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3101A - 光譜儀及其組裝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譜儀及其組裝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03101A
TW202303101A TW110125703A TW110125703A TW202303101A TW 202303101 A TW202303101 A TW 202303101A TW 110125703 A TW110125703 A TW 110125703A TW 110125703 A TW110125703 A TW 110125703A TW 202303101 A TW202303101 A TW 20230310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elastic member
positioning part
concave mirror
image sen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57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鄭乃仁
洪健翔
張癸五
吳浩平
葉展良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超微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超微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超微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257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2303101A/zh
Publication of TW202303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3101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trometry And Color Measuremen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光譜儀及其組裝方法。上述光譜儀包括一機座、一光輸入模組、一凹面鏡、一第一彈性件、一繞射光柵以及一影像感測模組。機座具有一第一定位部。光輸入模組設置於機座。凹面鏡設置於機座,其中凹面鏡以其功能側朝向第一定位部。第一彈性件設置於機座與凹面鏡之間,其中第一彈性件的彈性力使凹面鏡以其功能側承靠於第一定位部。繞射光柵設置於機座且與凹面鏡相對應,其中繞射光柵的功能側包括一繞射區。影像感測模組設置於機座且與繞射光柵相對應,其中影像感測模組的功能側包括一影像感測區。

Description

光譜儀及其組裝方法
本發明關於一種光學測量裝置,特別是關於一種光譜儀。
光譜儀是應用光學原理,將成分複雜的光分解為光譜線的科學儀器。光譜儀可對物質的結構和成分進行觀測、分析和處理,且具有分析精度高、測量範圍大、速度快和樣品用量少等優點。因此,舉凡分子特性的分辨、濃度的量測、物質的鑒定、天體光譜的量測等都需要光譜儀的協助。此外,光譜儀更是廣泛地被運用於冶金、地質、石油化工、醫藥衛生、環境保護、資源和水文勘測等各領域。
然而,現有的光譜儀大多具有體積龐大、構造複雜、價格昂貴等缺點。因此,如何將光譜儀微小化、集成化成為光譜儀發展中最大的課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譜儀及其組裝方法,能夠縮小體積以及減少熱漲冷縮對光學效果的影響。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譜儀,包括一機座、一光輸入模組、一第一凹面鏡、一第一彈性件、一繞射光柵以及一影像感測模組。機座具有一第一定位部。光輸入模組設置於機座。第一凹面鏡設置於機座,其中第一凹面鏡以其功能側朝向第一定位部。第一彈性件設置於機座與第一凹面鏡之間,其中第一彈性件的彈性力使第一凹面鏡以其功能側承靠於第一定位部。繞射光柵設置於機座,其中繞射光柵的功能側包括一繞射區。影像感測模組設置於機座,其中影像感測模組的功能側包括一影像感測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凹面鏡的功能側包括一準直區與一聚焦區,其中準直區與聚焦區位於同一圓弧面,準直區用以接收來自光輸入模組的一光學訊號並據以提供一準直光給繞射光柵,繞射光柵用以將準直光分離成多個光譜分量,聚焦區用以將這些光譜分量聚焦在影像感測模組,使影像感測模組產生一光譜訊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凹面鏡的功能側包括一第一承靠區以及一光學區。第一承靠區包括一第一承靠面以及一第二承靠面,位於第一凹面鏡的兩側,第一承靠區是第一凹面鏡在製作過程所留下來的一平整面,光學區是以平整面為基準所製作,第一承靠面與第二承靠面共平面,第一彈性件的彈性力分散於第一承靠區與第二承靠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光譜儀更包括一第二凹面鏡以及一第二彈性件。第二凹面鏡設置於機座。第二彈性件設置於機座與第二凹面鏡之間。第二彈性件的彈性力使第二凹面鏡以其功能側承靠於機座的一第二定位部。第一凹面鏡為準直鏡,第二凹面鏡為聚焦鏡,光輸入模組光學連接第一凹面鏡,第一凹面鏡光學連接繞射光柵,繞射光柵光學連接第二凹面鏡,第二凹面鏡光學連接影像感測模組。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光譜儀更包括一第二彈性件,設置於機座與繞射光柵之間。