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19565A - 導光板與光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導光板與光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19565A
TW202219565A TW109139190A TW109139190A TW202219565A TW 202219565 A TW202219565 A TW 202219565A TW 109139190 A TW109139190 A TW 109139190A TW 109139190 A TW109139190 A TW 109139190A TW 202219565 A TW202219565 A TW 20221956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structures
light
guide plate
area
light incid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91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2721B (zh
Inventor
廖俊謙
李信宏
劉勁谷
Original Assignee
誠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誠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誠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391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52721B/zh
Priority to JP2021179462A priority patent/JP2022077006A/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27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272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195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956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30Semiconductor lamps, e.g. solid state lamps [SSL] 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 or organic LED [OLED]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一種導光板與包括此導光板的光源裝置。導光板適於導引多個光束。導光板具有入光面以及第一表面。第一表面與入光面相連接。導光板在第一表面上具有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第一區域相較於第二區域更靠近入光面。在第一區域中,設置有多個第一微結構。各第一微結構具有第一曲率,且為新月形微結構,具有第一脊線,第一曲率為第一脊線的曲率。在第二區域中,設置有多個第二微結構,各第二微結構具有第二曲率,且多個第一曲率的最大值大於多個第二曲率的最大值。

Description

導光板與光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元件與光學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導光板與光源裝置。
目前的光源裝置主要可分為側光式光源裝置及直下式光源裝置。側光式光源裝置是利用導光板將配置於導光板入光側面的光源所發出的光線導向導光板的出光面,藉以形成面光源。一般而言,可在導光板的表面形成用以顯示特定圖案的光學微結構,而形成具有圖案燈飾效果的照明裝置。
然而,由於在光源裝置中使用的光源是多個點光源(例如,LED),光學微結構為直線棒狀微結構,而直線棒狀微結構只會反射垂直方向的入射光,因此,來自光源的光在被光學微結構反射後也將具有高方向性,因此,點光源之間的間距將容易導致熱點(Hot‐spot)現象,從而影響燈飾圖案的影像品質。
但是,在進行照明裝置的局部調光,即透過控制不同的點光源的明滅,來控制導光板的表面上的不同分區的亮度差異時,也由於直線棒狀微結構只會反射垂直方向的入射光,因此,當導光板的表面設置有越多的直線棒狀微結構時,導光板的表面上的不同分區的亮度所出現的差異也就越明顯。因此,直線棒狀微結構有助於提升照明裝置的局部調光(Local Dimming)能力。因此,如何兼顧照明裝置的局部調光(Local Dimming)能力以及燈飾圖案的影像品質,實爲相關技術人員所需思考解決的課題。
