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2679A - 汙水過濾裝置 - Google Patents

汙水過濾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12679A
TW202112679A TW109107505A TW109107505A TW202112679A TW 202112679 A TW202112679 A TW 202112679A TW 109107505 A TW109107505 A TW 109107505A TW 109107505 A TW109107505 A TW 109107505A TW 202112679 A TW202112679 A TW 20211267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ewage
lift pump
filter
treatment ta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75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角吉弘憲
飯野浩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藤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藤田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藤田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26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267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4/00Filters comprising loose filtering material, i.e. filtering material without any binder between the individual particles or fibre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4/00Filters comprising loose filtering material, i.e. filtering material without any binder between the individual particles or fibres thereof
    • B01D24/38Feed or discharge devices
    • B01D24/44Feed or discharge devices for discharging filter cake, e.g. chu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9/00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stationary during filtration, e.g. pressure or suction filter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27/00; Filtering elements therefor
    • B01D29/88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stationary during filtration, e.g. pressure or suction filter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27/00; Filtering elements therefor having feed or discharge devices
    • B01D29/94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stationary during filtration, e.g. pressure or suction filter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27/00; Filtering elements therefor having feed or discharge devices for discharging the filter cake, e.g. chu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08Aerobic processes using moving contact bod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reatment Of Biological Wastes In General (AREA)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課題]提供以簡易之結構提升處理槽內之汙泥之排出性能的汙水過濾裝置。[解決手段]汙水過濾裝置具備:處理槽、設置於前述處理槽之內部的汙水處理部、設置於前述汙水處理部之由相對於水之比重為0.1以上且0.3以下之漂浮濾材所構成的過濾層、設置於前述汙水處理部之下方的空氣保存部、與前述空氣保存部連通的空氣供給管、自前述汙水處理部之上方貫通前述過濾層而延伸至前述空氣保存部的第1氣升泵,以及設置於前述空氣保存部之內部且與前述第1氣升泵連通的水封部,其中前述第1氣升泵兼任原水供給管、空氣排出管及汙泥排出管。

Description

汙水過濾裝置
本發明之一實施型態係關於汙水過濾裝置。
以往,作為使用於糞尿、家庭用排水等之淨化處理的過濾裝置,使用好氧性微生物及厭氧性微生物的生物過濾裝置已為人所知。通常,此種生物過濾裝置具有將浮在水中之小的濾材填充至處理槽內而形成的過濾層,藉由汙水通過此過濾層來進行汙水的淨化處理。舉例而言,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生物過濾裝置中,對於過濾層附著有包含好氧性或厭氧性之微生物的汙泥。因此,上述生物過濾裝置藉由將汙水供給至過濾層內,可同時進行有機性汙濁物質的分解處理與浮游物質的分離處理。
上述構造之過濾裝置若持續淨化處理,則汙濁物質之一部分及浮游物質會逐漸固著於過濾層內,作為過濾層的處理能力會降低。因此,為了維持過濾層的處理能力,必須定期清洗濾材。是故,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生物過濾裝置具有下述結構:藉由於處理槽內之下部積存空氣並瞬間將此空氣抽出,於處理槽內使急劇向下的水流產生。在處理槽內產生之向下的水流使處理槽內之過濾層急劇下降。下降之過濾層自上方分離成一個個濾材,並在上升的同時反覆劇烈的運動。其結果,固著於各個濾材的汙濁物質之一部分及浮游物質會自濾材剝離而朝處理槽之底部沉澱。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第H8-132082號公報
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過濾裝置由於「將汙水供給至處理槽內的原水供給管」與「將沉澱之汙濁物質等(汙泥)自處理槽內去除的清洗排水管」係分開來設置,故結構變得複雜而招致裝置的大型化。並且,上述過濾裝置由於清洗排水管為1支,故於汙泥的排出性能有改善的餘地。
本發明之一實施型態的課題在於提供以簡易之結構提升處理槽內之汙泥之排出性能的汙水過濾裝置。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型態中之汙水過濾裝置具備:處理槽、設置於前述處理槽之內部的汙水處理部、設置於前述汙水處理部之由相對於水之比重為0.1以上且0.3以下之漂浮濾材(例如發泡性濾材)所構成的過濾層、設置於前述汙水處理部之下方的空氣保存部、與前述空氣保存部連通的空氣供給管、自前述汙水處理部之上方貫通前述過濾層而延伸至前述空氣保存部的第1氣升泵,以及設置於前述空氣保存部之內部且與前述第1氣升泵連通的水封部。前述第1氣升泵兼任原水供給管、空氣排出管及汙泥排出管。
上述汙水過濾裝置更具備自前述汙水處理部之上方貫通前述過濾層而延伸至前述空氣保存部的第2氣升泵。前述第2氣升泵亦可為汙泥排出管。
上述汙水過濾裝置亦可更具備與前述第1氣升泵及前述第2氣升泵連結的計量裝置(具體上為氣液分離計量裝置)。
上述汙水過濾裝置亦可更具備:具有與前述處理槽之內壁連接之外緣且將前述汙水處理部與前述空氣保存部分隔的分隔部件;以及透過設置於前述分隔部件之開口與前述分隔部件連接並朝前述處理槽之底部延伸的筒狀部件。此時,前述汙水處理部與前述空氣保存部亦可透過設置於前述筒狀部件之下部的多個狹縫而連通。
前述多個狹縫亦可位於較前述水封部之折點還下方的位置。並且,前述第1氣升泵之前述處理槽內之端部亦可位於較前述水封部之折點還下方的位置。
前述空氣保存部亦可為將前述處理槽之內壁作為外緣的空間。
前述處理槽之底部亦可以自外緣起隨著往內側前進而變高之方式具有傾斜面。
