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8623A - 補體成分C5a受體之鹽形式 - Google Patents

補體成分C5a受體之鹽形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8623A
TW202128623A TW109138822A TW109138822A TW202128623A TW 202128623 A TW202128623 A TW 202128623A TW 109138822 A TW109138822 A TW 109138822A TW 109138822 A TW109138822 A TW 109138822A TW 202128623 A TW202128623 A TW 20212862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alt form
compound
degrees
dsc
besy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88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羅瑾德 斯穎
國斌 邱
曾一斌
朋烈 張
敏瑜 雷
楊菊
霍華德 S 羅斯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卡默森屈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卡默森屈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卡默森屈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86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862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1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hydrogenated pyrid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211/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hydrogenated pyrid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 C07D211/0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hydrogenated pyrid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having no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11/3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hydrogenated pyrid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having no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211/60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61K31/44Non condensed pyridines; Hydrogenated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1/445Non condensed piperidines, e.g. piperocaine
    • A61K31/451Non condensed piperidines, e.g. piperocaine having a carbocyclic group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heterocyclic ring, e.g. glutethimide, meperidine, loperamide, phencyclidine, piminodi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06Organic compounds, e.g. natural or synthetic hydrocarbons, polyolefins, mineral oil, petrolatum or ozokerite
    • A61K47/08Organic compounds, e.g. natural or synthetic hydrocarbons, polyolefins, mineral oil, petrolatum or ozokerite containing oxygen, e.g. ethers, acetals, ketones, quinones, aldehydes, peroxides
    • A61K47/10Alcohols; Phenols; Salts thereof, e.g. glycerol; Polyethylene glycols [PEG]; Poloxamers; PEG/POE alkyl eth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30Macromolecular organic or inorganic compounds, e.g. inorganic polyphosphates
    • A61K47/36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e.g. gums, starch, alginate, dextrin, hyaluronic acid, chitosan, inulin, agar or pectin
    • A61K47/38Cellulose; Derivative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1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 A61K9/0019Injectable compositions; Intramuscular, intravenous, arterial, 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Compositions to be administered through the skin in an invasive mann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8Solu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10Dispersions; Emuls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9/00Non-central analgesic, antipyretic or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e.g. antirheumatic agent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 A61P3/08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for glucose homeostasis
    • A61P3/1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for glucose homeostasis for hyperglycaemia, e.g. antidiabe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BGENERAL METHODS OF ORGANIC CHEMISTRY; APPARATUS THEREFOR
    • C07B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ecific properties of organic compounds
    • C07B2200/13Crystalline forms, e.g. polymorph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Diabetes (AREA)
  • Rheumat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Endocri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Obesity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文提供具有化合物1之化學式之補體成分5a受體的鹽形式

Description

補體成分C5a受體之鹽形式
補體系統在免疫複合體清除及對感染物、外來抗原、病毒感染細胞及腫瘤細胞之免疫反應中起主要作用。由於嚴重發炎及所造成的組織破壞,不當或過度活化補體系統可導致有害及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的後果。此等後果在各種病症中有臨床表現,該等病症包括敗血性休克;心肌以及腸道局部缺血/再灌注損傷;移植排斥反應;器官衰竭;腎炎;病理性發炎;及自體免疫疾病。
補體系統由一群通常以非活性狀態存在於血清中之蛋白質構成。補體系統之活化主要涵蓋三個獨特路徑,亦即,經典路徑、替代路徑及凝集素路徑(V. M. Holers,In Clinical Immun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 R. R. Rich編, Mosby Press; 1996, 363-391):1)經典路徑為鈣/鎂依賴性級聯,其通常藉由形成抗原-抗體複合體活化。其亦可以抗體非依賴性方式,藉由結合C反應蛋白,與配位體錯合,且藉由許多包括革蘭氏陰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之病原體來活化。2)替代路徑為鎂依賴性級聯,其藉由在某些敏感表面(例如酵母及細菌之細胞壁多醣及某些生物聚合物材料)上沈積且活化C3而經活化。3)凝集素路徑涉及甘露糖結合凝集素之初始結合及C2及C4之後續活化,其對於經典路徑為常見的(Matsushita, M.等人,J. Exp. Med. 176: 1497-1502 (1992);Suankratay, C.等人,J. Immunol. 160: 3006-3013 (1998))。
補體路徑之活化產生補體蛋白之生物活性片段,例如C3a、C4a及C5a過敏毒素及C5b-9攻膜複合體(MAC),其全部均藉由以下介導發炎反應:影響白血球趨化性;活化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血小板、肥大細胞及內皮細胞;及增加血管滲透性、細胞溶解及組織損傷。
補體C5a為補體系統之最強效促發炎介質中之一者。(在引發發炎反應時,按莫耳計,過敏性C5a肽比C3a強效100倍)。C5a為C5之經活化形式(190 kD,分子量)。C5a以約80 μg/ml存在於人類血清中(Kohler, P. F.等人,J. Immunol. 99: 1211-1216 (1967))。其由分子量分別約為115 kD及75 kD之兩條多肽鏈α及β構成(Tack, B. F.等人,Biochemistry 18: 1490-1497 (1979))。在生物合成為單鏈前分子(promolecule)之情況下,C5在處理及分泌期間經酶裂解為雙鏈結構。在裂解之後,兩條鏈藉由至少一個二硫鍵以及非共價交互作用結合在一起(Ooi, Y. M.等人,J. Immunol. 124: 2494-2498(1980))。
最近的研究已鑑別(2R,3S)-2-(4-(環戊胺基)苯基)-1-(2-氟-6-甲基苯甲醯基)-N-(4-甲基-3-(三氟甲基)苯基)哌啶-3-甲醯胺,化合物1
Figure 02_image005
其適用於治療C5a介導之疾病。儘管揭示此化合物,但有效遞送生物相關量之化合物1仍然具有挑戰性。此外,未報導此化合物之鹽形式。
鹽形式可改善重要的生物學特徵,諸如溶解度、溶解速率及生物可用性,藉此改善此化合物之治療功效。因此,需要提供可提供有利的藥代動力學特性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本發明解決此等需求且亦提供相關優勢。
本發明提供化合物1,(2R,3S)-2-(4-(環戊胺基)苯基)-1-(2-氟-6-甲基苯甲醯基)-N-(4-甲基-3-(三氟甲基)苯基)哌啶-3-甲醯胺之鹽形式,
Figure 02_image007
(化合物1)。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提供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為實質上不含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之單晶形式。在一些實施例中,單晶形式為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形式I。在一些實施例中,單晶形式為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形式II。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提供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為實質上不含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之單晶形式。在一些實施例中,單晶形式為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提供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為實質上不含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之單晶形式。在一些實施例中,單晶形式為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提供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為實質上不含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之單晶形式。在一些實施例中,單晶形式為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提供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為實質上不含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之單晶形式。在一些實施例中,單晶形式為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提供化合物1之乙二磺酸鹽。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乙二磺酸鹽為實質上不含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之單晶形式。在一些實施例中,單晶形式為化合物1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
所提供鹽形式中之每一者可進一步如本文所描述來表徵。
在其他態樣中,本文提供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的醫藥組合物。
在額外態樣中,本文提供治療罹患或易患涉及C5a受體之病理性活化之疾病或病症之個體的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的鹽形式。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根據2019年11月8日申請之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2/932,658號之35 U.S.C § 119(e)的優先權,其揭示內容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I.     綜述
本發明提供化合物1之鹽形式。此等形式有利地增加化合物之溶解度及生物可用性,從而提供製備例如醫藥調配物的機會,該醫藥調配物可遞送生物相關量之化合物1,而無需投與過量液體或過量膠囊。 II.   定義
如本文所使用,修飾數值之術語「約(about/around)」指示明確值附近之接近範圍。若「X」為值,則「約X (about X/around X)」將指示0.9X至1.1X之值,且更佳地0.95X至1.05X之值。對「約X (about X/around X)」之任何參考尤其指示至少值X、0.95X、0.96X、0.97X、0.98X、0.99X、1.01X、1.02X、1.03X、1.04X及1.05X。因此,「約X」意欲教示且提供例如「0.98X」之主張限值的書面描述支持。
「化合物1」為具有IUPAC名稱(2R,3S)-2-(4-(環戊胺基)苯基)-1-(2-氟-6-甲基苯甲醯基)-N-(4-甲基-3-(三氟甲基)苯基)哌啶-3-甲醯胺之化合物,且結構展示如下:
Figure 02_image009
(化合物1)。
「實質上不含」係指10%或更少之另一形式的量,較佳地8%、5%、4%、3%、2%、1%、0.5%或更少之另一形式的量。
化合物1之中性形式可藉由使鹽與鹼或酸接觸且以習知方式分離母體化合物來再生。化合物1之母體形式在某些物理特性方面不同於各種鹽形式,諸如(但不限於)在極性溶劑中之溶解度,但在其他方面,出於本發明之目的,鹽等效於化合物1之母體形式。
術語「治療(treating/treatment)」涵蓋疾病改變治療及對症治療兩者,其中之任一者可為預防性的(亦即,在症狀發作之前,以便預防、延緩或降低症狀嚴重程度)或治療性的(亦即,在症狀發作之後,以便降低症狀之嚴重程度及/或持續時間)。
如本文所使用,若調節C5a受體活性導致C5a受體之不當活性降低,則認為病況「對C5a受體調節起反應」。
術語「個體」係指哺乳動物,其包括靈長類動物(尤其人類)、家養伴侶動物(諸如狗、貓、馬及其類似動物)及家畜(諸如牛、豬、羊及其類似動物),其劑量如本文所描述。在一些實施例中,術語「個體」係指人類。 III.        實施例之詳細描述
本文提供化合物1之鹽形式、包含其之醫藥組合物、其使用方法及製備鹽形式之方法。 A.    化合物1之鹽形式
本發明提供化合物1之各種鹽形式,包括苯磺酸鹽、甲苯磺酸鹽、萘二磺酸鹽、萘磺酸鹽、樟腦磺酸鹽及乙二磺酸鹽。在某些實施例中,提供苯磺酸鹽、甲苯磺酸鹽、萘二磺酸鹽、萘磺酸鹽、樟腦磺酸鹽或乙二磺酸鹽之單晶形式。在某些實施例中,所描述鹽之單晶形式實質上不含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
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具有下式:
Figure 02_image011
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具有下式:
Figure 02_image013
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具有下式:
Figure 02_image015
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具有下式:
Figure 02_image017
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具有下式:
Figure 02_image019
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乙二磺酸鹽具有下式:
Figure 02_image021
