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2746A - 拍攝裝置 - Google Patents

拍攝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2746A
TW202232746A TW111115189A TW111115189A TW202232746A TW 202232746 A TW202232746 A TW 202232746A TW 111115189 A TW111115189 A TW 111115189A TW 111115189 A TW111115189 A TW 111115189A TW 202232746 A TW202232746 A TW 20223274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diffusion region
layer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conductivity ty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5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37648B (zh
Inventor
平瀨順次
高見義則
山田翔太
佐藤好弘
佐藤嘉晃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361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02964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27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27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76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764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3Special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elements, address-lines or gate-electrodes
    • H01L27/14605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position of the pixel elements, e.g. smaller pixel elements in the center of the imager compared to pixel elements at the periphe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43Photodiode arrays; MOS ima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3Special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elements, address-lines or gate-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01L27/14612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involving a transis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8Charge coupled imagers
    • H01L27/14806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8Charge coupled imagers
    • H01L27/14806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812Special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elements, address lines or gate-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01L27/1461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hotosensitive are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60Noise processing, e.g. detecting, correcting, reducing or removing noise
    • H04N25/616Noise processing, e.g. detecting, correcting, reducing or removing noise involving a correlated sampling function, e.g. 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 [CDS] or triple samp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60Noise processing, e.g. detecting, correcting, reducing or removing noise
    • H04N25/65Noise processing, e.g. detecting, correcting, reducing or removing noise applied to reset noise, e.g. KTC noise related to CMOS structures by techniques other than C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1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sensors; Charge-transfer regis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CD sensors
    • H04N25/75Circuitry for providing, modifying or 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from the pixel arr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6Addressed sensors, e.g. MOS or CMOS sensors
    • H04N25/77Pixel circuitry, e.g. memories, A/D converters, pixel amplifiers, shared circuits or shared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課題]提供一種可減低暗電流及暗電流之不一致的拍攝裝置。 [解決手段]一種拍攝裝置,其具備半導體基板、及位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之表面的像素,其中前述半導體基板包含:第1區域,含有第1導電型之雜質;及第2區域,含有不同於前述第1導電型的第2導電型之雜質,並位在前述第1區域之前述表面側,前述像素包含:光電轉換部,將光轉換為電荷;第1擴散區域,含有前述第1導電型之雜質,並位於前述第2區域之前述表面側,會蓄積前述電荷;及第2擴散區域,是在含有前述第1導電型之雜質並位於前述第2區域之前述表面側的複數個擴散區域中,最靠近前述第1擴散區域的擴散區域,前述第2擴散區域與前述第1區域間的距離是前述第2擴散區域與前述第1擴散區域間之距離的1.5倍以下。