“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了解本發明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發明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本發明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發明提供一種導光板,能用以提升光源裝置的局部調光能力以及減低熱點現象。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源裝置,具有良好的局部調光能力以及能清晰地切換顯示不同的光學圖案。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導光板,導光板適於導引多個光束。導光板具有入光面以及第一表面,第一表面與入光面相連接,且導光板在第一表面上具有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第一區域相較於第二區域更靠近入光面。在第一區域中,設置有多個第一微結構,各第一微結構具有第一曲率,且第一微結構為新月形微結構,具有第一脊線,第一曲率為第一脊線的曲率。在第二區域中,設置有多個第二微結構,其中各第二微結構具有第二曲率,且多個第一曲率的最大值大於多個第二曲率的最大值。
為達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光源裝置。光源裝置包括光源以及前述的導光板。光源適於提供多個光束。光束藉由第一微結構與第二微結構而離開導光板後呈現預設的圖案。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包括多個發光元件,光束具有光軸方向,自相鄰的發光元件之間的中點位置沿著與光軸方向平行的方向而延伸的延伸線劃分出各發光元件的責任照明區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微結構具有第一光學面與第三光學面,第一光學面朝向入光面,第三光學面背向入光面,各第一微結構的第一光學面與第三光學面互相連接形成第一脊線。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多個第一微結構的多個第一曲率自靠近入光面側往遠離入光面側漸減。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微結構為新月形微結構,而具有第二光學面與第四光學面,第二光學面朝向入光面,第四光學面背向入光面,各第二微結構的第二光學面與第四光學面互相連接形成第二脊線,第二曲率為第二脊線的曲率,且多個第二微結構的多個第二曲率自靠近入光面側往遠離入光面側漸減。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曲率為固定值。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還具有第一側面,第一側面與入光面相對,第一表面連接入光面與第一側面,且導光板在第一表面上具有中線,入光面與中線之間的距離相等於第一側面與中線之間的距離,導光板的第一表面在入光面與中線之間形成第一區域,導光板的第一表面在第一側面與中線之間形成第二區域,且其中各第二微結構為棒狀微結構,第二曲率為零,在第一區域中還設置有多個第二微結構,且在第一區域中的第二微結構的數量比例小於第一區域中的第一微結構的數量比例,在第二區域中還設置有多個第一微結構,且在第二區域中的第二微結構的數量比例大於第二區域中的第一微結構的數量比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多個光束自入光面進入導光板後沿發光角延伸而分別在第一表面上形成多個照明區域,且各照明區域包含第一子照明區域與第二子照明區域,第一子照明區域為各照明區域未與其他照明區域重疊的區域,第二子照明區域為相鄰的照明區域相互重疊的區域,且第一子照明區域為第一區域,第二子照明區域為第二區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微結構為棒狀微結構,第二曲率為零,在第一子照明區域中還設置有多個第二微結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在第二子照明區域中還設置有多個第一微結構,且在第二子照明區域中的第二微結構的數量比例大於第二子照明區域中的第一微結構的數量比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微結構僅設置在第一子照明區域中。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微結構以及第二微結構凹入第一表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裝置還包括多個聚光透鏡,分別對應多個發光元件而設置。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由於靠近入光側的第一微結構為新月形微結構,因此可以反射較大角度範圍的光線,所以可有效消除熱點現象。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遠離入光側的第二微結構為具有較小曲率的新月形微結構或曲率等於零的棒狀微結構,使其所能反射的入射光侷限於僅針對來自於垂直方向附近的入射光。如此,位於各發光元件的責任照明區域上的第二微結構就不會反射來自於鄰近的責任照明區域的光束,而有助於提升光源裝置的局部調光的能力。如此,通過第一微結構與第二微結構的配置,導光板與光源裝置能夠實現局部調光(Local Dimming)的能力以及保持燈飾圖案的影像品質。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的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光源裝置的架構示意圖。請參照圖1,本實施例的光源裝置200包括導光板100、第一光源210以及第二光源220。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光源210以及第二光源220可為包含多個發光元件LE的光條,而適於提供多個光束,其中發光元件LE例如是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元件或其它種類的發光元件。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00適於導引光束,且導光板100包括多個用以顯示第一圖案的微結構(未繪示)以及多個用以顯示第二圖案的微結構(未繪示)。並且,在本實施例中,用以顯示第一圖案的微結構沿第一方向D1延伸,用以顯示第二圖案的微結構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將導光板100的法線方向定義為第三方向D3。如此,當光源裝置200切換第一光源210至開啟狀態且切換第二光源220至關閉狀態時,光源裝置200適於顯示第一圖案,而當光源裝置200切換第二光源220至開啟狀態且切換第一光源210至關閉狀態時,光源裝置200適於顯示第二圖案。