本文所揭示之特定鹽可以一或多種多晶形式存在。所描述鹽之單個多晶形式鑑別為形式I、形式II等。i. 化合物 1 之苯磺酸鹽 ( 形式 I)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提供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形式I
Figure 02_image023
(化合物1), 其實質上不含化合物1之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
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包含在10.9、13.3、16.2、17.6及21.8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的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進一步特徵在於包含在6.6、7.6、14.5、16.2及28.2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的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1 一致之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
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亦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包含在約207.2℃下之吸熱峰的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約200.6℃之起始熔點,如由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2 一致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熱分析圖。
熱重分析(TGA)為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另一技術。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在加熱至約202.9℃時約0.14%之重量損失,如藉由熱重分析(TGA)所量測。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2 一致之熱重分析(TGA)熱分析圖。
動態蒸氣吸附(DVS)為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額外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在25℃下經受約0%相對濕度(RH)至約7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循環(DVS)之後約0.5%的重量增加。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在25℃下經受約5%相對濕度(RH)至約9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DVS)循環之後約0.73%的重量增加。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3 一致之動態蒸氣吸附(DVS)曲線圖。
顯微術亦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主要具有稜形或他形粒子之SEM影像。在一些實施例中,粒子為約1 µm至73 μm,如由SEM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4 一致之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
偏光顯微術(PLM)為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另一技術。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大小範圍為約2.5至83 µm之粒子,如由偏光顯微鏡(PLM)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實質上如 5 中所展示之偏光顯微鏡(PLM)圖譜。ii. 化合物 1 之苯磺酸鹽 ( 形式 II)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提供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形式II
Figure 02_image025
(化合物1), 其實質上不含化合物1之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
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I的特徵在於包含在3.6、7.1、12.3、12.8及16.7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的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I的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6 一致之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
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亦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I。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I的特徵在於包含在約187.2℃下之吸熱峰的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I的特徵在於約180.5℃之起始熔點,如由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I的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7 一致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熱分析圖。
熱重分析(TGA)為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I的另一技術。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I的特徵在於在加熱至約189.5℃時約0.095%之重量損失,如藉由熱重分析(TGA)所量測。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之形式II的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7 一致之熱重分析(TGA)熱分析圖。iii. 化合物 1 之甲苯磺酸鹽 ( 形式 I)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提供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
Figure 02_image027
(化合物1), 其實質上不含化合物1之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
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包含在7.6、10.8、13.1、16.5、19.7、21.6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的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進一步特徵在於包含在6.6、15.3、16.0及27.8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的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8 一致之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
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亦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包含在約209.8℃下之吸熱峰的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約206.1℃之起始熔點,如由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9 一致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熱分析圖。
熱重分析(TGA)為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另一技術。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在加熱至約204.2℃時約0.19%之重量損失,如藉由熱重分析(TGA)所量測。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9 一致之熱重分析(TGA)熱分析圖。
動態蒸氣吸附(DVS)為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的額外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在25℃下經受約0%相對濕度(RH)至約7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循環(DVS)之後約0.58%之重量增加。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在25℃下經受約5%相對濕度(RH)至約9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DVS)循環之後約0.83%之重量增加。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10 一致之動態蒸氣吸附(DVS)曲線圖。
顯微術亦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主要具有葉片形、桿狀或等徑粒子之SEM影像。在一些實施例中,粒子為約1 µm至500 μm,如由SEM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11 一致之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
偏光顯微術(PLM)為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的另一技術。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大小範圍為約2.5至440 µm的粒子,如由偏光顯微鏡(PLM)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如 12 中所展示之偏光顯微鏡(PLM)圖譜。iv. 化合物 1 之萘二磺酸鹽 ( 形式 I)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提供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
Figure 02_image029
(化合物1), 其實質上不含化合物1之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
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包含在6.5、7.0、12.4、14.7、15.2及18.0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的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進一步特徵在於包含在9.6、11.2、18.6及20.4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的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13 一致之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
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亦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包含在約232.8℃下之吸熱峰的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約222.7℃之起始熔點,如由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14 一致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熱分析圖。
熱重分析(TGA)為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之形式I的另一技術。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在加熱至約233.1℃時約2.0%之重量損失,如藉由熱重分析(TGA)所量測。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14 一致之熱重分析(TGA)熱分析圖。
動態蒸氣吸附(DVS)為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的額外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在25℃下經受約0%相對濕度(RH)至約5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循環(DVS)之後約0.6%之重量增加。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在25℃下經受約5%相對濕度(RH)至約9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DVS)循環之後約1.42%之重量增加。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15 一致之動態蒸氣吸附(DVS)曲線圖。
顯微術亦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主要具有葉片形、桿狀或等徑粒子之SEM影像。在一些實施例中,粒子為約1 µm至150 μm,如由SEM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16 一致之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
偏光顯微術(PLM)為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的另一技術。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大小範圍為約1.3至75 µm的粒子,如由偏光顯微鏡(PLM)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如 17 中所展示之偏光顯微鏡(PLM)圖譜。v. 化合物 1 之萘磺酸鹽 ( 形式 I)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提供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
Figure 02_image031
(化合物1), 其實質上不含化合物1之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
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包含在6.5、7.7、10.4、12.9及16.1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的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進一步特徵在於包含在15.4、15.5、17.8及20.8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的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18 一致之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
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亦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包含在約218.3℃下之吸熱峰的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約211.7℃之起始熔點,如由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19 一致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熱分析圖。
熱重分析(TGA)為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之形式I的另一技術。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在加熱至約217℃時約0.49%之重量損失,如藉由熱重分析(TGA)所量測。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19 一致之熱重分析(TGA)熱分析圖。
動態蒸氣吸附(DVS)為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的額外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在25℃下經受約0%相對濕度(RH)至約5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循環(DVS)之後約0.2%之重量增加。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在25℃下經受約5%相對濕度(RH)至約9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DVS)循環之後約0.65%之重量增加。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20 一致之動態蒸氣吸附(DVS)曲線圖。
顯微術亦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主要具有葉片形、桿狀或等徑粒子之SEM影像。在一些實施例中,粒子為約1 µm至150 μm,如由SEM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21 一致之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