以下參照圖式等,同時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型態。惟本發明可在不脫離其要旨的範圍內以各式各樣的態樣實施,並非受以下所示例之實施型態的記載內容所限定解釋者。圖式為使說明更為明確,相比於實際的態樣,針對各部的幅寬、厚度、形狀等有示意表現的情形,但終究為一例,並非限定本發明之解釋者。在本說明書與各圖式中,有時會對具備與相關於已出現之圖式而說明者同樣之功能的構件,標註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
(第1實施型態)
[汙水處理裝置的構造]
圖1係繪示第1實施型態之汙水處理裝置100之構造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型態之汙水處理裝置100包含第1厭氧濾床室110、第2厭氧濾床室120、生物過濾室130及處理水室140。惟圖1所示之例止於一例,並非受限於此例者。舉例而言,為便於說明,在圖1中雖省略圖示,但在各處理室設置有調整水量或流量的泵等。
第1厭氧濾床室110係自原水供給口105供給的汙水最先流通的厭氧處理室。第1厭氧濾床室110具備第1厭氧濾床111。自原水供給口105流入的汙水以降流通過第1厭氧濾床111。在第1厭氧濾床111中,在清除汙水中之固體物的同時,藉由厭氧性微生物分解汙水所包含之有機物質。於此清除之不溶性的固體物等可做成汙泥或浮渣儲存於第1厭氧濾床室110。
第1厭氧濾床室110透過設置於分隔板115之開口115a來與第2厭氧濾床室120連通。通過第1厭氧濾床室110之汙水通過開口115a而流入第2厭氧濾床室120。
第2厭氧濾床室120係進行「用於進一步淨化已藉由第1厭氧濾床室110進行過一次過濾處理之汙水的二次過濾處理」的厭氧處理室。第2厭氧濾床室120具備第2厭氧濾床121。自第1厭氧濾床室110通過開口115a流入的汙水以上升流通過第2厭氧濾床121。在第2厭氧濾床121中,在清除汙水中之固體物的同時,藉由厭氧性微生物分解汙水所包含之有機物質。於此清除之不溶性的固體物等可做成汙泥或浮渣儲存於第2厭氧濾床室120。
通過第2厭氧濾床室120的汙水透過未圖示之流量調整泵而供給至原水入口125,流入生物過濾室130。生物過濾室130係進行「用於進一步淨化已藉由第2厭氧濾床室120進行過二次過濾處理之汙水的三次過濾處理」的處理室。生物過濾室130具備由濾材(具體上為漂浮濾材)之聚集體所構成的過濾層131。並且,生物過濾室130具備第1氣升泵132及第2氣升泵133。於第1氣升泵132連通水封部134。
自第2厭氧濾床室120透過原水入口125流入生物過濾室130的汙水,在透過第1氣升泵132之配管送至生物過濾室130之下方後,以上升流通過過濾層131。在過濾層131中,在清除汙水中之固體物的同時,藉由微生物分解汙水所包含之有機物質。於此清除之不溶性的固體物及自過濾層131剝離的剩餘汙泥等藉由第1氣升泵132及第2氣升泵133排出。關於生物過濾室130之具體的構造及運作,詳見後述。
通過過濾層131的處理水自設置於生物過濾室130之上方的處理水出口135流入處理水室140。流入處理水室140的處理水在未圖示之消毒室消毒之後,自放流口145排放。並且,於圖1雖未圖示,但亦可使用氣升泵及流量調整器等,將處理水室140的處理水利用於第1厭氧濾床室110及/或第2厭氧濾床室120的水位調整。
[生物過濾裝置的構造]
圖2係繪示在第1實施型態之汙水處理裝置100中之生物過濾室130之構造的圖。圖2所示之生物過濾室130係在本實施型態之汙水處理裝置100中之汙水過濾裝置之一例。
如同前述,本實施型態之生物過濾室130包含前述原水入口125、過濾層131、第1氣升泵132、第2氣升泵133、水封部134及處理水出口135。再者,本實施型態之生物過濾室130包含處理槽30、空氣供給管31、分隔部件32、筒狀部件33、濾材阻擋件34及計量裝置35。
處理槽30係由鋼板或合成樹脂所形成的圓筒狀之框體。處理槽30相當於本實施型態之生物過濾室130的外框。於處理槽30之內部配置有分隔部件32以及透過設置於分隔部件32之開口32a來與分隔部件32連結的筒狀部件33。
分隔部件32具有與處理槽30之內壁連接的外緣。亦即,分隔部件32扮演將處理槽30之內部分離成上部與下部的角色。筒狀部件33係自分隔部件32朝處理槽30之底部30a延伸的圓筒狀之部件。具體而言,筒狀部件33之一端與分隔部件32之開口32a連接,另一端與處理槽30之底部30a連接。於筒狀部件33之下部沿筒狀部件33之外周設置有多個狹縫33a。
處理槽30之內部藉由上述分隔部件32及筒狀部件33區分成汙水處理部40與空氣保存部50。汙水處理部40於內部設置有過濾層131,係進行過濾處理的區域。空氣保存部50係在於後所述之濾材清洗過程中保存自空氣供給管31供給之空氣的區域。
於汙水處理部40設置有濾材阻擋件34。濾材阻擋件34係圓板狀之部件,於整面設置有多個狹縫(並未圖示)。是故,濾材阻擋件34使通過過濾層131而自下方流過來的處理水通過。另一方面,濾材阻擋件34起到阻擋構成過濾層131之多個漂浮濾材之漂浮的作用。簡言之,多個漂浮濾材藉由透過濾材阻擋件34來妨礙漂浮,構成指定之厚度(例如500 mm以上且1500 mm以下)的過濾層131。
