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9968A - 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 - Google Patents

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9968A
TW202209968A TW110123074A TW110123074A TW202209968A TW 202209968 A TW202209968 A TW 202209968A TW 110123074 A TW110123074 A TW 110123074A TW 110123074 A TW110123074 A TW 110123074A TW 202209968 A TW202209968 A TW 20220996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light
bacteria
ultraviolet light
ligh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3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內藤敬祐
柳生英昭
五十嵐龍志
大橋広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牛尾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992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4187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牛尾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牛尾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99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996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64Health, life-saving or fire-fighting equip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other than foodstuffs or contact len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L2/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other than foodstuffs or contact len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2/08Radiation
    • A61L2/10Ultraviolet radi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other than foodstuffs or contact len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L2/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other than foodstuffs or contact len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2/08Radiation
    • A61L2/084Visible ligh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other than foodstuffs or contact len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L2/24Apparatus using programmed or automatic oper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other than foodstuffs or contact lens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L2/26Accessories or devices or components used for biocidal trea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2/00Aspects relating to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 A61L2202/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2/11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biocidal substances, e.g. vaporisers, UV lam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2/00Aspects relating to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 A61L2202/10Apparatus features
    • A61L2202/14Means for controlling sterilisation processes, data processing, presentation and storage means, e.g. sensors, controllers, progra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202/00Aspects relating to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ng 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 A61L2202/20Targets to be treated
    • A61L2202/25Rooms in buildings, passenger compart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on Or Sterilisation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能夠抑制蟲的引誘作用,同時將菌或病毒不活化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 本發明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具備:第一光源,發出在200nm以上未滿240nm的波長域內具有峰值波長,而250nm以上未滿400nm的頻帶的光強度受到抑止之紫外光;及第二光源,由發出照明用的白色光之LED元件所構成。

Description

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
本發明有關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
