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12257A - 多孔生物炭、其製造方法、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及複合燃料 - Google Patents

多孔生物炭、其製造方法、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及複合燃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12257A
TW202212257A TW109133015A TW109133015A TW202212257A TW 202212257 A TW202212257 A TW 202212257A TW 109133015 A TW109133015 A TW 109133015A TW 109133015 A TW109133015 A TW 109133015A TW 202212257 A TW202212257 A TW 20221225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rous biochar
biomass material
porous
pore
bioch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3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74070B (zh
Inventor
陳維新
李冠廷
鄭靖霖
杜俊霆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成功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成功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成功大學
Priority to TW1091330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74070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122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22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40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407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10Biofuels, e.g. bio-dies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30Fuel from waste, e.g. synthetic alcohol or diesel

Landscapes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Polysaccharides And Polysaccharide Derivativ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提供一生質物材料,其中生質物材料為粉末狀。進行一含浸步驟,係將生質物材料放置於一造孔溶液中浸泡,以獲得一含浸生質物材料。進行一熱化學轉化步驟,係於惰性氛圍下加熱含浸生質物材料,以使含浸生質物材料轉變為多孔生物炭。本發明另提供依據前述製造方法製造的多孔生物炭、使用其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及包含其的複合燃料。

Description

多孔生物炭、其製造方法、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及複合燃料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生物炭、其製造方法、使用其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及包含其的複合燃料,且特別是關於一種多孔生物炭、其製造方法、使用其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及包含其的複合燃料。
隨著科技及工業蓬勃發展,人類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也因此衍生許多問題。舉例來說,在開採及運送石油的過程中,時有所聞油輪擱淺而使所載原油外洩,或鑽油平台管線外洩,而造成嚴重的海洋油污污染。而工廠及家庭所排放廢氣及廢液也為地球帶來嚴重的污染,諸如工廠在生產製造過程中所產生含有有機物質的工業廢氣及工業廢水,或者家庭烹煮、清洗時所產生的油煙、污水。此外,目前能源的主要來源為石化燃料,其含量有限,也使人類面臨能源短缺的危機。因此,如何改善環境污染以及如何尋找替代能源,遂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多孔生物炭、其製造方法、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及複合燃料,以解決上述問題。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是提供一種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提供一生質物材料,其中生質物材料為粉末狀。進行一含浸步驟,係將生質物材料放置於一造孔溶液中浸泡,以獲得一含浸生質物材料。進行一熱化學轉化步驟,係於惰性氛圍下加熱含浸生質物材料,以使含浸生質物材料轉變為多孔生物炭。
依據前述的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其中生質物材料可為一生質物廢棄物。生質物材料的粒徑可大於0 μm且小於或等於425 μm。