如此,本實施型態之過濾層131係由多個漂浮濾材(例如多個發泡性濾材)所構成。多個漂浮濾材分別係相對於水之比重為0.1以上且0.3以下的多孔質材。在本實施型態中,使用粒徑為1 mm以上且30 mm以下(以1 mm以上且15 mm以下為佳)的漂浮濾材來構成過濾層131。具體而言,能使用發泡性聚苯乙烯、胺甲酸酯樹脂、浮石、火山灰中空球等多孔質材作為漂浮濾材。此外,漂浮濾材若考慮在汙水中的流動性及汙泥的剝離性則以球狀體為佳,但亦能夠做成立方體、長方體、橢球體、其他立體形狀。
在本實施型態之生物過濾室130中,通過過濾層131及濾材阻擋件34而抵達處理槽30之上部的處理水,自處理水出口135溢出而流入鄰接的處理水室140。
空氣保存部50設置於汙水處理部40之下方,係由處理槽30之內壁、處理槽30之底部30a及分隔部件32所構成的空間。亦即,空氣保存部50係以處理槽30之內壁作為外緣的空間。空氣保存部50透過筒狀部件33之多個狹縫33a來與汙水處理部40連通。具體而言,空氣保存部50於筒狀部件33之內側的區域(構成一部分之汙水處理部40的區域)透過多個狹縫33a而連通。並且,於空氣保存部50,在分隔部件32之下方連通有空氣供給管31。因此,空氣保存部50可在自分隔部件32至多個狹縫33a之上端的範圍內將空氣保存於處理槽30之內部。
第1氣升泵132及第2氣升泵133自汙水處理部40之上方貫通過濾層131而延伸至空氣保存部50。更嚴格而言,第1氣升泵132及第2氣升泵133自汙水處理部40之上方貫通濾材阻擋件34、過濾層131及分隔部件32而抵達空氣保存部50。第1氣升泵132及第2氣升泵133之下端部位於處理槽30之底部30a的鄰近處。藉此,可在於後所述之濾材清洗過程中,使用第1氣升泵132及第2氣升泵133將沉澱於處理槽30之底部30a的汙泥排出。
此外,處理槽30之底部30a以自外緣起隨著往內側前進而變高之方式具有傾斜面。因此,在濾材清洗過程中自過濾層131剝離而下降的汙泥變得容易沿傾斜面聚集於在處理槽30之底部30a中之外緣附近。藉此,可提升在使用第1氣升泵132及第2氣升泵133將沉澱於處理槽30之底部30a的汙泥排出時的排出效率。
於空氣保存部50之內部設置有水封部134。具體而言,水封部134連通至第1氣升泵132之中位於空氣保存部50的部分。關於水封部134之具體的結構將於後詳述,但水封部134係具有曲折之流道的結構體。通常,水封部134之內部係由汙水所填滿。然而,若保存於空氣保存部50的空氣超過一定量(超過於後所述之折點53),則水封部134的水封會被破壞,保存於空氣保存部50的空氣瞬間透過第1氣升泵132排放至外部。在本實施型態中,將此現象利用於濾材的清洗過程。
上述第1氣升泵132及第2氣升泵133皆與計量裝置35連通。在本實施型態中,使用氣液分離計量裝置作為計量裝置35。在本實施型態中,於計量裝置35設置有連繫第2厭氧濾床室120的原水入口125。簡言之,自第2厭氧濾床室120送出的汙水先流入計量裝置35之內部。之後,自原水入口125流入的汙水透過第1氣升泵132送至處理槽30之底部30a鄰近處。
圖3係繪示在第1實施型態之生物過濾室130中之計量裝置35之構造的圖。具體而言,圖3之(A)係自計量裝置35之上方觀看的剖面圖。圖3之(B)係將計量裝置35以圖3之(A)所示之A―A’剖切的剖面圖。圖3之(C)係將計量裝置35以圖3之(A)所示之B―B’剖切的剖面圖。計量裝置35包含框體21、第1抽水室22、第2抽水室23、汙泥排放口24及蓋部件25。框體21係由合成樹脂等所構成,上側面係由蓋部件25所覆蓋。
第1抽水室22係與第1氣升泵132連通的隔間。第1抽水室22之底部與第1氣升泵132連通。亦即,通過第1氣升泵132而自處理槽30送出的空氣或汙泥流入第1抽水室22。再者,於第1抽水室22設置有連繫第2厭氧濾床室120的原水入口125。自原水入口125流入的汙水流進第1氣升泵132而送至處理槽30之底部30a鄰近處。
第2抽水室23係與第2氣升泵133連通的隔間。第2抽水室23之側部與第2氣升泵133連通。亦即,通過第2氣升泵133而自處理槽30送出的汙泥流入第2抽水室23。此外,流入第1抽水室22的汙泥跨越整流板26a而流入第2抽水室23。簡言之,自第1氣升泵132送出的汙泥與自第2氣升泵133送出的汙泥在第2抽水室23合流。再者,於第2抽水室23設置有多個整流板26b~26d,將流入的汙泥整流。通過整流板26b~26d的汙泥自第2抽水室23的汙泥排放口24排放。
上述整流板26d,如圖3之(C)所示,具有:具有指定之角度(θ)的計量凹口27。於計量凹口27之鄰近處設置有刻度27a。在本實施型態中,藉由自刻度27a讀取通過計量凹口27之汙泥的量可進行汙泥的計量。指定之角度可設定為例如60度、90度等。