以供廚房等日常性處理食品的場所之利用為目的,習知已有人提出一種發出波長254nm的紫外光之殺菌燈與發出照明用的光之螢光燈被埋設於箱體形狀的器具本體而成之殺菌燈整合型照明器具(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實開昭63-187221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4-275070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 田澤信二,「控制害蟲行動的黃色燈」,照明學會誌,第85卷第3號,2001年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發出波長254nm的紫外光之殺菌燈,為習知一般性地被利用於殺菌目的之物。但,從此殺菌燈發出的紫外光,會展現吸引蟲的作用(亦稱為「誘蟲性」)。因此,特別在夜間,若令專利文獻1記載般的殺菌燈整合型照明器具點燈,則蟲會響應從殺菌燈發出的紫外光而容易被引誘至器具側。蟲的引誘有肇生衛生性問題的可能性,因而特別在處理食品等的場所是欲避免之待解問題。
再者,即使在處理食品等的場所以外,於戶外在附近有人通行或逗留的可能性之場所,除衛生性理由以外基於觀感性理由也有欲避免蟲的引誘之情況。
本發明有鑑此上述的待解問題,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抑制蟲的引誘作用,同時將菌或病毒不活化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其特徵為,具備: 第一光源,發出在200nm以上未滿240nm的波長域內具有峰值波長,而250nm以上未滿400nm的頻帶的光強度受到抑止之紫外光;及 第二光源,由發出照明用的白色光之LED元件所構成。
首先,定義本說明書中使用的各用語。 〈1〉所謂「不活化」,指涵括令菌或病毒滅絕或是喪失感染力或毒性之概念。 〈2〉所謂「菌」,指細菌或真菌(黴菌)等的微生物。 〈3〉所謂「光強度受到抑止」,意指在光放射面的光強度為1mW/cm2 以下,且相對於在峰值波長的光強度而言光強度未滿5%,更佳為未滿3%。 〈4〉所謂「白色光」,非為藍色光、綠色光、紅色光這類的單色光,而是指展現涵括隸屬藍色光的波長區域(430nm以上未滿500nm)之波長成分、及隸屬綠色光的波長區域(500nm以上未滿600nm)之波長成分、及隸屬紅色光(600nm以上未滿800nm)之波長成分的光譜的光。另,白色光中包含的該些波長成分,各自的波長成分的交界可為明瞭亦可為不明瞭。
以下,有時將「菌或病毒」統稱為「菌等」。
以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紫外線燈為首,一般而言作為被用於殺菌用途的發出波長254nm的紫外光之紫外線燈,會利用低壓水銀燈。圖1為低壓水銀燈的發光光譜示意圖面。
如圖1所示,從低壓水銀燈會強烈射出蟲的視感度範圍中包含之波長254nm的紫外光,並且除波長254nm的紫外光外還會射出300nm以上未滿400nm的波長域的紫外光。蟲當中存在許多對於此300nm以上未滿400nm的波長域的紫外光之視感度很高者。圖2為作為這樣的蟲的代表之猩猩蠅的視感度示意圖表(參照非專利文獻1)。按照圖2,確認到猩猩蠅對300nm以上未滿400nm的波長域展現很高的視感度。
此外,專利文獻2中亦有記載,大意是說許多昆蟲具有被波長340nm~380nm的紫外光強烈引誘之性質。
由此事實亦可知,如「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項目中上述般,若運用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殺菌燈整合型照明器具,則會導致由於從該照明器具中搭載的殺菌燈發出的隸屬250nm以上未滿400nm的波長域之紫外光而引誘蟲,更會由於隸屬300nm以上未滿400nm的波長域之紫外光而強烈引誘蟲。
相對於此,本發明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以下有時僅略記為「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具備第一光源,其發出在200nm以上未滿240nm的波長域內具有峰值波長,而250nm以上400nm以下的頻帶的光強度受到抑止之不活化用的紫外光。亦即,從第一光源發出的紫外光,其展現引誘蟲的性質(誘蟲性)之250nm以上未滿400nm的波長域的光強度受到抑止。具體而言,在受到從第一光源產生的紫外光放射的光放射面,其光強度為1mW/cm2 以下,且相對於位於200nm以上未滿240nm的波長域內的峰值波長,其光強度被訂為未滿5%。藉此,會有效地減低誘蟲性。
圖3為當對於第一光源的一例亦即KrCl準分子燈、及圖1所示低壓水銀燈這兩者供給同一電力時,將在光放射面的照度的光譜重疊而成之圖面。按照圖3,可知從低壓水銀燈射出的紫外光的光譜中,在300nm以上未滿400nm的波長域,存在遠超過1mW/cm2 的位準的光強度峰值。
相對於此,KrCl準分子燈的情形下,可知250nm以上未滿400nm的波長域的光強度為在峰值波長的光強度的未滿5%,且被抑制在未滿1mW/cm2 。另,圖3中,KrCl準分子燈的在峰值波長的光強度比低壓水銀燈的在峰值波長的光強度還低,現狀是奠基於低壓水銀燈會展現比KrCl準分子燈還高的光變換效率。
圖3中,為求說明簡便而舉出KrCl準分子燈的例子,但作為第一光源,能夠適用如同此KrCl準分子燈般在200nm以上未滿240nm的波長域內具有峰值波長,並且250nm以上未滿400nm的波長域的光強度為在峰值波長的光強度的未滿5%且被抑制在未滿1mW/cm2 之光源。
此外,已知波長240nm以上未滿300nm的波長域的紫外光若照射至人類,則有對人體造成影響之風險。皮膚,從接近表面的部分開始分成表皮、真皮、其深部的皮下組織這3個部分,而表皮又從接近表面的部分開始依序分成角質層、顆粒層、棘狀層、基底層這4層。若作為殺菌光的波長254nm等的240nm以上未滿300nm的波長域的紫外光照射至人體,則會穿透角質層,到達顆粒層或棘狀層,有時甚至基底層,而被存在於該些層內的細胞的DNA吸收。其結果,肇生皮膚癌的風險。
另一方面,波長200nm以上未滿240nm的波長域的紫外光(更佳為波長200nm以上未滿235nm的波長域的紫外光)即使照射至人體,也會被皮膚的角質層吸收,不會行進至比其還內側(基底層側)。角質層中含有的角質細胞為不具有細胞核的細胞,因此不像例如棘狀細胞般存在DNA。因此,如照射240nm以上未滿300nm的波長域的紫外光之情形般被細胞吸收而DNA受到破壞的風險低。又,波長235nm以上未滿240nm的頻帶的光強度亦被抑止,藉此能夠確實地減低紫外光被細胞吸收而DNA受到破壞的風險。也就是說,從第一光源發出的不活化用的紫外光,更佳為在200nm以上未滿235nm的波長域內具有峰值波長,且240nm以上未滿400nm的頻帶的光強度受到抑止。
如上述般,從第一光源發出的紫外光,除波長300nm以上未滿400nm的波長域外,在波長250nm以上未滿300nm的波長域光強度也受到抑止。藉此,會有效地減低誘蟲性,並且即使第一光源於人存在於照明裝置的附近之時間帶點燈,也能減低對人體的影響。
前述紫外光,240nm以上未滿400nm的頻帶的光強度受到抑止,藉此能夠更有效地減低對人體的影響。又,前述紫外光,235nm以上未滿400nm的頻帶的光強度受到抑止,藉此會有效地減低誘蟲性,同時能夠更確實地減低對人體的影響。
又,藉由受到從第一光源發出的200nm以上未滿240nm的波長域內的紫外光照射,能夠將存在於該照射區域內的菌等予以不活化。更佳是,照射200nm以上未滿235nm的波長域內的紫外光,藉此會確實地減低對人體的影響,同時將存在於該照射區域內的菌等予以不活化。這樣的波長頻帶的抑止,例如能夠藉由選擇能夠匹配的光源,或運用可抑止該頻帶的光學濾波器而實現。
不過,已知發出照明用的光之螢光燈中,除可見域的光外還包含紫外域的光。圖4為一般性的螢光燈的發光光譜示意圖面。圖4例子中,作為發光色係採用以螢光燈而言一般廣泛使用的晝白色之物。
按照圖4的光譜,確認到從螢光燈發出的光中,亦包含波長300nm以上未滿400nm的波長域的紫外光。因此,從螢光燈發出的光中包含的該紫外光有吸引蟲之虞。
相對於此,本案發明之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具備由發出照明用的白色光的LED元件所構成之第二光源。LED元件,比起螢光燈原理上能夠使波長300nm以上未滿400nm的波長域的紫外光的強度降低。
