考慮使用分色鏡或PBS(偏光光束彎曲機(polarization beam splitter))等將複數個相位調變SLM3於同軸合軸,但會致使系統尺寸變大。 又,於使用複數個相位調變SLM3之情形時,因照明各相位調變SLM3之光自孔徑透出,故招致光之利用效率降低。 根據分割使用單板之相位調變SLM3之實施形態之方法,可謀求該等問題之解決。
<2.第2實施形態> 接著,對第二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12係顯示作為第二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裝置1A之構成例之圖。 另,於以下之說明中,對與已說明結束之部分同樣之部分標註同一符號省略說明。
關於第二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裝置1A,與第一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裝置1之不同點為設置光源部2A替代光源部2之點、設置兩個強度調變SLM6-1與強度調變SLM6-2作為強度調變SLM6之點、及設置控制部8A替代控制部8之點。
於該情形時,包含棱鏡5、強度調變SLM6-1、強度調變SLM6-2、及投射透鏡7之光學系統構成為,對於分別配置於不同位置之強度調變SLM6-1、6-2,來自相位調變SLM3之再生像照射至強度調變SLM6-1之強度調變面Sp-1與強度調變SLM6-2之強度調變面Sp-2,且來自強度調變面Sp-1、Sp-2各者之強度調變像經由棱鏡5,入射至投射透鏡7。 於該情形時,來自強度調變面Sp-1、Sp-2各者之強度調變像投射至投射對象面(由投射透鏡7進行圖像投射之面)上之同一區域。
此處,於第二實施形態中,設為1訊框期間由兩個次訊框期間構成之例。即,強度調變SLM6-1、6-2之各者於1訊框期間內進行2枚次訊框圖像相關之空間光強度調變。 具體而言,於本例中強度調變SLM6-1於訊框期間F之第一次訊框期間進行R之次訊框圖像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於第二次訊框期間進行B之次訊框圖像之空間光強度調變。 又,於強度調變SLM6-2中,於上述第一次訊框期間,進行G之次訊框圖像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於上述第二次訊框期間進行B之次訊框圖像之空間光強度調變。
且,與此對應,於光源部2A設置發出R與G之合成色即Y(黃色)光之發光部2y、與發出B光之發光部2b。 又,對於相位調變SLM3,將相位調變面Sm進行2分割。將此時分割之區域Ar設為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
參照圖13及圖14,對作為第二實施形態之控制方法進行說明。 該等圖13、圖14係與先前之圖10或圖11同樣之項目相關之說明圖,圖13係於以作為上述之第二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裝置1A之構成為前提時未進行相位調變SLM3之區域分割之情形之說明圖,圖14係於採用作為第二實施形態之控制方法之情形之說明圖。
如該等圖13、圖14所示,於該情形時,於強度調變SLM6-1進行R之次訊框圖像之調變且強度調變SLM6-2進行G之次訊框圖像之調變之第一次訊框期間,於光源部2A中僅使發光部2y發光,於強度調變SLM6-1進行B之次訊框圖像之調變且強度調變SLM6-2亦進行B之次訊框圖像之調變之第二次訊框期間,於光源部2A中僅使發光部2b發光。
參照圖13可知,於該情形時,若未將相位調變面Sm區域分割,則於各次訊框期間,不及進行液晶之響應而助長次訊框圖像間之時間方向之串擾。
於第二實施形態中,於如上所述將相位調變面Sm進行2分割而形成第一區域Ar1與第二區域Ar2後,來自發光部2y之光入射至第一區域Ar1,來自發光部2b之光入射至第二區域Ar2。
藉由進行區域分割,如圖14所示,第一區域Ar1僅擔當進行R與G之次訊框圖像之空間光強度調變之第一次訊框期間即可,又,第二區域Ar2僅擔當由強度調變SLM6-1、6-2之兩者進行B之次訊框圖像之空間光強度調變之第二次訊框期間即可。即於該情形時,亦於各區域Ar於訊框期間F內產生響應餘裕時間。 因此於第二實施形態中,對於第一區域Ar1,於較來自發光部2y之光入射期間(第一次訊框期間)前之時序,開始與Y圖像對應之再生像產生用之相位調變驅動。同樣,對於第二區域Ar2,於較來自發光部2b之光入射期間(第二次訊框期間)前之時序,開始與B圖像對應之再生像產生用之相位調變驅動。
藉此,於各次訊框期間,對應之區域Ar之響應及時,可謀求次訊框圖像間之串擾之減少。 又,於第二實施形態中,藉由於進行R與G之次訊框圖像之空間光強度調變之第一次訊框期間,使R與G之合成色即Y光之光源發光,且於第一區域Ar1進行與Y圖像對應之再生像之產生,可謀求抑制R、G之次訊框圖像之解析感降低。
為了實現作為如上述般之第二實施形態之動作,圖12所示之控制部8A於各訊框期間F進行如下般控制。 即,作為光源部2A之控制,於第一次訊框期間,僅控制發光部2y接通,於第二次訊框期間,僅控制發光部2b接通。 又,於各訊框期間F,基於輸入圖像資料,計算與Y圖像對應之區域相位分佈Dpd即區域相位分佈DpdY、及與B圖像對應之區域相位分佈DpdB。 再者,作為相位調變SLM3之驅動控制,於較來自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分別對應之發光部之光入射期間更前之時序,開始基於對應之區域相位分佈Dpd之相位調變驅動。
另,上文中列舉於訊框期間F內,第一次訊框期間(R、G之次訊框圖像之調變期間)為先行於第二次訊框期間(B之次訊框圖像之調變期間)之期間之例,亦可相反,使第二次訊框期間為先行於第一次訊框期間之期間。
又,於第二實施形態中,對於合成色亦考慮使用R、G、B之合成色即W(白色)。 具體而言,如圖15所例示,以與W圖像(圖中,W由灰線表現)對應之相位調變圖案驅動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之各者。W係可與第一次訊框期間之R、G、與第二次訊框期間之B之兩者對應者。因此,如圖示所示使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分別每隔1訊框且交替地進行與W圖像對應之相位調變。具體而言,使第一區域Ar1例如於偶數訊框,遍及1訊框期間(即遍及第一及第二次訊框期間)進行與W圖像對應之相位調變,使第二區域Ar2例如於奇數訊框,遍及1訊框期間進行與W圖像對應之相位調變。 藉此,於第一區域Ar1及第二區域Ar2之各區域Ar中,可謀求響應餘裕時間之進一步擴大化,且可謀求投射圖像之時間方向之串擾減少效果之提高。
於使用如上述般與W圖像對應之相位調變圖案之情形時,控制部8A進行如以下般之控制即可。 即,作為光源部2A之控制,於各訊框期間F,於第一次訊框期間僅控制發光部2y接通,於第二次訊框期間僅控制發光部2b接通。 又,於各訊框期間F,基於輸入圖像資料,計算與W圖像對應之區域相位分佈Dpd即區域相位分佈DpdW。 再者,作為相位調變SLM3之驅動控制,對於第一區域Ar1,於較作為對象之第偶數訊框期間更前之時序,開始基於區域相位分佈DpdW之相位調變驅動,且遍及1訊框期間,繼續基於該區域相位分佈DpdW之相位調變驅動狀態,又,對於第二區域Ar2,於較作為對象之第奇數訊框期間更前之時序,開始基於區域相位分佈DpdW之相位變動驅動,且遍及1訊框期間,繼續基於該區域相位分佈DpdW之相位調變驅動狀態。