如上所述,本實施型態之計量裝置35由於第1氣升泵132兼任原水供給管與汙泥排出管,故具有於1個隔間(第1抽水室22)連通有原水入口125與第1氣升泵132之排出口兩者的結構。並且,本實施型態之計量裝置35由於使用第1氣升泵132及第2氣升泵133兩者來排出濾材清洗後的汙泥,故具有於第1抽水室22連通第1氣升泵132、於第2抽水室23連通第2氣升泵133的結構。本實施型態之生物過濾室130藉由使用上述結構的計量裝置35,能以簡易之結構進行汙泥的計量與流量控制。
如以上所說明,在本實施型態之生物過濾室130中,第1氣升泵132兼任作為原水供給管(汙水供給管)、在濾材清洗過程中之空氣排出管及濾材清洗後之汙泥排出管的角色。另一方面,第2氣升泵133扮演作為濾材清洗後之汙泥排出管的角色。亦即,在本實施型態中,可在將第1氣升泵132利用於多種用途的同時,使用第1氣升泵132及第2氣升泵133兩者來排出沉澱於處理槽30之底部30a的汙泥。因此,根據本實施型態,可提供以簡易之結構提升處理槽內之汙泥之排出性能的汙水過濾裝置。
[濾材清洗過程的構造]
接下來,說明濾材清洗過程。所謂濾材清洗過程,係定期實行之過濾層131的清洗過程。具體而言,係指藉由在處理槽30之內部使水自汙水處理部40往空氣保存部50急劇移動,來將構成過濾層131之各個濾材(前述漂浮濾材)清洗之一連串的工序。
圖4~圖8係用以說明在第1實施型態之生物過濾室130中之濾材清洗過程的圖。具體而言,圖4繪示濾材清洗過程的通常狀態。圖5繪示濾材清洗過程的第1工序(空氣供給工序)。圖6繪示濾材清洗過程的第2工序(空氣排出及清洗工序)。圖7繪示濾材清洗過程的第3工序(靜置及沉澱工序)。圖8繪示濾材清洗過程的第4工序(汙泥排出工序)。
如圖4所示,在通常狀態──亦即進行汙水之過濾處理的狀態──下,處理槽30之內部係由汙水所填滿。惟較過濾層131還上方之區域為藉由過濾處理來淨化的處理水所填滿,若處理水超過一定量則會自放流口145繼續排放。在圖4中,在較過濾層131還下方之區域中的斜線表示其為汙水所填滿。在圖4所示之通常狀態中,恆常產生上升流,透過第1氣升泵132持續供給汙水。
在圖5所示之第1工序中,停止自原水入口125之汙水的流入,並自空氣供給管31將空氣供給至處理槽30內。是故,於空氣保存部50形成死氣空間50a。此時,伴隨死氣空間50a的形成,空氣保存部50之內部的汙水通過設置於筒狀部件33的多個狹縫33a流入汙水處理部40。藉此,在空氣保存部50中汙水的水面51下降,而在汙水處理部40中處理水的水量則會增加。惟處理水由於增加了多少就會自放流口145排放多少,故處理水之水面52的位置不會變化。並且,雖然通過過濾層131之汙水的量增加,但由於設置有濾材阻擋件34,故過濾層131的位置不會變化。
於此,如圖5所示,若隨著死氣空間50a之體積增加而空氣保存部50之汙水的水面51下降,則在水封部134之內部之汙水的水面51亦會下降。在圖5所示之例中,水封部134包含多個分隔板134a及134b,藉由將此等組合,形成曲折的流道。此時,若水面51超過(低於)水封部134的分隔板134b之端部(折點53),則形成於空氣保存部50的死氣空間之空氣會瞬間透過第1氣升泵132排放至外部。如此,在空氣保存部50之汙水的水面51超過水封部134之折點53的時間點,濾材清洗過程進入圖6所示之第2工序。此外,藉由準備多個將分隔板134b做成能夠裝卸之長度相異的分隔板134b,能夠將折點53變更至任意位置。
生物過濾室130至水封部134之水封破壞為止有必要於空氣保存部50保存空氣。是故,筒狀部件33之多個狹縫33a位於較水封部134之折點53還下方的位置。並且,因同樣的理由,第1氣升泵132及第2氣升泵133的處理槽30內之端部位於較水封部134之折點53還下方的位置。
在圖6所示之第2工序中,藉由將空氣保存部50之空氣瞬間抽出至外部,蓄積於汙水處理部40的汙水會透過筒狀部件33之多個狹縫33a流入空氣保存部50。隨著汙水流入空氣保存部50,在空氣保存部50中之汙水的水面51上升,而在汙水處理部40中之處理水的水面52則會下降。此時,蓄積於過濾層131之上方的處理水瞬間往汙水處理部40之下方(筒狀部件33所位在之方向)引入。此時,構成過濾層131之多個濾材亦一同被引入汙水處理部40之下方。之後,藉由濾材的浮力,各個濾材在往汙水處理部40之上方移動的同時重複運動。
在圖7所示之第3工序中,至過濾層131再次移動至汙水處理部40之上方(濾材阻擋件34之正下方)為止,處理槽30之內部可維持在汙水之供給及排出停止的狀態。過濾層131實際上藉由構成過濾層131之各個濾材在一個個浮起的同時反覆劇烈運動而浮起。藉由各個濾材如此劇烈運動,附著於濾材表面的汙泥會剝離,作為剩餘汙泥71沉澱於處理槽30之底部30a。
在圖8所示之第4工序中,使用第1氣升泵132及第2氣升泵133,將沉澱於處理裝置30之底部30a的剩餘汙泥71往生物過濾室130之外部排出。在本實施型態中,由於第1氣升泵132與第2氣升泵133設置於包夾筒狀部件33而對向的位置,故可以高效率排出剩餘汙泥71。