也就是說,按照本案發明之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從第一光源發出的不活化用的紫外光為誘蟲性低且發揮菌等的不活化作用之波長域的光,又,從第二光源發出的照明用的光為來自誘蟲性低的LED元件的白色光。藉此,相較於習知之殺菌燈整合型照明器具,能夠實現使誘蟲性大幅降低之附菌等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
這樣的附菌等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被設想利用於附近有人存在而要求高度衛生管理的場所(食品工廠或食堂等)、或容易接觸外界空氣且有不特定的人接近之可能性的場所。作為後者的一例,可舉出車站、戶外廣場、戶外運動場、戶外主題樂園、交通工具(計程車、電車、巴士)、設施的玄關或櫃檯、自動販賣機等。
本案發明之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不會對人或動物的皮膚或眼睛引起紅斑或角膜炎,而能夠提供紫外光本來的殺菌、病毒的不活化能力。特別是,不同於習知的紫外光源,藉由活用能夠在有人環境下使用這一特徵,而設置在室內外的有人環境,能夠照射環境全體,而能夠提供空氣與環境內設置構件表面的病毒的不活化/殺菌。
這一點,對應到聯合國主導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目標3「確保各年齡層的所有人群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及促進福祉」此外,對目標3.3「在2030年前,消除愛滋病、肺結核、瘧疾以及受到忽略的熱帶性疾病等傳染病,並對抗肝炎、水傳染性疾病及其他傳染疾病」有大幅貢獻。
亦可為,前述第一光源,對於藉由前述第二光源而受到照明的區域照射前述紫外光。
藉此,在受到來自第二光源的白色光而人類作業的空間內,能夠實施該空間的照明與菌等的不活化這兩者。如上述般,來自第一光源的紫外光,對人體的影響極力受到抑制。藉此,在第一光源及第二光源雙方正在點燈的時間帶,即使利用白色光的照明的人類存在於附近,仍可一面抑制對該人類的人體的不良影響一面進行菌等的不活化。此外,蟲的引誘作用受到抑制,因此對於這樣的人類,不易引起令其目視到許多的蟲而造成嫌惡感。
亦可為,前述第二光源,藉由照射前述白色光而照明受到人操作的對象物,前述第一光源,對前述對象物照射前述紫外光而將附著於前述對象物的菌或病毒予以不活化。
作為前述對象物的例子,可舉出入場券、乘車券、餐券等的售票機、自動販賣機等的操作按鈕或觸控面板(以下有時統稱為「操作部」)。例如,這樣的預想藉由人類的手指而操作之對象物,容易附著以存在於人的手指的表皮葡萄球菌或細球菌屬(Micrococcus)為首之常在菌或其他菌等。按照上述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會對此對象物照射來自第一光源的不活化用的紫外光,因此當在對象物附著有菌等的情形下可進行它們的不活化。
此外,操作按鈕或觸控面板等的操作部必須藉由人類而受到操作,因此通常會受到照明光照射。按照上述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會對操作按鈕或觸控面板等的操作部照射來自第二光源的照明用的白色光,因此能夠將此光利用作為操作時的照明。
又,如上述般,來自第一光源的不活化用的紫外光、與來自第二光源的照明用的白色光,皆為誘蟲性受到抑制的光,因此於菌等的不活化中或照明中對於對象物會抑制引誘蟲的副作用。
另,作為「藉由人而受到操作的對象物」,還包含藉由人踩上規定之處而作用之體重計、或藉由下巴放上規定之處窺視而作用之視力測定計等。也就是說,作為前述對象物,還包含手指以外之處碰觸的情形。
亦可為,前述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具備將前述第一光源及前述第二光源做點燈控制之控制部, 前述控制部,於前述第二光源的熄燈期間內,進行反覆前述第一光源的點燈與熄燈之控制。
於正在將發出照明用的白色光之第二光源熄燈的時間帶,亦有欲使菌等的不活化處理持續之情形。例如,即使在無人環境下,料想仍有黴菌或細菌等的微生物增殖之可能性、或若為外界空氣出入的環境則有外界的微生物或病毒侵入之可能性。此外,作為另一例子,可設想上述的售票機的情形下,在該售票機的運作時間外(亦即營業時間外)雖根本沒有照明售票機的必要,但欲使附著於售票機的菌等的不活化處理持續之情形。
第二光源的熄燈中,比起第二光源的點燈中,本發明之附菌等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被設置之處的照度會相對降低。探討在空間的照度相對低的狀態(例如空間照度為50[lx]以下)下第一光源被點燈之情形。在此情形下,比起在空間的照度相對高的狀態下第一光源被點燈之狀態,即使運用來自誘蟲性受到抑制之第一光源的紫外光的情形下,仍可能發生引誘蟲的作用。如下般推測其理由。
許多的蟲具有趨光性,若視覺感到相對亮則有對於光源受吸引的傾向。例如,在光源為250nm~400nm的波長帶的紫外線、或400nm~550nm的波長帶的可見光域就算僅具有些微的發光強度的情形下,若愈是暗環境下則蟲愈是視覺感到該光源的光相對亮,因此即使是微弱的光仍可能很醒目。
來自第一光源的紫外光,雖其展現引誘蟲的作用之250nm以上未滿400nm的頻帶的光強度受到抑止,但並非完全為零而仍可能具有微弱的光強度。此外,當第一光源為放電燈的情形下,會因放電現象而微弱地產生可見光,此可見光在黑暗下相對地醒目,因此料想有蟲受到該微弱的光引誘之情形。
對此,按照上述構成,於第二光源的熄燈期間內對第一光源會進行反覆點燈與熄燈之控制。其結果,即使由於周圍的照度相對地降低而於第一光源點燈中發生了引誘蟲的作用,仍會由於第一光源熄燈而讓蟲迷失紫外光的產生源(目標),而變得不易被吸引至照明裝置側。
另,能夠將菌等予以不活化之程度,取決於對於作為不活化的對象之區域的紫外光的劑量(累計照射量)。因此,即使對第一光源進行反覆點燈與熄燈之控制,只要點燈被反覆便會進行菌等的不活化。
亦可為,前述控制部,在將前述第一光源的點燈期間設為60秒以下,將前述第一光源的熄燈期間設定成比點燈期間還長的時間的狀態下,進行反覆前述第一光源的點燈與熄燈之控制。
藉由訂為上述構成,會更加提高對於蟲令其迷失紫外光的產生源之效果。
亦可為,前述控制部,在將前述第一光源的點燈期間設定成前述第一光源的熄燈期間的50%以下的狀態下,進行反覆前述第一光源的點燈與熄燈之控制。
藉由訂為上述構成,會更加提高對於蟲令其迷失紫外光的產生源之效果。另,更佳是第一光源的點燈期間被設定成第一光源的熄燈期間的25%以下。
亦可為,前述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具備將前述第一光源及前述第二光源做點燈控制之控制部, 前述控制部,以於前述第二光源的點燈期間內設立對前述第一光源之熄燈期間之方式,進行前述第一光源之控制。
上述第一光源,為發出在200nm以上未滿240nm的波長域內具有峰值波長的不活化用的紫外光之光源。故,在受到來自第二光源的照明用的白色光照射的環境下(照明環境下),即使此紫外光對於具有光恢復機能的菌照射的情形下,仍能阻礙光恢復機能。是故,即使不將第一光源連續地點燈,仍能持續不活化的效果。這點在「實施方式」項中後述之。
在此情形下,亦可為,前述控制部進行反覆前述第一光源的點燈與熄燈之控制。
亦可為,前述第一光源,由包含Kr及Cl作為發光氣體的準分子燈所構成。藉此,從第一光源會發出展現峰值波長為222nm附近,而半高寬為15nm程度的光譜之紫外光。
亦可為,前述第一光源,由包含Kr及Br作為發光氣體的準分子燈所構成。藉此,從第一光源會發出展現峰值波長為207nm附近,而半高寬為15nm程度的光譜之紫外光。
另,亦可為,當藉由第一光源而生成的紫外光一定程度包含250nm以上未滿400nm的波長域的光強度的情形下,第一光源具備遮蔽隸屬該波長域的波長域的光的行進之濾波器。 [發明之效果]
