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41910A - 成像透鏡 - Google Patents

成像透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41910A
TW202041910A TW109100680A TW109100680A TW202041910A TW 202041910 A TW202041910 A TW 202041910A TW 109100680 A TW109100680 A TW 109100680A TW 109100680 A TW109100680 A TW 109100680A TW 202041910 A TW202041910 A TW 20204191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conditional expression
refers
optical axis
lens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06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24096B (zh
Inventor
權德根
Original Assignee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1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19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40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409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Cameras In General (AREA)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係關於一種根據該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系統,包含:一第一透鏡群組,其包含至少一個固體透鏡;一第二透鏡群組,其與該第一透鏡群組間隔開且包含至少一個固體透鏡;以及一可變焦透鏡,其安置於該第一透鏡群組與該第二透鏡群組之間,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條件表達式]1<THlg1/THlg2<2。

Description

成像透鏡
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係關於一種成像透鏡。
最近,已經相對於攝像系統對用於通信終端之相機模組、數位靜態相機(DSC)、攝錄影機及PC相機(附接至個人電腦之成像裝置)進行研究。與用於獲取影像之此攝像系統相關聯的相機模組的最重要組件中之一者為形成影像之成像透鏡。
諸如行動電話或車載相機等攜帶型終端變得愈來愈小且/或愈來愈輕。根據此趨勢,成像透鏡亦獲得小型化。此外,除使成像透鏡小型化之外,亦需要成像透鏡之效能來應對光接收透鏡之高效能。
先前技術之成像透鏡經由音圈馬達類型之透鏡驅動裝置執行自動聚焦(AF)及光學影像穩定(OIS)功能。因此,存在難以減小整個相機模組之大小的問題。
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意欲提供一種包含液體透鏡之成像透鏡。
另外,本發明意欲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其相較於經由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包含音圈馬達類型之透鏡驅動裝置之相機模組具有縮減大小。
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系統包含:第一透鏡群組,其包含至少一個固體透鏡;第二透鏡群組,其與該第一透鏡群組間隔開且包含至少一個固體透鏡;以及可變焦透鏡,其安置於該第一透鏡群組 與該第二透鏡群組之間,其中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1。
[條件表達式1]
1<THlg1/THlg2<2
(在條件表達式1中,THlg1指代該第一透鏡群組在光軸上之厚度,THlg2指代該第二透鏡群組在光軸上之厚度。)
第一透鏡群組中之固體透鏡之數目可大於第二透鏡群組中之固體透鏡之數目。
該第一透鏡群組中最接近物件側之透鏡可具有正折射率,且該第二透鏡群組中最接近影像側之透鏡可具有負折射率。
該第一透鏡群組可包含具有正折射力之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且該第二透鏡群組可包含具有正折射力之第四透鏡及具有負折射力之第五透鏡。
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2。
[條件表達式2]
|L2R2|<|L2R1|
(在條件表達式2中,L2R2指代該第二透鏡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且L2R1指代該第二透鏡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
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3。
[條件表達式3]
G2>G1
(在條件表達式3中,G1指代第一透鏡之材料之折射率,且G2指代第二透鏡之材料之折射率。)
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系統包含:具有正折射力之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具有正折射力之第五透鏡;以及具有負折射力之第六透鏡,其中第一至第六透鏡按次序自物件側安置至影像側,第一至第三透鏡及第五與第六透鏡均為固體透鏡,且第四透鏡包含可變焦透鏡,其中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4。
[條件表達式4]
|L2R2|<|L2R1|
(在條件表達式4中,L2R2指代該第二透鏡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且L2R1指代該第二透鏡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
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系統可包含:第一透鏡群組,其包含至少一個固體透鏡;第二透鏡群組,其與該第一透鏡群組間隔開且包含至少一個固體透鏡;以及可變焦透鏡,其安置於該第一透鏡群組與該第二透鏡群組之間,其中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5。
[條件表達式5]
0.1<THlg1/TTL<0.5
(在條件表達式5中,THlg1指代第一透鏡群組在光軸上之厚度,且TTL指代在光軸上自第一透鏡之物件側表面至成像表面之距離。)
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系統包含:第一透鏡群組,其包含至少一個固體透鏡;第二透鏡群組,其與該第一透鏡群組間隔開且包含至少一個固體透鏡;以及可變焦透鏡,其安置於該第一透鏡群組與該第二透鏡群組之間,其中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6。
[條件表達式6]
0<Fg1/|Fg2|<0.5
(在條件表達式6中,Fg1指代第一透鏡群組之焦距且Fg2指代第二透鏡群組之焦距。)
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之相機模組可包含:影像感測器;技術方案1之成像透鏡系統;以及濾光片,其安置於影像感測器與成像透鏡之間。
依序自物件側安置至影像側的用於實現上述目標之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之成像透鏡包含:第一透鏡,其具有正折射力;第二透鏡,其具有負折射力;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其包含第一至第五透鏡表面且具有可變折射力;第五透鏡,其具有正折射力;以及第六透鏡,其具有負折射力,其中第四透鏡之第三透鏡表面在施加電壓時朝向影像側變為凸形。
另外,第三透鏡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可小於影像側表面 之曲率半徑,且第五透鏡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可大於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
另外,第一液體可安置於第二透鏡表面與第三透鏡表面之間,且第二液體可安置於第三透鏡表面與第四透鏡表面之間。
另外,第一液體可為非導電液體,且第二液體可為導電液體。
另外,第四透鏡之折射力可在負與正之間變化。
另外,第四透鏡之折射力可在-50屈光度與1000屈光度之間變化。
另外,第四透鏡之折射力可在0與正之間變化。
另外,第四透鏡之折射力可在正範圍內變化。
另外,第二透鏡表面之直徑可小於第四透鏡表面之直徑。
第四透鏡表面之直徑與第二透鏡表面之直徑的比率可大於1.1且小於1.6。
另外,第一透鏡之折射率可介於1.5與1.7之間。
另外,第一透鏡之物件側表面可朝向物件側為凸形。
另外,第四透鏡之第三透鏡表面之直徑在施加電壓時可變得較小。
另外,直徑在自第二透鏡行進至第六透鏡時可逐漸增大。
另外,第三透鏡之影像側表面之至少一部分朝向影像側方向可為凸形。
另外,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之間的距離可短於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之間的距離。
另外,第五透鏡之物件側表面之部分區域可相對於中心區域位於影像側處,且末端區域相較於中心區域可較朝向物件側定位。
另外,第五透鏡之物件側表面之中心區域朝向物件側可為凸形,且部分區域朝向影像側可為凹形。
另外,第六透鏡之物件側表面之中心區域朝向物件側可為凸形。
另外,第六透鏡之物件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可具有至少一個反曲點。
另外,第一透鏡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二透鏡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五透鏡可具有正折射力,且第六透鏡可具有負折射力。
另外,第三透鏡之影像側表面與第五透鏡之物件側表面之間的距離可大於0.5mm。
另外,第三透鏡之影像側表面與第五透鏡之物件側表面之間的距離與第一透鏡之物件側表面與影像感測器之間的距離的比率可大於0.1。
另外,第三透鏡之影像側表面與第五透鏡之物件側表面之間的距離與影像高度的兩倍的比率可大於0.1。
另外,總焦距與第一透鏡之物件側表面與影像感測器之間的距離的比率可介於0.5與1之間。
另外,第一透鏡之物件側表面與影像感測器之間的距離與影像高度的兩倍的比率可介於0.5與1.5之間。
另外,第二透鏡之影像側表面之半徑與第三透鏡之物件側表面之半徑的比率可小於一。
另外,第四透鏡之焦距之倒數可介於-0.05與0.1之間。
另外,第五透鏡之有效直徑之80%下的SAG可大於零。
另外,其可包含安置於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孔徑。
依序自物件側安置至影像側的用於實現上述目標之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的成像透鏡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其包含第一至第五透鏡表面且具有可變折射力;第五透鏡;以及第6透鏡,其中第四透鏡之曲率半徑在施加電壓時減小。
依序自物件側安置至影像側的用於實現上述目標之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的成像透鏡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其包含第一至第五透鏡表面且具有可變折射力;第五透鏡,其中物件側表面的一部分相對於中心區域位於影像側處且末端區域相較於中心區域 較朝向物件側定位;以及第六透鏡。
經由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可提供可使用液體透鏡執行AF或OIS之成像透鏡。
7:第一透鏡表面
8:第二透鏡表面
9:第三透鏡表面
10:第四透鏡表面/基板
11:第五透鏡表面/端子
20:連接器
30:連接基板
40:感測器基座
50:濾光片
60:透鏡驅動裝置
61:支架
62:透鏡支架
63:罩蓋
70:相機模組
100:第一透鏡
200:第二透鏡
300:第三透鏡
400:第四透鏡
410:第二板
415:第一板
420:第一液體
425:第一電極
426:第一接觸電極
430:第二液體
435:第二電極
436:第二接觸電極
440:第三板
450:絕緣層
500:第五透鏡
600:第六透鏡
700:濾光片
800:影像感測器
810:有效區域
C:光軸
d1: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與第二透鏡群組之間的距離
d2:光軸上第四透鏡之厚度
P:位置
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組態圖。
圖2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二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組態圖。
圖3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三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組態圖。
圖4及圖5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第四透鏡之橫截面圖。
圖6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對角線視場(DFOV)之概念圖。
圖7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之分解透視圖。
在下文中,將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之較佳例示性實施例。
然而,本發明之技術構想不限於所描述之一些例示性實施例,但可以各種形式實施,且在本發明之技術構想內,可選擇性地組合或取代例示性實施例之間的組件中之一或多者。
另外,除非特定地界定及描述,否則熟習本發明所屬技術者一般可理解本發明之例示性實施例中所使用之術語(包括技術及科學術語)。常用術語,諸如詞典中定義之術語可考慮相關技術之上下文含義而解譯為各種含義。
另外,本發明之例示性實施例中所使用之術語意欲描述例示性實施例而並不意欲限制本發明。
在本說明書中,除非文本中特定陳述,否則單數亦可包括複數,且當描述為「至少一個(或一或多個)A、B及C」時,可包括A、B 及C之任何組合中之一或多者。
在描述本發明之例示性實施例之組件時,可使用諸如第一、第二、A、B、(a)及(b)等術語。此等術語僅僅意欲區分該等組件與其他組件,且術語並不限制組件之性質、次序或序列。
