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4560A - 口罩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口罩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04560A
TW202304560A TW111101473A TW111101473A TW202304560A TW 202304560 A TW202304560 A TW 202304560A TW 111101473 A TW111101473 A TW 111101473A TW 111101473 A TW111101473 A TW 111101473A TW 202304560 A TW202304560 A TW 20230456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k
air
rear body
module
fil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1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95168B (zh
Inventor
崔致英
金昊重
朴亨鎬
金容民
崔世珍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45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45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5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516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06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with pumps for forced venti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03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having means for creating a fresh air curta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2Mas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2Masks
    • A62B18/025Halfmas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8Component parts for gas-masks or gas-helmets, e.g. windows, straps, speech transmitters, signal-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23/00Filters for breathing-protection purposes
    • A62B23/02Filters for breathing-protection purposes for respirato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種口罩裝置,包括:口罩本體,包括後本體和與後本體的前面結合的前本體,並且口罩本體形成有吸入口和排出口;面罩,結合於後本體的背面以與使用者的面部緊貼,在面罩的內側形成有呼吸空間;以及空氣淨化模組,安裝於後本體,以淨化流入到吸入口的外部空氣並供應到呼吸空間,其中吸入口和排出口均形成在口罩本體的背面。

Description

口罩裝置
本發明涉及口罩裝置。
口罩可以定義為一種衛生用品,其遮擋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以在使用者吸氣時過濾空氣中包含的病菌或灰塵等有害物質,並且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使用者呼氣時排出的病毒或將口臭傳播給周圍的人。
近期,由於擴散性和傳染性非常強的病毒猖獗,為了安全起見,正在建議每個人配戴口罩外出,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傳染。
目前,市面上推出了各種類型和形式的口罩,尤其,正在銷售很多安裝有過濾器模組的口罩,以盡可能減少空氣中包含的有害物質直接流入到口罩配戴者的呼吸器官。
另外,還在銷售很多安裝有風扇的口罩,以讓使用者吸氣或呼氣時通過口罩的氣流順暢。
包括先前技術EP3398657A(2021.04.21)中公開的口罩在內的習知口罩均具有過濾器,使得外部空氣在其中所包含的有害物質被過濾之後流入到使用者的呼吸器官。
另外,在口罩上設置有用於感測形成在口罩與使用者面部之間的呼吸空間壓力的壓力感測裝置,以及根據所述壓力感測裝置感測到的壓力來改變旋轉速度的風扇模組,從而幫助使用者在配戴著口罩的狀態下也能夠以舒適的狀態進行呼吸。
然而,目前市場上推出和公開的口罩中的大部分具有如下結構:在口罩的前面形成有空氣吸入口,在口罩的背面(具體而言,在口罩的與靠近使用者的嘴部或鼻部的位置相對應的背面)形成有空氣排出口。在此,口罩的前面是指暴露於外部的部分,而口罩的背面是指緊貼於使用者的面部的部分。
更詳細地說,形成在口罩上的空氣吸入口通常形成在靠近口罩的中央的前面或靠近兩側端的前面上,在上述習知技術的情況下,形成在靠近口罩兩側的前面。
在如上所述的空氣吸入口形成在口罩的前面而空氣排出口形成在口罩的背面的結構中,外部空氣流入口罩的內部並通過風扇和過濾器,然後經由空氣排出口排出到使用者的呼吸器官,在此過程中,存在有過多的氣流轉換的問題。
隨著吸入的氣流轉換次數增加,流動阻力增加,結果導致風扇的負荷增加。此外,隨著風扇的負荷增加,出現向風扇供應電源的電池耗電增加的問題。
不僅如此,隨著吸入的氣流轉換次數增加,還出現流動噪音增加的問題。
另外,配戴空氣吸入口配置在口罩前面上的口罩的使用者往往會在摘下口罩之後將口罩放置成空氣吸入口朝上或朝前的狀態,因此,具有灰塵通過空氣吸入口流入的可能性相對較高的缺點。
另外,在空氣吸入口配置在口罩前面上的情況下,配戴時可能會給人一種外表不美觀的印象。
另外,當使用者在配戴著口罩裝置的狀態下走路或跑步時,漂浮在使用者前方的異物或飛蟲直接流入到吸入口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具有過濾器的壽命縮短而導致過濾器的更換週期縮短的缺點。
另外,為了防止空氣吸入口直接暴露在外部,還安裝有吸入口蓋,在該情況下,可能會發生所述吸入口蓋因受到外力作用或衝擊而從口罩分離或損壞的現象。
另外,在吸入口不形成在口罩本體,而是形成在其他部分的結構中,例如,吸入口形成在可分離或折疊地結合於口罩本體的側面的單獨的空氣淨化模組中的情況下,具有在吸入到空氣淨化模組的空氣到達形成在口罩本體的中央的排出口期間,流動阻力明顯增加的缺點。
本發明是為了改善如上所述的問題而提出的。
用於達成如上所述目的之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包括:口罩本體,包括後本體和與所述後本體的前面結合的前本體,並且所述口罩本體形成有吸入口和排出口;面罩,結合於所述後本體的背面以與使用者的面部緊貼,在所述面罩的內側形成有呼吸空間;以及空氣淨化模組,安裝於所述後本體,以淨化流入到所述吸入口的外部空氣並供應到所述呼吸空間。
所述口罩本體包括:容納部,由所述後本體的一部分向所述前本體凸出而形成用於容納所述空氣淨化模組的空間,其中,所述吸入口和所述排出口分別形成在所述口罩本體的背面,使得外部空氣通過所述口罩本體的背面被吸入,並且吸入的外部空氣通過所述口罩本體的背面供應到所述呼吸空間,以及其中,所述排出口形成在從所述吸入口向所述後本體的中心隔開一預定間隔的位置。
根據具有如上所述結構之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具有如下所述的效果。
一、口罩裝置的吸入口和排出口均形成在覆蓋使用者的面部的口罩本體的背面,因此,與口罩裝置的吸入口形成在口罩本體的前面或除口罩本體之外的其他部分的情況相比,具有顯著地減少流動阻力的效果。
二、在使用者配戴口罩裝置的狀態下,吸入口不暴露於外部,因此具有不需要另外的用於遮擋吸入口的蓋構件的優點。進而,不需要在口罩裝置的前面安裝另外的蓋構件,因此,具有不會發生蓋構件因外力而損壞或分離的現象的效果。
三、由於吸入口形成在口罩本體的背面,因而其優點在於,如果摘下口罩裝置使口罩本體的前面朝前方或上方,則能夠使灰塵或其他異物通過吸入口流入到口罩裝置內部的現象最小化。
四、由於吸入口形成在口罩本體的背面,因而口罩裝置的前面被整齊地處理,從而還具有能夠增加購買者的購買欲望的附加效果。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正視圖;圖2是所述口罩裝置的背面立體圖;圖3是所述口罩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分離了前本體的口罩裝置的前面立體圖。
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10包括:口罩本體11;面罩14,以能夠固定或分離的方式結合於所述口罩本體11的背面;以及空氣淨化模組30,安裝在所述口罩本體11的內部。
更詳細地說,所述口罩本體11包括:前本體12,形成前面外形;以及後本體13,與前本體12的背面結合,並形成背面外形。所述前本體12的前面形成口罩裝置10的前面,所述後本體13的背面面向使用者(或配戴者)的面部。
另外,所述面罩14與後本體13的背面結合以緊貼於使用者的面部,並可以由具有伸縮性的矽膠或橡膠材料成型。在所述面罩14的內側形成有呼吸空間,如果使用者配戴口罩裝置 10,則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容納於所述呼吸空間。因此,通過空氣淨化模組30的同時被淨化的外部空氣被引導至所述呼吸空間,從而被使用者吸入,並且,使用者呼氣時產生的空氣也排出至所述呼吸空間。