Description

拍攝裝置
發明領域 本揭示是有關一種拍攝裝置。
發明背景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 電荷耦合器件)感像器及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感像器被廣泛地用於數位攝影機等。如眾所皆知的,該等感像器具有形成於半導體基板的光電二極體。
另外,已提案有將具有光電轉換層之光電轉換部配置在半導體基板的上方之構造(例如專利文獻1、2)。具有像這樣之構造的拍攝裝置亦被稱為積層型之拍攝裝置。積層型之拍攝裝置中,因光電轉換而產生之電荷會蓄積在電荷蓄積區域(被稱為「FD:浮動擴散(floating diffusion)」)。對應蓄積於電荷蓄積區域之電荷量的訊號可透過形成在半導體基板的讀出電路來加以讀出。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4/002330號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第2012/147302號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積層型之拍攝裝置中,由於來自電荷蓄積區域或者往電荷蓄積區域的漏電流(以下,亦稱為「暗電流」),所得到的圖像有時會發生劣化。若能減低像這樣的漏電流是有益的。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有關本揭示之一種態樣的拍攝裝置,其具備半導體基板、及位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之表面的像素,其中前述半導體基板包含:第1區域,含有第1導電型之雜質;及第2區域,含有不同於前述第1導電型的第2導電型之雜質,並位在前述第1區域之前述表面側,前述像素包含:光電轉換部,將光轉換為電荷;第1擴散區域,含有前述第1導電型之雜質,並位於前述第2區域之前述表面側,會蓄積前述電荷;及第2擴散區域,是在含有前述第1導電型之雜質並位於前述第2區域之前述表面側的複數個擴散區域中,最靠近前述第1擴散區域的擴散區域,前述第2擴散區域與前述第1區域間的距離是前述第2擴散區域與前述第1擴散區域間之距離的1.5倍以下。
有關本揭示之一種態樣的拍攝裝置,其具備半導體基板、及位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之表面的像素,其中前述半導體基板包含:第1區域,含有第1導電型之雜質;及第2區域,含有不同於前述第1導電型的第2導電型之雜質,並位在前述第1區域之前述表面側,前述像素包含:光電轉換部,將光轉換為電荷;及第1擴散區域,含有前述第1導電型之雜質,並位於前述第2區域之前述表面側,會蓄積前述電荷;又,通過前述第1擴散區域之中心,且位在從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表面算起的深度方向上的電位曲線具有:電位單調遞減的第1範圍、電位單調遞增的第2範圍、及位於前述第1範圍與前述第2範圍之間,且斜率之絕對值小於前述第1範圍與前述第2範圍的第3範圍,前述第3範圍的寬度比前述第1範圍之寬度與前述第2範圍之寬度的總和還要小。 發明效果
根據本揭示,提供一種可減低暗電流及暗電流之不一致的拍攝裝置。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概要是記載如以下項目。
有關本揭示之一態樣的拍攝裝置,其具備半導體基板、及位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之表面的像素,其中前述半導體基板包含:第1區域,含有第1導電型之雜質;及第2區域,含有不同於前述第1導電型的第2導電型之雜質,並位在前述第1區域之前述表面側,前述像素包含:光電轉換部,將光轉換為電荷;第1擴散區域,含有前述第1導電型之雜質,並位於前述第2區域之前述表面側,會蓄積前述電荷;及第2擴散區域,是在含有前述第1導電型之雜質並位於前述第2區域之前述表面側的複數個擴散區域中,最靠近前述第1擴散區域的擴散區域,前述第2擴散區域與前述第1區域間的距離是前述第2擴散區域與前述第1擴散區域間之距離的1.5倍以下。
藉此,在含有第1導電型之雜質的第2擴散區域與含有第2導電型之雜質的第2區域間的接合部等處產生的少數載子將容易被吸收至第1區域。因此,可減低少數載子往電荷蓄積區域的第1擴散區域流入之情形。亦即,可減低往第1擴散區域的漏電流。故,可減低在第1擴散區域的暗電流及暗電流之不一致。 例如,有關本揭示之一態樣的拍攝裝置中,前述像素亦可包含第1電晶體,該第1電晶體包含作為源極或汲極之前述第2擴散區域。 例如,有關本揭示之一態樣的拍攝裝置中,前述第2擴散區域與前述第1區域間的距離亦可在前述第2擴散區域與前述第1擴散區域間的距離以下。 例如,有關本揭示之一態樣的拍攝裝置中,前述第1電晶體亦可包含作為源極或汲極之前述第1擴散區域。
例如,有關本揭示之一態樣的拍攝裝置中,亦可是前述像素包含第2電晶體,該第2電晶體包含有作為源極或汲極的前述第1擴散區域,前述第1電晶體與前述第2電晶體相異。
藉此,產生在不包含第1擴散區域之其他電晶體的源極或汲極中最靠近第1擴散區域之源極或汲極的少數載子亦可被吸收至第1區域,而可減低少數載子流入至電荷蓄積區域的第1擴散區域之情形。亦即,可減低往電荷蓄積區域之第1擴散區域67n的漏電流。故,可減低在第1擴散區域的暗電流及暗電流之不一致。
例如,有關本揭示之一態樣的拍攝裝置中,亦可是前述第1區域包含:與前述第1擴散區域相對向而面對前述第2區域的第1部分、及不與前述第1擴散區域相對向而面對前述第2區域的第2部分,前述第1部分與前述表面間的距離比前述第2部分與前述表面間的距離要小。
如此,由於跟第1擴散區域相對向的第1部分與半導體基板之第1面間的距離比不跟第1擴散區域相對向之第2部分與半導體基板之第1面間的距離要小,故半導體基板中的少數載子容易被吸收至第1部分。因此,可減低少數載子往第1擴散區域流入之情形。 例如,有關本揭示之一態樣的拍攝裝置中,亦可是前述第1區域與前述第2區域間的邊界面中,與前述第1擴散區域相對向的部分是朝向前述表面而形成為凸狀。
例如,有關本揭示之一態樣的拍攝裝置中,亦可是通過前述第1擴散區域之中心,且位在從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表面算起的深度方向上的電位曲線具有:電位單調遞減的第1範圍、電位單調遞增的第2範圍、及位於前述第1範圍與前述第2範圍之間,且斜率之絕對值小於前述第1範圍與前述第2範圍的第3範圍,前述第3範圍的寬度比前述第1範圍之寬度與前述第2範圍之寬度的總和還要小。
第3範圍的寬度比第1範圍之寬度與第2範圍之寬度的總和還要小意味著:第1擴散區域與第1區域間的距離變小。因此,半導體基板中之少數載子容易被吸收至第1區域。故,可減低少數載子往第1擴散區域流入之情形。 例如,有關本揭示之一態樣的拍攝裝置中,前述光電轉換部亦可位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表面的上方。
又,有關本揭示之一態樣的拍攝裝置,其亦可具備半導體基板、及位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之表面的像素,其中前述半導體基板包含:第1區域,含有第1導電型之雜質;及第2區域,含有不同於前述第1導電型的第2導電型之雜質,並位在前述第1區域之前述表面側,前述像素包含:光電轉換部,將光轉換為電荷;及第1擴散區域,含有前述第1導電型之雜質,並位於前述第2區域之前述表面側,會蓄積前述電荷;又,通過前述第1擴散區域之中心,且位在從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表面算起的深度方向上的電位曲線具有:電位單調遞減的第1範圍、電位單調遞增的第2範圍、及位於前述第1範圍與前述第2範圍之間,且斜率之絕對值小於前述第1範圍與前述第2範圍的第3範圍,前述第3範圍的寬度比前述第1範圍之寬度與前述第2範圍之寬度的總和還要小。