當一組件描述為「連接」、「耦接」或「接合」至另一組件時,可不僅包括其中該組件直接「連接」、「耦接」或「接合」至另一組件之情況,而且包括其中該組件由於該組件與另一組件之間存在又一組件而「連接」、「耦接」或「接合」至該另一組件的情況。
另外,當描述為形成或安置於每一組件之「頂部(上方)」或「底部(下方)」上時,「頂部(上方)」或「底部(下方)」不僅包括其中兩個組件彼此直接接觸之情況,而且包括其中一或多個其他組件形成或安置於兩個組件之間的情況。另外,當表達為「頂部(上方)」或「底部(下方)」時,可包括相對於一個組件之下游方向以及上游方向之含義。
在每一透鏡之組態之以下描述中,「物件側表面」指代透鏡中面向物件之表面,且「影像側表面」指代透鏡中面向影像平面之表面。
在下文中所使用之長度、距離、曲率半徑、厚度等之單位可為mm。
在下文中,將參考圖式描述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透鏡之組態。
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組態圖。
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透鏡可包含複數個透鏡。該成像透鏡可包含六個透鏡。該成像透鏡可包含第一透鏡100、第二透鏡200、第三透鏡300、第四透鏡400、第五透鏡500、第六透鏡600,以及孔徑光闌。然而,在根據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透鏡中,可省略第一透鏡100、第二透鏡200、第三透鏡300、第四透鏡400、第五透鏡500、第六透鏡600,以及孔徑光闌中之一或多者。成像透鏡可經安置具有按次序自物件側依序安置至影像側之第一透鏡100、孔徑光闌、第二透鏡200、第三透鏡300、第四 透鏡400、第五透鏡500,以及第六透鏡600。根據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透鏡可由多達五個透鏡構成。替代地,根據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透鏡可由七個或更多個透鏡構成。
在另一例示性實施例中,另一透鏡、平板及光學構件中之一或多者可添加於第一透鏡100至第六透鏡600之間。另外,另一透鏡、平板及光學構件中之至少一者可添加於第一透鏡100前方或第六透鏡600後方。另外,另一透鏡、平板及光學構件中之任何一或多者可添加於孔徑光闌與透鏡之間、透鏡與濾光片700之間,以及濾光片700與影像感測器800之間。此時,濾光片700可為平坦透鏡。平坦透鏡之折射力可為「0」。可存在無折射力之平坦透鏡。另外,濾光片層可安置於孔徑光闌與透鏡之間、透鏡與濾光片700之間,以及濾光片700與影像感測器800之間。在此情況下,濾光片層可經包覆以變為濾光片。
該成像透鏡可包含第一透鏡100。第一透鏡100可最接近物件側。第一透鏡100可為自物件側首先安置之透鏡。第一透鏡100可為最鄰近於物件側之透鏡。一透鏡可另外安置於第一透鏡100與第二透鏡200之間。第二至第五透鏡200、300、400及500可安置於第一透鏡100與第六透鏡600之間。除第二至第五透鏡200、300、400及500之外的透鏡可另外安置於第一透鏡100與第六透鏡600之間。一透鏡可另外安置於第一至第六透鏡100、200、300、400、500及600中之至少兩個透鏡之間。
第一透鏡10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鏡100之兩個表面可形成為凸形。第一透鏡100之兩個表面在光軸上可形成為凸形。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可形成為凸形。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在光軸上可形成為凸形。第一透鏡100可包含具有凸面形狀之物件側表面。第一透鏡100可包含在光軸上具有凸面形狀之物件側表面。第一透鏡100之影像側表面可形成為凸形。第一透鏡100之影像側表面在光軸上可形成為凸形。第一透鏡100可包含具有凸面形狀之影像側表面。第一透鏡100可包含在光軸上具有凸面形狀之影像側表面。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或影像側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個反曲點。第一透鏡100之影像側表面可在其自中心部分行 進至周邊部分側時朝向物件側凹入。第一透鏡100之影像側表面可在其自周邊部分行進朝向最外部區域時朝向影像側突出。
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可為正的。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之光軸處之曲率半徑可為正的。第一透鏡1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可為負的。第一透鏡100之影像側表面在光軸上之曲率半徑可為負的。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之絕對值可大於第一透鏡1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之絕對值。第一透鏡100可為固體透鏡。
第一透鏡100之兩個表面可形成為球面表面。第一透鏡100之兩個表面可形成為非球面表面。第一透鏡100之兩個表面中之任一表面可形成為球面表面,而另一表面可形成為非球面表面。
第一透鏡100可由具有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一透鏡100相較於第二透鏡200可由具有較低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一透鏡100相較於第三透鏡300可由具有較高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一透鏡100相較於第五透鏡500可由具有較高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一透鏡100相較於第六透鏡600可由具有較高折射率之材料形成。
第一透鏡100可滿足1.5<N1<1.7之範圍。另外,第一透鏡100可滿足1.53<N1<1.65之範圍。N1為第一透鏡100之折射率。第一透鏡100可滿足20<V1<60之範圍。另外,第一透鏡100可滿足22<V1<58之範圍。V1為第一透鏡100之阿貝數(Abbe#)。
成像透鏡可包含第二透鏡200。第二透鏡200可為自物件側第二個安置之透鏡。第二透鏡200可為第二鄰近於物件側之透鏡。第二透鏡200可安置於第一透鏡100與影像側之間。第二透鏡200相較於孔徑光闌可安置於影像側處。第二透鏡200可安置於第一透鏡100與第三透鏡300之間。一透鏡可另外安置於第二透鏡200與第一透鏡100之間或第二透鏡200與第三透鏡300之間。
第二透鏡20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二透鏡200之物件側表面可形成為凸形。第二透鏡200之物件側表面在光軸上可形成為凸形。第二透鏡200可包含具有凸面形狀之物件側表面。第二透鏡200可包含在光軸 上具有凸面形狀之物件側表面。第二透鏡200之影像側表面可形成為凹形。第二透鏡200之影像側表面在光軸上可形成為凹形。第二透鏡200可包含具有凹面形狀之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200可包含在光軸上具有凹面形狀之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200可以凹凸透鏡形狀形成,其中物件側表面為凸形。第二透鏡200可以凹凸透鏡形狀形成,其中物件側表面在光軸上為凸形。第二透鏡200之物件側表面或影像側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個反曲點。第二透鏡200之物件側表面可在其自中心部分行進朝向周邊部分側時朝向影像側凹入。第二透鏡200之物件側表面可在其自周邊部分側行進朝向最外部區域側時朝向物件側突出。第二透鏡200之直徑可小於第一透鏡100之直徑。第二透鏡200之厚度可小於第一透鏡100之厚度。基於光軸C,第二透鏡200與第一透鏡100之間的距離可短於第二透鏡200與第三透鏡300之間的距離。
第二透鏡2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可為正的。第二透鏡200之物件側表面在光軸上之曲率半徑可為正的。第二透鏡2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可為正的。第二透鏡200之影像側表面在光軸上之曲率半徑可為正的。第二透鏡2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可大於第二透鏡2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第二透鏡200可為固體透鏡。
第二透鏡200之兩個表面可形成為球面表面。第二透鏡200之兩個表面可形成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200之兩個表面中之一個表面可形成為球面表面,而另一表面可形成為非球面表面。
第二透鏡200可由具有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二透鏡200相較於第一透鏡100可由具有較高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二透鏡200相較於第三透鏡300可由具有較高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二透鏡200相較於第五透鏡500可由具有較高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二透鏡200相較於第六透鏡600可由具有較高折射率之材料形成。
第二透鏡200可滿足1.6<N2<1.7之範圍。另外,第二透鏡200可滿足1.64<N2<1.68之範圍。N2為第二透鏡200之折射率。第二透鏡200可滿足15<V2<25之範圍。另外,第二透鏡200可滿足17<V2< 20之範圍。V2為第二透鏡200之阿貝數(Abbe#)。
成像透鏡可包含第三透鏡300。第三透鏡300可為自物件側第三個安置之透鏡。第三透鏡300可為第三鄰近於物件側之透鏡。第三透鏡300可安置於第二透鏡200與影像側之間。第三透鏡300可安置於第三透鏡300與第四透鏡400之間。第三透鏡300可安置於第二透鏡200與第四透鏡400之間。一透鏡可另外安置於第三透鏡300與第二透鏡200之間或第三透鏡300與第四透鏡400之間。
第三透鏡30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三透鏡300之兩個表面可形成為凸形。第三透鏡300之兩個表面在光軸上可形成為凸形。第三透鏡300之物件側表面可形成為凸形。第三透鏡300在光軸上可具有凸形物件側表面。第三透鏡300可包含具有凸面形狀之物件側表面。第三透鏡300可包含在光軸上具有凸面形狀之物件側表面。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可形成為凸形。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在光軸上可形成為凸形。第三透鏡300可包含具有凸面形狀之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300可包含在光軸上具有凸面形狀之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可包含在影像側方向上為凸形之表面。第三透鏡300之物件側表面或影像側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個反曲點。第三透鏡300之物件側表面可在其自中心部分行進朝向周邊部分側時朝向影像側突出。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可在其自周邊部分側行進朝向最外部區域側時形成為變得較平面。第三透鏡300之直徑可形成為具有對應於第一透鏡100之直徑的大小。第三透鏡300之厚度可形成為對應於第一透鏡100之厚度的大小。第三透鏡300之直徑可小於第四透鏡400之直徑。第三透鏡300之厚度可小於第四透鏡400之厚度。基於光軸C,第三透鏡300與第二透鏡200之間的距離可短於第三透鏡300與第四透鏡400之間的距離。
第三透鏡300在物件側表面上之曲率半徑可為正的。第三透鏡300之物件側表面在光軸上之曲率半徑可為正的。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可為負的。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在光軸上之曲率半徑可為負的。第三透鏡3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之絕對值可小於第 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之絕對值。第三透鏡300可為固體透鏡。
第三透鏡300之兩個表面可形成為球面表面。第三透鏡300之兩個表面可形成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鏡300之兩個表面中之一個表面可形成為球面表面,而另一表面可形成為非球面表面。
第三透鏡300可由具有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三透鏡300可由具有低於第一透鏡100之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三透鏡300相較於第二透鏡200可由具有較低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三透鏡300與第五透鏡500可由具有相同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三透鏡300相較於第六透鏡600可由具有較高折射率之材料形成。
第三透鏡300可滿足1.5<N3<1.6之範圍。另外,第三透鏡300可滿足1.52<N3<1.58之範圍。N3為第三透鏡300之折射率。第三透鏡300可滿足50<V3<60之範圍。另外,第三透鏡300可滿足52<V3<58之範圍。V3為第三透鏡300之阿貝數(Abbe#)。
成像透鏡可包含第四透鏡400。第四透鏡400可為自物件側第四個安置之透鏡。第四透鏡400可為第四鄰近於物件側之透鏡。第四透鏡400可為自影像側第三個安置之透鏡。第四透鏡400可為第三鄰近於影像側之透鏡。第四透鏡400可安置於第三透鏡300與影像側之間。第四透鏡400可安置於第三透鏡300與第五透鏡500之間。一透鏡可另外安置於第四透鏡400與第三透鏡300之間或第四透鏡400與第五透鏡500之間。
第四透鏡400之直徑可大於第一至第三透鏡100、200及300之直徑。基於光軸C,第四透鏡400與第三透鏡300之間的距離可短於第四透鏡400與第五透鏡500之間的距離。第四透鏡400之焦距之倒數可介於-0.05與0.1之間。
第四透鏡400可包含可變焦透鏡。可變焦透鏡可包含可變透鏡表面。第四透鏡400可包含第一至第五透鏡表面7、8、9、10及11。可變焦透鏡可包含液體透鏡。第四透鏡400可包含液體透鏡。液體透鏡可為包含兩種類型之液體的液體透鏡。包含兩種類型之液體的液體透鏡可包含 導電液體及非導電液體。在此情況下,可藉由藉由使用施加至液體透鏡之電壓調節形成於導電液體與非導電液體之間的界面而改變焦點。液體透鏡可安置於第三透鏡300與第五透鏡500之間。液體透鏡可安置於固體透鏡之間。液體透鏡可與固體透鏡間隔開。液體透鏡可為可變透鏡。液體透鏡可為自動聚集透鏡。