在前本體12與後本體13之間形成有預定的空間,如圖4所示,在後本體13的前面安裝有各種電氣部件。此外,所述各種電氣部件被前本體12遮蔽而不暴露到外部。
另外,所述空氣淨化模組30包括:風扇模組31,放置在形成於後本體13的容納部133(參照圖6)中;以及過濾器33,放置在風扇模組31 的後方。所述風扇模組31包括沿軸向吸入空氣並沿徑向排出的離心風扇。
所述空氣淨化模組30還包括放置在所述過濾器33後方的過濾器殼體34,在所述過濾器殼體34形成有用於吸入外部空氣的吸入口。所述過濾器殼體34可以以能夠轉動的方式結合於後本體13,如圖所示,所述吸入口可以以吸入格柵343形式提供。
所述吸入格柵343可以理解為由複數個吸入縫3431和配置在相鄰的吸入縫3431之間的複數個分隔肋3432構成的結構。所述吸入格柵343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大的吸入口被複數個分隔肋3432劃分為複數個細長的吸入縫3431的結構。此外,複數個細長的所述吸入縫3431可以被加強肋3422劃分為上部縫和下部縫。以下,需要明確的是,為了吸入外部空氣而形成在口罩裝置10的背面的吸入口定義為包括以所述吸入格柵343為代表的各種形式的孔,所述口罩本體11的吸入口和所述吸入格柵343應該解釋為相同的含義。
在從所述吸入口向後本體13的中心方向隔開的位置處形成有排出口101。藉由風扇模組31的運轉經由所述吸入口或吸入格柵343吸入的外部空氣依次通過過濾器33和風扇模組31,然後通過排出口101排出到所述呼吸空間。
所述吸入口(亦即吸入格柵343) 配置在面罩14 的外側,而排出口101 配置在面罩14 的內側。亦即,吸入格柵343 位於所述呼吸空間的外側,排出口101 位於所述呼吸空間的內側,使得吸入的外部空氣與使用者呼出的空氣不會相互混合。
另一方面,空氣淨化模組30還包括配置在風扇模組31的後方的流動引導件32。
另外,口罩裝置10還包括主控制模組15、電源模組16、指示器模組18、無線通訊模組17、揚聲器模組19、電池20以及排氣閥21中的至少一個。
更詳細地說,所述主控制模組15是用於控制風扇模組31、揚聲器模組19以及後述的壓力感測器和麥克風等的運轉的模組。所述主控制模組15可以配置在所述後本體13的前面中央的上部。
所述電源模組16是用於向安裝於口罩裝置10的電氣部件供應電源的控制模組。所述電源模組16可以配置在所述後本體13前面的右側下端。
在電源模組16可以安裝有線纜連接器和LED 模組,用於供應電源和傳輸數據的線纜的端子插入所述線纜連接器中,所述 LED 模組用於通知口罩裝置10的運轉狀態。此外,從所述LED 模組照射的光通過指示器模組18 被擴散和引導而發射到口罩裝置10的外部。
所述無線通訊模組17可以是包括藍牙在內的各種形式的短距離無線通訊模組中的任意一種。所述無線通訊模組17可以設置在後本體13前面的左側下端上。所述無線通訊模組17可以設置在與所述後本體13交叉的方向上,例如水平地安裝在所述後本體13的前面上。所述無線通訊模組17可以藉由從後本體13 的前面凸出的一對基板插入肋1315以呈水平的狀態安裝在後本體13 的前面上。所述無線通訊模組17的兩側端部由一對基板插入肋1315支撐。
所述揚聲器模組19可以設置在對應於無線通訊模組17的下側的後本體13的 前面的左側下端。
電池20可以配置在後本體13的前面中央,排氣閥21可以配置以遮蔽形成在後本體13的前面中央的下側的排氣口。亦即,在使用者呼氣時,排氣閥21可以開放所述排氣口,而在使用者吸氣時,排氣閥 21可以遮蔽所述排氣口。所述排氣閥 21可以以能夠彎曲且扁平的葉瓣(flap)的形式提供。
在此,所述口罩本體11的前面、背面、左側以及右側以使用者配戴著口罩裝置10的狀態為基準來定義。
圖5是構成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前本體的背面立體圖。
參照圖5,構成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10的前本體12形成口罩裝置10的前面外觀。
所述前本體12的前面平整地由一個整體構成而沒有安裝額外的部件,從而具有外觀上看起來整潔的優點。在前本體12的左側和右側形成有吸入口的情況下,具有如下缺點:如果摘下口罩裝置10並將其放置成吸入口朝上,則異物通過所述吸入口流入到口罩裝置10內部的可能性高。
不僅如此,在安裝額外的蓋以通過遮蔽所述吸入口來最小化異物流入的情況下,需要在所述蓋的邊緣與所述前本體12的前面之間形成間隙,使得外部空氣能夠流入。亦即,隨之產生需要將額外的所述蓋以從前本體12的前面凸出的形式結合到前本體12的前面的限制。
其結果,額外的所述蓋受外力破損或碰到周邊障礙物而與前本體12分離的可能性高。出於這種原因,設計成盡可能不在前本體12形成用於吸入外部空氣的吸入口,以防止因在前本體12的前面另外安裝額外的部件而凸出,這樣不僅有利於外觀,而且對於確保耐久性而言也是有利的。
考慮到這一方面,在本發明實施例的前本體12的前面不僅沒有形成用於吸入外部空氣的吸入口,而且完全沒有安裝包括蓋在內的額外部件,從而將前面設計成形成光滑且連續的單個面。但是,為了讓使用者的聲音輸出到外部,在下部一側形成有揚聲器孔123。
另一方面,在前本體12的背面形成有複數個凸起結構。
更詳細地說,在前本體12的背面中央的上端凸出有一個或複數個基板固定肋125。若前本體12的邊緣與後本體13的前面邊緣結合,則一個或複數個基板固定肋125按壓安裝於後本體13的主控制模組15的前面,以防止主控制模組15晃動。
在前本體12的背面水平地凸出有閥支撐肋121。當前本體12與後本體13結合時,所述閥支撐肋121形成在排氣閥 21的上端所在的位置,從而按壓排氣閥21的前面上端。作為一示例,所述閥支撐肋121以從與前本體12的背面中央向下側隔開預定距離的位置處以預定的寬度向後方延伸預定長度。
另外,在前本體12的背面凸出有一對磁鐵按壓肋126。更詳細地說,在後本體13的背面安裝有面罩14,在面罩14的前面安裝磁鐵,在後本體13的前面也安裝與所述磁鐵產生吸力的磁鐵。因此,面罩14利用磁鐵的磁力以能夠裝卸的方式安裝於後本體13的背面。
此時,在後本體13的前面形成有用於安裝所述磁鐵的一對下部磁鐵安裝部135(參照圖6)。此外,一對磁鐵按壓肋126產生了分別按壓安裝於一對下部磁鐵安裝部135的一對磁鐵的功能。
另外,在前本體12的背面凸出有與構成無線通訊模組17的基板的前端部接觸的基板按壓肋127。更詳細地說,如果前本體12與後本體13彼此結合,則基板按壓肋127按壓構成無線通訊模組17的基板的前端部,以防止無線通訊模組17晃動或從基板插入肋1315脫離。
另外,在對應於揚聲器孔123的邊緣的前本體12的背面形成有支撐肋122,所述支撐肋122圍繞並支撐揚聲器模組19的前端部邊緣。所述支撐肋122可以以與揚聲器模組19的前面部形狀相對應的形狀圍繞。
另外,在前本體12的背面凸出有按壓電源模組16的前面的基板固定肋124。所述基板固定肋124按壓構成電源模組16的基板的前面,以防止電源模組16晃動或從後本體13脫離。
圖6 是構成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後本體的前面立體圖;圖7 是所述後本體的背面立體圖。
參照圖6和圖7,構成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10的後本體13包括:面罩部131,覆蓋使用者的面部;以及熔接部132,從所述面罩部131的邊緣向前方彎曲。
更詳細地說,所述熔接部132沿著面罩部131的頂面邊緣、兩側面邊緣以及底面邊緣連續地形成。此外,沿著面罩部131的底面邊緣彎曲並向前方延伸的熔接部132的前後方向寬度最大。
所述熔接部132中形成在面罩部131的底面邊緣的部分可以特別定義為延伸台。所述延伸台呈凸出的圓弧形狀,隨著從後本體13的兩側端接近中央,其前後方向寬度逐漸增加。
在定義為延伸台的熔接部132的中央可以形成有底面排氣口1362,並且,在從底面排氣口1362向後本體13 的側端部側隔開的位置處可以形成有按鈕孔1321。在按鈕孔1321插入有電源按鈕。在從按鈕孔1321的左側和右側邊緣隔開的位置處分別形成有指示器孔1322。
從安裝於電源模組16的發光裝置照射的光通過一對所述指示器孔1322發射到外部。所述發光裝置包括LED模組。
如果光通過一對指示器孔1322中的任意一個發射到外部,則可以表示口罩裝置10的電源處於接通狀態。此外,可以根據通過一對指示器孔1322中的另一個發射的光的顏色來預測電池20的剩餘電量。
在從按鈕孔1321進一步向後本體13的側端部隔開的位置處形成有端子插入口1323。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序列匯流排)線纜可以貫穿端子插入口1323並插入形成於電源模組16的端子連接器中。電池20可以通過所述USB線纜充電,口罩裝置10的型式或功能可以根據通過所述USB線纜傳輸的數據進行更新或升級。
在後本體13形成有用於容納空氣淨化模組30 的容納部133。所述容納部133分別形成在後本體13的中心的左側和右側,一對容納部133以經過後本體13的中心的垂直線為基準對稱。
所述容納部133從面罩部131的前面向前方凸出,從而形成容納空氣淨化模組30的空間。所述容納部133包括:安置面1331,用於安置空氣淨化模組30,具體而言是風扇模組31;緊固面1335,在面罩部131的側端部連接所述安置面1331的外側邊緣;以及空氣引導面1334,在所述安置面1331的內側邊緣連接面罩部131的前面。
另外,所述容納部133還可以包括將安置面1331、空氣引導面1334以及緊固面1335的上端與所述面罩部131的前面連接的頂面1332。此外,所述容納部133還包括將安置面1331、空氣引導面1334以及緊固面1335的下端與面罩部131的前面連接的底面1333。
在緊固面1335形成有一個或複數個緊固裝置,例如,緊固鈎。
在安置面1331形成有風扇安裝孔1336,頂面1332和底面1333可以呈水平地延伸,並可以彼此平行地延伸。
所述緊固面1335可以朝後本體13的外側凸出地呈圓弧,並且,可以形成為隨著從面罩部131接近安置面1331逐漸朝後本體13的中心傾斜。