另,於上文中,設為以與W圖像對應之相位調變圖案驅動全部區域Ar之例,亦可設為以與W圖像對應之相位調變圖案僅驅動任一個區域Ar之構成。
<3.第三實施形態> 圖16係顯示作為第三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裝置1B之構成例之圖。 關於投影機裝置1B,與第一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裝置1之不同點為,於光源部2與相位調變SLM3之間設置R光用、G光用、B光用各者之光位移部20之點、及設置控制部8B以替代控制部8之點。 控制部8B設置用以進行各光位移部20之動作控制之入光控制部15之點與控制部8不同。 光位移部20為了對各者對應之發光部進行使光入射之區域Ar之切換而被設置。
圖17係光位移部20之說明圖。 光位移部20如圖17A所例示,構成為可對來自光源部2側之入射光Li,使光軸平行移動,作為出射光Lo輸出至相位調變SLM3側。具體而言,作為光位移部20,如圖示所示組合楔型光學元件21、22而構成,例如以設置於楔型光學元件21之旋動軸20a(與入射光Li之光軸正交面平行之軸)為中心自由旋轉。
於圖17B、圖17C中,例示光位移部20之光軸位移動作。 此處,以對發出R光之發光部2r設置之光位移部20之動作為代表予以例示,但如圖示所示藉由楔型光學元件21、22以旋動軸20a為中心旋動,可對使R光之出射光Lo入射至相位調變SLM3之何種區域Ar進行切換。換言之,可選擇使來自光源部2側之光入射之區域Ar。
雖省略圖示,但對於G光、B光,亦可藉由與各者對應設置之光位移部20,同樣對使來自發光部2g、2b側之光入射至何種區域Ar進行切換。
另,光位移部20之具體構成並非限定於圖17所說明者,若為使入射光Li之光軸位移移動(平行移動)之構成,則未限定於特定之構成。
於第三實施形態中,設為1訊框期間由四個次訊框期間構成之例。具體而言,該情形時之強度調變SLM6於1訊框期間內進行R、G、B、G4枚次訊框圖像相關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此處,第一次訊框期間為訊框期間F中之開頭,接著,繼續第二、第三、第四次訊框期間。且,該情形時之強度調變SLM6為以第一次訊框期間=R、第二次訊框期間=G、第三次訊框期間=B、第四次訊框期間=G之分配,於各訊框期間F進行次訊框圖像之空間光強度調變之例。
參照圖18及圖19,對作為第三實施形態之控制方法進行說明。 圖18係於以作為上述之第三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裝置1B之構成為前提,未進行相位調變SLM3之區域分割之情形之說明圖,圖19係於採用作為第三實施形態之控制方法之情形之說明圖。
如該等圖18、圖19所示,作為該情形之光源部2之控制,於第一次訊框期間(R)僅接通發光部2r,於第二次訊框期間(G)僅接通發光部2g,於第三次訊框期間(B)僅接通發光部2b,於第四次訊框期間(G)僅接通發光部2g。
參照圖18可知,於該情形時,若未將相位調變面Sm區域分割,則於各次訊框期間,不及進行液晶之響應,助長次訊框圖像間之時間方向之串擾。
於第三實施形態中,與第一實施形態之情形同樣將相位調變面Sm進行3分割而形成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及第三區域Ar3後,如圖19所示,各區域Ar每隔2次訊框,以R、G、B、G之重複順序使擔當色變化。 具體而言,使第一區域Ar1,於最初之訊框期間F中,於第一次訊框期間擔當R圖像之相位調變,於該第一次訊框期間之後,每隔2次訊框,使相位調變之對象色G→R→G→B→...循環地變化。 使第二區域Ar2,於最初之訊框期間F中,於第二次訊框期間擔當G圖像之相位調變,於該第二次訊框期間之後,每隔2次訊框,使相位調變之對象色G→R→G→B→...循環地變化。 使第三區域Ar3,於最初之訊框期間F中,於第三次訊框期間擔當B圖像之相位調變,於該第三次訊框期間之後,每隔2次訊框,使相位調變之對象色G→R→G→B→...循環地變化。
此時,對各區域Ar藉由各光位移部20,每隔2次訊框,以R、G、B、G之重複順序入射來自光源部20之光。 具體而言,對第一區域Ar1,於最初之訊框期間F中,於第一次訊框期間入射來自發光部2r之R光,於該第一次訊框期間之後,每隔2次訊框,使入射光之顏色G→B→G→R→...循環地變化。 對第二區域Ar2,於最初之訊框期間F,於第二次訊框期間入射來自發光部2g之G光,於該第二次訊框期間之後,每隔2次訊框,使入射光之顏色G→B→G→R→...循環地變化。 對第三區域Ar3,於最初之訊框期間F,於第三次訊框期間入射來自發光部2b之B光,於該第三次訊框期間之後,每隔2次訊框,使入射光之顏色G→B→G→R→...循環地變化。
根據作為如上述般第三實施形態之控制方法,作為各區域Ar之響應餘裕時間可確保2次訊框期間量之時間。 於該情形時各區域Ar之相位調變驅動亦自對應之光之入射期間前之時序開始。
為了實現作為如上述般之第三實施形態之動作,圖16所示之控制部8B進行如以下般之控制。 即,作為光源部2之控制,於每個訊框期間F,於第一次訊框期間僅控制發光部2r接通,於第二次訊框期間僅控制發光部2g接通,於第三次訊框期間僅控制發光部2b接通,於第四次訊框期間僅控制發光部2g接通。 另,關於各光位移部20之控制,因已藉由上述說明,故避免重複說明。 又,於各訊框期間F,基於輸入圖像資料,分別計算區域相位分佈DpdR、DpdG、DpdB。此時,於第三實施形態中,因各區域Ar擔當之顏色隨時間變化,故根據該變化之規則,進行區域相位分佈DpdR、DpdG、DpdB之產生所使用之透鏡成分Dpl(參照圖9)之選定。 再者,作為相位調變SLM3之驅動控制,對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及第三區域Ar3,於較來自各者對應之顏色之發光部之光入射期間前之時序,開始基於對應之區域相位分佈Dpd之相位調變驅動。
另,於第三實施形態中,未必設置光位移部20。 例如圖20所示,設置具有3組發光部2r、發光部2g、及發光部2b之光源部2B替代光源部2。 藉此,可藉由將各組中發光部2r、發光部2g、及發光部2b之何者接通,進行對相位調變SLM3之各區域Ar入射R、G、B之何種光之切換。
<4.第四實施形態> 圖21係顯示作為第四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裝置1C之構成例之圖。 關於投影機裝置1C,與第一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裝置1之不同點為設置光源部2C替代光源部2之點、及設置控制部8C替代控制部8之點。 如圖示所示,光源部2C具有發出Y光之發光部2y、與發出G與B之合成色即C(青)之光之發光部2c。
於第四實施形態中,相位調變SLM3之區域分割數為2,將各者之區域Ar設為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發光部2y發出之Y光入射至第一區域Ar1,發光部2c發出之C光入射至第二區域Ar2。
於第四實施形態中,與第三實施形態同樣,1訊框期間由四個次訊框期間構成,強度調變SLM6於該情形時,亦於1訊框期間內,進行R、G、B、G之4枚次訊框圖像相關之空間光強度調變。與第三實施形態同樣,第一次訊框期間為次期間F之開頭,接著,繼續第二、第三、第四次訊框期間,於該情形時之強度調變SLM6為以第一次訊框期間=R、第二次訊框期間=G、第三次訊框期間=B、第四次訊框期間=G之分配,於各訊框期間F進行次訊框圖像之空間光強度調變。
