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8468A - 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8468A
TW202228468A TW110139926A TW110139926A TW202228468A TW 202228468 A TW202228468 A TW 202228468A TW 110139926 A TW110139926 A TW 110139926A TW 110139926 A TW110139926 A TW 110139926A TW 202228468 A TW202228468 A TW 20222846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figuration authorization
timer
trigger unit
condition
transmission m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99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彥智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Publication of TW202228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846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Time-out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案係一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由用戶設備執行,當基地台無法成功解碼用戶設備傳送的資料時,基地台傳送動態授權(DG)訊號至用戶設備,但若是基地台成功解碼資料時,則傳送接收確認(ACK)訊號至用戶設備。因此,用戶設備可藉由DG訊號確認基地台接收資料的失敗次數,以及藉由ACK訊號確認基地台接收資料的成功次數。當連續失敗多次時,代表通訊品質不佳,用戶設備將切換至第一配置授權(CG)傳輸模式,以提高傳輸資料的可靠度。而當連續成功多次時,代表通訊品質良好,故用戶設備將切換至第二CG傳輸模式,以降低傳輸資料的延遲。藉此有效地提升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UCE)中的頻譜使用效率。

Description

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
本案係有關於一種傳輸模式切換方法,尤其是一種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unlicensed controlled environments;UCE)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
在第五代(5G)通訊技術標準的規範下,當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UE)傳送上行(uplink)無線電訊號至基地台(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時,至少包含有兩種傳輸方式,其一為超可靠低延遲通訊的配置授權傳輸模式(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configured grant mode;URLLC CG mode),另一為在非授權頻譜中使用新無線電配置授權傳輸模式(new radio unlicensed configured grant mode;NR-U CG mode)。
超可靠低延遲通訊的配置授權傳輸模式(URLLC CG mode)係使用於授權頻譜中,以在無線電通道的通訊品質良好的狀況下,解決延遲的問題。而新無線電配置授權傳輸模式(NR-U CG mode)則使用於非授權頻譜中,以在無線電通道的通訊品質不良的狀況下,解決可靠度的問題。
但由於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unlicensed controlled environments;UCE)中,無線電通道的通訊品質會不斷的變化,例如常會有無法預期的雜訊干擾,導致無線電通道的通訊品質下降,但若是在無雜訊干擾的情況下,無線電通道的通訊品質又能維持良好。因此,若僅使用單一的傳輸模式,則容易造成延遲時間過長或是傳輸的可靠度太差。
例如,若用戶設備是使用NR-U的配置授權傳輸模式傳送上行無線電訊號至基地台。當無雜訊干擾的情況下,無線電通道的通訊品質良好,此時,若使用NR-U的配置授權傳輸模式雖能維持較高的可靠度,但會造成延遲時間的增加。
而若用戶設備是使用URLLC的配置授權傳輸模式傳送上行無線電訊號至基地台。當有雜訊干擾的情況下,無線電通道的通訊品質變得不良,此時,若使用URLLC配置授權傳輸模式雖能減少延遲時間,但會造成可靠度的下降。
為此,現有用戶設備傳送上行無線電訊號至基地台的傳輸方式仍需進一步之改良。
有鑑於上述問題,本案提供一種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在無線電通道其通訊品質存在變動可能的環境下,基於無線電通道的通訊品質自動切換用戶設備傳送上行無線電訊號至基地台的傳輸模式,藉此有效地提升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UCE)中的頻譜使用效率。
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係由用戶設備所執行,且在一實施例中,係包含有以下步驟:傳送第一資料至基地台;判斷是否接收到基地台發送的動態授權(dynamic grant;DG)訊號;當接收到動態授權訊號時,觸發第一觸發單元,並判斷第一觸發單元是否滿足第一條件;當第一觸發單元滿足第一條件時,配置配置授權(configured grant;CG)重傳定時器,且切換至第一CG傳輸模式,並傳送第一重傳資料至基地台;當第一觸發單元不滿足第一條件時,傳送第一重傳資料至基地台;當未接收到動態授權訊號時,重設第一觸發單元。
由於當基地台接收到用戶設備傳送的資料時,基地台會解碼用戶設備傳送的資料。而當基地台無法成功解碼資料時,基地台便會產生動態授權(DG)訊號,並發送DG訊號至用戶設備。因此當用戶設備接收到DG訊號時,代表基地台無法成功解碼資料,也就是說,用戶設備並未成功的傳送資料至基地台。此時,用戶設備便會觸發第一觸發單元,並判斷第一觸發單元是否滿足第一條件。而當用戶設備判斷第一觸發單元滿足第一條件時,代表用戶設備傳送資料至基地台的失敗次數較多,故可判斷應是目前無線電通道的通訊品質較差,導致用戶設備傳送資料至基地台的失敗次數較多。因此當第一觸發單元滿足第一條件時,用戶設備便會切換至第一CG傳輸模式,並藉由第一CG傳輸模式提高傳輸資料的可靠度。
舉例來說,第一CG傳輸模式可為在非授權頻譜中使用新無線電的配置授權傳輸模式(NR-U CG mode)。因此,當通訊品質較差時,便可藉由第一CG傳輸模式來提高傳輸資料的可靠度。
