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42211A - 一種十二平均律轉調箏 - Google Patents
一種十二平均律轉調箏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042211A TW202042211A TW108116193A TW108116193A TW202042211A TW 202042211 A TW202042211 A TW 202042211A TW 108116193 A TW108116193 A TW 108116193A TW 108116193 A TW108116193 A TW 108116193A TW 202042211 A TW202042211 A TW 202042211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tring
- yueshan
- strings
- zither
- equal temperament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包含琴體、雁柱、岳山、山口以及弦,弦包含第一弦和第二弦,該雁柱包含第一雁柱和第二雁柱,第二雁柱包含第二雁柱雁柱孔,該岳山設置複數個岳山孔;該第一弦跨過岳山從第二雁柱雁柱孔中穿出,跨接於山口,該第二弦從岳山孔穿出,跨過第一雁柱,跨接於山口;該第一弦的位置在該岳山至雁柱的靠近岳山處高於該第二弦,該第二弦的位置在該岳山至雁柱的靠近雁柱處高於該第一弦;利用第一弦與第二弦的高低差異,本發明轉調箏可以利用傳統古箏手法表現完整十二平均律。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轉調箏,可以用傳統古箏演奏手法表現完整十二平均律。
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華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因為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表現力,因此深受眾人喜愛。
傳統古箏的箏體為木製空盒,呈扁長方形,面版有弧度突出。弦兩端搭在右側岳山、左側山口上,山口呈S形,岳山為平直。箏體左側為箏尾,弦的一端固定在山口左側的琴孔,箏體右側為箏頭,弦的一端以弦釘固定在岳山右側的琴孔,旋轉弦釘調節弦張力來控制音高;雁柱置於岳山、山口之間,用以支撐弦,移動雁柱可以微調音高;弦的材質有尼龍鋼弦、鋼弦、絲弦等。
傳統古箏是按照宮、商、角、徵、羽的傳統五聲音階(圖1A)排列,一弦一音,以最靠近彈奏者的第一弦為最高音,距彈奏者最遠的弦為最低音,最常見的二十一弦箏,具有四組五聲音階再加一結束音,二十一弦通常按照D大調五聲音階定弦(圖1B)。由於傳統古箏採用五聲音階的定弦,對於原本的定弦而言,沒有其他七個半音,因而古箏的轉調不像其他樂器那樣方便和豐富。
為了因應在現代國樂團中因為曲目的需求所需要的繁複轉調形式,樂器改革者參考並研究了很多方式來改善古箏的轉調功能,其中包含了:
(1)移碼式踏板轉調箏,利用踩動踏板,啟動轉調裝置來移動雁柱,進而改變有效弦長的方法。
(2)箏首對位頂壓截弦轉調箏,是透過腳踏音健,使棘輪擺片傳動部分按變音轉調的需要,分別進行升高半中降低半音運動,推展對位頂壓載弦部分進行頂壓,以達到截弦變音快速轉調。
(3)營口吐十五弦腳踏式轉調箏和二十一弦按鍵張力轉調箏,採用腳踏或手按機械,變換弦的張力,改變音高,從而達到轉調的目的。
(4)蝶式箏,外形如蝶,箏體猶如兩個箏並在一起,採用一個共鳴體,左、右互相結合的完整十二平均律。
(5)品式截弦變調箏,在各有效弦長之內設置半音品位,變調時利用弦鉤將琴弦按中品格之上。
(6)蘇州二十六弦腳踏截弦轉調箏,透過踏板的變化,使岳山的部分位置變化,達到轉調的目的。
前述多種古箏改革方法仍有缺點,在實際演奏的時候出現了許多問題。踏板、移碼式轉調裝置、張力轉調裝置,會有轉調音不準的問題;品式截弦轉調裝置,其缺點是程式複雜,保證不了音準;中置碼式轉調裝置如蝶式箏,改變了古箏的外形,演奏手法也與傳統不同;且前述改革方法只針對傳統古箏所缺的音階做增添,但沒有考慮到古箏的演奏方式及原有音色,以致彈奏指法改變大,失去原有古箏韻味。
因此如何完整演奏十二平均律,又可以保留傳統古箏演奏手法,即為本發明在此欲解決的一重要課題。
