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6697A - 動力裝置、發電裝置及裝置 - Google Patents

動力裝置、發電裝置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6697A
TW202206697A TW110113473A TW110113473A TW202206697A TW 202206697 A TW202206697 A TW 202206697A TW 110113473 A TW110113473 A TW 110113473A TW 110113473 A TW110113473 A TW 110113473A TW 202206697 A TW202206697 A TW 20220669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ammer
endless belt
aforementioned
pulley
we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3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本義照
Original Assignee
松本義照
松本記子
松本唯那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879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93865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927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03212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本義照, 松本記子, 松本唯那 filed Critical 松本義照
Publication of TW202206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669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15/00Transmission of mechanical pow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3/00Wind motors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3/02Wind motors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having a plurality of r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3/00Wind motors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3/04Wind motors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having stationary wind-guiding means, e.g. with shrouds or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9/00Adaptations of wind motor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wind motors with apparatus driven thereby; Wind mo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ation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 F03D9/10Combinations of wind motors with apparatus storing energy
    • F03D9/13Combinations of wind motors with apparatus storing energy storing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9/00Adaptations of wind motor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wind motors with apparatus driven thereby; Wind mo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ation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 F03D9/10Combinations of wind motors with apparatus storing energy
    • F03D9/13Combinations of wind motors with apparatus storing energy storing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
    • F03D9/16Combinations of wind motors with apparatus storing energy storing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 using weigh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9/00Adaptations of wind motor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wind motors with apparatus driven thereby; Wind mo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ation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 F03D9/20Wind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n apparatus
    • F03D9/25Wind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n apparatus the apparatus being an electrical genera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4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wind dir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6Mechanical energy storage, e.g. flywheels or pressurised flui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一種動力裝置(1),具備:旋轉體(2),該旋轉體(2)藉著風力旋轉;第1環帶(14),該第1環帶(14)連動於旋轉體(2)的旋轉而周旋;複數個第1錘卡合部(22),該複數個第1錘卡合部(22)隔開間隔而安裝於第1環帶(14);錘(26);上部錘收容部(30),該上部錘收容部(30)暫時性積儲錘(26);第2環帶(20)及第2下部滑輪(18),該第2環帶(20)及第2下部滑輪(18)連動於錘(26)的下降而周旋;以及動力傳達部(T),該動力傳達部(T)用以朝外部傳達第2下部滑輪(18)的旋轉產生之旋轉力。

Description

動力裝置、發電裝置及裝置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動力裝置、發電裝置及裝置。 本案根據2020年5月20日於日本申請之日本專利特願第2020-087975號及2020年11月19日於日本申請之日本專利特願第2020-192718號主張優先權,並且於此援用其內容。
溫室氣體作為地球暖化的要因之一,近年來,對於不排出該溫室氣體的可再生能源之利用、促進的需求日益俱增。 作為藉由可再生能源產生主要動力的方式,具體來說,是使用利用風力、水力、太陽光、以及地熱而產生其他動力的方式。 其中,特別是利用風力產生其他動力的方式,作為小規模分散型能量源是受注目的。
作為利用風力產生其他動力的的裝置,例如,可舉藉由風力產生電力的風力發電裝置為例。作為此種風力發電裝置之開發,雖然進行種種檢討,例如,承受風而能使其能量效率良好地變更為旋轉運動的旋轉體以及旋轉體的旋轉翼的大小、角度、朝向方向等等,但是,不常檢討效率良好地儲藏風的能量這件事。
在利用風力發電裝置的狀況下,在起風時,雖然藉著供電線朝各處供給藉由風力發電裝置而得的電力,但是在不起風時,由於發電量是零,故一般的作法為用其他發電方式進行補償。另一方面,在無供電線的地區,難以將藉由風力發電裝置而得的電力做最大限度之利用。再者,雖然也有將發電的電力儲藏在蓄電裝置之方法,但是關於蓄電效率及蓄電的電力之放電效率,仍有檢討的餘地。
為了解決此種問題,檢討先將藉由風力發電裝置而得的電力變換成別的能量(例如,位能)而蓄積,再將該能量變換為電力之作法。
例如,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風力發電裝置,在縱軸式的風車中,將該風車的水平旋轉用環狀之鏈帶作為垂直旋轉傳輸,以可動於鏈帶上之方式用金屬件夾住並懸吊裝設有齒輪的發電機之該齒輪部分,發電機藉著將沿著鏈帶落下時產生的齒輪之旋轉力作為發電機的旋轉力利用,而使發電機在鏈帶藉由風力旋轉期間也能蓄積位能並且同時引出電能。
再者,專利文獻2揭示一種風力發電裝置,其特徵為在電力供給過剩時將藉由風力發電的旋轉能量(1)藉著控制裝置(2),朝複數個可發電之能量儲藏裝置(3)變換、儲藏為由重力產生的位能等,並且在必要時供給能量,該能量與藉由風力的旋轉能量同質。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3-23984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實開平6-6786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但是,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的風力發電裝置是以小型裝置為前提,再者,由於在構造上能夠變換電力為位能的量受限,故於儲藏性仍有檢討的餘地。再者,由於就算是在同一個設置場所,隨著時期不同風力的強度或環境(濕度等)也會不同,雖然隨著時期不同而存在有合適之錘的重量或材質,但是因為該錘的交換並不容易,所以從發電效率的觀點來看也仍有檢討的餘地。