圖22係作為第四實施形態之控制方法相關之說明圖。 如該情形時,於各訊框期間F,於第一次訊框期間(R)與第二次訊框期間(G)中,於光源部2C僅使發光部2y發光,於第三次訊框期間(B)與第四次訊框期間(G)中,於光源部2C僅使發光部2c發光。
於第四實施形態,使第一區域Ar1於第一及第二次訊框期間擔當與Y圖像對應之相位調變,使第二區域Ar2於第三及第四次訊框期間擔當與C圖像對應之相位調變。
於該情形時,於第一區域Ar1,確保未擔當相位調變之第三及第四次訊框期間作為響應餘裕時間,於第二區域Ar2,確保未擔當相位調變之第一及第二次訊框期間作為響應餘裕時間。 因此,於第四實施形態中,對於第一區域Ar1,於較來自發光部2y之光入射期間(第一及第二次訊框期間)更前之時序,開始與Y圖像對應之再生像之產生用之相位調變驅動。同樣,對於第二區域Ar2,於較來自發光部2c之光入射期間(第三及第四次訊框期間)更前之時序,開始與C圖像對應之再生像之產生用之相位調變驅動。
於該情形時,藉由區域分割,於各區域Ar確保響應餘裕時間(該情形為2次訊框期間量),可謀求減少次訊框圖像間之時間方向之串擾。 又,於第四實施形態中,與第二實施形態之情形同樣,於進行R與G之次訊框圖像之空間光強度調變之期間(該情形為第一及第二次訊框期間),可藉由使R與G之合成色即Y光之光源發光,且於第一區域Ar1產生與Y圖像對應之再生像,而謀求R、G之次訊框圖像之解析感降低之抑制。 再者於第四實施形態中,於進行B與G之次訊框圖像之空間光強度調變之第三及第四次訊框期間,可藉由使B與G之合成色即C光之光源發光,且於第二區域Ar2產生與C圖像對應之再生像,謀求G、B之次訊框圖像之解析感降低之抑制。
為了實現作為如上述般之第四實施形態之動作,控制部8C於各訊框期間F進行如以下般之控制。 即,作為光源部2C之控制,於第一及第二次訊框期間僅控制發光部2y接通,於第三及第四次訊框期間僅控制發光部2c接通。 又,於各訊框期間F,基於輸入圖像,計算與Y圖像對應之區域相位分佈DpdY、及與C圖像對應之區域相位分佈DpdC。 再者,作為相位調變SLM3之驅動控制,對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於較來自各者對應之發光部之光入射期間更前之時序,開始基於對應之區域相位分佈Dpd之相位調變驅動。
另,於第四實施形態中,亦與第二實施形態之情形同樣,亦可考慮對合成色使用R、G、B之合成色即W。
<5.變化例> 此處,作為實施形態,並非限定於上述說明之具體例者,可採用作為多種變化例之構成。 例如,於上文中,例示使用一個或兩個強度調變SLM6之情形,但於採用具備三個強度調變SLM之所謂三板式之構成之情形時,亦可應用相位調變SLM3之區域分割驅動。
圖23係與採用三板式之構成之情形對應之控制方法之例之說明圖。 如圖示所示各強度調變SLM6於各訊框期間F,對R、G、B之中分別不同之1色進行空間光強度調變。 又於該情形時,將相位調變SLM3進行2分割,將各者之區域Ar設為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如圖示所示使第一區域Ar1,例如於偶數訊框擔當與W圖像對應之相位調變,使第二區域Ar2於奇數訊框擔當與W圖像對應之相位調變。 使來自第一光源之光僅於偶數訊框入射至第一區域Ar1,使來自第二光源之光僅於奇數訊框入射至第二區域Ar2。
例如藉由如上述般之控制方法,與採用三板式之構成之情形對應,可於各區域Ar確保1訊框期間量之響應餘裕時間。 於該情形時,於各區域Ar,因可自即將成為光入射期間之訊框期間F之前之訊框期間F之開端時序開始相位調變驅動,故可謀求投射圖像之時間方向之串擾之減少。
又,於至此為止之說明中,區域Ar之分割數最大設為3,但區域Ar之分割數亦可設為4以上。 圖24顯示作為將區域Ar之分割數設為4之變化例之投影機裝置1D之構成例。另以下,四個區域Ar分別記作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第三區域Ar3、及第四區域Ar4。
與第一實施形態之投影機裝置1之不同點為設置控制部8D替代控制部8、以及對發光部2g設置光位移部20。控制部8D設有進行該光位移部20之控制之入光控制部15'之點,與控制部8不同。
圖25係投影機裝置1D之控制方法之例之說明圖。 於該情形時,強度調變SLM6與第四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同樣地以第一次訊框期間=R、第二次訊框期間=G、第三次訊框期間=B、第四次訊框期間=G之分配,於各訊框期間F進行次訊框圖像之空間光強度調變。
於本變化例中,藉由將區域Ar之數量設為四個,於第一至第四次訊框期間可分配各一個區域Ar。 具體而言,於該情形時,使第一區域Ar1於第一次訊框期間(R)擔當與R圖像對應之相位調變,使第二區域Ar2於第二次訊框期間(G)擔當與G圖像對應之相位調變。又,使第三區域Ar3於第三次訊框期間(B)擔當與B圖像對應之相位調變,使第四區域Ar4於第四次訊框期間(G)擔當與G圖像對應之相位調變。 於該情形時,對於G光,需要於第二次訊框期間入射至第二區域Ar2,於第四次訊框期間入射至第四區域Ar4,因而如圖24所示,對於發光部2g設置光位移部20。
參照圖25可知,藉由增加區域分割數,可謀求各區域Ar之響應餘裕時間之擴大化。因此,可提高次訊框圖像間之時間方向之串擾減少效果。
此處,相位調變SLM3之區域分割數可多於次訊框數。因可藉由使區域分割數多於次訊框數,使各區域Ar之調變驅動間隔成為較1訊框期間更長之間隔,故可於時間方向之串擾減少之方面更有利。
又,相位調變面Sm之區域分割未限於均等分割。 例如圖26所示,於作為光源使用Y、B,將相位調變面Sm分割為與Y光對應之第一區域Ar1、與B光對應之第二區域Ar2之情形時,考慮使第二區域Ar2之尺寸大於第一區域Ar1。 藉此,謀求波長較短之藍色光入射之藍色光區域相關之光密度之減少,可謀求投影機裝置之可靠性提高。
又,雖省略圖示,但如第一實施形態等所示,於作為光源使用R、G、B,將相位調變面Sm進行3分割之情形時,亦可將R光入射之區域Ar之尺寸設得大於G光入射之區域Ar、及B光入射之區域Ar。 近年,因量產發展之紅色之雷射發光元件單一射極之輸出較小,故於1個晶片中安裝2個以上之射極之複射極之雷射發光元件較平常,於使用其時因作為光源之光展量變大,故透過光學系統及相位調變SLM3時之效果降低。又,對於投射圖像為了獲得白平衡,R光之能量比例與G、B光相比較多。因此,如上所述可藉由增大R光之區域Ar,而謀求效率提高或於強度調變面Sp上之照明光之解析度改善。
另,如上所述將相位調變面Sm之區域分割設為不均等分割之方法亦可較佳地應用於進行如第三實施形態說明般之入光區域切換之情形。於該情形時,與入光區域之切換連動,進行增大尺寸之區域Ar之切換即可。
又,如何佈局各色之區域Ar,可根據實際之實施形態等適當選擇。 例如,如第一實施形態所示,於作為光源使用R、G、B,將相位調變面Sm進行3分割之情形時,考慮如圖27所示使入射B光之區域Ar(於圖中第二區域Ar2),位於較其他區域Ar(圖中,第一區域Ar1、第三區域Ar3)更內側。 較長波長之R光更短波長之B光藉由相位調變圖案彎曲之最大之角度較小,若欲較大地彎曲,則B光效率進而降低。因此,如圖27般之配置,即可藉由將B光之區域Ar放置於接近光軸之位置,而抑制效率降低。 此時,為了白平衡之調整,如圖示所示亦可將B光之區域Ar設得大於其他區域Ar(R光、G光之區域Ar)。