繞射光柵的功能側更包括一第二承靠區,機座具有一第二定位部,且第二彈性件的彈性力使繞射光柵以第二承靠區承靠於第二定位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機座更具有一壁體,形成一容置空間。第一凹面鏡、第一彈性件以及繞射光柵位於容置空間中,且其中光輸入模組以及影像感測模組自壁體之外部承靠於壁體,並暴露於容置空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光譜儀更包括一固定膠,將第一彈性件固定於壁體或第一凹面鏡。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光輸入模組包括一調整機構、一狹縫元件以及一第三彈性件。調整機構連接於狹縫元件以及壁體之間,用以調整狹縫元件以及壁體的間距。第三彈性件設置於狹縫元件與壁體之間,以彈性力使狹縫元件遠離或靠近壁體。在另一實施例中,光輸入模組包括一調整機構、一狹縫元件以及一第三彈性件。調整機構連接於狹縫元件以及壁體之間,用以調整狹縫元件以及壁體的一間距。第三彈性件設置於狹縫元件與壁體之間,以彈性力使狹縫元件遠離或靠近壁體而保持在上述間距。
本發明再提供一種光譜儀,包括一機座、一光輸入模組、一凹面光柵、一第一彈性件以及一影像感測模組。機座具有一第一定位部。光輸入模組設置於機座。凹面光柵設置於機座,其中凹面光柵以其功能側朝向第一定位部。第一彈性件設置於機座與凹面光柵之間。第一彈性件的彈性力使凹面光柵以其功能側承靠於第一定位部。影像感測模組設置於機座且與凹面光柵相對應,其中影像感測器模組的功能側包括一影像感測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光譜儀更包括一反射鏡,配置於光輸入模組與凹面光柵之間。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光譜儀的組裝方法,包括下列步驟。組裝上述實施例所述之光譜儀。提供一光學訊號,通過光輸入模組、反射式光學元件與影像感測模組,使影像感測模組產生一光譜訊號。依據光譜訊號調整光輸入模組及/或影像感測模組的位置。
本發明又提供一種光譜儀的組裝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提供一機座,其中機座具有一第一定位部與一第二定位部。設置一光輸入模組於機座。設置一凹面鏡於機座,使得凹面鏡以其功能側朝向第一定位部,其中凹面鏡的功能側包括一第一承靠區、一準直區與一聚焦區。利用一第一彈性件的彈性力使凹面鏡以第一承靠區承靠於第一定位部,其中第一彈性件設置於機座與凹面鏡之間。設置一繞射光柵於機座,使得繞射光柵以其功能側朝向第二定位部,其中繞射光柵的功能側包括一第二承靠區與一繞射區。利用一第二彈性件的彈性力使繞射光柵以第二承靠區承靠於第二定位部,其中第二彈性件設置於機座與繞射光柵之間。設置一影像感測模組於機座。輸入一光學訊號,使光學訊號依序通過光輸入模組、準直區、繞射區、聚焦區與影像感測模組,使影像感測模組產生一光譜訊號。依據光譜訊號調整光輸入模組及/或影像感測模組的位置。
本發明更提供一種光譜儀,包括一機座、一光輸入模組、一反射式光學元件、一彈性件以及一影像感測模組。機座一體成形,具有一第一定位部、一第二定位部與一第三定位部。光輸入模組透過第一定位部設置於機座的外側。反射式光學元件透過第二定位部設置於機座的內側,反射式光學元件的一功能側朝向第二定位部,功能側用以接收一光學訊號。彈性件設置於機座與反射式光學元件之間,其中彈性件的彈性力使反射式光學元件以功能側承靠於第二定位部。影像感測模組透過第三定位部設置於機座的外側。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光譜儀的組裝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提供一機座,其中機座一體成形,具有一第一定位部、一第二定位部與一第三定位部,第一定位部與第三定位部位於機座的外側,第二定位部位於機座的內側。設置一光輸入模組於第一定位部。設置一反射式光學元件於第二定位部,使得反射式光學元件以其功能側朝向機座的定位部,其中功能側用以接收一光學訊號。利用一彈性件的彈性力使反射式光學元件承靠於第二定位部,其中彈性件設置於機座與反射式光學元件之間。設置一影像感測模組於機座。提供一光學訊號,通過光輸入模組、反射式光學元件與影像感測模組,使影像感測模組產生一光譜訊號。依據光譜訊號調整光輸入模組及/或影像感測模組的位置。
本發明並提供一種光譜儀,包括:一機座,一體成形,具有一第一定位部、一第二定位部與一第三定位部;一光輸入元件,透過第一定位部設置於機座的內側;一反射式光學元件,透過第二定位部設置於機座的內側,反射式光學元件的一功能側朝向第二定位部,功能側用以接收一光學訊號;一第一彈性件,設置於機座與光輸入元件之間,其中彈性件的彈性力使光輸入元件承靠於第一定位部;一第二彈性件,設置於機座與反射式光學元件之間,其中彈性件的彈性力使反射式光學元件以功能側承靠於第二定位部;以及一影像感測模組,透過第三定位部設置於機座的外側。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光譜儀,包括:一機座,一體成形,具有一第一定位部、一第二定位部與一第三定位部;一光輸入模組,透過第一定位部設置於機座的外側;一反射式光學元件,透過第二定位部設置於機座的內側,反射式光學元件的一功能側朝向第二定位部,功能側用以接收一光學訊號;一第一彈性件,設置於機座與反射式光學元件之間,其中第一彈性件的彈性力使反射式光學元件以功能側承靠於第二定位部;以及一影像感測器,透過第三定位部設置於機座的內側;以及一第二彈性件,設置於機座與影像感測器之間,其中第二彈性件的彈性力使影像感測器承靠於第三定位部。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譜儀,包括一機座、一光輸入模組、一第一凹面鏡、一第一彈性件、一繞射光柵以及一影像感測模組。機座具有一第一定位部。光輸入模組設置於機座。第一凹面鏡設置於機座,其中第一凹面鏡以其功能側朝向第一定位部。第一彈性件設置於機座與第一凹面鏡之間,其中第一彈性件的彈性力使第一凹面鏡以其功能側承靠於第一定位部。繞射光柵設置於機座,其中繞射光柵的功能側包括一繞射區。影像感測模組設置於機座,其中影像感測模組的功能側包括一影像感測區。影像感測模組包括一調整機構、一影像感測器以及一第二彈性件。調整機構連接於影像感測器以及機座之間,用以調整影像感測器以及機座的間距。第二彈性件設置於影像感測器與機座之間,以彈性力使影像感測器遠離或靠近機座。