在本實施型態中,可將已使用圖5~圖8說明之第1工序至第4工序作為1個循環,藉由重複此循環3~4次,進行構成過濾層131之各個濾材的清洗過程。
圖9及圖10係用以說明在第1實施型態之濾材清洗過程中之濾材之行為的圖。具體而言,圖9之(A)繪示在第1工序中之濾材的行為。圖9之(B)繪示在第2工序中之濾材的行為。圖10之(A)及圖10之(B)繪示在第3工序中之濾材的行為。
如圖9之(A)所示,若在第1工序中汙水自空氣保存部50往汙水處理部40流入,則蓄積於空氣保存部50的汙水量會減少,蓄積於汙水處理部40的汙水量會增加。此時,構成過濾層131之各個濾材131a由於被濾材阻擋件34遮擋而不會往上方移動,故過濾層131的位置不會變化。
之後,如圖9之(B)所示,若在第2工序中汙水自汙水處理部40往空氣保存部50瞬間流入,則蓄積於汙水處理部40的汙水量會急劇減少,蓄積於空氣保存部50的汙水量會急劇增加。此時,如圖9之(B)所示,構成過濾層131之各個濾材131a一齊往汙水處理部40之下方移動。
若以圖9之(B)的狀態將處理槽30之內部就此維持在此狀態下,如圖10之(A)所示,多個濾材131a會一個個分離而浮起。此時,濾材131a會反覆例如漩渦狀之劇烈的運動,在浮起的同時相互碰撞。是故,附著於各個濾材131a的汙泥剝離,成為聚集體而沉澱。在本實施型態中,將此剝離之汙泥的聚集體稱為剩餘汙泥71。
過濾層131分離成各個濾材131a,如圖10之(A)所示,自過濾層131之上方進行,並如圖10之(B)所示,逐漸往過濾層131之下方進行。分離之各個濾材131a藉由被濾材阻擋件34遮擋住浮起,在濾材阻擋件34之正下方再聚集而形成過濾層131。藉由此種行為,可整體清洗構成過濾層131之濾材131a。
如上,在本實施型態之生物過濾室130中,過濾層131的清洗過程可伴隨在處理槽30之內部之水的移動,藉由濾材131a的攪拌運動來進行。此時,由於係藉由因第2工序而引入下方的處理水來清洗多個濾材131a,故可將汙水處理裝置100小型化,而毋須另外準備用以清洗濾材131a的水。
[生物過濾裝置的控制]
於本實施型態之生物過濾室130連接有用以控制清洗時間與清洗時機的控制部(未圖示)。控制部藉由監視生物過濾室130的水位變動來決定清洗時間與清洗時機。控制部在決定清洗時間與清洗時機時會使用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具體而言,控制部以水位變動的速度、清洗時間及清洗時機作為輸入參數來進行依據機器學習模型的演算,提供清洗時間及清洗時機作為輸出參數。
上述水位變動的速度可利用作為預測生物過濾室130之阻塞之程度的參數。舉例而言,作為生物過濾室130之阻塞的要因,可舉出過濾層131的劣化。在本實施型態中,於計量裝置35之第1抽水室22之內部設置感測器,量測任意兩點間之水位變動所需的時間,藉此量測水位變動的速度。清洗時間係1次之清洗所需的時間。在本實施型態的情況下,清洗時間對應重複前述第1工序至第4工序之循環的次數。清洗時機係實行清洗過程的頻度。舉例而言,清洗時機對應1日所實行的次數或清洗過程之間所空出的期間。
在本實施型態中,控制部比較在緊隨結束清洗過程後之水位變動的速度(以下稱作「第1變動速度」)與在即將實行清洗過程前之水位變動的速度(以下稱作「第2變動速度」),依據其結果,決定清洗時間及/或清洗時機。舉例而言,控制部在第2變動速度相比於第1變動速度為小的情況下(在水位變動慢的情況下),以增加清洗時間或縮短清洗時機之方式來控制清洗過程。亦即,控制部在水位變動慢而預測於生物過濾室130發生了阻塞的情況下,使清洗過程的處理時間或處理頻度增加。此時,控制部藉由依據前述機器學習模型的演算,以使第1變動速度與第2變動速度變得幾乎無差分(例如差分落於±5%以內)之方式進行控制。
如上,本實施型態之生物過濾室130的控制部藉由監視生物過濾室130(具體上為第1抽水室22)的水位變動,並將其值輸入機器學習模型,來決定適切之清洗時間及清洗時機。並且,控制部再次使用深度學習等使之機器學習決定好的清洗時間及清洗時機,並使之反映於前述機器學習模型。如此,在本實施型態中,控制部使用AI來決定適切之清洗時間及清洗時機,進行管理以使生物過濾室130正常運轉。
(變形例1)
在本實施型態中,揭示了除了第1氣升泵132以外還設置第2氣升泵133作為汙泥排出管之例,但不限於此例,亦可設置更多的氣升泵(例如2個以上之氣升泵)作為汙泥排出管。在此情況下,由於提升汙泥排出的速度,故能夠縮短濾材清洗過程所需的時間。
(變形例2)
在本實施型態中,揭示了設置第2氣升泵133作為汙泥排出管之例,但不限於此例,第2氣升泵133亦可兼任原水供給管。在此情況下,由於提升原水供給的速度,故能夠提升生物過濾室130之每單位時間的處理量。