偏光顯微術(PLM)為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的另一技術。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大小範圍為約5至470 µm的粒子,如由偏光顯微鏡(PLM)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如 22 中所展示之偏光顯微鏡(PLM)圖譜。vi. 化合物 1 之樟腦磺酸鹽 ( 形式 I)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提供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
Figure 02_image033
(化合物1), 其實質上不含化合物1之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
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包含在6.3、7.9、10.8、12.2及16.1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的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進一步特徵在於包含在7.4、8.5、13.6、17.0及18.5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的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23 一致之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
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亦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包含在約209.8℃下之吸熱峰的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約202.8℃之起始熔點,如由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24 一致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熱分析圖。
熱重分析(TGA)為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之形式I的另一技術。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在加熱至約205.0℃時約0.23%之重量損失,如藉由熱重分析(TGA)所量測。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之形式I的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24 一致之熱重分析(TGA)熱分析圖。
動態蒸氣吸附(DVS)為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的額外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在25℃下經受約0%相對濕度(RH)至約6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循環(DVS)之後約0.35%之重量增加。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在25℃下經受約5%相對濕度(RH)至約9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DVS)循環之後約0.96%之重量增加。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25 一致之動態蒸氣吸附(DVS)曲線圖。
顯微術亦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主要具有鈍端葉片形及桿狀粒子之SEM影像。在一些實施例中,粒子為約<1 µm至77 μm,如由SEM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26 一致之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
偏光顯微術(PLM)為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的另一技術。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大小範圍為約2.5至84 µm的粒子,如由偏光顯微鏡(PLM)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如 27 中所展示之偏光顯微鏡(PLM)圖譜。vii. 化合物 1 之乙二磺酸鹽 ( 形式 I)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提供化合物1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
Figure 02_image035
(化合物1), 其實質上不含化合物1之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
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包含在3.4、5.6、12.9、15.3、18.1及20.8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的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之進一步特徵在於包含在7.3、10.7、14.5、15.6、19.1及19.7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的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28 一致之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
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亦可用於表徵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包含在約213.3℃下之吸熱峰的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約205.2℃之起始熔點,如由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化合物1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之特徵在於實質上與 29 一致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熱分析圖。B. 醫藥組合物
本文提供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或使用本文所描述的化合物1之鹽形式製備之液體醫藥組合物。醫藥組合物將包括一或多種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含有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的醫藥組合物可呈適用於口服使用之形式,例如呈錠劑、糖衣錠、口含錠、液體調配物、水性或油性懸浮液、分散性散劑或顆粒、乳液及自乳化劑(如美國專利申請案2002-0012680中所描述)、硬性或軟性膠囊、糖漿、酏劑、溶液、口腔貼劑、口服凝膠、口嚼錠、咀嚼錠劑、起泡散劑及起泡錠劑形式。意欲用於口服使用之組合物可根據製造醫藥組合物之此項技術已知的任何方法製備,且此類組合物可含有一或多種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試劑:甜味劑、調味劑、著色劑、抗氧化劑及防腐劑以便提供醫藥學上精緻且適口的製劑。錠劑含有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無毒賦形劑混合的化合物1之鹽形式,該等賦形劑適用於製造錠劑。此等賦形劑可為例如惰性稀釋劑,諸如纖維素、二氧化矽、氧化鋁、碳酸鈣、碳酸鈉、葡萄糖、甘露糖醇、山梨糖醇、乳糖、磷酸鈣或磷酸鈉;粒化劑及崩解劑,例如玉米澱粉或海藻酸;黏合劑,例如PVP、纖維素、PEG、澱粉、明膠或阿拉伯膠;及潤滑劑,例如硬脂酸鎂、硬脂酸或滑石。錠劑可不包覆包衣或其可藉由已知技術包覆包衣(以腸溶或其他方式)以延遲在胃腸道中之崩解及吸收,且藉此經較長時間段提供持續作用。舉例而言,可採用時間延遲材料,諸如單硬脂酸甘油酯或二硬脂酸甘油酯。其亦可藉由美國專利第4,256,108號;第4,166,452號;及第4,265,874號中所描述之技術包覆包衣以形成滲透治療錠劑以供控制釋放。
用於口服使用之調配物亦可呈現為硬明膠膠囊,其中將化合物1之鹽形式與惰性固體稀釋劑(例如碳酸鈣、磷酸鈣或高嶺土)混合;或呈現為軟明膠膠囊,其中將化合物1之鹽形式與水或油性介質(例如花生油、液體石蠟或橄欖油)混合。另外,乳液可用非水溶性成分(諸如油)製備且用界面活性劑(諸如單二酸甘油酯、PEG酯及其類似物)穩定化。
用於口服使用之水性懸浮液含有與適合於製造水性懸浮液之賦形劑混合的化合物1之鹽形式。此類賦形劑為懸浮劑,例如羧甲基纖維素鈉、甲基纖維素、羥基-丙基甲基纖維素、羥基-丙基纖維素、海藻酸鈉、聚乙烯-吡咯啶酮、黃蓍膠及阿拉伯膠;分散劑或潤濕劑可為天然存在之磷脂,例如卵磷脂,或環氧烷與脂肪酸之縮合產物,例如聚氧-乙烯硬脂酸酯,或環氧乙烷與長鏈脂族醇之縮合產物,例如十七乙烯氧基十六醇,或環氧乙烷與衍生自脂肪酸及己糖醇之偏酯的縮合產物,諸如聚氧乙烯山梨糖醇單油酸酯,或環氧乙烷與衍生自脂肪酸及己糖醇酐之偏酯的縮合產物,例如聚乙烯脫水山梨糖醇單油酸酯以及其他泊洛沙姆(poloxamers) (例如Poloxamer F-68)。水性懸浮液亦可含有一或多種防腐劑,例如對羥基苯甲酸乙酯或對羥基苯甲酸正丙酯;一或多種著色劑;一或多種調味劑;及一或多種甜味劑,諸如蔗糖或糖精。
因此,本文提供包含化合物1之鹽形式及至少一種賦形劑之水性懸浮液。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種賦形劑為如上文所描述之至少一種懸浮劑及/或至少一種濕潤劑。
用於口服使用之油性懸浮液可藉由使化合物1之鹽形式懸浮於植物油(例如花生油、橄欖油、芝麻油或椰子油)或礦物油(諸如液體石蠟)中來調配。油性懸浮液可含有增稠劑,例如蜂蠟、硬石蠟或鯨蠟醇。可添加甜味劑(諸如上文所闡述之彼等甜味劑)及調味劑,以提供適口的口服製劑。可藉由添加諸如抗壞血酸之抗氧化劑來保存此等組合物。
醫藥組合物可呈無菌可注射或可輸注水性或油性溶液或懸浮液形式。可根據已知技術使用上文已提及之彼等適合之分散劑或濕潤劑及懸浮劑來調配此溶液或懸浮液。無菌可注射製劑亦可為非經腸可接受之無毒稀釋劑或溶劑中之無菌可注射溶液或懸浮液,例如呈於1,3-丁二醇中之溶液形式。可採用之可接受媒劑及溶劑為水、林格氏溶液(Ringer's solution)、等張性氯化鈉溶液、等張性水性緩衝溶液,以及鹽水、崩解劑(諸如PEG (例如PEG 200、PEG 400、PEG 800等))及非離子界面活性劑(諸如Tween80)之混合物。另外,無菌非揮發性油習知地用作溶劑或懸浮介質。出於此目的,可採用任何溫和非揮發性油,包括合成單甘油酯或二甘油酯。另外,脂肪酸(諸如油酸)用於製備可注射劑及可輸注劑。用於可注射或可輸注投與之組合物視情況包括局部麻醉劑,諸如利多卡因(lignocaine),以減輕注射部位之疼痛。在使用前不久進行成分混合之情況下,可預混提供或單獨提供各成分。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使用前不久混合需要利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於某些液體調配物混合物中的高初始溶解度。
可注射或可輸注組合物包括(但不限於)靜脈內投藥、肌肉內投藥以及皮下或胸骨內注射。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提供一種包含化合物1及至少一種濕潤劑或溶劑之可注射或可輸注溶液,其中使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製備靜脈內醫藥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製備用於靜脈內投藥之可注射或可輸注溶液。在一些實施例中,製備用於肌肉內投藥之可注射或可輸注溶液。在一些實施例中,製備用於皮下注射之可注射或可輸注溶液。在一些實施例中,製備用於胸骨內注射之可注射或可輸注溶液。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注射或可輸注醫藥組合物中之至少一種濕潤劑或溶劑包括鹽水、崩解劑及非離子界面活性劑。
可注射或可輸注組合物可在對開業醫師或使用者適宜之任何時間製備;此包括在使用前不久或在使用之前。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使用前不久製備組合物。在使用前不久包括在使用之前0-24小時、在使用之前0-10小時、在使用之前0-5小時或在使用之前0-1小時。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使用之前0-5小時製備可注射或可輸注組合物。預先提前通常係指在使用之前一或多天。因此,本文亦提供製備可注射或可輸注溶液之方法。該方法包括用至少一種濕潤劑或溶劑溶解化合物1之鹽形式以製備可注射或可輸注溶液;及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可注射或可輸注溶液。
適合於藉由添加水來製備水性口服調配物或口服懸浮液之分散性散劑及顆粒提供與分散劑或濕潤劑、懸浮劑及一或多種防腐劑混合的化合物1之鹽形式。適合之分散劑或潤濕劑及懸浮劑由上文所提及之彼等試劑舉例說明。亦可存在額外賦形劑,例如甜味劑、調味劑及著色劑。
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亦可呈水包油乳液之形式。油相可為植物油,例如橄欖油或花生油;或礦物油,例如液體石蠟;或此等油之混合物。適合之乳化劑可為天然存在之膠狀物,例如阿拉伯膠或黃蓍膠;天然存在之磷脂,例如大豆、卵磷脂;及衍生自脂肪酸及己醣醇酐之酯或偏酯,例如脫水山梨糖醇單油酸酯;及該等偏酯與環氧乙烷之縮合產物,例如聚氧乙烯脫水山梨糖醇單油酸酯。乳液亦可含有甜味劑及調味劑。
可用甜味劑(例如甘油、丙二醇、山梨糖醇或蔗糖)來調配糖漿及酏劑。此類調配物亦可含有緩和劑、防腐劑及調味劑以及著色劑。口服溶液可與例如環糊精、PEG及界面活性劑組合製備。
本發明之化合物亦可以用於直腸投與藥物之栓劑形式投與。此等組合物可藉由將化合物1之鹽形式與適合之無刺激性賦形劑混合來製備,該賦形劑在常溫下為固體但在直腸溫度下為液體且因此在直腸中融化以釋放藥物。此類材料包括可可脂及聚乙二醇。另外,可藉助於溶液或軟膏經由眼部遞送來投與化合物。又另外,本發明化合物之經皮遞送可藉助於離子導入貼劑及其類似物實現。對於局部使用,採用含有本發明之化合物之乳膏、軟膏、凝膠劑、溶液或懸浮液等。如本文所使用,局部應用亦意謂包括使用漱口水及漱口劑。
本發明之化合物亦可偶合至作為靶向藥物載劑之適合聚合物的載劑。此類聚合物可包括聚乙烯吡咯啶酮、哌喃共聚物、多羥基-丙基-甲基丙烯醯胺-苯酚、聚羥乙基-天冬醯胺-苯酚或經軟脂醯基殘基取代之聚氧化乙烯-聚離胺酸。此外,本發明之化合物可偶合至載劑,該載劑為適用於實現藥物控制釋放之一類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例如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乳酸與聚乙醇酸之共聚物、聚ε己內酯、聚羥基丁酸、聚原酸酯、聚縮醛、聚二氫哌喃、聚氰基丙烯酸酯及水凝膠之交聯或兩親媒性嵌段共聚物。聚合物及半透性聚合物基質可形成為成形製品,諸如瓣膜、血管內支架、導管、假體及其類似物。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偶合至形成為血管內支架或血管內支架移植物裝置之聚合物或半透性聚合物基質。C. 治療方法
本文亦提供治療罹患對C5a受體調節起反應之病況之個體的方法。
在一些態樣中,本文提供治療罹患或易患涉及C5a受體病理性活化之疾病或病症之個體的方法,其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或包括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化合物1的醫藥調配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用於治療罹患對C5a受體調節有反應之病況的患者。可藉由 C5a 調節治療之病況
自體免疫病症 --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症、格-巴二氏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胰臟炎、C3腎絲球病變(C3G)、化膿性汗腺炎(HS)、狼瘡性腎炎、狼瘡性絲球體腎炎、免疫球蛋白A (IgA)腎病、牛皮癬、克羅恩氏病(Crohn's disease)、血管炎、大腸急躁症、皮肌炎、多發性硬化症、支氣管哮喘、天疱瘡、類天疱瘡、硬皮病、重症肌無力、自體免疫溶血性及血小板減少性病狀、古巴斯德氏症候群(Goodpasture's syndrome) (及相關絲球體腎炎及肺出血)、免疫性血管炎、組織移植排斥反應、移植器官之超急性排斥反應;及其類似病症。
發炎病症及相關病況 --例如,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敗血症、敗血性休克、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多發性硬化症、中風、發炎性腸病(IBD)、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濕型及乾型兩者)、與重度燒傷相關之發炎、肺損傷及局部缺血-再灌注損傷、骨關節炎以及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慢性肺部阻塞性病症(COPD)、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SIRS)、異位性皮炎、牛皮癬、慢性蕁麻疹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MODS)。亦包括與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包括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相關之病理性後遺症、狼瘡性腎病、海曼腎炎(Heyman nephritis)、膜性腎炎及其他形式之絲球體腎炎、接觸敏感性反應及由血液與可使得補體活化之人造表面接觸(如例如在血液之體外循環期間所進行(例如在血液透析期間或經由心臟-肺臟機器,例如與諸如冠狀動脈旁通移植或心臟瓣膜置換之血管手術結合))引起或與其他人造血管或容器表面(例如心室輔助裝置、人造心臟機器、輸血導管、儲血袋、血漿清除術、血小板清除術及其類似者)接觸相關的發炎。亦包括與局部缺血/再灌注損傷相關的疾病,諸如由移植(包括實體器官移植)引起之彼等疾病;及諸如局部缺血性再灌注損傷、局部缺血性結腸炎及心臟局部缺血的症候群。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亦可適用於治療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Hageman等人,P.N.A.S. 102: 7227-7232, 2005)。
心血管及腦血管病症 --例如心肌梗塞、冠狀動脈血栓、血管閉塞、手術後血管再閉塞、動脈粥樣硬化、創傷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及局部缺血性心臟病。在一個實施例中,可向處於心肌梗塞或血栓形成風險下之患者(亦即,具有一或多個所識別的心肌梗塞或血栓形成之風險因素,諸如(但不限於)肥胖、吸菸、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心肌梗塞或血栓形成之前述或遺傳病史的患者)投與有效量之本文所描述的化合物1之鹽形式以便降低心肌梗塞或血栓形成之風險。