第3範圍的寬度比第1範圍之寬度與第2範圍之寬度的總和還要小意味著:第1擴散區域與第1區域間的距離變小。因此,半導體基板中之少數載子容易被吸收至第1區域。故,可減低少數載子往第1擴散區域流入之情形。 例如,有關本揭示之一態樣的拍攝裝置中,亦可是前述第1區域與前述第2區域間的邊界面中,與前述第1擴散區域相對向的部分是朝向前述表面而形成為凸狀。
例如,有關本揭示之一態樣的拍攝裝置中,前述光電轉換部亦可位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表面的上方。
藉此,可不需在半導體基板中設置光電轉換部,而將複數個電晶體以在俯視下與光電轉換部相重疊的方式,設置在半導體基板中。故,可減少俯視中像素之面積。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參照圖面予以具體說明。
又,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均只是表示含括或具體之例示。以下之實施形態所示的數值、形狀、材料、構成要件、構成要件之配置位置及連接形態、步驟、步驟之順序等均是一種例子,並無限定本揭示之意涵。又,以下實施形態中之構成要件當中,就未記載於表示最上位概念之獨立請求項的構成要件,以任意之構成要件來加以說明。又,各圖並非都是嚴密地進行圖示的圖。在各圖中,亦有就實質上同一之構成,賦予同一符號,並將重複之說明予以省略或簡化之情形。
又,含括或具體之態樣亦可以元件、器件、模組、系統或方法來實現。又,含括或具體之態樣亦可由元件、器件、模組、系統或方法之任意組合來實現。
已揭示之實施形態的追加效果及優點可由說明書及圖式來清楚了解。效果及/或優點由揭示於說明書及圖式之各種實施形態或特徵所分別提供,要得到1個以上的這些效果及/或優點,不需具有全部的實施形態或特徵。
(實施形態) 圖1是顯示有關實施形態之拍攝裝置100之電路構成的圖。圖1中,為了避免圖面變複雜,複數個像素10中僅表示配列成2列2行之4個像素10。
有關本實施形態之拍攝裝置100,其具備有複數個像素10及周邊電路40。周邊電路40包含有垂直掃描電路46(亦被稱為「列掃描電路」)及水平訊號讀出電路48(亦被稱為「行掃描電路」)。垂直掃描電路46具有與位址訊號線34的連接,該位址訊號線34對應於複數個像素10之各列而設置。水平訊號讀出電路具有與垂直訊號線35的連接,該垂直訊號線35對應於複數個像素10之各行而設置。又,周邊電路40亦可進一步包含訊號處理電路、輸出電路、控制電路及供給預定電壓給各像素10之電源等。
又,各像素10包含光電轉換部12及已與光電轉換部12電性連接的訊號檢測電路14。各像素10之光電轉換部12接收光的射入,而產生正及負之電荷(典型上為電洞-電子對)。各像素10之光電轉換部12具有與蓄積控制線39的連接,當拍攝裝置100動作時,對蓄積控制線39施加預定電壓。藉由對蓄積控制線39施加預定電壓,可將由光電轉換所生成之正及負之電荷中,其中一者之電荷選擇性地蓄積在電荷蓄積區域。以下例示了將由光電轉換所生成之正及負之電荷中,正之電荷作為訊號電荷來使用之情形。
在圖1例示之構成中,訊號檢測電路14包含有增幅電晶體22(亦被稱為「讀出電晶體」)及重置電晶體26。於本例中,訊號檢測電路14進一步也包含位址電晶體24(亦被稱為「列選擇電晶體」)。如以下參考圖面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一般,訊號檢測電路14之增幅電晶體22、重置電晶體26及位址電晶體24典型上為形成在支撐光電轉換部12之半導體基板60上的場效電晶體(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以下,若無特別敘明,使用N通道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作為電晶體之例來說明。又,FET之2個擴散層中,哪一個相當於源極及汲極是由FET之極性及在該時點的電位高低所決定。因此,哪一個是源極及汲極是隨FET的作動狀態而可變動的。
如圖1中簡化表示的,增幅電晶體22之閘極電性連接至光電轉換部12。由光電轉換部12所生成的電荷蓄積於光電轉換部12與增幅電晶體22間的電荷蓄積節點(亦被稱為「浮動傳播節點(floating diffusion node)」)ND。又,所謂電荷蓄積節點ND即為電性連接電荷蓄積區域、增幅電晶體22之閘極、光電轉換部12之下部電極的配線與電荷蓄積區域。
增幅電晶體22之汲極連接至電源配線32(亦被稱為「源極隨耦(source follower)電源」),其中該電源配線32會在拍攝裝置100動作時供給例如3.3V程度之預定電源電壓VDD至各像素10。增幅電晶體22輸出對應由光電轉換部12所生成之訊號電荷之量的訊號電壓。增幅電晶體22之源極連接至位址電晶體24之汲極。
於位址電晶體24之源極,連接有垂直訊號線35。如圖所示,垂直訊號線35被設在複數個像素10之每一行上,在每條垂直訊號線35均連接有負荷電路42及欄(column)訊號處理電路44(亦被稱為「列訊號蓄積電路」)。負荷電路42與增幅電晶體22一起形成源極隨耦電路。
於位址電晶體24之閘極,連接有位址訊號線34。位址訊號線34被設在複數個像素10之每一列上。位址訊號線34被連接至垂直掃描電路46,垂直掃描電路46施加列選擇訊號至位址訊號線34,該列選擇訊號控制位址電晶體24的開啟及關閉。藉此,讀出對象之列被沿垂直方向(行方向)掃描而選擇出讀出對象之列。垂直掃描電路46藉由透過位址訊號線34控制位址電晶體24之開啟及關閉,而可在對應之垂直訊號線35讀出已選擇之像素10之增幅電晶體22的輸出。位址電晶體24之配置不被示於圖1之例所限定,亦可在增幅電晶體22之汲極與電源配線32之間。
透過位址電晶體24輸出至垂直訊號線35之來自像素10的訊號電壓,是被輸入至:對應於垂直訊號線35而設在複數個像素10之每一行上的複數個欄訊號處理電路44中相對應的欄訊號處理電路44。欄訊號處理電路44及負荷電路42亦可是上述之周邊電路40的一部分。
欄訊號處理電路44進行以相關二重取樣為代表的雜訊遏止訊號處理及類比-數位轉換(AD轉換)等。欄訊號處理電路44連接至水平訊號讀出電路48。水平訊號讀出電路48依次從複數個欄訊號處理電路44,讀出訊號至水平共通訊號線49。
在例示於圖1之構成中,訊號檢測電路14包含汲極連接至電荷蓄積節點ND之重置電晶體26。於重置電晶體26之閘極,連接與垂直掃描電路46間有連接的重置訊號線36。重置訊號線36與位址訊號線34同樣地,被設在複數個像素10之每一列。垂直掃描電路46藉由施加列選擇訊號至位址訊號線34,而能以列單位來選擇重置之對象的像素10。又,垂直掃描電路46將控制重置電晶體26之開啟及關閉的重置訊號,透過重置訊號線36施加至重置電晶體26之閘極。藉此,可使被選擇之列之重置電晶體26變為開啟。藉由重置電晶體26被變為開啟,電荷蓄積節點ND之電位被重置。
在此例中,重置電晶體26之源極連接至設在複數個像素10之每一行上的回授(feedback)線53中之1條回授線。亦即,在此例中,回授線53之電壓供給至電荷蓄積節點ND來作為初期化光電轉換部12之電荷的重置電壓。此處,上述之回授線53連接至輸出端子,該輸出端子是在:設於複數個像素10之每一行上之反相放大器50中對應之1個反相放大器50上。反相放大器50亦可是上述之周邊電路40的一部分。
注意複數個像素10之行中的一行。如圖示,反相放大器50之反相輸入端子連接至該行之垂直訊號線35。又,反相放大器50之輸出端子與屬於該行之1以上之像素10是透過回授線53相連接。拍攝裝置100動作時,供給預定電壓(例如,1V或接近1V之正電壓)Vref至反相放大器50之非反相輸入端子。選擇屬於該行之1以上之像素10中的1個,藉由使位址電晶體24及重置電晶體26為開啟,可形成讓該像素10之輸出負回饋的回饋路徑。藉由形成回饋路徑,垂直訊號線35之電壓收斂至輸入電壓Vref,該輸入電壓Vref為輸入至反相放大器50之非反相輸入端子的電壓。換言之,藉由形成回饋路徑,電荷蓄積節點ND之電壓被重置成如垂直訊號線35之電壓變為Vref一樣的電壓。作為電壓Vref可使用電源電壓(例如3.3V)與接地電壓(0V)間之範圍內任意大小的電壓。反相放大器50亦可稱為回授放大器。如此,拍攝裝置100具有將反相放大器50包含在回饋路徑之一部分的回授電路16。