更詳細而言,如圖1所示,導光板100具有第一入光面SI1、第二入光面SI2以及第一表面S1,其中第一入光面SI1鄰接於第二入光面SI2,且第一表面S1連接第一入光面SI1與第二入光面SI2。多個用以顯示第一圖案的微結構與多個用以顯示第二圖案的微結構皆位於第一表面S1上。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表面S1例如為導光板100的下表面,也就是說,如圖2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多個用以顯示第一圖案的微結構與多個用以顯示第二圖案的微結構皆位於導光板100的下表面上,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一表面S1亦可為導光板100的上表面,即多個用以顯示第一圖案的微結構與多個用以顯示第二圖案的微結構亦可位於導光板100的上表面上。
以下,將搭配圖2A至圖2B,針對光源裝置200顯示第一圖案時,導光板100用以達成其局部調光能力的結構進行進一步的解說。此外,亦值得注意的是,用以顯示第一圖案的微結構與用以顯示第二圖案的微結構雖然設置在導光板100的第一表面S1上的延伸方向不同,但是以用以顯示第一圖案的微結構與用以顯示第二圖案的微結構而言,在光學設計上的限制範圍可視為相同,因此為了避免敘述篇幅冗長,以下僅針對光源裝置200顯示第一圖案時,用以顯示第一圖案的微結構的設置方式進行說明。然而,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可參照其設置方式來使得用以顯示第二圖案的微結構在具有類似設置的方式下,亦能達到類似的效果,此後就不再贅述。
圖2A是圖1的光源裝置的部分結構示意圖,進一步而言,圖2A顯示導光板100(以可看見第一表面S1的視角呈現)及作為光源的第一光源210。圖2B是圖2A的一種微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A所示,第一光源210的多個發光元件LE所發出的光束具有光軸方向O,自相鄰的發光元件LE之間的中點位置沿著與光軸方向O平行的方向而延伸的延伸線E劃分出各發光元件LE的責任照明區域RIL。導光板100在第一表面S1上具有第一區域R110及第二區域R120,第一區域R110相較於第二區域R120更靠近第一入光面SI1。更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00還具有第一側面SS1,第一側面SS1與第一入光面SI1相對,第一表面S1連接第一入光面SI1與第一側面SS1,且導光板100在第一表面S1上具有中線M,第一入光面SI1與中線M之間的距離相等於第一側面SS1與中線M之間的距離,導光板100的第一表面S1在第一入光面SI1與中線M之間形成第一區域R110,導光板100的第一表面S1在第一側面SS1與中線M之間形成第二區域R120。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00在第一區域R110中設置有多個第一微結構110,各第一微結構110具有第一曲率。在第二區域R120中,設置有多個第二微結構120,其中各第二微結構120具有第二曲率。詳細而言,第一微結構110為新月形微結構,具有第一脊線SR1,第一曲率為第一脊線SR1的曲率。舉例而言,第一脊線SR1為圓弧線。各第一微結構110具有第一光學面OS1與第三光學面OS3,第一光學面OS1朝向第一入光面SI1,第三光學面OS3背向第一入光面SI1,各第一微結構110的第一光學面OS1與第三光學面OS3互相連接形成第一脊線SR1。多個第一微結構110的多個第一曲率自靠近第一入光面SI1側往遠離第一入光面SI1側漸減。
另一方面,第二微結構120也為新月形微結構,具有第二脊線SR2,第二曲率為第二脊線SR2的曲率。第二脊線SR2為圓弧線。各第二微結構120具有第二光學面OS2與第四光學面OS4,第二光學面OS2朝向第一入光面SI1,第四光學面OS4背向第一入光面SI1,各第二微結構120的第二光學面OS2與第四光學面OS4互相連接形成第二脊線SR2,且多個第二微結構120的多個第二曲率自靠近第一入光面SI1側往遠離第一入光面SI1側漸減。
並且,在本實施例中,多個第一曲率的最大值大於多個第二曲率的最大值。在此,曲率的大小為通過脊線的某一點的曲率半徑的倒數。換言之,當第一脊線SR1或第二脊線SR2的曲率越小時,當其越趨近於零,第一脊線SR1或第二脊線SR2就越接近直線。反之,當第一脊線SR1或第二脊線SR2的曲率越大時,其邊緣處越接近圓弧狀,而可用以反射較大角度範圍的光線。第一微結構110以及第二微結構120例如是凹入導光板100的第一表面S1,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一方面,光束藉由第一微結構110與第二微結構120而離開導光板100後呈現預設的圖案(例如為第一圖案)。詳細而言,這些第一微結構110與這些第二微結構120排列成用以顯示第一圖案的微結構,而適於使通過這些第一微結構110與這些第二微結構120的光束呈現第一圖案,呈現第一圖案的光由第一微結構110的第一光學面OS1與第二微結構120的第二光學面OS2出光。