本發明是有鑑於前述情況者,以提供一種可將風力更大量地作為位能蓄積,且可有效率地產生更大量的動力之動力裝置為課題。 再者,本發明是有鑑於前述情況而成者,以提供一種可蓄積較為大量的電力,且發電效率優異的風力發電裝置為課題。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為了解決前述課題,本發明採用以下結構。 ﹝1﹞本發明之第1態樣為一種動力裝置,具備: 旋轉體,該旋轉體藉著風力旋轉; 第1環帶,該第1環帶旋繞於上下隔有間隔之一對第1滑輪間,且連動於前述旋轉體的旋轉而周旋; 複數個第1錘卡合部,該複數個第1錘卡合部隔開間隔而安裝於前述第1環帶; 複數個錘; 下部錘安裝機構,該下部錘安裝機構設置於前述第1環帶隨著前述旋轉體的旋轉而上升時的上升線之下部,且安裝前述錘至前述第1環帶的前述第1錘卡合部; 上部錘分離機構,該上部錘分離機構設置於前述上升線的上部,且自前述第1錘卡合部卸下前述錘; 上部錘收容部,該上部錘收容部暫時性積儲前述上部錘分離機構卸下的前述錘; 第2環帶,該第2環帶旋繞於上下隔有間隔之一對第2滑輪間,且連動於前述錘的下降而周旋; 複數個第2錘卡合部,該複數個第2錘卡合部隔開間隔而安裝於前述第2環帶; 上部錘安裝機構,該上部錘安裝機構設置於前述第2環帶隨著前述錘的下降而下降時的下降線之上部,且安裝積儲於前述上部錘收容部之前述錘至前述第2環帶的前述第2錘卡合部; 下部錘分離機構,該下部錘分離機構設置於前述下降線的下部,且自前述第2錘卡合部卸下前述錘; 下部錘收容部,該下部錘收容部暫時性積儲前述下部錘分離機構卸下的前述錘;以及 動力傳達部,該動力傳達部用以朝外部傳達前述第2滑輪之旋轉力; 前述上部錘收容部具有上部運行台,該上部運行台自前述上部錘分離機構側朝前述上部錘安裝機構側漸漸降低而傾斜於長邊方向,以使前述上部錘分離機構卸下的前述錘以自重自動地移動至對應的前述上部錘安裝機構, 前述下部錘收容部具有下部運行台,該下部運行台自前述下部錘分離機構側朝前述下部錘安裝機構側漸漸降低而傾斜於長邊方向,以使前述下部錘分離機構卸下的前述錘以自重自動地移動至對應的前述下部錘安裝機構。
此動力裝置,旋轉體藉著風力而繞軸旋轉,第1環帶連動於前述旋轉體的旋轉,周旋於上下隔有間隔之一對第1滑輪間。藉由前述第1環帶周旋,第1錘卡合部也周旋,該第1錘卡合部隔開間隔而安裝複數個於前述第1環帶。在前述第1環帶上升時的上升線中,藉由用下部錘安裝機構安裝前述錘於前述周旋的第1錘卡合部,使前述錘上升。前述上升的錘藉由上部錘分離機構自前述周旋之第1錘卡合部被卸下。前述卸下的錘暫時地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在使暫時地積儲於前述上部錘收容部之錘下降時,藉由上部錘安裝機構安裝前述錘於第2錘卡合部,以使前述錘下降。該第2錘卡合部隔開間隔而安裝複數個於第2環帶,該第2環帶旋繞於上下隔有間隔之一對第2滑輪間。前述下降的錘藉由下部錘分離機構自前述周旋之第2錘卡合部而被卸下。前述卸下的錘暫時地積儲於下部錘收容部。藉由前述錘下降,前述第2滑輪旋轉,而藉由動力傳達部朝外部傳達前述第2滑輪之旋轉力。
所以,藉由此動力裝置,由於可預先積儲複數個前述錘於前述上部錘收容部,因此,能夠變換藉著風產生之動力為複數個前述錘(位能)而蓄積。再者,由於前述錘為可裝卸,所以可隨著風力的強度或設置場所的環境,而簡單地變更重量或材質,並可有效率地產生動力。
﹝2﹞前述﹝1﹞的裝置,於前述旋轉體與前述第1滑輪之間,也可具備減速機構。 藉由此減速機構,調整前述滑輪之旋轉速度。 在此情況下,具有就算在設置於風力非常強的場所之情況下,也可穩定發電的優點。 再者,可以輸出對減速反比例的力矩,就算是非常重之錘也可使其上升。
在﹝3﹞前述﹝1﹞或﹝2﹞的裝置中,前述錘具備錘本體與勾掛部,前述勾掛部也可具有:雖然前述第2錘卡合部可自上部進入,但是無法自下部脫離的機構。 此機構在前述錘的勾掛部中,使前述錘卡合部雖然可自上部進入,但是無法自下部脫離。 在此情況下,具有可不進行複雜的控制地安裝以及分離前述錘與前述錘卡合部之優點。
﹝4﹞本發明之第2態樣為一種發電裝置,具備: 前述﹝1﹞~﹝3﹞的動力裝置;以及 發電機,該發電機藉由前述動力裝置的前述動力傳達部傳達之動力以發電。 藉由此發電裝置,由於可預先積儲複數個前述錘於前述上部錘收容部,所以,能夠變換大量的電力為複數個前述錘(位能)而蓄積。再者,由於前述錘為可裝卸,所以可隨著風力的強度或設置場所的環境,而簡單地變更重量或材質,並可有效率地發電。
﹝5﹞本發明之第3態樣為一種裝置,具備: 前述﹝1﹞~﹝3﹞的動力裝置;以及 壓縮機、空調、電風扇、壓碎機或泵,該等壓縮機、空調、電風扇、壓碎機或泵藉由前述動力裝置的前述動力傳達部傳達之動力以運作。 藉由此裝置,由於可預先積儲複數個前述錘於前述上部錘收容部,所以,能夠變換由風力所產生的動力為複數個前述錘(位能)而蓄積。再者,藉由使前述積儲的複數個錘下降,可藉著前述動力裝置產生動力,而藉著前述動力使壓縮機、空調、電風扇、壓碎機或泵運作。所以,藉由前述裝置可不使用電力而使壓縮機、空調、電風扇、壓碎機或泵運作。
﹝6﹞本發明之第4態樣為一種風力發電裝置,具備: 旋轉體,該旋轉體藉著風力旋轉; 環帶,該環帶旋繞於上下隔有間隔之一對滑輪間,且連動於前述旋轉體的旋轉而周旋; 複數個錘卡合部,該複數個錘卡合部隔開間隔而安裝於前述環帶; 複數個錘,該複數個錘透過前述錘卡合部而可裝卸於前述環帶; 上部錘分離機構,該上部錘分離機構設置於前述環帶隨著前述旋轉體的旋轉而上升時的上升線的上部,且自前述上升線之前述錘卡合部卸下前述錘; 上部錘收容部,該上部錘收容部暫時地積儲前述上部錘分離機構卸下的前述錘; 上部錘安裝機構,該上部錘安裝機構設置於前述環帶隨著前述旋轉體的旋轉而下降時的下降線的上部,且安裝積儲於前述上部錘收容部之前述錘至前述下降線的前述錘卡合部; 下部錘分離機構,該下部錘分離機構設置於前述下降線的下部,且自前述錘卡合部卸下前述錘; 下部錘收容部,該下部錘收容部暫時地積儲前述下部錘分離機構卸下的前述錘; 下部錘安裝機構,該下部錘安裝機構設置於前述上升線的下部,且安裝前述下部錘收容部所積儲的前述錘至前述上升線的前述錘卡合部;以及 發電機,該發電機藉由前述滑輪的旋轉而發電; 前述一對之滑輪以及前述環帶分別具有2組以上, 前述上部錘收容部具有上部運行台,該上部運行台自前述上部錘分離機構側朝前述上部錘安裝機構側漸漸降低而傾斜於長邊方向,以使前述上部錘分離機構卸下的前述錘以自重自動地移動至對應的前述上部錘安裝機構, 前述下部錘收容部具有下部運行台,該下部運行台自前述下部錘分離機構側朝前述下部錘安裝機構側漸漸降低而傾斜於長邊方向,以使前述下部錘分離機構卸下的前述錘以自重自動地移動至對應的前述下部錘安裝機構。
此風力發電裝置,旋轉體藉著風力而繞軸旋轉,連動於前述旋轉體的旋轉,使環帶周旋於上下隔有間隔之一對滑輪間。藉由使前述環帶周旋,隔開間隔而安裝於前述環帶的複數個錘卡合部也周旋。在前述環帶上升時的上升線中,藉由用下部錘安裝機構安裝前述錘於前述周旋的錘卡合部,使前述錘上升。前述上升的錘藉由上部錘分離機構自前述周旋之錘卡合部被卸下。前述卸下的錘暫時地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在使暫時地積儲於前述上部錘收容部之錘下降時,於前述環帶下降時的下降線中,藉由上部錘安裝機構安裝前述錘於前述周旋之錘卡合部,以使前述錘下降。前述下降的錘藉由下部錘分離機構自前述周旋之錘卡合部被卸下。前述卸下的錘暫時地積儲於下部錘收容部。藉由前述錘下降,旋轉前述滑輪,而藉由前述滑輪的旋轉發電機發電。
所以,藉由此風力發電裝置,由於可預先積儲複數個前述錘於前述上部錘收容部,因此,能夠變換大量的電力為複數個前述錘(位能)而蓄積。再者,由於前述錘為可裝卸,所以可隨著風力的強度或設置場所的環境,而簡單地變更重量或材質,並可有效率地發電。
﹝7﹞前述﹝6﹞的裝置,前述上部錘分離機構也可具有:藉由將台座插入懸吊於前述錘卡合部的前述錘之下並且使前述台座上升而舉起前述錘,以自前述錘卡合部卸下前述錘的機構。
此自錘卡合部卸下錘的機構,藉由將台座插入懸吊於前述錘卡合部的前述錘之下並且使前述台座上升而舉起前述錘,以自前述錘卡合部卸下前述錘。 在此情況下,由於藉由舉起前述錘而卸下,所以具有可使前述錘自前述環帶圓滑地分離,而可抑制前述錘之卡合構造的劣化之優點。
﹝8﹞在前述﹝6﹞或﹝7﹞的裝置中,於前述旋轉體與前述滑輪之間,也可具備用以調整旋轉速度的減速機構。 藉由此減速機構,調整前述滑輪之旋轉速度。 在此情況下,具有就算是在設置於風力非常強的場所的情況下,也可穩定發電之優點。
﹝9﹞在前述﹝6﹞~﹝8﹞的裝置中,前述錘具備錘本體與勾掛部,前述勾掛部也可具有:雖然前述錘卡合部可自上部進入,但是無法自下部脫離的機構。 此機構在前述錘的勾掛部中,使前述錘卡合部雖然可自上部進入,但是無法自下部脫離。 在此情況下,具有可不進行複雜的控制地安裝以及分離前述錘與前述錘卡合部之優點。
﹝10﹞在前述﹝6﹞~﹝9﹞的裝置中,前述錘也可具備溝槽,該溝槽在前述錘自前述環帶懸吊之狀態下,用以使前述環帶通過而貫通於垂直方向。 在此情況下,於以前述環帶升降前述錘時,由於前述錘之重心穩定,所以具有可更穩定地升降前述錘的優點。
﹝11﹞在前述﹝10﹞的裝置中,前述上部錘收容部以及下部錘收容部分別也可具備旋轉機構,該旋轉機構用於將前述錘半旋轉於周方向以使前述溝槽的方向朝向前述環帶。 此旋轉機構在前述上部錘收容部以及下部錘收容部中,藉由將前述錘半旋轉於周方向而使前述溝槽的方向朝向前述環帶。 在此情況下,可簡單地控制前述錘之前述溝槽的方向,而具有前述上部錘收容部以及下部錘收容部不必要形成為複雜的構造之優點。
﹝12﹞在前述﹝6﹞~﹝11﹞的裝置中,前述錘也可具備運行用滾輪。 此運行用滾輪在前述上部運行台以及下部運行台中,可使前述錘的移動變圓滑。 在此狀況下,具有前述錘的移動會圓滑地進行的優點。
〔發明效果〕 藉由本發明,可以提供一種動力裝置,其可將風力更大量地作為位能蓄積,且可有效率地產生更大量的動力。 再者,藉由本發明,可以提供一種風力發電裝置,其可蓄積較為大量的電力,且發電效率優異。
以下,對於應用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動力裝置作詳細說明。而,用於以下說明的圖式,為使特徵易懂,會有擴大顯示作為特徵的部份以求便利之情況,而各結構元件的大小比率等不一定與實際相同。
﹝第一實施形態﹞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的動力裝置1A之前視圖。 動力裝置1A具有:本體4A,該本體4A於垂直方向上較長且直立於接地面GL而呈筒狀;以及旋轉體2A,該旋轉體2A設置於該本體4A的上端,受風而旋轉。旋轉體2A藉由旋轉體軸6A固定。旋轉體軸6A貫通本體4A之頂板部,且與旋轉體2A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旋轉方向變換齒輪8A安裝於旋轉體軸6A的下端,旋轉方向變換齒輪8A連結於水平地延伸的第1軸7A。第1軸7A連結於第1上部滑輪10A。於第1上部滑輪10A的同軸下方,具有第1下部滑輪12A,該第1下部滑輪12A與第1上部滑輪10A成對。第1環帶14A旋繞於第1上部滑輪10A及第1下部滑輪12A上。