按照本發明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能夠比起習知更抑制引誘蟲的作用,同時實現可見光的照明與菌等的不活化這兩者。
針對本發明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的實施形態,適宜參照圖面說明之。另,以下各圖面為模型化圖示者,圖面上的尺寸比與實際的尺寸比未必一致。此外,在各圖面間尺寸比也未必一致。
圖5為本發明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的一利用態樣模型化示意圖面。如圖5所示,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具備第一光源10與第二光源20。如後述般,第一光源10發出不活化用的紫外光L10,第二光源20發出照明用的白色光L20。圖5所示例子中,模型化地圖示紫外光L10及白色光L20雙方從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對照射對象區域40照射之情況。
圖6為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的一實施形態中的外觀立體圖。圖6所示例子中,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具備收容第一光源10與第二光源20的外殼2。又,外殼2的一部分的面,形成來自第一光源10的紫外光L10的光取出面10a、與來自第二光源20的白色光L20的光取出面20a。
圖7為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的內部構成模型化示意機能方塊圖。如圖7所示,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具備進行第一光源10及第二光源20的點燈控制之控制部3、與用來供給對第一光源10及第二光源20的點燈用的電力之電源部4。電源部4,包含用來將從未圖示的電力源供給的電壓變換成點燈所必要的電壓之電源電路。控制部3,進行對第一光源10或第二光源20供給/不供給藉由電源部4而生成的電壓之控制。
另,圖7中,電源部4與控制部3藉由一條線而連接,但此僅為模型化示意。實際上亦可為,電源部4分別生成第一光源10的點燈所必要的電壓訊號、與第二光源20的點燈所必要的電壓訊號,各自的電壓訊號獨立透過控制部3而被供給至各光源(10,20)。
控制部3,分別獨立執行對第一光源10的點燈控制、與對第二光源20的點燈控制。有關藉由控制部3進行之控制內容的一例後述之。
圖8為第一光源10的外觀的一例模型化示意立體圖。圖9為從圖8將第一光源10的燈室(lamphouse)12的本體外殼部12a與蓋部12b分解而成之立體圖。
以下的圖8~圖10中,參照X-Y-Z座標系而說明,其中將紫外光L10的取出方向訂為X方向,將和X方向正交的平面訂為YZ平面。更詳細地說,如參照圖9及圖10後述般,將準分子燈13的管軸方向訂為Y方向,將和X方向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訂為Z方向。
如圖8及圖9所示,第一光源10,具備在一方的面形成有光取出面10a之燈室12。燈室12,具備本體外殼部12a與蓋部12b,在本體外殼部12a內收容著準分子燈13、與電極塊(15,16)。圖9中,作為一例,圖示了在燈室12內收容著4支準分子燈13的情形。電極塊(15,16),與供電線18電性連接,構成為用來對各準分子燈13供電之電極。此供電線18與電源部4(參照圖7)連接。
圖10為準分子燈13與電極塊(15,16)之位置關係模型化示意平面圖。
如圖8~圖10所示,此實施形態中的第一光源10,2個電極塊(15,16)是配置成和各自的準分子燈13的發光管的外表面接觸。電極塊(15,16),配置於朝Y方向相隔距離的位置。電極塊(15,16),由導電性的材料所成,較佳為由對於從準分子燈13射出的紫外光L10展現反射性的材料所成。作為一例,電極塊(15,16)皆由Al、Al合金、不鏽鋼等所構成。此實施形態中,電極塊(15,16),任一者皆配置成和各準分子燈13的發光管的外表面接觸,同時關於Z方向則是橫跨各準分子燈13。
準分子燈13具有以Y方向作為管軸方向之發光管,在朝Y方向相隔距離的位置,準分子燈13的發光管的外表面對各電極塊(15,16)接觸。準分子燈13的發光管中,封入有發光氣體G13。基於來自控制部3(參照圖7)的控制,對各電極塊(15,16)之間從電源部4透過供電線18(參照圖8)施加例如數kHz~5MHz程度的高頻的交流電壓,則會透過準分子燈13的發光管對發光氣體G13施加前述電壓。此時,在封入有發光氣體G13的放電空間內會產生放電電漿,發光氣體G13的原子被激發而成為準分子狀態,此原子轉移至基態時發生準分子發光。
發光氣體G13,由準分子發光時會射出在200nm以上未滿240nm的波長域內具有峰值波長,而250nm以上未滿400nm的頻帶的光強度受到抑止之紫外光L10的材料所成。作為一例,作為發光氣體G13,包含KrCl、KrBr。
例如,當發光氣體G13中包含KrCl的情形下,從準分子燈13會射出峰值波長為222nm附近的紫外光L10。當發光氣體G13中包含KrBr的情形下,從準分子燈13會射出峰值波長為207nm附近的紫外光L10。當將發光氣體G13訂為該些氣體種類的情形下,紫外光L10在250nm以上未滿400nm的頻帶不包含實質上的光強度。另,此處記載成「222nm附近」係意圖涵括準分子燈13的製品上的個體差異,222.0nm自不用說,意圖容許以222nm為基準之在±3nm以內的範圍內的波長的偏差。
圖11為當第一光源10具備發光管中封入有包含KrCl的發光氣體G13之準分子燈13的情形下,從此第一光源10射出的紫外光L10的光譜示意圖面。如圖11所示,當發光管中封入有包含KrCl的發光氣體G13之準分子燈13的情形下,250nm以上未滿400nm的頻帶的光強度受到抑制。也就是說,從第一光源10射出的紫外光L10中包含之250nm以上未滿400nm的頻帶的光強度,如參照圖3上述般為1mW/cm2 以下,且相對於峰值波長(此處為222nm附近)的光強度未滿5%。
另,若波長240nm以上未滿300nm的光照射至人類,則有對人體造成影響之風險,因此更理想是更合適地抑止光強度。因此,第一光源10,例如亦可設置將240nm以上未滿300nm的頻帶的紫外光遮光,同時讓200nm以上未滿240nm的頻帶的紫外光(更理想是200nm以上235nm以下的頻帶的紫外光)穿透之光學濾波器。作為光學濾波器,例如能夠運用具有HfO2 層及SiO2 層所造成的介電體多層膜的光學濾波器。當第一光源10中搭載的準分子燈13具有封入有KrCl以外的發光氣體G13(KrBr等)之發光管的情形下亦同。
從第一光源10射出的紫外光L10,其250nm以上未滿400nm的頻帶的光強度受到抑止,而在200nm以上未滿240nm的波長域內具有峰值波長,藉此確認到將菌或病毒不活化之作用。針對這一點參照驗證結果說明之。
在ϕ35mm的培養皿放入濃度106 /mL程度的金黃色葡萄球菌1mL,從培養皿的上方將具有圖11所示光譜的紫外光L10在相異的照度條件下照射。其後,將紫外光L10的照射後的培養皿內的溶液以生理食鹽水稀釋成規定的倍率,將稀釋後的溶液0.1mL播種至標準洋菜培養基。然後,在溫度37℃、濕度70%的培養環境下培養24小時,計數菌落數。
圖12A為將上述實驗結果圖表化而成者,橫軸對應於紫外光L10的照射量,縱軸對應於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存率。另,縱軸對應於當以紫外光L10照射前的時間點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菌落數為基準時,照射後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菌落數的比率之Log值。
按照圖12A,確認到即使紫外光L10的照度為0.001mW/cm2 這樣極低的情形下,仍能實現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不活化。另,確認到藉由紫外光L10,對於臘狀桿菌(Bacillus cereus)或枯草菌等其他的菌亦有不活化的作用。