血管炎疾病 -血管炎疾病之特徵在於血管發炎。白血球浸潤導致血管壁受損,且咸信補體路徑在引發白血球遷移以及發炎部位處顯現之所得損傷方面起主要作用(Vasculitis,第二版,由Ball and Bridges編,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47-53頁, 2008)。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可用於治療血管炎,包括抗嗜中性白血球細胞質抗體相關血管炎(或ANCA相關血管炎,其包括顯微多血管炎、伴有多血管炎(polyangitis)之嗜酸性肉芽腫病及伴有多血管炎之肉芽腫病,其亦稱為華格納氏病(Wegener's disease))、徹奇-斯全司症候群(Churg-Strauss syndrome)、亨諾-絲奇恩賴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結節性多動脈炎、快速進展性絲球體腎炎(RPGN)、冷球蛋白血症、巨大細胞動脈炎(GCA)、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及高安氏動脈炎(Takayasu's arteritis;TAK)。
HIV 感染及 AIDS --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可用於抑制HIV感染、延遲AIDS進展或減低症狀或HIV感染及AIDS之嚴重程度。
神經退化性病症及相關疾病 --在其他實施例內,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可用於治療阿茲海默氏症、多發性硬化症及與心肺旁通手術及相關程序相關之認知功能衰退。
癌症 —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亦適用於治療個體之癌症及癌前期病況。可治療之特定癌症包括(但不限於)肉瘤、癌瘤及混合性腫瘤。可根據本發明治療之例示性病況包括纖維肉瘤、脂肪肉瘤、軟骨肉瘤、骨原性肉瘤、血管肉瘤、淋巴管肉瘤、滑膜瘤、間皮瘤、腦膜瘤、白血病、淋巴瘤、平滑肌肉瘤、橫紋肌肉瘤、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瘤、腺癌、乳突瘤、囊腺癌、支氣管癌、黑色素瘤、腎細胞癌、肝細胞癌、移行細胞癌、絨毛膜癌、精原細胞瘤、胚胎性瘤(embryonal carcinomas)、威姆氏腫瘤(wilm's tumor)、多形性腺瘤、肝細胞乳頭狀瘤、腎小管腺瘤、囊腺瘤、乳頭狀瘤、腺瘤、平滑肌瘤、橫紋肌瘤、血管瘤、淋巴管瘤、骨瘤、軟骨瘤、脂瘤及纖維瘤。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可用於治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疾病:敗血症(及相關病症)、COPD、類風濕性關節炎、狼瘡性腎炎及多發性硬化症。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可用於治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疾病:抗嗜中性白血球細胞質抗體相關(ANCA)血管炎、C3腎絲球病變、化膿性汗腺炎及狼瘡性腎炎。
一般而言,本文所提供之治療方法包括向患者投與有效量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適合之患者包括罹患或易患(亦即,預防性治療)本文中所鑑別之病症或疾病的彼等患者。對於如本文所描述之治療,典型的患者包括哺乳動物,特定言之,靈長類動物,尤其人類。其他適合之患者包括家養伴侶動物,諸如狗、貓、馬及其類似動物;或家畜動物,諸如牛、豬、羊及其類似動物。
一般而言,本文所提供之治療方法包含向患者投與有效量之本文所描述的化合物1之鹽形式。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之準確調配物、投藥途徑及劑量可由個體醫生考慮到患者之狀況來選擇。(參見例如Fingl等人1975,在「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中,其特此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其中特定參考第1章,第1頁)。在一些實施例中,向患者(例如,人類)經口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在一些實施例中,向患者(例如,人類)經靜脈內、肌內或經由皮下或胸骨內注射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有效量可為足以調節C5a受體活性之量及/或足以降低或減輕患者所呈現之症狀之量。較佳地,投與量足以產生足夠高以可偵測地抑制活體外白血球(例如嗜中性白血球)趨化性之化合物(或其活性代謝物,若化合物為前藥)的血漿濃度。
對於經由口服投藥治療大部分病症,熟習此項技術者可判定適當之投藥頻率。在一些實施例中,每天4次或更少之投藥頻率為較佳的。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每天2次之給藥方案。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每天一次投藥。可在進食或禁食狀態下向患者投與化合物1之鹽形式。在一些實施例中,患者將化合物1之鹽形式與食物一起服用。在一些實施例中,患者在沒有食物之情況下服用化合物1之鹽形式。
對於經由靜脈內、肌肉內投藥或經由皮下或胸骨內注射治療大部分病症,熟習此項技術者可判定適當之投藥頻率。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藥頻率為約每兩週一次。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藥頻率為約每週一次。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藥頻率為約一週三次。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藥頻率為約一週2至5次。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藥頻率為約隔日一次。在一些實施例中,投藥頻率為約一天一次。
然而,應理解,任何特定患者之特定劑量及治療方案將視各種因素而定,包括年齡、體重、一般健康狀況、性別、飲食、投藥時間、投藥途徑、分泌速率、藥物組合(亦即,向患者投與之其他藥物)及經歷療法之特定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開處方醫師之判斷。一般而言,使用足以提供有效療法之最小劑量為較佳的。通常可針對治療有效性,使用適用於所治療或預防之病況之醫學或獸醫學準則來監測患者。
大約每天約0.1毫克至約140毫克/公斤體重之劑量水準適用於治療或預防涉及病原性C5a活性之病況(每天約0.5毫克至約7公克/人類患者)。可與載劑材料合併以產生單一劑型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的量將視所治療之宿主及特定投藥模式而變化。單位劑型將通常含有約1 mg至約500 mg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當經口、經皮、靜脈內或皮下投與時,較佳的係投與足夠量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以達到5 ng (奈克)/mL-10 μg (微克)/mL血清之血清濃度,更佳地應投與足夠的化合物以達到20 ng-1 μg/ml血清之血清濃度,最佳地應投與足夠的化合物以達到50 ng/ml-200 ng/ml血清之血清濃度。為了直接注射至滑膜(對於關節炎之治療而言)中,應投與足夠量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以達到約1微莫耳之局部濃度。D. 組合療法
本發明所揭示之方法可包括與一或多種額外治療劑之組合療法,其用於治療、預防、抑制或改善涉及C5a受體病理性活化之疾病或病況。此類一或多種額外治療劑可藉由其常用之途徑且以其常用之量來與本文所描述的化合物1之鹽形式同時或依次投與。當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與額外治療劑同時使用時,含有除化合物1之鹽形式以外的此類其他藥物之醫藥組合物為較佳的。因此,除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以外,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包括亦含有一或多種其他活性成分或治療劑的彼等醫藥組合物。
一或多種額外治療劑之實例為皮質類固醇、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免疫球蛋白G促效劑、二肽基肽酶IV抑制劑、淋巴球功能抗原-3受體拮抗劑、介白素-2配位體、介白素-1 β配位體抑制劑、IL-2受體α次單元抑制劑、HGF基因刺激劑、IL-6拮抗劑、IL-5拮抗劑、α 1抗胰蛋白酶刺激劑、大麻素受體拮抗劑、組蛋白去乙醯基酶抑制劑、AKT蛋白激酶抑制劑、CD20抑制劑、Abl酪胺酸激酶抑制劑、JAK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NF α配位體抑制劑、血紅素調節劑、TNF拮抗劑、蛋白酶體抑制劑、CD3調節劑、Hsp 70家族抑制劑、免疫球蛋白促效劑、CD30拮抗劑、微管蛋白拮抗劑、神經鞘胺醇-1-磷酸鹽受體-1促效劑、結締組織生長因子配位體抑制劑、凋亡蛋白酶抑制劑、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配位體、Btk酪胺酸激酶抑制劑、補體C1s子組分抑制劑、紅血球生成素受體促效劑、B淋巴球刺激劑配位體抑制劑、細胞週期蛋白依賴性激酶-2抑制劑、P-選擇素醣蛋白配位體-1刺激劑、mTOR抑制劑、延伸因子2抑制劑、細胞黏附分子抑制劑、因子XIII促效劑、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免疫球蛋白G1促效劑、肌苷單磷酸去氫酶抑制劑、補體C1s子組分抑制劑、胸苷激酶調節劑細胞毒性T淋巴球蛋白質-4調節劑、血管收縮素II受體拮抗劑、血管收縮素II受體調節劑、TNF超家族受體12A拮抗劑、CD52拮抗劑、腺苷去胺酶抑制劑、T細胞分化抗原CD6抑制劑、FGF-7配位體、二氫乳清酸去氫酶抑制劑、Syk酪胺酸激酶抑制劑、I型干擾素受體拮抗劑、干擾素α配位體抑制劑、巨噬細胞遷移抑制因子抑制劑、整合素α-V/β-6拮抗劑、半胱胺酸蛋白酶刺激劑、p38 MAP激酶抑制劑、TP53基因抑制劑、志賀樣毒素I抑制劑(Shiga like toxin I inhibitors)、岩藻糖基轉移酶6刺激劑、介白素22配位體、IRS1基因抑制劑、蛋白激酶C刺激劑、蛋白激酶C α抑制劑、CD74拮抗劑、免疫球蛋白γ Fc受體IIB拮抗劑、T細胞抗原CD7抑制劑、CD95拮抗劑、N乙醯甘露糖胺激酶刺激劑、心營養素-1配位體、白血球彈性蛋白酶抑制劑、CD40配位體受體拮抗劑、CD40配位體調節劑、IL-17拮抗劑、TLR-2拮抗劑、甘露聚糖-結合凝集素絲胺酸蛋白酶-2 (MASP -2)抑制劑、因子B抑制劑、因子D抑制劑、C3aR調節劑、C5aR2調節劑、T細胞受體拮抗劑、PD-1抑制劑、PD-L1抑制劑、TIGIT抑制劑、TIM-3抑制劑、LAG-3抑制劑、VISTA抑制劑、STING促效劑、IDO抑制劑、腺苷受體調節劑、CD39抑制劑、CD73抑制劑、趨化介素受體(尤其CXCR1、CXCR2、CXCR3、CXCR4、CXCR7、CCR1、CCR2、CCR3、CCR4、CCR5、CCR7、CCR7、CCR9、CX3CR1及CXCR6)之拮抗劑及其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中用於治療方法中之額外治療劑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奧濱尤妥珠單抗(obinutuzumab)、利妥昔單抗(rituximab)、奧克珠單抗(ocrelizumab)、托西妥莫單抗(tositumomab)、奧濱尤妥珠單抗、替伊莫單抗(ibritumomab)、環磷醯胺、潑尼松(prednisone)、氫化皮質酮(hydrocortisone)、乙酸氫化皮質酮(hydrocortisone acetate)、乙酸可的松(cortisone acetate)、特戊酸替可的松(tixocortol pivalate)、潑尼松龍(prednisolone)、甲基潑尼松龍(methylprednisolone)、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曲安西龍醇(triamcinolone alcohol)、莫米松(mometasone)、安西奈德(amcinonide)、布地奈德(budesonide)、地奈德(desonide)、氟西奈德(fluocinonide)、丙酮化氟新龍(fluocinolone acetonide)、哈西奈德(halcinonide)、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倍他米松磷酸鈉、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地塞米松磷酸鈉、氟可龍(fluocortolone)、氫化皮質酮-17-戊酸酯、鹵米松(halometasone)、二丙酸阿氯米松(alclometasone dipropionate)、倍氯米松(beclomethasone)、戊酸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 valerate)、二丙酸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 dipropionate)、潑尼卡酯(prednicarbate)、可洛貝他松-17-丁酸酯(clobetasone-17-butyrate)、倍氯松-17-丙酸酯(clobetasol-17-propionate)、己酸氟可龍(fluocortolone caproate)、特戊酸氟可龍(fluocortolone pivalate)、乙酸氟潑尼定(fluprednidene acetate)、氫化皮質酮-17-丁酸酯、氫化皮質酮-17-醋丙酸酯、氫化皮質酮-17-丙丁酸酯、環索奈德(ciclesonide)及潑尼卡酯(prednicarbate)、GB-0998、依瑪各羅(immuglo)、貝戈羅單抗(begelomab)、阿法西普(alefacept)、阿地白介素(aldesleukin)、吉伏珠單抗(gevokizumab)、達利珠單抗(daclizumab)、巴利昔單抗(basiliximab)、伊諾莫單抗(inolimomab)、培米諾近培拉米德(beperminogene perplasmid)、思魯庫單抗(sirukumab)、托西利單抗(tocilizumab)、克萊贊珠單抗(clazakizumab)、美泊利單抗(mepolizumab)、芬戈莫德(fingolimod)、帕比司他(panobinostat)、曲西立濱(triciribine)、尼羅替尼(nilotinib)、伊馬替尼(imatinib)、托法替尼(tofacitinib)、莫羅替尼(momelotinib)、皮非替尼(peficitinib)、伊他替尼(itacitinib)、英利昔單抗(infliximab)、PEG-bHb-CO、依那西普(etanercept)、依薩佐米(ixazomib)、硼替佐米(bortezomib)、莫羅莫那(muromonab)、奧昔珠單抗(otelixizumab)、胍立莫司(gusperimus)、貝倫妥單抗維多汀(brentuximab vedotin)、硼絲莫德(Ponesimod)、KRP-203、FG-3019、恩利卡生(emricasan)、促皮質素、依魯替尼(ibrutinib)、辛銳酯(cinryze)、可奈司他(conestat)、甲氧基聚乙二醇-倍他依泊汀(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epoetin beta)、貝利單抗(belimumab)、布里莫德(blisibimod)、阿塞西普(atacicept)、塞利昔布(seliciclib)、內胡利珠單抗(neihulizumab)、依維莫司(everolimus)、西羅莫司(sirolimus)、地尼白介素(denileukin diftitox)、LMB-2、那他珠單抗(natalizumab)、卡曲得考(catridecacog)、環孢菌素、他克莫司(tacrolimus)、伏環孢素(voclosporin)、伏環孢素、康納單抗(canakinumab)、黴酚酸酯(mycophenolate)、咪唑立賓(mizoribine)、CE-1145、TK-DLI、阿巴西普(abatacept)、貝拉西普(belatacept)、奧美沙坦美度米(olmesartan medoxomil)、斯帕森坦(sparsentan)、TXA-127、BIIB-023、阿倫珠單抗(alemtuzumab)、噴司他丁(pentostatin)、依拓珠單抗(itolizumab)、帕利夫明(palifermin)、來氟米特(leflunomide)、PRO-140、森尼維若(cenicriviroc)、福他替尼(fostamatinib)、阿尼富路單抗(anifrolumab)、絲法力單抗(sifalimumab)、BAX-069、BG-00011、洛嗎莫德(losmapimod)、QPI-1002、ShigamAbs、TZ-101、F-652、瑞帕利辛(reparixin)、拉達利辛(ladarixin)、PTX-9908、阿加尼森(aganirsen)、APH-703、索塔妥林(sotrastaurin)、索塔妥林、米拉珠單抗(milatuzumab)、SM-101、T-Guard、APG-101、DEX-M74、心營養素-1、蒂普司他(tiprelestat)、ASKP-1240、BMS-986004、HPH-116、KD-025、OPN-305、TOL-101、去纖維蛋白多核苷酸(defibrotide)、泊利度胺(pomalidomide)、兔抗胸腺細胞免疫球蛋白(Thymoglobulin)、拉喹莫德(laquinimod)、瑞特姆塞-L (remestemcel-L)、馬抗胸腺細胞免疫球蛋白、斯特姆塞(Stempeucel)、LIV-γ、Octagam 10%、t2c-001、99mTc-司他比鍀(99mTc-sestamibi)、Clairyg、普囉索巴(Prosorba)、泊利度胺、拉喹莫德、替利珠單抗(teplizumab)、FCRx、索那替德(solnatide)、弗拉魯單抗(foralumab)、ATIR-101、BPX-501、ACP-01、ALLO-ASC-DFU、依貝沙坦+丙帕鍺(irbesartan + propagermanium)、ApoCell、大麻二酚、RGI-2001、乳清酸、抗CD3二價抗體-白喉毒素結合物、NOX-100、LT-1951、OMS721、ALN-CC5、ACH-4471、AMY-101、阿卡瑟凝膠(Acthar gel)及CD4+CD25+調節性T細胞、MEDI7814、P32、P59、派立珠單抗(pembrolizumab)、納武單抗(nivolumab)、阿特珠單抗(atezolizumab)、阿維魯單抗(avelumab)、德瓦魯單抗(durvalumab)、CCX354、CCX721、CCX9588、CCX140、CCX872、CCX598、CCX6239、CCX587、CCX624、CCX282、CCX025、CCX507、CCX430、CCX765、CCX758、CCX771、CCX662、CCX650及其組合。E. 製備方法
可如先前所描述來製備粗化合物1。參見例如WO2010/075257及WO2016/053890,出於所有目的,各自之內容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
可如所提供實例中所描述來製備本文所描述之各種鹽形式。應理解,可能存在超過一種結晶方法,其將產生所描述之甲苯磺酸鹽、苯磺酸鹽、萘磺酸鹽、萘二磺酸鹽、樟腦磺酸鹽及乙二磺酸鹽形式。IV. 實例
提供以下實例以幫助說明所描述之發明且並不意欲限制本發明人認為其發明之範疇。實例 1 化合物 1 之苯磺酸鹽 ( 形式 I)
Figure 02_image037