若旋轉體2A受風旋轉,則旋轉體2A及旋轉體軸6A旋轉於水平方向上。旋轉方向變換齒輪8A承受旋轉體軸6A之水平方向的旋轉,使第1軸7A及第1上部滑輪10A旋轉於垂直方向上。若第1上部滑輪10A旋轉於垂直方向上,則旋繞於第1上部滑輪10A的第1環帶14A周旋於垂直方向上,而第1上部滑輪10A的同軸上之第1下部滑輪12A也旋轉於垂直方向上。
上部錘分離機構28A設置於第1環帶14A上升時的上升線之上部。上部錘分離機構28A是細長的板狀之上部運行台46A的第1環帶14A側之長邊方向端部所具有的機構。在與上部運行台46A的第1環帶14A側相反側之長邊方向端部上,具有上部錘安裝機構32A。上部運行台46A形成為傾斜於長邊方向,自上部錘分離機構28A側朝上部錘安裝機構32A側漸漸降低。上部運行台46A在上部錘分離機構28A與上部錘安裝機構32A之間具有上部錘收容部30A。
於與上部運行台46A的第1環帶14A側相反側之長邊方向端部上,具有第2上部滑輪16A及第2環帶20A,該第2環帶20A旋繞於第2上部滑輪16A及第2下部滑輪18A上。前述上部錘安裝機構32A設置於第2環帶20A下降時的下降線的上部。下部錘分離機構34A設置於第2環帶20A下降時的下降線的下部。下部錘分離機構34A是下部運行台47A的第2環帶20A側之長邊方向端部所具有的機構。於與下部運行台47A的第2環帶20A側相反側之長邊方向端部上,具有下部錘安裝機構38A。亦即,下部錘安裝機構38A設置於第1環帶14A上升時的上升線之下部,下部運行台47A形成為傾斜於長邊方向,自下部錘分離機構34A側朝下部錘安裝機構38A側漸漸降低。下部運行台47A在下部錘分離機構34A與下部錘安裝機構38A之間具有下部錘收容部36A。
第1環帶14A具有複數個第1錘卡合部22A,該複數個第1錘卡合部22A為隔開間隔地安裝,第2環帶20A具有複數個第2錘卡合部24A,該複數個第2錘卡合部24A為隔開間隔地安裝。第1環帶14A的第1錘卡合部22A以及第2環帶20A之第2錘卡合部24A,為可與錘26A裝卸。
在第1環帶14A上升時的上升線中,藉著下部錘安裝機構38A,第1環帶14A的第1錘卡合部22A與錘26A卡合,而錘26A上升。上升的錘26A藉由上部錘分離機構28A,第1環帶14A的第1錘卡合部22A與錘26A分離,而暫時性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30A。由於上部運行台46A傾斜於長邊方向,所以暫時地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30A之錘26A因自重而朝上部錘安裝機構32A側移動。接著,藉由上部錘安裝機構32A,錘26A與第2環帶20A的第2錘卡合部24A卡合。接著,錘26A自第2環帶20A下降時的下降線的上部朝下部下降。藉由錘26A下降,連結於第2下部滑輪18A的動力傳達部T旋轉,而其旋轉力傳達至機器M。下降的錘26A藉由下部錘分離機構34A,第2環帶20A的第2錘卡合部24A與錘26A分離,而暫時地積儲於下部錘收容部36A。下部運行台47A傾斜於長邊方向,所以暫時地積儲於下部錘收容部36A之錘26A因自重而朝下部錘安裝機構38A側移動。
所以,在風吹時,暫時地積儲於下部錘收容部36A之複數個錘26A,藉著下部錘安裝機構38A,第1環帶14A的第1錘卡合部22A與錘26A卡合,而接連上升。接著,上升的錘26A藉由上部錘分離機構28A,第1環帶14A的第1錘卡合部22A與錘26A分離,而複數個錘26A暫時地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30A。然後,在想產生動力的狀況,使暫時地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30A的複數個錘26A,藉由上部錘安裝機構32A,而與第2環帶20A的第2錘卡合部24A卡合,並接連下降。藉著此錘26A下降時的能量,透過第2上部滑輪16A、第2環帶20A、及第2下部滑輪18A而動力傳達部T旋轉,而其旋轉力傳達至機器M。
雖然未圖示於圖1,旋轉體2A與第1上部滑輪10A之間,也可具備用以調整旋轉速度的減速機構。作為該減速機構,可使用習知的減速機。再者,於旋轉體2A與第1上部滑輪10A之間,也可具備複數個滑輪及傳輸帶,而可以輸出對減速反比例的力矩。此情況,以旋轉體2A側的滑輪直徑較小、第1上部滑輪10A側的滑輪之直徑較大的方式配置。
雖然未圖示於圖1,為了提升旋轉速度,第2下部滑輪18A與動力傳達部T也可透過複數個滑輪以及傳輸帶而連結。此情況,以第2下部滑輪18A側的滑輪直徑較大、動力傳達部T側之滑輪的直徑較小的方式配置。
本體4A的形狀非特別限定,可為角筒狀,也可為圓筒狀。再者,本體4A也可構成為複數個構件組合而成。
動力裝置1A的高度,雖非特別限定,但舉例來說,宜為10~200m,較佳為20~200m,更佳為30~200m。動力裝置1A的高度可隨著動力裝置1A的設置場所之風力的強度等而適宜設計。
作為動力傳達部T,例如,可舉連動於第2下部滑輪18A而旋轉的旋轉軸為例。
在機器M為發電機的情況下,是藉由動力傳達部T傳達的旋轉力而發電。亦即,在機器M為發電機的情況下,可將動力裝置1A作為風力發電裝置利用。
作為機器M,具體來說,可舉製造業機器、酪農業機器、空調機器、或是建設機器等大型機器為例。 在機器M為該大型機器的情況下,可藉由藉著動力傳達部T傳達的旋轉力使該大型機器運作。在機器M為大型機器的情況,作為機器M,在前述之中,又以壓縮機、空調、電風扇、壓碎機(大型壓碎機以及小型壓碎機)或是泵較佳。 作為機器M,藉著使用壓縮機、空調、電風扇、壓碎機或是泵,除了不用本為必須結構之馬達以外,由於也不用設置高價的高壓配電盤,利用動力裝置1的效果更高,而導致大幅的成本刪減。 以下,詳細地說明動力裝置1A的各結構。
圖2為旋轉體2A之立體圖。旋轉體2A具有:旋轉翼3A,該旋轉翼3A固定於垂直的旋轉體軸6A上;以及旋轉體框架11A,該旋轉體框架11A透過軸承5A支撐旋轉翼3A。旋轉翼3A於承受風時將旋轉翼中心軸9A作為中心軸旋轉,而使旋轉體軸6A旋轉。
雖然在本實施形態中的旋轉體2A為垂直軸S型轉子式的旋轉翼3A,但是旋轉翼的形狀並非特別限定。作為旋轉翼的形狀,例如,可舉水平軸螺旋槳式、水平軸帆翼式、水平軸荷蘭式、水平軸多翼式、垂直軸直線翼式、垂直軸桶形式、垂直軸槳式等旋轉翼為例。其中,旋轉翼的形狀以在風力弱時也可旋轉之垂直軸的旋轉翼為佳,而垂直軸S型轉子式的旋轉翼較佳。
圖3為顯示上部移動機構44A的俯視圖。上部移動機構44A以細長的板狀之上部運行台46A構成。於上部運行台46A的長邊方向的一邊之端部具有上部錘分離機構28A,於另一邊的端部具有上部錘安裝機構32A,於上部錘分離機構28A與上部錘安裝機構32A之間,具有上部錘收容部30A。為了伸長上部錘收容部30A的距離,上部運行台46A自上部運行台46A的上部錘分離機構28A側之端部,至上部運行台46A的上部錘安裝機構32A側之端部為止,是形成為周旋上部運行台46A的上部錘安裝機構32A側的端部之外側的形狀。
於上部運行台46A的上部錘安裝機構32A側之長邊方向端部,具有端部阻擋件51A,該端部阻擋件51A朝上部運行台46A的寬度方向之上方突出,使錘26A靜止。上部運行台46A具有上部運行溝槽48A,而上部運行溝槽48A自上部運行台46A的上部錘分離機構28A側之長邊方向端部,至接觸上部運行台46A的端部阻擋件51A處為止,是以同一深度及寬度而設置。上部運行台46A的長邊方向之兩端部具有凹口部50A,以使上部運行台46A不與第1環帶14A及第2環帶20A接觸。
圖4為顯示上部移動機構44A的前視圖。上部運行台46A形成為傾斜於長邊方向,自上部錘分離機構28A側朝上部錘安裝機構32A側漸漸降低。雖然上部運行台46A的上部錘分離機構28A側端部之高度與上部運行台46A的上部錘安裝機構32A側端部之高度的差(上部錘分離機構28A側端部之高度-上部錘安裝機構32A側端部之高度),只要為可使乘載於上部運行台46A的錘26A以自重從上部錘分離機構28A側端部至上部錘安裝機構32A側端部為止自動地移動之差即可,而非特別限定,但舉例來說,較佳為10~30cm。
藉由上部錘分離機構28A而分離的錘26A,在承載於上部運行台46A之後,沿上部運行溝槽48A以自重移動,經由上部運行台46A的上部錘收容部30A朝上部運行台46A之上部錘安裝機構32A側自動地移動。而,雖未圖示,但於上部運行台46A的上部錘安裝機構32A側,至少具有1個端部阻擋件51A以外的錘阻擋件。藉由該阻擋件,錘26A暫時停止,而錘26A蓄積於上部錘收容部30A。
圖5為顯示下部移動機構52A的俯視圖。下部移動機構52A以細長的板狀之下部運行台47A構成。於下部運行台47A的長邊方向的一邊之端部具有下部錘分離機構34A,於另一邊的端部具有下部錘安裝機構38A,於下部錘分離機構34A與下部錘安裝機構38A之間,具有下部錘收容部36A。為了伸長下部錘收容部36A的距離,下部運行台47A自下部運行台47A的下部錘分離機構34A側之端部,至下部運行台47A的下部錘安裝機構38A側之端部為止,是形成為周旋下部運行台47A的下部錘分離機構34A側的端部之外側的形狀。
下部運行台47A具有下部運行溝槽49A,而下部運行溝槽49A自下部運行台47A的下部錘分離機構34A側之長邊方向端部,至下部運行台47A的下部錘安裝機構38A側之長邊方向端部為止,是以同一深度及寬度而設置。下部運行台47A的長邊方向之兩端部具有凹口部53A,以使下部運行台47A不與第1環帶14A及第2環帶20A接觸。
圖6為顯示下部移動機構52A的前視圖。下部運行台47A形成為傾斜於長邊方向,自下部錘分離機構34A側朝下部錘安裝機構38A側漸漸降低。雖然下部運行台47A的下部錘分離機構34A側端部之高度與下部運行台47A的下部錘安裝機構38A側端部之高度的差(下部錘分離機構34A側端部之高度-下部錘安裝機構38A側端部之高度),只要為可使乘載於下部運行台47A的錘26A以自重從下部錘分離機構34A側端部至下部錘安裝機構38A側端部為止自動地移動之差即可,而非特別限定,但舉例來說,較佳為10~30cm。
藉由下部錘分離機構34A而分離的錘26A,在承載於下部運行台47A之後,沿下部運行溝槽49A以自重移動,經由下部運行台47A的下部錘收容部36A朝下部運行台47A之下部錘安裝機構38A側自動地移動。而,雖未圖示,但於下部運行台47A的下部錘安裝機構38A側,具有至少1個錘阻擋件。藉由該阻擋件,錘26A暫時停止,而錘26A蓄積於下部錘收容部36A。
圖7為顯示旋繞於第1上部滑輪10A的第1環帶14A之狀態的側視圖。如圖7所示,由於第1環帶14A的第1錘卡合部22A只朝與第1環帶14A的第1上部滑輪10A側相反側突出,所以不會妨礙第1環帶14A旋繞第1上部滑輪10A。同樣地第2環帶20A的第2錘卡合部24A也由於只朝與第2上部滑輪16A側相反側突出,所以不會妨礙第2環帶20A旋繞第2上部滑輪16A。而,雖然本實施形態的第1錘卡合部22A以及第2錘卡合部24A為插銷狀(圓柱狀),但第1錘卡合部22A的形狀非特別限定,可隨著第1錘卡合部22A卡合之錘26A的形狀而適宜變更。作為第1錘卡合部22A的其他形狀,可舉前端為L字形之圓柱形狀、釣針形狀等為例。再者,第1環帶14A、第2環帶20A、第1錘卡合部22A以及第2錘卡合部24A之材質雖非特別限定,但較佳為金屬製。