而在另一實施例中,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係包含有以下步驟:傳送第三資料至基地台;重設並啟動CG重傳定時器(retransmission timer);判斷CG重傳定時器是否超時;若CG重傳定時器超時,重設第二觸發單元,並傳送第二重傳資料至基地台;若CG重傳定時器未超時,判斷是否接收到基地台發送的一下行回授資訊(downlink feedback information;DFI)訊號;當接收到下行回授資訊訊號時,判斷是否成功解碼下行回授資訊訊號;當成功解碼下行回授資訊訊號時,判斷下行回授資訊訊號中是否包含有接收確認(acknowledge;ACK)訊號;當下行回授資訊訊號中包含有接收確認訊號時,觸發第二觸發單元,並判斷第二觸發單元是否滿足第二條件;當第二觸發單元滿足第二條件時,解除配置CG重傳定時器,且切換至第二CG傳輸模式。
當基地台能夠成功解碼用戶設備傳送的資料時,基地台便會產生下行回授資訊(DFI)訊號,並發送DFI訊號至用戶設備。因此當用戶設備能夠接收到DFI訊號時,代表基地台能夠成功解碼資料,也就是說,用戶設備已成功的傳送資料至基地台。此時,用戶設備便會進一步解碼DFI訊號,並確認DFI訊號中是否包含有接收確認(ACK)訊號。而當DFI訊號中包含有ACK訊號時,用戶設備才會觸發第二觸發單元,並判斷第二觸發單元是否滿足第二條件。且當用戶設備判斷第二觸發單元滿足第二條件時,代表用戶設備傳送成功資料至基地台的次數較多,故可判斷應是目前無線電通道的通訊品質較佳,因此用戶設備能夠成功傳送資料至基地台的次數較多。如此一來,當第二觸發單元滿足第二條件時,用戶設備便會切換至第二CG傳輸模式,並藉由第二CG傳輸模式降低傳輸資料的延遲。
舉例來說,第二CG傳輸模式可為超可靠低延遲通訊的配置授權傳輸模式(URLLC CG mode)。因此,當通訊品質較佳時,便可藉由第二CG傳輸模式來降低傳輸資料的延遲。
綜上所述,本案能根據無線電通道的通訊品質自動切換當前應用的CG傳輸模式,當無線電通道的通訊品質良好時,會自動使用第二CG傳輸模式,而當無線電通道的通訊品質不良時,則會自動使用第一CG傳輸模式。如此一來,便可在通訊品質良好,以第二CG傳輸模式來有效降低延遲,且可在通訊品質不良時,以第一CG傳輸模式來提高可靠度,藉此改善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頻譜使用效率。
請參照圖1A及圖1B圖,圖1A所繪示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係由圖1B中用戶設備10(UE)的部分或全部元件所執行,以下關於圖1A之說明請一併參照圖1B之方塊圖。
於第一實施例中,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係包含有步驟S101~步驟S108。
步驟S101:用戶設備10傳送第一資料至基地台20(gNB)。舉例來說,用戶設備10傳送的第一資料係上行(uplink)資料。在第五代(5G)通訊技術標準的規範下,用戶設備10傳送至基地台20的資料為上行(uplink)資料,而基地台20傳送至用戶設備10的資料則為下行(downlink)資料。
步驟S102:用戶設備10判斷是否接收到基地台20發送的動態授權(dynamic grant;DG)訊號。由於當基地台20接收資料失敗時,基地台20便會產生DG訊號,並發送DG訊號至用戶設備10。因此當用戶設備10接收到DG訊號時,代表基地台20接收資料失敗,即用戶設備10傳送資料失敗,例如,先聽後說的傳送機制失敗(Listen-Before-Talk failure;LBT failure)。也就是說,用戶設備10可藉由是否接收到基地台20傳送的DG訊號確認基地台20是否成功接收並解碼用戶設備10發送的資料。
步驟S103、步驟S104及步驟S105:當用戶設備10接收到DG訊號時,啟動第一觸發單元11(步驟S103),且用戶設備10判斷第一觸發單元11是否滿足第一條件(步驟S104)。當第一觸發單元11滿足第一條件時,用戶設備10配置CG重傳定時器12,且切換至第一CG傳輸模式(步驟S105)。
於第一實施例中,請參照圖1A,步驟S101中用戶設備10與基地台20之間的當前使用的CG傳輸模式為URLLC模式,藉由圖1A的操作,於步驟S105中切換至第一CG傳輸模式,其中第一CG傳輸模式是NR-U模式。
步驟S106:當切換至第一CG傳輸模式後,用戶設備10進一步傳送第一重傳資料至基地台20。
由於在切換至第一CG傳輸模式前,用戶設備10已接收到DG訊號。而當用戶設備10接收到DG訊號時,代表之前傳送的第一資料並未被基地台20接收到,因此,用戶設備10需傳送第一重傳資料至基地台20,藉此重新傳送第一資料至基地台20。
步驟S107:當第一觸發單元11不滿足第一條件時,用戶設備10傳送第一重傳資料至基地台20。雖然第一觸發單元11不滿足第一條件時,係代表用戶設備10傳送至基地台20的第一資料尚未連續失敗多次,但用戶設備10仍係於收到DG訊號後,才會觸發第一觸發單元11並判斷第一觸發單元11是否滿足第一條件。因此,在第一觸發單元11不滿足第一條件時,用戶設備10仍需傳送第一重傳資料,以重新傳送第一資料至基地台20。
步驟S108:當未接收到DG訊號時,重設第一觸發單元11。
請參閱圖2所示,在第二實施例中,步驟S201、步驟S202、步驟S205、步驟S206、步驟S207的內容相同於前述第一實施例的步驟S101、步驟S102、步驟S105、步驟S106、步驟S107的說明,於此不再重述。而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第一觸發單元11係第一配置授權(CG)計數器111。
且如步驟S203所示,當用戶設備10觸發第一觸發單元11時,係增加第一CG計數器111的第一計數值。舉例來說,增加第一計數值係將第一計數值加一。
以及如步驟S204所示,當用戶設備10判斷第一觸發單元11是否滿足第一條件時,係判斷第一CG計數器111的第一計數值是否大於或等於第一門檻值。且當第一計數值大於或等於第一門檻值時,用戶設備10判斷第一觸發單元11滿足第一條件。
由於在第二實施例中,用戶設備10係於接收到代表傳送失敗的DG訊號時,才會增加第一CG計數器111的第一計數值,如此一來,用戶設備10便可根據第一計數值的數值確認用戶設備10傳送資料至基地台20連續失敗的累計次數。且當連續失敗的累計次數超過第一門檻值時,代表用戶設備10已經連續傳送資料失敗多次,故用戶設備10可據此判斷目前的通訊品質較差,並進一步配置CG重傳定時器12,且切換至第一CG傳輸模式,以提高訊號傳輸的可靠度。
舉例來說,當第一CG計數器111的第一計數值大於或等於第一門檻值時,代表用戶設備10已經連續接收到DG訊號多次,也就是傳送資料失敗的累計次數已經大於或等於第一門檻值,因此用戶設備10會判斷滿足第一條件,進而切換至第一CG傳輸模式。
此外,由於第一觸發單元11係第一CG計數器111,因此如步驟S208所示,當重設第一觸發單元11時,係重設第一CG計數器111,以將第一計數值歸零。
在第二實施例中,請參照圖2,步驟S201中用戶設備10與基地台20之間的當前使用的CG傳輸模式為URLLC模式,藉由圖2的操作,於步驟S205中切換至第一CG傳輸模式,其中第一CG傳輸模式是NR-U模式。
請參閱圖3所示,在第三實施例中,步驟S301、步驟S302、步驟S305、步驟S306、步驟S307的內容相同於前述步驟S101、步驟S102、步驟S105、步驟S106、步驟S107的說明,於此不再重述。而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第一觸發單元11係第一CG定時器112。
且如步驟S303所示,當用戶設備10觸發第一觸發單元11時,係判斷第一CG定時器112是否啟動。
以及如步驟S3031、步驟S304及步驟S305所示,當第一CG定時器112啟動時,用戶設備10係判斷第一觸發單元11是否滿足第一條件(步驟S304),而當第一CG定時器112未啟動時,用戶設備10係先啟動第一CG定時器112(步驟S3031),再判斷第一觸發單元11是否滿足第一條件(步驟S304)。且當用戶設備10判斷第一觸發單元11是否滿足第一條件時,係判斷第一CG定時器112是否超時(步驟S304)。若第一CG定時器112超時,則用戶設備10判斷第一觸發單元11滿足第一條件。