向配備有電磁攪拌器之3-L圓底燒瓶中裝入(2R ,3S )-2-(4-環戊胺基)苯基)-1-(2-氟-6-甲基苯甲醯基)-N -(4- 甲基-3-(三氟甲基)苯基)哌啶-3-甲醯胺(化合物1,250 g,430 mmol)及MeCN (1.84 L,8 vol)。將所得混合物攪拌且加熱至75℃ (內部溫度)持續30 min以形成澄清溶液,且經由聚乙烯燒結過濾器過濾且用MeCN (230 mL)沖洗。在60℃下,歷經10 min向此溶液中緩慢添加苯磺酸水合物(77.9 g,442 mmol (按單水合物計),1.03當量)於MeCN (276 mL,3 vol)中之預過濾溶液且用MeCN (92 mL)沖洗(內部溫度下降至55℃)。將所得溶液冷卻至50℃,接種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晶體(約100 mg)且歷經1 h緩慢冷卻至45℃。使所得混合物緩慢冷卻至室溫且攪拌42 h。藉由過濾收集固體,用MeCN (230 mL × 2)洗滌、風乾且接著在50℃下在真空下於烘箱中乾燥隔夜(48 h)以得到呈灰白色晶體狀之苯磺酸N -環戊基-4-((2R ,3S )-1-(2-氟-6-甲基苯甲醯基)-3-((4-甲基-3-(三氟甲基)苯基)-胺甲醯基)哌啶-2-基)苯銨,其中回收產率為266.5 g (84%)。1 H NMR (400 MHz, DMSO-d 6 ) (RT ) δ 10.44 (s, 1H), 7.90-7.83 (m, 1H), 7.65-6.95 (m, 14H), 6.42-6.34 (m, 1H), 6.05-5.00 (br, 1H),  3.85-3.70 (m, 1H), 3.22-3.00 (m, 3H), 2.38-2.28 (m, 4H),  2.20-1.40 (m, 15H);  (65 ) δ 10.22 (d,J = 8.4 Hz, 1H), 7.85 (d,J = 8.4 Hz, 1H), 7.68-6.70 (m, 15H), 6.44-6.35 (m, 1H), 3.72-3.65 (m, 1H), 3.25-2.98 (m, 3H), 2.40-2.28 (m, 4H),  2.22-1.40 (m, 15H)。MS:C33 H36 F4 N3 O2 [M + H]+ 之(ES)m/z 計算值為582.3,實驗值為582.2。XRPD之曲線圖展示於 1 中,且下 1 概述XRPD曲線圖中所觀測到之顯著峰。HPLC (非對掌性分析及對掌性):>99%。元素分析與C39 H41 F4 N3 O5 S之化學式一致,KF:0.66%。 表1: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形式I)中之顯著峰
顯著峰2-θ (度)
6.66 18.06
7.65 18.50
9.62 18.90
10.36 19.94
10.88 21.10
11.04 21.78
13.28 22.10
14.50 23.72
15.42 24.04
15.77 25.24
15.94 26.18
16.18 26.64
16.74 28.20
17.62 28.98
使用來自TA Instruments ~ Waters LLC之DSC25對所採集晶體進行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將樣品稱取至標準鋁盤中且藉由帶針孔之標準鋁蓋密封。在氮氣吹掃下,藉由使用10℃/min掃描速率來完成量測。DSC分析測定熔點(起始)為約200.6℃ (DSC)。DSC曲線圖亦展現在約207.2℃下之吸熱峰。DSC熱分析圖之曲線圖展示於 2 中。
在TA instrument Q500 TGA上收集TGA資料。將各樣品裝載於預先配衡之鉑坩堝上;在分析之前,分別以設定為40±5及60±5 mL/min之流動速率用氮氣吹掃天平及鍋爐。加熱過程經程式化以在環境溫度下以10℃/min勻變速率開始。TGA分析測定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形式I在加熱至約202.9℃時展現約0.14%重量損失。TGA熱分析圖之曲線圖展示於 2 (上部跡線)中。
為了評估所採集晶體在不同濕度下之吸濕性及物理穩定性,在樣品在0% RH下預平衡以移除未結合的水之後,在25℃下收集動態蒸氣吸附(DVS)資料。使用VTI SGA-100蒸氣吸附分析器來量測DVS。在氮氣吹掃下以10% RH增量,在5%至95% RH之範圍內收集吸附及解吸附資料。用於分析之平衡準則為在5分鐘內重量變化小於0.0100%,最大平衡時間為3小時。DVS測試之參數列於 2 中。 2 DVS 測試之參數
參數
溫度 25℃
dm/dt 0.0100%
最小dm/dt穩定性持續時間 5 min
最大平衡時間 3小時
RH範圍 5%RH-95%RH-5%RH
濕度增量 10% RH
RH步長 19
DVS量測之曲線圖展示於 3 中。量測自5%至95%相對濕度(RH)之0.73%重量變化。亦量測約0%相對濕度(RH)至約75%相對濕度之約0.5%的重量變化。在DVS量測之前及之後未觀測到XRPD之變化(資料未展示)。
使用配備有Everhart Thornley (ET)偵測器之FEI Quanta 200掃描電子顯微鏡在放大倍數下觀測所採集晶體。分別使用xTm (v. 2.01)及XT Docu (v. 3.2)軟體來收集且分析影像。使用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可追溯標準來驗證放大倍數。藉由將少量樣品置放於支撐於鋁底座上之碳黏附突出部上來製備用於分析之樣品。接著使用Cressington 108自動濺鍍塗佈機在約20 mA及0.13 mbar (Ar)下用Au/Pd濺鍍塗佈樣品兩次(在不同定向上),持續75秒。晶體之代表性影像展示於 4 中。當在放大倍數下觀測時,晶體為稜形或他形的,大小範圍為約1至73 μm。
使用偏光顯微術(配備有Spot Insight彩色攝影機之Leica DM LP顯微鏡)在放大倍數下觀測所採集晶體。不同的物鏡與交叉偏光及一階紅色補償器一起使用以觀察樣品。將樣品置放於玻璃載玻片上,將#1.5蓋玻片置放於樣品上方,且添加一滴礦物油。使用Spot Advanced軟體(v. 4.5.9)在環境溫度下採集影像。將微米尺(micrometer bar)插入至影像上作為大小參考。晶體之代表性影像展示於 5 中。當在放大倍數下觀測時,晶體為針狀、葉片形及他形的,大小範圍為約2.5至83 µm。
藉由在40℃及75%相對濕度下儲存晶體45天來測試所採集晶體之穩定性。如由HPLC、LCMS及NMR分析所展示,此等條件不會導致任何明顯的分解(資料未展示)。如由HPLC、LCMS及NMR分析所展示,在真空烘箱中在55℃下加熱24 h或在75℃下加熱1週(露天)不會導致任何明顯的分解(資料現已展示)。基於在測試之前及之後所進行的XRPD,兩個樣品之物理形式保持不變(資料未展示)。實例 2 化合物 1 之苯磺酸鹽 ( 形式 II)
向配備有電磁攪拌器之250-mL圓底燒瓶中裝入(2R ,3S )-2-(4-環戊胺基)苯基)-1-(2-氟-6-甲基苯甲醯基)-N -(4-甲基-3-(三氟甲基)苯基)哌啶-3-甲醯胺(化合物1,5.18 g,8.9 mmol)及MeCN (70 mL,14 vol)。將所得混合物攪拌且加熱至70℃ (加熱板溫度)持續20 min以形成澄清溶液且接著冷卻至65℃ (加熱板溫度)。歷經3 min向此溶液中緩慢添加苯磺酸水合物(1.73 g,9.81 mmol (按單水合物計),1.1當量)於DI H2 O (1.5 mL)及MeCN (15 mL)中之溶液且用MeCN (10 mL)沖洗。將所得溶液在相同溫度下攪拌15 min且接著經由聚乙烯燒結過濾器過濾且用MeCN (10 mL)沖洗。將所得溶液在65℃ (加熱板溫度)下攪拌30 min,緩慢冷卻至室溫且攪拌隔夜(18 h)。使所得溶液接種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晶體(約50 mg)且在相同溫度下攪拌2 h。藉由過濾收集固體,用MeCN (15 mL × 2)洗滌,風乾(1 h)且接著在高真空下乾燥隔夜(18 h)以得到呈灰白色晶體狀之苯磺酸N -環戊基-4-((2R ,3S )-1-(2-氟-6-甲基苯甲醯基)-3-((4-甲基-3-(三氟甲基)苯基)-胺甲醯基)哌啶-2-基)苯銨,其中回收產率為2 g (30%)。1 H NMR (400 MHz, DMSO-d 6 ) (RT ) δ 10.44 (s, 1H), 7.90-7.83 (m, 1H), 7.65-7.25 (m, 10H), 7.18-7.07 (m, 3H), 6.42-6.34 (m, 1H), 4.85-4.00 (br, 2H),  3.85-3.70 (m, 1H), 3.22-3.00 (m, 3H), 2.38-2.28 (m, 4H),  2.20-1.40 (m, 15H);  (65 ) δ 10.22 (d,J = 8.4 Hz, 1H), 7.85 (d,J = 8.4 Hz, 1H), 7.68-7.56 (m, 3H), 7.44-7.20 (m, 6H), 7.18-6.70 (m, 4H),  6.44-6.35 (m, 1H), 6.20-5.20 (br, 2H), 3.72-3.65 (m, 1H), 3.25-2.98 (m, 3H), 2.40-2.28 (m, 4H),  2.22-1.40 (m, 15H)。MS:C33 H36 F4 N3 O2 [M + H]+ 之(ES)m/z 計算值為582.3,實驗值為582.2。XRPD之曲線圖展示於 6 中,且下 3 概述XRPD曲線圖中所觀測到之顯著峰。HPLC:>99%。元素分析與C39 H41 F4 N3 O5 S之化學式一致,KF:0.42%。 表3: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形式I)中之顯著峰
顯著峰2-θ (度)
3.62 15.12
7.12 15.48
9.48 16.22
10.74 16.66
11.32 17.92
12.30 18.74
12.80 18.88
13.84 21.72
14.10   
如實例1中所描述來進行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DSC分析測定熔點(起始)為約180.5℃ (DSC)。DSC曲線圖亦展現在約187.2℃下之吸熱峰。DSC熱分析圖之曲線圖展示於 7 (下部跡線)中。
如實例1中所描述來進行TGA。TGA分析測定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形式II在加熱至約189.5℃時展現約0.095%重量損失。TGA熱分析圖之曲線圖展示於 7 (上部跡線)中。實例 3 化合物 1 之甲苯磺酸鹽 ( 形式 I)
Figure 02_image039
向配備有頂置式攪拌器之5-L三頸燒瓶中裝入(2R ,3S )-2-(4-(環戊胺基)苯基)-1-(2-氟-6-甲基苯甲醯基)-N -(4-甲基-3-(三氟甲基)苯基)哌啶-3-甲醯胺(化合物1,261.2 g,449.1 mmol)及MeCN (2 L,8 vol)。將所得混合物攪拌且加熱至75℃ (內部溫度)持續20 min以形成澄清溶液。將溶液冷卻至65℃ (內部溫度),且歷經20 min緩慢添加對甲苯磺酸水合物(藉由KF分析校正之1.25份水合物,89.1 g,458 mmol,1.02當量)於去離子H2 O (45 mL,0.5 vol)中之溶液且用MeCN (45 mL × 2)沖洗(保持內部溫度在60℃至65℃之間)。將所得溶液在相同溫度下攪拌15 min且接著經由聚乙烯燒結過濾器過濾且用MeCN (200 mL)沖洗。將濾液冷卻至45℃且接種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晶體(約100 mg)且在相同溫度下攪拌1 h。使所得混合物緩慢冷卻至室溫且攪拌隔夜(18 h)。藉由過濾收集固體,用MeCN (250 mL × 2)洗滌,風乾(1 h)且接著在50℃下在真空下於烘箱中乾燥隔夜(24 h)以得到呈灰白色晶體狀之4-甲基苯磺酸N -環戊基-4-((2R ,3S )-1-(2-氟-6-甲基苯甲醯基)-3-((4-甲基-3-(三氟甲基)苯基)-胺甲醯基)哌啶-2-基)苯銨,其中回收產率為297.3 g (87%)。1 H NMR (400 MHz, DMSO-d 6 ) (RT ) δ 10.45 (s, 1H), 7.89-7.85 (m, 1H), 7.65-7.53 (m, 1H), 7.53-7.41 (m, 4H), 7.38-7.27 (m, 2H), 7.20-7.00 (m, 5H), 6.42-6.36 (m, 1H), 5.10-4.35 (br, 2H), 3.85-3.70 (m, 1H), 3.20-3.01 (m, 3H), 2.40-2.30 (m, 4H),  2.27 (s, 3H), 2.20-1.40 (m, 15H); (65 ) δ 10.23 (d,J = 8.4 Hz, 1H), 7.85 (dd,J = 8.8, 2.0 Hz, 1H), 7.68-7.56 (m, 1H), 7.49 (J = 8.0 Hz, 2H),  7.44-6.89 (m, 11H), 6.43-6.37 (m, 1H), 3.81-3.73 (m, 1H), 3.26-2.99 (m, 3H), 2.40-2.30 (m, 5H), 2.28 (s, 3H), 1.98-1.40 (m, 14H)。MS:C33 H36 F4 N3 O2 [M + H]+ 之(ES)m/z 計算值為582.3,實驗值為582.2。XRPD之曲線圖展示於 8 中,且下 4 概述XRPD曲線圖中所觀測到之顯著峰。HPLC (非對掌性分析及對掌性):>99%。元素分析與C40 H43 F4 N3 O5 S之化學式一致,KF:0.85%。 表4: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中之顯著峰
顯著峰2-θ (度)
6.60 18.34
7.58 18.75
9.28 19.68
9.62 21.00
10.36 21.56
10.76 22.08
11.00 23.54
13.12 23.79
14.38 25.06
15.32 26.35
15.98 27.82
16.54 28.60
17.92   
如實例1中所描述來進行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DSC分析測定熔點(起始)為約206.2℃ (DSC)。DSC曲線圖亦展現在約209.8℃下之吸熱峰。DSC熱分析圖之曲線圖展示於 9 (下部跡線)中。
如實例1中所描述來進行TGA。TGA分析測定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在加熱至約204.2℃時展現約0.19%重量損失。TGA熱分析圖之曲線圖展示於 9 (上部跡線)中。
如實例1中所描述,使用動態蒸氣吸附(DVS)來量測所採集晶體之吸濕性及物理穩定性。DVS量測之曲線圖展示於 10 中。量測自5%至95%相對濕度(RH)之0.83%重量變化。亦量測約0%相對濕度(RH)至約75%相對濕度之約0.58%的重量變化。在DVS量測之前及之後未觀測到XRPD之變化(資料未展示)。
如實例1中所描述,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來觀測所採集晶體。晶體之代表性影像展示於 11 中。當在放大倍數下觀測時,晶體為葉片形、桿狀或等徑的,大小範圍為約1至500 μm。
如實例1中所描述,使用偏光顯微術(PLM)來觀測所採集晶體。晶體之代表性影像展示於 12 中。當在放大倍數下觀測時,晶體為針狀、葉片形及他形的,大小範圍為約2.5至440 µm。
藉由在40℃及75%相對濕度下儲存晶體45天來測試所採集晶體之穩定性。如由HPLC、LCMS及NMR分析所展示,此等條件不會導致任何明顯的分解(資料未展示)。如由HPLC、LCMS及NMR分析所展示,在真空烘箱中在55℃下加熱24 h或在75℃下加熱1週(露天)不會導致任何明顯的分解(資料現已展示)。基於在測試之前及之後所進行的XRPD,兩個樣品之物理形式保持不變(資料未展示)。實例 4 化合物 1 之萘二磺酸鹽 ( 形式 I)
Figure 02_image041
向配備有頂置式攪拌器之5-L三頸燒瓶中裝入(2R ,3S )-2-(4-(環戊胺基)苯基)-1-(2-氟-6-甲基苯甲醯基)-N -(4-甲基-3-(三氟甲基)苯基)哌啶-3-甲醯胺(化合物1,261.2 g,450 mmol)及MeCN (2 L,約8 vol)。將所得混合物攪拌且加熱至75℃ (內部溫度)持續20 min以形成澄清溶液,冷卻至70℃ (內部溫度)且經由聚乙烯燒結過濾器過濾且用MeCN (200 mL)沖洗。歷經25 min向此溶液中緩慢添加萘-1,5-二磺酸水合物(89.2 g,247.5 mmol (按4份水合物計(KF)),0.6當量)於DI H2 O (90 mL,1 vol)及MeCN (270 mL)中之預過濾溶液(在添加2/3之酸之後,反應混合物變得混濁,在此時接種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晶體(約100 mg))且用3% H2 O/MeCN (50 mL)沖洗(內部溫度下降至65℃)。將所得混合物在70℃下攪拌40 min且所形成之大塊固體利用窺鏡(specula)進行人工分解。使所得混合物緩慢冷卻至室溫且攪拌3 h。藉由過濾收集固體,用3% H2 O/MeCN (250 mL × 2)、MeCN (250 mL × 2)洗滌,風乾(1 h)且接著在50℃下在真空下於烘箱中乾燥隔夜(30 h)以得到呈灰白色晶體狀之萘-1,5-二磺酸N -環戊基-4-((2R ,3S )-1-(2-氟-6-甲基苯甲醯基)-3-((4-甲基-3-(三氟甲基)苯基)-胺甲醯基)哌啶-2-基)苯銨,其中回收產率為299.4 g (91%)。1 H NMR (400 MHz, DMSO-d 6 ) (RT ) δ 10.44 (s, 1H), 8.83 (d,J = 8.8 Hz 1H), 7.95-7.80 (m, 2H), 7.65-7.28 (m, 6H), 7.19-7.00 (m, 3H), 6.43-6.34 (m, 1H), 4.55-3.95 (br, 2H), 3.85-3.68 (m, 1H), 3.25-2.99 (m, 3H), 2.38-2.00 (m, 5H), 1.90-1.40 (m, 14H);  (65 ) δ 10.21 (d,J = 8.8 Hz, 1H), 8.90 (d,J = 8.4 Hz, 1H), 7.93 (d,J = 6.8 Hz, 1H),  7.89-7.82 (m, 1H), 7.68-7.58 (m, 1H),  7.46-7.20 (m, 5H), 7.16-6.70 (m, 4H), 6.44-6.35 (m, 1H), 5.80-5.20 (br, 1H), 3.80-3.64 (m, 1H), 3.22-2.98 (m, 3H), 2.40-2.00 (m, 6H), 1.96-1.40 (m, 13H)。MS:C33 H36 F4 N3 O2 [M + H]+ 之(ES)m/z 計算值為582.3,實驗值為582.2。XRPD之曲線圖展示於 13 中,且下 5 概述XRPD曲線圖中所觀測到之顯著峰。HPLC:>99%。元素分析與C38 H39 F4 N3 O5 S之化學式一致;KF:1.63%。 表5: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中之顯著峰
顯著峰2-θ (度)
5.86 18.04
6.94 18.58
9.58 19.24
10.58 19.95
11.18 20.46
11.54 20.76
12.40 21.14
12.84 22.30
13.68 23.36
14.06 23.72
14.66 24.30
14.98 25.14
15.24 25.58
15.72 26.33
15.98 27.14
16.25 28.14
17.32 28.74
17.68 29.28
如實例1中所描述來進行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DSC分析測定吸熱峰之起始及峰值熔化溫度分別為222.7℃及232.8℃。DSC熱分析圖之曲線圖展示於 14 (下部跡線)中。
如實例1中所描述來進行TGA。TGA分析測定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在加熱至約233.1℃時展現約2.0%重量損失。TGA熱分析圖之曲線圖展示於 14 (上部跡線)中。
如實例1中所描述,使用動態蒸氣吸附(DVS)來量測所採集晶體之吸濕性及物理穩定性。DVS量測之曲線圖展示於 15 中。量測自5%至95%相對濕度(RH)之1.42%重量變化。亦量測約0%相對濕度(RH)至約55%相對濕度之約0.6%的重量變化。在DVS量測之前及之後未觀測到XRPD之變化(資料未展示)。
如實例1中所描述,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來觀測所採集晶體。晶體之代表性影像展示於 16 中。當在放大倍數下觀測時,晶體為葉片形、桿狀及等徑的,大小範圍為約1至150 μm。