基於上述,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之光譜儀及其組裝方法,能夠藉由第一彈性件的彈性力使凹面鏡以其功能側承靠於機座的第一定位部,即可完成定位。因此,凹面鏡的組裝不須額外透過安裝座(mounting element)來進行,使整體體積得以縮小。此外,由於凹面鏡是受到第一彈性件的彈性力使其功能側承靠於機座的第一定位部。因此,即使凹面鏡受到溫度變化而熱漲冷縮,第一彈性件能夠吸收凹面鏡的形變量,使凹面鏡的功能側仍可維持與第一定位部的定位,而能維持凹面鏡的光學效果。
底下藉由具體實施例配合所附的圖式詳加說明,當更容易瞭解本發明之目的、技術內容、特點及其所達成之功效。
圖1繪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光譜儀的爆炸立體圖,圖2繪示為圖1之光譜儀的組合立體圖。請參考圖1與圖2,光譜儀100包括一機座110、一光輸入模組120、一凹面鏡130、一第一彈性件140、一繞射光柵150以及一影像感測模組160。光譜儀100的波段例如為200~850nm,但亦可為380~1050nm、400~1050nm或是800~1050nm的近紅外光(可用於水果甜度、物品量測)。機座110具有一第一定位部112,且可為一體成形。光輸入模組120設置於機座110。凹面鏡130設置於機座110,其中凹面鏡130以其功能側132朝向第一定位部112。第一彈性件140設置於機座110與凹面鏡130之間,其中第一彈性件140的彈性力使凹面鏡130以其功能側132承靠於第一定位部112。繞射光柵150設置於機座110且與凹面鏡130相對應,其中繞射光柵150的功能側152包括一繞射區152a。影像感測模組160設置於機座110且與繞射光柵150相對應。影像感測模組160的功能側162包括一影像感測區162a,其上可根據需要設置二階濾波片164。
值得一提的是,光譜儀100能夠藉由第一彈性件140的彈性力使凹面鏡130以其功能側132承靠於機座110的第一定位部112a,即可完成定位。一般而言,習知是透過具有一第一固定部以及一第二固定部的安裝座來安裝凹面鏡等光學元件。第一固定部用來固定光學元件,第二固定部用來固定於機座。由於機座會預留調整空間,讓第二固定部能夠可調式地固定於機座上,使光學元件能夠被調整在最佳位置,因此安裝座不但會在光譜儀中佔用額外的空間外,光譜儀還必須要另外保留調整的空間,使得空間無法有效利用。因此,相較於習知安裝座組裝光學元件的方式,本實施例之凹面鏡130的組裝不須額外透過安裝座來進行,所以雖然犧牲了調整凹面鏡130的功能,但可減少安裝座所佔用以及調整安裝座所需的空間,使得整體體積得以縮小,成本也得以降低。。此外,由於凹面鏡130是受到第一彈性件140的彈性力使其功能側132承靠於機座110的第一定位部112。因此,即使凹面鏡130受到溫度變化而熱漲冷縮,第一彈性件140能夠吸收凹面鏡130大部分的形變量,使凹面鏡130的功能側132仍可維持與第一定位部112的定位,而能維持凹面鏡130的光學效果。
更進一步來說,凹面鏡130的功能側132包括一第一承靠區132a、一準直區132b與一聚焦區132c。換句話說,準直區132b與聚焦區132c構成光學區。準直區132b與聚焦區132c位於同一圓弧面。準直區132b用以接收來自光輸入模組120的一光學訊號並據以提供一準直光給繞射光柵150。繞射光柵150用以將準直光分離成多個光譜分量。聚焦區132c用以將這些光譜分量聚焦在影像感測模組160,使影像感測模組160產生一光譜訊號。凹面鏡130以第一承靠區132a承靠於第一定位部11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承靠區132a可包括一第一承靠面132a1以及一第二承靠面132a2,位於準直區132b與聚焦區132c的兩側。
在製作凹面鏡130時,可先提供具有一基準平面的一塊狀玻璃胚料,再以鑽石車削、鑽石研磨或杯形鑽石磨輪等方式於基準平面上形成同一球面上內凹的準直區132b與聚焦區132c,並於準直區132b與聚焦區132c的兩側留下部分的基準平面來做為第一承靠面132a1以及第二承靠面132a2。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凹面鏡130是利用基準平面的一部分來做承靠,且準直區132b與聚焦區132c也都是根據基準平面來做加工。換句話說說,第一承靠區132a是凹面鏡130在製作過程第一道加工所留下來的一平整面,準直區132b與聚焦區132c(光學區)是以此平整面為基準的第二道加工所製作。因此,相較於以第二道加工或後續加工出來的表面定位的方式,本實施例透過以第一道加工的平整面進行承靠的方式,精度最高,而不會有累積公差的問題,使得光學定位更加地精準。從另一角度來說,凹面鏡130是以具有功能側的前方承靠於機座110的第一定位部112。因此熱漲冷縮對光學效果的影響僅從第一承靠區132a起算,直到準直區132b與聚焦區132c(光學區)的厚度範圍,即加工的深度。由於此厚度範圍相較於準直區132b與聚焦區132c(光學區)到後方的厚度範圍小得多,且厚度範圍越大表示受到熱漲冷縮影響的體積也越大。因為體積越大受到熱漲冷縮改變的尺寸也越明顯。所以,相較於從後方(非功能側)承靠的方式,本實施例以具有功能側的前方承靠的方式,能夠有效地降低熱漲冷縮對光學效果的影響。
進一步而言,第一承靠面132a1與第二承靠面132a2共平面。第一彈性件140的彈性力分散於第一承靠區132a1與第二承靠區132a1。相較於單側承靠定位的方式,本實施例透過第一承靠區132a1與第二承靠區132a1來承靠定位的方式,不易偏斜,使得凹面鏡130的定位更加準確。在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根據不同的製程或是設計,第一承靠區132a亦可為單一的平面,位於準直區132b與聚焦區132c的上方或下方,同樣可以達到承靠定位以及解決熱漲冷縮所造成形變的問題,在此不作限制。