另,作為另一驗證,圖12B示意對於流行性感冒病毒進行同樣驗證的結果。按照圖12B,亦確認到藉由紫外光L10可進行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不活化。另,例如若欲將紫外光L10的照射量訂為3mJ/cm2 ,則照度0.001mW/cm2 的情形下係藉由50分鐘的照射而實現,照度0.01mW/cm2 的情形下係藉由5分鐘的照射而實現。另,確認到藉由紫外光L10,對於貓冠狀病毒等其他的病毒亦有不活化的作用。也就是說,可知按照紫外光L10,不僅是菌,對於病毒亦可得到不活化的效果。
另,這樣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效果的大小,取決於照射的紫外光L10的累計照射量(劑量)。
第二光源20,包含發出照明用的白色光L20之LED元件。圖13為從這樣的LED元件射出的白色光L20的光譜的一例模型化示意圖面。此例中,第二光源20構成為包含以波長450nm附近為峰值波長之藍色LED元件,與藉由從此藍色LED元件射出的藍色光而受到激發而發出包含黃色頻帶的長波長的螢光之螢光體。圖13所示例子中,白色光L20中波長300nm以上未滿400nm的波長域的光強度受到抑止。
也就是說,按照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藉由對照射對象區域40照射不活化用的紫外光L10,可進行存在於照射對象區域40內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又,此紫外光L10,蟲的視感度據稱相對較高的300nm以上未滿400nm的波長域的光強度受到抑止。其結果,即使為了不活化處理而將第一光源10點燈的情形下,仍會抑制從此第一光源10射出的紫外光L10引誘蟲之作用。
又,此紫外光L10,其波長240nm以上未滿300nm的波長域的光強度受到抑止。故,即使於人類存在於照射對象區域40的附近的時間帶,仍可藉由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進行不活化處理。
又,此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藉由從構成第二光源20的LED元件射出的白色光L20,將照射對象區域40照明。如圖13示例般,此白色光L20,比起參照圖4上述的來自螢光燈的白色光,隸屬300nm以上未滿400nm的波長域的光受到抑制。其結果,即使將第二光源20點燈作為照明用的情形下,仍會抑制從第二光源20射出的白色光L20所造成的蟲的引誘作用。
也就是說,按照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特別是當作為照明的對象之區域與作為不活化的對象之區域存在重疊的情形下,換言之如參照圖5上述般當對照射對象區域40照射紫外光L10與白色光L20雙方的情形下,能夠抑制引誘蟲的作用,同時進行菌或病毒的不活化。
例如,圖6所示形狀的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藉由被設置於室內的天花板或牆壁,能夠對室內的空間、書桌或椅子等的設置物進行菌或病毒的不活化,同時利用作為照明燈。
作為另一例,如圖14所示,能夠將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利用於對藉由人的手指而受到操作之對象物照射之用途。圖14中,模型化圖示了對於作為對象物的例子之售票機30,搭載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的狀態。
來自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所具備的第二光源20的白色光L20,從光取出面20a對觸控面板31照明,藉此被利用為操作者32操作觸控面板31時的照明光。此外,觸控面板31藉由複數個操作者32而受到操作,因此容易附著菌或病毒。對此,來自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所具備的第一光源10的紫外光L10,從光取出面10a對觸控面板31照明,藉此便能進行附著於此觸控面板31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
如上述般,紫外光L10在波長240nm以上未滿300nm的波長域未展現實質的光強度,因此即使於操作者32存在於觸控面板31的附近之時間帶照射紫外光L10,仍會抑制對操作者32的人體的影響。
此外,即使於夜間等周圍暗的狀況下運作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而令不活化用的紫外光L10與照明用的白色光L20對觸控面板31照射,仍不易使其引誘蟲至包含觸控面板31在內之售票機30附近。
另,就更加提高不使其引誘蟲的效果之觀點,優選是將第一光源10間歇性地點燈。具體而言,亦可為藉由控制部3控制使得第一光源10反覆點燈與熄燈。周圍暗的情形下,當從第一光源10射出的紫外光L10中微弱地包含隸屬250nm以上未滿400nm的波長域的光的情形下,此微弱的光會相對地醒目,藉此料想若為趨光性極高的蟲有反應此光而被吸引的可能性。但,藉由第一光源10暫時性地熄燈,一度朝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側被吸引的蟲會迷失該發光源的場所(目標),而展現朝向其他場所行進之傾向。其結果,能夠更加降低引誘蟲的作用。
就提高使蟲迷失目標的效果之觀點,較佳是在將第一光源10的點燈期間設為60秒以下的前提下,將熄燈期間設定成比點燈期間還長。這樣的控制內容,亦可為在控制部3中事先記憶。
對第一光源10的間歇性的點燈控制,在第二光源20熄燈,特別是照明用的白色光L20未被照射的狀況下進行之情形下係為有效。這是因為當第二光源20點燈的情形下會成為周圍亮的環境,因此相對微弱的光變得不醒目的緣故。亦即,亦可為控制部3一旦偵測到第二光源20正在熄燈,便進行對第一光源10的間歇點燈控制。
又,如上述般,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效果的大小,取決於照射的紫外光L10的累計照射量(劑量)。因此,即使將第一光源10間歇性地點燈,只要能夠確保對於照射對象區域40照射的來自第一光源10的紫外光L10的累計照射量,仍可得到將存在於照射對象區域40內的菌或病毒不活化的效果。換言之,就算將第一光源10間歇性地點燈,也並非不能得到將菌或病毒不活化的效果。
圖15為除了使紫外光L10間歇點燈這點以外,藉由和圖12A同樣的方法進行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不活化的驗證之結果示意圖表。作為照射條件,採用將點燈時的照度設為0.01mW/cm2 ,以工作比50%(8.3分鐘點燈/8.3分鐘熄燈)進行間歇點燈之方法。
按照圖15的結果,可知即使當紫外光L10為間歇性地照射的情形下仍可得到菌等的不活化作用。
又,在誘蟲性有效被減低的200nm以上未滿240nm的波長域,特別是200nm以上235nm以下,更佳是200nm以上230nm以下的波長域的紫外光,即使照射至人體也會被皮膚的角質層吸收,不會行進至比其還內側(基底層側),幾乎不肇生對人體的影響。因此,對於人往來的空間或物體表面之菌或病毒的不活化係為有效。
在菌等的細胞內,存在主掌遺傳資訊的核酸(DNA,RNA)。若對菌等照射紫外光,則該菌等中包含的核酸會吸收該紫外光,對DNA或RNA的鍵結產生損傷。藉此,料想從基因的轉錄控制會遲滯,對新陳代謝造成妨礙,而造成死亡。也就是說,藉由對菌等照射紫外光,菌等中包含的DNA或RNA會由於該紫外光而受到損傷,成為喪失代謝能力或增殖能力的狀態,而菌等會滅絕。
然而,在菌等當中,存在例如藉由被照射波長254nm的紫外光而被不活化後,若被照射300nm以上500nm以下的波長域的光則會引發修復DNA的損傷之作用者。這是因菌所保有的光恢復酵素(例如FAD(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的作用所造成,以下將此現象稱為「菌的光恢復」。300nm以上500nm以下的波長範圍中,亦包含太陽光或白色照明的可見光,已知在明亮環境中會促進菌的光恢復。由於存在這樣的情況,當在照明環境下藉由照射紫外光而進行菌等的不活化的情形下,容易變得難以維持此不活化的狀態。