由於在第三實施例中,用戶設備10係於接收到代表傳送失敗的DG訊號時,才會啟動並判斷第一CG定時器112是否超時,因此,用戶設備10可根據第一CG定時器112確認是否在第一CG定時器112設定的第一計時時間內連續且多次接收到DG訊號。若第一CG定時器112超時,代表用戶設備10已經在第一計時時間內連續多次接收到DG訊號,已經連續傳送失敗多次,故用戶設備10可據此判斷目前的通訊品質較差,並進一步配置CG重傳定時器12,且切換至第一CG傳輸模式,以提高訊號傳輸的可靠度。
舉例來說,第一CG定時器112係一倒數定時器,用於確認第一CG定時器112啟動後的時間是否到達第一計時時間。例如當第一CG定時器112啟動後,若是用戶設備10在第一計時時間內持續接收到DG訊號,當超過第一計時時間後,用戶設備10再次接收到DG訊號時,用戶設備10則會判斷第一CG定時器112超時,滿足第一條件,進而切換至第一CG傳輸模式。
此外,由於第一觸發單元11係一第一CG定時器112,且如步驟S308所示,當用戶設備10重設第一觸發單元11時,係重設第一CG定時器112的第一計時時間。
在第三實施例中,請參照圖3,步驟S301中用戶設備10與基地台20之間的當前使用的CG傳輸模式為URLLC模式,藉由圖3的操作,於步驟S305中切換至第一CG傳輸模式,其中第一CG傳輸模式是NR-U模式。
請參閱圖4所示,在第四實施例中,步驟S401、步驟S402、步驟S405、步驟S406、步驟S407的內容相同於前述步驟S101、步驟S102、步驟S105、步驟S106、步驟S107的說明,於此不再重述。而第四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第一觸發單元11係第一CG計數器111。
且如步驟S401、步驟S402、步驟S408、步驟S409、步驟S410所示,當傳送第一資料至基地台20後(步驟S401),用戶設備10係先重設並啟動第一CG定時器112(步驟S409),並判斷第一CG定時器112是否超時(步驟S410)。若第一CG定時器112未超時,用戶設備10才會判斷是否接收到基地台20發送的DG訊號(步驟S402)。若第一CG定時器112超時,用戶設備10重設第一觸發單元11(步驟S408)。以及當未接收到DG訊號時,用戶設備10係先判斷第一CG定時器112是否超時(步驟S410),若第一CG定時器112超時,用戶設備10才會重設第一觸發單元11(步驟S408)。
此外,在第四實施例中,第一CG計數器111的作動方式與第三實施例中的第一CG計數器111類似。不同之處在於,當第一CG計數器111小於第一門檻值,即第一觸發單元11不滿足第一條件時,用戶設備10於傳送第一重傳資料至基地台20後,係進一步傳送第二資料至基地台20,並重設並啟動第一CG定時器112後,再判斷第一CG定時器112是否超時。
由於在第四實施例中,係一併使用了第一CG定時器112以及第一CG計數器111。如此一來,用戶設備10需在第一CG定時器112的第一計時時間內,連續接收到DG訊號的次數超過第一門檻值,才會滿足第一條件,並切換到第一CG傳輸模式。
舉例來說,當第一CG定時器112啟動後,若是用戶設備10在第一計時時間內連續接收到DG訊號的次數大於或等於第一門檻值,用戶設備10會判斷滿足第一條件,進而切換至第一CG傳輸模式。但若是第一計時時間內連續接收到DG訊號不到第一門檻值,則在超過第一計時時間後,用戶設備10會判斷第一CG定時器112超時,以重設第一計數器。
在第四實施例中,請參照圖4,步驟S401中用戶設備10與基地台20之間的當前使用的CG傳輸模式為URLLC模式,藉由圖4的操作,於步驟S405中切換至第一CG傳輸模式,其中第一CG傳輸模式是NR-U模式。
請參閱圖5所示,在第五實施例中,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係包含有步驟S501~步驟S512。
步驟S501:用戶設備10傳送第三資料至基地台20。舉例來說,用戶設備10傳送的第三資料係上行(uplink)資料。
步驟S502:用戶設備10重設並啟動CG重傳定時器12。由於在第一CG傳輸模式中,用戶設備10係藉由CG重傳定時器12確認是否需要重新傳送資料至基地台20,因此在第一CG傳輸模式中,用戶設備10需先重設並啟動CG重傳定時器12。
步驟S503用戶設備10判斷CG重傳定時器12是否超時。
步驟S504、步驟S505:若CG重傳定時器12超時,用戶設備10係重設第二觸發單元13(步驟S504),並傳送第二重傳資料至基地台20(步驟S505)。
舉例來說,CG重傳定時器12若有超時,代表用戶設備10在CG重傳定時器12的重傳計時時間內,並未成功接收到基地台20回傳的接收確認訊號,因此,若CG重傳定時器12超時,用戶設備10重設第二觸發單元13並傳送第二重傳資料,藉此重新傳送第三資料至基地台20。也就是說,若CG重傳定時器12超時,代表基地台20接收資料失敗,即用戶設備10傳送資料失敗,例如,先聽後說的傳送機制失敗(LBT failure)。而用戶設備10即可藉由判斷是否CG重傳定時器12是否超時確認基地台20是否成功接收並解碼用戶設備10傳送的資料。
步驟S506:若CG重傳定時器12未超時,用戶設備10判斷是否接收到基地台20發送的下行回授資訊(DFI)訊號。
步驟S507:當用戶設備10接收到DFI訊號時,用戶設備10判斷是否成功解碼DFI訊號。但是當用戶設備10未接收到DFI訊號時,用戶設備10係判斷CG重傳定時器12是否超時(S503、S603、S703)。
步驟S508:當用戶設備10成功解碼DFI訊號時,用戶設備10判斷DFI訊號中是否包含有接收確認(ACK)訊號。而當用戶設備10未成功解碼DFI訊號時,用戶設備10係判斷CG重傳定時器12是否超時(S503、S603、S703)。
步驟S509:當DFI訊號中包含有ACK訊號時,用戶設備10啟動第二觸發單元13。但是當DFI訊號中不包含有ACK訊號時,用戶設備10係重設第二觸發單元13(步驟S504),並傳送第二重傳資料至基地台20(步驟S505)。
步驟S510、步驟S511及步驟S512:用戶設備10判斷第二觸發單元13是否滿足第二條件(步驟S510)。當第二觸發單元13滿足第二條件時,用戶設備10解除配置CG重傳定時器12,且切換至第二CG傳輸模式(步驟S511)。但是當第二觸發單元13不滿足第二條件時,用戶設備10係進一步傳送第四資料至基地台20(步驟S512),且重設並啟動CG重傳定時器12(步驟S502),再判斷CG重傳定時器12是否超時(步驟S503)。
進一步而言,在第五實施例中,還包含有步驟S513及步驟S514。
步驟S513及步驟S514:用戶設備10判斷CG重傳定時器12是否配置(步驟S513)。當CG重傳定時器12配置時,用戶設備10係傳送第三資料至基地台20(步驟S501),且重設並啟動CG重傳定時器12(步驟S502),再判斷CG重傳定時器12是否超時(步驟S503)。但是當CG重傳定時器12未配置時,用戶設備10則執行第二CG傳輸模式(步驟S514)。
於第五實施例中,請參照圖5,步驟S501中用戶設備10與基地台20之間的當前使用的CG傳輸模式為NR-U模式,藉由圖5的操作,於步驟S511中切換至第二CG傳輸模式,其中第二CG傳輸模式是URLLC模式。
請參閱圖6所示,在第六實施例中,步驟S601~步驟S608的內容相同於前述第五實施例的步驟S501~步驟S508的說明,於此不再重述。而第六實施例與第五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第二觸發單元13係第二CG計數器131。
且如步驟S609所示,當用戶設備10觸發第二觸發單元13時,係增加第二CG計數器131的第二計數值。舉例來說,增加第二計數值係將第二計數值加一。