液體透鏡可包含第一液體420。第一液體420可安置於第二板410與第三板440之間。第一液體420可具有導電性。第一液體420可與第二液體430接觸。第一液體420之影像側表面可與第二液體430之物件側表面接觸。液體透鏡可包含第二液體430。第二液體430可安置於第二板410與第三板440之間。第二液體430可具有非導電性。作為經修改實例,第一液體420可為非導電的且第二液體430可為導電的。
液體透鏡可包含界面。可藉由使第一液體420與第二液體430接觸而形成界面。可藉由使第一液體420之影像側與第二液體430之物件側接觸而形成界面。該界面可為折射表面。界面之曲率可取決於所施加電壓而變化。
作為經修改實例,液體透鏡可為含有一種類型之液體之液體透鏡。包含一種類型之液體之液體透鏡可藉由調節安置於對應於液體之位置處的薄膜而改變焦點。舉例而言,可藉由藉由磁體及線圈之電磁力按壓薄膜而改變焦點。替代地,液體透鏡可為包含三種或更多種類型之液體的液體透鏡。
液體透鏡可包含第一板,其包含安置有導電液體及非導電液體之空腔。液體透鏡可包含安置於第一板上之電極。回應於驅動電壓調節焦距之液體透鏡可經由該電極接收工作電壓。液體透鏡之電極可包含獨立電極及共同電極。可存在一個共同電極,且可提供複數個獨立電極。舉例而言,獨立電極可包含液體透鏡之四個或八個獨立電極。獨立電極可安置於第一板之第一表面上。共同電極可安置於第一板之第二表面上。共同電極可安置於液體透鏡中與第一表面相對之第二表面上。當工作電壓經由獨立電極及共同電極施加時,安置於透鏡區域中之導電液體與非導電液體之 間的界面可變形。
液體透鏡之一側可自獨立電極接收電壓。液體透鏡之另一側可自共同電極接收電壓。以此方式,可執行AF功能及OIS功能中之任何一或多者。
第四透鏡400可包含第二板410。第二板可安置於第一板415之一側上。第二板410可與第三板440間隔開。第三板440可安置於第一板415之另一側上。第一板415可安置於第二板410與第三板440之間。第二板410可在光軸方向上與第三板440間隔開。第二板410相較於第三板440可安置得較接近於物件側。第二板410可覆蓋第一液體420之物件側表面。第二板410可由平板形成。第二板410可具有折射力「0」。第二板410可接觸第一液體420。光軸上第二板410與第三透鏡300之間的距離可小於光軸上第三板440與第五透鏡500之間的距離。在垂直於第二板410之光軸之方向上的長度可對應於在第三板440之對應方向上的長度。
第四透鏡400可包含第三板440。第三板440可與第二板410間隔開。第三板440可在光軸方向上與第二板410間隔開。第三板440相較於第二板410可安置得較接近於影像側。第三板440可覆蓋第二液體430之影像側表面。第三板440可由平板形成。第三板440可具有折射力「0」。第三板440可接觸第二液體430。在垂直於第三板440之光軸之方向上的長度可對應於在第二板410之對應方向上的長度。
液體透鏡可包含第一液體420。第一液體420可安置於第二板410與第三板440之間。另外,第一液體420可安置於第二透鏡表面8與第三透鏡表面9之間。第一液體420可具有導電性。
液體透鏡可包含第二液體430。第二液體430可安置於第二板410與第三板440之間。另外,第二液體430可安置於第三透鏡表面9與第四透鏡表面10之間。第二液體430可具有非導電性。
當施加電壓時,第四透鏡400之第三透鏡表面9在影像側方向上可為凸形。當施加電壓時,第四透鏡400之第二透鏡表面8可具有較小直徑或曲率半徑。由此,第四透鏡400可具有可變折射力。舉例而言, 第四透鏡400之折射力可在負與正之間變化。在此情況下,第四透鏡400之折射力可在-50屈光度至1000屈光度範圍內變化。替代地,第四透鏡400可在0與正之間變化或在正範圍內變化。
第四透鏡400之第二透鏡表面8之直徑可小於第四透鏡表面10之直徑。此時,第四透鏡表面10之直徑與第二透鏡表面8之直徑的比率可介於1.1與1.6之間。由此,穿過第四透鏡400之光可由影像感測器800高效地接收。
在下文中,將參考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之第四透鏡400之橫截面圖描述液體透鏡。
圖4及圖5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第四透鏡400之橫截面圖。
第四透鏡400可為液體透鏡400。液體透鏡400可包含第一液體420、第二液體430、第一板415、第一電極425,以及第二電極435。第一液體420可包含非導電液體。舉例而言,第一液體420可為油。第二液體430可包含導電液體。舉例而言,第二液體430可為水。
第一板415可包含安置有第一液體420及第二液體430之空腔。電極425及435可安置於第一板415上方或下方。舉例而言,第一電極425可安置於第一板415下方,且第二電極435可安置於第一板415上方。第二板410及/或第三板440可安置於第一板415上方或下方。舉例而言,第三板440可安置於第二電極435下方,第二板410可安置於第一電極425上方,第二板410可安置於第一電極425上,且第二板410及第三板440中之至少一者可省略。
第一板415可安置於第二板410與第三板440之間,且可包含具有預定傾斜表面(例如,具有約55至65度或50至70度之角度的傾斜表面)的上部及下部開口。由上述傾斜表面、與第二板410接觸之第一開口及鄰近第三板440之第二開口環繞的區域可被稱為「空腔」。
此處,開口之大小可意謂在水平方向上之橫截面積,或開口之橫截面為圓形時的半徑,以及在開口之橫截面為正方形時對角線之長度。
第一板415為用於容納第一液體420及第二液體430之結構。由於第二板410及第三板440包含光穿過之區域,因此第二板410及第三板440可由透光性材料(例如玻璃)製成;且第二板410及第三板440出於過程之便利性可由相同材料形成。
另外,第一板415可由透明材料製成,或可包含雜質使得不易於透光。
第二板410經組態以在自第三透鏡300入射之光行進至空腔中時入射,且第三板440經組態以使已經穿過空腔、行進至第五透鏡500之光穿過。
上述空腔可以具有不同屬性之第一液體420及第二液體430填充,且界面可形成於第一液體420與第二液體430之間。由第一液體420及第二液體430形成之界面之曲率、傾角等可變化。
第一電極425可安置於第一板415之下表面之一部分中且可直接接觸第一液體420。第二電極435可與第一電極425間隔開,且可安置於第一板415之上表面、側表面及下表面上。
第一板415之內側表面可形成空腔之側壁。絕緣層450可安置於第一液體420或第二液體430與第一電極425之間。第二液體430之一部分及第二電極435之一部分可彼此接觸。可藉由自外部電路板接收到之電信號施加第一電極425及第二電極435以控制第一液體420與第二液體430之間的界面。
第一電極425及第二電極435可由導電材料,例如金屬製成。
可安置絕緣層450以覆蓋第二板410之下表面之一部分及第一電極425之一部分,從而在空腔之上部區域中形成空腔之側壁。另外,絕緣層450可安置於第一板415之下表面上以覆蓋第一電極425、第一板415及第二電極435之一部分。
如所說明,絕緣層450可安置於第一液體420與第二板410之間。第二液體430可與第三板440直接接觸。
第二板410及第三板440之邊緣可為(但不限於)矩形。
第一電極425可曝露於第二板410之周邊中之至少一個區域中,且第二電極435可曝露於第三板440之邊緣之至少一個區域中。
並且,第一接觸電極426在第二板410之外部區域中安置於第一電極425上,且第二接觸電極436在第三板400之外部區域中安置於第二電極435上。第一接觸電極426及第二接觸電極436可為連接基板之一部分。
儘管未說明,導電環氧樹脂可安置於第一電極425與第一接觸電極426之間,且導電環氧樹脂可安置於第二電極435與第二接觸電極436之間。另外,第一接觸電極426及第二接觸電極436可分別與第一電極425及第二電極435一體地設置。
因此,在包含根據本發明之一個例示性實施例之液體透鏡400之成像透鏡中,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第六透鏡600之影像側表面的距離為固定的,且液體透鏡400之焦距、屈光度等可變化。亦即,自動聚焦(AF)可為可能的,而無需在成像透鏡內部移動透鏡100、200、300、400、500及600。
成像透鏡可包含第五透鏡500。第五透鏡500可為自影像側第二個安置之透鏡。第五透鏡500可為第二鄰近於影像側之透鏡。第五透鏡500可安置於第四透鏡400與影像側之間。第五透鏡500可安置於第四透鏡400與第六透鏡600之間。一透鏡可另外安置於第五透鏡500與第四透鏡400之間或第五透鏡500與第六透鏡600之間。
第五透鏡500可具有正折射力或負折射力。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可形成為凹形。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中鄰近光軸C之中心區域可朝向物件側形成為凸形。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中與光軸C間隔最遠之末端區域相較於中心區域可較朝向物件側定位。連接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之中心區域與末端區域的部分之至少一部分相較於中心區域可較朝向影像側定位。連接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之中心區域與末端區域的部分可朝向影像側形成為凹形。第五透鏡500之影像側表面可朝向影像側形成為凸形。替代地,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在光軸上可 形成為凹形。第五透鏡500可包含具有凹面形狀之物件側表面。第五透鏡500可包含在光軸上具有凹面形狀之物件側表面。第五透鏡500之影像側表面可形成為凸形。第五透鏡500之影像側表面在光軸上可形成為凸形。第五透鏡500可包含具有凸面形狀之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500可包含在光軸上具有凸面形狀之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500可以凹凸透鏡形狀形成,其中影像側表面為凸形。第五透鏡500可以凹凸透鏡形狀形成,其中影像側表面在光軸上為凸形。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或影像側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個反曲點。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在其自中心部分行進朝向周邊部分側時可較朝向影像側凹入。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在其自周邊部分行進朝向最外部區域時可較朝向物件側突出。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在其自周邊部分行進朝向最外部區域側時可形成為變得較平面。第五透鏡500之影像側表面在其自中心部分行進朝向周邊側時可較朝向物件側凹入。第五透鏡500之影像側表面在其自周邊部分行進朝向最外部區域時可較朝向影像側突出。第五透鏡500之直徑可大於第四透鏡400之直徑。第五透鏡500之厚度可大於第四透鏡400之厚度。基於光軸C,第五透鏡500與第四透鏡400之間的距離可長於第五透鏡500與第六透鏡600之間的距離。
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可為負的。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在光軸上可為負的。第五透鏡5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可為負的。第五透鏡5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在光軸上可為負的。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之絕對值可大於第五透鏡5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之絕對值。第五透鏡500可為固體透鏡。
第五透鏡500之兩個表面可形成為球面表面。第五透鏡500之兩個表面可形成為非球面表面。第五透鏡500之兩個表面中之一個表面可形成為球面表面,而另一表面可形成為非球面表面。
第五透鏡500可由具有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五透鏡500相較於第一透鏡100可由具有較低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五透鏡500相較於第二透鏡200可由具有較低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五透鏡500與第三透 鏡300可由具有相同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五透鏡500相較於第六透鏡600可由具有較高折射率之材料形成。
第五透鏡500可滿足1.5<N5<1.6之範圍。另外,第五透鏡500可滿足1.52<N5<1.58之範圍。N5為第五透鏡500之折射率。第五透鏡500可滿足50<V5<60之範圍。另外,第五透鏡500可滿足52<V5<58之範圍。V5為第五透鏡500之阿貝數(Abbe#)。
第五透鏡500之有效直徑之80%位置下的SAG可大於零。當豎直線在末端區域中降至光軸C(其為第五透鏡500之有效直徑)時,與光軸C之交點相較於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之頂點較朝向物件側方向定位。當豎直線在第五透鏡500之有效直徑之80%位置P處降至光軸C時,與光軸C之交點相較於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之頂點較朝向影像側定位。此處,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之頂點指代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與光軸C會合之交點。
成像透鏡可包含第六透鏡600。第六透鏡600可為最接近影像側之透鏡。第六透鏡600可安置於第五透鏡500與影像側之間。第六透鏡600可安置於第五透鏡500與濾光片700之間。一透鏡可另外安置於第六透鏡600與第五透鏡500之間或第六透鏡600與濾光片700之間。
第六透鏡600可具有負折射力。第六透鏡600之物件側表面可形成為凸形。第六透鏡600之物件側表面在光軸上可形成為凸形。第六透鏡600可包含具有凸面形狀之物件側表面。第六透鏡600可包含在光軸上具有凸面形狀之物件側表面。第六透鏡600之影像側表面可形成為凹形。第六透鏡600之影像側表面在光軸上可形成為凹形。第六透鏡600可包含凹形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600可包含在光軸上為凹形之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600可以凹凸透鏡形狀形成,其中物件側表面為凸形。第六透鏡600可以凹凸透鏡形狀形成,其中物件側表面在光軸上為凸形。第六透鏡600之物件側表面或影像側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個反曲點。第六透鏡600之物件側表面在其自中心部分行進朝向周邊部分時可較朝向影像側凹入。第六透鏡600之物件側表面在其自周邊部分行進朝向最外部區域時可較朝向物 件側突出。第六透鏡600之物件側表面在其自周邊部分行進朝向最外部區域側時可形成為變得較平面。第六透鏡600之影像側表面在其自中心行進朝向周邊側時可較朝向影像側突出。第六透鏡600之影像側表面在其自周邊部分行進朝向最外部區域時可較朝向物件側凹入。第六透鏡600之中心部分在光軸C方向上之厚度可短於剩餘區域在光軸C方向上之厚度。基於光軸C,第六透鏡600與第五透鏡500之間的距離可短於第六透鏡600與濾光片700之間的距離。第六透鏡600之直徑可大於第五透鏡500之直徑。第六透鏡600之厚度可大於第五透鏡500之厚度。