另外,光譜儀100更可包括一第二彈性件170,設置於機座110與繞射光柵150之間。第一彈性件140與第二彈性件179可為線性形變可壓縮彈性體,例如以矽膠等彈性材料所構成。繞射光柵150例如一平面光柵,其功能側152更包括一第二承靠區152b。機座110具有一第二定位部114,且第二彈性件170的彈性力使繞射光柵150以第二承靠區152b承靠於第二定位部114。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承靠區152b是位繞射區152a的兩側,且繞射區152a與第二承靠區152b上都可形成繞射結構。由於繞射結構非常小,所以即使第二承靠區152b承靠於第二定位部114時,可能會崩壞一部分,但對於定位精度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換句話說,可於製程中透過鑽石刀(未示意)的切割一次性地形成繞射區152a與第二承靠區152b,而能同時兼顧製程簡化以及定位精度。當然,在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第二承靠區152b也可不形成繞射結構,而在第二承靠區152b留下平整的基準面,使得定位精度更佳,並不以此為限。
更詳細來說,機座110具有一壁體116,形成一容置空間116a。凹面鏡130、第一彈性件140、繞射光柵150以及第二彈性件170皆位於容置空間116a中。光輸入模組120以及影像感測模組160則自壁體116之外部承靠於壁體116,並暴露於容置空間116a。舉例來說,壁體116可形成與容置空間116a相連通的開口116b以及開口116c,以分別暴露光輸入模組120以及影像感測模組160。壁體116上更可形成機座110的一第三定位部118以及一第四定位部119,分別用以承靠與定位光輸入模組120以及影像感測模組160。在本實施例中,由於位於容置空間116a中的凹面鏡130以及繞射光柵150,是分別透過第一彈性件140、以及第二彈性件170承靠定位於第一定位部112以及第二定位部114,所以容置空間116a不需要額外放大來容置調整凹面鏡130以及繞射光柵150的治具,也不需要保留凹面鏡130以及繞射光柵150的調整空間(直接適配凹面鏡130以及繞射光柵150於機座110上即可)。此外,光輸入模組120可沿著箭頭A1的方向移動調整。影像感測模組160可沿著垂直於箭頭A1且彼此垂直的箭頭A2、A3的方向移動,並沿著箭頭A4的方向轉動調整。須留意的是,光輸入模組120與影像感測模組160的調整是等效的,因此可根據需求給定光輸入模組120與影像感測模組160不同的調整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光譜儀100的容置空間116a不需要額外保留空間來容置調整凹面鏡130以及繞射光柵150的治具,也不需要保留凹面鏡130以及繞射光柵150的調整空間,更不需要對凹面鏡130以及繞射光柵150設置安裝座,因此光譜儀100的體積與工序也大幅減少。再者,光輸入模組120以及影像感測模組160是從外部進行調整,因此使用治具來調整不會影響光譜儀100的體積。
雖然上述實施例是以同時具有準直區132b與聚焦區132c的單一凹面鏡130進行說明,但在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光譜儀可設置兩個凹面鏡來達到等效的光學配置。例如,光譜儀包括一第一凹面鏡以及一第二凹面鏡,分別為準直鏡以及聚焦鏡。光輸入模組光學連接第一凹面鏡,第一凹面鏡光學連接繞射光柵,繞射光柵光學連接第二凹面鏡,第二凹面鏡光學連接影像感測模組。當然,還可分別設置彈性件於機座與第一凹面鏡之間以及機座與第二凹面鏡之間。彈性件的彈性力使第一、第二凹面鏡以其功能側承靠於機座的兩個定位部上。此外,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亦可理解,凹面鏡130可以其他類型之反射式光學元件所取代實施,皆不以此為限。
圖3繪示為圖1之光譜儀的組合狀態的剖視圖。請參考圖1與圖3,光輸入模組120包括一調整機構122、一狹縫元件124以及一第三彈性件126。調整機構122連接於狹縫元件124以及壁體116之間。第三彈性件126例如為一彈簧,設置於狹縫元件124與壁體116之間,以第三彈性件126受到壓縮所產生的彈性力使狹縫元件124遠離壁體116。在本實施例中,調整機構122包括二螺絲122a以及設置在機座110的二導桿122b,以透過螺絲122a調整狹縫元件124與壁體116間距。機座110上形成有對應二螺絲122a的二螺孔116d。狹縫元件124上形成有內徑略大於螺絲122a之螺桿部外徑的貫孔124a,以讓螺絲122a之螺桿部無干涉地穿過貫孔124a而螺鎖於螺孔116d中。此外,狹縫元件124上更形成有兩導孔124b,以分別容置且適配二導桿122b,使得狹縫元件124沿平行二導桿122b的方向移動。在本實施例中,兩貫孔124a與兩導孔124b分別位於狹縫元件124的相對兩對角處,但不以此為限。在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由於光輸入模組120與影像感測模組160的調整是等效的,因此調整機構122也可以根據需求改設置於影像感測模組160上,並不以此為限。此外,在又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調整機構122可根據需求改變其等效結構,並不限定一定是螺絲122a與導桿122b的組合。舉例來說,可將機座110上的二螺孔116d分別改成一螺桿(未示意),分別穿過貫孔124a並突出於狹縫元件124外側,再分別以螺帽(未示意)自狹縫元件124外側鎖固於螺桿,以透過旋轉螺帽來調整狹縫元件124與壁體116的間距。