所述空氣引導面1334可以設計成從安置面1331朝面罩部131凸出地呈圓弧延伸,使得被風扇模組31吸入的空氣沿著空氣引導面1334被平緩地引導至排出口101。
作為另一示例,所述空氣引導面1334可以由在安置面1331的內側邊緣以預定曲率呈圓弧的圓弧部、以及從所述圓弧部的端部平坦且傾斜地連接面罩部131的傾斜部構成。
所述容納部133包括形成在後本體13中心的左側的左側容納部和形成在後本體13中心的右側的右側容納部。所述左側容納部和右側容納部從後本體13的中心隔開預定間隔,電池20安裝在所述左側容納部與右側容納部之間的空間。
在後本體13的前面可以形成有電池安裝部138。更詳細地說,所述電池安裝部138包括一對電池安置肋1381和電池支撐肋1382。
一對電池安置肋1381從面罩部131的前面或空氣引導面1334的邊緣向前方凸出並且在垂直方向上平行地延伸。一對電池安置肋1381支撐電池20 的背面。
所述電池支撐肋1382的一端部從左側的空氣引導面1334和右側的空氣引導面1334中的任意一側延伸,而另一端部與左側的空氣引導面1334和右側的空氣引導面1334中的另一側連接。
所述電池支撐肋1382形成為「n」形狀,並支撐電池20的前面和兩側面。因此,可以利用電池支撐肋1382防止電池20從後本體13分離。
另外,所述電池支撐肋1382的中心部向前方凸出,以能夠選擇性地安裝與安裝在電池安裝部138的電池不同尺寸的另一個電池。
更詳細地說,所述電池支撐肋1382可以包括從一對空氣引導面1334向前方延伸的一對延伸部和在橫向上延伸並連接一對所述延伸部的連接部。
此外,所述連接部的一部分向前方彎曲並延伸,從而電池支撐肋1382可以包括第一電池支撐部1382a和第二電池支撐部1382b。更詳細地說,所述第一電池支撐部1382a可以用於支撐寬度相對較寬且厚度相對較薄的電池,所述第二電池支撐部1382b可以用於支撐寬度相對較窄且厚度相對較厚的電池。
所述第二電池支撐部1382b可以由構成第一電池支撐部1382a的連接部的一部分向前方彎曲多次而形成。或者,尺寸相對較小的「n」形狀的第二電池支撐部1382b可以從尺寸相對較大的「n」形狀的第一電池支撐部1382a的前面凸出形成。
從對應於電池安裝部138的下側的面罩部131的前面向前方凸出有排氣流路引導件136。更詳細地說,所述排氣流路引導件136形成在電池安裝部138的下側,使得安裝於電池安裝部138的電池20 的下端部由排氣流路引導件136的頂面支撐。因此,能夠防止電池20在插入到電池安裝部138的狀態下受重力而向下側脫落的現象。
所述排氣流路引導件136可以形成大致呈隧道形狀的縱截面,在對應於排氣流路引導件136的內側的面罩部131可以形成有前面排氣口1361。
所述前面排氣口1361和所述底面排氣口1362中的至少一個可以形成為被複數個格柵或分隔肋劃分為複數個小排氣口的排氣格柵的形式。此外,所述前面排氣口1361可以由所述排氣閥21選擇性地開閉。
在面罩部131的前面的中央上端形成有上部磁鐵安裝部134,在面罩部131的前面下端形成有一對下部磁鐵安裝部135。
更詳細地說,所述下部磁鐵安裝部135分別形成在排氣流路引導件136的左側邊緣和右側邊緣。此外,安裝於下部磁鐵安裝部135的磁鐵被從前本體12的背面凸出的一對磁鐵按壓肋126(參照圖5)按壓。
後本體13的左側端部和右側端部分別形成有掛帶連接部137。更詳細地說,所述掛帶連接部137是用於連接掛在使用者的耳部或圍繞使用者的後腦部的掛帶或帶的端部的部分。所述掛帶連接部137分別形成在後本體13的左側端上部和下部、右側端上部和下部。
一對掛帶中的任意一個的兩端部可以分別與設置在左側上端和下端的掛帶連接部137連接,而另一個的兩端部可以分別與設置在右側上端和下端的掛帶連接部137連接。這樣,可以使一對所述掛帶分別掛到使用者的兩側耳部。
作為另一種方法,一對掛帶中的任意一個的兩端部可以分別與設置在左側上端和右側上端的掛帶連接部137連接,而另一個的兩端部可以分別與設置在左側下端和右側下端的掛帶連接部137連接。這樣,一對所述掛帶可以圍繞使用者的後腦部。
四個所述掛帶連接部137中的每一個包括:掛帶槽1373,從後部本體13的前面凹入,並在橫向(後本體的寬度方向)上延伸;掛帶孔1374,形成在掛帶槽1373的任一點處;掛帶桿1372,連接掛帶槽1373的頂面和底面;以及呈桶狀的防水肋1371,從對應於掛帶孔1374的邊緣的後本體13的背面延伸。
另一方面,在後本體13的前面形成有主控制模組安裝部139。
更詳細地說,所述主控制模組安裝部139包括:從面罩部131的前面向前方凸出的基板固定鈎1391;以及支撐所述主控制模組15的背面的基板安置肋1393和基板支撐肋1392。
更詳細地說,所述基板固定鈎1391可以包括:位於容納部133 的上側的一對第一基板固定鈎1391a;以及位於相向的一對容納部133 之間的一對第二基板固定鈎1391b。
一對第一基板固定鈎1391a可以配置在從左側容納部的頂面向上側隔開的位置和從右側容納部的頂面向上側隔開的位置。一對第一基板固定鈎1391a用於固定主控制模組15的左側和右側端部。
另外,一對第二基板固定鈎1391b可以分別位於對應於一對容納部133的內側上端的位置。更詳細地說,一對第二基板固定鈎1391b中的任意一個可以形成在右側容納部的上側邊角與面罩部131的前面相交的位置。此外,一對第二基板固定鈎1391b中的另一個可以形成在左側容納部的上側邊角與面罩部131的前面相交的位置。
一對第二基板固定鈎1391b用於固定構成主控制模組15的控制基板的下端部。
此外,基板安置肋1393可以從對應於一對第二基板固定鈎1391b之間的面罩部131的前面凸出,以支撐構成主控制模組15的控制基板的下端部的背面。
另外,主控制模組15的上端部的背面可以由上部磁鐵安裝部134的前端部支撐。所述主控制模組15通過所述上部磁鐵安裝部134和基板安置肋1393處於與面罩部131隔開的狀態,並且,具有通過基板固定鈎1391穩定地結合於後本體13而不晃動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面罩部131的前面的上部中央可以形成有壓力感測器安裝部(或呼吸感測器安裝部)130。安裝於所述壓力感測器安裝部130的壓力感測器(後述)感測限定在面罩14的內側的呼吸空間內部的壓力。亦即,可以根據呼吸空間內部的壓力變化來判斷使用者目前是在吸氣還是呼氣。所述壓力感測器也可以定義為呼吸感測器,即使術語不同,也應該理解為是執行相同功能的感測器。
所述壓力感測器安裝部130提供在後本體13的前面,如果主控制模組15安裝到主控制模組安裝部139,則壓力感測器安裝部130將位於安裝在主控制模組15的背面的壓力感測器(或呼吸感測器)所在的位置。因此,如果主控制模組15安裝到主控制模組安裝部139,則所述壓力感測器容納於壓力感測器安裝部130內。此外,所述壓力感測器安裝部130的前端部緊貼於主控制模組15的控制基板的背面。
另外,界定壓力感測器安裝部130的底部的部分向後本體13的後方凸出,並且,在向後方凸出的部分的底面上形成有通孔1301。通過所述通孔 1301,由後本體13的背面和面罩14界定的呼吸空間與壓力感測器安裝部130的內部空間彼此連通。因此,使用者呼氣時產生的空氣的一部分通過通孔1301流入壓力感測器安裝部130的內部空間。此外,由容納於壓力感測器安裝部130的所述壓力感測器感測所述壓力感測器安裝部130內部的壓力。此外,感測到的壓力值被發送到主控制模組15的微電腦(如後所述),從而判斷使用者的呼吸狀態。
另一方面,在對應於上部磁鐵安裝部134的正背面的後本體13的背面和對應於一對下部磁鐵安裝部135的正背面的後本體13的背面分別形成有磁鐵安裝槽1314。
所述磁鐵安裝槽1314包括:形成在上部磁鐵安裝部134的正背面的第一磁鐵安裝槽1311;以及形成在下部磁鐵安裝部135的正背面的第二磁鐵安裝槽1312和第三磁鐵安裝槽1313。
在磁力的作用下,安裝於面罩14的三個磁鐵分別附著到第一磁鐵安裝槽1311至第三磁鐵安裝槽1313。此外,如果使用者以大於所述磁力的力拉動面罩14,則所述面罩14可以容易地從後本體13分離。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構成容納部133的安置面1331可以形成有風扇安裝孔1336。此外,在從風扇安裝孔1336向安置面1331的外側邊緣隔開的位置處形成有一個或複數個流動引導件緊固孔1331a。所述流動引導件32藉由貫穿所述流動引導件緊固孔1331a 的緊固構件來固定於容納部133。
此外,流動引導件鈎1339和過濾器鈎1338分別在構成容納部133的緊固面1335形成為在前後方向上隔開。所述流動引導件鈎1339 位於比過濾器鈎1338更靠近安置面1331的位置。
此外,在對應於過濾器鈎1338的後方的後本體13的背面側端形成有卡定槽1337。更詳細地說,可以在熔接部132和緊固面1335相交的位置形成有所述卡定槽1337。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橫剖視圖;圖9是所述口罩裝置的縱剖視圖。
參照圖8和圖9,如果使用者按壓電源按鈕而使風扇模組31運轉,則外部空氣通過形成在口罩裝置10的背面左側和右側的吸入格柵343(或吸入口)流入到口罩裝置10的內部。
經由吸入格柵343流入的外部空氣在通過過濾器33的同時被淨化。此外,通過了過濾器33的空氣沿風扇模組31的軸向被吸入,然後沿徑向來排出。
如圖8所示,風扇模組31的前面安置於安置面1331,所述風扇模組31的背面敞開。此外,敞開的風扇模組31的背面被流動引導件32遮蔽,在流動引導件32形成有作為風扇模組31的入口的連通孔。通過了過濾器33的空氣穿過所述連通孔而流入到所述風扇內部。
另外,在流動引導件32的側面與空氣引導面1334之間界定空氣通道102。此外,所述空氣通道102的入口與所述風扇模組31的出口(或排出口)連通,而所述空氣通道102的出口與所述排出口101連通。
此外,所述排出口101位於由面罩14和後本體13的背面界定的呼吸空間中。因此,通過風扇模組31吸入的外部空氣被排出到所述呼吸空間,以供使用者能夠吸入。
所述空氣引導面1334形成為從風扇模組31的出口朝排出口101平緩地呈圓弧,使得沿風扇模組31的徑向被排出的空氣在朝排出口101流動的過程中流動方向沒有急劇的轉換。
尤其是,在離心風扇的情況下,沿軸向吸入並沿徑向排出是由呈圓錐形(cone)或截圓錐形(truncated cone)的輪轂的形狀引起的。亦即,沿離心風扇的軸向吸入的氣流方向沿著所述輪轂的呈圓弧的面平緩地轉換為90度。