不過,當藉由照射200nm以上235nm以下的波長域的紫外光(特別是峰值波長為222nm附近的紫外光)而將菌等不活化的情形下,確認到即使於紫外光照射後照射上述可見光仍不會進行「菌的光恢復」,換言之會阻礙「菌的光恢復」。
光恢復酵素亦即FAD,區分成作用於光恢復之核黃素、與ADP(二磷酸腺苷)。ADP又被分類成腺苷與磷酸。圖16為FAD與核黃素的吸收光譜示意圖面。按照圖16,針對FAD的吸光度觀察,則對於波長222nm的紫外光的吸光度、與對於波長254nm的紫外光的吸光度幾乎同等。另一方面,針對作用於光恢復之核黃素的吸光度觀察,則對於波長215nm~230nm的紫外光的吸光度,比對於波長254nm的紫外光的吸光度還高。
也就是說,推測若215nm~230nm的波長域的紫外光照射至菌等,則此紫外光會對菌等所保有的FAD中包含的核黃素有效地作用,其結果發揮阻礙光恢復的機能之效果。又,按照圖16,核黃素的吸光度的峰值存在於222nm附近,因此推測藉由照射峰值波長為222nm附近的紫外光能夠大幅阻礙「菌的光恢復」。
另,若針對腺苷探討,對於波長254nm的紫外光的吸光度,比對於218nm~245nm的波長範圍的紫外光的吸光度還高。也就是說,推測波長254nm的紫外光對於腺苷亦容易被吸收,其結果腺苷會成為防護壁而難以有效地作用於核黃素。反之,推測波長218nm~245nm的範圍的紫外光容易有效地作用於核黃素。由以上這點,料想波長222nm附近的紫外光為皆滿足上述任一有效範圍的光,而能夠有效地阻礙菌等的光恢復效果。
以下,參照實驗結果說明照射的紫外光的波長的差異對於菌等的光恢復的作用造成之影響。
(實驗方法) 對於作為不活化對象之金黃色葡萄球菌,於受到包含波長300nm~500nm的波長域的成分的可見光照射的環境下(照明環境下),將不活化用的紫外光照射恰好一定時間(此處訂為30分鐘)後,停止紫外光的照射。其後,以恰好後述的時間持續照射可見光後,進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培養,確認菌的生存率的變化。作為不活化用的紫外光,運用圖1所示般峰值波長為254nm附近的來自低壓水銀燈的紫外光(比較例1),與圖11所示般峰值波長為222nm附近的來自KrCl準分子燈的紫外光(實施例1)。
(結果分析) 圖17A為比較例1的情形的菌的生存率的變化示意圖表,圖17B為實施例1的情形的菌的生存率的變化示意圖表。另,在任一者的情形下,示意將紫外光的照度訂為5mJ/cm2 、10mJ/cm2 、15mJ/cm2 的情形下的菌的生存率的變化。也就是說,針對比較例1與實施例1雙方,以相異3種類的照度經同一時間照射紫外光後,在使照射停止起算的經過時間(可見光的照射時間)相異的狀態下進行實驗。另,圖17A及圖17B中,縱軸對應於當以紫外光照射前的時間點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菌落數(C0)為基準時,照射後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菌落數(Ct)的比率之Log值。
按照圖17A的結果,當為了菌的不活化而從低壓水銀燈照射紫外光的情形下,可知隨著停止照射起算的時間經過,菌的生存率展現上昇傾向。此結果教示,在受到可見光照射的環境下,進行峰值波長254nm附近的紫外光的照射之後,在紫外光的照射停止的期間進行了菌的光恢復。具體而言,可知紫外線的照射停止後,由於可見光的照射而菌的生存數上昇,紫外線的照射停止起算經過1~2小時程度,菌的生存數急遽地回復。
另一方面,按照圖17B的結果,當為了菌的不活化而從KrCl準分子燈照射紫外光的情形下,可知停止照射起算即使時間經過,菌的生存率仍幾乎不變化。此結果教示,即使在受到可見光照射的環境下,藉由受到峰值波長222nm附近的紫外光照射,仍阻礙了菌的光恢復。
光恢復受到阻礙的菌,會保留DNA的損傷,因此DNA不會被修復而被滅絕(不活化)。因此,藉由照射波長222nm附近的紫外光,能夠有效減低菌的回復及增殖。是故,使用波長222nm附近的紫外光作為不活化用的紫外光之裝置或系統,可以說特別在容易有菌的光恢復的環境,具體而言為受到包含波長300nm~500nm的光之可見光照射的環境被利用的情形下係為有效。
按照藉由照射波長254nm的紫外光而進行菌等的不活化之裝置或系統,針對不會做光恢復的菌或病毒(例如枯草菌(即所謂納豆菌)、流行性感冒等)能夠有效地不活化,但針對會做光恢復的菌(例如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等),在受到可見光照射的環境下難以持續性的不活化。故,當運用這樣的裝置或系統而進行菌等的不活化的情形下,容易造出僅具有光恢復酵素的特定的菌易於生存之環境,料想亦有提高該菌所造成之感染風險的疑慮。
然而,如上述般,藉由照射隸屬200nm~230nm的波長範圍的紫外光,特別是波長222nm附近的紫外光,針對具有光恢復酵素的有害的菌也能阻礙光恢復機能,因此能夠阻礙該菌所造成之感染風險。
此外,若能夠阻礙菌的光恢復,則亦能抑制以該菌作為媒介之病毒的增殖。例如,已知感染細菌的病毒(噬菌體)會以細菌作為媒介而增殖。此噬菌體為感染細菌的病毒的總稱,但亦可能有對人類有害之情形。例如,溶原性噬菌體,偶見在自己的基因組中具有毒性或耐藥性基因,該些基因被指出可能透過細菌而間接地對人類帶來害處。作為例子,有霍亂及白喉的毒素。阻礙菌的光恢復,亦有助於將噬菌體等病毒的增殖防患於未然。
像以上這樣,具有發出200nm以上未滿240 nm的波長域內,特別是200nm以上230nm以下的波長頻帶的紫外光L10之第一光源10的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即使在從第二光源20照射照明用的白色光L20的情形下,仍會將存在於空間中或對象物表面的有害的菌或病毒予以不活化,並且能夠有效地抑制紫外光照射後的菌的光恢復。這作為附加於照明裝置之不活化機能,是極為有優勢的效果。
此外,藉由波長200nm~230nm的紫外光,特別是波長222nm附近的紫外光的照射能夠阻礙菌的光恢復,故當從第二光源20正在照射照明用的白色光L20的情形下,即使設立不照射來自第一光源10的紫外光L10之時間(休止時間)的情形下,仍容易維持不活化的效果。
又,本發明團隊不懈地研究之結果,確認到即使照射峰值波長為207nm的紫外光的情形下,仍不同於照射波長254nm的紫外光之情形,而能夠阻礙光恢復機能。圖18A為運用峰值波長為207nm附近的來自KrBr準分子燈的紫外光(實施例2)作為不活化用的紫外光的情形下,菌的生存率的變化示意圖表。另,資料的測定方法及圖表的表示方法和實施例1或比較例1共通。另,圖18B為實施例2中運用之KrBr準分子燈的發光光譜。
按照圖18A之結果,可知即使照射峰值波長為207nm的紫外光的情形下,仍如同圖17B所示照射峰值波長222nm的紫外線的情形般,可得到抑制菌的光恢復之效果。由此結果,料想藉由波長未滿240nm的紫外線,對於構成菌或病毒的細胞組織會更有效地作用。
圖19為在紫外光的波長區域之蛋白質的平均吸光係數的特性示意圖表。如圖19所示,可知蛋白質不易吸收波長250nm以上的紫外光,但在波長為未滿240nm的頻帶會急遽變得易吸收。因此,若照射來自KrCl準分子燈或KrBr準分子燈的紫外光這樣波長未滿240nm的紫外光,則會被細菌或病毒帶有的細胞膜或酵素的成分亦即蛋白質有效地吸收。此頻帶的紫外光,會在人的皮膚表面(例如角質層)被吸收,難以滲透到皮膚內部,對皮膚的安全性高。另一方面,細菌或病毒比起人類細胞在物理上小得多,因此即使是比240nm還短的波長頻帶,紫外光仍容易到達內部。因此,料想波長未滿240nm的紫外光,對於構成菌或病毒的細胞,特別是含有蛋白質成分的細胞膜或酵素等會有效地作用,而抑制菌的光恢復等的機能之效果會提高。
又,215nm~230nm的波長域的紫外光的情形下,還可得到對於菌等所保有的FAD中包含的核黃素有效地作用之效果,因此推測基於複合性的理由而能夠抑制菌的光恢復。
此處,為了確認對於蛋白質的吸光特性,測定了調整後的大腸桿菌原液的吸光度。吸光度的測定方法與大腸桿菌原液的調整方法如下。