第六透鏡6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可為正的。第六透鏡6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在光軸上可為正的。第六透鏡6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可為正的。第六透鏡6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在光軸上可為正的。第六透鏡6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可大於第六透鏡6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第六透鏡600可為固體透鏡。
第六透鏡600之兩個表面可形成為球面表面。第六透鏡600之兩個表面可形成為非球面表面。第六透鏡600之兩個表面中之一個表面可形成為球面表面,而另一表面可形成為非球面表面。第六透鏡600可具有包含一或多個反曲點之表面。
第六透鏡600可由具有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六透鏡600相較於第一透鏡100可由具有較低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六透鏡600相較於第二透鏡200可由具有較低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六透鏡600相較於第三透鏡300可由具有較低折射率之材料形成。第六透鏡600相較於第五透鏡500可由具有較低折射率之材料形成。
第六透鏡600可滿足1.5<N6<1.7之範圍。另外,第六透鏡600可滿足1.52<N6<1.68之範圍。N6為第六透鏡600之折射率。第六透鏡600可滿足18<V6<60之範圍。另外,第六透鏡600可滿足20<V6<58之範圍。V6為第六透鏡600之阿貝數(Abbe#)。
第一透鏡100、第二透鏡200、第三透鏡300、第五透鏡500及第六透鏡600之所有透鏡表面均可為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第一透鏡 100、第二透鏡200、第三透鏡300、第五透鏡500及第六透鏡600中之每一者在其中兩個表面上可形成為具有球面表面。第一透鏡100、第二透鏡200、第三透鏡300、第五透鏡500及第六透鏡600中之每一者在其中兩個表面上可形成為具有非球面表面。
第一透鏡100、第二透鏡200、第三透鏡300、第五透鏡500及第六透鏡600中之每一者之兩個表面中之任一者可形成為球面表面而另一表面可形成為非球面表面。直徑在其在光軸C上自第二透鏡200行進至第六透鏡600時可逐漸增大。厚度在其在光軸C上自第二透鏡200行進至第六透鏡600時可逐漸增大。
成像透鏡可包含濾光片700。濾光片700相較於第六透鏡600可較朝向物件側安置。濾光片700可為紅外濾光片及防護玻璃罩中之至少一者。當將紅外濾光片用作濾光片700時,可阻止自外部光發射之輻射熱轉移至光接收裝置。另外,紅外濾光片透射可見光並將紅外線反射至外部。
成像透鏡可包含影像感測器800。影像感測器800可包含電荷耦合裝置(CCD)或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影像感測器800之單位像素之水平及/或豎直長度之長度可為2μm或更小。由此,有可能提供可用於像素之成像透鏡及/或具有高像素計數之相機模組。
成像透鏡可包含孔徑光闌。孔徑光闌可安置於第一透鏡100與第二透鏡200之間。相較於第二透鏡200,孔徑光闌可較接近於第一透鏡100安置。孔徑光闌可與第二透鏡200之物件側表面間隔開。孔徑光闌可調節自個體入射之光之量。孔徑光闌可調節穿過第一透鏡100之光之量。孔徑光闌可調節入射於第二透鏡200上之光之量。孔徑光闌可包含圓形直徑孔徑。
成像透鏡可包含相對於可變焦透鏡(例如,液體透鏡)安置於水側上之第一透鏡群組及相對於可變焦透鏡安置於影像側上之第二透鏡群組。第一透鏡群組及第二透鏡群組中之每一者可包含至少一個固體透鏡。
上面安置有液體透鏡之液體的第一板之空腔可具有傾斜表面。歸因於傾斜表面,鄰近液體透鏡之第一板之空腔之孔徑光闌的開口之 直徑可小於遠離第一板之空腔之孔徑光闌之該側處的直徑。
根據本發明之第一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1至條件表達式65。
下文描述之條件表達式及例示性實施例為用於增強動作效果之較佳例示性實施例,且本發明之光學裝置之組態可藉由僅滿足下文描述之條件表達式中之一些條件表達式而具有協同效應。
[條件表達式1]
1.2<d1/d2<1.8
在條件表達式1中,d1指代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與第二透鏡群組之間的距離(例如,光軸上自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至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的距離),且d2指代光軸上第四透鏡400之厚度。另外,條件表達式1可滿足1.4<d1/d2<1.7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2]
0<Fg1/|Fg2|<0.5
在條件表達式2中,Fg1指代第一透鏡群組(例如,第一透鏡100至第三透鏡300)之組合焦距,且Fg2指代第二透鏡群組(例如,第五透鏡500至第六透鏡600)之組合焦距。並且,條件表達式2可滿足0<Fg1/|Fg2|<0.3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3]
0.1<d1/TTL<0.4
在條件表達式3中,d1為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與第二透鏡群組之間的距離(例如,光軸上自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至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的距離),且TTL指代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影像平面的距離。另外,條件表達式3可滿足0.2<d1/TTL<0.3之範圍。另外,條件表達式3可滿足d1/TTL>0.1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4]
0.1<d1/imgH<0.4
在條件表達式4中,d1指代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與第二透 鏡群組之間的距離(例如,光軸上自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至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的距離)。imgH指代影像感測器800之影像平面之對角線長度。另外,imgH可意謂豎直方向上自影像平面之光軸至最大影像高度的距離的兩倍。並且,imgH可等於影像感測器800之有效區域810之對角線長度。另外,條件表達式4可滿足0.15<d1/imgH<0.3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5]
0.8mm<d1<2.0mm
在條件表達式5中,d1指代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與第二透鏡群組之間的距離(例如,光軸上自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至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的距離)。另外,條件表達式5可滿足1.0mm<d1<1.6mm之範圍。另外,條件表達式5可滿足d1<0.5mm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6]
0.1<THlg1/TTL<0.5
在條件表達式6中,THlg1指代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之厚度(例如,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的距離),且TTL指代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影像平面的距離。另外,條件表達式6可滿足0.2<THlg1/TTL<0.35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7]
0.1<THlg2/TTL<0.5
在條件表達式7中,THlg2指代光軸上第二透鏡群組之厚度(例如,光軸上自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至第六透鏡600之影像側表面的距離),且TTL指代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影像平面的距離。另外,條件表達式7可滿足0.15<THlg2/TTL<0.3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8]
0.1<THlg1/imgH<0.4
在條件表達式8中,THlg1指代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之厚度(例如,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的距離),且imgH指代影像感測器800之影像平面之對角線長度。另外, imgH可意謂豎直方向上自影像平面之光軸至最大影像高度的距離的兩倍。另外,imgH可等於影像感測器800之有效區域810之對角線長度。另外,條件表達式8可滿足0.15<THlg1/imgH<0.3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9]
0.1<THlg2/imgH<0.4
在條件表達式9中,THlg2指代光軸上第二透鏡群組之厚度(例如,光軸上自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至第六透鏡600之影像側表面的距離),且imgH指代影像感測器800之影像平面之對角線長度。另外,imgH可意謂豎直方向上自影像平面之光軸至最大影像高度的距離的兩倍。另外,imgH可等於影像感測器800之有效區域810之對角線長度。另外,條件表達式9可滿足0.15<THlg2/imgH<0.3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10]
0.5<THlg1/d1<1.5
在條件表達式10中,THlg1指代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之厚度(例如,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的距離),且d1指代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與第二透鏡群組之間的距離(例如,光軸上自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至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的距離)。另外,條件表達式10可滿足0.8<THlg1/d1<1.3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11]
1<THlg1/d2<2
在條件表達式11中,THlg1指代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之厚度(例如,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的距離),且d2指代第四透鏡400在光軸上之厚度。另外,條件表達式11可滿足1.3<THlg1/d2<1.8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12]
0.5<THlg2/d1<1.5
在條件表達式12中,THlg2指代光軸上第二透鏡群組之厚度(例如,光軸上自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至第六透鏡600之影像側 表面的距離),且d1指代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與第二透鏡群組之間的距離(例如,光軸上自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至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的距離)。另外,條件表達式12可滿足0.7<THlg2/d1<1.2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13]
1<THlg2/d2<2
在條件表達式13中,THlg2指代光軸上第二透鏡群組之厚度(例如,光軸上自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至第六透鏡600之影像側表面的距離),且d2指代光軸上第四透鏡400之厚度。另外,條件表達式13可滿足1.0<THlg2/d2<1.7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14]
0<TTL/|D_inf|<8
在條件表達式14中,TTL指代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影像平面的距離,D_inf指代在物距無窮大下將1000mm除以第四透鏡400之焦距所得的值。另外,條件表達式14可滿足1<TTL/|D_inf|<5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15]
0.1<TTL/|D_macro|<0.5
在條件表達式15中,TTL指代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影像平面的距離,且D_macro指代在物距為10cm下將1000mm除以第四透鏡400之焦距所得的值。另外,條件表達式15可滿足0.15<TTL/|D_macro|<0.4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16]
0<imgH/|D_inf|<8
在條件表達式16中,imgH指代影像感測器800之影像平面之對角線長度,且D_inf指代在物距無窮大下將1000mm除以第四透鏡400之焦距所得的值。另外,imgH可意謂豎直方向上自影像平面之光軸至最大影像高度的距離的兩倍。另外,imgH可等於影像感測器800之有效區域810之對角線長度。另外,條件表達式16可滿足1<imgH/|D_inf|<5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17]