以及如步驟S610、步驟S611、步驟S612所示,當用戶設備10判斷第二觸發單元13是否滿足第二條件時,係判斷第二CG計數器131的第二計數值是否大於或等於第二門檻值(步驟S610)。且當第二計數值大於或等於第二門檻值時,用戶設備10係判斷第二觸發單元13滿足第二條件,且用戶設備10解除配置CG重傳定時器12,且切換至第二CG傳輸模式(步驟S611)。但是當第二計數值小於第二門檻值時,用戶設備10判斷第二觸發單元13不滿足第二條件,且用戶設備10進一步傳送第四資料至基地台20(步驟S612),且重設並啟動CG重傳定時器12(步驟S602),再判斷CG重傳定時器12是否超時(步驟S603)。
由於在第六實施例中,用戶設備10係於成功接收並解碼DFI訊號,且確認DFI訊號中具有ACK訊號時,才會增加第二CG計數器131的第二計數值,因此,用戶設備10便可根據第二計數值的數值確認用戶設備10成功接收基地台20的ACK訊號的累計次數。且當連續成功接收ACK訊號的累計次數超過第二門檻值時,代表基地台20已經成功接收用戶設備10傳送的資料多次,故用戶設備10可據此判斷目前的通訊品質較佳,並進一步解除配置CG重傳定時器12,且切換至第二CG傳輸模式,以降低訊號傳輸的延遲。
舉例來說,當第二CG計數器131的第二計數值大於或等於第二門檻值時,代表用戶設備10已經連續接收到ACK訊號多次,也就是傳送資料成功的累計次數已經大於等於第二門檻值,因此用戶設備10會判斷滿足第二條件,進而切換至第二CG傳輸模式。
於第六實施例中,請參照圖6,步驟S601中用戶設備10與基地台20之間的當前使用的CG傳輸模式為NR-U模式,藉由圖6的操作,於步驟S611中切換至第二CG傳輸模式,其中第二CG傳輸模式是URLLC模式。
請參閱圖7所示,在第七實施例中,步驟S701~步驟S708的內容相同於前述第五實施例的步驟S501~步驟S508的說明,於此不再重述。而第七實施例與第五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第二觸發單元13係第二CG定時器132。
且如步驟S709所示,當用戶設備10觸發第二觸發單元13時,係判斷第二CG定時器132是否啟動。
以及如步驟S7091、步驟S710及步驟S711所示,當第二CG定時器132啟動時,用戶設備10係判斷第二觸發單元13是否滿足第二條件(步驟S710),而當第二CG定時器132未啟動時,用戶設備10係先啟動第二CG定時器132(步驟S7091),再判斷第二觸發單元13是否滿足第二條件(步驟S710)。且當用戶設備10判斷第二觸發單元13是否滿足第二條件時,係判斷第二CG定時器132是否超時(步驟S710)。若第二CG定時器132超時,則用戶設備10判斷第二觸發單元13滿足第二條件。
由於在第七實施例中,用戶設備10係於確認DFI訊號中具有ACK訊號時,才會啟動並判斷第二CG定時器132是否超時,因此,用戶設備10可根據第二CG定時器132確認是否在第二CG定時器132設定的第二計時時間內連續且多次接收到ACK訊號。若第二CG定時器132超時,代表用戶設備10已經在第二計時時間內連續多次接收到ACK訊號,即已經連續成功傳送資料到基地台20多次,故用戶設備10可據此判斷目前的通訊品質較佳,進而解除配置CG重傳定時器12,且切換至第二CG傳輸模式,以降低訊號傳輸的延遲。
舉例來說,第二CG定時器132係倒數定時器,用於確認第二定時器啟動後的時間是否到達第二計時時間。例如當第二CG定時器132啟動後,若是用戶設備10在第二計時時間內持續接收到ACK訊號,當超過第二計時時間後,用戶設備10再次接收到ACK訊號時,用戶設備10則會判斷第二CG定時器132超時,滿足第二條件,進而切換至第二CG傳輸模式。
於第七實施例中,請參照圖7,步驟S701中用戶設備10與基地台20之間的當前使用的CG傳輸模式為NR-U模式,藉由圖7的操作,於步驟S711中切換至第二CG傳輸模式,其中第二CG傳輸模式是URLLC模式。
請參閱圖8所示,在第八實施例中,步驟S801~步驟S808的內容相同於前述第五實施例的步驟S501~步驟S508的說明,於此不再重述。而第八實施例與第五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第二觸發單元13係第二CG計數器131。
且如步驟S812、步驟S813、步驟S814及步驟S815所示,當用戶設備10傳送第三資料至基地台20後(步驟S801),用戶設備10係先重設並啟動第二CG定時器132(步驟S813)後,再重設並啟動CG重傳定時器12(步驟S802),且用戶設備10進一步判斷第二CG定時器132是否超時(步驟S814)。若第二CG定時器132未超時,用戶設備10才會判斷CG重傳定時器12是否超時(步驟S803)。但若是第二CG定時器132超時,用戶設備10會重設第二CG計數器131(步驟S815)。
此外,在第八實施例中,第二CG計數器131的運作方式與第六實施例中的第二CG計數器131類似。不同之處在於,當第二CG計數器131小於第二門檻值,即第二觸發單元13不滿足第二條件時,用戶設備10於傳送第四資料至基地台20後(步驟S812),係先重設並啟動第二CG定時器132(步驟S813),再重設並啟動CG重傳定時器12(步驟S802)。
舉例來說,CG重傳定時器12及第二CG定時器132均為倒數定時器,CG重傳定時器12係用於確認CG重傳定時器12啟動後是否到達重傳計時時間,而第二CG定時器132則係用於確認第二定時器啟動後的時間是否到達第二計時時間。
例如當第二CG定時器132啟動後,若是用戶設備10在第二計時時間內連續接收到ACK訊號的次數大於或等於第二門檻值,用戶設備10會判斷滿足第二條件,進而切換至第二CG傳輸模式。但若是在第二計時時間內連續接收到ACK訊號的次數不到第二門檻值,則在超過第二計時時間後,用戶設備10會判斷第二CG定時器132超時,以重設第二計數器。且若是第二CG定時器132未超時,用戶設備10仍需在CG重傳定時器12的重傳計時時間內確認是否收到ACK訊號,即步驟S806至步驟S808。若是再重傳計時時間內無法確認是否收到ACK訊號,則用戶設備10會判斷CG重傳定時器12超時,進而重設第二CG計數器131,並傳送第二重傳資料至基地台20。
在第八實施例中,請參照圖8,步驟S801中用戶設備10與基地台20之間的當前使用的CG傳輸模式為NR-U模式,藉由圖8的操作,於步驟S811中切換至第二CG傳輸模式,其中第二CG傳輸模式是URLLC模式。
綜上所述,本案揭露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關於切換至第一CG傳輸模式(例如NR-U模式),係第一至第四實施例中的任一種實施例;切換至第二CG傳輸模式(例如URLLC模式),則係第五至第八實施例中的任一種實施例。本案能根據無線電通道的通訊品質自動切換當前應用的CG傳輸模式,當無線電通道的通訊品質良好時,會自動使用第二CG傳輸模式,而當無線電通道的通訊品質不良時,則會自動使用第一CG傳輸模式。如此一來,便可在通訊品質良好,以第二CG傳輸模式來有效降低延遲,且可在通訊品質不良時,以第一CG傳輸模式來提高可靠度,透過動態評估通道狀態來自動切換最適合的傳輸模式,藉此改善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頻譜使用效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案的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案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案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案,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範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做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案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S101~S108:步驟 10:用戶設備 11:第一觸發單元 111:第一CG計數器 112:第一CG定時器 12:CG重傳定時器 13:第二觸發單元 131:第二CG計數器 132:第二CG定時器 20:基地台 S201~S208:步驟 S301~S308:步驟 S3031:步驟 S401~S411:步驟 S501~S514:步驟 S601~S612:步驟 S701~S712:步驟 S7091:步驟 S801~S815:步驟