圖8(a)為錘26A的前視圖。圖8(b)為錘26A的側視圖。錘26A具有:錘本體54A;夾爪56A,該夾爪56A連結於錘本體54A的兩側面;以及運行用滾輪64A,該運行用滾輪64A與錘本體54A之底面連結。夾爪56A是以於前端具有鉤狀部68A之一對的板狀構件構成,鉤狀部68A互相對向,以鉤狀部68A的前端彼此部分重疊的方式固定。夾爪56A之鉤狀部68A的上側,朝向夾爪56A重合之部分互相傾斜。另一方面,夾爪56A的鉤狀部68A之下側為大致水平。夾爪56A藉由夾蓋66A蓋住。夾蓋66A於夾爪56A的互相對向之面,具有阻擋部67A,該阻擋部67A控制夾爪56A使其不過度閉合。夾爪56A的下側端部藉由彈簧60A連結。彈簧60A藉由彈簧蓋62A覆蓋。與錘本體54A的底面連結之運行用滾輪64A,是以可朝夾爪56A方向旋轉的方式連結。
由於夾爪56A的下側端部藉由彈簧60A連結,所以夾爪56A的鉤狀部68A是將旋動軸58A作為旋轉軸而可開關。再者,由於夾爪56A之鉤狀部68A的上側,朝向夾爪56A重合之部分互相傾斜,夾爪56A的鉤狀部68A之下側為大致水平,所以形成為雖然第2錘卡合部24A可自夾爪56A的鉤狀部68A之上側進入,但是無法自夾爪56A的鉤狀部68A之下側脫離的機構。再者,藉由阻擋部67A,以夾爪56A不過度閉合的方式控制。
錘26A的重量,雖然可隨著設置動力裝置1A之場所的風力或必要的發電量而適宜變更,而非特別限定,但舉例來說,可使用數kg~數十t的錘。在要將動力裝置1A用於向住宅或小規模設施供給動力的情況下,使用1~100kg的錘為佳,較佳為使用20~100kg之錘。另一方面,在要將動力裝置1A用於向工廠等大規模設施供給電力的情況下,較佳為使用自100kg至50t的錘。再者,錘26A的材質較佳為鐵或是不銹鋼。
錘26A在上部移動機構44A以及下部移動機構52A中,藉由運行用滾輪64A,運行於上部運行溝槽48A以及下部運行溝槽49A上。在本實施形態中,錘26A雖然藉由運行用滾輪64A移動,但是移動手段並非特別限定,舉例來說,上部運行台46A以及下部運行台47A為軌道,錘26A也可具有對應該軌道之車輪。再者,錘26A也可不具有移動手段,而上部運行台46A以及下部運行台47A具有移動錘26A的手段。例如,可舉上部運行台46A以及下部運行台47A為具有底面滾輪之機構的情況或上部運行台46A以及下部運行台47A以輸送帶構成的情況為例。
圖9為顯示下部錘安裝機構38A之側視圖。下部運行台47A以下部運行台47A的第1環帶14A側之長邊方向端部變低的方式傾斜。於下部運行台47A的第1環帶14A側之長邊方向端部的下側,具有第1垂直致動器70A。第1錘阻擋片71A連結於第1垂直致動器70A,該第1錘阻擋片71A貫通下部運行台47A,而可朝下部運行台47A之寬度方向伸縮。
下部運行台47A由於以下部運行台47A的第1環帶14A側之長邊方向端部變低的方式傾斜,所以錘26A以自重朝向下部運行台47A的第1環帶14A側之長邊方向端部自動地移動,而藉由第1錘阻擋片71A靜止於下部運行台47A的第1環帶14A側之長邊方向端部。接著,藉由未圖示的感測器,感測到第1環帶14A之第1錘卡合部22A上升而來,而藉由第1垂直致動器70A收納第1錘阻擋片71A。第1錘阻擋片71A被收納後,錘26A再度以自重朝第1環帶14A側移動,而藉由第1環帶14A的第1錘卡合部22A插入於錘26A的夾爪56A內,錘26A之夾爪56A與第1環帶14A的第1錘卡合部22A卡合。
圖10為顯示錘26A上升之狀態的圖。由於錘26A之夾爪56A與第1環帶14A的第1錘卡合部22A卡合,所以錘26A隨著第1環帶14A之上升而一起上升。再者,在錘26A上升時,第1環帶14A與錘26A的彈簧蓋62A接觸。錘26A由於被錘26A之夾爪56A與第1環帶14A的第1錘卡合部22A卡合之點、以及第1環帶14A與彈簧蓋62A接觸的點2個點支撐,所以會穩定地上升。
雖未圖示,但動力裝置1A具有錘落下阻擋件,以使錘26A不會因旋轉體2A停止而落下。錘落下阻擋件以一定間隔配置於第1環帶14A上升時的上升線,藉由感測器感知旋轉體2A的停止而運作,並防止錘26A落下。
圖11為顯示上部錘分離機構28A之側視圖。於上部運行台46A的下方設置有:第1水平致動器72A;以及桿73A,該桿73A連結於第1水平致動器72A且可朝水平方向伸縮,桿73A具有:第2垂直致動器74A;以及桿75A,該桿75A連結於第2垂直致動器74A且可朝垂直方向伸縮,於桿75A的垂直方向的上端,具有舉錘台座76A。舉錘台座76A傾斜於長邊方向,以向上部運行台46A側漸漸降低的方式構成。以若第2垂直致動器74A運作,而桿75A朝上方延伸,則舉錘台座76A之上表面與上部運行台46A的上表面接觸的方式構成。
第1水平致動器72A、桿73A、第2垂直致動器74A、桿75A、以及舉錘台座76A,在錘26A上升而來為止皆收納於第1水平致動器72A側,而不妨礙錘26A的上升。若未圖示之感測器感知錘26A上升而來,則第1水平致動器72A運作,而桿73A朝第1環帶14A方向延伸,以不接觸錘26A的方式將第2垂直致動器74A、桿75A、以及舉錘台座76A插入於錘26A的下方。接著,第2垂直致動器74A運作,桿75A朝上方延伸,藉由以舉錘台座76A舉起錘26A,使錘26A自第1環帶14A的第1錘卡合部22A分離。由於舉錘台座76A傾斜於長邊方向,而以向上部運行台46A側漸漸降低的方式構成,所以自第1環帶14A的第1錘卡合部22A分離之錘26A以自重從舉錘台座76A朝上部運行台46A自動地移動。
圖12為顯示上部錘安裝機構32A之側視圖。上部運行台46A的第2環帶20A側的長邊方向端部藉由朝下方傾動之傾動台座82A與鉸練86A而連結。於傾動台座82A的第2錘卡合部24A側之長邊方向端部,具有端部阻擋件51A,該端部阻擋件51A朝上部運行台46A的寬度方向之上方突出。於上部運行台46A的第2環帶20A側之長邊方向端部的下側,具有第3垂直致動器83A。第2錘阻擋片84A連結於第3垂直致動器83A,該第2錘阻擋片84A貫通上部運行台46A,且可朝上部運行台46A的寬度方向伸縮。再者,於上部運行台46A之第2環帶20A側之長邊方向端部的下側,具有第2水平致動器78A。第2水平致動器78A具有可於水平方向伸縮之桿79A,而滾輪80A連接於與桿79A的第2水平致動器78A相反方向的前端。滾輪80A與傾動台座82A的底面接觸。
由於上部運行台46A傾斜於長邊方向,且以第2環帶20A側變低的方式構成,所以錘26A以自重朝向上部運行台46A的第2錘卡合部24A側之長邊方向端部自動地移動,並且該錘26A藉由傾動台座82A的端部阻擋件51A而靜止。若第2環帶20A的第2錘卡合部24A自錘26A的上方下降,接觸錘26A的夾爪56A,則夾爪56A藉由第2環帶20A的第2錘卡合部24A之按壓而暫時開啟,第2環帶20A的第2錘卡合部24A進入夾爪56A內,夾爪56A再度關閉。若以未圖示之感測器感知到第2環帶20A的第2錘卡合部24A進入夾爪56A內,則第2水平致動器78A運作,桿79A以及連結於桿79A的前端之滾輪80A收納於第2水平致動器78A側。若滾輪80A收納於第2水平致動器78A側,則傾動台座82A失去支撐,並朝下方彎曲。藉此,卡合於第2環帶20A的第2錘卡合部24A之錘26A下降而去。而,在使用複數個錘26A的情況下,1個錘26A乘載於傾動台座82A上的情況,為了不使複數個錘26A乘載於傾動台座82A上,其他的錘26A藉由第2錘阻擋片84A靜止於上部運行台46A的第2環帶20A側之長邊方向端部。若未圖示之感測器感知到錘26A下降,則第2水平致動器78A再度運作,而桿79A以及連結於桿79A的前端之滾輪80A於水平方向上延伸,以使朝下方彎曲的傾動台座82A回到原本的位置。
雖未圖示,但在錘26A下降時,錘26A由於被錘26A之夾爪56A與第2環帶20A的第2錘卡合部24A卡合之點、以及第2環帶20A與彈簧蓋62A接觸的點2個點支撐,所以會穩定地下降。
圖13為顯示下部錘分離機構34A之側視圖。下部運行台47A傾斜於長邊方向,以下部運行台47A的第2環帶20A側升高的方式形成。若錘26A下降而來,乘載於下部運行台47A,則其以自重自動地朝與第2環帶20A側相反側移動,並且與第2環帶20A的第2錘卡合部24A分離。
如上說明,此動力裝置1A非只藉由旋轉體2A受風旋轉之能量而使動力傳達部T旋轉、使機器M運作,也可藉由旋轉體2A受風旋轉之能量使錘26A上升,預先積儲複數個錘26A於上部錘收容部30A。因此,能夠變換風的能量為位能而蓄積。再者,藉由使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30A的複數個錘26A與第2環帶20A的第2錘卡合部24A卡合並下降,而使動力傳達部T旋轉、使機器M運作,可變換蓄積的位能為動力。因此,藉由此動力裝置1A,可蓄積較大量的動力。
再者,由於錘26A為可裝卸,所以可隨著風力的強度或設置場所的環境,而簡單地變更重量或材質,並可有效率地產生動力。
再者,由於動力裝置1A具有:上部移動機構44A,該上部移動機構44A將上部錘分離機構28A卸下之錘26A移動至對應的上部錘安裝機構32A;以及下部移動機構52A,該下部移動機構52A將下部錘分離機構34A卸下之錘26A移動至對應的下部錘安裝機構38A,所以可更有效率地活用錘26A。再者,由於上部移動機構44A以及下部移動機構52A為藉由錘26A的自重自動地移動之機構,所以不需在動力裝置1A內進行複雜的控制而可有效率地產生動力。
再者,由於動力裝置1A分別具有2組一對的滑輪以及環帶(第1上部滑輪10A與第1下部滑輪12A、第2上部滑輪16A與第2下部滑輪18A、以及第1環帶14A與第2環帶20A),並以上部錘收容部30A以及下部錘收容部36A的距離變長的方式構成,所以可將風力更大量地作為位能蓄積,且,可產生更大量之動力。
再者,由於動力裝置1A的上部錘分離機構28A為藉由將舉錘台座76A插入懸吊於第1錘卡合部22A的錘26A之下,並且使舉錘台座76A上升而舉起錘26A,以自第1錘卡合部22A卸下錘26A的機構,所以可不加負荷於錘26A的夾爪56A,並抑制錘26A的夾爪56A之劣化。再加上,夾爪56A具有機構,該機構形成為雖然第2錘卡合部24A可自該夾爪56A的上部進入,但是無法自該夾爪56A的下部脫離,所以可不進行複雜的控制地安裝第2錘卡合部24A與夾爪56A。
﹝第二實施形態﹞ 圖14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之動力裝置101A的前視圖。 由於動力裝置101A的基本結構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之動力裝置1A相同,所以附加相同符號。 動力裝置101A除了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之動力裝置1A的結構以外,還具備第2軸40A,其將第1下部滑輪12A以及第2下部滑輪18A透過離合器C連結。在動力裝置101A中,藉由控制離合器C,可連動或斷開第1下部滑輪12A以及第2下部滑輪18A。
作為第2軸40A所具有的離合器C之基本控制,在風吹時,以第1下部滑輪12A以及第2下部滑輪18A不連動的方式斷開離合器C,藉著旋轉體2A的旋轉,透過旋轉體軸6A、旋轉方向變換齒輪8A、以及第1軸7A,而只有第1上部滑輪10A、第1環帶14A以及第1下部滑輪12A旋轉。然後,藉由將第1環帶14A的第1錘卡合部22A與錘26A安裝,錘26A上升,以蓄積錘26A於上部錘收容部30A。在全部的錘26A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30A的情況下,第2軸40A以於第1下部滑輪12A以及第2下部滑輪18A皆連結的方式,連結離合器C。藉由第1下部滑輪12A以及第2下部滑輪18A透過第2軸40A連結,第1下部滑輪12A以及第2下部滑輪18A連動,就算不使錘26A下降,藉由旋轉體2A的旋轉,第2下部滑輪18A也會旋轉。然後,藉由第2下部滑輪18A的旋轉,動力傳達部T也旋轉,該旋轉力傳達至機器M。