在此,由於構成風扇模組31的輪轂的圓弧方向和空氣引導面1334的圓弧方向相同,因此,吸入到風扇模組31的空氣僅向一個方向平緩地進行流動轉換。
如果吸入格柵343形成於前本體12,則風扇模組31的入口朝向前本體 12,其結果,構成風扇模組的輪轂的圓弧方向與空氣引導面1334的圓弧方向相反。因此,從風扇模組31排出的空氣與對應於空氣通道102的入口的空氣引導面1334的起始部分碰撞而產生流動阻力和流動噪音。
亦即,沿風扇模組31的軸向吸入的空氣實質上形成「S」形狀的流動,從而與形成「C」或「n」形狀的流動的本發明的結構相比,產生更多的流動損失。
另一方面,使用者呼氣時通過使用者的嘴部和鼻部排出的空氣聚集到所述呼吸空間。此外,聚集到所述呼吸空間的空氣的極少一部分穿過通孔1301流入到壓力感測器安裝部130內部。
此外,聚集到所述呼吸空間的空氣的大部分下降並通過前面排氣口1361和底面排氣口1362 排出到外部。在此,在使用者呼氣時產生的空氣的壓力的作用下,所述排氣閥21向前方彎曲,從而使前面排氣口1361開放。此外,當使用者吸氣時,所述呼吸空間內部的壓力低於大氣壓,所述排氣閥21返回到原位,從而遮蔽前面排氣口1361。
圖10是顯示過濾器殼體的結合結構之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局部背面立體圖。
參照圖10,如上所述,構成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10的空氣淨化模組30包括過濾器殼體34、過濾器33、流動引導件32 、以及風扇模組31。
尤其,所述過濾器殼體34的一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結合於後本體13,使得過濾器33的更換能夠容易地進行。
在構成容納部133的緊固面1335 可以凸出形成有過濾器鈎1338和流動引導件鈎1339,所述過濾器殼體34的端部與過濾器鈎1338 結合,所述流動引導件32的端部與流動引導件鈎1339結合。
另外,如果流動引導件安置於容納部133,且過濾器殼體34與容納部133的頂面1332和底面 1333結合,則用於吸入外部空氣的吸入口和用於排出外部空氣的排出口101被分開,並且在容納部133內部形成所述空氣通道102。
以下,將參照附圖對所述過濾器殼體34的結構和功能進行詳細說明。
圖11是構成本發明實施例的空氣淨化模組的過濾器殼體的前面立體圖;圖12是所述過濾器殼體的背面立體圖。
參照圖11和圖12,所述過濾器殼體34的前面面向安置於流動引導件32的背面的過濾器33的背面,過濾器殼體34的背面形成口罩本體11的背面的一部分。亦即,如果使用者配戴口罩裝置10,則所述過濾器殼體34 的背面面向使用者的面部。
更詳細地說,所述過濾器殼體34包括:圍繞過濾器33的三個側面的過濾器框架341;以及形成在所述過濾器框架341的背面的過濾器蓋342。
所述過濾器蓋342可以由格柵形成部342a和延伸部342b構成,所述吸入格柵343形成在格柵形成部342a,所述過濾器框架341在格柵形成部342a 的前面延伸,所述延伸部342b從格柵形成部342a的一側端部延伸。
所述延伸部342b可以與口罩本體11的背面輪廓相對應地形成為平緩地呈圓弧。在延伸部342b的端部可以形成有卡定槽3421。如果關閉所述過濾器蓋342,則卡定槽3421與形成於後本體13的側端部的卡定槽1337相配合。
另外,在延伸部342b的前面中央凸出有緊固鈎344。如果關閉過濾器蓋342,則緊固鈎344鈎掛於過濾器鈎1338,使得過濾器蓋342固定結合於後本體13。
在所述過濾器殼體34的內側端部凸出有鉸鏈346。
更詳細地說,所述過濾器框架341包括:側面框架3411,從所述格柵形成部342a的一側端部前面向前方延伸;頂面框架3412,從所述格柵形成部342a的上端部前面向前方延伸;以及底面框架3413,從所述格柵形成部342a的下端部前面向前方延伸。因此,只有過濾器33的三個側面被過濾器框架341圍繞。
與上述示例不同,所述緊固鈎344也可以具有從所述側面框架3411延伸的結構。
另外,所述側面框架3411可以是將過濾器蓋342分為格柵形成部342a 和延伸部342b 的邊界面。
在頂面框架3412和底面框架3413的一端部連接有所述側面框架3411,在另一端部分別連接有鉸鏈346。分別從頂面框架3412和底面框架3413延伸的一對鉸鏈346位於同一條線上,以作為過濾器殼體 34的旋轉軸。
另一方面,在格柵形成部342a形成有吸入格柵343,所述吸入格柵343可以由複數個吸入縫3431和複數個分隔肋3432構成。複數個所述吸入縫和分隔肋3432可以被一個或複數個加強肋3422劃分成複數個吸入區域。
作為一示例,通過一個加強肋3422,所述吸入格柵343可以分為上部吸入格柵(上部吸入區域)和下部吸入格柵(下部吸入區域)。作為另一示例,通過兩個平行的加強肋3422,所述吸入格柵343可以分為上部吸入格柵、中部吸入格柵(中部吸入區域)以及下部吸入格柵。
如上所述,所述吸入格柵343可以由形成於格柵形成部 342a的一個大的吸入口被複數個分隔肋3432 劃分為複數個細長的吸入縫3431而形成。
或者,所述吸入格柵343可以通過在格柵形成部342a以預定間隔切開而形成複數個吸入縫3431。
需要再次明確的是,在本發明中,口罩裝置10的吸入口或口罩本體11的吸入口應該解釋為表示所述吸入格柵343。
另一方面,在格柵形成部342a的前面邊緣(具體而言,在頂面框架3412和格柵形成部342a交叉的位置以及底面框架3413和格柵形成部342a交叉的位置)可以凸出有複數個過濾器按壓肋345。
複數個過濾器按壓肋345通過按壓安置於流動引導件32的過濾器33的背面邊緣,以用於防止過濾器33晃動。
圖13是沿圖12之13-13線剖開的過濾器殼體的剖視圖。
參照圖13,在過濾器蓋342的格柵形成部342a 形成有吸入格柵343,所述吸入格柵343包括複數個吸入縫3431和複數個分隔肋3432。
更詳細地說,從過濾功能和過濾器的壽命方面考慮,較佳使通過吸入格柵343被吸入到過濾器33側的外部空氣均勻地經由整個區域通過,而不是集中於過濾器33的特定區域通過。
在外部空氣僅通過過濾器33的特定區域的情況下,異物僅積聚在相應的通過區域,從而降低了過濾功能而產生縮短過濾器更換週期的問題。
為了防止這種問題,有必要使通過吸入格柵343的外部空氣盡可能均勻地分散到過濾器33的整個區域。為此,可以不同地設計構成吸入格柵343的分隔肋3432的傾斜度。
更詳細地說,所述分隔肋3432中的每一個可以定義為包括形成口罩本體11的背面的一部分的入口面、對應於所述入口面的相反面的出口面、第一側面以及第二側面。
所述第二側面可以理解為表示比所述第一側面更靠近外側,亦即更靠近延伸部342b的一側的側面。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側面和所述第二側面分別相對於與所述入口面或出口面正交的線L(以下稱為基準線)傾斜一預定角度。此外,將由所述第一側面與所述基準線L構成的第一傾斜角θ1和由所述第二側面與所述基準線L構成的第二傾斜角θ2設定為彼此不同。作為一示例,第一傾斜角θ1可以設定為大於第二傾斜角θ2。
另外,與複數個所述分隔肋3432中的每一個相對應的複數個第一傾斜角θ1可以設計為隨著遠離延伸部342b逐漸增大。這也可以相同地適用於複數個所述第二傾斜角θ2。
另外,彼此相鄰的分隔肋3432中的任意一個的第一傾斜角和面向所述第一傾斜角的另一個第二傾斜角可以設計為相同。換言之,彼此相鄰的分隔肋3432的面向彼此的兩個側面可以設計為彼此平行。這表示形成在相鄰的分隔肋3432之間的吸入縫3431的寬度設計為在空氣的流入方向上恆定。
然而,由於傾斜角的大小隨著遠離延伸部342b而逐漸增大,因此,所述吸入縫3431與所述基準線L之間的角度逐漸增大。
根據這種吸入口結構,具有通過吸入縫3431的外部空氣在與過濾器33的整個表面均勻地碰撞的同時通過的效果。
圖14是顯示構成本發明實施例的空氣淨化模組的風扇模組安裝於後本體的容納部的狀態的口罩裝置的局部立體圖;圖15是所述風扇模組的剖視圖;圖16是構成風扇模組的風扇殼體的立體圖。
參照圖14至圖16,本發明實施例的空氣淨化模組30包括風扇模組31。
更詳細地說,所述風扇模組31包括:風扇殼體311;風扇312,安裝在風扇殼體311內;以及馬達313,用於使風扇312旋轉。此外,所述風扇殼體311包括:基座3111,安置在所述容納部133的安置面1331上;以及護套3112,從所述基座3111的邊緣凸出一預定高度。所述護套3112沿著所述3111的邊緣圍繞,其中間部分沿著風扇312的外圍呈圓弧地延伸。
所述護套3112從基座3111的一端部的一側邊緣以直線延伸,並從某一位置沿著風扇312 的外圍以預定曲率呈弧形延伸,然後以直線延伸至基座3111的一端部的另一側邊緣。通過所述護套3112與基座3111的結合,在風扇殼體311的一端部形成有出口3113。
在基座3111形成有圓形的馬達安置部3111a,所述馬達安置部3111a插入形成於安置面1331的風扇安裝孔1336中。
另外,在基座3111的另一端部的兩側邊角分別形成有凸台貫通孔3111b。在此,所述基座3111的另一端部定義為形成有出口3113的一端部的相對側端部。
由於護套3112在基座3111的另一端部沿著風扇312的外圍呈圓弧地形成為圓弧形狀,因此,在基座3111的另一端部的兩個邊角形成有足以形成所述凸台貫通孔3111b的可用空間。
對應於基座3111的相對面的風扇殼體311的頂面呈開口,開口的風扇殼體311的頂面被後述的流動引導件32遮蔽。因此,由基座3111、護套3112以及流動引導件32來完成具有完整的正四邊形形狀的所述出口3113。
另一方面,所述風扇312包括:輪轂3121,與所述馬達313的旋轉軸3131連接;以及複數個葉片3122,從所述輪轂3121的頂面延伸,並在輪轂3121的圓周方向上隔開一預定間隔排列。
所述輪轂3121具有以預定曲率呈凹入的圓弧的流動轉換面3121a,以引導沿旋轉軸3131方向吸入的空氣沿風扇312的徑向排出。
所述流動轉換面3121a可以從插入有所述旋轉軸3131的風扇312的中心開始,或者,如圖所示,也可以從與風扇312的中心向徑向隔開一預定間隔的位置開始。在該情況下,從風扇312的中心至流動轉換面3121a的起點可以形成平坦的面。
在能夠使風扇312的厚度足夠厚的條件下,可以使所述流動轉換面3121a從盡可能靠近風扇312的中心的位置開始,但是,在如本發明情況的需要盡可能使用扁平的風扇的條件下,應該使所述流動轉換面3121a從與風扇312的中心隔開的位置開始,其結果,只能縮短流動轉換面3121a 的長度。