為了進一步說明光譜儀100的組裝方法,請配合參考圖1~3。光譜儀100的組裝方法包括下列步驟(組裝方向可參考圖1各元件的組裝線)。首先,提供機座110。接著,從上往下設置光輸入模組120於機座110。然後,從上往下設置凹面鏡130於機座110,使得凹面鏡130以其功能側132朝向第一定位部112。之後,從上往下將第一彈性件140設置於機座110與凹面鏡130之間,以利用第一彈性件140的彈性力使凹面鏡130以第一承靠區132承靠於第一定位部112。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彈性件140可先透過雙面膠等一固定膠固定於凹面鏡130,再將凹面鏡130與第一彈性件140一起從上往下設置於機座110與第一定位部112之間。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並不限定各步驟一定要分開執行,也不限定各步驟的先後順序要完全一樣。值得一提的是,透過雙面膠將第一彈性元件140固定於凹面鏡130或機座110,可防止第一彈性元件140自凹面鏡130脫落或產生位移而使其施加在凹面鏡130的彈性力不均勻而影響光學效果。
接著,從上往下設置繞射光柵150於機座110,使得繞射光柵150以其功能側152朝向第二定位部114。再來,從上往下將第二彈性件170設置於機座110與繞射光柵150之間,以利用第二彈性件170的彈性力使繞射光柵150以第二承靠區152承靠於第二定位部114。當第一彈性件140與第二彈性件170藉其彈性力,使凹面鏡130與繞射光柵150承靠定位後,還可透過對凹面鏡130與繞射光柵150件170點膠的方式,來讓凹面鏡130與繞射光柵150保持在分別承靠於第一定位部112與第二定位部114的狀態。之後,設置影像感測模組160於機座110。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彈性件170亦可先透過雙面膠(未示意)等方式固定於繞射光柵150,再將繞射光柵150與第二彈性件170一起從上往下設置於機座110與第二定位部114之間。
接著,輸入一光學訊號L1,使光學訊號L1依序通過光輸入模組120(轉換為光學訊號L2)、準直區32b(準直為光學訊號L3)、繞射區152a(分光為光學訊號L4)、聚焦區132c(聚焦為光學訊號L5)與影像感測模組160,使影像感測模組160產生一光譜訊號。再來,依據光譜訊號的狀態,沿著箭頭A1調整光輸入模組120及/或沿著箭頭A2~A4調整影像感測模組160的位置,重複調整直到達到所需的光學效果。待調整完成後,還可對光輸入模組120及/或影像感測模組160進行點膠固定。
需說明的是,上述組裝方法雖然是以包括凹面鏡140的光譜儀100為例進行說明。但在另一實施例中,上述組裝方法亦可應用於包括凹面光柵等反射式光學元件的光譜儀。舉例如下,首先提供一機座,其中機座一體成形,具有一第一定位部、一第二定位部與一第三定位部,第一定位部與第三定位部位於機座的外側,第二定位部位於機座的內側。接著,設置一光輸入模組於第一定位部。然後,設置一反射式光學元件於第二定位部,使得反射式光學元件以其功能側朝向機座的定位部,其中功能側用以接收一光學訊號。之後,利用一彈性件的彈性力使反射式光學元件承靠於第二定位部,其中彈性件設置於機座與反射式光學元件之間。然後,設置一影像感測模組於機座。再來,提供一光學訊號,通過光輸入模組、反射式光學元件與影像感測模組,使影像感測模組產生一光譜訊號。接著,依據光譜訊號調整光輸入模組及/或影像感測模組的位置。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了解,上述元件的功能以及結構皆可參照圖1~3的實施例進行變換與實施,在此不再贅述。
從另一角度來說,上述組裝方法亦可歸納出另一種光譜儀的組裝方法,包括下列步驟。首先,提供一機座,其中機座一體成形,具有一第一定位部、一第二定位部與一第三定位部,第一定位部與第三定位部位於機座的外側,第二定位部位於機座的內側。接著,設置一光輸入模組於第一定位部。然後,設置一反射式光學元件於第二定位部,使得反射式光學元件以其功能側朝向機座的定位部,其中功能側用以接收一光學訊號。之後,利用一彈性件的彈性力使反射式光學元件承靠於第二定位部,其中彈性件設置於機座與反射式光學元件之間。然後,設置一影像感測模組於機座。之後,提供一光學訊號,通過光輸入模組、反射式光學元件與影像感測模組,使影像感測模組產生一光譜訊號。接著,依據光譜訊號調整光輸入模組及/或影像感測模組的位置。同樣地,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了解,上述元件的功能以及結構皆可參照圖1~3的實施例進行變換與實施,在此不再贅述。
圖4繪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光譜儀的剖視圖。請參考圖4與圖3,光譜儀200與光譜儀100的結構相類似,圖4僅示意地表現有差異的部分,並以相似標號標是類似的元件,在此不再贅述。就差異而言,光譜儀100僅包含單一的彈性材料構成的第一彈性件140,而光譜儀200包括成對的二第一彈性件240,分別包括一第一墊片242、一彈簧244以及一第二墊片246。彈簧244連接於第一墊片242。在本實施例中,彈簧244常態為壓縮狀態,當組裝凹面鏡230時,凹面鏡230帶動第二墊片246,使得彈簧244伸張,以利用彈簧244彈性力使凹面鏡230承靠於第一定位部212。需留意的是,本實施例並不限定彈簧244為常態壓縮或是常態伸張狀態,也不限定一定要配合第一墊片242以及第二墊片246才能實施,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根據需求進行改變,皆不以此為限。