依據前述的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其中造孔溶液可包含一造孔劑,造孔劑可為碳酸氫鈉,造孔劑的濃度可為1 wt%至10 wt%。
依據前述的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其中熱化學轉化步驟可於200 oC至300 oC下進行30分鐘至120分鐘。熱化學轉化步驟可在一高溫爐中進行,且一惰性氣體通入高溫爐中以形成惰性氛圍,惰性氣體通入高溫爐的流速可為10 cc/min至200 cc/min。
依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方式是提供一種多孔生物炭,其係由前述的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所製成,其中多孔生物炭包含複數個孔洞,且多孔生物炭為疏水性。
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方式是提供一種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提供前述的多孔生物炭。進行一吸附步驟,係使多孔生物炭與非極性物質接觸,而使多孔生物炭吸附非極性物質,其中非極性物質為液相或氣相。
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方式是提供一種複合燃料,包含前述的多孔生物炭以及一有機非極性物質,有機非極性物質填充於多孔生物碳的複數個孔洞中至少一者,有機非極性物質為液相或氣相,且有機非極性物質的熱值為10 MJ/kg至50 MJ/kg。
本發明之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可製造出具有複數個孔洞及疏水性的多孔生物炭。本發明之多孔生物炭具有抗菌能力,有利於長時間存放。多孔生物炭可用於吸附非極性物質,因此可用於吸收工業及家庭所排放之廢氣及廢液中的非極性物質,也可用於回收海洋漏油,有利於改善環境污染的問題。將本發明之多孔生物炭用於吸收有機非極性物質後,可形成複合燃料,其可作為石化燃料的替代能源,而有助於改善能源短缺的問題。本發明之多孔生物炭可優選地使用生質物廢棄物作為原料,有利於循環經濟的發展。
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
請參照第1圖,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100包含步驟110~130。步驟110是提供一生質物材料,其中生質物材料為粉末狀。具體來說,生質物材料可為農作物或木材,農作物可為但不限於玉米、甘蔗、甘藷、甜菜,木材可由樹木提供,生質物材料亦可為生質物廢棄物,例如農業廢棄物或林業廢棄物,農業廢棄物可為但不限於咖啡渣、甘蔗渣、稻穀或稻桿,林業廢棄物可為但不限於木材廠或家具廠的下腳料、邊材、疏林後的木材或行道樹經修剪所產生的廢棄木材,行道樹可為但不限於榕樹、樟樹、茄苳、黑板樹、木棉、盾柱木、小葉欖仁、大王椰子、臺灣欒樹、白千層、水黃皮、楓香或菩提樹。生質物材料可先進行前處理,使生質物材料成為粉末狀,例如可先經過乾燥步驟,降低生質物材料的含水量,並可通過研磨與過篩使生質物材料成為粉末狀,以提高生質物材料的表面積,有利於後續反應的進行。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生質物材料的粒徑可大於0 μm且小於或等於425 μm,然而,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可依生質物材料的種類以及後續反應的條件,適應調整生質物材料的粒徑。
步驟120是進行一含浸步驟,係將生質物材料放置於一造孔溶液中浸泡,以獲得一含浸生質物材料。具體來說,含浸步驟係使生質物材料吸收造孔溶液而形成含浸生質物材料。造孔溶液可包含一造孔劑以及一溶劑,造孔劑為加熱後可分解出氣體的物質,溶劑為可溶解造孔劑的物質,藉此,當含浸生質物材料被加熱時,造孔劑所分解出的氣體可撐開生質物材料的內部結構而產生孔洞。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造孔劑可為碳酸氫鈉,溶劑可為水。然而,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只要可實現造孔劑及溶劑功能的物質,皆可作為本發明的造孔劑及溶劑。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造孔劑的濃度可為1 wt%至10 wt%,亦即造孔溶液為100重量份時,造孔劑的含量為1重量份至10重量份。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含浸步驟可於室溫下進行30秒至30分鐘。然而,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可依據生質物材料的種類及粒徑、造孔劑及溶劑的種類,適應調整造孔劑的濃度以及含浸步驟的溫度及時間。
步驟130是進行一熱化學轉化步驟,係於惰性氛圍下加熱含浸生質物材料,以使含浸生質物材料轉變為多孔生物炭。藉由熱化學轉化步驟,一方面可使造孔劑受熱分解,以利孔洞的生成,另一方面,生質物材料受熱產生熱分解,而使其中揮發性有機物質逸散。具體來說,熱化學轉化步驟可為焙燒(torrefaction)、熱裂解(pyrolysis)、水熱碳化(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等製程。前述惰性氛圍是指包圍含浸生質物材料的氣體其不會與含浸生質物材料反應,藉此,可隔絕氧氣,使含浸生質物材料於加熱過程中不會產生燃燒反應。本發明將不會與含浸生質物材料反應的氣體定義為惰性氣體。更具體來說,熱化學轉化步驟可在一高溫爐中進行,且一惰性氣體通入高溫爐中以形成惰性氛圍,高溫爐可為一管式高溫爐,惰性氣體可為但不限於氮氣或氬氣,當惰性氣體為氮氣時,惰性氛圍為氮氣氛圍,當惰性氣體為氬氣時,惰性氛圍為氬氣氛圍、依此類推。惰性氣體通入高溫爐的流速可為10 cc/min至200 cc/min,當流速小於10 cc/min,可能會降低揮發性產物之移出速率缺失,當流速大於200 cc/min,可能會加速揮發性產物之移出速率。熱化學轉化步驟可於200 oC至300 oC下進行30分鐘至120分鐘,當溫度低於200 oC,可能導致炭化不完全,當溫度大於300 oC,可能導致生物炭產率降低,當時間小於30分鐘,可能導致反應不完全,當時間大於120分鐘,可能導致反應完成後仍繼續加熱而造成能源的浪費。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多孔生物炭的產率可為50 %至74 %。