圖1A係本案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第一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1B係用戶設備及基地台的方塊示意圖。
圖2係本案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第二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3係本案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第三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4係本案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第四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5係本案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第五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6係本案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第六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7係本案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第七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8係本案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第八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S101~S108:步驟

Claims (20)

  1. 一種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係由一用戶設備所執行,其中該傳輸模式切換方法包含: 傳送一第一資料至一基地台; 判斷是否接收到該基地台發送的一動態授權訊號; 當接收到該動態授權訊號時,觸發一第一觸發單元,並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是否滿足一第一條件; 當該第一觸發單元滿足該第一條件時,配置一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且切換至一第一配置授權傳輸模式,並傳送一第一重傳資料至該基地台; 當該第一觸發單元不滿足該第一條件時,傳送該第一重傳資料至該基地台;以及 當未接收到該動態授權訊號時,重設該第一觸發單元。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其中該第一觸發單元係一第一配置授權計數器; 其中當觸發該第一觸發單元時,係增加該第一配置授權計數器的一第一計數值; 其中當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是否滿足該第一條件時,係判斷該第一配置授權計數器的該第一計數值是否大於或等於一第一門檻值; 其中當該第一計數值大於或等於該第一門檻值時,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滿足該第一條件; 其中當該第一計數值小於該第一門檻值時,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不滿足該第一條件。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其中該第一觸發單元係一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 其中當觸發該第一觸發單元時,係判斷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是否啟動,且當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啟動時,再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是否滿足該第一條件,而當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未啟動時,係先啟動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再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是否滿足該第一條件; 其中當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是否滿足該第一條件時,係判斷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是否超時; 其中若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超時,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滿足該第一條件; 其中若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未超時,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不滿足該第一條件。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其中當傳送該第一資料至該基地台後,係先重設並啟動一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並判斷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是否超時; 其中若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超時,重設該第一觸發單元; 其中若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未超時,再判斷是否接收到該基地台發送的該動態授權訊號; 其中當未接收到該動態授權訊號時,係先判斷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是否超時,且若是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超時,再重設該第一觸發單元; 其中該第一觸發單元係一第一配置授權計數器; 其中當觸發該第一觸發單元時,係增加該第一配置授權計數器的一第一計數值; 其中當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是否滿足該第一條件時,係判斷該第一配置授權計數器的該第一計數值是否大於或等於一第一門檻值; 其中當該第一計數值大於或等於該第一門檻值時,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滿足該第一條件; 其中當該第一計數值小於該第一門檻值時,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不滿足該第一條件。