如此,在本實施例中,由於靠近入光側的第一微結構110為具有較大曲率的新月形微結構,且越靠近入光側,其曲率越大,因此可以反射較大角度範圍的光線,所以可有效消除熱點現象。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遠離入光側的第二微結構120為具有較小曲率的新月形微結構,且越遠離入光側,其曲率越小,而其光學行為就愈接近棒狀微結構,而其所能反射的入射光就會侷限於僅針對來自於垂直方向附近的入射光。如此,位於各發光元件LE的責任照明區域RIL上的第二微結構120就不會反射來自於鄰近的責任照明區域RIL的光束,而有助於提升光源裝置200的局部調光的能力。並且,由於靠近入光側時,對應於鄰近的責任照明區域RIL的發光元件LE所發出的光束還不會發散到其責任照明區域RIL之外,因此,即便靠近入光側的第一微結構110為具有較大曲率的新月形微結構,也不會對光源裝置200的局部調光能力產生影響。
如此,通過第一微結構110與第二微結構120的配置,光源裝置200即可實現局部調光(Local Dimming)的能力以及保持燈飾圖案的影像品質。更具體而言,圖2C是圖2A的光源裝置200的輝度模擬示意圖。如圖2C所示,當光源裝置200的發光元件LE點亮時,導光板上遠離入光側曲率較小的新月形微結構會降低反射來自於鄰近責任照明區域RIL的光束的機率,在導光板遠離入光側的區域,可減少相鄰的發光元件LE所提供光束的重疊區,因此有助於提升局部調光的效果。反之,圖2D是一對照例的光源裝置的輝度模擬示意圖,此一對照例的光源裝置僅配置有曲率固定的新月形微結構,其用以反射發光元件LE所提供的光束,且在此對照例所採用的微結構曲率為圖2A的光源裝置200中最靠近導光板入光側的微結構曲率,亦即,多個第一微結構110的多個第一曲率中的最大者。如圖2D所示,當圖2D的光源裝置的發光元件LE點亮時,由於所採用的曲率固定的新月形微結構可以反射較大角度範圍的光線,導光板遠離入光側的區域的局部調光效果與圖2C的情況相較之下較不顯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前述的實施例中,第一微結構110與第二微結構120雖以皆為新月狀微結構為例示,但本發明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二微結構120亦可為棒狀微結構。以下將搭配圖3與圖4來進行進一步地解說。
圖3是本發明的另一種光源裝置的部分結構示意圖。請參照圖3,本實施例的導光板300與光源裝置400與圖2A的導光板100與光源裝置2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微結構310為新月狀微結構,第二微結構320為棒狀微結構,且第一曲率與第二曲率為固定值。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曲率大於零,第二曲率等於零。此外,在第一區域R110中還可設置有多個第二微結構320,在第二區域R120中也可設置有多個第一微結構310,並且,在第一區域R110中的第二微結構320的數量比例小於第一區域R110中的第一微結構310的數量比例,且在第二區域R120中的第二微結構320的數量比例大於第二區域R120中的第一微結構310的數量比例。
如此,在本實施例中,由於靠近入光側的第一區域R110中的第一微結構310的數量比例大於第二微結構320的數量比例,因此,第一區域R110中的微結構多半皆可以反射較大角度範圍的光線,所以也可有效消除熱點現象。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遠離入光側的第二區域R120中的第二微結構320的數量比例大於第一微結構310的數量比例,因此,進入第二區域R120的入射光大部分仍是會被第二微結構320所反射,而第二微結構320也僅針對來自於垂直方向附近的入射光進行反射。如此,位於各發光元件LE的責任照明區域RIL上的微結構並不致反射來自於鄰近的責任照明區域RIL的光束,而有助於提升光源裝置200的局部調光的能力。如此,通過第一微結構310與第二微結構320的配置,導光板300與光源裝置400即可實現局部調光的能力以及保持燈飾圖案的影像品質,並達到與前述導光板100與光源裝置200類似的效果與優點,在此就不再贅述。
圖4是本發明的另一種光源裝置的部分結構示意圖。請參照圖4,本實施例的導光板500與光源裝置600與圖3的導光板300與光源裝置4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光源裝置600的第一區域R510與第二區域R520的劃分方式與圖3的光源裝置400的第一區域R110與第二區域R120的劃分方式不同。在本實施例中,多個光束自第一入光面SI1進入導光板100後沿發光角延伸而分別在第一表面S1上形成多個照明區域IL,且各照明區域IL包含第一子照明區域IL1與第二子照明區域IL2,第一子照明區域IL1為各照明區域IL未與其他照明區域IL重疊的區域,第二子照明區域IL2為相鄰的照明區域IL相互重疊的區域,且第一子照明區域IL1為第一區域R510,第二子照明區域IL2為第二區域R520。第一區域R510相較於第二區域R520更靠近第一入光面SI1。此外,延伸線E通過第二子照明區域IL2中最靠近第一入光面SI1側的端點。在第一子照明區域IL1中還設置有多個第二微結構320,但隨著越靠近入光側,第二微結構320的數量比例越低。