如廣為人知的,伴隨電晶體的開啟或關閉,會產生被稱為kTC雜訊的熱雜訊。伴隨重置電晶體的開啟或關閉而產生的雜訊被稱為重置雜訊。重置電荷蓄積區域之電位後,因關閉重置電晶體而產生的重置雜訊會殘留在訊號電荷之蓄積前之電荷蓄積區域。但是,伴隨關閉重置電晶體而產生之重置雜訊可透過利用回授來減低。利用回授之抑制重置雜訊的詳細內容已說明於國際公開第2012/147302號。本說明書援用國際公開第2012/147302號的全部揭示內容以供參考。
於例示於圖1之構成中,藉由形成回饋路徑,熱雜訊之交流成分被回授至重置電晶體26之源極。在例示於圖1之構成中,由於到重置電晶體26關閉之前一刻為止都形成有回饋路徑,故可減低伴隨關閉重置電晶體26而產生的重置雜訊。
圖2是顯示實施形態中像素10內之佈局的平面圖。圖3是像素10之器件構造的概略剖面圖。圖2為從垂直於半導體基板60之方向看圖3所示之像素10時,將形成在半導體基板60之各元件(增幅電晶體22、位址電晶體24及重置電晶體26等)的配置予以簡化表示。此處,增幅電晶體22及位址電晶體24是沿紙面中的上下方向,配置成直線狀。又,圖2中配線不是佈局,而是以線表示連接關係。
圖3為實施形態中像素10之器件構造的概略剖面圖。圖3是沿圖2中之A-A線切斷像素10,沿箭頭方向展開時的剖面圖。
又,圖2及圖3中,為n型雜質區域的第1擴散區域67n是重置電晶體26之汲極區域,為電荷蓄積區域(FD)。
有關本實施形態之拍攝裝置100,其具有半導體基板60與複數個像素10。複數個像素10各自具備:光電轉換部12,將光轉換為電荷;及複數個電晶體(此處為增幅電晶體22、位址電晶體24及重置電晶體26),位於半導體基板60中,並具有包含第1導電型(以下稱為n型)之雜質的源極及汲極。
如圖3中簡化表示的,像素10大略上包含半導體基板60、配置在半導體基板60之上方的光電轉換部12、配線構造80。配線構造80配置在形成於光電轉換部12與半導體基板60間的層間絕緣層90內,並包含將形成在半導體基板60之增幅電晶體22與光電轉換部12電性連接的構造。此處,層間絕緣層90具有包含絕緣層90a、90b、90c及90d(以下,90a~90d)之4層絕緣層的積層構造,配線構造80具有配線層80a、80b、80c及80d(以下,80a~80d)之4層配線層,且具有配置在這些配線層間的插栓(plug)pa1、pa2、pb、pc及pd。又,配線層80a包含接觸栓cp1、cp2、cp3、cp4、cp5、cp6及cp7(以下,cp1~cp7)。又,無需說明,層間絕緣層90中之絕緣層的數量及配線構造80中之配線層的數量並無被本例所限定,亦可任意地設定。
光電轉換部12配置於層間絕緣層90上。光電轉換部12包含:形成在層間絕緣層90上的像素電極12a、與像素電極12a相對向的透明電極12c及配置在這些電極間的光電轉換層12b。光電轉換部12之光電轉換層12b是由有機材料或非晶矽(amorphous silicon)等的無機材料所形成,接收透過透明電極12c射入之光,藉由光電轉換生成正及負之電荷。光電轉換層12b典型上是橫跨複數個像素10而形成。又,光電轉換層12b亦可包含由有機材料所構成之層及由無機材料所構成之層。
透明電極12c是由ITO等的透明導電性材質所形成,並被配置在光電轉換層12b之受光面側。透明電極12c典型上是與光電轉換層12b相同地,橫跨複數個像素10而形成。圖3中雖省略了圖示,但透明電極12c有與上述之蓄積控制線39連接。拍攝裝置100動作時,藉由控制蓄積控制線39之電位而使透明電極12c之電位與像素電極12a之電位相異,可利用像素電極12a收集光電轉換所生成的訊號電荷。例如,控制蓄積控制線39之電位而使透明電極12c之電位高於像素電極12a之電位。具體而言,例如對蓄積控制線39施加10V程度的正電壓。藉此,於光電轉換層12b產生的電洞-電子對中,可由像素電極12a收集電洞。像素電極12a所收集的訊號電荷可透過配線構造80蓄積在第1擴散區域67n。
像素電極12a是由鋁、銅等之金屬、金屬氮化物或因摻有雜質而被賦予導電性之多晶矽等所形成的電極。像素電極12a藉由在空間上從鄰接之其他像素10之像素電極12a分離,而自其他像素10之像素電極12a電性分離。
半導體基板60具有光射入之第1面60a、與第1面60a相對向之第2面60b,並具備第1區域61與第2區域62,該第1區域61含有n型之雜質,該第2區域62含有與n型不同之第2導電型(以下,稱為p型)的雜質,並位在比第1區域61更接近第1面60a側的位置。
在第2區域62中,形成有作為重置電晶體26之源極或汲極而發揮功能的n型雜質區域68an。又,第2區域62中,形成有作為增幅電晶體22或位址電晶體24的源極或汲極而發揮功能的n型雜質區域68bn、68cn及68dn。再者,在第2區域62中形成有蓄積電荷的第1擴散區域67n。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擴散區域67n以外之n型雜質區域中最接近第1擴散區域67n之n型雜質區域的第2擴散區域是以符號68an表示之n型雜質區域。
重置電晶體26包含:第1擴散區域67n及第2擴散區域68an、形成在半導體基板60上之閘極絕緣膜70、閘極絕緣膜70上之閘極電極26e。第1擴散區域67n與第2擴散區域68an分別作為重置電晶體26之汲極與源極而發揮功能。第1擴散區域67n作為暫時蓄積由光電轉換部12生成之訊號電荷的電荷蓄積區域,而發揮功能。
第2區域62具有:雜質濃度比第2區域62要低的p型雜質區域66p、形成在p型雜質區域66p中的第1擴散區域67n、第2擴散區域68an及n型雜質區域68bn~68dn、元件分離區域69。
增幅電晶體22包含:n型雜質區域68bn及68cn、閘極絕緣膜70之一部分、閘極絕緣膜70上之閘極電極22e。n型雜質區域68bn與68cn分別作為增幅電晶體22之汲極與源極而發揮功能。
在n型雜質區域68bn與第1擴散區域67n之間配置有元件分離區域69。元件分離區域69為例如,p型之雜質擴散區域。藉由元件分離區域69,增幅電晶體22與重置電晶體26電性分離。
元件分離區域69亦被配置在彼此相鄰接的像素10間,並在該等像素10之間將訊號檢測電路14彼此電性分離。此處,元件分離區域69設在增幅電晶體22及位址電晶體24之組的周圍、與重置電晶體26之周圍。
此處,藉由第1擴散區域67n形成在比第2區域62雜質濃度低的p型雜質區域66p中,第1擴散區域67n與元件分離區域69被配置成彼此不相接。例如,使用p型雜質層作為元件分離區域69時,若第1擴散區域67n與元件分離區域69相接,則在接合部之p型雜質濃度及n型雜質濃度雙方均會變高。因此,在第1擴散區域67n與元件分離區域69間的接合部周邊,容易產生起因於該高接合濃度的漏電流。換言之,藉由配置成第1擴散區域67n與元件分離區域69彼此不相接,即便在元件分離區域69使用高濃度之p型雜質層,仍可抑制pn接合濃度的上升,並抑制漏電流。又,雖有使用STI(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淺溝槽隔離)作為元件分離區域69的方法,但在此情況下亦會為了減低因在STI側壁部之結晶缺陷而生的漏電流,而希望配置成第1擴散區域67n與STI彼此不相接。
位址電晶體24包含:n型雜質區域68cn及68dn、閘極絕緣膜70的一部分、閘極絕緣膜70之閘極電極24e。在此例中,位址電晶體24藉由與增幅電晶體22共有n型雜質區域68cn,電性連接至增幅電晶體22。n型雜質區域68cn是作為位址電晶體24之汲極而發揮功能,n型雜質區域68dn是作為位址電晶體24之源極而發揮功能。
在此例中,絕緣層72是被設置成覆蓋重置電晶體26之閘極電極26e、增幅電晶體22之閘極電極22e及位址電晶體24之閘極電極24e。絕緣層72例如是二氧化矽膜(silicon dioxide film)。在此例中,絕緣層71進一步介在絕緣層72與閘極電極26e、閘極電極22e及閘極電極24e之間。絕緣層71例如是二氧化矽膜。絕緣層71亦可有包含複數個絕緣層之積層構造。同樣地,上述之絕緣層72亦可有包含複數個絕緣層之積層構造。