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其中當該第一觸發單元不滿足該第一條件,且傳送該第一重傳資料至該基地台後,係進一步傳送一第二資料至該基地台,並重設並啟動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後,再判斷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是否超時。
  6. 一種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係由一用戶設備所執行,其中該傳輸模式切換方法包含: 傳送一第三資料至一基地台; 重設並啟動一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 判斷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是否超時; 若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超時,重設一第二觸發單元,並傳送一第二重傳資料至該基地台; 若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未超時,判斷是否接收到該基地台發送的一下行回授資訊訊號; 當接收到該下行回授資訊訊號時,判斷是否成功解碼該下行回授資訊訊號; 當成功解碼該下行回授資訊訊號時,判斷該下行回授資訊訊號中是否包含有一接收確認訊號; 當該下行回授資訊訊號中包含有該接收確認訊號時,觸發該第二觸發單元,並判斷該第二觸發單元是否滿足一第二條件;以及 當該第二觸發單元滿足該第二條件時,解除配置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且切換至一第二配置授權傳輸模式。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進一步包含有: 當該第二觸發單元不滿足該第二條件時,係進一步傳送一第四資料至該基地台,且重設並啟動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再判斷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是否超時。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進一步包含有: 當該下行回授資訊訊號中不包含有該接收確認訊號時,重設該第二觸發單元,並傳送該第二重傳資料至該基地台。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進一步包含有: 當未成功解碼該下行回授資訊訊號時,判斷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是否超時。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進一步包含有: 當未接收到該下行回授資訊訊號時,判斷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是否超時。
  11. 如請求項6所述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其中該第二觸發單元係一第二配置授權計數器; 其中當觸發該第二觸發單元時,係增加該第二配置授權計數器的一第二計數值; 其中當判斷該第二觸發單元是否滿足該第二條件時,係判斷該第二配置授權計數器的該第二計數值是否大於或等於一第二門檻值; 其中當該第二計數值大於或等於該第二門檻值時,判斷該第二觸發單元滿足該第二條件; 其中當該第二計數值小於該第二門檻值時,判斷該第二觸發單元不滿足該第二條件。
  12. 如請求項6所述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其中該第二觸發單元係一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 其中當觸發該第二觸發單元時,係判斷該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是否啟動,且當該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啟動時,再判斷該第二觸發單元是否滿足該第二條件,而當該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未啟動時,係先啟動該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再判斷該第二觸發單元是否滿足該第二條件; 其中當判斷該第二觸發單元是否滿足該第二條件時,係判斷該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是否超時; 其中若該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超時,判斷該第二觸發單元滿足該第二條件; 其中若該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未超時,判斷該第二觸發單元不滿足該第一條件。
  13. 如請求項6所述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其中當傳送該第三資料至該基地台後,係先重設並啟動一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後,再重設並啟動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並判斷該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是否超時; 其中若該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超時,重設該第二觸發單元; 其中若該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未超時,再判斷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是否超時; 其中當未成功解碼該下行回授資訊訊號時,係先判斷該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是否超時,且若是該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未超時,再判斷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是否超時; 其中當未接收到該下行回授資訊訊號時,係先判斷該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是否超時,且若是該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未超時,再判斷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是否超時; 其中該第二觸發單元係一第二配置授權計數器; 其中當觸發該第二觸發單元時,係增加該第二配置授權計數器的一第二計數值; 其中當判斷該第二觸發單元是否滿足該第二條件時,係判斷該第二配置授權計數器的該第二計數值是否大於或等於一第二門檻值; 其中當該計數值大於或等於該第二門檻值時,判斷該第二觸發單元滿足該第二條件; 其中當該計數值小於該第二門檻值時,判斷該第二觸發單元不滿足該第二條件; 其中當傳送該第二重傳資料至該基地台後,再重設並啟動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並判斷該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是否超時。