0.1<imgH/|D_macro|<0.4
在條件表達式17中,imgH指代影像感測器800之影像平面之對角線長度,且D_macro指代在物距為10cm下將1000mm除以第四透鏡400之焦距所得的值。另外,imgH可意謂豎直方向上自影像平面之光軸至最大影像高度的距離的兩倍。另外,imgH可等於影像感測器800之有效區域810之對角線長度。另外,條件表達式17可滿足0.2<imgH/|D_mac|<0.4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18]
0.6<F_macro/F_inf<1.5
在條件表達式18中,F_macro指代10cm下之總體焦距,且F_inf指代物距無窮大下之總體焦距。另外,條件表達式18可滿足0.8<F_macro/F_inf<1.2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19]
0.5<Fno/|D_inf|<2.0
在條件表達式19中,Fno指代整個光學件之F數,且D_inf指代在物距無窮大下將1000mm除以第四透鏡400之焦距所得的值。另外,條件表達式19可滿足0.8<Fno/D_inf<1.4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20]
0<Fno/D_macro<0.4
在條件表達式20中,Fno指代整個光學件之F數,且D_macro指代在物距為10cm下將1000mm除以第四透鏡400之焦距所得的值。另外,條件表達式20可滿足0<Fno/D_macro<0.2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21]
0.5<Fno/d1<4
在條件表達式21中,Fno指代整個光學件之F數,且d1指代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與第二透鏡群組之間的距離(例如,光軸上自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至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的距離)。另外,條件 表達式21可滿足1<Fno/d1<3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22]
0.5<Fg1/TTL<2
在條件表達式22中,Fg1指代第一透鏡群組之組合焦距(例如,自第一透鏡100至第三透鏡300),且TTL指代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影像平面的距離。另外,條件表達式22可滿足0.8<Fg1/TTL<1.2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23]
|Fg2|/TTL>1
在條件表達式23中,Fg2指代第二透鏡群組之組合焦距(例如,自第五透鏡500至第六透鏡600),且TTL指代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影像平面的距離。另外,條件表達式23可滿足|Fg2|/TTL>3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24]
0.5<Fg1/imgH<1.2
在條件表達式24中,Fg1指代第一透鏡群組之組合焦距(例如,自第一透鏡100至第三透鏡300),且imgH指代影像感測器800之影像平面之對角線長度。另外,imgH可意謂豎直方向上自影像平面之光軸至最大影像高度的距離的兩倍。另外,imgH可等於影像感測器800之有效區域810之對角線長度。另外,條件表達式24可滿足0.6<Fg1/imgH<1.0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25]
|Fg2|/imgH>1.0
在條件表達式25中,Fg2指代第二透鏡群組之組合焦距(例如,自第五透鏡500至第六透鏡600),且imgH指代影像感測器800之影像平面之對角線長度。另外,imgH可意謂豎直方向上自影像平面之光軸至最大影像高度的距離的兩倍。並且,imgH可等於影像感測器800之有效區域810之對角線長度。另外,條件表達式25可滿足|Fg2|/imgH>2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26]
0<f1/|L1R1|<5
在條件表達式26中,f1指代第一透鏡100之焦距,且L1R1指代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另外,條件表達式26可滿足0<f1/|L1R1|<3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27]
0<L2R2/|f2|<1
在條件表達式27中,L2R2指代第二透鏡2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且f2指代第二透鏡200之焦距。另外,條件表達式27可滿足0<L2R2/|f2|<0.7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28]
0.5<Fg1/f1<3.0
在條件表達式28中,Fg1指代第一透鏡群組之組合焦距(例如,自第一透鏡100至第三透鏡300),且f1指代第一透鏡100之焦距。另外,條件表達式28可滿足0.8<Fg1/f1<2.0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29]
0<Fg1/|f2|<5
在條件表達式29中,Fg1指代第一透鏡群組之組合焦距(例如,自第一透鏡100至第三透鏡300),且f2指代第二透鏡200之焦距。另外,條件表達式29可滿足0.5<Fg1/|f2|<4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30]
0<Fg1/|L1R1|<5
在條件表達式30中,Fg1指代第一透鏡群組之組合焦距(例如,自第一透鏡100至第三透鏡300),且L1R1指代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並且,條件表達式30可滿足0<Fg1/|L1R1|<2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31]
1<Fg1/L2R2<10
在條件表達式31中,Fg1指代第一透鏡群組之組合焦距(例 如,自第一透鏡100至第三透鏡300),且L2R2指代第二透鏡2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另外,條件表達式31可滿足2<Fg1/L2R2<5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32]
|Fg2|/f1>1
在條件表達式32中,Fg2指代第二透鏡群組之組合焦距(例如,自第五透鏡500至第六透鏡600),且f1指代第一透鏡100之焦距。另外,條件表達式32可滿足|Fg2|/f1>5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33]
|Fg2|/|f2|>1
在條件表達式33中,Fg2指代第二透鏡群組之組合焦距(例如,自第五透鏡500至第六透鏡600),且f2指代第二透鏡200之焦距。另外,條件表達式33可滿足|Fg2|/|f2|>5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34]
|Fg2|/|L1R1|>0.2
在條件表達式34中,Fg2指代第二透鏡群組之組合焦距(例如,自第五透鏡500至第六透鏡600),且L1R1指代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條件表達式34可滿足|Fg2|/|L1R1|>0.3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35]
|Fg2|/L2R2>5
在條件表達式35中,Fg2指代第二透鏡群組之組合焦距(例如,自第五透鏡500至第六透鏡600),且L2R2指代第二透鏡2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另外,條件表達式35可滿足|Fg2|/L2R2>10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36]
0<tan(DFOV/2)/|D_inf|<0.8
在條件表達式36中,DFOV指代自物件側與光軸朝向最大影像高度入射的光之間的角度的兩倍,且D_inf指代在物距無窮大下將1000mm除以第四透鏡400之焦距所得的值。另外,條件表達式36可滿足0<tan(DFOV/2)/|D_inf|<0.5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37]
0<tan(DFOV/2)/|D_macro|<0.5
在條件表達式37中,DFOV指代自物件側與光軸朝向最大影像高度入射的光之間的角度的兩倍,且D_macro指代在物距為10cm下將1000mm除以第四透鏡400之焦距所得的值。另外,條件表達式37可滿足0<tan(DFOV/2)/|D_macro|<0.2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38]
1.5<G1<1.7
在條件表達式38中,G1指代第一透鏡100之材料之折射率。另外,G1可指代在波長為587nm下第一透鏡100之折射率。另外,條件表達式38可滿足1.53<G1<1.65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39]
20<V1<60
在條件表達式39中,v1指代第一透鏡100之阿貝數。另外,條件表達式39可滿足21<V1<58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40]
0<|L1R2|/|L1R1|<1
在條件表達式40中,L1R2指代第一透鏡1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且L1R1指代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另外,條件表達式40可滿足0<|L1R2|/|L1R1|<0.5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41]
0.7<TTL/imgH<1.3
在條件表達式41中,TTL指代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影像平面的距離,且imgH指代影像感測器800之影像平面之對角線長度。另外,imgH可意謂豎直方向上自影像平面之光軸至最大影像高度的距離的兩倍。並且,imgH可等於影像感測器800之有效區域810之對角線長度。另外,條件表達式41可滿足0.5<TTL/imgH<1之範圍。另外,條件表達式41可滿足0.5<TTL/imgH<1.5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42]
0.5<F_inf/TTL<1.5
在條件表達式42中,F_inf指代在物距無窮大下之總體焦距,且TTL指代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影像平面的距離。另外,條件表達式42可滿足0.6<F_inf/TTL<1.0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43]
0.5<F_macro/TTL<1
在條件表達式43中,F_macro指代物距為10cm下之總體焦距,且TTL指代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影像平面的距離。另外,條件表達式43可滿足0.6<F_macro/TTL<0.8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44]
0.5<F_inf/f1<2
在條件表達式44中,F_inf指代在物距無窮大下之總體焦距,且f1指代第一透鏡100之焦距。另外,條件表達式44可滿足0.7<F_inf/f1<1.5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45]
0.5<F_macro/f1<2
在條件表達式45中,F_macro指代在物距為10cm下之總體焦距,且f1指代第一透鏡100之焦距。另外,條件表達式45可滿足0.65<F_macro/f1<1.5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46]
0.2<F_inf/|f2|<3
在條件表達式46中,F_inf指代在物距無窮大下之總體焦距,且f2指代第二透鏡200之焦距。另外,條件表達式46可滿足0.4<F_inf/|f2|<2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47]
0.2<F_macro/|f2|<2.0
在條件表達式47中,F_macro指代在物距為10cm下之總 體焦距,且f2指代第二透鏡200之焦距。另外,條件表達式47可滿足0.4<F_macro/|f2|<1.8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48]
1<THlg1/THlg2<2
在條件表達式48中,THlg1指代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之厚度(例如,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的距離),且THlg2指代光軸上第二透鏡群組之厚度(例如,光軸上自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至第六透鏡600之影像側表面的距離)。另外,條件表達式48可滿足1<THlg1/THlg2<1.5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49]
G2>G1
在條件表達式49中,G1指代第一透鏡100之材料之折射率,且G2指代第二透鏡200之材料之折射率。另外,G1可指代在波長為587nm下之第一透鏡100之折射率,G2可指代在波長為587nm下之第二透鏡200之折射率。
[條件表達式50]
|L2R2|<|L2R1|
在條件表達式50中,L2R2指代第二透鏡2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且L2R1指代第二透鏡2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
[條件表達式51]
0.5<F/TTL<1.0
在條件表達式51中,F指代整個光學系統,亦即,第一透鏡100至第六透鏡600之總體有效焦距,且TTL指代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影像平面的距離。另外,條件表達式51可滿足0.5<F/TTL<0.8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52]
L2R2/L3R1<1
在條件表達式52中,L2R2指代第二透鏡200之影像側表面 之曲率半徑,且L3R1指代第三透鏡3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另外,條件表達式52可滿足0<L2R2/L3R1<0.6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53]