圖5繪示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光譜儀的剖視圖。請對照參考圖1、3,光譜儀300與光譜儀100的結構相類似,圖5僅示意地表現有差異的部分,並以相似標號標是類似的元件,在此不再贅述。相較於光譜儀100在機座110上形成螺孔116d,光譜儀300是直接在光輸入模組320之狹縫元件324上形成螺孔324a,使得調整機構322之螺絲的螺桿部螺鎖於螺孔324a後穿出而抵靠於機座310,以調整狹縫元件324與機座310的間隙。此外,相較於光譜儀100是在狹縫元件124內設置第三彈性件126,本實施例是在狹縫元件324的外部與一治具50(或其他止擋結構)之間設置一第三彈性件326(例如為彈簧),以藉由壓縮第三彈性件326所產生的彈性力使狹縫元件324朝機座310靠近而定位。待定位與後續調整完成後,即可點膠固定狹縫元件324,而移除治具50及/或第三彈性件326。在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第三彈性件326亦可設置於其他能夠抵靠狹縫元件324的地方,在此亦不做限制。
圖6繪示為本發明再一實施例之光譜儀的剖視圖。請參考圖6,光譜儀400包括一機座410、一光輸入模組420、一凹面光柵430、一第一彈性件440、一影像感測模組460以及一第二彈性件470。機座410具有一第一定位部412。光輸入模組420設置於機座410。凹面光柵430設置於機座410,其中凹面光柵430以其功能側432朝向第一定位部412。第一彈性件440設置於機座410與凹面光柵430之間。第一彈性件440的彈性力使凹面光柵430以其功能側432承靠於第一定位部412。影像感測模組460設置於機座410且與凹面光柵430相對應,其中影像感測器模組460的功能側462包括一影像感測區。第二彈性件470的彈性力使影像感測器模組460以其功能側462承靠於第二定位部414。由於圖6光譜儀400與圖1光譜儀100的組裝方法相類似,在此不再贅述。進一步來說,本實施例是將光輸入模組420、凹面光柵430以及影像感測模組460都設在機座110內部,且凹面光柵430以及影像感測模組460分別受第一彈性件440以及第二彈性件470的彈性力而分別承靠於第一定位部412以及第二定位部414。此外,由於凹面光柵430以及影像感測模組460都已固定不可調,因此光輸入模組420可配置一調整機構(未示意)或直接搭配六軸調整治具(未示意)進行調整。需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並不限定光輸入模組420與影像感測模組460一定都要設在機座410內部,亦可選擇性地設置於外部,也不限定一定要以第二彈性件470來讓影像感測模組460承靠定位。當然,由於光輸入模組420與影像感測模組460的調整是等效的,故可視需要將對二者其中之一或是二者都設置調整機構(可參考圖1搭配彈簧的調整機構122的實施例),亦或者直接透過六軸調整治具調整後點膠固定,皆不以此為限。換句話說,未設置調整機構的光輸入模組420可為狹縫元件等光輸入元件,而未設置調整機構的影像感測模組460則可為CCD或是CMOS等影像感測器。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光譜儀400更可包括一反射鏡480,配置於光輸入模組420與凹面光柵440之間。在上述組裝過程中,亦可輸入光學訊號到光輸入模組420,並根據影像感測模組460所接收的光學訊號進行調整。首先,當光學訊號L6經過光輸入模組420之後,光學訊號L7經反射鏡480反射為光學訊號L8後,送到凹面光柵440。接著,光學訊號L8經過凹面光柵440上的繞射結構(未示意)分光成光學訊號L9到影像感測模組460。此時,即可根據影像感測模組460所接收到光學訊號L9的狀態調整光輸入模組420的位置。
綜上所述,上述實施例的之光譜儀及其組裝方法,能夠藉由彈性件的彈性力使至少一光學元件以其功能側承靠於機座的第一定位部,即可完成定位。因此,此至少一光學元件的組裝不須額外透過安裝座來進行,使整體體積得以縮小,成本也得以降低。此外,由於此至少一光學元件是受到彈性件的彈性力使其功能側承靠於機座的定位部。因此,即使此至少一光學元件受到溫度變化而熱漲冷縮,彈性件能夠吸收此至少一光學元件的形變量,使此至少一光學元件的功能側仍可維持與定位部的定位,而能維持此至少一光學元件的光學效果。
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僅係為說明本發明之技術思想及特點,其目的在使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能夠瞭解本發明之內容並據以實施,當不能以之限定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所揭示之精神所作之均等變化或修飾,仍應涵蓋在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內。
50:治具 100、200、300、400:光譜儀 110、310、410:機座 112、412:第一定位部 114、414:第二定位部 116:壁體 116a:容置空間 116b、116c:開口 116d、324a:螺孔 118:第三定位部 119:第四定位部 120、320、420:光輸入模組 122:調整機構 124、324:狹縫元件 126、326:第三彈性件 122a:螺絲 122b:導桿 124a:貫孔 124b:導孔 130:凹面鏡 132、152、162、432、462:功能側 132a:第一承靠區 132a1:第一承靠面 132a2:第二承靠面 132b:準直區 132c:聚焦區 140、240、440:第一彈性件 150:繞射光柵 152a:繞射區 152b:第二承靠區 160、460:影像感測模組 162a:影像感測區 164:二階濾波片 170、470:第二彈性件 242:第一墊片 244:彈簧 246:第二墊片 430:凹面光柵 480:反射鏡 A1~A4:箭頭 L1~L9:光學訊號
圖1繪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光譜儀的爆炸狀態的立體圖; 圖2繪示為圖1之光譜儀的組合狀態的立體圖;以及 圖3繪示為圖1之光譜儀的組合狀態的剖視圖; 圖4繪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光譜儀的剖視圖; 圖5繪示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光譜儀的剖視圖;以及 圖6繪示為本發明再一實施例之光譜儀的剖視圖。