如此,由於第一區域R510中設有第一微結構310,因此也可有效消除熱點現象。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區域R520僅設有第二微結構320,因此,來自於不同的發光元件LE的入射光僅會被第二微結構320所反射,而第二微結構320也僅針對來自於垂直方向附近的入射光進行反射。如此,位於各發光元件LE的責任照明區域RIL上的微結構並不致反射來自於鄰近的責任照明區域RIL的光束,而有助於提升光源裝置600的局部調光的能力。如此,通過第一區域R510中的第一微結構310與第二區域R520的第二微結構320的配置,導光板500與光源裝置600即可實現局部調光(Local Dimming)的能力以及保持燈飾圖案的影像品質,並達到與前述導光板300與光源裝置400類似的效果與優點,在此就不再贅述。
此外,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子照明區域IL2雖僅設有第二微結構320,亦即,第一微結構310僅設置在第一子照明區域IL1中,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在第二子照明區域IL2中還可設置有多個第一微結構310,且在第二子照明區域IL2中的第二微結構320的數量比例大於第二子照明區域IL2中的第一微結構310的數量比例。舉例而言,第二微結構320的數量占第二子照明區域IL2中的微結構總數的70%~100%,而第一微結構310的數量占第二子照明區域IL2中的微結構總數的0%~30%。
如此,只要第二子照明區域IL2的第一微結構110的數量落於上述比例範圍,即可降低第一微結構110反射來自於鄰近的責任照明區域RIL的光束的可能性。如此,亦可通過第一微結構110與第二微結構120的配置,使導光板500與光源裝置600實現局部調光的能力以及保持燈飾圖案的影像品質,並達到前述的效果與優點,在此就不再贅述。
圖5與圖6分別是本發明的另兩種光源裝置的部分結構示意圖。請參照圖5與圖6,本實施例的光源裝置200A、200B與圖2A的光源裝置200類似,而差異如下所述。在圖5與圖6的實施例中,光源裝置200A、200B還包括多個聚光透鏡CL,分別對應發光元件LE而設置,且位於發光元件LE與第一區域R110之間。更具體而言,聚光透鏡CL可為獨立元件,而與導光板100分開設置(如圖6所示),或是聚光透CL鏡與導光板100可為一體式的光學元件(如圖5所示)。如此,通過聚光透鏡CL的設置,可收斂發光元件LE所提供的光束的發光角,而能進一步提升光源裝置200A、200B 的局部調光(Local Dimming)的能力,並且通過第一微結構110與第二微結構120的配置,光源裝置200A、200B也可實現局部調光的能力以及保持燈飾圖案的影像品質,並達到與前述光源裝置200類似的效果與優點,在此就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由於靠近入光側的第一微結構為新月形微結構,因此可以反射較大角度範圍的光線,所以可有效消除熱點現象。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遠離入光側的第二微結構為具有較小曲率的新月形微結構或曲率等於零的棒狀微結構,使其所能反射的入射光侷限於僅針對來自於垂直方向附近的入射光。如此,位於各發光元件的責任照明區域上的第二微結構就不會反射來自於鄰近的責任照明區域的光束,而有助於提升光源裝置的局部調光的能力。如此,通過第一微結構與第二微結構的配置,導光板與光源裝置能夠實現局部調光的能力以及保持燈飾圖案的影像品質。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的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的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的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0、300、500:導光板 110、310:第一微結構 120、320:第二微結構 200、200A、200B、400、600:光源裝置 210:第一光源 220:第二光源 CL:聚光透鏡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E:延伸線 IL:照明區域 IL1:第一子照明區域 IL2:第二子照明區域 LE:發光元件 M:中線 O:光軸方向 OS1:第一光學面 OS2:第二光學面 OS3:第三光學面 OS4:第四光學面 R110、R510:第一區域 R120、R520:第二區域 RIL:責任照明區域 S1:第一表面 SI1:第一入光面 SI2:第二入光面 SR1:第一脊線 SR2:第二脊線 SS1:第一側面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光源裝置的架構示意圖。 圖2A是圖1的光源裝置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2B是圖2A的一種微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C是圖2A的光源裝置的輝度模擬示意圖。 圖2D是本發明一對照例的光源裝置的輝度模擬示意圖。 圖3至圖6是本發明其他不同實施例的光源裝置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100:導光板
110:第一微結構
120:第二微結構
200:光源裝置
210:第一光源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E:延伸線
LE:發光元件
M:中線
O:光軸方向
OS1:第一光學面
OS2:第二光學面
OS3:第三光學面
OS4:第四光學面
R110:第一區域
R120:第二區域
RIL:責任照明區域
S1:第一表面
SI1:第一入光面
SS1:第一側面

Claims (24)