絕緣層72及絕緣層71的積層構造具有複數個接觸孔(contact hole)。此處,在絕緣層72及絕緣層71設有接觸孔h1~h7。接觸孔h1~h4分別形成在重疊於第1擴散區域67n、第2擴散區域68an、及其他之n型雜質區域68bn與68dn的位置。在接觸孔h1~h4之位置分別配置有接觸栓cp1~cp4。接觸孔h5~h7分別形成在重疊於閘極電極26e、閘極電極22e及閘極電極24e的位置。在接觸孔h5~h7的位置分別配置有接觸栓cp5~cp7。
在例示於圖3之構成中,配線層80a為具有接觸栓cp1~cp7之層,典型上是摻有n型雜質的多晶矽層。配線層80a是配線構造80所包含的配線層中,配置在最接近半導體基板60的配線層。配線層80b以及插栓pa1與pa2是配置在絕緣層90a內。插栓pa1是連接接觸栓cp1與配線層80b,插栓pa2是連接接觸栓cp6與配線層80b。亦即,第1擴散區域67n與增幅電晶體22之閘極電極22e間是透過接觸栓cp1與cp6、插栓pa1與pa2、以及配線層80b來電性連接彼此。
配線層80b配置在絕緣層90a內,可包含上述之垂直訊號線35、位址訊號線34、電源配線32、重置訊號線36及回授線53等在其一部分內。垂直訊號線35、位址訊號線34、電源配線32、重置訊號線36及回授線53分別透過接觸栓cp4、cp7、cp3、cp5及cp2連接至n型雜質區域68dn、閘極電極24e、n型雜質區域68bn、閘極電極26e及第2擴散區域68an。
配置在絕緣層90b內的插栓pb連接配線層80b與配線層80c。同樣地,配置在絕緣層90c內的插栓pc連接配線層80c與配線層80d。配置在絕緣層90d內的插栓pd連接配線層80d與光電轉換部12之像素電極12a。配線層80b~80d及插栓pa1、pa2、pb~pd典型上是由銅或鎢(tungsten)等之金屬、金屬氮化物、或金屬氧化物等的金屬化合物所形成。
插栓pa1、pa2、pb~pd、配線層80b~80d、接觸栓cp1~cp6電性連接光電轉換部12與形成在半導體基板60之訊號檢測電路14。插栓pa1、pa2、pb~pd、配線層80b~80d、接觸栓cp1、cp6、光電轉換部12之像素電極12a、增幅電晶體22之閘極電極22e及第1擴散區域67n是作為蓄積由光電轉換部12所生成之訊號電荷(此處為電洞)的電荷蓄積區域而發揮功能。
此處,注意形成在半導體基板60的n型雜質區域。形成在半導體基板60的n型雜質區域中,第1擴散區域67n是配置在p型雜質區域66p內,該p型雜質區域66p是作為形成在第2區域62內的p阱(p-well)。第1擴散區域67n是形成在半導體基板60之表面的附近,且其至少一部分位於半導體基板60之表面。由p型雜質區域66p及第1擴散區域67n之間的pn接面(p-n junction)所形成的接面電容(junction capacitance)作為蓄積訊號電荷之至少一部份的容量而發揮功能,並構成電荷蓄積區域的一部分。
有關本實施形態之拍攝裝置100中,第2擴散區域68an與第1區域61間的距離是第2擴散區域68an與第1擴散區域67n間的距離的1.5倍以下,較佳是1.0倍以下。此處,所謂的距離是指兩區域之最接近部分的距離。
藉此,在含有n型之雜質的第2擴散區域68an與含有p型雜質之半導體基板60之第2區域62間的接合部產生的少數載子,變得容易被吸收至含有n型之雜質的第1區域61。此處,所謂的少數載子指的是對基板之電傳導有主要貢獻的載子之相反側的載子。例如,P型基板中的少數載子是電子。因此,可減低少數載子往電荷蓄積區域之第1擴散區域67n流入。亦即,可減低往電荷蓄積區域之第1擴散區域67n的漏電流。故可減低第1擴散區域67n中的暗電流及暗電流之不一致。
又,本實施形態中,雖以n型雜質區域68an為第2擴散區域之例來表示,其中該n型雜質區域68an為:包含有作為汲極區域之第1擴散區域67n的重置電晶體26之源極區域。但是,第2擴散區域亦可是:包含第1擴散區域67n之重置電晶體26以外其他的電晶體(此處為增幅電晶體22或位址電晶體24)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中,最靠近第1擴散區域67n的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又,第2擴散區域亦可是電晶體以外之其他電性元件(例如,二極體)的一部分。
藉此,例如,即便是在不包含第1擴散區域67n之其他電晶體的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中最靠近第1擴散區域67n的源極區域或汲極附近區域產生的少數載子,亦可由半導體基板60之第1區域61吸收。藉此,可減低少數載子往電荷蓄積區域之第1擴散區域67n流入。亦即,可減低往電荷蓄積區域之第1擴散區域67n的漏電流。故可減低第1擴散區域67n中的暗電流及暗電流之不一致。
又,半導體基板60之第1區域61具有:與第1擴散區域67n相對向的第1部分、與第1擴散區域67n不相對向的第2部分,第1部分與第1面60a間的距離是比第2部分與第1面60a間的距離要小。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區域61其與第1擴散區域67n相對向的第1部分是相對於第1擴散區域67n而有凸狀。
因此,半導體基板60中(此處為第2區域62中)之少數載子在到達電荷蓄積區域之第1擴散區域67n前,就被第1區域61之第1部分所吸收。因此,可減低少數載子往電荷蓄積區域之第1擴散區域67n流入。故可減低第1擴散區域67n中的暗電流及暗電流之不一致。
又,關於第1區域61之第1部分具有凸狀之理由,因會在製造方法之項目中說明,故省略此處的說明。
使用圖4A、圖4B及圖5,針對參考例之半導體基板與實施形態之半導體基板60間,在第1擴散區域之周邊的電位分布的不同予以說明。圖4A及圖4B是參考例中的導體基板及實施形態中的半導體基板60其第1擴散區域周邊的概略剖面圖。圖4A顯示參考例中在半導體基板的電位分布,圖4B顯示實施形態中的半導體基板60之電位分布。又,在圖4A及圖4B顯示的剖面圖中,第2區域62是雜質濃度一樣的p型半導體層。
如圖4A所示,於參考例中的半導體基板,其n型半導體層之第1區域與第1擴散區域間的距離是比本實施形態中半導體基板60之第1擴散區域67n與第1區域61間的距離要大。因此,在參考例之半導體基板中,從第1擴散區域朝向半導體基板之深度方向的電位分布上,會生出p型雜質為一樣之電位持續的部分。另一方面,如圖4B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半導體基板60中,由於第1擴散區域67n與第1區域61之第1部分間的距離較小,從第1擴散區域67n朝向半導體基板60之深度方向的電位分布上,幾乎無法看到p型雜質為一樣之電位持續的部分。
圖5是通過圖4A及圖4B中所示之第1擴散區域的中心,並顯示半導體基板60之深度方向上的電位分布的圖表(以下,稱為電位曲線)。亦即,圖5顯示了通過第1擴散區域67n的中心,從第1面60a朝向第2面60b之方向上的半導體基板60內的電位分布。
圖5所示的電位曲線有:電位單調遞減的第1範圍、電位單調遞增的第2範圍、及在第1範圍與第2範圍之間的第3範圍。有關本實施形態之拍攝裝置100電位曲線具有:電位單調遞減的第1範圍、電位單調遞增的第2範圍、及位於第1範圍與第2範圍之間,且斜率之絕對值小於第1範圍與第2範圍的第3範圍。第3範圍的寬度亦可比第1範圍之寬度與第2範圍之寬度的總和還要小。
由於第3範圍的寬度比起第1範圍之寬度與第2範圍之寬度的總和越小,則第1擴散區域67n與第1區域61間的距離就變得越小,因此半導體基板60中之少數載子容易被吸收到第1區域61。故可減低少數載子往第1擴散區域67n流入。
此處,參考圖5,對比習知之半導體基板與本實施形態中的半導體基板60間的電位分布。習知之半導體基板中,含有n型雜質的第1區域與第1擴散區域間的距離大。因此,表示第2區域所含有的p型雜質之電位的第3範圍的寬度W3a大。又,第3範圍之寬度W3a比第1範圍之寬度W1a與第2範圍之寬度W2a之任一者都要大。