由上述內容可知,本發明的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100可製造出多孔生物炭,且可優選地使用生質物廢棄物作為原料,藉此,可將廢棄物再利用,有利於循環經濟的發展。
多孔生物炭
本發明提供一種多孔生物炭,其係使用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100所製成。多孔生物炭包含複數個孔洞且為疏水性。藉此,多孔生物炭可用於吸附非極性物質。具體來說,複數個孔洞可包含複數個介孔及/或巨孔,介孔是指孔徑範圍在2 nm至50 nm的孔洞,巨孔是指孔徑範圍大於50 nm的孔洞,藉此,可調控多孔生物炭的孔洞大小,有利於選擇性地吸附非極性物質。優選地,多孔生物炭可具有抗菌性,藉此,有利於長時間存放。
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
請參照第2圖,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200包含步驟210~220。步驟210是提供一多孔生物炭,關於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及性質請參照上文。步驟220是進行一吸附步驟,係使多孔生物炭與非極性物質接觸,而使多孔生物炭吸附非極性物質,其中非極性物質為液相或氣相。具體來說,非極性物質可為工業及家庭所排放之廢氣及廢液中的非極性物質,非極性物質也可為海洋漏油或廢水中之油汙,藉此,本發明的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200可除去環境中的污染物,而有利於改善環境污染的問題。此外,當非極性物質為有機非極性物質且具有較高的熱值(例如10 MJ/kg至50 MJ/kg)時,本發明之多孔生物炭在吸收有機非極性物質後,可形成複合燃料,藉此,可將污染物再利用,且複合燃料可作為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而有助於改善能源短缺的問題。
複合燃料
本發明提供一種複合燃料,包含多孔生物炭以及有機非極性物質,有機非極性物質填充於多孔生物碳的複數個孔洞中至少一者,有機極性物質為液相或氣相,且有機非極性物質的熱值為10 MJ/kg至50 MJ/kg。具體來說,複合燃料可為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200的產物。藉此,複合燃料可將污染物再利用,且可作為石化燃料的替代能源,而有助於改善能源短缺的問題。
實施例及比較例的製備
實施例1:取適量乾燥的咖啡渣,進行研磨與過篩(篩孔為425 µm),而使咖啡渣的粒徑小於或等於425 µm(步驟110),取過篩後的咖啡渣20克,將咖啡渣放置於濃度為4.15 wt%的碳酸氫鈉水溶液中浸泡,係於室溫下浸泡3分鐘,以獲得吸收了碳酸氫鈉水溶液的咖啡渣(步驟120),過濾取出吸收了碳酸氫鈉水溶液的咖啡渣,將之放置於管狀高溫爐中,於氮氣氛圍下加熱,氮氣流量設定為50 cc/min,以300 oC的溫度加熱60分鐘,以獲得實施例1的多孔生物炭(步驟130),多孔生物炭的質量為10克,產率為50 %。碳酸氫鈉受熱後的反應如式(1)所示。 2NaHCO 3
Figure 02_image001
Na 2CO 3+ H 2O + CO 2(↑)               (1)。
實施例2~6:將實施例1的生質物材料(M)、碳酸氫鈉水溶液的濃度(C)、熱轉換步驟的進行時間(T)調整如表一,其餘條件與實施例1相同,可得到實施例2~6的多孔生物炭,並將產率(Y)記載於表一。
表一
  M C (wt %) T (min) Y(%)
實施例1 咖啡渣 4.15 60 51
實施例2 咖啡渣 8.3 30 74
實施例3 咖啡渣 8.3 45 57
實施例4 咖啡渣 8.3 60 50
實施例5 咖啡渣 8.3 120 49
實施例6 木屑 8.3 60 50
比較例1:取適量乾燥的咖啡渣,進行研磨與過篩(篩孔為425 µm),而使咖啡渣的粒徑小於或等於425 µm,以獲得比較例1的咖啡渣。
比較例2:取適量乾燥的咖啡渣,進行研磨與過篩(篩孔為425 µm),而使咖啡渣的粒徑小於或等於425 µm,將經研磨與過篩的咖啡渣20克放置於管狀高溫爐中,於氮氣氛圍下加熱,氮氣流量設定為50 cc/min,以300 oC的溫度加熱60分鐘,以獲得比較例2的生物炭,生物炭的質量為12.4克,產率為62 %。
比較例3:係將比較例1的咖啡渣換成木屑,其餘細節與比較例1相同,以獲得比較例3的木屑。
比較例4:係將比較例2的咖啡渣換成木屑,其餘細節與比較例1相同,以獲得比較例4的生物炭,生物炭的質量為12克,產率為60 %。
實施例6及比較例3、4的木屑取自行道樹經修剪所得的廢棄木材(即行道樹廢棄物)。
實施例及比較例的性質量測
1. SEM觀察結果
將比較例1、比較例2、實施例1以SEM觀察表面形貌,結果分別如第3圖至第5圖所示。由第3圖至第5圖可知,相較於比較例1、2,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多孔生物炭,其表面有明顯的孔洞形貌。
2. 總孔體積及比表面積的量測
將比較例1、2及實施例4以比表面積分析儀(型號為PMI BET sorptometer CBET-201A),利用氮氣吸脫附特性,量測比較例1、2及實施例4的比表面積及總孔體積,結果如表二所示。
表二
  比較例1 比較例2 實施例4
比表面積(m 2/g) 0.069 0.297 42.05
總孔體積(cc/g) 0.001 0.079 0.139
由表二可知,相較於比較例1、2,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4的多孔生物炭,其具有明顯提升的比表面積及總孔體積。
3. 孔徑的量測
將比較例2與實施例1進行孔徑量測(量測儀器型號為PMI BET sorptometer CBET-201A)。量測結果如第6圖所示,由第6圖可知,比較例2的孔洞主要以介孔為主,而實施例1的孔洞主要以介孔及大孔為主。藉此可提高非極性物質的吸附效能。