本發明之實施型態及其變形例只要不相互矛盾,即可適當組合而實施。依據於上已述之實施型態之汙水過濾裝置及濾材清洗過程,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進行適當構成要件的追加、刪除或設計變更者,或者進行工序的追加、省略或條件變更者,只要具備本發明之要旨,亦為本發明之範圍所包含。
並且,即使係與藉由於上已述之實施型態之態樣所帶來之作用效果相異的其他作用效果,對於由本說明書之記載可明瞭者,或在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中得輕易預測者,自當理解為藉由本發明所促成者。
21:框體 22:第1抽水室 23:第2抽水室 24:汙泥排放口 25:蓋部件 26a~26d:整流板 27:計量凹口 27a:刻度 30:處理槽 30a:底部 31:空氣供給管 32:分隔部件 32a:開口 33:筒狀部件 33a:狹縫 34:濾材阻擋件 35:計量裝置 40:汙水處理部 50:空氣保存部 50a:死氣空間 51、52:水面 53:折點 71:剩餘汙泥 100:汙水處理裝置 105:原水供給口 110:第1厭氧濾床室 111:第1厭氧濾床 115:分隔板 115a:開口 120:第2厭氧濾床室 121:第2厭氧濾床 125:原水入口 130:生物過濾室 131:過濾層 131a:濾材 132:第1氣升泵 133:第2氣升泵 134:水封部 134a、134b:分隔板 135:處理水出口 140:處理水室 145:放流口
〈圖1〉係繪示第1實施型態之汙水處理裝置之構造的示意圖。 〈圖2〉係繪示在第1實施型態之汙水處理裝置中之生物過濾室之構造的圖。 〈圖3〉係繪示在第1實施型態之生物過濾室中之計量裝置之構造的圖。 〈圖4〉係用以說明在第1實施型態之生物過濾室中之濾材清洗過程的圖。 〈圖5〉係用以說明在第1實施型態之生物過濾室中之濾材清洗過程的圖。 〈圖6〉係用以說明在第1實施型態之生物過濾室中之濾材清洗過程的圖。 〈圖7〉係用以說明在第1實施型態之生物過濾室中之濾材清洗過程的圖。 〈圖8〉係用以說明在第1實施型態之生物過濾室中之濾材清洗過程的圖。 〈圖9〉係用以說明在第1實施型態之濾材清洗過程中之濾材之行為的圖。 〈圖10〉係用以說明在第1實施型態之濾材清洗過程中之濾材之行為的圖。
24:汙泥排放口
30:處理槽
30a:底部
31:空氣供給管
32:分隔部件
32a:開口
33:筒狀部件
33a:狹縫
34:濾材阻擋件
35:計量裝置
40:汙水處理部
50:空氣保存部
125:原水入口
130:生物過濾室
131:過濾層
132:第1氣升泵
133:第2氣升泵
134:水封部
135:處理水出口

Claims (8)

  1. 一種汙水過濾裝置,其具備:處理槽、設置於前述處理槽之內部的汙水處理部、設置於前述汙水處理部之由相對於水之比重為0.1以上且0.3以下之漂浮濾材所構成的過濾層、設置於前述汙水處理部之下方的空氣保存部、與前述空氣保存部連通的空氣供給管、自前述汙水處理部之上方貫通前述過濾層而延伸至前述空氣保存部的第1氣升泵,以及設置於前述空氣保存部之內部且與前述第1氣升泵連通的水封部;其中前述第1氣升泵兼任原水供給管、空氣排出管及汙泥排出管。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汙水過濾裝置,其更具備自前述汙水處理部之上方貫通前述過濾層而延伸至前述空氣保存部的第2氣升泵,其中前述第2氣升泵係汙泥排出管。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汙水過濾裝置,其更具備與前述第1氣升泵及前述第2氣升泵連結的計量裝置。
  4. 如請求項1至3之任一項所述之汙水過濾裝置,其更具備:具有與前述處理槽之內壁連接之外緣且將前述汙水處理部與前述空氣保存部分隔的分隔部件;以及透過設置於前述分隔部件之開口與前述分隔部件連接並朝前述處理槽之底部延伸的筒狀部件;其中前述汙水處理部與前述空氣保存部透過設置於前述筒狀部件之下部的多個狹縫而連通。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汙水過濾裝置,其中前述多個狹縫位於較前述水封部之折點還下方的位置。
  6. 如請求項1至3之任一項所述之汙水過濾裝置,其中前述第1氣升泵之前述處理槽內之端部位於較前述水封部之折點還下方的位置。
  7. 如請求項1至3之任一項所述之汙水過濾裝置,其中前述空氣保存部係將前述處理槽之內壁作為外緣的空間。
  8. 如請求項1至3之任一項所述之汙水過濾裝置,其中前述處理槽之底部以自外緣起隨著往內側前進而變高之方式具有傾斜面。
TW109107505A 2019-09-27 2020-03-06 汙水過濾裝置 TW2021126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7664 2019-09-27