又,於至此為止之說明中,雖列舉使用透過型SLM作為相位調變SLM3之例,但作為相位調變SLM3,亦可使用反射型之相位調變SLM3'。作為反射型相位調變SLM3',例如可使用反射型液晶面板或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數位微鏡器件)等。
圖28顯示於使用相位調變SLM3'之情形時之光學系統之概略構成例。 如圖示所示,於該情形時,來自光源部2(亦可為光源部2A至2C)之入射光Li入射至相位調變SLM3',實施空間光相位調變。且,空間光相位調變後之光作為來自相位調變SLM3'之反射光,入射至中繼光學系統4。另,此處作為較中繼光學系統4更後段構成,例示與圖1或圖16、圖21、圖24同樣之構成,亦可應用圖12所示之構成。
藉由使用反射型之空間光相位調變器,與使用透過型之空間光相位調變器之情形時相比,可將實現相同相位調變量所需之相位調變部之厚度(液晶層之厚度)抑制為大致一半,可謀求相位調變之響應速度提高。
又,光學系統之構成並未限定於至此所例示之構成。 例如圖29所示,亦可設為追加作為SDR(Standard Dynamic Range:標準動範圍)光源之光源部30之構成。除相位調變SLM3之照明光外,亦可使用來自該光源部30之光,藉此提高投射圖像整體之亮度。 具體而言,於該情形時,來自光源部30之光,經由具有第一複眼透鏡31a與第二複眼透鏡31b而構成之積分光學系統31之後,入射至偏光轉換元件32。如圖示所示偏光轉換元件32於來自光源部30之光入射之側之面形成開口光圈32a,且於光之出射面側形成半波長板32b。藉由如上述般之積分光學系統31及偏光轉換元件32,對於來自光源部30之光,謀求照射面之照度均一度之提高。 如圖示所示於該情形時之中繼光學系統4中,來自相位調變SLM3之光經由聚光透鏡34、35、合波元件36、及聚光透鏡37入射至棱鏡5。來自光源部30之光藉由經由上述之積分光學系統31及偏光轉換元件32之後,經由聚光透鏡33,由配置於中繼光學系統4之合波元件36,與來自相位調變SLM3之照明光合波,且與該照明光一同入射至棱鏡5,而照射至強度調變面Sp。
此處,關於光源部30,例如考慮設為如圖30A至圖30D所例示般之構成。圖30A係於使用UHP(Ultra High Power)燈(超高壓水銀燈)等之燈之情形時之構成例、圖30B係於使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之情形時之構成例。又,圖30C係於螢光體使用B之激發雷射光源之構成例,於該情形時,使B光入射至螢光體。圖30D係於使用R、G、B之雷射發光元件之情形時之構成例,該情形如圖示所示考慮設為將來自雷射發光元件之光經由擴散板出射之構成。
又,於至此為止之說明中,列舉使用反射型之空間光強度調變器作為強度調變SLM6之例,但例如圖31所例示之投影機裝置1F,亦可採用具備透過型之空間光強度調變器之強度調變SLM6'之構成。
又,於至此為止之說明中,雖列舉將本技術之照明裝置應用於投影機裝置之例,但本技術可廣泛較佳地應用於將藉由相位調變部之空間光相位調變賦予光強度分佈之再生像照射至任意對象面之照明裝置。 例如,亦可作為ToF(Time of Flight:飛行時間)方式之測距裝置等、對於對象物照射紅外光等之測距用光,基於接收其反射光之結果進行測距之測距裝置中之進行上述測距用光之照射之照明裝置使用等。
又,於至此為止之說明中,作為用以於對象面上再生期望之光強度分佈之空間光相位調變之例,列舉進行基於Freefrom法之空間光相位調變,即以光之折射現象之利用為前提之空間光相位調變之例,但本技術亦可較佳地應用於如CGH(Computer-Generated Hologram:電腦合成全息圖)所示以利用光之繞射現象為前提之方法,進行空間光相位調變之情形。
<6.實施形態之匯總> 如以上說明所示作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投影機裝置1、1B、1C、1D、1E、1F)具備:光源部(2、2A、2B、2C),其具有發出光之發光部(同2r、2g、2b、2y、2c);相位調變部(相位調變SLM3,3'),其進行對來自光源部之入射光之空間光相位調變;及控制部(同8、8A、8B、8C、8D),其對於分割相位調變部之相位調變面之複數個區域(同Ar),按各區域於不同之時序入射來自光源部之光,且按各區域於光入射期間前之時序開始調變驅動。 藉此,相位調變部可按各區域分時輸出不同之再生像。 因此,即使僅設置一個相位調變部,亦因於各區域產生響應時間之餘裕,故可謀求再生像之時間方向之串擾之減少。即,於可減少相位調變部之數量之點上,可謀求兼顧光學系統之小型化、與再生像之時間方向之串擾之減少。
又,於作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中,相位調變部以使來自區域之出射光束之方向或光束尺寸之至少任一者變化用之透鏡效果(透鏡成分Dpl)賦予至每個區域之方式,進行每個區域之空間光相位調變(參照圖9)。 藉此,關於與相位調變面共軛之面上獲得之各區域之再生像,可使光軸正交面上之位置或尺寸一致。 因此,可謀求相位調變部之再生像相關之空間方向之串擾減少。
再者,於作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中,相位調變部(相位調變SLM3')為反射型之空間光相位調變器(參照圖28)。 藉此,可將實現相同相位調變量所需之相位調變部之厚度抑制為於設為透過型之空間光相位調變器之情形時之大致一半。 因此,可謀求相位調變部之響應速度提高,且可謀求再生像間之時間方向之串擾減少效果之提高。
再者,又,於作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中,構成為投影機裝置,該投影機裝置具備:強度調變部(強度調變SLM6、6-1、6-2),其對相位調變部之再生像實施空間光強度調變;投射部(投射透鏡7),其將藉由強度調變部實施空間光強度調變之再生像投射至對象面。 藉此,可實現使來自光源部之光之利用效率較僅由強度調變部之空間光強度調變產生投射像之先前之投影機裝置更高之投影機裝置。
又,於作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中,相位調變部之區域之分割數設為1訊框之次訊框數以上(參照圖1、圖24等)。 藉此,各區域不擔當至少任一個次訊框而完成。 因此,於各區域中,因可自當擔之次訊框之期間開始前開始調變驅動,故於擔當期間可處於響應結束之狀態,可謀求投射圖像相關之時間方向之串擾之減少。
再者,於作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中,相位調變部之區域之分割數與次訊框數一致(參照圖1、圖24等)。 藉此,可將各區域之調變驅動間隔設為1訊框間隔。 因此,於各區域中,於擔當期間可處於響應結束之狀態,且可謀求投射圖像相關之時間方向之串擾之減少。
再者,又於作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中,有3個顏色以上之次訊框作為次訊框,控制部於至少2個顏色之次訊框相關之強度調變部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期間中,使至少2個顏色之合成色之光自光源部入射至各區域中之一個區域,且藉由與合成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參照圖14、圖15、圖22等)。 於以有3個顏色以上之次訊框作為次訊框之情形為前提時,如上所述於至少2個顏色之次訊框相關之強度調變期間,藉由使一個區域由與其等至少2個顏色之合成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相位調變,而可使該區域之響應餘裕時間,較該一個區域擔當該等2個顏色之相位調變之情形更長。 因此,可謀求投射圖像之時間方向之串擾之減少。