4. 抗菌性測試
將比較例2與實施例1進行抗菌性測試,進行方式如下:將比較例2與實施例1存放在濕度超過75 %、溫度25 oC 至 28 oC的環境為期一個月,並觀察測試前後的外觀。請參照第7圖,其中照片A、B分別是比較例2在第0天及經過一個月後的拍攝結果,由照片A、B可知,在測試開始時,比較例2並未發霉,而歷經一個月後,比較例2的表面可觀察到白色的黴菌。照片C、D分別為實施例1在第0天及經過一個月後的拍攝結果,由照片C、D可知,在測試前後,實施例1的外觀沒有變化(即未觀察到黴菌)。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多孔生物炭具有抗菌能力,有利於長時間存放。
5. 吸油能力測試
將實施例1~6及比較例1~4進行吸油能力測試。首先,將實施例1~6及比較例1~4的產物(粉末狀)放在四位數天平上的平板玻璃上,並堆疊成圓柱體,圓柱體的體積為0.3 cm 3,並記錄各實施例1~6及比較例1~4的產物吸油前的質量(M1)。然後將柴油緩慢地滴在圓柱體的表面上,直到圓柱體的表面略微潤濕停止並記錄其重量,作為各實施例1~6及比較例1~4的產物吸油後的質量(M2),各實施例1~6及比較例1~4吸油能力(B)的計算方法如下:B = (M2-M1)/M1,單位為克/克(g/g)。實施例1~5及比較例1~2的吸油能力測試結果如表三所示,實施例6及比較例3~4的吸油能力測試結果如表四所示。
表三
  實施例 比較例
1 2 3 4 5 1 2  
吸油能力(g/g) 2.2 1.5 1.9 2.0 1.9 1.1 1.7  
表四
  實施例 比較例
6 3 4
吸油能力(g/g) 3.3 1.6 2.9
由表三可知,當生質物材料都是咖啡渣時,相較於比較例1(僅經過研磨、過篩處理)的咖啡渣,本發明實施例1~5的多孔生物炭的吸油能力皆優於比較例1,另比較實施例1、4及比較例2,當熱化學轉化步驟的溫度、時間相同時,實施例1、4的吸油能力優於比較例2,顯示藉由含浸步驟有利於提升吸油能力。
由表四可知,當生質物材料都是木屑時,相較於比較例3(僅經過研磨、過篩處理)的木屑,本發明實施例6的多孔生物炭的吸油能力優於比較例3,另比較實施例6及比較例4,當熱化學轉化步驟的溫度、時間相同時,實施例6的吸油能力優於比較例4,顯示藉由含浸步驟有利於提升吸油能力。
另由表三、表四可知,本發明實施例1~6的多孔生物炭具有提升的吸油能力,顯示依據本發明實施例1~6的多孔生物炭具有疏水性。
6. 熱值的量測
將比較例3、4及實施例6進行熱值量測,並將比較例3、4及實施例6進行過吸油能力測試的產物進行熱值量測,藉以獲得比較例3、4及實施例6吸油及吸油後的熱值。熱值的量測方法是依據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 E872。熱值量測結果如表五所示。
表五
  比較例3 比較例4 實施例6
吸油前之熱值(MJ/kg) 18.91 24.75 24.35
吸油後之熱值(MJ/kg) 35.50 39.94 40.37
由表五可知,當生質物材料都是木屑時,相較於比較例3(僅經過研磨、過篩處理)的木屑,本發明實施例6的多孔生物炭吸油前、吸油後的熱值皆優於比較例3,另比較實施例6及比較例4,當熱化學轉化步驟的溫度、時間相同時,實施例6的吸油前的熱值略遜於比較例4,然而實施例6的吸油後的熱值優於比較例4,顯示本發明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所獲得的多孔生物炭,可具有提升的吸油量,進而使其所製成的複合燃料,具有提升的熱值。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可製造出具有複數個孔洞及疏水性的多孔生物炭。本發明之多孔生物炭具有抗菌能力,有利於長時間存放。多孔生物炭可用於吸附非極性物質,因此可用於吸收工業及家庭所排放之廢氣及廢液中的非極性物質,也可用於回收海洋漏油,有利於改善環境污染的問題。將本發明之多孔生物炭用於吸收有機非極性物質後,可形成複合燃料,其可作為石化燃料的替代能源,而有助於改善能源短缺的問題。本發明之多孔生物炭可優選地使用生質物廢棄物作為原料,有利於循環經濟的發展。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0: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 110~130:步驟 200: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 210~220:步驟
第1圖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的步驟流程圖。 第2圖是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的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的步驟流程圖。 第3圖是比較例1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照片。 第4圖是比較例2的SEM照片。 第5圖是依據本發明實施例1的SEM照片。 第6圖是比較例2及依據本發明實施例1的孔徑量測結果圖。 第7圖是比較例2及依據本發明實施例1的抗菌性測試結果。
100: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
110~130:步驟

Claims (10)