另一方面,所述葉片3122的最大高度可以設計為與風扇312的厚度相對應。此外,所述葉片3122的外徑可以設計為等於或大於輪轂3121的外徑。
當風扇模組31安裝到容納部133時,則旋轉軸3131從前本體12向後本體13延伸,外部空氣沿與旋轉軸3131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吸入,並沿著輪轂3121的表面向徑向移動,從而被引導到出口3113。
所述馬達安置部3111a通過成型製程從形成有護套3112的基座3111的一面向另一面側凸出。因此,主要通過將馬達安置部3111a插入形成於容納部133的風扇安裝孔1336中來防止晃動。此外,利用穿過凸台貫通孔3111b的緊固構件來進一步防止晃動。
圖17是顯示後本體的容納部的底面結構的口罩裝置的局部立體圖;圖18是顯示所述容納部的頂面結構的口罩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參照圖17和圖18,在構成容納部133的安置面安置有風扇模組31的基座3111,對應於所述基座3111 的相對面的風扇模組31的呈開口的面朝向後本體13的後方。在該狀態下,安裝流動引導件32,以遮蔽風扇模組31的呈開口的面,所述風扇模組31的出口3113朝向容納部133的空氣引導面1334。
更詳細地說,在容納部133的頂面1332和底面1333各自形成有安裝引導件1332a、固定引導件1332b以及鉸鏈孔1332c。
所述安裝引導件1332a以從口罩本體11的背面向前面方向延伸一預定長度的肋的形式提供。所述固定引導件1332b以從與安裝引導件1332a向口罩本體11的中心方向隔開的位置凸出的凸起的形式提供。
另外,所述鉸鏈孔1332c在從安裝引導件1332a向口罩本體11的側端部隔開的位置處以長孔的形式提供。所述鉸鏈孔1332c是用於插入過濾器殼體34的鉸鏈346的孔,其可以形成為非圓形形狀,作為一示例,可以形成為橢圓形狀。
另外,隨著接近口罩本體11的側端部,所述鉸鏈孔1332c可以逐漸向靠近口罩本體11的背面的方向延伸。亦即,在設計橢圓形的鉸鏈孔1332c時,從靠近口罩本體11的中心的鉸鏈孔1332c的一端部到口罩本體11的背面的距離可以設計為大於從靠近口罩本體11的側端部的鉸鏈孔1332c的另一端部到口罩本體11的背面的距離。
如圖10 所示,如此在於允許旋轉過濾器殼體34以分離過濾器33時,避免過濾器殼體34與流動引導件32的後凸緣325(參照圖19)產生干涉。
更詳細地說,在過濾器殼體34的緊固鈎344 與過濾器鈎1338分離的狀態下,當旋轉過濾器殼體34時,向口罩本體11的側端部拉動過濾器殼體34並使其旋轉。同時,過濾器殼體34的鉸鏈346從所述長孔形式的鉸鏈孔1332c的一端部向另一端部移動並旋轉。
根據這種本發明的鉸鏈孔1332c結構,與所述鉸鏈孔1332c為圓形的情況或所述鉸鏈孔1332c與口罩本體11的背面平行地延伸的情況相比,具有過濾器殼體34的旋轉量(或開放角度)更大的優點。其結果,具有能夠更加容易地進行過濾器33的安裝和分離的優點。
對所述安裝引導件1332a和固定引導件1332b的功能和效果的說明將在以下連同流動引導件的結構和功能一起更詳細地說明。
圖19是構成本發明實施例的空氣淨化模組的流動引導件的背面立體圖;圖20是所述流動引導件的前面立體圖;圖21是顯示所述流動引導件安裝於口罩本體的容納部的狀態的口罩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參照圖19至圖21,所述流動引導件32的前面定義為安置於風扇殼體311的面,所述流動引導件32的背面定義為安置有過濾器33的面。
更詳細地說,所述流動引導件32包括:安裝板321,覆蓋風扇殼體311的敞開的背面;通道凸緣324,從安裝板321的一端彎曲延伸;上凸緣 322,從安裝板321和通道凸緣324的上端彎曲延伸;下凸緣323,從安裝板321和通道凸緣324的下端彎曲延伸;以及後凸緣325,從通道凸緣324的端部沿與通道凸緣324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安裝板321的另一端緊貼於容納部133的緊固面1335。此外,在安裝板321形成有連通孔3211,所述連通孔 3211作為風扇模組31的入口。
所述上凸緣322包括安裝上凸緣3221和通道上凸緣3222。
所述安裝上凸緣3221從安裝板321的上端垂直地彎曲,並以預定的寬度延伸。所述通道上凸緣3222從通道凸緣324的上端垂直地彎曲,並以預定的寬度延伸。所述安裝上凸緣3221和通道上凸緣3222形成為一體並形成「L」形狀。
所述下凸緣323包括安裝下凸緣3231和通道下凸緣3232。
所述安裝下凸緣3231從安裝板321的下端垂直地彎曲,並以預定的寬度延伸。所述通道下凸緣3232從通道凸緣324的下端垂直地彎曲,並以預定的寬度延伸。
所述上凸緣322和下凸緣323具有以上下平分安裝板321 的線或面為基準對稱的形狀。
所述上凸緣322緊貼於容納部133的頂面1332,而下凸緣323緊貼於容納部133的底面1333。此外,當流動引導件32安置於容納部133時,則如圖8所示,通道凸緣324形成空氣通道102的背面,容納部133的空氣引導面1334形成空氣通道102的前面。
當流動引導件32安裝於容納部133時,則如圖10所示,所述後凸緣325形成口罩本體11的背面的一部分。此外,後凸緣325的一側端部與過濾器蓋342的側端部(具體而言,形成有鉸鏈346的一側的側端部)接觸,後凸緣325的另一側端部形成排出口101的側端部。
更詳細地說,定義為空氣通道102的出口端的所述排出口101可以理解為由構成容納部133的空氣引導面1334的端部和後凸緣325的另一側端部所界定。
另外,由安裝板321、通道凸緣324、上凸緣322、下凸緣323以及後凸緣325的一部分界定用於容納所述過濾器33的空間。具體而言,所述過濾器33的前面放置於安裝板321的背面,過濾器33的背面面向構成過濾器殼體34的過濾器蓋342。
尤其,上凸緣322和下凸緣323分別支撐過濾器33的四個側面中的上側面的一部分和下側面的一部分,以防止過濾器在使用者配戴口罩裝置10的狀態下上下晃動。
另外,所述通道凸緣324包括:過濾器支撐面3241,從安裝板321的側端部彎曲延伸並支撐過濾器33的側面的一部分;彎曲面3242,從過濾器支撐面3241的端部彎曲延伸;以及空氣引導面3243,從彎曲面3242的端部以預定曲率呈圓弧。
所述通道凸緣324的空氣引導面3243形成在面向構成容納部133的空氣引導面1334的位置,所述空氣通道102的前面和背面可以理解為由兩個空氣引導面3243、1334所界定。
藉由空氣引導面3243的呈圓弧的形狀,所述空氣通道102可以形成為隨著從與風扇模組31的出口連通的吸入口接近排出口101,其截面面積逐漸增加。
另一方面,在上凸緣322的通道上凸緣3222和下凸緣323的通道下凸緣3232各自形成有引導槽3201和固定槽3202。
所述引導槽3201從彎曲面3242形成至與後凸緣325向下側隔開的某個位置。當流動引導件32安裝於容納部133時,所述安裝引導件1332a滑動插入到引導槽3201中。
在此,所述安裝引導件1332a形成於流動引導件32的通道上凸緣3222,所述引導槽3201分別形成在容納部133的頂面1332和底面1333也無妨。
所述安裝引導件1332a插入引導槽3201中,因此能夠防止從風扇模組31排出到空氣通道102的空氣的一部分洩漏的現象。具體而言,防止了排出到空氣通道102的空氣的一部分通過容納部133的頂面1332與流動引導件32的上凸緣322之間的夾縫、以及容納部133的底面1333與流動引導件32的下凸緣323之間的夾縫洩漏的現象。
另外,所述固定引導件1332b與固定槽3202干涉配合,使得流動引導件32可以與容納部133不晃動地結合。當然,像安裝引導件1332a和引導槽3201那樣,所述固定引導件1332b和固定槽3202的位置彼此互換也無妨。
另一方面,在安裝板321的前面,亦即覆蓋風扇殼體311的敞開面的面上可以形成有風扇支撐肋3212。
更詳細地說,風扇支撐肋3212沿著構成風扇殼體311的護套3112的形狀凸出,並沿著護套3112的外側面延伸,從而能夠穩定地支撐風扇殼體311。所述連通孔3211形成在風扇支撐肋3212的內側區域。
另外,在對應於風扇支撐肋3212的外側區域的安裝板321的正面邊緣可以凸出有風扇固定凸台327。所述風扇固定凸台327可以包括形成在安裝板321的外側側端部的上側邊角的第一風扇固定凸台和形成在下側邊角的第二風扇固定凸台。所述安裝板321的外側側端部可以理解為表示緊貼於容納部133的緊固面1335的端部。
另外,在與風扇固定凸台327隔開的某個位置凸出有緊固凸台328。所述緊固凸台328可以理解為用於將流動引導件32固定到容納部133的安置面1331的裝置。
所述緊固凸台328可以包括:第一緊固凸台,形成在與第一風扇固定凸台隔開的位置;以及第二緊固凸台,形成在與第二風扇固定凸台隔開的位置。需要明確的是,所述緊固凸台328和風扇固定凸台327的數量不受限於所揭露的實施例。
另外,在與安裝板321的前面的外側邊緣(亦即安裝板321的外側側端部相鄰的區域)可以凸出形成有緊固鈎329。所述緊固鈎329鈎掛於在容納部133的緊固面1335上凸出的流動引導件鈎1339(參照圖10),以防止流動引導件32脫離。
在此,所述緊固鈎329、緊固凸台328以及風扇固定凸台327可以以上下平分所述安裝板321的線為基準對稱地形成。
圖22是顯示風扇模組和風扇固定凸台的結合結構的口罩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參照圖16、以及圖20至圖22,在構成風扇殼體311的基座3111的兩個邊角處形成有凸台貫通孔3111b。更詳細地說,所述凸台貫通孔3111b在形成有風扇模組31的出口3113的端部的相對側端部形成。
在風扇模組31安置於容納部133的安置面1331狀態下,如果將流動引導件32安裝到容納部133,則風扇固定凸台327插入所述凸台貫通孔3111b中。
圖23是顯示流動引導件和口罩本體的結合結構的口罩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參照圖7、圖20以及圖23,如果風扇模組31和流動引導件32依次安裝到容納部133,則從流動引導件32的前面凸出的緊固凸台328的端部與形成在容納部133的安置面1331的邊緣的流動引導件緊固孔1331a對齊。