又,於作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中,準備二個強度調變部,且相位調變部之區域之分割數為2,一強度調變部於1訊框期間內之第一次訊框期間進行紅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於第二次訊框期間進行藍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另一強度調變部於第一次訊框期間進行綠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於第二次訊框期間進行藍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控制部(同8A)於第一次訊框期間,使紅色與綠色之合成色即黃色之光自光源部入射至相位調變部之一區域,且藉由與黃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於第二次訊框期間使藍色之光自光源部入射至相位調變部之另一區域,且藉由與藍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參照圖14)。 藉此,可與使用紅色、藍色、綠色之3個顏色之次訊框,於1訊框期間由一強度調變部進行紅色與藍色之次訊框之強度調變,另一強度調變部進行綠色與藍色之次訊框之強度調變之情形對應,謀求投射圖像之時間方向之串擾之減少。
再者,於作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中,強度調變部於1訊框期間內之第一次訊框期間進行紅色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於與第一次訊框期間連接之第二次訊框期間進行綠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於第三次訊框期間進行藍色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於與第三次訊框期間連接之第四次訊框期間進行綠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相位調變部之區域分割數為2,控制部(同8C)於第一次訊框期間與第二次訊框期間,使紅色與綠色之合成色即黃色之光自光源部入射至相位調變部之一區域,且藉由與黃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於第三次訊框期間與第四次訊框期間,使藍色與綠色之合成光即青色之光自光源部入射至相位調變部之另一區域,且藉由與青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參照圖22)。 藉此,可與使用紅色、藍色、綠色之3個顏色之次訊框,於1訊框期間使單一強度調變部進行紅色、綠色、藍色、綠色之次訊框之強度調變之情形對應,謀求投射圖像之時間方向之串擾之減少。
再者,又於作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中,有紅色、藍色、綠色之3個顏色之次訊框作為次訊框,控制部使至少一個區域藉由與紅色、藍色、及綠色之合成色即白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參照圖15)。 藉此,可使該區域之響應餘裕時間較一個區域擔當單色或2個顏色之相位調變之情形更長。 因此,可謀求投射圖像之時間方向之串擾減少。
又,於作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中,光源部具有發光色不同之複數個發光部,具備對至少任一者之發光部進行使光入射之區域之切換之入光區域切換部(光位移部20及入光控制部15、15')(參照圖16、圖24)。 藉此,對於至少1色量之發光部,可進行對何種區域於何種時序使光入射之切換。 因此,於要求將特定顏色之光於另一時序入射至另一區域之情形,無需於該等每個區域設置該特定顏色之發光部,可謀求光源部之小型化。
再者,於作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中,入光區域切換部對於光源部之全部之發光部進行使光入射之區域之切換(參照圖16、圖19)。 藉此,可對於各色之發光部,進行對何種區域於何種時序使光入射之切換。 因此,於實現按各區域於何種時序入射何種顏色之光之切換時,無需按各區域設置各色之發光部,可謀求光源部之小型化。
再者,又於作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中,複數個區域設為將相位調變面不均等分割之區域(參照圖26、圖27)。 藉此,關於某顏色之光之相位調變所使用之區域、與另一顏色之光之相位調變所使用之區域,可使尺寸不同。
又,於作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中,於相位調變部,作為區域,有自光源部入射藍色光之藍色光區域、自光源部入射較藍色光更長波長之光之非藍色光區域,藍色光區域之尺寸大於非藍色光區域之尺寸。 藉此,對入射波長較短之藍色光之藍色光區域,謀求光密度之減少。 因此,可謀求照明裝置之可靠性提高。
另,作為不均等分割相位調變面之例,未限定於上述例,例如上述作為光源使用R、G、B,於將相位調變面進行3分割之情形時,亦可使入射R光之區域之尺寸大於入射G光之區域、及入射B光之區域。 藉由如此增大R光之區域,可謀求效率提高。
再者,於作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中,於相位調變部,作為區域,有自光源部入射藍色光之藍色光區域、與自光源部入射較藍色光更長波長之光之非藍色光區域,藍色光區域位於較非藍色光區域更內側(圖27)。 藉此,藍色光區域配置於較更長波長之非藍色光區域更接近光軸之位置。 因此,對於短波長之藍色光,可抑制相位調變之光束之彎曲量,且可謀求藍色光相關之光利用率之提高。
另,於本說明書所記載之效果僅為例示,並非限定者,又可有其他效果。