  1. 一種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包含: 提供一生質物材料,其中該生質物材料為粉末狀; 進行一含浸步驟,係將該生質物材料放置於一造孔溶液中浸泡,以獲得一含浸生質物材料;以及 進行一熱化學轉化步驟,係於惰性氛圍下加熱該含浸生質物材料,以使該含浸生質物材料轉變為該多孔生物炭。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生質物材料為一生質物廢棄物。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生質物材料的粒徑大於0 μm且小於或等於425 μm。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其中該造孔溶液包含一造孔劑,該造孔劑為碳酸氫鈉。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其中該造孔溶液中包含一造孔劑,且該造孔劑的濃度為1 wt%至10 wt%。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熱化學轉化步驟係於200 oC至300 oC下進行30分鐘至120分鐘。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熱化學轉化步驟在一高溫爐中進行,且一惰性氣體通入該高溫爐中以形成該惰性氛圍,該惰性氣體通入該高溫爐的流速為10 cc/min至200 cc/min。
  8. 一種多孔生物炭,其係由如請求項1至7任一項所述的多孔生物炭的製造方法所製成,其中該多孔生物炭包含複數個孔洞,且多孔生物炭為疏水性。
  9. 一種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包含: 提供如請求項8所述的多孔生物炭;以及 進行一吸附步驟,係使該多孔生物炭與該非極性物質接觸,而使該多孔生物炭吸附該非極性物質,其中該非極性物質為液相或氣相。
  10. 一種複合燃料,包含: 如請求項8所述的多孔生物炭;以及 一有機非極性物質,填充於該多孔生物碳的該複數個孔洞中至少一者,該有機非極性物質為液相或氣相,且該有機非極性物質的熱值為10 MJ/kg至50 MJ/kg。
TW109133015A 2020-09-24 2020-09-24 多孔生物炭、其製造方法、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及複合燃料 TWI7740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3015A TWI774070B (zh) 2020-09-24 2020-09-24 多孔生物炭、其製造方法、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及複合燃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3015A TWI774070B (zh) 2020-09-24 2020-09-24 多孔生物炭、其製造方法、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及複合燃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2257A true TW202212257A (zh) 2022-04-01
TWI774070B TWI774070B (zh) 2022-08-11

Family

ID=82197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3015A TWI774070B (zh) 2020-09-24 2020-09-24 多孔生物炭、其製造方法、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及複合燃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7407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49148A (zh) * 2022-04-15 2022-07-15 中南大学 一种复合改性香蕉皮生物炭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TWI836671B (zh) * 2022-10-18 2024-03-21 國立成功大學 生物炭的製造方法、生物炭及複合材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9160A (zh) * 2017-05-31 2017-09-15 广州市拓沃卫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去除饮用水中内分泌干扰物双酚e的过滤介质、滤芯以及制备方法
CN108794799A (zh) * 2018-07-06 2018-11-13 佛山市陵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孔吸附吸油材料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49148A (zh) * 2022-04-15 2022-07-15 中南大学 一种复合改性香蕉皮生物炭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749148B (zh) * 2022-04-15 2023-10-27 中南大学 一种复合改性香蕉皮生物炭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TWI836671B (zh) * 2022-10-18 2024-03-21 國立成功大學 生物炭的製造方法、生物炭及複合材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74070B (zh) 2022-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opoung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ctivated carbon prepared from tamarind seeds by KOH activation for Fe (III) adsorption from aqueous solution
Gray et al. Water uptake in biochars: The roles of porosity and hydrophobicity
TWI774070B (zh) 多孔生物炭、其製造方法、吸附非極性物質的方法及複合燃料