100:光譜儀
110:機座
112:第一定位部
114:第二定位部
116:壁體
116a:容置空間
118:第三定位部
119:第四定位部
120:光輸入模組
130:凹面鏡
132、152:功能側
140:第一彈性件
150:繞射光柵
160:影像感測模組
170:第二彈性件
A1~A4:箭頭

Claims (15)

  1. 一種光譜儀,包括: 一機座,具有一第一定位部; 一光輸入模組,設置於該機座; 一第一凹面鏡,設置於該機座,其中該第一凹面鏡以其功能側朝向該第一定位部; 一第一彈性件,設置於該機座與該第一凹面鏡之間,其中該第一彈性件的彈性力使該第一凹面鏡以其功能側承靠於該第一定位部; 一繞射光柵,設置於該機座,其中該繞射光柵的功能側包括一繞射區;以及 一影像感測模組,設置於該機座,其中該影像感測模組的功能側包括一影像感測區。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譜儀,其中該第一凹面鏡的功能側包括一準直區與一聚焦區,其中該準直區與該聚焦區位於同一圓弧面,該準直區用以接收來自該光輸入模組的一光學訊號並據以提供一準直光給該繞射光柵,該繞射光柵用以將該準直光分離成多個光譜分量,該聚焦區用以將該些光譜分量聚焦在該影像感測模組,使該影像感測模組產生一光譜訊號。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譜儀,其中該第一凹面鏡的功能側包括一第一承靠區以及一光學區,該第一承靠區包括一第一承靠面以及一第二承靠面,該第一承靠面以及該第二承靠面位於該第一凹面鏡的兩側,該第一承靠區是該第一凹面鏡在製作過程所留下來的一平整面,該光學區是以該平整面為基準所製作,該第一承靠面與該第二承靠面共平面,該第一彈性件的彈性力分散於該第一承靠區與該第二承靠區。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譜儀,更包括: 一第二凹面鏡,設置於該機座;以及 一第二彈性件,設置於該機座與該第二凹面鏡之間,其中該第二彈性件的彈性力使該第二凹面鏡以其功能側承靠於該機座的一第二定位部,其中該第一凹面鏡為準直鏡,該第二凹面鏡為聚焦鏡,該光輸入模組光學連接該第一凹面鏡,該第一凹面鏡光學連接該繞射光柵,該繞射光柵光學連接該第二凹面鏡,該第二凹面鏡光學連接該影像感測模組。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譜儀,更包括一第二彈性件,設置於該機座與該繞射光柵之間,其中該繞射光柵的功能側更包括一第二承靠區,該機座具有一第二定位部,且該第二彈性件的彈性力使該繞射光柵以該第二承靠區承靠於該第二定位部。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譜儀,其中該機座更具有一壁體,形成一容置空間,其中該第一凹面鏡、該第一彈性件以及該繞射光柵位於該容置空間中,且其中該光輸入模組以及該影像感測模組自該壁體之外部承靠於該壁體,並暴露於該容置空間。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光譜儀,更包括一固定膠,將該第一彈性件固定於該壁體或該第一凹面鏡。
  8. 如請求項6所述的光譜儀,其中該光輸入模組包括一調整機構、一狹縫元件以及一第三彈性件,其中該調整機構連接於該狹縫元件以及該壁體之間,用以調整該狹縫元件以及該壁體的間距,該第三彈性件設置於該狹縫元件與該壁體之間,以彈性力使該狹縫元件遠離或靠近該壁體。
  9. 一種光譜儀,包括: 一機座,具有一第一定位部; 一光輸入模組,設置於該機座; 一凹面光柵,設置於該機座,其中該凹面光柵以其功能側朝向該第一定位部; 一第一彈性件,設置於該機座與該凹面光柵之間,其中該第一彈性件的彈性力使該凹面光柵以其功能側承靠於該第一定位部;以及 一影像感測模組,設置於該機座且與該凹面光柵相對應,其中該影像感測器模組的功能側包括一影像感測區。
  10. 一種光譜儀的組裝方法,包括: 組裝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所述之光譜儀; 提供一光學訊號,通過該光輸入模組、該反射式光學元件與該影像感測模組,使該影像感測模組產生一光譜訊號;以及 依據該光譜訊號調整該光輸入模組及/或該影像感測模組的位置。
  11. 一種光譜儀的組裝方法,包括: 提供一機座,其中該機座具有一第一定位部與一第二定位部; 設置一光輸入模組於該機座; 設置一凹面鏡於該機座,使得該凹面鏡以其功能側朝向該第一定位部,其中該凹面鏡的功能側包括一第一承靠區、一準直區與一聚焦區; 利用一第一彈性件的彈性力使該凹面鏡以該第一承靠區承靠於該第一定位部,其中該第一彈性件設置於該機座與該凹面鏡之間; 設置一繞射光柵於該機座,使得該繞射光柵以其功能側朝向該第二定位部,其中該繞射光柵的功能側包括一第二承靠區與一繞射區; 利用一第二彈性件的彈性力使該繞射光柵以該第二承靠區承靠於該第二定位部,其中該第二彈性件設置於該機座與該繞射光柵之間; 設置一影像感測模組於該機座; 輸入一光學訊號,使光學訊號依序通過該光輸入模組、該準直區、該繞射區、該聚焦區與該影像感測模組,使該影像感測模組產生一光譜訊號;以及 依據該光譜訊號調整該光輸入模組及/或該影像感測模組的位置。
  12. 一種光譜儀,包括: 一機座,一體成形,具有一第一定位部、一第二定位部與一第三定位部; 一光輸入模組,透過該第一定位部設置於該機座的外側; 一反射式光學元件,透過該第二定位部設置於該機座的內側,該反射式光學元件的一功能側朝向該第二定位部,該功能側用以接收一光學訊號; 一彈性件,設置於該機座與該反射式光學元件之間,其中該彈性件的彈性力使該反射式光學元件以該功能側承靠於該第二定位部;以及