SAG5>0
在條件表達式53中,SAG指代光軸C上之交點(自透鏡之透鏡表面之對應區域朝向光軸C繪製的豎直線在此會合)與透鏡之頂點的比率。另外,SAG5指代在第五透鏡500之有效直徑之80%之位置P處的SAG值。亦即,當自末端區域朝向光軸C繪製豎直線(其為第五透鏡500之有效直徑)時,與光軸C之交點相較於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之頂點可較朝向物件側方向定位,且當自該位置P朝向光軸C繪製豎直線(其為第五透鏡500之有效直徑之80%)時,與光軸C之交點相較於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之頂點可較朝向影像側方向定位。
[條件表達式54]
0<THlg1/|D_inf|<2
在條件表達式54中,THlg1指代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之厚度(例如,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的距離),且D_inf指代在物距無窮大下將1000mm除以第四透鏡400之焦距所得的值。另外,條件表達式54可滿足0.3<THlg1/|D_inf|<1.5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55]
0<THlg2/|D_inf|<1.5
在條件表達式55中,THlg2指代光軸上第二透鏡群組之厚度(例如,光軸上自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至第六透鏡600之影像側表面的距離),且D_inf指代在物距無窮大下將1000mm除以第四透鏡400之焦距所得的值。另外,條件表達式55可滿足0.3<THlg2/|D_inf|<1.0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56]
0<THlg1/|D_macro|<0.5
在條件表達式56中,THlg1指代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之厚度(例如,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的距離),且D_macro指代在物距為10cm下將1000mm除以第四透鏡400之焦距所得的值。另外,條件表達式56可滿足0<THlg1/|D_macro|<0.2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57]
0<THlg2/|D_macro|<0.5
在條件表達式57中,THlg2指代光軸上第二透鏡群組之厚度(例如,光軸上自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至第六透鏡600之影像側表面的距離),且D_macro指代在物距為10cm下將1000mm除以第四透鏡400之焦距所得的值。另外,條件表達式57可滿足0<THlg2/|D_macro|<0.2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58]
0.5<TTL/Fg1<2
在條件表達式58中,TTL指代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影像平面的距離,且Fg1指代第一透鏡群組之組合焦距(例如,自第一透鏡100至第三透鏡300)。另外,條件表達式58可滿足0.8<TTL/Fg1<1.5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59]
0<TTL/|Fg2|<0.5
在條件表達式59中,TTL指代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影像平面的距離,且Fg2指代第二透鏡群組之組合焦距(例如,自第五透鏡500至第六透鏡600)。另外,條件表達式59可滿足0<TTL/|Fg2|<0.3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60]
0<L2R2/|L2R1|<1
在條件表達式60中,L2R2指代第二透鏡2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且L2R1指代第二透鏡2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並且, 條件表達式60可滿足0<L2R2/|L2R1|<0.5之範圍。
[條件表達式61]
THI>0.5
在條件表達式61中,THI指代自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至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的光軸距離。亦即,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與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之間的距離可大於0.5mm。
[條件表達式62]
THI/TTL>0.1
在條件表達式62中,THI指代自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至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的距離,且TTL指代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影像平面的距離。亦即,其意謂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與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之間的距離相對於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與影像感測器800之間的距離的比率可大於0.1。
[條件表達式63]
THI/(Yx2)>0.1
在條件表達式63中,THI指代自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至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的距離,且Y指代豎直方向上自影像感測器800之光軸C至最大影像高度的距離。亦即,其意謂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與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之間的距離與影像高度的兩倍的比率可大於0.1。
[條件表達式64]
0.5<TTL/(Yx2)<1.5
在條件表達式64中,TTL指代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影像平面的距離,且Y指代豎直方向上自影像感測器800之光軸C至最大影像高度的距離。亦即,其意謂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與影像感測器800之間的距離與影像高度的兩倍的比率可介於0.5與1.5之間。
[條件表達式65]
R5/R6<1
在條件表達式65中,R5指代第二透鏡200之影像側表面之半徑,且R6指代第三透鏡300之物件側表面之半徑。亦即,其意謂第二透鏡200之影像側表面之半徑與第三透鏡300之物件側表面之半徑的比率可小於一。
下文提及之非球面表面可自等式1獲得。E用於二次曲線常數k及後接數字的非球面係數A、B、C、D、E及F表示10之冪。舉例而言,E+01表示101,且E-02表示10-2
Figure 109100680-A0202-12-0036-2
此處,z指代自透鏡頂點至光軸方向的距離。c指代透鏡之基本曲率。Y指代在垂直於光軸之方向上的距離。K指代二次曲線常數。A、B、C、D及E表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09100680-A0202-12-0036-1
表1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的表面編號(Surface)、曲率半徑(Radius)、每一透鏡之中心之厚度或透鏡表面之間的距離(Thickness)、折射率(Index),以及阿貝數(Abbe)。此時, 曲率半徑及厚度或距離之單位可為mm。
Figure 109100680-A0202-12-0037-4
表2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的每一透鏡表面之非球面係數及二次曲線常數(k)之值。
Figure 109100680-A0202-12-0037-5
表3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特性。
imgH指代影像感測器800之影像平面之對角線長度,F_inf指代物距無窮大下之總體焦距,F_macro指代物距為10cm下之總體焦距,D_inf指代物距無窮大下將1000mm除以第四透鏡400之焦距所得的值,D_macro指代物距為10cm下將1000mm除以第四透鏡400之焦距所得的值,Fg1指代第一透鏡群組之組合焦距(例如,自第一透鏡100至第三透鏡300),Fg2指代第二透鏡群組之組合焦距(例如,自第五透鏡500至第六透鏡600),TTL指代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影像平面(成像表面)的距離,Fno指代整個光學系統之F數,DFOV指代自物件側與光軸朝向最大影像高度入射的光之間的角度的兩倍,G1指代第一透鏡100之材料之折射率,且G2指代第二透鏡200之材料之折射率,v1指代第一透鏡100之阿貝數,d1指代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與第二透鏡群組之間的距離(例如,光軸上自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至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的距離),d2指代光軸上第四透鏡400之厚度,THlg1指代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之厚度(例如,光軸上自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至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的距離),THlg2指代光軸上第二透鏡群組之厚度(例如,光軸上自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至第六透鏡600之影像側表面的距離),f1指代第一透鏡100之焦距,f2指代第二透鏡200之焦距,L1R1指代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L2R2指代第二透鏡2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L1R2指代第一透鏡1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L3R1指代第三透鏡3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SAG指代光軸C上之交點(自透鏡之透鏡表面之對應區域朝向光軸C繪製之豎直線在此會合)與透鏡頂點的比率,F指代整個光學系統,亦即,第一透鏡100至第六透鏡600之總體有效焦距,THI指代自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至第五透鏡500之物件側表面的距離,Y指代豎直方向上自影像感測器800之光軸C至最大影像高度的距離,R5指代第二透鏡200之影像側表面之半徑,R6指代第三透鏡300之物件側表面之半徑,且SAG5指代在第五透鏡500之有效直徑之80% 之位置P處的SAG值。此時,imgH、TTL、Fno、F_inf、F_macro、Fg1、Fg2、d1、d2、THlg1、THlg2、f1、f2、L1R1、L2R2、L1R2之單位可為mm。
在下文中,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對角線視場(DFOV)之概念將參考圖式描述。
圖6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對角線視場(DFOV)之概念圖。
此時,視場(FOV)可為對角線視場(DFOV)。對角線視角(DFOV)可區別於水平視場(HFOV)及豎直視場(VFOV)。舉例而言,水平視場(HFOV)可為對角線視場(DFOV)的0.8倍。另外,視場(FOV)可區別於半視場(HFOV)。視場(FOV)指代連接影像感測器之四個頂點的假想圓之直徑,且半視場(HFOV)可指代所提及假想圓之半徑。亦即,視場(FOV)可為半視場(HFOV)的兩倍。
對角線視角(DFOV)可使用以下等式計算。
[等式]
DFOV=2*arctan(imgH/(2*F))
此處,imgH指代影像感測器800之影像平面之對角線長度,且F指代光學系統之有效焦距。另外,imgH可意謂豎直方向上自影像平面之光軸至最大影像高度的距離的兩倍。並且,imgH可等於影像感測器800之有效區域810之對角線長度。
在下文中,根據本發明之第二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組態將參考圖式描述。
圖2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二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組態圖。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可包含複數個透鏡。成像透鏡可包含六個透鏡。該成像透鏡可包含第一透鏡100、第二透鏡200、第三透鏡300、第四透鏡400、第五透鏡500、第六透鏡600,以及孔徑光闌。。然而,在根據第二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中,可省略第一 透鏡100、第二透鏡200、第三透鏡300、第四透鏡400、第五透鏡500、第六透鏡600,以及孔徑光闌中之任何一或多者。成像透鏡可經安置具有按次序自物件側依序安置至影像側之第一透鏡100、孔徑光闌、第二透鏡200、第三透鏡300、第四透鏡400、第五透鏡500,以及第六透鏡600。根據第二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可由五個或更少透鏡構成。替代地,根據第二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可由七個或更多個透鏡構成。
在另一例示性實施例中,另一透鏡、平板及光學構件中之一或多者可添加於第一透鏡100與第六透鏡600之間。另外,另一透鏡、平板及光學構件中之至少一者可添加於第一透鏡100前方或第六透鏡600後方。另外,另一透鏡、平板及光學構件中之任何一或多者可添加於孔徑光闌與透鏡之間、透鏡與濾光片700之間,以及濾光片700與影像感測器800之間。此時,濾光片700可為平坦透鏡。平坦透鏡之折射力可為「0」。可存在無折射力之平坦透鏡。另外,濾光片層可安置於孔徑光闌與透鏡之間、透鏡與濾光片700之間,以及濾光片700與影像感測器800之間。在此情況下,濾光片層可經包覆以變為濾光片。