<7.本技術> 本技術亦可採用如以下般之構成。 (1) 一種照明裝置,其具備: 光源部,其具有發出光之發光部; 相位調變部,其進行對來自上述光源部之入射光之空間光相位調變;及 控制部,其對於分割上述相位調變部之相位調變面之複數個區域,按上述各區域於不同之時序使來自上述光源部之光入射,按上述各區域於光入射期間前之時序開始調變驅動。 (2) 如上述(1)之照明裝置,其中 上述相位調變部以按上述各區域賦予用以使來自上述區域之出射光束之方向或光束之尺寸之至少任一者變化之透鏡效果之方式進行按上述各區域之空間光相位調變。 (3) 如上述(1)或(2)之照明裝置,其中 上述相位調變部為反射型之空間光相位調變器。 (4) 如上述(1)至(3)之照明裝置,其中構成為投影機裝置,該投影機裝置具備: 強度調變部,其對上述相位調變部之再生像實施空間光強度調變;及 投射部,其將藉由上述強度調變部實施空間光強度調變之上述再生像投射於對象面。 (5) 如上述(4)之照明裝置,其中 上述相位調變部之上述區域之分割數為1訊框之次訊框數以上。 (6) 如上述(5)之照明裝置,其中 上述相位調變部之上述區域之分割數與上述次訊框數一致。 (7) 如上述(4)之照明裝置,其中 作為上述次訊框,有3個顏色以上之次訊框;且 上述控制部於至少2個顏色之次訊框相關之上述強度調變部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期間,使至少上述2個顏色之合成色之光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至各上述區域中之一個區域,且藉由與上述合成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 (8) 如上述(7)之照明裝置,其具備: 兩個上述強度調變部;且 上述相位調變部之上述區域之分割數為2; 一上述強度調變部於1訊框期間內之第一次訊框期間進行紅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於第二次訊框期間進行藍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 另一上述強度調變部,於上述第一次訊框期間進行綠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於上述第二次訊框期間進行藍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 上述控制部於上述第一次訊框期間,使紅色與綠色之合成色即黃色之光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至上述相位調變部之一上述區域,且藉由與黃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 於上述第二次訊框期間,使藍色之光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至上述相位調變部之另一上述區域,且藉由與藍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 (9) 如上述(7)之照明裝置,其中 上述強度調變部於1訊框期間內之第一次訊框期間進行紅色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於與上述第一次訊框期間連接之第二次訊框期間進行綠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於第三次訊框期間進行藍色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於與上述第三次訊框期間連接之第四次訊框期間進行綠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 上述相位調變部之上述區域之分割數為2; 上述控制部於上述第一次訊框期間與上述第二次訊框期間,使紅色與綠色之合成色即黃色之光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至上述相位調變部之一上述區域,且藉由與黃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 於上述第三次訊框期間與上述第四次訊框期間,使藍色與綠色之合成光即青色之光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至上述相位調變部之另一上述區域,且藉由與青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 (10) 如上述(7)之照明裝置,其中 作為上述次訊框,有紅色、藍色、綠色之3個顏色之次訊框; 上述控制部使至少上述一個區域藉由與紅色、藍色、及綠色之合成色即白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 (11) 如上述(4)至(6)中之任一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上述光源部具有發光色不同之複數個發光部;且具備: 入光區域切換部,其對於至少任一者之上述發光部,進行使光入射之上述區域之切換。 (12) 如上述(11)之照明裝置,其中 上述入光區域切換部對上述光源部之全部之上述發光部進行使光入射之上述區域之切換。 (13) 如上述(1)至(12)中之任一項之照明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區域係不均等分割上述相位調變面之區域。 (14) 如上述(13)之照明裝置,其中 於上述相位調變部,作為上述區域,有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藍色光之藍色光區域、與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較藍色光波長更長之光之非藍色光區域; 上述藍色光區域之尺寸大於上述非藍色光區域之尺寸。 (15) 如上述(2)之照明裝置,其中 於上述相位調變部,作為上述區域,有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藍色光之藍色光區域、與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較藍色光波長更長之光之非藍色光區域; 上述藍色光區域位於較上述非藍色光區域更內側。
1:投影機裝置 1A~1F:投影機裝置 2:光源部 2A:光源部 2b:發光部 2B:光源部 2C:光源部 2c:發光部 2g:發光部 2r:發光部 2y:發光部 3:相位調變SLM 3':相位調變SLM 4:中繼光學系統 5:棱鏡 6:強度調變SLM 6-1:強度調變SLM 6-2:強度調變SLM 6':強度調變SLM 7:投射透鏡 8:控制部 8A~8D:控制部 9:光源控制部 10:靶材強度分佈計算部 11:相位圖案計算部 12:驅動控制部 13:驅動控制部 14:強度圖案計算部 15:入光控制部 15':入光控制部 20:光位移部 20a:旋動軸 21:楔型光學元件 22:楔型光學元件 30:光源部 31:積分光學系統 31a:第一複眼透鏡 31b:第二複眼透鏡 32:偏光轉換元件 32a:開口光圈 32b:半波長板 33:聚光透鏡 34:聚光透鏡 35:聚光透鏡 36:合波元件 37:聚光透鏡 41:透鏡 42:擴散板 43:透鏡 44:透鏡 A:點 A':點 Ar:區域 Ar1:第一區域 Ar2:第二區域 Ar3:第三區域 Ar4:第四區域 B':點 B:點 Dm:域 Dm-1:域 Dm-2:域 Dm-3:域 Dpa:區域基礎相位分佈 Dpa1:區域基礎相位分佈 Dpa2:區域基礎相位分佈 Dpa3:區域基礎相位分佈 Dpd-1:相位分佈 Dpd-2:相位分佈 Dpd-3:相位分佈 Dpl-1:透鏡成分 Dpl-2:透鏡成分 Dpl-3:透鏡成分 Dpr:基礎相位分佈 f:距離 F:訊框期間 I:強度分佈 I':強度分佈 Li:入射光 Lo:出射光 Sc:螢幕 Sd:虛設面 Sm:相位調變面 Sp:強度調變面 Sp-1:強度調變面 Sp-2:強度調變面 ux:座標系 uy:座標系 x:座標系 x':座標系 y:座標系 y':座標系 ∆x:位移量 ∆y:位移量