另一方面,本實施形態中的半導體基板60中,如在圖4B中所說明的,含有n型雜質之第1區域61與第1擴散區域67n間的距離小。因此,與習知之半導體基板相比,表示第2區域62所含有的p型雜質之電位的第3範圍的寬度W3b小。更進一步來說,電位曲線之第3範圍的寬度W3b會比第1範圍之寬度W1b與第2範圍之寬度W2b的總和還要小。具體來說,如圖5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電位分布其電位曲線是描繪成V字形。亦即,電位曲線越是描繪成V字形,第1擴散區域67n與第1區域61間的距離越小。
接著,參考圖6~圖8,針對第2擴散區域68an與第1區域61間的距離L1、和第2擴散區域68an與第1擴散區域67n間的距離L2之間的比率,對暗電流減低效果造成的影響進行說明。圖6是用在量測漏電流之模擬的半導體基板60的條件之圖。具體而言,會設定構成並執行模擬如下。於半導體基板60,配置有第1擴散區域67n及第2擴散區域68an。半導體基板60之第2區域62為p型半導體層,含有硼(boron) 作為p型雜質。半導體基板60之第1區域61為n型半導體層,含有磷(phosphorus)作為n型雜質。此處,第2區域62之p型雜質濃度為一樣。
又,如上述,第2擴散區域68an為像素10內之複數個電晶體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之中,最靠近第1擴散區域67n的n型雜質區域。
在圖6所示之半導體基板60中,施加預定電壓在第2擴散區域68an與半導體基板60間。此時,第2擴散區域68an與第1擴散區域67n間的距離L2固定為0.57μm,並使第2擴散區域68an與第1區域61間的距離L1變動。
圖7為表示在第2擴散區域68an與半導體基板60之間施加電壓時,流於各端子的電流的圖表。圖8是將流於圖7之第1擴散區域之電流的圖表加以放大的圖。此處,電流INL為流於第2擴散區域68an的電流。電流-Isub為流於半導體基板60之第2區域62的電流。電流IGW為流於半導體基板60之第1區域61的電流。電流IFD為流於第1擴散區域67n的電流。
如圖7所示,電流INL與電流-Isub之大小大約相等。亦即,當預定之電流從第2擴散區域68an流至半導體基板60時,流於第2擴散區域68an的電流幾乎都會流至半導體基板60之第2區域62。又,電流IGW比電流IFD要大。亦即,流於半導體基板60之第1區域61的電流比流於第1擴散區域67n之電流要大。由這樣的情形可知:若電流從第2擴散區域68an流至半導體基板60,則該電流雖幾乎都會流至第2區域62,但有一部分會流至第1區域61,一部分會流至第1擴散區域67n。
進一步來說,隨著第2擴散區域68an與第1區域61間的距離L1變小,電流IGW會變大、電流IFD會變小。亦即,隨著第2擴散區域68an與第1區域61間的距離變小,流於第1區域61的電流增加、流於第1擴散區域67n的電流減少。
具體而言,電流IFD在第2擴散區域68an與第1區域61間的距離L1約為0.94μm(L1/L2=1.65)時,開始減少。隨距離L1減少為:約0.78μm(L1/L2=1.37)、約0.61μm(L1/L2=1.07)、約0.42μm(L1/L2=0.74)、約0.33μm(L1/L2=0.58)及約0.23μm(L1/L2=0.40),電流IFD也會減少。
因此,本實施形態中第2擴散區域68an與第1區域61間的距離L1是第2擴散區域68an與第1擴散區域67n間的距離L2的1.5倍以下。距離L1亦可為距離L2的1.0倍以下。進一步來說,距離L1亦可是距離L2的0.7倍以下、亦可是0.6倍以下。
藉此,產生在含有n型之雜質的第2擴散區域68an、與含有p型之雜質的半導體基板60之第2區域62間的接合部的少數載子(此處為電子),會變得容易被吸收至含有n型之雜質的第1區域61。因此,可減低少數載子往電荷蓄積區域之第1擴散區域67n流入。亦即,可減低往電荷蓄積區域之第1擴散區域67n的漏電流。故可減低第1擴散區域67n中的暗電流及暗電流之不一致。
圖9A~圖9E是說明本實施形態中半導體基板60之製造方法的圖。
首先,如圖9A所示,準備n型半導體基板61n。
接著,如圖9B所示,於n型半導體基板61n注入p型雜質,製作p型雜質層62p。此時,p型雜質層62p之p型雜質濃度比圖9E中第2區域62之p型雜質濃度要低。又,位於p型雜質層62p之下方的n型半導體層為第1區域61。
接著,如圖9C所示,將欲形成p型雜質區域66p的部分以保護層(resist)63覆蓋,進一步注入p型雜質至p型雜質層62p。這麼做後,則如圖9D所示,沒以保護層63覆蓋的部分中,藉由p型雜質的注入,第1區域61與p型雜質層62p間的邊界面後退至下方。注入p型雜質後,除去保護層63。之後藉由進行熱處理,可得到如圖9E所示的半導體基板60。
像這樣,在第2區域62中形成p型雜質濃度比第2區域62要低之p型雜質區域66p的過程裡,在第1區域61與第2區域62間之邊界面會出現凹凸。亦即,如圖9D所示,p型雜質區域66p與第1區域61間之邊界面形成為凸狀。又,在p型雜質區域66p內,形成有第1擴散區域67n。
藉此,於本實施形態,第1區域61中與第1擴散區域67n相對向的第1部分和半導體基板60之第1面60a(參考圖3)之間的距離,會變得比第1區域61中不與第1擴散區域67n相對向的第2部分和半導體基板60之第1面60a之間的距離要小。
如上述進行而形成半導體基板60。接著,使用一般的蝕刻法(lithography)形成電晶體、配線、光電轉換部,製造有關本實施形態之拍攝裝置100。
又,本實施形態中,在p型半導體層之第2區域62,形成有p型雜質濃度比第2區域62要低的p型雜質區域66p。但是,第2區域62亦可是p型雜質濃度一樣的半導體層。此時,只要將n型半導體層之第1區域61中,與第1擴散區域67n相對向的第1部分形成為凸狀即可。
以上,雖針對有關本揭示之拍攝裝置,根據實施形態加以說明,但本揭示不為這些實施形態所限定。只要不跳脫本揭示之主旨,將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思及的各種變形施行在實施形態上者,或是組合實施形態中一部分的構成要件而構築成的其他之形態,均包含於本揭示之範圍。
又,有關本實施形態之拍攝裝置100中,像素10內雖已具有:增幅電晶體22、位址電晶體24及重置電機體26,亦可進一步具有防止燒起用電晶體。藉此,即使過大的光射入光電轉換部12,亦可防止因過電壓導致之各電晶體的故障。
又,上述各電晶體亦可是P通道MOS。當各電晶體為P通道MOS時,第1導電型之雜質為p型雜質,第2導電型之雜質為n型雜質。這些電晶體毋須全部被統一成N通道MOS或P通道MOS之任一者。當像素內之各電晶體為N通道MOS,使用電子作為訊號電荷時,只要適宜地變更施加在光電轉換部及電晶體的電壓即可。
又,本實施形態中的第1擴散區域67n亦可在與接觸栓相接的部分具有高濃度n型雜質區域。藉此,可降低第1擴散區域67n與接觸栓間之連接部分的電阻。
又,本實施形態中,是使第1區域61中與第1擴散區域67n相對向之第1部分和半導體基板60之第1面60a間的距離(以下,稱作對向距離),比第1區域61中不與第1擴散區域67n相對向的第2部分和半導體基板60之第1面60a間的距離(以下,稱作相隔距離)還要小。但是,針對第2擴散區域68an及其他之雜質區域,也同樣可構成為對向距離比相隔距離小。特別是,n型雜質區域68bn比第2擴散區域68an更靠近第1擴散區域67n時,亦可就n型雜質區域68bn的部分,構成為對向距離比相隔距離小。如此,藉由將上述構成適用在最靠近第1擴散區域67n之雜質區域,可減低像素內之少數載子流入到第1擴散區域67n的情形。又,亦可只針對第1擴散區域67n以外的雜質區域,構成為對向距離比相隔距離小。藉此,即使第1區域61中與第1擴散區域67n相對向之部分的附近是平坦的,像素內之少數載子也會變得容易流入至第1區域61中與第1擴散區域67n以外之其他雜質區域相對向的部分,而可減低少數載子流入至第1擴散區域67n。 以上,針對有關本揭示之拍攝裝置,雖以具備光電轉換部的拍攝裝置,且該光電轉換部具有光電轉換膜為例來進行說明,但有關本揭示之拍攝裝置亦可是具備光電二極體作為光電轉換部的拍攝裝置。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因以複數個電晶體為N通道MOS電晶體之例來表示,故將第1導電型稱為n型,將第2導電型稱為p型。又,複數個電晶體亦可為P通道MOS電晶體,此時第1導電型為p型,第2導電型為n型。 