根據第二例示性實施例之第一透鏡10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可為凹形。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在光軸上可形成為凹形。第一透鏡100可包含具有凹面形狀之物件側表面。第一透鏡100可包含在光軸上具有凹面形狀之物件側表面。第一透鏡100之影像側表面可為凸形。第一透鏡100在光軸上可具有凸形影像側表面。第一透鏡100可包含具有凸面形狀之影像側表面。第一透鏡100可包含在光軸上具有凸面形狀之影像側表面。第一透鏡100可以凹凸透鏡形狀形成,其中影像側表面為凸形。第一透鏡100可以凹凸透鏡形狀形成,其中影像側表面在光軸上為凸形。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或影像側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個反曲點。
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可為負的。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在光軸處之曲率半徑可為負的。第一透鏡1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可為負的。第一透鏡100之影像側表面在光軸上之曲率半徑 可為負的。第一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之絕對值可大於第一透鏡1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之絕對值。第一透鏡100可為固體透鏡。
根據第二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使用相同附圖標記用於成像透鏡及曲率半徑、每一透鏡之中心厚度或透鏡表面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以及根據第一例示性實施例之相同部分,且其描述將省略。對於根據第二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描述之省略部分,可藉由類比描述根據第一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
Figure 109100680-A0202-12-0041-6
表4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二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的表面編號(Surface)、曲率半徑(Radius)、每一透鏡之中心之厚度或透鏡表面之間的距離(Thickness)、折射率(Index),以及阿貝數(Abbe)。此時,曲率半徑及厚度或距離之單位可為mm。
Figure 109100680-A0202-12-0042-7
表5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二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的每一透鏡表面之非球面係數及二次曲線常數(k)之值。
Figure 109100680-A0202-12-0043-8
表6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二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特性。
在下文中,根據本發明之第三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組態將參考圖式描述。
圖3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三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組態圖。
根據本發明之第三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可包含複數個透鏡。成像透鏡可包含六個透鏡。該成像透鏡可包含第一透鏡100、第二透 鏡200、第三透鏡300、第四透鏡400、第五透鏡500、第六透鏡600,以及孔徑光闌。其可包含。然而,在根據第三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中,可省略第一透鏡100、第二透鏡200、第三透鏡300、第四透鏡400、第五透鏡500、第六透鏡600,以及孔徑光闌中之任何一或多者。成像透鏡可經安置具有按次序自物件側依序安置至影像側之第一透鏡100、孔徑光闌、第二透鏡200、第三透鏡300、第四透鏡400、第五透鏡500,以及第六透鏡600。根據第二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可由五個或更少透鏡構成。替代地,根據第三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可由七個或更多個透鏡構成。
在另一例示性實施例中,另一透鏡、平板及光學構件中之一或多者可添加於第一透鏡100與第六透鏡600之間。另外,另一透鏡、平板及光學構件中之至少一者可添加於第一透鏡100前方或第六透鏡600後方。另外,另一透鏡、平板及光學構件中之任何一或多者可添加於孔徑光闌與透鏡之間、透鏡與濾光片700之間,以及濾光片700與影像感測器800之間。此時,濾光片700可為平坦透鏡。平坦透鏡之折射力可為「0」。可存在無折射力之平坦透鏡。另外,濾光片層可安置於孔徑光闌與透鏡之間、透鏡與濾光片700之間,以及濾光片700與影像感測器800之間。在此情況下,濾光片層可經包覆以變為濾光片。
第三透鏡300可具有正折射力。第三透鏡300之兩個表面可為凸形。第三透鏡300之兩個表面在光軸上可為凸形。第三透鏡300之物件側表面可為凸形。第三透鏡300在光軸上可具有凸形物件側表面。第三透鏡300可包含具有凸面形狀之物件側表面。第三透鏡300可包含在光軸上具有凸面形狀之物件側表面。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可為凸形。第三透鏡300在光軸上可具有凸形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300可包含具有凸面形狀之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300可包含在光軸上具有凸面形狀之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300之物件側表面或影像側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個反曲點。
第三透鏡3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可為正的。第三透鏡300之物件側表面在光軸上之曲率半徑可為正的。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可為負的。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在光軸上之曲率半徑 可為負的。第三透鏡300之物件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之絕對值可大於第三透鏡300之影像側表面之曲率半徑之絕對值。第三透鏡300可為固體透鏡。
根據第三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使用相同附圖標記用於成像透鏡及曲率半徑、每一透鏡之中心厚度或透鏡表面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以及根據第一例示性實施例之相同部分,且其描述將省略。對於根據第三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描述之省略部分,可藉由類比描述根據第一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
Figure 109100680-A0202-12-0045-9
表7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三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的表面編號(Surface)、曲率半徑(Radius)、每一透鏡之中心之厚度或透鏡表面之間的距離(Thickness)、折射率(Index),以及阿貝數(Abbe)。此時,曲率半徑及厚度或距離之單位可為mm。
Figure 109100680-A0202-12-0046-10
表8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三例示性實施例之成像透鏡的每一透鏡表面之非球面係數及二次曲線常數(k)之值。
Figure 109100680-A0202-12-0047-11
表9展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三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之特性。
Figure 109100680-A0202-12-0047-12
Figure 109100680-A0202-12-0048-13
參考表10,可見,本發明之第一至第三實施例滿足所有條 件表達式。另外,本發明之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可滿足1.2<d1/d2<1.8、0<Fg1/|Fg2|<0.5,及0.1<d1/TTL<0.4。替代地,本發明之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可滿足0.1<d1/imgH<0.4、0.8<d1<2.0、0.1<THLg1/TTL<0.5,及0.1<THLg2/TTL<0.5。
替代地,本發明之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可滿足0.1<THLg1/imgH<0.4、0.1<THLg2/imgH<0.4,及0.5<THLg1/d1<1.5。替代地,本發明之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可滿足1<THLg1/d2<2、0.5<THLg2/d1<1.5、1<THLg2/d2<2,及0<TTL/|D_inf|<8。替代地,本發明之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可滿足0.1<TTL/|D_macro|<0.5、0<imgH/|D_inf|<8,及0.1<imgH/|D_macro|<0.4。
替代地,本發明之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可使得0.6<F_macro/F_inf<1.5且可滿足0.5<Fno/|D_inf|<2、0<Fno/|D_macro|<0.4、0.5<Fno/d1<4。替代地,本發明之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可滿足0.5<Fg1/TTL<2、|Fg2|/TTL>1、0.5<Fg1/imgH<1.2、|Fg2|/imgH>1.0。替代地,本發明之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可在0之情況下實施,且可滿足lt;<5、0<L2R2/|f2|<1、0.5<Fg1/f1<3.0、0<Fg1/|f2|<5。
替代地,本發明之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可滿足0<Fg1/|L1R1|<5、1<Fg1/L2R2<10、|Fg2|/f1>1,及|Fg2|/|f2|>1。替代地,本發明之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可滿足|Fg2|/|L1R1|>0.2、|Fg2|/L2R2>5、0<tan(DFOV/2)/|D_inf|<0.8、0<tan(DFOV/2)/|D_macro|<0.5,及1.5<G1<1.7。替代地,本發明之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可滿足20<V1<60、0<|L1R2|/|L1R1|<1、0.7<TTL/imgH<1.3,及0.5<F_inf/TTL<1.5。
替代地,本發明之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可滿足0.5<F_macro/TTL<1、0.5<F_inf/f1<2、0.5<F_macro/f1<2、0.2<F_inf/|f2|<3,及0.2<F_macro/|f2|<2.0。替代地,本發明之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可滿足0<THIg1/|D_inf|<2、0<THIg2/|D_inf|<1.5、0<THIg1/|D_macro|<0.5,及0<THIg2/|D_macro|<0.5。替代地,本發明之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可滿足0.5<TTL/Fg1<2、0<TTL/|Fg2|<0.5,及0<L2R2/|L2R1|<1。此時,imgH、 TTL、Fno、F_inf、F_macro、Fg1、Fg2、d1、d2、THlg1、THlg2、f1、f2、L1R1、L2R2及L1R2之單位可為mm。
在下文中,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相機模組將參考圖式描述。
圖7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相機模組之分解透視圖。
相機設備可包含相機模組70。相機模組70可包含透鏡驅動裝置。透鏡驅動裝置可為音圈馬達(VCM)。透鏡驅動裝置可為透鏡驅動馬達。透鏡驅動裝置可為透鏡驅動致動器。透鏡驅動裝置可包含AF模組。透鏡驅動裝置可包含OIS模組。
相機模組70可包含基板10。基板10可為印刷電路板(PCB)。基板10可包含上表面。影像感測器及感測器基座40可安置於基板10之上表面上。基板10可包含端子11。基板10之端子11可經由導電構件電連接至支架61之端子。
相機模組70可包含影像感測器(未展示)。影像感測器可安置於基板10中。影像感測器可安置於基板10上。影像感測器可安置於基板10之上表面上。影像感測器可電連接至基板10。在一個實例中,影像感測器可藉由表面黏著技術(SMT)耦接至基板10。作為另一實例,影像感測器可藉由覆晶技術耦接至基板10。影像感測器可被安置成使得成像透鏡與光軸重合。亦即,影像感測器之光軸與成像透鏡之光軸可對準。影像感測器可將輻照至影像感測器之有效影像區域之光轉換成電信號。影像感測器可為電荷耦合裝置(CCD)、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CPD及CID中之任一者。
相機模組70可包含連接器20。連接器20可經由連接基板30連接至基板10。連接器20可包含用於與外部裝置電連接之埠。
相機模組70可包含感測器基座40。感測器基座40可安置於支架61與基板10之間。濾光片50可安置於感測器基座40上。開口可形成於安置有濾光片50的感測器基座40之一部分中,使得穿過濾光片50之光可入射於影像感測器上。