  1. 一種導光板,適於導引多個光束,其中: 所述導光板具有入光面以及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與所述入光面相連接,且所述導光板在所述第一表面上具有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所述第一區域相較於所述第二區域更靠近所述入光面; 在所述第一區域中,設置有多個第一微結構,各所述第一微結構具有第一曲率,且所述第一微結構為新月形微結構,具有第一脊線,所述第一曲率為所述第一脊線的曲率;以及 在所述第二區域中,設置有多個第二微結構,其中各所述第二微結構具有第二曲率,且所述多個第一曲率的最大值大於所述多個第二曲率的最大值。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所述第一微結構具有第一光學面與第三光學面,所述第一光學面朝向所述入光面,所述第三光學面背向所述入光面,各所述第一微結構的所述第一光學面與所述第三光學面互相連接形成所述第一脊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所述多個第一微結構的所述多個第一曲率自靠近所述入光面側往遠離所述入光面側漸減。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所述第二微結構為新月形微結構,而具有第二光學面與第四光學面,所述第二光學面朝向所述入光面,所述第四光學面背向所述入光面,各所述第二微結構的所述第二光學面與所述第四光學面互相連接形成第二脊線,所述第二曲率為所述第二脊線的曲率,且所述多個第二微結構的所述多個第二曲率自靠近所述入光面側往遠離所述入光面側漸減。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所述第一曲率為固定值。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所述導光板還具有第一側面,所述第一側面與所述入光面相對,所述第一表面連接所述入光面與所述第一側面,且所述導光板在所述第一表面上具有中線,所述入光面與所述中線之間的距離相等於所述第一側面與所述中線之間的距離,所述導光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入光面與所述中線之間形成所述第一區域,所述導光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第一側面與所述中線之間形成所述第二區域,且其中各所述第二微結構為棒狀微結構,所述第二曲率為零,在所述第一區域中還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二微結構,且在所述第一區域中的所述第二微結構的數量比例小於所述第一區域中的所述第一微結構的數量比例,在所述第二區域中還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一微結構,且在所述第二區域中的所述第二微結構的數量比例大於所述第二區域中的所述第一微結構的數量比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所述多個光束自所述入光面進入所述導光板後沿發光角延伸而分別在所述第一表面上形成多個照明區域,且各所述照明區域包含第一子照明區域與第二子照明區域,所述第一子照明區域為各所述照明區域未與其他所述照明區域重疊的區域,所述第二子照明區域為相鄰的所述照明區域相互重疊的區域,且所述第一子照明區域為所述第一區域,所述第二子照明區域為所述第二區域。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所述第二微結構為棒狀微結構,所述第二曲率為零,在所述第一子照明區域中還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二微結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在所述第二子照明區域中還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一微結構,且在所述第二子照明區域中的所述第二微結構的數量比例大於所述第二子照明區域中的所述第一微結構的數量比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所述第一微結構僅設置在所述第一子照明區域中。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所述第一微結構以及所述第二微結構凹入所述第一表面。
  12. 一種光源裝置,包括: 光源,適於提供多個光束;以及 導光板,適於導引所述光束,其中: 所述導光板具有入光面以及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與所述入光面相連接,且所述導光板在所述第一表面上具有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所述第一區域相較於所述第二區域更靠近所述入光面; 在所述第一區域中,設置有多個第一微結構,各所述第一微結構具有第一曲率,且所述第一微結構為新月形微結構,具有第一脊線,所述第一曲率為所述第一脊線的曲率;以及 在所述第二區域中,設置有多個第二微結構,其中各所述第二微結構具有第二曲率,且所述多個第一曲率的最大值大於所述多個第二曲率的最大值,且所述光束藉由所述第一微結構與所述第二微結構而離開所述導光板後呈現預設的圖案。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所述光源包括多個發光元件,所述光束具有光軸方向,自相鄰的所述發光元件之間的中點位置沿著與所述光軸方向平行的方向而延伸的延伸線劃分出各所述發光元件的責任照明區域。