圖1係顯示作為本技術之第一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之構成例之圖。 圖2係關於空間光相位調變之像再生之原理之說明圖。 圖3係顯示作為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具備之中繼光學系統4之構成例之圖。 圖4A-4B係用以說明液晶面板之響應速度對於厚度之依存性之圖。 圖5A-5C係顯示第一實施形態之各區域之再生像之出射影像之圖。 圖6係相位調變面之相位可調變區域與域之座標系、及強度調變面之照射區域之座標系之說明圖。 圖7係模式性表示相位可調變區域整域之相位分佈與該相位分佈於照射區域中實現之強度分佈之關係之圖。 圖8係模式性表示域之相位分佈與該相位分佈於照射區域中實現之強度分佈之關係之圖。 圖9係對縮放之相位分佈之透鏡成分之加算相關之說明圖。 圖10係對第一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採用先前構成之情形時之動作之說明圖。 圖11係作為第一實施形態之控制方法之說明圖。 圖12係顯示作為第二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之構成例之圖。 圖13係對第二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採用先前構成之情形時之動作之說明圖。 圖14係作為第二實施形態之控制方法之說明圖。 圖15係於第二實施形態中進行與白色對應之相位調變之情形時之控制方法之說明圖。 圖16係顯示作為第三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之構成例之圖。 圖17A-17C係實施形態之光位移部之說明圖。 圖18係對第三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採用先前構成之情形時之動作之說明圖。 圖19係作為第三實施形態之控制方法之說明圖。 圖20係關於第三實施形態之光源部之另一例之說明圖。 圖21係顯示作為第四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之構成例之圖。 圖22係關於作為第三實施形態之控制方法之說明圖。 圖23係與採用三板式之構成之情形對應之控制方法之例之說明圖。 圖24係顯示作為將區域分割數設為4之變化例之照明裝置之構成例之圖。 圖25係圖24所示之照明裝置之控制方法之例之說明圖。 圖26係區域之不均等分割之說明圖。 圖27係顯示各色之區域之佈局例之圖。 圖28係顯示於使用反射型之相位調變部之情形時之光學系統之概略構成例之圖。 圖29係例示作為追加SDR光源之變化例之照明裝置之構成之圖。 圖30A-30D係SDR光源之構成例之說明圖。 圖31係作為使用透過型之空間光強度調變器之變化例之照明裝置之說明圖。
1:投影機裝置
2:光源部
2b:發光部
2g:發光部
2r:發光部
3:相位調變SLM
4:中繼光學系統
5:棱鏡
6:強度調變
7:投射透鏡
8:控制部
9:光源控制部
10:靶材強度分佈計算部
11:相位圖案計算部
12:驅動控制部
13:驅動控制部
14:強度圖案計算部
Sc:螢幕
Sp:強度調變面

Claims (15)

  1. 一種照明裝置,其具備: 光源部,其具有發出光之發光部; 相位調變部,其對來自上述光源部之入射光進行空間光相位調變;及 控制部,其對於分割上述相位調變部之相位調變面的複數個區域,按上述各區域於不同之時序使來自上述光源部之光入射,按上述各區域於光入射期間前之時序使調變驅動開始進行。
  2. 如請求項1之照明裝置,其中 上述相位調變部以按上述各區域賦予用以使來自上述區域之出射光束之方向或光束之尺寸之至少任一者變化的透鏡效果之方式,進行按上述各區域之空間光相位調變。
  3. 如請求項1之照明裝置,其中 上述相位調變部為反射型之空間光相位調變器。
  4. 如請求項1之照明裝置,其構成作為投影機裝置,該投影機裝置具備: 強度調變部,其對上述相位調變部之再生像實施空間光強度調變;及 投射部,其將藉由上述強度調變部實施空間光強度調變後之上述再生像投射於對象面。
  5. 如請求項4之照明裝置,其中 上述相位調變部之上述區域之分割數為1訊框之次訊框數以上。
  6. 如請求項5之照明裝置,其中 上述相位調變部之上述區域之分割數與上述次訊框數一致。
  7. 如請求項4之照明裝置,其中 作為次訊框,有3個顏色以上之次訊框;且 上述控制部於至少對2個顏色之次訊框由上述強度調變部進行空間光強度調變之期間,使至少上述2個顏色之合成色之光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至各上述區域中之一個區域,且藉由與上述合成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
  8. 如請求項7之照明裝置,其具備: 兩個上述強度調變部;且 上述相位調變部之上述區域之分割數為2; 一上述強度調變部於1訊框期間內之第一次訊框期間進行紅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於第二次訊框期間進行藍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 另一上述強度調變部於上述第一次訊框期間進行綠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於上述第二次訊框期間進行藍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 上述控制部於上述第一次訊框期間,使紅色與綠色之合成色即黃色之光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至上述相位調變部之一上述區域,且藉由與黃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 於上述第二次訊框期間,使藍色之光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至上述相位調變部之另一上述區域,且藉由與藍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
  9. 如請求項7之照明裝置,其中 上述強度調變部於1訊框期間內之第一次訊框期間進行紅色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於與上述第一次訊框期間接續之第二次訊框期間進行綠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於第三次訊框期間進行藍色之空間光強度調變,於與上述第三次訊框期間接續之第四次訊框期間進行綠色之次訊框之空間光強度調變; 上述相位調變部之上述區域之分割數為2; 上述控制部於上述第一次訊框期間與上述第二次訊框期間,使紅色與綠色之合成色即黃色之光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至上述相位調變部之一上述區域,且藉由與黃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 於上述第三次訊框期間與上述第四次訊框期間,使藍色與綠色之合成光即青色之光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至上述相位調變部之另一上述區域,且藉由與青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