在該狀態下,螺釘等緊固構件貫穿流動引導件緊固孔1331a並插入緊固凸台328中,使得流動引導件32被穩定地固定到容納部133。
更詳細地說,所述流動引導件32可以藉由緊固構件插入緊固凸台328中的結合、安裝引導件1332a與引導槽 3201之間的結合、以及固定引導件1332b與固定槽3202之間的結合,來與容納部133穩定地結合而不晃動。
圖24是顯示在具有背面吸入和背面排出結構之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中進行的氣流狀態的剖視圖。
參照圖 24,如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10,外部空氣的吸入和排出在口罩本體11的背面進行。此外,形成在口罩本體11的背面的吸入口可以以吸入格柵的形式提供。
更詳細地說,通過所述吸入格柵343的吸入縫3431吸入的外部空氣在分隔肋3432的側面的傾斜度的作用下傾斜地與過濾器33的背面碰撞,然後通過過濾器33。
在使用者配戴著口罩裝置10的狀態下,使用者的面部與吸入格柵343之間的間隔狹小。因此,在分隔肋3432的兩側面與背面正交的情況下,外部空氣的流動方向彎曲為90度,從而可能增加流動阻力。為了使這種流動阻力最小化,通過將分隔肋3432的側面設計成傾斜,能夠減小吸入外部空氣時產生的流動轉換角度,從而能夠減少流動阻力。
在具有吸入口形成在口罩本體的前面的結構的口罩裝置的情況下,雖然具有減少流動阻力的優點,但是由於吸入口直接暴露於外部,因此具有不美觀的缺點。不僅如此,在使用者走路或跑步的過程中,異物或飛蟲可能直接流入吸入口而堵塞過濾器的前面,因此具有縮短過濾器的壽命或縮短過濾器的更換週期的缺點。
另一方面,通過過濾器33的外部空氣沿風扇模組31的軸向被吸入之後,沿徑向轉換90度左右。在此,沿軸向吸入的氣流方向沿著輪轂3121的呈圓弧的表面平緩地轉換。
更詳細地說,沿風扇模組31的軸向吸入並沿徑向排出的空氣的流動軌跡可以用實線箭頭表示,所吸入的空氣的流動軌跡的曲率中心a1可以理解為位於口罩本體11的後側。
此外,離開風扇模組31的出口的空氣直接沿著空氣引導面1334被引導到排出口101。在此,所述空氣引導面1334也可以以預定曲率呈圓弧地形成,所述空氣引導面1334的曲率中心b也可以理解為位於口罩本體11的後側。通過風扇模組31的空氣的流動軌跡的曲率中心a1和空氣引導面1334的曲率中心b都位於口罩本體11的後側,因此,兩個曲率中心a1、b可以定義為位於同一區域。
如上所述,通過風扇模組31的空氣的流動軌跡和沿著空氣引導面1334排出的空氣的流動軌跡的曲率中心位於同一區域,因此,使空氣的流動平緩地朝一個方向彎曲,從而能夠使流動阻力和流動噪音最小化。
同時,在通過口罩本體11的前面吸入外部空氣的結構的情況下,風扇模組31的入口朝向口罩本體11的吸入口。
在這種結構中,通過風扇模組31的外部空氣的流動軌跡可以用虛線箭頭表示,通過口罩本體11的前面吸入的外部空氣的流動軌跡的曲率中心a2位於口罩本體11的外側,亦即口罩本體11的前方。
換言之,以口罩本體11為基準,通過風扇模組31的外部空氣的流動軌跡的曲率中心a2和沿著空氣引導面1334流動的外部空氣的流動軌跡的曲率中心b位於相反的區域。亦即,所吸入的外部空氣將以「S」形狀進行流動。
尤其,由於通過風扇模組31的空氣的流動轉換方向和沿著空氣引導面1334流動的空氣的流動轉換方向呈相反,因此,離開風扇模組31的出口的空氣與空氣引導面1334開始的部位碰撞。其結果,氣流的一部分在空氣通道102的入口處轉換為亂流,從而增加了流動阻力和流動噪音。
綜合言之,與習知的從口罩本體11的前面吸入外部空氣的口罩裝置相比,本發明之從口罩本體11的背面吸入外部空氣並排出到口罩本體11的背面的口罩裝置10具有能夠顯著降低流動阻力和流動噪音的優點。
圖25是顯示構成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口罩本體的前本體和後本體的結合結構的局部剖視圖。
參照圖6和圖25,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10包括口罩本體11,所述口罩本體11包括前本體12和後本體13。所述前本體12和後本體13可以是注塑成型的產品。
更詳細地說,在後本體13的前面邊緣彎曲形成有所述熔接部132。此外,沿著後本體13的底面邊緣形成的熔接部132的長度或寬度大於沿著後本體13的頂面和兩側面邊緣形成的熔接部132的長度或寬度。在此,所述熔接部132的長度或寬度可以理解為表示從後本體13的面罩部131到熔接部132的端部的距離。
此外,在沿著後本體13的底面邊緣形成的熔接部132可以形成有底面排氣口1362、端子插入口1323、按鈕孔1321以及指示器孔1322。
另外,在熔接部132的端部形成有用於安置前本體12的背面邊緣的安置部132a和用於支撐前本體12的端部的支撐部132b。
另外,在安置部132a和支撐部132b相交的交叉點處凹入形成有預定深度的深溝部132c。所述深溝部132c可以理解為一種排水道,其用於防止在前本體12和後本體13接觸的狀態下進行熱熔接時熔化的注塑物的一部分流出到結合面外而產生毛刺。
更詳細地說,如果在前本體12的背面安置於安置部132a,並且前部本體12的端部與支撐部132b接觸的狀態下施加用於熔接的熱量,則前本體12的邊緣的一部分和後本體13的熔接部132的一部分受熱而熔化,從而彼此接合。
此時,熔化的注塑物可能通過前本體12和後本體13的接觸面流出到外部。那麼,在前本體12和後本體13相結合的部位凸出毛刺並凝固,從而變得不整潔。
為了防止這種現象,所述深溝部132c形成為用於防止在熱熔接過程中變成膠狀的注塑物的一部分流出到外部。
如圖所示,所述深溝部132c可以從安置部132a和支撐部132b相交的邊角在與安置部132a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凹入預定深度而形成。
或者,所述深溝部132c可以從安置部132a和支撐部132b相交的邊角在與支撐部132b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凹入預定深度而形成。
或者,所述深溝部132c可以從安置部132a和支撐部132b相交的邊角在安置部132a的延長線與支撐部132b的延長線之間的任意方向上凹入預定深度而形成。
圖26是顯示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排氣閥結合結構的局部剖開立體圖;圖27是顯示所述排氣閥結合結構的口罩裝置的局部縱剖視圖。
參照圖4、圖26以及圖27,在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10的口罩本體11形成有用於將使用者呼出的空氣排出到口罩裝置的外部的排氣口。
更詳細地說,所述排氣口包括:前面排氣口1361,形成於後本體13的中央下端;以及底面排氣口1362,形成於沿著後本體13的面罩部131的下端彎曲延伸的熔接部132。在此,所述熔接部132中的形成有所述底面排氣口1362的部分可以定義為下部熔接部。
所述底面排氣口1362始終保持開放的狀態,而前面排氣口1361由所述排氣閥21 選擇性地開閉。
更詳細地說,排氣閥21配置在前面排氣口1361的前方,並安置於前面排氣口1361的前面邊緣。此外,當使用者吸氣時,隨著形成在面罩14的內側的呼吸空間的壓力變得低於大氣壓,所述排氣閥21遮蔽前面排氣口1361。相反地,當使用者呼氣時,隨著呼吸空間的壓力變得高於大氣壓,排氣閥21從前面排氣口1361的前面邊緣分離而使前面排氣口1361開放。
在前面排氣口1361的邊緣形成有從後本體13的面罩部131的前面凸出的閥安置肋1364,所述排氣閥21的背面邊緣安置於所述閥安置肋1364。在閥安置肋1364的內側空間形成有前面排氣口1361,所述前面排氣口1361 可以以被沿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延伸的複數個分隔肋劃分為複數個小排氣口的排氣格柵的形式提供。
另外,所述排氣閥21可以以能夠彎曲的葉瓣的形式提供,在從所述排氣閥21的上端向下側隔開的位置形成有貫通孔211。所述貫通孔211可以分別形成在排氣閥21的左側邊緣和右側邊緣。
另外,閥安置肋1364中的用於安置排氣閥21的上端部的部分可以定義為上部安置肋。所述上部安置肋的前面形成為以預定曲率凹入地彎曲或以預定角度傾斜,並且,在所述上部安置肋的前面安置有排氣閥21的背面的上端,因此可以定義為閥支撐面。
由於所述閥支撐面的上端比下端位於更前方,因此,如果將排氣閥21 安置於所述閥支撐面,則排氣閥21的下端可以完全緊貼於閥安置肋1364。亦即,從使用者吸氣開始到即將呼氣之前,整個排氣閥21可以保持完全緊貼於閥安置肋1364的狀態。
在此,所述閥支撐面的上端比下端位於更前方是指,從所述面罩部131的前面到所述閥支撐面的上端的水平距離大於從所述面罩部131的前面到所述閥支撐面的下端的水平距離。
如果所述閥支撐面形成垂直面,則可能發生排氣閥21的下端不能正常地安置於閥安置肋1364而分開的現象。
另外,在閥安置肋1364的前面的左側邊緣和右側邊緣分別凸出有閥支撐凸起1363。此外,所述閥支撐凸起1363貫穿排氣閥21的貫通孔211,使得排氣閥21安裝到前面排氣口1361。
此外,在排氣閥21安置於所述上部安置肋的閥支撐面的狀態下,如果前本體12與後本體13的前面結合,則從前本體12的背面凸出的閥支撐肋121(參照圖5)按壓所述排氣閥21。
亦即,閥支撐肋121按壓排氣閥21的前面,使得排氣閥21的背面的上端緊貼於所述閥支撐面。其結果,隨著排氣閥21以呈圓弧的形式彎曲,排氣閥21的背面下端部也緊貼於閥安置肋1364。
在此,所述前面排氣口1361的遮蔽性能與排氣閥21的背面的下端緊貼於閥安置肋1364的前面的緊貼程度成正比。所述前面排氣口1361的開放性能與排氣閥21的彎曲量成正比。
為了使前面排氣口1361的遮蔽性能和開放性能全部被提高,可以將閥支撐凸起1363設計成形成在低於所述上部安置肋的位置。
更詳細地說,通過使經過所述上部安置肋的前面和所述閥支撐肋121的底面的水平線L1位於經過閥支撐凸起1363的下端的水平線L2的上側,可以設計成隔開預定的間隔g。亦即,所述閥支撐凸起1363位於閥支撐肋121的底面的下方,因此,閥支撐肋121的端部與排氣閥21的前面接觸的位置高於閥支撐凸起1363的下端所在的位置。