相機模組70可包含濾光片50。濾光片50可包含紅外濾光片。紅外濾光片可阻止紅外線區域之光進入影像感測器。紅外濾光片可反射紅外光。替代地,紅外濾光片可吸收紅外線。紅外濾光片可安置於透鏡模組與影像感測器之間。紅外濾光片可安置於感測器基座40中。
相機模組70可包含透鏡驅動裝置60。透鏡驅動裝置60可包含支架61、透鏡支架62、罩蓋63,及成像透鏡。透鏡驅動裝置60可藉由使用液體透鏡執行AF功能及/或OIS功能。透鏡驅動裝置60可安置於感測器基座40中。作為經修改實例,透鏡驅動裝置60可安置於不具有感測器基座40之基板10正上方。
相機模組70可包含支架61。支架61可安置於基板10上。支架61可安置於感測器基座40中。支架61可安置於感測器基座40之上表面上。支架61可耦接至感測器基座40。支架61可與透鏡模組組合。支架61可安置於罩蓋63內部。支架61可由絕緣材料形成。
透鏡模組可包含透鏡支架62。透鏡支架62可為透鏡鏡筒。透鏡支架62可與支架61組合。透鏡支架62可安置於支架61中。透鏡支架62可將成像透鏡容納於其中。透鏡支架62之內部圓周表面可以對應於透鏡之外部圓周表面的形狀形成。透鏡支架62可由絕緣材料形成。
透鏡模組可包含成像透鏡。成像透鏡可安置於透鏡支架62中。成像透鏡可包含複數個透鏡。成像透鏡可包含可變焦透鏡。成像透鏡可為根據上文所描述之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的成像透鏡。
相機模組70可包含罩蓋63。罩蓋63可覆蓋支架61。罩蓋63可與支架61組合。罩蓋63可將透鏡模組之一部分容納於其中。罩蓋63可形成相機模組70之外觀。罩蓋63可具有下表面敞開之六面體形狀。罩蓋63可為非磁性材料。罩蓋63可由金屬材料形成。罩蓋63可由金屬板形成。罩蓋63可連接至基板10之接地部分。由此,罩蓋63可接地。罩蓋63可屏蔽電磁干擾(EMI)。在此情況下,罩蓋63可被稱為「EMI屏蔽罐」。
儘管上文已參考附圖描述了本發明之例示性實施例,但可理解,熟習本發明所屬技術者可在不改變本發明之技術精神或基本特徵之情 況下以其他特定形成實施本發明。因此,應理解,上文所描述之例示性實施例在所有態樣中均為例示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7:第一透鏡表面
8:第二透鏡表面
9:第三透鏡表面
10:第四透鏡表面
11:第五透鏡表面
100:第一透鏡
200:第二透鏡
300:第三透鏡
400:第四透鏡
410:第二板
420:第一液體
430:第二液體
440:第三板
500:第五透鏡
600:第六透鏡
700:濾光片
800:影像感測器
C:光軸
d1:光軸上第一透鏡群組與第二透鏡群組之間的距離
d2:光軸上第四透鏡之厚度
P:位置

Claims (10)

  1. 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其包含:
    一第一透鏡群組,其包含至少一個固體透鏡;
    一第二透鏡群組,其與該第一透鏡群組間隔開且包含至少一個固體透鏡;以及
    一可變焦透鏡,其安置於該第一透鏡群組與該第二透鏡群組之間,
    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1:
    [條件表達式1]
    1<THlg1/THlg2<2
    其中條件表達式1中之THlg1指代該第一透鏡群組在一光軸上之一厚度,THlg2指代該第二透鏡群組在該光軸上之一厚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群組中之固體透鏡之數目大於該第二透鏡群組中之固體透鏡之數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群組中最接近一物件側之一透鏡具有一正折射率,且該第二透鏡群組中最接近一影像側之一透鏡具有一負折射率。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群組包含具有一正折射力之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及一第三透鏡,且該第二透鏡群組包含具有一正折射力之一第四透鏡及具有一負折射力之一第五透鏡。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2:
    [條件表達式2]
    |L2R2|<|L2R1|
    其中,在條件表達式2中,L2R2指代該第二透鏡之一影像側表面之一曲率半徑,且L2R1指代該第二透鏡之一物件側表面之一曲率半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3:
    [條件表達式3]
    G2>G1
    其中,在條件表達式3中,G1指代該第一透鏡之一材料之一折射率,
    且G2指代該第二透鏡之一材料之一折射率。
  7. 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其包含:
    一第一透鏡,其具有一正折射力;
    一第二透鏡;
    一第三透鏡;
    一第四透鏡;
    一第五透鏡,其具有一正折射力;以及
    一第六透鏡,其具有一負折射力,
    其中該等第一至第六透鏡按次序自一物件側安置至一影像側,
    其中該等第一至第三透鏡及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均為固體透鏡,
    其中該第四透鏡包含一可變焦透鏡,且
    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4:
    [條件表達式4]
    |L2R2|<|L2R1|
    其中,在條件表達式4中,L2R2指代該第二透鏡之一影像側表面之一曲率半徑,且L2R1指代該第二透鏡之一物件側表面之一曲率半徑。
  8. 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其包含:
    一第一透鏡群組,其包含至少一個固體透鏡;
    一第二透鏡群組,其與該第一透鏡群組間隔開且包含至少一個固體透鏡;以及
    一可變焦透鏡,其安置於該第一透鏡群組與該第二透鏡群組之間,
    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5:
    [條件表達式5]
    0.1<THlg1/TTL<0.5
    其中,在條件表達式5中,THlg1指代該第一透鏡群組在一光軸上之厚 度,且TTL指代在該光軸上自該第一透鏡之一物件側表面至一成像表面之一距離。
  9. 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其包含:
    一第一透鏡群組,其包含至少一個固體透鏡;
    一第二透鏡群組,其與該第一透鏡群組間隔開且包含至少一個固體透鏡;以及
    一可變焦透鏡,其安置於該第一透鏡群組與該第二透鏡群組之間,
    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6:
    [條件表達式6]
    0<Fg1/|Fg2|<0.5
    其中,在條件表達式6中,Fg1指代該第一透鏡群組之一焦距且Fg2指代該第二透鏡群組之一焦距。
  10. 一種相機模組,其包含:
    一影像感測器;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透鏡系統;以及
    一濾光片,其安置於該影像感測器與該成像透鏡之間。
TW109100680A 2019-01-07 2020-01-07 成像透鏡 TWI8240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01948 2019-01-07
KR20190001948 2019-01-07
KR1020200002085A KR20200085674A (ko) 2019-01-07 2020-01-07 촬상 렌즈
KR10-2020-0002085 2020-01-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1910A true TW202041910A (zh) 2020-11-16
TWI824096B TWI824096B (zh) 2023-12-01

Family

ID=71603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0680A TWI824096B (zh) 2019-01-07 2020-01-07 成像透鏡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200085674A (zh)
CN (1) CN113287049A (zh)
TW (1) TWI8240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97158B1 (ko) * 2021-02-19 2023-11-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2620547B1 (ko) * 2021-03-26 2024-01-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13741007B (zh) * 2021-08-24 2023-04-11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3933963B (zh) * 2021-10-11 2023-09-05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变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33964B (zh) * 2021-10-13 2023-09-05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166945A (zh) * 2021-12-08 2022-10-1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4415333B (zh) * 2022-01-24 2024-03-0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摄像镜头
CN114114646B (zh) * 2022-01-25 2022-08-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以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16946A (ja) * 2008-03-10 2009-09-24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01620311A (zh) * 2008-07-04 2010-01-06 全景科技有限公司 可变曲率的透镜组
CN102340624A (zh) * 2010-07-28 2012-02-01 江国庆 高分辨率影像撷取装置及其透镜
US8749892B2 (en) * 2011-06-17 2014-06-10 DigitalOptics Corporation Europe Limited Auto-focus actuator for field curvature correction of zoom lenses
US11151375B2 (en) * 2016-01-06 2021-10-19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dule and iris recognition camera module comprising same, and iris recognition camera system and terminal comprising same
CN106125267B (zh) * 2016-08-11 2018-07-31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液体透镜的变焦摄像镜头及包括其的摄像仪器
KR20180099148A (ko) * 2017-02-28 2018-09-0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 기기
WO2018075610A1 (en) * 2016-10-18 2018-04-26 Corning Incorporated Variable focus lens with integral optical filter and image capture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4096B (zh) 2023-12-01
KR20200085674A (ko) 2020-07-15
CN113287049A (zh) 2021-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24096B (zh) 成像透鏡
US11543567B2 (en)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liquid lens, optical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liquid lens
US20220043190A1 (en) Image capturing lens
TW200305729A (en) Image-capturing lens, image-capturing device and image capturing unit
KR102584986B1 (ko) 촬상 광학계
CN113406779B (zh) 变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4503006B (zh) 成像镜头
TWI763908B (zh) 光學成像模組
CN116034305A (zh) 光学系统
KR102599615B1 (ko) 촬상 렌즈,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및 디지털 기기
US20230057429A1 (en) Imaging lens
CN113406778B (zh) 变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KR20210088187A (ko) 촬상 렌즈
CN110850556A (zh) 一种光学镜头组件
CN114265188B (zh)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WO2023125551A1 (zh) 光学成像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KR20210088186A (ko) 촬상 렌즈
CN117555121A (zh) 光学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KR20210099915A (ko) 촬상 렌즈
KR20210036127A (ko) 촬상 렌즈
CN114815137A (zh)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KR20240088489A (ko) 광학계 및 카메라 모듈
KR20230046530A (ko) 촬상 광학계 및 카메라 모듈
TW202238207A (zh) 光學系統及具有該光學系統之攝影機模組
KR20240096280A (ko) 광학계 및 카메라 모듈