  10. 如請求項7之照明裝置,其中 作為上述次訊框,有紅色、藍色、綠色之3個顏色之次訊框; 上述控制部對至少上述一個區域,藉由與紅色、藍色、及綠色之合成色即白色對應之調變圖案執行空間光相位調變。
  11. 如請求項4之照明裝置,其中 上述光源部具有發光色不同之複數個發光部;且具備: 入光區域切換部,其對於至少任一者之上述發光部,進行使光入射之上述區域之切換。
  12. 如請求項11之照明裝置,其中 上述入光區域切換部對上述光源部之全部之上述發光部進行使光入射之上述區域之切換。
  13. 如請求項1之照明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區域係不均等分割出上述相位調變面之區域。
  14. 如請求項13之照明裝置,其中 於上述相位調變部中,作為上述區域,有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藍色光之藍色光區域、與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較藍色光更長波長之光之非藍色光區域; 上述藍色光區域之尺寸大於上述非藍色光區域之尺寸。
  15. 如請求項2之照明裝置,其中 於上述相位調變部中,作為上述區域,有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藍色光之藍色光區域、與自上述光源部入射較藍色光更長波長之光之非藍色光區域; 上述藍色光區域位於較上述非藍色光區域更內側。
TW111122171A 2021-07-21 2022-06-15 照明裝置 TW2023075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0862 2021-07-21
JP2021-120862 2021-07-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7534A true TW202307534A (zh) 2023-02-16

Family

ID=84979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2171A TW202307534A (zh) 2021-07-21 2022-06-15 照明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4375746A1 (zh)
JP (1) JPWO2023002675A1 (zh)
CN (1) CN117651908A (zh)
TW (1) TW202307534A (zh)
WO (1) WO202300267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54797A1 (en) * 2013-10-20 2015-04-23 Mtt Innovation Incorporated Light field projectors and methods
CN109188837B (zh) * 2014-04-23 2020-12-08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系统、投影系统及方法
WO2016015163A1 (en) * 2014-07-31 2016-02-04 Mtt Innovation Incorporated Numerical approaches for free-form lensing: area parameterization free-form lensing
CN105988268B (zh) * 2015-01-27 2018-04-13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投影成像系统
US9848176B2 (en) 2015-10-06 2017-12-19 Mtt Innovation Incorporated Projec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8279548B (zh) * 2017-01-06 2021-02-02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系统
US20230020225A1 (en) * 2019-12-25 2023-01-19 Sony Group Corporatio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75746A1 (en) 2024-05-29
WO2023002675A1 (ja) 2023-01-26
JPWO2023002675A1 (zh) 2023-01-26
CN117651908A (zh) 2024-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48690B1 (ko) 투사형 표시 장치
US7147331B2 (en) Method of driving a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and projector
US10477170B2 (en) Phase modulator redirecting incident light from darker areas to lighter areas of images
WO2013094011A1 (ja) 画像投射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TW200424627A (en) Dispplay device, lighting device and projector
WO2020057150A1 (zh) 投影系统及投影显示方法
JP7314946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4325477A (ja) 表示装置
JP4457572B2 (ja) 画像表示装置とその階調表現方法、投射型表示装置
JP7047761B2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
TW202307534A (zh) 照明裝置
WO2021205849A1 (ja) 照明光学系およ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WO2020100695A1 (ja) 画像表示装置
JP2021177613A (ja)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
WO2019111627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03228129A (ja) 光学エンジン
WO2018020855A1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19053214A (ja) プロジェクタ及び画像表示方法
JP2007256830A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