當設計成閥支撐肋121的端部和排氣閥21的接觸位置位於閥支撐凸起1363的下端的下側A時,由呼氣壓力(exhalation pressure)P 產生的排氣閥21的彎曲量G1小於本發明結構中的排氣閥21的彎曲量G2。
換言之,固定排氣閥21的固定位置距離排氣閥21的中心越遠,則排氣閥21的彎曲量越大,從而增加前面排氣口1361的開放量。
10:口罩裝置 101:排出口 102:空氣通道 11:口罩本體 12:前本體 121:閥支撐肋 122:支撐肋 123:揚聲器孔 124:固定肋 125:基板固定肋 126:磁鐵按壓肋 127:基板按壓肋 13:後本體 130:壓力感測器安裝部 1301:通孔 131:面罩部 1311:第一磁鐵安裝槽 1312:第二磁鐵安裝槽 1313:第三磁鐵安裝槽 132:熔接部 1314:磁鐵安裝槽 1315:基板插入肋 132:熔接部 132a:安置部 132b:支撐部 132c:深溝部 1321:按鈕孔 1322:指示器孔 1323:端子插入口 133:容納部 1331:安置面 1331a:流動引導件緊固孔 1332:頂面 1332a:安裝引導件 1332b:固定引導件 1332c:鉸鏈孔 1333:底面 1334:空氣引導面 1335:緊固面 1336:風扇安裝孔 1337:卡定槽 1338:過濾器鈎 1339:流動引導件鈎 134:上部磁鐵安裝部 135:下部磁鐵安裝部 136:排氣流路引導件 1361:前面排氣口 1362:底面排氣口 1363:支撐凸起 1364:閥安置肋 137:掛帶連接部 1371:防水肋 1372:掛帶桿 1373:掛帶槽 1374:掛帶孔 138:電池安裝部 1381:電池安置肋 1382:電池支撐肋 1382a:第一電池支撐部 1382b:第二電池支撐部 139:主控制模組安裝部 1391:基板固定鈎 1391a:第一基板固定鈎 1391b:第二基板固定鈎 1392:基板支撐肋 1393:基板安置肋 14:面罩 15:主控制模組 16:電源模組 17:無線通訊模組 18:指示器模組 19:揚聲器模組 20:電池 21:排氣閥 211:貫通孔 30:空氣淨化模組 31:風扇模組 311:風扇殼體 3111:基座 3111a:馬達安置部 3111b:凸台貫通孔 3112:護套 3113:出口 312:風扇 3121:輪軗 3121a:流動轉換面 3122:葉片 313:馬達 3131:旋轉軸 32:流動引導件 3201:引導槽 3202:固定槽 321:安裝板 3211:連通孔 3212:風扇支撐肋 322:上凸緣 3221:安裝上凸緣 3222:通道上凸緣 323:下凸緣 3231:安裝下凸緣 3232:通道下凸緣 324:通道凸緣 3241:過濾器支撐面 3242:彎曲面 3243:空氣引導面 325:後凸緣 327:風扇固定凸台 328:緊固凸台 329:緊固鈎 33:過濾器 34:過濾器殼體 341:過濾器框架 3411:側面框架 3412:頂面框架 3413:底面框架 342:過濾器蓋 342a:格柵形成部 342b:延伸部 3421:卡定槽 3422:加強肋 343:吸入格柵 3431:吸入縫 3432:分隔肋 344:緊固鈎 345:過濾器按壓肋 346:鉸鏈 A:下側 L:基準線 L1,L2:水平線 θ1:第一傾斜角 θ2:第二傾斜角 a1:空氣的流動軌跡的曲率中心(曲率中心) a2:外部空氣的流動軌跡的曲率中心(曲率中心) b:空氣引導面的曲率中心(曲率中心) g:間隔 P:呼氣壓力 G1,G2:彎曲量
圖1 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前視圖; 圖2 是所述口罩裝置的背面立體圖; 圖3 是所述口罩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4 是分離了前本體的口罩裝置的前面立體圖; 圖5 是構成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前本體的背面立體圖; 圖6 是構成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後本體的前面立體圖; 圖7 是所述後本體的背面立體圖; 圖8 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橫剖視圖; 圖9 是所述口罩裝置的縱剖視圖; 圖10 是顯示過濾器殼體的結合結構之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局部背面立體圖; 圖11 是構成本發明實施例的空氣淨化模組的過濾器殼體的前面立體圖; 圖12 是所述過濾器殼體的背面立體圖; 圖13 是沿圖12 之13-13 線剖開的過濾器殼體的剖視圖; 圖 14 是顯示構成本發明實施例的空氣淨化模組的風扇模組安裝於後本體的容納部的狀態的口罩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圖15 是所述風扇模組的剖視圖; 圖16 是構成風扇模組的風扇殼體的立體圖; 圖17 是顯示後本體的容納部的底面結構的口罩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圖18 是顯示所述容納部的頂面結構的口罩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圖19 是構成本發明實施例的空氣淨化模組的流動引導件的背面立體圖; 圖20 是所述流動引導件的前面立體圖; 圖21 是顯示所述流動引導件安裝於口罩本體的容納部的狀態的口罩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圖 22 是顯示風扇模組和風扇固定凸台的結合結構的口罩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23 是顯示流動引導件和口罩本體的結合結構的口罩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24 是顯示在具有背面吸入和背面排出結構之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中進行的氣流狀態的剖視圖; 圖25 是顯示構成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口罩本體的前本體和後本體的結合結構的局部剖視圖; 圖26 是顯示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排氣閥結合結構的局部剖開立體圖;以及 圖27 是顯示所述排氣閥結合結構的口罩裝置的局部縱剖視圖。
13:後本體
130:壓力感測器安裝部
131:面罩部
132:熔接部
1321:按鈕孔
1322:指示器孔
1323:端子插入口
133:容納部
1331:安置面
1332:頂面
1333:底面
1334:空氣引導面
1335:緊固面
1336:風扇安裝孔
134:上部磁鐵安裝部
135:下部磁鐵安裝部
136:排氣流路引導件
1361:前面排氣口
1362:底面排氣口
1371:防水肋
138:電池安裝部
1381:電池安置肋
1382:電池支撐肋
1382a:第一電池支撐部
1382b:第二電池支撐部
139:主控制模組安裝部
1391:基板固定鈎
1391a:第一基板固定鈎
1391b:第二基板固定鈎
1392:基板支撐肋
1393:基板安置肋

Claims (15)

  1. 一種口罩裝置,包括: 一口罩本體,包括一後本體和與所述後本體的前面結合的一前本體,並且所述口罩本體形成有一吸入口和一排出口; 一面罩,結合於所述後本體的背面以與使用者的面部緊貼,在所述面罩的內側形成有一呼吸空間;以及 一空氣淨化模組,安裝於所述後本體,以淨化流入到所述吸入口的外部空氣並供應到所述呼吸空間, 其中,所述口罩本體包括: 一容納部,由所述後本體的一部分向所述前本體凸出而形成用於容納所述空氣淨化模組的空間, 其中,所述吸入口和所述排出口分別形成在所述口罩本體的背面,使得外部空氣通過所述口罩本體的背面被吸入,並且吸入的所述外部空氣通過所述口罩本體的背面供應到所述呼吸空間,以及 其中,所述排出口形成在從所述吸入口向所述後本體的中心隔開一預定間隔的位置。
  2. 根據請求項1 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容納部包括: 一緊固面,從所述後本體的側端部向前方延伸; 一安置面,從所述緊固面的端部向所述後本體的中心方向延伸; 一空氣引導面,連接所述安置面的端部和所述後本體的前面; 一頂面,將所述緊固面、所述安置面以及所述空氣引導面的上端與所述後本體的前面連接;以及 一底面,將所述緊固面、所述安置面以及所述空氣引導面的下端與所述後本體的前面連接。
  3. 根據請求項2 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空氣淨化模組至少包括: 一風扇模組,具有一前面,所述前面放置於所述安置面,並通過其背面吸入空氣;以及 一過濾器,放置在所述風扇模組的背面,使通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氣以經過淨化的狀態被吸入所述風扇模組中, 其中,所述風扇模組是一離心風扇,以沿軸向吸入空氣並沿徑向排出所述空氣。
  4. 根據請求項3 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風扇模組的一入口面向所述過濾器的前面,所述口罩本體的所述吸入口面向所述過濾器的背面, 其中,當所述空氣淨化模組安裝到所述容納部時,由所述空氣淨化模組的側面和所述空氣引導面界定一空氣通道, 其中,所述空氣通道的一入口端與所述風扇模組的一出口連通,以及 其中,所述空氣通道的一出口端與所述口罩本體的所述排出口連通。
  5. 根據請求項4 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空氣淨化模組還包括一流動引導件,所述流動引導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風扇模組與所述過濾器之間。