如實例1中所描述,使用偏光顯微術(PLM)來觀測所採集晶體。晶體之代表性影像展示於 17 中。 當在放大倍數下觀測時,晶體為圓形、葉片形或他形的,大小範圍為約1.3至75 μm。
藉由在40℃及75%相對濕度下儲存晶體45天來測試所採集晶體之穩定性。如由HPLC、LCMS及NMR分析所展示,此等條件不會導致任何明顯的分解(資料未展示)。如由HPLC、LCMS及NMR分析所展示,在真空烘箱中在55℃下加熱24 h或在75℃下加熱1週(露天)不會導致任何明顯的分解(資料現已展示)。基於在測試之前及之後所進行的XRPD,兩個樣品之物理形式保持不變(資料未展示)。實例 5 :化合物 1 之萘磺酸鹽 ( 形式 I)
Figure 02_image043
向配備有頂置式攪拌器之5-L三頸燒瓶中裝入(2R ,3S )-2-(4-(環戊胺基)苯基)-1-(2-氟-6-甲基苯甲醯基)-N -(4-甲基-3-(三氟甲基)苯基)哌啶-3-甲醯胺(化合物1,263.3 g,452.7 mmol)及MeCN (2 L,8 vol)。將所得混合物攪拌且加熱至75℃ (內部溫度)持續15 min以形成澄清溶液,經由聚乙烯燒結過濾器過濾且用MeCN (200 mL)沖洗。在70℃ (內部溫度)下,歷經25 min向此溶液中緩慢添加2-萘磺酸水合物(108 g,466.2 mmol (按1.3份水合物計,KF),1.03當量)於去離子H2 O (54 mL,0.5 vol)及MeCN (300 mL)中之預過濾溶液且用MeCN (100 mL)沖洗(內部溫度下降至64℃)。將所得溶液在65℃下攪拌40 min。使所得混合物緩慢冷卻至室溫且在3 h內攪拌。藉由過濾收集固體,用MeCN (250 mL × 2)洗滌,風乾(1 h)且接著在50℃下在真空下於烘箱中乾燥隔夜(24 h)以得到呈灰白色晶體狀之萘-2-磺酸N -環戊基-4-((2R ,3S )-1-(2-氟-6-甲基苯甲醯基)-3-((4-甲基-3-(三氟甲基)苯基)-胺甲醯基)哌啶-2-基)苯銨,其中回收產率為330.3 g (92%)。1 H NMR (400 MHz, DMSO-d 6 ) (RT ) δ 10.44 (s, 1H), 8.12 (s, 1H), 8.00-7.80 (m, 4H), 7.70-7.28 (m, 8H), 7.19-7.00 (m, 3H), 6.43-6.34 (m, 1H), 4.80-4.10 (br, 2H), 3.70-3.68 (m, 1H), 3.40-2.99 (m, 3H), 2.38-2.00 (m, 5H), 1.90-1.40 (m, 14H); (65 ) δ 10.21 (d,J = 8.8 Hz, 1H), 8.13 (s, 1H), 7.99-7.78 (m, 4H), 7.75-7.20 (m, 8H), 7.18-6.64 (m, 4H), 6.42-6.36 (m, 1H), 5.80-5.20 (br, 1H), 3.25-2.98 (m, 3H), 2.40-2.00 (m, 6H), 1.96-1.40 (m, 13H)。MS:C33 H36 F4 N3 O2 [M + H]+ 之(ES)m/z 計算值為582.3,實驗值為582.2。XRPD之曲線圖展示於 18 中,且下 6 概述XRPD曲線圖中所觀測到之顯著峰。HPLC (非對掌性分析及對掌性):>99%。元素分析與C43 H43 F4 N3 O5 S之化學式一致;KF:0.79%。 表6: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中之顯著峰
顯著峰2-θ (度)
6.50 18.52
7.68 19.42
9.28 19.90
10.44 20.84
11.10 21.28
12.62 21.92
12.92 23.00
14.18 23.56
14.46 23.90
15.40 24.78
15.50 25.30
16.11 27.40
17.84 28.40
如實例1中所描述來進行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DSC分析測定熔點(起始)為約211.7℃ (DSC)。DSC曲線圖亦展現在約218.3℃下之吸熱峰。DSC熱分析圖之曲線圖展示於 19 (下部跡線)中。
如實例1中所描述來進行TGA。TGA分析測定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在加熱至約217.0℃時展現約0.49%重量損失。TGA熱分析圖之曲線圖展示於 19 (上部跡線)中。
如實例1中所描述,使用動態蒸氣吸附(DVS)來量測所採集晶體之吸濕性及物理穩定性。DVS量測之曲線圖展示於 20 中。量測自5%至95%相對濕度(RH)之0.65%重量變化。亦量測約0%相對濕度(RH)至約55%相對濕度之約0.2%的重量變化。在DVS量測之前及之後未觀測到XRPD之變化(資料未展示)。
如實例1中所描述,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來觀測所採集晶體。晶體之代表性影像展示於 21 中。當在放大倍數下觀測時,晶體為葉片形、桿狀及等徑的,大小範圍為約1至150 µm。
如實例1中所描述,使用偏光顯微術(PLM)來觀測所採集晶體。晶體之代表性影像展示於 22 中。當在放大倍數下觀測時,晶體為葉片形,大小範圍為約5至470 µm。
藉由在40℃及75%相對濕度下儲存晶體45天來測試所採集晶體之穩定性。如由HPLC、LCMS及NMR分析所展示,此等條件不會導致任何明顯的分解(資料未展示)。如由HPLC、LCMS及NMR分析所展示,在真空烘箱中在55℃下加熱24 h或在75℃下加熱1週(露天)不會導致任何明顯的分解(資料現已展示)。基於在測試之前及之後所進行的XRPD,兩個樣品之物理形式保持不變(資料未展示)。實例 6 化合物 1 之樟腦磺酸鹽 ( 形式 I)
Figure 02_image045
向配備有電磁攪拌器之1-L圓底燒瓶中裝入(2R ,3S )-2-(4-環戊胺基)苯基)-1-(2-氟-6-甲基苯甲醯基)-N -(4-甲基-3-(三氟甲基)苯基)哌啶-3-甲醯胺(化合物1,54.5 g,94 mmol)及MeCN (400 mL,8 vol)。將所得混合物攪拌且加熱至75℃ (內部溫度)持續30 min以形成澄清溶液,冷卻至65℃ (內部溫度)且經由聚乙烯燒結過濾器過濾且用MeCN (50 mL)沖洗。歷經5 min向此溶液中緩慢添加 (1S )-(+)-10-樟腦磺酸(22.9 g,98.06 mmol,1.05當量)於去離子H2 O (11.5 mL,0.5 vol)及MeCN (46 mL)中之預過濾溶液且用MeCN (23 mL)沖洗(內部溫度下降至60℃)。將所得溶液冷卻至55℃,接種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晶體(約50 mg)且在相同溫度下攪拌1 h。使所得混合物緩慢冷卻至室溫且攪拌3 h。藉由過濾收集固體,用2% H2 O/MeCN (50 mL × 2)、MeCN (50 mL × 2)洗滌,風乾(1 h)且接著在50℃下在真空下於烘箱中乾燥隔夜(24 h)以得到呈灰白色晶體狀之(1S )-(+)-10-樟腦磺酸N -環戊基-4-((2R ,3S )-1-(2-氟-6-甲基苯甲醯基)-3-((4-甲基-3-(三氟甲基)苯基)-胺甲醯基)哌啶-2-基)苯銨,其中回收產率為69 g (90%)。1 H NMR (400 MHz, DMSO-d 6 ) (RT ) δ 10.45 (s, 1H), 7.90 - 7.82 (m, 1H), 7.65 - 7.48 (m, 3H), 7.38 - 7.07 (m, 6H),  6.42-6.34 (m, 1H), 5.90-5.20 (br, 1H),  3.85-3.70 (m, 1H), 3.22-3.00 (m, 3H), 2.85 (d,J = 14.7 Hz, 1H), 2.71 - 2.58 (m, 1H), 2.40 - 1.98 (m, 8H), 1.94 - 1.40 (m, 17H), 1.31 - 1.18 (m, 2H), 1.02 (s, 3H), 0.71 (s, 3H);  (65 ) δ 10.22 (d,J = 8.4 Hz, 1H), 7.89-7.81 (m, 1H), 7.68-7.56 (m, 1H), 7.46-7.25 (m, 4H), 7.18-6.80 (m, 5H),   6.42-6.34 (m, 1H), 3.81 - 3.72 (m, 1H), 3.26 - 2.99 (m, 3H), 2.90 (d,J = 14.7 Hz, 1H), 2.75 - 2.62 (m, 1H), 2.48 - 2.00 (m, 8H), 1.94 - 1.40 (m, 17H), 1.35 - 1.20 (m, 2H), 1.06 (s, 3H), 0.75 (s, 3H)。MS:C33 H36 F4 N3 O2 [M + H]+ 之(ES)m/z 計算值為582.3,實驗值為582.2。XRPD:XRPD之曲線圖展示於 23 中,且下 7 概述XRPD曲線圖中所觀測到之顯著峰。HPLC:>99%。元素分析與C43 H51 F4 N3 O6 S之化學式一致,KF:1.09%。 表7: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中之顯著峰
顯著峰2-θ (度)
6.26 17.66
7.40 18.45
7.92 19.47
8.52 19.74
10.08 20.13
12.24 20.51
13.08 20.73
13.32 21.36
13.66 22.36
14.14 22.98
14.20 23.26
14.96 23.76
15.26 24.55
15.79 24.90
16.10 25.32
17.00 26.52
17.20   
如實例1中所描述來進行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DSC分析測定熔點(起始)為約202.8℃ (DSC)。DSC曲線圖亦展現在約209.8℃下之吸熱峰。DSC熱分析圖之曲線圖展示於 24 (下部跡線)中。
如實例1中所描述來進行TGA。TGA分析測定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在加熱至約205.0℃時展現約0.23%重量損失。TGA熱分析圖之曲線圖展示於 24 (上部跡線)中。
如實例1中所描述,使用動態蒸氣吸附(DVS)來量測所採集晶體之吸濕性及物理穩定性。DVS量測之曲線圖展示於 25 中。量測自5%至95%相對濕度(RH)之0.96%重量變化。亦量測約0%相對濕度(RH)至約65%相對濕度之約0.35%的重量變化。在DVS量測之前及之後未觀測到XRPD之變化(資料未展示)。
如實例1中所描述,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來觀測所採集晶體。晶體之代表性影像展示於 26 中。當在放大倍數下觀測時,晶體為鈍端葉片形及桿狀的,大小範圍為約<1至77 µm。
如實例1中所描述,使用偏光顯微術(PLM)來觀測所採集晶體。晶體之代表性影像展示於 27 中。當在放大倍數下觀測時,晶體為軟性黏聚物、圓形、葉片形及他形的,大小範圍為約2.5至84 µm。
藉由在40℃及75%相對濕度下儲存晶體45天來測試所採集晶體之穩定性。如由HPLC、LCMS及NMR分析所展示,此等條件不會導致任何明顯的分解(資料未展示)。如由HPLC、LCMS及NMR分析所展示,在真空烘箱中在55℃下加熱24 h或在75℃下加熱1週(露天)不會導致任何明顯的分解(資料現已展示)。基於在測試之前及之後所進行的XRPD,兩個樣品之物理形式保持不變(資料未展示)。實例 7 化合物 1 之乙二磺酸鹽 ( 形式 I)
Figure 02_image047
向配備有電磁攪拌器之200 mL圓底燒瓶中裝入(2R ,3S )-2-(4-(環戊胺基)苯基)-1-(2-氟-6-甲基苯甲醯基)-N -(4-甲基-3-(三氟甲基)苯基)哌啶-3-甲醯胺(CCX168批次號D-15-012,10 g,17.2 mmol)及MeCN (120 mL,12 vol)。將所得混合物攪拌且加熱至65℃ (內部溫度)持續30 min以形成澄清溶液。向此溶液中逐份緩慢添加1,2-乙二磺酸二水合物(1.97 g,8.6 mmol,0.5當量)。將所得溶液在相同溫度下攪拌30 min且接著冷卻至室溫。將混合物在真空中濃縮至乾燥且接著置放於高真空下隔夜。
向經乾燥固體中添加EtOH (100 mL,10 V)。將混合物在80℃ (內部溫度)下加熱1 h。使溶液緩慢冷卻至室溫且攪拌隔夜。藉由過濾收集固體,用EtOH (20 mL × 2)洗滌且接著在高真空下乾燥隔夜以得到呈灰白色晶體狀之乙烷-1,2-二磺酸N -環戊基-4-((2R ,3S )-1-(2-氟-6-甲基苯甲醯基)-3-((4-甲基-3-(三氟甲基)苯基)胺甲醯基)哌啶-2-基)苯銨,其中回收產率為8.94 g (77%)。1 H NMR (400 MHz, DMSO-d 6 )  δ 10.45 (s, 1H), 7.85 (dd,J = 10.8, 2.2 Hz, 1H), 7.68-7.47 (m, 3H), 7.39-7.22 (m, 4H), 7.20-7.00 (m, 2H), 6.41 (dd,J = 11.3, 6.2 Hz, 1H), 3.81 (m,J = 6.6 Hz, 1H), 3.23-3.02 (m, 3H), 2.69 (s, 2H), 2.33 (m, 5H), 2.22-2.00 (m, 1H), 1.87 (s, 3H), 1.85-1.72 (m, 3H), 1.72-1.63 (m, 2H), 1.62-1.45 (m, 5H)。MS:C33 H36 F4 N3 O2 [M + H]+ 之(ES)m/z 計算值為582.3,實驗值為582.2。XRPD之曲線圖展示顯示於 28 中,且下 8 概述XRPD曲線圖中所觀測到之顯著峰。HPLC:>99%。元素分析與C68 H76 F8 N6 O10 S2 之化學式一致,KF:1.13%。 表8:化合物1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中之顯著峰
顯著峰2-θ (度)
3.42 20.10
5.18 20.38
5.60 20.82
7.28 21.20
10.21 21.38
10.70 22.02
11.06 22.67
11.22 22.88
12.84 23.40
13.04 23.69
13.51 24.80
13.78 24.51
14.54 25.04
15.27 25.47
15.56 25.68
15.90 26.30
16.55 27.08
17.33 27.49
17.80 27.99
18.12 28.14
18.46 28.70
19.08 28.88
19.66 29.16
如實例1中所描述來進行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DSC分析測定熔點(起始)為約205.2℃ (DSC)。DSC曲線圖亦展現在約213.3℃下之吸熱峰。DSC熱分析圖之曲線圖展示於 29 中。實例 8 使用化合物 1 之鹽形式之水性懸浮液調配物
進行活體內大鼠PK研究以比較水性液體懸浮液調配物中之化合物1之游離鹼結晶形式與化合物1之各種鹽形式的PK特徵及生物可用性,該調配物含有0.5%w/v羥丙基纖維素(Klucel GF級)及0.5%w/v泊洛沙姆F-68 (BASF Kolliphor P188)。以5 mL/kg劑量體積向各動物經口投與10 mg/kg化合物1 (劑量濃度為2 mg/mL)。 9 概述所量測之PK參數。此等調配物之PK特徵展示於 30 中。 9 比較活體內大鼠 PK 暴露
API 批號 結晶游離鹼 苯磺酸鹽(形式I) 甲苯磺酸鹽(形式I) 萘磺酸鹽(形式I) 萘二磺酸鹽(形式I) 樟腦磺酸鹽(形式I) 乙二磺酸鹽(形式I)
Cmax [ng/mL] 129 493 591 778 718 738 435
AUCinf [ng•hr/mL] 996 2603 4149 5057 3478 3922 3197
AUC0-t [ng•hr/mL] 983 2508 4045 4876 3417 3870 2839
實例 9 使用化合物 1 之鹽形式之水性懸浮液調配物
進行活體內大鼠PK研究以比較水性液體懸浮液調配物中之化合物1之游離鹼結晶形式與化合物1之各種鹽形式的PK特徵及生物可用性,該調配物含有1% HPMC。以5 mL/kg劑量體積向各動物經口投與10 mg/kg化合物1 (劑量濃度為2 mg/mL)。 10 概述所量測之PK參數。此等調配物之PK特徵展示於 31 中。 10 比較活體內大鼠 PK 暴露
API 批號 結晶游離鹼 結晶苯磺酸鹽 結晶甲苯磺酸鹽 結晶萘磺酸鹽 結晶萘二磺酸鹽 結晶樟腦磺酸鹽 結晶乙二磺酸鹽
Cmax [ng/mL] 168 390 649 601 753 553 525
AUCinf [ng•hr/mL] 1377 2222 3369 4589 7743 3005 2162
AUC0-t [ng•hr/mL] 1361 2168 3309 4277 5856 2877 2126
儘管出於清楚理解之目的已藉助於說明及實例相當詳細地描述前述發明,但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可在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實踐某些改變及修改。另外,本文所提供之各參考文獻係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其併入程度如同各參考文獻單獨以引用的方式併入之程度一般。當本申請案與本文所提供之參考文獻之間存在衝突時,應以本申請案為準。
1 展示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形式I之X射線粉末繞射(XRPD)圖案。
2 展示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形式I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熱分析圖以及熱重分析(TGA)。
3 展示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形式I之動態蒸氣吸附(DVS)曲線圖。
4 展示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形式I之代表性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所展示之放大倍數為5,000×。
5 展示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形式I之代表性偏光顯微術(PLM)影像。所展示之放大倍數為20×。
6 展示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形式II之X射線粉末繞射(XRPD)圖案。
7 展示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形式II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熱分析圖以及熱重分析(TGA)。
8 展示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X射線粉末繞射(XRPD)圖案。
9 展示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熱分析圖以及熱重分析(TGA)。
10 展示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動態蒸氣吸附(DVS)曲線圖。
11 展示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代表性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所展示之放大倍數為1,000×。
12 展示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之代表性偏光顯微術(PLM)影像。所展示之放大倍數為10×。
13 展示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X射線粉末繞射(XRPD)圖案。
14 展示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熱分析圖以及熱重分析(TGA)。
15 展示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動態蒸氣吸附(DVS)曲線圖。
16 展示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代表性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所展示之放大倍數為2,500×。