圖10為說明具有光電二極體作為光電轉換部之拍攝裝置中的像素10A之構成的圖。例如,具備光電二極體之拍攝裝置具有:半導體基板101與複數個像素10A。 如圖10所示,複數個像素10A分別具有:光電二極體112、及具備源極與汲極的複數個電晶體,其中該源極與汲極位於半導體基板101中,且含有n型雜質。光電二極體112是將光轉換為電荷的光電轉換部。光電二極體112包含:含有n型雜質的n型雜質層102、及與n型雜質層102相接並含有p型雜質的針扎(pinning)區域107。又,複數個電晶體中的1個電晶體120具有:n型雜質區域104與n型雜質區域106、和閘極電極105。 像素10A具有分離複數個電晶體的分離區域110。又,配置有將鄰接之像素10A間電性分離的元件分離區域113。又,像素10A具有PD分離區域115,該PD分離區域115是將光電二極體112和鄰接於像素10A之像素10A內的光電二極體(未圖示)予以電性分離。PD分離區域115包含高濃度之p型雜質。分離區域110是將相互鄰接之光電二極體112與第1擴散區域103,和電晶體120予以電性分離之區域,並含有高濃度的p型雜質。元件分離區域113不只將鄰接之像素10A間予以電性分離,例如,亦可將配置在各像素10A內的鄰接元件間配置成電性分離。元件分離區域113是例如用二氧化矽等氧化物而形成的。元件分離區域113亦可進一步以高濃度之p型雜質層114被覆。藉此,可減低產生在與元件分離區域113鄰接之基板或元件間的邊界面的暗電流。特別是,若以p型雜質層114被覆元件分離區域113,其中該元件分離區域113將鄰接之像素的光電二極體彼此分離,則可防止這些光電二極體周圍的空乏層(depletion layer)到達元件分離區域113。又,p型雜質層114之p型雜質濃度亦可比PD分離區域115之p型雜質濃度要高。 又,具備圖10中所例示之光電二極體的拍攝裝置中,半導體基板101具有:光射入的第1面101a、與第1面101a相對向的第2面101b。半導體基板101進一步具備:含有n型雜質的第1區域109、含有不同於n型之p型的雜質並位於比第1區域109更靠近第1面101a側的第2區域108。複數個電晶體之源極及汲極位於第2區域108內。複數個電晶體之源極及汲極中的一個是蓄積電荷的第1擴散區域103。第1擴散區域103是重置電晶體(未圖示)之源極及汲極的其中一者。第2擴散區域104與第1區域109間之距離L1是第2擴散區域104與第1擴散區域103間之距離L2的1.5倍以下,其中該第2擴散區域104是複數個電晶體之源極及汲極中,最接近第1擴散區域103之源極或汲極。距離L1亦可是距離L2的1.0倍以下。此處,所謂的距離是指2個區域最接近之部分的距離。 藉此,在含有n型雜質之第2擴散區域104與含有p型雜質之第2區域108間的接合部等產生的少數載子會變得容易被吸收至第1區域109。因此,可減低少數載子往電荷蓄積區域之第1擴散區域103流入。亦即,可減低往第1擴散區域103的漏電流。故,可減低在第1擴散區域103的暗電流及暗電流之不一致。 又,第2擴散區域104亦可是複數個電晶體中,含有第1擴散區域103之重置電晶體(未圖示)以外的電晶體120之源極或汲極。 藉此,即便是針對產生在下述區域之不要的載子,亦可使其被吸收至半導體基板101之第1區域109,其中該區域是:不包含第1擴散區域103之其他電晶體的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中,最接近第1擴散區域103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之附近區域。藉由這樣,可減低不要的載子流入至電荷蓄積區域之第1擴散區域103。亦即,可減低往電荷蓄積區域之第1擴散區域103的漏電流。故,可減低在第1擴散區域103的暗電流及暗電流之不一致。 圖11是將像素10A以與圖10不同的剖面來切開時的概略剖面圖。如上所述,像素10A包含第1擴散區域103。圖11中雖未圖示,但第1擴散區域103在半導體基板101內是電性連接至光電二極體112。 光電二極體112包含含有n型雜質的n型雜質層102。如圖11所示,依據光電二極體112與第1擴散區域103間的位置關係,會有第2擴散區域104與n型雜質層102間之距離L3是比第2擴散區域104與第1擴散區域103間之距離L2要短的情形。此情形下,第2擴散區域104與第1區域109間之距離L1亦可是第2擴散區域104與n型雜質層102間之距離L3的1.5倍以下,亦可是1.0倍以下。 藉此,產生在含有n型雜質之第2擴散區域104與含有p型雜質之第2區域108間的接合部等的少數載子會變得容易被吸收至第1區域109。因此,例如可減低少數載子從上述接合部往光電二極體112之n型雜質層102流入。亦即,可減低從上述接合部往光電二極體112之漏電流。故,可減低在光電二極體112之暗電流及暗電流之不一致。 圖12是將像素10A以與圖10、圖11不同的剖面來切開時的概略剖面圖。雖未圖示於圖12中,但第1擴散區域103是在半導體基板101內電性連接至光電二極體112。 如在圖12例示的,電晶體121具備:n型雜質區域的第1擴散區域103、n型雜質區域117及閘極電極116。 又,半導體基板101之第1區域109具有:與第1擴散區域103相對向的第1部分、不與第1擴散區域103相對向的第2部分,且第1部分與第1面101a間的距離是比第2部分與第1面101a間的距離要小。亦即,第1區域109中與第1擴散區域103相對向的第1部分是形成為朝向第1擴散區域103之凸狀。 因此,半導體基板101內(此處為第2區域108內)之不要的載子在到達電荷蓄積區域之第1擴散區域103前,會被吸收至第1區域109之第1部分。因此,可減低不要之載子往電荷蓄積區域之第1擴散區域103流入。故,可減低在第1擴散區域103的暗電流及暗電流之不一致。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揭示,提供一種可抑制暗電流所造成的影響,並能以高畫質拍攝之拍攝裝置。本揭示之拍攝裝置對例如,影像感測器、數位攝影機等是有用的。本揭示之拍攝裝置可用於醫療用攝影機、機器人用攝影機、保全攝影機、搭載於車輛上來作使用之攝影機等。
10、10A:像素 12:光電轉換部 12a:像素電極 12b:光電轉換層 12c:透明電極 14:訊號檢測電路 16:回授電路 22:增幅電晶體 22e、24e、26e、105、116:閘極電極 24:位址電晶體 26:重置電晶體 32:電源配線 34:位址訊號線 35:垂直訊號線 36:重置訊號線 39:蓄積控制線 40:周邊電路 42:負荷電路 44:欄訊號處理電路 46:垂直掃描電路 48:水平訊號讀出電路 49:水平共通訊號線 50:反相放大器 53:回授線 60、101:半導體基板 60a、101a:第1面 60b、101b:第2面 61、109:第1區域 61n:n型半導體基板 62、108:第2區域 62p、114:p型雜質層 63:保護層 66p:p型雜質區域 67n、103:第1擴散區域 68an、104:第2擴散區域(n型雜質區域) 68bn、68cn、68dn、106、117:n型雜質區域 69、113:元件分離區域 70:閘極絕緣膜 71、72、90a、90b、90c、90d:絕緣層 80:配線構造 80a、80b、80c、80d:配線層 90:層間絕緣層 100:拍攝裝置 102:n型雜質層 107:針扎區域 110:分離區域 112:光電二極體 115:PD分離區域 120、121:電晶體 cp1、cp2、cp3、cp4、cp5、cp6、cp7:接觸栓 h1、h2、h3、h4、h5、h6、h7:接觸孔 pa1、pa2、pb、pc、pd:插栓 ND:電荷蓄積節點 FD:電荷蓄積區域 W1a、W1b:第1範圍之寬度 W2a、W2b:第2範圍之寬度 W3a、W3b:第3範圍之寬度 L1、L2、L3:距離 INL、-Isub、IGW、IFD:電流