為解決前述問題,本案發明人提供一種轉調箏,利用弦於岳山、雁柱高低差結構形成的弦的上下交錯,於原五聲間適度穿插其他七個半音階,不改變原有古箏的彈奏手法、韻味,可以完整演奏十二平均律。
本發明為一種十二平均律的轉調箏,主要是在箏體上包括有:複數雁柱、該等雁柱包含複數第一雁柱和複數第二雁柱,該等第二雁柱包含複數第二雁柱雁柱孔;一岳山、該岳山設置複數個岳山孔;一山口;複數弦,該等弦包含複數第一弦和複數第二弦,該等第一弦跨過該岳山從該等第二雁柱雁柱孔中穿出跨接於該山口,該等第二弦是從該等岳山孔穿出,跨過第一雁柱後跨接於該山口;該等第一弦的位置在該岳山至該等雁柱的靠近該岳山處高於該第二弦,該等第二弦的位置在該岳山至該等雁柱的靠近該等雁柱處高於該等第一弦。
為達前述發明目的,其中該等第一弦表現傳統古箏五聲音階,該等第一弦排列依序呈現音階D、E、#F、A、B。
為達前述發明目的,其中該等第二弦排列依序呈現音階#D、F、G、#G、#A、C、#C。
為達前述發明目的,其中該弦表現十二平均律音階,該等弦
排列依序呈現音階D、#D、E、F、#F、G、#G、A、#A、B、C、#C。
為達前述發明目的,其中該等第二雁柱雁柱孔至該等第二雁柱頂端的水平距離是0.3釐米~1.0釐米。
為達前述發明目的,其中該等第二雁柱雁柱孔至該等第二雁柱頂端的較佳水平距離為0.4釐米~0.8釐米。
為達前述發明目的,其中該等岳山孔至該岳山頂端的水平距離是0.3釐米~1.0釐米。
為達前述發明目的,其中該等岳山孔至該岳山頂端的較佳水平距離是0.4釐米~0.8釐米。
為達前述發明目的,其中該等岳山3上方設置一墊條32用以支撐並固定弦7,該等岳山孔31旁設置一墊條32用以支撐並固定弦7。
為達前述發明目的,其中該等弦之間的距離為0.5釐米~0.9釐米。
為達前述發明目的,優選地其中該等弦7有X條,可以表現完整Y組十二平均律音階,其中該X=12*Y+1,Y=2~7。
本發明為十二平均律轉調箏,與現有技術相較。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1.呈現十二平均律,包括五聲音階D、E、#F、A、B與五聲外的七個半音階#D、F、G、#G、#A、C、#C,比起傳統古箏的五聲,轉調方便、音階完備;2.每個音都搭配有固定的弦,一弦一音,不需要經過踏板或移動雁柱等方式式轉調,轉調沒有時間差且音高準確;
3.利用弦於岳山、雁柱高低差結構形成的上下交錯,於五聲音階間適度穿插其他七個半音階,於岳山、雁柱間的彈奏區一拂就可以彈出十二平均律,使用傳統古箏演奏手法,右手彈奏、左手按揉,產生吟、滑音效果,本發明轉調箏可以利用傳統古箏手法演奏五聲樂曲,也可以完整表現十二平均律。
1‧‧‧箏體
2‧‧‧雁柱
21‧‧‧第一雁柱
22‧‧‧第二雁柱
23‧‧‧第二雁柱雁柱孔
3‧‧‧岳山
31‧‧‧岳山孔
32‧‧‧墊條
4‧‧‧右側弦孔
5‧‧‧山口
6‧‧‧面板
7‧‧‧弦
71‧‧‧第一弦
72‧‧‧第二弦
73‧‧‧弦上下交錯處
74‧‧‧第一彈奏區
75‧‧‧第二彈奏區
圖1A是古箏五聲音階示意圖;圖1B是傳統二十一弦古箏D大調音階示意圖;圖2是本十二平均律轉調箏立體示意圖;圖3是圖2中的A部分放大圖;圖4A是第一弦的示意圖;圖4B是第二弦的示意圖;圖4C是第一弦與第二弦的示意圖;圖5是琴弦分布示意圖。
圖6是轉調箏以四十九弦為標準形式之D大調音階示意圖。
本發明係以下面的實施例予以示範闡明,但本發明不受下述實施例所限制。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述。
如圖2~4、圖4A、圖4B所示,本發明的轉調箏包括琴體1、複數雁柱2、岳山3、山口5和複數弦7,箏體1包含面板6,其中岳山3設置於
面板6與箏頭連接處,該箏頭上有複數右側弦孔4用以固定弦,該山口5保持傳統形制設置於面板6與箏尾連接處,弦7設於面板6上,雁柱2是弦7和面板6的傳振支柱,每個雁柱2支撐著一根弦7,其中該等弦7包含複數第一弦71與複數第二弦72,其中該等雁柱2包含複數第一雁柱21與複數第二雁柱22,雁柱2位置可以左右移動以調整音高,第二雁柱22設置第二雁柱雁柱孔23,其中該岳山3上有複數岳山孔31;每個雁柱2上可以進一步增加一墊條32用以支撐並固定弦7,每個岳山孔31旁可以進一步增加一墊條32用以支撐並固定弦7,墊條32材質可以是但不限定於竹製。