17 展示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之代表性偏光顯微術(PLM)影像。所展示之放大倍數為20×。
18 展示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X射線粉末繞射(XRPD)圖案。
19 展示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熱分析圖以及熱重分析(TGA)。
20 展示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動態蒸氣吸附(DVS)曲線圖。
21 展示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代表性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所展示之放大倍數為5,000×。
22 展示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形式I之代表性偏光顯微術(PLM)影像。所展示之放大倍數為10×。
23 展示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X射線粉末繞射(XRPD)圖案。
24 展示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熱分析圖以及熱重分析(TGA)。
25 展示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動態蒸氣吸附(DVS)曲線圖。
26 展示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代表性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所展示之放大倍數為5,000×。
27 展示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之代表性偏光顯微術(PLM)影像。所展示之放大倍數為10×。
28 展示化合物1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之X射線粉末繞射(XRPD)圖案。
29 展示化合物1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DSC)熱分析圖。
30 顯示給予含有化合物1之結晶形式(虛線)之液體懸浮液調配物及相同量之含有各種化合物1之鹽形式之液體懸浮液調配物的大鼠隨時間推移的血漿濃度曲線圖。萘磺酸鹽(實心圓);樟腦磺酸鹽(空心三角形);萘二磺酸鹽(空心正方形);甲苯磺酸鹽(實心菱形)、苯磺酸鹽(實心正方形);乙二磺酸鹽(空心圓)。在實例8中提供其他調配物細節。
31 顯示給予含有化合物1之結晶形式(虛線)之液體懸浮液調配物及相同量之含有各種化合物1之鹽形式之液體懸浮液調配物的大鼠隨時間推移的血漿濃度曲線圖。萘磺酸鹽(實心圓);樟腦磺酸鹽(空心三角形);萘二磺酸鹽(空心正方形);甲苯磺酸鹽(實心菱形)、苯磺酸鹽(實心正方形);乙二磺酸鹽(空心圓)。在實例9中提供其他調配物細節。
Figure 109138822-A0101-11-0002-3

Claims (138)

  1. 一種化合物1之苯磺酸鹽
    Figure 03_image049
    (化合物1)。
  2. 如請求項1 之苯磺酸鹽,其呈實質上不含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之單晶形式。
  3. 如請求項2 之苯磺酸鹽,其中該單晶形式為苯磺酸鹽形式I。
  4. 如請求項3 之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X射線粉末繞射(XRPD)圖案包含在10.9、13.3、16.2、17.6及21.8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
  5. 如請求項4 之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XRPD峰在6.6、7.6、14.5、16.2及28.2度2θ (± 0.2度2θ)處。
  6. 如請求項4 之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實質上與 1 一致
  7. 如請求項46 中任一項之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包含在約207.2℃下之吸熱峰。
  8. 如請求項46 中任一項之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起始熔點為約200.6℃,如由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所測定。
  9. 如請求項46 中任一項之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該DSC熱分析圖實質上與 2 一致。
  10. 如請求項49 中任一項之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在加熱至約202.9℃時之重量損失為約0.14%,如藉由熱重分析(TGA)所量測。
  11. 如請求項49 中任一項之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熱重分析(TGA)熱分析圖實質上與 2 一致。
  12. 如請求項411 中任一項之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在25℃下經受約0%相對濕度(RH)至約7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循環之後之重量增加為約0.5%。
  13. 如請求項411 中任一項之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在25℃下經受約5%相對濕度(RH)至約9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循環之後之重量增加為約0.73%。
  14. 如請求項411 中任一項之苯磺酸鹽形式I,其具有實質上如 3 中所展示之動態蒸氣吸附圖譜。
  15. 如請求項414 中任一項之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主要具有稜形或他形粒子。
  16. 如請求項15 之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粒子大小為約1 µm至73 μm,如由掃描電子顯微術(SEM)所測定。
  17. 如請求項414 中任一項之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實質上與 4 一致。
  18. 如請求項417 中任一項之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粒子大小範圍為約2.5至83 µm,如由偏光顯微鏡(PLM)所測定。
  19. 如請求項417 中任一項之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偏光顯微鏡(PLM)圖譜實質上如 5 中所展示。
  20. 如請求項2 之苯磺酸鹽,其中該單晶形式為苯磺酸鹽形式II。
  21. 如請求項20 之苯磺酸鹽形式II,其中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包含在3.6、7.1、12.3、12.8及16.7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
  22. 如請求項21 之苯磺酸鹽形式II,其中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實質上與 6 一致。
  23. 如請求項2122 中任一項之苯磺酸鹽形式II,其中進一步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包含在約187.2℃下之吸熱峰。
  24. 如請求項2122 中任一項之苯磺酸鹽形式II,其中進一步起始熔點為約180.5℃,如由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所測定。
  25. 如請求項2122 中任一項之苯磺酸鹽形式II,其中該DSC熱分析圖實質上與 7 一致。
  26. 如請求項2125 中任一項之苯磺酸鹽形式II,其中進一步在加熱至約189.5℃時之重量損失為約0.095%,如藉由熱重分析(TGA)所量測。
  27. 如請求項2125 中任一項之苯磺酸鹽形式II,其中進一步熱重分析(TGA)熱分析圖實質上與 7 一致。
  28. 一種化合物1之甲苯磺酸鹽
    Figure 03_image051
    (化合物1)。
  29. 如請求項28 之甲苯磺酸鹽,其呈實質上不含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之單晶形式。
  30. 如請求項29 之甲苯磺酸鹽,其中該單晶形式為甲苯磺酸鹽形式I。
  31. 如請求項30 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X射線粉末繞射(XRPD)圖案包含在7.6、10.8、13.1、16.5、19.7、21.6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
  32. 如請求項31 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XRPD峰在6.6、15.3、16.0及27.8度2θ (± 0.2度2θ)處。
  33. 如請求項30 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實質上與 8 一致。
  34. 如請求項3033 中任一項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包含在約209.8℃下之吸熱峰。
  35. 如請求項3033 中任一項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起始熔點為約206.2℃,如由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所測定。
  36. 如請求項3033 中任一項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該DSC熱分析圖實質上與 9 一致。
  37. 如請求項3036 中任一項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在加熱至約204.2℃時之重量損失為約0.19%,如藉由熱重分析(TGA)所量測。
  38. 如請求項3036 中任一項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熱重分析(TGA)熱分析圖實質上與 9 一致。
  39. 如請求項3038 中任一項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在25℃下經受約0%相對濕度(RH)至約7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循環之後之重量增加為約0.58%。
  40. 如請求項3038 中任一項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在25℃下經受約5%相對濕度(RH)至約9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循環之後之重量增加為約0.83%。
  41. 如請求項3038 中任一項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其具有實質上如 10 中所展示之動態蒸氣吸附圖譜。
  42. 如請求項3041 中任一項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主要具有葉片形、桿狀或等徑粒子。
  43. 如請求項42 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粒子大小為約1 µm至500 μm,如由掃描電子顯微術(SEM)所測定。
  44. 如請求項3041 中任一項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實質上與 11 一致。
  45. 如請求項3041 中任一項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粒子大小範圍為約2.5至440 µm,如由偏光顯微鏡(PLM)所測定。
  46. 如請求項3041 中任一項之甲苯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偏光顯微鏡(PLM)圖譜實質上如 12 中所展示。
  47. 一種化合物1之萘二磺酸鹽
    Figure 03_image053
    (化合物1)。
  48. 如請求項47 之萘二磺酸鹽,其呈實質上不含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之單晶形式。
  49. 如請求項48 之萘二磺酸鹽,其中該單晶形式為萘二磺酸鹽形式I。
  50. 如請求項49 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X射線粉末繞射(XRPD)圖案包含在6.5、7.0、12.4、14.7、15.2及18.0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
  51. 如請求項50 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XRPD峰在9.6、11.2、18.6及20.4度2θ (± 0.2度2θ)處。
  52. 如請求項49 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實質上與 13 一致。
  53. 如請求項5052 中任一項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包含在約232.8℃下之吸熱峰。
  54. 如請求項5052 中任一項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起始熔點為約222.7℃,如由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所測定。
  55. 如請求項5052 中任一項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該DSC熱分析圖實質上與 14 一致。
  56. 如請求項5055 中任一項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在加熱至約233.1℃時之重量損失為約2.0%,如藉由熱重分析(TGA)所量測。
  57. 如請求項5055 中任一項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熱重分析(TGA)熱分析圖實質上與 14 一致。
  58. 如請求項5057 中任一項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在25℃下經受約0%相對濕度(RH)至約5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循環之後之重量增加為約0.6%。
  59. 如請求項5057 中任一項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在25℃下經受約5%相對濕度(RH)至約9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循環之後之重量增加為約1.42%。
  60. 如請求項5057 中任一項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其具有實質上如 15 中所展示之動態蒸氣吸附圖譜。
  61. 如請求項5060 中任一項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主要具有葉片形、桿狀或等徑粒子。
  62. 如請求項5060 中任一項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粒子大小為約1至150 µm,如由掃描電子顯微術(SEM)所測定。
  63. 如請求項5060 中任一項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實質上與 16 一致。
  64. 如請求項5063 中任一項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粒子大小範圍為約1.3至75 µm,如由偏光顯微鏡(PLM)所測定。
  65. 如請求項5063 中任一項之萘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偏光顯微鏡(PLM)圖譜實質上如 17 中所展示。
  66. 一種化合物1之萘磺酸鹽
    Figure 03_image055
    (化合物1)。
  67. 如請求項66 之萘磺酸鹽,其呈實質上不含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之單晶形式。
  68. 如請求項67 之萘磺酸鹽,其中該單晶形式為萘磺酸鹽形式I。
  69. 如請求項68 之萘磺酸鹽形式I,其中X射線粉末繞射(XRPD)圖案包含在6.5、7.7、10.4、12.9及16.1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
  70. 如請求項69 之萘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XRPD峰在15.4、15.5、17.8及20.8度2θ (± 0.2度2θ)處。
  71. 如請求項68 之萘磺酸鹽形式I,其中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實質上與 18 一致。
  72. 如請求項6971 中任一項之萘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包含在約218.3℃下之吸熱峰。
  73. 如請求項6971 中任一項之萘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起始熔點為約211.7℃,如由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所測定。
  74. 如請求項6971 中任一項之萘磺酸鹽形式I,其中該DSC熱分析圖實質上與 19 一致。
  75. 如請求項6974 中任一項之萘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在加熱至約217.0℃時之重量損失為約0.49%,如藉由熱重分析(TGA)所量測。
  76. 如請求項6974 中任一項之萘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熱重分析(TGA)熱分析圖實質上與 19 一致。
  77. 如請求項6976 中任一項之萘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在25℃下經受約0%相對濕度(RH)至約5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循環之後之重量增加為約0.2%。
  78. 如請求項6976 中任一項之萘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在25℃下經受約5%相對濕度(RH)至約9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循環之後之重量增加為約0.65%。
  79. 如請求項6976 中任一項之萘磺酸鹽形式I,其具有實質上如 20 中所展示之動態蒸氣吸附圖譜。