再者,作為第2軸40A所具有的離合器C之基本控制,在風不吹時,以於第1下部滑輪12A以及第2下部滑輪18A不連動的方式斷開離合器C,並藉由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30A的錘26A下降,而只使第2環帶20A、第2上部滑輪16A、以及第2下部滑輪18A旋轉。再者,藉由第2下部滑輪18A的旋轉,動力傳達部T也旋轉,該旋轉力傳達至機器M。
所以,在風吹時,暫時地積儲於下部錘收容部36A的複數個錘26A,藉著下部錘安裝機構38A,第1環帶14A的第1錘卡合部22A與錘26A卡合,接連上升。接著,上升的錘26A藉由上部錘分離機構28A,第1環帶14A的第1錘卡合部22A與錘26A分離,而複數個錘26A暫時地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30A。在全部的錘26A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30A的情況下,藉由旋轉體2A的旋轉,直接地,動力傳達部T透過旋轉體軸6A、旋轉方向變換齒輪8A、第1軸7A、第1上部滑輪10A、第1環帶14A、第1下部滑輪12A、第2軸40A、以及第2下部滑輪18A而旋轉,該旋轉力傳達至機器M。亦即,並非錘26A的下降,而是直接傳達旋轉體2A的旋轉力至機器M。
另一方面,在風不吹的情況下,暫時地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30A的複數個錘26A,藉著上部錘安裝機構32A,與第2環帶20A的第2錘卡合部24A卡合,接連下降。藉著此錘26A下降的能量,動力傳達部T透過第2上部滑輪16A、第2環帶20A、以及第2下部滑輪18A旋轉,而該旋轉力傳達至機器M。
如上說明,此動力裝置101A不只可藉由旋轉體2A受風旋轉的能量,使錘26A上升,積儲複數個錘26A於上部錘收容部30A,而將風的能量變換為位能並蓄積,也可不用錘26A,並藉由旋轉體2A受風旋轉的能量,使動力傳達部T旋轉,並使機器M運作。 因此,藉由此動力裝置101A,可較大量地蓄積動力,並且更有效率地產生動力。
﹝第三實施形態﹞ 圖15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型態的風力發電裝置1的前視圖。 風力發電裝置1具有:本體4,該本體4於垂直方向上較長且直立於接地面GL而呈筒狀;以及旋轉體2,該旋轉體2設置於該本體4的上端,受風而旋轉。旋轉體2固定於垂直的旋轉體軸6。旋轉體軸6貫通本體4之頂板部,且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旋轉方向變換齒輪8安裝於旋轉體軸6的下端,旋轉方向變換齒輪8具有水平地延伸之第1軸7以及連結於其兩端的第1上部滑輪10以及第2上部滑輪16。第1環帶14旋繞於第1上部滑輪10並朝下方延伸且旋繞於第1下部滑輪12。再者,第2環帶20旋繞於第2上部滑輪16並朝下方延伸且旋繞於第2下部滑輪18。
若旋轉體2受風旋轉,則旋轉體2及旋轉體軸6旋轉於水平方向上。旋轉方向變換齒輪8承受旋轉體軸6之水平方向的旋轉,使第1軸7以及連結於其兩端的第1上部滑輪10以及第2上部滑輪16旋轉於垂直方向上。若第1上部滑輪10以及第2上部滑輪16旋轉於垂直方向上,則旋繞於第1上部滑輪10的第1環帶14、以及旋繞於第2上部滑輪16的第2環帶20周旋於垂直方向上,而第1上部滑輪10的同軸上之第1下部滑輪12、以及第2上部滑輪16的同軸上之第2下部滑輪18也旋轉於垂直方向上。
上部錘分離機構28設置於第1環帶14上升時的上升線之上部,上部錘安裝機構32設置於第2環帶20下降時的下降線之上部。上部錘分離機構28是細長的板狀之上部運行台46的第1環帶14側之長邊方向端部所具有的機構。上部錘安裝機構32是上部運行台46的第2環帶20側之長邊方向端部所具有的機構。上部運行台46形成為傾斜於長邊方向,自上部錘分離機構28側朝上部錘安裝機構32側漸漸降低。上部運行台46在上部錘分離機構28與上部錘安裝機構32之間具有上部錘收容部30。
下部錘安裝機構38設置於第1環帶14上升時的上升線之下部,下部錘分離機構34設置於第2環帶20下降時的下降線的下部。下部錘安裝機構38是細長的板狀之下部運行台47的第1環帶14側之長邊方向端部所具有的機構。下部錘分離機構34是下部運行台47的第2環帶20側之長邊方向端部所具有的機構。下部運行台47形成為傾斜於長邊方向,自下部錘分離機構34側朝下部錘安裝機構38側漸漸降低。下部運行台47在下部錘分離機構34與下部錘安裝機構38之間具有下部錘收容部36。第1環帶14具有複數個第1錘卡合部22,該複數個第1錘卡合部22為隔開間隔地安裝,第2環帶20具有複數個第2錘卡合部24,該複數個第2錘卡合部24為隔開間隔地安裝。第1環帶14的第1錘卡合部22以及第2環帶20之第2錘卡合部24,為可與錘26裝卸。
在第1環帶14A上升時的上升線中,藉著下部錘安裝機構38,第1環帶14的第1錘卡合部22與錘26卡合,而錘26上升。上升的錘26藉由上部錘分離機構28,第1環帶14的第1錘卡合部22與錘26分離,而暫時地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30。接著,暫時地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30之錘26,藉由上部錘安裝機構32,與第2環帶20的第2錘卡合部24卡合。接著,錘26自第2環帶20下降時的下降線的上部朝下部下降。藉由錘26下降,連結於第2下部滑輪18的第2軸40旋轉,藉由發電機42發電。再者,藉由下部錘分離機構34,第2環帶20的第2錘卡合部24與錘26分離,而錘26暫時地積儲於下部錘收容部36。
所以,在風吹時,暫時地積儲於下部錘收容部36之複數個錘26,藉著下部錘安裝機構38,第1環帶14的第1錘卡合部22與錘26卡合,而接連上升。接著,上升的錘26藉由上部錘分離機構28,第1環帶14的第1錘卡合部22與錘26分離,而複數個錘26暫時地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30。在全部的錘26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30的情況下,藉由旋轉體2的旋轉,直接地,第2軸40透過旋轉體軸6、旋轉方向變換齒輪8、第1軸7、第1上部滑輪10、第1環帶14、第1下部滑輪12、第2上部滑輪16、第2環帶20、以及第2下部滑輪18而旋轉,並藉由發電機42發電。另一方面,在風不吹的情況下,暫時地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30的複數個錘26,藉由上部錘安裝機構32,與第2環帶20的第2錘卡合部24卡合,接連下降。藉著此錘26下降的能量,第2軸40透過第2上部滑輪16、第2環帶20、以及第2下部滑輪18旋轉,而藉由發電機42發電。
雖然未圖示於圖15,於旋轉體2與第1上部滑輪10以及第2上部滑輪16之間,也可具備用以調整旋轉速度之減速機構。作為該減速機構,可用習知的減速機。
本體4的形狀非特別限定,可為角筒狀,也可為圓筒狀。再者,本體4也可構成為複數個構件組合而成。
風力發電裝置1的高度,雖非特別限定,但舉例來說,宜為10~200m,較佳為20~200m,更佳為30~200m。風力發電裝置1的高度可隨著風力發電裝置1的設置場所之風力的強度等而適宜設計。
風力發電裝置1之旋轉體2與上述動力裝置1A的旋轉體2A為同一形狀。
風力發電裝置1之上部移動機構等同於上述動力裝置1A之上部移動機構44A。再者,風力發電裝置1的上部運行台46之形態亦等同於上述之動力裝置1A的上部運行台46A之形態。
風力發電裝置1之下部移動機構等同於上述動力裝置1A之下部移動機構52A。再者,風力發電裝置1的下部運行台47之形態亦等同於上述之動力裝置1A的下部運行台47A之形態。
風力發電裝置1之各個滑輪、各個環帶、錘26等同於上述動力裝置1A的各個滑輪、各個環帶、錘26A。
風力發電裝置1的下部錘安裝機構38、上部錘分離機構28、上部錘安裝機構32、以及下部錘分離機構34分別等同於上述動力裝置1A之下部錘安裝機構38A、上部錘分離機構28A、上部錘安裝機構32A、以及下部錘分離機構34A。
如上所述,此風力發電裝置1非只藉由旋轉體2受風旋轉之能量而使第2軸40旋轉、藉由發電機42發電,也可藉由旋轉體2受風旋轉之能量使錘26上升,預先積儲複數個錘26於上部錘收容部30。因此,能夠變換風的能量為位能而蓄積。再者,藉由使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30的複數個錘26與第2環帶20的第2錘卡合部24卡合並下降,而使第2軸40旋轉、藉由發電機42發電,可變換蓄積的位能為電力。因此,藉由此風力發電裝置101,可蓄積較大量的電力。
再者,由於錘26為可裝卸,所以隨著風力的強度或設置場所之環境,可簡易地變更重量或材質,而有效率地發電。
再者,由於風力發電裝置1具有:上部移動機構44,該上部移動機構44將上部錘分離機構28卸下之錘26移動至對應的上部錘安裝機構32;以及下部移動機構52,該下部移動機構52將下部錘分離機構34卸下之錘26移動至對應的下部錘安裝機構38,所以可更有效率地活用錘26。再者,由於上部移動機構44以及下部移動機構52為藉由錘26的自重自動地移動之機構,所以可抑制在風力發電裝置1之裝置內的電力消耗,而更有效率地發電。
再者,由於風力發電裝置1分別具有2組一對的滑輪以及環帶(第1上部滑輪10與第1下部滑輪12、第2上部滑輪16與第2下部滑輪18、以及第1環帶14與第2環帶20),並以上部錘收容部30以及下部錘收容部36的距離變長的方式構成,所以可更大量地進行電力蓄積以及發電。
再者,由於風力發電裝置1的上部錘分離機構28為藉由將舉錘台座76插入懸吊於第1錘卡合部22的錘26之下並且使舉錘台座76上升而舉起錘26,以自第1錘卡合部22卸下錘26的機構,所以可不加載負荷於錘26的夾爪56,並抑制錘26的夾爪56之劣化。再加上,夾爪56A具有機構,該機構形成為雖然第2錘卡合部24A可自該夾爪56A的上部進入,但是無法自該夾爪56A的下部脫離,所以可不進行複雜的控制地安裝第2錘卡合部24與夾爪56。
﹝第四實施形態﹞ 圖16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形態的風力發電裝置101的前視圖。 風力發電裝置101具有:本體104,該本體104於垂直方向上較長且直立於接地面GL而呈筒狀;以及旋轉體102,該旋轉體102設置於該本體104的上端,受風而旋轉。旋轉體102固定於垂直的旋轉體軸106。旋轉體軸106貫通本體104之頂板部,且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旋轉方向變換齒輪108安裝於旋轉體軸106的下端,旋轉方向變換齒輪108具有水平地延伸之第1軸107以及連結於其兩端的第1上部滑輪110以及第2上部滑輪116。第1環帶114旋繞於第1上部滑輪110並朝下方延伸且旋繞於第1下部滑輪112。再者,第2環帶120旋繞於第2上部滑輪116並朝下方延伸且旋繞於第2下部滑輪118。