本發明的轉調箏的第一弦71經過右側弦孔4跨過岳山3,岳山3上可設置墊條32,並從第二雁柱雁柱孔23中穿出,跨接在山口5上,第二弦72經過右側弦孔4從岳山孔31穿出,搭於墊條32,跨過第一雁柱21,跨接在山口5上。該第一弦71於與該第二弦72上下交錯於弦上下交錯處73,在岳山3與弦上下交錯處73間的第一彈奏區74,該第一弦71的位置高於第二弦72;在弦上下交錯處73與雁柱2間的第二彈奏區75,該第二弦72的位置高於第一弦71。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為:如圖2~3、圖4A~C所示,第一弦71跨過岳山3從第二雁柱雁柱孔23中穿出,跨接在山口5上,在第一彈奏區74第一弦71的位置高於第二弦72,彈撥時手指只會觸碰到第一弦71;第二弦72從岳山孔31穿出跨過第一雁柱21,跨接在山口5上,在第二彈奏區75第二弦72的位置高於第一弦71,彈撥時手指只會觸碰到第二弦72。
實施例
本發明轉調箏的尺寸相同於一般古箏,長約5~6尺、寬約1~1.3尺,尺寸如同一般二十一弦箏,設有49條弦,表現4組音階的十二平均律,如表1所示。本發明轉調箏的每一弦平行排列,右側弦孔的間隔約0.5~0.9釐米,弦7的材料可為尼龍鋼、絲、毛髮、筋、鋼、尼龍或其他材料。雁柱2的形狀可以是但不限於人字形、金字塔形、古泉形、葫蘆形等。
本發明轉調箏利用雁柱2、岳山3調整弦7的高低位置,第一弦71從岳山3之低位穿出跨過雁柱2(高位),也就是:第一弦71跨過岳山3(高位)從雁柱2低位穿出,也就是:第一弦71從跨過岳山3從第二雁柱雁柱孔23穿出,跨接在山口5上,使靠近岳山3之第一彈奏區74在連托、連抹時呈現五聲音階D、E、#F、A、B,如圖4A、4C所示,轉調箏之第49弦為第一弦71從跨過岳山3從第二雁柱雁柱孔23穿出,連托、連抹時呈現D音高;第二弦72從岳山孔31穿出跨過雁柱2如第一雁柱21之高位,跨接在山口5上,使靠近雁柱2的第二彈奏區75連托、連抹呈現出五聲外的七個半音階#D、F、G、#G、#A、C、#C,如圖4B、4C所示,轉調箏之第48弦為第二弦72從岳山孔31穿出跨過雁柱2如第一雁柱21之高位,連托、連抹時呈現#D音高;本發明轉調箏在雁柱2、岳山3間可以連托、連抹可以呈現完整十二平均律的音階D、#D、E、F、#F、G、#G、A、#A、B、C、#C;如圖5所示,利用弦於岳山、雁柱高低差結構形成的上下交錯,於五聲音階間適度穿插其他七個半音階,於岳山、雁柱間的彈奏區一拂就可以彈出十二平均律;轉調箏以49根弦為標準形式(如圖6),可以表現完整四組十二平均律音階,亦有可能因實際需求於首尾處增減弦數,仍可以保留完整表現十二平均律音階之性能。
前述連托、連抹為古箏基本指法,連托是大拇指向外由高音至低音依次連續撥弦,連抹是向內由低音至高音依次連續撥弦。
本發明轉調箏第二雁柱雁柱孔23至第二雁柱22頂端的距離約0.3~1.0釐米,該第二雁柱雁柱孔23至第二雁柱22頂端的較佳距離為0.4~0.8釐米,該岳山孔31至岳山22頂端的水平距離約0.3~1.0釐米,該岳山孔31至岳山22頂端的較佳水平距離為0.4~0.8釐米,可以達成第一弦71與第二弦72上下交錯,也就是第一彈奏區74彈奏只有表現五聲音階第一弦71表現,不會彈到第二弦72,且於第二彈奏區75彈奏只有表現五聲音階外的七個半音階的第二弦72表現,不會彈到第一弦71。
以現行古箏演奏技巧,彈奏於第一彈奏區74,可以演奏五聲樂曲,又每一第一弦71的間隔約1~2.2釐米,與傳統二十一弦箏的弦距相似,若左手配合右手選擇於第二演奏區75彈撥第二弦72,可以輕易轉調,以現行古箏演奏技巧,同時彈奏第一彈奏區74與第二彈奏區75,則可以完整表現十二平均律樂曲。
上列詳細說明係針對本發明之可行實施例之具體說明,惟該
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凡未脫離本發明技藝精神所為之等效實施或變更,均應包含於本案之專利範圍中。
上述多項功效,實屬充分符合新穎性及進步性之法定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懇請 貴局核准本件發明專利申請案,以勵發明。
1‧‧‧琴體
2‧‧‧雁柱
3‧‧‧岳山
5‧‧‧山口
6‧‧‧面板
7‧‧‧弦
73‧‧‧弦上下交錯處
74‧‧‧第一彈奏區
75‧‧‧第二彈奏區
Claims (11)