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其中當該第二觸發單元不滿足該第二條件時,係先傳送一第四資料至該基地台,並重設並啟動該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且重設並啟動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後,再判斷該第二配置授權定時器是否超時。
  15. 如請求項6至14中任一項所述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進一步包含有: 判斷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是否配置;以及 當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配置時,係傳送該第三資料至該基地台,且重設並啟動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再判斷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是否超時。
  16. 如請求項15所述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其中當該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未配置,係執行該第二配置授權傳輸模式,且該第二配置授權傳輸模式包含有: 傳送一第一資料至該基地台; 判斷是否接收到該基地台發送的一動態授權訊號; 當接收到該動態授權訊號時,觸發一第一觸發單元,並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是否滿足一第一條件; 當該第一觸發單元滿足該第一條件時,配置一配置授權重傳定時器,且切換至一第一配置授權傳輸模式,並傳送一第一重傳資料至該基地台,其中該第一配置授權傳輸模式不同於該第二配置授權傳輸模式; 當該第一觸發單元不滿足該第一條件時,傳送該第一重傳資料至該基地台;以及 當未接收到該動態授權訊號時,重設該第一觸發單元。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其中該第一觸發單元係一第一配置授權計數器; 其中當觸發該第一觸發單元時,係增加該第一配置授權計數器的一第一計數值; 其中當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是否滿足該第一條件時,係判斷該第一配置授權計數器的該第一計數值是否大於或等於一第一門檻值; 其中當該第一計數值大於或等於該第一門檻值時,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滿足該第一條件; 其中當該第一計數值小於該第一門檻值時,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不滿足該第一條件。
  18.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其中該第一觸發單元係一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 其中當觸發該第一觸發單元時,係判斷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是否啟動,且當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啟動時,再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是否滿足該第一條件,而當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未啟動時,係先啟動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再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是否滿足該第一條件; 其中當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是否滿足該第一條件時,係判斷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是否超時; 其中若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超時,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滿足該第一條件; 其中若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未超時,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不滿足該第一條件。
  19.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其中當傳送該第一資料至該基地台後,係先重設並啟動一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並判斷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是否超時; 其中若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超時,重設該第一觸發單元; 其中若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未超時,再判斷是否接收到該基地台發送的該動態授權訊號; 其中當未接收到該動態授權訊號時,係先判斷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是否超時,且若是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超時,再重設該第一觸發單元; 其中該第一觸發單元係一第一配置授權計數器; 其中當觸發該第一觸發單元時,係增加該第一配置授權計數器的一第一計數值; 其中當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是否滿足該第一條件時,係判斷該第一配置授權計數器的該第一計數值是否大於或等於一第一門檻值; 其中當該第一計數值大於或等於該第一門檻值時,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滿足該第一條件; 其中當該第一計數值小於該第一門檻值時,判斷該第一觸發單元不滿足該第一條件。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其中當該第一觸發單元不滿足該第一條件,且傳送該第一重傳資料至該基地台後,係進一步傳送一第二資料至該基地台,並重設並啟動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後,再判斷該第一配置授權定時器是否超時。