Ridassepri et al. Activated carbon from bagasse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water vapor adsorption
Bernardo et al. Biomass valorization to produce porous carbons: applications in CO2 capture and biogas upgrading to biomethane—a mini-review
Puccini et al. Pollutant removal from gaseous and aqueous phases using hydrochar-based activated carbon
Maniarasu et al.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ctivated carbon for CO2 adsorption from CI engine exhaust
Lutfi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ated carbon from coconut shell (Cocos nucifera) through chemical activation process
Viena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prepared from banana peels: effect of chemical activators on the adsorption of gas emissions
Shirzad et al. Biochar in Carbon Sequestration
Li et al. Novel nitrogen-enriched activated carbon with tunable microporosity from agricultural and plastic waste for CO2 adsorption
He et al. Synthesis of corncob biochar with high surface area by KOH activation for VOC adsorption: effect of KOH addition method
Ravi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using adsorbent for post‐combustion carbon dioxide capture from CI engine exhaust
Hirunpraditkoon et al. Synthesis of activated carbon from jatropha seed coat and application to adsorption of iodine and methylene blue
Rashwan et al.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activated carbons derived from rice straw and water hyacinth in the removal of organic pollutants from water
Kongsomart et al. Prepa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s from teak sawdust using chicken dropping compost and empty fruit bunch
Negara et 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s derived from lignocellulosic material
Hidayat et al. Comparison on pore development of activated carbon produced by chemical and physical activation from palm empty fruit bunch
Onawumi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from groundnut and egg shells as viable precursors for adsorption
Nurmalita et al.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Activated Nanocarbon produced from Robusta (Coffea Canephora) Coffee Pulp under slow pyrolysis method
Chowdhury et al. Biomass-derived microporous adsorbents for selective CO2 capture
Zhang et al. Lower-temperature pyrolysis to prepare biochar from agricultural wastes and adsorption for Pb2+
Negara et al. The Effect of Impregnation Ratio on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Gigantochloa Verticillata Bamboo-Activated Carbon
Putra Negara et al. The Effect of Carbonisation Heating Rates on the Properties of N-Doped Teak Sawdust Waste Activated Carbon.
Chengli et al. Study on Influence of Semi-carbonization Treatment on Co-gasification of Biomass and Co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