- 一種十二平均律轉調箏,主要是在一箏體1上包括有:複數雁柱2,該等雁柱2包含複數第一雁柱21和複數第二雁柱22,該等第二雁柱22上均設有一第二雁柱雁柱孔23;一岳山3,該岳山3設置複數個岳山孔31;一山口5;複數弦7,該等弦7包含複數第一弦71和複數第二弦72,該等第一弦71是跨過岳山3從該等第二雁柱雁柱孔23中穿出後跨接於山口5,該等第二弦72是從岳山孔31穿出,跨過第一雁柱21後跨接於山口5,且該等第一弦71的位置在該岳山3至該等雁柱2的靠近該岳山3處高於該等第二弦72,該等第二弦72的位置在該岳山3至該等雁柱2的靠近該等雁柱2處高於該等第一弦71,其中該等弦7可表現完整十二平均律音階。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其中該等第一弦71表現傳統古箏五聲音階,該等第一弦71排列依序呈現音階D、E、#F、A、B。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其中該等第二弦72排列依序呈現音階#D、F、G、#G、#A、C、#C。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十二平均律轉調箏,該等弦7排列依序呈現音階D、#D、E、F、#F、G、#G、A、#A、B、C、#C。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其中該等第二雁柱雁柱孔23至該等第二雁柱22頂端的水平距離是0.3~1.0釐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其中該等第二雁柱雁柱孔23至該等第二雁柱22頂端的較佳水平距離為0.4~0.8釐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其中該等岳山孔31至該岳山22頂端的水平距離是0.3~1.0釐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其中該前等岳山孔31至該岳山22頂端的較佳水平距離是0.4~0.8釐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其中該等岳山3上方設置一墊條32用以支撐並固定弦7,該等岳山孔31旁設置一墊條32用以支撐並固定弦7。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其中該等弦7之間的距離為0.5~0.9釐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優選地其中該等弦7有X條,可以表現完整Y組十二平均律音階,其中該X=12*Y+1,Y=2~7。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16193A TWI689914B (zh) | 2019-05-10 | 2019-05-10 | 一種十二平均律轉調箏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16193A TWI689914B (zh) | 2019-05-10 | 2019-05-10 | 一種十二平均律轉調箏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89914B TWI689914B (zh) | 2020-04-01 |
TW202042211A true TW202042211A (zh) | 2020-11-16 |
Family
ID=71134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16193A TWI689914B (zh) | 2019-05-10 | 2019-05-10 | 一種十二平均律轉調箏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68991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02293A (zh) * | 2019-05-10 | 2020-11-27 | 熊映美 | 一种十二平均律转调筝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87045B (zh) * | 2013-03-14 | 2015-12-02 | 仇云青 | 古筝12平均律快速转调筝码 |
CN103578452B (zh) * | 2013-09-17 | 2016-08-17 | 陶玉兰 | 二十一弦古筝抬弦转调装置 |