將大腸桿菌(NERC.106373凍結乾燥品)懸浮於LB培養基而在37℃下進行24小時的振盪培養。又,上述懸浮液在LB培養基稀釋至1/105 ~1/107 ,塗抹0.1mL於標準洋菜培養基,在37℃下培養24小時。又,從成為30~300CFU/Plate的標準洋菜培養基以白金耳釣出1個菌落,懸浮於5mL的LB培養基,在37℃下進行4小時振盪培養。把將上述懸浮液以滅菌生理食鹽水離心洗淨而成之物訂為大腸桿菌原液。藉由上述作業得到的原液濃度為109 CFU/mL。吸光度的測定,是運用將原液稀釋至1/100,濃度為107 CFU/mL的試液,以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的NanoDrop進行。
圖20為大腸桿菌(E.Coli)的吸光光譜示意圖表。如圖20所示,如同對於蛋白質的平均吸光係數的傾向般,可知對於比240nm還短的波長頻帶的光,大腸桿菌(E.Coli)的吸光度會上昇。這示意比240nm還短的波長頻帶的光會有效地作用於構成細菌或病毒等之細胞組織。
因此,相較於運用習知的紫外光之不活化裝置,隸屬未滿240nm的波長頻帶的紫外光會抑制菌的光恢復,藉此,即使是斷續性的紫外光的照射仍會發揮良好的不活化效果。也就是說,即使令紫外光的照射位置變動而進行不活化的情形下,仍能有效率地促進不活化處理。另,就更有效地抑制菌的光恢復之觀點,更佳是從光源部射出的紫外光的峰值波長為200nm~235nm。
[另一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另一實施形態。
〈1〉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亦可構成為針對第一光源10與第二光源20雙方僅進行單純的ON/OFF控制。
〈2〉參照圖8~圖10上述之第一光源10的構造僅為一例。本發明,不受到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1所具備的第一光源10的形狀或準分子燈13的支數所限定。
〈3〉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第一光源10具備準分子燈13之情形。但,第一光源10,只要得到的紫外光L10在200nm以上未滿240nm的波長域內具有峰值波長,而250nm以上未滿400nm的頻帶的光強度受到抑止,則不被限定於該構成。惟,作為從第一光源10發出的紫外光L10,較佳是展現窄頻帶的光譜的光源,能夠優選地利用準分子燈、LED元件、LD元件等。此外,作為第一光源10,當利用發出展現尾部寬的發光光譜形狀的紫外光L10的光源的情形下,可藉由設置用來將欲抑止的波長域的光予以遮光之濾波器等而實現。
1: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 2:外殼 3:控制部 4:電源部 10:第一光源 10a:第一光源的光取出面 12:燈室 12a:本體外殼部 12b:蓋部 13:準分子燈 18:供電線 20:第二光源 20a:第二光源的光取出面 30:售票機 31:觸控面板 32:操作者 40:照射對象區域 G13:發光氣體 L10:紫外光 L20:白色光
[圖1]低壓水銀燈的發光光譜示意圖面。 [圖2]猩猩蠅的視感度示意圖表。 [圖3]當對於作為第一光源的一例亦即KrCl準分子燈、及低壓水銀燈供給同一電力時,對比在放射面的照度光譜之圖表。 [圖4]一般性的螢光燈的發光光譜示意圖面。 [圖5]本發明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的一利用態樣模型化示意圖面。 [圖6]前述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的一實施形態中的外觀立體圖。 [圖7]前述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的內部構成模型化示意機能方塊圖。 [圖8]第一光源的外觀的一例模型化示意立體圖。 [圖9]圖8所示第一光源的模型化分解立體圖。 [圖10]圖8所示第一光源中,準分子燈與電極塊之位置關係模型化示意平面圖。 [圖11]從第一光源射出的紫外光的光譜的一例示意圖面。 [圖12A]用來說明從第一光源射出的紫外光發揮將菌不活化的作用之驗證結果。 [圖12B]用來說明從第一光源射出的紫外光發揮將病毒不活化的作用之驗證結果。 [圖13]從第二光源射出的白色光的光譜的一例示意圖面。 [圖14]本發明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的另一利用態樣模型化示意圖面。 [圖15]用來說明當使第一光源間歇點燈的情形下,發揮將菌不活化的作用之驗證結果。 [圖16]FAD(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與核黃素的吸收光譜示意圖面。 [圖17A]受到來自低壓水銀燈的紫外光照射的菌之藉由可見光的光而光恢復的程度評估圖表。 [圖17B]受到來自KrCl準分子燈的紫外光照射的菌之藉由可見光的光而光恢復的程度評估圖表。 [圖18A]受到來自KrBr準分子燈的紫外光照射的菌之藉由可見光的光而光恢復的程度評估圖表。 [圖18B]KrBr準分子燈的發光光譜。 [圖19]在紫外光的波長區域之蛋白質的平均吸光係數的特性示意圖表。 [圖20]大腸桿菌(E.Coli)的吸光光譜示意圖表。
1: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
2:外殼
10:第一光源
10a:第一光源的光取出面
20:第二光源
20a:第二光源的光取出面

Claims (11)

  1. 一種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其特徵為,具備: 第一光源,發出在200nm以上未滿240nm的波長域內具有峰值波長,而250nm以上未滿400nm的頻帶的光強度受到抑止之紫外光;及 第二光源,由發出照明用的白色光之LED元件所構成。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其中,前述第一光源,對於藉由前述第二光源而受到照明的區域照射前述紫外光。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其中,前述第二光源,照射前述白色光,藉此對藉由人而受到操作的對象物照明, 前述第一光源,對前述對象物照射前述紫外光而將附著於前述對象物的菌或病毒予以不活化。
  4.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所述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其中,從前述第一光源發出的前述紫外光,其240nm以上未滿400nm的頻帶的光強度受到抑止。
  5.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所述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其中,具備將前述第一光源及前述第二光源做點燈控制之控制部, 前述控制部,於前述第二光源的熄燈期間內,進行反覆前述第一光源的點燈與熄燈之控制。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其中,前述控制部,在將前述第一光源的點燈期間設為60秒以下,將前述第一光源的熄燈期間設定成比點燈期間還長的時間的狀態下,進行反覆前述第一光源的點燈與熄燈之控制。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其中,前述控制部,在將前述第一光源的點燈期間設定成前述第一光源的熄燈期間的50%以下的狀態下,進行反覆前述第一光源的點燈與熄燈之控制。
  8.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所述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其中,具備將前述第一光源及前述第二光源做點燈控制之控制部, 前述控制部,以於前述第二光源的點燈期間內設立對前述第一光源之熄燈期間之方式,進行前述第一光源之控制。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其中,前述控制部,進行反覆前述第一光源的點燈與熄燈之控制。