若旋轉體102受風旋轉,則旋轉體102及旋轉體軸106旋轉於水平方向上。旋轉方向變換齒輪108承受旋轉體軸106之水平方向的旋轉,使第1軸107以及連結於其兩端的第1上部滑輪110以及第2上部滑輪116旋轉於垂直方向上。若第1上部滑輪110以及第2上部滑輪116旋轉於垂直方向上,則旋繞於第1上部滑輪110的第1環帶114、以及旋繞於第2上部滑輪116的第2環帶120周旋於垂直方向上,而第1上部滑輪110的同軸上之第1下部滑輪112、以及第2上部滑輪116的同軸上之第2下部滑輪118也旋轉於垂直方向上。
上部錘分離機構128設置於第1環帶114上升時的上升線之上部,上部錘安裝機構132設置於第2環帶120下降時的下降線之上部。上部錘分離機構128是細長的板狀之上部運行台146的第1環帶114側之長邊方向端部所具有的機構。上部錘安裝機構132是上部運行台146的第2環帶120側之長邊方向端部所具有的機構。上部運行台146形成為傾斜於長邊方向,自上部錘分離機構128側朝上部錘安裝機構132側漸漸降低。上部運行台146在上部錘分離機構128與上部錘安裝機構132之間具有上部錘收容部130。上部錘收容部130的一部份藉由上部旋轉機構141置換,該上部旋轉機構141具有與上部運行台146同形狀之板狀構件,且旋轉於周方向。
下部錘安裝部138設置於第1環帶114上升時的上升線之下部,下部錘分離機構134設置於第2環帶120下降時的下降線的下部。下部錘安裝機構138是細長的板狀之下部運行台147的第1環帶114側之長邊方向端部所具有的機構。下部錘分離機構134是下部運行台147的第2環帶120側之長邊方向端部所具有的機構。下部運行台147形成為傾斜於長邊方向,自下部錘分離機構134側朝下部錘安裝機構138側漸漸降低。下部運行台147在下部錘分離機構134與下部錘安裝機構138之間具有下部錘收容部136。下部錘收容部136的一部份藉由下部旋轉機構143置換,該下部旋轉機構143具有與下部運行台147同形狀之板狀構件,且旋轉於周方向。第1環帶114具有複數個第1錘卡合部122,該複數個第1錘卡合部122為隔開間隔地安裝,第2環帶120具有複數個第2錘卡合部124,該複數個第2錘卡合部124為隔開間隔地安裝。第1環帶114的第1錘卡合部122以及第2環帶120之第2錘卡合部124,為可與錘126裝卸。錘126具有貫通溝槽127,該貫通溝槽127用以使第1環帶114以及第2環帶120通過而貫通於垂直方向。
在第1環帶114上升時的上升線中,藉著下部錘安裝機構138,第1環帶114的第1錘卡合部122與錘126卡合,而錘126上升。上升的錘126藉由上部錘分離機構128,第1環帶114的第1錘卡合部122與錘126分離,而暫時地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130。再者,藉著在上部錘收容部130中之上部旋轉機構141,將錘126半旋轉於周方向,以使錘126的貫通溝槽127之方向從對應於第1環帶114的方向形成為對應於第2環帶120的方向。接著,藉由上部錘安裝機構132,經半旋轉的錘126與第2環帶120的第2錘卡合部124卡合。接著,錘126自第2環帶120下降時的下降線的上部朝下部下降。藉由錘126下降,連結於第2下部滑輪118的第2軸140旋轉,而藉由發電機142發電。再者,藉由下部錘分離機構134,第2環帶120的第2錘卡合部124與錘126分離,而錘126暫時地積儲於下部錘收容部136。
所以,在風吹時,暫時地積儲於下部錘收容部136之複數個錘126,藉著下部錘安裝機構138,第  部122與錘126卡合,而接連上升。接著,上升的錘126藉由上部錘分離機構128,第1環帶114的第1錘卡合部122與錘126分離,而複數個錘126暫時地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130。再者,藉著在上部錘收容部130中之上部旋轉機構141,將錘126半旋轉於周方向,以使錘126的貫通溝槽127之方向從對應於第1環帶114的方向形成為對應於第2環帶120的方向。在全部的錘126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130的情況下,藉由旋轉體102的旋轉,直接地,第2軸140透過旋轉體軸106、旋轉方向變換齒輪108、第1軸107、第1上部滑輪110、第1環帶114、第1下部滑輪112、第2上部滑輪116、第2環帶120、以及第2下部滑輪118而旋轉,並藉由發電機142發電。另一方面,在風不吹的情況下,暫時地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130的複數個錘126,藉由上部錘安裝機構132,與第2環帶120的第2錘卡合部124卡合,接連下降。藉著此錘126下降的能量,第2軸140透過第2上部滑輪116、第2環帶120、以及第2下部滑輪118旋轉,而藉由發電機142發電。 以下,詳細地說明風力發電裝置101的各結構。
風力發電裝置101之旋轉體102與上述動力裝置1A的旋轉體2A為同一形狀。
圖17為顯示上部移動機構144的俯視圖。上部移動機構144以細長的板狀之上部運行台146所構成。於上部運行台146的長邊方向的一邊之端部具有上部錘分離機構128,於另一邊的端部具有上部錘安裝機構132,於上部錘分離機構128與上部錘安裝機構132之間,具有上部錘收容部130。為了伸長上部錘收容部130的距離,上部運行台146自上部運行台146的上部錘分離機構128側之端部,至上部運行台146的上部錘安裝機構132側之端部為止,是形成為周旋上部運行台146的上部錘安裝機構132側的端部之外側的形狀。上部錘收容部130的一部分藉由上部旋轉機構141置換,該上部旋轉機構141具有與上部運行台146同形狀之板狀構件,且旋轉於周方向。上部旋轉機構141,舉例來說,以與上部運行台146同形狀之板狀構件、以及使該板狀構件旋轉於周方向的旋轉裝置所構成。
上部運行台146具有上部運行溝槽148,而上部運行溝槽148自上部運行台146的上部錘分離機構128側之長邊方向端部,至上部運行台146的上部錘安裝機構132側之長邊方向端部為止,是以同一深度及寬度而設置。上部運行台146的長邊方向之兩端部具有凹口部153,以使上部運行台146不與第1環帶114及第2環帶120接觸。
圖18為顯示上部移動機構144的前視圖。上部運行台146形成為傾斜於長邊方向,自上部錘分離機構128側朝上部錘安裝機構132側漸漸降低。雖然上部運行台146的上部錘分離機構128側端部之高度與上部運行台146的上部錘安裝機構132側端部之高度的差(上部錘分離機構128側端部之高度-上部錘安裝機構132側端部之高度),只要為可使乘載於上部運行台146的錘126以自重從上部錘分離機構128側端部至上部錘安裝機構132側端部為止自動地移動之差即可,而非特別限定,但舉例來說,較佳為10~30cm。
藉由上部錘分離機構128而分離的錘126,在承載於上部運行台146之後,沿上部運行溝槽148以自重移動,經由上部運行台146的上部錘收容部130,而藉著上部錘收容部130的上部旋轉機構141,錘126半旋轉以使錘126之貫通溝槽127的方向自對應於第1環帶114之方向形成為對應於第2環帶120的方向後,該錘126朝上部運行台146之上部錘安裝機構132側自動地移動。而,雖未圖示,但於上部運行台146的上部錘安裝機構132側,具有至少1個錘阻擋件。藉由該阻擋件,錘126暫時停止,而錘126蓄積於上部錘收容部130。再者,若上部運行台146於較上部旋轉機構141更靠近上部錘分離機構128側也具有錘阻擋件,則由於在1個錘126藉由上部旋轉機構141旋轉時,其他錘126不會妨礙該旋轉,故為較佳。
圖19為顯示下部移動機構152的俯視圖。下部移動機構152以細長的板狀之下部運行台147所構成。於下部運行台147的長邊方向的一邊之端部具有下部錘分離機構134,於另一邊的端部具有下部錘安裝機構138,於下部錘分離機構134與下部錘安裝機構138之間,具有下部錘收容部136。為了伸長下部錘收容部136的距離,下部運行台147自下部運行台147的下部錘分離機構134側之端部,至下部運行台147的下部錘安裝機構138側之端部為止,是形成為周旋下部運行台147的下部錘分離機構134側的端部之外側的形狀。下部錘收容部136的一部分藉由下部旋轉機構143置換,該下部旋轉機構143具有與下部運行台147同形狀之板狀構件,旋轉於周方向。下部旋轉機構143,舉例來說,以與下部運行台147同形狀之板狀構件、以及使該板狀構件旋轉於周方向的旋轉裝置所構成。
下部運行台147具有下部運行溝槽149,而下部運行溝槽149自下部運行台147的下部錘分離機構134側之長邊方向端部,至下部運行台147的下部錘安裝機構138側的長邊方向端部為止,是以同一深度及寬度而設置。下部運行台147的長邊方向之兩端部具有凹口部153,以使下部運行台147不與第1環帶114及第2環帶120接觸。
圖20為顯示下部移動機構152的前視圖。下部運行台147形成為傾斜於長邊方向,自下部錘分離機構134側朝下部錘安裝機構138側漸漸降低。雖然下部運行台147的下部錘分離機構134側端部之高度與下部運行台147的下部錘安裝機構138側端部之高度的差(下部錘分離機構134側端部之高度-下部錘安裝機構138側端部之高度),只要為可使乘載於下部運行台147的錘126以自重從下部錘分離機構134側端部至下部錘安裝機構138側端部為止自動地移動之差即可,而非特別限定,但舉例來說,較佳為10~30cm。
藉由下部錘分離機構134而分離的錘126,在承載於下部運行台147之後,沿下部運行溝槽149以自重移動,經由下部運行台147的下部錘收容部136,而藉著下部錘收容部136的下部旋轉機構143,錘126半旋轉以使錘126之貫通溝槽127的方向自對應於第2環帶120之方向形成為對應於第1環帶114的方向後,該錘126朝下部運行台147之下部錘安裝機構138側自動地移動。而,雖未圖示,但於下部運行台147的下部錘安裝機構138側,具有至少1個錘阻擋件。藉由該阻擋件,錘126暫時停止,而錘126蓄積於下部錘收容部136。
圖21(a)為錘126的俯視圖。圖21(b)為錘126的前視圖。圖21(c)為錘126的側視圖。錘126具有:錘本體154;勾掛部156,該勾掛部156與錘本體154之上表面連結;運行用滾輪164,該運行用滾輪164與錘本體154的底表面連結。勾掛部156為倒U字形,勾掛部156的前端部166以被埋入錘本體154內部的方式連結。再者,錘本體154與勾掛部156更藉由連結構件158連結,以勾掛部156不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移動的方式被固定。錘本體154具有貫通溝槽127,該貫通溝槽127用以使第1環帶114以及第2環帶120通過而貫通於垂直方向。運行用滾輪164與錘本體154的底表面連結,且以可旋轉於貫通溝槽127方向的方式連結。
在錘126上升及下降時,第1環帶114的第1錘卡合部122、以及第2環帶120之第2錘卡合部124插入錘126的勾掛部156內而卡合。第1環帶114、以及第2環帶120通過錘126的貫通溝槽127內。由於錘126之勾掛部156與第1環帶114的第1錘卡合部122、以及與第2環帶120之第2錘卡合部124為以重心的位置卡合,所以錘126會穩定地上升及下降。