CN204759994U (zh) * | 2015-06-26 | 2015-11-11 | 扬州大学 | 一种转调古筝 |
CN207676628U (zh) * | 2017-09-07 | 2018-07-31 | 颜飙 | 一种古筝转调装置 |
CN208077595U (zh) * | 2018-04-28 | 2018-11-09 | 艺力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十二平均律转调现代古筝 |
-
2019
- 2019-05-10 TW TW108116193A patent/TWI689914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89914B (zh) | 2020-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Sevsay | The cambridge guide to orchestration | |
Godfrey | Principles of idiomatic guitar writing | |
TWI689914B (zh) | 一種十二平均律轉調箏 | |
Lunn | Extended techniques for the classical guitar: a guide for composers | |
Parker | Claude Debussy's Gamelan | |
TWM587807U (zh) | 一種十二平均律轉調箏 | |
Hitchcock | Henry Cowell's" Ostinato Pianissimo" | |
CN210429275U (zh) | 一种十二平均律转调筝 | |
JP2024511512A (ja) | 教育用弦楽器 | |
Cavalli | Double bass and electric bass: The case study of John Patitucci | |
CN201549195U (zh) | 多律筝 | |
Bacon | The evolution of the violoncello as a solo instrument | |
Raine-Reusch | Play The World: The 101 Instrument Primer | |
JP3385518B2 (ja) | 多弦楽器 | |
CN112002293A (zh) | 一种十二平均律转调筝 | |
Ardalan | Persian music meets West | |
Sarkar et al. | Is Violin String Players Having Longer Left Fingers?. | |
Boren | Modeled Individuality: The Influence of Elliot Carter’s Piano Sonata (1946) in Carl Vine’s Piano Sonata (1990) | |
CN209928956U (zh) | 一种五弦小提琴 | |
Maia et al. | Hybrid Picking Applied to Classical Guitar | |
Botting | Developing a Personal Vocabulary for Solo Double Bass Through Assimilation of Extended Techniques and Preparations | |
CN201698725U (zh) | 多功能多弦胡琴 | |
Dell'Olio | Violin bow constru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bowing technique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 |
Pagliaro | Basic Elements of Music: A Primer for Musicians, Music Teachers, and Students | |
Leung | The Pedagogical Value of Domenico Gabrielli’s Seven Ricercar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