TW110139926A 2021-01-13 2021-10-27 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 TW2022284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136652P 2021-01-13 2021-01-13
US63/136,652 2021-01-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8468A true TW202228468A (zh) 2022-07-16

Family

ID=82323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9926A TW202228468A (zh) 2021-01-13 2021-10-27 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25398A1 (zh)
TW (1) TW20222846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97516A1 (en) * 2023-03-27 2024-10-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tter capability reporting for ambient internet of things (iot)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64249B2 (en) * 2018-05-10 2023-01-24 Apple Inc. Configured grant uplink (UL) transmission in new radio unlicensed (NR-U)
WO2021090278A1 (en) * 2019-11-07 2021-05-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imer handling in multiple active grant configurations
KR102568824B1 (ko) * 2020-01-22 2023-08-21 아서스테크 컴퓨터 인코포레이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비활성 상태의 전송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25398A1 (en) 2022-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8315105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10594447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and ran device
US20200021402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US832174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handling TTI bundling
US2009004669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iggering a Poll Fun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7079470B (zh) 用于许可辅助接入的媒体接入控制
JP6485979B2 (ja) 送信保護
JP5017559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タイマーのデフォルト値を設定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EP2642808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3346982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装置
EP3570587A1 (en)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0051754A1 (zh) 传输反馈信息、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KR20090016419A (ko) 동적 무선자원 할당방법에서 harq를 제어하는 방법
KR20020012401A (ko) 통신 시스템의 데이터 흐름 제어 방법
EP3491761B1 (en) Receiver devices, transmitter devices,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receiver device,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transmitter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a
TW202228468A (zh) 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的傳輸模式切換方法
US20070195813A1 (en) Multicast packet transmitting method of wireless network
US924663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lling transmission statu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2007180687A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3098995B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sender device and receiver device
JP2010166517A (ja) 無線基地局および無線端末
TWI775669B (zh) 在非授權頻譜之控制環境中動態切換傳輸模式以提高可靠度的方法及系統
KR102124878B1 (ko) 무선통신망 상태나 단말기 상태를 고려한 tcp 재전송 제어 방법
US20240039623A1 (en) Methods for enhancing rlc in iot ntn
KR101626116B1 (ko)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