圖22為顯示下部錘安裝機構138之側視圖。下部運行台147以下部運行台147的第1環帶114側之長邊方向端部變低的方式傾斜。於下部運行台147的第1環帶114側之長邊方向端部的下側,具有第1垂直致動器170。第1錘阻擋片171連結於第1垂直致動器170,該第1錘阻擋片171貫通下部運行台147,而可朝下部運行台147之寬度方向伸縮。
下部運行台147由於以下部運行台147的第1環帶114側之長邊方向端部變低的方式傾斜,所以錘126以自重朝向下部運行台147的第1環帶114側之長邊方向端部自動地移動,而藉由第1錘阻擋片171靜止於下部運行台147的第1環帶114側之長邊方向端部。接著,藉由未圖示的感測器,感測到第1環帶114之第1錘卡合部122上升而來,而藉由第1垂直致動器170收納第1錘阻擋片171。第1錘阻擋片171被收納後,錘126再度以自重朝第1環帶114側移動,而藉由第1環帶114的第1錘卡合部122插入於錘126的勾掛部156內,錘126之勾掛部156與第1環帶114的第1錘卡合部122卡合。
圖23為顯示錘126上升之狀態的圖。由於錘126之勾掛部156與第1環帶114的第1錘卡合部122卡合,所以錘126隨著第1環帶114之上升而一起上升。由於錘126具有貫通溝槽127,所以可使錘126與第1環帶114接近至一定程度,而由於錘126與第1環帶114之第1錘卡合部122能以重心的位置卡合,所以錘126會穩定上升。
雖未圖示,但風力發電裝置101具有錘落下阻擋件,以使錘126不會因旋轉體102停止而落下。錘落下阻擋件以一定間隔配置於第1環帶114上升時的上升線,藉由感測器感知旋轉體102的停止而運作,並防止錘126落下。
圖24為顯示上部錘分離機構128之側視圖。於上部運行台146的下方設置有:第1水平致動器172;以及桿173,該桿173連結於第1水平致動器172且可朝水平方向伸縮,桿173具有:第2垂直致動器174;以及桿175,該桿175連結於第2垂直致動器174且可朝垂直方向伸縮,於桿175的垂直方向的上端,具有舉錘台座176。舉錘台座176傾斜於長邊方向,以向上部運行台146側漸漸降低的方式所構成。以若第2垂直致動器174運作,而桿175朝上方延伸,則舉錘台座176之上表面與上部運行台146的上表面接觸的方式所構成。
第1水平致動器172、桿173、第2垂直致動器174、桿175、以及舉錘台座176到在錘126上升而來為止皆收納於第1水平致動器172側,而不妨礙錘126的上升。若未圖示之感測器感知錘126上升而來,則第1水平致動器172運作,而桿173朝第1環帶114方向延伸,以不接觸錘126的方式將第2垂直致動器174、桿175、以及舉錘台座176插入於錘126的下方。接著,第2垂直致動器174運作,桿175朝上方延伸,藉由以舉錘台座176舉起錘126,使錘126自第1環帶114的第1錘卡合部122分離。由於舉錘台座176傾斜於長邊方向,而以向上部運行台146側漸漸降低的方式構成,所以自第1環帶114的第1錘卡合部122分離之錘126以自重從舉錘台座176朝上部運行台146自動地移動。
圖25為顯示上部錘安裝機構132之側視圖。上部運行台146的第2環帶120側的長邊方向端部藉由朝下方傾動之傾動台座182與鉸練186而連結。傾動台座182藉由彈簧180支撐,若加載負重則朝下方傾動,若負重消失則藉由彈簧180而回到與上部運行台146的上表面形成水平之位置。於上部運行台146的第2環帶120側之長邊方向端部的下側,具有第3垂直致動器183。第2錘阻擋片184連結於第3垂直致動器183,該第2錘阻擋片184貫通上部運行台146,且可朝上部運行台146的寬度方向伸縮。
由於上部運行台146傾斜於長邊方向,且以第2環帶120側變低的方式構成,所以錘126以自重朝向上部運行台146的第2錘卡合部124側之長邊方向端部自動地移動,並且該錘126藉由第2錘阻擋片184而暫時靜止。接著,藉由未圖示的感測器,感測到第2環帶120之第2錘卡合部124下降而來,而藉由第3垂直致動器183收納第2錘阻擋片184。第2錘阻擋片184被收納後,錘126再度以自重朝第2環帶120側移動,而藉由第2環帶120的第2錘卡合部124插入於錘126的勾掛部156內以進行卡合。再者,於錘126之勾掛部156與第2環帶120的第2錘卡合部124卡合之同時,藉由錘126的重量,傾動台座182朝下方彎曲。藉此,卡合於第2環帶120之第2錘卡合部124的錘126下降而去。
圖26為顯示下部錘分離機構134之側視圖。下部運行台147傾斜於長邊方向,以下部運行台147的第2環帶120側升高的方式形成。若錘126下降而來,乘載於下部運行台147,則其以自重自動地朝與第2環帶120側相反側移動,並且與第2環帶120的第2錘卡合部124分離。
如上說明,此風力發電裝置101非只藉由旋轉體102受風旋轉之能量而使第2軸140旋轉、藉由發電機142發電,也可藉由旋轉體102受風旋轉之能量使錘126上升,預先積儲複數個錘126於上部錘收容部130。因此,能夠變換風的能量為位能而蓄積。再者,藉由使積儲於上部錘收容部130的複數個錘126與第2環帶120的第2錘卡合部124卡合並下降,而使第2軸140旋轉、藉由發電機142發電,可變換蓄積的位能為電力。因此,藉由此風力發電裝置101,可蓄積較大量的電力。
再者,由於錘126為可裝卸,所以隨著風力的強度或設置場所之環境,可簡易地變更重量或材質,而有效率地發電。
再者,由於風力發電裝置101具有:上部移動機構144,該上部移動機構144將上部錘分離機構128卸下之錘126移動至對應的上部錘安裝機構132;以及下部移動機構152,該下部移動機構152將下部錘分離機構134卸下之錘126移動至對應的下部錘安裝機構138,所以可更有效率地活用錘126。再者,由於上部移動機構144以及下部移動機構152為藉由錘126的自重自動地移動之機構,所以可抑制在風力發電裝置101之裝置內的電力消耗,而更有效率地發電。
再者,由於風力發電裝置101分別具有2組一對的滑輪以及環帶(第1上部滑輪110與第1下部滑輪112、第2上部滑輪116與第2下部滑輪118、以及第1環帶114與第2環帶120),並以上部錘收容部130以及下部錘收容部136的距離變長的方式構成,所以可更大量地進行電力蓄積以及發電。
再者,由於風力發電裝置101的上部錘分離機構128為藉由將舉錘台座176插入懸吊於第1錘卡合部122的錘126之下並且使舉錘台座176上升而舉起錘126,以自第1錘卡合部122卸下錘126的機構,所以可不加載負荷於錘126的勾掛部156,並抑制錘126的勾掛部156之劣化。
再者,由於錘126具有貫通溝槽127,該貫通溝槽127用以使第1環帶114以及第2環帶120通過而貫通於垂直方向,所以錘126之重心穩定,且可更穩定地升降錘126。
再者,由於風力發電裝置101具有上部旋轉機構141以及下部旋轉機構143,該上部旋轉機構141以及下部旋轉機構143在上部錘收容部130以及下部錘收容部136中,以使錘126的貫通溝槽127之方向形成為對應第1環帶114或第2環帶120的方向之方式,將錘126半旋轉於周方向,所以可簡單地控制錘126之貫通溝槽127的方向。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由於藉由本發明的動力裝置,能發揮可將風力更大量地作為位能蓄積,且,可有效率地產生更大量的動力之優異效果,所以本發明能夠利用於產業上。 再者,由於藉由本發明的風力發電裝置,能發揮可蓄積較為大量的電力,且,發電效率優異的優異效果,所以本發明能夠利用於產業上。
1A:動力裝置 2A:旋轉體 3A:旋轉翼 4A:本體 5A:軸承 6A:旋轉體軸 7A:第1軸 8A:旋轉方向變換齒輪 9A:旋轉翼中心軸 10A:第1上部滑輪 11A:旋轉體框架 12A:第1下部滑輪 14A:第1環帶 16A:第2上部滑輪 18A:第2下部滑輪 20A:第2環帶 22A:第1錘卡合部 24A:第2錘卡合部 26A:錘 28A:上部錘分離機構 30A:上部錘收容部 32A:上部錘安裝機構 34A:下部錘分離機構 36A:下部錘收容部 38A:下部錘安裝機構 44A:上部移動機構 46A:上部運行台 47A:下部運行台 48A:上部運行溝槽 49A:下部運行溝槽 50A:凹口部 51A:端部阻擋件 52A:下部移動機構 53A:凹口部 54A:錘本體 56A:夾爪 58A:旋動軸 60A:彈簧 62A:彈簧蓋 64A:運行用滾輪 66A:夾蓋 67A:阻擋部 68A:鉤狀部 70A:第1垂直致動器 71A:第1錘阻擋片 72A:第1水平致動器 73A:桿 74A:第2垂直致動器 75A:桿 76A:舉錘台座 78A:第2水平致動器 79A:桿 80A:滾輪 82A:傾動台座 83A:第3垂直致動器 84A:第2錘阻擋片 86A:鉸練 GL:接地面 T:動力傳達部 M:機器 101A:動力裝置 C:離合器 40A:第2軸 1:風力發電裝置 2:旋轉體 4:本體 6:旋轉體軸 7:第1軸 8:旋轉方向變換齒輪 10:第1上部滑輪 12:第1下部滑輪 14:第1環帶 16:第2上部滑輪 18:第2下部滑輪 20:第2環帶 22:第1錘卡合部 24:第2錘卡合部 26:錘 28:上部錘分離機構 30:上部錘收容部 32:上部錘安裝機構 34:下部錘分離機構 36:下部錘收容部 38:下部錘安裝機構 40:第2軸 42:發電機 46:上部運行台 47:下部運行台 101:風力發電裝置 102:旋轉體 104:本體 106:旋轉體軸 107:第1軸 108:旋轉方向變換齒輪 110:第1上部滑輪 112:第1下部滑輪 114:第1環帶 116:第2上部滑輪 118:第2下部滑輪 120:第2環帶 122:第1錘卡合部 124:第2錘卡合部 126:錘 127:貫通溝槽 128:上部錘分離機構 130:上部錘收容部 132:上部錘安裝機構 134:下部錘分離機構 136:下部錘收容部 138:下部錘安裝機構 140:第2軸 141:上部旋轉機構 142:發電機 143:下部旋轉機構 144:上部移動機構 146:上部運行台 147:下部運行台 148:上部運行溝槽 149:下部運行溝槽 150:凹口部 152:下部移動機構 153:凹口部 154:錘本體 156:勾掛部 158:連結構件 164:運行用滾輪 166:前端部 170:第1垂直致動器 171:第1錘阻擋片 172:第1水平致動器 173:桿 174:第2垂直致動器 175:桿 176:舉錘台座 180:彈簧 182:傾動台座 183:第3垂直致動器 184:第2阻擋片 186:鉸練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的動力裝置之前視圖。 圖2為前述動力裝置的旋轉體之立體圖。 圖3為顯示前述動力裝置的上部移動機構之俯視圖。 圖4為顯示前述動力裝置的上部移動機構之前視圖。 圖5為顯示前述動力裝置的下部移動機構之俯視圖。 圖6為顯示前述動力裝置的下部移動機構之前視圖。 圖7為顯示旋繞在前述動力裝置的滑輪上之環帶的狀態之側視圖。 圖8(a)為前述動力裝置之錘的前視圖。圖8(b)為前述動力裝置的錘之側視圖。 圖9為顯示前述動力裝置的下部錘安裝機構之側視圖。 圖10為顯示前述動力裝置的錘上升時之狀態。 圖11為顯示前述動力裝置的上部錘分離機構之側視圖。 圖12為顯示前述動力裝置的上部錘安裝機構之側視圖。 圖13為顯示前述動力裝置的下部錘分離機構之側視圖。 圖14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之動力裝置的前視圖。 圖15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之風力發電裝置的前視圖。 圖16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形態之風力發電裝置101的前視圖。 圖17為顯示前述風力發電裝置的上部移動機構之俯視圖。 圖18為顯示前述風力發電裝置的上部移動機構之前視圖。 圖19為顯示前述風力發電裝置的下部移動機構之俯視圖。 圖20為顯示前述風力發電裝置的下部移動機構之前視圖。 圖21(a)為前述風力發電裝置的錘之俯視圖。圖21(b)為前述風力發電裝置的錘之前視圖。圖21(c)為前述風力發電裝置的錘之側視圖。 圖22為顯示前述風力發電裝置的下部錘安裝機構之側視圖。 圖23為顯示前述風力發電裝置的錘之上升時的狀態。 圖24為顯示前述風力發電裝置的上部錘分離機構之側視圖。 圖25為顯示前述風力發電裝置的上部錘安裝機構之側視圖。 圖26為顯示前述風力發電裝置的下部錘分離機構之側視圖。