  6. 根據請求項5 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風扇模組的背面敞開, 其中,所述風扇模組的背面被所述流動引導件遮蔽,以及 其中,在所述流動引導件形成有定義為所述風扇模組的入口的一連通孔。
  7. 根據請求項6 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流動引導件至少包括: 一安裝板,形成有所述風扇模組的入口;以及 一通道凸緣,從所述安裝板的一側端彎曲延伸。
  8. 根據請求項7 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空氣通道由所述空氣引導面、所述通道凸緣、所述容納部的頂面以及所述容納部的底面界定。
  9. 根據請求項8 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至少所述空氣引導面從所述風扇模組的出口朝所述口罩本體的所述排出口延伸,並形成為朝所述前本體凸出地呈圓弧。
  10. 根據請求項9 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通道凸緣包括一空氣引導面,所述通道凸緣的所述空氣引導面從面向所述口罩本體的所述空氣引導面的一側朝所述口罩本體的所述排出口延伸,並形成為朝所述前本體凸出地呈圓弧。
  11. 根據請求項5 所述的口罩裝置,還包括一過濾器殼體,所述過濾器殼體安裝於所述後本體,以覆蓋所述過濾器的背面。
  12. 根據請求項11 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口罩本體的所述吸入口形成於所述過濾器殼體,以及 其中,所述口罩本體的所述吸入口以包括複數個吸入縫和複數個分隔肋的吸入格柵的形式提供。
  13. 根據請求項1 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口罩本體的所述吸入口位於所述呼吸空間的外側,所述口罩本體的所述排出口位於所述呼吸空間的內側,以防止吸入的所述外部空氣與所述使用者的呼氣混合。
  14. 根據請求項1 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容納部包括: 一左側容納部,形成在所述後本體的中心的左側;以及 一右側容納部,形成在所述後本體的中心的右側, 其中,所述空氣淨化模組分別安裝於所述左側容納部和所述右側容納部。
  15. 根據請求項14 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在所述後本體的中央形成有一排氣口,所述排氣口位於所述左側容納部和所述右側容納部的下側。
TW111101473A 2021-07-19 2022-01-13 口罩裝置 TWI7951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93945 2021-07-19
KR1020210093945A KR102542490B1 (ko) 2021-07-19 2021-07-19 마스크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4560A true TW202304560A (zh) 2023-02-01
TWI795168B TWI795168B (zh) 2023-03-01

Family

ID=79185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1473A TWI795168B (zh) 2021-07-19 2022-01-13 口罩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15311A1 (zh)
EP (1) EP4122544B1 (zh)
JP (1) JP7254892B2 (zh)
KR (1) KR102542490B1 (zh)
CN (1) CN115634383B (zh)
ES (1) ES2965520T3 (zh)
TW (1) TWI7951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53008B1 (ko) * 2022-08-02 2024-03-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마스크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71270A (ja) * 1986-09-13 1988-03-31 シ−ブ ノ−ス,インコ−ポレ−テツド 交換可能なフイルタ付呼吸マスク
US5372130A (en) * 1992-02-26 1994-12-13 Djs&T Limited Partnership Face mask assembly and method having a fan and replaceable filter
US6014971A (en) * 1997-08-15 2000-01-1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rotective system for face and respiratory protection
CA2310350C (en) * 1999-10-07 2004-12-14 Dew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Limited Adapter for providing fluid control between a canteen and face mask fluid tube
US9428237B2 (en) 2010-09-01 2016-08-30 Peer Toftner Motorcycle with adjustable geometry
US9510626B2 (en) 2013-02-01 2016-12-0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leeve-fit respirator cartridge
TWM491477U (zh) * 2014-08-01 2014-12-11 Euclid Technology Co Ltd 面罩
KR20160129562A (ko) * 2015-04-30 2016-11-09 정륵성 공기흡입형 마스크
US10864392B2 (en) * 2015-10-07 2020-12-15 Scott Technologies, Inc. In-mask feedback system
KR101930144B1 (ko) 2015-12-29 2018-12-18 한가현 에어커튼을 이용한 유해물질 차단형 보건 마스크
CN207041756U (zh) * 2017-07-28 2018-02-27 长沙蓝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面罩式头戴空气净化器
CN107929969A (zh) * 2017-12-22 2018-04-20 深呼吸创造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双风机呼吸面罩及其实现方法
KR101997813B1 (ko) * 2018-02-22 2019-10-01 서울과학기술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전동식 공기정화 호흡기
CN109242370B (zh) 2018-11-19 2021-11-19 扬州大学 一种水冷式电机最佳清垢周期计算确定方法
US11666787B2 (en) * 2018-12-26 2023-06-06 Lg Electronics Inc. Mask apparatus
US11738220B2 (en) 2018-12-26 2023-08-29 Lg Electronics Inc. Mask device
KR102219608B1 (ko) * 2019-07-04 2021-02-24 주식회사 옵티움 전동 마스크
KR102256713B1 (ko) * 2020-06-05 2021-05-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마스크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3229569U (ja) * 2020-10-02 2020-12-10 有限会社ビジョン・デザインアンドプランニング 衛生用保護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22544A1 (en) 2023-01-25
US20230015311A1 (en) 2023-01-19
KR20230013324A (ko) 2023-01-26
JP7254892B2 (ja) 2023-04-10
EP4122544B1 (en) 2023-10-11
KR102542490B1 (ko) 2023-06-12
JP2023014967A (ja) 2023-01-31
ES2965520T3 (es) 2024-04-15
CN115634383A (zh) 2023-01-24
TWI795168B (zh) 2023-03-01
CN115634383B (zh) 2023-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95168B (zh) 口罩裝置
TWI795169B (zh) 口罩裝置
KR102493267B1 (ko) 마스크 장치
KR102497332B1 (ko) 마스크 장치
EP4122542B1 (en) Mask apparatus
KR102497326B1 (ko) 마스크 장치
KR102497328B1 (ko) 마스크 장치
KR102497331B1 (ko) 마스크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