  80. 如請求項6979 中任一項之萘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主要具有葉片形、桿狀及等徑粒子。
  81. 如請求項6979 中任一項之萘磺酸鹽形式I,其中粒子大小為約1至150 µm,如由掃描電子顯微術(SEM)所測定。
  82. 如請求項6979 中任一項之萘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實質上與 21 一致。
  83. 如請求項6982 中任一項之萘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粒子大小範圍為約5至470 µm,如由偏光顯微鏡(PLM)所測定。
  84. 如請求項6982 中任一項之萘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偏光顯微鏡(PLM)圖譜實質上如 22 中所展示。
  85. 一種化合物1之樟腦磺酸鹽
    Figure 03_image057
    (化合物1)。
  86. 如請求項85 之樟腦磺酸鹽,其呈實質上不含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之單晶形式。
  87. 如請求項86 之樟腦磺酸鹽,其中該單晶形式為樟腦磺酸鹽形式I。
  88. 如請求項87 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其中X射線粉末繞射(XRPD)圖案包含在6.3、7.9、10.8、12.2及16.1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
  89. 如請求項88 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XRPD峰在7.4、8.5、13.6、17.0及18.5度2θ (± 0.2度2θ)處。
  90. 如請求項87 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其中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實質上與 23 一致。
  91. 如請求項8890 中任一項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包含在約209.8℃下之吸熱峰。
  92. 如請求項8890 中任一項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起始熔點為約202.8℃,如由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所測定。
  93. 如請求項8890 中任一項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其中該DSC熱分析圖實質上與 24 一致。
  94. 如請求項8893 中任一項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在加熱至約205.0℃時之重量損失為約0.23%,如藉由熱重分析(TGA)所量測。
  95. 如請求項8893 中任一項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熱重分析(TGA)熱分析圖實質上與 24 一致。
  96. 如請求項8895 中任一項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在25℃下經受約0%相對濕度(RH)至約6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循環之後之重量增加為約0.35%。
  97. 如請求項8895 中任一項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在25℃下經受約5%相對濕度(RH)至約95% RH的動態蒸氣吸附循環之後之重量增加為約0.96%。
  98. 如請求項8895 中任一項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其具有實質上如 25 中所展示之動態蒸氣吸附圖譜。
  99. 如請求項8898 中任一項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主要具有鈍端葉片形及桿狀粒子。
  100. 如請求項8898 中任一項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其中粒子大小為約<1至77 µm,如由掃描電子顯微術(SEM)所測定。
  101. 如請求項8898 中任一項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掃描電子顯微術(SEM)影像實質上與 26 一致。
  102. 如請求項88101 中任一項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粒子大小範圍為約2.5至84 µm,如由偏光顯微鏡(PLM)所測定。
  103. 如請求項88101 中任一項之樟腦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偏光顯微鏡(PLM)圖譜實質上如 27 中所展示。
  104. 一種化合物1之乙二磺酸鹽
    Figure 03_image059
    (化合物1)。
  105. 如請求項104 之乙二磺酸鹽,其呈實質上不含其他結晶或非晶形式之單晶形式。
  106. 如請求項105 之乙二磺酸鹽,其中該單晶形式為乙二磺酸鹽形式I。
  107. 如請求項106 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X射線粉末繞射(XRPD)圖案包含在3.4、5.6、12.9、15.3、18.1及20.8度2θ (± 0.2度2θ)處之峰。
  108. 如請求項107 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XRPD峰在7.3、10.7、14.5、15.6、19.1及19.7度2θ (± 0.2度2θ)處。
  109. 如請求項106 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實質上與 28 一致。
  110. 如請求項106109 中任一項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包含在約213.3℃下之吸熱峰。
  111. 如請求項106109 中任一項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進一步起始熔點為約205.2℃,如由差示掃描熱量測定熱分析圖(DSC)所測定。
  112. 如請求項106109 中任一項之乙二磺酸鹽形式I,其中該DSC熱分析圖實質上與 29 一致。
  113.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如請求項1112 中任一項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及至少一種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114. 一種水性懸浮液,其包含如請求項1112 中任一項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及至少一種賦形劑。
  115. 如請求項114 之水性懸浮液,其中該至少一種賦形劑為至少一種懸浮劑及/或至少一種濕潤劑。
  116. 如請求項114 或請求項115 之水性懸浮液,其中該水性懸浮液進一步包含甜味劑。
  117. 一種可注射或可輸注溶液,其包含化合物1及至少一種濕潤劑或溶劑,其中該可注射或可輸注溶液係使用如請求項1112 中任一項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來製備。
  118. 如請求項117 之可注射或可輸注溶液,其經製備用於靜脈內投藥。
  119. 如請求項117 之可注射或可輸注溶液,其經製備用於肌肉內投藥。
  120. 如請求項117 之可注射或可輸注溶液,其經製備用於皮下注射。
  121. 一種用於治療罹患或易患涉及C5a受體病理性活化之疾病或病症之個體的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與有效量之如請求項1112 中任一項之化合物1之鹽形式。
  122. 如請求項121 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為發炎疾病或病症。
  123. 如請求項122 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敗血症、敗血性休克、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多發性硬化症、中風、發炎性腸病、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慢性阻塞性肺病、與燒傷相關之發炎、肺損傷、骨關節炎、異位性皮膚炎、慢性蕁麻疹、局部缺血-再灌注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多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組織移植排斥反應、癌症及移植器官之超急性排斥反應。
  124. 如請求項121 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為心血管或腦血管病症。
  125. 如請求項124 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心肌梗塞、冠狀動脈血栓、血管閉塞、手術後血管再閉塞、動脈粥樣硬化、創傷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及局部缺血性心臟病。
  126. 如請求項121 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為自體免疫病症。
  127. 如請求項126 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類風濕性關節炎、C3腎絲球病變(C3G)、化膿性汗腺炎(HS)、全身性紅斑狼瘡症、格-巴二氏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胰臟炎、狼瘡性腎炎、狼瘡性絲球體腎炎、牛皮癬、免疫球蛋白A (IgA)腎病、克羅恩氏病(Crohn's disease)、血管炎、大腸急躁症、皮肌炎、多發性硬化症、支氣管哮喘、天疱瘡、類天疱瘡、硬皮病、重症肌無力、自體免疫溶血性及血小板減少性病狀、古巴斯德氏症候群(Goodpasture's syndrome)、免疫性血管炎、組織移植排斥反應及移植器官之超急性排斥反應。
  128. 如請求項121 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為與由以下組成之群相關的病理性後遺症: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糖尿病(mellitus)、狼瘡性腎病、海曼腎炎(Heyman nephritis)、膜性腎炎、絲球體腎炎、接觸敏感性反應及由血液與人造表面接觸而引起的發炎。
  129. 如請求項121 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抗嗜中性白血球細胞質抗體相關(ANCA)血管炎、C3腎絲球病變、化膿性汗腺炎及狼瘡性腎炎。
  130. 如請求項121 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為抗嗜中性白血球細胞質抗體相關(ANCA)血管炎。
  131. 如請求項121 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為伴有多血管炎之肉芽腫病。
  132. 如請求項121 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為顯微多血管炎。
  133. 如請求項121 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為C3腎絲球病變。
  134. 如請求項121 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為化膿性汗腺炎。
  135. 如請求項121 之方法,其中該疾病或病症為狼瘡性腎炎。
  136. 如請求項121135 中任一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向該個體投與有效量之一或多種額外治療劑。
  137. 如請求項136 之方法,其中該一或多種額外治療劑為利妥昔單抗(rituximab)。
  138. 如請求項136 之方法,其中該一或多種額外治療劑為環磷醯胺。
TW109138822A 2019-11-08 2020-11-06 補體成分C5a受體之鹽形式 TW2021286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932658P 2019-11-08 2019-11-08
US62/932,658 2019-11-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8623A true TW202128623A (zh) 2021-08-01

Family

ID=75846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8822A TW202128623A (zh) 2019-11-08 2020-11-06 補體成分C5a受體之鹽形式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7541B2 (zh)
EP (1) EP4054541A4 (zh)
JP (1) JP2022553835A (zh)
KR (1) KR20220099989A (zh)
CN (1) CN114867473A (zh)
AU (1) AU2020380367A1 (zh)
BR (1) BR112022008183A2 (zh)
CA (6) CA3236249A1 (zh)
CL (1) CL2022001183A1 (zh)
IL (1) IL292371A (zh)
MX (1) MX2022005522A (zh)
TW (1) TW202128623A (zh)
WO (1) WO2021092295A1 (zh)
ZA (1) ZA2022044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554019A (ja) * 2019-11-08 2022-12-27 ケモセントリックス,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補体成分C5a受容体の遊離塩基結晶形態
CA3155542A1 (en) 2019-11-08 2021-05-14 Kwok YAU Amorphous form of a complement component c5a receptor
WO2022078269A1 (zh) * 2020-10-16 2022-04-21 苏州科睿思制药有限公司 Avacopan的晶型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37043A1 (en) 2004-09-27 2006-04-06 Acadia Pharmaceuticals Inc. Synthesis of n-(4-fluorobenzyl)-n-(1-methylpiperidin-4-yl)-n'-(4-(2-methylpropyloxy)phenylmethyl)carbamide and its tartrate salt and crystalline forms
WO2010075257A1 (en) 2008-12-22 2010-07-01 Chemocentryx, Inc. C5ar antagonists
US20110275639A1 (en) * 2008-12-22 2011-11-10 Chemocentryx, Inc. C5aR ANTAGONISTS
PL2585064T3 (pl) 2010-06-24 2017-09-29 Chemocentryx, Inc. Antagoniści C5AR
ES2926828T3 (es) * 2014-09-29 2022-10-28 Chemocentryx Inc Procesos e intermedios en la preparación de antagonistas de C5aR
KR20200109297A (ko) * 2017-10-31 2020-09-22 케모센트릭스, 인크. 소변 sCD163의 C5aR 억제제 감소
US11191756B2 (en) * 2018-06-07 2021-12-07 Chemocentryx, Inc. Dosing and effect of C5a antagonist with 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
PE20220167A1 (es) * 2019-03-11 2022-01-28 Inflarx Gmbh COMPUESTOS PIPERIDINIL BICICLICOS FUSIONADOS Y RELACIONADOS COMO MODULADORES DEL RECEPTOR C5a
JP2022554019A (ja) 2019-11-08 2022-12-27 ケモセントリックス,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補体成分C5a受容体の遊離塩基結晶形態
CA3155542A1 (en) 2019-11-08 2021-05-14 Kwok YAU Amorphous form of a complement component c5a recep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27541B2 (en) 2022-08-30
ZA202204442B (en) 2023-09-27
AU2020380367A1 (en) 2022-05-12
CA3236253A1 (en) 2021-05-14
JP2022553835A (ja) 2022-12-26
MX2022005522A (es) 2022-06-08
CA3236249A1 (en) 2021-05-14
EP4054541A1 (en) 2022-09-14
CN114867473A (zh) 2022-08-05
BR112022008183A2 (pt) 2022-07-12
CA3235574A1 (en) 2021-05-14
CL2022001183A1 (es) 2023-02-17
CA3236256A1 (en) 2021-05-14
IL292371A (en) 2022-06-01
KR20220099989A (ko) 2022-07-14
US20210139427A1 (en) 2021-05-13
EP4054541A4 (en) 2023-12-20
CA3236258A1 (en) 2021-05-14
CA3155950A1 (en) 2021-05-14
WO2021092295A1 (en) 2021-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0331B (zh) 可溶性C5aR拮抗劑
US11026935B2 (en) Free base crystalline form of a complement component C5a receptor
TWI791423B (zh) C3腎絲球病變之治療方法
TW202128623A (zh) 補體成分C5a受體之鹽形式
US11603356B2 (en) Amorphous form of a complement component C5a recep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