JP2019177664 2019-09-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2679A true TW202112679A (zh) 2021-04-01

Family

ID=75166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7505A TW202112679A (zh) 2019-09-27 2020-03-06 汙水過濾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270051B2 (zh)
MX (1) MX2022002281A (zh)
TW (1) TW202112679A (zh)
WO (1) WO202105955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50969Y2 (zh) * 1986-07-14 1991-10-31
JP2975276B2 (ja) * 1994-11-16 1999-11-10 ベスト工業株式会社 生物濾過装置用浮上濾材の洗浄方法
US5770080A (en) * 1997-04-23 1998-06-23 Malone; Ronald F. Air charged backwashing bioclarifier
JP4814964B2 (ja) * 2009-02-13 2011-11-16 ベストプラント株式会社 生物濾過処理用浮上濾材層の自動洗浄装置
JP5048700B2 (ja) * 2009-03-06 2012-10-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浄化槽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70051B2 (ja) 2023-05-09
MX2022002281A (es) 2022-03-22
WO2021059555A1 (ja) 2021-04-01
JPWO2021059555A1 (zh) 2021-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54033B (zh) 过滤系统中进行固体调理的系统和方法
US10773981B2 (en)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having a trickling filter with wash unit
JP4920990B2 (ja) 分離膜の洗浄方法
KR20120028348A (ko) 펄스형 가스 슬러그와 전면적 폭기에 의한 막 세정
EP2690070A1 (en) Dissolved-air flotation-type pretreatment apparatus
KR101826085B1 (ko) 무반류 연속세정 상향류 여과기
RU2440170C2 (ru) Песочное фильтрова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KR20140101346A (ko) 침지식 스크린 및 작동 방법
RU1836301C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очистки сточных вод
TW202112679A (zh) 汙水過濾裝置
JPH05154476A (ja) 膜濾過装置
KR101460958B1 (ko) 화력발전소 회사장 폐수처리장치
JPH08238041A (ja) 濾過装置
KR200471174Y1 (ko) 초고속 여과기능과 미세여재의 회수기능을 구비한 여과장치
KR100945484B1 (ko) 정수 처리장치
RU2458866C1 (ru) Установка компактная для биологической очистки сточных вод
JPH01249113A (ja) 水平濾床型低圧損上向流濾過装置
JPH0350969Y2 (zh)
KR100763463B1 (ko) 경사판이 결합된 오존소독 및 부상분리 일체형 이중 원통형반응조
KR101689151B1 (ko) 폐수 처리 장치 및 이에 적합한 양방향 여과 장치
JPS6223604B2 (zh)
KR100415834B1 (ko) 배수 처리 장치
KR200252228Y1 (ko) 공기용존장치
JP4312571B2 (ja) 排水処理装置
RU2390366C2 (ru) Способ фильтрации и самоочищающийся фильтр для его реализац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