  10.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所述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其中,前述第一光源,由包含Kr及Cl作為發光氣體的準分子燈所構成。
  11.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所述之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其中,前述第一光源,由包含Kr及Br作為發光氣體的準分子燈所構成。
TW110123074A 2020-09-01 2021-06-24 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 TW2022099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7042 2020-09-01
JP2020147042 2020-09-01
JP2021099279A JP2022041879A (ja) 2020-09-01 2021-06-15 菌又はウイルスの不活化機能付き照明装置
JP2021-099279 2021-06-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9968A true TW202209968A (zh) 2022-03-16

Family

ID=76971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3074A TW202209968A (zh) 2020-09-01 2021-06-24 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62473A1 (zh)
EP (1) EP3960214A1 (zh)
KR (1) KR20230026426A (zh)
CN (1) CN114099730A (zh)
TW (1) TW202209968A (zh)
WO (1) WO202204988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87221A (ja) 1987-01-29 1988-08-02 Nec Corp 光論理素子
JP4483186B2 (ja) 2003-03-14 2010-06-16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侵入害虫防除方法、及び侵入害虫防除装置
EP3848059A1 (en) * 2015-06-03 2021-07-14 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Apparatus,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ectively affecting and/or killing a virus
JP6950522B2 (ja) * 2017-12-27 2021-10-13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微生物の不活化処理装置および細胞活性化処理装置、並びに微生物の不活化処理方法
US10866484B2 (en) * 2018-09-04 2020-12-15 Abl Ip Holding Llc Light frequency upconversion of laser light, for cleansing
KR20200036107A (ko) * 2018-09-27 2020-04-07 한양대학교 에리카산학협력단 Led 조명 장치
US11883546B2 (en) * 2020-08-28 2024-01-30 Abl Ip Holding Llc Luminaire with disinfection light exposure and dosage limit control protocol and sensor integr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62473A1 (en) 2022-03-03
EP3960214A1 (en) 2022-03-02
WO2022049884A1 (ja) 2022-03-10
CN114099730A (zh) 2022-03-01
KR20230026426A (ko) 2023-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29716B2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anitation,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JP6025756B2 (ja) 殺菌装置、及び、殺菌装置の作動方法
CN111511409B (zh) 用于快速表面消毒的异步间歇性光照
CA3069276C (en) Antibacterial door knob
JP3230090U (ja) 商品棚、陳列什器の除菌装置
US20220323624A1 (en) Inactivation apparatus and inactivation method
US20230149735A1 (en) Anti-infective light radia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CN216148649U (zh) 菌或病毒的灭活装置
JP2022041879A (ja) 菌又はウイルスの不活化機能付き照明装置
US20150343103A1 (en) Uv chamber and method of sanitizing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using the same
KR20220114040A (ko) 정균 방법
TW202209968A (zh) 附菌或病毒的不活化機能之照明裝置
JP6977853B1 (ja) 菌又はウイルスの不活化装置
WO2022049844A1 (ja) 低誘虫な菌又はウィルスの不活化方法
KR20240024212A (ko) Led 기반 발광 유닛
KR20210002218U (ko) 살균기능이 있는 스위치 제어 엘이디 램프
CN117545528A (zh) 基于led的发光单元
BG3802U1 (bg) Индуктивно захранвана лампа за получаване на ултравиолетова светлина и озон в устната кухина за убиване на вируси и бактерии
JP2024507564A (ja) 405nm光を含む高演色白色LEDウイルス殺菌素子及び当該殺菌照明装置
JP2022120266A (ja) 不活化方法および不活化システム
JP2023119620A (ja) 不活化処理方法、不活化処理システム
CN116830807A (zh) 菌或病毒的灭活方法
Ashdown et al. Forum for Illumination Research,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FIRES) Category: Ultraviolet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Disinf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