  13. 一影像感測模組,透過該第三定位部設置於該機座的外側。一種光譜儀的組裝方法,包括: 提供一機座,其中該機座一體成形,具有一第一定位部、一第二定位部與一第三定位部,該第一定位部與該第三定位部位於該機座的外側,該第二定位部位於該機座的內側; 設置一光輸入模組於該第一定位部; 設置一反射式光學元件於該第二定位部,使得該反射式光學元件以其功能側朝向該機座該第二的定位部,其中該功能側用以接收一光學訊號; 利用一彈性件的彈性力使該反射式光學元件承靠於該第二定位部,其中該彈性件設置於該機座與該反射式光學元件之間; 設置一影像感測模組於該機座; 提供一光學訊號,通過該光輸入模組、該反射式光學元件與該影像感測模組,使該影像感測模組產生一光譜訊號;以及 依據該光譜訊號調整該光輸入模組及/或該影像感測模組的位置。
  14. 一種光譜儀,包括: 一機座,一體成形,具有一第一定位部、一第二定位部與一第三定位部; 一光輸入元件,透過該第一定位部設置於該機座的內側; 一反射式光學元件,透過該第二定位部設置於該機座的內側,該反射式光學元件的一功能側朝向該第二定位部,該功能側用以接收一光學訊號; 一第一彈性件,設置於該機座與該光輸入元件之間,其中該彈性件的彈性力使該光輸入元件承靠於該第一定位部; 一第二彈性件,設置於該機座與該反射式光學元件之間,其中該彈性件的彈性力使該反射式光學元件以該功能側承靠於該第二定位部;以及 一影像感測模組,透過該第三定位部設置於該機座的外側。
  15. 一種光譜儀,包括: 一機座,一體成形,具有一第一定位部、一第二定位部與一第三定位部; 一光輸入模組,透過該第一定位部設置於該機座的外側; 一反射式光學元件,透過該第二定位部設置於該機座的內側,該反射式光學元件的一功能側朝向該第二定位部,該功能側用以接收一光學訊號; 一第一彈性件,設置於該機座與該反射式光學元件之間,其中該第一彈性件的彈性力使該反射式光學元件以該功能側承靠於該第二定位部;以及 一影像感測器,透過該第三定位部設置於該機座的內側;以及 一第二彈性件,設置於該機座與該影像感測器之間,其中該第二彈性件的彈性力使該影像感測器承靠於該第三定位部。
TW110125703A 2021-07-13 2021-07-13 光譜儀及其組裝方法 TW2023031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25703A TW202303101A (zh) 2021-07-13 2021-07-13 光譜儀及其組裝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25703A TW202303101A (zh) 2021-07-13 2021-07-13 光譜儀及其組裝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3101A true TW202303101A (zh) 2023-01-16

Family

ID=86657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5703A TW202303101A (zh) 2021-07-13 2021-07-13 光譜儀及其組裝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230310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37487B1 (en) Two-beam interferometer for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 with double pivot scanning mechanism
US20060215166A1 (en) Compact infrared spectrometer, an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 of components used in same
US5923482A (en) Changing astigmatism in an optical system
US20110080584A1 (en) Optical System
CN101871816A (zh) 模块化分体式Sagnac干涉仪
JPH03103728A (ja) 分光計の可動ミラーの傾斜調節機構
US11085822B2 (en) Spectral analysis system for capturing a spectrum
TW202303101A (zh) 光譜儀及其組裝方法
US4735505A (en) Assembly for adjusting an optical element
US11060909B2 (en) Spectrometer, analysis equipment, and wavelength-variable light source
CN115615543A (zh) 光谱仪及其组装方法
JP6725068B2 (ja) ビームスプリッタ組立品
JP5048939B2 (ja) エタロン装置及びその組立調整方法
Tecza et al. SPIFFI image slicer: high-precision optics at cryogenic temperatures
KR101860347B1 (ko) 마이켈슨 간섭계의 하우징 시스템
CN217424553U (zh) 光谱仪
CN217953673U (zh) 一种微型光纤光谱仪及分光色度计系统
KR101806897B1 (ko) 마이켈슨 간섭계의 이동반사경 틸트 보상시스템
KR101236350B1 (ko) 푸리에 변환 적외선 분광 간섭계용 광선분할기 조립체
CN218444154U (zh) 光谱仪
US20240061209A1 (en) Rotational-based adjustable optical mount
CN210426772U (zh) 一种宽波段光纤光谱仪
TWI721210B (zh) 設變光譜儀和光譜儀整合設計與製造方法
GB2573087A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optical components
TWM636220U (zh) 光譜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