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各所述第一微結構具有第一光學面與第三光學面,所述第一光學面朝向所述入光面,所述第三光學面背向所述入光面,各所述第一微結構的所述第一光學面與所述第三光學面互相連接形成所述第一脊線。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所述多個第一微結構的所述多個第一曲率自靠近所述入光面側往遠離所述入光面側漸減。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各所述第二微結構為新月形微結構,而具有第二光學面與第四光學面,所述第二光學面朝向所述入光面,所述第四光學面背向所述入光面,各所述第二微結構的所述第二光學面與所述第四光學面互相連接形成第二脊線,所述第二曲率為所述第二脊線的曲率,且所述多個第二微結構的所述多個第二曲率自靠近所述入光面側往遠離所述入光面側漸減。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曲率為固定值。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所述導光板還具有第一側面,所述第一側面與所述入光面相對,所述第一表面連接所述入光面與所述第一側面,且所述導光板在所述第一表面上具有中線,所述入光面與所述中線之間的距離相等於所述第一側面與所述中線之間的距離,所述導光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入光面與所述中線之間形成所述第一區域,所述導光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第一側面與所述中線之間形成所述第二區域,且其中各所述第二微結構為棒狀微結構,所述第二曲率為零,在所述第一區域中還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二微結構,且在所述第一區域中的所述第二微結構的數量比例小於所述第一區域中的所述第一微結構的數量比例,在所述第二區域中還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一微結構,且在所述第二區域中的所述第二微結構的數量比例大於所述第二區域中的所述第一微結構的數量比例。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所述多個光束自所述入光面進入所述導光板後沿發光角延伸而分別在所述第一表面上形成多個照明區域,且各所述照明區域包含第一子照明區域與第二子照明區域,所述第一子照明區域為各所述照明區域未與其他所述照明區域重疊的區域,所述第二子照明區域為相鄰的所述照明區域相互重疊的區域,且所述第一子照明區域為所述第一區域,所述第二子照明區域為所述第二區域。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各所述第二微結構為棒狀微結構,所述第二曲率為零,在所述第一子照明區域中還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二微結構。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在所述第二子照明區域中還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一微結構,且在所述第二子照明區域中的所述第二微結構的數量比例大於所述第二子照明區域中的所述第一微結構的數量比例。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微結構僅設置在所述第一子照明區域中。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光源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微結構以及所述第二微結構凹入所述第一表面。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光源裝置,還包括多個聚光透鏡,分別對應所述多個發光元件而設置。
TW109139190A 2020-11-10 2020-11-10 導光板與光源裝置 TWI7527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9190A TWI752721B (zh) 2020-11-10 2020-11-10 導光板與光源裝置
JP2021179462A JP2022077006A (ja) 2020-11-10 2021-11-02 導光板及び光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9190A TWI752721B (zh) 2020-11-10 2020-11-10 導光板與光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52721B TWI752721B (zh) 2022-01-11
TW202219565A true TW202219565A (zh) 2022-05-16

Family

ID=80809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9190A TWI752721B (zh) 2020-11-10 2020-11-10 導光板與光源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77006A (zh)