圖1是顯示有關實施形態之拍攝裝置之電路構成的圖。 圖2是顯示實施形態中像素內之佈局(layout)的平面圖。 圖3是在圖2之A-A線的概略剖面圖。 圖4A是顯示參考例中半導體基板之第1擴散區域周邊的電位分布之圖。 圖4B是顯示實施形態中半導體基板之第1擴散區域周邊的電位分布之圖。 圖5是顯示:在通過圖4A及圖4B中所示之第1擴散區域之中心的線段上,半導體基板之深度方向的電位分布之圖表。 圖6是顯示:用在量測漏電流之模擬的半導體基板的條件之圖。 圖7是顯示:在圖6中所示第2擴散區域與半導體基板之間施加預定電壓時,流於各端子的電流的圖表。 圖8是將流於圖7之第1擴散區域之電流的圖表加以放大的圖。 圖9A是說明實施形態中半導體基板之製造方法的圖。 圖9B是說明實施形態中半導體基板之製造方法的圖。 圖9C是說明實施形態中半導體基板之製造方法的圖。 圖9D是說明實施形態中半導體基板之製造方法的圖。 圖9E是說明實施形態中半導體基板之製造方法的圖。 圖10是說明光電二極體(photodiode,PD)型之拍攝裝置中像素之構成的圖。 圖11是將PD型之拍攝裝置中的像素以與圖10不同的剖面來切開時的概略剖面圖。 圖12是將PD型之拍攝裝置中的像素以與圖10、圖11不同的剖面來切開時的概略剖面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到本揭示前的見解) 在積層型之拍攝裝置中,著眼於防止來自電荷蓄積區域之附近的漏電流,或來自電荷蓄積區域與半導體基板間之接合部的漏電流,而進行著各式各樣的檢討。亦即,一直進行著有關減低在接合部之電場強度的檢討。
又,也檢討著防止在像素之周邊電路產生的少數載子(carrier)流入像素內。例如,檢討著以n型半導體層覆蓋p型半導體基板的下方,將p型半導體基板中之少數載子收入n型半導體層並排出至外部。
然而,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有關防止像素內之少數載子流入電荷蓄積區域之檢討。本揭示中著眼於防止半導體基板中,特別是在單位像素內產生之少數載子流入至電荷蓄積區域。具體來說,目的是使配置在單位像素內的複數個電晶體之源極或汲極處所產生的少數載子流入至電荷蓄積區域的狀況減低。藉此,減低在電荷蓄積區域的漏電流及漏電流的不一致。
10:像素
12:光電轉換部
12a:像素電極
12b:光電轉換層
12c:透明電極
22:增幅電晶體
22e、24e、26e:閘極電極
24:位址電晶體
26:重置電晶體
60:半導體基板
60a:第1面
60b:第2面
61:第1區域
62:第2區域
66p:p型雜質區域
67n:第1擴散區域
68an:第2擴散區域(n型雜質區域)
68bn、68cn、68dn:n型雜質區域
69:元件分離區域
70:閘極絕緣膜
71、72、90a、90b、90c、90d:絕緣層
80:配線構造
80a、80b、80c、80d:配線層
90:層間絕緣層
cp1、cp2、cp3、cp4、cp5、cp6、cp7:接觸栓
h1、h2、h3、h4、h5、h6、h7:接觸孔
pa1、pa2、pb、pc、pd:插栓

Claims (11)

  1. 一種拍攝裝置,其具備具有第1面的半導體基板,前述半導體基板包含: 第1層,含有第1導電型之雜質; 第2層,含有不同於前述第1導電型的第2導電型之雜質,前述第2層比前述第1層更靠近前述第1面;及 像素,前述像素包含: 光電轉換部,配置用於將光轉換為電荷;及 第1擴散區域,是含有前述第1導電型之雜質,前述第1擴散區域經由前述第2層與前述第1層相對向,並用以蓄積至少一部分前述電荷, 其中前述第1層具有與前述第2層相鄰的第2面,前述第2面包含朝向前述第1面的凸狀部分,前述凸狀部分與前述第1擴散區域相對向。
  2. 一種拍攝裝置,其具備具有第1面的半導體基板,前述半導體基板包含: 第1層,含有第1導電型之雜質; 第2層,含有不同於前述第1導電型的第2導電型之雜質,前述第2層更靠近前述第1面;及 像素,前述像素包含: 光電轉換部,配置用於將光轉換為電荷;及 第1擴散區域,是含有前述第1導電型之雜質,前述第1擴散區域經由前述第2層與前述第1層相對向,並用以蓄積至少一部分前述電荷, 其中前述第1層包含與前述第2層相鄰的第1部分及與前述第2層相鄰的第2部分,前述第1部分與前述第1擴散區域相對向,前述第2部分不與前述第1擴散區域相對向, 且前述第1部分與前述第1面間的距離是比前述第2部分與前述第1面間的距離要小。
  3. 如請求項1或2之拍攝裝置,其中前述像素包含第1電晶體,前述第1擴散區域作為前述第1電晶體的源極或汲極。
  4. 如請求項1或2之拍攝裝置,其中前述光電轉換部位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之前述第1面的上方。
  5. 如請求項1或2之拍攝裝置,其中前述光電轉換部位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之中。
  6. 如請求項1之拍攝裝置,其中前述凸狀部分在俯視下與前述第1擴散區域重疊。
  7. 如請求項2之拍攝裝置,其中 前述第1部分在俯視下與前述第1擴散區域重疊, 且前述第2部分在俯視下不與前述第1擴散區域重疊。
  8. 如請求項1或2之拍攝裝置,其中前述第1層與前述第2層相接。
  9. 如請求項8之拍攝裝置,其中前述第1擴散區域與前述第2層相接。
  10. 如請求項1之拍攝裝置,其中 前述第2面包含不與前述第1擴散區域相對向的平坦部分, 前述第2層包含與前述凸狀部分相鄰的第1部分及與前述平坦部分相鄰的第2部分, 且前述第1部分的雜質濃度比前述第2部分的雜質濃度低。
  11. 如請求項2之拍攝裝置,其中 前述第2層包含與前述第1層的前述第1部分相鄰的第3部分及與前述第1層的前述第2部分相鄰的第4部分, 且前述第3部分的雜質濃度比前述第4部分的雜質濃度低。
TW111115189A 2017-07-31 2018-05-02 拍攝裝置 TWI8376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7976 2017-07-31
JP2017147976 2017-07-31
JP2018036110A JP2019029643A (ja) 2017-07-31 2018-03-01 撮像装置
JP2018-036110 2018-03-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2746A true TW202232746A (zh) 2022-08-16
TWI837648B TWI837648B (zh) 2024-04-0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39041A2 (en) 2019-02-06
US20200321385A1 (en) 2020-10-08
CN109326618A (zh) 2019-02-12
JP2023121769A (ja) 2023-08-31
EP3439041B1 (en) 2020-09-02
CN109326618B (zh) 2024-03-01
US11094734B2 (en) 2021-08-17
EP3439041A3 (en) 2019-02-27
US10734432B2 (en) 2020-08-04
US20190035842A1 (en) 2019-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27238B2 (ja) 撮像装置
US20150123180A1 (en)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device
EP3896738B1 (en) Imaging device
CN109300924B (zh) 摄像装置
US11094734B2 (en) Imaging device
US20230317746A1 (en) Imaging device
US11024665B2 (en) Imag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20137188A1 (ja) 撮像装置
JP2020057776A (ja) 撮像装置
TWI762629B (zh) 拍攝裝置
TWI837648B (zh) 拍攝裝置
CN113016071A (zh) 摄像装置
JP7050111B2 (ja) 撮像装置
US20230290793A1 (en) Imaging device
JP7454789B2 (ja) 撮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