1A:動力裝置
2A:旋轉體
4A:本體
6A:旋轉體軸
7A:第1軸
8A:旋轉方向變換齒輪
10A:第1上部滑輪
12A:第1下部滑輪
14A:第1環帶
16A:第2上部滑輪
18A:第2下部滑輪
20A:第2環帶
22A:第1錘卡合部
24A:第2錘卡合部
26A:錘
28A:上部錘分離機構
30A:上部錘收容部
32A:上部錘安裝機構
34A:下部錘分離機構
36A:下部錘收容部
38A:下部錘安裝機構
46A:上部運行台
47A:下部運行台
GL:接地面
T:動力傳達部
M:機器

Claims (12)

  1. 一種動力裝置,具備: 旋轉體,該旋轉體藉著風力旋轉; 第1環帶,該第1環帶旋繞於上下隔有間隔之一對第1滑輪間,且連動於前述旋轉體的旋轉而周旋; 複數個第1錘卡合部,該複數個第1錘卡合部隔開間隔而安裝於前述第1環帶; 複數個錘; 下部錘安裝機構,該下部錘安裝機構設置於前述第1環帶隨著前述旋轉體的旋轉而上升時的上升線之下部,且安裝前述錘至前述第1環帶的前述第1錘卡合部; 上部錘分離機構,該上部錘分離機構設置於前述上升線的上部,且自前述第1錘卡合部卸下前述錘; 上部錘收容部,該上部錘收容部暫時地積儲前述上部錘分離機構卸下的前述錘; 第2環帶,該第2環帶旋繞於上下隔有間隔之一對第2滑輪間,且連動於前述錘的下降而周旋; 複數個第2錘卡合部,該複數個第2錘卡合部隔開間隔而安裝於前述第2環帶; 上部錘安裝機構,該上部錘安裝機構設置於前述第2環帶隨著前述錘的下降而下降時的下降線之上部,且安裝積儲於前述上部錘收容部之前述錘至前述第2環帶的前述第2錘卡合部; 下部錘分離機構,該下部錘分離機構設置於前述下降線的下部,且自前述第2錘卡合部卸下前述錘; 下部錘收容部,該下部錘收容部暫時性積儲前述下部錘分離機構卸下的前述錘;以及 動力傳達部,該動力傳達部用以朝外部傳達前述第2滑輪之旋轉力; 前述上部錘收容部具有上部運行台,該上部運行台自前述上部錘分離機構側朝前述上部錘安裝機構側漸漸降低而傾斜於長邊方向,以使前述上部錘分離機構卸下的前述錘以自重自動地移動至對應的前述上部錘安裝機構, 前述下部錘收容部具有下部運行台,該下部運行台自前述下部錘分離機構側朝前述下部錘安裝機構側漸漸降低而傾斜於長邊方向,以使前述下部錘分離機構卸下的前述錘以自重自動地移動至對應的前述下部錘安裝機構。
  2. 如請求項1記載的動力裝置,其於前述旋轉體與前述第1滑輪之間具備減速機構。
  3. 如請求項1或2記載的動力裝置,其中,前述錘具備錘本體與勾掛部,前述勾掛部具有:雖然前述第2錘卡合部可自上部進入,但是無法自下部脫離的機構。
  4. 一種發電裝置,具備: 如請求項1記載的動力裝置;以及 發電機,該發電機藉由前述動力裝置的前述動力傳達部傳達之動力以發電。
  5. 一種裝置,具備: 如請求項1記載的動力裝置;以及 壓縮機、空調、電風扇、壓碎機或泵,該等壓縮機、空調、電風扇、壓碎機或泵藉由前述動力裝置的前述動力傳達部傳達之動力以運作。
  6. 一種風力發電裝置,具備: 旋轉體,該旋轉體藉著風力旋轉; 環帶,該環帶旋繞於上下隔有間隔之一對滑輪間,連動於前述旋轉體的旋轉而周旋; 複數個錘卡合部,該複數個錘卡合部隔開間隔而安裝於前述環帶; 複數個錘,該複數個錘透過前述錘卡合部而可裝卸於前述環帶; 上部錘分離機構,該上部錘分離機構設置於前述環帶隨著前述旋轉體的旋轉而上升時之上升線的上部,且自前述上升線之前述錘卡合部卸下前述錘; 上部錘收容部,該上部錘收容部暫時地積儲前述上部錘分離機構卸下的前述錘; 上部錘安裝機構,該上部錘安裝機構設置於前述環帶隨著前述旋轉體的旋轉而下降時之下降線的上部,且安裝積儲於前述上部錘收容部之前述錘至前述下降線的前述錘卡合部; 下部錘分離機構,該下部錘分離機構設置於前述下降線的下部,且自前述錘卡合部卸下前述錘; 下部錘收容部,該下部錘收容部暫時地積儲前述下部錘分離機構卸下的前述錘; 下部錘安裝機構,該下部錘安裝機構設置於前述上升線的下部,且安裝前述下部錘收容部所積儲的前述錘至前述上升線的前述錘卡合部;以及 發電機,該發電機藉由前述滑輪的旋轉而發電, 前述一對之滑輪以及前述環帶分別具有2組以上, 前述上部錘收容部具有上部運行台,該上部運行台自前述上部錘分離機構側朝前述上部錘安裝機構側漸漸降低而傾斜於長邊方向,以使前述上部錘分離機構卸下的前述錘以自重自動地移動至對應的前述上部錘安裝機構, 前述下部錘收容部具有下部運行台,該下部運行台自前述下部錘分離機構側朝前述下部錘安裝機構側漸漸降低而傾斜於長邊方向,以使前述下部錘分離機構卸下的前述錘以自重自動地移動至對應的前述下部錘安裝機構。
  7. 如請求項6記載的風力發電裝置,其中,前述上部錘分離機構具有:藉由將台座插入懸吊於前述錘卡合部的前述錘之下並且使前述台座上升而舉起前述錘,以自前述錘卡合部卸下前述錘的機構。
  8. 如請求項6或7記載的風力發電裝置,其中,於前述旋轉體與前述滑輪之間具備用以調整旋轉速度的減速機構。
  9. 如請求項6記載的風力發電裝置,其中,前述錘具備錘本體與勾掛部,前述勾掛部具有:雖然前述錘卡合部可自上部進入,但是無法自下部脫離的機構。
  10. 如請求項6記載的風力發電裝置,其中,前述錘具備溝槽,該溝槽在前述錘自前述環帶懸吊之狀態下,用以使前述環帶通過而貫通於垂直方向。
  11. 如請求項10記載的風力發電裝置,其中,前述上部錘收容部以及下部錘收容部分別具備旋轉機構,該旋轉機構用於將前述錘半旋轉於周方向以使前述溝槽的方向朝向前述環帶。
  12. 如請求項6記載的風力發電裝置,其中,前述錘具備運行用滾輪。
TW110113473A 2020-05-20 2021-04-14 動力裝置、發電裝置及裝置 TW2022066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87975 2020-05-20
JP2020087975A JP6793865B1 (ja) 2020-05-20 2020-05-20 風力発電装置
JP2020-192718 2020-11-19
JP2020192718A JP6903212B1 (ja) 2020-11-19 2020-11-19 動力装置、発電装置、及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6697A true TW202206697A (zh) 2022-02-16

Family

ID=78708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3473A TW202206697A (zh) 2020-05-20 2021-04-14 動力裝置、發電裝置及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206697A (zh)
WO (1) WO202123513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78743A (en) * 1976-05-25 1977-07-06 Lawson F Gravity driven wind powered alternating current electricity generating unit
JP2002005000A (ja) * 2000-06-21 2002-01-09 Ryoichi Uchisawa 風力発電効率化のため重量作業球体によるエネルギー備蓄・転換システム
JP2003239842A (ja) * 2002-02-14 2003-08-27 Kazuma Nakamura 風力エネルギーを位置エネルギーとして蓄積しながら同時に電力エネルギーとして引き出すための風力発電装置
DE102011055524B3 (de) * 2011-11-18 2012-10-18 Thyssenkrupp Transrapid Gmbh Energiespeicherung am Meeresbod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35134A1 (ja) 2021-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76547A (zh) 一种电动滑动式吊运机
US20220333577A1 (en) Method of operating an energy storage system with an elevator lift system
CN114458557B (zh) 一种重力储能系统及储能方法
US20220209537A1 (en) Energy storage system with elevator lift system
TW202206697A (zh) 動力裝置、發電裝置及裝置
JP6793865B1 (ja) 風力発電装置
CN207399987U (zh) 一种园艺用花盆移动装置
JP6903212B1 (ja) 動力装置、発電装置、及び装置
CN210710381U (zh) 建筑用附着式提升脚手架
CN202249962U (zh) 抽油机
CN107399685A (zh) 一种折叠式小型起重机
CN107910811B (zh) 一种用于单根输电导线的空中作业平台
CN207733909U (zh) 一种平台式高位物品取放装置和货架
CN206985121U (zh) 一种自动搬运、换取饮水机水桶机构
CN214844526U (zh) 专用于材料抗压检测装置的运输装置
CN207002054U (zh) 一种电动滑动式吊运机
CN115111127A (zh) 储能装置
CN209991420U (zh) 一种智能植物工厂led灯用吊座
CN208898437U (zh) 一种用于旋风分离器底部盲板拆卸安装的支撑装置
CN219031451U (zh) 一种风力发电工程用可移动型吊装设备
CN215516429U (zh) 一种便携式小型吊升机
CN220930744U (zh) 一种高寒草地用生态监测装置
CN220766268U (zh) 一种吊架载物装置
CN220283416U (zh) 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机械吊臂
CN213785214U (zh) 一种营养粉的消毒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