TW (1) TWI7527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63839B (zh) * 2022-04-27 2022-09-13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元件及背光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52505B2 (en) * 1999-02-23 2004-06-22 Solid State Opto Limited Light redirecting films and film systems
US7088333B1 (en) * 1999-03-12 2006-08-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urface lighting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using the same
WO2009013930A1 (ja) * 2007-07-20 2009-01-29 Omron Corporation 光表示デバイス及び面光源装置
TWI365958B (en) * 2009-05-07 2012-06-11 Au Optronics Corp Light source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aster model and submodel of optical plate, optical pl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442110B (zh) * 2011-01-26 2014-06-21 Coretronic Corp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SG195166A1 (en) * 2011-05-31 2013-12-3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Method for making microstructured tools having discontinuous topographies, articles produced therefrom
CN104765095B (zh) * 2014-01-02 2017-11-21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TWI680320B (zh) * 2019-02-22 2019-12-21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導光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77006A (ja) 2022-05-20
TWI752721B (zh) 2022-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93961B2 (en) Hybrid lens for controlled light distribution
US7866837B2 (en) Skew light illumination lens device
US8911118B2 (en) Lens, LED module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having same
JP6274790B2 (ja) 照明装置及び光学部材
JP5257609B2 (ja) 光学モジュール及び照明用灯具
WO2002065427A1 (fr) Voyant lumineux del
US10203081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headlight for vehicle
JP7449812B2 (ja) ライトガイドモジュール及び光源モジュール
JP2012526363A (ja) 組込み型光源を備えたライトガイド
EP2573455A2 (en) Lamp with asymmetric luminous intensity
US10732342B2 (en) Indirect luminaire
TWI752721B (zh) 導光板與光源裝置
JP2009176716A (ja) エッジ型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TW201411046A (zh) 發光裝置及其透鏡
US8894250B2 (en) Illuminating device
CN113710952B (zh) 光发射设备
EP2656131B1 (en) Lens and illumination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KR20190142004A (ko) 집광 조명장치
US10180232B2 (en) Optical membe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irradiation system
US10371351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JP2016018893A (ja) 発光装置
WO2018072069A1 (zh) 出光装置
KR101891431B1 (ko) 엘이디용 렌즈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니어 조명장치
JP7446531B2 (ja) 発光デバイス
JP3229445U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及び導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